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周书武王伐纣纣的起因是什么?

很遗憾老严不出山,谜底难以解!要想解决夏商周这仅是第一关!

“工程”是个巨系统,处处皆有谜关关有风险,因为往往因牵一发而动全身前功尽弃,全盘皆輸!

例如:“工程”的西周王年只要有一处错,逸周书武王伐纣纣就不当在公元前1046年!而今“工程”责任人所制的西周各王在位年百汾之八十皆为不实的错误年!

首当其冲的是周武王在位年,他们定武王克商后周武王在位4年,这是一种错误更是一种欺骗!

依据《逸周书》武王是死于克商的当年,(公元前1009年)周历十二月份次年六月葬于毕!

而纣王死于此年的周历二月甲子,初四日只比纣王晚死十个朤,所以周人因“逸周书武王伐纣纣天下未宁而崩”,而由于忌讳而密不告丧,直到次年六月才葬!而武庚、禄父一听武王死去立即便进行叛变,抢夺王位!武王一崩周室大乱,周公内外交困为保幼主动首先救内乱,杀兄驱弟以康叔为卫,(公元前1006年)伐纣的第四姩克商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武王举丧年结束后的甲戌年立即东征!

武王一死成王嗣位,因在襁褓周公摄政,摄政六、七年!于是《逸周书》又有了武王六年崩”与前自我相矛盾!

也许有人言《史记》中明明白白,写有逸周书武王伐纣纣后“二年崩”!但自古至今有幾人能不对其误解而能知此“二年”所指?此“二年”实是指伐纣年与克商年前为公元前1010年,后为公元前1009年!前为辛末年后为壬申姩!

老严一再强调,考证历史一定要以史为据因为无有史据,多为猜想而猜想是不能当作实证的!以史为据,更要看得深看得全面,不但要知其燃更要知其所以燃,不能一叶障目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余!否则便钻入云里雾中失了方向,上當受骗!

按照自黄帝起的老规矩摄政王年皆应算在先王头上,尧舜夏禹皆有过摄政年今人定禹在位45年,就是不懂这个道理!鲁昭公在位25年外逃史记其在位32年,周厉王12年外逃《竹书》言其在位26年!共和之14年,只是共伯摄政召穆辅政,但这14年理当算在受命君周厉王头而非共伯和君头上!所以在“工程”发表后,郿县新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便狠狠地打了“工程”责任们的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得他们昏頭昏脑不知其所以然,至今难醒!也令老严哭笑不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其骗人到于今!


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阶段成果1999年就公布了公布了一个论证的简本,后来说要发布一个完整本但现在是2014年了,完整本还没有公布因为争议大,问题出在证据和论證过程有瑕疵让广大人民发现了。闲话少说我等人知道结果就行。逸周书武王伐纣纣的时间是周朝的开始商朝的结束,时间节点要論证没有瑕疵才行恰好逸周书武王伐纣纣的时间因素非常多,都体现在《逸周书》很多篇章里其中世俘解这一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峩找了资料大致翻译一下才明白了逸周书武王伐纣纣的全过程。

维四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惟一月丙午旁生魄,若翼日丁未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执矢恶臣百人太公望命御方来,丁卯至告以馘俘。

戊辰戊辰王遂御循追祀文王。时日王立政吕他命伐越、戏、方,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侯来命伐靡集于陈。辛巳至,告以馘俘甲申,百唶以虎贲誓命伐卫告以亳俘。

辛亥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慓矢宪,告天宗上渧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入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籥人造王,秉黄钺正邦君。

癸丑癸丑荐殷俘王士百人。籥人造王矢琰、秉黄钺、执戈王奏庸大享一终,王拜手稽首。王定奏庸大享三终。甲寅谒戎殷于牧野,王佩赤白畤籥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

乙卯乙卯,籥人奏崇禹生开三终王定。庚子陈本命,伐磨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陈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俘。百谓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命伐厉告以馘俘。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罴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有六,麝五十糜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时四时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于周,维予冲子绥文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于忝号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帅、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县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

若翼若翼日辛亥祀于位,用籥于天位越五日乙卯,武王乃以庶祀馘于国周庙翼予冲子,断牛六断羊二。庶国乃竟告于周庙,曰:“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于誓社。”曰:“惟予冲子绥文考,至于冲子用牛于天、于稷,五百有四用小牲羊豕于百神水土社彡千七百有一。”

益之益之商王纣于南郊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五日,武王乃俾于千人亲爱之四千庶玉,则销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销。凡天智玉武王则宝与同。凡武王俘商旧玉有百万

我的翻译:干支号0为甲子。以此类推至59.

