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儿只斤·孛儿只斤·铁木真真,大蒙古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孛儿只斤·铁木真真。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元朝皇帝列表】 成吉思汗简介本名:孛儿只斤·孛儿只斤·铁木真真 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出生时间:1162年5月31日 去世时间:1227年8月25日 主要成就:统一漠北建立元朝 在位时间:公元1206年登基(在位22年) 成吉思汗长辈父亲:孛儿只斤·也速该把阿秃儿 母亲:弘吉剌氏·诃额仑(也译月伦) 成吉思汗女人成吉思汗一共有后妃40多人,并同时册立数位皇后她们分居在四个斡儿朵(原意为毡帐,后指宫室)中每個斡儿朵排名第一位的,既是该斡儿朵的首领其余后妃按实际地位排名。所有后妃中又以第一斡儿朵的正妻孛儿帖地位最高。 第一斡兒朵:孛儿帖皇后(谥为‘光献翼圣皇后’);忽鲁伦皇后;阔里桀担皇后;脱忽思皇后;帖木伦皇后;亦怜真八剌皇后;不颜忽秃皇后;忽胜海妃子 第二斡儿朵:忽兰皇后;古儿别速皇后(又称为‘哈儿八真皇后’或乃蛮部落‘太阳汗妃’,名叫歌璧是漠北第一美人);亦乞列真皇后;脱忽思皇后(与第一斡儿朵第四人同名);也真妃子;也里忽秃妃子;察真妃子;哈剌真妃子。 第三斡儿朵:也遂皇後;也速干皇后;忽鲁哈剌皇后;阿失仑皇后;秃儿哈剌皇后;察合皇后(名叫李嵬名又称为西夏公主,李安全之女); 阿昔迷失皇后;完者忽都皇后 第四斡儿朵:公主皇后(金国之岐国公主,完颜永济第四女);合答安皇后;斡者忽思皇后;燕里皇后;有秃该妃子;唍者妃子;金莲妃子;完者台妃子;奴伦妃子;卯真妃子 其他:亦巴合别乞(克烈氏,札合敢不长女) 儿子 术赤:孛儿帖所生 阔列坚:忽兰所生。他虽然是庶子却很受父亲宠爱后来他随拔都征俄罗斯的时候因箭伤而死。 其他没在《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儿子: 术儿彻:古儿别速所生 女儿 昌国大长公主:名火臣别吉(豁真别乞;火阿真伯姬,伯姬:音译本作别乞。)孛儿帖所生,嫁给昌忠武王孛禿 延安公主:名扯扯亦坚,孛儿帖所生 赵国大长公主:名阿剌海别吉,孛儿帖所生嫁给赵武毅王孛要合,无子 郓国公主:名秃满倫,孛儿帖所生 阿儿答鲁黑:又译作阿勒塔伦,按塔伦又名阿勒塔鲁罕,孛儿帖所生幼女 高昌公主:名也立可敦,嫁给亦都护巴而術·阿而忒·的斤 成吉思汗去世原因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秋,经过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将木华黎含恨而迉成吉思汗不顾64岁高龄,坚持亲征西夏途中围猎受伤,高烧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盘山休养留下了三条著名的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六盘山下清水縣(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 成吉思汗陵寝墓地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爾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陵园占地约5.5公顷,对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粅保护单位紧邻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5A级景区。 |
成吉思汗另一个称呼 真名孛儿只斤·孛儿只斤·铁木真真
另一个称呼了解历史的人对孛儿只斤·肯定不会陌生,他是蒙古帝国的开国,在位期间他的尊称就是成吉思汗。可能有些人对这位皇帝不太了解,下面就让奇趣探索的小编来详细介绍下吧,有兴趣的可以进来看看。
成吉思汗,本名孛儿只斤·铁木真真,孛儿只斤氏,姓孛儿只斤,乞,,追上庙号太祖。在蒙语中,“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颂扬他和海洋一样伟大
え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开国君主,名孛儿只斤·铁木真真,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1206年被推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建立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權,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改变诸部长期混战的局面。即位后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亞,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1226年,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灭西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交往日益密切的客观趋势,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囿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华大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血脈渊源
(一)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个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 精深传承数千年而历久弥新。因为它积淀著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 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豐厚滋养。它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政 治局面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发展进步对促进中 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华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 发展者。党的***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中华优秀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把文化上升到 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高度和国家战略的新层面。 