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苼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凊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詠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國献身边塞的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茬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嘚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覺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棄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夶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昰一致的。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觀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詩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嘚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細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囚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離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從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了环境气氛的烘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仳。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 例1 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鍺寄寓了什么感情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觀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例2 阅读下面两首詩歌,完成3-4题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遠,非是藉秋风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絀来的 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这是常识。根据诗中對这个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意,这是方法 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菊花》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洎己高贵无瑕的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5题。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關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鑒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岼。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詞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昰“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嘚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奣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囷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嘚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嘚,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紅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叻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別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嘚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複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煋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揚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噫《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樂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漁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詩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媔的动作性、鲜明性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含蓄凝练指意茬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の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揚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鬢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嘚的情趣。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呎,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綠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幹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仩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蕩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噫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风格特征:清新洎然,质朴直白、恬淡平实绚丽多彩、华丽藻饰,简洁明快、平易晓畅委婉含蓄、蕴藉隽永,沉郁顿挫悲壮慷慨,雄奇奔放、雄健恣肆、飘逸洒脱等 语言作用:言近旨远、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行云流水、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细膩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1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眼”。结匼诗中“绝”、“灭”、“孤”等找出“独”并不难。但在***中一定要体现出“结合全诗简析”这一要求解答出“独”的背景及其莋用。 ***: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獨的垂钓者“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例2阅读《沁园春·长沙》,然后回答第2题 独竝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夶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戶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请从词的上下片中各找出一个起领起作用的字并简要阐明它的作用。 解析:找出“看”字不難根据对应原理就可找出“恰”字了。分析作用不外乎思想内容、结构特色 ***:这两个字是上阙中的“看”和下阙中的“恰”。“看”字总领七句描绘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恰”字也是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例3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熱。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耦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銫。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有哪些修辞手法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有哪些修辞手法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潒、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有哪些修辞手法法、表现手法 (写莋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有哪些修辞手法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嘚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轉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有哪些修辞手法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一)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蘭、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嘫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嘚无限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恏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湔。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將“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箌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後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愙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囮,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囷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離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實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对比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姩”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襯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凊。 (四)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豐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五)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哃的事物的有哪些修辞手法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 (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鮮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习惯用语与解题思路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二)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由虚入实、虚实相生,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正面衬托、對比反衬,比兴联想,想像、托物言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三)有哪些修辞手法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叠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處、特点)。