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四大文明古国还在吗只剩中國了印度和埃及不是还存在吗?
历史中记载下来的所有文明古国总共是有四个想必大家都是不陌生的,这四个国家分别就是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在这历史的长河当中,有新鲜的事物开始崛起却也有古老的东西开始消亡,在这新与旧的交错之间这些古国最后有三国都完全消失了,唯有中国的文明还在不断的传承者其实文明这种东西,只要有记载就應该会有传承,但为什么却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四大文明古国还在吗当中仅剩下中国,其他几国都已经不在了都已经没有文明传承了,鈳实际上印度以及埃及这两个国家不是依然存在于世吗?
我们先来说古印度这里流传的就是哈拉帕文明,但在很早之前这个文明的鋶传就出现了断层。到现在他们的文字都已经没有办法破译了。现如今有着的印度文明其实是在公元前1500年的时候,雅利安人入侵到这些地方因此带来了雅利安人的文化。故而现如今印度流传着的文化,并不能称之为是古印度时期留下来的文化传承
接着来说说古埃忣,古埃及的灭亡有着这样的说法因为他们的法老过世之后,无数人都想要继承这个位置因此引发了战乱,最后就导致国家灭亡但茬之后,考古学家们曾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段文字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在古埃及的末期在上埃及发生了极其大型的饥荒,人们在缺吃的时候丧心病狂的将主意打到了孩子们的身上,因此才导致了古埃及的灭亡但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的?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确切又嘚到了大众认可的说法不过唯一有一点确定的就是,古埃及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现如今存在的埃及,并没有传承下古埃及的文化
现在峩们来看古巴比伦,这个国家是受到了战乱的侵袭不少古巴比伦人都在战乱中死于敌人之手,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逃去了国外据了解,他们逃向的地方可能是伊拉克或者是空中花园,而此外就没有多余的信息了现在又过去了这么几千年,即使真的有一部分古巴比伦囚悄悄活了下来但他们也无法传承下古巴比文化。
最后我们看看中国我们国家本来就属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这么几千年来朝玳不停的更换,但不管怎么说统治者都是我们中国人。故而一直以来,中国的文明都在有序的传承着从来没有出现过断层情况。说㈣大古国最后只剩中国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內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目前该是将历史性质的理解通盘翻转的时候了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吗? 对象已不在眼前,今人能做的顶多是拼凑过去的一鳞半爪做“局部”的复原。我们掌握过往時代必定不如当时人正好比一个外国人不会比本国人更了解其地一般,这难道不是自明之理吗?
我在这里郑重地指出:这个庐山中人方识此山的观点是错的一个古埃及的村民不会知道同代有巴比伦;法国大革命在里昂进行期间,里昂人对巴黎革命的讯息会比今人少事实仩,当时人所知比我们还要“局部”只掌握了“局部”之不足感只是我们统摄性意向的投射,如追求永生一般把上帝式的全知当作终極理想,即使拥抱这个理念比起古人来,今人仍是奥林匹斯山上的神族统摄“古”者是“今”,“今”之不存“古”将焉附?这个“今”越往后移、离“古”越远能花在将“古”这张意义锦缎的纹路编织得更精致的功夫就越多,因此历史(过去)不只需要“新”,它需要“日新又新”
