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老村庄2 南屋石村2 西流庄5 牛毛山村9 沙岭庄11 杨家村12 亢家庄15 枯桃村18 河西村19 华光村20 大枣园村21 西南渠村26 上四方村29 水清沟村33 晓翁村35 湖岛村38 东太平村43 会前村46 小湛山村48 青岛村50 大麦岛村53 东吴家村58 东太平村(下) 61 青岛的老村庄青岛的老村庄 南屋石村南屋石村 撰稿人:刘锦
自十梅庵村往东过青银公路,有一条新修的公路蜿蜒通向群山环绕的小山坳东行 约 3 公里,重峦叠嶂中只见溪水于山石间叮咚跳跃,大片的桃树、梨树、杏树遍植公路 两旁在这万绿叢中掩映着仨自然村:一进坳口的是云头崮村,北边的是猪头石村沿溪 水再向东一点就是南屋石村了。 南屋石村是一个美得让人惊叹的尛山村套一句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名句“环
‘村’皆山也”来形容再贴切不过,村里农舍参差错落卧在大山的臂弯里幽静又悠然。 村周围的山坡上是勤劳的山民们开垦的层层梯田,山溪从村里穿过石块砌成的房屋依 山而建、傍水而筑,真正是“群峰竞秀绕侬家鋶水当门石径斜。 ”村前村后、院里院外种 满了果树春来看花,秋天收果枝叶横斜清香浮动,南屋石村一年四季就像四幅景色不
同的屾水画卷令人陶醉其中。现在你想要在阳春三月寻找春的消息,就上这来看看吧 一夜春风吹来,小小的南屋石村凡是目光所到之处梨花如雪、杏花如烟、桃花如霞,还 有那团团青雾般乍吐绿的柳叶看得人的心就像花儿般舒展着了。 南屋石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说箌南屋石村的建立,得从即墨黄家说起当时即墨有 五大姓:周、黄、兰、杨、郭,俱是名门望族其中以黄家最为杰出。据说明清两朝Φ黄 家共出过 8
名进士28 名举人,无数的贡生、监生、秀才黄家人在京城和各府州县做官 的为数不少。黄氏家族中最杰出的又为黄嘉善奣代万历 5 年(1577 年)考中进士,官至 兵部尚书死后加封太子太保。 (黄嘉善死后葬在小水清沟村旁祖孙三代三座大墓占地几 十亩,人称“黄家茔” 墓侧立有牌坊、石人、石马等,气势恢宏黄嘉善之孙黄培也葬其
中,黄培就是清初即墨文字冤狱的主角被康熙处以极刑,株连长江南北共二百多人著 名学者顾炎武亦被牵连其中。黄家雇来看坟的王、孙等人家形成一个小村“黄家营村” 后 划归小水清沟村。 )南屋石村所在的这一片山脉是当年皇帝赐予黄嘉善封地的一部分黄家 家大业大无暇顾及,山里人迹罕至漫山生着野花椒树,黄镓就请即墨的亲戚袁姓和宫姓 来这里看山以山上野生花椒的收益为报酬。 据乾隆 17
年(1752 年)初修、光绪 26 年(1902 年)重修、1999 年再修的《宫氏族 譜》记载顺治 10 年(1653 年)城阳袁家先来到小山坳里,18 年后的康熙 10 年即墨大 韩村的宫德山又受黄家委托进山,宫家来到山里见一道南北方姠宽约百米的山梁袁家已 在山梁的东侧定居,宫家就在山梁的西侧搭房建屋至今已传了 12 代。 袁家聚居处被称为“东涧” 宫家聚居处稱为“西涧”
。又过了些年刘姓和曲姓陆续迁 来山梁上也盖了房子,形成了一个小山村人们依村东南山坡上的一块长方形巨石为村 名,称作“南卧石村” 这块巨石,如三间屋大刀削斧劈般周正。崂山上的石头本就鬼斧 神工千奇百怪大自然的大手笔雕出无数神形兼備的奇石趣石,令人叹为观止可方方正 正兀立在山顶任凭风吹雨打霜侵雪欺,千万年过去仍像这般刀削般整齐的巨石恐怕不多
特别是茬薄雾缭绕烟笼山坞的时候,抬头向大石望去影影绰绰的就像谁家将一排宅子盖 在村南坡上,村民们于是又将“南卧石村”改称“南屋石村” 只可惜在上世纪中期这块大 石被村民凿成石条盖了房子,再讲村名来历时没有了实物佐证,只能凭后人们自己去想 像了 南屋石村东面的两座山头之间,有一块细高的石头凭空而立十分抢眼,它的形状也
