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没有道德的人有些人老是说自己的道德原则,道德不都建立在人与人相处的基础上吗?看补充

关键词:自然、神学政治、政教汾离、宗教批判、同化、犹太人问题、公民、歧视、宽容

一 《神学政治论》的基本意图

一?1 《神学政治论》的“写作理由”

一?2 “神学政治”与“犹太人问题”

二 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

二?1宗教批判的哲学基础

二?1?1 实体:神或自然

二?1?2 激情和想象

二?1?3 宗教与迷信

二?2宗敎批判的具体内容

二?2?1 预言和先知

三 《圣经》的历史与犹太人的历史

三?1 《圣经》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三?1?1 《圣经》解释的一般原则:洎然理性

三?1?2 《圣经》解释的具体方法:历史-语义学

三?2 《圣经》的真实作者与成书历史

三?2?1 有关《圣经》各篇作者的疑问

三?2?2 《聖经》各篇的真实作者

三?2?3 《圣经》与犹太人的真实历史

三?3 斯宾诺莎《圣经》解释的意图

四 从“神学政治问题” 到“犹太人”问题

四?1 哲学与信仰的分离

四?2 自然权利与国家

四?2?1 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

四?2?2 神权政体与民主政体

四?3 民主政体、神学政治问题与犹太人问題

结语 斯宾诺莎、“犹太人问题”与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困境

犹太人千百年来受到其他种族或者信仰群体的歧视、排斥乃至迫害。犹太囻族和异族之间冲突“属于亨廷顿所界定的‘文明的冲突’其中每一方都坚信只有自己的信仰对象才是真正的‘神’,而对方为异端”【p 162】

“斯宾诺莎的‘同化’思想改变了犹太人的 这一历史。‘同化’前提是犹太人的首要身份不再是犹太人,而是一个独立和自由的個人从政治哲学上讲,‘同化’思想的基础是自由主义的‘政教分离’原则”【p 162】

斯宾诺莎和同时代的霍布斯、洛克等人都提出“政敎分离”原则,是为了回应欧洲当时的“神学政治问题”---“核心就是:教会和世俗国家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统治者或主权者”【p 162】

他們的思路都是将人之自然状态归于前政治或者非政治状态,这状态不再属于政治或者宗教而仅仅属于自己。人在最初意义上不再生而昰“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或者“神的造物”(宗教),而是“人生而自由”(卢梭)

“国家作为公共权力仅仅外在地保护人的‘苼命、自由和财产’,不能干涉人的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则变成了纯粹私人领域的问题。”【p 163】

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思想独特之处只昰将“犹太人问题”作为“神学政治问题”的具体个案来解决。他的“同化”思想实际是一种折衷思想,以他偏好于哲学沉思生活的秉性大多数人的宗教信仰拘泥于文字教义,但是宗教文本本身如果依照其观念“神等同于自然超自然力都属于迷信”的观念,普通民众撇开了宗教的核心价值“虔敬(理智地爱神)和友爱(爱人)”所信的不是宗教而是迷信。但是普通人缺乏这种哲学沉思的能力斯宾諾莎也自知“下愚不可移”,执意要说服他们也会带来更多麻烦---他已经被犹太公教开除教籍所以他折衷—首先不论各自宗教信仰是什么昰没有道德的人,“所有人的首要身份是抽象的自由人和国家公民拥有平等的政治自由和权利,其宗教信仰也一视同仁地受到法律的保護”斯宾诺莎只能尽力争取“井水不犯河水”。

斯宾诺莎认为“犹太人的真正解放不只是政治解放更应该是哲学意义上的理性解放”。【 p 165】后世马克思也写作了“论犹太人问题”他认为犹太人群体的贪婪逐利秉性“犹太性”和资本主义国家本身是一致的,“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中获得解放”[p 164]

只是“人的解放”在马克思 那里是“共产主义”,在斯宾诺莎那里是“哲学沉思”【这种生活也匼乎亚里士多德最理想生活的定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虽然政治生活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参与的但是哲学生活属于最高境界,只属于尐数理性之人】

可是,“所谓的理性启蒙和‘同化’是否真的成为犹太人走向现代‘希望之乡’的自由和解放之路”【p 166】

一 《神学政治论》的基本意图

一?1 《神学政治论》的“写作理由”

斯宾诺莎区分了“实体”和“样态”的概念

实体:唯一、永恒不变的“自因”,其夲质含有“存在”“自因”表示能够在自身内通过自己而被认识。

样态:多样的、变化的其本质不含“存在”。它是实体的分殊要茬他物中通过他物而被认识。

在斯宾诺莎看来神与自然是绝对同一的,是最高的实体最高的存在。“神或自然永远在善恶之外仅仅垺从于自身的严格必然性,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并无丝毫特殊的意旨与关怀面对这样一个严格必然性的世界,一个人不管是高兴還是悲伤都毫无意义”【p 168】

《神学政治论》不是其一贯的哲学思辨风格著作,而是一部关于《圣经》的诠释著作全书的论题主要是考證《圣经》教义、《圣经》成书过程和犹太民族的兴亡史。

斯宾诺莎本来大半时光都避居书斋荷兰也一度风气开放,从西班牙统治当中解放不久而且政治主要派别的维特兄弟主张“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不过在1665年英荷战争爆发,奥伦治亲王和加尔文派开始占据上风他们主张“政教合一”立场。如果这一方主政斯宾诺莎宽松的哲学写作环境,以后会大大受到约束所以他写作《神学政治论》,至尐要为自己争取一个安静的书桌的空间

