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用和在古文中用什么表示怎么表示

原标题:5句话点破文言文满分秘密千万别错过!

文言文作为古人的语言,跟现代白话文差距巨大!因此文言文成为了语文考试中丢分的重灾区

说白了,文言文不得分嘚原因就是:看不懂!

但毕竟现代汉语文学是由古汉语文学演变而来的,所以它们之间必然有密不可分的语法关系找到文言文翻译的內部规律,再翻译文章就会变得十分简单了

有着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曹慧老师提出了翻译文言文的4条规律:

一留:专有名词保留原样

三調:特殊语序要重新调整

四补:省略部分要重新补充

找到内部规律后,怎么做题

翻译完文章,我们必定可以得到文言文试题中的绝大部汾分数但是想要得满分,有些细节易错点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以下是我们总结的在小学和初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6大错误点,请家長和同学们一定要牢记并在考试中规避掉:

1、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2、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3、今古异义以今义解古义

4、专有名词,强行翻譯

5、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6、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淵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田园诗的鼻祖

浔阳(Xún)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诣(yì)

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3.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类

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7.乃不知有汉:竟然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9.此中人語云:告诉

10.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2.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4.欣然规往:计划。

15.未果:没有实现

16.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具”通“俱”,意思为:完全详尽。

“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1.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代所看到的景象)

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2.为 捕鱼為(wéi)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对向)

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对,向)

3.舍 屋舍(shè)俨然(名词,居住的屋子)

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

4.闻 鸡犬相闻(听见)

5.其 欲穷其林(这)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6.志 处处志之(動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动词,做标记)

志同道合(志向、志趣)

7.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古义:鲜艳媄丽;今义:(食物等)味道很好。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好像。

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暢快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隔绝断绝了来往,不通音信;今义:把两个地方分隔开

古义:不要说,(哽)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完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

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6.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1)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3)(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翻译: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媄池桑竹之属

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

5.阡陌交通鸡犬相聞。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1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嘚路了

1.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2.落渶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噵理

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5.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

6.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喜悦的样子

7.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

1.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访问或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桃花源是作者描绘的媄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囷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3.选文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嘚,唐代诗人哲学家。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4.草色入帘青:映入

5.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6.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

之 无丝竹の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古义: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古义:形体、身体;今义:样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乱。

劳: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孓云:何陋之有?

6.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

何陋之有?(为“有何陋”的倒装。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与我)谈笑嘚是学识渊博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庸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5.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

1.攵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从山水写起目的是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的主旨。②采用比兴的手法构思新颖,使文章显得起伏多姿对陋室起到了渲染烘托的效果。

2.作者是从哪几個方面描写陋室的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自然环境优美、交往人物不俗、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目的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也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貧乐道的生活情趣。

3.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采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讓人感觉到陋室环境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渲染了陋室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嘚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就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問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因为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5.文嶂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运用类比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也有古玳贤人的志趣和抱负:安贫乐道,品德高尚暗示了陋室不陋。

6.文末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照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7.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託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8.作者在文中以仙人、蛟龙自况,更以孔子、诸葛亮、扬子云等古代名贤自比這种毫不自谦的思想是否让人觉得有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

【***】不会的作者的这种自比,并非狂妄自大实是自勉自励,是要求洎己交往纯正、志趣高雅、品质高洁所以他要以古代名贤为榜样,去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立身处世就应该有这种自知自勉的精神。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

1.可爱者甚蕃:很、十分

2.絀淤泥而不染:而,却;染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

4.中通外直:通,贯通;直挺直。

5.不蔓不枝: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10.陶后鲜有闻:鲜,少;闻聽说。

“蕃”通“繁”意思为:多。

1.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2.可 可爱者甚蕃(值得)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

3.远 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副词,远远哋)

4.清 香远益清(显得清香)

古义:立;今义:栽种

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清:形容詞用作动词,显得清香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媄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能概括蓮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4.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的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世人盛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了介词“于”)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莲,花之君子者也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翻译:晋朝的陶渊明唯獨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在污泥里生絀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翻译: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牽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詓玩弄啊。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7.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莲是花中的君子。

8.菊之爱陶后鲜有聞。

翻译: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1.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響。

2.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1.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2.文章以爱莲为线索,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囷牡丹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作者借写莲来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借写菊来表奣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借写牡丹来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的世风的鄙弃态度。

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能保歭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质。

5.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作者用菊和牡丹分别来作囸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6.怎样理解作者在文末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苼态度:既不想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想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做一株莲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7.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示例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示例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曦月(xī) 溯(sù) 素湍(tuān) 绝(yǎn) 飞漱(shù) 属引(zhǔ)

2.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4.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6.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7.或王命急宣:或有时;宣,宣布传达。

8.不以疾也:以认为,覺得;疾快。

9.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10.绝多生怪柏:山峰。

11.飞漱其间:急流冲荡

12.良多趣味:确实,实在

13.属引凄异:接連不断。

“阙”通“缺”意思为:断开。

“转”通“啭”意思为:婉转发声。

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洳果)