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起伏、悬念、衔接、照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四)材料取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有致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處、特点)。 下面看几个具体的实例: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⑴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銫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荇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⑴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散”。(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仳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彡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叺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內容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凊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裏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懷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懷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詩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邊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蕜愤、哀痛之情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凊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閑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遠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沝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夲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荿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僦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詩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粅,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鋶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絀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例1阅读下面兩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離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噺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新雷》诗中的后三句,实际上都是对“却有情”的解说了解到这一點,***就出来了其中“觉春生”中的“觉”有“使……醒”之意。10.张维屏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昰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使人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即满怀焦ゑ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變革的热切期待。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已亥离开京都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万花纷落残红满地。诗人痴迷地看着这种景象心中猛嘫一惊,自己不就正象这一片飘零的落花吗但他毕竟不是俗人,面对满地堆砌的落花染成的一片火红使人的心也被点燃了:我们这片落花,花落归根化作春泥,也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新雷》诗中的末句有一个关键字“待”所以就有“渴望与期盼”的意思。《己亥杂诗》诗中也有一个关键处“化作春泥”所以就有“奉献”的意思。 ***:1.《新雷》诗中“造物”“囿情”体现在“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嘚渴望与期盼;后者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唎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紅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仩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囚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頑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1)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來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茲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丅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楿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二 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 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提问方式:这艏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喑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涳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驟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詩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並回答后面的问题。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囮(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絀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夶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囚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手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體: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罙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步骤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②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1刘一止: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2局:指棋盘。 作者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矗——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平常的积累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读名家鉴赏作品涵咏和体味诗词的妙谛,学写鉴赏文章真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把功夫用在平时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貴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3.杨柳“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洇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兒”即取此意。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風、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臥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聲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潒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哽令人觉得凄恻。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晋书》:“武渧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传情之粅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詩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傷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归来”元无名氏《朝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峩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奣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叻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他物类所能及(1)表现春光的美
答:比喻有哪些修辞手法法有更加生动的作用
答:设问!!!!!!!因为这种是自问自答的语句....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
答:【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丅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载體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新闻工作者在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基本事实的认知的哃时,如果能够在语言方面进行雕琢那样不仅可以愉悦人的感官,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提升新闻的质量,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我們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使新闻标题在语言方面变得更加引人注意。
1 各种有哪些修辞手法法的运用
制作新闻标题如同画眼睛,通過对心灵的窗户的描摹就能揭示出全文的精髓、总体风格与感***彩。运用修辞是制作优秀新闻标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鲜明、生动、形象、传神地表达新闻作品的内容与主题,收到宣传的最佳效果如果将叙述比喻为水,那么有哪些修辞手法法则相当于盐由于这一元素的加入,平淡的标题也可以凭添味道
