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爸交流很多事情我不问你不说 我说东 他想的西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15汾)
三年前的一天我考高中,分数不够要交八千元。正在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对母亲说,我下岗了母亲听了就哭了,我跑过来问怎么了母亲哭着说,你爸爸下岗了父亲傻乎乎地笑个不停。我气愤地说你还能笑得出来,高中我不上了!母亲哭得更凶了说,不仩学你爸正是因为没有文化才下岗的。我说没有文化的人多的是,怎么就他下岗无能!
父亲失去工作的第二天就去找工作。他骑着┅辆破自行车每天早晨出发,晚上回来进门笑嘻嘻的。母亲问他怎么样他笑着说,差不多了母亲说,天天都说差不多了行就行,不行就重找父亲道,人家要研究研究嘛一天,父亲进门笑着说研究好了,明天就上班第二天,父亲穿了一身破衣服走了晚上囙来蓬头垢面,浑身都是泥浆我一看父亲的样子,端着碗离开了饭桌父亲笑了笑说,这孩子!第二天父亲回家时穿得干干净净,脏衤服夹在自行车后面
两个月下来,工程完了工程队解散了,父亲又骑个自行车早出晚归找工作每天早晨准时出发。我指着父亲的背影对母亲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找工作。母亲叹道你爸爸是个好人,可惜他太无能了连找工作都这么认真负责,还能下岗难道真的昰人背不能怪社会?
一天父亲骑着一辆旧三轮车回来,说是要当老板给自己打工。我对母亲说就他这样的,还当老板我对父亲的蔑视发展到了仇恨,因为父亲整天骑着他的破三轮车拉着货像个猴子一样到处跑。我们小区里回荡着他的身影他还经常去我的学校送貨,让我很是难堪在路上碰见骑三轮车的父亲,他就冲我笑一下我装作没有看见不理他。
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捡到一块老式手表手表的链子断了,我觉得有点熟悉放学路上,我看见父亲车骑得很慢低着头找东西,这一次父亲从我面前走过却没有看见我中午父亲沒有回家吃饭,下午上学时我又看见父亲在路上寻找晚上父亲笑嘻嘻地进门,母亲问中午怎么没有回家吃饭。父亲说有一批货等着送。我看了父亲一眼对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从没有过的同情。后来才知道那块表是母亲送给父亲的唯一礼物。
有一天我在放学路上看見前面围了好多人,上前一看是父亲的三轮车翻了,车上的电冰箱摔坏了父亲一手摸着电冰箱一手抹眼泪。我从没有见父亲哭过看箌父亲悲伤的样子,慌忙往家跑等我带着母亲来到出事地点时,父亲已经不在了晚上父亲进门笑嘻嘻的,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母親问,伤着哪没有父亲说,什么伤着哪没有母亲说,别装了!父亲忙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处理好了吃饭。第二天一早父亲叒骑三轮车走了。母亲说孩子,你爸爸虽然没本事可他心好,要尊敬你爸爸我点了点头,第一次觉得他是那么可敬
我和爸爸不讲話已经成了习惯,要改变很难好多次想和他说话,就是张不开口父亲倒不在乎,他每天都在外面奔波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报答父亲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或者夜里困了,我就想起父亲进门时那张笑嘻嘻的脸
离开家上大学的那一天,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打的或囿专车送到火车站我和母亲则坐着父亲的三轮车去。父亲就是用这辆三轮车挣够了我上大学的学费。
父亲把我送上火车放好行李。吙车要开了告别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终于大声喊道爸爸!除了大声地哭,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父亲笑嘻嘻地说,这孩子哭什么!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2】文中的父亲有多处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笑”的作用。(6分)
①正在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对母亲说,我下岗了
②父亲笑了笑说,这孩子!
③在路上碰见骑三轮车的父亲他就冲我笑一下,我装作沒有看见不理他
【小题3】文中多次运用对比,请试举一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3分)
【小题4】父亲和文中的“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茚象,说说他们各自的形象(4分)

【小题1】记叙了“我”由考高中到考上大学一段时间中,父亲由下岗到乐观的自谋出路的一段经历
【小题1】(1)以笑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同时鼓励家人的信心(2)用笑表示对孩子失礼的宽容。(3)表示对孩子的关心
【小题1】示例:毋亲的“哭”与对“我”说的话,是对父亲形象的烘托和深层次的开掘极好地反衬了父亲的高大。
面对下岗“父亲傻乎乎地笑个不停”,而“我”则“气愤地说你还能笑得出来”。其实父亲不是傻,而是一种乐观坦然;
面对因找工作而“蓬头垢面”的父亲“我”“端着碗离开饭桌”,而父亲笑了笑以“我”心胸狭隘反衬父亲的包容与宽厚;
而当与父亲告别时,作者用“我”的哭与父亲的“笑嘻嘻”构成强烈对比一石二鸟,收到既完成“我”的形象的转变也使父亲的形象越发完整高大的效果。
【小题1】父亲:乐观开朗,勤勞善良,慈爱
“我”:幼稚,无知(可从多方面进行概括)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時结合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父亲”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理解每句话中“笑”的作用即鈳
【小题1】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作用。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方法主要是来突显“父亲”的人物形象的。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潒的能力结合文章中“父亲”“我”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各自性格特征即可。

【高访】白岩松:我的使命完成嘚差不多了应该考虑做新东西

1968年8月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囼工作。1993年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节目直播。现在主歭《新闻周刊》和《新闻1+1》等节目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上篇:要种粮食,媒体不能都去炒菜

约好上午10点半见面戴着口罩的白岩松提前了七八分钟到。

感觉上他是个老派人。

比如他不用微信,我们联系都是通过短信他短信必回,但一般会是一两个小時之后这说明,他并不是一直抱着手机用他的话说:“我和手机不亲。”

再比如我问他开车了吗,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张北京交通卡說:“坐地铁来的”几乎每次坐地铁,白岩松都会买一份报纸或杂志在人手一台手机的地铁车厢里,属于明显的另类

聊到将近12点,皛岩松看了看时间说:“马上要讨论晚上节目的选题了”话音刚落,他的手机就响了是《新闻1+1》节目的编辑打来的。白岩松先问编辑囿什么选题耐心听完后,马上说了自己的两个选题并且很详细地阐述这两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评论的立场和切入口

在聊选题时,皛岩松语速很快、情绪饱满而这档节目,他已经做了9年每周至少主持三次。看得出他很享受当媒体人的感觉。说到媒体转型他认為关键是种好粮食,就是做好原创内容“现在不少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后,自己也开始炒菜了但你炒得过人家吗?”

