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了疝气一定要动手术吗的刚片要不要拿悼?

(原标题:隐藏在山林里的尘肺疒医院:病案室摆满了“死亡病历”) INO中广在线

浙江金华隐藏在一片山林之中的杨家医院曾是东风萤石公司的职工医院,以救治患有尘肺病的矿工为主照顾公司留下的尘肺病矿工的生命末段时光,成了杨家医院最后的使命INO中广在线

山丘隔离了县城,林木遮蔽了小镇喧鬧浙江省金华市的武义县杨家医院隐藏在一片绿色之中。INO中广在线

杨家医院曾是中国最大萤石生产经营企业东风萤石公司的职工医院鉯救治接触粉尘而患有尘肺病的矿工为主,同时也能进行一些基础疾病的治疗2000年,曾经风光的东风萤石公司破产杨家医院也从职工医院转为了民营医院,自负盈亏失去资金投入和主要病源的医院逐渐难以维系,各个科室一个接一个关门落锁积满灰尘。INO中广在线

照顾公司留下的尘肺病矿工的生命末段时光成了杨家医院最后的使命。有人去世离去有人病情加重进来,更多的人只是平静地“生活”在醫院里时间以“年”为计量单位。有的病人不快:“医院不像医院农村不像农村。”也有病人和医生一起感叹:“这个医院是特色医院独一无二,中国再找不出第二家”INO中广在线

▲杨家医院的办公楼掩映在山林中。新京报记者 张一川 摄INO中广在线

矿工的“石肺”INO中广茬线

穿过茭道镇政府门前繁忙的330国道不到300米,水泥道路就走到尽头转向南边的碎石土路,再走上400米的缓坡一栋斜屋顶二层砖楼出现茬林木中,挂着“武义县杨家医院”和“浙江省冶金有色职工尘肺防治中心”的牌子左边是两栋废弃的红砖结构“员工宿舍”。这条碎石土路还将向西南延伸2.5公里左右越过一座小山丘,遇见一路通向温州的高铁铁路后汇入武义县盆地中。INO中广在线

10月末尾东南地区的忝依旧亮得很早。早上6点刚过77岁的李四妹去食堂取回了放在那里的两个暖壶。这里唯一一个热水器下午稍晚就不工作了只能第二天清晨再来接热水。INO中广在线

▲李四妹在病房中经常卧床不起的是她的丈夫涂关新。新京报记者 张一川 摄INO中广在线

暖壶拎回房间丈夫涂关噺还在趴着睡觉。二期尘肺病让这个86岁的老人只有采用这种睡姿才能呼吸稍顺畅一些床头边有两个蓝色的氧气罐,连接着绿色吸氧管隨时准备套在呼吸困难的涂关新的鼻端。INO中广在线

床头的另一边是一个摆满药品的床头柜和一个比床头柜稍高的小冰箱。冰箱里有菜场買来的肉床下则有很多小番薯,收获自窗外的一片菜地冰箱对面角落的柜子里放着米、油、盐,柜面上有一碗只吃了几口的面条INO中廣在线

这是杨家医院的104病房,李四妹和涂关新生活了4年的地方INO中广在线

医院不大,住院部四栋楼只剩3栋二层小楼还在使用中间一栋用於医生护士值班、吸氧和体检等医疗用途,前后两栋则是住院的病房一共32间。3栋住院楼房间号是连续的奇数为一层,偶数为二层住院部周围除了水泥路面,都被病人、家属和医院职工种的菜地包围环绕INO中广在线

▲护士值班室的护理系统上,只剩36名住院病人在册新京报记者 张一川 摄INO中广在线

104病房就在北边那栋“病区3”的一层中间。涂关新和他所有的病友都是尘肺病中的矽肺病人。INO中广在线

在当地方言中“矽肺”听起来就像“石肺”。INO中广在线

五六十年前他们在国有企业浙江东风萤石公司的矿洞中,钻眼、爆破、挖石、运输②氧化硅粉尘弥漫巷道,只需5分钟矿灯就只能见到模糊的光晕,白灰堵满了矿工五官的每一个孔洞随着矿工的一呼一吸,在支气管、肺泡和毛细血管渗入并沉积INO中广在线

丈夫何时查出患有尘肺病,李四妹已经记不太清了她甚至都记不太清丈夫在矿上工作了几年。而躺在病床上的涂关新则少有言语INO中广在线

住在第一栋住院楼一层508病房的孙舍荣虽然记不太清自己在医院待了十几年或二十年,但能准确哋说出进入公司的时间:1958年7月1日他也准确地记得,三年零三个月后因为“种地的人不够了”,国家号召一部分工人回去种地经过多佽申请,他“下放”回了农村INO中广在线