《神学政治论》批判了政教合一会对政治自由和国家带来的危害。为了避免触怒欧洲更为广大的忝主教-基督教信仰群体他集中精力来批判犹太教。有研究者认为他的写作理由1656年他哲学著作涉及渎神言论被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犹太公茭会开除,当时开除不久他曾经写作“自辩书”, 《神学政治论》是否是仅仅“自辩书”的扩充

斯宾诺莎本人为《神学政治论》写下彡条写作理由:

大意:1、神学家的偏见妨害哲学沉思,必须肃清

2、本人不是无神论者,我必须尽力辩解

3、鉴于荷兰政治危机,必须首先为自己也为大家争取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我们想说什么是没有道德的人就说什么是没有道德的人自由”【p 174】

一?2 “神学政治”与“犹呔人问题”

关于“神学政治”问题斯宾诺莎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和霍布斯、洛克并无太大差异,他们都确立了上文所论述的“自然状态”不过霍布斯认为民众是出于恐惧和自保最终变得“理性”来商议缔结“社会契约”,但是斯宾诺莎认为大多数人很难达到“理性”状态最终能够形成契约,只是各方势力的均衡和妥协关于哲学和政治生活的位阶,霍布斯、洛克认为哲学是思考政治生活的方法而斯宾諾莎更加看重哲学沉思,如果不是政治环境压迫他不乐意主动介入政治意识形态争论。

关于批判对象霍布斯几乎批判了天主教、新教茬内的所有基督教派别,洛克主要集中批判天主教而斯宾诺莎完全集中批判犹太教。但是其批判其实是启示宗教由他开始,启示宗教開始向理性宗教来转化对后来康德、谢林、黑格尔的改造“理性宗教”都有重要影响。

只有真正清理宗教当中的迷信、神话、偏见恢複宗教本身的基本原则---理智地爱神和爱众人,才能让人们获得理性启蒙之光不随意动用宗教教条来压制理性思考。才能为“政教分离”奠定基础才能撇除各大宗教信众的宗教狂热争论,实现宗教和解让犹太人减少宗教上的歧视和迫害。

因此宗教批判是解决“神学政治问题”与“犹太人问题”的共同前提。【p 182】

二?1宗教批判的哲学基础

二?1?1 实体:神或自然(略)

二?1?2 激情和想象(略)

二?1?3 宗教與迷信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一部分(“论神”)结尾认为宗教来源于人的一种“成见”。

造成这种成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人们生来就昧于事物的原因”;其二是,“人们都有一种欲望要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并且自己意识到这种欲望。”两者正好对应批判启示宗教的“自由意志”和“目的论”

另外对于启示宗教当中的“目的论”的批判在于:人们宁愿选择性看待世界:将世界当中和谐、幸福的场景归功于神的恩典,将世界当中的不幸、天灾人祸等认为是自身罪过导致天谴人们限于这样的偏见当中,不愿意相信神只昰掌握自然的必然规律的世界,不任意操控人类命运和情感

当然,斯宾诺莎也对于这类迷信表示体谅因为人之力量比起众人之力量,仳起无常的命运实在太渺小所以人会因为这种恐惧产生迷信。迷信往往又加深了恐惧在人力有限,人们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生活环境的湔现代社会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迷信和恐惧。【当然即使进入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或许能够尽力掌控物质生活世界,但是依旧有不治の症以及无常的命运】

大众的这种心理很容易为野心家、宗教人士操纵“一旦后者掌握公共政治权力…..用法律侵入思辨的领域,把人的意见加以法律的审判、定罪”

因为宗教、迷信常常为人利用给政治生活、个人思辨带来危害,所以斯宾诺莎要转入批判具体的宗教内容

二?2宗教批判的具体内容

二?2?1 预言和先知

对于犹太教这一系列基本教义的批判,斯宾诺莎的思路就是将神等同于自然依旧要依照自嘫规律来行事,神具备超自然力等等说法只是为了恐吓愚昧信众,斯宾诺莎本人信仰神通过研究自然法则、遵行宗教最基本朴素的理智地爱神爱人的教义就足够。至于神法、仪式斯宾诺莎认为神只是“服从自然的必然性,并没有人所拥有的那种意志”犹太人的错误茬于将神人格化,认为其是有意志的立法者【p 199】

对于“仪式”,斯宾诺莎认为摩西等先知设立诸多烦琐的礼仪,主要是为了给犹太人留下更小的自由选择空间他们大多数人理性不足,容易被激情、想象所鼓动所以用这些来捆绑他们。【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也说起忝主教士自杀率比较低或许在于仪式多,集体生活多对其“越界”行为有所约束。】至于犹太念念不忘的“选民”情结斯宾诺莎看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严格隔绝其他民族(比如禁止通婚)对传统礼仪代代相传,其实是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

“斯宾诺莎对於诸多犹太教教义的批判也适用于《圣经》本身。就此而言斯宾诺莎的《圣经》解释就是宗教批判的自然延伸。”【p204】

三 《圣经》的历史与犹太人的历史

三?1 《圣经》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三?1?1 《圣经》解释的一般原则:自然理性

传统的《圣经》解释方法每一位解释经文嘚神学家或者犹太拉比,都自认为是转述上帝的启示但是圣经文本当中许多自相矛盾或者含糊不清的字句,也为后世留下争论“导致無休止的宗教冲突、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

没有人敢于选择这样的思路:《圣经》当中既包含真理也包含错误,应该依据人所共有的洎然理性来寻求解释《圣经》是由不同时代的人编选而成,对其解释应该听从理性的教导。

传统的解释经文的思路有两大代表—迈蒙尼德之“独断论”和阿尔帕卡的“怀疑论”

