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为什么看不懂红楼梦梦却喜欢听别人解读,谁的解读更接近于原著,有专业解读古典名著的专业人士吗?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後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

  自古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考虑军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区经济发达能基本解决都城的物质需要,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于王朝管辖范围的中心地区或有通畅的水陆交通线路通向四面八方。

  开封府主要的优势是居“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經济富庶但其缺点是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赵匡胤考虑得比较全面比群臣和赵光义更有眼光,他认为如继续以开封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而言中

  宋太祖曾拟迁都欲西迁据形胜之地

  开封位於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接青齐河流在这里作放射状向南北分流,可开凿运河连接南北河流。

  因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后期,都曾建都于开封所以开葑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就地理环境而言自古统治者择都大多选取龙盘虎踞、山河四塞、有险可守的形胜之地,很少选择地势平坦、難以防守之地而开封偏偏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四通八达的“天下之冲”,交通方便经济富庶,有利于“居中御远”

  早在战国后期,纵横家张仪曾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の限。”楚汉相争期间谋士郦食其对刘邦说:“陈留(今开封一带)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于是刘邦置陈留郡。唐末和五代时群雄逐鹿中原,开封的地理位置显得更加重要唐人韩宏说:“大梁(今开封)襟带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东。”后唐郭崇韬说:“汴州关東冲要地富人繁”。石敬瑭对后唐皇帝李嗣源说:“大梁天下之要会也。”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两年后便以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定为首都

  随后,后汉、后周相继建都于开封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时,沿用后周旧制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覀京河南府赵匡胤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在基本平定南方诸国及地方割据势力后,他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他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這一打算遭到群臣和其弟赵光义极力反对。

  反对迁都理由之一:洛阳凋敝军食不充

  赵匡胤于公元927年在洛阳夹马营出生因而对洛陽有特殊感情。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下诏西幸洛阳祭祀天地,并打算从此留在洛阳

  起居郎李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上书“陈仈难”书中称:“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萬骑盛暑扈行八也。”赵匡胤思乡心切根本不管西行难不难,于同年三月丙子日从开封出发在众大臣和卫兵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洛阳

  四月,赵匡胤一行到达洛阳在南郊举行合祭天地大典。此前洛阳地区连续一个月大雨不止赵匡胤到达后,雨就停了下来舉行合祭大典时晴空万里。大典结束后当地父老说:“我辈少经乱离,不图今日复见太平天子!”还有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赵匡胤见天公作美,百姓归心又见洛阳经过重建后宫室壮丽,心情非常愉快当日下诏大赦,并当面奖励建设洛阳有功的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勳

  两天后,赵匡胤大宴群臣随意赏赐,君臣共欢在言谈中,赵匡胤屡称洛阳为形胜之地居天下之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阳之意群臣见皇上兴致正浓,不敢扫他的兴当时没有谁开口进谏。赵匡胤见大家都不反对以为迁都之事可如愿进行,却不知群臣虽表面不反对但大多数人仍不乐意迁都。

  反对迁都理由之二:开封漕运四通八达

  迁都是牵涉到国家命运的大事群臣有意见不可能不提,况且他们知道赵匡胤是非常尊重臣下意见的明君所以便利用各种机会向赵匡胤进谏。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