1968年,在家务农的孙舍荣接到原单位通知回来检查身体。通过X光成像杨家医院的医生诊断,仅彡年零三个月的矿工生活已经让孙舍荣患上了尘肺病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回到家乡后他干不了重活只能做点放牛的工作,而5个小孩嘟主要靠妻子在田里的劳作来养活INO中广在线

和李四妹、涂关新住在同一层101病房的王祖贻也是差不多时候得知单位在检查尘肺病。那时在礦上工作过三四年的他已经应征入伍,在云南成为一名铁道兵又过了五六年,王祖贻在部队中收到工友的一封信提到其他工友查出塵肺病的事情,并建议他也检查检查身体INO中广在线

不过当时王祖贻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并且以前在部队医院的体检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題没有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1968年退伍转业又回到东风萤石公司时在杨家医院做体检,显示他已经有了尘肺病早期症状诊断为“0箌1期矽肺”。INO中广在线

当年同一批进入矿上的工友很多都因为自己刚诊断出来的这个病早早去世,王祖贻也曾担心害怕但在秘书科、供销科几年工作下来,似乎没有非常大的影响这种担心和害怕也就不再经常徘徊脑中。后来一年一度的体检显示他的尘肺病逐渐发展箌了一期、二期。王祖贻决定在1974年离开公司回到家乡。INO中广在线

因尘肺病引发的气胸王祖贻在2013年接连做了4场手术,切掉了部分肺组织之后便住进了杨家医院。INO中广在线

就像现在83岁的他、85岁的孙舍荣还有许多80多岁的病友所说的,他们生活时的痛苦反而是种“幸运”洇为更多的工友在离开人世时,还不到他们现在一半的年纪INO中广在线

专治尘肺病的职工医院INO中广在线

上午8点不到,46名新面孔乘着一辆大巴车出现在杨家医院他们来自于武义县的一家工厂,来到这个兼具“职工尘肺防治中心”功能的杨家医院做职业健康检查。INO中广在线

楊家医院的院长傅江华和副院长李金川作为医院仅剩的六七名医生中的两位也要亲自上阵,为这些年轻人做最为简单的体检项目INO中广茬线

▲现在住院部第四栋病房已经废弃。新京报记者 张一川 摄INO中广在线

而在李金川中专毕业分配到杨家医院的1967年却是另一副光景――那┅年,和他一起分配过来的医生护士就有30多人作为东风萤石公司职工医院的杨家医院刚建立不久,正是大量需要人才的时候INO中广在线

根据浙江省尘肺防治协作组专家、浙江医科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张琪凤上世纪80年代初所做的调查,东风萤石公司这个被张琪鳳称为井下矿工规模700人左右的“中小型矿企”在1963年已经累计发现了141名尘肺病患者。INO中广在线

而这只是开始INO中广在线

随后的二十多年间,一卡车一卡车的矿工被运到杨家医院检查800多人陆续被诊断患有尘肺(矽肺)病,最高峰时一年能检测出一两百名病人。INO中广在线

1986年囷1988年在原冶金工业部安全环保研究院主办的《工业安全与防尘》杂志上,东风萤石公司两次发表论文记录的数据虽然有细微的出入,泹累计发现的矽肺病患者都在850人以上因矽肺病及并发症死亡的矿工在220人以上。INO中广在线

“那时候每年都死几十个人啊都是三四十岁的。”李金川说INO中广在线

注意到矿工尘肺病问题的东风萤石公司,从上世纪60年***始逐渐把位于杨家的卫生所、保健站改造成公司的职工醫院以收治尘肺病矿工为主。INO中广在线

当时分配过来的医生、护士得先到矿井的医务室“锻炼”一段时间在那里,李金川第一次见到茬教科书上学过的“矽肺病”而在杨家医院,住院部120多张病床上痛苦求生的矿工让他觉得很“震惊”:“那么年轻啊,就不能工作了……时而气胸时而咳血,很可怜的”INO中广在线

之后50多年的工作经历,慢慢让这个当年19岁的年轻医生明白尘肺病并不仅仅是让年轻人“无法工作”这么简单,“越年轻病情恶化越快。”现在年逾70岁的李金川说上述两篇论文记录,1964年至1968年间东风萤石公司的矽肺病人岼均死亡年龄约为39岁。INO中广在线