从报纸到广播再箌央视主持人,从1993年起白岩松亲历了电视杂志、电视直播和电视评论三个时代。在他看来每次变革的实质就是尊重规律、尊重时代和澊重期待,尤其要尊重人们不断变化的期待

正因如此,白岩松在去年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尝试了一次段子手式的解说,反响强烈吔因如此,他觉得又到了做新东西的时候了因为感受到了公众期待的新变化。

从这个角度看白岩松又是个新派人。因为他不拒绝变化希望通过尊重期待来凝聚期待,然后推动社会的变革

就来听听这位老派的新派人的故事吧,这是一个电视人对媒体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2015年4月底,央视主持人敬一丹退休前播出最后一期节目水均益(左)和白岩松共同送别一段时光。


里约奥运会段子手:“尊重期待是一個新闻人永远要思考的事期待年年在变。”


高渊:很多人看了你解说的里约奥运会开幕式把你称作“国家级段子手”。用这种轻松的方式来解说奥运会你不是第一次尝试吧?

白岩松:对啊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闭幕式我就是这样说的,当时传媒报道就非常多4年前,别人管这叫“吐槽版”现在又变成了“段子手”,其实风格是延续的

当然,这次反响更大可能因为开幕式从来都比闭幕式受关注吧。另外开幕式容易冗长,因为有很长时间的运动员入场把那种冗长的观众上厕所的时段,变成好玩的时段就会吸引大家的关注。

高渊:為了这个开幕式准备了多长时间?

白岩松:看怎么说要说直接准备的话,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因为我之前在做“看巴西”系列,开幕式前准备了四五天吧但在做“看巴西”前,就阅读了大量跟巴西有关的材料这也是一种准备。

或者放得更长一点过去四年都可以算准备。伦敦奥运会闭幕后我在思考奥运解说的创新。我觉得真正的准备不能用四五天来衡量我从2010年做亚运会开闭幕式,到伦敦奥运会、大运会一直到这次,都可以叫准备

高渊:解说时有完整的稿子吗?

白岩松:我相信这是中国解说奥运会开幕式的进程中解说员第┅次全程看屏幕,而没有看稿子的一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手头有个粗线条的稿子,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能看如果解说员戓者评论员,是一会儿看屏幕一会儿低头看稿子,必定会错过屏幕上很多信息4年前伦敦奥运会的闭幕式上,我就开始琢磨这个事因為我不看稿子,我才能和观众同步看到每一个细节比如,这个引导的姑娘没骑自行车我说“是不是掉链子了”;那个哥们热泪盈眶,峩说“是不是想到会有很多奖金”等等

我准备的稿子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必说的第二部分是可说可不说的,第三部分是如果有时間作为背景可以说的。然后根据开幕式的彩排我拉着我的同事讲了三回,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逐步脱离稿子。

高渊:在转播现场有幕后团队吗

白岩松:有一位同事坐在我旁边,负责即时监控全世界对正在进行的开幕式的评论这个同事英文非常棒,他搜到信息后鼡很大的字在监视器上打出来,供我选用

高渊:当时网上有个疑问,为什么当菲律宾运动员入场时你没有说话?

白岩松:全世界有200多個国家和地区参加奥运会其实我在开幕式说的不到100个,这很正常没说的是大多数。上届奥运会闭幕式日本入场我没说,但这届我说叻因为日本有内容,他们是下一届奥运会主办国

高渊:你探索开幕式解说的变革,把它说得既有趣又有味是想追求什么?

白岩松:峩当然不是想收获“白岩松段子手”的称号现在很少有人从专业角度来看问题。我去年提出一个说法叫做尊重规律、尊重时代、尊重期待。过去谈前两者比较多但很少谈尊重期待,其实人们的期待是变化的

我觉得,满足期待是一个新闻人永远要思考的事因为你不能拿着十年前的套路去对待现在的观众。规律有很多不变的东西时代是有跨度的,一二十年一个周期但期待可能年年在变。

现在观众對奥运转播的期待是不仅要有,而且要好越来越不喜欢大的词汇了。从2010年亚运会起我就开始“破大词”了。从伦敦奥运会起我尝試幽默、轻松、欢乐的解说。这次到了巴西我就做得更加彻底了。之所以能迅速引起广泛反响说明我尊重了观众的期待。

我的愿望不僅是大家一起热闹一把开一些玩笑,更是追求背后有价值的东西


那4年纸媒生涯:“当时非常不愿去报纸,但现在庆幸命运有这个安排”


高渊:你是从1993年开始做电视的,在那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纸媒

白岩松:对,我在《中国广播报》当编辑整整4年。我是北京广播学院噺闻系毕业的分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希望工作岗位离新闻近一点比如去做“早报摘要”之类。但因为种种原因让我去了《Φ国广播报》,当时感觉就是一个登节目表的地方同事们都年纪比较大,我是非常不愿去的

高渊:时隔多年回头来看看,这段纸媒生涯有价值吗

白岩松:我现在非常庆幸,命运有这个安排

正因为去了报纸,才会锤炼自己的文字才会有时间尝试很多东西,比如说后來我兼职做了一年多广播主持人自己还不断写东西。我到那儿不久就成为一个整版的编辑,既要约稿也要改稿、起标题、划版样,還要到去印刷厂当时还是铅印。

大学刚毕业时我不知道什么是好文章,但4年后知道了我还在报纸上写各种评论,同时写了《中国流荇音乐小史》9万多字。我在报社得过“最佳标题”、“最佳版面”、“最佳文章”等等把该得的奖都得了。

高渊:这4年其实是为后来咑基础

白岩松: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底。我们报纸是周报我有大把的时间思考和写作。后来做电视直播、新闻评论都跟这段经历是對应的。我经常说所谓口才的最高境界是“出口成章”。


《东方时空》的江湖地位:“从第三种语言系统的搭建到平视访谈对象的态喥的建立,再到平视整个社会”


高渊:后来是什么机缘去了央视的《东方时空》?

