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把儿子为什么不能打老爸能叫子弟吗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是英国学者保罗·威利斯创作的社会学书籍。

作者通过展现英国一个工业城镇里十二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十八个朤到工作后半年内的经历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智主义的结果。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

1977年威利斯出版了《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一书。作品通過对英国一个工业城镇中12个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小子”从毕业前两年的学校经历到进入工厂之后最初几月工作状况的研究威利斯提出叻“反学校文化”的概念,揭示了“小子”的抵制行为与阶级再生产之间的悖论所谓的“反学校文化”主要表现在:“小子们”反抗学校和教师的权威,瞧不起规规矩矩唯命是从的“小耳朵”;他们无视学校的规范穿奇装异服、抽烟、喝酒,保持与学校时刻表不同的节奏:旷课、上课睡觉、随意走动、在走廊闲逛等;不仅取笑学校的权威而且以粗言俗语彼此嘲弄、破坏公物、藐视法律、偷窃、打架,從中获取刺激和兴奋感威利斯认为,“小子”的反学校文化意味着他们部分地洞察和批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和固化的階级不平等的现实然而诡异的是,这种文化形式却在洞穿文化霸权和支配性统治秩序的同时强化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化,从而構成了对他们自身的反叛使他们最终成为不平等的经济结构所需要的工人。

第七章 对文化形式及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注解
第八章 周一清晨與千禧年
第二章 文化的阶级形式和制度形式
中心与边缘:保罗·威利斯访谈
第三章 劳动力、文化、阶级和制度
第六章 意识形态的作用

从20世紀50年***始西方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全面扩展,不同阶层的孩子拥有了近乎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许多研究发现,尤其是《科尔曼报告》公布后“底层群体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礼会位置的机会仍旧远逊于社会中的优势群体”。无论教育机会怎样扩大不同阶层、性別、种族和信仰之间的学业成就,以及在职业、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明显社会不平等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尖锐地指出:教育是不平等的,它剥夺了大部分孩子的个体发展把他们的未来抛到不平等的位置,并以此来达到所谓的社会整合的目的生产和更大的社会并不是提供机会的中立者,相反它们从一开始就限制和决定了教育的结果。换言之在一个阶级社会里,教育并非昰独立而自主的它为支配性的权力关系所形塑,并且担负着使不平等的阶级关系得以再生产的使命

在所有的论述中,影响最大的是鲍爾斯与季亭士的“经济再生产理论”和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然而,无论是“经济再生产理论”还是“文化再生产理论”都因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而受到批评,一些研究者指出在这样一种再生产理论模式中,“学生被动地面对教育制度平静地服从他们被社会囮为唯唯诺诺的工人”;“能动作用、多样化、斗争等因素都被从历史中摒弃了。资本即便是雄厚的资本,变成了一种毫无生气的惰性式占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威利斯建构了关于文化生产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通过将行动者带回到分析的中心,关注他们在结构中創造意义的过程拓展了先前再生产理论的结构化叙述。《学做工》就是其理论中的重要著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西方叛逆青年制造嘚各种亚文化流行的时期,朋克、摇滚、嬉皮士无一不是年轻人对传统教育和主流文化的反叛学界对制造麻烦的叛逆青年不再是一味指責和矫正的声音,大家开始关注其文化形态和背后的心理动因保罗·威利斯对于这群在学校里捣乱、逃课、令人头疼的违规学生进行了民族志考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威利斯来到英格兰西密德兰郡的一个小城市书中称之为汉默镇(Hammertown意为锤子城),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自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此城一直以制造业立命是当仁不让的螺母螺钉镇,彼时也同样陷入了整个中部腹地的工业衰败威利斯深入城内的一所全日制高中,与12个不爱学习、不服管教的工人阶级子弟即他所称的“家伙们”深入相处通过观察、采访和组织讨论,記录他们的言行进行个案研究并加以整体分析,试图以此解答“工人阶级子弟为何子承父业”的问题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作品主题

现代公共教育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它所宣称的受教育权利或***供给上的人人平等,并以此作为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途径家夥们却不领情,他们以自己的种种反叛行为让上述目标落入了空谈在威利斯的书中,家伙们对***缺乏兴趣他们拒绝完成功课,并嘲笑爱学习的循规生(书呆子)他们以一种仪式化的风格和热情“找乐子”,处处与制度作对他们上课睡觉,穿奇装异服脏话连篇,抽烟喝酒(“他们大部分都抽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被人看到在抽烟”)打架斗殴,欺凌弱小(尤其对少数族裔和女生严加排斥)在性方面亦屡屡犯禁。问题在于这不是一两个人由于青春期的躁动或某一天心情不好而产生的偶然行为,而是一个群体的生存常態威利斯称之为“对抗性的文化”。

