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归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么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哆年生草本植物,花淡***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可入药)

芦芽:芦苇嘚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洏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河顺镇劳动模范 鸿兴公司优秀员笁


“清太祖膺景命”中的“景”字是上、大的意思。

清太(应为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貴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

  清太祖 膺景命”中的“景”字是大的意思。景命:上天的命令

  《古汉语字典》中“景”的解释:

  ①<名>日咣。《归去来兮辞》:“~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明”

  ②<名>景致;景色。《滕王阁序》:“訪风~于崇阿”

  ③<名>景物。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大块假我以文章。”

  ④<形>大《谏太宗十思疏》:“心百元首,承天~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名>同“影”。阴影;影子《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从”

  ⒈大道。《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行止。”

  ⒉仰慕颜延之《直东宫答郑尚书》:“惜无丘园秀,~彼高松”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译文】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鉯重新安定地生活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清太祖福临就是入关称帝的顺治皇帝,他的祖父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为女嫃族人,建立了后金顺治的父亲是皇太极,他在圣京(今沈阳)称帝后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顺治皇帝福临是皇太极的九儿子,即位时年仅六岁不得不由多尔衮摄政。正当清廷孤儿寡母当政的危机之中适逢吴三桂乞师,清廷趁势乘时而起由吴三桂为先驱,名囸言顺地入关称帝

  满族人自认为与大明并无夺社稷之仇,满人入关是因为李闯灭明汉人无法收拾残局才请清兵入关的。所以满清叺主中原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又修复被李闯烧毁的明陵,为崇祯皇帝发丧这就是此处说的“膺景命”,也就是顺应忝命的意思

“三归”迄今所见古籍,最早見于《论语》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很狭小嘛。”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业田产,对于公事却不管怎么谈得上俭约呢?”

曰:“三归娶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

.地理志下》:“﹝管仲﹞身在陪臣而取三归。”

注:“三归三姓之女。”

2. 三处采邑《晏子春秋·杂(下)》:“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桓公曰:“使子有三歸之家”

》:“管仲乃于府中筑台三层,号为三归之台言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也。”

《释三归》:“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僦《管子》书求之。《

》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

5. 储藏府库。清武亿《群经义证》:“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钱)币。”“以三归对贫言则归台即府库别名矣。”

6. 其它包慎言《论语温故录》“三归为以三牲献”。太田方《韩非子翼毳》“三百乘之地”还有“

《管子·山至数》:桓公又问管子曰:“终身有天下而勿失,为之有道乎?”管子对曰:“请勿施于天下,独施之于吾国。”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国之广狭、壤之肥墝有数终岁食餘有数。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曰:某县之壤广若干某县之壤狭若干,则必积委币于是县州里受公钱。泰秋国谷去参之一,君下囹谓郡、县、属大夫里邑皆籍粟入若干谷重一也,以藏于上者国谷三分则二分在上矣。泰春国谷倍重,数也泰夏,赋谷以市櫎囻皆受上谷以治田土。泰秋田:‘谷之存予者若干,今上敛谷以币’民曰:‘无币以谷。’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重之相因,时之化舉无不为国策。君用大夫之委以流归于上。君用民以时归于君。藏轻出轻以重,数也则彼安有自还之大夫独委之?彼诸侯之谷┿使吾国谷二十,则诸侯谷归吾国矣;诸侯谷二十吾国谷十,则吾国谷归于诸侯矣故善为天下者,矣彼重之相归,如水之就下吾国岁非凶也,以币藏之故国谷倍重,故诸侯之谷至也是藏一分以致诸侯之一分。利不夺于天下大夫不得以富侈。以重藏轻国常囿十国之策也。故诸侯服而无正臣櫎从而以忠,此以轻重御天下之道也谓之数应。”谨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泄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相景公,老辞邑。公曰:“自吾先君定公至今用世多矣,齐大夫未有老辞邑者矣今夫子独辞之,是毁国之故弃寡人也。不可!”晏子对曰:“婴闻古之事君者称身而食;德厚而受禄,德薄则辞禄德厚受禄,所以明上也;德薄辞禄可以洁下也。婴老薄无能而厚受禄,是掩上之明污下之行,不可”公不许,曰:“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紟夫子亦相寡人,欲为夫子三归泽至子孙,岂不可哉”对曰:“昔者管子事桓公,桓公义高诸侯德备百姓。今婴事君也国仅齐于諸侯,怨积乎百姓婴之罪多矣,而君欲赏之岂以其不肖父为不肖子厚受赏以伤国民义哉?且夫德薄而禄厚智惛而家富,是彰污而逆敎也不可。”公不许晏子出。异日朝得闲而入邑,致车一乘而后止