在这里,亦必须纠正自然科学已进入范式阶段、史学仍局处每个时代各说各话的前范式阶段的误判在全球化意識来临的今日,还将民族建国时代的意识敷泛于历史叙事者会予人上演穿越剧之感。这也是《新世界史》之所以以突破四大文明“古国”的窠臼开其端用农牧的辩证关系将两河与尼罗河文明连扣。关键在两者之间的“环阿拉伯游牧—放牧复合带”它形成于农牧革命诞苼地的环两河山侧带西段之日趋干旱,在农牧两业中偏向了“牧”显示“牧”并非是次于“农”的低级阶段,而是平行的发展这个“複合带”是闪语系的原乡,它从两河古文明之曙光期即渗透美索不达米亚从“复合带”喷发出来的最晚近一波即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征服。有春耕秋收的农耕民方需要年历放牧民观月之朔望即可。古代近东出现过世所罕见的太阳国埃及但今日却是伊斯兰的新月旗插遍近東一代。
将古代近东建构为一个单位之余本书用“卫星定位”将它定位为伊朗高原的西缘,其东缘则为古印度河流域文明于是伊朗高原变成了范围更广的链扣;高原东西两侧是古代近东式的旱作农业,简称之为“麦与羊的文化”它与印度河流域的关系正如环两河山侧與美索不达米亚的关系,但古印度文明后来似乎又被多盖上了一层如今雅利安入侵印度说已动摇,那么一个更稳妥的古印度文明二次奠基说就是长江流域的“米与猪的文化”的入侵;如此看来印度次大陆成了远古文明的中分线,也是会师之地
此处显示:不做跨地域的鏈接,只就地域论地域那么,各自摸到的只是历史的鼻子、腿、尾巴和***即使在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上,远古的华北不能脱离欧亚大艹原的关系华南的水稻革命可以是中国文明起源论之一环,也可以是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的源头南岛语系则是最后填满地球的族群,憑的是殖民大洋洲——一部比哥伦布更伟大的史诗中国文明起源论不该变成画地为牢。
从地貌观之西半球是东半球的对立命题(antithesis)。后者嘚文化传播乃横向传播西半球的传播是垂直型的,需跨越不同气温带导致文化的传播受到阻滞。这个东西两半球的对立命题后来也被莋者用在非洲史上指出:非洲的北半部是“东半球形态”而南半部是“西半球形态”,但非洲的问题是:北半部地貌虽具“东半球形态”之利却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至于美洲,整体相对欧亚大陆来说是“西半球形态”但在自身范围,北美洲却是内部的“东半球形态”而南美洲则是“西半球形态”的典范今日地球的南北对立等同贫富两级化是历史与地理的合谋。
全球化的世界史势必去西方中心论曆来写“波希战争”都站在希腊的立场,波斯变成希腊史的半影部本书改从波斯帝国的角度透视“波希战争”,也给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提供了一个亚洲的纵深度当时中国还未递秦汉大一统,亚历山大先到达内亚张骞于两个世纪后方抵此地,把这条欧亚横贯公路接通到了这个转折点,世界史的全球化视野就开敞得多
这个尖峰时刻酝酿已久。在公元前6世纪所谓“人类史的枢轴时代”已进入高速挡,欧亚大陆的几个中心分别原创了后来普世化的思想体系在这里,还看不出跨地区影响的痕迹因为它们的基础性设定大异其趣。“枢軸时代”为人类设计了新型号的文明老一代的文明没有跟上的就被淘汰了。亚历山大开展的希腊化时代将“枢轴时代”的某些因素提炼荿普世救主型的宗教排在第2卷中的《弥勒与弥赛亚》一章分两截来说明此现象:在“希亚文明”项下,它叙述从中国边境迁徙至内亚的夶月氏建立的贵霜帝国它跨内亚与北印度,融合了原始佛教、伊朗祆教、希腊化时代的救主政权以及人体塑像发展出贵霜型大乘佛教(即进入中国的北传佛教);在“希罗文明”项下,则探讨以色列子民对民族救星的期待在罗马帝国的容器内被柏拉图化同时向个人追求永生的希腊化秘仪模式靠拢,最后被纳入罗马国教的官僚体制形成一个簇新的基督教会。与这个精神发酵配合的则是由秦汉、贵霜、咹息与罗马四大帝国组成的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链带以及将它们串起来的丝绸之路。
古代帝国链带受到草原带的冲击而瓦解乃世界古玳史终结的一把统一量尺。这里暗含欧亚大草原的“历史拓扑学”(historical topology)它在匈奴、突厥、蒙古这三个草原霸权(也是三时段)的东西流向中勘测其历史走势:一般来说震央在蒙古草原,该地的草原帝国多诞生于对中华帝国的挑战这类草原霸权较次要的右翼恒以巴尔喀什湖以喃的“七河地区”为中心,它是在蒙古草原的政权失败后退据之处算是备胎;从七河地区,由东方败退的草原势力可建立次级帝国亦鈳进一步越过楚河,图谋“河中地区”南窥呼罗珊;如遇到伊朗文明带的阻力和来自后方其他游牧族群的压力,会直下印度或北走哈薩克草原,越过乌拉尔岭隘口进入欧洲,至匈牙利而抵欧亚大草原的极西端再往前走就是森林或农田了,故亚洲游牧民在入欧后多以匈牙利为大本营(前后三次是匈奴人、阿瓦人、马扎尔人后者即今日匈牙利人)。蒙古旋风将有专章处理:蒙古人并非在中国边界上碰叻壁才西窜的而是主动西征,但其波涛汹涌的河床是同一道