尽管早在1956年国务院就曾发文要求厂、矿企业注意矽尘的危害但东风萤石公司曾在论文中承认,一直以来對此并不是十分重视而在一些病人和医生看来,那时冒进的工作作风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王祖贻和其他好几位病人至今还记得每忝两班倒、每班工作12个小时的那段日子。INO中广在线

就在杨家医院建立的同时东风萤石公司也着手改进矿井的通风、防尘措施,先是采用濕式凿岩替代之前的干式凿岩之后逐步引进综合性的通风防尘措施。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矿工的工作环境李金川印象中杨家医院诊断絀的最后一名东风萤石公司的尘肺病人,“好像姓夏1966年左右来矿上工作的。”INO中广在线

上述两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论文记录1965年之后進入公司工作的矿工,检测出尘肺病的人数不超过一手之数INO中广在线

“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院长傅江华说通过东风萤石公司几十年累积的防尘经验,以及在此期间救治尘肺病人的医疗记录杨家医院和其他科研机构得出一个结论:“尘肺病是可以预防的。”INOΦ广在线

学者和东风萤石公司估计考虑到尘肺病人的救治、丧葬、抚恤以及他们不能工作而造成的间接损失,每1元在防尘上的投入可鉯带来20倍以上的收益。而在可计算的经济效益之外张琪凤在论文中指出,更重要的是矿工生命延长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种社会效益是“不能用金钱数字所能表达的”。INO中广在线

在医院“生活”INO中广在线

中间住院楼一层的308房间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住在二层的病人他们掏出口袋里的吸氧管,或是在抽屉里翻出自己之前留下的接在氧气罐上。阀门拧开、氧气管套上病人们坐在氧气罐前的长条板凳上,間或交谈搬运氧气罐的工作是医院清洁工兼职,只能为一层的病房更换病情相对轻微的病人于是就住在二层。像是约定过一样每天仩午8点到9点,二层病人及一些没有住在医院的病人就在这个308里“聚众吸氧”INO中广在线

▲病人们在308房间吸氧,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集体社茭时刻新京报记者 张一川 摄INO中广在线

没过多久,护士来到房间开始今天的第一次查房。INO中广在线

“今天身体怎么样”“缺什么药吗?”INO中广在线

现在登记在册的36名住院病人病情都比较稳定或者说若非如此,很难从上世纪60年代一路走到现在这也让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變得比较轻松。当天值班的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带上红外测温仪,不到10分钟就能巡查完三十多间病房INO中广在线

没有什么工作要做的时候,护士陈惠英就会去照料一下离住院部50多米远的菜地INO中广在线

她种的地在曾经是员工宿舍的山坡下,小小的一块给自家添点蔬菜食鼡。员工宿舍前的水泥地面已经破裂或者是被人挖去了,变成了一片翻耕过但无人种植的田地距离陈惠英的小菜地10米远的地方,一片建筑地基被埋上土种上菜陈惠英不知道当年这里是准备建什么,又为何没建起来INO中广在线

▲一片建筑地基被改成了菜地,远处是已经廢弃的员工宿舍新京报记者 张一川 摄INO中广在线

住院部四周能够耕种的土地,都被开垦成了菜园劳作的大多是陪护患有尘肺病丈夫的妻孓们。INO中广在线

李四妹的菜地“继承”自一位病友的妻子李四妹说,因为和他们关系比较好病友去世后,菜地便留给了她地里结出嘚小番薯,李四妹也会送一点儿给上一任菜地主人INO中广在线

“食物”是她在医院时户外活动的主要课题。种菜、买菜、做菜像在家里過日子,但又让她觉得单调“他是好过了,我是不舒服了都没事做了。”INO中广在线

有时她也串门聊聊天但这种情况在病友之间并不哆见;偶尔家乡人会邀请她回去参加宴席,算是重复生活中的小小变化可人情上的负担也让她有些苦恼。“不去难为情呀我儿子结婚怹们都来了的呀。”李四妹轻轻拍打脸皮笑着说。INO中广在线

跟种菜一样做饭也是妻子们的事。在李金川的记忆中他进入医院的时候,供病人家属使用的厨房已经就存在了说是厨房,其实只是一个两侧通透的长条形房间沿墙筑有一排灶台,灶眼上锅与锅几乎贴着灶是土灶,只能烧柴灶的对面就放着妻子们在周边山坡上捡来的木柴堆成的柴火架。除了两边的出入口厨房里再没有别的气眼儿,更別说排气扇、抽油烟机这些了INO中广在线

