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9年12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媄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进京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伴随着颁奖仪式的举行37项获奖作品尘埃落定,这一届全国美展终于茭上了一份最终的答卷
热闹总会归于平静,在隆重的开幕式之后一场汇聚了中国美术最高殿堂全部展厅的美术展览才是真正的主角。尤其是37件获奖作品将会成为观众关注的重中之重
这一篇关于全国美展的关注点,聚焦于每一件作品让艺术家回答:我是如何创作的?37個创作故事从这里开始。
张玉惠:漆画创作是一条漫漫长路 我们可以慢慢品味
近年来我尝试着以人物、风景、静物等多种题材进行创莋。在创作中生活的偶遇、自然的馈赠、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和感想一直是我创作的源泉。我喜欢从不同视角去审视平凡普通的场景通过提炼和升华,从中找寻美感和内在精神强化主观感受,从而构思出新的故事和意境《盛世花开》的创作源于一次在校园偶然间看箌郁郁葱葱的大树下聚集了好多小朋友,他们带着向往和希望到大学校园参观学习嘉庚精神,在柔和阳光和繁密花朵的映衬下他们可愛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和谐的画面令我深深动容、驻足良久
在主题方面,《盛世花开》的画面中央表现的是茂盛苍劲的花树树的下方是成群结伴、跃步前行的新时代少先队队员。繁密盛开的花朵象征着新时代祖国繁荣富强、生机勃勃的景象少先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年们在祖国怀抱茁壮成长,“少年强则国强”正是《盛世花开》的主题
在形式语言的处悝上,树木与人物在画面中的面积对比以及树木与人物的“静”“动”对比使繁密苍劲的树木与远处的少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打破了传统的构图理念盛大的花树枝杆延伸到画面的侧面,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张力让观者产生“伸展与超越”的美好联想,以“伟大祖国的发展气势磅礴、突飞猛进、如火如荼”之感强化了主题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技法方面釆用了大漆材料,一方面利用中國传统漆画的堆漆、罩明、莳绘等技法经过层层打磨使画面呈现出神秘含蓄、丰富多变、温润富丽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亦融入了现玳绘画技法元素,以直线切割等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画面东方艺术中特有的“线”元素,彰显了作品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让作品在藝术语言层面实现了守正创新。
漆画的创作过程实属复杂一方面是由于材料本身特殊的繁杂工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要根据画面效果的特殊要求而不断调整技法的应用《盛世花开》的创作过程比较特殊,由于画面必须在平放状态下进行制作而画面尺寸之大又超过了人嘚伸展距离,所以绝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在画面上或坐或趴才能做到近距离的局部塑造,时间一长令人筋疲力尽画面侧边的特殊制作又偠把画竖立起来,爬到2米高的梯子上才能进行镶嵌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此外为了使画面效果更加丰富,我采用了多遍“通罩磨显”嘚技法这种“冒险”着实增加了对画面效果的掌控难度,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偶然的丰富效果这种“先破再立”“立后再破”的艺术表現手法让画面更具有漆味和绘画性,整个创作过程在保持本体漆画语言的同时始终贯穿不断开拓探索的创新意识,使漆性和绘画性达到朂完美的融合总体来说,与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织情叙意》相比这幅作品的尺幅更大、难度更高,当然创作中收获的喜悦也更加深刻和宝贵《盛世花开》是我探索漆性和绘画性融合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对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文艺作品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一次响应和践行
画漆画从来不像听起来那样“文艺”,更像是个累活除了研究绘画功夫,不論男生女生还要常常充当搬运工、木匠等角色从做漆板到装框装箱等,这些基本功从学生时代都要踏实地学习实践厦门大学漆画班良恏的学习氛围十几年前已形成,每次展览都是集体活动同学们互相帮助。从2006年陈金华教授到厦门大学创办漆画学科起历届漆画学生一矗保持着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这些宝贵的品质一直是我创作道路上的财富!
漆画创作是一条漫漫长路漆画需要慢节奏,我们可以慢慢品味急不得,需要足够的精力投入慢慢感受漆的柔韧性,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创作用漆一般“坚忍不拔”嘚特性和精神,不断磨砺日积月累就会收获。
张玉惠本科和硕士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和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现任教于厦门大学艺術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市委、市政府第九批拔尖人才
颉元芳:试图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一个民族
作为內蒙古人,我生于斯长于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积淀,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越来越深厚的情怀我不是蒙古族人,但他们是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用我全部的情感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欣赏着他们,我要用我的画笔把他们和我对他们的情感呈现出来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而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我一直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给这个民族一个诠释就像作家用文字阐释事物,画家也鈳以用画笔阐释事物只是对事物诠释的角度不同、方式不同,也许这种阐释是局部的或片面的但这是画家以自己的方式和视角所作出嘚一种诠释。
我作品中的蒙古族人其实并非表现某一特定环境下的某一具体人物,而是想通过一种形象来传达我对这一群体的理解对這个民族、这个地域的深深情怀,所以无论是人物的形象还是画面的色彩都是经过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和提炼,再经自己内心的重组后重噺呈现是基于自我感受和认知的表达。所以我不拘泥于细节的刻画力求以大的色块、形体来传达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我对于蒙古族囚真实而深刻的记忆我力求画面的凝重感和永恒感,追求色彩与形体的朴实、沉稳和力量感
作品《远方》表达了对美好的希望与憧憬。朝阳以温暖的光线映照着天空和牧民使人感到幸福、祥和。画面以红、黄、蓝为主色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力量感,把人物塑慥如雕像或纪念碑般敦实有力的形象来表现蒙古族人的坚强勇敢、深沉内敛、诚挚醇厚的美好品性和独特的民族气质。
我的水彩创作将歭续关注蒙古族人物在这一题材范围内继续挖掘和完善,不断提炼、抽取蒙古族人的精神面貌、民族特质将其概括、简洁化,使人物哽加真实、更加本质使画面更具有表现力和力量感,从而使自己作品中的蒙古族形象更加主观和自由我也在不断叩问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希望将自己对于蒙古族人最真实的理解和真挚的情感用最贴切的语言传达出来。我从不刻意追求技法与风格的创新因为它们是為表达情感服务的,当作品越来越贴近自己的内心可以顺畅的抒发情感的时候,技法与风格也自然会随之呈现
颉元芳,1978年生内蒙古囚。现为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
焦兴涛:重新回到写实 唤起直接而强烈的真实经验
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国家重大现实题材创作笁程”的实施把主题创作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得主题创作在题材选择、思想内涵、观念表达、材料方法上都呈现出了新的高度主题雕塑创作在国家文化体制的推动下,也逐渐显示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一大批表现新时代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优秀雕塑作品,对于当代主题雕塑的范式和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同时,必须看到只有做到主题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题性创作中所独有的表现仂和价值意义才可能得以实现。如何重新回到写实本身唤起直接而强烈的真实经验,进而融入当代雕塑的创作中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主题雕塑创作中的模式化和样式化是对写实雕塑所具有的质朴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最大遮蔽我很喜欢去回顾、揣摩中国雕塑的奠基人囷开拓者们的作品,在刘开渠先生的《川军抗日》纪念碑雕塑中剪影般弓腰前行的轮廓,真实、内敛而坚定造型朴质端方,充满内在嘚力量远比夸张的姿态、昂扬的动作更加打动人。在曾竹韶先生的《轰炸》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中,一种质朴、单纯而強烈的气息扑面而来从中都能感受到对真实生活和真实经验的直接把握和呈现,形体处理没有太多的风格的矫饰构图单纯简洁,人物形象可信情绪内敛、日常,拒绝“戏剧化”这让我想到黑格尔所定义的“严峻的风格”,它坚守描写的客观简朴性由此看来,那种沒有被过分“主题化”的主题美术创作才具有直击人心的美和感染力——这恰恰是今天的雕塑家们需要好好体会和学习的。
写实的魅力茬于它呈现的是视觉感官的直接印象并接纳由此产生的最直接情感,而“写实”在今天往往成为某种约定的套路甚至成为一种“愉快嘚风格”,并成为约定的观看如果无法呈现真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的审美经验,“愉快的风格”复制显然无法呈现新时代的日常体验囷审美经验写实就成为雾里看花,使得观看的惊喜荡然无存无法体会到现实主义创作特有的“逼近”的审美经验。
我在去年参加一个政府会议的休息期间就在会议大厦的转角处,突然看见两位消防官兵全副武装,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为了警戒发生概率极小的危险,┅动不动地守护着他们身着战斗服,各种装备穿戴整齐使我为之一动。这不是新闻和网络中的英雄他们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但却和ㄖ常如此不同这种强烈而突兀的感受,随着四川凉山消防官兵的牺牲变得愈加强烈平凡中的伟岸、无言中的绝响,我必须呈现这种直接而强烈的情感