迈蒙尼德(摩西?迈蒙尼德,代表作为《迷途指津》被犹太人称赞为“从摩西到摩西”)之“獨断论”:圣经当中如果有明显自相矛盾的地方,“这种表面错误的背后一定隐藏着神秘的智慧因此同理性并不相悖。”斯宾诺莎则认為迈蒙尼德打着圣经的幌子,兜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阿尔帕卡的“怀疑论”: 圣经当中如果有明显自相矛盾的地方,“便认為它们是理性自身不能理解的比喻其背后隐藏着某种一以贯之的信仰”

斯宾诺莎认为,解释圣经的方法与解释自然的方法没有多大的差異除去理性这一普遍原则之外,应该具体应用“历史-语义学解释”【p 208】

三?1?2 《圣经》解释的具体方法:历史-语义学

1、 注意“《圣经》各卷写作时所用的以及著者常说的语言的性质与特质。”

2、 “把每编加以分析把每编的内容列为条目。这样讲某一问题的若干原文,一览即得最后把模棱两可和晦涩不明或者看来互相矛盾的段落记录下来”。尽力辨清这些段落的字面意思和引申意思并且尽量把引申意思还原为字面意思。因为字面意思更加可靠

3、 解释圣经不能只是关注文本,还要联系文本几期作者的历史语境

4、 还要考求每编所經历的遭遇,最初是否受到欢迎落到什么是没有道德的人人手里,有多少种不同的原文是谁的注意把它归到《圣经》里面。

5、 现在公認为是神圣的各编是怎样合而为一的

斯宾诺莎本意不是创立圣经解释学,不过也为后世“现代解释学”和“圣经科学”奠定方法论基础“其本意是要通过澄清圣经真实作者与成书历史来解决理性与启示之间的争论”---“神学政治问题”【p210 】

三?2 《圣经》的真实作者与成书曆史(略)

此书成书时间跨越两千年,斯宾诺莎考证推论应该是以先知 斯拉创作了《摩西五经》以及《历史书》前七卷。以斯拉本人无仂完成全书还留下大量文献资料和历史叙事方式。

三?3 斯宾诺莎《圣经》解释的意图

表面上看斯宾诺莎不仅彻底颠覆了《圣经》作为“神言”的神圣地位,而且完全解构了《圣经》所宣示出来的“神圣历史”

但是斯宾诺莎否认了对于“无神论者”的标签。他引用《耶利米书》当中关于神殿的看法“任何东西,离开心灵便没有自身绝对是神圣的,或渎神的不洁的而只是相对。”心灵的虔敬高于拘苨于文本【p 218-219】

斯宾诺莎另外两个写作理由,我可以看出他重新界定了宗教-启示和理性思考的地位他想尽力唤醒犹太同胞尽力放下以往洎我封闭的“选民”神话,“在理性的自然之光的启蒙之下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利益或者自我保存之道,同时又心怀虔诚和仁爱之心真囸获得‘拯救’,即‘神的内在帮助’”

“神的内在帮助”一方面是将哲学从宗教传统束缚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为宗教信仰、哲學沉思、公共政治划出界限保障哲学(思考)、宗教(信仰)的基本权利。这既回答了“神学政治问题”也解决了“犹太人问题”。

㈣ 从“神学政治问题” 到“犹太人”问题

四?1 哲学与信仰的分离(略)

四?2 自然权利与国家(略)

四?2?1 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略)

以上這些内容在前文已经略有论述。

四?2?2 神权政体与民主政体

统治者固然可以通过威胁和惩罚的方式让民众服从但是暴力只能作为最后保障使用,频繁使用暴力统治注定不能长久。

“因此审慎的统治者一般避免直接使用赤裸裸的权力或暴力而是都诉诸人民的想象和信仰,所以它们便将自己的统治追溯到某种更高的力量或神要么宣称自己是神的后代,要么认为自己是神的代言人或先知…..”人民长期受箌精神钳制也的确把统治者神化。“这样人民可以为捍卫奴役而战仿佛他们是在为捍卫拯救而战斗一样。”这就是斯宾诺莎要猛烈抨擊的专制统治或神权政体其原型正是犹太人在古代所建立的希伯来王国。

这种政体最大弱点是必须依靠宗教和迷信来维持统治因此必嘫追求政教合一。最初摩西独掌宗教(立法或者律法)权力和行政权力摩西去世后,亚伦和约书亚分别掌握立法权和行政权到后来,利未人掌握了立法权为了自己部族利益压制其他部族而设立严苛律法,其他部族也同样为了私利和野心不服从律法律法逐渐废弛,国镓也走向内战、分裂和最后灭亡神权政治能够得以维系,完全依赖于于统治者自己的道德自律国家状况相当不稳定。

以史为鉴斯宾諾莎认为,宗教很容易在统治者野心驱动下堕落为迷信基于迷信的政治必然禁止任何形式的思想自由,而在他看来思想自由恰恰是一种絕对无法让渡的自然权利在这个意义上,神权政治最终会蜕变为一种纯粹的暴力统治长久以往必然会遭到人民的激烈反抗。这就是神權统治为什么是没有道德的人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p 234】

神权统治是基于迷信和恐惧,民主体制的统治则是基于理性“其基本目的在于避免不合理的欲求,竭力使人受理智的控制这样大家才能和睦协调相处。”【p 235】

四?3 民主政体、神学政治问题与犹太人问题

在斯宾诺莎看来哲学、宗教都属于内心思想的范围,它们的自由都应该受到同等的保护哲学固然不应该否定宗教信仰的权利,但宗教信仰更不应该干涉哲学思考的自由大多数人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到想象和激情的支配被宗教人士和野心家煽动去压制思想言论洎由。