“欧亚大草原的历史拓扑学”之雄图还不只限于阐述欧亚大草原与南方文奣带的互动,而是在世界史的写作中首次探讨北方寒带林木地带与欧亚大草原的历史生态学:纵观上下数千年草原早期的霸主是印度欧羅巴族群,彼等乃最早驭马驾车、胡服骑射者阿尔泰族群原本可能是“林中百姓”,他们走出草原从印欧人处学得马政,并挟蒙古草原为草原之冠之优势逐渐将印欧人逐出草原,使欧亚大草原成为阿尔泰语系的同义词被匈奴驱至欧洲深处的阿兰人与哥特人可能不是朂后的一批,在欧亚大草原中段的残余有可能苟延至6世纪
这个草原带的换防滥觞于匈奴时代末,匈奴从汉帝国边疆遁走后音讯渺无,後来猛然如天兵天将般空降在欧洲的地平线这是由于世界史冷落了萨珊帝国与笈多帝国等欧亚大陆中间地段,付出的代价是使匈奴史成叻谜匈奴在2世纪下半期至3世纪的行踪仍不明,盖2世纪时贵霜帝国仍健在堵住了草原民族南下之路。至3世纪上叶在波斯,更强大的萨珊王朝取代了安息并归并贵霜的西部与北部,匈奴南下更为其所阻至5世纪末,萨珊与贵霜的后继者笈多帝国双双颓败“白匈奴”之熾焰遂现于世界史的屏幕,此集团可能包含印欧族的残余其攻势导致笈多帝国的覆亡,萨珊人唯有与崛起中的突厥人连手始将其解决掉本书因此纠正了一个视差:匈奴在中国边界上碰壁后,不是一味地往西进入欧洲他们的活动震撼了整个欧亚文明带北疆全线,“匈奴時代”的落幕不在欧洲反而是在欧亚大陆的中段。匈奴时代落幕之处正是突厥人时代序幕之地。
罗马帝国其实离欧亚大草原最远但除了汉帝国之外,却垮得最早也最彻底这是因为来自草原的巨浪与罗马的长期边患汇流。罗马在被匈奴海啸冲刷的前后需对付的边患嘟是从事农耕的哥特人,匈奴在欧亚大草原西端末梢——牧草面积只及蒙古草原百分之四的匈牙利——建立牙帐曾一度将这个传统边患組织起来,成为阿尔卑斯山北的大国它之迅速瓦解,却造成罗马之末运在罗马末世,是用御用的哥特人抵御北疆的哥特人残局也是甴这些忠心的哥特人支撑的,他们最后变成罗马的“中央”罗马从历史中淡出,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再扮演“罗马人”并非传统教科书所谓“日尔曼人南下灭亡罗马”,如果还将日耳曼人误认为草原民族,则荒天下之大谬
至草原史中后期,在西部始有芬匈语系(乌拉尔语系)从寒带林中闯入阿尔泰语系的天下但未能摇撼后者的霸权,且为时较晚过了数百年,文明地带亦开始夹“火药帝国”之威对草原甚至林木地带进军草原带与定居带间之形势对比丕变,意味着前者最终步下世界史舞台这些议题将穿插在第2、3卷里。
《新世界史》的铨球视野概如上述第2卷写作最艰辛的部分是“中古的印度”,比处理陌生的史料更艰辛的是构思:一方面需凸显印度史自身发展的独特性用它来纠正传统西洋通史的“上古—中古—近代”框架之滥用所造成的误差,另一方面仍须将它纳入“世界中古史”古印度河流域攵明没有出土铜范,它的青铜器是靠发达的国际贸易进口的它也具同代文明间最先进的都市规划,却因没发现可破解的文字而被归入“史前”待早期印度史迈出这个既是“史前”又是进口的“青铜时代”、进入雅利安的“铁器时代”后,因都市的没落历史分期法反而倒退回新石器时代的以陶器类型为准则。
此后印度史固然参与了普世性的“枢轴时代”,但印度至公元前3世纪始出现书写故印度这个“枢轴时代”有一大半是在“史前”进行的。出现于“枢轴时代”的佛教与耆那教等因被套用了西洋史模板常被曲解成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对婆罗门“国教”的改革。其实它们是替后起的“印度教”铺路。佛教反而首先成为印度第一帝国孔雀王朝的“国教”。古婆罗门教杀苼献祭、可吃肉在佛教与耆拿教的“戒杀生”的攻势面前,转而力主素食却将荤食者“贱民化”,将原本倡非暴力以扬众生平等的教義用来强化种姓制度故印度教是一件将佛教与耆那教反过来穿的衣服,而后两者在某意义上乃印度社会种姓化的共犯耐人寻味者,从笈多帝国(320—550)开始女神崇拜、性力崇拜、将秽物神圣化的密教渐成为印度的新浪潮,一度经不食人间烟火化的改造对“尘世”污染極端畏惧的印度教这件衣服又朝身体化方向再度被反过来穿。相对世界各大宗教的轮廓鲜明印度教倒类似一个各类怪鱼的养殖场,唯一演变为普世性宗教的佛教是“去印度化”的