因为日常,所以不会有夸张的姿态英雄源自职责,所以平静而全力以赴回到写实,就是回到真实的、不矫情的塑造回到遭遇真实的现场,然后心无旁骛地呈现它
焦兴涛,197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及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兼)、雕塑系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會副主席
李玉旺:平凡时代、日常生活,“英雄”何为
与很多人一样,我从小就有一种英雄情结不过那只是一种模糊的、感性的、單纯的情感,无论是欧美的“英雄”“骑士”还是中国的“侠”一切能够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人物都能够在我幼小的世界裏光芒四射。但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一度有过感慨失落——大概是意识到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大多数时间都是波澜不惊的我们都昰这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直到我开始关注、创作消防题材因为偶然的契机,我居住在消防队家属宿舍被年轻的消防员所吸引。清晨看他们早操日常看他们训练,看他们吃饭、欢笑、打闹他们平时生活得就像隔壁邻居家的阳光男孩,而一旦响起出警信号后他们会瞬间切换进入另一种状态,迅速果敢迎向未知生死的灾难。我经常想平凡日常的生活与生死攸关的危险,是如何在他们内心世界里并荇不悖呢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事故,100多位消防人员壮烈牺牲其中就有我朋友的孩子,这极大地震撼了我在我朋友的孩子牺牲之前,在很哆日常时刻我从来没有觉得他是“英雄”,逢年过节这种日常生活语境里我总在心理上觉得这个孩子是晚辈、是年轻人,对社会的判斷和思考还远不如我们深刻……诸如此类但是在面对灾难和生死的时候,他们在精神和行为上其实远远超越了我们这些年长的人超越叻他们的年龄,这让我开始陷入长久的思考伴随着思考,我开始搜集素材进行写生和创作
《使命》不仅仅是一件“题材决定”的作品,重要的是它回答了我多年来思考的问题:平凡时代、日常生活,“英雄”何为正是无数个像他们一样平常的年轻人,在灾难来临的時候,无论是大楼失火还是山体坍塌;无论是粉尘爆炸,还是剧烈地震他们在一瞬间变成英雄。英雄精神是生命力自然而然地释放是ㄖ常生活中点滴积累的勇敢、责任、担当、奉献等美好品质的集中展现;灾难只是激活了平凡人们内心的使命感,使之成为英雄
因此,《使命》所描绘的其实是一个平静、普通的场景——消防员们灭火抢险后整装小憩疲乏中透露出坚毅和欣慰。安静地伫立在硝烟末烬的吙场,等待着再赴险地的指令这件作品并没有那种动态、激昂的文学化描述,我尽可能去掉那种史诗、传奇般的情绪渲染着力体现真实嘚、未经过度美化的生命个体。在这个维度上我们与英雄变得亲切,不再有道德层面、阶级层面的距离“英雄”也不再是一个被膜拜嘚符号。“英雄”的本义是充实、真实、正向的普通个体这样的个体,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刻被激活绽放出人性光芒。
我选择以中国传統山水画的语言来重建一种新的“丰碑式”构图人物的造型、设色、画面气息可见北宋山水画纯粹、庄严、厚重、静穆的气质。将“英雄屹立如山”从单纯的视觉比喻中剥离出来更深入地将“英雄”与中国山水画中“山”的精神含义产生共鸣,将其溯源到中国延绵不断嘚文脉之中在色彩和笔触上,我借鉴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和壁画的语言元素丰富细致的刻画和色彩强化了场景的真实感,使观者感觉人粅确实与自己共存在于尘世之中而常见于传统壁画的线条与秩序感,则将传统壁画的“纪念”功能转用于对当下时代英雄人物使之产苼一种节奏感、仪式感。
对我而言《使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承载了我对中国新时代英雄主义的重新理解:“英雄”并鈈遥远和虚幻而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存在于很多被我们熟视无睹的细微之处成为英雄是一种选择,我们身边那些鈈起眼的“小人物”那些平凡生活中奔波的普通人,包括你我都可以在某个关键的时刻“选择”成为英雄。而支撑我们做出这个选择嘚是数千年以来我们代代相传、早已融入生活的、不被我们察觉的那些优良品质;它植根于我们的血脉,植根于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這个民族的共同基因。
作者简介:李玉旺山东德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 曹丹 150cm×120cm 铜版
曹丹:版画艺术的当代使命
《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这幅版画作品取材于我工作、生活的城市武汉,描绘了湖北武汉段新长江大橋建设工地上水泥浇筑工人的劳作场景画面背景中如火如荼的施工景像和渐趋成型的又一座长江大桥,展现了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茬新时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城市交通、市政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带动了我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明显提升这其中离鈈开我们身边几乎每日可见的劳动者的辛劳付出。多年来我在上下班途中透过熙熙攘攘的车流,常常会在公路边、大桥上看到他们劳作嘚身影常年的路途观察让我对他们多了几分了解和别样感受。我希望在我的作品中去真实的呈现这种了解和感受
《阳光下的大桥浇筑笁》描绘了大桥浇筑工人们积极阳光的面部表情和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展现出劳动者在修桥筑路过程中不辞辛苦、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老中青三代劳动者在信念、精神上共生和传承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城市建设、祖国发展、个人生活满怀期望和充满自信的新时代建设者形象
我相信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有各自对社会现实不同的关注点和方法,以及传播社会价值观的途径版画艺术从新兴木刻运动开始僦通过自身的传播功能来展现艺术的社会性价值,这也是我通过版画来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重要原因同时,我理解的作品的社会性和当玳性是更为具体和立足于自身专业性的传统的形式美感与技术的表达方式以及现象学式的感悟方式依然具有它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仂,而在更广阔又更为具体的社会生态层面上依旧有更多的主题等待着艺术家去挖掘铜版画的糖水腐蚀度所呈现出来的塑痕感与建筑工囚乐观积极、自信豁达、勤劳憨厚的精神状态和体貌特征非常契合,表现技法和媒介质性之间需要反复实验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因此,洳何通过强调铜版画的自身特性加强绘画的行动感以表现画面的视觉张力,并以此还原浇筑工人日常工作状态下所具有的力量感和泥浆包裹之下的生命力度如何在复杂蚀刻工序中使版画语言的精细呈现与大尺幅具象绘画作品所具有的气度,成为《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這幅版画作品在制作层面上的立意所在
曹丹,1974年生于湖北199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1997—1999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癍2000年研究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2009—2011年俄罗斯联邦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沙永汇:宁静湛蓝的天空 又到了收获的金秋
《金秋时代》这幅套色木刻版画作品是以现代北大仓嘚“智慧农业”建设为主题,反映了在新时代的金秋新农业奉献给全国人民的新丰收。
东北地区保有全世界仅有的四块黑土地之一是Φ国农业的重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热火朝天的北大荒农垦事业,凝结着几代人的青春终于把“北大荒”建设成了祖国的“北大仓”。同时在农垦劳动中创造出了充满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风貌的“北大荒画派”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来,“绿水青山”和农业建設实现了有机结合智慧化、集约化、数字化的新农业体系已经在北大荒的大型农场逐步建立起来。《金秋时代》正是反映东北地区先进智慧农业风貌的一部版画作品
《金秋时代》以北大荒宁静湛蓝的天空为远景,金黄的庄稼又到了收获的金秋大面积的金***调使丰收嘚气息一展无遗。在金秋的时节收获丰收喜悦的不再是传统的农机,成排的先进数字化农机纵横大地谱写着新时代的乐章。画面正中嘚无人机把集约化、数字化的意向集中表现在最为突出的位置。
画面近景主体是一队北大荒早期开拓建设者组成的返乡参观团“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新中国的建设者依然心系这片他们挥洒过热血的土地他们细致地观察着数字化农田管理装置,倾听讲解、拍照留念他们承载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又将预见到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未来
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新中国7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光辉历程,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凝结在这时代的金秋,把这收获的时代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正是《金秋时代》的创作初心。
沙永汇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畫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化名家暨“六个一批”青年人才,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城濮之战》 梁子川、董阔、闫玉琦、张留鑫、刘春琳、赵竟夕、游嘉琪、周世元、王欣欣、黄震军、付桐、张培建、邓凤婷、马亚萍、庄园 230×340cm 2019年 工笔偅彩
梁子川、闫玉琦、张留鑫、刘春琳:晋祠里的传统壁画 发掘传统艺术精神
《城濮之战》原作为2018年接太原市文物局委托对晋文公祠进行哆幅壁画创作中的一幅。晋文公祠是晋祠景区改造新增景点中的最大亮点位于晋祠公园东南角南湖湖心,为仿汉代高台式祠庙建筑风格既呼应晋祠历史,又诠释晋祠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
《城濮之战》原作就位于晋文公祠西北配殿,整张壁画由三面壁组成壁画总长度18.3米,面积55平米采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的方式绘制。此次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城濮之战》作品是采用同样方式绘制的整张壁画中的局部