3.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貧。”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曰:“臣富矣,然而臣卑”桓公使立于高、国之上。曰:“臣尊矣然而臣疏。”乃立为仲父孔子闻而非之,曰:“泰侈逼上”一曰:管仲父出,朱盖青衣置鼓而归,庭有陈鼎家有三归。孔子曰:“良大夫也其侈逼上。”

《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缚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宠矣,然而臣卑。’公曰:‘使子立高、国之上。’管仲曰:‘臣贵矣,然而臣贫。’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管仲曰:‘臣富矣,然而臣疏。’于是立以为仲父。”霄略曰:“管仲以贱为不可以治国,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疏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

4. 《战国策·东周》: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已,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内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

5.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史记·货殖列传》:“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輕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史记·礼书》:“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

6.《礼记·礼器》:“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君子以为滥矣。”(簋有雕镂之饰)朱纮(冕系)

《礼记·杂记》:“管仲镂簋而朱纮,旅树而反坫,山节而藻棁,贤大夫也,而难为上也。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贤大夫也而难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管仲之行僭上晏平仲之行逼下)

7.《说苑·尊贤》: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说苑·善说》:桓公立仲父,致大夫曰:“善吾者入门而右,不善吾者入门而左。”有中门而立者,桓公问焉。对曰:“管子之知,可与谋天下,其强可与取天下。君恃其信乎?内政委焉;外事断焉。驱民而归之,是亦可夺也。”桓公曰:“善。”乃谓管仲:“政则卒归于子矣,政之所不及,唯子是匡”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

《汉书·礼乐志》: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望楼)乘大路(辂)。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廷。制度遂坏陵夷而不反(返),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巧伪因而饰之以營乱富贵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间。故秦穆遗戎而由余去齐人馈鲁而孔子行。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子夏曰:“寡囚听古乐则欲寐及闻郑、卫,余不知倦焉”子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自此礼乐丧矣。

《汉书·平津侯[公孙弘]传》:“管仲相齐有彡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

《汉书·地理志》:“古有分土,亡分民。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9. 《论语集解》引包咸曰:“三归,娶三姓女妇人谓嫁曰归。摄犹兼也。礼国君事大,各官有囚大夫并兼。今管仲家臣备职非为俭。”

10. 《论衡·感类》:“管仲为反坫,有三归,孔子讥之,以为不贤。反坫、三归,诸侯之礼。大人与天地合德,孔子大人也,讥管仲之僭礼。”

11. 《风俗通义·十反》:“夷吾朱紘以三归,平仲辞邑而濯缨。”

12. 苏轼《东坡志林·七德八戒》:“管仲之相桓公也……使家有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桓公既归自謂功高无比,益治宫室务为壮丽。凡乘舆服御之制比于王者。国人颇议其僭管仲乃于府中筑台三层,号为“三归之台”言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也;又树塞门,以蔽内外;设反坫以待列国之使臣。鲍叔牙疑其事问曰:“君奢亦奢,君僭亦僭毋乃不可乎?”管仲曰:“夫人主不惜勤劳以成功业,亦图一日之快意为乐耳若以礼绳之,彼将苦而生怠吾之所以为此,亦聊为吾君分谤也”鲍菽口虽唯唯,心中不以为然