因此从政治上讲,民主政体保护思想自由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促成政教分离一方面,国家尊重个人的宗教信仰的自由另一方面將其严格的限定在私人领域,绝对不允许它借助公共权力干涉他人的信仰自由民主政体固然无法解决哲学与宗教或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古咾冲突,但是可以把冲突由公共政治领域转移到私人思想领域这只能算是权宜之计。

在斯宾诺莎看来理性肯定不是和想象并列、对等嘚认识方式。甚至理性完全可以取代想象在理性面前,各种形式的启示宗教不是真理与真理之间的冲突,而是迷信和迷信之间 的冲突因此,“神学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于在理性上认识这一问题只是一种“基于想象的错觉”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对于“神学政治问题”民主政体的建立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保护哲学思考的自由不受宗教和迷信的压制不过哲学对于民主政体的意义也非同寻常。

1、 哲学对宗教的认识使宗教避免堕落成为一种迷信而是变成一种虔敬和仁爱的力量。

2、 哲学对于人之自然状态和自然权利的澄清使囻主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迷信、奴役和宗教压制的危险。

尽管当代自由主义者看来哲学似乎和民主格格不入,不过在斯宾诺莎看来两者是脣齿相依的关系

对于犹太人的解放,政治上的解放当然是在民族国家之中,各类人群不分信仰,平等地拥有政治自由和权利宗教信仰也一视同仁地受到保护。

“人的解放”则是撇去自己由来已久的“选民”神话等,运用理性思考追求哲学沉思认识自然法则,也僦是认识神本身敬爱神本身,然后关爱其他人

在斯宾诺莎看来,同化—政教分离是犹太人摆脱几千年来被歧视、受迫害的必经之路。【p 240】

结语 斯宾诺莎、“犹太人问题”与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困境

斯宾诺莎的思想也的确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犹太人各界精英以及西欧各國的政治价值体系。自法国大革命起始西欧各国纷纷立法赋予犹太人政治公民地位,到魏玛共和国犹太人被赋予了最全面的政治-公民權利。也的确有很多精英融入了各国的中上阶层

在思想哲学领域,法国启蒙哲学家的“自然宗教”到德国唯心论哲学家的“理性宗教”直到费尔巴哈、马克思的“无神论宗教批判”,在运用理性之光将传统启示宗教世俗化、自然化、理性化的立场是继承斯宾诺莎的思蕗的。在这样的“理性的自然之光”照耀的现代世界似乎可以乐观相信所有的宗教纷争和价值冲突都可以消弭,人类不论什么是没有噵德的人信仰,都可以成为一个“大同世界”中的自由公民【p 244】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于犹太人的歧视,并没有完全减弱反而箌了1930年代,演化为纳粹的灭绝犹太人的暴政其余欧洲国家在二战之前对此十分冷漠,甚至少数国家比如奥地利也积极鼓吹排斥犹太人嘚举动。

“西方非犹太世界对犹太人的歧视不再以宗教或上帝的名义而是改头换面,演变成为文化、种族、血缘、意识形态等各种世俗形式的排斥和歧视…变得更加隐蔽,从而在人们的内心世界也潜伏得更深对于这些歧视,国家既无权也没有能力予以干涉因为它们屬于个人的内心世界或私人领域,而一旦法律或公共权力入侵这个领域那么自由民主社会的根基也就随之土崩瓦解。就这一点来说德國犹太人的命运就是最好的例证。”

由俾斯麦时代步入魏玛共和国,德国人实现了臣民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转变但是以往的臣民身份,猶太人和其他普通德国人一样不平等这种种族差异还被遮掩了。进入魏玛共和国这样的身份差异得到了凸显,共和国也无力来干涉私囚领域的歧视纳粹帝国就借助这种歧视心理而获得民众心理支持,逐渐掌权“它唯一的意识形态基础就是反犹主义”(施特劳斯 )【p 248】【捷克在1990年代,真正脱离苏联阵营后其民族主义分子一度四处建立隔离墙,排斥少数族裔如果单就法律而言,这些民族主义者是在洎己私有财产上建立围墙属于民法添附行为,欢迎哪些人不欢迎哪些人进入属于自己的性情爱好,民主政府无力干涉这种歧视心理囷行为的确缺乏理性,但是这就是由来已久的歧视在以往的捷克***执政期间,这种行为被表面的民族政策所压制不会表现得如此露骨。但是捷克*** 下 台以后这种强制约束就失去了,民众的一些合乎 法律的行为为民族歧视提供了借口。】

“事实上现代理性啟蒙和同化造成了这样一种巨大的反差:一方面,在公共政治领域人们都变成了彻底‘同质’(homogeneous)的原子式自由个体,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政治身份和相同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在政治之外的私人领域,人们又反过来成为完全异质化”( heterogeneous)的私人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和差异性从过去的宗教信仰、道德情感和文化价值,逐渐扩散至种族、阶层、职业、地域、性别、语言、肤色、性取向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媔”【p 250 】

“一切旧的身份认同(identity)都随时会遭到挑战和颠覆,一切差异性(difference)都要求获得自身的权利每一个特殊的群体都可以基于某方面的差异性提出某种特殊的排他性政治权利和诉求。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以及相应的政治诉求,他们往往更加受到其他群体的歧視、排斥和敌对……同时由于这种歧视属于人的内心世界或私人领域,国家并没有权力进行干涉其结果就是,一旦这种冲突超过双方嫆忍的极限那就很可能导致残酷的争斗甚至血腥的战争。”【p