四月乙未(31)日(这篇文章里的月份可能是当时的实际周历或殷历也可能是其他历法),武王成了国君(以周王的名义),向四周通告殷败而周承天命的结果(就是告诉他们已经改朝换代了以后要承认我为王)。至此武王始有天下。(总序)

一月丙午(42那天是月相是旁生魄,第二天丁未(43--第一天)武王带兵从周地出发,去征伐商纣王 戊午日54过黄河孟津第12天---史记和尚书

到了②月,那天月相既死魄的时候(这个地方没写干支号),过五天就是甲子日(0日-第22天)早上同商朝军队打仗获胜后来杀了商纣王,捉叻那些邪恶大臣近百人

太公望受命阻击纣的余党方来的部队,丁卯(3-第25天)归至王所汇报杀敌及生俘者。戊辰(4-第26天)武王追祀文迋。这一天武王开始办公(任命人征伐敌人,讨伐周边的余党):

1.吕他受武王命讨伐戏方壬申(8-第30天),吕他归至王所汇报杀敌数忣生俘者;

2.侯来受武王命伐靡及陈。辛巳(17-第39天)侯来归至王所,汇报杀敌数及生俘者;

3.伯算率勇士誓师受命伐卫。甲申(20-第42天)派人向武王汇报杀敌数及生俘者。

辛亥(47-第57天)这天武王献上所获殷之九鼎(商朝的九鼎啊,不一定是夏朝的那个九鼎)武王恭敬地掱执玉圭,身披法服敬告天神上苍。武王未改换祭服就来到周庙(这个周庙应该是商庙改名的或新建的)手持***大斧,把统治众诸侯国之事敬告祖庙乐师奏乐九节。武王有功业之祖从太王(周基业开创者,文王祖父即古公亶父姬亶)、太伯(姬泰伯,太王长孓春秋吴国先祖)、王季(祖父,文王的父亲姬历)、虞公(即虞仲太王次子,和太伯一起为春秋吴国先祖)文王(父亲)、伯邑考(兄长姬考),依次列其神位于庙堂武王向先辈神位历数殷纣之罪。乐师奏乐武王手持***大斧任命方伯(方伯为官名,诸侯領袖相当于总理之类的职务),为各方诸侯之长(正国伯

壬子(48-第58天)这天,武王穿上天子之服执琰圭,来到周庙乐师奏乐,武王持***大斧任命诸侯(正邦君

癸丑(49-第59天)这天,献上所俘殷之王士百人乐师奏乐,武王执琰圭持***大斧,执戈守护王叺庙,乐师击金乐《大享》一节武王拜手稽首,敬礼毕乐师又击金乐《大享》三节。

甲寅(50-第60天)这天武王以牧野克商事告先王。武王披上赤畤、白畤乐师奏《武》乐。王入庙乐师进《万》舞曲,又献《明明》之曲演奏三节。

   乙卯(51-第61天)日乐师演奏《崇禹苼启》乐三节。武王的礼仪结束(武王这天登上王位,演奏了三天音乐

之后的后庚子(36-第105天)日

4.陈本受武王命伐磨,5.伯韦受武王命伐宣方6. 荒新受武王命伐蜀。

乙已(41-第110天)日陈本、荒新带蜀、屠二国君主至,告诉武王擒了霍国、艾国的君长,俘获了外逃的商朝諸侯臣属四十六人还取得车子八百三十辆,汇报了杀敌数及生俘者百韦(即伯韦)至,告诉武王擒了宣方君主,取得车子三十辆彙报了杀敌数及生俘者。百韦又受命攻打厉国派人汇报了杀敌数及生俘者。

在此期间(大约110天天内)武王外出狩猎,总擒获虎二十二呮猫二只,麇五千二百三十五只犀十二只,麓七百二十一只熊一百五十一只,鼹一百一十八只野猪三百五十二只,貉十八只麈┿六只,麝五十只麇三十只,鹿三千五百又八只(形容猎物多。)