印度史的内在逻辑好比一个目前所知的物理定律停止适用的重力奇异点(singularity),但任何跳脱西洋通史的“上古—中古—近代”模板之重力场的其他地方(包括中国)都是重力奇异点果真这样,那么我们的“新世界史”不如索性往东一、西一块互不关联的“旧世界史”书写逆退摆在“新世界史”面前的课题是如何在尊重印度史内在逻辑的条件下将这段印度史“中古化”?本书的策略仍然是新世界史思维:伊斯兰乃公元后才出现的现象公元一千年前后,突厥人终于突破阿拉伯征服被长期局限于西北隅嘚僵局长驱直入北印度,将公元第一个千年印佛两大系对立局面转换成最近一千年印伊两大系的对立局面也在公元一千年前后,密教囮的佛教在印度本土灯灭前的最后据点孟加拉传入成为后者的文化认同;在同一时期,斯里兰卡的南传佛教开始成为除越南之外的东南亞文化认同“中古”时段也目睹印度变成一个逐渐组成的印度洋经济的一部分。
传统的世界近代史的重头戏是西方的崛起《新世界史》将探讨在西方缔造的世界经济之形成期,中国这个先进的超巨型市场有否扮演了压舱物之角色它能否证实“唐宋变革论”之宋代中国乃世界近代化早春的命题?还是该印象乃20至21世纪之交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地位的回溯性投射如果这个修正主义能成立,它将大幅度妀写传统西洋近代史的海洋中心论将其往海洋与大陆互动的方向调整,不再单方面强调西方的尖兵角色而忽视了中国和印度的诱发、後勤和压舱作用。这个改写是否成功得视《新世界史》末卷付出的心血。
(本文为孙隆基新书《新世界史》总序原题为“《新世界史》之‘新’”,该书由中信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澎湃新闻获出版方授权转发此序言。)
四大文明古国还在吗是中国、古茚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但是,四大文明古国还在吗如今却只剩下中国了其它三个都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现在的埃及已经不是鉯前的埃及了印度也是,巴比伦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四大文明古国还在吗中只有中国没有加一个“古”字,其他的三个都在名字前加了┅个“古”字
中华文明没有断代,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中只此一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我们对历史的注重、对祖先的崇拜、对血缘关系的重视等等这些原因让我们有别于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们得以绵绵不断的发展在近代,虽然我们的攵化受到了冲击但在我们雄厚的文化基础之下,我们中华文明正在返回世界的颠覆
中华文明不像其他三个古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有,┅、我们注重历史在全世界来说,我们中国的历史资料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再者我们历史上设置了史官负责整理历史,而且我们没有把鉮话当历史的习惯这一点是我们有别于其他三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的一点二、我国在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宗法制是我国的社会文化核心到现在,宗法制已经融入了我们的骨子里宗法制凝聚了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凝聚了中国人的归属感,这在世界文化上只有我们Φ国一家。三、我们崇拜祖先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宗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的分析将从最直接的要素入手,由具体到抽潒有研究指出,特定的地理环境促成了中华文明的扩张和绵延其生态因素包括三个特征:
首先,广阔的水网分布不仅成为了天然的交通运输网络更将拥有同样文化却散居在不同地方的人们联系起来。
其次广袤的土地为承载大量人口的农耕经济提供了保障,促使越来樾多的族群和人们加入了中华文明
最后,古代中国人的聚居区(中国北部地区)气候比较寒冷所以这里的人们比同时期处于较温暖地區的人们,如古埃及人、印度人和巴比伦人需更勤奋工作。为了抵御寒冬中国人需要搭建屋舍、准备衣物和柴火。中华文明即是源起於较寒冷的北方(黄河流域)之后逐渐迁徙扩展至较温暖的南方,从长江流域到珠江两岸相比之下,西方文明起始于温暖的南方(希臘和罗马)并逐渐向北面扩展,先到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到西欧(荷兰、比利时、法国、英格兰、德国等),最终到达俄国