正是这种文化让他们主动放弃了成为白领并迈入中产阶层的机会,从而选择了子承父业从学校┅步跨入了车间。换言之他们的机会并非被外力剥夺,而是主动放弃

自由主义的教育理论家不会喜欢这样的结论。在他们看来如果公共教育的目标在某个人或某一群体的大多数成员身上落空,首先应该从社会甚至从教育制度自身上寻找原因,而不该拿学生是问他們这样想的时候,已经先入为主地给家伙们挂上了失败者和受害者的标签

威利斯的观察提供了一个相反的结论。他认为校园里的对抗性文化与工人阶级对知识权威的反抗一脉相承。“工人阶级文化普遍认为实践比理论更重要一个工人从火柴盒背面抄来一句话,写成很夶的标语放在车间里:一盎司的直觉可以媲美整个图书馆的学位***”

对这样的口号,我们并不陌生就道德至上的教育环境而言,“學校是一种极权主义制度”威利斯写道,“学校里几乎没有直接的强制或压迫但对道德可能性的范围进行了极大的限制。每件事都紧湊有序每个故事都有相同的结尾,每个类比都用相同的类比物”

家伙们的种种反叛行为有一个中心点,即男子气概的张扬性外露殴咑男同学如此,在女生面前的污言秽语亦然父亲回到家时,不可避免地带回了自己的车间文化工友关系同样以男性气概为主导同样充斥着对新工人和瘦弱工人的肉体欺凌。“男孩的成长和他日益增长的文化信心通常把他置于同父亲竞争、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支配母亲的位置上。他变得不再喜欢自己的父亲而是要和父亲处于同一个世界:那是崇尚独立、身材健硕和象征性威胁……的男性工人世界。”与此不同威利斯看到,“中产阶级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是竞争性的而是依赖性的。”中产家庭的目标与学校的目标一致甚至比学校更偅视***教育的重要性。

家伙们对***的态度截然相反“对他们而言,正如制度界定的那样"***"就是知识权力的爪牙。因为他们反抗知识所以他们也必然抵制和怀疑***并使其失去信用。”因此他们义无反顾地背离了公共教育的“好意”,迫不及待地离开学校生活进入车间,“体力劳作是代表、表达男性气概和反抗权威的途径”

威利斯的观察并未局限于学校。他注意到进入就业市场后,家伙們往往比循规生更受雇主们的欢迎因为他们对工作抱有相对较低的期望值,更容易对自己的岗位和工资产生满足感相反,“循规者也許会发现他们最终的职业“体验”非常令人不满,而且对某些人来说他们也许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幻灭感”,而“家伙们”却不会囿这样的感觉”

在对劳动制度进行分析时,威利斯所用的方法基本上是传统

主义的沿袭他使用人们熟悉的剥削和剩余价值概念,也像馬克思主义者那样强调工作在本质上的无意义他指出目前各种***的激增,实乃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的进一步束缚

在“分析”部汾,威利斯提炼出反学校文化中的洞察和局限所谓洞察,即家伙们文化形式中的念头;而局限是妨碍这些念头发展的意识形态影响

家夥们洞察了***的虚假和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的交换不等价的阴谋。他们认为***所带来的工作性质是无意义的在日益去技术化、标准囮的工作中工人阶级所从事的工作并没有技术水平,也不能实现内在的满足所以他们并不在乎***。他们抵抗是不认同学校官方所宜扬嘚工作多样化和学校对他们时间的管理、分配他们建构自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拒绝中产阶级按部就班的模式

但是,反学校文化最终沒有发展成一种能够真正对抗资本主义剥削的力童这是局限所致,家伙们并不追逐脑力劳动带来的回报他们更喜欢通过体力劳动来证奣自身的价值,而正是这种甘愿在社会底层实现认同的观念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秩序的稳定;反学校文化推崇男性气概并且在体力劳動中进行表达,但是这种在工作中表现男性决心和刚毅的特质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被迫之举变成了心甘情愿;工人阶级甘愿从事嘚劳动和自己选择的分工客观上使中产阶级的地位合法化,因为他们会觉得中产阶级有高于他们的能力才获得更好的生活而这实际上是┅种欺骗。

家伙们觉得“任何地方的管理层都是养尊处优的……大体上是公平的”国家主导价值观借助职业指导操纵学生,在职业指导Φ隐形地包含着性别分工的不同、工人阶级形象的扭曲等家伙们相信了这些,他们相信了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是公平的他们的处境是自己造成的,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的错是人性导致的,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对这个社会大制度公平性的认可,对管理层就应該待遇更好的理所当然的认同对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强调其实都是家伙们共享的焦点和他们在主导价值之下的潜意识,也正是这种潜意识和常识使反学校文化最终只是一种没有抵抗力量的胡闹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艺术特色

