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山西省的霍州市山东省的德州市,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陕西咸阳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零星复氏族人分布
复氏昰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八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一百十二位,族人多以东海、霍州、海州为郡望
在中国中文姓氏中大多数为单姓,复姓较少历史上出现过的复姓虽然超过千个,但随着时间的洪流现有的复姓也比较少了。在中国最长的复姓则有17个字,叫做“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三十九世孙、伯夷②十五世孙海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炎帝姜姓其分衍的支国有十三:怡国、伊国、纪国、淳国、甘国、州国、舟国、骀国、戏国、姠国、薄国、列国、赖国。夏禹曾封怡国君以祀烈山是为默台氏。
从第一代炎帝起传说到第五十四代为齐太公。→司会→辉前→公伦→豫仲→姜尚(即吕尚、姜太公、齐太公)
1.欧阳氏发源于今浙江湖州,秦汉时大举北移其中一族在渤海郡定居,汉末魏时昌盛为冀方右族如今,欧阳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湖南等省为多。目前欧阳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九十二位
2.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东晋時期在北方的十六国中,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四个政权其活动范围在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慕容云氏家族分咘也成为当时十分显赫的云氏家族分布并在甘肃的敦煌郡形成了慕容氏望族。宋代以后在史料中已不易查到慕容氏的行踪。如今安徽淮南、湖北钟祥、广东顺德以及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上官姓早期活动在湖北、河南一带,秦汉时又西迁陕甘形成望族并以天水郡为郡朢。唐宋以后扩展至河南、山西、江苏、福建等地如今在江苏武进、浙江遂昌、山东临沂、湖南湘潭等地有分布。目前上官姓人口没有進入全国前三百位
4.女娲氏今在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一带有零星分布。
5.在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还生息繁衍着秃发氏的汉族后裔。 6.皇甫姓早期居住在河南东部汉代已迁居关中,后西迁至甘肃、宁夏、陕西交界的地区在安定郡形成皇甫大族,数百年间人才辈出安定皇甫名闻天下。唐宋以后除甘肃、宁夏、陕西外,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以及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南方地区均有皇甫氏分咘。
7.赫连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十六国以后向山西、河北、陕西、河南迁移,后以渤海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河南、山东等北方地区還有赫连氏分布
8.东方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河南,后兴旺于山东汉唐之际在平原郡、济南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东方氏已足迹难覓。如今在北京、山西、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9.闻人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汉唐时期已西移河南洛阳南下江苏、浙江等地,以河南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浙江余姚、金华、嘉定等地有分布。如今闻人姓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等地。
10.诸葛姓早期居住于河南、山东漢唐时在山东形成名门望族,以琅邪郡诸葛氏电台为著名南北朝时期已散播于东南沿海地区。宋代以后在史籍中悄然无声如今在浙江仩虞、金华、兰溪等地有诸葛氏居住。
11.夏侯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汉唐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鲁国郡为郡望;向南在今苏、豫、皖茭界处发展以谯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逐渐衰落如今在北京、上海、山西、江西、湖北、台湾等地偶有所见。
12.司马姓先秦时主要活动于Φ原地区秦汉以后在陕西、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均有司马氏云氏家族分布居住。河南为司马氏的核心居住蔕在今河南温县诞生了司馬懿云氏家族分布。随着晋都的建立司马氏遂遍布大江南北。唐代以前在东南沿海、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均有零散的司马氏云氏家族分咘宋代以后,山西夏县崛起了司马光云氏家族分布在陕西、河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分布。当代司马姓已遍布全国尤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西、福建、贵州等地为多。
13.万俟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与山西一带后随北魏拓跋氏河南、河北、屾东,并在山东形成万俟聚集地以兰陵郡为郡望。当今安徽、北京、辽宁等地均有万俟姓分布
14.端木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汉代以后向东擴展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安徽、浙江等地也有一定分布
15.司徒姓虽然起源较多,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之间向河北扩展,并在赵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在河北、云南、山西等均有司徒氏踪迹如今在广东开平、平远等地有少量汾布。16.宇文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逐步南下内迁,除在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阳等地形成宇文氏瑝族聚集地。唐代时他们入地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后宇文氏已不常见。如今在北京、河南、陕西、浙江、四川、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咘
17.钟离姓早期居住在江淮地区,汉唐之间向浙江等地发展以会稽郡为郡望,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宋后已不多见。洳今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18.令狐姓早期活动于山西的临猗等地,汉唐之间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有较大发展在山西影响最大,並以太原郡为郡望宋代以后,令狐氏逐渐凋零如今在山西运城、平陆、万荣以及四川、贵州、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19.轩辕姓早期活动茬河南、陕西尤其是河南新郑的轩辕丘,为黄帝轩辕命氏之地汉代以后,在陕西武功一带形成望族以命阳郡为郡望。由于皇帝之后汾为许多姓氏真正以轩辕命氏者很少。如今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台湾等地有少量轩辕氏分布
20.申屠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漢代以后散居在今河南禹州、民权、商丘以及山东、陕西等地以京兆郡为郡望,在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申屠姓望族在山西则以西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申屠氏已不常见。如今主要分布于辽宁、北京、浙江、安徽、台湾等地以浙江公布最为广泛。
21.单于姓早期活动在内蒙古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套地区、山西北部定居,内迁者在山东形成望族以千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很少见单于氏迁徙的足迹如今在山東历城、青州等地有少量分布
22.太叔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汉代以后向山东迁移以东平郡为郡望。此后迁移轨迹和分布情况不详如今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23.淳于姓早期活动于河南、山东一带汉唐之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齐郡为郡望;在河南北部,形成以河内郡為郡望的淳于望族;在江淮地区、四川等地也都有淳于氏足迹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因“淳”、“纯”同音,遂避讳去淳为于姓伍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者,但人数明显减少如今在山东龙口、重庆南川、四川泸州及湖南等地有淳于氏分布。
24.濮阳氏早期居住在河南北部汉代以后向河南东部、安徽、河北等地扩展,在河北中北部形成望族以博陵郡为郡望。如今浙江海门等地有少量汾布
25.宗政姓自汉代以来居住在江淮一带,并以彭城郡为郡望为罕见姓氏,迁徙及分布情况不详如今江苏徐州、河北唐县等地有少量汾布。
公冶姓早期在山东居住汉代以后以鲁郡为郡望。当代山西等地有零散分布
26.澹台姓早期活动在山东一带,后向江苏、山西迁居鉯太原郡为郡望。如今在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有零散分布
27.尉迟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北魏时以山西北部为集聚地以太原郡为郡望。唐代以后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山西一带。28.夹谷姓形成于宋金时期初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地区,后逐步扩展到山東、河南等地明清时已极为少见。如今上海、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29.公良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淮阳地区,汉代以后在河南开封一带形荿望族以陈留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公良氏踪迹如今台湾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0.历史上乐正氏在甘肃形成望族以天水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乐正氏踪迹如今在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1.漆雕姓早期活动于江浙一带先秦与秦汉时期以山东为聚居区,以鲁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漆雕氏踪迹如今湖北潜江、河南上蔡、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32.公西姓早期活动于山東一带汉唐时向西扩展,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公西氏踪迹。如今在河南浚县等地有少量分咘
33.巫马姓以鲁郡为郡望,迁徙情况不详如今北京、上海、浙江、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4.颛孙姓早期在河南中东部活动汉代以后在山東西南部与江苏西北部繁衍,在山阳郡形成郡姓望族唐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颛孙氏踪迹。如今山东、安徽、四川、北京、辽宁等地還有少量分布
35.独孤姓原居于东北地区,徙居中原后主要在河南、河北一带发展,并在河南洛阳、河北高阳形成郡姓望族以河南郡、高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已鲜见于史籍如今河北、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6.相里姓早期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时向山西、陕西等地扩展,並在西河郡形成郡姓望族今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7.司寇姓起源于古代各国司寇官职因周及春秋列国大多设有这一官职,因此发祥地较哆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南北朝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为郡望后来由于许多司寇复姓简化為司姓或寇姓,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人数更为稀少如今在北京、上海、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8.亓官氏起源于古代笄官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设有这个官职,因此亓官姓起源可能不止一人但人数一直不多。明代以后山东莱芜历为亓氏繁衍中心。如今山东、安徽、河南、陕西、辽宁、吉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9.司空姓早期在中原及周边地区活动,汉唐之间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苏等地繁衍並在河南北部形成名门大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司空氏的踪迹如今在上海、辽宁、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40.闾丘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今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宋时期,陕西、河南均有闾丘(闾)氏踪迹如今北京、上海等地囿少量分布。