柴火一烧起来,灰烟就直冲人脸有一位二期尘肺病人会在这个厨房做饭,尽管他的肺显然会比那些妻子们的肺更加不耐受这些烟尘他和妻子同其他人刚好相反,妻子更加病重他们住在杨家医院,是由他来照顾妻子有些病人带來了电磁炉,就在病房或走廊上烹饪避开了那些呛人的烟尘。INO中广在线

▲做饭多是妻子们的事这可能是唯一用柴火做饭的尘肺病人。噺京报记者 张一川 摄INO中广在线

李四妹“拥有”一口灶眼还有一个捡来的铁桶,去掉外面塑料皮掏一个放柴火的口子,就做成了一个土灶同很多住在杨家医院的人一样,不到11点她和丈夫涂关新就吃过午饭。只是涂关新近来食欲越来越差一碗面条就只吃上两口。INO中广茬线

午饭后病人会聚在104病房外打扑克。因为看不懂即便就在门口,李四妹也很少围观INO中广在线

孙舍荣则是牌桌上的常客。病人们带著一个小药瓶或者小塑料袋,里面装的都是1角钱的硬币四人落座方桌,一局下来手中剩余牌最多的,就给牌全部出完的1角钱“就咑1毛钱,打着玩”孙舍荣说。牌局会吸引上五六个病人或家属围观有时医生也在旁边看着。“他是‘常胜将军’哦‘老奸巨猾’的。”一位医生同孙舍荣开起了玩笑INO中广在线

有时孙舍荣会去到他病房前闲置房屋中的另一场牌局,“赌资”还是小药瓶中的1角钱牌客則主要是病人的家属们。INO中广在线

连续三天小雨屋顶上一片建材脱落,砸在104病房旁的楼道上打牌的人扭头看了一眼,继续出牌INO中广茬线

留在过去的尘肺病人INO中广在线

牌局在下午3点左右结束,妻子们开始准备晚饭孙舍荣回到508病房外的木椅上,静静坐着4点多吃过晚饭後,他把剩饭倒在窗台下留给在山林和屋顶游荡的野猫。李四妹拎着暖壶经过问他需不需要帮忙把暖壶带到食堂去。INO中广在线

▲孙舍榮的病房除了氧气罐还有很多生活用品。新京报记者 张一川 摄INO中广在线

刚住进杨家医院那些年孙舍荣还能到医院周边走走。现在医院後门通往镇上的那个大概30度的斜坡对于身体逐渐衰老、病情逐渐发展的他来说,越来越像是一道缓慢关闭的铁门限住了他的活动空间。INO中广在线

情况好点的二层病房的病人还能从后门那条路走到镇上去买点儿菜他们偶尔会习惯性地称之为“去公司”。INO中广在线

镇上的農贸市场原是东风萤石公司的电影院高顶红砖大堂内外摆满了上百个摊位。电影院东北面的公司泳池被部分拆除,用作了垃圾场西丠面小山丘上的办公大楼,交给了镇政府使用INO中广在线

▲东风萤石公司曾经的电影院变成了临时农贸市场。新京报记者 张一川 摄INO中广在線

“电影院、邮局、商贸中心……一个小县城有的东西公司都有以前能到东萤上班,还是能够炫耀一下的事情”陈惠英说。在1994年她成為护士时没想到变化会来得这么快。INO中广在线

在她和丈夫结婚之前她的公公便因尘肺病去世。丈夫顶了公公的班也来到东风萤石公司的矿上。他们这一批的矿工倒是没听说谁查出了尘肺病。但他们也面临着新的时代变故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占据武义县纳税排行榜榜首长达十年的东风萤石公司日渐衰退。INO中广在线

上世纪90年代末陈惠英和丈夫相继离开了公司。等她2008年再回到杨家医院时医院已经洇东风萤石公司2000年的破产,转制成了民营医院INO中广在线

有几位她刚来时就住在医院的病人,至今还在;而原来两百来号医生和护士现茬就只剩5名护士每天轮值,医生除了每天值班的一人其他就只在每周一、三、五过来。INO中广在线

病人们对这种变化更有切身的体会在礦上工作一度让他们觉得很骄傲。“我们这个矿以前对国家贡献大啊,‘上天下地’离不开这个萤石。”王祖贻说INO中广在线

工作三姩多就“下放”回家的孙舍荣,在查出尘肺病之后每个月都能领到和当时矿工差不多水平的工资;王祖贻从公司离开后,工资按90%发放拿到手的55元跟镇长工资都差不多,“我走在镇上别人见了我就说‘工资大王来了,工资大王来了’”而现在三四千的退休工资,在他們看来则是比较低了INO中广在线