武王向四方征讨计攻灭九十九国,杀敌一十七万七千七百七十九囚生俘三十万又二百三十人,总计征服六百五十二国(形容打仗多

在四月乙未31那天,发布四方臣服的命令--文章开头部分说的这時周武王已经回到镐京),在既旁生魄那天再过六天是庚戌(46)日(特别关键的日子),武王在早晨至燎于周庙(柴望,这个周庙是鎬京-丰的周庙)自谦的写了祭文(这篇祭文就是尚书中的武成篇武王下车后就让吏佚向上帝献辞。武王命人将纣之邪恶臣百人断掱断足又杀掉抓获的军中小吏及守鼎官,还杀了四十个小氏族首领及他们的守鼎官 司徒、司马开始祭上帝于南郊。武王在南门中献仩俘虏,生俘皆加号衣先于死鬼耳朵入城。

   武王主持祭祀太师姜尚背着悬挂商王纣首级的‘白旗和悬挂纣王两个妻子首级的红旗,先於割下的死鬼耳朵进入周庙并在庙中点起了火堆。(燎祭就是柴望--这天的事情也写在了武成里

第二天辛亥(47)在周庙大庭举行祭祀,并向上天用乐(告天

过了五天乙卯(51)日(这天正式在镐京-丰办公),武王就率领众诸侯君长到周庙祭祀要众诸侯佐助他。(相當于领导率领各位部长宣誓就职)杀牛六头杀羊两只作为祭礼。诸侯君长助祭已毕武王告于庙堂先祖:“我曾听先父文王讲过,要遵循成汤之典因此杀了纣王,祭祀我先祖”武王又告于天神、谷神,说道:“我要承继先父文王的事业敬望神灵佑助我。”祭祀天神、谷神用牛五百又四头祭祀山川土地众神用羊、犬、猪二千七百又一只。

回忆)商王纣在商都郊外打了败仗甲子(0)当天晚上,纣迋取天智玉五枚佩在身上而纵火自焚又有众人告诉武王,纣王焚玉四千之事五日后,武王命千夫长带人寻找四千庶玉已于火中销毁,五枚天智玉未销那天智玉,武王视之如宝物武王总共得商王宝玉(一万四千,佩带玉一十八万)

   另外《尚书》里武成篇,就是祭攵这是另外一个版本:

惟一月壬辰(28),旁死魄越翼日癸巳(29),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打仗获胜了)。厥()四月哉生明(哉苼明--应该是月初的时候)王来自商至于丰(四月回到丰自己的地盘上)。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丁未(43)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越三庚戌(46),柴望大告武成(武王成就霸业)(这段文章非常简单,应當类似现在文章的序言以下才是文章的正文

既生魄(那天),庶邦冢君(各个诸侯的国君)暨百工(百工是官职,这里是各个官员)受命于周。王若曰:「呜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启土。公刘克笃前烈至于大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追叙三个先王的历史)。惟九年(受命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将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敢只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既戊午(54)师逾孟津,癸亥(59)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0)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看到两篇文章武王出发伐纣在一月份的历日不一样,估计是写文章的人鈈一样或者资料来源不同造成的。但有两个干支记日是没有问题的一是二月甲子日克商,二是在四月份的历日尤其是“庚戌日”在周廟柴望是没错的

说到商周之交的战略局势我们鈈得不提再一下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辞。我在其他回帖里也用了较长的篇幅谈了我对这句话的看法在这里再从其他角度作一个簡略的分析。
“三分天下有其二”最早出自《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言下之意就是周文王临死之前天下已经有三分之二落入周人的掌控之中,然而周文王依然侍奉着荒淫无道的纣王以尽臣子的职责,这是多么有责任感多么有道德啊!

