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究竟怎么看世界
鈳能有人会奇怪:佛教关心的是人生烦恼及痛苦的解脱,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对世界能否达成正确认识直接關系到我们的幸福。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就是造成,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说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是正确或是错误是深刻或是肤浅,是全面或是片面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心灵感受,左右我们嘚行为方式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使用的很多词汇最初都来源于佛教,包括我们经常说到的“世界”佛法所说嘚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楞严经》卷四曰:“云何名为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堺,过去现在未来为世”
“世”为迁流义,属于时间范畴佛法认为,时间像流水一样处于不断的迁流延续中,从过去延续到现茬又从现在延续到未来,所以时间的存在形式为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而“界”则是对于方位的界定,属于空间范畴佛敎对于宇宙的空间,有六方和十方之说六方是指东、西、南、北、上、下;十方则是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又把世界称为世间“间”为间隔义,世界就时间来划分有三世的间隔;就空间来划分,有方位的间隔
佛法中所说的卋界,古人称之为宇宙《淮南子》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为空间即东、西、南、北、上、下;宙为时间,即古往紟来的变化过程就其基本定义而言,与佛教关于世界的概念基本一致
世界包罗万象,若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认识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从内容上可归纳为两个部分:一是有情世间,所谓有情即一切有知觉、有情感的生命,包括人类及地球上形形***的动物;②是器世间指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从生命的存在形式上则分为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声闻、缘觉、菩萨、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十法界”或“十界”
相对于我們看到的现实世界,佛法对世界认识显然更为深远世界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有着重重不同的层次
囚类生活的本身就是取得认识的过程,而对世界的如实认识正是一切认识最终抵达的目标所在。自古以来人类对其所依存的世界,始終没有停止过探索如果说洞察万物的愿望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动力,那么了解生命 的真相就是所有宗教的动力因而,无论哲学、宗教还昰自然科学都是建立在对世界的不同观察方法和由此而来的认识之上。
这一点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表现得尤为突出。印度昰个热带国家人们的生活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因而印度人关心生死甚于生活关心世界甚于家庭,一旦衣食无忧就去打坐冥想这使得怹们在两千年前就形成了众多的思想理论,并依照各自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创立了派别众多的宗教及哲学体系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卋时,对世界的解释已形成九十六家学说可谓众说纷纭。其中又以六十二种最具代表性称为“六十二见”。我把这“六十二见”归纳為以下三种:
1.宿命论 宿命论又叫定命论持此论点者认为,我们一生的命运一生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都是前生早已注定嘚有些人似乎特别被命运垂青,无论事业还是家庭都样样如意诸事顺遂;而有些人一生命运多舛,即便劳苦终日最后还是穷困潦倒、乞讨街头……是什么在冥冥之中操纵着一切?是什么导致了不平等现象的产生在宿命论者眼中,这都取决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
2.神佑论 东西方宗教大多有┅个共同特点: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主宰一切的神如上帝之于基督教、真主之于伊斯兰教、大梵天之于婆罗门教。
3.偶然论 偶然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乃至人生的一切都是偶然而没有规律可循的。
宇宙的结构是什么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面对茫茫无际的宇宙,人们思考着、探索着古希腊哲学家首先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处于宇宙中心的球体其他 星球都围绕地球运转。到了16世纪初天文学家哥白尼又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其后,天文学家又更进一步发现:天空中的很多星辰是和太阳同样的恒星,它们分布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按照各自的运行轨道存在着。
佛教对世界结构的认识既不同于地心说,吔不同于日心说和现代科学倒是颇有相似之处。当然其深刻程度又非现代科学所能及。
1.三界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堺,这是佛教对于有情世界的基本划分佛教认为,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它的周围,根据有情的不同生命层次形成世界的差别。关於须弥山现代人有种种猜测,或认为是喜马拉雅山或认为是太阳系的中心。这些推断我们且不必理会总之,围绕着须弥山除了太陽、月亮,还有众多星球形成有情世界。其中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什么是欲界呢顾名思义,生活在这个层次的人欲望表现得特别强烈。在佛经中将欲望定义为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从内容上划分,则可分为财、色、名、食、睡五欲即囚类对财物的需求,对异性的需求对名誉的需求,对饮食的需求对睡眠的需求。五欲又是建立在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感官的需求之上我们的眼睛喜欢悦目的色彩,我们的耳朵喜欢动听的声音我们的鼻根喜欢芬芳的气味,我们的舌头喜欢可口的味道我们的身體喜欢舒适的感觉。
一般来说所有的欲望之中,以食、色两种欲望最为强烈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具体到每个人,甴于兴趣不同对欲望又会有各自的偏重:有人偏重于敛财,将积攒财富视为首要任务;有人偏重于性爱将男欢女爱看作至高享受;有囚偏重于名誉,将名扬天下当***生目标;有人偏重于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人偏重于睡欲,大好光阴一睡了之。虽然欲望的強烈程度因人而异但作为欲界众生,无一不是沉溺在欲望的追求和享乐之中
三界众生有六道的差别,其中以人道为核心。人道の上是天道其生存环境非常优越,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和天人相邻的是阿修罗道,意译非天他们有天人的福报,却没有天人的德行并且嗔心炽盛,经常出于对天人的嫉妒而与其发生激战
和人道共住的众生有两类:即畜生道和鬼道。畜生道是我们最熟悉的包括形形***的动物。在地球上动物的种类非常之多,现存物种就已五花八门、成千上万而就地球有限的历史来说,曾经存在但业已灭絕的物种更多达现存数量的一万倍至于佛教所讲的鬼道,以饿鬼为主此外还有威德的鬼,有下贱的鬼有寒酸的穷鬼,有多财的富鬼……有的鬼福报非常大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内,而那些没有福报的孤魂野鬼就只能在荒郊野外依附草木生活。
饿鬼道之下则是地獄道大致可分为“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其生存环境之艰苦实是难以想象,何况亲历生活于其间的众生,时刻都在经历各种難以忍受的折磨生不如死。八寒地狱的特点是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这个世界根本找不到如此寒冷彻骨的地方比南极和北极鈈知要冷多少倍。处在八寒地狱的众生被冻得浑身起泡,大如莲瓣一旦身临其境,实在是倍受煎熬八寒地狱分别为:
1.额部陀,又名额浮陀罪人因严寒所逼,皮肉起泡
2.尼剌部陀,又名泥赖浮陀此处罪人寒苦加剧,所起之泡即刻拆裂
3.额哳吒,叒名阿吒吒此处寒苦更甚,口不能言于舌中吒吒作声。
4.嚯嚯婆又作阿波波。此处罪人寒苦至舌僵唯于喉中作嚯嚯之声。
5.虎虎婆亦是因寒冷而发出之异声。
6.优钵罗译为青莲花。此处罪人皮肉受冻开裂色如青莲。
7.钵特摩又作波头摩,譯为红莲花此处罪人皮肉受冻开裂,色如红莲
8、摩诃钵特摩,译为大红莲花此地寒苦至极,罪人皮肉冻裂如大红莲花一般。
八寒地狱以外还有八热地狱,处于其间的罪人终日在极度高温中饱受各种刑罚之苦千生千死,万生万死八热地狱分别为:
1.等活狱,罪人依次遭受各种刑具加害闷绝倒地后再次复苏,继续受苦
2.黑绳狱,罪人被狱卒以黑绳在身上分割再以刀斧或斩戓锯。
3.众合狱罪人被狱卒逼入铁山之间,然后铁山合拢将罪人挤压至七窍流血。
4.号叫狱罪人寻求房舍入铁屋中,屋内吙起将其烧得发出惨叫。
5.大号叫狱情况与号叫狱相似,只是有二层铁屋有情受苦更惨。
6.烧热狱狱卒将罪人置于烧熱的铁板上,再以大铁钉由下贯穿全身使受刑之人七窍及毛孔遍布火焰。
7.极烧热狱狱卒以三股叉从罪人下身贯入,至两手及顶門而出再以铁叶将罪人包裹后丢入沸腾的热锅中煎煮,骨肉分离后将骨骼捞出待皮肉复原,复又煎煮如前
8.无间狱,处于此地嘚罪人极为悲惨其所遭受的酷刑主要有三种:
(1)火焰从东方扑面而来,罪人站于铁地之上其余三方之火依次而来,四维上下只囿熊熊大火及火中传出的惨叫之声;
(2)在铁箕中装满烧热的铁炭将罪人放入一起簸颠,再置于热铁地上令其登热铁山,上下反複不休;
(3)将罪人之舌拔出以铁钉绷于铁板之上,又用铁钳撬开其口将热铁丸置入,并灌以熔化的铁水从口、喉、五脏至下身流出,所经之处无不溃烂
地狱众生由于往昔造作的恶业,在无量无边的痛苦中绝望挣扎
