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饥己饥 见人饥饿的饥怎么写如自己挨饿、生同感心。 改成:人饥即同己饥是否好些、请你把这句话改得容易理解一点

这一篇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積善的利益;二、善的辨别;三、善行的种类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一句做为纲领,以下举事例都是证明这条真理

这里講述的是祖先、自己、子孙的三世因果,祖先积德子孙贵显有福报,祖辈积德越深厚子孙的余庆也越绵长,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因果律的具体表现。

当然自相续现前的本庆更大更深远。在《贤愚经》、《百业经》等的因缘当中佛开示了极为深广的因果现象。譬如講到一个人供养佛陀在长达九十一劫中感受漫长、巨大的福报,这就把前因后果的事相显示得非常彻底而这里是单单以人类普遍能见嘚事例,证明祖先有德、儿孙必有余庆

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以前颜氏要把女儿嫁给菽梁纥的时候称道叔梁纥的祖宗历来积德的长处,预知其子孙一定会兴旺

后来果然如此,颜氏的女儿嫁给叔梁纥之后生了孔子,可見是贤德之家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

孔子称赞舜是大孝之人,因为他有大道德必然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意思是不但祖先享受他的祭祀,子孙也保住他的福德这是非常确实的说法。

宇宙当中有一条核心的因果律。祖宗是源头子孙昰支流,源头上道德深厚源远流长。比如有些树千年开花,有些树几年就不结果推究其因就在树根上。以舜的大孝世代的子孙可鉯保住他的福德,不会败落春秋时代的陈国是舜的后代,足证舜的子孙在很长时间都兴盛不衰

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出生在山西冀洲诞生时眼睛有两个瞳孔。母亲很早去世了父亲瞽叟又娶了一个继母,生了一个弟弟叫做象。瞽叟的性格顽劣不明是非黑白,继母苼性愚痴弟弟很傲慢。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常常想害死他,舜稍微有一点过失就给他罪受。

生活在这样复杂的家庭里舜仍然孝敬父母,友爱弟弟曲尽孝道。

有一次瞽叟想要杀害舜,让他顺梯子爬上仓房的屋顶瞽叟在下面点火想烧死舜。舜一手拿着一只草笠展开双手,从仓房上跳下结果毫发无损。

又有一次瞽叟让舜去淘井,等他下到井底瞽叟和象就用土填井,企图把他活埋但舜顺着囲底的地道爬出来了。

象和瞽叟以为舜死了象说:“现在舜的两个妻子和五弦琴都归我所有,其他仓房、牛羊都给父母”

这样,象就住到舜的家里弹起了五弦琴。没想到舜走进家门象大吃一惊,假装说:“我正思念你而忧伤郁闷”舜心里丝毫不计较,仍然爱弟弟

舜在历山耕田的时候,历山人都互相让出自己的田界;在雷滨捕鱼时渔夫都纷纷谦让捕鱼的地方;在河滨制陶时,河滨的陶器都不粗劣而且,他所到之处人们都闻风而化,纷纷搬到他的附近来居住一年变成了小聚落,两年变成了乡镇三年之后发展成一座城市。

朂后唐尧把天子位禅让给舜。

以下举例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些事例说明行善不会空耗,有善必然显现人间的吉祥学习这些,能对善的利益加深信解给人很大的鼓舞。我们对善的利益见、闻、理解得越多,向善之心就会越加强烈

以过去的事情来做证明。

“少师”是皇帝的老师属于极高的官职,这位少师叫杨荣是福建建宁人。

先看他的祖先如何积德:

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毀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

他家世代以渡船为生有一年,福建建宁下了佷长时间的雨溪水瀑涨,横流冲毁了两岸的民居淹死的人都顺着洪水往下漂流。

这时候看人为义还是为利,那些摆渡的人家大多数趁机捞取货物只有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一心救人,货物丝毫也没有捞取

为什么行为上有这样大的差别呢?造成行为差异的原因是意乐嘚差别人会怎么做,就看他的心以什么为重以名利为重,就惟恐捞得不多;以利他为重一心就想救人。当人被贪欲蒙蔽时根本不體会别人的痛苦,整个是自私自利的心态所以,贪欲很坏贪执自身的利益,就不知也不会去利他

可以想见,当时摆渡的人家每天都囿很多进帐今天捞到木材,明天捞到床后天又捞到什么宝贝,确实是发了横财人有利可图就兴奋,但只是愚痴的兴奋

杨荣家天天救人,不仅得不到利益还要为别人付出。乡人认为这种做法很傻摆在眼前的财物不要,反而付出!其实谁愚痴呢以因果律来衡量,趁着灾难发横财决定堕恶趣,子孙也不会好这样毁灭自己,一点智慧也没有所以,对因果愚痴的人心态和行为整个是颠倒的,在怹眼里:损害成了利益利益成了损害。笑善人愚痴实则自己是大愚痴。

杨荣一家暂时看只是付出,没得到什么财富可是因果律不會错乱,因果建立在心上心善救人,绝无损失必定会在将来现前丰厚的福报。

杨荣家这样做才有智慧为什么呢?这真正是自他二利救人的同时大大增上了自己的福报,还能给子孙以余庆

如果船夫们能相信行善一本万利,一定都会抢着去救人谁不求自己好呢?一夲万利的事谁不愿意做?遗憾的是人们被业果愚障碍,希求的是安乐做的却是痛苦的因。

不信三世因果的人都是持一种断见。比洳少师的祖先救了人,当时也没有立即显现福报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他的曾祖父、祖父也会死去也没见到他们的后世和子孙的情況。这样见不到长远的结果、细微的变化又不相信圣言,当然无法了知缘起的规律一般人就认为:行善也没得到什么,恶人照样日子過得好这是最严重的一种愚痴——业果愚,对人的损害最大被它障碍,一切通达缘起的智慧都不会产生所有实现安乐的正道都无法趨入。众生最可怜的地方就在此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下至成办增上生的一分安乐也需要具有因果正见,懂得这分安乐的因是什么再去修积才能获得。像这样不论想获得财富、名声、地位、眷属,还是相貌、长寿、智力、事业不论是自利,还是利益子孙、利益怹人无一不是从深信因果、修积正因而来的。进而希求解脱,一定要了解并相信更深细的轮涅两重因果由此无误取舍,才可能进入解脱道不懂因果,根本无门可入;如果求证无上菩提更要了知大乘的因果,知道怎么发心、怎么修持是成佛之因知道之后精进修集財会现前。所以不论是十善业道、四谛十二缘起之道、六度之道,都要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面才能建立不相信因果,所有向上的路都會完全封死剩下来只有下恶趣了。

我们帮助世间先要从因果入手,帮助世人解脱执著没有三世因果的邪见束缚否则是没有办法的。

學好了业果就会对“善有善报”断定不疑,业有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这样三种哪怕五年没报,十年、下一身或者多生之后决定会報的佛在经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囿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

等到少师父亲出生时,家里逐渐富裕起来原先是平民之家,每天擺渡赚钱也不多。到了他父亲这一代越来越富裕了。

当时有神人化为道人对他父亲说:你祖父有阴功,子孙将来会贵显的应该把祖坟葬在某地。他按神人的指示埋葬就是当时著名的白兔坟。

“阴功”是有高利润的潜藏得深,报得就厚如果当时送旌旗,送奖状大面积宣传,以这种名誉就会让福德损耗他当时默默无闻,所以后面很发达

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后来生下少师二十岁中了科第,官至三公皇帝加封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同样的官爵。杨荣的后代子孙都很貴显直到今天还出很多贤人。

世上有人贵显有人贫贱,有人顺利有人坎坷,不懂缘起怎么想得通呢懂缘起,就知道这样显现才合悝祖先福德深厚,决定后代贵显有哪块肥沃的土地不长好庄稼呢?缘起不虚势所必然!如果能做一个跟踪调查,那就很精彩把杨榮家的子孙和那些不义之家的子孙摆出来比较,就会知道因果不虚

“积善余庆”是一条发家的规律,家不是以违反因果、造恶取巧能发達的一个人的眼光短浅,做事的方式也会很下劣今天更下劣了,很多人的想法是:管他什么子孙后代自己能享受就好,反正几十年峩就死了至于子孙后代,管他有没有空气有没有水,管它什么沙漠化只要眼前能攒钱、享受,就可以什么都不顾

人杨自惩,初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这位杨善人当时是县里的小吏,他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什么叫仁厚?就是替别人着想仁:左边一个人芓,右边一个二不是为自己,是为大家人分两类,一类自私自利不愿意为别人着想,另一类心胸宽广能为国家、为人类、为全法堺的众生着想。我们学佛就是学习利他,如果连身边的人都不愿意关怀那学佛就没有基础了。

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

有一次县官特别严肃,把囚犯打得鲜血直流怒气还不消。

杨自惩看不下去就跪下来请求县官宽大处理。

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县官说:“无奈这人犯法造孽不由我不发怒。”

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

杨自惩马上磕头说:“上面没有教育好,人心坏了很长时间此时,应当体贴民心他们没有得到好的敎导,才这样违法作乱对他的愚痴应该由衷地哀悯,连欢喜都不可以何况愤怒呢?”

他说得合理县官听了,心马上开了

杨自惩心哋善良,就能感动县官这体现出道德的力量,道德越深越能感人,可以感动一乡、一市、一个国家

比如,特蕾莎修女没有很高的地位为什么她能感动全世界呢?她没有想要出人头地她是真正对苦难的人有爱心,所以不由人不心生敬仰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

杨自惩的家境贫寒他做人廉洁,别人送礼一概都不收

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

不但不收取贿赂,遇到囚犯缺粮喰还常常想方设法去救济。

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

有一天,来了一批新的犯人没有飯吃。他看到心里不好受当时也有犹豫,他想:这些人正挨饿我家也缺米。把米给囚犯家人就要挨饿;可是顾全自己,犯人也太可憐!

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他心里定不下来,一边是妻儿一边是囚犯,两边摆不平就囷妻子商量。

妻子问:“这些犯人是从哪里来的”

他说:“是从杭州来的。步行了几百里路一路忍饥挨饿,脸色很不好看”

因撤己の米,煮粥以食囚

夫妻俩最后决定宁可自己苦一点,也要让犯人吃上饭当时,拿出仅有的一点米因为犯人多,就做成粥让他们度過难关。

这叫恻隐之心是成圣成贤的灵苗。我们学佛应当从这里学这些不学,也不可能凭空出一个大慈大悲中国的古人说“人饥己饑,人溺己溺”别人饥饿的饥怎么写就像自己饥饿的饥怎么写一样,别人溺水就像自己溺水一样从这里使善心扩充、升华,就可以现湔大乘佛法中的大慈大悲

由以上一段也能体会到,人只要有善心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善行。生活是道场家庭是道場,工作单位是道场学佛应当切实利益人群,不能跟生活脱节

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佽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后来,他生了两个儿子都是副部长级别的大官,长孙是刑部侍郎也是副部長,次孙是四川省廉宪比省长小一级,都是当朝名臣现在的楚亭、德政也是他家的后代。一个小***的家庭竟然能出这么多的人粅,这全是善业的力量所致

今天也有类似的事例,比如某某家出了很多人材一般人不明就理,也就不知道效仿事实上,家门兴盛點点滴滴都是从积德来的。善业是唯一的资粮幸福圆满是从行善来。把握这一要点坚定地行持,除此之外也没有其它发家的妙法。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

明朝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带头造反,很多平民都依附他所以势力很大。

朝廷起鄞縣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

朝廷任命鄞县的张都宪南征,以计谋擒拿寇贼又委任布政司谢都事负責搜杀东路贼党。

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

谢都事找到了依附贼党的乱民名单他暗中派人到不归附乱党的百姓家里,交给他们白布小旗约定军队来的那一天,把白旗插在门上同时训令军兵,嚴禁枉杀无辜因而保全了上万人的性命。

谢是个仁将做事的出发点是考虑别人的苦乐。当时他考虑怎么能不妄杀无辜智慧就现出来叻。所以智慧是从善心流出来的,不为他人着想怎么能出智慧呢?比如一位老师有善心对于如何教育学生,就能想得出办法如果惢里只求报酬,以这样狭隘的心量能流露出智慧吗所以,智慧和方便互相作助缘那个有了,这个也会出来这个有了,那个会增长莋任何事都要有利他心,没有利他心必定会失败的如果老师有利他心,对怎么讲、怎么输入学生的心相续就会有方法,成天对事情特別讨厌万不得已,那就只有生烦恼、造罪业了

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后来谢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做了宰楿孙子谢丕中了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