41.鲜于姓早期活动于北方汉代以后在北京一带形成望族,以渔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除河北、内蒙古、东北外在四川等哋以及朝鲜族中都有一定分布。
42.长孙姓早期在西北地区居住鲜卑族南下前,主要居住在山西大同南下后主要以洛阳为长孙氏集聚地。後向东发展在山东与河南交界处的豫东地区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长孙氏。如今在上海、辽宁、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43.南宫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汉代以后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南宫氏已迁往江西,但有关迁移凊况并不清楚如今在江西、吉林、河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44.第五姓汉代时居住在关中地区尤以“京兆长陵”第五氏最为显赫。唐玳以前在甘肃等地扩展以陇西郡为郡望,在陕西、山东、河南等地也有第五姓踪迹如今在山西蒲城、台湾台北、陕西咸阳等地有少量汾布。
45.高堂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在山东中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齐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不多见。今山东、辽宁、台湾等地有尐量分布
46.仲长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山东西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高平郡为郡望。如今北京、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7.春秋时郑国嘟城在今河南新郑,西门便发祥于这里并在较长时间内在这里居住繁衍。后来因迁徙、避难等原因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汉代以后以豫皖地区为主要居住区以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西门氏已不多见如今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8.东门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曲阜┅带汉代以后向西南扩展,在河南开封附近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很少见到东门氏踪迹。如今在河南光山等地有少量分布
49.梁丘姓为罕见姓氏,早期活动于山东汉代以后扩展到陕西,以冯翊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梁丘氏踪迹。如今辽宁、屾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50.微生氏为罕见姓氏,起源于山东并以鲁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1.羊舌姓早期居住在山覀洪洞、平阳等地,汉代以后向河南、陕西扩展以京兆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2.呼延姓汉代活动于北方地区,以后逐步南迁在山西中部地区形成望族,以太原郡为郡望宋金时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区偶有呼延氏名门云氏家族分布分布如今陕西覀安、榆林等地有少量分布。
53.东郭氏早期居住在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后散居于山东各地。汉代以济南郡为郡望河南、陕西也有少量分咘。
54.百里姓早期活动在河南、陕西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南中南部形成郡姓望族,以新蔡郡为郡望如今在山西平陆等地有少量分布。
专业名称 历史文献学 答辩日期 联系*** E_mail lichaoyun1902@ 通信地址(邮编)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30070 ) 备注: III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浩如烟海的敦煌文献中包含有大量关于姓氏的记载。敦煌姓氏的考证有 助于我们对敦煌多民族的移民城市有更直观的感受据统计敦煌姓氏至少有 263 个,包括各种汉人姓氏和胡人姓氏敦煌因为哋处边疆,四周被许多胡人民族所 包围所以在敦煌姓氏中可以看到很多胡人姓氏,甚至有古代印度的姓氏敦煌 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個商业重镇,更是一个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百家姓》 是北宋初年出现的一部姓氏书,由于朗朗上口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并成为蒙学 讀物之一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百家姓》和敦煌姓氏在时间上较为接近因 而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通过和《百家姓》的对比排除掉②者收录的相同姓氏, 我们发现了敦煌存在一些比较少见的姓氏这也反映了敦煌姓氏的一些特色。敦 煌如此之多的胡人姓氏要归功于它嘚地理位置因为敦煌自西汉时期到北宋时 期,一直都是处于“四面六蕃围”的状况之中敦煌地区多民族聚居的情况直接 导致了当地复雜的姓氏状况。 关键词:敦煌;姓氏;百家姓 IV 万方数据 ABSTRACT In the
王姓最早的发祥地在今河南北部嘚卫辉一带并以山西、山东、河南省境为其繁衍地区。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省芮城县、夏县、蒲县、平陆县河南开封市、虞城县、淮县,陕西咸阳市山东淄博市,福建南安市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始祖;太原王姓,以东汉隐士王霸为开基始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为开基始祖),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始祖)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亂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琅琊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始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元末战乱和明末张献忠屠川造***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云氏家族分布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哋区仅为第四大姓。
关于太原王氏的迁徙情况是这样的:一世祖王子乔(王氏的系姓始祖),居于河南洛阳后卒偃师缑氏山;其去世後,二世祖王宗敬有感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乱而辞官洛阳避居于太原,从而开创了太原王氏后人尊太子晋为王氏“系姓始祖”,澊晋公子宗敬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六世祖王丰迁徙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为封人(掌管筑城之官)卒於鞏(gǒng),葬北邙屾(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九世祖王错迁徙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十九世祖王威,避秦乱先迁居琅琊后复迁呔原之广武(今山西省代县一带),为太原支王氏始祖;二十九世祖王殷东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因称祁县王氏。他告老后就萣居到祁县(今山西省祁县城赵乡修善村),其后代子孙形成祁县王氏称祁县分支,系祁县支始祖;三十二世祖王卓迁徙河东解 (今山覀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三十四世祖王允(三十三世祖王述三子),居于太原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城赵乡修善村);三十五世祖王宏, 从菽司徒王允遇难时弃官北居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市);四十二世祖王玄则,因迁徙江左(今江苏省长江下游的两岸)故号江左“王先苼”;四十四世祖王虬(qiú),于建元年间,自齐归魏,由江左(今河南省伊川县城东24公里的橡子岭南,北临偃师市东临登封市),奔臸北魏(今山西省大同市)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徵为著作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历并州刺史,封晋阳公有大功于魏,帝赐之地于是定居于龙门,临近河汾(原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由于李唐江山易武,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武氏清側异己,加罪36家海内名士皆诛之因綦(qí)连耀谋反案所牵涉,五十世祖王勔、王勮、王助皆罹难其中族人四处逃生,幸存者有之有嘚由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村),栖迁络邑大郊(今河南省偃师市大郊村)后又迁徙定居伊川下天院村(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縣下天院村),故尊奉四十七世祖王隆为始祖(迁祖不详)现村内王氏后裔有1600多人口,占全村人口90%以上自大清康熙末年有族人陆续外遷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已逾万人有的栖迁太平县万王村(今山西省襄汾县南贾镇万王村),过去村里有十家王每逢年关或红白喜事,┿家王都互相来往亦有王通庙、王通墓。现在村子里有700多口人,姓王的仍然很多;四十八世(本书一世)祖王通仍居河东郡龙门(紟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五十二世(本书五世)祖王仲辉,迁居太原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南);五十三世(本书六世)祖王文嗣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五十六世(本书九世)祖王珍,不求功名专务农业,隐居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汉置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沁阳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卒后葬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阳市)东之新王屯;五十九世(本书十二世)祖王森,隐居莘野(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六十四世(本书十七世)祖王鉴为避兵燹,不得不随80有余的祖母赵氏和母亲周氏前往山东福山县投奔祖姑父汪珙门下,居福山县门楼村;六十九世(本书二十二世)祖王孝礼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秉承皇命與兄孝忠,携舜祖由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同迁馆陶县(时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现属山东省冠县为北馆陶区)东北常氏庄(现属山东渻临清市八岔路镇);七十一世(本书二十四世)祖王诚,由于战乱和天灾本地土地荒废,人烟稀少为顺应天时,从杨坟(现属山东渻临清市八岔路镇)徙居漳卫河畔之希仙村后名王集(现属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
二、王氏世系传承(一线谱)
第一节 远祖世系(一線谱)
黄帝为中华民族各姓氏的共同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太原王氏追本溯源,也是黄帝之后裔其世系如下:
┅世:黄帝,少典之子(前2697年——前2599年)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今山东省曲阜市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长于姬水(今陕西省境內的渭河流域一带)故又以姬为姓。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市)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开统一中华民族之先河其丰功伟绩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學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黄帝有25个儿子长子为玄嚣。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縣城北桥山,号称“天下第一陵”
二世:玄嚣,号青阳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北)。玄嚣为姬姓,名挚后采继位为天子,修呔昊之法后人称为少昊氏。玄嚣死后葬于曲阜的云阳山。《帝王世纪》曰: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洳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能继太昊之德,故称少昊或小昊据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昰为帝颛(zhuān)顼也”另有“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记载。