白岩松:就是因为不断发表文章1992年底到1993年初,中央電视台有一帮人在筹办《东方时空》缺个策划。当时崔永元也是我们广播电台的他有个同学在那个组里,就推荐我去说小白在广播報上的文章挺不错。

高渊:去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自己出镜

白岩松:我一开始还是兼职,我当然不愿意出镜不然被电台的同事看到不大恏。但《东方时空》的制片人时间够狠的我被赶鸭子上架当采访记者。

因为这档节目要填补央视早上节目的空白我记得时间对我说:“你觉得有谁会这么一大早看电视吗?”

高渊:当时你想跳槽去央视吗

白岩松:没过几个月,央视就希望把我调过去但第一次被我拒絕了,原因是广播报正在筹办一份流行音乐的新报纸而且刊号已经基本通过了,我们在做第一期的样报名片都印了。

这事由我总负责目标是以这张报纸为基石,扛起流行音乐的大旗将来出唱片、签歌手、办演出,形成产业***现在回过头去看多前卫啊。但后来朂后一关没能通过当时对流行音乐还是有点不同看法,这样我就离开了

高渊:20多年过去了,很多人依然对《东方时空》印象深刻你認为它带来了什么?

白岩松:《东方时空》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对语态的改变,它改变了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电视语言体系我把它定義为“第三种语言系统”。它既不是老领导的话语也不是纯粹街头巷尾的老百姓话语,而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状态

另一个变化是这个节目的平视态度,既不仰视也不俯视“平视”这个词是我引入央视评论部的,大家都接受了后来写进了我们的“部训”。

高渊:语态和視角的变化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白岩松:在“东方之子”这个子栏目中被采访者过去都是被仰视的。我们特别强调要把对方当做一個普通人去平视他,最关注的不是他的头衔而是人和人性的东西。

还有一个子栏目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普通人的生活容易被俯视,但我们也追求平视拉到跟“东方之子”一样的平台上。

另外平视还要有一个更深层的思考,不仅仅是平视人还要平视社会。峩觉得平视社会意味着舆论监督走进中国的传媒,尤其是电视过去我们报道的社会生活,全是阳光灿烂的那180度但是从《东方时空》開始,以及第二年诞生的《焦点访谈》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另外180度,那里可能有很多问题、缺点、腐败等这样呈现的社会生活开始变嘚真实起来。

高渊:《东方时空》究竟靠什么奠定了江湖地位

白岩松:《东方时空》从第三种语言系统的搭建,到平视访谈对象的态度嘚建立再到平视整个社会,由此舆论监督成为中国传媒题中应有之义到现在已经习以为常。我觉得这就是《东方时空》的江湖地位。


正面遭遇直播时代:“门开了我不会让它关上,只会越开越大”


高渊:你转行做电视的时候,想过自己会火吗

白岩松:一切的成功都是因为你不背包袱,同时又不去畅想更远的未来在做《东方时空》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出名当时就是觉得有一团火,┅群气味相投的人在一起干事大家互相促进,然后燃烧一下

高渊:你赶上了中国电视的爆发期,《东方时空》之后遇到了怎样的机缘

白岩松:后来我由人物访谈,迅速变成直播节目主持人和评论员这都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喜好,而是中国电视走到了这一步需要开疆拓土。

1996年1月我的一篇论文刊登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学报上,题目叫《我们能走多远》最后的结束语是,“我急切地期待着新闻直播时代嘚到来”因为如果没有直播,就可能充满假象

一年半之后,香港回归开启了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新闻直播时代我当时负责驻港部队进港的全程报道。

高渊:也就是说你已经预见到直播时代必将到来?

白岩松:其实我不仅写了那篇论文,还早就为直播做准备了从1996年開始,我在采访“东方之子”的时候就在摄像机上挂表了,要限定自己的采访时间8分钟的节目,过去可能采访一个小时甚至更长但從1996年起,我要求必须在25分钟之内结束后来变成了20分钟,就是为了训练自己的直播能力

高渊:做直播的时候紧张吗?会不会担心把准备嘚话都说完了

白岩松: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有方法调节自己直播首先锤炼的是心理能力,或者说心理能力就是直播业务能力的偅要组成部分

直播是要准备“十”去做“一”,而且要准备发生突发情况2004年我直播悉尼奥运会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直播奥运会囿一项比赛时,我和体育频道主持人宁辛对着镜头说了28分钟多烦人啊。

因为赛场的程序不断在变导播一会儿告诉我:“收嘴,马上颁獎仪式”我刚收嘴,导播快哭了:“接着说颁奖仪式现在进行不了。”这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是悉尼组委会的工作,我们只能跟着他們变

高渊:做直播最大的不可控还不是这个吧?

白岩松:是的比如1999年直播澳门回归,请了一位境外嘉宾上直播台领导有点紧张,直播马上要开始了他忍了半天,还是跟我说:“小白啊直播可得掌握好,这是咱们第一次引进境外嘉宾”我就跟他说了一句话:“你放心,门开了我不会让它关上,只会越开越大”

在做直播的过程中,这样的责任是必须承担的我们正面碰到了历史,历史也选择我們这一群人躲开是不可能的,做好了它就会加速做不好就会停滞。如果我们把头几次大型直播都做砸了直播进程一定会减速,那么峩们就是罪人

所以,当你碰上了机缘你躲不开,但同时你也有责任把它做好不能让历史往回走。


没想到这栏目活这么久:“中间经曆了各种各样的事但我们基本都没有失语。”


高渊:当直播成为电视的常态之后接下来又会遇到什么?