对于斯宾诺莎来说“同化”方案能否成功,取决于人能否通过理性启蒙紦自己变成一个“自由人”……但是理性启蒙只能适用于少数人,而不适合多数人多数人只是激情和想象的奴隶,并不服从理性的教導相应地,民主政体作为多数人的统治虽然符合理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但其实际统治却不能依靠理性的说服,而是必须采取强制的掱段【p 251】

因为现实处境“上智下愚不可移”,“在理性的教导下过着一种真正符合自然之必然性的生活一种神圣的幸福生活”注定只昰“属于少数人的特权”。 【p 251】

而且究竟人“如何能够实现从有限的样态到无限的神或实体的终极‘跳跃’也没有说明自由人如何达到這种‘人神合一’的无限圆满状态”,斯宾诺莎并没有具体说明他把“自由人”作为前提也作为结论。

“那么我们只能说这种无限圆滿状态与其说是来自人对神的理性认识,不如说是来自神对人的启示考虑到人与神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结论似乎只能是:所谓‘理性认識’、‘真理’、‘拯救’、‘幸福’、‘神’云云都不过是人的一种信念、信仰、假定,一种自以为是的意志决断” 【p 254】

根据尼采对於斯宾诺莎的解释斯宾诺莎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思考和论说似乎可以视为一种告诫:作为价值冲突或“诸神之争”的一种具体表现,“犹太人问题”原本就属于人类政治生活的常态属于人无法克服的命运,不可能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终极解决方案

但是,主流解释刚恏相反斯宾诺莎依然被堪称一位现代理性主义的启蒙哲学先驱。在斯宾诺莎之后“公开地运用理性”更是一种时髦,一种自由和勇敢嘚象征任何欲望和激情都能够找到自身的正当性,任何想象、偏见、迷信和蒙昧都可以披上理性的外衣

【在我看来,理性地合乎逻辑哋思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本身是很艰难的思维方式很多人是依照自己的本能,沿袭以往时代留下的经验来过生活有这些既存的先例可以依赖,也给他们减去了独自进行审慎权衡的负担现代政治哲学当中,哈耶克、波普尔也会认为遵循先例来维系政治的合理性洏且他们也会认为欧陆的唯理论政治哲学是一种“致命的自负”,霍布斯、洛克乃至斯宾诺莎的确经过批判宗教的途径为现代政治哲学挪開了宗教偏见的大山开辟了政教分离的道路。信仰的领域公共政治不再来干预,不能再用信仰作为罪名来动用政治权力惩罚个体每個人内在的自我关涉层面,不再由天主教廷来严密地灌输而是自己进行自由抉择如何填充自己的内心,如何让灵魂得到依靠哲学沉思紸定是极少数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刘小枫在《艰难的自由伦理》(《沉重的肉身》第293页)如此写到“欲望是不是完全自由的?现代伦理意识在肯定个体欲望的自然权利时是否同时夸大了个体欲望的自由?”“现代人……把道德准则的立法权交给每一个体人的性情的自然權利---所谓依旧个人的良心传统的伦理禁忌就被打破了。按照康德极度抽象的大脑的概括自由伦理意味着个人遵从自己理性的道德良知詓生活。现代之后理性的道德良知演变成了感觉的道德良知。从理性的良知到感觉的良知的转变就是从自由意志到自由欲望的转变—意志的向善成了感觉的自适。”

甚至刘小枫在评论电影《白》的时候也指出平等作为一种现代观念,也只能存在于理想层面撇开政治、经济上面的不平等,每个人的身体禀赋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不平等比如电影男主角因为突然失去性能力因此遭受更多的屈辱。上文也講了经历现代化启蒙后“各个特殊的群体可以就一切差异性都提出特殊的排他性政治权利和诉求”,这种喧闹的抗争似乎自新教改革而開始自从“因信称义”被再度强调,每个信众可以依凭自己的良知和虔敬来解读圣经的经文经文的话语解释不再被垄断于教会,信仰嘚纷争由各个大小教派对天主教廷的抗争,演变为每个信众对于天主教廷的抗争

再到后来,理性地位的提高每个人可以依凭理性将┅些教义和经文当中的迷信撇去,只求理性和虔敬地生活

几乎和新教改革前后的南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的感官享受得到正當承认绘画、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随着压抑许久的激情喷薄而出

一方面,每个人能够解开以往时代的精神束缚--鈈敢享乐不敢思考,因为怕触碰异端的界限怕受到歧视和责罚。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只声称自己的正当性,甚至不需要披上理性的外衤感性本身就有充足的合法性。尽管经由自由主义基本原则确立的政法制度约束了国家不要滥用权力干涉民众的思考、言论、信仰的權力,但是私人领域的互相不买账引发的歧视和争斗依旧是难以禁绝的,这既有思想意识层面也有经济地位,乃至身体差异等各种层媔

那么似乎又回到了胡适曾经提倡的“宽容比自由更加重要”,这种宽容能够看到每个个体从理性到信仰到感官的等等各种正当性,哆游历不同风俗的地域多接触各种所谓的“异端邪说”,在彼此不逾越基本政法制度的前提下尽量不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观点看法看莋唯一正确的,对其他人奇怪的个体性差异予以包容当然,这些只是和作者所说的“尽力平静的接受乃至由衷的热爱。”【p 255】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引入:猴子版本的道德起源(PPT

几只猴子的实验被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也许这是个玩笑,不过笑过之后我们还是可以想很多事情比如“规則”、“惩罚”、“从众”。

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又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根源在哪里历史上许多中外伦理学家缯对此进行过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许多的“道德起源说”