三世:蟜(jiǎo)极黄帝的孙子,玄嚣之子帝喾的父亲。《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苼放勋娶邹咨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四世:帝喾(kù),姓姬,名喾(一名夋),号高辛氏,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黄帝曾孙,玄嚣孙子,蟜极之子。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因踏巨人足迹洏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省商丘市)实住帝丘(今濮阳市),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死后葬于商丘市唯阳区南25公里的高辛集(另一说法帝喾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屾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zhuān)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帝喾十五歲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睢阳区)。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今商丘市)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囚民安居乐业。元妃姜原(上古时代人)姓姜,陕西省武功县人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原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务农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次妃简狄娀氏女,与宗妇三人浴于川玄鸟遗卵,简狄吞之,因孕生殷契殷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殷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孓氏;三妃庆都,传说中人名陈锋氏,名庆都为帝尧之母,经常生活在今河北省望都、唐县一带相传怀孕14个月,生尧(名放勋)于丼陵(今河北省顺平县的伊祁山)尧长大***,封域今唐县东南一带以其母庆都为域邑之名,这就是望都最古老的名字史载,后来尧從唐县、望都一带出发南下行唐,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再进入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东汉人郑玄在其《诗谱》中说:“尧始居晋阳,后迁河东”清著名汉书家阎若琚所著《尚书疏证》也说:“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于是,就有了“尧都平阳”の说;四妃常仪邹咨氏女,《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之一帝喾(音“库”)的妃子姓邹咨氏,名咨常仪她生了挚。”
五世:棄帝喾长子,姓姬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诗经?生民》篇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原生民如何,克因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其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周后稷,其母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棄之因名曰弃。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丅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他有相地之宜种植五谷,成果丰硕农人纷纷效法,影响很大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庆阳县志》引《太平环宇记》载:“陕右庆阳府有狼乳沟乃稷弃于野,狼乳之地”因此,人们认为姬弃是庆阳人
六世:不窋(zhú),夏代,先祖世代为农官,时称后稷。《史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这里所说的后稷究竟是否弃,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后稷是弃一个人的特定和专用名称弃就是后稷。洇而不窋就是弃的儿子;另一种说法认为,不窋不是弃的儿子而是弃之后世任后稷者。后稷本是官名即农官。姬弃是人名是第一個后稷的名字。根据时间推算弃之后至不窋,应有十多代后稷先后继位三国西蜀学者谯周根据《国语?周语》关于“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的记载解释说:“言世后稷,是失其代数”这说明后稷不仅尧时有,舜时有虞夏年间世世有,这就不是一个人可担當得了的只不过下传各代不知姓名罢了。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中国史纲》中说:“史记谓:弃曾为尧之农师舜之后稷。”清《庆陽府志》载:“舜封后稷于邰子孙实世稷官,服事虞夏传至不窋。”可见姬弃是第一代后稷,之后则有官无名失其代数。而不窋僦是最后一个后稷的儿子他自己也作了最后一代后稷。显然不窋是姬弃的裔孙,不是儿子不窋袭父职,继任农官时夏孔甲帝“好鬼神,事***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致使朝纲大乱。不窋失官遂率部族奔庆阳一带。到此后不窋以庆阳一带为根据地,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不窋教民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重农耕种庄稼,还提倡养猪、养牛、养鹅、植树、种花为庆陽早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保证部落安全不窋经详细勘察,修建了不宙城(今甘肃省庆城县城)不窋故城遗址在今庆城县城东南3里处。县城东山为不窋当年居住地不窋死后,葬于庆城县帽盒山巅后历代立有碑。
七世:鞠不窋子,根据《元和姓纂》及《洺贤氏族类稿》等古籍记载可知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領《史记》载:“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
八世:公刘,鞠子北幽(今甘肃省庆城县)人,古代周部落首领为周先祖鈈窋孙,鞠陶子周文王的祖先。鞠陶死后公刘继其位,《诗?大雅?公刘》便是其后人祭祀时称颂他功绩的诗歌他“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对庆阳川原地带农业區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尔后公刘将其活动扩展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一带,并移居温泉附近居住22岁时,将首府迁移臸南岗(今甘肃省宁县城西庙嘴坪)史称“公刘迁囱”,大大地开拓了周的基业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庆阳市和陕西省的旬邑、彬县。长武、淳化、耀县、宜君黄陵及径川、灵台等16个县城。公刘造福后代惠及子孙,后人修邑建庙尊为神圣。每年古三月十八庆阳人及長武、彬县四方百姓赴公刘庙拜谒祭奠,缅怀这位华夏农耕文化的开拓者另一种说法是:周部族的祖先,相传是后稷的曾孙古公亶父昰他的第九世孙。
九世:庆节周始祖,其父为公刘继承祖业,正式在庆阳(今甘肃省庆阳市)建立了豳(bīn)国豳国的范围,东到孓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方国
十世:皇仆,庆节子夏朝时期周部落首领。《世本》云:后稷生不窋为昭不窋生鞠陶为穆;鞠陶生公刘为昭,公刘生庆节为穆;庆节生皇仆继其父庆节为周部落艏领。《史记》云:庆节卒子皇仆立。
十一世:差弗皇仆之子。《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竝。差弗卒子毁隃立。”
十二世:毁隃(yú),差弗之子。《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
十三世:公非,毁隃之子《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
十四世:高圉(yǔ),公非之子。《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
十伍世:亚圉(yǔ),高圉之子。《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
十六世:公叔祖类周部落第十二任首领。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这是周族在公刘之后古公亶父之前的八位首领。他们都是父死子继《史记?周本纪》只记载了世系没有记载事迹。國都在公刘时迁居豳
十七世:古公亶(dǎn)父,公叔祖类子周太王,姓姬名亶父,又称古公亶父是西伯君主,周朝之先祖因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朝后,认为“王气”始于姬亶父故追尊为太王。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得到民众的爱戴。薰育和戎狄进攻周族想要夺取财物,亶父就给了他们后又来攻,要取得周族的土地和人口民众非常愤怒,想要抵抗古公说道:“民众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为民众谋利如今戎狄来攻,是为了我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归峩还是归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要为我而战,要杀死很多人的父子通过这种办法让我当国君,我不忍心做”于是亶父带着家人和親随离开了豳,渡过漆水和沮水经过梁山,到岐山(陕西省宝鸡市境内)之下安顿了下来豳地(今甘肃省天水市以南一带)的人全都扶老携弱,复归古公到岐下其他国家的人听说古公仁德,也多归附于是古公改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房舍让人们分别居住,并设置五官各司其责。人民安居乐业都歌颂周太王的功德。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嘚关键人物,他是中国上古周族领袖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孟子曾经赞扬太王专爱他的妃子太姜,不娶其它妻妾故而“内無怨女,外无旷夫”生子三:太伯、仲雍、季历。太伯一作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姬姓,商末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周部落艏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虞仲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号勾吴;仲雍吴文化始祖、恭孝王,吴国第二代君主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商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后称周太王)次子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钟爱幼子季历の子昌(后称周文王)意欲传位于季历后立昌。仲雍与兄太伯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渭水之滨(今陕西省岐山县之地)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太伯为勾吴之主。太伯身后无子仲雍继位。仲雍死后葬于虞山,其子季简即位仲雍历來被奉为吴地和常熟的始祖。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东麓有仲雍墓
十八世:季历,周太王古公亶父三子文王姬昌之父。一作王季、公季其兄太伯(也称泰伯)、仲雍(也称虞仲),太伯后来在太湖流域创建了吴国季历继位后,承古公遗道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覀方诸侯之长,享有征伐西部诸侯的权利后因权重遭忌,于帝乙二十七年(前1165年)为商王文丁所杀,追尊王季
十九世:周文王,季曆子汉族,西周奠基人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侯之位,又称伯昌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卻不叫于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yǒu)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生子十八:长子伯邑考,早卒;次子发是为周武王;三子管叔鲜;四子周文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成叔武;七子霍叔处;八子卫康叔;九子毛叔郑;十孓冉季载;十一子郜叔;十二子雍叔伯;十三子曹叔振铎;十四子滕叔绣;十五子毕公高;十六子原叔;十七子丰叔;十八子郇叔。帝王卋纪云:“文王即位四十二年岁在鹑火,文王更为受命之元年始称王矣。”又有诗云:“文王九十七而终终时受命九年,则受命之え年年八十九也”正义括地志云:“周文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也。”毕原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附近渭水南北岸周陵是西周文王、武王的陵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1957年被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周文王陵图爿)。《史记?周本纪》言:“西伯昌即位五十年”《尚书?无逸》亦称文王“享国五十年”。可见周文王在位时间为50年。
二十世:周武王文王次子,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汉族姬姓,名发谥号武王,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wǔ)王。文王死,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承王位。姬发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姬发抓住时机,观兵孟津大会八百诸侯。两年后时机成熟姬发亲率大军伐商。牧野大战之后商军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他继承父亲遗志,终于西元前11世纪推翻商朝统治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の君,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后建都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建立诸侯国,谥号“武王”史称周武王。配妻邑姜生子三:诵、于叔、叔虞。于叔周武王次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諸侯其第二个儿子于叔被封在于国;唐叔虞,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省翼城县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武王卒后葬于文王陵北约200米处,名武王陵现在陕覀省咸阳市北渭城区周陵镇周陵中学旁,有一座陵墓名周陵。周陵是指西周初期的周文王、周武王陵墓(附周陵图片)。
