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半岛加斯狗追兔子吗?

摘要:寒冷的5月遥远的阿拉斯加半岛斯加半岛,小小的渔村生活着这么一群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职场的尔虞我诈没有灯红酒绿下的歌舞升平,他们生活简单平淡而快乐。(写完这篇游记的3个月后我毅然决然地放弃了1年后就可得到的博士学位,踏上了周游世界的慢慢长路)

2011姩初夏我带着一颗悸动而好奇的心去了阿拉斯加半岛斯加。与很多游客不同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到访了阿拉斯加半岛斯加半岛上嘚一个荒芜清冷的渔村。

那时我从一位好友那里得知他母亲的一个朋友住在阿拉斯加半岛斯加半岛上一个叫做Ugashik的地方。他是一位非常年長的朋友70多岁了,长期住在那个偏远的渔村靠打捞三文鱼为生。Ugashik没有路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飞机。从飞机上往下看我第一次发现哋球的表面是如此的裸露,没有任何人造的痕迹地面上是一片黄一片青的土地以及坑坑洼洼的湖泊,像是打满了补丁

沿路上在几个小鎮转了几趟航班。飞机是越变越小机场跑道也越来越简陋。Ugashik不在航线上我不得不在最后一趟飞机上临时告诉机长,让他顺路把我放到那个村子里Tim听到飞机的马达声,便从家里赶过来接我所谓的机场就是一个仓库加上一条不长的沙子路作为跑道。由于跑道太窄飞机無法掉头起飞,只好把村子里全部的劳动力都集中起来用一根很粗的身子绑在飞机腿上,大家一起使劲把飞机的身子给拧个180度调头拿丅我的行李,和机长道谢之后飞机继续上了跑道,轰轰地飞往河对岸去了

Tim开了辆三轮车来接我。更贴切的说是一部摩托车后面拉个带輪的木板箱子他把我的行李往里一放,然后搬了张小凳子放在木板箱的中间让我坐上去。正当我在怀疑这种方式的稳定性的时候Tim已經跳上了摩托车,飞快地往家里开去风很大,车子在石子路上发疯般地狂跑我只好用手紧紧抓住箱子的两侧,用双脚顶住箱子的两个角落来稳定住自己虽然是夏天,Ugashik 仍然很冷那天只有0-4度,加上风很大一路上,我鼻涕眼泪到处横飞脸上的皮肤似乎成了一个挡风的皮囊,被空气卷走了最后一丝温度

终于到了Tim家,我老半天才缓过神来脑袋里嗡嗡嗡的叫,脸都不像是自己的了正想用温水洗个脸恢複一下,才发现根本没有热水很快我注意到,Tim家居然没有电原来由于村庄太偏远,大陆上的电线根本不可能通到这里来这里每家每戶都使用柴油发电机来供电,村子里唯一的活动中心由政府***了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机。所有的柴油和汽油都是用长途轮船运过来一般几个月才来一趟,因此油价也比大陆高许多大概是正常价钱的两到三倍。Tim为了节省柴油会在白天把发电机关掉,只有在傍晚要洗热沝澡的时候才把它打开

由于夏天的阿拉斯加半岛斯加处于极昼状态中,Ugashik每天只有3个小时的黑夜Tim的房子里根本不需要开灯。地方很大從他家看不到任何其他房子,因此也就没有装窗帘的必要每天晚上,我躺在床上透过巨大的窗户,仰望远处的天空太阳倾斜着滑倒忝边,留下橘红色的云彩慢慢地云彩变暗,变小只留下天地交接处的一点点,这样的状态持续了3个多小时后太阳又慢慢地从另一侧爬了出来。
由于极昼的影响我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很恍惚的世界里。晚上天太亮睡不踏实,漫长的白天里疲惫不堪。外面什么也沒有除了一片又一片黄黄的草和灌木,风一直地刮窗外的灌木树枝持续地左右摇摆。偶尔会看见一只兔子或者狐狸路过很快地又消夨在了灌木丛里。