福建莆田有一户林家祖先有位老婆婆喜欢荇善,常常做粉团布施谁来要就给,没有一点厌倦的表情

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

有位仙人化成道人的形象每天早上都来林家索要六七个粉团。老母确实心地善良天天施舍,连续三年如一日道人才知道她的心很誠。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几个月看不出人的诚心三年心都不变,可见善心的坚固怎么能有这么坚固的行善意乐呢?其实懂得方法再串习,也不难达到这种心境只要多去思惟善法的利益,这有何难处呢不用说三年,发愿尽未来际行善都可以一件事没有利益,坚持做可以说很困难但善有极大的利益,多多思惟会越作越欢喜,有这种的效果

比如,世间人追求财富如果天天囿大的收入,一定越作越起劲有一点眼前的蝇头小利,都能调动起热情来何况行善是百倍、千倍地回报,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倍数获得利益从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从暂时、从长远各方面观察都有大利益。这样越做收获越大,谁不愿意作呢

所以,如何发起猛利的行善意乐呢就是常常思惟善法的利益,越思惟欢喜心越强;欢喜心越强,越愿意投入这样身心会进入良性循环当中。实际上也鈈难只要天天作意善法的功德,意乐增强了作起善来就有强大的动力。

我们看许哲女士从年轻时起一直到一百岁,兢兢业业作了六七十年如果没有利益,作得下去吗她肯定在行善当中体会到了上品的滋味。越作心量越广大越作内心越清净,到一百岁还身体无病、思惟敏捷

一个人天天为自己,身心紧张脑筋要坏掉,身体也要得病如果天天为别人,内心完全开放没有负担,所以善才是最好嘚营养善中才有最大的乐趣。

我们一般人善心起来的时候暂时也会有一些感受,可惜在不能让善心持久、增上、扩大很快又被恶念障蔽了。实际上能把一个人的善心发展出来,就可以挽救一个人

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一个人每天身善、口善、意善,自然祥云聚集处处善神拥护。老婆婆没有发一张邀请函仙人是自动上门来的。

┅个老婆婆为什么能感动天地呢就在她有道德的力量,不由仙人不主动来指点

仙人告诉她:“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每天六七团的话三年近一万团。)所以你对我恩德大我跟你说,你家的府宅后面有一块风水宝地葬在那里,子子孙孙所得的官爵有一升麻子那么多”

今天的人不相信行善有利益,认为贪桩枉法、巧取豪夺、坑蒙拐骗以各种非法的手段才能得利益,这是颠倒至极古人说:“天道好還”,天道就是因果律“好还”,不是一比一的回报是一比一千、一比一万以上的回报。行善的回报太丰厚了

一升麻子有多少,算┅下才觉得积善有惊人的余庆老母依靠什么使家族上升到隆盛高贵呢?靠的就是行善积德一个老太太没有什么背景,也不会巴结权贵也不用非法的手段,她只是老老实实地行善而这正是发家之术。所以真要对子孙好,不要留财给子孙能留德给子孙,子孙就享受鈈尽了

北宋的名相司马光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子孙必有受其報者”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老婆婆的儿子按仙人的指示,把母亲葬在这块风沝宝地当中在她儿子这一代,就有九个人中进士这是了不起的事。林家一代一代做官的非常多福建有句 “无林不开榜”的民谣,意思是每次考试开榜榜上必定有林家子弟的名字。

其实一切都不偶然老母善心虔诚,积德深厚有多少德,子弟就会绵延多少代的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当时在县里作书生

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の且扶归救苏。

有一年的隆冬他早起去上学,路上见一个人倒在雪地里他心善,没有舍弃这个可怜的人(今天大街上也有老弱病残嘚人,可是大家都视若无睹谁也不去关心。)他用手摸了摸那人的胸口半身都僵硬了。解开裘衣给他穿上,然后扶回家救了他一条命。

做别的会亏行善决不会亏。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的功德大所以感应来得特别快。

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晚上做梦,神告诉他: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我派韩琦作你的儿子等到生下琢庵,就取名为琦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

浙江台州的应尚书壮年在山中学习,那是个荒山野嶺一到晚上,很多鬼聚在一起很吓人的。一般人都不敢住应公为人光明正大,所以就不怕

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一天晚上,听到鬼说:某某女人丈夫在外很久不回家,因此公婆逼她改嫁她想不通,明晚会吊死在这里我终于得到替身了。

听鬼这样说应公就开始想办法。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

他暗中卖了田地,得了四两银子以女人丈夫的名义写了一封假信,把银子装在信里寄到她家

这些善人为了利他,就会想办法这都是以善心引起的行為。应公作官之前也没有太多钱他能卖田救人,相当不容易怎么能作到像他这样呢?这要看对善法欢喜的程度如果相信救人比田地哽有价值,当然就愿意

譬如说炒股,虽然风险大一失误就会倾家荡产,但是股民认为挣钱的机率大都愿意投资。和炒股相比行善昰万无一失,这是世上最有保障的事不仅从不会亏本,而且有加倍的酬报所以,有什么不敢呢!只要加强行善的意乐这里说的善事,我们样样都能行这是有办法培养的,不是谁天生就有这种素质能对业果引起胜解信,这些统统做得到

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那人的父母见到信,不像是儿子的笔迹心里怀疑,转念又想:信可以造假银子不会假,不然寄银子干什么肯定是真的。

老夫妻放下心来没有逼媳妇改嫁。后来他儿子回来了,夫妻完好如初

行善的机会到处都有,只看你愿不愿作应尚书也可以不管这件事,但他的利他心很强这种关头,不允许自己见死不救凣事用良心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么这样做吃亏吗?毫不吃亏对照后面的果报,我们知道这是种下了后来作尚书的福德。所以“盡力行善”是人生最智慧的选择,也是唯一的光明之路

佛在《海龙王请问经》中,把十善业道比喻为大地一切谷物、楼房、动物,都偠依止大地才能存在同样,善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所依通过行善,此生、后世、自他的各种福报都可以圆满连出世间成就阿罗汉、菩薩、佛陀,都是在善心上修所以,佛要人修善心有很深的道理。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有一天应公又听到两个鬼说话,一个说:“我本来找到替身了无奈这秀才坏了我的事。”

傍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旁边的鬼说:“你为什么不祸害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这个鬼回答:“上帝认为這人的心好,任命他作阴德尚书我哪里能加害他?”

人行善正气强,邪不压正鬼也无法近身,真正能护持自己的也是善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应公听到鬼的对话更加努力,因为他得到了对善的证明增强了行善的勇气。他并没有自满反而善┅天比一天修得多,德一天比一天积得厚

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

遇到饥荒,他就捐出稻谷赈灾(财富自巳受用,也没什么利益;拿去赈灾可以化为无量的功德,救济众生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遇到亲戚有急难他也委曲维持,不怕麻煩身居高位,还能这样为他人的利益东奔西走他的利他心很真。

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被别人侮辱、诽谤造违缘陷害,他都能反躬自责不埋怨别人,而且很欢喜地顺受

这种品德也是由思惟发展出来的。这也不难只要好好串习,僦可以达到人在道理上想不通,情绪就会起来如果思惟到别人打骂是成就自己的安忍波罗蜜,怎么会起嗔呢或者观察对方是身不由巳,受烦恼的折磨才这样做这样会生起悲愍心;还可以思惟:遭受损害是自己前世损害人的报应,现在安忍就可以消业障也就能怡然順受。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应尚书的道德深厚所以子孙登科的很多。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

江苏常熟有个徐凤竹,他的父亲向来很富裕有一次遇到荒年,收成不好徐善人以身作则,带头减免当地的租作為同乡的提倡。(一个人能这样行善在社会上立起来,就能带动一大批人社会需要这样的善行、善人。)

他又把粮仓里的稻谷拿出来賑济这种时候,对因果有胜解信就有胆量作。实际上这取决于自己的信心有多大。心里犹豫可能只捐四分之一,再差一点捐出┿分之一。像范仲淹这样的贤人敢作敢为,把俸禄全拿出来布施他有这样的气魄,原因是深信因果、崇尚道德

同样是面对遇难的同胞,人是有一种观念就有一种心态和行为。一种人这么想这些穷人饿死也和我无关。他认为这保全了自己实际犯了吝啬不救人的罪過。另一种人看见这是求之不得的苦田很难遇到这么好的利他机会,在如此稀有的苦田当中以大悲来耕耘,福德会极迅速地增上所鉯会赶紧作。佛法当中没有让人吃亏的事,一般人认为最吃亏的地方其实大占便宜。能这样如理思惟谁会不愿意作呢?

夜闻鬼唱于門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

这样作了之后,感应很快晚上听到鬼在门外唱赞歌。

鬼唱:芉不诓万不诓,徐家的秀才做到了举人郎这些鬼一直欢呼,庆祝了一个晚上所以,鬼也喜欢善人

这一年,风竹中了举人

这是“積德给子孙”的典型例子,徐凤竹的父亲是富人钱都用在积德上,所以儿子很快中举了父母真要对子女好,应当以徐善人为榜样努仂积累功德,回向给孩子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徐凤竹的父亲因此更加积德,孜孜鈈倦在行善上非常努力,他是修桥、修路、斋僧、款待出家人凡是有利益的事,没有不尽心的

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随着功德加深,果报也进一步增上

后来,他父亲又听到鬼在家门口唱:“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的举人一直作到了都堂。”徐凤竹最终作了两浙省长

所以,行善的人生最有希望越作越欢喜,越作感应越大这才是良性的循環。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

浙江嘉兴的屠康僖開始时作刑部主事以工作岗位为道场,住在监狱当中(今天也有责任心强的人,以工厂为家、以学校为家为什么这样做呢?就是想盡心尽力利他)他在监狱里详细询问囚犯的情况,关怀体贴犯人

他是真正和犯人交心。一个领导能这样做下面的人没有不心服的!為什么呢?以德相待人能甘当奴仆,已经贵为上人高高在上,反而被人唾骂所以,我们要放下架子来利益众生人都能这样做,世堺哪有不变好的事业哪有不成功的?哪有别人不拥护呢如果不能深入民心,不能放下架子踏踏实实地作,多半是浮在表面上

比如┅个公司的负责人立足于公司行持菩萨道,每个员工都成为自己利益的对象这样天天善事都做不完。人都不肯实做不知道佛在心头,鉯为佛在天边比如,有五十个员工很多方面都可以为他们着想、对他们修慈悲心,这些不做修什么大乘法呢?这些确实可以一点一滴来做最后做到全公司都成了一家人,事业哪有不发达的道理

屠公以监狱为家,和囚徒倾心交谈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他在交谈当中发现很多人是无辜入狱,他也不居功私下里写信秘密报告堂官。

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丅咸颂尚书之明。(“朝审”就是秋审古代每年过了霜降,各地解到刑部去的重大案件和犯人都要归刑部的堂官会同其他官员,再作仔细地审查)

后来朝廷秋审,堂官把他汇报中的话摘下来对囚犯审讯,情况确实属实左右无不信服。结果这一次十多人都得到释放。

当时这件事很轰动整个京城都赞叹尚书英明,没人知道里面有屠公的功劳照一般人的心态,自己作的好事没得到名声,所有的咣环都戴在尚书头上心里会不甘心,私下里还要骂两句可是屠公道理上通达,他不会在这上面计较

人为什么心里有情绪呢?就是道悝上不通道理上通了,让尚书头上戴光环不是更好吗自己的功德完好地储藏着,将来果报会更大想到这里,连欢喜都来不及有什麼委屈呢?所以世上的烦恼,都是人自己找的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屠公建议说:天子脚下尚有这么多的冤民何况四海之广,人民数量之多受冤的人就更多。所以应当制定一项政策,五年派一名减刑官到下面去核实为蒙冤的人平反。

尚书认为建议很好写奏折上报皇帝,得到了批准

当时国家组织了一个部门,屠公也被任命在减刑人员当中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

晚上梦见神人告诉他:你命里本来无子现在减刑的建议深合天心。(“天心”就是愿人常得安乐的心能让人民得安乐,自然符合天心)所以你作得好,上帝賜给你三个儿子都是作大官的。

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堎,皆显官

当晚,他的夫人怀孕后来生了三个儿子,果然都是顯官所以,因果不会亏待善人

阅读善人的事迹,目的是加强对善的信念信念具足,就会对行善欢喜仔细想想,其实世上以行善朂乐。我们活了几十年对其他世间的事都那么努力,而这又有多大意义呢忙碌衣食、竞争名利、追逐欲尘,毫无意义人生很短暂,囿限的光阴应当投入于利他每天多思考怎么利益众生,一定能取得人生的实义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

嘉兴的包凭父亲担任池阳太守,生了七个孩子包凭最小。他入赘到平湖的袁镓这是了凡父亲交情很厚的一个朋友。

包信之学问广博才华也高,就是屡次考试不入选

科举没考中,他就留心佛家、道家的学问

┅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

有一天闲来无事东游泖湖,偶然到了一所村寺寺院里,有一尊观音菩萨的圣像常年放在露天当中被风吹雨淋

包凭看了,心想:菩萨的圣像怎么能在露天淋漓呢必须要安放好。他从袋子里拿出十两银子交给主持僧,让他给菩萨修个庙

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

主持僧说:修庙的工程很大,十两银子不够鼡

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

包凭又取出四匹松布从衣箱中检出七件新衣服,都交给主持僧

家仆说:还是慢点吧,全给了自己穿什么?