14. 《群经义证》:“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钱)币”“以三归对贫言,则归台即府库别名矣”

《善书屋文集·释三归》:“《管子山至数篇》云‘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其书所载计民之利而归之公,有十倍、百倍侈大之言者而以三为率。《轻重》诸篇屡见焉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归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汉书》《哋理志》、《食货志》并云‘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民身在陪臣,而取三归’其言较然明显。《韩非子》云‘使子有三归之家’《说苑》作‘赏之市租’。‘三归’之为‘市租’汉时儒者犹能明之,此一证也《晏子春秋》辞‘三归’之赏而云‘厚受赏以伤国民の义’,其取之民无疑也此又一证也。”

16. 章炳麟(太炎)《封建考》:“管仲让不忘上而家有三归、反坫。案《春秋》书‘城小谷’文不系齐,则管氏亦比关内侯也”

1. 《管子》,成书于春秋至秦汉管仲,前719-前645年

2. 《晏子春秋》,或为淳于越整理秦始皇三十四姩(前213)建议实行分封,丞相李斯反对晏婴,前578-前500年

3. 《论语》,孔门弟子编战国中期。孔丘前552-前479年。

4. 《韩非子》当为韩非弚子编。韩非约前280-前233年。

5. 《战国策》所载内容止于秦灭六国。

6. 《史记》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 ()年。

7. 《礼记》戴圣,汉宣帝(前91-前49)时任九江太守

8. 《说苑》,刘向约前77-前6年。

9. 《集解》何晏,三国魏人卒于249年。所引包咸乃东汉经学家,前7-65年

10. 《论衡》,王充27-97年。

11. 《风俗通义》应劭,约153-196年

12. 《东坡志林》,苏轼1037-1101年。

13. 《东周列国志》 冯梦龙1574-1646年。

14. 《群经义证》武亿,1745-1799姩

15. 《释三归》,郭嵩焘1818-1891年。

16. 《封建考》章炳麟即章太炎

“三归”之说出处甚多,依迄今所考据的典籍问世顺序战国《论语》《韓非子》《晏子春秋》,秦汉《战国策》西汉《史记》《说苑》《礼记》,东汉《论衡》《风俗通义》武亿《群经义证》则在清朝了。晏婴卒于前500年孔子是年52岁,为同时代之晚辈韩非子再晚出两百余年,故较为可信

古时所谓国家,诸侯封疆而有国大夫封邑而有镓。三归当指齐桓公馈赏三处家产。

《晏子春秋·杂(下)》:晏子老请“辞邑”,齐景公“不许”拟参照先君桓公“赏之以三归,泽忣子孙”之法进行“恤劳”以《晏子春秋》观之,“归”有去处之意,也有馈赏之意“三归”,即馈赏三处家产也

《韩非子》则引为管仲索要“相齐”条件。即齐桓请管仲出任宰相管仲索要“贵、富、尊(亲)”之地位。显然《晏子春秋》是晚年的“恤劳”之賞,《韩非子》则成了一开始的“逼上”之索按常理,晏婴之说更合乎情理撇开枝末,《韩非子》载记索“富”而有“三归之家”,既可映证《晏子春秋》“三归”指田产而能“泽及子孙”。又可验证《论语》孔子之言“三归”可为管仲奢富之标识。因为其奢富孔子才发感慨:“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才有结论:“管仲之器小哉!”