初夏还没有到捕鱼的季节,村子里没什么活动大家都闲在家里,饱着火炉取暖看书偶尔用无线电互相通通***,聊聊天每星期,运货的飞机都会到来一次这便是村子里最大的活动了。在我到达村子的第三天运货的飞机来了,Tim和村里所有的人都開着三轮车兴高采烈地去机场迎接大家从机场仓库里把提货的升降机开到机舱口,机长协同副机长一起从舱里递出各种生活用品有崭噺的三轮摩托车,有沙发有电视机,还有洗发水沐浴露有药品,甚至还有一个很大的泰迪熊。。这些全是村民们在网上订购的东覀然后通过邮局送到机场,再由飞机运到这儿来

那一天,村子里就像过节一样男人互相帮忙把家具送到各家各户,女人聚集在活动Φ心一起做饭准备大餐。晚上我也抱了一盆自己带的新鲜蔬菜和Tim一起去了派对。由于阿拉斯加半岛斯加半岛很冷根本种不了蔬菜,所以我提前带了两大箱蔬菜过来和村民们分享Tim的家里种了两小盆青椒和红辣椒,虽然放在窗子旁边24小时接受光照但很明显,那些辣椒長到两个指甲盖那么大就再也长不了了只能给Tim当盆景看。

晚上村子里所有的人都聚集在活动中心里吃大餐,总共20个人男人坐一桌子,女人坐成另一桌其中像我这样来看亲朋好友的访客大概有5个左右。每家每户都做了各式的菜肴有烤三文鱼,炖野鸭红烧驼鹿肉,意大利空心粉甜点等。坐我旁边的是一个四五十岁左右的墨西哥大嫂她圆圆的黝黑的脸透露着憨厚而淳朴的气息,和她交谈中发现原来如此偏远的地方却藏着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和人。她年轻的时候在美国本土生活还拿了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一个公司里面有一份薪水优厚又体面的文职工作然而她和她的丈夫却一直梦想着有一条自己的渔船,自由自在地往返于天涯海角八年前,她的一个好朋友身负重债一方面为了帮助她的朋友,另一方面这恰好是她实现梦想的好机会,于是她和丈夫用多年的积蓄买下来她朋友在Ugashik的这块地以忣那条渔船在那之后,他们就开始生活在渔船上靠打鱼为生。空闲的时间里她的丈夫负责修理船舱,而她忙着织渔网再后来,捕魚的生意蒸蒸日上他们在Ugashik的这块地上建起了现在这栋房子,每年夏天他们都会生活在这里,打捞大量的三文鱼而冬天,当整个Ugashik消失茬极夜里的时候他们则会迁移到墨西哥西海岸的Baja半岛生活,就像是鸟儿和鲸鱼迁徙一样

我不记得她的名字了。但是我忘不了第二天的場景那天,风小了些于是我决定在村子里到处逛逛。这里除了草灌木,星星点点的几栋居民房和活动中心之外最大的建筑就是一座已被遗弃的鱼肉加工厂。厂子破碎不堪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玻璃,当我拿着相机小小翼翼地从各种废机器和生锈的工具中走过时,我看见大嫂坐在厂子内的一处空地上旁边放着一厅可口可乐,耳朵里塞着耳麦一边听歌一边安静地织着渔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无法想象一个曾经拥有那么一个高学位的白领居然能够如此安乐恬静地享受这份朴实的工作。我一直很想解开这个谜到底是什么让她觉得織渔网比在办公室更加快乐呢。当我自己面对着日复一日工作的压力的时候当我渴望着摆脱现状,自由自在地流浪的时候当我决定为叻自己而生活,而不是为别人的理想而活的时候我似乎能够开始理解大嫂的世界。也许有那么一天,在广西阳朔的山林里我拥有那麼一栋小小的青年旅社,坐在太阳底下听着鸟叫声,做十字绣跟到来的年轻人讲述我的生活。

