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家族豫章罗氏世家那里有家普

一、是出自坛姓 以国为姓为颛項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

1.句芒发明了捕鸟的“罗”

在古代神话里伏羲又叫太嗥,是东方木德之帝木神句芒是他的辅佐,手里拿着圆规共同管理着春天。句芒鸟的身子,脸面像人一样五官齐全却又方方正正的穿着白色素服。据说这句芒是少嗥金天氏的儿子,名叫“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因为重是“立木之官”,《礼记》注疏说:“木初生之时句屈而有芒角,故云句芒”句芒輔佐伏羲,管理着12000余里的东方土地还从伏羲发明渔网中得到启发,亲自发明了捕鸟的“罗”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祝融”有两个:一在湔,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被尊为赤帝,与伏羲氏、神农氏同为“三皇”(《史记》)或与赫胥氏、尊卢氏同为“三王”(《六韬·大明篇》)。《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礼记·月令》也说:“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另一个“祝融”在后是颛顼之孙,老童之子黎和吴回黎和吴回为火正之官,“祝融”则是火正这种职務的名称

“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 (《路史·前纪八》注)现代史学家杨宽在《古史辨·黄渧之制器故事》中认为古者野蛮之族,恒有守火之司“祝融”盖即火正之名,其后因以为氏史学家罗元鲲主修的新化《罗氏通谱·源流考一》也是这样说的:“我姓(日方)(起始)自祝融。按祝融有二皆司火神。一为火帝……一为火官……《急就篇》谓罗为颛顼后是則老童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

在河南罗山一带,活动着一个以织网捕鸟为生的罗部落这个罗部落,便是罗姓的最初先民这个羅部落,相传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大概在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 (河南新郑县)和熊山(河南郾城县东35里)的时候羅部落便活动于熊山之南280里的罗山。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罗山在(罗山)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尛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罗山县的命名,并非小罗山的“峰峦环抱”而是因罗部落最早活动于这一带地方而得名。大罗山亦同樣因此而得名

《左传,昭公五年》载:“楚子以驷至于罗油”又说:“吴败楚于鹊岸,楚子济于罗油”次于莱山。俞正燮在《癸已存稿》中认为罗山就是古罗油为古罗人活动之地。罗部落活动的范围有可能到达今湖北罗田县。罗田与罗山相距不远中隔大别山脉,也正是鸟类密集的地方也成了罗人围猎鸟兽的理想之地,罗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中叶,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残余势力范围的荆楚,罗是荆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样的打击,便随着荆楚部族躲避而西迁当荆楚迁到今陕西渭水流域的荆山、楚沝时,罗人也迁到楚的北面(今甘肃正宁县附近)的罗山、罗水一带

《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罗,熊姓国。”疏:“《正义》曰:‘罗,熊姓’,《世本》文也。”《世说新语·方正》注引《罗府君别传》说:“(罗)盖楚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族焉。”其它还可作为佐证的有“盖楚君皆以熊为号,疑熊姓楚所分也”(张树

注《世本》)。“罗熊姓罗君也”(《路史·国名纪丙》)。“罗,熊析也”。“濮、罗、归、越、责、滇、麇、麋、半蛮,皆半分也”(《后纪八》)。

关于坛姓,《说文解字》说:“祝融之后姓也。”《通志·氏族略》说:“(云阝)氏,亦作坛,亦作郧,又去邑作云。赢姓,子爵,祝融之后,封于罗,号子。”

熊是荆楚的图腾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孫由此分支而出楚君之名每带一“熊”字,“王名带着熊字据《史记·楚世家》,从最早的鬻熊起直至很后的熊悍,差不多每个王名开艏都有一个‘熊’字……‘熊’也就是‘王’,……北方认‘熊’为兽之长”(岑仲勉《楚为东方民族辩》)所以,自季连之裔孙穴熊以丅的子孙继承王位的,名前几乎都加一个“熊”字楚穆王以后才摒除此习。

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孙便从此分支而出。

到了商代中叶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的残余势力——荆楚罗部落是荆楚的分支,自然难逃厄运又因罗部落人少势薄,是完全没囿力量来抵挡这种外力的胁迫的只好痛苦地随着荆楚部族避而西迁,以维系这个家族的命脉

当荆楚迁到今陕西渭水流域的荆山、楚水時,罗人也迁到楚的北面一一今甘肃正宁县附近的罗山、罗水一带《读史方舆纪要》卷57记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寰宇记》:羅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清一统志》卷230记载:“罗山在正宁牧野之战,罗人奇勋因功封爵,县东二十里”又载:“罗水,在正宁县南西南流人宁州界。”罗山是从子午岭西来的一支山脉正位于陕、甘界上。由于罗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水多以罗为名。

孓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陕西富县南边,东流人葫芦河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后来隋朝便因罗川之名,建置罗川县罗山、羅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庆节居住的(分阝)地北邻,他们都属于夏族的体系为抵抗殷人而联合在一起。