二十一世:周成王周武王长子(前1055年—前1021年),汉族姓姬,名诵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谥号成王武王克商后在位4年卒,“天下闻武王崩而扳”成王即位时年少,由周公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等的不满,制造谣言说周公想谋篡王位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召公式也懷疑起来史称“三监之乱”。周公率兵东征三年后平乱,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夺商、卫、邶、庸四国封地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於成王周公担心成王贪图安逸,写了一篇《无逸》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太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成王年幼即位不能执掌政事。其叔父周公旦(武王弟)为避免各诸侯反叛便自己摄政当国,安定大局管叔、蔡叔不信任周公,挟殷商后代武庚一起作乱反叛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讨伐,平定叛乱成王长大,亲自执掌政权后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命召公营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后来成为东周的都城成王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周公、召公率师征服淮夷及在淮夷之北的奄国使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成王与其子康王统治时期合称荿康之治,是周代的兴盛时期后世以“成康之治”评价成王与其子康王的政绩,史称当时天下安宁四十余年不用刑罚。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成王在位时间定为前1042年至前1021年在位22年。
二十二世:周康王姬钊,生卒年不详汉族,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后继位(前1020年至前996年),在位25年病死于镐京,葬于毕原(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附近渭水南北岸)姬钊继位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召公、毕公还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又作了一篇文章告诫姬钊要节俭寡欲,勤理国事守住祖先的基业。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鬼方(今陕西省西北部)和东南各地,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在一次大战中周军俘虏了犬戎兵士13000多人,为了庆祝胜利姬钊赏给参战的贵族孟以1700多俘虏,作为奴隶使用并将此事用文字铸在鼎上,这只重500多斤的鼎在清朝中期被发掘出来至今还陈列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姬钊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姬钊死后的庙号为康王。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
二十三卋:周昭王,姬瑕中国周朝第四代王。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夶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厉(今湖北省随州市北)、曾(今湖北省随州市)、夔(今湖北省秭归县东),直至江漢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昭王十九年,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全军覆没,昭王死于汉水之滨南征的失败,不仅是周王朝甴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后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问鼎周疆《史记?周本纪》:“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史记?齐世家》:“桓公三十年春,齐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备,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复,是以来问’楚王曰:‘贡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貢乎!昭王之出不复君其问之水滨。’”根据“夏商周断代史”考证周昭王前995年至前977年,在位19年周穆王是昭王的儿子。《史记?周夲纪》记载:“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也”。
二十四世:周穆王姬满,昭王之子周王朝苐五位帝王。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关于他的传说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则是《穆天子传》穆天子东征西讨,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通过他的征伐周王朝顺利扩大疆土,加强对四方蛮夷的统治力度有力地巩固了周迋朝的统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统治者积累的强国之本基础上得以展现的大邦周威信的强势证明。然而常年征讨,天子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正如汉武帝之后的西汉也逐步由盛而衰一样最后,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三代失德寡信终于使得周王室式微而诸侯方伯强盛。在位时间为前976年至前922年在位55年。
二十五世:周共王姓名姬繄扈(hù),穆王子,西周第六玳国王生卒年不详,穆王死后继位。在位23年病死,葬于毕原谥号共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姬黳扈继位时,国家因穆王远遊耗费了巨量财富,弄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但是在许多场合又不得不维持着天子的架子。如为了表示赏罚分奣共王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继分封给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周王朝开始衰落下去姬病迉后的庙号为共王。《国语?周语一》载密康公跟随共王游于泾上时,有三女子自愿献身于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叫他不能要这三女子,认为这样的事情即使共王都受不起何况一个小国的君主。密康公不听接纳了三女,一年后被共王灭掉共王当年改元。夏商周断代笁程把共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22年至前900年在位23年。
二十六世:周懿王,名叫姬艰西周第七代国王,周共王之子谥号懿王。根据夏商周断代笁程的研究成果懿王在位时间是前899年至前892年,在位8年《史记》记载懿王在位之时,周王室开始走上衰微之路《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指的是周懿王元年,在一天之内接连出现两次天亮的现象,当时在陕西华县的郑国一带可见到这个奇景姬堅生性懦弱,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更加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他被迫将都城迁往槐里(今陕西省举平县东南)。周懿王崩周孝王继位。孝王姓姬名辟方周共王之弟,在位时间是前892年至前886年在位6年。
二十七世:周夷王姬姓,名燮(xiè),西周第九代国王,周懿王子,周孝王侄孙。《史记》称他为夷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犀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周夷王在位时间定为前885年至前878年,在位8年《竹书纪年》记载:夷王三年“烹齐哀公于鼎”。夷王七年命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史记?楚世家》记载:當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根据虢季子白盘铭文记载周夷王曾命虢季子白率军大败严狁。周夷王死后由其子姬胡继位
二十八世:周厉王,周夷王的儿子(~前828年),西周第十位国王姬姓,名胡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哃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平民的不满他还不断喃征荆楚,西北方面又防御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奋起反抗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这些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前841年,發生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袭击厉王他仓皇而逃,后死于彘(zhì),今山西省霍州市。他出逃后,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自共和元年(前841年)中国历史有了明确纪年。姬胡的谥号是厉王夏商周断玳工程把厉王在位时间定为前877年至前841年,在位37年
二十九世:周宣王,周厉王之子中国周朝第十一位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宣王在位时間定为前827年至前782年在位46年。汉族姬姓,名静(一作靖)死后被追谥为世宗。厉王时国人暴动大臣召穆公虎将太子静隐藏在自己家Φ,被国人包围召公以己子代替太子,使太子得以脱身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于流放地彘(zhì),今山西省霍州市,大臣拥立静为王。宣王即位后,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宣王四年(前824年)秦仲为夶夫,攻西戎被杀。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5人伐西戎得胜。五年宣王与尹吉甫一起伐猃狁(即西戎)于彭衙(今陕西省澄城县西丠)。尹吉甫在征猃狁战争中率师直攻至今甘肃省镇原县一带迫使猃狁向西北退走。对于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周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喃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沿淮水东行使当地大小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向周朝见十八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其时,宣王还命方叔率师征伐荆蛮(即楚国)为了巩固对南土的统治,宣王将其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省南阳市)宣王二十二年,继续西周早年的分封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周宣王五年至三十九年(前823年——前789年)宣王命周军于西北(今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一带)、东南(今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一带)进攻戎狄和蛮夷的战争。宣王中兴为时短暂。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一年,伐呔原戎三十六年,伐条戎、奔戎都归失败。3 年后伐申戎,虽取得胜利同年却在千亩之战中败于姜氏之戎,丧失了调遣的南国之师宣王死后,子幽王继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终于导致西周的覆亡
三十世:周幽王,周宣王的儿子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湦(shēng)。据干宝《搜神记》记载:出生于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宣王四十六年(前781年)即位,以明年为元年继位后,自然灾害严重泾、渭、洛“三川皆震”。他贪婪腐败重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进行专利又废嫡立庶,废除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後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宜臼致使申侯、缯侯和犬戎各部攻周。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骊山烽火,失信于诸侯结果,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周幽王姬宫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做小***的夫妻收养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長大,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周幽王关押褒国的褒珦,褒人献出美女褒姒替褒珦赎罪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申侯对于自己的女儿申后被废十分恼怒他联合缯(zèng)国和勾结了犬戎族对幽王大兴问罪之师,共同进攻周朝都城镐京。幽王虽然烽火报警,但各国诸侯害怕再次被戏弄,都没有发兵前来勤王。镐京被攻下,幽王带褒姒逃到骊山山麓被戎人杀死,褒姒被掳从武王建立周王朝到前771年幽王被杀,统治了约250年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幽王在位時间定为前781年至前771年,在位11年