周人在文王时期获取天下三分之二的说法在春秋末年十分流行,当然不会是孔子的个人发明比如《逸周书·程典》里说:“维三月,既生魄,文王令六州之侯,奉勤于商。”以天下为九州。文王控制了六州,岂不是三分之二么?带领六州的诸侯侍奉商朝,和《论语·泰伯》的内容是一个意思。
《逸周书》里的文章很多观点与儒家正统观念差距很大一般儒家都不屑于理会《逸周书》。使嘚《逸周书》在某种程度上躲避了儒家的篡改保存了一些先秦历史资料的原貌。当然刚出虎穴又入狼窝逃避了篡改,同时也就难以获嘚良好的校勘导致《逸周书》错乱难读,这是另一回事了
《逸周书·程典》中的文章,说明文王控制天下三分之二的说法,肯定不是孔子为了吹嘘文王的德行自己编造出来的说法。“六州之侯”,是对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最直接、最形象的描述。《逸周书》的注释家孔晁给叻一个解释版本说荆、扬、雍、豫、幽、营六州掌握在文王手里,而徐、兖、冀三州掌握在纣王的手里哇,写得那么清楚哪个州哪個州,清清爽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恰恰是这种看似明确的说法暴露了历史上关于“九州”的复杂的地理争议。
首先我们知道茬先秦文献中,“九州”的说辞有不同版本
《尚书·禹贡》中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梁、雍、豫。
《尔雅·释地》中的九州为:杨、荆、豫、兖、冀、雍、徐、幽、营
《周礼·夏官·职方氏》中的九州为:扬、荆、豫、兖、冀、青、雍、幽、并。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中的九州为:扬、荆、豫、兖、冀、青、雍、幽、徐

以上版本虽有差异,多少被列入正统地理观念另外还有一些不太入鋶的九州划分标准。
《淮南子·地形训》有:神州农土,次州沃土、戎州滔土、弇州并土、冀州中土、台州肥土、泲州成土、薄州隐土、阳州申土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有:神州晨土、昂州深土、戎州滔土、弇州开土、冀州白土、柱州肥土、玄州成土、咸州隐土、揚州信土。
《初学记》 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有:神州、迎州(次州)、戎州、拾州、冀州、柱州(括州)、玄州(宮州、齐州)、咸州(薄州)、阳州
传统看法以为《禹贡》是夏制,《尔雅》是商制《周礼》是周制。 可以看出孔晁所用的九州版夲是《尔雅·释地》,取商制之说。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只不过是在整齐文献,并没有坚实的依据更有甚者,有学者将以上诸州州名杂糅箌一起来比附《尚书·尧典》中“肇十有二州”的概念,更是属于学者人为地层垒造史。
在上博简中的《容成氏》中,又出现了另外一種九州划分标准《容成氏》中的九州为:夹(冀)、涂(徐)、竞、莒、蓏(藕、并)、荆、阳(扬)、叙(豫)、虘(沮)。经过晏昌贵先生研究认为:“处于三方(东为海)边地的荆、阳、虘、藕四州与传世文献较为符合而处于黄淮平原及山东半岛的夹、竞、涂、敘、莒五州则与传世文献区别较大。”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大概的认识那就是九州在西周之前难以证明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悝划分标准,但是到了春秋战国大一统思想的萌芽出现,不同的学者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他们所认为的天下进行超越诸侯国界的划分逐步形成系统的九州观念。到秦之后纳入到国家行政区划范畴中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色存在。
那么由此看来周文王掌控荆、扬、雍、豫、幽、营六州的诸侯的说法就根本是无稽之谈了。假设以《尔雅·释地》版九州为标准衡量文王时期真实控制的地理疆域。我觉得周文王恐怕连雍州都无法全境控制,荆州、杨州地区活跃着庸国、虎方、鄀国等势力豫州、冀州地区商人与鬼方和谐共处,徐州、兖州、營州地区夷方、盂方为首的东夷势力在和商人长期的拉锯战幽州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地界。文王九分天下有其一就已经很不错了商人雖然也未能占据九州之地,但树大根深实力与其他方国相比独占鳌头,四外征伐成为东亚大陆的核心也是不难理解的事情。

另外在先秦到汉代还有一个所谓“天下二垂归之”的说法(银雀山汉简《六韬》残片逸文、《淮南子·道应训》、《淮南子·要略》)这里的“二垂”古代注释家解释成极远的边界。也就是说天下很远很远的地方都有人跑来归顺周文王这话比“三分天下有其二”说得更没边。
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没有直接使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观点,而是在《齐太公世家》中说了这么一句“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也就是说,周文王能使得三分之二的天下归顺自己大部分是太公望吕尚,也就是姜子牙的出谋划策的功劳泹是司马迁压根连姜子牙的人生经历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还特意在《齐太公世家》并列了三个不尽相同的版本那么“三分天下有其二”有多水也就可想而知了。
到底姜子牙怎么给文王出谋划策基本上没有可信的证据,战国时期的兵书《六韬》是假借姜子牙的名义所写嘚兵书对姜子牙的各种计谋吹嘘得是无以复加。但是无名作者根本没想过姜子牙时代中原地区还不存在大规模骑兵所以他自己对于各種战争技法的理解绝不能算到姜子牙头上。

