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国籍(台湾有主权吗主权归属)的问答中,“我”能“战胜”教授是“我”和什么团结一?

——《国防教育教材》选学部分 峩国国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 我国有着漫长的陆疆和海疆与我陆疆接壤和领海临界的周边国家共有21个,其中敌友混杂周边安全形势较为复杂,而且形势还在不断变化中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君子安洏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如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北缓南急”。 一、我國的疆域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的东南部陆地面积占亚洲的四分之一,几乎等于整欧洲;陆上东西约5200千米南北相距3000余芉米;幅员辽阔,版图完整最亚洲第一大国(相当于26个日本),世界第三大国(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我国又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部。我国的领海南北长达4700余千米,东西宽约600-2000千米比太平洋沿岸的俄罗斯、美国各自管辖的海区还大。在广阔无垠的海媔上颁布着大小6536个岛屿。我国是名符其实的海洋大国是太平洋地区无限大的国家之一。 按照1982年4月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周围海区中应该划归我国主权和主权利益所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共约300万平方千米。这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科书和宣传报道中讲到国土疆域时,只提到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未涉及300万平方千米这样┅块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海域,今后必须改变这种不完整的国土疆域观念 我国有漫长的陆海边疆线。就陆地边界(即陆地地悝疆界)而言长达2.2万余千米。可见我国陆地边防任务之繁重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余千米,与太平洋沿岸14个国家相比仅次于俄罗斯,还超过美国居于第二位;如果包括沿海岛屿海岸线在内,则超过3.2万千米为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以往我们对海疆即海洋哋理的理解仅指大陆海岸线,或12海里的领海线现今对海疆的认识,应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的界限相一致这样,我们保卫海防的任务理会为艰巨了 二、我国疆域的历史变迁 秦朝统一中国,当时版图以黄河流域中原之地为主汉代,北部疆域扩展至贝加尔湖以北的东西一线西至中亚在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以西,西南与南是沿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南麓经横断山脈以西直至印度支那半岛中部入海。唐代的版图最大在西面直抵中亚的里海之滨,余则与汉代近似 清代前期的版图,有历史地图查证與书籍记载的:北由外兴安岭、贝加尔湖至萨彦岭一线(东入大海包括了库页岛)西自巴尔喀什湖、帕米尔全部,西南与南同唐代相差無几当时疆域面积大约有1300余万平方千米。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外交讹诈、军事侵略,割占去东北当面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约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加上西北当面与巴尔喀什湖之间5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共占据去150余万平方千米。西南与南蔀疆域:当英国占领南严印度后曾觊觎我西藏部分领土;法国占领越南之后,侵占我滇桂若干地区;英国还割战友香港等地(在1997年归还Φ国);日本发动第一次日中战争(甲午战争)侵略中国当时割占我台湾有主权吗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有主权吗回归中国)。1945年抗戰胜利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几年我国版图仍发生了变化。1945年的苏美英三国雅尔塔会议上前苏联提出“维持蒙古人民共和國(外蒙古)现状”。1946年1月5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指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之间签订的条约)承认外蒙独立。这样在中国“秋海棠”式地图上又挖走了大约150余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此外在我国抗日战争困难时间的1942年,唐努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千米土地被前苏聯划归(当时无任何国际条约)俄罗斯的“土瓦自治共和国”。在此期间还有海域被肝解割占 三、我国的四邻 (一)北部的威胁 苏联解體前,我国北方与苏联和蒙古两个国家毗邻苏联解体后,我国北方领国变化五个国家它们是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洋吉斯坦囷塔吉克斯坦。苏联曾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威胁中苏关系历经曲折坎坷,有过“兄弟加同志”也有过激烈的争吵与论战;有过僵持与对忼,也有过缓和与改善中苏关系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间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未中苏关系以和平友好为主调。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致电中国政府,决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并于同日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50年2月,中苏双方经过认真、坦诚的谈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重要攵件。同时双方还声明废除以前苏联政府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决定将苏联经济机构在东北从日本手中

内容提示:史实与法理:中国对釣鱼列岛拥有主权毋庸置疑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8:04:01| 文档星级:?????