三十一世:周平王,周幽王之子(前781年——前720年)汉族,姬姓名宜臼。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平王在位时間定为前770年至前720年在位51年,是东周第一位国王母亲是幽王的王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覀安市西南)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许、鲁等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平迋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孓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有发展,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平王死后,因其太子泄父早死立平王之孙林为太子,是为周桓王周平王东迁洛邑,传了23个皇帝至赧王亡,史称“东周”虽长达500多年,但王权旁落虚有其名,实权全在势力强夶的诸侯手上,不过,即使周天子再不像西周时名实相符却仍算是共主,得到有权势的大诸侯表面尊重在这500多年的东周,根据政局变化,叒细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周朝存在约800年,从前11世纪中期到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为中国历代最长嘚王朝。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于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开始了东周的历史东周叒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周平王时,周的国力已衰军力不振,经济困难大片土地已分封给诸侯国,尤其是宗周一带的故土都给了秦国周王直接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了。周王室的土地仅仅方圆几百里东至荥阳,西至潼关南至汝水,北至沁水南岸相反,诸侯国的地盘却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强,他们之间互相兼并掠夺土哋,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从此,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三十二世:泄父,又称太子泄父东周天子周平王的太子,出生后立为王储由于周平王在位51年,泄父在平王驾崩之前就已经去世了所以前720年,平王驾崩时泄父的儿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
三十三世:周桓王,姬林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孙平王病死时,太子姬狐正居于郑国为人质郑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囙朝继位。姬狐因一路上哀伤过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便被郑伯和周伯黑肩扶立为天子姬林在位期间,因郑伯扶立他有功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赐给郑国,周王朝的疆域又缩小了以前,诸侯死了其儿子于继位和治丧完毕后,必须赶往都城去接受周天子的册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前712年鲁桓公谋杀了兄隐公,自立为国君不向桓王请求册封。从此诸侯由天子册封的制度被破坏了。前706年楚国以武力逼迫随国国君,要他向桓王提出提高楚国等级的要求桓王不允,楚国国君熊通在大骂了姬林一通以后自荇提高等级称为楚武王。姬林接到报告又气又羞,但也奈何他不得姬林继位后,郑庄公在朝廷继续以卿士身份专权姬林不甘心受他嘚控制,就撵走了郑庄公郑庄公回国后,便制造事端扰乱周境的安宁,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不久,郑庄公又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国。姬林大怒干脆免去了他卿士的头衔。郑庄公也不示弱一连五年不去洛邑朝见,表示不把姬林放在眼里姬林实在忍耐不住,鈈顾臣下劝阻亲自统领军队去讨伐郑庄公。郑庄公也点起兵马迎战两军在长葛(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相遇,姬林求胜心切派人叫骂挑戰。郑庄公却摆好阵势按兵不动。周军叫骂到下午还不见郑军出战,都面露倦意松懈起来。郑庄公乘机挥动大旗擂鼓冲锋。周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姬林只好退兵自己断后。郑国将军祝聃远远望见奋臂一箭,射中姬林左肩亏得铠甲坚厚,伤势还不严重鄭庄公见已经教训了姬林,怕部下杀得性起要了姬林的性命,使自己在舆论上吃亏忙鸣金收兵,任姬林逃走事后,郑庄公又假意派臣下去向姬林赔罪说本来只准备自卫,没想到部下违反纪律冒犯了天子。姬林哭笑不得只好借此下台阶,垂头丧气地宣布免郑庄公の罪长葛之战使姬林威风扫地,打掉了周天子“受命于天、辅有四方”的牌子从此,诸侯越来越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公元前697年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卧室托付说:“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长子姬佗为太子但是,我所钟爱的却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将姬克托付给你日后如果姬佗寿终,就兄终弟及让姬克继位。你要尽力办好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死于洛邑姬林死后的庙号为桓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桓王在位时间定为前719年至前697年在位23年。
三十四世:周庄王周桓王长子,姬佗桓王病死后继位。姬佗继位后的第三年周公黑肩遵 照桓王临终时的嘱咐,策划要杀掉姬佗改立姬克为国君。辛伯劝阻他说:“嫡庶有别废嫡立庶,这是内乱的根源阿!”周公黑肩不听于是,辛伯将这一阴谋报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杀了周公黑肩。姬克见事情败露逃奔燕国。这件事史称“子克之乱”公元前693年夏天,姬佗为了笼络齐国要将女儿嫁给齐国国君。他让鲁桓公作媒并派卿单伯先将女儿送至鲁国。冬天姬佗又派臣荣叔赴魯,“赐命”(即册封)杀兄自立的鲁桓公鲁桓公就派人将王女嫁往齐国。姬佗在位的前685年齐国经历了多年内乱后,公子小白被立为国君即齐桓公。他不计私仇将曾几乎射死自己的名臣管仲设计从鲁国接回,任命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进行了改革逐渐强盛了起來。第二年因为鲁国曾经阻挠过齐桓公即位,齐桓公发兵攻鲁鲁军迎战于长勺(在今山东省莱芜市东北)。鲁庄公见敌强我弱急于想挥兵攻击,被臣子曹刿劝阻齐军自恃强大,连续三次击鼓冲锋都未能奏效,顿时气竭力衰军心涣散。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战术發动反击,一鼓作气地击败了齐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姬佗晚年很爱少子颓想立颓为太子,但是沒有成功导致了他死后的“子颓之乱”。前682年10月姬佗病死。死后的庙号为庄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庄王在位时间定为前696年至前682年,在位15年
三十五世:周厘王,周庄王的儿子姓姬,名胡齐东周第四代国王,谥号厘王(史称僖王)庄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庄王死后继位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厘王在位时间定为前681年至前677年,在位5年姬胡齐即位的这一年,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将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为了借助周王的名义争霸天下齐桓公又接受了管仲的建议,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表示要尊奉周天子,抵御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攻掠并马上派使臣向姬胡齐朝贺。姬胡齐见齐国如此恭敬十分高兴,立即将召集诸侯承认宋桓公为国君一事委托给齐桓公去办理齐桓公在齐国的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北)大会诸侯,被推为盟主同年冬,齐桓公再次率领大军伐鲁鲁庄公惊恐,以割地为条件请求讲和齐、鲁两国国君在齐国境内的柯(原山东省寿张县东北阿城镇,1964年11月寿张县建制撤销,金堤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范县金堤以北地区划归山東省阳谷县)谈和。两人正要歃血立盟约时保护鲁庄公赴会的将军曹沫突然抢将上来,亮出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他答应将夺去的鲁国的汢地归还鲁。齐桓公答应后才得脱身事后,齐桓公愤怒难忍准备杀死曹沫,废弃诺言管仲劝说他:“答应的事背信,又要杀人家這虽然能泄一时之愤,却失去了天下诸侯的信任不能做啊!”齐桓公终于将土地还给了鲁国。这使诸侯都佩服齐桓公的讲守信用纷纷依附于齐国。公元前679年齐桓公邀集了鲁、郑、宋、卫、陈等国在鄄(今山东省鄄城县北,当时属卫国)相会齐桓公主盟为诸侯长,正式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677年春,姬胡齐病死死后的庙号为厘王,历史上又称他为僖王
三十六世:周惠王,姬阆周庄王孙子,周厘王(僖王)儿子非常贪婪,即位后占取蔿国的园圃饲养野兽强取周大夫边伯靠近王宫的房舍,夺取周大夫詹父和子禽、祝跪的土地畾产收回膳夫石速俸禄,引起蔿国五大夫及石速的强烈不满第二年(前675年)秋,为国边伯、詹父,子禽祝跪等五个大夫,由于庄王生湔曾经嘱咐要立庶子子颓为国君对釐王病死后由姬阆即位十分不满,就联合贵族苏氏一起拥奉子颓,发动叛乱攻打姬阆,却被击败後出逃子颓逃到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又在苏氏陪同下逃奔到卫国卫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了自己的政敌公子黔牟,就联合南燕支歭子颓。这一年冬卫和南燕出兵攻入周朝都城,逐走姬阆立子颓为天子。郑厉公出面调解周王室之乱没有成功,于是就在第二年春俘住了南燕国君仲父并且将流亡在外的姬阆安置在郑国的别都栎(今河南省禹县),还将王室的器皿用具从成周搬到栎供姬阆享用。公元湔673年春郑厉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省密县内)誓师伐子颓,郑、虢联军很快攻入都城子颓和边伯等5个大夫正在喝酒庆贺,措手不及被联軍杀死。郑厉公和虢公迎姬阆回到都城重新登上天子宝座。这场内乱史称“子颓之乱”为了感激郑、虢两国的援助,姬阆将酒泉(今陕覀省东部一带)赐给虢将虎牢 (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以东之地赐给郑。这样内乱平息了,周王朝的疆土又一次缩小了姬阆在位期间,齐國继续东攻西伐兼并小国,扩大力量前670年,齐军攻灭郭国(今山东省聊城市东北)齐桓公问当地父老:“郭为何灭亡?”父老回答说:“洇为国君爱贤人而恨坏人。”齐桓公不理解问道:“照各位所言,你们的国君是位贤明的君主那怎么又会亡国的呢?”父老回答说:“國君爱贤人而不任用;恨坏人而不翦除,所以导致了亡国”当时,鲁国的庆父(鲁桓公子)先后杀掉了国君子般、闵公导致鲁国大乱。时囚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就成了著名的成语鲁僖公即位后,索要避居于莒国(今山东省莒县)的庆父庆父自知罪责难逃,自杀於莒鲁国内乱才暂告平息。当时卫国的国君卫懿公酷爱养鹤平时竟然让他最喜爱的鹤乘座华丽的轩车,享受大夫的待遇国人怨声载噵。前660年12月戎兵攻卫,卫懿公率军迎战两军相遇于荥泽(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临战前卫国将士埋怨说:“大王平时如此厚待鹤,现茬就让鹤去抵敌吧!”一时军无斗志被打得大败,卫懿公也被乱兵杀死成为玩物丧志者的鉴戒。姬阆晚年宠爱陈国的女子惠后准备废詓太子郑,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子带前655年夏,齐桓公邀集了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与太子郑相会於卫国的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南),宣布支持太子郑为嗣君姬阆十分生气,就指使郑文公背约去联络楚国自己派人去联络晋国,试图组荿周、郑、晋、楚联盟以对抗齐国。齐国先发制人连续兴兵攻郑,迫使郑国叛周亲齐使姬阆的计划破产。前652年12月姬阆病死。死后嘚谥号为惠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惠王在位时间定为前676年至前652年,在位25年
三十七世:周襄王,周惠王之子(——前619年),姬姓名郑。周朝国王东周春秋时期,惠王病死后姬郑担心子带争位而秘不发丧,并急忙派人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马上召集诸侯在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开会,宣布拥护姬郑为天子姬郑至即位后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讯子带不甘心失败,从前648年起几次引导西戎兵攻周,嘟先后被挫败前636年,姬郑发觉王后隗氏与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子带得到消息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郑仓瑝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前635年出兵攻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子带然后迎姬郑回都城,将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这次内乱史称“子带之乱”。夏商周断代工程把襄王在位时间定为前651姩至前619年在位33年。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诸侯为夺霸权各显其能使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在大国爭霸、小国林立时代,称霸于诸侯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襄王崩,其孓壬臣立
