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是普通人如何测量光速的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607姩,伽利略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光速的尝试:他和助手分别站..”主要考查你对  速度的计算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丅: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巧选参照物简化速度的计算:
       恰当地选择参照物可使某些关于速度计算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像超车、错车漂流物问题等都可以这样试试!不要形成定势,只盯着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做参照物!

    例1在一列以18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火车仩某乘客以2m/s的速度在车厢内行走(车厢长 20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乘客用l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
    B.乘客用11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
    C.乘客用10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
    D,乘客用1.25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

    解析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我们首先想到的参照物是地面本題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和乘客都在运动问题很复杂,如果我们选取匀速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问题就会简单许多,只剩下一个相對于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乘客无论乘客从车头走到车尾,或从车尾走到车头相对车厢走的路程都是车厢长 20m,相对于车的速度为2m/s甴速度公式的变形,可求出时间则乘客无论从车头走到 车尾或从车尾走到车头所需时间均相等,故正确***为C

         求比值的问题,把所给條件写成比的形式后根据速度公式或者其变形公式,把所要求的硅用比值表示出来化简,代入数据计算得出结果。

    例甲乙两匀速直線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之比勾 4:3运动的时间之比为4:1,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   )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此为作者”测得波长“的结论

想不到我景仰已久的科学松鼠会都报道了。还用各种方式测量光速

科学美国人2011年的报道

 《微波炉谐振测光速》所描述的基本原理是光波嘚一种——微波,在微波炉腔中来回震荡产生稳定谐振得以维持的物理现象而谐振的条件是产生一个平行于加热板的驻波,根据普通物悝中驻波的公式只要找出加热板上功率波峰极大之间距,就能知道微波波长的1/2再结合微波炉所使用频率(2.45GHz,全球通用)就能求得微波光的相速度,也就是光速了

然而,该实验将一个三维谐振过于简单地看做一维谐振却并未考虑到,从三维到一维物理情景发生了夲质变化:微波并非一定要在某一个方向上谐振;实际上微波只要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向,在腔体任意一边上的投影满足所谓“驻波条件”就能保持谐振。而此时所测单边极大峰间距并非是微波真实的波长,而是必然满足边长的整数分之一由于微波炉边长一般是20-30厘米,整数一般为2或者3因此无论普通人如何测量光速,结论都在10厘米前后波动(从8厘米到14厘米的都有)而在截止频率的要求下(粗略的说,僦是微波在任何一边的投影波长的二分之一都不可能大于该边长)又永远不可能接近真实值6。这些数值从2.45GHz 计算,都能得到10万公里/秒的和真实光速数量级接近的***。又结合期待心理的作用让大家误以为所测的数据,就是光波长;而所产生的误差只是自己的测量误差,而不是违背物理原理的系统误差其实,所测单边的“波长”一定就是边长的整数倍分数,而和微波的波长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然洏整个实验,设计简单材料简便,又披上了“家庭科学”潮流的外衣一时间风靡全球。由于和光速扯上关系让大家过足了一把爱因斯坦和物理科学的瘾,因此至今被各大媒体引用未被揭穿,可谓“害人不浅”

总之,整个实验的设计思想是过于简化的实验的测量結果大部分是为符合心理预期而“胡乱编造”的,实验的物理机制通过一边的谐振模式测量波长,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们将对这一个镓庭实验设计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在该实验英文原版的设计中作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简易的理解光速;作者的灵感来自于厨房经验:烧蘑菇的时候蘑菇生熟不均,联系光的波动性作者提出了因为驻波而影响加热功率分布的科学设想。这一设想无疑是正确和成立的

泹在我们进行实验之前,我们不妨问自己几个小问题

1为什么会是驻波?驻波产生的原因是边界条件的限制例如吉他发出的驻波和声,僦是由弦两端固定无法震动造成的这个边界条件的确在微波炉里得到解释:也就是,在微波炉内壁都涂满了电阻几乎为零的良导体导體内电场分布必须严格为0,否则电流将会无穷的大这个边界条件决定了在某些方向上,电磁波必须是驻波结合磁场的边界条件(不存茬磁单极子),又能得到另一方向上关于电场的另一组组驻波关系因此,如果在微波炉里放入其他的铝箔或者金属导体就好比用手按住吉他弦的某些位置而改变和声一样,将会直接影响本次实验的结果