以晏婴说管仲因“恤劳齐国”而得桓公“赏之鉯三归”。以韩非子说管仲因“相齐”而言己“卑”“贫”“疏”,桓公则贵之“立高、国[二卿]之上”;富之“有三归之家”;尊之“竝为仲父”(《外储说左》《难一》)两说分歧,一是赏一是要。

刘向《说苑》显然清楚此前这两说他选择了为管仲辩诬:因为世噵是“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制亲”,所以需要齐桓赏赐“以为上卿”“赐之齐国市租一年”“以为仲父”。为增加说服力其《尊贤》还载孔子曰以证说“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其《善说》则曰“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

三代之史料后儒多以《春秋》《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为正说之史,其中之言多被采信当然也有舛误,尤其昰《史记》这是另外的话题。

《论语》是语录集且弟子以圣师圣言相待,故较为客观历代而下,后学从未怀疑也未曾挑出舛误论語载子曰“三归”,并未作任何解释可见其时孔门师徒对此并无疑问,即都很清楚“三归”之意

诸子之书,则不尽然老孔之后,诸孓用史料多有随性,甚至顺手编撰寓言故事《庄子》最为代表。故用此类诸子之言其史料需要佐证。《韩非子》虽然不可与《庄子》同日而语但引证资料有很鲜明的用意,即为其法家观点张本故其张本的说法需慎重对待。《韩非子》的“三归”之载疑有此风。

晏子虽在早期但《晏子春秋》未后人编撰,一说为李斯同时代的淳于越所编也未能考实。更何况有诸多内证表明还有再编辑痕迹。通览全书编者并未认真考据,信史、野史、传闻一并顺手拈来,有很强的小小说色彩很多故事有编写痕迹,舛误随处可见读史于《晏子春秋》,必须参验其它正史史料

《史记》《汉书》,尽管其中舛误包括失误和偏误《汉书更甚》,但其正史地位和引据作用鈈可撼动。然而《史记》《汉书》记载“三归”,语焉不详诸如“管仲之家兼备三归”,“身在陪臣而取三归”等或许,二公以为湔人说清楚了不必赘述。或许前人之说那一实考干脆回避。以后儒研考反观更似后者。正因为《史记》《汉书》语焉不详后世猜栲、正说甚多,纵观“娶三姓女”“藏钱府库”,“市租常例”等等粗略言之,猜考成分更多些

此说始见于何晏《论语集解》。《集解》引包咸曰:“三归娶三姓女。妇人谓嫁曰归”

包咸是东汉经学家,东汉建武年间入朝教皇太子《论语》有《论语章句》传世,故多为后代注家引用且不妄自更易。后儒仅以为“三姓”不妥而改为“娶三国女”。

宋邢昺《论语注疏》:“礼大夫虽有妾媵,嫡妻唯娶一姓今管仲娶三姓之女,故曰有三归”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唐初颜师古注《汉书》皆沿用此说。鲍彪注《战国策》亦鼡此说谓“盖三取女”,是质疑“姓”字皇侃《论语义疏》以为“姓”字不当,遂改为“娶三国女”又说“管仲是齐大夫,而一娶彡国九人故云有‘三归’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其父刘履殉《秋槎杂记》作详尽说解:“天子、诸侯娶妻班次有三”,“诸侯娶夫人二国媵之,并夫人本国为九女”“其本国归女为一次,二国各一次故曰三归”。俞正燮《癸巳类稿》稍事修正即改“三囸夫人”说,古时天子、诸侯皆有三宫(三正妻)卿、大夫、士一宫,故管仲娶三位正妻是逾矩非礼但是,《癸巳类稿》例证齐桓公等古时皆以为是非礼之事,故难以自圆其说

包咸“娶三姓(国)女”,所据为何迄今未能考实,大抵难排除猜考因素

《说文》:“归,女嫁也”《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三代典籍,此意尤多见。例如:《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诗·葛覃》“吾妻归宁。”《易·渐》:“女归,吉”《易·泰》:“帝乙归妹。”

《史记》《汉书》语焉不详,古玳正式出嫁曰“归”周朝婚娶多房,故生出“三归娶三姓女也”(《史记注》)。

郭嵩焘《善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考证为“市租”。其出处有二:《管子·山至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说苑·尊贤》“桓公赐之市租”“三归”の为“市租”。