该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細致传神的民族志描写,这也是该书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则是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论提升。很少有民族志能把个人访谈、小组访谈的材料組织精美它们读起来像经典戏剧台词,极大地增强了学术作品的可读性这可能与作者早年在剑桥学文学的背景不无关联。它保留了材料本身的相对完整性和原汁原味的魅力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不足之处

作者对小子群体共享的观念态度暖昧:一方面他认為这是小子们发展出的亚文化,用以对抗学校和其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压制他将这种亚文化看成是小子们的创造性,是一种“文化苼产”代表了小子们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另一方面他又预见了小子们长大后“幻想破灭”,他们的洞见并不能最终改变其从属地位因而在作者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洞见而只是“部分洞察”,因而又是一种“局限”接下来的第六章“意识形态的作用”里,作鍺希望指出小子们的文化如何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不过,他的分析却不够让人信服因为“意识形态”是个复杂而庞大的概念,不能仅甴他所指出的电影、职业指导等所代表他在分析中态度模糊,既赞扬小子们的创造性又为他们对车间文化的适应而哀叹。此外他的論证中大量采用小子们的观点,导致他对职业指导充满偏见职业指导只是对小子们没有用,因为小子们在学校里就已经认识到所有的體力劳动都一样,而他们工作以后发现情况也是如此;不过这并不代表职业指导对循规生也没有益处,作者不能就此否认职业指导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学做工》是劳工研究、文化研究和政治学等领域中的经典之作,在一篇后记中威利斯特别谈到这本著作在两个层面上嘚贡献:一是凸显了把文化作为一个相对自主的层次加以研究的重要性,二是由于强调人的主体性而成就了对再生产理论的深化和拓展《学做工》一书成为再生产理论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并且开创了抵制理论的先河

《学做工》奠定了威利斯在社会学领域“突破性”人粅的历史地位。自1978年到2001年《学做工》英文版已再版数次,并被译为多国语言出版

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斯坦利·阿洛诺维茨:《学做工》的独特贡献在于,它用无比透彻清晰的笔触,展示了那些贫穷的工人阶级子弟在反叛学校权威的过程中,是如何让自己走上从事工人阶级工作的道路的。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我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失业青年称为新失业群体,他们正在成为不断洅生产的中国底层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做工》一书的意义在今天不是在变小,而是变得更为重要它为理解中国的新失业群体,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一个富有全球视野和历史纵深的比较平台”

保罗·威利斯(1945-),曾任英国基尔大学管理学院社会/文化民族志敎授现执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是《民族志》期刊创始人兼高级编辑1977年出版《学做工》,奠定了他在民族志、教育社会学/囚类学领域“突破性”人物的历史地位;1978年出版在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论文《世俗文化》;1990年出版《大众文化》;2000年出版《民族志的想象力》讨论如何用民族志如实展现“活生生的日常文化”。

  • 1. .凤凰新闻[引用日期]
  •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 第10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6:第213-215页
  • 3. 【英】保罗·威利斯著 秘舒 凌旻华译.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南京:译林出蝂社,2013.2
  • 4. 杨宇静.从民族志深描到理论分析——《学做工》的文化逻辑[J].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11期
  • .和讯新闻[引用日期]
  • 6. 秦婷婷.今天如何来写《学做工》[J].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11期
  • 7. .新浪财经[引用日期]
    2018年11月9日400多名来自华东野战军各個纵队的后代们,从全国50余个城市出发向着徐州一一这个当年国共双方投入一百四十万兵力大决战的昔日战场汇集。他们集合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下隆重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

    在此次纪念活动中有两位烈士后代寻父祭父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们失去父親的故事让许多现场和后来知情的子弟们唏嘘不巳,怆然悲伤        

    这两位烈士后代分别是来自山东荣成的李显玉老哥和来自济南的魏凤鸣咾哥。        二位老哥的父亲都牺牲在70年前那场国共两军残烈撕杀的战役中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巨大的。他们是带着沉重而悲痛的心凊开始了他们的徐州行。。。

    李老哥今年77岁父亲牺牲时才7岁。他对父亲并无太深太多的印象 此次徐州行,李老哥在淮海战役烈壵纪念园的烈士英名墙上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这给了他很大的慰藉。然而父亲的墓又在哪里呢?      
    在"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烈士陵園内寻找父亲许久的李老哥最终还是未能找到父亲的墓碑。他那失望的眼神就像一根针扎进了我的心里扎进了热心陪同老人寻找父亲嘚几位华野后代的心里。。。
    据几位了解李老哥一些情况的华野后代说,刚解放那回李老哥家人曾到烈士牺牲地找过,但无结果听当地老百姓说,烈士墓前都插有木牌时间长了,许多墓牌就都烂了即便有些字的痕迹,也难以分辨出姓名还有些烈士的木牌巳找不到了。又听说牺牲在邳州大院上的烈士都被确认为无名烈士,李老哥家人寻找起来就更加的困难        
    这次李老哥之所以来碾庄圩寻父墓,是因为在2010年前后全省范围内开展的"慰烈工程″中邳州市委市政府将散葬于全市24个镇89个村的3395位烈士遗骸集中迁葬于"碾庄圩烈士陵园。李老哥是抱着一点希望来的
我注意到,"阵亡通知书″的末尾写有"遗物钢笔一支手表一块″的字样。通知书的落款人为王永和日期为"陸月十三日″,无年份看着这张泛黄的"阵亡通知书″,七十年前那场战争硝烟似乎一下子升腾于纸上。。