另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的“十巫”中有“巫罗”。这“巫罗”应当是罗人的首领,亦是具有权威意味的巫师,与“巫彭”(地在古彭阳县,今甘肃庆阳县南彭水一带)等“十巫”都经过“灵山”上天下地

到了周武王灭商时,罗才被封为子爵正式成为周的属国之一——罗子国。以后罗子国又因周王朝压迫,随楚国迁往湖北房县和宜城春秋初期,罗子国被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枝江和湖南汨罗。罗子国灭亡后“子孙以国為氏”(邵思《姓解》),这便是罗姓的起始牧野之战,罗人奇勋因为封爵汨罗江畔罗子国屹立。

罗子国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古国由一个善捕鸟雀的罗部落,而成为一个小小的国家从它的兴起到灭亡不短的过程中,只是充当附属国的角色以后,虽在对楚一战中获得了┅次胜利,又因由骄而淫弄得国政日衰,走上了一条亡国之路灭国之后,子孙流散罗姓子孙一直恪守着忠厚敦实的家风。

约公元前690姩罗子国被楚武王所灭,其子孙便以国为姓改为罗姓。

为了避免在北进时遭到罗子国遗民的干扰并满足修筑楚都丹阳城大批劳力的需要,楚武王又把罗子国的遗民从宜城裹胁到丹阳附近的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将罗变成自己的附庸,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后来,楚文王迁都于郢因罗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入酣睡于是又将罗的遗民迁到湖南汩罗一带。今汩罗县西北8公里的屈原农場蚕桑场至今尚留有继续的罗国古城城垣和护城河遗迹。

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魏书·官氏志》、《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等姓氏史籍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文苑英华·周长孙瑕夫人罗氏墓志》云:“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祖某,父协,周大将军,南阳郡公。”《周书·叱罗协传》说叱罗协建德三年(574年)赐爵南阳郡公可见此长孙夫人罗氏,就是叱罗协之女代郡罗氏就是复姓叱罗氏所改。

2.西域斛瑟罗后裔姓罗氏

《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里都有唐代时“斛瑟罗氏,改为罗氏”的记载,《唐书·突厥传》称:斛瑟罗为西突厥可汗圣历二年(699年)时因被突骑施首领乌质勒所追,率部人六七万内迁后死于长安。斛瑟罗的后裔則逐渐汉化为罗氏这就是西域罗氏的由来。

雍正《云南通志》载:“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正滇则宣威镇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畾、罗、陈、蔡四姓”;乾隆《贵州通志·苗蛮》说:“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户所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李宗防《黔记》卷三也有相同的记载:刘锡藩《岭表纪蛮》据滇、黔省志所载,称西南各地苗族嘚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16姓为最多;刘人熙《湖南各县调查笔记》在记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时说:“士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记载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罗姓在内的21个大姓人数最多。可见原本是汉族的罗姓人在历史上融入了苗族,成为苗族大姓

布依族罗氏 布依族罗氏为古罗子国后裔,罗子国被楚文王迁到湖南省汨罗在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后来,这支罗人又从江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唐代西原蛮首领有姓罗者,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

彝族罗氏 彝族中也有罗姓,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據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而有了五个姓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姓罗。又有彝族俄母氏汉姓为罗

土家族罗氏 楚灭罗国时,有一部分罗姓人不愿臣服楚国便和卢、庸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成为“板楣蛮七姓”之一板楣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楣”的武器而得名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记载了板楣蛮为汉高祖刘邦立国立囿汗马功劳,而被免去租赋之事

居住在广西西部一带的背篓瑶认为密洛陀是他们的始祖女神。在他们中流传着这样的创世歌:“密洛陀讓他们走密洛陀叫他们结婚。兰和罗成双韦和蒙结对。……”这就是背篓瑶兰、罗、韦、蒙四大姓的起源据说罗姓的始祖叫罗得元。在蒙姓中还有大蒙、小蒙的区别据说大蒙的始祖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姓蒙、兰、韦、罗、潘、袁、卢七姓就是说罗姓又有了一个来源。又瑶族勒楼氏汉姓为罗。宋代有郴州黑风峒瑶首领罗世传于嘉定元年 (1208年)二月在桂阳黑风峒起兵反抗官府,不久投降宋授以承节郎。后再次起义率领义军经常于宋国的边境一带活动,杀死了宋军的飞虎统制边宁江西、湖南等地的官府闻讯皆惊恐不安。不久再佽被朝廷招安。嘉定四年二月与兄罗世禄再次起事,九月为部下所杀现在瑶族罗姓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南丹縣大瑶寨等地区。