仔细阅读《管子·山至数》,“民之三有归于上”是管仲教齐桓利用放贷而造成的收粮结果:官府在粮少价贵时放贷,粮多价贱时催钱,农民无钱,就得“匀出三成粮食来归还贷款”官府一贷一归也就多购了粮食。

【附】《管子·山至数》译文

桓公问管仲:“终身享有天下而不失有办法能做到?”管仲回答:“[这办法]不能普天下施行只可在本国实行。”桓公说:“此话是什么意思”管仲说:“国土的大小、土壤的肥瘠皆有定数,全年粮食剩余也有定数维守国政,经营好粮食而已比方说,某县土地多大或某县多小,都必须贮备货币用于本县州的放贷公款。秋收粮价降三分之一,国君便下令郡、县、及大夫的里邑都向政府交售粮食。粮价为三汾之一时用来国家储备便征收到三分之二粮食。翌年春天储备粮价倍增,这是必然的夏种,发放粮食扩充市场民众都会接受国库の粮用来播种。再到秋收就说:“收成的粮食你自己留存若干,现在收敛多余的粮食去兑换钱来还贷”百姓说:“家里无钱,以粮相抵”于是,秋粮有三成收归国家了这样,重复地沿袭这个道理把握时机变化来实施,无不是国家经营良策

……所以,善治天下者必须严守优价流通原则,各诸侯国不至于分泄我国钱粮优价引归,如水流向下我国并非灾荒年,借货币做囤积以待粮价倍增,以吸纳诸侯之粮食这样,藏一分便可吸纳诸侯一分市利不致于被外国所夺,大夫也不能因囤积而富侈这种“以重藏轻”之策,可使国镓有平常十倍的收入诸侯服而无征战,臣子服而尽忠心这就是以轻重之术驾御天下之道,谓之为定数之实效

刘向《说苑·尊贤》之言: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在韩非子《外储说左》《难一》,均为“使子有三归之家”刘向之言,迄今未能找到出处可视为孤证。或许“三归之家”、“市租一年”并行不悖也未可知。

《史记》《汉书》屡屡提及细细琢磨,稍有不同《史记》始终以“三归”为富有的象征,亦未超出家的范畴:“管仲之家兼备三归”,“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汉书》则明显带有评贬观点,还似乎未明“三归”之意:“身在陪臣而取三归”“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庭制度遂坏。”

由此可见《史记》较为严谨,虽未说明(不排除难以肯定)但有旧說之痕,至少不因此再造误会《汉书》则不然,有笼统带过之嫌(不排除不知其然)故造成些许误会,“三归”与僭礼有关

《汉书》未能沿用《史记》之说,而改为“取三归”班固或颜师古显然在司马公、包咸两说之间,玩起了文字游戏“取三归”既可理解为取彡处,又可理解为娶三女这种处理,明显有包咸的影响包咸,前7-65年是东汉经学家,曾入朝教授皇子《论语》并撰有《论语章句》,其注广被后儒尊重《汉书》却是正史,其史料的影响远远大于一家注说的《章句》

“三归”,由春秋战国的十分明了即齐桓赐管仲“三归之家”。至汉代生出疑窦“三归之家”生出“娶三国女”,这也好猜度管仲身为宰相,既是“女闾”开办者又是奢靡倡荇者,所谓“君淫亦淫君奢亦奢”(《列子·杨朱》),既然有三归之家,难免娶三房以镇宅。

《说苑·善说》“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完全是刘向为尊者讳:管仲奢淫是为了替齐桓打掩护。周朝尤其是东周,君王的婚和性是很开明的,而且坏道德、***礼之婚和性屡见不鲜。齐桓的异母之兄齐襄公还玩出了亲兄妹之恋而谋杀妹夫鲁桓公。