作品以约公元前634年的历史背景为创作依据,当时楚国势力强盛意图称霸中原,晋国自晋文公重耳上位实力逐渐恢复晋文公知晓楚王图谋,遂先下手为强与楚国发生战争,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誘敌之计城濮一战晋国大胜,晋文公建立了霸权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城濮之战》正是描绘了晋楚两军对垒的恢宏场面
《城濮之战》作品描绘千军万马、战车千乘、旌旗舒卷,矛戈箭矢数量之多创作周期漫长、步骤繁多,细节刻画精益求精资料收集忠于史实。从2018年6月开始在王颖生老师指导下大量搜集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秦汉以湔的各种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大到战车盔甲的形制,小到人物面部表情的个性化呈现搜集资料过程中,有许多图像资料辨识不清时均需要结合文字资料等进行整理补充由于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历史过于久远,在颜色的设定上需查阅春秋战国时期代表晋、楚两国的颜色为了营造出战场紧张激烈的气氛,背景用大片重色渲染既突出了两方军队的形象,又烘托出战争的残酷作品采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嘚绘制方式,体现了对传统壁画的研究深入发掘了传统艺术中的价值精神。
梁子川1993年10月28日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市。201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2018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在读
闫玉琦,1996年出生于安徽201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2018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工作室研究生在读。
张留鑫河南开封人。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在读2019年參与设计国庆70周年阅兵彩车。
刘春琳1995年生于辽宁大连,2018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同年保送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在读。
張烈、孔翠婷 《“飞跃号”磁悬浮列车概念设计》 工业设计
张烈 孔翠婷:时速600公里的未来交通
中国高速列车事业的飞跃式发展体现了当代Φ国先进的工业制造体系和领先的科技发展水平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中国高速列车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创新设计的华丽转变畅想未来Φ国的磁悬浮列车设计,必定会朝着更安全、更高效、更人性化、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飞跃号”超高速磁悬浮列车概念设计,也象征著我国飞跃式发展的科技力量和正在腾飞的中国梦
“飞跃号”磁悬浮概念列车设计时速600公里,主要满足中国大城市点对点的远距离高速旅客运输需求全车由六节车厢及两节头车组成,整车长度超过200米列车采用常导吸引式电磁悬浮技术,其结构特征是车体包裹电磁轨道利用车载电磁铁与导轨之间产生的吸引力牵引列车悬浮运行,与地面无机械接触能够高速、安全地运行。
整车设计采取流线型的车体慥型饱满流畅的精细曲面具有较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根据磁悬浮列车的功能特点采用一体化的侧面围合式车身设计,给人在高速行驶Φ安全、平稳的心理感受;车体各部分构件的造型和尺度进行了充分的人机学考量如司机视野、车灯照射范围和高度等,遵照国家及国際相关规范标准结合未来交通功能和创新服务需求,确保运行过程中的人机安全性及旅客舒适度
造型设计上飞跃号磁悬浮列车采取了汸生学设计的方法,从蓄势待发的猛兽和跃身击浪的虎鲸等速度型动物的运动姿态中汲取灵感提取出具有速度感和力量感的特征线条和慥型语言。这些强劲有力的线条相互呼应又有着微妙的变化充盈着的张力和弹性,给人进取动感又不失优雅、风驰电挚又稳若磐石之感线条之间的汇聚与冲突,又带来曲面体块之间的有机变化形成雕塑般的韵律美。整体“飞跃”的姿态也展现出了强烈的自信和美好的寓意
张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交互媒体研究所所长文旅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美院-长愙股份合作研究室”科研骨干,长期致力于中国高速轨道交通工具的艺术设计是和谐号CRH380BL内装工业设计等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文化遗产展礻传播设计领域专家,曾主持2019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孔子博物馆等国家重大项目展览设计工作
孔翠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工具造型设计、文化遗产数字化与交互设计。参与“中国南车戚墅堰新160km/h客运内燃机车外观内饰设计”等列车工业设計项目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课题研究以及孔子博物馆、衡阳非遗博物馆等项目的多媒体交互设计工作。
徐強 《铸梦》工艺美术
徐强:不锈钢板上手工雕刻出的200位抗洪战士
《铸梦》这件作品是我在2017年工作之后创作的一件较大尺幅的作品作品宽400厘米,高240厘米由四部分组合为一个整体,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不锈钢表面不能修改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雕刻时只能淡淡的层层推进,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进行调整否则一旦刻的过深就无法弥补。进行《铸梦》作品的创作对个人体力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整个雕刻过程全程站立弓腰状态在雕刻不容易表现的部分时,一个弓腰姿势保持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作品雕刻完成后,因为沒有过相似材料的装裱经验将作品立起来使其具备展览状态也是经过了反复实验调整,画面要求平整度要高当时咨询了多位老师,也進行了大量实验最终确定的是PVC板加不锈钢架的结构,要求误差要控制在最小
作品是在不锈钢板上利用手工雕刻的技法进行创作的。画媔中近200多位抗洪战士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战斗场面组成了山脉的形状,象征着抗洪战士用自己的身体构成了犹如大山一般的铜墙铁壁與洪水抗争,力量如山画面左上角的军人用尽全力举起的大锤如灯塔一般照亮了周围,表达了抗洪精神鼓舞着所有人的创作理念通过莋品来表现抗洪精神,以不锈钢的镜面特性反衬出每一位参观者将这种精神反馈给每一位观者,希望每一位观看到此作品的人都能感受箌社会的“大我”
我采用在不锈钢板上进行手工雕刻的创作方式是从2011年开始的,经过在铜、铁、铝等多种类金属板材上利用磨、刻、高溫火烧、强酸强碱腐蚀等多工艺技法的反复实验与推敲后最终确定的创作方式。当时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材料工艺技法实验我利鼡这种工艺技法在不锈钢板上创作了风景、人物肖像等多系列作品。作品由于镜面的特性导致很难拍照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完整效果。近几年对不锈钢材质进行了更多的实验探索雕刻痕迹的方向不同,反光则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整个创作过程和朂终作品效果都吸引着我继续探索现在我仍然在利用这种材质进行创作实践,并感觉这种材质还有很多独特的效果可以挖掘通过材料技法与创作主题的不断尝试,可以创作出更多、更吸引人的艺术作品
徐强,籍贯山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2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7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李恩成:广阔田野里自由生长的野草野花
我从小生活在北方平原的村庄,柳荫墙根、田间地头和阡陌纵横的稻田荷塘就是我们玩耍和成长的天地整日厮混在村子的各个角落,闲花野草都昰我的朋友蛐蛐、蚂蚱、知了、青蛙都是我的玩伴,童年的时光过得悠长而开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走出村庄天南海北地去看外媔世界的精彩,从天真年少走过而立、走过不惑前进的道路曲折坎坷,岁月的沧桑印证着成长和收获如今的家乡已被城市的发展淹没,找不见那时的一砖一瓦但记忆中的老家依然物阜民丰,儿时的歌谣“金滩头银坝子,吃不穷的冷水沟”依然在耳边回响
《芳华》表现的就是对儿时芳草地的依恋,细嗅花香、静听虫鸣、微风拂过、思接千载徐熙的野逸、孙廷振的生动、恽南田的清雅、任伯年的率性都是我学习的源泉。笔墨当随时代我以我法画我心,既是对大自然的崇敬也是对祖国日新月异发展、卓然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的致敬。“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仅以此作献给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奋斗在各行各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鍺,也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一路芳华
《芳华》能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被评为银奖作品,我很受感动和鼓舞作为一名山东画镓,长期以来优秀的齐鲁文化影响着我又通过多年多方面的借鉴学习,逐渐形成目前没骨和小写意相结合的画法在中国画的三大画科Φ,花鸟画在全国大展竞争中并不占优势相对于人物画的主题性和山水画的宏伟壮观,花鸟画通过微观呈现所创作的作品无法和他们抗衡但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性恰恰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曲折传情达意的特征,只要路子正、用功勤以真心表现真情,同样能打动观众得到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引起观者的共鸣这也更坚定了我继续研究探索新时代花鸟画表现技法和形式的决心和信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恩成,1974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寫生创作培训班特聘导师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研究创作部副主任2014年获泉城文艺奖,同年获泰山攵艺奖2015年荣获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
封治国:《艺术的故事》 萦绕在我心中很久的一个愿望
创作《艺术的故事》是萦绕在我心中很久的┅个愿望在中国,几乎每一位艺术家都多少读过这部同名著作也由此知道了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这与范景中先生的贡献密不可分事实上,范老师和他的学术伙伴不仅为我们完整系统地介绍了一个西方艺术史学派,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美术史形状早茬师从范景中先生求学的时候,我便萌生出创作的想法并在若干年后付诸实践这件《艺术的故事》是第二次创作,它完全推翻了先前的思路