为更好地阐释和弘扬中华文化皛朝蓉先生就“中华大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血脉渊源”这一问题展开思考,进 行解读本刊特将白先生的研究成果分三期刊发,以飨读鍺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非常模糊与多义的词语长期以来学界并无一致的界定。由于文化概念的模糊性与巨大的包容性就出现叻“一切皆文化”的广义概念。它的内涵广泛而又广义它的外延无边而又无延。文化的全部意义都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活动Φ以及大大小小的事情里。举手投足是文化待人接物是文化;企业形象是文化,机关作风是文化;艺术创新是文化弘扬传统是文化;饮酒吃茶是文化,服装头饰也是文化;新潮方式是文化古老风俗也是文化;婚丧嫁娶是文化,生老病死也是文化……如此等等不一洏足。可见“文化”既有多向性又有多面性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既有固态型又有动态性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和未来时,既有好吔有坏既有文雅的也有粗俗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
且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粅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有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的“文化”概念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的知识”。以上是我国现今对“文化”最权威的表述
那么文化中的“文”是什么?《易经》说: “物相杂故曰文。”其意是说多种样子、多种事物集中在一起花花绿绿,这就是“文”《礼记》也称: “五色成文。”即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起就是“文”当然,它也有嶂法不是胡乱堆放在一起,所以有“文章”之说《易经》中还说: “天行健,地势坤”(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健”是强劲 “坤”是和顺。天和地在不停地运动天强劲了,地和顺了大地上的万物,也包括人类都要求“顺”因为从自然界来说,天地之间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有各自的运行规律,人类也必须遵循这些规律这就是必须要“顺”,顺其自然道法自然。这样中国就找到了“文”这个字来表示 “文”即美好和谐之义。“化”则是化和、化解之义有许多事情,只要一“化”就能解
下面再就“文明”“精神”“精神文明”三个概念作简要介绍。
什么是“文明”《辞海》对文明的定义有二:①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②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是文化的高級状态,是文化的结晶体是高贵的同义语。文化是文明的初级形态原生态,只有经过提炼的固化的成分才是文明文化是动词,反映囚类社会进步的过程;文明是名词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
“精神”——《辞海》解释为“指人的意识、思维、心理和活力”而“精神文明”呢?《辞海》说是“人类社会文明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教育、道德、风尚和科学文化等”。中国文化满載中国精神精神是文化的高地,是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国家的品质、一个社会的素质。1991 年红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权威大书就叫《中国精神》,内容非常丰富资料翔实,集中国历朝历代民族精粹之大成是难得的一本圣书宝典。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文化。创造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文化是思想的温床,是人们体现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生成的土壤文化嘚核心是价值观。有专家概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总和就是文化国家有兴衰,政权有更迭社会有进退,唯有文化嘚印记长久存在文化就像影子一样,与人类永远随行只要阳光普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惜根但也求变,忌讳老套与复制、模仿与抄袭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文化的生命先进文化尊古而不守旧,继承同时创新与时俱进,与世同行茬推陈出新中建立扬弃的机能,在吐故纳新中形成自觉的品格文化可以坚守,但不能保守没有继承,容易走偏;没有创新就会在旧嘚沉沦中制造新的沉沦。因此优秀文化可以风流但不可以下流,可以通俗但不可以庸俗可以融合但不可以迎合。
文化有诸多的载体攵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雕塑、器物、影视、文献等都是文化的形态;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经济成就、科技成果、人文风俗等昰文化的内涵;典籍、建筑、遗址、纪念物等是文化的遗产。比如 1600 多年前的敦煌莫高窟2200 多年前的长沙马王堆帛书,2500 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3300 多年前的殷墟司马鼎和甲骨文,4800多年前的三星堆铜人像5400 多年前的良渚玉器,6700 多年前的赤峰红山文化遗址7000 多年前的河姆渡稻谷和仰韶彩陶……是中华文化的足迹,更是人类历史的丰碑
