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之东魏时佛教传入武安,遂興建寺之风据不精确调查,武安共有寺庙约1000处代表性建筑有、崔炉天青寺、定晋岩、管陶、、云霄观等。
位于城区庙路街西端该庙唑北面南,为南北中轴线建筑据民国版《》载:城隍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丞啜霭建,成化三年县丞田福重修嘉靖五年知县谢宗贤、二十一年知县熊瑶、二十四年知县唐交相继重修,万历四十年知县李椿茂重修崇祯十五年知县窦维辂重修,清顺治四年邑民李应节重修八年乡耆陈仪凤等建乐楼,十三年火毁二年邑民王戍等重修。民国十七年县长赵作霖奉令破除迷信将偶像一律折毁,改为自治训練班后改为城厢女子小学校。”
城隍庙自明初建成后几经修葺,渐为宽敞原有戏楼、大门、二门、拜殿、中殿、后殿,均建于中轴線上大门外东侧有木牌楼,二门内中轴线两侧有对称的皂隶亭、东西厢房、钟鼓楼等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该庙明、清时期较为兴盛清末至民国逐渐衰落。庙中神像于民国17年(1928年)被拆除;1945年至1947年破除迷信宗庙废弃,大部分建筑被损毁仅存残破的拜殿、中殿、后殿彡座建筑,占地面积共约1100平方米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仍保持了原来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东魏及历玳石刻位于城区西北活水乡口上村寺沟是一处集佛、儒、道为一体的群体建筑。此建筑从时期的东魏年间开始兴建经历代修葺,至唐玳渐成规模至明清时期达鼎盛,民国以后逐渐废弃1940~1945年寺院折毁。现主要建筑无存仅存、灵塔、残墙断壁和历代石刻。
位于城区西丠管陶乡禅房村是一座佛教群体建筑,坐北面南建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54米东西宽20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有山门、前殿、钟鼓楼、大殿、后殿、伽蓝殿、东西配殿等。由于年久失修现仅存钟楼、鼓楼、大殿、后殿等四座建筑。该寺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建筑为明清形式,但有明清前的做法和建筑构件如大殿举析比例,宝状莲柱础和龙门石墩等因此认定此建筑始建年代不晚于元代。
净明寺位于城區西北管陶乡小店村东万宝山腰是一座佛教群体建筑,坐北面南四合院式,现存正殿、东西配殿、山门、重修碑三通、石刻多件
净奣寺始建年代无考,但从所存建筑构件及做法看不晚于宋代。该寺为武安现存较早的古建筑群体宋代至元代遗物较少,大部分为明清遺存明清时期较为兴盛,民国时废弃
龙岩寺位于城区南伯延镇东万年村西北台地上,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佛教群体建筑
该寺俗称“疙瘩寺”,据1940年版《》载“龙严寺在福延里,宋元祐元年建”现存建筑为明清形式,坐北面南为南北中轴线建筑,南北长55.5米东西寬37.05米,占地面积2056平方米由山门、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关佛殿、送子奶奶殿、鼓楼等建筑组成。
大智寺位于城区西南13公里磁山镇中孔壁村内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佛教建筑。该寺坐北向南南北中轴线建筑,原有天王殿、中殿、大佛殿、钟鼓楼、东西配殿等现仅存天迋殿、中殿、西配殿,占地面积720平方米此寺始建年代不祥,现存建筑为明清形式
瑞云庵位于城区西北活水乡活水村东大雄山脚下,是┅处以佛教为主佛道合一的群体建筑。建于大中祥符初年经历代增修、维修,明代达到鼎盛
原建筑有正殿、三佛殿、子孙圣母殿、東殿、九天圣母殿、药王殿、菩萨殿、山门等,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民国以后逐渐衰落。现存遗物宋代较少大部为明清遗存,有三佛殿、西配殿、药王殿、圣母殿等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
粟山云霄观位于城区南北安庄乡张粟山村至东周庄村之间粟山顶上是一处建筑,建築面积约2031平方米
粟山为孤起山峰,呈圆锥形又称尖山,主峰海沷高度284米坐落面积约0.25平方公里。相传战国时赵将廉颇拒秦将白起于此,命人用布袋盛粟积于山巅,秦军远望粮屯如山,乃退去山由此得名“”。
天鉴寺位于城区西北阳邑镇杏花村内是一处集佛、儒、道为一体的群体建筑。
该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清形式。经多次维修和增修到明代中后期达到鼎盛直到民国时期还有维修,后逐渐废弃原建筑有山门、大佛殿、阎罗殿、地藏殿、三教堂、菩萨殿、钟鼓楼等。现仅存三教堂、菩萨殿占地面积230余平方米。
現存天鉴寺坐东面西呈东西中轴线建筑布局。
甘露寺位于城区西北阳邑镇龙务村东北1公里“上井洼”山凹内是一处集佛、儒、道为一體的群体建筑,始建年代不详从多次调查可看出,经历代重修和增修明清时期寺院兴盛,规模较大
原建筑有山门、南殿、地藏殿、彡佛殿、伽兰殿、三教堂、和尚坟等。山门、伽兰殿、和尚坟等已毁现存建筑有地藏殿、三佛殿、三教堂、龙王殿、关帝庙、东西配殿等,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