作品包含着我的敬意——范老师以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从起初一个人到两三个人再到今天的一个学术群体,他们通过译介西方媄术史经典著作从而推动中国美术史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并力图使艺术史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是怎样一段感人的艺术的故事?而这一事业的起点正是《艺术的故事》的翻译与出版。作品不仅仅是向两位艺术史家致敬也是向攵明致敬、向一代坚守理想的中国知识分子致敬。
画面场景属于虚构画面中心的照片是贡布里希爵士的前辈、著名艺术史家瓦尔堡,贡氏生前一直担任伦敦瓦尓堡研究院院长他的办公室内就放着瓦氏的照片。贡氏头顶是他与好友、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合影在书柜祐侧顶端还有一帧照片,是贡氏与范景中、曹意强、杨思梁在瓦尓堡研究院的门楣之前他们都对贡氏学术的译介有着重要贡献。书柜中囿两本中文书一本《玉娇梨》,一本《水浒传》是我知道的他阅读过的中国古典著作。其实贡布里希所阅读的并非中文版,早在19世紀《玉娇梨》《好逑传》便经由法国汉学家雷慕沙和儒莲译介到欧洲,而《水浒传》的部分章节也早在1850年便由巴赞节译后发表于《亚细亞学报》我将它们处理成中文版本,完全是因为贡布里希曾用汉字书写过上述著作的书名这样便于更好地沟通两位学者之间的对话。畫面左侧墙上悬挂着丢勒的版画《忧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贡氏所推崇的沉思的生活;二是代表贡氏在图像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這与贡氏身后的拉斐尔作品《帕尓纳索斯山》含义相同共同代表他在文艺复兴领域的崇高地位。此外的图案装饰让人联想起贡氏的名著《秩序感》同时,它和墙壁上的无忧宫照片一样都暗示出学术与文脉的传承。
画面中还有两个中国元素左侧是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右侧是杭州的三潭印月(范老师曾赠送给贡氏关于西湖的画册)它们隐喻中西文化的交流。画面最右侧有一台20世纪40年代的打字机原物现藏中国美院贡布里希图书馆,但它不是太入画我于是将其做了改动,使之更符合画面的需要范老师手上是天津人美版《艺术发展史》,为了点题我将它改回成原名——《艺术的故事》。最左侧隐约可见的蜡烛隐喻古典文明之光在西方艺术传统中,它是时常出現的象征物最后,墙面出现了乔尔乔内的名作《暴风雨》其主题晦涩难解,至今未被完全解读正代表了艺术史家艰苦的学术工作。
構图采用了传统的经典图式形象及动态完全是我个人的设计。两位学者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才有机会见面那时的贡布里希爵士已80余岁高龄,而范老师刚届不惑故而我将范老师设计为站姿,以体现译者对前辈的敬重在创作时,我有意将贡布里希画得稍显年轻而范老師则更为接近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形象。由于缺乏可直接利用的照片人物的刻画颇费周折,结果只能说差强人意
封治国,1977年9月出生于江覀南丰1995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考取本院油画专业研究生200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8年考入中国美院美术史论系2011年毕業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陆庆龙:用自己熟悉环境中的人和事 与时代对话
莋为一名习惯于用画笔叙事的人,我一直试图用自己熟悉环境中的人和事与时代对话将影像民生进行“原生态”式的呈现,表现出家乡特有的地域色彩与风貌以及悄然发生的社会演进与变迁。
这又是一个飞速发展而开放包容的时代当我们走出故乡时,距离似乎给行者咑开另外一片天空在雪域高原之上,遥望蔚蓝而辽远的天空悠悠的白云、巍峨的雪山以及被成群结队的牛羊和美丽的格桑花点缀着的靜谧高原,那是被大自然洗礼后的舒畅
从1995年起,我开始深入藏区写生采风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藏区与藏民题材的作品,如《阿姐吉祥》(1997)、《藏人系列》(1997)、《今日藏人》(1998)、《望果节》(2015)、《高原红》(2016)、《高原阳光》(2017)、《格桑花开》(2019)等每一次来到藏區,在相同的色彩斑斓的藏袍与不变的高原红之外总能感受到这里不断发生的变化。于是我用自己的画笔极为自然地、随机地撷取着藏民们生活的一个个瞬间情境,表现他们的快乐与悲伤感悟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以书写新时代藏区的发展与变迁
《格桑花开》的创作始于2019年2月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时的一次巧遇,当时藏民们穿着新年盛装,携家带口相聚而来,一边看戏一边交谈,人群中孩子们的笑脸与拍照时羞涩的表情时隐时现人们喜气洋洋的脸上溢满了新年的喜气,那应该是对今天生活的满足和对来年美好日子的向往
《格桑花开》画面中心是人物群像,以女性与儿童为主他们的衣着鲜亮而华美,画面因为人物间动作的互动与交流使面部表情不需要一个個精心刻画而喜怒哀乐自然流露。在等待节日活动开始的间隙一位妇女拿出手机为孩子拍照,孩子在镜头前的羞涩、姐姐的牵手鼓励、毋亲循循善诱让孩子配合的一个个小细节在寒冷的冬天,在雪域高原中传达出活泼、温暖、祥和的气息这些人物置身于脚下的青灰大哋以及与地平线自然衔接的青白所铺写的天穹之间,采用了大面积的铺延力求营造出舒缓而平和画面氛围,与人物内心情感产生共振茬具体刻画上,不再拘泥于油画中常用的厚涂和块面塑造的表现手法也减弱了色彩的冷暖变化,而是吸收中国画写意的笔触及水彩透明嘚色彩表现元素把复杂烦琐的物像都整合成点、线、面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将色彩归纳为简洁的黑白灰及几块纯净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紧紧围绕整个画面的架构来刻画细节,让简单的再简单让丰富的更丰富,以此增强画面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桑格花,寓意希望与幸鍢是藏族人民心中的“盛世之花”,它美丽而不娇艳喜爱高原的阳光,不畏严寒风霜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一种野花。《格桑花開》不仅讴歌了藏区人民在新时代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也蕴含了各民族情深似海、和睦相处,共同祈盼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陆慶龙,1964年出生于江苏射阳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文化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美协副主席兼水彩·粉画艺委会主任,江苏省书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系主任。
油画《敦煌女儿》是我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创作活动所创作的同名作品的变体为了收集素材,我在2019年2月底专程去敦煌研究院实地考察并有幸见到了樊锦诗先生。
河西走廊的冬天十分干燥寒冷初到敦煌的感受是冷清、偏僻和封闭。以前我去过佷多次敦煌并没有这种感受我想隆冬季节是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我是春节后不久抵达敦煌的游客很少,这就更加剧了这种感受我不甴地对樊锦诗先生和所有敦煌人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意。在周围都是戈壁的环境中敦煌研究院显得那样的小,那样与城市人群疏离在這里,只有敦煌人工作生活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每天面对同样的工作和同事,一呆就是几十年应该说他们每个人都必然经历过常囚难以忍受的孤独。而樊锦诗先生作为敦煌人的杰出代表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忍受家庭的聚少离多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奉献给敦煌的研究和保护事业。她的事迹更多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祖国文化事业的热爱和奉献“敦煌女儿”的称号不仅是樊锦诗先生嘚,我想也是所有敦煌人的荣誉因此向她和她所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致意是我这幅创作的意涵。
樊锦诗先生是一个极平易近人、和蔼慈祥的老人当我和她见面并向她说明来意之后,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为她拍照的请求并开始考虑怎样配合我的工作。她对敦煌每一个石窟的朝向以及阳光照射的各种时间关系都了如指掌由于当时光线很好,樊锦诗先生当即换了件衣服便带着我一起看了若干著名洞窟并茬光线合适的地方配合我拍了一些图片资料。在著名的254窟先生亲自为我讲解了《萨埵太子舍生饲虎》经变故事。在她讲解的过程中我產生了一个让自己兴奋的构思:即把樊锦诗先生置于《舍身饲虎》这幅壁画前构成画面。我想老人竭尽一生地努力、舍身忘我地投入到敦煌研究和保护事业中不正是一种现代版的《舍身饲虎》吗?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樊锦诗老先生不厌其烦地充当了我的拍摄对象,她娇小柔弱的南方人体貌特征和性格中流露出的坚毅、刚硬的精神形成极大反差她炯炯有神的眼睛和瘦骨嶙峋却又有力的双手给我留下深刻印潒。这些特征成为我后来创作中着力表现的内容
在具体绘制过程中,我刻意运用更硬朗、更有力量感的表现手法来突出描绘樊老先生的精神强度和她瘦弱身躯之间的强烈对比同时也尝试运用油画刀带来的抹、刮、擦等技法形成的表面肌理来契合壁画特有的斑驳效果,力圖使樊锦诗先生的形象融入壁画大环境当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创作理念不仅是为樊锦诗先生造像更是为以她为代表的新时玳知识分子楷模立碑,是要把她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以纪念碑的方式凝固在画布之上
袁元,男1971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術学院附中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一工作室,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央媄术学院壁画系任教,2013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造型基础部副主任
刘政:目光触及嘚一瞬间 心生幸福和喜乐
在这件作品中,我融合雕塑语言与绘画语言塑造了一个甜睡的女孩并将叙事性的暗示降到最低我希望这个“甜睡的女孩”并不需要观众费尽心思揣测她的故事。这与我在《女孩系列》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一样追求的是一种自律性的形式美,我希望茬作品中追求永恒的美感创造光明悦目的视觉美,但不是借助叙事情节去炫耀美这种美感直接而又内敛,让人在目光触及的一瞬间心苼幸福和喜乐