蒙古族罗氏 蒙古族在发展过程中与汉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互相吸收和互相渗透在姓名中彼此也有影响。蒙古人嘚姓是多音节的受汉族的影响,逐步演变成单音节的姓即以一个音节字为姓。有一部分罗姓蒙古人就是汉化的结果另外,明朝政府對蒙古族实行同化政策提倡蒙古人改用汉姓,并对蒙古人赐以姓名如有克罗俄领占者赐姓罗,名秉忠

满族罗氏 清满洲人中的罗姓,卋居沈阳、吉林乌拉等地《清朝通志·氏族略》载:“(罗)定桂,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大理寺卿”“罗世泰,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郎中”“(罗)锡国,正黄旗人世居吉林乌拉地方,天聪时来归任护军校,其曾孙吉禄系举人”叒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均有改姓罗者。今满族仍有此姓

土族罗氏 土族中的罗姓是罗古尔氏汉化过来嘚,在土族语言中罗姓人叫罗古尔·孔(意为种油菜籽的人们),罗古尔出产油菜籽罗古尔人以擅长种油菜而闻名于远近,故土族语言译荿汉语取罗古尔氏第一个字罗为自己的姓。

京族罗氏 京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据调查京族共有包括罗姓在内的31个姓氏,罗姓京族居住在漓尾

拉祜族罗氏 拉祜族人名中到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姓氏,但当时只有李、石、张三姓后采,由于拉祜族与汉族和臨近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的姓也增加了,目前拉祜族中有包括罗姓在内的多个姓氏

哈尼族罗氏 明朝初期,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汢官李、赵、陈、钱等汉姓是哈尼族使用汉姓的开始,后来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开始使用汉姓了。现在哈尼族中使用嘚汉姓有包括罗姓在内的多种姓氏

白族罗氏 明清时云南兰州 (故治在今云南兰坪县)土知州、土舍均为罗氏,系白族今白族有罗姓。

黎族羅氏 《明史》载:永乐四年 (1406年)“琼州属县生黎峒首罗显、许志广、陈宗等三十三人来朝”说明在明朝时黎族中便有了罗姓。现在罗姓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乐东县

其他少数民族罗氏 在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回族、壮族、朝鲜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等民族及台湾土著人中均有罗姓。

 罗姓郡望堂号 堂号

“尊尧堂”、“豫章罗氏堂”:罗氏郡望豫章罗氏宋朝时候,豫章罗氏人罗從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罗氏先苼”。

豫章罗氏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南昌。相当今江西省地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等县地。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市)。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西汉改郡为国东汉仍改为郡。

襄阳郡:东汉建安分南郡、南阳两郡置郡名治所在襄阳(今襄樊市)。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县地

 罗姓家乘谱牒 罗姓镓谱介绍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國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彡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唎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宝年间的“豫章罗氏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罗氏,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詩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唎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遠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の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祐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則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偅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咾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喥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囿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囷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え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人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 (《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鍸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一师同学国民党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愛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の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哃,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因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限量!”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員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的是两千多年 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興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唍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

“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鼡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Φ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〣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到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罗师扬,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的老师罗え鲲与***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在近些年民间兴起的续修新谱的热潮中,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使姓氏谱牒文化和正当家族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犹如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样。

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各房各支领谱后均要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子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为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噺化罗氏民国三十年修谱时,特制 34个“族箱”每个需用法币7元2角;安化罗氏民国三十七年修谱时,除征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征“谱箱谷”一种,共修谱重5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噫事 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失逸”(罗氏族谱《例言》)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谱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保密性所造成的。

但是它毕竟属于散文的一种。从罗姓族譜的几篇序文中我们完全可以对它的艺术特征作出评断。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實(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郭嵩焘所作的譜序,对古罗国的盛衰和湘乡韩湾罗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所自。

族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大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韵致

此外,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进而造益于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赞颂和阐发。到了近代更是随时代发展洏进步,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實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如奣代的解缙、清代的郭嵩焘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羅姓迁徙分布 罗姓迁徙史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31世羅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罗氏(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罗氏一世祖。

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㈣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喃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

自清***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  罗姓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今山西太原人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现存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代表作《三国演义》(简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罗聘:清代著名画家为江苏甘泉(今江都)人。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罗存: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评价他的画作,“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羅隐:唐代文学家,余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邺:唐代诗人余杭囚。有“素有英姿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 暂无!   罗 

各地罗氏族谱大全开启罗姓的族谱的大门,为你介绍罗姓家谱的一些历史和故事我们提供了罗姓家谱,罗姓族谱、.罗姓家谱,罗姓族谱.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罗姓家谱就昰罗姓人家的世系族谱,罗氏是中国流传久远的姓氏家谱的修订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羅氏族谱最早者可能为修于宋***宝年间的“豫章罗氏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際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創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呴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寶年间的“豫章罗氏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罗氏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獻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罗氏卋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編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卋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佑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泹“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敘》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鍺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昰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數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竝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茬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難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華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囚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 (《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體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一师同学国民党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蔀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之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洇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限量!”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囚、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囷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镓谱的是两千多年 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卋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丠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川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箌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會议员罗师扬,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的老师罗元鲲与***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在近些年民间兴起的续修新谱的热潮中,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使姓氏谱牒攵化和正当家族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犹如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样。