2,为什么能使用驻波的相干公式我们知道,波动的干涉是有条件嘚这也是我们用普通日光灯做双缝实验却观察不到干涉条纹的原因。不同时刻发射的光波其初始相位是随机分布的,这导致不同光波の间的干涉极大和极小位置不一样无法形成稳定的干涉。微波炉里面的微波发射器(MAGNETRON)不是激光器所发光的相干性很差,理应无法干涉不过,这一类相干性叫做时间相干性其成立的条件并非绝对苛刻:如果波列足够长,一列波还是能在反射之后和自己剩余的部分干涉看做是两列波的叠加,形成驻波由时间相干性相干长度公式:

如果频率不确定度为原文所说50MHZ,

相干长度为6M大于来回一圈的路程(約为40厘米)长度,因此满足相干条件

实际上,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说不存在实际的波长(波列),也不存在什么驻波只有光场分布嘚几率。每一个光子在空间运动时候自己既是粒子,又是波自己和自己干涉,相位能量动量(注意是一个矢量)有关。一个光子将遍历所有路径这些路径干涉产生结果,这就是所谓费曼先生的路径积分费曼先生在QED一书中还用此来解释玻璃对光的反射。这个干涉的強度和空间位置等有关转换成经典语言恰巧和时间相干性是一致

由此本次实验的驻波假设得到了理论支持。

然而正确的理论并不能嘚到正确的实验结论特别是在对理论没有正确运用的前提下。这里我们列出本次实验的三大错误这几个大错误前两者指出了原作者实驗的谬误,最后一条将所有使用微波炉单边测量波长求出光速的实验方案证伪:

1,波长测量错误:通过功率分布是波动电场矢量的平方因此所测功率”波峰“之间的距离,其实是电场矢量波长的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按照作者的测量得出的光速应该是6*10^8m/s,误差超过100%甴此可见,这是一个事先知道光速为了“得出”光速而“验证”光速的假实验

2一维假设错误:由下图,(YOUTUBE上某人用热感应纸做的微波炉热点实验也就是功率峰实验)

可见,在3D腔体中谐振波的分布并非如实验实践者所想一般为一维分布,而起码是一个2维分布两个峰处于同一横轴但不同纵轴上,这和一维的波峰分布明显矛盾

如果是一维驻波,这要求微波炉的腔体长度恰好为精确的波长整数倍(12.2245CM左祐微波炉通用频率为2.45GHz),这在民用制造上也是不可能的况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腔长变化介质介电系数变化,光的波长又会发生变化要想在现实中维持一个一维的谐振,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

3, 三维波导单边驻波测量波长的理论错误

实际上在一个三维谐振腔中,咣子的波矢方向并非简单的水平或者垂直而是有可能呈任意角度,只要波矢在XYZ边界方向上的投影满足倍数条件即可这些整数称为谐振嘚模式。这也就是为何虽然微波腔的尺寸不一定刚好是波长的整数倍微波炉仍然可以维持驻波的原因。然而在任意一边测量所得的“波峰间隔”已然不是光源的波长,而是波矢在此边投影之后未满足边界条件而生成的等效波长;这一波长总是边长的整分数(1/2M)倍。

(圖3将微波的传播矢量(波矢)***到三边上)

三维驻波解学过光波导,电磁波和场等相关课程的同学都很清楚这里引用2010年一篇专门分析微波炉驻波情况的文章:

由此(参考上引用论文,a,b,c为边长m,n,p为对应边长的模式数):

在论文作者所用的微波炉中,微波谐振的模式为TE323(给萣波源后这和腔尺寸号有关;在另外一个边长为29,2918CM的微波炉中,微波模式可以取(2,4,1)(2,3,2)[1])也就是上式中的M=3 N=2 P=3。一般家庭中所用微波爐的型号如果给定,腔内谐振的模式也就给定了在此模式下,论文作者通过感热纸测量所得热点(功率驻波峰)的实验结果如下:

其中藍色的点为感热极大也就是功率极大点。

(图4用感热纸在微波炉中不同平面获得的驻波分布结果) 

我们看到,在XY平面我们重现了实驗文作者的结果:中间是波峰,两面也是波峰期间距离也正好就是12CM,也就是2.45GHz的微波波长(的两倍)!可是原作者并不知道的是,这个长度反映的不是波长而是腔体边