十分奇特像极了一位老婆婆伏在老汉的背上,老汉上身微微前倾似乎要移步向前;倘若 再接近些看老汉的胡子、老婆婆的发髻都是那么清晰逼真,这是崂山的一处趣石景观— —— 有名的“姜咾背姜婆” 传说那是姜子牙完成了封神任务后,背着老伴欲往东海去 飞到这个小山坳上空时,不经意向下看了一眼就被这里的美景洣住,停下来歇息观景
再也不舍得离去。多少年来这对恩爱的老夫妻就这样依偎着,注视着小山坳里的变迁发 展向山民们展示着他們永恒的亲情。村南的山上两个悬崖之间有座天然石桥相连在石 桥面上可看到一串清晰的驴蹄印,传说是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打从桥上过踩上的人们称这 山涧为“天桥涧” ,那天然石桥就是“天桥” 说只有善良的人才能顺利安全地通过这座险 峻的悬空石桥。
从南屋石村姠西北走地势陡低,深深的沟底是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远远的 一片红瓦白墙错落在山坡上,漂亮极了因为这个小村背倚的山頭极像猪头的形状,小村 的名字就叫作“猪头石村” 猪头石村西北是一座小水库,相传此处有一巨石平坦高耸是 当年楚霸王项羽在此修筑的烽火台,这个小水库就得名“霸王台水库”了小水库修建于 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当时农业合作社成立后山坳四周山坡上果林初具規模,灌溉用水明 显不足政府经勘探设计,借着水源山势修了这个小水库小水库储的是真正的崂山泉水, 那一泓碧水波光如镜绵软如綢清澈得如同从十月晴空上裁下的一段碧蓝,镶嵌在青山脚 下倒映着绿树白云;掬一捧入口,清爽爽甜丝丝像加了糖原来,淙淙的屾溪从南屋石 山岩里渗出一年四季不枯不竭,丁丁冬冬穿过南屋石村再向西一弯流经猪头石村入霸
王台水库。老乡们说这一水库的沝平日里是不动用的,只在崂山水库水量减少时才输送 过去做补充南屋石山溪水质特别清冽甘甜,据说这方水土滋养出来的姑娘特别白嫩细腻 有句民谣说得好:“丹山头,小水脚云头崮的闺女不用说。 ”意思就是丹山村的姑娘最会 梳头小水村的姑娘脚最周正,可云頭崮(包括猪头石和南屋石)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养出
的姑娘不论哪里都漂亮,漂亮到没啥可挑剔之处近几年它的上游建了个矿泉水厂,下 游溪水锐减溪面已经窄细了很多,可每天从市区里骑摩托车、自行车赶来取水回去冲茶 的青岛人仍是络绎不绝;而得天独厚几十年來饮用这条溪水的南屋石村民却又另觅到一 股好水,他们集资***了输水管道从东边的山峦深处引来更甜的山泉直通各家各户,享 受著让“市里人”眼热的新鲜和甘甜 俗话说什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来自即墨的农民走进大山,他们的衣食就全部来自山 的赐予這里盛产杏子和桃子,甘美的山水浇灌出的桃杏鲜甜如饴山上的金针菜、拳头 菜、松菇是上等的山珍。前些年这个山坳里还生产盖房用嘚方石和石条据内行人说,虽 然崂山漫山遍野都是石头可有的山上石质松软,有的山上石块切割不成直角用凿子一 打就是斜碴,而這个山坳里的石头颜色青灰淡雅凿出来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用来砌窗台
以下的墙基不但漂亮又结实所以这个村里出了不少石匠,以打石为生上个世纪六七十 年代,公社里成立了采石场每天都有拖拉机进山来买石条盖房。可正是因为过度地采石 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山體被挖成灰白色的大坑,让人痛惜不已 南屋石村的村民们自从定居在这个僻静的小山坳里,就过着简单清贫然而恬淡无求的 日子特别昰老一辈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的老人甚至一生没有沿着那条山路走出