    李老哥知道父亲牺牲在邳縣大院上战斗中但对父亲当时所在部队究竟是华野九纵26师76团,还是78团并无确定为此,他的儿子为什么不能打老爸李峰在"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群″里希望大家能帮着确定下并提供他爷爷牺性经过和埋葬地的更多细节与线索。      我从家中《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书所列的"解放战争牺牲的营职干部″名录中查到:李斌良烈士所在部队为九纵26师78团牺牲在团参谋处作战参谋任上。     军史中所附的"追歼黄百韬兵团战斗经过图″图中我用红圈标示的即为"大院上″。
    这是位于"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烈士陵园内的"慰烈工程碑″正面为碑记。碑记中提到"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我军伤亡4万多人。。。碾庄圩战斗我军牺牲了6183名指战员″。 "慰烈工程碑″背面"烈士英名录″刻有829名烈士的姓名

    手捧一大束鲜花的李老哥在数百座烈士墓穴前仔细地寻找父亲的墓穴



    现场陪同李老哥寻找父墓的除了他的儿子为什么鈈能打老爸李峰(右三)、还有专程从武汉赶过来的他的堂弟(右二)以及曙笑华(《烟台日报》记者)等几位华野后代。     在无名烈士墓前父子俩默默无语,伫立良久。。于无声处一定是父子二人由心底而发的向天呼喊:"爸爸你在哪。。。″"爷爷你在哪啊。。″     离开陵园時一同寻找李彬良烈士墓的几位华野后代对李老哥说:老哥,说句"爸爸我们回家吧!″李老哥难过的捂着胸口,颤抖地说:"我在心里说过無数次了说不出来了。。。
    李老哥这次终未实现心愿。衷心希望当地政府能早日为李彬良烈士建墓立碑我想,这不仅李老哥的惢愿也是所有华野后代们的共同心愿!     今年70岁的魏大哥老家在山东招远欧家夼村,是家中独子他父亲今年恰逢九十诞辰。听魏大哥说1944年,是他当村长老党员的爷爷亲手送父亲参军抗战的。1948年11月在碾庄战斗中牺牲那时他才三个月大,尚在襁褓中
魏大哥说,1952年到1964年嘚十多年间爷爷怕家人伤心,一直对他的母亲和亲戚们瞒着父亲牺牲的消息爷爷家的门楣上一直挂着"光荣军属″的牌子,直到1964年大队辦公室要挂全村73名烈士的"烈士谱″瞒不下去了,才改挂了"光荣烈属″的牌子也正是这一年,我才知道了父亲早已牺牲了他回忆道,那年他住校上高中一次回家见母亲,爷爷都在哭当得知在父亲十六年前就已牺牲了便放声大哭,继而一家人抱在一起痛哭。。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南侧的英烈名录墙上刻满了烈士的姓名。


魏大哥父亲魏永祥的名字也在其中


父子俩凝视着"烈士证明书″。


    被魏大哥視为最重要家藏的《烈士证明书》是他传给后代的最为珍贵最为重要的精神遗产。这么多年他一直精心保管着。

    魏大哥儿子为什么不能打老爸魏天迪抬头仰望着巍峨高耸的烈士纪念塔的浮雕群像此刻,泪水再一次盈满了他的眼眶
    可以欣慰地告诉在天之灵魏永祥烈士嘚是,他和无数先烈、革命前辈们打下的新中国不仅江山稳固且日益强盛。这个曾经苦难深重现在傲立于世界的国家,以强大的实力昭示天下: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年代早已一去不返了!
还可以告慰魏永祥烈士英灵的是,在新中国阳光沐浴下您的儿子为什么不能咑老爸,我们的魏大哥这位曾是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山东省科学院研究员,现正在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您的孙女现正在法国读研宄生。而您的孙子魏天迪这位毕业于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又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留学获博士子承父业,专攻生命科学现在是山东大學的副教授,还是山东省中心血库专家顾问济南市政府聘请的"泉城特聘专家″。
    两位老哥在一起亲切地交谈他俩相拥而泣,相互安慰也相互祝福着。

"为有牺性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先烈们永垂不朽!

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壵们永垂不朽!

    感谢几位华野后代为我提供的李老哥寻父墓的相关信息以及最后这张两位老哥在一起交谈的照片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