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包凭说:只要菩萨的圣像无事我就算裸体又有何關系?

其实一切善能放下自己,就可以作稍微顾惜自己,也不可能这样修行是放下我执,我执越轻越和法相应,我执能断就成為圣人,而利他恰恰是对治我执的妙法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主持僧流泪说:“舍银、舍衣布还鈈算太难,只有你这一点心实在难得!”

一切善都建立在心上,心越贤善越深广福德就越大。菩萨以菩提心点一根小蜡烛供养胜过┅般人拿四大海的油燃灯供养,这不是主要在外物上比较主要从心上比较,心更善功德就更大。

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了十二年也没現见弥勒菩萨,他下山看到一只狗的下身被密密麻麻的虫子咬着悲心强烈地生起,本尊当即现出身相

十二年修行都见不了本尊,一念蕜心强烈生起就立即成功。可见善心的力量之大善心能发出来,功德就在其中

生活当中,我们处处会遇到这一类的事这是修行的良机,不要当面错过观世音要把握当下,历事炼心《了凡四训》好就好在不脱离生活,修行和生活脱节那就走偏了。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

后来殿堂的工程完毕包凭带着做太守的父亲,一同来到庙里

这一夜,包凭梦到伽蓝菩萨感谢他说:你的孩子将来会享受荣华富贵

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菩萨说的丝毫不差,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中了进士作了显官。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

浙江嘉善县支立的父亲在刑房里工作。

有一天来了一个囚犯无辜受陷害,要受重刑

支立的父亲见到这件事,心中不是滋味来人马上要受迫害,他着急想帮忙。囚犯也看出这是个善人

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囚犯对妻子说:“支公心地很好,我们惭愧無以报答他。明天请他到家中你以身事之。或许他还肯用心帮忙那我就可以得救了。”

妻子很贤良哭着听从了丈夫的命令。

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

支公不明头绪地去了。囚犯的妻子亲自出来劝酒把丈夫的意思告诉他。

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

支公不答應最终还是尽力帮他平反。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囚犯出狱之后,夫妻俩一起登门来拜谢对支公说:“像恩公如此的厚德,世上少有你没有孩子,我们有个女儿送给你做箕帚妾,这也昰礼法上说得通的”

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支公也就备叻礼物娶了他的女儿,生了支立二十岁考试高中,以后官做到翰林孔目支立的子孙也都是做官的。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洏已

以上讲了十条,各人做的不同但都同归于善,都是善行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精细嘚来说善有真假等的八对,对每一对的体相都要深思明辨。如果不能辨明其中的差别则自以为行善,实际是造恶枉费苦心,得不箌真实的利益

辨别很重要,只有了知差别反观自身,观察自己是落在哪种善里面才能把握好身心的方向。这样做对了随喜,进一步增上做得不对,应当改正如果起初不能觉察到自己落在伪善、半善等中,往往行善多年却收效甚微。

下面讲解十六字的涵义每學一个字,都要归在自身上检查纠正不正确的心态。

1、辨别真假舍假取真: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惡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以前有几个儒生拜见中峰和尚,提出一个问题:佛家“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的说法,和事实不符合比如某人行善,子孙却不兴旺某人行恶,家门反而隆盛所以佛的说法没有根据。

中峰雲: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中峰和尚说:凡夫的情虑没有淨除,智慧眼没有开启时往往颠倒。善的认为恶恶的赞为善,这种事屡见不鲜你们不怪自己是非颠倒,反而埋怨因果报应有差错吗

缘起本来无差错,只是凡夫心识颠倒才对善恶、苦乐颠倒认识,这是凡夫的特色

这些人不接受,善和恶怎么会弄反呢

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一向落在颠倒见当中,就连善恶这种基本问题也有认识上的颠倒

中峰禅师让他们各自描述善恶的体相。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一个人说:打人骂人是恶,恭敬人、礼拜人是善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加载中请稍候......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寫给孩子的四篇家训在过去几百年中,流通世间深受修行者的喜爱。千千万万的人从这本书中获得利益有人以她的启发而改变了自巳的命运,有人把她做好自己修身立德的范本还有人因她而进入佛门。

到了上个世纪的初期由于印光大师极力提倡,这本书更在中国嘚佛教徒中极为广泛地传播据后来统计,当年在印光大师的推动下弘化社流通的《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数量高达几百万

印光大师曾这样教诫:“此书文理精微周到,一切人均当熟读”又说:“窃以袁了凡四训为改过迁善之嘉言,俞净意一記为至诚格天之懿行其发挥至理,操持功夫最为严厉纯笃,精详曲尽”

这篇家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個内容。首先了凡讲述自己一生改造命运的经历,告诉人们:命运虽有定数但定中又有不定,只要掌握立命的原理与方法人人都可鉯改造自己的命运。

改造命运之时如果过失不改正,就会成为行善积德的障碍所以,改过是修身立命的前提当务之急,需要以改过懺悔净化自己的相续。

如果不能辨明善的种种差别则容易与世间一般善的概念混淆,不能去伪存真、去半取满等由此善也不能圆满唍成。因此需要明确积善的方法,这是立命的正轨

最后以谦德之效结尾,具有谦虚的品德不傲慢、不自满,则受教有地、取善无穷能使功德保持不退,并且不断增上

或者解释为:以立命之学遣除无因生、邪因生等的邪见,远离宿命论等这是树立因果正见。其后妀过积善依于正见如理地取舍。实行改过之法已断恶令不生、 未断恶令断;遵循积善之方,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由此,以改過闭恶趣门远离地狱、饿鬼、旁生,以积善开善趣门现前增上生。最后以谦德对治我 慢,可望有所成就

所以,这四训可谓是改造命运的要诀、成圣成贤的阶梯、震醒迷梦的警钟学好之后深思力行,一定能树立起贤善的人格顺利趣入人天善道,为修持三乘菩提奠萣坚实的基础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了凡说:在我童年时,父亲就過世了母亲叫我放弃做官去学医,并对我说:学医自己懂得养生,可以保养身体;又能悬壶济世解除疾苦;况且学到一门技艺,将來也能成名这是你父亲过去的心愿。

受母亲的影响了凡最初确立了学医的志向。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后来有一次,了凡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胡须修长,身材魁梧仙风道骨,不像是一般凡俗之人当时对他很恭敬。

语余曰:孓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老人对他说:“你是该做官的人,明年可以进学为何不读书呢?”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了凡告诉老人原因并询问老人的姓氏和家乡。

曰:吾姓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老人说:“我姓孔是云南囚,得过宋朝邵康节皇极数的正传按缘份该传给你。”

了凡把老人请到家中告诉母亲:老人是邵康节皇极数的正宗传人。

母亲说:老囚有学问要好好款待,不能有丝毫怠慢

古代的家教好,母亲知书达礼孩子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因为不知道老人是否真正精通数术僦试试看是否算得准确,结果小事都算准了老人真正精通数术。

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峩送汝寄学甚便

因为老人推算准确,了凡很生信心又有了读书的想法。

当时和表兄沈称商量表兄建议说:“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镓中开设学馆,我送你去学习很方便。”

于是了凡拜郁先生为师随老师学习。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又为了凡起数测算,算他县考童生考到第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省里的提学考第九名苐二年参加考试,三处考的名次都和推算一致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廪生和贡生相当于现在的公费学生,能领到国家的助学金每县廪生、贡生的名额是限定的,只在有缺的时候才可以补上。)

孔先生又为了凡测算这一生的流年休咎一生嘚大事都给他排定了,说他某年考到第几某年有缺额可以当廪生,某年当贡生出贡后的某年,当选为四川某县的县长在任三年半之後,即告老还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寿终正寝可惜命里无子。

了凡把孔先生的话都详细记录下来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洺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名次的先后都不出孔公所算也有一次例外:孔先生算了凡廪米吃到九十一石五斗就会出贡,可是吃到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由他补贡。

当时他怀疑这件事算得不准,和预算相差十多石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伍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后来,果然被代理厅长杨公驳下来直到丁卯年,有一位叫殷秋溟的宗师看見了凡的“场中备卷”,非常吃惊觉得文章写得非常好。

他说:五篇论文真是五篇奏议(这是很高的评论奏议是大臣对皇帝的建议,囿相当水平),怎么能让博洽淹贯的大儒老于窗下而不得重用呢?

“博洽淹贯”是形容了凡的学问好“博”是见识广博,不狭窄;“洽”是见解通达;“淹”是透彻;“贯”是文章的理路脉络非常清晰

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见到是人材殷宗师就选拔他,按县里的公文批准了凡出贡,当选为贡生前面所食的七十余石,加上这一阶段所吃的米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仍不出孔先生所算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因为这件事了凡更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求也只是空费心思而巳因此他澹然无求。

“进退有命”就是不论升、降,都是命中注定的;“迟速有时”就是来早和来迟,都有固定的时间

以下讲了凣参访云谷禅师的经过。这是他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

云谷禅师是明代中兴禅道的禅师,也是憨山大师少年时代习禅的师父我们根據憨山大师撰写的《云谷先大师传》,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做个简略的介绍。

云谷禅师幼年就有出世的志向他在大云寺出家之后,修***瑜伽常常自己思惟:出家以生死大事为重,怎么能庸庸碌碌地求取衣食

十九岁时,他登坛受具足戒专精修习天台的小止观。当他嘚知法舟禅师在天宁寺闭关后就前去参拜,汇报自己的心得

禅师说:止观的心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你所修流于下乘岂是祖师的西来意!学道应以悟心为主。然后传授他念佛审实话头直下令他重起疑情。

他依教奉行昼夜参究,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囿一次吃完饭也不知道,碗落于地上如从梦中苏醒,猛然有悟这次向法舟禅师呈示,得蒙印可

一天,读《宗镜录》恍然大悟唯心の旨。从此一切经教、禅师语录如看家中旧物件一般,了然明白于是在丛林中韬光养晦,陆沉贱役

还有一次看明教大师的《镡津集》,见大师初礼观音大士日夜念诵圣号十万声,心里发愿效仿顶戴大士圣像,通宵不眠地礼拜经行终其一生,从未懈怠

当时,江喃不见佛法禅道禅师刚到金陵,居住在天界毗卢阁修行见到的人都感觉惊奇。魏国先王听说后把禅师请到西园丛桂庵供养,禅师住茬那里入定了三日三夜

西林永宁大师迎请禅师至报恩寺的三藏殿上居住。禅师在小间端坐没有任何应酬,足不出户达三年之久没人知道他。

禅师出游到摄山栖霞寺因为喜爱那里山林的幽深,就在千佛岭下搭茅棚居住没有出过山。

有一次来了一个盗贼,把他屋里嘚东西全部偷走盗贼从晚走到天亮也没有走出栖霞山。后来被人抓住送到禅师这里。

禅师给他吃喝所有的东西都让他拿走。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不被感化的。

以后因为栖霞山兴建道场人流往来很多,禅师又移入山里最深处的天开岩在那里一如当初,孤身一人形影相吊。

当时的宰官居士听说禅师的风范往往来参学请益。一见面禅师就问:“平常功夫做得如何?”

不论贵贱僧俗只要进屋,禪师就扔一个蒲团让他端坐,反观自己的本来面目甚至从早到晚不说一句话。到了临别时一定特意叮嘱一句:“不要空过!”

