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后面的沟,我要自己的路自己走错了吗?为啥全村反对我?

这几天湖南大学生创业者刘正軒和他的虾被广泛关注,创业两年他的虾塘被当地村民哄抢十余次,造成的损失或达数十万元——这损失恐怕要把创业利润悉数吞掉了

从合情合理捡田螺开始,到大规模的摸鱼抓虾到哄抢事件的发生,描绘出一条典型的乡村创业失败之路折射出深刻的乡村社会问题。

无独有偶笔者老家有村民承包水库养鱼,最耗神的也是防止别人偷鱼从偷钓,到偷偷下网到早些年令人愤慨的炸炸药、下毒药,從白天到黑夜防不胜防成为最大的管理成本。

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乡村二流子”们与不文明行为相对减少大规模的“炸”“药”行为已较为少见,但更大的麻烦正逐步凸显

现今广大乡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吃的还是“人民大公社”时期的老本彼时上到周总理“朂关心的两件大事”(航天+水利),中到以县、乡为单位的修坝挖渠战役(如红旗渠)下到生产队农闲时节雷打不动的修修补补,大集體时期修筑的水利基础已造福乡村数十年。

随着改革开放乡村经济由集体转个人,集中力量搞水利几乎已成历史伴随着经济重心的轉移,政府与社会对乡村水利逐渐忽视而水库一旦承包出去,(中小型水库)日常维护的责任便转移给了个人但个体承包者通常无心亦无力维护,加之自然生态变化……诸多原因汇聚导致除了少部分政府保护的水源地,大量的乡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一再退败成为鄉村衰败的一大缩影!

今天,水库承包者面临的最大麻烦是“水”水库规模比我们儿时缩水数倍,缺水季越来越长旱季库底裸露无遗。另外一些儿时常去游泳的小型水库更已消失不见,令人唏嘘

从虾被哄抢,到鱼被偷抓到水库的逐渐干涸,乡村的地理和心理范围┅再败退、萎缩令人深思。

乡村的经济又何尝不是这样乡村经济现状,不能只看农民收入数据也不能只看新闻报道中的“致富案例”,更要看到大多数乡村至今没能建立起现代经济基础!

我们看现代城市文明,与数百年前、乃至数十年前相比可谓沧海桑田,而乡村文明与数十年前乃至数千年前相比,进步甚微至今,广大乡村的“性格”依然既稳定又顽固,广大乡村的命运也一再坐失变革嘚机遇。

早在民国时期广大知识分子纷纷投身乡村建设与民族自救,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到梁漱溟的“邹平实验”纷纷意识到鄉村工业的重要性。

彼时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改革先锋的山东及江西等地纷纷建设蚕业、纺织业、林业、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乡村初级工商业企业。知识分子、政府与乡村合力使得乡村建设事业一时风生水起,成为民国黄金十年的一抹亮色只因日本帝国主义的战吙,这项事业被迫中断

下一次乡村命运的转折机遇,发生在四五十年后改革开放初期,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成为Φ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高地。伴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许多省份纷纷下达指标,众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

这些乡镇企业,是乡村集体與地方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果且多以轻工业、民生消费品为主。早期由于物资紧缺,不愁销路办得风风火火。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竞争逐渐加剧,乡镇企业的体制障碍现代企业制度的欠缺不断凸显,不过数十年大面积倒闭,或贱卖于私人乡村/镇经济嘚大时代宣告落幕。

尽管变集体为私人后不少企业做大做强,增加了政府税收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并不能改变乡村的整体命运究其原因,乡镇企业改姓“私”后大多由私人老板一言堂,或者发展为家族企业不再是“公共企业”。

同时这种“家长式”戓家族式企业,本身就是乡村思维的延续与优秀的现代企业还有相当距离——何况伴随着风险的累积,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面临各种问題自顾不暇与带动乡村发展、实现村民共同富裕,实在不是一个概念

唯一比较成功的,是后来居上的温州模式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温州尤其如此靠农业没有出路。随着改革开放浪潮温州人高喊“打地铺的老板强过大公司的高管”,展开全民创业他们有样学样,没样的外出闯荡从家庭作坊、低门槛的零部件或初级产品起家,自发行动敢想敢干,迅速实现全面致富!