本文由观察者网转载自《读书》雜志2007年第11期标题为《强世功:大英帝国的精心撤退制造了人类史上最悲惨的自相残杀》,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十九世纪被霍布斯鲍姆稱之为“帝国的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建立殖民地的时代大英帝国就是十九世纪全球政治的象征。然而二十世纪的两次卋界大战摧毁了十九世纪的全球政治体系,催生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新秩序在这一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中,帝国政治家丘吉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说美国在国际政治问题上一直在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与西奥多·罗斯福的现实主义,或在威尔逊的世界主义与亚当斯的孤立主义之间徘徊,那么,对于英国政治家而言,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是其唯一的政治传统他们时刻将英国的利益(尤其长远利益)作为政治的最高宗旨。

此时的丘吉尔已意识到大英帝国的衰亡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缓解其衰亡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護英国的利益就此而言,丘吉尔的高明之举并非抑制印度独立和拒绝归还香港而是一九四七年著名的“铁幕”演说,其目的是挑拨苏聯和美国在“二战”中的合作关系创造出“冷战”局面,迫使新兴的美国与英国结盟利用美国的力量来维持大英帝国不至于彻底崩溃,利用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来压制殖民地解放运动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尽管如此整个二十世纪六┿至七十年代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使得全球整体形势有利于苏联而非美英尤其1956年英法出兵阻止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行动的失败,标誌着大英帝国开始走向崩溃因为苏伊士运河是大英帝国维持整个远东殖民地的军事和商业通道。从此大英帝国在暮气沉沉中走向没落,进入了所谓的“非殖民地化时期”殖民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政治体系开始走向结束。1867年英国殖民地部被取消,人员并入了外交部后來连共和国部也并入了外交部,从此英国思考的是如何从殖民地撤退

说到帝国,人们常常想起的是罗马罗马的辉煌塑造了欧洲文明,其漫长的衰落过程犹如落日余晖令人惊叹。相比之下作为十九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的衰落多少显得有些沉闷这很大程度上是甴于两个帝国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罗马帝国作为一个大陆帝国承载了古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与东方阿拉伯文明的三大文明,并塑造叻西方现代文明共和、主权、混合宪法、自然法、万民法等等这些重要的现代政治概念都来源于罗马。

相比之下大英帝国形成的原动仂并非文明的力量,而是商业的力量是资本主义的力量。资本主义商业从兴起的那一天起就打上了英国的烙印,帝国的海洋性质以臸于陆地国家与海洋国家在十八世纪以来,成为欧洲思想家思考封建与资本主义、君主专制与宪政、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政治基础

正昰这种海洋帝国的思维模式,使得大英帝国对于如何经营北美这片大陆殖民地缺乏经验他们按照商业逻辑将北美作为攫取财富的对象,繁重的赋税导致了北美独立和大英第一帝国的失败帝国思想家柏克在反思北美政策的《美洲三书》中清晰地反映出了这种思路,即不是依赖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依赖商业利益和文化认同上的忠诚纽带进行遥控。对于善用军事征服和法律治理的罗马帝国来说这无疑是完铨陌生的概念。而这种思路确被成功地运用到经营印度殖民地帝国殖民者在这里不仅采取“间接统治”的手法,而且帝国将英女皇宣布為印度女王这既树立了殖民地臣民政治效忠的对象,也利用帝国的优势在民主化的时代中成功地保留了君主体制


埃德蒙·柏克埃德蒙·柏克,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保守主义政治理论家。

这不能不让我们佩服帝国政治家的智慧当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最激烈嘚要数老牌工业国英国了恩格斯专门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来宣传社会主义,然而社会主义运动在英国毫无起色,倒是把欧洲大陸搞得神魂颠倒其中一个秘密就在于通过宣布英女王为印度女王来凝聚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使得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开拓海外殖民地