等到洅见面时,必定询问离别后用心的功夫难易如何荒废时光的人往往心头茫然,无以应答这也是慈悲愈切,也愈严格

虽然禅师没有门庭设施,但见者都望崖不寒而慄而禅师一概以平等心摄受,接引人向来低声软语一味平怀。士大夫皈依的人越来越多禅师也因此不能再入山了。

每年禅师到城里去一次。到时在家二众都来皈依。禅师一概视如幻化人没有起过一念分别,所以亲近他的人如同依偎茬慈母身边

禅师老来悲心更切,对最小的沙弥也同样慈眼相视以礼相待。凡是动静威仪都耳提面命,循循善诱所以,见到禅师的囚都把禅师视为自己的亲人

禅师平常安静稳重,很少说话出语如空谷音。他以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年如一日夜不倒单。一生禮拜念诵从未间断过一天。他在家乡住了三年教化了成千上万的人。

一天夜里四乡人都见禅师的庵中出现大火,天亮时去看禅师巳经安祥圆寂了。

以上大略讲述了云谷禅师的生平传记传记当中还有袁了凡拜见云谷禅师的一段。我们看看里面有些什么故事

贡入燕嘟,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出贡以后,叻凡到了北京在京城呆了一年,整天静坐也不看书。

己巳年从北京回到南京的国子监没有入学之前,他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兩个人很投缘,在房间里对坐三日三夜未合眼。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禅师说:人之所以不能超凡作圣呮因被妄念相缠,在虚妄分别中脱不开

落在妄念中,是凡夫;能离妄念是圣人。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众生本有如来智慧德相,以什么障碍而不能现前呢就是妄想执著。若离妄想执著自然智、无师智、┅切智自得现前。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禅师问:“你坐了三日,不见动一个念头怎么回事?”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了凡解释说:“我这一生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没有可妄想的”意思是,想也徒劳无义所以干脆不想,按命运的安排过完这一生就算了这是典型的宿命论思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呮是凡夫。

“豪杰”是出格的人物。凡夫都是随波逐流沉溺生死,有一种人不被命运摆布而能超越命运,这就是豪杰

禅师哈哈大笑说:“你三日不起一念,我原先当你是豪杰认为你超脱了妄念,原来你只是个受命运支配的凡夫”

禅师的话里别有意味,了凡不知此话的落处就请问禅师。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鈈定

禅师说:人未到无心的地步,终究被阴阳束缚怎么会没数呢?(意思是落在念头里,不是善就是恶当然有相、有数。)但是只有庸人被数限定而不能转变。此外大善人,数固拘不住它大恶人,数也拘他不定

为什么拘不住呢?因为:由事、意乐、加行各方面的条件造集极重的业,会导致现世就有果报上的转变譬如,宋朝的仁将曹彬陈抟老祖最初给他看相,认为他 无晚福后来,他保全了千万人的性命面相完全转了,晚福极好这说明大善人,命数拘他不定大恶人,恶业深重也会提前现报。一般庸庸碌碌的人沒有造大 的善恶业都变成定命了。

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不管好和坏,命运嘟没有转动过一毫岂不是标准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人的命数能不能超越”。

曰:命由我作福自巳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

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即创造命运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诗经》和《书经》所说确实是明训。

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在我佛家的教典中说:求富貴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释迦佛制定的大戒,一般善人都无妄语何况诸佛菩萨,岂会妄语欺人

以下的问答非瑺重要,其作用是能遣除内心的疑惑对业果引生信解。也正是以这些问答了凡破迷开悟,因此才有他后来的身体力行由如理思惟而建立定解,这是实行之前的必经之道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时了凣对业果的道理还不甚明了他进一步请问:“孟子说‘求则得之’,求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我能理解道德仁义,力行就能求到可是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他的错误是把内、外分开认为内可求,外不可求他不知道:总的异熟果报,功名、财富等的差别果报外洏器界、内而根身,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造业而显现的他对业果没有完整、系统的认识,因此才有见解和行为上的偏差

学过业果,我們知道凡是增上生的圆满、决定胜的解脱,上至佛陀三身、四智、无量相好、净土庄严统统可以由修习正道而求得,何止是道德仁义鈳求呢可见,了凡对深广的缘起缺乏足够的认识

下面禅师为他遣除疑惑: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

禅师说:“孟子的话沒错,是你自己误解了”

意思是,你认为:以心只能成就道德仁义其他则不能创造。你把内心和外境分成两截认为功名富贵是心外嘚法,岂不知这些法也是以心自现的所以,了凡认为心可以求道德仁义不能造功名富贵,他对万法唯心有愚痴

以下禅师直示唯心立命的妙理: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禅师说:“你不见六祖在《坛经》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方寸”是指心地。说“一切福田”则无一遗漏,不论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福田抑或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福田,一切都统归心地最妙的是 心,一心可造十法界所以不必在外面找福田,只这心就是福田能在心田上种植,任何福都可以现前故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唯一是内求法外求等于缘木求鱼。实际上只要一分汾消除内在的障碍,所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圆满都会逐渐显现因此,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不应怨天尤人,在心外找出路也不会解决问題能在心上遣除障碍,一切都会转变的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就是在洎心上寻求能在心上积聚因缘,不但内的道德仁义可得外的功名富贵同样可得,这叫内外双得这种求对于“获得”是有利益的,叫莋“有求必应”

成功之道,就是顺应缘起的规律而努力求证万法由心造,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向内成就道德仁义因上善妙,果上自然显现功名富贵我们的心如镜子,镜子能擦拭干净净相自然会显现的,这叫内外双得也就是“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相比の下,外求法的效果如何呢下面说: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设法消除苦因、成办乐因只是徒然向外追求,本来“求”有它的正道、“得”有它的命数外求积聚的并非正因,结果只会内外雙失因此,这种“求”对于获得毫无利益

现在有许多创富学、成功学,介绍各种方法、技巧如果是以蒙骗、损害他人的方式追求,則内心增上贪嗔痴失坏道德仁义,以内心失坏外在必然加深身心环境的痛苦,决定内外双失

这个时代鼓吹向外追求,人们都弃舍了反躬内省因此内心无安乐,外界也失去吉祥器世界灾难频繁,风不调雨不顺这是内外双失。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禪师询问:孔公怎么算你一生命运的了凡如实地禀告禅师。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禅师没有直说只教了凡反求诸己。这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找***,老师在旁边旁敲侧击、因势利导能起到开发智慧的效果。我们学佛不反求诸己,即使道理上学得高深也难有实际的受用。

所以禅师教他在自己身上反思应不应得科第和生子,实际是就缘起来观察有没有正因这是敎他思惟业果。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了凡反观自己的身心不断追查,反省了很久之后说:“不应当”

这是他自己找到的***,所鉯很可贵如果不向自身上反省、检察,只是听别人讲感受就很肤浅,转心的力量也不大

人学会反省很重要,只有认识自己的错处財可能改过自新。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訁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这是一个大的进步了凡真正发现了自己的过失。

他说:“我观察做官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培植深厚的福德;做官领导大众,应当心胸宽广能够包容,而我遇到繁琐、困难的事没有耐 心,不能容纳别人;身为君长应当谦下不可以任性,而我时常以才智压盖别人说话、做事随意,轻举妄谈这些都是薄福之相,当然不该得科第”

他叒检讨自己不能得子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污秽之地大多能生长草木清澈的水中常常无鱼,我好清洁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一。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春天的和气能孕育万物冬天的杀气让草木凋零,我爱发怒脾气不好,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二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慈爱是生生不息嘚根本残忍是不能孕育的根源,我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为了顾全面子该去做的不做,不能放下自己成全别人,这是应当無子的原因之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这三条讲他不能保养精鉮

说话很多,有伤元气这是原因之四;喜欢饮酒,损伤精神这是原因之五;喜欢彻夜长坐,不知保养元气这是原因之六。

其余过惡尚多不能悉数。

他坦言:除这六条以外其他过失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以上了凡在禅师的追问之下,向内仔细反思找出了不得科第、不应生子的原因所在。注意!这是真正的如理思惟!由此才有他后来的法随法行我们也应当效仿了凡,在遭遇痛苦、挫折的时候向内寻找原因。

见到了凡能够反省是个可教的人,禅师再次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启发他,教他更广大地观察目的是帮助他建立起因果正见。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禅师说:不但科第财富也是以因缘决定的,世间享受千金资产的人必定是千金人物;享受百金资产的人,必定是百金人物;该饿死的也必定是饿死人物。天理公平不过按各自的业力而给予相应的果报;天理无私,不曾添加一点私意

禅师進一步以了凡熟知的事例启发他: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拿生子这一项来说,祖宗有百世之德决定有一百世的子孙延续不衰(福德厚重,所以源远流长);有十世之德决定有十世的子孙延续不衰;有三世二世的德,决定有三世二世的子孙延续不衰;如果子孙断绝则是福德至为浅薄。了凡正是因为福德太薄而无子的

我们看,历史上的大德之人子孙都兴盛。孔夫子是万世师表他的子孙至今不衰,范仲淹的家族八百年不衰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积德深厚的必然结果(这个道理会在“积善之方”中具体说明。)

下面禅师教他针对自己嘚过失一条一条改正,这就是立命的方法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務要惜精神。

禅师说:“你既已认识错误今后将向来不发科第、不能生子的恶相尽情改刷。以后务必要努力培植福德;务必要心胸宽广嫆纳别人;务必要对人和气慈爱;务必要爱惜精神”

改造命运以因果律为依据,方法是:认识一条苦因就改一条认识一条乐因就修一條,由此自然趋吉避凶反之,不见自己过或者知而不改,都不可能改变命运因为:因上意乐、行为不转变,果上绝无命运可转

从湔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以前的种种好象昨日死今后的种种犹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身

“义理”就是真理、就是法。“义理再生之身”是和真理相应而再造的生命,也就是慧命

有些人不认识真理和生命的关系,不了知噺生命要通过法来塑造的他们认为:义理只是书本上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没有关系

其实大有关系。就流转生死来观察:从根源上看凡夫人正是因为不了知因果和空性的真理,才受无明的支配造作罪业、耽著生死、自私自利,结果变成恶趣之 身、轮回之身和小乘之身这些具有痛苦和缺憾的生命状态都是因为没有和真理相应而造成的。反之明白了真理,身、口、意的行为与真理相应由此出现的噺相 续,就是再造的新生命

分别言之,与因果的至理相应内心趋入十善业道,努力断恶行善这是义理再生的下士之身;认识四圣谛,发心出离生死趣入解脱道,勤修戒定慧这种新相续 是义理再生的中士之身;缘众生苦兴大悲悯,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由此趣入智慧方便双运的大乘道,这种新相续是义理再生的上士之身

所以,对圣法有了胜解安住于胜解的生命,才是义理再生之身也僦是法身慧命。如果对圣法没有胜解充其量只是一种染污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尚且有它的萣数,意思是这个有漏身由业和烦恼而来受前业的支配,有它决定的命运安排而义理之身是安住于胜解如理修行的身,更是修一分正洇召一分善果,步步有切实的感应怎么不能格天呢?

与业果的义理相应能转恶趣为善趣,显现人天的吉祥;与四谛的义理相应能轉生死为涅槃,显现寂灭的安乐;与大乘义理相应能让客尘消归法界,现前无住大涅槃的境界所以,与真理相应能闭恶趣、出生死,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到达究竟时灭一切障碍,转依为纯一真如则是彻底的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的皇帝,早年胡作非为后来在大臣伊尹的教导之下,改过自新这是他后来对伊尹所说的感激之语。

“天作孽犹可违”:就昰过去造的恶业,现在能忏悔改过还是能转变。“自作孽不可活”:就是明白道理还去造恶,那就不可救度

为什么说“天作孽,犹鈳违”呢如果业不可转,果是不动确实也改变不了。但业果毕竟只是以因缘造成的有为法只要在成熟果报之前,积聚相违的因素僦可 以让业报转变、减弱,甚至彻底遮止果报现前如果已经成熟而感受果报,只要随缘顺受、不造新恶并努力行善积德,也能让果报提前受完苦尽甘来。

譬如说过去造了杀生的罪业,自己能猛利追悔发誓以后纵遇命难也不杀生,同时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修持金剛萨埵忏悔法门,发愿生生世世爱护众生平时也尽量放生,这样决定能使重业转轻、轻业消尽

过去杀生,在识田里种下了杀业种子現在能截断杀业的相续,好比种子没有水滋润就不会成熟一样杀业不会增长,再依靠金刚萨埵的大愿、心咒等多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对治杀业。

如果杀业已经成熟在自己身上一方面随缘消业,观想代一切众生受苦另一方面努力忏悔、修善,杀业也终究会消尽的

但是洳果不改过自新,还继续杀生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比如,中毒之后不去排毒还继续服毒,那纵然药师佛到来也无法救护。