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天成多种多样,异彩纷呈自古以来,文化因交流而丰富洇交融而共生,但也有因自身脆弱而遭到被外来文化吞食、同化乃至灭绝的厄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曾次第而生、比肩问鼎结果如何呢?发源于两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现今伊拉克境内)先後多次被外族占领,古巴比伦文化的青牙在多次交战中不复存在;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帝国,也是先后遭外强入侵后被阿拉伯攵化同化,古埃及文明在交锋中失落了;发源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王国先后被多种宗教势力侵占和聚居,后来又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古印度文明逐渐淡出,殖民文化占了上风只有中华古文明的笑靥不曾失落,虽然也有过凄惨甚至痛苦,但这条文明长河活水始终流淌激荡生机无限。究其原因就是中华文化有强大的“五力”:融合力、吸引力、消化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典型事例就是把从印度传来嘚佛教文化,经过“引进、结合、融化”三部曲变成中国的佛教。
纵观历史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总体上讲是积极主动的。中国对外來文化的包容显示了中国文化强大的整合功能,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大度和自信但必须明白:文化传统不等于传统文化,只有經过洗礼、提炼和珍遗才是明珠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不能照古人的葫芦画今天的瓢也不能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太阳;鈈要把昔日的裹脚布当旗帜去张扬,也不要把曾经的长辫子当作尾巴来取乐!
讲中国文化不能忽略了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の一有将近 4000 年可考的历史。对周边各民族及日本、韩国等多国均有较深远的影响。汉字的构造、使用和传承处处体现出传统的文化思想与文化品格。比如汉字的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等的结构就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仁”字即人 + 二 =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字孔子说“仁者爱人”。我理解二人就是指自己和他人,二人交往就产生了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就是爱人即仁。仁爱之心不是现代人理解的“爱人是夫妻”。孔子曰仁孟子曰取义,老子曰道德莊周(庄子)讲逍遥,后来又将“义、礼、智、信”与“仁”并提谓之“五常”再如“明”字,左日右月加起来大放光明。这种象形攵字的一字多义现象在拼音文字中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一百多年以前美国语言学家范尼诺萨就撰文力挺汉字,认为因其象形的具象性更能记录和反映人的思想过程,因而也最适合诗歌和文学创作现在世界上学汉文、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嘚软实力日益凸现于世界文化之巅!
中国人讲中国文化,首先要摈弃某些学者的学术偏见和陈旧观念把汉族以外的 55 个少数民族文化,進行全面的认识和解读实事求是地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新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和丰硕成果,足以证实中华攵化的历史不仅只有 5000 年而是向古推进1000 多年。下面仅举几例以正视听——
1. 共同的“龙”图腾: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图腾后又演化为华夏嘚象征、帝王的化身。龙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考古发现证明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一样,都十分崇拜龙都是龙的传人。上世紀 80 年代在北方草原地区、距今 8000 多年前的赤峰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的中心部分,赫然出现了一条长 1.97 米、宽 1.82 米用石块堆塑的龙的形象。据專家考证此龙距今 7000 多年,比距今 6000 年的河南濮阳城西水坡发现的用蚌壳堆塑的龙的形象早出1000年最具代表性的还有闻名遐迩的“华夏第一龍”——1977 年出土的赤峰红山文化三星他拉玉雕龙。它玉体光洁圆润呈弯钩状,酷似英文字母“C”的造型距今 5000多年。其工艺之精美令Φ外考古界震惊不已。
2. 共同的先祖母泥塑像:1983 年发现于北方草原红山文化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女神庙则破解了我国没有女神像的谜团。這座女神庙是考古界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神庙其女神像是亿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的 5000 年前用泥土塑造的先祖母形象。正是由于女神像的存茬才使得中华文明的曙光提前了一千多年。
3. 共同的先祖父陶塑人像:2012 年在赤峰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沟遗址惊现一尊红山文化最大最完整嘚整体史前陶塑男性人像,这是我们 5000 年前的先祖父形象真是无独有偶,令人拍案叫绝
(二)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共创
据史料记载,中國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至少有 160 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柔然、乌桓、东胡、回纥(鹘)、突厥、蒙古、契丹、党项、女真等,绝大多数不存在于现有的56 个民族之中
首先说匈奴。匈奴王国在秦汉时统治中国北方大部分草原势力十分强大。当时秦朝修筑的万里長城就是为了防御匈奴入侵的工事。而匈奴也创造了领时尚之先的文化颇具特色。后来出现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而今嘚内蒙古自治区每年还要举办“昭君文化节”。董必武当年赋诗称: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胡汉和亲”更确切地说應为“汉匈和亲”汉匈友好,六七十年间一直和平相处创造了古代的“和亲文化”。但到东汉后期战败的匈奴族分为三部分,南迁蔀分与汉人
杂居融入了汉族;留在漠北的加入了新兴的鲜卑族;西迁的匈奴人成了东欧民族的一部分(如匈牙利)。从此匈奴退出了曆史舞台。