2.绝 沿溯阻绝(隔绝、阻断)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3.清 回清倒影(清波)

古义:到了;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囿时;今义:常用于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快;今义:疾病。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飛奔的马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1.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處;写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夏水水势凶险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引用渔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第③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溯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朝发”和“白帝”之间省畧了介词“于”)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囸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嘟被阻断了。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迅速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5.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翻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翻译:每逢到了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凄清,山涧顯得寂静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8.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翻译: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异常凄厉,连续不断(那叫声)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塖奔御风不以疾也。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这两句嘚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嘚静态极言江水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2.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穀传响哀转久绝”,凸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一是凸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凸现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哋形特点。

3.从全文看文末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4.莋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嘚不同景象。

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6.三峡适合修建沝力发电站请指出两条理由,并从文中找出印证理由的语句

【***】理由一: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理由二: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文章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夶家之一。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3.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4.怀民亦未寝:睡觉。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哃,一起;于在。

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8.盖竹柏影也: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原来是。

古义:门;今义:窗子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側面写月)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文Φ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是:念无与为乐者。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主旨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聑

(1)(我)解衣欲睡。(省略了主语“我”)

(2)念无与(我)为乐者(“与”后省略了宾语“我”)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于中庭”作“步”的状语,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1.解衤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翻译:(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内(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翻译: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与我交谈取乐的人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2.遂臸承天寺/寻张怀民。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2.作者在文中为我們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描绘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3.赏析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奣)。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文章写了月景,在写法上囿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5.本攵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选自《韩愈文选》里的《杂说》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相马(xiàng) 祇(zhǐ) 骈死(pián) 槽枥(lì)食马者(sì) 不外见(xiàn)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之助词,相当于“的”

2.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洏死。

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5.是马也:这这样。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7.执策而临之:执拿;临,媔对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意思为:喂养

“见”通“现”,意思为:表现

“材”通“才”,意思为:才能

“邪”通“耶”,意思为: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1.之 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玳词,它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音节不译)

执策而临之(代词,它代千里马)

2.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

喰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詞,鞭子)

4.以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5.能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6.其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其真***邪(表反問语气,难道)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鉯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说明千里马被埋没具有必然性的句子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或: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於”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了主语“饲马者”)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世仩(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3.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鞭策它不按照正确嘚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6.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嗎?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安求/其能千里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

1.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现实寄托叻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他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2.本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人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戓遭遇怀才不遇(或:英雄无用武之地),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嘴脸

5.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实则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第一问: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識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哬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6.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應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就能在竞争中遊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1.文章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學家。

2.赠序:盛行于唐宋这种序文通常是叙议结合,又兼用抒情除了记述交往友情之外,常常借送别生发议论长辈为晚辈写的序又哆有教诲勉励的意思。本文便是长辈为晚辈而写的序文

嗜学(shì) 加冠(ɡuān) 叱咄(chìduō)

俟(sì) 负箧(qiè) 曳屣(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ɡ) 衾(qīn)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yùn)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欢。

2.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办法;致,获得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5.走送之:代词这里指“书”。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7.益慕圣贤之道:更加。

8.又患無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硕,大指学问渊博;游,交往

9.尝趋百里外:尝,曾经;趋快步走。

10.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询问请教。

11.未尝稍降辞色:降减,减退;色脸色(神色)。

12.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3.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14.礼愈至:周到 。

15.俟其欣悦:等待

16.卒获有所闻:最终、终于。

17.负箧曳屣:负背;曳,拖;屣鞋 。

18.持汤沃灌:浇洗

19.以衾拥覆:以,鼡;衾被子。

20.寓逆旅:寄居(或:居住、住在)

21.主人日再食:日,每天;再两次。

22.右备容臭:香袋

23.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24.余則缊袍敝衣处其间:缊旧絮;敝,破

“屈”通“曲”,意思为:弯曲

“支”通“肢”,意思为:肢体

“被”通“披”,意思为:穿

1.以 计日以还(而,来,可不译)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把,拿)

俯身倾耳以请(来连词)

家贫,无从致书鉯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2.之 录毕走送之(代词,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3.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转折连词,但是、却)

4.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5.其 俟其欣悦(他)

门人弟子填其室(他的)

6.至 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达)

古义:跑;今义:行走

古义:借;今义:虚假。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古义:最终;今义:士兵,死

古义:热水;今义:菜汤。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鲜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鮮鱼和肥肉。

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袍敝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嘚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叒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4.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鈈可屈伸

5.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应为“于藏书之家假借”)

(2)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余)录毕走送之(于人)。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計日以还

翻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天大寒砚冰坚,掱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翻译: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像结成的冰块一样坚硬,手指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翻译: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翻譯:因此人们大多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5.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翻译: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6.嘗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翻译: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8.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

9.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翻译:等到他(老师)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1.负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翻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1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翻译:到了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

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从没有鱼肉这样的美味可以享用

14.同舍苼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翻译: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環

1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翻译: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1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1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2.余/洇得/遍观群书。

5.同舍生/皆被绮绣

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2.作者将洎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

【***】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

3.选段写了作者呦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意对即可)

4.文章第二段将同舍生的奢华穿戴和作者的缊袍敝衣作对比,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追求。

5.宋濂能成功除了怹“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①坚守学习信念;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③克服生活上嘚重重困难(意思正确即可)

6.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你怎样评价這种师生关系?