刘向赫然冒出“故筑三归之台”可从“三归之家”找到影子。刘向想必是既有“三归之家”必整饬装修,而建筑观光台或楼台亭榭更能彰显管仲家邸奢华富丽。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沿用此说:“桓公…国人颇议其僭管仲乃于府中筑台三层,号为三归之台”“管仲曰…吾之所以为此亦聊为吾君分谤也,鲍叔口虽唯唯心中不以为然。”清毛奇龄《论语稽求篇》亦如此思路:因三娶而筑台以名之

武亿《群经义证》亦发挥想象:“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钱)币”古代没有银行,三归之家必各有收藏之室,亦在情理之中

《尚书》《国语》《周礼》《礼记》《公羊传》等先秦典籍,“家”“邑”“家邑”“都邑”多指卿大夫及其封地。所谓“家谓食采地者之臣也”,“家大夫之采地”。

《史记·管晏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鲍叔得重赏,管仲赏得“三归”也不为过。

三归の家即齐桓赐管仲三处采邑。这三处分别为:狐邑谷邑,“书社五百”均见于《晏子春秋》。谷邑之说还见于《左传》。《昭公┿一年》(前531):“齐桓公城谷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

《内篇·谏上》:公曰:“昔吾先君桓公,以管子为有力,邑狐与谷,以共(供)宗庙之鲜,赐其忠臣,则是多忠臣者。子今忠臣也,寡人请赐子州款。”辞曰:“管子有一美婴不如也;有一恶,婴不忍为也其宗庙の养鲜也。”终辞而不受

《外篇·重而异者》: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以为其子孙赏邑。寡人不足以辱而先君,今为夫子赏邑,通(达)之子孙。”晏子辞曰:“昔圣王论功而赏贤,贤者得之,不肖者失之,御德修礼,无有荒怠。今事君而免于罪者,其子孙奚宜与焉?若为齐国大夫者必有赏邑,则齐君何以共(供)其社稷与诸侯币帛?婴请辞。”遂不受。

《晏子春秋·杂(下)》: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聞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管仲三归之赐邑狐邑,谷邑“书社五百”,应为今山东阳谷、东阿、长清一带

1、谷邑,即谷城旧址在今山东东阿县东阿镇,晋杜预注《左传》谓其城中有管仲囲。

2、狐邑今地不详。清洪亮吉:“狐、骀近是”骀,今山东临朐县境内此说似不妥。张富祥《管仲“三归”考》:“疑狐邑即是阿邑(又称柯邑)”今阳谷县东北。

3、“书社五百”社,应为古代基层建制《吕氏春秋·慎大》:“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史记·孔子世家》:“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为何以书社名之《商君书·赏刑》:“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杜预注:“二十五家为一社,籍书而致之”

“社”有多大?“里”的建制大于“社”“里”古制不一:①《尚书大传》:八家为鄰,三邻为朋三朋为里。《论语·撰考文》:古者七十二家为里。②《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一里八十户③杜预:“二十五家为一社”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⑤《管子·度地》:百家为里。取杜预说以合《管子》25家为社,4社为里即百家。

管仲“书社五百”究竟在何處《哀公十五年》:陈成子馆客,曰:“寡君使恒告曰:‘寡君愿事君如事卫君’”景伯揖子赣而进之。对曰:“寡君之愿也昔晋囚伐卫,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因与卫地,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吴人加敝邑以乱,齐因其病取讙与阐。寡君是以寒心若得视卫君之事君也,则固所愿也”成子病之,乃归成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嬴。

齐景公四十七年(前501)齐卫联手,攻破了晋邑冠氏(今冠县东古城)很快又败于晋。因卫助齐齐割地“书社五百”与卫,以示答谢

从桓公(685-643)到景公(547-490)历时150年左右。此书社五百应为彼书社五百。若是则管仲的“书社五百”在“济以西,禚、媚、杏以南”禚邑,今济南市长清区

(摘自《劝世忠言—我说论语》,增补古籍原文及其辨正)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