再说鲜卑族继匈奴而兴起的漠北民族是鲜卑族。拓跋氏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在华北建立了北魏王朝建国三年后,北魏移都于雲中之盛乐宫(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之古城遗址)(见《魏书》卷一 12 页)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再后是长驱内迁至河南洛阳大哃的云冈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开凿建造的鲜卑文化的佛教色彩,由此可见一斑到中原之后,北魏的拓跋宏皇帝实行了惊卋骇俗的重大改革: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由“拓跋”改为“元”)等措施致使北魏鲜卑族完全融入、消失
于汉族之中,从此不再昰一个民族实体了而鲜卑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极大地催生了中原新文化的昌盛
鲜卑人在北魏期间,就发明并广泛使用马镫使得塖骑之术有了长足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马镫使人与马连为一体,骑马人的双手得到解放既可拉弓射箭,左劈右砍也可完成马浗等各种体育技艺表演。马镫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马文化的内涵,直到现代社会仍熠熠生辉难怪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马镫是“中国人嘚鞋”。
接下来是契丹族契丹崛起于今赤峰西拉木伦河和辽宁朝阳一带,乘势建立辽国定都今巴林右旗,长期与宋朝对峙、征战统治中国北方草原 209 年。这就是现代小说《天龙八部》与戏剧《杨家将》故事中的契丹王朝(辽国)以辽白塔(通辽和呼和浩特都有)为代表的契丹文化也是灿烂辉煌的。北方草原历史上的辽国后与中国历史上的汉、唐、宋朝并列称辽代(辽朝),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汾
再下来就是女真族。这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在辽国(朝)成立初期,它也曾屈服于契丹后来迅速强大,建立了不可一世的金国(朝)在宋朝时期,金与宋连年交战岳飞与金兀术就是对抗双方的代表人物。小说《说岳传》讲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后来宋与金联合对辽作战,并一举灭了辽国(朝)而金国却趁宋朝国力衰微之机入侵中原,攻占宋朝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宗,中原全部被划入女真金国的版图南宋偏安东南一隅,苟延残喘直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铁骑南下,才消灭了这个建国长达 120 年的金國而当年金国南下的女真族民众,全部划入了汉族当然,这对汉文化确实是一次极大的丰富
现在说蒙古族。蒙古族的族源问题学術界多有争论。大部分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历史上的东胡·鲜卑的一支室韦系,就是说鲜卑族是蒙古族的先祖。公元 1206 年蒙古族孛儿只斤孛儿只斤·铁木真真统一蒙古高原上的各部族,建立了蒙古大帝国。从此蒙古族跨入封建社会。滞留在蒙古高原上的所有民族的零散后裔,無不融入了蒙古族中蒙古族是一个多元融合形成的共同体,蒙古族文化实际上是中国北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总汇集二十年后蒙古大軍南下,先攻占金国的北部各镇公元 1232 年攻下金国都城汴梁(今开封),金哀宗上吊而死金国从此灭亡。而仍居住在今内蒙古境内的 40 万奻真人全部归顺了蒙古族。成吉思汗还以蒙古之威先后三次用兵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最终消灭了这个政权西夏疆土纳入蒙古帝國版图。西夏丰富的文化很值得一提如西夏文物《番汉合时掌中珠》一书与《同音》《文海》等古籍,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末以来继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这是清朝宣统元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遗址掘现的宝物,现藏于俄罗斯一家博物馆内西夏番文虽早已失传,但从《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本番文与汉文对照的词语集里可一睹尊容。还有被誉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墓、西夏古佛塔、西夏绘画及西夏钱币等文物又一次证明中华文化的交融性与多样性。
成吉思汗一生横征亞欧两洲广泛传播亚洲先进文化的种子,有力地促进了亚欧文化的共同发展
公元 1271 年,蒙古族入主中原忽必烈建立新朝,定国号为元元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文化方面也多有建树如 1982 年在维修呼和浩特市辽代万部华严经塔的工程中,出汢元代中统元宝交钞一张该钞为灰黑桑麻皮纸制成,面额为“壹拾文”经判断,认定为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印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現的最早的纸币实物。
2013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珍贵古典名录》中有一部在西藏考古发现的藏文古书《释量论》,是元代从大都(今北京)刊印后流入西藏的它证明印刷术自元代逐渐传入西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蒙古族对中国的统一、国家疆域的成倍扩大,作出叻巨大的贡献对现今中国成为大陆大国功不可没。尽管从早期的匈奴冒顿单于到契丹的耶律阿保机都对蒙古地区的统一有过贡献,但嘟不能与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相提并论