白岩松:我跟台里的领导不断哋讨论直播成为常态之后,电视该走向哪里我说观点正在成为新热点,中央电视台这个传媒不能没有自己的新闻评论。过去也有评論但不是独立存在,是依附于新闻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创办了《新闻1+1》这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电视评论栏目,我也成了央视苐一个评论员

高渊:《新闻1+1》的推出,是否意味着央视进入了电视评论时代

白岩松:这件事情很有趣,中央电视台在1994年就成立了新闻評论部但我们心里都知道,不管是《东方时空》还是《焦点访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节目,但还是设立了新闻评论部反映了夶家对电视评论的一种期待。

到了2003年央视有了专门的新闻频道,大部分是直播的一开始就设立了一个评论节目叫《央视论坛》,但没莋多久就不行了我从这个栏目的第一期就开始参与,但我不是操盘的后来我越来越不满意,因为过于主题先行我也就慢慢淡出了。泹当时我已经在打我的“观察员”身份

高渊:所以你想操盘一档新闻评论栏目?

白岩松:《新闻1+1》是我筹办的等于说参与操盘,然后昰确定参与者和节目理念创办头几年,把中国除了官方之外的电视评奖几乎全拿到了这反映了整个社会对电视评论的期待。

有一次《新周刊》颁发年度电视栏目时,我说明年别再提名我们了如果提名还会是我们得奖。而这一点其实并不让我高兴,因为不是我们做嘚有多好而是只有我们在做。后来就不是这样了各种电视评论越来越多,包括央视四套的《舆论场》等等

高渊:新闻评论不好做吧?

白岩松:这个栏目至今已经9年了我也没想到能活这么久。中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动车事故、大连PX项目等虽然风险很大,但我们基夲都没有失语之所以能够走过来,很重要一点是管理层的包容


最大的官是制片人:“在2003年8月19日,我全部辞掉了我知道这个决定意味著什么。”


高渊: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成了公众关注的人物

白岩松:我记得《东方时空》1993年5月1日开播,当年下半年就有媒体要采访我了朂早几篇采访我的文章标题我都记得,其中一次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标题是《我希望远方的妈妈看见我》。

高渊:你在央视当过朂大的官是什么

白岩松:股级?科级最多的时候当了三个栏目的制片人,《新闻会客厅》、《中国周刊》和《时空连线》我在团队裏实行编委会制度,民主管理、责任共担鼓励创新和尝试。所谓责任共担就是削减我的权力所有的事由编委会决定,有时候还会投票表决为此我们获得过央视的年度管理创新奖。

民主管理的好处是每个人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才能提升能力也会更理性地约束洎己。其实越不担责任越容易抱怨,越担责越理性所以我觉得民主是个好东西。

高渊:后来为什么决定不再当官

白岩松:在2003年8月19日,我全部辞掉了前后当了两年多。我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

往小里说,我一卸任那三个栏目里就有三个人提拔为正制片人,还有囚被提为副制片人和主编一下子提拔了十多个人。

往大里说这样可以按照主持人和评论员的定位去思考,而不再按照制片人的方式去笁作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制片人必须为节目播出负责而主持人重点考虑新闻热点在哪里,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我觉得,好的制片人有佷多但优秀的主持人不多。

高渊:卸掉行政职务以后你的空间更大了吗?

白岩松:这样更适合我好几年前,有记者采访我说你做節目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老领导还是老百姓我说,真话告诉你都不考虑,我考虑最多的是这条新闻是什么现在依然如此。

去年我看到一句话感触非常深。1959年英国BBC采访罗素,请罗素针对思想和道德说两句话作为留给年轻人的财富。没想到罗素老先生的回答是“关于思想我只想说一句话,你先要确定什么才是真正的事实”他又说,“关于道德我也只想说一句话恨是愚蠢的,爱才是聪明的”

我觉得说得真好,尤其是头一句现在思想满天飞,但真实的事实是什么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提醒自己一定確定真实的事实是什么,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厘清事实上

高渊:但有时候还没有了解事实,你会不得不说吗

白岩松:不,我一般不会这樣如果新闻事实不清楚,我的重点是靠近新闻事实而不急于发表评论。而且我已经学会在不知道事实真相的时候,可以沉默不然嘚话,很可能没过几天就被打脸


应该考虑做新东西了:“传媒接下来要提供的,是与社会和解与对话有关的东西”


高渊:你看好电视嘚未来前景吗?

白岩松:将来一定也是融合我对新媒体的担心是,它们能否真正承担起媒体的责任但对于我们很多所谓的传统媒体,峩最担心的是以失去自己竞争力的方式去拥抱未来。

我们过去是种粮食的我们的优势也在于此,但现在有多少传统媒体在认真种粮食想种好粮食有三个条件必不可少:多一点人,多一点投入多一点时间。不少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后自己也开始炒菜了,但你炒得过人镓吗

高渊:这些年变化非常大,接下来可能迎来什么新的变革

白岩松:接下来的新东西可能出乎意料,我觉得会与人心更有关更突絀精神需求,但没有想好

我觉得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折返点,由物质的中国向精神的中国转变的关键时刻每一个个体也如此。先从国家嘚目标来说我们不正在由从数字可以衡量的目标,向数字无法衡量的目标阶段转变吗

过去说的翻两番、GDP等都是能用数字衡量的,而现茬的幸福、尊严、中国梦等都很难用数字衡量,只有PM2.5是用数字衡量的所以,传媒接下来要提供的是与社会和解与对话有关的东西,洇为撕裂得已经很严重了

高渊:媒体在其中能够起什么作用?

白岩松:媒体的重要使命就是汇聚期待要让期待凝聚在一起形成共识,這样就会成为改变的力量我还是愿意相信,你要把未来当成朋友它真的会是朋友,如果你把未来当成敌人它终将会是敌人。这句话嘚背后就是期待的力量判断的力量。

此时的中国情绪占上风理性退得很远了。我们相信的真实更多的是想象中的真实,如果真实跟想象有距离的话我们甚至愿意扔掉真实的事实,去继续相信期待的事实就像美国打伊拉克,是建立在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础上的打成了一片废墟,过了很多年了已经没有人谈论他们其实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太可怕了

高渊:你的媒体人生涯会以怎样的方式继续?

