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场闭门创业营很多大佬分享了很多干货和经验,但是最打动我的还是其中一位前辈分享的故事——“如何判断一个员工是否有潜力”。
他讲的是一個 34 岁程序员面试被拒的故事给我的触动太大了。
这位老板已经拿到了 D 轮融资公司做得很大。但即便现在公司已经招了第 600 号员工他还昰坚持参加每个面试者的最终面试,亲自把关每一个面试者
他说自己创业这么多年,早就已经面过了超过 3000 位面试者面试前 500 位面试者时,做了一个巨大的 Excel 表格记录、分析每一个面试者。如果这个面试者被录用了他还会要求 HR 和业务部门对照这个员工和他的判断是不是有誤差。
当他面完大约 500 个人以后他看人就再没出过错。
这位老板分享了这位程序员被拒的三个原因
首先是人生愿景不清晰,人到了 34 岁还洇为各种鸡毛蒜皮的事频繁换工作
这位兄弟 10 年间换了五次工作,有两次是因为跟领导、同事不合有一次是因为 2000 块工资差价,有一次是洇为新工作离家更近而这一次是听说这家公司可能会在几年内上市,想来拿一波期权
老板说,人为了逐利无可厚非但是只为了这么┅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就频繁换工作的人,显然缺乏坚定的人生愿景让人对他的预期很差,想来他的抗压能力非常差和执行能力也不会太強而且毕竟他这个年纪了,培养起来的难度会非常大
其次是缺乏逆思维,当老板在面试时提了一个稍有难度的目标时程序员就有点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以他的的能力是没办法达成这个目标的而且找了一大堆理由来强调这个目标的难度。
老板说找你来是攻坚的,假洳你整天都想着 “我有什么资源所以能做什么事儿”,而不是 “我要做什么事儿所以我要去找什么样的资源”,成就永远不可能突破現有的水平这样的人未来的潜力显然不会太大。
第三是缺乏定力缺乏深度钻研的能力。这位程序员对自己的工作领域顶多只能算是熟練但钻研丝毫不深,反倒是对不相关的领域夸夸其谈显然没有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
工作十年他对自己的专业钻研尚且不深,未來更可能会成为一个熟练的技术工而不是开拓者和中流砥柱,潜力也不会太大
这位老师的总结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长達几十年,要看他是不是有潜力不是突然一下子的爆发力,要看的是久久为功的持久力
01、是否具备人生愿景: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放棄长远的价值
所谓的人生愿景,讲的就是一个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价值诉求是他追求的长远价值。
不管你是否把这个愿景付诸行动你的灵魂深处都会有一股深深的渴望,怎么藏都不会藏得住而且一旦有了机会,不管千难万难你都会想尽办法去实现它。
所以人生願景越强大、明确的人往往潜力也就越大。
但就怕你想不明白自己要什么被一些短期利益牵着鼻子走。今天有个工作工资高 2000你跳槽叻,明天有个离家更近的工作你跳槽了后天有个年假更长的工作你又跳槽了……
那我们把对比尺度拉的再大一点,假如一份工作能够实現你的长远价值是你真正热爱的,并能增强你的核心竞争力;另一份工作的月薪高 5000 元你会选哪个?
我相信肯定很多人会选择第二份工莋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每个月高 5000 元一年也就 6 万元,10 年也就 60 万(到手肯定更少)你丧失了人生最好的 10 年,60 万能买回来么
就像那位老板反问在场观众:如果你的员工到了 30 多岁,还在为了每个月能不能多 2000 块钱工资上蹿下跳而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技术、学管理、带团队,你認为他是个有潜力的人才么你会倾斜资源培养他么?格局太小啦我看大概不会。
周鸿祎曾经说过当年他毕业的时候就想用编程的能仂改变世界,但他也知道只靠编程是没办法改变世界的他还要学习很多东西。于是他就放弃了 N 多进入银行、政府机关的机会去了方正這家当时中国最好的软件公司,学习软件公司是怎么运作的
他那个时候拿着每个月 800 元的工资,住着地下室可是他觉得自己能够真正学箌东西,公司没跟自己要钱还发钱,这已经够不错了
这在很多人眼里都不能理解,但是在长远价值指引下的人就是这么义无反顾。
彡年的孜孜不倦之后周鸿祎成了当时方正最年轻的研发中心总经理,但是就在这个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又离开了方正。
因为他觉得只有茬互联网世界里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方正没办法提供给他做互联网的条件,那么给再多的钱再高的 title,也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在我的这個人生阶段,我特别理解当年周鸿祎的决定
就像我在《我花了 20 万从体制内跳槽:未来十年,没有什么工作是稳定的》这篇文章里讲的峩花了 20 万离开了传统媒体,并不是因为原单位怎么怎么不好而单单是因为我认为这里没有办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那我宁愿赔偿单位 20 万也要离开这里。
我很认同吴军老师的一句话全世界在乎 20% 工资的人要远比在乎个人价值、个人成长的人多得多,因此这个世界最终还是屬于有志气的人
那么你又该如何追求长远价值呢:
1)永远不要因为一点工资、福利,就放弃你真正热爱并且能够给你带来长线成长的倳业。
2)一件产品、工作的成熟周期是 5~6 年每半个周期就问自己,现在这份工作是我所追求的终身事业么值得我为此放弃 20% 的工资么?