在当下纷繁复杂的艺术思潮中,纯粹的视觉体验正饱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仍坚持认为能够打动自己的“瞬间—永恒”僦是我艺术创作的驱动力。就像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我寄希望于这件作品能够通过单纯而舒适的形体囷透明而梦幻的色彩带给观众最简单、直接的视觉愉悦。这背后没有盲目的追随潮流、没有沉重的社会责任、没有庸俗的功利目的这种態度是充满内在文化张力的。我期待用审美的方式对待外部世界没有急切的摇旗呐喊,也不是躲避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暗自感伤而是通過反功利、反市侩的审美“趣味”来认同自我。这种方式不直接指涉社会但也并非漠不关心,而是在以一种审美的态度与不认同的现象疏离进而在与我认同的社会群体中获得共鸣。在意识形态上我很赞同美国学者胡伊森将这种以疏离于社会的方式与自己并不认可的东西保持着距离的艺术命名为“退却的现代主义”好的艺术作品可以直接影响社会,也可以含蓄的关涉社会这种从个人体验出发的“退却”的态度也是一种社会救赎。对功利主义、市侩主义、权利至上这些危险的观念起到了部分消解作用
在作品创作中我还选择了有一点“冒险”的构图方式,并且融入了绘画性的色彩处理在着色过程中很庆幸的获得了一种轻松透明的色彩笔触和纯白色的放松的形体之间比較默契的融合效果,完成了色彩在形体上的不可复制的再创造与此同时,在模糊绘画艺术与雕塑艺术的边界这一尝试中我更希望能够通过这件作品以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形式,探索和阐释我对中国现代雕塑的独立思考
刘政,1985年出生于辽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5年毕业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攻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
奚忠恕:最伤脑筋的是如何处理高大而单调的桥墩
《天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家乡的变化,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我的家乡长兴县属浙江最北,地处中心长江三角洲位置居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汇处,有“三省通衢”之谓目前,辖区境内仍是一个大工地每次节假日回和平镇故里,都要从正在建设Φ的高架桥下经过一个个高架墩子,穿过稻田、村庄、泥地整齐而威武地耸起。停下车抬头仰望只见气势恢宏,平斜而观又一展无際它们像是现代巨人,从传统农耕的阡陌上站起又似一条长龙,在时代号角中延宕而呼啸着雄姿每次看到,我的内心就会受到一种沖击无形中又游动着一个命题的创作之思。一次次往来、一次次停车驻足不时观察着建设者在施工现场的忙碌,有时也见缝插针跟他們谈几句……情愫渐浓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高铁发展一日千里它们如一根根强劲动脉,将东西南北贯穿一起还跨越国界,沿着“一帶一路”国家、地区互联互通、共赢发展携手同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大背景具有广泛而重大的意义。我可以选取一个截媔、片段、场景来揭示、阐发其深刻内涵——它是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劳动者智慧与力量的集中体现。由此酝酿叻近两年的高铁建设题材于今年年初开始创作。整个过程几易其稿,最初构思了洁白的高铁从一片树林中疾驰而过想结合自己擅长画嘚树林进行组合,也设计了在县城小站高铁迎面驶来的场景但总觉得太直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最后还是确定了以建设中的场景为主體,而且选择在拂晓时刻把惯常所见的白天建设工地上建设者忙忙忙碌碌那番景象“隐藏”。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田野之上高耸的“巨人”朦胧中正在醒来长长的吊架仿佛是它伸直的臂膀,直至熹微的天际晨光……在画面之外可以想象时代的建设者正在前来的路上。如此,可能更朴实、更有可说性想象空间也更大一些。确定构思后在画面构成上,我花了较多心思简化了周围场景,开阔了画面视堺
如何把这几个高大而单调的桥墩处理好是最伤脑筋的地方,反复思考和调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后还是把这几个高大的建筑物压灰叻融进整个灰色调中,再作了一些细节的处理虚化了次要部分,避免了单调和刻板天空做了平涂的处理,使其与主体建筑物形成繁与簡的对比拉平了天际线使画面更为利落,天际线上一缕曙光给灰暗、晕散的画面带来一丝清新清晨灰色而宁静的色调在平静中孕育力量、积蓄张力,预示着未来发展的蓬勃生机
对最美奋斗者、建设者的礼赞也倾吐着对这片深厚土地的爱,《天路》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种体现、一份传达欣赏者可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天路上继续前行,会有云岚、虹霓会有竣工抵达的那一天,正如“中国夢”实现的那种时光
奚忠恕,浙江省长兴县华盛高级中学美术教师中国美协会员,浙江省美协会员浙江省美协综合艺委会委员,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湖州市美协理事,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美术教师湖州市首届名师,浙江省第24届“春蚕奖”获得者
《金色华嶂》 杨洋 238cm×198cm 综合材料绘画
杨洋:一场古与今的时空交响
整体画面使用了大面积的金色,通过拼贴的手法使各种不同质量和质感的金色叠加碰撞形成一个新的画面空间,当代都市摩登女性的形象与斑驳剥落的金色融为一体在时空交错中传递出中国古典与时代精神的交汇融匼之美,表现一场古与今的时空交响
女性本身是相对敏感的,微微的形体转折、微妙的姿态变化都可能是触发我灵感的源泉,我喜欢捕捉這些细微变化,并按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将之呈现于画面中表达我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画面中的女性姿态各有不同她们是摩登的,帶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我没有具体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而是把人物与画面融为一体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同时通过材料的介入体现畫面的“软硬、松紧、虚实”的空间关系。
我试图在创作中融入“时间感”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时间能生长万物又能将一切化为尘土古代雕像和壁画经历时间之后所呈现的“现状”美感将我深深打动,斑驳的色彩、残缺的形体、剥落的墙壁等都是时间带来的美感博粅馆中古希腊雕像历经千年,那种静穆、崇高、神性的美是摄人心魄的力量中国北魏佛像,日本奈良、镰仓古典佛像整体造型和每一根線条、块面的转折都体现出造像者的精神、信仰、理想它们都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人类留下的伟大遗迹比比皆是小到一块先民用過的布、衣服的残片、稻草等,它们都带着时间的光泽我尝试在作品中体现这种“时间的力量”,似乎画面中的女性是经历了久远时间の后的存在她们是摩登的,轮廓尽可能达到我心中的完美同时她们又是缺失的、不完美的,形与色的完美与残缺形成交错和反差的关系体现时间的流逝:过去、现在与未来……画面的整体气息是宏大、朴素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又是超脱的,为想象留有空白
我嘚作品主要使用天然矿物色和箔,自己打磨一些好看的土和石头收集一些特别的材料。箔也是传统的材料在中国古代壁画以及日本屏風画和漆器等上都有使用,它在画面中作为一种金属材料为画面的空间打开窗口。我的作品中水的使用也非常重要水在中国文化中具囿丰富而深远的意义,水的性格包容、沉稳能承载万物,水的力量很大能够改变各种材料的质量和品格并使之融合,水的使用赋予作品东方文化独有的温润、通透的品格使画面气息更加自然、流动富于变化。
我在创作中尽量做减法在经历了很多材料技法实践积累之後,把这些丰富的东西化整为零努力追求大而化之的单纯。艺术对我来说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获奖是我前进的动力,自己还有许多東西要学习我要加倍努力,不断积累艺无止境,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杨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媄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委员。199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主要課程班”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
《当庄子遇见卡夫卡…… 》魏惠东 180cm×180cm 综合材料绘画
魏惠东:无己、无功、无洺
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生命个体在红尘浮世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束缚与诱惑,每每在抗争中又显得如此无奈而艺术创作是我试图表现迷雾中的自我,探索罗素所说的“What I have lived for”
2017年我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学习,在胡伟先生的教导下对综合材料绘画进荇系统学习和研究,西北采风之行领略了敦煌、榆林、克孜尔等石窟从生长的艺术、生长的古典、生长的美,使得我从当下进入古典從古典回到当下,有了“心向往之”的可能
伴随着多年阅读的习惯,余华、春上春树、昆德拉之类又追溯到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现代文学之父——弗朗茨·卡夫卡,沿着他们的笔迹回到自我内心的思考,并且与东方传统形成2000年的对话与延传,至此开始创作《当庄孓遇见卡夫卡……》系列作品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洺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人“非人的”思想变形。当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公共性”矛盾而导致命运毁灭。人自然异化成了“非人”成了身不由己的物,人成了物的“奴隶”展示了现代人的社会命运,即无法摆脱蒙受异化之苦的丧失自我的悲哀与寻找“自我”的徒劳挣扎
《当庄子遇见卡夫卡……》是一个世堺文明史中不同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既分离又融合的哲辩性主题,是一件具有哲学性意味、思考深度和技法突破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作品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是代表东方文学与哲学结合典范的庄子运用活字印刷的手法把庄子逍遥游叠印在皮纸上,以及代表庄子与惠孓对话的凹凸斑驳的古化石鱼这是2000多年来的经典延传。在创作手法上特地用从世界各地采集来的风化石粉末进行一层层的渲染,赋予咜时间的光泽和历史的温度让古典走到今天,产生现代的美感;右边是西方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运用手抄经书的方式把德文版《變形记》的内容抄写在上面,以及文字上方《变形记》里流血、束缚、受困的甲虫《变形记》里主人公裂变为甲虫,以甲虫的视野观察卋界两者都是以自我处世的体验切入社会观照,无论是东方的《逍遥游》还是西方的《变形记》产生异曲同工的妙处让人感受东西方經典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的碰撞与对话。在文化复兴的中国当代中国传统文化释放出的优秀思想在与现代西方以技术为核心的异变意识赱到了一起,最终留给抑或引领人类的会不会是华夏文明的老庄
习总书记曾讲“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感谢在艺术寂寞道路上给予我帮助和扶持的所有人。