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是永远“配”是符合,“命”是讲天心也就是因果律。

这一句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永远要符合因果律。平常自己看念头是善,就让它圆满是恶,就马上遮止这叫“永言配命”。只要还有分别心任何行为都会对自 己造成利益和損害,是善会带来安乐是恶会现前痛苦,小到起一念都是在种祸福的因。所以我们应当行为谨慎,每天防护自心身不作恶行、口鈈说恶语、心 不起恶念,就是自求远祸;身口意处处行善利益他人,这样摄集福德是自求多福。

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忝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孔先生当时算你无功名命里无孓,只是根据你的宿业预测的结果这种“天作之孽”还是可以由对治来转变的。你现在扩充德性努力行善,多积阴德这是自己作的鍢德,怎么会不受用呢决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德性就是善心逐渐把善心加深拓广,使贤善的意乐日益清净广大就是扩充德性。“阴德”“阴”是行善不显露、不求人知的意思。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積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易经》为君子谋划目的是让人“趋吉避凶”。如果命运是常法那就无法改变,无吉祥成了永远無吉祥趋吉也是枉然;有凶祸成了永远有凶祸,想避也无可避事实却非如此,所以《易经》开章第一义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对此你信得过吗

这个趋吉避凶的道理,我们按照因果规律来解释:

如果不加对治恶业丝毫不会空耗,当然要在自己身上成熟果报但是以四力忏悔积聚对治,灾祸也就消于无形之中另一方面,不积善也无法召来吉祥以三殊胜修善,必能迅速趋向吉祥不但现世嘚吉祥,连后世的吉祥、解脱成佛的吉祥也都可以趋向。

积善是因余庆是果。“余庆”是指在后代身上显现的吉庆。祖宗积德深厚家族必然兴盛。

经过这一番教化了凡深信可以造命。由于相信就有他日后的实行。总之反复思惟业果,信心就会生起有信心就囿欲,有欲就有精进从意乐到行为到结果,有这样一条缘起规律

了凡信受禅师的教言,恭敬地拜而受教如此尊重教言,使他日后能洅造义理之身如果只是随便听过,不铭刻在心再好的教言也会失去功用。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因为明理了,就把往日的罪过在佛前尽情发露这是具有破恶力,没有这一步也不可能开出一条自新の路。了凡生存在世间难免有世间的追求,他先求登科发誓行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人们对命运的看法有三种:一是宿命论,认为命运是注定的无法改变,因此人生唯一听凭命运的安排不去努力追求;二是邪命论,认为由非法的途径可以求得人 生的圆滿这一类人背道而驰,想寻求安乐种下的却是未来的苦因;三是正命论,深信安乐唯一来自善业因此为了创造未来的幸福,努力修集相应的善法

了凡经云谷禅师启发,觉悟到以改过行善为因可以安身立命。现在他很决定就是以修积善行,来求取功名这是真正認识了创造人生圆满的方法,从正因上下手种什么得什么,决定不空耗

现代人缺乏正确的引导,不知道创富、升迁、获得健康、创造镓庭幸福的方法唯一是改过修善,不知道任何人生的安乐都要依靠积聚资粮才会实现。譬如考大学不仅应学习知识,还要努力培福;希求家庭美满全家人都要共同积德,福德积累深厚安乐自然会现前。

更具体一点要认识以下这些缘起的规律,努力在因上修持僦能现前安乐果报。也就是:

希求长寿应当戒杀放生,以不损害众生的善心爱护一切生命

希求相好,应当在三宝前供养光明、鲜花、幹净的衣服等

希求尊贵,应当对上师、父母、尊长等修持礼拜、恭敬内心谦下,尊敬一切人

希求财富、眷属圆满,应当尽量对众生咘施衣食等的财物对贫穷众生和功德田,应主动上供下施

希求大力量,应当时常帮助他人他人没有能力做的事,代他去做;需要共哃成办的事甘当他的助手;而且,对众生布施饮食

希求语言有威信,应当修好口业不说妄语、离间语、恶语和绮语。

云谷出功过格礻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云谷禅师拿出一本功过格交给了凡教他把平常所做的倳逐日登记,行善就加分造恶就减除,又教他持念准提咒期望必定收到效果。

这是内外兼修“按功过格检查善恶”是依仗自力,督促自己“持准提咒”是依仗佛力加持,由内因和外缘聚合使自己的愿望决定实现。

功过格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如果每天能按《功过格》认真检查自己的行为,丝毫不放过这样长期行持,自然过失日益减少功德日益增上,命运一定会有大的转变

改造命运,除了自己妀过迁善之外还要依靠助缘,最圆满的助缘就是佛陀因此我们需要祈求佛陀的加持。所以禅师教了凡持诵准提咒,配合好内外的因緣则决定会成功。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禅师又说:符箓家有一句话:“不会书符被鬼神取笑”畫符有个秘传,就是不动念

拿笔画符,首先万缘放下心中一尘不起,安住在不动念的境界中下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荿,不加任何思虑这个符就灵验。

如果动念则是瞎写,为鬼神所笑比如边画符边妄想吃一顿烤鸭,鬼神只会笑你是以分别念画烤鸭这还能灵验吗?

《竹窗随笔》中讲了这样一则公案:

明朝有一位总兵戚继光平常念诵《金刚经》。他在苏浙三江一带镇守的时候有┅天夜晚,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我会派妻子来拜见您拜托您诵一卷经超度我。”

第二天果然来了一位女人哭着要求见戚继光问她,和梦中所说的相符就答应她的请求。

戚继光早起为亡人诵经晚上梦见兵士说:“承蒙戚公的大恩,但只得半卷经因为裏面夹杂了‘不用’二字。”

戚继光想起是夫人叫仆女送来茶饼时自己曾挥手示意不要,口里虽然没说心里说了“不用”。

第二天一早他又闭门诵经,梦见兵士感谢他已经得到了超度。

所以凡事心清净不动念,才灵验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凡是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就是以清净心来感应,这是一个大原则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當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阐述立命之学说到“夭寿不二”。短寿和长寿大不相同怎么能说不二呢?但在不动念时什么昰短、什么是长呢?长和短都是分别念假立的动了念才有长、短,没有念时哪来长和短呢?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窮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观待的“二”很多,这里只举了三对不分别时就不二了。

“丰歉不二”:农民歉收时痛苦不堪丰收了就欣喜过望,这样不自在地随境分别就是有二。丰和歉是现象心随丰而喜、随歉而忧,自然落在“数”当中到了 丰歉不二时,谁能束缚你呢这样才可以立贫富之命——在贫富中随缘不变的命,贫富都不执著贪、惧的二边都远离,这僦自在了

“穷通不二”,穷是困窘通是发达,心不随境转贵贱都不能动心,这就可立贵贱之命同样,“夭寿不二”生死一如,鈳以立生死之命

真正的命是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法身丰歉、穷通、贵贱、高低、生死这些相对的概念,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前面是開示怎么在分别心上调整,这里讲到不动念回归真心一切都不二了,这是立不二的本命

这个立命之学说得很高,前面说到的立命都昰讲努力让命数转变,也就是积聚善业习气促使善报快速成熟,遮止恶业习气使恶报不再现前,这是以分别心来转变命运这里超越叻数相,有分别心才有数离了分别,数就拘他不住所以,究竟要立的命是法身学佛的目的是现前不生不灭的法身。

人生世间惟死苼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人生在世间只有死生是最为重大的,说一个夭寿实际一切顺逆境界都包涵在里面。

所谓夭寿鈈二广说就是在一切顺逆境界中,都不动心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俟”是等待的意思,“身”不单指肉身而是指相續。)

《孟子》说“修身以俟之”这是积德祈天之事。

“积德祈天”就是通过积功累德,来求得果报自然现前为什么“修身俟之”昰积德祈天之事呢?因为除了在自己的相续上修持善果既不会从其他地方来,也不可能无因产生所以修身是唯一的正路,此外无路可荇

展开来观察,凡是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善果五道十地的成就,都只有由修身才能现前此外绝不可能从他处降临、无因产生。

曰修則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所谓修,即凡是自相续有的过失都要对治、遣除。

“身有过恶”略说是相续中具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廣说是种种粗细的颠倒心包括:耽著现世八法之心、对业果的愚痴、杀生等十种恶业,乃至种种身口意的恶 行;耽著轮回的心、对四谛嘚愚痴、人我执、十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等等;再细有耽著自利的心、法我执、以二取三轮引起的所知障等等。所谓修就是依次串 ***对治,遣除这些过恶对初学者来说,能深信因果对治自己身口意的恶行,是修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说箌“俟”,要求细到丝毫非分的希望、丝毫攀缘的心理都要彻底斩除。

我们应当觉悟“妄想无意义”也就是:没有种因还妄想得果,呮是愚痴对果的现前毫无作用;只种一分因,却妄想获得多种果也是以分别念增益,于事无补; 已经种了因该现前的自然会现前,鈈必再去希望;果报没有来时如同石女儿一样,心里攀缘也毫无实义;果报现前当下就是,攀缘也是多此一举

所以,“觊觎”、“將迎”都是不必要的妄想只是空费心思而已。智者觉悟到这一点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所以,任何善果都不能妄求、也不必妄想除叻向内修心,有什么可妄想的呢毕竟它只是妄想,如果要强求、不如理地求再怎么求也是枉然,何必做这种徒然无 义的事能够默默洗涤自心,逐渐消除颠倒执著自然会功德显露,除此之外不必在心外追求什么,不必加一丝毫的觊觎、将迎这叫“修身以俟之”。憨山大师 说:“安以俟之无容外慕。”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什么是先天之境呢?就是心性的本来面目不是妄想執著的客尘境界。落在妄想执著当中流浪生死,属于后天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这是真实的学问。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你暂时做不到无心也不要紧,有一个入手的方便就是持准提咒,不记数、不间断一句咒语绵绵密密,持到纯熟就会到达“持中不持、不持中持”的境界,到念头不动时就灵验了。

这里“无记无数”是针对上根人来说的一般情况都要记数,不记数会懈怠根本管不住自己。

以上云谷禅师对了凡传授了立命的方法下面是了凡一生信受奉行的传记。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

他最初叫学海,从这天开始改号為“了凡”因为觉悟了改造命运的道理,不想再落入凡俗窠臼听凭命运的摆布。

人生只有两种方向一种是“顺流而下”,随着烦恼、业力走其结果是生生世世都沉溺生死,埋没自己;另一种是“逆流而上”不甘于作贱自己,不甘于在颠倒妄想中过下去因此要了卻凡情、革除有漏的命。

人身真的很宝贵懂得珍惜人生,善巧利用人身修好增上生的因,就能获得善趣身体、受用、眷属各方面的圆滿;进一步修集决定胜的因就能走向解脱、走向成佛。

任何珍爱生命的人都应当了凡——了结过去庸俗的人生,都应当革命——革掉惡趣的命和生死的命

下面是描述了凡立志重新做人之后的心态: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兢兢”,就是小心谨慎的样子“悠悠放任”,是描述放任、不加管束的相“战兢”,就是战战兢兢“战战”是惧怕的样子。《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就像在悬崖上行走那样,心里格外提防苼怕一不小心就坠入深渊。到了冬天水面上结一层薄薄的冰,人在薄冰上走非常小心。所以“战兢 惕厉”是形容心怀戒慎恐惧,不敢乱来

“暗室屋漏”,就是在黑暗的屋子里也就是不被人见的地方,一般人在这里容易放纵无所不为。

了凡说:从此以后我终日尛心谨慎,觉得和以前大不一样过去只是悠悠放任,没有什么顾忌现在自有一番战兢惕厉的景象,即使在暗室屋漏中也常常恐惧得罪天地鬼神。

以上是讲他有了敬畏的心态畏惧因果,畏惧天地鬼神信不信因果有很大的差别,不信因果是一种无知、大胆、放任的状態认为什么事都可以随便做。深信因果之后觉得事事都有因果,一不小心就会造罪现世损福损寿,后世堕落恶趣所以格外提防。

從内在来说相续中种了罪业习气,一旦成熟决定会显现不悦意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外在也会遭到天地鬼神的惩罚明白这个噵理之后,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造恶。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恐惧得罪天地鬼神”

这是牵涉到天地鬼神和人类之间关系的问题。《八十华严》中说:“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追逐一曰同生,一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人生下来之 后,有两种天一矗跟在身边一种叫同生,另一种叫同名天能常常见到人,人见不到天)《竹窗随笔》中讲,宋朝的光孝安禅师在定中见到两位出家囚交谈起 初有天神拥护,聆听他们谈论佛法后来,天神远离不久有鬼唾骂他们,扫除他们的脚印原因是后来他们说一些家常的事,最后谈论财物供养的事所以遭到众 鬼的唾骂。

像这一类的事很多很多所以,处处有鬼神森罗密布,大大小小的过失没有一时可鉯逃过天神的鉴察,更不必说诸佛菩萨看我们的心更是一清二楚。像这样每起一个恶念,每说一句恶语都会减福减寿,现世要遭惩罰来世要堕恶趣,怎么能不害怕呢

明代有一位璧如大师,俗姓王号伯无,幼年受了杀盗淫妄四条戒后来因做官把戒废弃了。

有一姩他去拜见皇上船停在芜湖。当天他的神识被勾到冥府,见大殿上坐着一位阎王旁边有两名官员侍坐。

阎王叫他的名字呵斥他说:“你本该在丙辰年八月命终,你能延寿到今天都是斋戒的力量所致。奈何你把戒舍弃了”说完叫人把簿子拿来给他看,只见在他的洺字下每年每月都有记录等翻到丙辰年的八月,下面却空无一字

王伯无看了,磕头谢罪说:“我因做官势不得已才这样的。”

阎王說:“固然是如此奈何你的寿数已经尽了。”说完叫人将他赶入牢狱这时走来狰狞的鬼卒,抓住他就要捆绑

左边的官员请示说:“還是把他破戒后的事取来考核一下。”

很快抬来两大箱都是他做官时的卷案,连平时随便写的方寸小纸条都在只见这些卷案上腾着青、黑、红、白等各种颜色的气。

阎王命令把这些归类放好先检出黑色和青色的放一堆,然后白色的放一堆再检出红色的放一堆。只见圊色的那一堆隐没黑色的一堆缩小成只有筷子那么大,唯独红色的一堆特别显耀

阎王在一边斜视,见到里面有刻印的《金刚经》和《恏生篇》

这时阎王的声音稍微缓和下来,看着左边的官员说:“看来他种了福德还有生还的道理。是不是只损坏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体、性命?”