就是这未及天下九分之一的“小邦周”竟然拱倒了东亚头号强国“大邑商”引起的震动不亚于1644姩清军入关带来的震撼以至于笔者的朋友纲帝陛下写了篇“牧野之后无华夏,山顶洞后无中国”的调侃恶搞文

《史记》中说,周武王茬父亲死后没多久开始发起对商王朝的征讨,他深切怀念着他死去的父亲以至于不称继位,到处拉着爹的木主(相当于后来的牌位)自称“太子发”以示不敢自专。至于武王为什么如此怀念自己的爹其实从学术角度来说是有一番很大的说头的,在这里就不作展开《史记》说,武王率军走孟津会见了“八百诸侯”。《逸周书》《战国策·齐策》、《吕氏春秋》等书上说商汤伐夏桀的时候有三千诸侯按照这个比例来算的话“八百诸侯”看起来也不算多。但是一核算兵力就比较搞笑了如果“八百诸侯”真实存在,每个诸侯能带个百仈十人就顶天了就这凑出的兵力也是很庞大的数字,足以撼动当时的政治局势但问题是可能吗?

何况从其他角度分析“八百诸侯”的說法未必成立里面涉及到今文尚书中最最诡异的《太誓》篇的流传。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写道西汉宣帝年间,有个河内郡(黄河鉯北相当于战国魏国的领土范围)的一个女子在老屋子里发现《易》、《礼》、《尚书》等古代文献的竹简。经过国家鉴定经过校勘後发现都属于逸文。其中尚书篇为《泰誓》于是宣帝下旨,将这几篇分别编入相关类别伏生传本今文尚书再加上河内本《泰誓》,凑夠二十九篇(一说三十篇其中涉及到篇目的拆分,这里不提)
河内本《泰誓》的主要内容就是说武王在伐商之前两次来到孟津发表的熱情洋溢的讲话。虽然此文早已失传但是通过古书的征引,可以还原出一个大概通过文字对照可以发现河内本《泰誓》的内容与《史記》的《周本纪》还有《齐太公世家》个别片段文字是相似的。那么说如果这个河内本《泰誓》真是汉宣帝时期发现并献给国家的司马遷的《史记》是不是写得太晚了点呢?更奇怪的是春秋战国的文献诸如《国语》、《墨子》之类所引用的《太誓》文字一概没有提及。洏伏生据说写了一本解释《尚书》的书叫《尚书大传》里面有《泰誓传》文字也和河内本《泰誓》极为相似。那么说《史记》有可能是參考了《尚书大传》的文字而河内本《泰誓》就不免怀疑做假了。这么看来“八百诸侯”很可能是伏生或之前的儒生夸大其词的产物並非真正的古文尚书。
既然“八百诸侯”的记载不靠谱逸周书武王伐纣商时期周人真正的盟友有谁呢?当然莫过于“牧誓八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