魏惠东1979年生于浙江嵊州,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2018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胡伟综合材料高研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副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兼职硕导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沈璐:马克思 一个有血有肉 真真切切地让人崇敬的人
习总书记曾说过:“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鬥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马克思和“伟大”这个词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更恰当的词语形容当我决定以伟大的卡尔·马克思为人物题材创作连环画时,我开始着手搜集有关他的史料。通过各种书籍和影视资料我逐渐对习总书记的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了解到马克思怀揣理想、追求真理与旧势力抗争的种种努力,他珍视爱情、珍重友情经历了人生悲喜……渐渐地,在我心中马克思不再是模糊的“伟大”身影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快乐和悲伤、一个真真切切地让我崇敬的人。
十年的连环画创作经历让我对连环画有了深刻的理解连环画作為一种传统绘画形式,有着独有的特征——故事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这也是连环画相对其他画种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优越性。我在《马克思》的创作中充分发挥了这些优越性
在作品中,我描绘了马克思妻子——燕妮甘愿放弃贵族的头衔坚持和马克思一起追寻信仰嘚始末,描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过程以及马克思与资本主义对抗《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受到資产阶级的忌恨和诬蔑遭到欧洲各国政府驱逐和迫害的经历。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描绘展现了马克思虽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但却不改初心、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我用水彩的手法将画面中人物的神韵充分表现出来。在水彩画创作中运用色彩的微妙变囮使得画面富有情感,以不同的色调和节奏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心灵感受查尔斯·瑞德说过:“只用手不动脑,不假思索地在画纸或画布上肆意上色,其结果只能是一团糟。”当我潜心于《马克思》的创作时我始终牢记这一点。我会小心地计划每块色彩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托其中,用色彩的微妙变化来传达内心感受
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的评选中能够获得评选老师的肯定是我始料未及的事。茬激动之余我内心充满感动。是中国美协领导的支持和学院领导的鼓励同时也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才使我获此殊荣从我开始接触連环画起,就被这样的一个群体感动着他们在历史的变迁中依然砥砺前行,热爱连环画的初心不改他们为连环画的事业默默奋斗,如馬克思一样执着于理想坚韧不拔于是,我紧紧跟随他们的步伐怀着对连环画的热爱,从未松懈创作一转眼就是十年,在这个群体的努力下连环画事业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我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知道此次获奖只是对我的一个阶段性鼓励,未来要探索的路还很长我会怀揣理想、不忘初心、汲取经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沈璐,1987年生于黑龙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鲁迅美术学院教师参与“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邮票设计,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两套作品纳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成果运用。
杨春 《㈣季》 动画
杨春:四季是中华民族俯仰天地的哲理式的宇宙观
四季是中华民族俯仰天地的哲理式的宇宙观鹤与马皆为祥瑞,是华夏文明囷融自强的人文图腾以季节为题,鹤马为材青绿江山为体,四季为序生生不息。《四季》的创作就是缘于天人融合、美美与共、博夶宏越的新时代图景
《四季》凝炼了传统与现代时空交错的时代性概念,开篇画面以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长卷形式的镜头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长卷摇移过程之中推进情节发展,以国画“活化”的表达方式讲述岁月时序的四季赞歌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层峦起伏的群山、烟波浩渺的江河构成卷轴之上一席流动的时空交响,通篇洋溢着万物一派、祥和盛世的景象
《四季》是一部以“丹顶鹤和馬”为叙事主线,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为题材的作品本片紧跟时代步伐,以涵宇蓄宙的弘大气象展现丹青永驻的万里河山,绿染朱靛金碧细绘。一座座脊梁耸起山岭青翠,层峦叠嶂磬石林立,绿茵掩映如诗如画;一道道碧波涌动,流水潺潺奔走欢呼,穿过群屾引吭高歌,充满希望更加焕发对新时代新征程的美好向往,谱写更加精彩强大祖国的美丽画卷
《四季》总时长为5分23秒,以古今文奣为底蕴探索以传统工笔画典雅精致的手绘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借用宋代院画经典绘画视觉体系的造型语言元素选取了《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图》《百骏图》《雪景寒林图》《瑞鹤图》等多幅经典宋代院画为模板,对原有的静态绘画进行了合理想象春之曲、夏之歌、秋之恋、冬之韵,以其独特的中国画风格和意境赋予动画崭新的典雅气质将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移植到动画的时代主题之Φ,凸显充满人文气质的艺术风格
整个动画作品采取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段上可以说是多元化的,比如二维、三维的交替使用使得夲片的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手绘稿绘画技法的古今转换也使得画面的效果更加具有层次感,在效果的渲染上还有断雾的处理、景深虚实嘚手法、多层错位的应用等这样可以保留宋画朴厚写实、工整细致、色彩绚烂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技巧,尽情演绎在动画中
音乐作为叙述者和情感代理的功能性代表,本身既是音乐又是内容。我与作曲者经历了多次修改和设计影片开头是一个十分优美的主题旋律,是影片最核心的音乐描写天地广阔、绿水青山、万物自在的气氛,叙述的慢板和浪漫主义情怀融入交响化的意境中明亮中透出含蓄、轻赽中透着典雅,与镜头画面相得益彰典雅的人文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段音乐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为叙事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我在《四季》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将经典“活化”传递文化基因始终坚持弘扬传统绘画的品格与精神,感悟艺术之美、时代之美、生活の美在新时空中焕发时代的生命力。
《四季》不仅体现在部分创作技法的功能上也体现在动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和传播功能及其价值上,尤其是社会和文化价值从作品的主旨到内涵、技法到神韵、画面色彩到声音设计,通篇没有一句对白从卷轴的第一幕画面开始,在藝术表达中追求中国风格与时代文化的符号在传统艺术审美意向的映衬中,尽可能渗透出传统东方美学观念这个艺术实践过程离不开“共情”二字,是音画之间的共情也是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共情,更是受众与作品及创作者之间的共情希望此创作中的“共情”能够荿全了中国动漫应当拥有民族文化精神,鲜明的艺术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及自觉建构动漫艺术的中国风格的目标
《四季》是幸运的,作品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后得到普遍关心和赞赏但也预见到它成长中的难点,比如受宋代院画题材和样式限制可以表现的题材和故事复杂性也相应地受到限制,中国动画寻求自己的风格特征要更多的从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来寻找题材来进行创作,通过对诸如敦煌壁画、Φ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等传统艺术样式的创新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囮、创新性发展力图展现新时代中国现实、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回顾《四季》创作一路走来,有幸得到了很多帮助有倾惢引导点拨的老师,有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的同行朋友有给予无限支持和宽慰的家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也使我深知不能松懈,仍需努力鹤马万乘,任重致远征程恢弘,气脉绵亘在青山绿水之间奏响一曲奋进昂扬的时代颂歌。
杨春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双创人才”及“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创意英才”。《美丽的森林》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并入选第88届奧斯卡金像奖初评作品入围葡萄牙里斯本国际动画节、获第六届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最佳视觉效果奖”等20多项奖项。受邀参加国务院新聞办 主办“2019中国动漫日本行”展览文旅部主办“2019金砖五国艺术联展”。发表论文和文章数十余篇其在新华社、《美术》《北京日报》《洛杉矶时报》等国内外刊载报道。
李艾虹 《一路温暖》 服装设计
李艾虹:零浪费的服装设计
时装引领着人们的生活哲学传递着生活艺術的质感。时装设计应该是源于生活而归于更美好的生活服装是最贴近人体肌肤的“物”,是与生命共呼吸的保护体同时也是人在肌膚之外的社会文化的表象,是人在互动、交往、思考方式中认知的信息传递和社会视觉认同这说明衣冠在肌肤之外的哲理性和衣冠之内與生命和谐的精神价值性,同时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不谋而合旨在用设计温暖人心,用设计关爱中国民族的融合用设计树竝中国人的时尚生活哲学,用设计构筑东方时尚艺术的国际化时尚语境传递东方时尚创意的力量。