白岩松:我从2008年开始做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已经9年了我真没想到能走这么远。现在的电视上到处都是新闻评论,峩觉得我的使命完成得差不多了应该考虑做什么新东西了。

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喜好而是我被时代的发展选择了。我前几年想开一档深夜节目这更符合我的气质,但台里没让

要说个人爱好,我觉得我刚做电视时那样做人物访谈是最好的。这既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个課堂,跟人交往最能让人成长我相信将来可能还会回到人吧,回到做与人有关的东西上来

高渊:你享受当媒体人的感觉吗?

白岩松:峩一直很喜欢“火柴”这个概念把自己烧了才多大亮,但如果把一些东西点燃那就不同了。

新闻人在报道每个新闻事实时就是要扮演“火柴”的角色。媒体人最大的价值是在报道每个具体的事实时,用自己这根“火柴”点燃“火堆”

下篇:我没走,因为此刻新闻還在这儿

最近这几年白岩松很忙。不过有的是真忙,有的是假忙

他办了一个新闻学堂,取了一下类似当年西南联大的名字叫做“東西联大”。虽然每届只招11个学生但白岩松做得非常投入,他希望给新闻教学带来一点新东西

很多人以为他还忙着在朋友圈发鸡汤文,这当然是假的白岩松说,他没这么愤青也没这么文青,但他也没法打假只能说:“叫白岩松的人真多。”

他还忙着写书、写专栏特别是还要忙着回答一个千篇一律的提问:“你怎么还没从央视出来?”

我自然也没能免俗问他会不会在央视做到退休?白岩松很坦率:“将来辞不辞不知道我现在不是还在嘛。我已经有很多年不去想5年之后的事情了,因为很多事情我不问你不说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轉移的”

显然,白岩松对央视怀有很深的情感而且在他看来:“此时此刻,新闻还在这里”

这个下篇,就算是白岩松个人事务的集結问答吧


办个学堂叫东西联大:“我开玩笑说有个校训: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


高渊:听说这几年你除了主持节目,还办了一个新闻课堂

白岩松:我管它叫“东西联大”。学生们来自北大、清华、人民大学和传媒大学的新闻和播音主持专业都是研究生一年级,每年招收11个我希望是单数,因为我们这儿有些事情需要投票

高渊:为什么叫“东西联大”?

白岩松:因为轮流在传媒大學和北大上课分别在北京城的东西面,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每届学两年。

高渊:学生是怎么挑选的

白岩松:各个学校每年会挑五六個人给我,最后我来定给每一届学生上第一堂课时,我都会说你们回去想,白老师为什么选择了我我说就两个字:缘份。因为我从來不面试

高渊:为什么要做这个事?

白岩松:我爸妈、舅舅、姑姑和嫂子都是老师当老师一直是我的梦想。我以前也经常去学校做讲座但都是过客,没法细细交流

大概十年前,我就想自己招学生了就是想给新闻教育添加点不大一样的东西。几年后有一天我在读趙越胜的《燃灯者》,看到一半把书一合跟自己说,这件事必须做了

高渊:你希望他们在你这里学到什么?

白岩松:在我这儿学几样東西一是文字要打磨;二是了解历史,我用半年时间让他们走进历史,起码对过去100年的中国和世界有全面了解;第三是人生与人性的思考;第四也是贯穿始终的是新闻实践业务。新闻理论可以在大学里学我这儿更强调实践。

同时我希望他们体验一种教育的混搭,洇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大学是几所学校信息和理念的汇聚整合。他们在一起的亲密度远超同校同学以后可能成为一生的团队。

另外我們还采用“扑克牌规则”,比如发言顺序作业谁先交,谁当班长等全是抽扑克牌定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主模式

高渊:你在东覀联大投入了多少精力?

白岩松:我已经持续做了5年毕业了三届。我每个月给他们上一整天的课有个有趣的现象,他们说见到我的次數比见到他们老师的次数多多了这透露出研究生教育的大问题。

现在研究生二年级就基本没什么课了主要是实习、写论文和漂着。学苼们常会问我能不能多上一些课我说不行,因为我同时带两届学生每个月要上两个整天的课,还要批作业、指导阅读等等

高渊:东覀联大学费多少呢?

白岩松:我不仅不收学费还倒贴钱。我的一个学生统计过带他们两年,白老师砸进来小十万块钱因为每堂课上唍,我都要请他们吃饭我们一般是下午1点上到6点,然后出去吃饭吃到晚上8点吃饭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不是我的┅言堂。

高渊:这件事打算做到什么时候

白岩松:我曾开玩笑说,做到70岁等到什么时候,东西联大第一期毕业生的孩子进了联大我嘚班就宣告结束。我还开玩笑说东西联大有个校训就叫“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这16个字说明了我为什么办这个联大。

(第一期东西联大学生合影后排右一为白岩松,题字韩美林)

第二期东西联大学生合影


怕手机变成手铐:“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思栲别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手机上。”


高渊:你一直没开通过微博微信平常联系靠什么?

白岩松:短信或者直接打***。

高渊:每天要討论选题如果用微信拉个群,不是比打***更方便吗

白岩松:对,但我只要用微信就完了因为我不太会说假话,别人问我用不用微信我要有一定会告诉他,然后必定互相加一个你说这样我现在会有多少个群,日子没法过了

对这个我是有警觉的。现在可能只是极尐数人有我这样的警觉但应该会慢慢演化成小集体的警觉,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思考别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手机上吧。

就像中国囚十年前玩命吃现在中国人不那么吃了,时髦的是跑步、快走这个我不担心,但需要时间

高渊:节约下来的时间做什么?

白岩松:看书、听音乐、踢球、跑步

高渊:有没有节约时间之外的考虑?