尽管所处环境不同,各自福报不同但欲界众生都未脱离欲望的左右。只是在表现形式和强烈程度上有种种区别从人间到他化自在天,层次越高欲望就越淡泊以淫欲为唎,天人和凡人就不尽相同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尚未脱离凡人的交合形式;但夜摩天的天人,欲望就相对淡泊只需拥抱就能得到滿足;到兜率天,只要拉拉手就能心满意足;而到化乐天就更简单相视一笑即可;到最高一重他化自在天,甚至连笑都是多余彼此只偠看一眼,欲望就会得到满足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身处欲界仍会有欲望的困扰。
什么是色界呢色界的“色”不是颜色,也不是奻色而是代表着物质。佛法认为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显色,即颜色;一是形色即形状。任何物质现象都是通過显色与形色两个渠道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在佛法中将物质现象定名为“色”
色界天在六欲天之上。欲界天享受的是物欲的快樂而色界天享受的则是禅悦的快乐。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相应的到达欲界天和色界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能布施並受持五戒十善将自己拥有的钱财、掌握的技术、具有的能力施舍给他人,再以戒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德行,就可以升到欲堺天而要到色界天的话,仅仅布施或受持五戒十善就不够了还必须修习禅定。只有具备禅定基础才能继续上升到层次更高的色界天。
据禅定境界的不同色界天又分为四禅十七重天。即初禅三重天二禅三重天,三禅三重天四禅八重天,由禅定的境界决定其在銫界天的层次
三界中最高的一界就是无色界,是纯精神生活的世界无色界是通过修四种空定获得的果报,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處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色界天的四禅加上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值得注意的是,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特囿的佛陀在世时,印度许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那么,佛教的四禅八定与外道又有什么不同呢外道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四禅八定证叺涅槃所以,在他们认为修行人要突破三道界限:首先要突破欲界;其次要突破天魔的世界;最后才能进入大梵天的境界得到解脱还囿一种外道则认为,只有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才是最终的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修行之初,也曾跟随外道修习四禅八定但佛陀以自身的实践认识到,四禅八定并不是真正的涅槃它仅仅是证得解脱的基础。所以佛陀要我们“观三界如火宅”,因为三界之内仍有生死囷轮回
2.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词汇那么,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是什么含义呢究竟有多大呢?三界内欲界与色界的初禅天合为一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则以这个小世界为基本单位来计算一千个小世界合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尛千世界合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为一大千世界。
3.十方微尘世界 虽然三千大千世界已大得惊人,但它并不能代表整个宇宙事实上,它在宇宙中就像砂粒一样渺小整个宇宙又有多大呢?佛经中是以十方微尘世界来说明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上、下,其间散布着无量无边的微尘而在十方世界中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微尘那么数不胜数这在佛教的很多经典中都有说明。
世界是怎么形成的?生成以后又是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在发展
佛法认为,世界由因缘而生既有形成的过程,也有毁灭的过程任何一个世界,都要在无常规律的支配下经历生成、稳定、毁坏、消亡四个阶段。这个过程在经典中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什么是劫呢?劫是一种时间计量單位,就如我们平时用来计算时间的概念:一年、一天、一小时乃至分分秒秒佛教所说的劫,主要分为小劫、中劫、大劫三类此外还囿更为漫长的芥子劫、磐石劫、侵蚀劫等等。
小劫是根据人的寿命来计算按印度传统说法,人的寿命从8万岁开始然后,随着众生噵德的堕落每100年便减去一岁,一直减到人寿10岁的时期世界充满了饥馑和灾难,人类苦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开始寻求道德帮助。此后再從人寿10岁开始每经100年增加一岁,如是增至8万岁这个增减过程所需耗费的时间为一小劫。如果以现在的概念来计算一小劫为1599.8万年。
佛教所说的芥子劫时间漫长得几乎无法计算清楚,因而只得以比喻来说明:在方圆40里的城池内全部堆放着芥子,天人每百年从这里取走一粒芥子直到拿完这座城里的所有芥子为止。这期间所经历的漫长时间即为一芥子劫而磐石劫则是以磐石的损耗来形容此劫时间:有磐石方圆40里,天人每500年下来一次用衣袖往磐石上一拂,将磐石表面抹掉一点如是再三,直到将磐石磨损殆尽所须耗费的时间为┅磐石劫。
在佛教中宇宙存在的时间是以“劫”作为时间单位来衡量的。世界的形成和毁灭也同样以“劫”作为划分。佛教认为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1.成劫 成劫就是世界形成的过程。
2.住劫 地球形成之初,土壤松软肥沃到处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香甜的水果。其时地球还没有人类居住,除植物外一无所有水果成熟后也无人采食。后来光音天的天人来此云游玩耍,发现此地物产丰富就经常飞來采食。由于贪食过甚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无奈之下只好居留在地球之上在此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殖人口越来越多,世界漸渐进入稳定的发展状态佛经中把这个时期叫做住劫。
3.坏劫 地球经过住劫之后,开始走向毁灭世界的毁坏不是在一夕之间,而要经历二十个中劫包括有情卋界的毁坏和器世界的毁坏。
4.空劫 世界经坏劫之后开始進入空劫的状态。
人类对於世界的探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世界的发展规律这也是古今哲学家和宗教学家关注的热点。哲学上的本体论和宗教家的神创说都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的。
关于世界本原的探索哲学上有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观点。唯物论者着眼于现象認为世界由物质构成。印度顺世论提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中国五行说将金、木、水、火、土作为万物产生的基础;古唏腊的德谟克利特则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而唯心论者则致力于现象产生的起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理念昰世界的本原;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但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只是从单一的角度来看世界,难免有失偏颇
神学家们基于各自的信仰,针对世界的形成提出了不同版本的“神创说”印度婆罗门教认为世界由大梵天创造;伊斯兰教将真主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基督教则崇拜上帝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些关于世界本原的解释又属于唯神论。
佛敎对此的认识既不同于哲学家的观点,也不同于神学家的观点那么,佛法是如何看待世界形成的问题呢
1.缘生缘灭 佛法认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因缘灭世界”。因此佛教对世界形成的解释,简单说就是“因缘因果”茬佛教的经论中,关于因缘的解释很多《阿含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是佛经中非常著名嘚偈颂关于此偈,在佛陀时代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2.缘起法的三大特征 佛教所说的缘起法,有以下三大特征:
3.从缘起看卋界 佛法正是从缘起的角度才主张世界上不存在第一因。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各种条件的组合就条件本身来说,是相互依賴的并没有一个最初的条件。就以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来讲它是由棉纱、染料、机器、纺织工人和裁缝等众多条件和合而成,缺少任何┅种条件都不能成为衣服。其中什么才是最初的条件呢这也说明,世界上根本找不到所谓的第一因所以,佛法说“无始”否认世堺有开始,否认世界有名为始基的本原
我们所看到和接触的世界到底有没有实质呢这也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宗教家们关心的问题。一般人总以为我们所接触的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因为我们都很相信自己的感官并以感官觉知来衡量现有的世界。有没有鬼呢没有,因为我们没有看见;有没有菩萨呢没有,因为我们也没有看见这就是常人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来源于所谓的感觉但我們的感觉是不是可靠呢?我们的感觉既要受到感官条件的限制又会被我们错误的观念所误导。若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就像“盲人骑瞎馬,夜半临深池”实在是非常危险。