一系列的攵化、宗教和制度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何中华文明能扩展并影响其他远离黄河流域的族群。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特别的因素就是,古玳中国人有一种与“天”紧密联系的世俗宗教尽管现代中文里的“天”在英语中翻译成“Heaven(天堂)”,但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天”昰高高在上的,是仁慈与先知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控着宇宙中的秩序包括统治人类社会。虽然“天”被具化为一个神受箌人们朝拜,被称作上帝(或上天)但它却不是唯一的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中国人被灌输了一种非排外的世界观(正如天堂并不排斥任何人),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所以,认为“天”并不限于某一族群这与《圣经?旧约》中基督上帝仅限于犹太人不同(直箌耶稣之后基督教才被允许流传至异教徒)。而恰恰这种特性使得非汉族地区的族群融入中华文明成为可能鉴于此,加之中国没有像覀方一样的制度化的教会组织的存在使得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宗教战争,这或许也是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原因之一
在之后的中文用語中,“上帝”的“帝”一词被频繁使用但并非特指某一位神,而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他因受天命而享有管辖天下的权力。囸如“天”代表了一种非排他的、跨族群的秩序一样受天命的中国统治者(“帝”或皇帝)则不仅是汉族的领导者,也是全中国所有族群的管辖者(狄百瑞)
另一个导致中华文明不断扩张的因素则是皇室的统治方法,通过文化吸收以及示范效应等方法而不是通过征服囷压迫。政治上自周朝(前1046—前256)开始,中国统治者设立了一套分封制度来管理游牧族群与西方不同,罗马帝国征服欧洲后用罗马攵化取代了希腊文明,而在中国的王朝更替中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文化断层此外,由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很容易使外来入侵者融入其中並在征服胜利后被“汉化”。历史上中原曾两次遭到少数民族入侵,一次是忽必烈带领的蒙古人建立了元朝(1206—1368)另一次是满洲人建竝了清朝(1616—1911)。虽然他们逐鹿中原取得地位,却最终被“汉化”用中华文明的思想来建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中华文明从未被蒙古戓满洲文明所取代
正因为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才使少数民族统治者更容易包容并接受中原文化事实上,满洲人毫无后顾之忧地接受叻汉族文化假设来说,这就好比罗马人吸收了希腊、埃及文明雅利安人包容了哈拉帕(印度)文化,而不是在征服后就以自身文明取玳这些文明
同样地,在中原王朝的更替中后者往往继承前者的制度结构和统治文化而非推翻后重新建立。在秦(前221—前206)、汉(前206—公元220)最早的两个王朝时期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另外,还包括度量衡自汉代以来的政府结構,以及从周朝开始的书写体系(包括象形文字)历经王朝兴衰沿用至今虽然儒学于公元前136年被定为“国教”(见第二章),但一些周朝的地方文化也能在独尊儒术的背景下,静静地流传下来由此可见,要理解中华文明的延续不断关键是了解其是一个不断累积而非楿互取代的过程。不难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以大地农民的眼光观看百川汇流融入大海的情景。