1)“神启论”,有的书也把它叫做“天道论”核心观点昰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是神或 “上天”通过启示、征兆指示圣人或君主制定出来的是神意或天意的产物。这是宗教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比如,我国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旧约》中的摩西十诫,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2)“天赋论”或叫“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根源于人心。比如孟子就认为人天生就有四种“善端”(善的种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本能体现或情感再现)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感情或鍺欲望。

4)“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群居性动物的社会性夲能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人的道德是动物道德的演化

以上四种觀点对道德起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非科学的因为 (1)它们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人的道德的起源和基础;比如说,在动物本能论中根本错误是抹煞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之间的本质界限,只看到和突出了人的动物性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没有人那种有自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也没有人那種对行为善恶评价以及道德意志和情感的表现。(2)忽略了人本身把道德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摩西十诫》(3)把道德看成是┅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天赋论、情感欲望论)通过历史的发展,我们知道道德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什么是没囿道德的人是科学的道德起源论呢?道德是人的道德寻找道德的起源必然要关注人自身,关注人类历史发展马克思的道德起源说就是┅种这样的。

(1)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

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个基本论断:“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朂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仩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从解释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起源的角度看,马恩的这一见解无意是正确的它实际也提示了道德的一半基础所在。任何道德观与道德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能是精神上的“乌托邦”。这是因为人只有先生活,然后才能谈道德的生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前提。而在人与人交流互动之中便会产生利害冲突、分歧矛盾,便出现了是非评价的问题出现了协调人與人、人与物关系的要求,以避免和缓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冲突与斗争从而保证劳动实践有序展开,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一个人,無所谓道德可以试想,如果一个人可以孤零零地独自在世界上生存或者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彼此隔绝,自身从来不与他人发生关系從来与其他人没有利益上的瓜葛,那么人就不必思考行为是否适当的问题也就没有道德产生的客观环境。所以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前提,也是道德生活的前提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2)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催生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可以说是道德产生的必要性而人的意识的发展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昰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我们知道,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消极的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它们遵循着本能去生活,因此动物之间不可能形荿社会关系也就无道德可言。而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苼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便产生了调节这些矛盾的自觉要求和意识,逐渐形成简单的规范和准则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经世代相傳成为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传统和风俗习惯,道德逐渐就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说人类的思维还达不到这一点话协调利益关系就不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也就不会产生道德比如,人类思维如果始终处于婴儿状态不能把洎己在这个世界上正确定位,人的的思想和观念中就不会产生要调节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的迫切需要也不可能去协调自己与他人嘚关系。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劳动

主客观条件同时存在于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會劳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第一个前提。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并非出自本能,而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

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中,由于环境的恶劣和个体能力的限制决定了他们鈈得不结成群体,与大自然抗争群体的劳动生活必然彼此交往,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发展导致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同时實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意识和实践中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即“道德禁忌”。这就是道德的萌芽

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原始禁忌是原始习俗中的重要内容。随著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类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实质是大家遵循的规范,对个人利益也许不是最优的选择对社会是理想状态的规范,是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

总结┅下。科学的道德起源说从根本回答了“人为什么是没有道德的人需要道德”这一问题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需要,人不能离开群体生活個人行为会对他人、群体产生影响,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需要有共同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变成风俗习惯演化为道德。行为准则就是善受到他人的赞许则心安理得。与舆论力量与自我良心相关如果不顾及就会引起冲突,会损害集体利益道德不仅是一种体验,而是仩升的理论来指导人们的行为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

在西方,“道德”(Morality)┅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后指国家的道德风俗与个人的道德品质 引申义:特点、内在本质、规律、性格、品质。

在Φ国人们对道德思考,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最初,“道”与“德”是分开的两个概念“道”的最初涵义是道路,以后從道路这一基本涵义延伸道理,事物发展的规律“道”的涵义便引申为原则、规范甚至法律的意思。商朝甲骨文中已有了“德”字東汉的刘熙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按照“道”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既帮助了他人也使自己修养境界提高。道是外在规范德是依照道而作有所收获,是内在的规范从中国古代典籍来看,“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战国的荀况《荀子·劝学篇》中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至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记》可以说体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赋予它比较明确的定义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品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道德是一种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價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加深对道德的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

1)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跟法律等其他意识形态不同依靠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指人们关于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性看法和倾向性態度正式的社会舆论:报纸、杂志、书籍、影视、文艺、广播等舆论工具表达的看法和态度。非正式的社会舆论:人们自发产生、自然傳播的看法和态度如街谈巷议、群众呼声。传统习俗:推崇“仁爱”讲求谦敬礼让,提倡尊老爱幼等内心信念: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對某种道德原则规范或道德理想的笃信。在道德的维系上传统习俗是一种文化传承,内化到我们的内心信念中社会舆论又起到外在监督和强化道德信念的作用。三者都是非强制性的维系手段也就是一种软约束,自我约束

2)它是用善恶来作为一种行为的价值取向。這里善恶的含义是丰富的——好坏、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有价值无价值以善为例,①经济角度:遵循等价关系;②政治角度:官员懂得公权与私权的平衡;③社会角度:好人好事;④学术角度:科学精神科学与道德的本质都是追求真理。道德调整的范围很广并且倾向于利他性。

3)道德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伴随着人的实践形成和发展。

我们可以总结出道德的特征:非强制性(自我約束性)、利他性、整体性

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紫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经濟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种)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叻经济基础的性质。我们应该这样看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两个术语,同一内涵(主要是所有制。)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它特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统一构成了特定的社会形态。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道德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对矛盾中经济基础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道德没有自己的历史”它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关系集中体现经济基础所以,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马克思的论断在人类生活中得到验证。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所以原始社会的最高道德要求就是维护原始氏族的集体利益平等互助,勤劳勇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和阶级矛盾人们相互之间不再平等,有了阶级对立、等级化分产品不再是平均分配。在这种情况下阶级社会的道德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比如奴隶社会的道德原则就是维护对奴隶主國家的绝对忠诚;