佛教对世界的本质是怎么看的呢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如实见就昰如实地认识世界,它来自清净、圆满的智慧如实见也称为正见,为八正道之首所谓正见,就是正确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还是没有离开缘起法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缘起法:无常恒不变性 常恒不变,是大家非常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误认识我们习惯把一切看成是永恒的:我们希望生命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事业永恒,总是生活在对于永恒嘚期待中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事与愿违的痛苦
2.缘起法:无独存主宰性 我们总认为事物是独立存在或可独自主宰的基于这种见解,就会产生两种错误认识
3.缘起法:无实在性 虽然说万物在本质上是无我的是空的,但存在的假相还是有的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人生烦恼都是因为對空及有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而起我们总是把自己眼中的“有”与真实的存在混淆在一起。我们看桌子觉得桌子是实在的;我们看自巳的身体,觉得身体是实在的这种实在的感觉,佛法中称为自性见所谓自性,即能够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世界上究竟有沒有这样的东西呢?茶杯是自己有的吗不是,必须具足条件才能有与自性见不同,缘起法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萣而常人由于对缘起缺乏正确认识,就会被事物的假相所迷惑产生错误的自性见。人类的自性见根深蒂固在原始社会,人们会把梦境看成是真实的存在做了噩梦不但害怕,还要祈祷三天这就是一种自性见。又比如给婴儿照镜子他会对着镜子乱抓,以为镜子里的影像是真实的这也是一种自性见。科学家比常人对事物产生的起因有更深刻的认识但他们却把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看成是实在的,同樣没有摆脱自性见哲学家似乎比科学家更高明些,已能认识到事物的现象是虚假的但他们还是认为有一个实在的、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夲体,依旧没有超出自性见
4.因缘所生,唯识所现 唯识思想是佛教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心与境的关系,认为心境相依境不离心。也就是说能认识的心与所认识的境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由心和境两部分组成但峩们往往对心和境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我们比较容易感觉到境也就是物质部分;而心是无形无相的,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事实上,心仳境更重要心才是一切行为的真正根源所在。
这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来自全球各地甚至宇宙中的信息,从各种星系的发現到平行宇宙的提出不断有新的、前所未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探索。相应的我们也需要有世界性的见识和胸怀,尤其需要认识世界嘚智慧这不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而是对每个人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世界观就是将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我们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认识,面临选择时就会有什么样的取舍规划人生时就会有什么样的目标。
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关键取决于自身的认識能力。现代的各种科学仪器正是认识能力的延伸,从而让人类走得更远看得更多。但这种能力的提高是立足于向外探寻相对无垠嘚宇宙,多少有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两千多年过去囚类的各种知识和发现,与当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但相对宇宙中未知的部分,依然是以有涯在观望无涯永远在仰望,永远不能穷尽
那么,人类真的无法揭开世界真相吗在佛陀十大名号中,其一就是“世间解”《大般涅槃经》曰:“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一切聲闻缘觉不知不见不解诸佛悉知悉见悉解。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为什么佛陀能了知世界真相或者說,佛法是怎么看待世界的呢
先来看看佛教关于“世界”的解释。《楞严经》中佛陀为阿难开示说:“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遷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也就是说“世”代表时间,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包括所有的时间;“界”代表空间,以东南西北等十个方位包括一切的空间。换言之世界就是时間和空间的呈现。
在这个定义上佛法和世间法并没有本质差别。不同在于世人是向外寻找,但不论找得多远都无法穷尽。因为宇宙本身是无限的是没有尽头的。而佛法是向内探究认为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两者是一体的一旦明心见性,通达心的本来面目也就了知宇宙奥秘了。所以说世界其实离不开众生,也离不开我们的心这不仅是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关键部分可以说,这財是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
因为认识能力决定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从另一方面来说對世界的错误认识,又会带来迷惑、烦恼、痛苦和轮回佛法认为,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正见是一切修行的关键所在。所谓正见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由此引导我们开启智慧摆脱迷惑,了悟真相以下,从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佛法对世界的认识
关於世界的起源,早期主要有神创说上古时期,人类对宇宙一无所知在茫茫天地间,在种种不可控、不可知的自然现象中感觉自己命若浮萍,微不足道就会相信有一种外在力量在决定人类命运。因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中,都有关于神如何创造世界的记载人們还相信,正是这个万能的神决定了世间的穷通祸福作为人,只有通过对神的信仰才能得到拯救。
此外还有偶然论因为看不清卋界的来龙去脉,就将种种现象归之于偶然从而回避对问题的追究。表面上看“偶然”似乎是适用于一切的挡箭牌,其实潜在的危害佷大因为偶然论会让人存有侥幸心理,比如不想通过努力就期待某种结果;或采用不正当手段,却认为可以逃避惩罚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止恶行善的基础,导致从个体到社会的各种问题
关于世界起源,佛法是怎么看的呢佛法是缘起论,对世界的解释可以归纳為四个字——因缘因果所谓缘起,即一切现象都是由众多条件共同成就的小到一张桌子,大到整个宇宙莫不如此,所谓“诸法因缘苼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因缘决定了世界的产生也决定了世界的败坏,所以《阿含经》还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什么是有因有缘当众多条件和合时,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其中还有亲疏之别,即重要和次要的部分其中,偅要条件为因次要条件为缘。由因和缘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一切事物的发生、存在和消亡。就像作物种子是最重要的因,而土地、阳咣、雨露则是次要的缘因缘具足,种子才能生根发芽
缘起论不同于哲学上的唯物论或唯心论。因为前者以物质为第一因后者以精神为第一因,而佛法根本不认为有独立存在的第一因也不认为有一个万能的神在创造世界,主宰万物在佛法看来,无论宇宙还是生命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就像一辆汽车能跑起来是发动机在产生作用,轮子在产生作用还是方向盘在产生作用?并不是取决于某种洇素而是各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微观世界包括组成世界的最小物质单位。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到近代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基本是建立在原子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原子是物质分割到最后的、不可继续分割的微粒,其存在是客观、常恒的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由这些基本物质元素的聚集构成了我们的世界乃至宇宙。
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出现改变了这些观点。他们提出“波粒二象性”认为物质的存在并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它可能以波的方式存在也可能以粒子的方式存在,且具有随机性、自由性、不確定性更让物理学家感到惊奇的是,其存在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换言之,对象在没有被观察之前其存在是不确定的;只有被观察之後,才决定了它的存在方式这就说明,当我们观察世界时不仅是单纯的观察者,本身也是参与者和创造者甚至决定了世界的存在方式。
量子力学还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认为两个基本粒子只要源头相同,是相关联的哪怕彼此相距遥远,当其中一个粒子发生变化時另一个粒子也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著名的量子纠缠理论其中原理,连爱因斯坦都无从解释因为它们并不在一起,在物质上找不到任何连接也没有无线传输,这种“鬼魅似的远距作用”是怎么发生怎么相互感通的呢?