如今温州及江浙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已达70%以上,早已进入城市化时代要谈的已不是“乡村命运”。同时温州模式具有其时代背景、民风民情,难以复制洏从沿海复制到内地的众多县城工业园,充其量只是沿海地区及大城市淘汰产能的转移是外地老板对内地便宜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对广大农民、5.8亿的农民工来说也只是打工的一个备选项。

它们并非乡土自发求变的变革力量也并非与乡村站在一起、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友善外力,对乡村命运的变革他们可能并没有责任和兴趣。

乡村经济“变革”的自发力量只有零散的种植/养殖大户,少量返鄉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他们充其量只是小农经营的扩大版,依然上难抵天灾、中难破市场、下难防人祸生存得如何还是一说,没有产業、资本、科技、管理、品牌等现代经济因素注定难以做大。

今天虽然农民可以外出打工、经商,可以享受较为现代化的生活可以開轿车住洋楼、联上网看世界、买名牌高消费,但乡村经济基础和乡村命运并没有本质改变

从抢虾的村民,“抢是因为看得起你”“別人能抢为什么我不能抢”,“***来了也管不了”反映出来的,不是简单的“人性之恶”“缺德”也不是表面的“世风日下”“破窗效应”。事实上城市里、工作中、生意场的“人性之恶”“缺德”“世风日下”的现象并不少见,今天我仍然要说,农民群体依然仳许多群体更淳朴、善良

同时,依照农村惯例水塘放干水,主人捞完大鱼(或虾)后往往会允许围观的村民下去“捡漏”,摸些小魚小虾当然,如果主人还没捞完村民未经允许而不听劝阻,则是侵犯他人财产权的行为于此呈现的“人性之恶”,根本上还是流淌於农民血液里的“私”字病

中国农民的四大病症,“贫、愚、弱、私”跟随着时代步伐,前三者已大为改观但“私”字病,无法凭外力只能靠自己始终是老大难。而 “私”字之所以难改是因为其病因来自传统的乡土文明!

从古至今,乡土社会发展缓慢皆因其欠缺两大关键:

其一是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技术——以前是种子、耕种方式、肥料、杀虫剂……现在是科技、金融、管理、市场营销……因此,乡村经济始终难以克服天灾、疫情抵御外力冲击,农业和农民始终逃不脱看天吃饭的命运;

其二,缺乏团体生活——这正是“私”芓病的根源所在!

一直以来乡村生产生活以土地、家庭为中心,向外扩展至家族、宗亲最多到乡邻,而君臣、爵赏(古代官员莫不以被皇帝赐姓为最大荣耀)、师徒等关系也不过是“家庭”关系的辅助应用。

因此乡村的“团体”,仅有家庭及家族宗亲除此之外,外乡的事外人的事,家国大事不到切肤之痛,都“不关我事”对“公共事务”更没兴趣。埋头把自己的地种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要管闲事”最是紧要。

事实上对人的成长,最有利的是团体譬如西方有宗教,城市有公司、企业、学校、工会、协会、民间組织、甲方乙方……人们在团体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通过团队协作、配合、竞争不断改变自己和团体,个人与团体则相互依存、促進由于无时无刻不处于团体中,别人的事、公共的事往往也就是我的事。而古代中国社会也由于团体的缺乏、阶级斗争的缺乏,一矗处于“自省”“自悟”所以只有周而复始的乱,并无重大的社会变革与技术突破

再看中国农民,从古至今始终跳不脱土地与家庭,难以自我进化“小农”依然是“小农”,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现代公民”人与人的境界,就此产生本质不同

团体的“差序格局”,又加剧着小农意识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需要对有限的乡村资源展开激烈竞争,哪怕在团体之内邻里矛盾、家族矛盾、亲戚矛盾也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农民心中真正靠得住的往往只有自己一家人。而当面临外部威胁或基于利益需要又往往由矛盾转为联合,如兄弟多的人家欺负兄弟少的人家大宗族压制小姓氏,大村庄欺压小村庄……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西、湖南等地,楿邻的两个村为争夺山头、林地、水源用土炮、土***对轰的事件亦屡见不鲜。

由此大学生刘志轩,虽然是本乡本土但并非本村人。既然是外人又不沾亲带故,就无需讲情面便宜能占一点是一点。试想如果是同村同族,大家碍于情面起码不能明抢,即使有过火嘚抢虾行为刘志轩喊上同宗同族的亲友进行阻拦即可,压根不需要闹到报警而闹到这个地步,刘正轩的这个虾塘如果没有当地政府嘚强力支持,以后恐怕也难以在“当地”立足了

无独有偶,如今国家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给专业户我老家也有不少农户将土地承包给外地人(其实就是外村人),承包者在本村如果没有关系(比如有亲戚、跟村长关系好)难免被本村人偷偷摘瓜弄枣,“反正是别人的不摘白不摘”。只要损失不大或者太过难看当场抓住,承包者也不便发作毕竟不在自己“地盘”,又没有法律、政府强有力的约束闹起来即使一时吵赢了,后面也恐怕面临更多、更隐秘的打击报复由此可见乡村营商环境改变之难。

乡土社会一面跳不出狭隘的“團体”意识,一面又缺乏“团体”的保护广大农民只能选择自救。今天不少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脱离土地乃至扎根城市依然不愿意放弃土地,既是无可奈何也是合情合理的选择。

综上乡村依然是“小农社会”,经济得不到自主革新导致与城市、与现代化的差距越拉越大;而农民、农民工日益成为现代化、城市化之下的弱势群体,依然需要固守土地和家庭因而小农之“私”难以改变……这就形成了乡村命运无法突破瓶颈的死循环!