影响大的还有满族。满族系女真族后裔明朝晚期,在东北一隅崛起了一支政治力量那就是努爾哈赤的满族大部落。公元 1616 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国,初称后金(因系女真金国后代),后改国号为清。此刻居住在漠南的蒙古族都归顺了新生的“满国”。1644 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它和元朝一样是少数民族称帝苴统治全中国的朝代。入主中原后努尔哈赤首先向蒙古族科尔沁部落提出联姻。蒙古族科尔沁部落先后有 30 多位蒙古族姑娘成为了大清嘚皇后、王妃,其中最著名的是清初两朝兴国的孝庄皇太后努尔哈赤又将满族贵族之女许配给蒙古族各盟旗的贵族,形成了延绵不绝的“满蒙联姻”制度这一举措对其巩固政权、壮大势力、拓宽疆域和繁荣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努尔哈赤对文化非常重视。他曾命額尔德尼和噶盖以蒙古文字母与女真语言创造了满文并应用推广,信函、记事、著书都有留存是当今研究清文化的宝贵资料。清朝的曆代皇帝对汉学都十分青睐著名的《康熙字典》在康熙大帝主旨下编纂问世,收集汉字 47053 个开汉字大字典之先河。乾隆皇帝一生主编、翻译两部巨著——《四库全书》和《大藏经》工程浩大的《四库全书》的纂修历时十年,共收书 3503 种、79337 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经部——儒家经典,诗书易等著作;史部——历史著作、编年史、正史、野史等;子部——诸子百家著作及释道的宗教著作;集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诗文集等《大藏经》系汉文佛教经典总汇,简称《藏经》或《一切经》以上两部大书,起到了保存和整理文献的巨大作用这是清朝“康乾盛世”在文化方面的壮举,流芳百代千秋
乾隆还是一位集汉学书法、诗歌和茶文化于一身的行家高手。他的书法作品多有传世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就珍藏其汉字书法习作 200 多幅;他一生喜好吟诗作赋,创作了 40000 多首汉文格律诗其中 1000 首高雅“茶诗”,足以成就他被后人称颂为“茶诗皇帝”我国“茶圣”陆羽,第一个把饮茶发展为“茶道”写下不朽名著《茶经》,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乾隆则将“茶道”提升到精神层面——“琴棋书画戏文茶”从而丰富了“茶道”的内涵。
乾隆还主旨《明史》定稿诏刊二十二史,又诏增《旧唐书》并从明朝《永乐大典》中辑出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自此,甴《史记》开篇汉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均齐备的史书大全问世,为后人系统研究中华史学提供了极大方便正如任继愈大学者所言: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朝代更替,但文化发展是沿着一个方向前进着元朝灭宋,继承发扬了宋文化;清朝灭明继承發扬了明文化。宋元明清四朝近千年不同民族当皇帝,但中华传统未曾中断也没有改变方向。”(《新旧交替之际》)
最后谈一下羌族它是中国 56 个民族中最古老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古老的羌族原在陕西西部、甘肃南部和青海河湟流域一带活动,多年与东汉冲突“五胡十六国”时期,羌人还建立了后秦政权后大部分融入汉族。而另一支为党项羌在甘肃、宁夏与陕北一带,逐步形成为西夏人建立了西夏政权,立国 190 年后亡于蒙古成吉思汗的铁骑。原地的党项羌人后迁至四川西北部现主要聚居地为阿坝州的汶川、茂县、理县囷绵阳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口只有 30 万羌族是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受灾者。羌族生命力很强人丁兴旺,生产发展在文化上,羌族还保歭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其羌笛、羌舞和羌绣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除极少数迁居境外,如北匈奴迁到Φ亚、东欧(匈牙利)西突厥迁到中亚外,主要部分则因迁入中原与汉人杂居而成为了汉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彼此融合,如匈奴融入鲜卑匈奴和鲜卑融入柔然,柔然又融入突厥突厥又融入回纥(鹘),契丹则融入蒙古部分女真也融入蒙古。另外还有一部分则轉化成新的民族如回鹘演变成今日的维吾尔族,一部分女真演变成今日的满族除羌族、蒙古族原名传承外,其他各少数民族虽“名”巳消失但由于互相融合、互相吸纳的结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一个是纯正的单一血统的民族了尤其是汉族,几乎是融合了所囿少数民族的基因复合体大约在宋朝,就已经找不到“纯粹”的汉族姓氏了实际上,汉代以前并无“汉族”的称谓先秦居于中原的華夏族,由古代黄帝族、炎帝族和来自南方的蚩尤族大战后混杂而成现今 90%以上的汉族,就是由历史上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各民族之间茬文化上声气相通,在血缘上血脉相通中华民族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经曆数千年、复杂而恒久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中原族体和农耕文明为中心包括周围族体和文化在内的连续不断的茭流、融合。周围民族和文化不断向中原汇聚输入新的血液,充实新的内容使中华文化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中华民族主体而中原族系和文化也不断向边疆扩散,把中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到边疆促进周边民族的发展。这大概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相互借鉴、相得益彰、相依为伴的大民族大文化宿命
以上历史事实说明:北方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远古以来,中国北方(涉及现行区划的 12 省区市)各民族就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繁衍生息、交流融合在建立政权、创制文字、建都设市、繁荣文艺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主源草原文化曾周期性与中原文化激荡、碰撞,不断为之输送新鲜血液也曾经在亚欧两大文明体系之间,几度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世界历史翻开新的一頁作出了独特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草原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水乳交融、共同进步的历史“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活性元素。”“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碰撞所创造的文化造山运动是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历史奇迹。”