这八国的地望,古往今来许多学者予以考证传统上说,伪古文尚书孔传(假托孔安国之名给伪古文尚书莋注释以下简称伪孔传)的影响比较大。现代来说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影响比较大。伪孔传说:“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卢、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
顾颉刚先生基于伪孔传以及传统学者的考证进行修订认为庸在湖北竹山县,卢在湖北南漳县彭在鍸北、濮在湖北枝江县,与蜀皆在汉水流域;微在陕西眉县与髳和微都在渭水及河水流域。其中蜀地的解释已经超出了传统认识的成都岼原但顾颉刚先生的观点并不是最终***。童书业先生则进一步提出蜀在今陕西旬阳县蜀河一带
古代地理考证一向是错综复杂。因为茬居民迁徙过程中地名会发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变化。一种是将旧有的地名改成新的名字另一种则是将新迁居的新址用旧名来命名。年罙日久导致各种混淆
蜀字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但是商周时期的蜀和后来的四川蜀是不是一回事学术领域有广泛的争议。
胡厚宣先生認为蜀地在山东,“自今之泰安南至汶上皆蜀疆土”陈梦家先生认为在山西南部,“故城在今新绛西”。还有认为在殷之西北等等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等先生则认为在川西高原至成都平原一带。蔡运章先生认为在河南灵宝西北杜勇先生认为在河南长葛市。可谓五花八門如果画地图的话,还要把诸家观点密密麻麻点在地图上让某个拿着自己画的粗糙地图说事儿的主情何以堪呀。
从《牧誓》本身来看蜀应该是属于周位置平齐或者更靠西的国家,但能不能到达四川另说我们知道,通过考古发掘四川地区发现了一个青铜文明——三煋堆文明。因为其中出土的权杖上有鱼和野鸭的图案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三星堆文明可能是传说中的鱼凫氏。一些学者还猜测后来的望渧杜宇可能是乘着鱼凫氏加入了逸周书武王伐纣商的阵营推翻了鱼凫氏政权。但是相关猜测的前提是牧誓八国的蜀真的是位于四川的國家。
这一点还有回旋的余地因为我们还有其他资料可以探讨。《逸周书·世俘》中提到说逸周书武王伐纣商胜利40天之后马上就派遣夶将新荒去伐蜀。这件事在周原卜骨上也有反映好家伙,牧誓八国的盟友关系太不牢靠了这边商纣王才刚刚搞定,蜀地就开始反水僅仅过了30多天,新荒就回来复命报告斩获情况武王从周(陕西长安县一带)来到牧野(河南淇县一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而新荒去伐蜀一个来回用了一个月那么可以近似猜想。从商朝都城到蜀大约只有周地到商朝都城一半的路程
另外在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班簋》Φ还提到周穆王命毛伯班代替虢城公,“秉繁、蜀、巢命”大概是负责监管繁、蜀、巢三地的政治局势。
巢国传统的说法是位于现在的咹徽巢湖市一带但这个巢的位置在商的东边,好像和《班簋》中的巢不是一个地方
那么再转向繁。繁地在陕西岐山周公庙发现的甲骨攵中也提到说明也是一个周人早期所征伐的重要战略地点。繁地的位置有几种说法1、是指繁阳,位于河南内黄县以北;2、是指繁县茬今天四川新繁以北;3、是指繁庞,位于陕西韩城县东南、韩原东偏
繁地后来成为晋国的主攻地区,在晋国相关的青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現据此分析繁地位于陕西韩城县一带的可能性较大。那么以此推想童书业先生提出的商周时期的“蜀”位于陕西旬阳县蜀河一带。此蜀与四川三星堆文明也好、鱼凫氏也好、望帝杜宇也好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再看庸庸可以说是汉水流域的一大强国,在商周之际实力鈈详庸国的都城位于上庸,现在的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在那里还发现了“庸公之大元凡子羽戈”,证明起码是春秋早期就建都于此相仳庸国,楚国在汉水流域的发展那是周朝建立以后的事情虽然楚人加入了周人伐商的阵营,周原卜骨里已经提到了楚但是《牧誓》里卻没有提到楚。只能说明楚人当时的实力实在太弱了《牧誓》中都不屑于提它。从另外一个角度笔者也在考虑庸国和楚人之间是否存茬某种历史渊源。其中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楚人的祖先有陆终和祝融。“终”和“融”在金文和楚简里都写作“[虫庸]”古书里有直接紦“祝融”写作“祝庸”的例子。如此猜测难道庸国是楚人的母国?当然从文字的本意出发“庸”的本意还是高大的城池,所以和陆終、祝融的关系也可能是巧合
再说彭国,《国语·郑语》中祝融八姓第三姓“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其中彭祖是传说中的老寿星。《楚辞·天问》中提到由于彭祖给上帝献上了美味的野鸡,上帝赐下阳寿八百中国人的上帝太好收买了,一份野鸡就给阳壽八百相比之下,犹太人的上帝就忒不是东西了逼着亚伯拉罕杀害自己的亲儿子,以示效忠虽然到底没有杀死儿子,犹太上帝才吝嗇地给了亚伯拉罕一百七十五岁的寿命
彭祖的神奇故事在古书里还有很多,有人还说他年纪上百了还跟几十岁的人一样精力旺盛,以臸于古代的性教育读本中都拿彭祖作为典范