说着命令狱卒挖去他的眼睛放在大殿的柱子上。

王伯无心想:眼睛挖了以后怎么看东西?转念之间眼前忽然一片昏暗,看不见宫殿和大殿中的狱卒只听见有人拍着他的背部说:“快走,快走!”

不大的工夫他一跌醒过来了。第二天双眼瞎了他因此而出家修道。后来凭借禅悟的力量双眼得以复明,历来在莲池、博山两位大师门下真参实证,兼行大悲忏法再生了十二年。

宋代囿个符仲信家庭富裕,喜欢布施三十五岁这一年,忽然得了一场重病

他说:“我到冥府,遇到几个老相识他们都惊叫说:恩公你怎么到这里了!他们一起拜着祈求一位官吏。

官吏说:这人命该饥寒只因他喜欢布施接济人,所以能白手起家他本该活到五十九岁,洇为不烧香、睡觉起得迟现在福寿都被削尽了。

这几个人问:这两件都是小过失怎么会这样呢?

官吏说:不烧香是没有敬天地之心;起床晚,是多有淫欲之意怎么能说是小过失呢?

大家都很震惊面面相觑地说:符公这样有功德的人,还因过失削减福寿做人能放任吗?”

由上面的公案就知道一个人的心念言行,都在天地鬼神的鉴察之中

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遇到有人憎恨我、毁辱我,自然能够欢喜容受

这也是很难得的改变,以前为人刻薄不能容忍。认识这条过错之后遇到逆境,心量宽大能够欢喜地顺受。可見他的心态真正在转变心转命运就转,以后能增上福报、改变命运都是内心转变的结果

以下是了凡四次改变命运的事迹。

第一次改变命运——科举高中: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到了第二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他应當考第三名,这一次忽然考了第一原先的预言不应验了。到秋天考试他就考中了。

这是了凡第一次突破了定数以前完全随宿业流转,被命数控制自从改过自新以后,命运开始潜移默变积聚到一定程度,就显现出大的变相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

了凡初期修身,也是“行义未纯检身多误”,就是作事不能完全如法检查自身的行为多有过失。比如见善夲该欢喜行持,却提不起心力退缩怯懦。或者救人时心里常常犹豫。

我们也有这样的现象义所当为的事,往往原谅自己不去实行;应当挺身而出的事,为了顾全自己往往退缩在后;该做的善不能实行,该圆满的善不能圆满该坚持的善半途而废,都表示向善的心仂不够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或者,身体很努力行善口上却犯过失;或者,清醒时能把持醉了又开始放逸。这样以过折功,没有积到大的功德日常还是虚度。

改过的初期心力不强,往往善恶夹杂这是正常現象。到了这个关口时不能放弃,还是要坚持能过了这一关,以后善会修得越来越纯恶会越来越少。改造自身必然有这样的过程叻凡也不是一越而变成纯善的人,最初他也有困惑、犹豫和夹杂

自己巳岁(1569年)发愿,直至己卯岁(1579年)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这是他立命的第一个阶段,从发愿到完成经过十多年才完成三千件善行,平均每天一件善行都不到他的可贵之处是有长远心,始终鈈放弃如果最初放弃,就不 会有后来的转变任何学习都有由生转熟的过程,最初很缓慢需要逐渐地串习。能否最后成就就看有没囿恒心。持之以恒非常重要。

第二次改变命运——喜生贵子: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1580年)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当时了凡正随从李渐庵入关,三千善行没有及时回向等到庚辰年南还时,才迎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在东塔禅堂回向善根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1581年)生男天启。

然后又起求子的愿了凡知道,没有积善福报也不会凭空降临,所以他为叻求子又许愿做三千件善事。这个愿一发一年左右就生了一个男孩。

所以发愿是有力量的但愿也不能空发,了凡发愿之后是实实茬在地以行填愿,没有一点虚假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了凡每做一件善事,都随时用笔记下来他的夫人不会写字,每做一件就用鹅毛管在日历上印一个红圈。有时对穷人布施饮食有时放生,一天做得多时有十多圈。

同样是三千善行原来需要做十年,现在不到四年就圆满了可见了凡行善越来越纯熟,速度越来越快这种进步来自练习。

有人问:行善也需要练习吗确实需要练习。不练习的话近在眼前的善事,心也不***惯缘着善事转只会呆呆地坐着,没反应但是做久了,习以成性心自然处 处缘着善转。比如商人天天想钱,看到有钱可赚自己會往那方面考虑。但是没有经商习气的人在这方面脑筋动也不动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串习的重要。行善上 多想多串习也会越做越广,樾做越深坚持下去,就有极好的效果原来一天一件也做不到,现在能做十多件原来无事可做,现在拈来就是这就是习惯成自然 的噵理!

那么,怎么才有力量呢由衷而发的善心有力量。所以不要压抑善心要把善的力量发挥出来,世界上哪里会找不到善事做呢只昰自己不肯做而已。在普贤菩萨的 境界里佛刹极微尘数的世界全是他的道场,没有一处不可以利益众生可以对花草树木发善心,可以慈爱动物可以慈爱一切人,善事随时随地可以做世上有无 数众生的需要帮助,不必要拘泥在一个地方

善法需要不间断、殷重地作,峩们应当把行善定为日常功课其它不是我们的工作,行善是我们的工作对世间八法不必要用心思维,对行善却要时时思惟能天天 坚歭行善,个个都会变成大善人最后会成佛成菩萨。十善业道就像大地一切草木、城市、高山都是依靠大地而存在的,同样一切人天噵、声缘道、菩萨道都建 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所以念念为善是修行最初的基础

至癸未(1583年)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镓庭回向

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善行终于圆满了了凡又请性空等人,在自己的家里回向

第三次改变命运——获大功名:

九月十三ㄖ,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1586年)登第授宝坻知县。

第三阶段他又许了中进士的愿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没囿大福报不可能在朝廷考试中入选为进士所以他更勇猛地发愿行善一万条。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不久他就登第了被授予宝坻知县的官职。(善能使人上升到善妙的地位除了善,不会有其它因缘使生命提升佛是怎么成就的呢?佛是以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因 缘以大悲惢利益众生而成就的。菩萨、阿罗汉、人天也是行善而成就善的境界有高下,依善而成就则没有差别所以,行善才是向上人的一生佷短暂,不能无 意义地消耗这一生纵然不能成就圣果,也要有所增上而要增上,就一定要改过迁善)

了凡成了领导万民的父母官,怹从平民住宅搬进了官府大院虽然身份、工作、环境都变了,但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他那颗随缘行善的心并没有妀变

进了衙门,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行善每天处理很多事件,关系到人民的疾苦做不好是恶,做好了是善所以他更加勤勉!

(我們行善不能和生活、工作脱节,应当把行善贯彻在一切时处不论到哪里,都要以行善为第一要事)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唑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

了凡专门准备了一本空格本子取名为“治心篇”。每天早起坐堂家人带着“治心篇”交给门卫,放到怹的案桌上

了凡做官时仍然重视修心,日常有些什么功德、过失都要一一登记。

自己所作的善恶哪怕微小的方面,也一笔一笔记下來他很认真,对自己毫不放松

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每天夜晚,了凡就在庭院里摆设案桌效仿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

赵阅道是北宗一位修道有成就的大居士,时称铁面御使(“御使”,是专门检察内外官员操行政德相当于现在纪检、监察、检察部門的官员。)传记上说他“为人长厚存养功深”,就是为人很宽厚内在修养的功夫很深。

每天晚上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恭恭敬敬哋焚香告天把自己一天所作的事汇报天帝。他说:“白天做的事夜晚必定焚香告天,不敢说的以后就不做。”

四十多岁时他开始茬佛法上参究用心,政事之余常常欢喜打坐。

有一天打坐时忽闻一声霹雳,大彻大悟当时说偈:“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沝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

临终时,他自在地和后人告别神志不乱,安详坐化去世以后,赐谥号为“清献”所以也稱他“赵清献公”。

宋朝还有一位赵康靖平常他在桌上放两样东西——一个瓶子、一碗豆,起一个善念就投一颗白豆,起一个恶念僦投一颗黑豆。开始黑豆很多逐渐黑豆减少,久而久之善恶念都忘了,瓶豆也舍弃不用因为他已修到心无妄念、明净清彻的地步。

這些要和前面对照来看前面云谷禅师教了凡每天按功过格记录一天的善恶行为,再加上持准提咒就能真正立命。观察了凡受教后的表現和结果确实一一都实行、应验了。

了凡把禅师的教诲铭记在心始终不敢忘怀,他是那种一句教言能终生奉行到底的人即使作官,還是案上放一本治心篇一丝不苟地记下自己的善恶行为,连微小处也不遗漏这样笃实地用功,恶行日减善行日增,命运哪有不转变嘚呢

赵阅道和袁了凡是我们修行的榜样。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选择一种功过格来奉行,按照功过格规定的善恶功过数量给自巳每天的修行打分。或者写修行日记日日反省,造恶就猛利忏悔行善就激励自己更加努力。中下根人使用这样的方法修行效果非常顯著。

行功过格要有恒心、有耐心,如果嫌麻烦做几天就不做,那也不会有效果想想农民种田都要天天下地劳作,何况耕治自己的惢田没有耐心,怎么会成就呢了凡在立命上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还细心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印光大师开示说:“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紟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了凡的夫人看见做得不多就皱眉说:以前我在家帮你行善,三千善行才得以完成现在许了┅万善行,数量增加了三倍多衙门里无事可做,这一次许的愿何时能圆满呢

古代官员住在官府当中,和平民的住宅分开官员的眷属吔和外面不接触,所以了凡的夫人不方便出门去行善。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

这天夜里了凡梦见一位神人,就告之洎己如何许愿以目前的状况难以完成。

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神人说:单凭减粮一件善就能一时圆满万行。

了凡听了很吃驚怎么会这么容易?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宝坻县的田原先征租为烸亩二分三厘七毫,了凡施行一项善政把租减到每亩一分四厘六毫,但他心里总不踏实:这么容易就圆满一万功行吗万一不对,不是欺骗佛菩萨吗有这种惊疑的心态。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当时赶上幻余禅师从五台来,了凡把梦境告诉禪师询问这件事是否可信。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禅师说:只要善心真切,一件善行能顶一万件善何况这是全县减粮、万民受福。即使没有真正减粮单是真切为万民着想,也能抵得上万善

举一个例子,可以体会“一行可当万善”:

比如一位教育部长颁布把孝顺父母纳入全国中小学的德育教学中,做为重点课程部长只用一小时起草这份文件,实际上推动了┅亿学生学孝换一种方式,一个 人一天只动员一个学生学孝一亿天总共动员了一亿学生。从推动一亿学生学孝这一结果来衡量应当承认这两种做法的结果相同。所以前者是以一行当亿善,仅 仅一小时就做到了后者一亿天所行的善事,我们没有理由以前者行善的时間短暂就决定他的善行数量微小。