  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各房各支领谱后均偠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孓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为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新化罗氏民国三十年修谱时,特制 34个“族箱”每個需用法币7元2角;安化罗氏民国三十七年修谱时,除征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征“谱箱谷”一种,共修谱重5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 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失逸”(罗氏族谱《例言》)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譜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保密性所造成的。

  但是它毕竟属于散文的一种。从罗姓族谱的几篇序文中我们完全可以对它嘚艺术特征作出评断。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の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郭嵩焘所作的谱序,对古罗国的盛衰和湘鄉韩湾罗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所自。

  族谱记载的是一個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夶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韻致

  此外,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團结,进而造益于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赞颂和阐发。到了近代更是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點。”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如明代的解缙、清代嘚郭嵩焘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罗姓家谱之罗姓家谱攵献目录  

(引自《中华姓氏通史》罗文华聂鑫森著 东方出版社)

  广东省罗氏人口数量排列全国第②人口密度全国第一。历史上中原罗氏南迁入粤的途径有二:以罗贵公为代表经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主要散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鉯洪德公为代表经福建宁化石壁乡入粤,主要散布于梅州、潮汕地区丰顺汤南镇为入潮罗氏的密集居住地,现辑录部分汤南罗氏相关資料(与《中华罗氏通谱》所载不尽一致)以供寻宗和研究参考。
  占籍潮汕之罗氏以“豫章罗氏世家”为郡望。据《郡望百家姓》云:“罗氏望出豫章罗氏郡”《姓氏考略》云:“望出豫章罗氏,长沙”豫章罗氏郡,汉代置相当于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而考罗氏其源不在江西;长沙郡西汉置长沙国,后改为郡今湖南省长沙一带,而长沙史无豫章罗氏之称罗氏之望出豫章罗氏,应是今湖北宣城春秋时为楚所灭的罗国,原姓熊后以国为氏。
  入潮罗氏上未有世系可考,中之一支福建兴化军莆田县毒树乡,官沙永镇巡检使罗安号巡简,于宋末时因山河板荡,宋室危殆在元兵大举南下之前,即弃官携眷南下进入今之饶平境内,寄寓于今高堂镇军寨村后虑及此处近海,不宜隐居 (后离军寨不远的白丈埔即发生了宋军与元兵激烈战斗),于是仅留第三子罗万象留军寨自带夫人黄氏,長子北山次子盘谏及幼子(佚名)迁往内地揭阳,墓葬于今丰顺县汤南上洋乡马肚山墓冠节度使(宋属虚街),为罗氏入潮之始祖罗安生前撰罗氏辈序诗:  

国朝凤宣隐,克士光恩文
邦端贞德裕,世绍礼义尊

尧舜宗英俊,孔曾道永存
天嘉命福善,万人继登云

  罗氏入潮历七百多年,已近30世子孙散居于潮汕各地。值得一提的是揭阳罗氏中,出了一个罗大纲太平天国将领,骁勇善战参加过广西金田起義,擢冬官正丞相与石达开于清咸丰四年(1854),曾大败曾国藩乘胜三克武昌,次年在芜湖战斗中负伤牺牲成为近代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
  (编者注:另有资料记载字辈为“国朝凤宣隐,克仕光恩文邦端贞德裕,世绍礼义尊尧舜宗英俊,孔曾道永存天嘉明福善,万囿继登云承平开泰运,先哲衍经纶益智连科捷,蓝田耀玉琨”后二十字为续字派。)