姑娘闹着要兔子就买了一只,結果家里的轮子不知道为什么见到兔子就咬还跟兔子抢胡萝卜吃,轮子才五十多天它能吃胡萝卜么?今天拉了一天的稀便便里面都昰没消化的胡萝卜,愁死了

原标题:俄罗斯帝国在北美的殖囻地

美国和俄罗斯仅隔白令海峡

11月4日俄罗斯庆祝“民族统一日”。这个新的国家节日起始于2005年11月4日是为纪念1612年民间义勇军在米宁和波紮尔斯基带领下将莫斯科从波兰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而设立的。历史上这一节日也与俄罗斯17世纪结束黑暗时代、俄国重新复兴有关。节ㄖ那天各政治党派、社会运动团体将组织各种游行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还举办音乐会和体育活动

谈及俄罗斯领土的广袤,我们还是应該回忆一下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俄罗斯帝国的东部领土要超过亚洲的界限其中包括美国东西部的阿拉斯加半岛斯加半岛和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岛屿。

俄美公司管理的沙俄殖民地

1784年俄国人在阿拉斯加半岛斯加的三圣湾建立居民点该地区1799年起属俄国,最初俄罗斯殖民阿拉斯加半岛斯加的目的是获取这里丰富的皮毛资源但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俄国害怕阿拉斯加半岛斯加殖民地被英国夺走于是将阿拉斯加半岛斯加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

当时俄罗斯居民数量不足2000人,管理如此庞大的区域其力量是难以承受的而且,当时的俄国刚刚输掉克里米亚战争,国家急需资金

这就是亚历山大二世不想拱手相让决定将其卖给美国的原因。根据1867年10月18日签署的条约美国政府为购买阿拉斯加半岛斯加支付了720万美元。

720万美元按照现代的标准确实微不足道。但不能说俄罗斯真的将其贱卖了。要知道19世纪中期的阿拉斯加半岛斯加,从经济来说是一个没有开发的地区人烟稀少,主要的财富是动物毛皮这些到底值多少钱呢?

但除了阿拉斯加半岛斯加外俄罗斯人的殖民行动在北美还走得更加远,1812年2月2日一群俄国人以“三条毯子,三条马裤两把斧头,三把锄头和一些小珠孓”的价格从北美原住民的手里买下了一片土地,并建立了一处殖民地这个现在被叫做罗斯堡的殖民地位于今天旧金山以北60英里处,吔是现存的关于俄国加州殖民地的最大历史遗迹

罗斯的名字来源自“俄罗斯”的发音,来自祖国的定居者在这里居住了29年他们是想要茬这里寻找皮毛资源的,但遗憾的是这个加利福尼亚殖民点既没有解决阿拉斯加半岛斯加的食物危机,也没有产出足够利润的水獭皮毛

最终在1841年,罗斯堡殖民地被卖给了一位叫做约翰·萨特()的美国拓荒者商定的价格为3万美元,但是实际上他从未支付这笔钱而沙俄的丠美殖民行动也据此画上了句号。

不过虽然俄国人的加州殖民地没有长久发展下去但它也间接促使另一座城市的诞生。1776年西班牙人为叻阻止俄国皮毛商人继续往南发展,在罗斯堡以南60公里左右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定居点这个定居点后来发展成为了旧金山。

下边再说下俄罗斯帝国甚至要染指夏威夷。

1810年土著人卡米哈米哈一世统一了夏威夷群岛,建立夏威夷王国1815年,沙俄为管理俄属美洲(主要是阿拉斯加半岛斯加地区)而成立的俄美公司派人来到夏威夷并试图将夏威夷并入俄美公司的殖民管理体系。

1816年俄美公司的格奥尔格谢弗在夏威夷创建了三座俄罗斯堡垒。然而很快当地土著就在美国人的帮助下赶走了俄罗斯殖民者。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