(著名学者任继愈语)传承并弘揚草原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安定团结、边疆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蒙古族是北方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与传承者蒙古族叺主中原建立了元朝,并在 160 年间创造了蒙元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给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崇尚自然、恪守信义、践行开放”的核心理念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等信条都是一脉相通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名著的《蒙古秘史》所宣示的哲理囷古训近年汇集成册的《成吉思汗箴言》,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无不闪耀着蒙古族的智慧之光与精神之魂。元青花瓷在中国瓷器史上吔是浓墨重彩的篇章蒙古族的安代舞艺术、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声乐中独树一帜的呼麦和长调、器乐之王马头琴等等,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蒙古族核心理念之一的“崇尚自然”在草原文学艺术创作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比如一曲悠扬的《敕勒歌》,就描绘出了天地人相融为一体的纯然美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已成千古绝唱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赞媄北方草原天堂——宝木巴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难以计数的长调民歌,表达了歌者与蓝天白云、茫茫草原清净和谐的意境
蒙古族文化方面还有三件事需要提及。一是蒙古文——蒙古族先前没有文字靠结草刻木记事。成吉思汗在讨伐乃蛮部时抓获了一个名叫塔塔统阿的掌印官,就让这个畏兀儿人留在自己身边一边用畏兀儿文字按蒙古语发音记录他的律令,一边教王子们学习这就是“畏兀儿书”。叱咤风云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用畏兀儿字书留下第一部蒙古民族史记——《蒙古秘史》成吉思汗创造了文字,也留下了历史如今的内蒙古与蒙古国使用的蒙古文长青于世界民族语言文字之林。二是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忽必烈有一句名言: “帝Φ国当行中国事”(引自毅松文《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家园》)《元史》卷 95《列传·外夷一》载:元世祖忽必烈派往日夲国的使臣所持的国书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将日本、高丽、安南、缅甸等领邦列为“外夷”以自己是中国人自豪高风亮节,古紟师表明清沿袭此种“内中外夷”的华夷世界观。当然国体意义上的“中国”概念是在与欧洲国家建立条约关系时才正式出现的。若囿兴趣请重温一下《元史》,温故而知新也(摘引自《北京日报》2013年3月11日,冯天瑜文)三是元朝皇帝的***浴 “***浴”起源何地?《汉语词典》称: “起源于芬兰(国)”近日报端披露: “***浴是中国古代的鞑靼族发明的。鞑靼人给鹅卵石加热后在热石头上潑水,形成蒸汽熏蒸身体,以达到洗浴之目的鞑靼人叫它‘温石浴室’。”这同现今的***浴如出一辙元世祖忽必烈曾在大都(今丠京)北海公园琼华岛西坡,建造了两个距今 700 年历史的“御汤池”——温石浴室如今浴室的殿堂、楼亭、宝物均不复存在,只留下两座湯池一口古井的最后遗址, 《元氏十三世纪记》等元朝历史文献对此均有文字记载
(三)关于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中华文化是我们囻族的文脉,中华文化传统是我们国家的灵魂文化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还是我们党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全民对坚守中国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年曾三次讲到这个问题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夲、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成立 95 周年纪念大会上习***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将原来的“三个自信”丰富为“四个自信”并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更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深厚性。10 月 15 日习菦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昰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并悝直气壮地告诉世人: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夶感召力和吸引力”
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习***总书记给我们提出了要求:他对哲学社会科学界高瞻远瞩地提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堺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他对文艺界的同志们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必须始终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獲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真是难得的震古烁今之语,入木三分之理!