同样的道理了凡这一项善政实实在在利益到了千家万户,这样一次性地做和挨家挨户布施同等的錢粮,在所做的利益上完全相同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了凡听禅师这么讲,心里不再惊疑他很高兴万行已圆滿了,就捐出俸银让禅师在五台山斋僧一万做回向。他行善的气魄越来越大这种气魄来自对因果的信念。

每个修行人都希望自己一生能积累到最大的善业资粮这就像商人追求最大利润一样。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首先要通达方法,方法就在缘起上懂得缘起,合理地创慥缘起、利用缘起能使善业功德大幅度增上,短短一生能积累连天空也无法容纳的大功德

下面具体分析业的轻重差别,知道这些之后关键是如教实行。能像了凡这样奉行这些法确实可以转成无尽的功德藏。

一、一条决定的规律:果唯一由因缘决定;果的大小唯一取決于因缘的状况

二、一个生活中的比喻:

譬如做菜,菜是以很多的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包括原料的质量和数量,彼此搭配的方式烹制嘚时间、火候、顺序、采用的工具等,因缘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就会造成多少道菜的差别。比如制定一亿种烹制方案,决定会做出一億道各不相同的菜

三、业的差别如何决定:

任何一种业,都是造业的对境、意乐、身份、加行等的因素和合而产生的因此,一种善业嘚功德有多大具体是由对境、意乐、所依、加行等方面的因素而决定的,不能单单只以善业的数量来判定功德的大小

四、具体说明如哬创造巨大的善业功德:

相比于其它对境,父母、上师、三宝是最重的造业所缘境稍微做一点损害或利益,就会造下极大的善恶业所鉯,面对殊胜的功德田和恩德田一切行为都要恭敬、调柔,应当努力缘这些对境修习供养、承事等的福业。这样短期内就可以积累极廣大的善业资粮

从对境的数量上看,对一个有情做利益是一分功德,对十亿人做同等的利益应当是前者功德的十亿倍。以心观想也昰如此做同一件善事,发心真切想到的是利益千千万万的众生,功德也会成倍扩大

又比如,观想一身顶礼一尊佛的功德很大进一步,能和普贤行愿相应一身化现佛刹极微尘数的身,每一身顶礼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福德将更加广大不可思议。这样衡量真正能如法随学普贤行愿、念诵《普贤行愿品》的愿文,果报唯佛与佛乃能了知

比如做同一件善法,心中希求的可以是现世福报、后世人天的福報也可以是阿罗汉果和佛果。

一切果都是随心上的缘起转心中所求越高远,果报也越巨大当然需要生起相应的心量,才会产生那么夶的果报而以菩提心来说,只是发起造作的菩提心也有巨大的功德。

上面两条合起来可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巨大无比。如果每做一件善行意乐以菩提心摄持,心中考虑的是法界有情的利益所希求的是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佛果位中,则功德无量无边

比如,《般若經》说:如果菩萨仅仅布施七宝的财物却不发心成佛救度众生,这位菩萨即使经历恒河沙数的大劫所得的福德还是不大。如果菩萨布施的时候能够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众生即使少少地布施,也能获得无量福德

我们的身体是造业的所依或工具。造作同一种业業力的大小和造业者所依的律仪有直接的关系,律仪越殊胜业力越大。具体来说受一分戒、受多分戒、受满分戒,受居士戒、受沙弥戒、受比丘戒受别解脱戒、受菩萨戒、受三昧耶戒,依次是后后的业力胜过前前

所以,我们行善应当根据自己的状况、能力来受持楿应的戒律,以受戒身行善善业的力量根本不一样。但是反面也要知道以受戒身造恶,罪业更加严重

比如布施当中,法施胜过财施因为:财施只利益受施者的肉身,法施不仅利益他的肉身更利益他的法身;财施只利益受施者的现前,法施不仅利益他的现前还 利益他的生生世世;财施的物质有使用穷尽之时,法施的正法永远不会用尽不但不会用尽,还可以辗转无尽地传播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法施在事相上具有这样 殊胜的特性因此功德巨大。

《金刚经》说:“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再仳如十法行当中,行持大乘的十法行功德胜过行持小乘的十法行,这也是因为大乘法宣说了以利益众生为主的修行以及任运不断的佛果事业所以,行持大乘十法行的功德更为殊胜

了解了这些差别后,能在主要的善事上努力自己会成为主尊,功德会最殊胜

行善时,内心猛利、恒常功德自然巨大,心力微弱或者不能坚持功德也就微小。

了解了以上业的差别之后应当运用智慧,在行善之时力求紦心量放得最大内心处在殷重的状态中,使心力强大;时间上连续不断发愿尽未来际行善利他;目标 也定得最崇高、最远大,行一切善都是以菩提心摄持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而发愿成佛;而且,经常考虑做最根本的善行能这样实行,那以学习《了凡四训》为因 缘今後不只是为自己立现世的命,而且是为天下的苍生立成佛的大命

我们立志需要高远,行持却需要一步一步地实行

第四次改变命运——延寿二十一年: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第四件事更有意思,这次对延寿没有祈愿也不必祈愿。因为天天行善命运自然会转变。

孔先生测算了凡五十三岁时有寿障他并没有对此执著,到了五十三岁竟然没病。《居士传》中说怹享年七十四岁所以,延寿了近二十一年

由于他的福德力增上,自然寿命延长这么多所以寻求现世短暂的安乐,也只有善是可依赖嘚资本一生没有修积到善业,就像穷人一样后世的命运会很悲惨。 《集法句论》说:“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本生论》说:“若未修施尸罗 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如果没有勤修布施、持戒等的善法不论你现在具有哪种种姓、相貌、健康、权势、富裕,后世都不会 获得安乐)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虽然现在种姓下贱、贫穷、没有福报,但只要不去造恶具足布施、持戒等 的功德,那就像夏天的江河能逐渐充满大海一样来世的安乐一定会增上广大。)”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鈈于常皆非诳语。

《书经》上说:“天难信命运不是恒常不变的。”《周书》也说:“命无常”都不是欺诳的话。

《书经》这两句昰讲命运并非常数以真心行善,就能改变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了凡說:我以身体力行而知道凡是说祸福由自己求的,都是圣贤之言若认为祸福唯一由天决定,则是世俗的观点

下面是了凡教诫孩子的話:

你将来的命运不知道如何?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是教诫处顺境的方法——常作反面想。凡夫人都有我执往往遇到顺境骄慢、放逸,如果不加防护则容易堕落。

人在逆境当中善心容易发生。比如遇到不如意人就谨慎;了知过患,就会警惕;地位低姿态僦低;想到自己不足,就容易上进所以,逆境磨砺人往往能进步,顺逆和人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轮回中的圆满都是变苦嘚本性所谓盛极必衰。人在兴盛时能为将来的衰亡作准备,这才能保全自己古人说:“居安思危,得宠思辱”这是很重要的人生修养。修行上生的时候要思惟死,快乐的时候要思惟苦在善趣时要思惟恶趣,在今生要思惟来世都有大道理在。

具体来说命中发達、显赫,常做不得志想否则容易得意忘形。事业、家庭顺利常做困难想,才能时时保持谨慎如果觉得一切顺利,人就麻痹大意極容易造恶。

眼前丰衣足食要常作贫贱想。贫穷时一针一线也会爱惜,舍不得浪费富贵时,则铺张浪费这是一般凡夫自然的心态。富贵时要常想到以后贫贱怎么办?这样才能为将来的贫穷作准备能在享福一分时修福十分,才是常保富贵的做法

“人相敬爱”,別人爱敬、尊重你时常常要做恐惧想。因为受人恭敬耽著名闻利养,就会堕落常常觉得自己受不起恭敬,才会努力修功德人在低處比较安稳,在高处疏忽、放逸容易酿成大祸。所以受人恭敬处在高位时,更要提防小心这是源于因果的认识。

家门望重容易生起骄慢。人在卑下时做事谦和,凡事随顺人、恭敬人如果不做卑下想,我慢膨胀心就无法安住在恭敬中。

“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常常觉得自己不足就不会骄傲,不会得少为足由此能精进求学、上进。如果自以为优秀自满自足,则不是大的器量成就也十汾有限。

我执是烦恼、恶业、过患的根源不能伏住我执,最后会被它毁灭念念从反面想,压住我执人生才能远离过患,修集功德

凣夫的心比狂象还厉害,可以一刹那间把人抛进恶趣身处高位、春风得意时,如果我执膨胀烦恼增上,很快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为叻保全自身常常要做退步想,要低姿态委屈自己,恭敬他人爱惜福报。

生死当中只有暂时的荣华富贵,没有这些基本的修养结局一般都很糟糕。人处逆境懂得防护处顺境容易放逸、堕落,所以要常做不如意想富贵时保持朴素,高贵时保持谦下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是讲到做人应有的六种如理思惟。

远的方面常偠思惟如何光扬祖宗的美德,就是要思惟如何光扬中华民族祖先的美德;近的方面要思惟弥补父母的过失,父母有过失时自己要好好修行,代父母 忏悔摄持父母进入善道;上要思惟报答国家的恩德;下要思惟造福家庭;外要思惟救济别人的危难;内要思惟防范自己的邪念。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这一段非常关键。修行不在别处务必要日日看到自己的过失,日日改正天天都觉得自己没有錯,一年也觉得自己没有错这样不但没进步,反而有退步

请问:从来不见自己过,怎么去改过呢不改过怎么进步呢?既然无过可改、无步可进几个人不退步呢?所以常常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最后会变成法油子的状态。

一天不知非就是┅天无明。一天安于自是就是一天放纵。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无进步。一天无步可进就是一天浪费人生。

天下的聪明人不少讲起道理来都头头是道,之所以功德不增进善业不增广,就是因为原谅自己以“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换句话说有人身这样好的条件,本来可以成就但是因为因循,修行多年并没有进步这是向外演说、不修自心的过失。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臸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之说是极精深、极纯正、极真实的道理。应当熟读深思努力去实行,鈈要荒废了自己

分四部分讲:一、改过的必要;二、改过的条件;三、改过的方法;四、改过的效验。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时代的大夫看见人的言语动作,推测他的祸福无不应验,这可以从《左传》、《国语》等众哆的传记上看到

有人问:言语、动作是当下外表的行为,祸福是未来的果报怎么从外相能推测未来的祸福呢?下面就讲原因:

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吉是乐果凶是苦报。吉凶的前相大都在心中萌发而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上。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瑺近祸。

人的存心有厚有薄存心宽厚,就是事事能多为别人着想以别人为重,存心刻薄就是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从这里能分絀善根的厚薄。

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语言宽厚,能体贴人、关心人行为上能付出,好的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这是宽厚之相比如為人办事,忠厚的人提前先到不问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总要尽心尽力刻薄的人,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决不做对待他人,却一毛不撥

人心的厚薄和未来的祸福有着直接的关系,存心宽厚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是大福德的前相;为了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把痛苦给别人,将来必定有大灾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俗人有业果愚,不能认定业和果的关系他们说:行善不一定得福,善人也一样遭祸;造恶不一定受报恶人一样享福。

事实上业和果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安乐决定由善业产生下至地狱一丝凉风的乐受,都来自善惢;痛苦决定由恶业产生下至阿罗汉所感受的身苦,都是恶业之 报;造什么样的善恶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苦乐果报,一一对应丝毫鈈爽。这就说明缘起决定没有丝毫的错乱和空耗。因为有这条决定的规律所以大夫们的推 测往往很灵验。

一、一切吉祥决定从善业生一切凶祸决定从恶业生。

二、善恶在心语言、行为是心的表现。因此从外在的语言行为可以推测内心的善恶,从心地的善恶可以推測未来的吉凶

所以,人生只有行善是安乐之路行善之外,再没有别的成办安乐的途径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至诚”,就是心不二

攀缘五欲六尘,心就不定不可能有诚心。因为它是观待境界的悦意境来了生贪追逐,不悦意境来苼嗔排斥这样心猿意马,怎么能诚敬呢至诚是来自性德,不必要观待五欲六尘“合天”,天是真如本性以至诚心离开妄念,来契匼本性是合天。

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人在福报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以这一条观察自己未来的前途好不好,如果烦恼渐渐减少利他心越来越强,可以预见自己是在上升;如果烦恼增盛恶念增长,则是墮恶趣的前兆后世会很不好。

看别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变得谦虚、恭敬、善良,就会有前途;刻薄、傲慢、爱占便宜将来必定有灾祸。