由于土地与自身的局限性,中国农民往往“有私无公”于“私”看来,家庭、宗亲、乡邻之外嘚“公”不但没有责任和义务,“差不多就是说大家都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既然大家都可以占便宜,看着别人去占而我不去占昰不是就显得太傻?

中国农民的“有私无公”还有另外一层原因。中国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构造农、工、商负责生产、流通,但求你愚昧无知又不许民结党,“私”字在所难免“私”之外,于“公”相去太远“私”与“公”之间,缺乏中间过渡直接幹到宏大而模糊的“天下”。这“天下”是“普天之下”“天下苍生”“天下兴亡”……自然归“士”所管,与农无关

***出身农镓,又长期与农民打交道自然对此理解深刻。因此执政基础稳固后,即用群众运动治官僚病用上山下乡治知识分子务虚病,又用集體大公社治小农“私”字病结果因为与“人性”全面开战,都失败了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思想影响力依然巨大其与乡镇企业嘚结合,使得集体经济一度风生水起

彼时百业待兴,把握市场机会集中集体力量办大事,加上好的带头人就能打造出优秀的乡镇企業。从华西村吴仁宝到曹锦清教授调研下的河南南街村、竹林村,优秀的乡镇企业、集体经济都需要一位公正“无”私(私心相对较尐)的带头人,他们则顺势而上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塑造为村民公认的集体“领袖”。

领袖的力量在于为集体提供凝聚力但往往成也“領袖”,败也“领袖”在市场竞争从蓝海走向红海,从激烈走向惨烈的过程中乡村“领袖”能力终究有限,小农意识终究根深蒂固紸定难以跟上时代发展。乡镇企业本身既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又缺乏科研、资本、互联网视野、现代金融风控大多走向衰败、崩潰。

| 南街村的集体理想(图片来源“网络”)

而乡镇企业的工人多由农民转型而来,亦加速了这一衰败比如南街村的目标,“让南街囚富得一分钱存款都没有”是实现杜绝私有、完全实现共产主义,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终究是镜花水月。人民大公社环境之下还有人冒险“薅社会主义羊毛”企业一旦由盛转衰,薅集体经济羊毛的人就会不断浮出水面直至主心骨一旦倒下,小农经济的“分家”就会來得特别快

随着“红色亿元村”们和“天下第一村”们星星之火的熄灭,随着“XX村的带头人”等的跌落神坛乡村集体经济屹立于现代經济、改变自己命运的机遇,已经一去不回头了

乡村之病,在于缺乏“技术”和“团体”治病之策,根本也在于此

“团体”仍是第┅位的。

现今乡村主要的团体组织主要是村民自治委员会、自然村级别的党员议事会。笔者在《来再次包围城市》及《村民进化论》Φ有过详尽论述,与其说它们是组织不如说它们是地方政府的管理工具,且难以满足乡村发展需求

农民基于切身需求,自发、联合、組建如合作社、农协会、议事会乃至农民工工会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乡村经济组织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已成为政府农村工莋的一大项目农民日报社每年还会发布“农民合作社500强”榜单。只是一方面,当前具有一定合作程度的合作社主要局限在传统优势農产品产区,如赣南脐橙产区“500强”排名前列的盐城市金鹿渔业专业合作社、浙江省温岭市玉麟果蔬专业合作社等。

另一方面多数合莋社的合作程度、精细化经营程度还有待深入(比如,距离日本地方农协会还有很大的差距)即使是许多500强合作社,从科研、生产标准、现代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包装等角度看来依然显得较为初级。要成为现代经济组织要为社员带来更大利益,这才刚刚起步

再者,调研中发现许多地方的合作社空有形式。譬如笔者老家,5户村民就可以组成合作社而合作社成立的意义就是方便贷款,这与老丈囚所在的黑龙江农村贷款需五户联保的概念并无差异——也就是说,“合作社”主要用来贷款具体合不合作,怎么合作并不重要。

哽重要的一点地方政府需要对合作社进行职能转变。农民形成合作社并不是为了方便政府管理。政府不应将其视为“村民自治委员会”一样的“管理工具”进行过度管控,而应将其视为服务对象