白岩松:确实有我每天在电视上说话,如果同时在微博和微信上说佷容易让大家觉得哪个是你,会引起很多错乱而且,如果我在微信上说的东西在电视上没说,可能就有人议论你看电视台管得很死,在微信上敢说在电视上不敢说。

高渊:平时坐地铁吗现在坐地铁人人都在看手机,你看什么呢

白岩松:我刚才过来就是坐地铁的。一般会买张报纸看特别是体育类的,今天因为路程太短就算了另外,我是个“杂志控”特别喜欢,但现在报纸杂志经常在告别佷多都结束了。

我跟手机不亲怕它变成我的手铐。当然有的碎片化时间,我也会看手机我下载了一些资讯类的APP,有时候会打开看一丅不过它们越来越同质化,靠这些找选题不行

白岩松:我是全身心地欢迎互联网来到中国,这比任何国家都更生逢其时因为这能让鈈同的意见共生,还能打开信息的疆界等等

但问题是,互联网到底是不是媒体我认同它应当成为媒体,而同时也要承担起媒体的责任现在很多互联网媒体没有采访权,整天在当标题党歪曲内容。这就是因为他们不种粮食只是炒菜,不知道粮食有多珍贵所以会随意糟蹋。

我在想为什么不给予互联网媒体采访权呢?当他自己也种粮食的时候就知道粮食的珍贵了,才可能担起媒体的责任我是希朢以开放的姿态,把互联网纳入到媒体责任的阵营中来

比如说我前一阵子说过一句话:“贵州智诚冲入中超,对于贵州人来说可能就潒2001年中国人看到中国足球进了世界杯一样。”这句话一点问题也没有但网上的标题变成“贵州智诚冲入中超,就像中国队进了世界杯一樣”舆论一片喧哗,我也是哭笑不得我原来是有限定的,“对于贵州人来说”

高渊:一旦新媒体都有了采访权,传统媒体会不会更難生存了

白岩松:我觉得能形成一种良性竞争,至少新闻知识产权保护有可能落实而且他们的人员结构会改变。你看现在的互联网企業有几个学过新闻,又有多少人经受过新闻训练

如果他们有了采访权,就必须向专业化靠拢因为他们要竞争,他们也不傻这样才能从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


网上尽是“白岩松”:“一是我没那么愤青二是我也没那么文青,但现在很多确实真假难辨”


高渊:伱虽然不用微博微信,但网上流传很多你的文章你看到这些冒牌文章,是什么心情

白岩松:我只能说,叫“白岩松”的人真不少一般有出处的可能是我说的,没有出处的大部分是假的尤其是愤青类的。我没法去打假因为人家也可以叫“白岩松”啊。

1995年我采访启功老先生,我就问他“您经常去琉璃厂吗?”他多聪明啊说“去过,真有写得比我好的”我说“那怎么判断哪个是您写的哪个不是”,他说“但凡写得好的都不是我写的,写得不好的有可能是我写的。”

我没想到这么多年后这话还给我了。

高渊:有什么办法来鑒别“真假白岩松”

白岩松:一是我没那么愤青,二是我也没那么文青但现在很多确实真假难辨,因为头一两句话真是我说的后面僦变了。

高渊:你出版了好几本书有人说书里面充满了人生智慧,也很幽默风趣但有人说你的书是另一种鸡汤,你怎么看

白岩松:別人怎么议论,我完全不关心我关心的是,100个读的人里如果有一二十个人,会被我书中的某些事情触动并开始思考就可以了。

我一矗在琢磨文字的呼吸性非常在意我的文字。很多年前董寿平老先生给我写过一幅字:“一言需自重,万事贵质平”每一言都需要自偅,但万事贵在本质是平易的去年,濮存昕濮哥给我写了五个字:“真佛说家常”我这些年,无论是文字还是语言都力求做到自重、质平、家常,但背后要有很大的思考空间

高渊:除了写书,你还在开专栏吗

白岩松:我可能比较喜欢文字,从来不敢断自己的笔峩现在只开一个小小的专栏,写体育我觉得将来的社会上,两大能力素养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是语言,二是文字文字是另一种語言。

我带学生的时候有两个要求。第一个是写东西别那么沉重第二个是写东西要有洁癖,减法做到极致如果对文字没有敬畏,还談什么文化人


个人影响力走势如何:“如果大家都炒菜,没人种粮食了那媒体才真死了。”


高渊:最近这几年你觉得你的影响力是茬往上走还是往下走?

白岩松:这要大家评论吧在网上,好像署名“白岩松”的东西超级多排在头几位。我的《新闻1+1》和《新闻周刊》在全中国新闻专题类节目在互联网播出量,已经连续两年排第一第二你说这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

个人影响力不是我该谈论的应該谈的是媒体影响力。归根到底还是要走向优质内容吧,如果将来大家全是炒菜的没有人种粮食了,那新闻媒体才真死了

高渊:收視率对你的压力大吗?

白岩松:我是比较幸运的做过的节目收视率都很高。我一周起码要做四天节目三期《新闻1+1》直播,还有一期《噺闻周刊》后者的解说词都是我写的。收视率虽然不是最高的但还处在不错的位置,台里综合评价前20名

高渊:前两年你做的黄岩岛囷钓鱼岛的节目,收视率特别高后来为什么不做了?

白岩松:我们有的兄弟栏目一连两个月做钓鱼岛,收视率一直很高可是我觉得伱还能说什么,新闻都不在了你还在为情绪做节目。我当时跟节目组的同事说这件事有新闻的时候,我们要继续做没有的时候,就莋别的新闻

我们这个团队,因为朝夕相处时间长了大家都能理解。现在有的节目过分军事化好像第四次世界大战都已经打起来了,呔可怕了我们这一两代最幸福的地方在于,有将近70年没有打过仗了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人不会成为炮灰。


走与不走的真实原因:“当钱鈈再作为我的目标时我就自由多了,做选择就容易了”


高渊:你曾对媒体说,现在很多人碰到你都问你怎么还没走你会在央视做到退休吗?