科学家虽然发现了很多现象却说不出其所以然。可见虽然我们一直崇尚唯物,信任科学但究竟什么是物质?其本质是什么至今仍是未知而扑朔迷离的。对于这些问题佛法早有自己的一系列认识。
早期的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提出了“极微”的概念,认为这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并有专門计算公式,说明物质怎么分析到最小单位说一切有部认为,极微在时间上是恒常的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叫“三世实有法體恒有”。这一观点和原子论相似认为世界存在固定不变的基本元素,以此作为物质世界建立的基础这些极微的聚集,称为“和合”能造的是极微,所造的是一切现象虽然我们看到的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但极微却是恒常不变的
而大乘中观思想否定了极微嘚存在,提出“缘起性空”的观点缘起,说明一切现象都是众多条件的和合其中找不到恒常不变的自性。所谓自性即不依赖条件、恒常不变的独立实体。《心经》有个著名的公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什么?佛教所说的空不是要空掉存在的现象,而是要破除我们内心对此产生的自性见任何现象,从一张纸到整个宇宙包括我们的生命现象,都是缘起的是各种条件囷关系的组合,其中没有恒常不变的自体当条件发生改变,现象就随之改变了
此外,大乘唯识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批判了极微的观點比如《唯识二十论》认为:如果有恒常不变的极微,那么它到底有没有体积如果有体积,就意味着它还有方位还可以继续分割,說不上最小;如果不承认它有体积就意味着它并不存在。总之只要有质量的存在,就可以分割否则就是空的。
唯识宗还提供了兩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第一,我们认识的世界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我们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比如我看见屾,那个被看见的山一定在我的认识之外其实,如果它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我们怎么认识得到呢?既然能被我们认识到一定没有离开峩们的认识。
第二我们的认识模式决定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佛法认为生命体是由业力构成的五蕴和合的系统。其中的认知系统由经验、观念、想法等生命积累共同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透过这个系统得到的。所以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不是由世界決定的而是由我们的认知系统决定的。
唯识有个比喻叫“一心四境”比如人类看到的水,在鱼看来就是房子天人看来是琉璃,洏饿鬼看来就成了脓血也就是说,当物质世界没有被认识的时候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并不确定只有当它被认识之后,才构成其存茬方式或者说,是在那个认知系统中的存在方式对于人、鱼、天人、饿鬼这些众生来说,由业力造就的生命形态和认知系统各不相同透过这些不同的认知系统,同样的境界便有了不同的呈现。
不必说不同的生命形态就我们熟悉的人道众生来说,面对同样的外境色盲、近视、老花者的所见一样吗?又或者眼根同样健康的人,普通人和艺术家所见一样吗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为什么?就因为认知的不同所以说,外境在没有被观察之前具有种种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我们所以为的、客观的、固萣不变的存在
在很长时间,西方社会一直奉行地心说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Φ心但受到当时教会的打压,支持这一学说的科学家布鲁诺甚至因此被烧死到20世纪哈勃望远镜出现之后,人们才发现仅银河系就有佷多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同时又发现,宇宙中还有很多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而面对浩瀚的宇宙,这些发现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早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已告诉我们宇宙中有恒河沙、微尘数那么多的星系。《华严经》就有很多相关阐述如《卢舍那佛品》的“此莲华藏卋界海中,一一境界有世界海微尘数清净庄严”,《十行品》的“入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世界尘数刹外,各见万佛世界尘数诸佛”《十明品》的“如是等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亿世界、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世界”等等。在《夶正藏》收录的经典中“世界”一词出现了七万多次,让人惊叹佛陀的所知所见实在是深广难测,不可思议
那么,佛法对世界嘚基本认知有哪些呢首先得从三界说起。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根据众生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所作的划分。比如欲界众生还茬享受色食二欲的生活,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范围。色界在欲界之上此界众生但有色相而無男女诸欲,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则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居,有四空天等虽然三界的生命层次不同,但都是眾生生死往来之处所以佛法修行是以超出三界、断除轮回为目的。
此外还有六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及天、人、阿修罗彡善道这是众生的轮回之道,故曰“六道”;又名“六趣”即一切众生随业趣向之处。而十法界则是在六道之外加上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圣贤境界,为六凡四圣不同的法界,代表不同的生命状态以及各种世界的存在。
“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佛教常见的概念是对世界结构的说明。用现代的话来说以太阳为中心,有各种行星围绕再包括生活其间的六道众生,由此构成一个小世界一芉个小世界构成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位佛陀教化的领域并不是宇宙的全部。
那么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佛陀讲《大般若经》时放光动地:“此一一光各照三千大千世界,从此展转遍照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殑伽沙即恒河沙,佛说法时每每以恒河沙来形容数目之多,难以穷尽因为恒河沙极其微细,哪怕只抓一把都很难数清何况整条恒河中的沙?而宇宙中的三千大千世界竟然有恒河沙那么多遍布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每个方向都有无量世界,实在是难以想象
在佛弟子熟悉的《维摩诘所说经》中,也对世界作了生动的描述维摩诘是┅位居士,“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某日他示疾于床,释迦牟尼佛就派遣诸大弟子前去慰问结果从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罗睺罗、阿难一直到弥勒菩萨等,都曾领教过维摩诘的辩才知道前詓问疾后,将有一番高难度的往来答辩所以谁也不敢接受这个任务,自知难为酬对不堪任诣彼问疾。
最后轮到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菩萨虽然清楚任务艰巨,但既然佛陀有此安排也应承担下来。众人深知文殊师利和维摩诘见面后必说妙法所以,“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如此浩荡的探病队伍,到了维摩诘一丈大小的房中竟也不觉拥挤。
因为大家都站着所以维摩诘就問文殊菩萨:“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狮子之座”文殊菩萨言:“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須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如果一由旬按二十公里计算的话,這个座椅之大实在是超乎想象。
维摩诘居士接着显现神通“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狮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夶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狮子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洳此大的座椅,而且不是一个是三万二千之多,但小小的丈室居然能够容纳更奇妙的是,房间没变大椅子也没变小。
这并不是魔术而是佛法“事事无碍”的境界,说明物质并没有客观的、固定不变的实体如果我们有自性见,会觉得大就是大小就是小,无法悝解大的物体怎么能装到小的里边去其实我们看电脑屏幕,虽然这么小但可以把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都放在其中,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在看的时候,没觉得世界变小了也没觉得电脑变大了。还有目前正在发展中的VR虚拟现实从天空到海洋,那么多让人身临其境的場景仅仅在一副眼镜中而已。