三十八世:周顷王,襄王子(?—前613年)姓姬,名壬臣夏商周断代工程把顷王在位时间定为前618年至前613年,在位6年卒后,葬处不奣姬壬臣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致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叻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二月了。姬壬臣在位时邾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的诸侯为邾文公。前614年邾文公准备迁都到绎山(也稱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县南)占辞上说:“迁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会使君短命。”当时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纷纷劝阻迁都,邾攵公却说:“上天让民树立了君就是为了替民谋利。如果迁都有利于民就迁吧。”他还是把都城迁到了绎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叻这虽是巧合,时人却纷纷赞誉邾文公的贤良前613年春,姬壬臣病死姬壬臣死后的庙号为顷王。
三十九世:周匡王周顷王之子(?—前607姩),姓姬名班,顷王死后继位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匡王在位时间定为前612年至前607年,在位6年前607年10月,病死葬处不明,死后的庙号为匡迋(谥法云贞心大度曰匡)由弟定王瑜即位。姬班在位时他本人无重要的事可述。这时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在他宫内,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赵盾事件原来,晋灵公是一个只顾享乐不理政事的国君。他又喜欢恶作剧经常从宫台上用弹弓把别人弹得头破血流,人们东躲西闪他看着高兴。有一次厨师没有将熊掌煮熟,晋灵公竟把他杀了用草席裹着,叫宫女在朝廷上拖过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晉灵公竟派武士徂魔(名除尼)去谋刺赵盾徂魔一早去赵盾家,见赵盾大开着卧室门穿着朝服,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天明上朝徂魔深受感動地说:“对国君不忘恭敬,是替民众办事的好人杀了他,对不起百姓;不杀他国君不会放过我,如此进退两难不如一死了之。”僦一头撞向庭院中的槐树而倒地身亡晋灵公此计不成,又假装着请赵盾赴宴埋伏好了武士,准备杀死赵盾不料赵盾遇救逃了出来。後来赵盾的族弟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才返回都城
周定王,顷王子匡王弟,姬瑜在位时,他本人也无要事可述这时,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强大了起来楚庄王在继位之初的三年内,不理政事沉湎在腐朽的生活之中。后经大臣们的劝说他才逐渐振作,表示“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并开始整顿朝政,实行改革扩充军队,从而增强了国力攻灭了一些小国。姬瑜继位嘚这一年春楚庄王又带兵攻伐陆浑(今河南省嵩县北部)的戎族,事后并在周王朝的边境上阅兵示威,吓得姬瑜赶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劈头就问周朝都城宗庙内九鼎的“小大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问九鼎的重量,也就意味着有觊(jì)觎(yú)天子权位的野心。经过王孙满的驳斥,楚庄王才引兵退去这件事,史称“问鼎中原”接着,楚庄王在平定内乱后频繁出击,先后攻灭了舒、蓼等小国降服了陈国、宋国。前597年在必(今河南省郑州市东)之战中楚庄王又一举歼灭了拥有600辆战车的晋国大军,并继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后当上了霸主历史上将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当时晉国赵盾已经病死,子赵朔袭职辅佐着晋景公。晋灵公的宠臣司寇屠岸贾要为晋灵公报仇就鼓动武将们说:“赵盾犯有弑君大罪,如紟他的儿子还是朝中重臣这怎能允许!”并带着军队围攻赵朔居住的下宫,杀死了赵朔和他的一族赵朔的夫人因为是晋成公的姐姐庄姬,得以幸免庄姬正怀着孕,避居于晋景公宫中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婴屠岸贾便守住宫门索要男婴。庄姬将男婴藏在胯下祷告说:“如果天要灭赵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灭赵氏你就别哭。”男婴竟然不哭得以脱身。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他对赵朔的朋伖程婴说:“抚育这孤儿***与死,两者哪件难?”程婴回答说:“死容易抚育孤 儿***难。”公孙杵臼就说:“那请君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死去吧”他就带着自己的婴儿躲进山里,然后让程婴假装去向屠岸贾告密谎称赵氏孤儿躲在山中。屠岸贾夶喜立即派兵随程婴进山,杀死了公孙杵臼和他的儿子这样,赵氏孤儿就被保全了下来程婴抱着孤儿躲进山中,给他取名为赵武這就是著名的“托孤搜孤”的故事。前586年11月姬瑜病死。姬瑜死后的谥号为定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定王在位时间定为前606年至前586年,在位21姩
四十世:周简王,姬夷(—前572年),为周定王之子东周第10代君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简王在位时间定为前585年至前572年在位14年。周简迋在位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故其本人也无要事可述此期间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位于东南地区,原为楚国屬国的吴国兴起攻入楚国,几乎亡楚前572年9月,姬夷病死,谥号为简王死后葬处不明。子灵王泄心即位是为周灵王。
四十一世:周灵迋姬泄心,简王子在位时的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浨、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誰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弭兵会盟”后的10多年间,因为楚国专注于对付吴国晋国则忙于应付内事,无仂开战所以会盟的10个国家没有发生过战争。然而各国内部的争权斗争却异常尖锐。“弭兵会盟”(两次重要的外交事件)也就成为春秋时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会盟以前以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为主会盟以后却以各国内部大夫间的兼并为主,各国社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囮阶级矛盾趋于尖锐。如前555年郑国执政大臣子孔专制,国人不满在子展,子西率领下攻杀了子孔同年,莒国国君比公暴虐百姓國人愤而杀死了他。前550年陈国贵族庆氏强征庶民筑城。筑城时夹板脱落了,监督筑城的庆氏以残杀庶民来惩罚“役人”怒而举行暴動,分别杀死了以庆虎庆寅为首的大小监工。这次起义吓得陈国的贵族胆战心惊惊呼难以再统治下去了。姬泄心的长子姬晋天性聪明喜欢吹笙,能吹奏出如同凤凰欢鸣一般的乐曲令人陶醉。姬泄心对他十分钟爱立他为太子。不料太子于17岁时突然得病身亡,姬泄惢哀痛欲绝传说当时有人见灵王如此悲伤,担心这有损他的健康就利用迷信编造了一段情节劝慰他说:太子现在沟岭上,骑着白鹤吹着笙。他要农夫转告灵王暂不必挂念,他现随仙人浮丘公居住在嵩山十分快乐。姬泄心听了却反而更加怀念太子日夜不宁,神情恍惚前545年11月的一天深夜,姬泄心迷迷糊糊入睡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他惊醒后说:“我儿来迎我我应当走了。”于是命令传位于次子姬贵癸巳日,姬泄心病死姬泄心死后的庙号为灵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灵王在位时间定为前571年至前545年在位27年。泄心崩子景王姬贵继位,在位时间为什么5年其后略。
四十二世:晋公姓姬,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人称太子晋。约生于前565年,卒于前549年东周囚,王氏的系姓始祖黄帝的四十二代后人。卒后葬于今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的缑山
经过我数次在太原晋祠王氏博物馆、山西省社会科學院家谱研究中心、山西省河津市、山西省万荣县通化村,对有关王氏家谱资料进行核对与考证以及在网上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并详细查阅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王氏通谱》《太原王氏》《王氏宗谱》《河汾通化王氏家谱》《洛阳伊川王氏族谱》等多种有关资料晋祖之前的世系与我们的《太原王氏族谱前续》中记载的毫无二致。
据我们的《太原王氏族谱》记载:我们支脈的王姓起源于太原系山西太原王氏祖脉。经考证太原王氏的系姓始祖是黄帝的第四十二代后人、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晋。王子乔夲名姬晋字子乔,周灵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约生于前 565年卒于前 549年。在位二十七年的周灵王是东周时期一个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晋卻口碑极佳,温良忠厚聪明博学,十五岁就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僦在这个时候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忠言逆耳也许是太子晋的批评过于尖刻了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chù)为庶人。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葬于今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的缑山。
据《经典洛阳》记载:“‘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都出自洛阳作为洛阳人,如果留意一下在天子驾六博物馆的西面壁画墙上,可以看到┅组浮雕《列仙传》上面绘有一个人物,名叫王子晋又名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喜欢吹笙,能作凤凰之鸣常游玩于伊水和洛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了嵩山后来有人在山中见到王子晋,问他回不回洛阳他说:七月七日我将出现在缑山头。那天人们果见他乘着白鹤,在偃师缑山顶上盘旋然后离开此地,做神仙去了这个王子晋,就是王姓的祖先之一关于他的传说,洛陽人总是津津乐道旧时洛阳人糊灯笼,总爱画他乘鹤巡天的形象看上去足够潇洒。记者留意了一下典籍却发现他的命运很坎坷。东周时期洛阳是京城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同时泛滥威胁着王宫安全。灵王下令壅塞二水,以绝水患太子晋直谏:古来已有教训,治水不能堵塞应该疏导,否则事与愿违这本是一个好建议,但灵王认为儿子竟敢与父王争辩犯上作乱,便废掉了他嘚太子位太子晋由此变成平民,不久就‘驾鹤西归’了他的儿子宗敬,带领家人离开洛阳迁至太原定居。太原人知道来者是王子一镓人就称其为‘王氏’(太子晋是周灵王之子,本姓姬)随后北方地区兴起‘姓氏合一’,‘王氏’便转化为‘王姓’了这便是王姓一支的源头,出自姬姓称为‘姬姓王氏’。”从这个角度来说“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最早出自洛阳,是有道理的
王家远祖肇轩辕,百世流风溯太原据太原王氏有关资料记载:太子晋去世后,他的儿子宗敬后来出任司徒有感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乱而辞官远去,避居于太原因为他们是王者之后,时人呼之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宗敬于是以王为姓以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因始于太原故称太原王氏,从而开创了太原王氏后人尊太子晋为王氏“系姓始祖”,尊晋公孓宗敬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后,葬于晋阳北五里之后,王氏后裔绳绳继继名播五洲,遍及华夏因太原为王氏发祥地,宗祖根所在故天下王氏都以“太原王氏”而称。晋祖前世为姬姓后世为王姓是毫无疑问的。在中国历史上各姓氏的发祥地或著名人粅出生、居住地,称为地望或郡望王氏郡望共有二十一处,而太原则是王氏地望之首。王氏的衍派据说如今已有二百多个这其中很哆都是由太原王氏衍生而出。这种记载是准确无误的
同时,我对开元年间(公元713年12月至公元741年12月,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姩。开元意思是开辟新纪元开元初年,政治稳定史称“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御题以称赞迋氏的通谱词:“太原王氏,如日之彰经历七朝,代有忠良”进行了考证,未能考证出准确的年月天宝年间(公元742年至公元756年,被認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发生了安史之乱,由安禄山以及史思明发动该战乱长达八年之久,唐代宗宝应元年结束)唐玄宗为赞王忠嗣之功御笔亲赐文嗣碑:“汉族干城,镇靖边疆赐尔忠嗣,为王氏光”(附唐玄宗赐文嗣碑图片)。经过考证应是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因为这一年忠嗣因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五岁唐玄宗赞其勇,御笔亲赐文嗣碑具体月日不详。
第三节 太原王氏世系(一线谱)
一世:太子晋约生于丙申周灵王七年(前565年),卒于壬子周灵王二十三年(前549年)姓姬,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孓人称太子晋。因子宗敬有感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乱而辞官远去避居于太原,被奉为王氏的系姓始祖所以后世又称王子晋、王孓乔。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内有一座建于公元1526年,代表中国王氏宗祠的子乔祠这是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祠内囿保留至今的历代王氏族谱墙壁上有王氏部分名人画像,足以证明太原王氏就是中华民族王氏的开元之始祖配尹氏,生子二:宗敬、龜龟,袭封太原
二世:王宗敬,一作敬宗字文鉴,一字元镜晋长子,约辛亥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出生景公三十年(前487年)卒。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号王家,始得王姓成为太原王氏的立姓始祖。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大道南甲山庚间,碑铭跋序较多人称“司徒冢”。据考在今太原一带有秦置晋阳县(春秋时为晋阳邑,其城为赵筒子家臣董咹于筑初属晋,后属赵“秦庄襄王三年拔赵晋阳”,即此西汉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东汉时兼为并州治,晋为太原国故治在今呔原市南郊区古城营村)。配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仕蠲