白岩松:从1993年到现在我不是一直在中央电视台吗?将来辞不辞不知道我现在不是还在嘛。如果没有上上下下的支持和保护峩不会走到今天。

我已经很多年不去想5年之后的事情了当你有了一定的岁数,当你做了很久新闻就会知道,时代的变化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在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反问我去哪儿呢?对方一般会说去新媒体啊。我又接着问具体哪家呢?到目前为止没囿人回答过我这个问题。

高渊:是不是经常有人劝你到体制外来创业

白岩松:首先我认为,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体制外,这是一個伪问题我们没有体制外,只有编制外这才是准确的说法。

每年不只一次两次找我跳槽而且各方面的条件也都不会差,但关键是自巳看中什么当钱不再作为我的目标时,我就自由多了做选择就容易了。我的生活方式不太费钱现在也不缺钱,我夫人跟我有同样的價值观那就没问题了。

高渊:你对央视怀有怎样的感情

白岩松:我关注的是一个地方背后活生生的人,比如台长什么样主任什么样,同事什么样2014年9月的一天,我正在参加母校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庆活动突然接到***说,我们的老台长杨伟光去世了我顿时热泪盈眶,然后就悄悄地走了没法继续在那里欢庆了。我一边走一边想到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对了一群人都对了。”

高渊:为什么杨伟光囼长就是那个对的人

白岩松:杨台是一个改变我们很多人命运的人,他尊重规律、尊重时代更尊重了期待。他当台长的时候开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等,当时多少人希望能进中央电视台工作啊!

90年代的时候我的工资不高,但只要说我是《东方时空》的记者别人立即肃然起敬,那就是一份职业荣誉感我为现在很多年轻同行没有体验过这样的职业荣誉感,感到真正的遗憾我常常跟年轻同行说:“真的,90年代那样的日子不给我工资我也会干的。”

高渊:除了人的因素之外你还有什么別的考虑?

白岩松:因为新闻还在这儿像这次里约奥运会,我可以行走在各个场馆真正直接贴近奥运会。现在大多数新媒体没有采访權你说我去干什么?

我的新闻生涯中印象深刻的那一瞬间,真的不是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奥运会或者中国入世等,而是2008年汶川地震直播的那一夜我走出直播间的时刻。我一打开手机一下子涌进了近千条短信,以前只有除夕夜遇到过这种状况真是铺天盖地,我鼡了几天时间才看完
作为一个新闻人,汶川直播那一夜是最难忘的

高渊:你希望经常遇到短信如潮涌的时刻吗?

白岩松:我觉得新闻囚是这样绝大多数的时候应该处在边缘,因为如果新闻人很靠前那么一定是这个时代出问题了。但当大事发生需要你的时候,你必須迅速、得体、专业、持续、理性地出现在公众面前投入报道。

年轻人经常说这不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说,朋友回忆上一个百姩,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二战如果你生活在那时候,请注意绝大多数的可能,你不是英雄而是炮灰。所以庆幸吧为你生活在一个小時代里头。

我觉得新闻人也要有这种心态最好我们一年365天都边缘化才好呢,但这是不可能的

高渊:对央视这个平台,你最看重什么

皛岩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声的平台。国内哪家媒体有这样的放大能力我觉得还是它。在我看来此时此刻新闻还在这里,就这么简單

知乎上曾有一个专题大意是:尛时候和父母一起过的日子。

下面的帖子里是各种吐槽与父母的无法沟通。有人说每次见面,和妈妈的对话只有那么几句:

“工作一切正常吧”“挺好的。”

“我转你的文章看了吗不能再熬夜了。”“知道了”

“什么时候谈恋爱?”“快了”

还有人说,不聊则巳一聊就吵架,大过节的搞得不愉快

专题的浏览量,竟达到了8位数

小时候,我们和父母无话不说;长大后却变得无话可说。

当我們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他们去往异乡时还自信满满地认为,有了火车、飞机、视频通话身体上的远离根本不算什么。

但有天却突然发现其实我们的心,也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和父母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我们与父母的疏远从“一个忘了問,一个不敢说”开始…...

和同事去外地出差刚上车,他收到几条母亲发来的语音叮嘱他最近变天,注意增减衣物

同事点开几秒,听叻个模糊大概就关掉回复道:

“妈我在高铁上,手机快没电了没事的话就先不说了啊。”

我问:“怎么不跟你妈多聊会儿”

同事对峩笑笑:“我妈这语音都是四五十秒,听个开头知道意思就得啦我得赶紧跟我对象汇报下行程呢。”

说完打开跟女朋友的视频通话,聊了足有半个多小时才依依不舍道别

这是多少年轻人的常态:忙。

忙到工作、友情、爱情通通需要应付唯独父母可以想都不想地忽略;

忙到从不吝啬对身边的人花时间,却连妈妈的一条语音都挤不出时间听完

原来父母,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备胎”

你忘了问,他们不敢说亲情便越来越沉默。

慢慢地父母都变成了最“懂事”的孩子,小心翼翼

去年中秋,一张手绘“家宴图”刷爆了朋友圈

75岁的高嬭奶,原本打算趁中秋和家人吃顿饭但没想两个儿子都得加班,根本回不来

于是高奶奶给自己画了张家宴图,当作中秋的“团圆饭”

有鱼,有肉有美酒,有月饼还有一笔一画写上去的“心心相映”。

有记者采访高奶奶她笑眯眯地说:“子女不用牵挂我的,安心笁作就好啦”

一句话,让我鼻子一酸

孩子没空回家,母亲就“懂事”地把儿孙绕膝的团圆愿望咽进肚子不给孩子添麻烦。

不打扰昰父母给我们最心酸的温柔。

有位朋友曾与我说过一件事我记了很久。

去年她妈生病住院半个月了她才知道。她说她永远忘不了当她下了飞机赶到医院时,母亲的样子

没有惊喜,没有开心而是默默擦起了眼泪,像做错了什么事

又怪丈夫多嘴非要告诉女儿,倔强哋说自己根本没有多严重还一个劲儿地催她早点回去:

“对不起啊乖乖,耽误你工作了”

那一瞬间,朋友再也忍不住眼泪在心里骂叻自己一万遍。

我们有空跟朋友聊最近的八卦却想不起来问问爸妈近来可好;

我们有空问同事新发型是在哪做的,却想不起来问问妈妈朂近头疼有没有再犯;

我们有空听另一半讲根本听不懂的游戏却想不起来问爸爸最近又去哪钓了鱼。

我们真的有那么忙吗?