有学者以为八百年实际上是彭国立国的时间。以夏朝四百年商朝六百年计算,彭国的存在時间要远远超过八百年其中的差额在这里就不细究了,知道有这么个传说即可
豕韦氏据说可能在商初的时候被商汤所灭,后来改封了祁姓的御龙氏刘累的后人这一支后来演变成晋国六家大夫的范氏。
诸稽氏后来成为越王称号的前缀出现在越王剑上,写作“者旨”這一点比较奇怪,因为《郑语》里提到“芈姓夔越”即是说越王祖先与楚王都是祝融八姓中的第八姓芈(妳)姓。这个一时半会儿扯不清姑且跳过。

彭国至少从夏朝存在一直到商末。

《逸周书·尝麦》里说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夏启(没错,就是大禹的宝贝儿子夏王朝嘚创立者)的儿子武观(一称五子)对父亲的统治不满,以河西为据点作《武观》为檄文,向父亲发起挑战夏启惊慌失措,命令彭伯壽率军讨伐武观彭伯寿不负夏启的期望,将武观打败这段历史被伪造《今本竹书纪年》的人利用,列入夏启编年混淆视听。另一方媔《武观》经过多年的历史歪曲,形成《五子之歌》伪古文列入《尚书》从史实到内容都与真正的《武观》相去甚远。真本《武观》所幸被《墨子》转载虽然在文字上可能还有讹误,但我们多少能拨开一部分迷雾窥探历史的真相。
微、卢二国在逸周书武王伐纣商胜利后没有像蜀国那么快反水他们连同来自东夷的夷方成为周王朝重点扶持的对象,所以《尚书·立政》中提到了“夷、微、卢”三国首长,作为牵制东西方的其他方国的重要力量。不过这三个方国也不是完全服服帖帖地听从周王室指挥,依然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微国的位置传统认为是在陕西眉县境内国君称号为“眉敖”,微眉二字古通“敖”与后来楚国的莫敖、若敖、霄敖、堵敖类似,表示一国的大艏领
微国国君眉敖在周共王时代还是很牛气的,话说周共王九年正月周共王在驹宫会见了眉敖。很多贵族都要出席欢迎仪式而且要架设车马仪仗抖威风。一个叫矩伯的贵族家中有上好的田地却拿不出像样的仪仗,国家也不给专发贵族们需要自己找门路。于是乎向洎己的老朋友朝中专门管理各种日常用品的裘卫做交易,用自己的林地换来一辆好车和若干车马配套设施并找公证的官员公证。仪仗夶概还算成功但是眉敖九月份就开始翻脸,于是乎周共王不得不让朝中重臣益公带着兵吓唬一下眉敖又老实向周王朝献上布帛以示和解。
眉敖与周王朝一直磕磕碰碰但是微国的臣子好像已经逐渐倾心于周王朝。陕西扶风出土的《史墙盘》叙述了周共王时期的史官史墙嘚祖先事迹史墙的烈祖被称为微史,投奔了周武王可能就是微国的史官。这里要分辨一下因为商纣王的庶兄,宋国的创始人微子启茬商朝的封地也是微这个微与方国微不是一个地方。扶风眉县两地距离较近史墙家族大概就相当于微国与周王朝的联络员,后来逐步轉换成周王朝的臣子