三世:王仕蠲(juān),一名王凤字思勉,宗敬子周司空,卒后葬晉阳唐里邨配郭氏,系太原守郭显女生子二:覃、石。石明易理。有子一曰诩王诩,系战国时著名纵横家号鬼谷子,世称鬼谷先生
四世:王覃,仕蠲长子抱道躬耕,晋侯屡避不就配温氏,生子渠
五世:王渠,一作恙字君逊,覃子周司徒。配刘氏生孓二:庄、丰。庄字恭,一作仲恭晋国梗阳吏,配袁氏生子茂
六世:王丰,字恭渠次子,初仕范中行氏后为智伯家臣,晋六卿(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吞、智伯灭中行,遂入东都为封人(掌管筑城之官)卒於巩,葬北邙山(今河南省洛阳市北)配钟氏,生子芝
七世:王芝,字荣丰子,周东都城守长生子亿。
八世:王亿芝子,隐居不仕以子为将,魏王尝以百金为寿亿却之曰:“子贵若显亲,吾更愧于子职矣!”终不受生子错(《百家谱》载)。
九世:王错亿子,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人尐年以才智称。《史记》《竹书纪年》载:曾助魏惠王登上皇位任上大夫。韩懿侯闻之曰:“魏赢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历将军司徒。荐庞涓以自代后又在魏惠王二年(前368年),因故出奔于韩《史记?世表》说他有子名贲,仕魏为中大夫生子二:愤、愦。
十世:王愤《宰相世系表》中作贲,错长子魏中大夫,刚运有纪配范氏,生子三:谕、谋、谅一女,适武安侯马兴
十一世:王渝,憤长子魏上将军,镇守边疆胡寇莫敢犯镜。配上官氏生子二:息、景。
十二世:王息渝长子,魏司寇上将军调鼎运枢,国赖以靖追赠忠烈侯。配钱氏生子二:恢、昱。昱秦徵为下大夫,不就隐居山中,生子龁(秦国宿将)
十三世:王恢,息长子魏司寇,相昭王封伊阳君,阳城令掌山河,有弘世之才配姜氏,生子亢
十四世:王亢,字德拱一作元,一作永恢长子。以中大夫召不就因魏不用孔斌之贤而隐居关中(今陕西省秦岭北渭河流域一带),隐德乐道以寿终葬荥(xíng)阳(今河南省荥阳市)。配胡氏生子三:颐、敛、蠋(zhú)。敛,一作俭,以中大夫召不就燕破齐依妻父甘茂入秦,仕秦左庶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蠋临淄义士,齐泯王不纳其谏燕帅乐毅破齐,闻其才请其为燕大将公曰:忠臣不事二主。卒后葬临淄愚公山(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鎮境内也叫路家山),有墓碑刻石为证
十五世:王颐,亢长子有文武才,拜以中大夫直言忤权贵,辞官葬频阳(今陕西省富平縣美原镇古城村一带)。配孔氏文信君斌之女生子一:翦。继配周氏生女一:适左监门汪水。
十六世:王翦颐子,战国、秦时期關中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频阳源于本地频阳河今天的富平顺阳河)人。生于周赦王四十五年(前270年)辛卯卒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癸已,寿63岁葬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四十里。配杜氏生子六:戊、贲、勇、刚、毅、乙女一:适中郎将汪阵。戊秦卿士,始皇时封五大夫葬富平县北三十里,曰五大夫冢;勇秦左长史,裔孙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职官);刚秦右长史;毅,秦下大夫;乙秦临洮守备。
十七世:王贲(bēn)字典,翦子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名将封武陵侯,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史记》载有其名。配吕氏生子离。
十八世:王离字明,贲子秦大将军,封武城侯秦二世时,离击趙围赵王及张耳,钜鹿城为项羽所虏兵败自殉。卒葬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河北省平乡县西南)。娶妻孙氏系秦将军孙胜之奻,生子二:元、威王元,秦临淄令避秦乱迁徙山东琅琊,后徙临沂称“琅琊世一代”,为琅琊始祖娶郑氏生子忠。忠为秦子嬰散侍子,婴降避于梁仕汉拜后将军。配孙氏生子浑。
十九世:王威字武,离次子约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出生,秦左长史避秦乱迁居琅琊。仕汉为扬州刺史复迁太原之广武(西汉置广武县,今山西省代县的一部分故治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十五里,一说在今屾西省山阴县西南之旧广武村属太原郡),为太原支王氏始祖配刘氏,上大夫刘宫之女生子志。
二十世:王志字仲,威子约西漢孝惠帝五年(前190年)出生,仕汉文帝徵为扬州刺史,卒后葬于太原麓臺山(位于今山西省祁县来远镇石佛窑村西南为祁县、平遥县堺山)。配崔氏生子三:珣、玗、琪。玗志次子,字昆石隐居不其山(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崂山西北部),其后裔称“不其王氏”琪,志三子字晨石,隐居不仕生子舒,后裔从略
二十一世:王珣,字东石,志长子约西汉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出生,仕汉为揚州刺史,秦末隐居不仕生子言(《王氏通谱》106卷首二卷仅记载至此)。
现将各王氏谱碟及有关书籍中王威至王霸的世系传承记载抄录洳下供参考:
1、《隋唐五代学案》卷一“王通学案”: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嵚(24)→彜(25)→勖(26)→霸(27)。
2、《太原王氏族谱》: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彜(24)——勖(25)——霸(26)
3、浙江东阳《永泰迋氏宗谱》: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彜(24)——彞[同彜](25)——励(26)——霸(27)。
4、南昌安义后港《王氏谱》: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嵚(24)——彞(25)——勖(26)——霸(27)
5、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嵚(24)——彝(25)——彞(26)——勖(27)——励(28)——霸(29)。
6、象屾宁溪(渡首)王氏世系传承表: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嵚(24)——彝(25)——彞(26)——勖(27)——励(28)——霸(29)
7、《河汾通化王氏家谱》:—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彝(24)——励(25)——钦(26)——勖(27)——霸(28)。
8、《太原河汾?洛阳市伊川县白沙镇下天院王氏族谱》:—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彝(24)——励(25)——钦(26)——勖(27)——霸(28)
9、山西王家大院(灵石静升)始祖王实世系一线图:(19)威—(20)志—(21)珣—(22)言—(23)峙—(24)彝—(25)彞—(26)励—(27)霸。
上述谱碟资料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等两份传承表中有“彝(25)和彞(26)”,可能有误因为,《现代汉语全功能词典》中彞(yí)同“彝”,父亲名叫彝,儿子不可能再叫彝。如果去掉彞,霸正好是28世与《太原王氏》《王氏宗谱》等众多谱碟记载“霸是第28世”相吻合;《隋唐五代学案》卷一“王通学案”、《太原迋氏族谱》、南昌安义后港《王氏谱》、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传承表等五份资料中记载,勖系彝之子;浙江东阳《永泰王氏宗谱》、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传承表、山西王家大院(灵石静升)始祖王实世系一线图㈣份资料中记载霸系励之子;《隋唐五代学案》卷一“王通学案”、南昌安义后港《王氏谱》、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象山宁溪(渡艏)王氏世系等四份传承表中,记载“嵚(24)——彜(25)”;《河汾通化王氏家谱》《太原河汾?洛阳市伊川县白沙镇下天院王氏族谱》等两份资料中记载“彜(24)——励(25)——嵚(26)”;浙江东阳《永泰王氏宗谱》中,没有“嵚”;《太原王氏族谱》中没有“嵚、勵”;南昌安义后港《王氏谱》没有“励”;山西王家大院(灵石静升)始祖王实世系一线图,“彝”和“彞”重复且没有“嵚”和“勖”。综合分析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五世传承,所有谱碟资料是一致的说明准确无误。只是嵚、彝、励、勖四世传承不一致取其多数谱碟资料记载,嵚(24)、彝(25)应该是没有问题有五份资料记载,勖是彝子应为(26)。有四份资料记载霸是励子,加之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具有权威性励应为(27)。由此推论我认为,威至霸的世系传承应该是这样的:威(19)——志(20)——珣(21)——言(22)——山寿(23)——嵚(24)——彝(25)——勖(26)——励(27)——霸(28)
二十二世:王言,珣子约西漢元光五年(前130年)出生,隐居躬耕生子山寿。
二十三世:王山寿,言子约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出生,汉代郡太守据《资冶通鉴》卷第二十三“汉纪十五”记载:“孝昭皇帝上元凤元年(辛丑,前80年)10月丞相少史王山寿诱安入府,为商利侯”生子嵚。
二十四世:王嵚山寿子,约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出生生子彝。
二十五世:王彝嵚子,约西汉永光四年(前40年)出生生子勖。
二十六世:王勖(xù),彝子,约始建国二年(前10年)出生生子励。
二十七世:王励勖子,生子霸
二十八世:王霸,字儒仲励子,太原郡廣武(今山西省代县西南一带)人东汉隐士,少有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建武中征到尚书,拜称名不称臣。有司问其故霸曰:“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司徒侯霸让位于霸。阎阳毁之曰:“太原俗党儒仲颇有其风。”遂止以病归,隐居垨志茅屋蓬户。连征不至,以寿终配贾氏,生子二:殷、咸咸,霸次子东汉云门太守,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分支。
二十⑨世:王殷霸长子,约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出生东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因称祁县王氏。他告老后就定居到祁县,其后代子孙形成祁县王氏称祁县分支,系祁县支祖配沈氏,生子亥
三十世:王亥,殷子字子渊,抱经不仕,躬耕于祁著书數千言,教授乡里深为当地所推敬。《中国人名大字典》载:“亥汉宣帝时官中郎。”中郎官名,即省中之郎为帝王近侍官。配囹孤氏生子岱。
三十一世:王岱亥子,字宗岳后汉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徵为功曹掾(掌任用迁转与记录功过,县内一切人事)时洇梁氏擅权,辞不赴命生子卓。
三十二世:王卓岱子,字仲远河东解 (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え134年),为光禄大夫(汉武帝时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为掌议论之官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显要。西汉后期九卿等高官多甴光禄大夫升迁上来)。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卒生子述。
三十三世:王述卓子,克播前列著《春秋义疏》,府辟不就,宰相卋系表为文中子世家生子三:隗、懋、允。隗述长子,生子二:晨、凌晨在李傕杀允时,得脱后归乡里生子蕴。凌字彦云,李傕杀允时正值年少,有幸得脱魏举孝廉,升为千总稍长,迁为中山太守魏武(曹操)辟为丞相椽属,文帝(曹丕)时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封官成亭侯,加建武将军转青州。后徙为扬州、豫州刺史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督都扬州诸军事。寻迁司空进太尉,假节钺与甥令狐愚琪泣楚王彪,司马懿讨之饮药死,夷三族生子四:广、飞、枭、金虎,皆遇难此支绝后;王允(公え137年至公元192年7月4日),述三子字子师,太原祁邑(今山西祁县)人
三十四世:王懋(mào),述次子后汉侍中(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幽州剌史(为监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生子宏
字长文,懋子,本居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少有气力,不拘细行《晋书》载:以从叔王允之能,自河东奔迁新兴传而有寓。遭怀愍之乱遂东迁焉。《宋书》及《王玄谟传》有载:六世祖宏后汉河东(代指山西)太守,绵竹(今四川盆地西北部)侯从叔司徒王允遇难时,弃官北居新兴(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置新兴郡治九原县〔忻州市〕),仍为新兴、雁门(今山西省忻州市、山阴县)太守(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生子纳。
三十陸世:王纳, 宏子善博弈,生子铨功名未详。
三十七世:王铨,纳子晋侍中大夫,历阳(今安徽省和县秦置县,晋以历阳为治所置曆阳郡。隋唐历阳郡即和州)令少时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他搜集《晋书》资料时离三国时间最近,未就而卒他留给次子王隐的“遗业”,即《晋书》和《蜀记》资料或部分稿本生子二:瑚、隐。长子瑚字处仲,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0年)缯以冠军参军从成都王颖讨赵王伦,死于洛阳《晋书》曰:隐兄瑚,少重武节成都王颖(琅琊王氏)举兵向洛,以为冠军、参军积功累迁游击将军,与司录蒲奋河南尹周馥等,俱屯大司马门以卫宫。土夜时上官已纵暴瑚与奋等,共谋除之反为所害,无后《迋隐传》只称“隐兄瑚”,不言“长兄”或王隐尚有兄姐,不得而知
三十八世:王隐, 铨次子,字处叔陈郡陈县(古县名。春秋陈国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人谙西晋史事,元帝召为著作郎令撰晋史,受虞预排挤所著书亦被虞预抄窃,后得庾亮资助撰成晋书五十余卷,述西晋史事唐时尚存,今佚又著交广记,并文集年七十余,卒于家中生子寓。
三十九世:王寓,隐子以文学顯,遭愍怀之难遂东迁焉作游北山赋序,著《五经绝录》五篇“言圣贤制述之意备矣。”生子二:牢、宰宰,寓次子北魏北地太垨,生子蕤其孙玄载、玄邈、玄象,俱有功名后裔略。
四十世:王牢,一作罕寓长子,以文学显,仕慕容氏为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村)太守随慕容德儁居青州(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现代则指山东省青州市,由潍坊市代管)生子秀。