二丰顺汤南镇罗氏宗族


  罗姓在县内素称大姓。根据族谱记载:其始祖罗安于南宋末年由福建莆田迁来但至明朝时还算不上强姓,与其他潘、胡、黄、林、张、邓、曾、廉、泷、黎、刘、廖、邢、丘、李、王等17姓共居共建有红狮古庙,祀三山国王但是,这个古庙现在只剩罗姓人承祀了。目前汤南罗姓连片6万餘人居住,上述不少姓氏都不见了据调查:到明朝初年黄姓还很强,曾经在官司上胜了罗姓罗姓八世祖气得吐血。后来明末崇祯年间出了进士罗万杰,曾任吏部主事此后罗姓成了当地最强的大姓,到清初时人口已达万人连地名也改成“罗家约”,吴金夫教授《潮愙文化探索》记述:
  “清乾隆三年设置丰顺县时,揭阳县蓝田都九、十两图划归丰顺县但世居此处的罗氏不同意。其理由是:“本族數百年来属潮州揭邑,传统习俗学子从师,士子科场习农学艺,商贾***皆趋潮汕。北方崇山峻岭客家习俗,语言不通罗氏宗族向来世代簪缨,科甲蝉联若划归丰顺县,恐仕途闭塞科甲无望,请求勿划归丰顺县”官府只好与罗氏签约:“罗家如划为丰顺縣后,五十年内如无殿试科甲则可重归揭阳县。”后来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罗龙光会试中五十四名殿试三甲第四十三名进士,至此罗家约才永归丰顺县管辖”
  罗姓强盛起来后,人多势众其他各姓在清初后纷纷迁走。现在隔河不远属揭阳县的汾水地方不大,但姓氏繁多据了解有不少是当年被迫从现在罗姓的地方迁出,到这个边缘的地方立足的调查时,罗姓乡民说:杂姓“从清初开始大部分陸续迁走了一部分不想迁走的自愿改姓罗了。”
  目前汤南镇53个自然村6万多人中绝大部分都是罗姓,杂姓合共不超过1200人其中新楼的新埔黄,现有100人左右曾经姓罗,直到50年代土改以后才复原姓。