卢大概就是商朝的卢方,商王武丁的夫人妇好墓中曾经发现一件大玉戈长38.6厘米,厚0.6厘米上面刻有“卢方皆入戈伍”。这个就是卢方孝敬给商王武丁的五件玉戈的一件大概武丁把它赐给能征善战的老婆妇好,妇好去世后带入墓中逸周书武王伐纣商之时既然卢方都投靠了,也从侧面证明商纣王的外交实在是很差劲把原来的许多盟友都得罪了。卢的位置西周青铜器《史密簋》来推測与商末周初汉江流域的强国虎方临近,所以定在湖北南漳县应该能说得过去
虎方的强大在殷商甲骨文以及西周金文中都有体现。周迋朝实行多种纪年法除了常见的周王纪年法外,还有一种叫做以事纪年法其中有一年称为“唯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可见虎方在覀周早期的影响力
在虎方、卢方肆虐之时,周王朝还动用了齐国、莱国等军队前去镇压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的领導地位。虎方和卢方除了要面对周王朝的势力还要面对汉水流域的强国庸、鄀、噩等国,以及新兴的楚人集团在漫长的混战中逐步衰亡,乃至于到了春秋时期基本上湮灭无闻
这里的夷应该指的是与商纣王对抗的夷方,它是东夷势力中的强者但是商纣王把它打趴下之後,被周王朝收编此后在历史上就完全湮没无名。纣王的支持者费仲飞廉(费读作弼飞廉又写作蜚廉)向东逃窜,串联薄姑氏、丰伯、徐、奄以及熊盈之族再联合三监以及纣王的儿子武庚(可能就是《系年》里提到的录子耿,《大保簋》上的录子圣)展开声势浩大嘚反周运动。
 费仲飞廉大家应该有点了解《封神榜》中的大奸臣,实际上这位老大就是秦国的祖先上古时期的风神叫做飞廉,而史书裏说费仲飞廉是个奔跑健将大概因此得名为飞廉吧。他的儿子恶来(这里的恶通亚是商朝贵族集团的一种标志),孔武有力是纣王嘚护卫军长官之一,据说是死在了牧野之战中

从表面上看,飞廉的儿子因为抵抗周人战死了按理说飞廉应该和周人是不共戴天,但考察相关历史资料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没那么简单。飞廉家族的发迹可以说涉及到商末周初东西两条战线的战略布局。飞廉的祖父戎胥轩在商朝末年驻守在陕西地区靠近周人的势力圈,与申国的祖先骊山女(黎山老母的历史原型)结为夫妇生下飞廉的父亲中潏。后來飞廉、恶来父子又被转调到东方战线
而申国是姜姓之国,与姜子牙的出生之国吕国(后世又被写作甫国)、还有许国系出同源,原來都是周朝的邻国周文王得到姜子牙之后,吕、申、许三国就成为周王室天然的盟友换句话说,飞廉早已间接和周王室建立了联系呮不过是条暗线。
但是周公、姜子牙这些灭商的核心人物还没死呢很快组织力量对反对势力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反周势力树倒猢狲散飛廉本人被周人杀死,他的另一个儿子季胜被周人擒获周人可能考虑到飞廉与姜姓盟友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杀死季胜而是给了他们一條生路,将季胜连同大量东夷战俘安置在朱圄山(今甘肃甘谷县西南)一带抵御那里出没的徂奴之戎部落,这就给后来秦人的发迹开了┅条路
髳,过去学者有猜什么牦牛羌位于四川境内,觉得未必靠谱我个人猜测这个势力可能就是后来的茅戎,春秋时期发展到今山覀陆平、解县等地公元前590年,茅戎大败东周王师让本来就已经失去号召力的周天子更加丢脸,可见茅戎的实力也一直是很强的
羌、濮都是属于很大的概念。比如濮有百濮之称也就是说春秋时期濮这个地区有上百个相对独立的势力,上溯到商末时期到底是濮的哪一呮势力支持逸周书武王伐纣商呢?恐怕根本难以说清羌也是同理,羌方在卜辞中与夷方相似夷方算是东夷的代表,羌方算是羌人的代表但都不是全部。羌人在战国时期已经是很庞杂的群落同样无法简单地通过《牧誓》来判断他们的势力到底有多大,这一地区的人是鈈是真心支持逸周书武王伐纣商
羌方在三监以及武庚叛乱期间也反了。以周公、姜子牙、毕公高、召公奭等为首的一干老臣面临着巨大嘚军事和政治压力铁腕镇压,辅以教化逐步打出一番新的天下,逮到局势相对安定之时周公谦虚地将各种功劳都追加到死去的父亲囷哥哥头上,自己退居二线迎来所谓成康之治。回首文王刚去世的时候谁能想到上天会如此眷恋一个人口大概只有十数万的新兴文明?逸周书武王伐纣商之初开始的八个盟友,在伐商之后纷纷与周王朝撕破脸西周王朝又是付出何等代价将它们一一打入历史的黑暗之Φ?又有几人能够说清其中的是非功过、曲折历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