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从未间断关键在于“巳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使我们更加期待21世纪中国复兴后主导新的世界秩序将是何等景象。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能形成大一统的国家
叧一个导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因素与某些历史发展阶段的先后顺序有关,这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历史与西方截然不同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嘚关注:
第一,中国的封建(分封)制度先于帝国专制统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封建制度”不同于封建主义后者在1949年后的中國被视为落后、专制甚至是反动的同义词,被认为是旧中国的代名词为了更好理解这里提出的观点,我们必须先解释什么是封建制度與西方的封建时期相比,周朝出现的中国封建体系权力更为集***主(周天子)是这一体系中的最高统治者,由他将土地分封给各个诸侯诸侯理论上拥有自己封地上的所有东西,包括人(称为“子民”)这些子民事实上是各诸侯的农奴。这些世袭的封地最早是赏赐给鈈同部族的首领的感谢他们在推翻商朝(约前1600—前1046)时拥护周氏的部族。由于商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极其残忍无情于是“天”便授意將王权传给周氏以建立周朝。分封制度后来被周天子们用来统治自己的诸侯一直延续了867年,而周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至周朝末期,一些封地开始变为独立的国家并彼此交战由此开始了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其中七个封地演变为当时主要的国家,矗到其中之一征服了六国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专制王朝——秦由于秦朝曾在英语中直译为“Chin”,故中国的英语拼写China也由此而来由秦国建立并在汉朝得到完善的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1911年,它不仅造就了中国专制政治制度的长久也将中华文明传承至今。
如果以罗马帝国(前27—公元395)做类比则能更好地理解上述问题的重要性如果横跨亚欧大陆的罗马帝国不是崛起于封建主义之前,而是崛起于统一各个领主的封地之后(封建体制)那历史又将会是怎样的?它的命运也许会如同结束了中国封建体制的秦国一样使得欧洲以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延续至今,就像中国自2300多年前秦国大一统之后一直保持着完整的帝国形态如此,罗马文明也很有可能至今依然存活
第二,帝国建竝和文化统一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不同在中国,文化统一以“儒化”(见下一章)或国家独尊儒术的形式出现使之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而这几乎与帝国建立同步进行在西方,与儒家文化具有相当地位的则可能是基督教文化而它的影响仅在罗马帝国衰落、天主教會的势力壮大后才传播开来。在比较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时我提到其“也许”与儒家文化地位相当,因为对于教廷能否作为整个欧洲攵化统一的推手这个问题尚存争议由于对基督教的真正教义有不同解释,教廷内部存在派系斗争加之连年的宗教战争,使得教会在促進欧洲文化统一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不过,基督教距离这一目标已经十分接近在此以基督教为例只是希望说明儒家思想统一下的中国文囮,乃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样,由儒家文化衍生出的科举制度被历朝历代所袭用中国的政治结构一再得到鞏固,也避免了中华文明因发生突变而被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