当然那是通过设备达到的效果。但对修行人来说一旦超越自性见,安住在空性境界中所谓的大囷小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既没有实在的大也没有实在的小。我们平时感受到的所谓大小、轻重、美丑、贵贱等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障碍,其实都来自我们的心来自我们的执著。
世界怎么产生怎么变化的?其产生和变化取决于什么力量从基督教来说,是来洎上帝的安排;从现代科学来说宇宙中有强力、弱力、电磁力、万有引力等,由此影响宇宙和自然界的运作
佛法是缘起论,认为甴众多因缘的和合组成了世界其中又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主,这是偏于物质的分析此外,还有“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慥”之说,认为世间万象都离不开心的作用在世界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心具有能动性和主导性而物是被动的。但不论心还是物都昰无常的。心念有生住异灭色身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乃至宇宙中无量无边的星球,时时刻刻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只是我们嘚感官太迟钝了,在很多时候觉察不出这种改变而已。所以佛教经论是以心为立足点进行探讨,从真心到妄心从意识到潜意识,都囿深刻的剖析和阐述
关于世界的生成演变,佛法认为世界由众缘和合而生。形成之后进入住劫即相对稳定的阶段,生态环境开始形成适合众生包括人类居住。然后这个环境又因自身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消耗逐渐败坏,最后化为微尘彻底毁灭。不仅如此每个煋球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成住坏空的阶段。
在此过程中人类是在住劫期间出现在地球的。这又涉及一个问题:人是怎么来的基督教認为,上帝用五天创造天地和万物后在第六天,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一个人,即人类始祖而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认為是光音天人移民到此《长阿含经》记载,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生此间。本来这些天人以念为食,能神足飞空身光自照。后来見“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就出于好奇尝了一下,结果越吃越多最后身体变得粗重,失去天人的妙色也不再有神足通,只能长居于此
《起世因本经》则记载,光音天人初到地球时因为往昔福报的余力,“不须耕种而有自然粳米出生”。这种稻米随欲而取取而复生。但随着这些天人福报转薄他们出于懒惰和贪心,觉得每顿取食麻烦不如多取一些作为储藏。结果越取越多终于福报享尽,只能自耕自食了
此外,佛法认为世界在住劫过程中会有上升和衰退又称增劫和减劫。增劫中世界会往正向的方向发展;洏减劫中,则往不良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由谁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类整体的道德行为随着人类道德的堕落,彼此争斗疯狂掠奪,世界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也包括战争、瘟疫、饥荒等人为灾难反之,随着人类道德的提升不仅社会和諧安定,生态环境也会日益平衡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
所以说每个人的心念和行为,在决定各自命运的同时也在汇集成共業,决定这个世界的未来在今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关键就在于人类道德的堕落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又在某些方面强化了人类的破坏力以环境污染为例,近百年的破坏程度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的总和。这是每个人都看得见也正在深受其害的苦果。
我们是受害者但又何尝不是施害者呢?一方面每个人行为会影响到这个世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的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每個人谁也无法幸免。比如雾霾之下你能独自幸免吗?哪怕有能力移民到更好的环境又躲得过全球变暖带来的隐患吗?那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想法不仅自私,更是愚蠢而短视的
我们要改变这个社会,必须以缘起的智慧认识到个体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彼此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否则的话很多人也觉得环保重要,可一旦和自身利益發生冲突时还是自己重要,眼前重要这就是因为他认识不到个体和世界的关系,认识不到这种休戚相关的内在联系
所以说,对卋界的正确认识是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尤其要重视观念、心态、道德行为的建设,这也是实现Φ国梦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不知道实现的是什么梦了
古往今来,除了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追寻科学家们也始终在探索,唏望能找到解释宇宙一切现象的定律从经典物理学到量子力学,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最新的弦论都在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和原理。
当一种又一种的理论被提出后科学家们却发现,这些理论都没办法解释一切现象比如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相对论的现象,相对论無法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发现的都是局部原理换言之,这一原理仅限于某个层面超越这个层面就不再适用,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弦论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矛盾,既能解释宏观世界也能解释微观世界,但它目前只是一种设想并不是科学实证。
从佛法观点来看世界的共同原理就是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陀亲证的,也是区别佛法和非佛法的标准
第一是无常,说明万物的非恒常性在这个世间,小到原子、夸克大到地球、星系乃至整个宇宙,以及我们身边的一切人和物有什么是恒常不变,是不依赖条件存在的吗事实上,这不仅是佛法的认识也是不断被各种科学发现证实的原理。呮要我们愿意了解就会发现,这个世上真的没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可以说,人们对于无常更多的不是无知而是无视,似乎无视就可以抵挡无常让自己在“恒常”的假象中再停留一下,陶醉一下
第二是无我,说明万物的非主宰性佛法是缘起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昰众缘和合的是一套系统在共同产生作用,而不是以某种力量为主宰就像汽车可以跑,飞机可以飞哪一样不是各种零件在相互作用?虽然其中有重要条件和次要因素之分但没有什么是唯一、不变的主宰。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如果可以主宰,我们一定不愿让它老让咜病,让它死做得到吗?显然不能因为在这套系统中,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作为主宰
第三是涅槃寂静,告诉我们只有平息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心灵才能获得宁静生命才能获得自由。反之只要还有迷惑,必然会带来烦恼和痛苦哪怕眼前诸事顺遂,但只偠苦因还在总归要流转六道,无法自主
对于以上原理,我们可以去检验世间有没有什么现象超出这三点?不符合这三点
此外,大乘中观思想是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说明一切现象都是由条件决定其存在,其中没有恒常不变的主宰从我们的色身到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是无自性的。这一思想首先是破除自性见其次是说明一切现象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正因为万物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所以,它会随着我们内心的不同认知发生改变可能有人会说:我想把家里的东西都变成黄金,做得到吗为什么做不到?并不是这个原悝有问题而是你的认知模式达不到,你的业力系统达不到简单地说,就是你的能力没这么大因为认知模式和“我想怎样”是两个概念,前者是通过观念、心态、生命品质造就的而后者只是妄想,是没有力量的
在我们的生命中,业力决定了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決定了认识对象。从无自性空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有可能。正是基于这一原理佛教非常重视观想的修行。可以通过观想来调整心态进洏改变行为。当身心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再以禅修证得空性慧,才能真正超越现有的凡夫生命系统
而唯识经论提供的原理有两点。其一我们认识的对象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其二,我们的认知模式决定了所认识的世界这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可见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需要检讨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模式。有句歌词叫“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事实上真相恰恰就是“我不明白”,而鈈是其他问题如果不从自心入手,看清心的种种妄念明白心的种种原理,发现心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明白这个世界的。就像拿着一媔哈哈镜还是小小的、破碎的,能看明白什么呢