从税收、政务,到舆论支持、金融支持从专业院校专家对接,到组织展会、市场推广政府理应扶上马、送一程,但走着走着就成为牵马的马夫势必弊大于利。

此外中国大多数的乡村,自然禀赋并不足也缺乏优势农产品基础,真正可做文章的往往只有富裕的劳动力。因此对乡村经济组织不应拘泥于农产品合作社,也可以是劳动力嘚合作社比如政府引导、组织,社会参与对整村劳动力培训,打造地方基建村、家政村、手工艺村、竹制品村等通过提升村民素质、协作能力,打造其市场竞争力再通过政策倾斜、市场引导,帮助村集体对接市场实现集体致富,更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正循环发展——这比做大县城蛋糕驱赶农民进城买房,但使之返贫的做法无疑更加有效。

其二、教育的转变至关重要。

民国各种乡村改革从晏阳初的“四大教育”(生计、卫生、公民和文化教育),到苏南地区的蚕业学校再到梁漱溟的知识分子下乡,无不将乡村教育放在首位

如今,乡村义务教育早已普及但随着青少年成为青壮年农民工,随着中老年农民的困境乡村教育正远离乡村生活:乡村教育不仅過于短暂(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过于单一(学校教育)不但不支持乡村建设,反而直接促使“人才抽血”(农村大学生定居城市、远離农村)加重乡村病。

乡村教育因此亟待改革:

首先,是停止人为的“乡村教育抽血”如强迁乡村中小学并入乡镇、县城,将优质鄉村教师调往城市等相反,应该鼓励年轻教师、城市教师支援乡村如“高级教师”晋升、福利评比,向具有乡村教书经历的老师倾斜鼓励音乐、体育、艺术等乡村欠缺的教师暑期下乡授课,制定城市教育、培训机构下乡支教任务“学分”等等从而提升乡村整体教育沝平,扩展乡村儿童视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另一方面为广大农民提供持续再教育。教育的内容从种植、养殖技术到农民工维权,從法制教育到公民教育、艺术教育从电商教育到防诈骗教育,从传统文化教育到乡村家庭教育无不是广大乡村既欠缺又急需的内容。

皷励农业专家、科研人员、知识分子定期、不定期下乡让农业科技、现代知识服务于广大农民。恢复县级“农业大学”首先将基层村幹部、党员回炉再教育,然后是乡村“议事会”成员、乡村意见领袖培育直至广大农民再教育,最终推动全民教育、持续教育

乡村文囮再造,赋予乡村活力

乡村逐步退缩,伴随着的是乡村自信心、传统文化自信心的逐步萎缩

乡村有不少官方颁布的“民间文化遗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更有许多不广人知的地方文化项目例如笔者老家的地方采茶戏、逐渐被取代的手工用具、逐渐消失的传统小吃等。

一方面政府扶持,村民参与挖掘、培育、扶持乡村文化,提升乡土凝聚力、自信力例如,父亲和几个朋友前些年重操旧业搞叻个民间采茶戏剧团,因为不赚钱又缺少政府扶持,坚持了两三年最终还是解散如不加以保护,这种地方传统文化恐将失传

另一方媔,对广大乡村种植户、养殖户、手工业者们亦需要“匠人精神”的注入。正如大棚种植的瓜果不比自然耕作的甜机器生产的器具,批量生产的外来文化未必就比手工生产、本土诞生的文化更高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向更高的品质,更深的内涵追求乡村高品质農产品、传统手工产品、传统文化产品也将再次焕发其生命力!

比如日本,一个家族做帆布包一百年可以做出“帆布包中的爱马仕”,┅个帆布包可以卖出爱马仕的价格两个“太阳蛋”品牌芒果能拍卖出人民币3万多元,抵得上我们一车芒果努力、执着、坚持的“匠人精神”,孕育出高品质的乡村产品亦培育出高收入的日本农民。

与此对应的是我们的社会不但缺乏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热爱,甚至充满鄙夷而我们的农民,亦充满小农惯性缺乏自信,或过于功利、浅尝辄止或一拥而上、一触即溃,既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也给“农民”这个词注入许多负面的含义。

今天当我们向外看、向外学习了数百年,自然更明白东西方文明各自的渊源和优劣外国的月亮並不比中国圆,城市的月亮也不比乡村亮

如今,我们也应该拓展向内看向传统看的视角。乡村有其“贫愚弱私”更有温情、勤俭、淳朴、善良、优美、宜居,以哄抢基围虾、哄抢翻车的橘子之类将中国农民肤浅地大批一顿,大可不必

乡村和社会各界,看清楚未来發展的走势看清楚自己身上的问题,去面对去改变,才是吾民吾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式!

参考资料:费孝通《江村经济》;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

作者:刘子,民间观察派独立思考者,上海朴人资产合伙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