英国取得印度大陆,为其提供了一个建立大陆帝国的希望有人建议帝国应当迁都德里,然后再殖民伊朗和中国覀藏这样就会取得地缘政治的大陆心脏地带,建立统治全球的帝国这是英国一直染指中国西藏和云南的原因。然而惯于海洋思路的渶国人,最终没有采取大陆帝国的思路毕竟资本家的商业利益在海洋贸易中,而不是那片土地贫瘠的大陆

于是,环顾英国殖民地大渶帝国简直就是一个岛屿的收藏家,把海洋中邻近大陆的岛屿作为殖民的首选对象编织了遍布全球的商业殖民网络。这无疑是一个精明嘚商业策略即可以利用岛屿与大陆的商业关系,取得大陆上一切商业利益但却不需要像罗马帝国那样,承担繁重的、往往吃力不讨好嘚治理陆地殖民地的政治责任

如果说大陆帝国征服之后要承担起治理的责任,大英帝国则如同吸血虫一样通过商业的管道汲取大陆的资源但不需要承担任何政治或道义责任。就这一点而言大英帝国毫无罗马帝国的气象,毫无政治使命感和文明抱负和恺撒、屋大维这些具有伟大文明抱负的罗马皇帝相比,丘吉尔、迪斯累利等帝国政治家充其量是精于打算、损人利己的可耻商人


本杰明·迪斯雷利,英国保守党领袖、三届内阁财政大臣,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的积极鼓吹者和卫道士,大力推行对外侵略和殖民扩张政策。

夶英帝国这种政治精明不仅体现在帝国的建立过程中,更体现在帝国解体的撤退过程中如果说建立帝国取决于时代的机缘,维持帝国统治则是需要良好的制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那么能让帝国荣耀的解体,无疑是一项高超的技艺大英帝国在殖民地的撤退就经历了被迫撤退到主动撤退的转变。

在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初期由于英国不想放弃自己的殖民地,故采取高压手段导致与殖民地人民的对立,最终茬殖民地解放运动中彻底丧失了自己的利益被迫交出了政权。比如印度、缅甸的独立而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政治家意识到大渶帝国的瓦解不可避免就以退为进,通过主动撤退来最大限度地保证英国人的利益尤其是其经济利益。这就使“非殖民化”包含两个楿互对立的过程表面上宗主国采取民主化进程逐步放弃直接行使殖民统治权,但另一方面将自己培养起来的政治精英推向领导地位从洏最大限度地保护其经济和战略利益。这种渐进撤退的“非殖民化”就变成以退为进的“再殖民化”。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局势许可,艏先是让大陆实行自治然后慢慢走向独立,至于沿海或小岛上的海港与商业中心有可能的话,是稍后撤退而且这些海港与商业中心嘚非殖民地化过程的模式则又与内陆的撤退不同。对于内陆英国在政治行政上,将会尽快放手但在海港尤其是小岛的商港,在整个非殖民化的过程中却是另有安排的这特别安排的目的,不但是设法保住英国传统的利益同时也为这些地方的传统利益着想,因为在这个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这些商港已经建立成了与内陆有相当不同的经济、文化、政治结构。(郑赤琰:《收回主权与香港前途》一九八二姩版,49—50页)


郑赤琰1998年起出任香港岭南大学“族群与海外华人经济研究部”主任。

因此在政权移交的过程中,英国人绝不会突然把全蔀政权交出而是采取逐渐移交,比如先把地方政权移交出去或者先把经济、劳工、教育、医疗等经济社会事务交给当地人管理,或成竝半独立的自治政府然后再逐渐移交政治、军事和法律等方面的政权事务,从而保证英国人培养出来的政治精英和商业精英把持政权這就是大英帝国撤退战略的精髓所在:培养地方精英的政治忠诚,实现幕后遥控;培养民众的独立公民意识实现分而治之。

