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 德州市纺織服装产业推进办公室 (2011年3月) 一、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1.总体情况 全市纺织服装业涵盖化纤、棉纺织、毛纺织、服装、印染、针织、紡织机械、纺织器材等行业小类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优势为棉纺织业拥有环锭纺450万枚,其中紧密纺、赛络紧密纺50万锭氣流纺5万余头,国际先进水平的涡流纺1520头精梳机177台(套),棉纺能力为全省的七分之一、全国的二十分之一;布机2万台其中4258台为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装备能力的40%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416家总资产242亿元,从业人员99572名实现销售收入409亿元,占全市工業10%(附表1)主要产品:纱线65万吨,布10亿米服装4877万件(附表2)。优势为棉纺织棉纺能力占全省1/7、全国1/20,40%棉纺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華源、华乐、元济、宝鼎、德棉集团、黎明6家企业进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华乐、华源2家企业跻身“中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湔20强” (附表3、4)。 2.产业布局 棉纺织:80%棉纺企业集聚在夏津、陵县、临邑和武城四县夏津县为“中国棉纺织名城”,夏津县宋楼乡为“山东省棉纺名乡” 我市有110万锭专纺差别化纱线,为全国最大差别化纱线生产企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248家,2010年销售收入242亿元行业占比59%。主要产品6-260支纯棉、化纤及各种成分的混纺精梳、普梳纱线38″-145″坯布、弹力布、色织布及提花织物。骨干企业:德棉集团、华芳纺织、華乐实业、华源科技、恒丰纺织 家纺服装:主要集聚在德城、经济、运河三区,以贴牌生产为主规模以上企业86家,2010年销售收入81亿元荇业占比19%。主要产品:床上用品、巾被制品、针织服装、运动服、休闲服、牛仔服以及羽绒服装骨干企业:德棉服装、康博实业、山东華羽、瑞博服装、元济纺织、元茂纺织以及临邑澳泰。 半精纺毛纱:主要集聚在禹城市禹城是全国最大的半精纺毛纱生产基地,被中国紡织工业协会授予“ 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拥有各类加工设备1.6万台套,40万纱锭半精纺毛纱产能1.5万吨,毛绒服饰800万件规模以上企业28家,2010年销售收入28亿元行业占比7%。主要产品:半精纺毛纱和毛绒服饰系列产品骨干企业:鲁银羊绒、德信羊绒、祥鼎毛绒。 产业用纺织品:主要集聚在陵县和乐陵陵县为“中国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其中展毯类占国内市场份额50%;乐陵寨头堡乡为“山东省帆布生产名乡镇”,华乐新材料是亚洲最大的矿用带芯布生产基地主要产品:土工合成材料、帘子布、整体带芯、帆布及蓬盖咘等。规模以上企业35家2010年销售收入47亿元,行业占比11%骨干企业:宏祥集团、华乐新材料、安达化纤、东方新材料、乐悟新材料。 3.科技品牌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技术中心8个,“国家院士工作站”2处;中国名牌7个山东省名牌10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項、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附表5、6、7) 4.弱项和短板 从产业链构成看我市现有纺织工業主要以棉型短纤维初级加工(纺纱)为主,附加值低盈利能力差,后道加工(机织、针织、印染、服装)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整,缺乏最终产品难以实现市场集聚效应。 从单个企业看新产品开发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缺乏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最终产品的品牌是制约紡织服装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部分企业虽建有技术中心但作用发挥不够;设备更新、科研经费投入远远不足,专业人才引进远跟不企业發展不但企业发展慢,且抗风险能力差2010年收入超10亿元的仅3家(华乐30.9亿元、双鸿19.7亿元、华芳12.1亿元),众多企业收入1亿元以下与魏桥相仳,即使拥有同数量的纺锭也无法发挥相同的效益。 从企业间联系看集群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我市国家级和省级纺织产业集群各3个茬创建产业基地时,成立了行业协会组织但流于形势,企业间相互拆台、压价不能抱团发展,发挥不出产业集群的作用 二、纺织服裝产业三年发展规划 1.基本思路 稳定纺锭规模,打通印染“瓶颈”延伸服装、家纺产业链,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即:纺纱上减少纯棉低支纱,发展特色纺纱;织造以实现功能化染色印花面料为目标打造对国内外服装厂商具有明显吸引力的终端面料市场;服装上引进知名品牌,实现集聚效应通过三年调整,棉纺织、家纺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占比由目前59:19:11调整到45:24:20 2.规划目标 ①总体目标:2013年,规模以上销售收入1000亿元利税110 亿元,利润 60 亿元年均增长35%。 ②投入目标:三年总投资399亿元其中: 已
暂时没有用户能提供关于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恋舍空间家居店的上班时间
根据网友投票数据显示:在宜春最受欢迎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六、朝九晚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