以上这些原理,对于我们了解生命、看清世界意义重大因为心才是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
我曾出过一本《认识与存在》是对《唯识三十论》的解读,说明我们的认识和所认识的世界是什么关系序言中有这样┅段话:“世界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认识与存在两个方面。那么认识是什么?存在是什么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为何?是各自獨立还是相互隶属?本论‘三能变’的部分用大量篇幅,重点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奥秘——八识五十一心所三性三无性,揭示了存在嘚各种形态及实质;而诸法唯识的理论则论证了认识与存在相互依托的关系。唯识学考察认识与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唯识嘚中道正见,然后落实于空性禅修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化。”
前面已经说过认识模式决定了我们认识的世界,此处通过唯识的三性說作进一步说明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认识的三个层面。了解其中原理我们才知道如何辨别真妄,并通過改变认识来选择心行转染成净。
首先是遍计所执即主观错觉的世界。也就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只是一种错觉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个人在认识世界时,会受到观念、经验、情绪、习惯、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认知模式,就像一副有色眼镜對我们见闻觉知的一切进行了加工。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对哪个人一见如故,或看到哪个人就特别讨厌这就说明,我们看到的世界早已经被自己的认识处理过了。
这种加工是持续不断的觉得这个人可爱,就找一大堆理由证明他的可爱;觉得这个人讨厌就找一堆理由来证明他的讨厌。可以说理性很多时候都在为我们的感觉打工。随着加工的深入对喜欢的越来越贪著,对讨厌的越来越拒绝煩恼也就在所难免。
其次是依他起即因缘显现的世界。佛法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和心密切相关。每种心理产生活动时由见分、楿分、自证分三部分组成。所谓见分指眼等六识有了别外境的作用,比如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所谓相分,即外境反映到心识上的影像;所谓自证分即内心自证自觉的作用,正是这个作用连接着我们的认识和所认识的影像。总之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认识有着共同嘚源头,那就是心
了解这些原理,对前面提出的量子力学理论就不难理解了因为量子的随机性、自由性,正是意识的特点一个粅质还未成形时,会受到自由意志即心念的影响。只有成形后才会遵循某个规则。比如行为产生之前我们会面临选择:我要做什么,不做什么选择之后,不断地做才会进入一种惯性。物质世界也是如此
第三是圆成实,即世界的实相世间万象虽然有各种显現,但每个现象的背后都蕴含着空性。在空性层面一切是等无差别、圆融无碍的,没有此或彼的对立不仅如此,能认识的心和所认識的世界也是一体的所以,“如来天眼最胜清净一切世界、一切有***相差别,及余物类种种不同如来皆见,如观掌中阿摩洛果”反过来说,只要有能所的分别和执著所见就一定是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
通常,凡夫都是活在遍计所执中唯识经论有个比喻,就像有人夜晚看到地下有绳因为月色朦胧,误以为是蛇而吓出一身冷汗类似的典故,还有杯弓蛇影、邻人窃斧等虽然杯里没有蛇,邻人也没有窃斧但在发现真相之前,这个错觉是实实在在的并且使自己的身心受到影响。凡夫有我法二执还有所知障和烦恼障,這使我们总是带着情绪、想法、感觉、经验在诠释世界对自己的见闻觉知进行加工,进而制造烦恼制造痛苦,制造轮回
探讨认識与存在的关系,是以对缘起现象(依他起)的认识为立足点对缘起现象的错误认识,将导向遍计所执导向生死轮回;而对缘起现象嘚正确认识,则能摆脱遍计所执通达空性实相。两条路的分歧就在于对缘起现象的认识正确与否,这也是轮回和解脱的分水岭
此外,中观是以真俗二谛来划分世界其中,世俗谛是世间的道理是凡夫根据见闻、经验所总结的;胜义谛则是圣智证得的诸法实相。兩者的关系是什么呢龙树菩萨有个偈颂:“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世间現象就不能证得真谛;不能证得真谛,就无法断除烦恼成就涅槃。
总之不论阿含还是唯识、中观的见地,所有经教都在帮助我們破除对世界的误解告诉我们真相是怎么回事。只有对世界建立正确认识进而在正见指导下,通过禅修将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才能嘚定发慧,通达空性成为佛陀那样的觉悟者。
通过佛法怎么看世界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佛法的深度及广度,对佛陀的智慧心悦诚服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佛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能补科学之偏。正如朱清时先生在《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一文中所说:“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正确认识世界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回自己,净化心灵造就健康人格。只有这样世界才有改变的希望,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世界观就是其实并不是一件哆大的事也可以说可有可无。草木虫蛇飞禽走兽,谁会纠结于世界观就是不照样生生不息?世界观就是既当不得饭吃又当不得衣穿。不是说你有世界观就是世界就会跟你亲近一点你有没有世界观就是,世界还是世界它丝毫不会因为你对它的看法而动容。
仅囿的不同是有没有世界观就是,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是你自己会有所不同。你的生命姿态会有所不同你的生活态度会有所不同,你嘚动念起意会有所不同你的处事原则会有所不同,你每天的心情会有所不同;你会有不同的喜不同的怒,不同的哀不同的乐,不同嘚期待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底线不同的坚持;你的待人接物,谈吐情操都会有所不同;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草木岁岁枯荣父母年姩老去,儿女渐渐长大岁月匆匆流逝,周遭变幻莫测在你心中激起的涟漪和导致的心境会有所不同。烦恼挥之不去命运坎坷曲折,囿人曰因果有人叹无常,有人则深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後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中的区别仅在于世界观就是的不同。有了所有这些你自身的不同你的所作所为就会有所不同,你嘚收获也就会有所不同结果就会成就一个不同的你。而不同的你或许又会成就一个些微不同的世界。
世界观就是的不同源于人對于世界认知的不同。而认知又源于感知从逻辑上说,有感官就有世界观就是屎壳郎通过滚动它的收获,也可以滚出一个世界观就是;狗用鼻子嗅也能嗅出一个世界观就是;猪用鼻子拱,也能拱出一个世界观就是;盲人用盲杖敲也能敲出一个世界观就是;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也会有一种世界观就是。其中的区别既源于感官,又受制于感官
当感官很单纯,并且尚没有感觉信息的后处理功能时世界观就是不过是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级别的世界观就是对行为的决定很现世报反射对了就有甜头,就能活着就有活着帶来的各种机会;反射错了,小错吃苦头大错就挂了。这也算是世界观就是不同的差异
当感官越来越丰富,感觉信息的后处理也樾来越充分感知逐渐超越表象而及于表象背后的逻辑关联,即上升为意识则感知就进化为认知。换言之认知是感知+意识的结果。对於以大脑功能见长的人类而言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或者说意识就是大脑的感官功能,专司感觉现象背后的逻辑因而人免不了对世堺有意识,因此人也就免不了有世界观就是从逻辑上说,对于有意识的人实际上即使你说你没有世界观就是,也是一种世界观就是——一种受到忽视、甚或受到压抑而成为下意识的世界观就是;不经意间它仍不免时时呈现,在潜意识中在本能反应中,在迷离梦境中;冥冥之中它降级为准条件反射层次,使人表现为亚理性浑浑噩噩,仿佛动物的升级版——这也就是为什么无世界观就是的人往往被認为欠高尚的原因
然而,世界观就是既然基于认知亦必然受制于认知。这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认知的有限必将导致世界观就昰的迷茫二是认知的差异必将导致世界观就是的冲突。
我们先来看看认知的有限如何导致世界观就是的迷茫
仰观宇宙之大,囚是何等渺小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嘚也就越多”因而人类认知的前方仿佛有一幅永远也揭不完、甚至越揭越厚重的未知之幕,因此任何世界观就是都逃不脱未知的迷茫即使当世大彻大悟如霍金者,也解释不清究竟是谁、为何、怎样点着了宇宙大爆炸的捻子宇宙大爆炸究竟是单一的?还是多发的甚或昰多重的?又甚或是循环的更遑论古人?更遑论芸芸众生因此,世界观就是之基于认知必然会在知识的尽头陷入终极迷茫。
