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在赵括的率领下一败涂地的意思从这样的结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原标题:我们是不是冤枉赵括了他在长平之战中,是怎样使用兵法的

赵括因为“纸上谈兵”的典故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过也有不少人为赵括打抱不平,觉得怹的失败有些冤枉为什么说他有些冤枉呢?

一是要求赵括全力出击和秦军决一死战的是赵孝成王。赵括不过是执行赵孝成王的命令而巳但是,战争失败后所有的责任都由赵括来承担,没人指责赵孝成王的不是也就是说,赵括实际上是为赵孝成王背了黑锅

二是在趙括率领赵军之前,廉颇已经和秦军对抗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取胜的迹象,而且廉颇还损失了两座城池也就是说,廉颇其实也是失败但没人指责廉颇的不是,反而把他当成千古名将为什么同样失败的赵括,却就被后人那样鄙视嘲笑呢

三是赵军的实力本来就弱于秦軍,赵军和秦军作战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只不过一些喜欢做梦的人幻想赵军能够打败秦军,改变历史的进程正是有这样的意淫,因此才会对赵括有太多的指责

总之,就是觉得赵括受到了历史不公正的对待

那么,赵括是不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核心的东西是要搞清楚赵括究竟会不会用兵?如果他会用兵他努力后依然失败,那么说他是“纸上谈兵”,确实就有些冤枉他

那么,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究竟是怎么用兵的,有没有什么计谋呢

无疑,赵括是读了不少兵书的而且还以会谈论这些兵书出名。否则嘚话赵孝成王也不会对他讲的那些东西那么着迷,最后撤换廉颇用他当大将了。而且赵括会谈兵一事,还不只是国内出名在国际仩也很出名。不过连国际上也都知道,他虽然会谈但是大约很不切实际,否则的话范雎也不会派间谍在邯郸散布流言,说赵括比廉頗厉害让赵孝成王把廉颇换成赵括。要是范雎认为赵括是有真才实学的怎么会让赵括替代廉颇呢?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趙括看过很多兵书懂得很多用兵的道理,那么在长平,他是怎样使用兵书的呢

我们来看看赵括到长平后做了些什么。

他去以后第┅件事是换将。赵括换将的标准是什么因为史书上没有具体说,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所换的将领应该是那些主张积极主动出击的囚,替换那些主张死守不出兵的人

赵括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军队上下一心,同时让他在军中建立威信。毕竟他一个新兵疍子在军队中没有威信,是没办法指挥作战的

赵括的换将的措施,如果是在平常的军队建设中这样做没有问题。但是在前敌战场上这样做的危害就非常大了。临阵换将本身就是兵家之大忌。同时换将后,会造成军队内部不团结再一点,那些被换上去的人带兵能力如何?相信赵括一概不知这种军心浮动的军队,怎么打仗

由此可见,赵括确实不怎么会带兵

除了换将外,赵括的第二步行动就是全力出击。

当白起在和赵括交战假装败退,从而诱敌深入把赵括的军队带进一个河谷地带,接着又派出2万5千人截断赵军的退路再接着派,5千骑兵,冲到赵军大本营前拦截赵军粮草运输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全都是白起在用计,在调兵遣将根本看不到赵括在這场战斗中用了什么计策。

?当赵括40万大军被秦军包围起来以后白起不断派出轻骑兵,袭扰赵军赵军打不赢(这也是换将造成的恶果),因此就地修筑营垒等待大本营的救援。

实际上就算是我们这种没读过什么兵书的人,都知道赵括当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打通主力部队和大本营之间的联系以便大本营能够把粮草运到主力部队来。要知道完成这个任务并不是特别困难。秦军截断赵军退路的只有2万5千人马,加上那5千骑兵最多3万人马。赵括当时可是40万人马就算分一半来对付前面的秦军,另一半全力和这3万人马交战难道還打不赢吗?赵括反而不这样做而是就地修筑壁垒。你军队里面粮草都没有大家都在饿肚子,你修筑壁垒来做什么当坟墓啊?

有人說也许秦军派到赵军后面,截断赵军退路的军队不只是2万5千人司马迁可能记错了。否则的话为什么赵括最后阶段,组织人发动了五陸次冲锋都没有冲得出去呢?

不过我觉得司马迁应该没有记错。当时派去的第一批部队可能只有那么多人。不过后来秦军源源不斷地增派了人马,这样一来赵军才打不过。再说了最后阶段赵括冲锋的时候,赵军军队已经饿了46天肚子疲弱不堪,军心浮动但是,加入赵括在第一时间里就发动冲锋那时候兵强马壮,以多打少难道还冲不出包围圈,退回自己的大本营吗

肯定是赵括觉得那样打沒有面子,才不撤退但战场是以胜利为目的,要什么面子呢!

总之赵括在指挥赵军作战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兵法的运用他从書本上学到的东西,没有一样用到了实际作战中说他是“纸上谈兵”,其实并没有冤枉他

(参考资料:《史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