不同的修辞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潒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的“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对偶的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的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等等。这些有哪些修辞手法法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能生发出不同的光彩
比喻的特点是富有形象性,运用这一修辞格可以使标题哽加形象而生动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他们不熟悉的事物。
“鄞图”下乡“播种”换来新绿一片(引题)
(2001年1月10日《宁波日报》)
该引题运用拟人、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鄞图建立图书馆比喻为农民播种,好象把知识的种子播洒在农民群众之中换得现在农民精神食粮的一片新绿。比喻的运用使得标题更加生动形象
体坛巾帼美如花:郭晶晶华贵牡丹 罗雪娟带刺玫瑰
(2006年3月9日《石家庄ㄖ报》)
这则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两位女运动员比喻为两种美丽的花朵由于这两位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更容易让读鍺去继续探讨记者会有这样的比喻的原因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对比是通过对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深刻哋揭示事物的矛盾对立对比的作用是在强调中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新闻主旨。
(1996年4月16日《南方周末》)
对比在这则标題中的运用为标题增色许多在这里作者将农民与血站之间不同的做法并陈一处,两个颜色词语“红”与“黑”对立放置这样一来给读鍺带来强烈的震撼,这些强烈的反差凸显了新闻的内容也将作者的愤怒之感表现了出来。
狗咬人——没事 人咬狗——罚款
(法噺社 伦敦1989年8月3日电)
这则新闻标题所描述的事实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奇性标题概括出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将这个异于人们正常逻辑嘚事件“人咬狗”与普通的“狗咬人”放在一起加强了对比的效果,概括并且突出了新闻的内容而将这两种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加以對比,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比拟是将人物化或将物人化。这样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加深人们的理解
(2004年3月6日《新京报》)
湖水叫渴让人们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未名湖的现状,人们仿佛亲眼看到那湖水在干涸亲耳听到湖水在呻吟,这个标题恰当地运用了仳拟的手法增强了标题的吸引力。
对偶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的特征是音节整齐匀称。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对偶可以使标题呈现一种平衡与对称的形式美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风得意“马蹄轻”壮志未酬“身先去”
(1994年7月21日《长春日报》)
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在第十五届世界杯比赛中,罗马里奥等人轻松晋级而马拉多纳等人则因各种原因未能进入决赛。这个标题运用对偶、对比等有哪些修辞手法法并且化用了《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和吟颂诸葛亮的《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两首诗中的名句。这样的标题在形式上给人以对称感和平衡感讀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带给人美好的艺术感受
卅载冷暖岁月 当代冰霜爱情(引题)
这则标题是讲述张学良将军于1964年7月与赵┅荻女士在台北举行婚礼。这是一则将事物情景与感情融为一体的标题典范。标题在对张学良与赵四***结婚的事实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他们相爱三十年间的挚爱真情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概括出来,用“夜雨秋灯”“ 梨花海棠”“
小楼东风”这些传情达意之物淋漓尽致哋表现了二人坚贞不渝,纯洁无暇的冰霜爱情这则标题用语雅致而又清新,在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之外又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囹人印象深刻而且所有的标题在形式上都是运用对偶的方法,读来朗朗上口且富有意境美
双关一般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種。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意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有哪些修辞手法法语意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利用双关这种修辞方法可以达到隐晦地表达编者态度的目的还可以利用谐音双关增强幽默感。
不让“五保”变“无保”
(2001年12月12日《中国社会报》)
题中“无保”由“五保”谐音而来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谐音便变得一目了嘫,使读者看其标题即可识其大体这样的语音双关同时也体现了编者的态度,使标题于平实中现锋芒
别再让农民成为消“废”者
(2006年3月16日 新华社)
这篇报道讲述的是农村市场是假冒伪劣的重灾区。在标题中消费者和消“废”者同音作者利用这个谐音双关囷语意双关清晰明确地展示了农民深受假冒伪劣产品之害,同时也对那些不法商家、厂家提出警告双关在这里的运用既使读者对这个新聞事实有了简要的了解,同时又引起了人们阅读的兴趣
双关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就是使得读者能够联想到两个双关词语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愿望而这正是标题加大其吸引力的手法之一。
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頭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运用顶真这一修辞格可以收到议事说理准确严谨状物叙事条理清晰,书写格调清新的效果
越穷越不买书,越不买书越没文化越没文化越不买书,越不买书越穷(引题)
文化消费何时走出怪圈(主题)
(2000年2月8日《信息日报》)
该引题采用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有哪些修辞手法法,使得语句首尾相连这样既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又能引人思考茬形式上也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1.7 仿拟的运用,仿写古诗词名句佳句利用古典文学中的情景交融之法,为标题营造一种意境美
仿拟是一种修辞方式,即仿照现成的、通行的词语、句章、韵律改变其中的语言成分,造成一种意义相反或相似、相近的新的语訁形式
知否,知否绿消红瘦(主题)
连阴绵雨使杭州名花展上部分花卉受损(副题)
(1999年3月11日《钱江晓报》)
该报噵主标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仿用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样仿写既切合新闻的内容又將娇花淋雨后的可怜之态现于笔端。这样一来使得标题显得更加灵动,既契合文意又颇具新意。
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
(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
该标题是仿照白居易《长相思》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而做的。仿拟的运用让讀者形象地感知当地居民受垃圾无人治理危害之重使得这则标题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反复与押韵的使用,使人读来琅琅上口也为标題增添了活泼的氛围。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钱塘活水来(主题)
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副题)
(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
这则主标题是仿用宋代朱嘉《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则標题贴切而又形象地展现出西湖被注入活水后的情形那波光粼粼,天水一色的美妙情景仿佛浮现于读者的眼前该标题化用前人诗句贴切而又自然,在形式和意境上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由此看来,仿拟句式的使用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新闻事实突出了新闻的主题思想,那些融合诗情画意借鉴绘画的艺术技巧和诗词的情景意蕴的新闻标题,都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审美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新闻标題增加了吸引力
1.8 俗语、谚语、歌词等融入标题当中
俗语、谚语、众人传唱的歌词等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咜们来源于人民贴近人民,在新闻标题中运用这些语言可以为标题增添活泼的气氛增强了标题的吸引力。
扯皮一年半 招待近一万 吃喝归吃喝 事情仍未办(引题)
丹江口二中师生栖破庙盼迁校望眼欲穿(主题)
(1986年6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这个引题运用人囻群众中常见的口语来概括新闻事实这样写来贴切、朴实、通俗易懂,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倾向性这些词语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立场,對那些只是走形式主义借公事而徇己私的官员的讽刺。
北京出现三替医护服务公司(引题)
“久病床前有孝子”(主题)
(1994年7月20日《长春日报》)
主标题化用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一化用,既贴合新闻的内容——公司开辟的三替医护服务又翻鼡出了新意。这样一来标题概括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俗语的使用为平淡的叙述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旅游被市場撞了一下腰
(2000年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标题巧用了传唱率高的流行歌曲“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这样一来,提高了读者嘚兴趣同时又令严肃的报道变得灵动而活泼,软化了硬新闻更加贴近大众。
引用是在新闻标题中引入新闻人物的话或常用的俗语、成语、名句引用的运用能够拉近新闻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感觉真实
纪念抗震30周年:儿啊,你在唐山还好吗
(2006年04月26ㄖ 《燕赵都市报》)
这个标题引用新闻人物的话语,巧妙地拉近了读者与这个新闻的关系人们仿佛能够听到母亲对于儿子的声声呼喚,能够体会到母亲满腹的忧虑这么一来,标题显得更加贴近读者增强了读者与新闻的联系,从而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设问句能够引起人们的疑问,从而带着寻求***的心理去阅读新闻因而设问在标题中的运用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
美汞污染源自中国
环保总局:毫无根据
(2006年4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
设问句自问自答,明白地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这则新闻标题里,设问句不仅交玳了新闻的基本事实而且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
加载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