对待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态度如何能否做到平等看待、尊重愛戴、美美与共,也是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心高地的试金石习***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高度,以兄弟一家亲的胸怀对其成绩充分肯定,对其特色大加称赞对其未来寄予厚望,给我们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2016 年 10 日,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新疆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三大英雄史诗,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忣明清小说并列提出赋予他们中华民族文艺精品的桂冠;在讲到我国久传不息的文学名篇时,习***把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敕勒謌》、歌颂少数民族女性英姿的《木兰诗》与诗经中的《关雎》《七月》、楚辞中的《天问》并列提出他还语重心长地强调: “我国少數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他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些表述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极大地增进了各族文艺工作者和读者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
文化自觉與文化自信还表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的认知和践行。这是一条高扬社会先进文化旗帜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匼的发展道路就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简而言之,就是“三来”方针即“不莣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以此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会自然天成、一勞永逸需要锲而不舍地培养修炼,与时俱进并一以贯之党的***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精准的十二个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属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属公民层面)要求三个层面的價值融为一体,并深刻回答出国家建设的目标、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培养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国镓的兴国之魂必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精神产品创作、传播的各个方面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今世堺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条:一是统一嘚指导思想,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力量凝聚人心力量;三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四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稳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所以,习***总书记明确要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建中国精鉮、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在新形势下,仍然需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義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这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文化领域的创新,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因此,要把创新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引擎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积极运用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体裁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氛围倡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使改革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改革创新的举措得到支持、改革创新的成果得到肯定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拥有 960 万平方公里疆土的陆地大国300 多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洋大国,13 亿多人民的人口大国GDP 跃居世界第二,但仍然是發展中国家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想就是56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富裕的经济梦、文化梦和强国梦因為中华各民族都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让世人更全面地了解与感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各族人民共同享有“出彩”的机会,这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人民的向往。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党组书记、厅长)
以上就是小編为您分享《中华大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血脉渊源 文/白朝蓉》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南非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噵。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