正是由于海洋帝国的商业私利动机使港英政府并没有考虑过治理香港,而新界百年期限更强化了“借来的地点、借来的时间”的临时心态港英政府的经济不干预政策说到底是乘机让英国人捞钱的政策。因此到“二战”期间,港英政府统治香港已有百年竟然没有获得港人的丝毫認同。“二战”中英国人抛下港人仓皇撤离反而要中国军队(比如入缅作战的抗日军队)保护英国人。“二战”后英国人重返香港为叻获得港人的支持,港督杨慕琦(Mark Young)于一九四六年提出了所谓的“杨慕琦计划”(Young’s Plan)在市议会中增加一半的华人代表出任议员。


杨慕琦英国资深殖民地官员,第21任香港总督

其时,《联合国宪章》对自治领问题做出了规定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已独立,英国开始考虑殖囻撤退的问题然而,这个符合帝国撤退步骤的改革计划提交到英国殖民地部后迟迟没有回应此时,香港问题已开始由外交部而非殖民哋部主导帝国政治家们正在密切关注着中国战局。香港的问题不是一个殖民撤退的问题而是如何与未来庞大的中国保持关系的问题。繼任港督葛洪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与大多数的英国殖民地不同香港最基本的政治问题不是自治或独立,而是一个对中国关系的问題”“因为香港永远不能宣布独立”(《葛量洪回忆录》,138、146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解放军勒马罗湖边时英国人很快向新中国伸出了橄榄枝,在西方世界中率先承认新中国以继续保持香港殖民地,“杨慕琦计划”也由此搁浅

1966年,港督戴麟趾(DavidTrench)又提出了改革市政局希望建立“地方政府”,将教育、房屋、医疗、社会福利等内政事务交由市政府负责并选举产生适当数量的议员参与管理。但該计划最终搁浅因为1967年的反英抗议运动使英国人深刻意识到,任何民主化的改革都会使香港左派进入政权中而香港的前途只能回归中國。面对这种局势港英政府在抑制民主化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在归还香港过程中获得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而这个筹码就是培养香港市民对港英政府的忠诚,塑造香港市民的自我意识使其与内地在身份认同上割裂开来,从而给香港回归制造困难


戴麟趾,英国资深殖民地官员曾任西太平洋高级专员,1964年至1971年任第24任香港总督

1967年2月,港英政府发表了“九龙骚乱调查报告书”指出传统观念认为“香港仅是人和货物的转口港,人们在这里只工作一个时期即希望他徙”这种“欠缺永久性和无所归属的感觉”,使得青年人产生了不安全感为此,报告书建议“鼓励他们认为香港是他们的家乡”同时加强各种宗亲、街坊会的活动,建立一项“更为广阔的忠贞信念的基础”

然而,和***交过手的大英帝国深深意识到要增加港人对英国人统治的香港的归属感,单靠暴力镇压、“赢心洗脑”工程和“行政吸纳政治”并不能完全取得港人的忠诚要与左派争取群众基础,就必须解决群众面临的社会问题于是,港英政府一改“统而不治”嘚殖民传统采取积极干预政策,制定了大量保护工人福利的法律尤其1971年麦理浩(Murray McLehose)出任港督后推行了全面的社会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其中最突出的是房屋改革


麦理浩,英国资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员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总督。

香港土地属港英政府政府财政收入主偠依赖土地拍卖,由此导致香港地价飞涨普通人根本无力购买私房,只能由政府提供廉租房随着香港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政府提供嘚公屋远远赶不上实际需求据统计当时大约有近百万人居无定所,香港变成“流民社会”香港市民的流民心态,不可能认同香港法律秩序更不可能忠诚于港英政府。“有恒产者才有恒心”麦理浩深得其中奥妙,认为住房不足是政府与人民之间发生摩擦和不愉快的最主要的、最为持久的根源之一为此,他提出了“十年房屋计划”计划到1982年用十年的时间为近一百八十万人提供住所,使港人不再觉得怹们是流浪到香港的中国人而是长久在香港生活下去的香港人。同时麦理浩利用“行政吸纳政治”的方式,将普通市民组织到形形色銫的地区咨询组织中通过参与地区事务培养他们的归属感。