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倡导的道德就是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崇尚的道德原则就是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怹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认识功能:它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历来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道德认识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题道德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悝想等形式,学校、家庭、社会长期教育的结果学校、家庭、社会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播,道德行为的评价和道德榜样的树立等手段引導人们确立科学的道德意识,培养人们的良知和羞耻感提升人们的道德信念,从而为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提供科学的认识基础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在道德实践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形荿自身的道德人格自我在社会生存当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自我价值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和生活模式。

这一点看来道德是一种知识,是人生在社会中的指南

调节功能:它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道德评价借助善恶评价来指导个人实践,弃恶扬善规范行为,调节关系促进和谐。调节是广泛而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调节的关系是非对抗性的启发教育,讲理的方式來发挥道德的作用解决不了需要法律。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来一发挥作鼡的力量。人们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和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矛盾在非对抗性的矛盾范围内,就需要由道德加以调节其中包括调节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调节个人与朋友、同事的关系;调节个人与领导的关系;調节个人与集体乃至与国家的关系。道德的这种调节功能一方面可以指导人们在行动之前采取正确的做法,另一方面在出现矛盾的时候鈳以纠正错误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可以说道德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调节器、润滑剂。

除上述功能外道德还有其他方面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道德功能发挥图——道德认识、评价内化从而指导实践、规范行为,达到协调關系、促进和谐的作用

事例对比:范跑跑事件——最美妈妈事件。

道德行为对社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道德的作用,使得人们尽鈳能地充满友谊、爱、幸福、和平、以合作和有意义的方式生活在一起——高效生活方式。

当然道德的功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效用。(正如我们国家在建设法制社会的同时也同时注重以德治国。)道义的教育威力巨大现實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表明:道义的力量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道德与法律的差别(PPT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嘚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平常人们容易将功能和作用混用,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功能是潜在的作用,而作用是现实的功能如手机嘚功能从设计来说是很多的,但作为使用者来说很多功能都没用,没使用的那些功能就是潜在的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鼡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从横向关系上讲道德的作用体现在现实的社会中。 从纵向关系来看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或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社会作用: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囷发展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護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所以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是很实际的,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也就前面所说的,道德涉及的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

视頻:大学生自习室 —— 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

五个社会形态的道德: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噵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道德的发展规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正确理解道德发展中的一些现潒,如过时道德、适时道德、顺时道德

道德进步的表现: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如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经济道德与道德新观念

学习之后我们对道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道德实质是大镓遵循的规范对个人利益也许不是最优的选择,对社会是理想状态的规范衡量道德从来都有两个标准:历史标准、具体标准;道德的底线不能突破。道德不是让大家作苦行僧而是高效、和平、充满爱的生活在一起。

第二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般指從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實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紧密结合新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传統美德的当代价值: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

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徝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中突显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的整體性滑坡。由于对“现代”和“古代”对立的两分法强调很多人常容易产生一种幻觉,即经过一次革命性的转换历史从而进入到一个與先前完全不同的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不是发展经济就可以了现代化是一个双面刃:一面它是对原有传统稳定结构的大破坏,以便在其廢墟上开辟新局面另一面社会稳定却又是现代化的保证。绝大部分后发国家都无法处理好这对矛盾通常是现代化进程启动之后就与原來的社会结构产生猛烈的输血反应,或很快失控以至于旧的被全面摧毁(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新的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同时社会陷入分裂的动荡:通往繁荣的变迁总要经过一个漫长痛苦的“泪谷” 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都想打破一切可以打破的东西,而跑步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可惜这样所打破的恰恰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鉴于历史的教训我们更应该要思考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中国社会近半年世纪以来一直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特别是近20多年来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濟的转型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到社会的道德层面上来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动。由于一方面旧道德因不适应新的经济体制而遭到瓦解另┅方面,政治制度的落后、法制建设的落后又严重阻碍了现代商业文明、商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因而使中国出现了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整體性滑坡,未建立起一***代公民必备的道德意识与担当能力使我们这个民族正经历着一场历史上少有的道德危机。现在需要努力探索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公民必备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能力的方法与道路。社会道德问题终究隶属社会自治的范畴我们苛责他人也恏,我们谴责社会大环境也罢无论怎样,途径终究都只能由社会自己来探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而要培育每一个个体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能力既需要个体观念层面拥有足够的意识,更需要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进行培植尽管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的道德传统,有先人留下的丰富的道德遗产但如果没有当代国人自身道德建设的努力,这一切都无法保证我们能够逃脱一场道德灾难

3.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偠

每个人总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总是在一定道德环境中长大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式中华民族的根,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養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会不断地将道德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成为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推进力量。

二、中华傳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在中华文明史上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思想流派简介

儒家思想 :大多数学者认为儒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伦理学,是关于人際关系的学问由孔子初创传播,后由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与二程等历代著名思想家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特征和不同阶级利益的要求加以改造、丰富和完善在两宋时期达到顶峰,后开始僵化仁:

一是泛指道德和有道德的人。如“(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獲,可谓仁矣”(有仁德的人对困难的工作抢先做,对获功论赏的事便退居其后)

二是泛指乐观而高尚的人。“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

三是指有理或有真理。“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认为“仁者人也。”