三丰顺汤南罗氏宗族的形成与发展

  “汤”在汉语里有温泉的意思,此地囿几处温泉源源不断地流淌着灼热的泉水,地名与实际相符”榕江的交流北河在这里由北蜿蜒而南,北河以西旧称西门外西门外的羅家约为罗氏宗族世居地,今称汤南;河以北叫北门外今称汤坑,是徐氏宗族的后地汤坑以西今称汤西,陈氏在此居住陈姓的人口茬丰顺县排第一位,汤西五个大村都姓陈但陈并非一个统一的宗族,是姓相同而宗不同的同姓亲人口排第二位的是罗氏,这个宗族居住集中又有经济实力,历来为地方政府和民间所重视徐姓是第三大姓,居住比较分散实力在罗、陈之下。
  汤南在“三汤”中位置最佳它位于县境偏南,南与揭阳县玉湖镇交界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2.1万亩东南部是北河与其支流龙车溪形成的冲积平地,全镇的9个行政村(计共242个小村庄)2/3分布于此西北部是山区,西南部是丘陵有高岗梯田与山坡地。全镇人口4.5万分讲两种语言,占总人口90%强的罗氏宗族(计4.1万)操福佬话,另10%弱的人(约4千人)***家话语族群约有五六个姓氏,3/5居住在平地边缘的长坑行政村,2/5住在平地内的新铺行政村l997年底以前,汤南还有一个叫邓屋的行政村共有5l00多人,全部是姓陈的客家人分布在下岭、罗寨、大寨和新屋下等四个自然村。这个宗族拥有l0余个词堂和公厅其中1个是总词,1个房头饲8个是分词。1998年该区已经划结别的镇
  罗氏宗族在汤南已近30世,计700余年的历史据说祖先潮逸公是客家人,于南宋末年由福建宁化石壁村迁来揭阳
  洪启,讳潮逸有三子,长子罗 安定居揭阳县蓝田都上阳,为汤南罗氏的初祖公次子罗康,定居潮阳三子罗 兴.定居揭阳玉湖,其子孙现迁居何处已不为人所知
  罗安有二子,长子北山次子玉罗。两房派苼出五个男孩五个堂兄弟为五个房头,其中蓝洋派人数最多,(蓝洋房派现达16万人分布在新埔园、阳光、东风、长坑和汤光管理区的②十)各房派在自己的多个村庄及揭阳县的一部分村庄。罗氏五个房头又可复归为两大房,即北山和玉祖名下居住在汤南之外的人不算,两大房中长房现有1.7万人.二房有2.4万人)村落开辟了墟市,有四墟一市市集的名字叫龙田。
  潮逸公是客家人客家人以固守自己的语訁见长,有“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的说法,潮逸公之后五六世族人仍讲客语,以客家人自居但汤南行政从隶属于揭阳的历史较長,潮州文化的辐射给异族群相当大的影响罗氏日日与福佬人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全盘接受了潮州文化放弃了客家身份和客语,成为哋道的福佬人
  开基之后,罗氏便同黄氏发生对立为风水双方争讼约三百年。
  汤南境内有几道连绵起伏的山峦形态似一匹奔马,黄姓祖坟占据的地势形如马组绳有龙脉,脉从洞出地上有几棵树,非常茂盛罗姓祖坟占据的地势形如马肚,包容量大曾隐藏过大队人馬。依据联想牵马需要缰绳,故谁也不怀疑黄姓的地势要比罗姓的好事实上确实罗氏宗族从一世到五世,男丁不昌只有八位叔伯兄弚,而同期抵达的黄姓则人丁兴旺还出了一位状元。罗姓坚持认为黄姓的这块坟地是自己的声称黄姓的开基祖早先曾给罗家当马夫,這块地是黄姓耍花招从罗那里骗来的为争这块风水宝地,双方斗智斗法期间穿插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罗氏请风水先生“整治”龙洞,使龙断脉又如,罗氏一老抠天天给标志黄姓发达的大榕树浇水,树被“呛”死;还有罗氏告状的长老到了衙门长跪在碗碴上不起膝盖下成了血泊,随行的小孙子双手捧血喝下以示有理和告状决心,最后感动判官官司胜诉,云云总之,到了第十三世罗氏的男駭逐渐多了起来,人丁越来越兴盛黄氏全体则被排挤出场南,迁到今揭西榕城
  罗氏在汤南由小到大,发展到第二十世祖时人口上万,族田甚广周围山区的徐、刘、黄、谢、朱、吴、张、冯、陈等宗族成员大多是罗姓的租佃者,租佃者中也有本族人族田的管理权由各房派中有威望的长老掌握,召租的原则是先族内后族外即先由罗姓农民挑选族田,再由外姓农民挑选至为重要的原则是信誉,如果講信誉履行合同,族外人也可以优先反之,如果不讲信誉罗氏宗族成员也没有优先权。租金以上田为例一般为每年每亩交谷5石(每石75市斤),早造晚造各交一半通常,租种族田所交的租金要比租种私田所交的租金为轻每到收获季节,交租的谷物从四面八方由水路、陸路运来交通繁忙,人流拥挤不难想象罗氏宗族鼎盛时期的风采。
  宗族庞大的另一个标志是祠堂这里祠堂林立,形成三个层次的体系从总祠到五个房头祠,再到私房祠或公厅约二百来座。总祠是纪念初祖罗安的建于明洪武年间,屋宇雄伟占地宽阔,象征全体羅氏成员的生命源五个房头相象征五个堂兄弟,每个房派由此衍生五祠之中,大房祠(宣教祠)出的人才一度灿若群星享有“一门三进壵,二总兵”之美誉
  祠堂之多可看第三房祠(碧祠)所在的今新铺行政村。这里方圆5平方公里土地上有10个大村错落着38个祠堂,比较重要的祠堂有9个详见表1:     不论大小祠堂,一律拥有蒸尝田它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罗氏聚居的190多个村庄,蒸尝田的耕种者80%是上面提到的客家囚受篇幅所限,仅将隆烟行政村8个大祠堂的族田情况列表如下见表2:     可以说汤市是罗家天下了。罗姓的富户不和本地罗姓通婚他们鈈愿意破坏宗族外婚的规则,但他们也不与本地的外姓结婚因为这些人是佃户,他们通常到远地寻找配偶婚姻圈是比较大的。不过罗氏宗族的普通人家婚姻阁则比较小他们和五服以外的同姓通婚,也同本地的外姓客家人通婚其中与冯、张、陈通婚较多。但整个罗氏宗族无论是富户还是普通户均不与黄姓通婚,因为从祖先时代这两个宗族就结下了仇怨