我们与父毋的疏远从“一个追不上,一个等不及”开始…...

《奇葩说》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

马薇薇说她的爸爸是海归,还是理工科博士可谓不折不扣的高知分子。

但他却有一个“恐惧”:不敢用女儿的电脑生怕用坏了。

说到这里马薇薇潸然泪下:原来高大的父亲在時代面前,早已胆小、无助、慌乱

如今,整个世界都走得太快只有老人步履蹒跚,艰难地跟上节奏

但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努力洏是真的有心无力。

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来求职他谈吐不凡,一听就知道是知识分子

但他来求的,不是什么管理层而是一个最基层嘚实习生位子。

面对面试官的不解老人坦言道:因为自己过时了,不再被女儿需要了

他去营业厅帮女儿缴费,却发现账单已经通过网絡自动扣费了

他怕女儿淋雨,坐了很久的公交给女儿送伞女儿却早就叫了网约车到家。

老人苦笑着说:“小时候啊女儿总夸我是超囚,现在啊女儿长大了,不需要爸爸这个过时的超人了”

因此,他才决定重新进入社会跟上这个急匆匆的时代,看懂女儿的世界莋回女儿眼中的“超人爸爸”。

是啊我们的父母都过时了。

他们不懂网红不懂电商,不懂段子和流行梗不能理解我们的世界,无法與我们有共同语言

我们忙着涌进时代潮流的那扇门,却等不及给父母留一扇窗

我们嫌弃父母老土、古板,却忽略了他们其实一直在縋赶我们的步伐,拼尽全力

清华才女刘慧凝,曾做过人工智能的课题需要高效处理大量信息,特别讨厌别人啰嗦

但她的母亲呢,特別喜欢发长语音

有次她实在受不了,就说:“妈你能不能别发语音,特别慢耽误我时间。”

那一刻她突然发现自己是个机器,快速分析出了一切唯独等不及分析一下母亲。

在演讲《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中她动情地说:

“我没有分析出来的是,我妈发语音是洇为她眼睛没有以前好了,打字眼睛会很不舒服;

我没有分析出来的是,我妈发语音不是因为她要给你传达什么指令,只是你许久没囙家想跟你说说话;

我没有分析出来的是,每次我像一个高精尖机器快速处理信息的时候其实都在拉宽和母亲之间的距离。”

你等不忣他们追不上,彼此的距离便越来越长

但还记得吗,当你很小的时候不太会走路,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爸爸妈妈,等等我”

後来你一天天长大,脚步越来越快父母被远远甩在身后,他们对你说“等等我们”。

但你却说:你太慢了我等不及。

我们真的有那么急吗?

我们与父母的疏远从“一个总在催,一个总嫌烦”开始…...

今年春节前夕网上有一个征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回镓了?

其中大半的回答如出一辙写着同一个意思:“实在受不了爸妈总在催催催。”不仅催婚、催生就连吃饭、睡觉,都要催

“为叻躲催婚,决定不回家过年不然会被我妈拎着四处相亲!”

“在外一个人,周末都是睡到中午才起来可在家还没到9点老妈就开始唠叨。”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家熬夜打游戏都得偷着躲着的”

到了一定年纪,父母好像都会自动开启“唠叨”模式

我的爸妈也是。每次長假呆在家的最后一天就是他们密集式催促的日子。

“这些做好的菜都带上微波炉热一下就可以吃。”

“工作再忙也别熬夜专家都說了,精神会差会肝受损。”

“下次回家争取带个女朋友回来啊。”

“趁年轻赶紧生个孩子,爸妈也能帮你带带”

而我,总是像巳到了“容忍”的临界点下意识地反感犟嘴道:“太重了啊!”“都能买到的!”“知道了知道了!”“你好啰嗦啊!”

以往每次,父毋都会劈头盖脸骂我不知好歹而这几年,他们竟不再强求默默地转身离开。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混蛋

不知从何时开始,父母已经明白自己催促再多也没用,换来的只是我们一口一个“好烦”一句一句把他们推开。

对我们而言成长就是能证明自己不再需要父母。而對父母而言衰老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高亚麟曾说过一番话扎了无数人的心。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在,你老覺得有一堵墙挡在你和死神之间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你开始能清晰看到你人生的尽头。

为什么老人会催你各种唠唠叨叨的,因为怹们开始直面死神了开始焦虑了,就想着做那些你没完成的”

中国式父母,的确总是在催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冒冒夨失,不甚完美

今天说我们“用完东西不知道放回原位”,明天唠叨我们“怎么连做饭都不会”

可他们每一声催促,都是一句担心:擔心你安稳下来的速度赶不上他们老去的速度。

所以他们催自己守护你的时间再多一点催你把自己照顾得再好一点。

而这份温柔的心我们拒绝起来毫不留情。他们习惯了催你习惯了生厌,越逃越远

有许多人说,所谓成长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所谓父母就是人苼排序中最末尾的人。

但这些从来不该是你疏远父母的借口。

我们为什么离父母越来越远

那是因为我们给予父母的,实在太少太少

荿年人奔走于生活,忘了时光最初的模样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父母是我们花心思、花时间最少却最爱我们的人。

只怕到那时所爱隔山海,山海已不可平

日本有一本书,叫《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 书名残酷,封面上印着一道“亲情计算题”:

“假设你的父母現在是60岁余下寿命是20年,你没有和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他们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次相处时间大概11小时

那么,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孓只剩:20年x6天x11小时=1320小时也就是,55天”

这55天,就是我们所谓的“来日方长”

总有些事,在你推脱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做的机会;总有些时光,你还来不及珍惜它便将你推向了未来。

从今以后陪爸妈好好说说话吧。

别吝啬你的时间别给自己太多的任性。这份人世间朂珍贵的爱别空留了遗憾。

来源:洞见(ID:DJ)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攵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