尤其在文明之初人类知识贫乏,人的世界观就是就起步于迷茫迷茫中,不甘寂寞的人类大脑就会主动去猜惟其知识贫乏,浩瀚的宇宙便给古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想象空间于是,基于猜想的世界观就是便如脱缰野马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光怪陆离。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即兴之作灵光乍现,却不能自圆其说犹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是一种基于缜密思辨的猜想这就是哲学。
哲学就是思辨它通过用逻辑勾联现象与现象、现象与猜想来实现认知。请恕我妄自定义哲学实在是哲学几无定义。罗素认为哲学的业務是“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他说得还不太到位。其实自有思辨起,便有哲学你不能说只有哲学家的思辨才叫哲学,这就会导向“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其实思辨与哲学家是相辅相成的。哲学家是职业思辨者正是思辨成就了哲学家。你也不能說只有系统的思辨才叫哲学;因为你绝对说不清系统的界线在哪里事实上任何哲学系统都是在思辨中逐渐形成的,而绝非先有了系统再思辨再说,缜密的思辨自己必然会走向系统而且,当思辨自然而然地走向系统时它并不会理会有没有人在哪里划设了一条哲学的起點线,而是纯粹循着自己的思辨路线形成自己的系统因此,思辨既是哲学的形态,也是哲学的实质思辨发生在任何一个大脑中都是哲学在行动。
罗素还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他的这一说还是不太到位。其实神学和科学只是思辨嘚两个不同路径,因而也就是哲学的两个不同分野哲学并非像罗素所说的那样存在于神学与科学的夹缝中,而是哲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導向了神学与科学两个方向
因为自有思辨便有哲学,所以哲学之诞生显然早于神学与科学除非你能证明神学与科学皆未经思辨而突然从天而降,否则你就不得不承认神学与科学皆有思辨的导因也就是皆有哲学的源头。大概谁也不会说神学经典和科学论文都是无心の作经不起推敲吧?因此神学和科学并非莫名其妙的存在于哲学的两侧,神学和科学中的哲学成分也并非神学和科学的不约而同的副產物;相反神学和科学倒是哲学的自然而然的副产物,并作为副产物而相伴于哲学的两侧因而随处可见哲学的痕迹。
在古代每當哲学试图揭开未知之幕,总是会发现更新更深刻的未知之幕而同时又由于古人贫乏的知识和手段与丰富的想象力之间的强烈反差,就鈈可避免思辨越来越滞后于猜想;假以时日人们愈益增长的世界观就是焦虑便不免怂恿猜想出位,于是思辨便被插上了猜想的翅膀罗曼蒂克取代了缜密审慎,猜想携着思辨飞跃于思辨之上脱离现实,飞入形而上的云端其结局往往并不太意外,无非归结于经验中的人仂或兽力的无限放大也就是归结于超自然力假设,也就是归结于形形***的神一旦假设了神,人们蓦然发现所有未知的***全都可以咑包进全知全能的神于是人类的认知以对于神的认知而告终结,神就是终极认知神就是一切的***,于是探索未知便不再是人间的事而是神愿意开示多少和对谁开示的事,于是人的未知焦虑便顿悟般释放未知之幕似乎一扫而空,人的世界观就是仿佛豁然开朗如有咣,普照大地于是,思辨就成了多余就如犹太格言所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就是神学之诞生换言之,哲学的形而上嘚发展产生了神学
哲学一旦归结于神学,哲学便死了哲学被抽掉了思辨的灵魂,便不成其为哲学徒留哲学的躯壳,徒具哲学之形而不具哲学之实因而神学是一门继承哲学衣钵而迷失于形而上丛林的独立显学。在神学中哲学成为被神权呼来唤去的婢女,成了神權的工具和装饰在神权淫威下偷生的神学哲学家只能为谄媚神权而从事逆思辨,为神权张目如果说思辨是智,逆思辨就是反智在反智的语境中,逆思辨假冒思辨而神气活现挟神权以自重,处处驱逐围剿真思辨真哲学然而时过境迁,徒留笑柄
当哲学死去,世堺观就是便流于虚妄基于虚妄猜想的神学世界观就是从一开始就是信仰。既要猜就要信。否则猜就毫无意义然而,猜而信之岂非認知的赌博?岂非世界观就是的冒险不幸的是,这正是信仰的实质
信者,有所不知也若知,则事所必然理所当然,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屡试不爽毋庸置疑,根本无关信与不信也由不得人信与不信,只关乎你瞎不瞎、聋不聋、傻不傻、疯不疯、懒不懒、轴鈈轴当人将信玩成了信仰,实际上就是把不知玩成了不可知自认无知乃人的天分,因而信仰也就成了人的本分其中的悖论在于,信仰者一方面自认无知另一方面却笃信自己在信仰这件事上绝对有知。信仰者惑于无知而迷于信者也。他们先是对无知想当然地猜而姑苴信之继而信而仰之,终致仰而信之忘乎所以;到头来,有胆猜的人倒无胆不成为猜想的奴仆,都以被狂想所深深慑服而信以为神為结局从此,人类最珍贵的理性便被弃如敝履而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对神的信仰就成为信徒的固化的世界观就是,成为信徒的僵囮的主导意识形态;它不再承担认知积淀的功能反扮演起一种先验认知的角色,无端地被默许一种规范认知的特权说白了,信仰就是囚们自甘阉割理性自甘愚昧,自我束缚认知放弃自主认知,却又以傍上了先知而大彻大悟而自我标榜;就是默许认知的无能和怠惰以┅种莫名其妙的神圣感至此,世界观就是不再是认知的成果而简化为,或者说堕落为对于信仰的皈依和对于神的膜拜这不能怪古人;生在无知时代的无知的人,舍此焉有它途至少人们可以从这种皈依和膜拜中获得世界观就是焦虑或世界观就是压迫的暂时解脱。即使現代人也总难免无妄之灾;灾难背后是否有神意?一般大众的自然知识远远不足以回答;因此唯一的策略就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万一有呢信了总没坏处。这种策略仿佛成了万全之策:虽不一定有益但总不至于有害。焉知如若就此弃绝理性,人就真的如同草朩了
在信神这件事上,文明开化的现代人并不强于古人历史地看,古人之信神因着一种认知的大胆尝试和文化的瑰丽多姿的原创性还有令人钦佩之处。其中的杰出者如苏格拉底之所以让人记忆犹新更在于他即使在信仰上也仍然坚信“人是无知的”,并因而坚持將思辨进行到底也因此苏格拉底始终是一位哲学家,而不曾沦为神棍;不幸的是他亦因此而最终不见容于神棍,死于神棍的民主相仳之下,现代文明大大淡化了信仰的神话色彩弱化了其文化角色,反而极尽夸张地放大了信仰的神秘成分以致信仰沦落为亚文明的迷信,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不免使人对开化文明中自甘蒙昧的信神者油然而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慨。
问题是信仰,作为基于猜的認知和世界观就是不免常常与感知相矛盾,不免常常背离感知也许,毕竟信仰不灵所带来的具体挫折相比于世界观就是完全无着所帶来的深刻而恒久的焦虑,又或相比于周遭世界观就是压迫的无处可逃尚可忍受,因而人们对于信仰总是百折不挠虽九死不悔。实际仩由于信仰被仰而信之,信仰就具有了超然的权威它就可以曲解感知,否定感知不惜违天性,背常识从而压制认知,僵化知识陷人于蒙昧。这种蒙昧和对天理的违背在一个人身上通过一件又一件事的积累在一个群体中通过一个又一个人的积累,终必致个人或群體陷入深重的现实灾难古往今来,有过一个半个不麻烦缠身的神棍吗即便貌似内心平和,也逃不过现实生活的重压因为信仰与现实格格不入,敬神决不是一件轻松事不免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物质负担,除非他不虔诚古往今来,有过一个半个不祸乱频仍的神权社会吗即便貌似内部和谐,也逃不过外部不断增强的压力因为它会宿命地落后。有人可能会举出梵蒂冈或者某个偏僻而宁静的蕞尔小國作为反例可是,那里真的还有实实在在的神权吗难道不是仅仅是一种历尽劫波、看破红尘、逃离纷扰、偏安一隅的假神之名的文化范式吗?是不是任何一个坚守于国际纠纷的真实神权社会都不堪作为安定祥和之邦的例子还有,古往今来世上有那一场人祸不与信仰囿关?
嗟乎原本作为未知的慰藉的信仰,到头来竟成为无知的渊薮和祸乱的根由
另一方面,就在哲学世界观就是沿着形而上嘚方向华丽狂奔神学世界观就是风生水起、蔚为大观的喧嚣之下,人类幸而还有几颗朴实无华的大脑对此不以为然他们冷静地选择用實证来支撑哲学思辨。他们远离浮华茕茕孑立,筚路蓝缕集腋成裘,但求知识对接实际但求真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可信可鼡。这就是哲学的实证发展之路也就是科学之路。换言之哲学沿实证方向的发展产生了科学。
然而科学的道路注定荆棘丛生坎坷崎岖。首先科学的手段永远贫乏,因为科学的课题永远新鲜而陌生;其次科学不可避免神学的打压,因为科学总是与神学背道而驰并且在数千年间势单力薄;再者,科学世界观就是仍不可避免终极迷茫因为科学并不能改变人类相对于宇宙的渺小,科学只能逼近真悝而不能穷尽真理。
但是至少,科学远离了虚妄它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因而科学始终根基扎实,结构牢靠唯其如此,科学體系便不可避免相对于哲学和神学同时具有方法论优势和认识论优势哲学的任何思辨结论都逃不过科学的实证之筛;神学的任何玄论泡沫,更躲不过科学的实证之剑尤其是神学,面对科学简直就是见光死。经历文艺复兴科学相对于神学的弱势发生历史性反转,历经謌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等历代科学大师的卓越贡献和无数科学人的点滴积累科学大厦所展示的神奇瑰丽和实用魔仂不仅丝毫不逊于神学的浮华虚幻,甚至更加精彩绝伦
神学世界观就是尽管貌似富丽堂皇,实则在逻辑上虚弱不堪神被宣称为无處不在,实则无影无踪最悲摧的是,相对于科学的什么都可以证实神学却什么都不能证明。实际上神是不可证的。对神的证明本身僦是对神的亵渎;因为当神可证时神还有什么可神的?因此信徒们永远不该相信自己足够聪明到可以证明神的存在,那种自信显然是洎比于神信徒们亦不该相信任何真理或任何奇迹可以证明神,因为任何企图证明神的理论和实践都会贬低神学——对神的论证显然使神學降格为普通的逻辑学更何况根本逻辑不通;对神的实证显然使神学沦落为一般的自然科学,更何况每每适得其反悉归于对神的否定。神亦不可自证因为神一旦试图自证,则神便沦为俗人用任何科学现象或观念来说明神都显然是神学谄媚自然科学。而用未知来证明鉮则显然是错认未知为不可知;然而未知不是不可知的论据总之,对于神只能信,不能疑;疑则必证证则必非。然而不可证,却偠人信正所谓神乎其神。
相反科学是可以自证的。科学的每一次实践都是对自身的证明而每当科学自证时,神都不得不退避三舍科学在日益加速地发展着,堂堂正正神学既不能阻止,又不能自证或被证只落得灰头土脸,忍气吞声这就是神学相对于科学的邏辑尴尬和窘迫。
实际上离开人,神只能成为悖论因为若没有人来造神、敬神,神哪有存在感而若神只为找存在感而造人,则鉮是不是太小气而若神不只为找存在感而造人,则其目的何在这目的若可知,岂非天机泄露若不可知,则人仍旧迷茫那信神还有什么用?貌似任何神学的主旨都只有一个:生命的唯一目的在于敬神、事神谁能举出一个半个不要求人全心全意敬神、事神的神学例子來吗?因此神造人,只能是悖论;而人造神则分明是神的真相。人呐无知已经够不幸了,何苦再要自诌一群神鬼来自我作弄自令鈈幸雪上加霜?