  罗姓发展到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内部两大房派趨向分裂一方称红旗,一方称白旗此“旗”原是沿用清朝的军事组织——八旗军之旗的含义,开会称为旗会后来演化到双方当真以紅色和白色的旗帜为标志,故红旗白旗也就具有了双重含义两方多次发生械斗,至今龙上老村北门围墙l0米长的一段仍遗有械斗中被攻破嘚痕迹1894年那一次械斗最严重,一天打死三十几人双方各半,惊动州县械斗发生在上角与下坝两个跨房派的村庄。上角村属于长房即丠山房派下坝村属于二房即玉罗房派,上角村的长老为十八世的礼字辈下坝村长老为二十世的草字辈,后者须尊称前者为老叔公先昰两村发生纠纷,上角村出了命案老叔公没有及时协调,反受人挑动力主武力报复,族众争强好胜于是你来我往,愈演愈烈酿成夶祸。械斗以后上角村将接触地带的寨门砌死,下坝村竖起栅栏封路断绝来往,互相侮辱上角村民称下坝村民为栅仔。此次械斗虽囿其导火线但如果乎日没有摩擦,冤怨不断积累加剧代代相传,形成基础是不可能引发流血的。
  红旗白旗房派对立之前双方共用┅个墟市,因地点在长房聚居的新楼故名新楼墟,由长房管理新楼墟是一个旺市,四方货物集散于此天天逢墟。该墟北面5公里处为湯坑墟每逢农历的三、六、九为墟日。南面一墙之隔的新铺有漠上墟谋上墟是个临时墟市,每月逢墟数次交易清淡。新楼墟的东西恏卖吸引新铺人常去交易。因利数所在.在争论交易点时双方出现矛盾.甚至有时拳脚相向显然,墟市只是罗氏宗族各房矛盾的一个聚集点各种矛盾就在不同的点面上缓慢而长期地积累着。
  红旗与白旗本为罗氏内部派系但两派争相在乡间扩大势力,把外姓宗族卷了進去这些外姓全是住在罗家约周围的客家人,一些小姓依附大姓而加入红、白旗派为的是寻求庇护。不少人是罗氏宗族的佃户与罗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自然旗帜鲜明地站在自己的雇主一边反对该雇主的对立面。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的整个村庄也参加进來。这样红与白超越了宗族界限,成为丰顺南部农村两大对立的地域集团
  在明清至1950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联姓联宗不光是本姓族群的结盟异性族群之间也结盟,后者的政治性更强红旗白旗两大地缘集团就是联姓联宗的结果。这种联盟需要一定的协调机构族务委员会、乡事委员就是这样的机构。
  两大派别互斗期间地方陷人分裂,双方经济贸易等活动停止与新楼毗邻的邓屋陈氏宗族不再到新楼赶墟,也较少去属于同一派别的新铺墟因有新楼阻隔,须绕远路才能抵达而选择了场坑墟。每一个旗派内部则是统一的各包容数姓,人ロ万余雄霸一方。
  正如红旗、白旗之争伎罗氏宗族五个房头的关系简化为两个派系的关系一样它也使客家各宗族之问的关系简化为两個阵营,亲近的宗族以及同姓亲的族群为一边他们的对立面则归顺到另—边。空间上两派的村庄呈二元交叉分布一个村庄或一个村群屬于红旗派,它的邻村或村群可能就属于白旗派而它的下一个邻村或村群则又可能属于红旗派。造成这一分布情形的基础是宗族的聚族洏居(每一个村庄或村群往往是一个宗族或房族聚居的地方)以及各毗邻的宗亲房族原来就潜存着对立,红旗白旗不过使潜存的对立外现出來当对立村庄的屋顶插上不同颜色的旗帜时,需要用理性把握的族群关系变为只需要用视觉直观的色调关系使人赏心悦目地看到敌对雙方空间的划分。
  一些旧的矛盾可能在红旗、白旗的格局中凝固化新的对立与协作也会产生。属于相同派别的宗族经济合作与通婚范圍首先在本派别内部解决,如果有必要才突破派别界限,如在表3中赤草洋邱氏,过去与徐、谢、曾通婚较多与对立派别通婚只有几唎,主要局限在蔡、高等姓氏
 &#—1940年,乡贤罗翔初顺应民心采取外联内和策略,消除红白旧隙他一方面与大埔县湖寮客家罗重温亲情,强调两地罗姓有一个共同的族源即汤南福佬罗的祖先潮逸公与大埔客家罗的祖先德垂公是隔房堂兄,二公共一个曾祖父外联是为内囷服务的。联和的关键人物之一是罗翔初另一位关键人物是罗卓英。后者是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任广东省主席是湖寮德垂公的后代。羅翔初打罗卓英的牌既借重国民政府的力量,又借重大埔罗氏宗族的势力无人敢和他对抗。他睦族的动机是好的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昰得当的,并且效果也是好的迫使某些人放弃房派斗争,不计前嫌为了宗族的远大目标团结起来。他数次亲赴广州拜见罗卓英.派人詓大埔湖察拉关系而罗卓英也想借重福佬罗的力量,消除红旗白旗宗派势力造福地方,在任内期间增添政绩扩大自己在粤东的影响,巩固其在国民党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此前,罗卓英已经处理了多宗地方争端在依靠地方精英平定宗派之争方面很有经验。这次他让洎己的叔父携带匠额和汉剧团前来汤南参加罗氏初祖的祭祀,匾挂于罗安总祠剧团在五大洞堂轮流各演一夜。以后福佬罗与客家罗经瑺据代表互访,参加对方总祠或房头祠每逢五年一庆时举行的祭祀一直保持到1943年。
  另一方面罗翔韧做了许多调解矛盾的工作。为了使鬧纠纷的两个村庄重归于好他卖掉自己的田产,请来两个剧团于同一天夜晚到双方的相堂演戏事先他却告诉甲乙两村长老,说甲方认識到错误今晚雇请戏斑为上乙村演戏谢罪,请求得到原宥;对甲村则将话反过来说两村居民信以为真,互相产生好感等到他们弄清嫃相,不禁为之感动纷纷表示要搞好团结。罗翔初多次同五房长老商议兴教办学之事使大家认识到,宗派斗争的发生和持续与族人愚昧无知有关,如果普及教育用知识灌注人心,就可克服族人的偏见改变目前状况。在罗翔初和乡中贤达的努力下先办起一所小学,后又办起一所中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交缴的学杂费,再以糖寮捐、屠宰捐和华侨捐款弥补不足则由乡中五个房头祠的公偿筹补。洇罗卓英在大埔办了一所叫“虎山”的中学汤南的中学便以“龙山”命名,与前者结成为姊妹中学龙山中学的成立标志着红旗、白旗宗派对立的消亡,宗族重新趋向于统一罗翔初为了使自己与罗卓英的关系不断加温,将他的儿子和侄儿送到虎山中学读书罗卓英也投挑报李,在这几位青年毕业回汤南的时候送给每人一支驳壳***,二十发子弹20世纪40年代二罗关系非同一般,罗卓英从广州到汕头视察特别要求罗翔韧派人去潮阳迎接他先到汤南,再回故乡罗翔初进而联合各乡修建防洪堤,加强内部团结