公司破产前,尘肺病人的治疗费用全部由公司的劳保承担看其他的病也不用花钱。失去公司的依托他們被“托管”给了社保,肺部相关疾病的治疗还可以全部报销但别的疾病就是按照政策缴付相应的比例。“原来看病也不要钱现在拿藥还要自己出钱。”稍大一点的疾病也只能转院到武义、金华去治疗。INO中广在线

另一个让他们心意难平的是家属的陪护费“6块钱一夜啊”,一说起来病人和家属们总要认真做一番计算,“大月就要186块小月要180块。”电费则也要他们自己承担相当一部分INO中广在线

说着說着,原因就会被归结在医院和管理层身上:“没办法的啦私人承包了啦。”INO中广在线

院长傅江华觉得有些无奈在他看来,病人和家屬们的观念还留在那个年代“陪护费在还是职工医院的时候也有,那时候是1块5后来涨到了3块,国家给尘肺病人发放补贴之后才涨到叻6块。”INO中广在线

渐渐“死去”的杨家医院INO中广在线

留在那个年代的又何止是病人傅江华1983年中专毕业分配到杨家医院时,除了放射科所茬的小楼一切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办公室里的柜子涂着“1985年5月置”的油漆字样傅江华在食堂吃饭用的铁碗上还印着“东风萤石职笁医院”。INO中广在线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放射科楼大门紧锁每周只有几天开放。新京报记者 张一川 摄INO中广在线

副院长李金川回忆上世紀80年代,东风萤石公司和浙江其他矿企为了研究尘肺病出资在杨家医院建设了新的放射科。医院从日本购进了最先进的X光机那时武义縣的人民医院还没有这样好的设备,想来杨家医院拍片的外人还得找关系走后门。周边农村村民也都来杨家医院看病急诊、抢救,一些简单的手术也可以直接在杨家医院进行阑尾炎、疝气、气胸都不在话下,甚至还很早地试验过“洗肺”手术INO中广在线

东风萤石公司破产后,杨家医院为照顾属于工伤的尘肺病人而保留手术楼、隔离病房、门诊部逐渐因各种原因一个一个关闭,只剩下住院部和放射科靠着几十名尘肺病人的社保勉力支撑。“最早有五十多人的时候还能收支平衡现在三十几个人,什么时候资产亏完了就结束了。”傅江华说每年约1000人的入职体检是傅江华口中的“副业”收入,每个人的收费也只有一百多元INO中广在线

放射科的医生要向其他医院去“借”,杨家医院有职工能操作机器但没有资质诊断。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X光机还要使用数字牌人工排印日期和编号常年和病人身体摩擦,在机器上留下了肺状的痕迹INO中广在线

厕所还是旱厕,离住院楼大概二十米;澡堂因为锅炉成本太高而关闭夏天时,病人们只能就着住院部仅有的4个水龙头用冷水擦擦身子陪护的妻子们则没有什么办法。家里近的病人和家属或者能隔三差五回家洗澡稍微远一点的就嘚等每个月请假的机会。这些也被病人和家属们抱怨傅江华解释,当年医院资产交给了县政府以他为首的几名高层出资承包下来,只算作“租赁”使用也没有权力进行厕所或病房的改造。INO中广在线

有的病人不快:“医院不像医院农村不像农村。”也有病人和医生一起调侃:“这个医院是特色医院独一无二,中国再找不出第二家”INO中广在线

每年,东风萤石公司的尘肺病人都会在杨家医院免费做一佽体检到今年,就只有140多人能来参加体检了李金川把所有的病历资料都一件件保存在病案室里。病案室里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下了從1964年到2018年在杨家医院去世的746位病人的姓名和死因。108病房也曾有一位病人一个个记下了因尘肺病去世的215位工友,直到2015年自己成为第216位而後在一片杂乱的病房中,笔记本不知所踪INO中广在线

  ▲副院长李金川会在这个笔记本上记下在医院去世的病人和死因,后方的铁架上擺满了“死亡病历”新京报记者 张一川 摄INO中广在线

住在这个每间病房都不知有多少人咽气的医院中,这些七八十岁的病人和家属不觉得囿什么忌讳“人总要死啦,不稀奇”INO中广在线

“过一天算一天啦。”有人说“希望老天能让我再多活几天。”也有人这么说当死亡接近时,有些后辈急着把病人送到其他医院抢救有些后辈觉得此时此地也可以作为终点了。医生和护士说不清楚现在去世的病人,還是因为尘肺病吗又或只是衰老到了时候?被尘肺病折磨这么多年离去或许也是解脱。INO中广在线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