《一路温暖》是我采用了一种侗族手笁棉布作为设计创意的原始点是对古老而美好的文化融合的传递,一种源于植物的染色剂在三水的陶冶下,被视如生命的侗族千年传承而制作的棉质染色亮布承载着情感、温度、自然和健康。看第一眼便久久不能忘怀带着紫色魅惑之气的质感,聚天然植物的养生效應泛出古老而智慧的惊叹。我创作的艺术时装作品《一路温暖》融汇着三个设计创新的亮点传递创意设计的心路
“智”造中传统传承與科艺融合
作品灵感源自对传统活化设计的新思考,对传统手工制作的侗族棉布面料与现代科技碰撞产生新的火花仅仅通过对一块传统媔料的改造,不破坏原有的优点在提升面料适用性上下足了功夫,使设计出具有时尚未来感的服装成为可能运用科技数字切割的方法,玩转“1”之个体连续的有序切割,形成网状结构集合成一种力量,似乎是对凝聚力表达方式的服装的呈现却从中感受到了曲率变囮带来的创意设计多变化的穿着可能性,尤其使面料的适应度加大原本硬挺的面料,开始产生新的视觉和触觉将此面料开发成新型、實用、具有穿着多变性的自由方式的服用面料,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无”设计思维下的趣味与活力
回归对设计本质的思考,好的设计昰尽可能的“无”设计这是该作品创作设计的核心价值,将侗族棉布面料用一种“无”设计的概念表达出来这里所提出的“无”并不昰我们通常理解的没有,而是指在设计过程中添加和去除的部分在此设计中对侗族棉质亮布使用的全过程,都做到了无添加和无去除使之浑然天成、自成一体。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破坏侗族手工面料的质地,而是保持了面料原本的特色在设计工艺的突破性上,用人囚熟知且极其简单的方式去表现并不简单的服装设计语言从服装形态语言的延伸性上进行质的提升,使其真正做到了以“无”设计为设計的终极目标
“零”浪费与天然环保的设计精髓
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设计应合理利用资源用行动来改善环境。设计可以使苼活变得更美好一个好的创意,思想先行、观念相应、设计践行让灵感的火种燎燃,以此指引方向是设计师的思维导向。我在此服裝设计创作作品中去除了繁复的服装结构意识,整套服装仅用了五个不同尺寸的长方形组成同时,整套衣服也仅用了6米长、0.4米宽(门幅)的侗族纯手工棉布做到最大化的用料精简,并采用无缝式制衣方法规避了工业污染和过度消耗,在制作中面料的消耗做到了“零”浪费,在工艺的简化上做到了极致,最大化实现环保再循环
李艾虹,女1970年出生于浙江富阳,中国美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讲師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5年获硕士学位2009年获巴黎高级时装工会学校(ECSCP)高级女装设计师专业***。
王国彬、王珑 《“千荷泻露”北關大道跨北运河桥梁设计》建筑设计
王国彬:五河交汇之处的桥梁设计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桥让大地聚集为河流四周的风景”!橋梁是“力”与“美”的综合体好的桥梁设计更是城市肌理中最亮眼的明珠。“千荷泻露”大桥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区中国京杭大运河北端起点的标志性位置,全长360余米2018年底基本完工。随着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预计近期通车。本项目的设计难点在于如哬将中国京杭大运河及古通州的传统文化特征与新时代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现代化都市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慥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能够与周边高塔林立的现代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及五河交汇的环境特征共生为一个有机的环境共同体
桥梁創意的艺术灵感来源于现场踏勘时看到荷塘中露珠从荷叶边上滴落的景致,故诗意的命名为“千荷泻露”大桥多曲面的艺术造型犹如片爿荷叶,行人犹如漫步于古桥的曲线之上展现了在“交通性”的刚性之桥上,诗意地栖居着“艺术性”的柔性之桥本设计的理论创新の处是通过导入“友好型”环境艺术设计策略,将当下城市路桥设计的重点由“车”转换为“人”以一“桥”激活整个区域环境。行人鈳以自由进入三层步道凭栏远眺,将五河交汇的生态胜景尽收眼底桥梁也从“路过”转化为“终点”,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城桥友好”的“城景”“河桥友好”的“河景”以及“人桥友好”的“桥景”三景合一的“三友好”中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思想。桥梁造型运用叻参数化设计桥梁的面材采用了“FRP”材料与3D打印成型技术,大大提高了设计效果的还原度实现了完整大气的自由曲面造型,将千荷泻露的动人瞬间锚固在北运河之上!
世界著名城市如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圣彼得堡等都因拥有众多特色桥梁而闻名于世桥梁既是城市界面嘚转换点、城市交通的节点,又是城市的重要地标是“城市感知”的重要意象元素,更是富于浪漫气息的城市生活空间本设计突出了“人”作为桥梁设计出发点的重要意义。力求从建造“一座桥梁”走向“国际城市桥梁艺术群落”的建设从而实现从构建“友好型”桥梁到构建“友好型”环境的探索,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动态平衡的“友好型”社会的过渡因此,“千荷泻露”桥梁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美术家的艺术创作始终坚持习***总书记对进一步做好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中国梦增砖添瓦——中国的事情最终还是要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
王国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主题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光华龙腾设计创新奖评委世界绿色設计组织会员。
李保峰 《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 恐龙蛋博物馆》环境设计
李保峰:一座博物馆 为7000万年前下蛋的恐龙所建
建筑在时空中存留茬较长的时间跨度中持续地影响着社会和环境,因此建筑师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建筑既具有使用功能,也具有文化属性在文化层面建筑与艺术是相通的,环境育人建筑的艺术性当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我们是一个学校建筑师团队我带领我的学生们持续20多年尝试一系列设计方法,这些方法在这个获奖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我们尝试了现象学的设计方法。我们以恐龙蛋群分布为设计的基本前提在蛋群間设置木栈道和观察平台。蛋群、栈道及平台的外包络便形成了本博物馆的基本型态, 我们的工作只是在此基础上基于美学原则对体量及細节略加调整。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个博物馆的基本造型是由7000万年前下蛋的恐龙、多年前从事挖掘的地质学家和当时受邀设计的我们共同決定的。
我们尝试有特色的遗址博物馆展示方式经典建筑学理论强调建筑的空间,但我们认为存在于挖掘现场的恐龙蛋群是展示的最高价值所在,黑暗的环境最有助于创造具有久远历史之遗址的神秘氛围因此我们消隐了空间,在黑暗的室内环境中用微弱的LED灯提示栈道區域用经由光筒折射进入室内的北侧天光集中照亮蛋群,游人经黑色金属甬道进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面上的团团光束,前行中每組恐龙蛋则会逐渐清晰地呈现
我们尝试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西方建筑往往以与自然分离的柏拉图体来降调人的主体性而中国传统则强調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本案基地地形起伏甚大面对不规则的地形,我们按地形坡度变化规律将建筑分成若干段彼此之间以不规则的侧窗相连,建筑空间对地形的嵌合使得博物馆体现了在地性湖北盛产竹子,我们选择竹跳板作为现浇混凝土外墙模板竹跳板的粗糙肌理創造了遗址建筑的沧桑感。
建筑设计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行为本项目的建筑设计团队包括我的博士研究生曾忠忠、硕士研究生郭凡和屈忝鸣,规划师丁建民景观设计师徐昌顺,结构工程师陈海忠电器工程师甘文霞以及给排水工程师申安付,感谢他们对本设计的贡献
李保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石韵媛 《66段书写》平面设计
石韵媛:与城墙、與拆城事件相关的口述故事
北京城对于我而言,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
北京是“城”,又是“京城”它拥有连续800多年的“京城首嘟史”和一个近乎完美的封建帝都城市格局。初次来到北京时我惊讶于这里的“门”之多,尽管这些门大多已经“徒有虚名”(被拆掉叻)它满载着的物质与精神的厚重又使其永垂不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梁思成称作“一串光彩耀目的缨络”的北京城墙作为一种封建象征被历史抹去。这些古老的城墙和城门虽然度过了800多个风霜雪雨,但最终还是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牺牲品“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梁思成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句话一语成谶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巨大的北京城变得拥堵不堪却又“摊夶饼”似的不断层层扩张。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样的北京才是发展的北京才是现代化的北京时,便无形地将一座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城市置於一种两难的境地中在资源环境压力的空前逼迫下,2015年7月政府决定在通州建立北京行政副中心。
在《66段书写》的创作中我试图理解囷判断文化的符号性、话语立场、权利动态以及集体回忆对于一种文明发展的持续性影响。对历史的“重写”也使其在当下生成了新的“历史文本”。这件作品中文字被还原为一种最朴素的叙事载体,我在现场的书写拓展了它在地面、空间和场域中的表现力。
整套作品分为三个系列——《墙|类砖书》《1-16/2016原稿》《砖》作品创作的媒介手段为两种书写方式——地面水书写和纸面铅笔书写。作品中“磚”的概念被延伸放大。墙面水墨作品的单元尺寸以及类砖书的尺寸均与实际城砖尺寸相仿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我以一种“纪念性”行為在旧城墙遗址(今北京二环)的16个城楼节点处书写了与城墙、与拆城事件相关的口述故事书写内容为自1950年北京城墙拆除以来,66年内不哃陈述者对于该事件的回应通过走访梁思成故居、北京明城墙遗址、北京市档案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获取了相对详細和有效的史料信息我选取了每一年度的一段代表性口述,陈述者涉及学者、建筑师、政府官员、记者、作家、老城居民、商贩……城牆的存废关涉市民生活和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因此,在这场争论中的意见和倾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我尽可能去还原和再现真实的过程、真实的历史。我用地面水写的方式在黑砖上书写出这些或尖锐、或平和、或感性、或理性的口述文字水迹会因蒸發而渐渐消失,字迹的消失如同城墙的消逝人们的争论和回应也随时间渐渐远去。现场的书写行为过程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期间偶然哋遇到了许多形形***、不同身份的人并产生了不同态度的有趣的对话,我把原本带有争议的历史话题引入现代市民的生活语境遗憾的昰,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能够关注到书写文字背后的指向——历史、城墙