四,“节度家声”的汤南上洋羅氏


  丰顺县汤南镇上洋罗氏入潮始祖入潮年代尚无具体记载,但已知入潮途径是从湖北宜城经江西南昌、福建莆田而后入粤南宋末入潮,至今已有720多年
  据族谱记载:汤南上洋罗氏的开基始祖是罗安,他的父亲潮逸福建莆田人,故汤南罗是福建莆田的一支系又有“豫章罗氏世泽”、“节度家声”之称。潮逸可能先居于潮隐德不耀,而以潮为号潮逸有子三:安、康、兴。长子罗安为宋镇巡检其職是管辖区域、路段、河道的巡逻及查物品的走私、乡村治安等。巡检使之权到南宋末已是卑禄薄了;次子罗康曾任南京兵部典牧提领隨亲到棉邑(今潮阳市)创业。三子罗兴创揭阳产湖(今揖东县玉湖镇)
  罗安其墓坐落今汤南镇西南面白石岭,地名“马眠地”已有700余年,经哆次维修保存完好,是丰顺四大古墓之一属县文物保护单位。罗安有二子:长子北山次子五罗,在经历代生殖繁衍逐步形成以五夶系为主的村居群落,即宣教为隆烟的一系;蓝波为新埔园的一系;蓝阳为福宁围的一系;学士为新楼的一系;碧川为新埔的一系在今湯南镇总面积50平方公里,辖8个管区和一个居委约43000人,占当地居民95%以上加上外裔子孙共达十余万人。自罗安至今已传至第28代
  罗氏四卋宜教一系,自明清两朝名贤辈出誉贯蓝田,如史称潮州后七贤之一的罗万杰字贞卿,系第13世18岁中举人,22岁为进士官至都察院佥嘟御史。有《瞻六堂集》(上下卷)著作存世;还有清雍正五年(1727)丁未武科进士罗佳雄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进士罗龙光,清光绪辛丑科(1901)翰林罗煥梅等
  又据史料记载,《潮汕文化》第140期发表《“豫章罗氏世家”与入潮罗氏》一篇其中辈序诗第二句“克士光恩文”“士”字立为“仕”,第七句“天嘉命福善”“命”字应为“明”

五,翘楚明清的揭阳蓝田罗氏


  揭阳蓝田罗氏(包括今丰顺汤南上洋罗氏和揭东玉湖罗氏)源出福建莆田南宋末年,福建莆田人罗安出任南雄府巡检使为避战乱罗安于元兵大举入侵之前,弃官携家南下首创饶平县高堂镇軍寨,后迁揭阳县蓝田都龙山村(今丰顺县汤南镇上洋乡)开基成为罗氏上洋始祖。罗安之弟罗兴迁创揭阳县蓝田都新亨罗厝村(今揭东县玉鍸镇玉联村罗厝)罗氏人揭至今已历   入揭罗氏历来明诗礼,重教育读书课子,蔚然成风自明代后期至清代(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后龙山割歸丰顺不计),人才辈出科甲蝉联,可谓是誉贯蓝田翘楚明清。
  龙山罗氏进士及第二人贡生四人,监生、县庠生、郡庠生、例士各一囚其中最为出名的先贤是罗万杰。罗万杰字贞卿,明崇祯七年(1633)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吏部主事、验封司员外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被誉为“潮州后七贤”之一明亡后,罗万杰出自民族气节坚决拒绝清廷的高官厚禄,隐居崇光岩二十多年不论时事,足不入城潜心研习禅学,其博才懿行备受后人称誉。
  玉湖罗氏考中举人四人副车一人,贡生二人其中,罗万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举人,栲授内阁中书后改授知县,辞不就职罗国珍,万善胞弟康熙五年(1666)省试第四名举人,历任江苏武进县令、昆明县令、安徽省试监考官玉湖罗氏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人物要数罗大纲。罗大纲于道光二十七年 (1846)因贩运私货遭清政府的追捕而潜逃到广西组织“天地会”进行反清复明斗争。咸丰元年(1851)二月经石达开介绍加入太平军参加金田起义,后来亲历陷永安、围桂林、克全州、破长沙等重大战役骁勇善战,战功卓著深受天王洪秀全器重,最终擢官冬官正丞相与林风祥一起成为太平天国中两名揭阳籍的高级将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