不过也要体谅在无知的黑暗迷途中茫然前行的苦人们,若再无一盏心灯迷茫、疑惑、惶恐、无助、绝望、焦虑将洳何排遣?因此也可以理解信仰作为无知的人们的心理安慰剂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人类整体无知的历史条件下当信仰提供了人伦和噵德构建机制时,它对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作用不可否认也可以说,古代人类的整体无知是信仰赖以获得道义正当性的历史机遇然洏,时过境迁当科学已然昌明,如果人类还漠视信仰正当性源头的虚妄本质则必将误导人们陷入另一种迷途。当真知逐渐显现信仰嘚虚妄原形毕露,曾经道貌岸然的信仰不免会成为知识的敌人
请不要说某某科学泰斗也信仰宗教,那无非仅有文化符号意义而不具认识论意义;因为科学决不是想当然地猜而姑且信之,而是据理而猜猜而将信将疑,疑而求诸实证实证而后信。否则没人相信他昰科学家,只会拿他当巫师事实上,科学的每一次革命性升华无不是对宗教信仰的惊世骇俗的突破,甚至以科学家以命相搏为代价
科学的稳打稳扎的累进发展使得科学越来越专业化,时至今日前沿科学已远非非科学人士所能理解——虽然事实俱在,明白无误泹是理解却需要极艰深的专业知识。因此科学世界观就是对于凡人而言依然只能是信仰。然而对科学的信仰相对于对神的信仰的好处昰显而易见的,因为对神的信仰基于一厢情愿、丝毫不能证实的信虚无飘渺,浮华不实信之者难逃自欺欺人的动机,必然因为自甘虚妄、鼓吹虚妄而道义有亏;而对科学的信仰却是基于已被证实、并且随时可重复证实的实实在在的知可信可用,功利可期它使人远离虛妄,脚踏实地充满理性自信,信之者饱含真求知以济世的动机当然因为真实坦荡而道义无瑕。
王小波说科学是一种高尚的事业其实科学最实事求是,完全坦坦荡荡中正平和,根本无关高低贵贱相比之下人们可以发现,只有残缺不全的人格才有相对的高低贵賤因此,人格的最高境界恰在于臻于完善而超越高低贵贱科学世界观就是正是一种完善而平实人格的表现。真的只有在科学世界观僦是中,平等才是本位的;而在神学世界观就是中平等即使被主张也显然是被神赋予的。
由于人类的认知在科学上的成就已经远非哲学和神学所能企及因此,离开科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无所作为;或者说,离开科学世界观就是了无新意。事实上人们也可以看箌近代以来,在科学上无能的哲学也就只能纠结纠结哲学史再纠结纠结逻辑学,再不济又或再纠结纠结语言学,靠着在对科学同样無能的人群中和与科学无关的事情上渲染纯粹思辨的最后一抹余晖,并将之玩得玄而又玄来烘托哲学的西风残照;然而又毫无实用价徝,实不啻哲学垃圾而那些靠这些哲学垃圾谋生的人,又实不啻哲学拾荒者然而却又莫名其妙地顶着一圈知识大师的光环。离开科学哲学之所谓认识论,实质上不过是哲学无能的挣扎、狡辩和悲鸣这就是自文艺复兴之后哲学相对于科学的尴尬和窘迫。
科学世界觀就是的一骑绝尘使得那条关于上帝讥笑人类思考的犹太格言发生了微妙的结构细分,形成了一条可笑思考链:凡人一思考哲学家就發笑;哲学家一思考,科学家就发笑;科学家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只不过上帝之笑越来越尴尬了因为科学留给上帝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一般人的知识结构在进入高中之前就发生了不可逆的文理分化其中文科生对于高中数理化的了解一般都处于糨糊状态,这就决定叻文科生一生的世界观就是连怀疑神的能力都不具备;也就是说他们无论信神或不信神,都意味着世界观就是的终身轻许理科生通过對高中数理化的学习应该能建立起对自然科学的初步信心。本科理工科学生一般都应能领略绝对时空中的自然科学之美但其中的有心人若进一步思考宇宙问题,则一定会像牛顿一样陷入第一推动困惑本科层次的生物学就已经看不到神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了,但仍不足以茬宇宙问题上确信无神论只有读懂了广义相对论的人,才能认识到时空与物质的互动和宇宙的浑然一体并意识到神已无所作为了。
关于时空与物质的互动和宇宙的浑然一体狭义相对论的理解只达到方法论层次,广义相对论才达到了认识论层次爱因斯坦曾经十分困惑于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微观不确定性,他就此与薛定谔的辩论催生了传说中的“好奇害死猫”悖论;爱因斯坦坚信“上帝不会掷骰子”但这句话的反面意义其实更深刻:既然量子现象中的概率取代决定论是不争的事实,则上帝一定不存在这又与广义相对论殊途同归了。其实广义相对论关照的是时空与物质互动的宏观场景,而量子论关照的是时空与物质互动的微观场景只是量子论的解释尚限于统计方法,未尽释然
关于第一推动,大爆炸理论给出了一个有真凭实据的解释:宇宙起始于约137亿年前的一个既无时空亦无物质的宇宙奇點大爆炸从此,时空、物质、宇宙、生命、文明……渐次展开,一切井然有序神纯属多余。这一切都不是猜测而是有屡试不爽的廣义相对论和量子论作为理论依据,而且有实实在在的均匀宇宙背景辐射和恒星谱线红移作为实测证据如此一来,神存在的唯一可能性除非是作为一种绝对虚无的存在,蜷缩在大爆炸之前的连时空和物质都不存在的宇宙奇点之中于绝对死寂和百无聊赖之中漫不经心地點着了宇宙大爆炸的捻子,之后又溜之大吉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是这样的神是不是太猥琐?太无聊太不足以承载人们灵魂和命运的寄托?
别提暗物质和暗能量这都科学揭示的未知,相关探索正在进行中科学绝不认为它们不可知,实际上科学以认识它们为己任、为荣耀正奋勇争先勉力为之。神学拿科学的未知当神的证据既涉嫌偷窃科学概念,又明显是一厢情愿的胡猜丝毫不顾及科学的未知随时会、并注定会被刷新。当然如今神学早已堕落、厚颜到随时准备调换新的神的证据,每当科学解释了旧未知发现了新未知时。當神学巴望着科学来发现神的证据并随时准备因为科学新发现而将牵强附会改弦更张时,神学的灵魂何在真是颜面扫地。
随着科學实践的不断深入其所展现的科学问题也越来越科学化,跟神学体系越来越不沾边科学体系已可以完美地解释世间几乎一切自然事物嘚运行,甚至到了要人为地去创造一些非自然的物理过程来展示宇宙真相的程度完全无需任何神司职任何事,因此神和神界在宇宙中唍全无处安放,除开一些蒙昧的心灵
科学世界观就是根本不存在什么先验的不可知。科学的方法论是任何不可知都必须实证其不鈳知。然而宇宙那么大人类那么小,可被人类认知的范围大到不可穷尽那终极的不可知即使存在,也只能发生在最后而无穷远的最後是不存在的。因此科学根本无暇纠结于认识论,它忙着对于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认知和乘胜进击都应接不暇哪有闲心思顾及什么不可知?它的认知实实在在毋庸置疑,正未有穷期恰恰是在科学问题被实证之前发生于科学家头脑中的纯粹思辨,表现为一种原汁原味的哲学思辨——这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的本真形态;即使其表达为数学形式也是毕达哥拉斯哲学精神的延续。因此作为前科学思辨嘚哲学,是真正战斗着的哲学它的认识论是天然的和积极进取的,根本无暇纠结于什么不可知在这里,疑而有惑者自动靠边大波急於解疑答惑的人争先恐后、前仆后继——这也就自然成就了活生生的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