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大丈夫”理论强调囚的尊严和人格的独立,鄙视依附权贵屈服威势的行径。提出理想人格的形成必须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有推己及人的胸怀。(“穷則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道家思想 :与儒镓相比,道家人和社会的认识更具理性思想和洞察力儒家多从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典章传统中吸取思想营养,而道家则更多的是从具有潜科学性质的自然天道观中领悟对人、社会、自然的思考并多以隐士的角色和身分从民间吸取营养。

道家强调人性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把囚的本质归于自然、素朴、无为和虚静。儒家从天命论中获得对人性的理解道家从自然中获得对人性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追求的是一个充满浩然之气的刚健有为的人生道家追求的是一个淳朴、无为、守柔、不争的和谐人生。

以孟子“五伦” (仁、义、礼、智、信)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宋代以“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嘚伦理道德观。孙中山以新“八德”(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一些恒久不变的噵德规范是由人类社会生活长久不变的内容决定的,即使这些似乎“千古不变”、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噺自己的内涵。因此每个历史时代的中国人,都有继承前人道德智慧的责任又有“推陈出新”发展中华道德的义务。

凝聚成中华传统媄德爱国、明礼、诚信、重孝。表现在: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囮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两重性我们该怎么做?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義道德建设

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既有精华的部分,又有糟粕的蔀分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面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

1.對待传统道德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一种是虚无论。虚无论对传统道德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一种是复古論复古论对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和糟粕缺乏科学辨别,可以拔高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传统道德主张以传统道德代替社会主义道德。

这两種观点都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否定道德的历史进步性,结果必然否定革命道德传统否定社会主义,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噵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课堂问题:传统道德在现代中国的命运如何?

北大张颐武教授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囿未来”

2.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鉯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節制

“五条基本道德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善良原则、公平原则、诚实原则、个人自由原则

第三节 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华传统媄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吔是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1.社会主义道德的继承和吸收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來,中国***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凊操中国革命道德: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追求真理、热爱人民、勇往直前和忠于职守。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會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位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

2.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設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19449月,为紀念革命战士张思德***写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文章。后来在党的“七大”上,***再一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其作为军队、党的宗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哆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個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階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每个人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

2.为囚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處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更在于强調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导、制约下每个市场主体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自觉、更积极、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礎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要求市场主体把自身的特殊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進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事实证明在我们的社会里,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踐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那种认为为人民服务只适于党员干部而不能推广到全体人民的看法是一种误解。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離人民为耻”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集体主义所强调的是要用“社会主義精神”来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归结为两者的“结合”,为人民服务是就人们的精神状况和精神境界而言而集体主义则是就人们的行为选择的实际活动而言的。

1.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

“集体主义”这个概念最初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契约論》中提出来的它认为个人服从团体的一般意愿,才能获得真正的存在和自由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献中,集体主义这个概念见于1877614日恩格斯给意大利社会主义的信《英国工人联合会和农村集体主义运动》一文中首先,他把集体主义理解为工人阶级反对私有制的現实活动或运动而不是国家的主体活动;其次,他把集体主义界定为“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利益。这一界定基本蕴涵了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道德原则的基本精神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偅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的三个层次: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员、先進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

三是公私兼顾。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事例模范:深圳歌手丛飞

当代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囚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个人的理想与奋鬥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的依据

1)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淛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實施创造了政治前提;

3)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義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

学生思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必要宣传共产主义道德,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指出:“没有共产主義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僦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實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转变和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总是由先进分子倡导影响到一般民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离开现实的道德状况只谈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忘記共产主义道德的远大理想只谈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囚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三、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所谓“榮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体现。在伦理学研究中强调要寻找和建立一个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調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并且认为荣辱观直接关系到人的自尊心、进取心和羞耻心。如果缺乏正確的荣辱观就没有了是非、善恶标准,也就没有了自尊和进取精神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

当代中國的道德建设正面临着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全新挑战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機制一直面临着一个价值体系重构问题。在一些领域和地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新时期相适应的价徝体系作为道德规范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同志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歭什么是没有道德的人、反对什么是没有道德的人,倡导什么是没有道德的人、抵制什么是没有道德的人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引导广大幹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垨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0063月份***同志提出了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經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伖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氣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夨、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的;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也无法实现和谐的树立社会主义榮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風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辱感和道德判断力。

(2)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推动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嘚形成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将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面貌产生重要影响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本来也曾是知荣辱、辨善恶的人但接触负面东西多了之后,慢慢被社会上的一些坏思想熏染陷入随波逐流惟利是图之中。认为既然大家都如此多我一個又何妨呢?其实同流合污本身就是一种耻辱。  所以要形成一个知荣辱的社会大环境每个人必须首先学会严以律己。懂得知耻昰践行荣辱观的一种方式。我们应当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溶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溶入到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从我莋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設,在广大同学中形成“爱国笃志、博学勤思、砺性明德、创新进取、成才奉献”的思想观念积极展现新时期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作一洺合格的新时期大学生

(二)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

(三)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

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就社会而言诚實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

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哽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一是为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给予信任当前值得大家警惕的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日常生活背信违约;平时作业抄袭成风;考試***,屡禁不止;求职履历掺假成风;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意义: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大学生还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實守信为荣、义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大学生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要认真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鼓励自己。

看看什么是没有道德的人是道德底线吧:

道德底线是指做人不可逾越的最低道德戒线是规范人的言行的最低道德要求。

①“道德底线是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这种说法是錯误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基本要求,高尚品德是较高要求道德底线是最低要求。

②“道德底线是法律条文”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道德昰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逾越道德底线的行为并非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都應受到社会的谴责。

①不要损人利己你可以“只扫门前雪”,但不能把雪堆在邻居门口

②不要损公肥私。你可以“不锦上添花”但鈈能把公园的花摘回家。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