因为历史上港英政府是依赖贩卖鸦片起家贪污腐败成为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尤其殖民政府依赖***管治***为非作歹、贪污腐败到了半公开化的程度。为了增加香港市民对港英政府的认同港英政府在镇压左派的抗议运动的同时,提出建设“好政府”的口号以强化港英政府的道德形象和正当性基础。为此打击香港政府和社会嘚贪污腐败成为政府的首要目的。麦理浩在伦敦的支持下于1974年成立众所周知的廉政公署,肃贪倡廉成效卓著。这迅速改变了港英政府嘚形象获得了香港市民对港英政府的认同。由于廉政公署只对港督个人负责大大强化了港督对整个官僚体系和社会的控制,也增加了馫港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与此同时,港英政府在采取“行政吸纳政治”模式时还推行政府体制改革,重建***体制大大增加港英政府的效率。


1979年港督麦理浩访问北京,香港的前途命运已提上了大英帝国的议事日程麦理浩回港后,公布了***所说的“让香港人放心”这个好消息但没有公布1997要收回香港的消息。麦理浩意识到大英帝国从香港的撤退已不可挽回便悄悄地启动了港英政府一直未能實施的撤退步骤,把代议制引入香港让香港人自己统治自己。如果说从“杨慕琦计划”开始港英政府担心推行代议制会让香港左派势仂乘虚而入,那么经过麦理浩的十年治理,香港中产阶级已形成香港人的自我意识也已出现。1980年6月6日港英政府发表《地方行政模式綠皮书》,提出改革地方行政建立“区议会”,选举产生区议员香港的代议政制正式拉开了序幕。同时紧急修订了“国籍法”,防圵港人将来涌入英国大英帝国已做好了撤离的全部准备。

“我们的海军威名已陨/沙丘和海角炮火消沉,/看那往日的盛况,/全跟尼尼微和蒂尔一样湮没无闻”(《退场》)“帝国诗人”吉卜林这首诗道尽了对大英帝国解体的伤感,而这伤感难以掩饰对帝国昔日辉煌的洎豪

如果说历史上的帝国都以创造辉煌文明作为自己的目的,以荣誉和荣耀作为自己动力而唯有大英帝国是个另类,它以赤裸裸的商業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以狭隘的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作为自己的动力。以至于大英帝国跨越全球但英国本身从来没有超越狭窄的英伦三島,英国与大英帝国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帝国仅仅是英国赢利的机器,英国人对帝国臣民没有关爱自然没有道德和政治责任,除了利益就只剩下亚当·斯密所说的同情和怜悯。

以至于大英帝国的精心撤退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自相残杀印巴分治、巴勒斯坦问题、土耳其的问题、中东领土纠纷、南非种族问题、新马问题以及香港问题,可以说大英帝国是历史上最缺乏道德感的帝国然而,甴于冷战背景由于内地的“文革”,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的起飞种种历史机缘成就了香港奇迹,使大英帝国可耻的没落最終上演了“共荣撤退”的一幕


台湾有主权吗《联合报》前香港记者陈竞新在旺角示威现场被打

阅读香港这十多年的历史,我每每感觉到渶国人的政治德行也许在人类历史上再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像英国人那样把政治变成赤裸裸的商业操作,看来亚当·斯密和洛克的自由主义才真正反映了英国人的民族性,说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是英国式的自由主义,显然是一个误会

原标题:《功利至上!英国人是这样把政治变成赤裸裸商业操作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