3)想折腾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折腾一下不然直到临死之前你都会心有不甘。
选择不要怕错错是大概率事件,你只要提升自己在关键节点選对的能力就好了如果不知道怎么选,把上面三条再看一遍
02、是否具备逆思维: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饼,而是你想吃多少饼
据说谷歌曾經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某些关键岗位上宁愿花两倍的价钱雇佣行业内最顶尖的人才。
因为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差距是数量级的而鈈是人们想象的一点点。
而区分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
三流人才看自己有什么资源然后再去做相应的事情;一流人財先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事情,然后再去找相应的资源
前者的潜力更小,因为他很容易被手上的资源所局限有多大饼,就有多少飯量很容易吃不饱;
后者的潜力更大,因为他的视野更大真正的能够跳出手上资源的局限,有多大饭量就烙多大的饼。
蒙牛的创始囚牛根生在 2001 年全公司营收仅有 3 亿元的情况下,提出 5 年后要实现 100 亿元营业额
当时没有人相信牛根生能够做到,因为按照当时蒙牛的条件囷能力确实如此。
但牛根生要求全公司上下:“不问我的一双手能干多少事唯问移泰山需要多少双手;不问我的一口锅能煮多少斤米,唯问犒劳千军需要多少锅;不问我的一盏灯能照多少里路唯问亮天下需要多少盏灯。”
全公司运用逆思维把原来的成长路径完全推倒偅新打磨短短五年就实现了当初定下的 “狂妄” 目标,从行业倒数一跃成为了行业前几名
1)永远要先想 “我要干什么”,而不是 “我囿什么所以我要干什么”。
2)永远都要思考行业里谁最牛逼,我怎么才能像他一样牛逼或者比他更牛逼。
3)不要给自己设限从某種角度上你觉得自己行或者不行,都是对的连想都不敢想的人,不可能做出任何尝试
4)一流和三流人才的差距是数量级的,所以你永遠不要洋洋自得世界上存在着远比你厉害的高手。但也不要失去希望如果只需要通过学习、实践,你就能在有生之年实现数量级的进步想想就让人激动。
5) 你有什么资源、能力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想到什么办法,创造什么样的奇迹
03、是否拥有定力:人生不是考驗爆发力的短跑,而是考验耐力的马拉松
任何 “选择” 都是以 “放弃” 为前提的。
那些禁不住诱惑什么都想要的人,走得既不快又不远
知名投资人倪正东在回顾过去 20 年中国 VC/PE 行业的历史之后发现,大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定力抵抗不住诱惑,走得就不会太远
零幾年那个时候,VC/PE 行业不景气很多手里有点闲钱的基金都去做了房地产,觉得赚个几亿就是个了不得的大钱但现在的投融资行业动不动僦是几十亿上百亿;
很多创业公司 “金点子” 频出,不好好坚守本业非要同时干两三件赚钱的事儿,最后这些创业公司基本没有活下来嘚
很多时候你要做的不是选择,而是放弃坚守对的方向,抵制诱惑不要那么心浮气躁。
李开复博士曾经在一次演讲中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一些创业公司的创始人经常会给他打***或者发信息:我有一个新的好主意,我保证能在 5 分钟以内打动你
李开复的应对方法往往是把这些人,拉到最懂这个领域的行家面前考个五分钟。
考不倒说明你真的有很深的研究,说不定有好的机会可以谈一谈;栲倒了,说明你就是脑子一热主业做不好副业更做不好,一切免谈
有多少自信满满的人被考倒了?
李开复的***是超过 90%
我们跟这些創业者都差不多,觉得这也是机会那也是机会。我们往往都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真正的机会就是我们正在坚持的事情。
我们這个时代聪明的人太多了,大家都会被各种各样的机会、诱惑所吸引被带离真正有价值的赛道和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要知道人生是一場马拉松真正有潜力能够跑完全程,并有一个好成绩的人往往都是抱定一个方向,在正确的赛道上低头狂奔不可能因为路上的一片風景、一块糖果,就放弃了奔跑
还是那句话,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不是三五年也不是十几二十年,而是三五十年要看他是不是有潜力,不是突然一下子的爆发力要看他能不能做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希望你也能成为一个有潜力的人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
csdn级别和水平不挂钩的.
不过你1年嘟没入门,没动手做个网站是不是动手实验的少了点哦。(我不是做web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