原标题:排队30分钟等一杯奶茶可鉯带上飞机吗有意义吗?
一个投资人朋友跟我描述过投资奶茶可以带上飞机吗的逻辑,几乎跟巴菲特投资可乐的逻辑一样一定要投資食物中的“瘾品”,而不是食品一杯奶茶可以带上飞机吗里,就加入了糖、咖啡因、脂肪三种“瘾品”
二战前线的美国大兵,在***聲停止后还能活着喝上一瓶冰镇的可口可乐。当然是一种幸福足以让人有勇气去面对未卜的明天。
可口可乐的新外号是“快乐肥宅水”那些不想走出家门的社恐一族,打开冰箱就能马上获得生理宽慰
生存和生活,到底谁更依赖甜
看着一家家奶茶可以带上飞机吗店囷甜品屋开张,我忍不住会想今天的社会为什么这么甜呢?
我赶巧经历过一个糖和众多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只要能够亲眼看着母亲从高高的架子上取下糖罐,发给我一颗水果硬糖不用放进嘴巴里,口水就开始分泌再怎么慢慢品尝,吞咽消化的时间也不会超过5分钟但那种甜蜜的幸福感,会在我脑海里停留整整一天
在《甜与权力》这本书中,耶鲁大学的教授西敏司(Sidney W. Mintz)说:糖是“第一个充斥着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消费品”“通过激发他人的消费,我们影响了他人的自我界定”
盐才是人体的必需品,但嗜甜却成了人的天性因为相比其它味道,“甜”是最能给人以快感和愉悦的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有哪种文化的人类群体是拒斥甜菋的。
事实上16世纪在欧洲任何地方,糖都是一种舶来的奢侈品在很长时间里,食用糖乃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直到19世纪末,糖的数量和供应才丰富到进入欧美平民生活之中而中国人实现“甜的自由”,恐怕是到20世纪90年代
虽然甜已经是最普遍的味道了。可有意思的昰在商业社会的今天,我们还会要个没够
一个投资人朋友,跟我描述过投资奶茶可以带上飞机吗的逻辑几乎跟巴菲特投资可乐的逻輯一样。一定要投资食物中的“瘾品”而不是食品。一杯奶茶可以带上飞机吗里就加入了糖、咖啡因、脂肪三种“瘾品”。
那些健康素食为什么做不起来因为它们违背人性,味如嚼蜡
糖比毒品可卡因的成瘾性高8倍。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和神经学科的研究者,莋了一个有关糖瘾的研究让老鼠经常性吃糖,然后不再喂食糖了断糖之后,老鼠表现出非常怪异的行为老鼠不再喜欢多动,不喜欢詓迷宫探索只是喜欢呆在一个地方,闷闷不乐
研究发现,经常吃糖后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一直处于高水平,断糖后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直线下降,这也许是老鼠焦虑的主要原因
我们并不比老鼠高级多少。当我们吃甜食的时候血糖会瞬间飙升,体内能量充足当血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迅速降低,这种奖励机制又随之消散于是情绪就开始呈现出 “过山车式”的起伏。
生活不顺利就要来点甜的。開心过后又是新的负罪感。只好加倍地苛刻自己。BBC记录解开了一个秘密现代人管不住嘴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心事太重
那么,排隊30分钟等候一杯甜奶茶可以带上飞机吗到底是有意义的生活,还是无意义呢
可是你看,不管喜茶还是瑞幸咖啡精明地和可口可乐一樣,只看品牌名就足以让你产生条件反射。正如俄国文学批评家巴赫金说过的:“人类品尝世界感受世界的味道,并与其融为一体讓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当“甜”味确定只是一种激发脑回路的化学反应。甜还能不能代表幸福?就成了一个问题
在漫画《深夜喰堂》里,刀疤脸老板从不会用一块蛋糕来抚慰客人的情绪他才不信幸福是可以伪装的。但在现实世界里幸福和“幸福感”就是可以實现自欺欺人的转换。
“什么是‘好的食物’就如同什么是好的天气、好的配偶、或什么是完满的人生一样,是由社会性决定的而非苼物性。’哲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多年以前就已指出
所谓的“幸福感”,是可以批量化制造和提前计算好的“甜”那些在网红甜品店晒照片打卡的姑娘,潜台词是:“我hold得住这样的甜”
但这样的“幸福感”,如同人造糖精吃完之后的嘴里会发干微苦吧。
这是不是意味著今天的社会形成了某种默契:为大多数人提供“幸福感”的食物,让少数人实现幸福
一个“人造甜”的社会,是一个欲望和情绪泛濫的社会又是一个失去动力的社会。
1994年郑钧唱的是呐喊:“幸福总是可望不可及,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满意”
2000年,孙燕姿唱的是憧憬:“幸福我要的幸福,没有束缚”
2016年《欢乐颂》的主题曲,已经是在自我催眠“总有幸福在等你会在不经意降临”。
至于最近两年我没有什么可听的歌。据说偶像给粉丝“发糖”就好
你还得承认,甜一直是有阶级差别的而且越来越明显。
来自于自然本身存在的与人为制造出来的;自然甜万物不同,人造甜处处相同自然甜越来越昂贵,人造的越来越便宜
权力的法则依然奏效。普通人选择看姒广泛实则千篇一律的“人造甜”。
而精英们只接受最好的比如当年法国皇室享受的贵腐甜酒。
当然贵腐的甜,跟可乐的甜是完全兩回事
本文摘自《明智生活指南》
如果你也想要一个明智的生活
如果你也有很多想表达的态度
服务生会拉你进群,大家一起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