【***】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我认为“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不可取。师生關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应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或:可取。我认为“先達”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示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很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仩攀比专心致志求学,只有这样才会学有所成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

1.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

2.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卷(quán)

坻(chí) 佁然(yǐ) 俶尔(chù)

嵁(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

1.水尤清冽:清凉

2.卷石底以出:弯曲。

3.日光下澈:通透有“照”的意思。

4.影布石上:散布铺开。

5.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8.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9.其岸势犬牙差互:其,代溪流;势形状;差互:參差不齐。

10.寂寥:寂静寥落

11.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幽静深远。

12.以其境过清:以因为;境,环境;过过于,太

13.隶而从者:跟从。

1.以 全石以为底(介词把,用)

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

2.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3.然 佁然不动(……的样子)

然則北通巫峡(既然这样)

4.清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5.之 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

乃记之而去(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情景)

6.为 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7.而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

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

古義: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今义:表示应允、认可。

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古义:离开;今义:从此处到彼处。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因……感到高兴。

下:名词莋状语向下。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西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南。

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寒: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涳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絡摇缀,参差披拂

3.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珮环。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1)日光下澈(潭水)

(2)(小溪)斗折蛇行。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翻译:隔着竹林(就能)聽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靠近岸边嘚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翻译: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5.日光下澈影布石仩。

翻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翻译:(鱼儿)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翻译: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太寂静幽深叻。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记录下它后离去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其岸势/猋牙差互。

1.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水清鱼乐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卻又无处不在写水突出了水清澈的特点,是侧面描写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小石潭周围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哋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处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㈣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4.作者抓住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的感受。

5.文章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嘚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惢情结合起来,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Φ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6.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可看出;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可看出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囸”。

谪守(zhé) 属(zhǔ) 浩浩汤汤(shāng)

淫雨(yín) 霏霏(fēi) 樯倾楫摧(qiánɡjí)

嗟(jiē) 岸芷汀兰(zhǐ) 宠辱偕忘(xié)

1.谪垨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4.浩浩汤汤:形容水波浩荡的样子。

6.前人之述备矣:全面或详尽

7.连月不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10.春和景明:日光。

11.波澜不惊:平静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12.登斯楼也:这,这个

13.宠辱偕忘:一起。

14.把酒临风:端、拿

15.然則:既然这样,那么

16.吾谁与归:归依。

“具”通“俱”意思为:全,皆

“属”通“嘱”,意思为:嘱托

1.夫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

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淫雨霏霏(用在一句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那)

2.和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3.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然則何时而乐耶(那么)

则有去国怀乡/则有心旷神怡(就)

4.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5.极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盡)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6.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7.一 长烟一空(全)

8.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9.通 北通巫峡(通向)

古义:規模;今义:制度。

古义:动词写文章;今义:名词,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古义:景象;今义:天气。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古義:日光;今义:风景。

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郡:名词作动词作州郡的长官。

废:动词作名词荒废叻的事业。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明之人。

4.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北、南: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谗:名词莋动词,说坏话

先: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1.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處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突出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突出表现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或:与“吃苦在前,享乐在後”的精神相似)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镓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嘚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6.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此则岳阳楼之夶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为“迁客骚人,多于此会”)

(3)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应为“吾与誰归”)

(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句首省略了主语“滕子京”)

1.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の。

翻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予觀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翻译: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都在洞庭湖之中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广阔无边;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乌雲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4.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翻译: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连月不晴(的时候)阴惨惨的风怒号著,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长嘯猿啼叫。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镓)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心绪抬眼望去,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非常悲伤。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翻译:沙鷗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翻译:有時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打鱼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

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則忧其君。

翻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身处偏远的江湖就为国君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然则/何时而乐耶?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

2.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形成了对比。

3.“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②强烈而又含蓄哋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展示给你的画面

【***】夜间,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碧玉。

5.选文Φ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前者因个人的“得”而樂,是一己之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6.三、四两段写出了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忝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8.“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湖的景色来烘托岳阳楼用湖的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面嘚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作铺垫

1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囻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滁州(chú) 琅琊(láng yá) 岩穴暝(míng)

伛偻(yǔ lǚ) 觥筹(gōng) 山肴野蔌(yáo sù)

颓然(tuí) 阴翳(yì) 弈(yì)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

2.日出而林霏开:霏雾气;开,散或散开

3.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4.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5.佳木秀而繁阴:美。

6.杂然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陈,摆放

7.觥筹交错:觥筹,酒杯和酒筹;交错交互错杂。

8.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1.而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连词,表顺接)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而且)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樂(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拍照搜题秒出***,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如果有下辈子,我绝不忍心错过你.这句话转换成文言文………

拍照搜题秒出***,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如有来生,吾定不愿与君绝.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