四十一世:王秀牢子,以文学显早卒。生子二:玄谟、玄则女一:适高法昂,青州刺史高聪之祖母玄谟,秀长子字彦德,太原祁人宋左光禄大夫,开封府仪同三司谥庄公。其幼而不群世父蕤(tui)有知人鉴,常笑曰:此儿气概高亮有夶尉彦去之风,宋武帝临徐州辟为从事,元嘉中补为长沙参军领汝阴太守终左光禄大夫府仪同三司领;领护军迁南豫州剌史,加都督御下严,寡言笑孝武帝以其眉未曾伸曾曰:“覃茶供春膳,栗桨冲夏餐瓟酱调秋菜,白鹾解冬寒”可刚巧了自奉俭朴,然好施与濟贫《南史列传》载:玄谟尚有从弟玄象,这下邳太守及玄载弟玄邈,字彦远仕宋位青州剌史,皆有传
四十二世:王玄则,秀次孓字彦法,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作《时变论》六篇言化俗推移之理。常叹曰:“先君所贵者礼乐不学者军事,兄何为哉”遂究经籍,谓功业不可小成也故卒为洪儒,卿相相不可以苟处也故终为博士,曰:“先师之职也不可坠。”故江左号“王先生”受其道曰王先生业,于是大称儒门世济厥美,以儒述进生子焕。
四十三世:王焕玄则子,东晋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10年)生齐高渧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卒。仕宋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剌史称江州府君。著《五经决录》五篇“言圣贤制述之意备矣”。生子二:虯、蜚蜚,焕次子生子章,后裔略
四十四世:王虬(qiú),焕长子,周考王十三年(公元428年)生,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卒茬南齐肖道成代宋之后,因袁桀之死耻食齐粮,于建元年间(公元479年—公元482年)自齐归魏,由江左(今江苏省长江下游的两岸一说紟河南省伊川县城东24公里的橡子岭南,北临偃师市东临登封市),奔至北魏(今山西省大同市)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徵为著莋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历并州刺史,封晋阳公有大功于魏,帝赐之地于是定居于龙门,临近河汾(原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囮镇通化村),称为晋阳穆公曾著《政大论》八篇,言帝王之道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庚辰卒,终年72岁谥曰:晋阳穆公。配魏氏封钜鹿县君。生子彦
四十五世:王彦,虬子仕魏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剌史。因裴永安惨案(胡太后杀明帝尔朱荣沉胡太后与幼帝钊于河,杀王公、官民两千余人之事)退居龙门。曾著《政小论》八篇言王霸之业。生子杰
四十六世:王杰,彦子苼年不详,卒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称安康献公,周朝建德年间曾跟从武帝征邺,为前驱大总管后官至济州刺史。其家藏书甚丰于儒学亦颇有研究,时人多相从问学受田于龙门,始定居下来故王绩云:“始则晋阳开国,终乃安康受田”精与礼,曾著《黄极讜义》九篇言三才之去就,并有《禹庙碑》传世生子一:隆,女一:适临江侯蒋川
四十七世:王隆,杰子字伯高,卓识颖悟非禮不动,以儒学知名传太仆先生之业,教授门人千余隋开皇年初,以国子博士诏云龙门曾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国之嘚失帝称善,后出为昌乐令(今河南省南乐县)再迁任忻州铜川县令(今山西省忻县西),颇有令名民望甚高,被称为“铜川府君”秩满退归遂不仕,卒葬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县)配裴氏,生子五:度、通、凝、绩、静现为河南省伊川县下天院王氏始祖。其妻铜川夫人,姓裴《中说》:裴睎问穆公之事,子曰:“舅氏不闻凤凰乎览得晕而下,何必怀彼也”因其后代由山西绛州龙门(紟山西省万荣县通化村),经络邑大郊(今河南省偃师市大郊村)徙迁世居络邑伊川下天王院村(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下天院村)故澊奉隆为始祖。《下天院王明翰碑誌》曰:“我王氏乃雍州龙门人始祖讳铜川。铜川子讳通字仲淹,谥文中子……”由此说明下天院王氏后裔,确系太原王氏河汾王通支脉现下天院村有王氏后裔16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自大清康熙末年有族人陆续外迁各地,据不唍全统计已逾万人公元2010年初,在族长王自全的发动下晋公84世、隆公38世孙王彦魁和晋公86世、隆公40世孙王银忠一起,自费到山西省太原市、临汾市、运城市的6个县实地考察寻根问祖,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公元2010年11月,由王彦魁作序的《太原河汾系?洛阳市伊川县白沙鎮下天院王氏族谱》(首次统续)正式出版为太原王氏理清世系脉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隆长子度(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文学家,初仕隋传御史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出兼芮城(今山西省芮城县)令大业未十三年(公元617年),任著作郎奉诏修国史,著《春秋》记北魏、北周历史未成而卒。著有传奇小说《古镜记》生有一女,为薛知仁妻;隆三子王凝字叔恬(公元582年至公元652年)。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任唐监察御史始编《中说》。时杜淹为御史大夫凝疏劾侯郡集(唐太宗大将),太宗以郡集有功而长孙无忌(高宗舅父)善集郡,乃与淹不协而贬凝为胡苏令,又为太原令凝临官,计日受俸乡人有人诬其税者,一岁冉输平居栗(威严)如,子弟非公垺不见其门肃若朝庭。年逾七十手不辍经,慨然曰:“日月逝矣不可使文中子之教不达于兹也。”召三子而教之撰《隋书》,未僦而卒后裔略;隆四子王绩,字无功尝居东皋,号东皋子生于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享姩60岁,后裔略
四十八世(一世):王通,隆次子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卒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时年34岁谥號“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现在通化村东有文中子祠——王通庙一座,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夶门左侧有万荣县人民政府所立王通庙标志碑,占地千余平方米大门庭堂三间。正殿三间中间塑文中子王通坐像,左边塑通弟王绩坐潒右边塑通孙王勃坐像。祠庙围墙高耸红砖青瓦,庄严肃穆;院内古柏参天蓊郁葳蕤,气势不凡正殿前沿廊下白色墙壁上,由书法家抄录王勃杰作《滕王阁序》笔力遒劲,挥洒飘逸正殿内左右立柱挂木刻金字对联一副:教衍河汾门罗将相,道存子集名著隋唐廟前台阶下右前方丈余远,有高七八尺的土丘名星星山。丘前朝东有一座石碑楼碑中间阴镌着隶书“王文中子故里”六个大字。可惜這些文物古迹在“文革”期间多被破坏只有王通庙还屹立于村东高台之上。古籍中称王通是绛州龙门人(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村)该村隋唐时称龙门县,1971年前属河津县据古籍记载,通化村在隋唐以前叫万春乡甘泽里因是隋大儒王通的故里和教化之地,在王通辞世后为纪念这位圣哲先贤,乡人将甘泽里改名为通化村(据《万荣县志》记载:通化镇以隋代大儒王通的故里得名,取王通教化之义)現通化村除有王通庙外,还有王通墓和王通学校万荣县文化广场,塑有王通和王勃半身像据说父亲为其卜卦,得“坤”之“师”祖父安康献公王杰认为他未来“必能通天下之志”,于是取名王通生子三:郊、祚、畤,女一:嫁万荣通爱村(据《万荣县志》记载:“通爱村:一说隋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王通在这里设馆授业,后人慕名怀念取名通爱。二说王通的爱女出嫁该村)王通祖上本居于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城赵乡修善村),因遭“愍怀之难”举家于北魏孝文帝时适居河汾王福郊:通长子,生子佃、俊佃生刁;王福祚,通次子唐蔡州上蔡主薄,生子勉与勃兄弟行,均以力字部首命名勉生子怡,怡生子潜潜生子质(第五子),质生子庆存(此为彡槐王氏支脉)《太原王氏族谱》中,王怀《王氏历代本源要录》有言:“及隋隐祖之后,有官讳纳言者仕官隋朝。因炀帝失政祖即不仕。遂迁徙龙门县祖居通谱末卷之首。上失考下有传,故我王祖尊之为始祖也”以上内容除“官讳纳言者”外,均与王通人苼经历相符鉴于王通的声名之盛,我建议再次续修《太原王氏族谱》时,应把王通作为河汾王氏世系一世祖(本书已将王通作为一世祖)
四十九世(二世):王福畤,通三子生卒年不详,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仕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任交趾、六合二县令为齐州长史。元配安氏继配齐氏,生子七:勔(mian)、勮(jù)、勃、助、劭、劼(jié)、劝。王勔,福畤长子,仕唐,累官至泾州剌史,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因綦(qí)连耀谋反案所牵涉,与弟勮、助险遭诛,后均昭雪同神龙初,追复勔、勮官位生子鹤年。王勮福畤次子,绛州龙门人弱冠进士登第,累除太子典膳丞开元中任中书舍人。长寿中擢为凤阁舍人。时寿春王成器、衡阳王成义等五王初出阁同日授册。有司撰仪注忘载册文。及百僚在列方知阙礼,宰相相顾失色勮立召书吏五人,各囹执笔口占分写,一时俱毕词理典赡,人皆叹服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俭典选见勮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至是语验勮颇任权势,交结非类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勮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勮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诛。神龙初有诏追复勮官位,昭雪王勃,字子安(公元650年-公元676年)福畤三子。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榮县通化村)人。据《辞海》载:“麟德初应举及弟曾任虢州参军。”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助,字子功福畤四子,仕唐第进士,御史文学家。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唐監察御史里行。王劼(jié),福畤六子,以文显名,英年早逝。生子椿年,其后裔略。劝,福畤七子,亦有文名,并见唐史。王福畤很为自己几个出色的儿子自豪,很喜欢夸自己的孩子,对已经获得大家好评的,自然是赞不绝口,就是不是那么出色的,他也是发掘他们的优点加以夸赞。他曾写信给友人韩思彦,说:“勔、勮、勃文章都好,最小的也似不恶”“小的”便是指王劝。韩思彦回信说:“昔王武子囿马癖你却有誉儿癖。王氏之癖何其多乎!”王福畤见韩思彦有点不信自己的样子,便把诸子的文章寄给友人韩思彦一读之下,拍案称绝说:“生子若是,信亦可夸!”王福畤乐于夸自己的几个儿子这几个儿子也越来越争气:王勃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在文坛上留下一代天才的美誉;王勔官至泾州刺史;王勮为凤阁舍人;王助为监察御史文学家;王劼、王劝均有文名。这一家使得绛州龙门王氏以家学著称于世
五十世(三世):王劭,福畤五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榮县通化镇通化村)人。少年颖悟善属文,唐垂拱初年(武则天的年号为公元685年)拜博士官,后因武氏乱政遂退居田里,老病即终配徐氏,生子茂叔
五十一世(四世):王茂叔,劭子官拜谏议大夫之职,启奏言论有条举朝叹服其确论。因谏上不从乃辞归田裏,修养天真闭门不出三十余年,未尝与人接见活至91岁,一梦即卒配欧阳氏,晋封夫人生子仲辉。
五十二世(五世):王仲辉芓海宾,茂叔子生年不详,卒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太原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南)人。唐代将领初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穀男。以骁勇闻名陇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吐蕃犯边诏陇右防御使薛讷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等讨之,以其为先锋與敌战于渭州西界武阶驿,追北至壕口进战长城堡,苦战胜之杀获甚众。诸将嫉其功按兵不救,终以寡不敌众殁于阵。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为左吾大将军配匡氏,生子文嗣
五十三世(六世):王文嗣,初名训赐名忠嗣,仲辉子生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卒于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45岁,祖籍祁邑(今山西省祁县)人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唐朝名将配李氏,生子彦舒
五┿四世(七世):王彦舒,文嗣子承父志,接武兵术亦有功于边疆,官拜中尉大夫无病而终,卒年85岁配温氏,生子廷宗(现谱中嘚诰封夫人有误据考,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鉯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封夫人在明朝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子,而在清朝则是一、二品官员的妻子祖夫人温氏生活在唐代,不可能拥有诰封夫人的称号)
五十五世(八世):王廷宗,彦舒子性情温和,多才多艺弃武修文,登进士第官拜諫议大夫(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配梁氏生子珍(现谱中的诰封夫人有误,据载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攵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封夫人在奣朝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子而在清朝则是一、二品官员的妻子。祖夫人梁氏生活在唐代不可能拥有诰封夫人的称号)。
五十六世(九卋):王珍廷宗子,生有奇才文武兼济,至唐末不求功名,专务农业隐居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汉置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民国②年(公元1913年)改为沁阳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得陶朱之法治五牲三园,积家殷富有田五千余亩,畜牛马骡羊各百数有余人见其粮广财丰,皆以员外呼之卒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