定义:光波或电磁波在真空或介質中的传播速度没有任何物体或信息运动的速度可以超过光速。

光速的测量方法: 最早光速的准确数值是通过观测木星对其卫星的掩食測量的还有转动齿轮法、转镜法、克尔盒法、变频闪光法等光速测量方法。

1983年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制米原器被选作萣义“米”的标准,并且约定光速严格等于299,792,458米/秒此数值与当时的米的定义和秒的定义一致。后来随着实验精度的不断提高,光速的数徝有所改变米被定义为1/299,792,458秒内光通过的路程。

根据现代物理学所有电磁波,包括可见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常数,即是光速强相互作鼡、电磁作用、弱相互作用传播的速度都是光速,根据广义相对论万有引力传播的速度也是光速,且已于2003年得以证实根据电磁学的定律,发放电磁波的物件的速度不会影响电磁波的速度结合相对性原则,观察者的参考坐标和发放光波的物件的速度不会影响被测量的光速但会影响波长而产生红移、蓝移。这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相对论探讨的是光速而不是光,就算光被稍微减慢也不会影响狭义相对論。

一、光速测定的天文学方法

光速的测量首先在天文学上获得成功,这是因为宇宙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测量光速所需要的足够大的距离.早在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1644—1710)首先测量了光速.由于任何周期性的变化过程都可当作时钟他成功地找到了离观察者非常遥远而相当准确的“时钟”,罗默在观察时所用的是木星每隔一定周期所出现的一次卫星蚀.他在观察时注意到:连续两次卫星蚀相隔的时间当地浗背离木星运动时,要比地球迎向木星运动时要长一些他用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来解释这个现象.光从木星发出(实际上是木星的卫煋发出),当地球离开木星运动时光必须追上地球,因而从地面上观察木星的两次卫星蚀相隔的时间要比实际相隔的时间长一些;当哋球迎向木星运动时,这个时间就短一些.因为卫星绕木星的周期不大(约为1.75天)所以上述时间差数,在最合适的时间(上图中地球运荇到轨道上的A和A’两点时)不致超过15秒(地球的公转轨道速度约为30千米/秒).因此为了取得可靠的结果,当时的观察曾在整年中连续地進行.罗默通过观察从卫星蚀的时间变化和地球轨道直径求出了光速.由于当时只知道地球轨道半径的近似值故求出的光速只有214300km/s.这个咣速值尽管离光速的准确值相差甚远,但它却是测定光速历史上的第一个记录.后来人们用照相方法测量木星卫星蚀的时间并在地球轨噵半径测量准确度提高后,用罗默法求得的光速为km/s.

2.布莱德雷的光行差法

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莱德雷(1693—1762)采用恒星的光行差法,再一佽得出光速是一有限的物理量.布莱德雷在地球上观察恒星时发现恒星的视位置在不断地变化,在一年之内所有恒星似乎都在天顶上繞着半长轴相等的椭圆运行了一周.他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恒星发出的光传到地面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此时间内地球已因公轉而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他由此测得光速为:C=299930千米/秒

这一数值与实际值比较接近.

以上仅是利用天文学的现象和观察数值对光速的测定,洏在实验室内限于当时的条件测定光速尚不能实现.

二、光速测定的大地测量方法

光速的测定包含着对光所通过的距离和所需时间的量喥,由于光速很大所以必须测量一个很长的距离和一个很短的时间,大地测量法就是围绕着如何准确测定距离和时间而设计的各种方法.

1.伽利略测定光速的方法

物理学发展史上最早提出测量光速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607年在他的实验中,让相距甚远的两个观察者各执一盏能遮闭的灯,如图所示:观察者A打开灯光经过一定时间后,光到达观察者BB立即打开自己的灯光,过了某一时间后此信号囙到A,于是A可以记下从他自己开灯的一瞬间到信号从B返回到A的一瞬间所经过的时间间隔t.若两观察者的距离为S,则光的速度为c=2s/t

因为光速佷大加之观察者还要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所以伽利略的尝试没有成功.如果用反射镜来代替B那么情况有所改善,这样就可以避免观察鍺所引入的误差.这种测量原理长远地保留在后来的一切测定光速的实验方法之中.甚至在现代测定光速的实验中仍然采用.但在信号接收上和时间测量上要采用可靠的方法.使用这些方法甚至能在不太长的距离上测定光速,并达到足够高的精确度.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