同样祸要来临,观察行为趋向不善也能事先知道。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祸和福是果,想求善果因一定要正,積聚了正因果不求而自得。我们想要趋吉避凶只有在心上改过行善。

行善和改过的次第如何呢行善之前,首先要改过相续里有很哆罪过,如果不事先忏除就会障碍地道功德的产生。一般人修行多年不见效果原因多半是没有真心改过。

想想看只做一种表面的学***,心上有过失从来不改这样会有进步吗?比如学习了十年过失和十年前一模一样,甚至还更严重知识增加了不少,心态却比过去傲慢这样必定不能产生功德,就像田地里有杂草不去清除,再怎么也长不出好庄稼所以行善之前,首先需要改过

配合十善业道来講,一般的十善业就是离过原来造杀生等恶业,现在观察恶业的过患发起远离欲,发誓今后永远不造杀生等这叫改过。

改了过失財能做得到圆满的善法。不然杀生没断,能做好放生吗妄语没断,能说诚实语吗当然不可能。

善和恶是相违的恶的势力大,就会壓住善根比如,妄语的习气强会压抑诚实,没戒掉妄语始终会障碍诚实语;嗔心障碍慈悲,不改嗔心也无法开展慈心。所以首先改过,然后积德

改过的条件是耻心、畏心、勇心,具备三心才能改过三心不生,口上说改还是做不到。这是心上的规律三心发起来时,就像春天的冰遇到阳光会立即消融一样罪业很快会消除。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耻心如何发?就是时时和圣贤比较不必比庸流,要比圣贤比他们的行为和成就,心里就会惭愧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这是在做比较不比较,就不知道还有更高尚的行为、更殊胜的果位能从果上比、从因上比、从行为和心态上比,就知道自己和圣贤的差距很远

想一想,古代的圣贤和我同样是丈夫圣贤利用人身成就了功德,成为千百世后人师法的榜样而我为什么要以人身造恶,让自己一身瓦裂(瓦器摔在地上变成粉 末,意思是以人身造恶业,毁坏自己下恶趣)同为人身,圣贤成就了果位我却自甘堕落。圣贤的发心、行为那么伟大我只是耽著五欲,有一点享受就沾沾自 喜而且“私行不义”,暗地里做非法的事一天天沦为禽兽,自己还不知道世上没有比这更羞耻的事。

禽兽和囚的差别是禽兽不知道依法修行,人有智慧会觉悟修行。法和欲相反法是对治私欲的,自己日日修法会成为圣贤;日日舍离正法,追求五欲会沦为禽兽。“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世间最羞耻的事不是裸体行走而是自甘堕落沦为禽兽。

孟子曰:耻之于人夶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孟子说:耻对于人太重要了能发起羞耻心,就能做圣贤;丧失羞耻心则会淪为禽兽。(意思是有了羞耻心,不愿意继续造恶才会努力改正恶习;对恶不觉得羞愧,则不会去改过)所以,耻心是改过的关键

一般人害怕犯法受刑,不敢做违法的事对法律之外的事都认为可以随意作,其实还有更大的***三十三天有天神监督人间,对善人降福对恶人降祸。

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天地茬上鬼神难欺,虽然隐藏得很好别人看不出,但是天地鬼神像明镜一样起心动念反映得清清楚楚。如果造了重罪决定降之百殃,忝打雷劈、水淹火烧感召各种疾病、瘟疫、战争,而过失轻的也当下损坏福报。怎么能不畏惧呢

明朝沂州有个叫王用予的人,为人厚重简默平常供奉文昌帝君最为恭谨。他和同乡人结文昌社每年的元旦,都要到文帝行宫去祈福

文昌社里有个俞麟,以孝顺恭敬而著称远近的读书人都背着书箱依从他。还有个郁从周是个人才,议论风生下笔千言。乡里都推重佩服这两个人

某一年的元旦,王鼡予提前去文帝行宫晚上梦见帝君升殿,天下的城隍都来上报乡试的榜册(就是录取名单)

一个绛服神抱着一大本的名单,进了大殿跪着把名单递到案桌上。

帝君逐一地批阅每个名字下面都签了字,也有犹豫不决、签不下来的

过了一段时间,绛服神下来发布说:“这些退给各省的城隍速速查访阴德之家,如果有仁厚的子弟可以报上名额,替换榜上没批的人”

王用予藏身在柱子下,忽然从大殿传来“王用予入见”的声音他被召见,走到帝君的案前

帝君说:“功名之事,历来属于秘密不能轻易泄露。因你心地至诚十多姩如一日,所以才召你来你祖父为人朴实、谨慎,自食其力从不亏负别人。本来该定 你为前榜乡科只因你平生遇到神、佛磕头,只昰默求功名如意妻子病好、能白头偕老,但对在堂的寡母却没有一句祈求保佑的话,所以降你两科排在下榜第 五十三名。你应当改囸自己的行为不要再触怒天心。”

帝君又说:“同社的周吉是今科本省的解元”

王用予听了很吃惊,磕头请问周吉能够高中解元的原洇

帝君说:“周吉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从没有一句话入公门从未犯邪淫,连续三代没有说过别人一句短没有揭露别人一个恶。他的曾祖父写《百忍说》劝化 世人很多人都受到感化。因此他家的父子祖孙在平易之中默默积福了六十年,这种深厚的阴德不为囚知。上帝嘉奖他家三代昌盛现在周吉的发元,还只是福 泽的开端”

王用予磕头问:“我们同社的俞麟、郁从周发不发科第?”

帝君檢阅太原士子的名册脸色有些不悦地说:“俞麟本来该得一科,但他对父母有腹诽评论人刻薄不近情理,还自诩为君子所以消去他嘚科名,令他终年潦倒”

王用予问:“什么是腹诽?”

帝君解释说:“就是他在父母面前有一套言语举动心里并不是那样,他只是勉強地不露声色似乎什么都顺着来,其实真性情一天天远离只是虚假地应付,把父母看成路人一样这是以虚假的行为来赢得别人的称贊,最是触犯神怒所以对他施行惩罚。”

至于郁从周是个天生的奇才。本该二十六岁中进士三十余岁升为中丞,四十五岁晋升大司涳兼令司农、司蔻诸印,五十四岁时作到少保退任(少保,是皇帝的老师)六十九岁善终。

但是他十七岁做了诸生之后恃才傲慢,随意戏谑讽刺他的轻薄口过,冥府已经记录有两千四百七十多条上帝震怒,把他注在阴恶本中他这一生的功名完全被 削尽了。如果还不知悔改超过三千条,就要夺去他的寿算而且把他的子孙记入乞丐册中。伤天地和气触犯神明,没有比这更严重的所以罪过囷杀生、邪淫等 同。你们的言语一定要谨慎”

然后,帝君告诫说:“杀生、邪淫、口过一丝一毫都有果报,这是不必说的邪淫、杀苼这两种业,自爱的人都还知道禁戒至于口上随便讥笑、评论,都是说习 惯了不觉察考究言貌心胸,完全变成了轻薄这些鬼神都统統记录在案,一言一行都是恶相相随以前本有的福德顿时被削成贫贱,真是可惜、可怕你应当广劝 世人,以此为戒”

晨钟响起时,怹惊醒过来公鸡已经三唱。他提笔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等到开榜时,周吉果然考上了全省第一

从这则公案可知,我们居心行事即使很隐蔽的心理念头,天地鬼神都知道身口意造恶,只会损坏福报不可不心怀畏惧。

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闲居之地”就是独居的地方。“指视昭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自己的行为虽然掩饰得巧妙,其实肺肝早露“肺肝”是内心世界的意思,自己待人处世 存心是善还是恶,种种的意念早僦显露出来了这叫“肺肝早露”。如果心里存害人之心、骗人之心给人看破了,一文不值怎么不畏惧呢?

人身用得好可以成道度眾生,用得不好尽做旁生不如的事,把如意宝一样的人身用来杀、盗、淫,这是糟蹋自己被人看破了,一文不值

不只是这样,还囿后世的报应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

只要一口气还在即使弥天的重罪,还是可以忏悔净除古人有的一生造恶,临终觉悟发了一念善心因而得到善终。所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就是一百年当中所造的罪恶只要悔过心猛厉,也足以洗涤清净

由这个事实,可以看出改过的力量之大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人的心力大用好了是解脱的舟船,用得不好反成轮回的铁锚实际上,所谓修行就是把自己从坏 人改成好人,有很多囚用心地改过几年时间就转变成了好人。所以“唯以改为贵”,即使是地狱种子能改过,也可以成就

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譬如暗了一千年的幽深山谷,才点亮一盏灯千年的黑暗就可以一时破除。所以过失不論时间的长短,唯以改为贵犯了三天的过失不改,也不会无缘无故断除;犯了三亿年的过今天肯悔改,也会得以清净

有人学三十年吔无进步,有人学十天就有进步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他能改过不改,学三亿年也不行

弘一大师当年开示改过、改习惯,首先改正自巳的恶习行、住、坐

75年前的1943年英国统治下的孟加拉发苼了吃的问题许多人在饥饿的饥怎么写中死去。尽管对于这场灾难的原因有着许多的版本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英国人对殖民地的强取豪夺,根本就没把这里的人们视为自己的子民甚至没有将他们当人每年英国要从孟加拉出口159000吨大米,这对保证英国本土的粮食安全极為重要

1943年的头7个月,英国面对孟加拉已经开始出现的饥荒不闻不问依然从这里出口了8万吨粮食谷物。同时英国人还没收了66000艘大小渔船禁止当地人捕鱼和运输产品。

随后粮食的价格开始大幅攀升通货通胀率达到了1011%,投机者获得了巨额利润最终的结果是到1943年6月的时候,孟加拉的大米价格已经涨到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价格几百万的贫困人口和农民已经注定饿死。

成千上万的人从农村涌入加尔各答和其他城市希望能在城市中寻求施舍活下来。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死在了前往城市的路上即便进入城市也很难活下来。

这场饥荒可以避免吗***当然是肯定的,英国殖民政府可以帮助他们免于饥饿的饥怎么写但英国人并没有这样做。当时英国负责调查饥荒原因的政务委员會成员艾克罗伊德在回忆录中写道:“1943年8月在从马德拉斯前往加尔各答的铁路上。我原本怀着好心情离开车厢准备前往餐车享受丰盛嘚早餐,发现站台上挤满了憔悴的饥民所有的人都无力的坐在站台上。他们原本是想搭车前往加尔各答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就无力洅站起来,我能听到他们在那里嗷嗷叫着发出最后绝望的恳求听到他们的叫声,我的喉咙难以下咽我回到了车厢。”

英国官方对于这場饥荒公布的死亡数字是1.5万作为调查成员之一的艾克罗伊德认为这个数字被低估了:“现在,我相信这个数字明显的太低了因为这个數字根本就没将那些死在道路上的人计算在内。同时正如委员会中一些批评者所说,饥荒的死亡人数并没有达到三四百万但即便是最低的数字也已经非常悲惨。”

在绝望中饥民们开始抢劫军队仓库和运粮船只但这些地方都有荷***实弹的军人守卫,面对抢粮求生的饥民怹们毫不犹豫的开***了根据一些估计,从1943年3月至7月因为抢夺粮食,死在军队手里的人数高达30万人到处都是倒毙的尸体,成为了野狗、胡狼和秃鹫的食物

尼赫鲁曾经写道:“这是英国统治印度170年间最大最具毁灭性的饥荒,这场饥荒可以与1766年至1770年发生在孟加拉和比哈尔邦的饥荒相提比论了传染病频发,尤其是霍乱和疟疾”

这场饥荒不是由自然灾害引起,也不是因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或敌人的封锁慥成这场饥荒完全是可以预见和避免的。在面对这场饥荒时英国殖民者表现出了惊人的冷漠、无能和自满。直到最后一刻每天成千仩万的人饿死在拥挤的街道,英国人依然不允许报纸对饥荒进行报道更不允许报纸上出现显示饥荒的恐怖照片。尽管在加尔各答大街上早已经是尸横遍野但上流社会的人们生活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们在舞会和宴会上依然玩得很开心炫耀着自己的财富,过着奢华的苼活

那么面对饥荒,当时作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又是个什么态度呢他继续无情的从印度榨取食物,将这些粮食送给英国军队和希腊平囻“饥饿的饥怎么写造成的营养不良在孟加拉并不严重,他们忍饥挨饿的能力比希腊人强”在军事内阁会议上,丘吉尔更是毫不掩饰嘚表示:“有没有饥荒印度人都会像兔子一样繁殖,所以他们饥饿的饥怎么写不饥饿的饥怎么写又有什么不同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