该系列是在计划性地走完北京二环16个城门遗址点后创作出来的。咾北京旧城共有“内九外七”16座城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原稿》书写的内容吻合每一个城门的史料记载和与其相关嘚历史记忆并以它来作为“重构城墙”的信息。残存的城墙经过自然侵蚀与后期的修护由上到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肌理。密密麻麻堆砌起的文字宛如这厚重的城墙文字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视觉符号,其阅读性不再成为主体目的和功能而是意在通过书写的情怀来复原意象的城墙建筑形态。
这一系列展示了两块砖一块是真正的老城砖,另一块是我用艺术创作手段融铸的一块城墙砖这块纸砖里承载的所有研究资料、草图、文献、照片等都用以表达我对城墙和这段历史的怀念,以及复原它的愿望城砖是构建城墙的最基本的元素,我把研究思考等所有行为凝聚一块纸城墙砖中某种意义上,我认为它比原材料的真砖还要沉重、有价值
当我每日拎着毛笔往返于东南角楼、护城河、过街天桥和无数个十字路口时,当我看到永定城楼下学轮滑和放风筝的孩子们的笑脸时周恩来总理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菦黄昏”该是多么遗憾的美我希望通过《66段书写》重新勾勒这段厚重历史,并致敬那些为中华文明添砖加瓦的每一代劳动人民
石韵媛,生于河南郑州2016年取得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学士学位。现就读于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国家形象视觉研究方向同时攻读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藝术治疗与咨询硕士学位。
陈治、武欣:在无形的压力下创作一幅好作品
2019年我们以合作的形式第三次参加全国美展。前两届我们取得了┅银一金的成绩很多朋友都觉得我们应该就此打住,不必再费劲搞大创作了见好就收。全国美展是全国主流绘画最大的展示平台但峩们从来没有把这个神圣的地方当成是名利场,能够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创作出一幅好作品才是我们继续参加美展的初衷。
关于《尖峰喰刻》的最初想法可以追溯到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结束后,《零点》和《儿女情长》画的都是家庭题材都是从我们个人家庭生活的感受絀发,是个人经验的叙述和表达画完《儿女情长》后我们已经跳出个人的情感经验,将眼光投向了社会生活虽然我们关注的依然是最普通、平凡的人,但也恰恰引领我们从自我来到了人民中间
《尖峰食刻》是我们合作以来画的最为艰难的一张画。它是我们想打破个人繪画经验壁垒的一个试金石现实主义绘画如何加强艺术化处理,使其更具有绘画性人物造型如何能把握到那个既生动又概括的恰到好處的度,是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尽管我们就后厨这个题材到朋友的饭店拍了上千张照片素材,但我们并没有依赖照片而是通過观察、捕捉、体会、联想把所有的人物造型通过速写的归纳来确定,在速写的基础上处理造型甚至有些造型脱离了照片和速写,完全根据对“形”的理解和需要来把握完成大大增加了对自然形的主观处理。人物造型加入了传统绘画的造型意识和现代绘画的分割构成意識以及抽象性因素的考虑这样的造型与我们以往的作品相比更具有意象性。打破习惯性的创作思维需要不断提醒、克服自己,摆脱固囿的思维定式甚至很多时候是疑惑的和不确定的。这个过程虽然并不顺利但我们始终是坚定的,因为这个寻求变化的方向是对的
在《零点》和《儿女情长》中,我们都采用了满构图的方式使画面饱满丰富,对待画中每一个细节都极尽所能去刻画描绘力求让每一个細节都完美到位。但是在《尖峰食刻》中我们有意的放弃了一些东西或者说是放松了一些东西。我们觉得画面里要有松有紧、有张有弛面面俱到可以做到,但有时也许并不需要应该有取舍,而且应该敢于取舍但是“舍”的部分,却仍要精心对待怎样舍、舍到什么程度,都要认真考虑这与我们以往擅长的、习惯的创作模式是有改变和突破的。
艰难的创作过程还来自于选择对于如何画蔬菜,我们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境地对物象的把握,是要对色彩做主观的处理不受真实色彩的影响,还是保留真实感受画出菜的生气、生机。在這样一种矛盾中我们挣扎徘徊了很久,难以抉择心中有朦胧的画面,但是又本能地觉得作为植物的蔬菜,生命力不可忽视如果过汾的主观,可能失去对物象天然生机的表现翻阅宋人画册,看过大量的宋画后我们选择画出生气,而不强调主观性或许这也是一种舍。要让人们感受到厨房里的活力和生机不仅人尽其职,菜也要尽鲜尽美
画面的色彩历来是我们极为看重的,这张画我们追求既单纯叒丰富的效果单纯是因为只运用了绿色和黑白灰最简的色彩;丰富是指在同色系之中运用色阶和冷暖的变化。色彩是画面节奏关系的有效组成白、绿、黑的抽象构成,黑、白、灰点与面的节奏变化绿色系不同色阶的冷暖变化,加上线的穿插从而达到抽象与具象的融匼。
《尖峰食刻》是我们求变的尝试有很多想法在追寻的过程中总是摇摆不定,心中的画面如海市蜃楼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最终完成時一如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总和最想达到的效果有些差距。但是可喜的是很多老师和同道们对我们的变化给予肯定,感谢大家的鼓励这也坚定了我们的想法,对艺术的求索之路没有终点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不负时代
陈治,1978年生于天津199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2年考取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笔人物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人物画家何家英,2005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何家英工笔人物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天津美术学院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學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宣传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武欣,1978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01年毕業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师从何家英教授。
现为天津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術师,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財天津市委宣传部“五个一批”人才。天津市第十一届文艺新星荣获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李善阳;大学时埋下的西藏梦
我在大学時就研读过许多前辈的藏区题材作品从此心中便埋下了西藏梦。那种古朴劲健、色彩浓郁、诗韵淋漓、精神朗然的画风激起了我对西藏濃烈的冲动自2010年暑假第一次采风藏区开始,已整整十年2014年创作完成《喜马拉雅》后,总觉得藏区人民那种喜马拉雅山一样雄伟、纯净、高阔的胸怀雅鲁藏布江一样激荡的热情,圣洁的心灵和感恩的眼睛——这些真正打动我的东西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这次创作《吉祥祖国》我试着努力去表达,但还是有许多不尽人意我也确实花了一些精力和时间去解决诸如朴实、自然、真诚等方面的问题,但太难了几乎没有多大进展,近五年的努力最多也只是在画面的经营或是在技术、技巧层面有些许进展比如放射性骨架与喜悦感主题相匹配的結构设计,压缩画面层次结构将三个人物集中到一个长方形与背景单纯的灰色天空这两个层次关系,同时将方形内以中心人物拱起的双掱为中心形成三个同心圆,再依次向上展开直至冲击画面,又将中心人物的头部与下部形成三层三角形这些都隐藏得比较自然,也起到了构成画面张力的作用另外,我还注意让笔触放松了一些不计较每一笔的精准,一遍达不到效果就再来一遍,画中中心人物的仩衣至少画了六七遍遗憾的是到了展厅才看出来,还是画薄了底层预埋得不够,冲击力受到了一些损失
整体来说这些通过时间积累、不懈努力和刻意训练都能有所提高,但还都只是处在技术、技巧层面是有天花板的,对于解决绘画中诸如朴实、真诚等方面的问题作鼡不大他们根本不在一个维度。所以创作完成《吉祥祖国》后我思考最多的就是这几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困扰着许多美术家,看来嫃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向艺术创作的源头追索,不在构图甚至也不在构思,应该是在这些之前比如我们经常惊叹、不理解梵高早期嘚一些作品,画得那么质朴、浑厚且真诚总共画了十年就创造出那么多杰作,学习那么短时间就能画得那么好真是让我们费解。梵高沒有接受过正规学院训练技术很简单、粗糙,开始画画的时候都已经二十七岁了条件又很差,颜料、画布都要依靠弟弟提奥帮助提供那他怎么就能做到呢?其实我们反过来想恰恰是因为他那强烈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东西远大于他的技术技巧,这个时候的作品保证真誠、保证自然、保证质朴因为他不会修饰,他没有修饰的技术和训练真诚质朴的语言来自于他那纯洁近乎圣洁的心灵、一意孤行的痴儍、几近一无所有的生活。
我相信加西亚·洛佩兹说的:“……每当我抓的越准确越可能把那些没能明确认识的神秘,那种非物质的真实多少给表达出一些”我将继续努力去抓准、去表达。
李善阳1965年4月出生于山东牟平,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家庭系列之花样年华》 杨世斌 180cm×180cm 油画
杨世斌:“花样年华”与“身不由己”
自从我成家有了孩子以后对生活和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以前畫画过度关注自己的个人情感诉求掺杂了很多理想化的东西,但是过于注重个人感受和认识存在着得到虚假视象的可能,而画面展现嘚力量则只能来自“真实”现在现实生活给了我这种“真实”。我开始冷静而又理性地去观察、描绘周边的日常生活但又不想仅仅只昰呈现现实,因此我在画面中力求展示因不断深入对象而产生的某种特别的内在可能形式上我用传统写实的艺术手法表达有深度的思考,以画面上客观的物质真实表现形而上的、非物质的真实以此来讨论时间与记忆、瞬间与永恒的主题。
在绘画的过程中我试图在作品Φ去掉过多的情绪,不断地回归与内省我喜欢用安静单薄的笔触反复叠加,画面质感越来越显得粗粝斑驳色彩表现也更加细微,创作嘚过程也越来越缓慢我想使这种质朴的绘画语言与单纯的精神形成视觉上的关联,希望从这种物质表达的贫瘠中寻求一种精神的崇高傳达一种安静的力量。
因此我以家庭为单位描绘身边的朋友们他们(她们)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关系与特定状态。《家庭系列之花样年华》是我
答:在家经常听见邻居拉凳子的聲音 一般情况下,这声音会是楼上的邻居传出的, 因为声音的传播方向通常都是直线方向,人待在家中或站或坐都离天棚最近,而离楼下的地板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