来过,可是在日本侵华时期国民党的“青保”驻扎在崂山裏,这个小山村也不断地遭到 骚扰1949 年国民党军队去宝岛台湾前四处抓兵,山坳里的青年人都躲进四周山上的山洞 里连山外很多人也觉嘚这里与世隔绝,结伴进坳钻进山洞藏身可那天偏偏被国民党军 队堵个正着,共抓走青壮年三百多人光是南屋石村就有五十多名,而苴大都是家里的壮
劳力顶梁柱那一天成为山里山外的村民们记忆中最悲惨难忘的日子,几百个残破的家庭 哭声震天南屋石村有个姓宫嘚青年,被抓时年轻的妻子已身怀六甲几个月后儿子出生, 妻子历尽千辛万苦把儿子拉扯大娶上媳妇生了孙子,黑发熬成白发直到仩个世纪 90 年 代,姓宫的青年已成年近古稀的老人才得以回到故乡,可怜他的妻子终于没能捱到丈夫
回来在无望的期盼中郁郁而亡。年菦半百的儿子第一次见到父亲在那堆黄土之前,父 子二人泣不成声南屋石村,这个如诗如画如仙境的小山村竟然承载了那么多时代嘚悲 剧和痛苦,怎能不让人叹息 上世纪 30 年代,宫家的宫垂臻正当二十多岁他不甘心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里一生伺 弄果树采集松菇,动員两个兄弟一起出去“闯世界” 兄弟三人来到青岛,进了最有名气的
震泰服装厂当学徒震泰服装厂在海泊路上,门头高气派大以工藝精良的西装名扬岛城, 当年岛城的有钱人家是非震泰的西装不穿的解放后震泰名声不减,做的成衣成为青岛人 时尚的追求上个世纪陸七十年代凡是讲究穿戴的年轻人,用掉一个月那三十多元的工资 买上一米毛料做裤子都愿意上震泰的门市部去加工,穿着“震泰的毛料裤子”曾经是很 骄傲的那劲头不亚于今天穿一件进口的“皮尔·卡丹”
。宫垂臻弟兄三人出徒后各自开了 间服装店宫垂臻的小店叫莋“福利洋服店” 。在日本人统治时期民不聊生,很多小服装 店纷纷关闭惟独福利洋服店因收费低廉工艺精湛一直挺住了。到上个世紀 40 年代末因 沧口工厂多,大批工人聚居在繁华的沧口大马路一带宫垂臻瞅准这个商机,把小店迁至 沧口的营子村极受顾客欢迎,沧ロ街上都知道来了一位震泰的裁缝师傅 1956
年,手工业合作化沧口区的私人成衣铺、靴鞋店合并,组成第三靴鞋厂1958 年又分成青岛第三被垺厂(后更名为青岛第三服装厂)和第六靴鞋厂,并厂时全厂评了三 个八级工就是宫家两兄弟和他们的徒弟小徐。宫垂臻的技术全厂第┅每年进厂的新工 人,都由宫垂臻讲课培训他教给徒弟们正宗的震泰剪裁方法,手把手地教他们锁扣眼、
缲衣边这些学生后来都成叻服装厂的技术骨干,从中提拔了几任厂长书记还有一位担 任了青岛市服装公司经理。当年宫垂臻那精湛的裁缝技艺成了南屋石村老宮家的骄傲。 南屋石村坐落在小山坳的最深处层层叠叠的大山把它包围着,外面精彩的世界诱惑 着新一代的南屋石人如今,他们中有┅些人从祖辈居住了几百年的山坳里迁出来在青 银公路边建了南屋石新村,盖起了新房也享受起现代科技带来的新生活……
西流庄西鋶庄 撰稿人:刘锦 西流庄坐落在重庆路与晓翁村之间,有一千多户人家村民们多姓褚、姜、马。十字 交叉的振华路和永清路将西流庄切割成四部分就像一个平面中的四个象限。随着 1998 年 振华路的拓宽本来就显得松散的四个部分更加若即若离,就如同独立的几个村子实際 上过去的西流庄包含着 5 个小村子,有 4 个村曾在地名登记中拥有正式的村名历史上的 西流庄分分合合,上个世纪 50
年代后又总称西流庄 這几个小村分布相对独立,十字路口的西南部分是褚氏家族聚居之处称为褚家西流 庄。东南部分因姓马的人家先搬来称作马家庄,又叫东南屋西北部分姜姓人聚居在此, 称作姜家西流庄又叫西北屋;再向北,本是一大片坟茔和荒地1956 年国棉六厂征地盖 起自建宿舍,市教育局 1958 年建了青岛 31 中学1971 年,西流庄生产大队为解决村民们 住房困难将荒坟平整建了
201 户平房小独院,各姓都有迁过去的派出所立户籍称为西 流庄北村。十字路口的东北原本也是坟茔、空地和沟壑,1963 年西流庄生产大队在大沟 的基础上挖土筑坝建了一个面积 36 亩、贮水 13 万竝方米的西流庄水库用来浇灌菜地。 西流庄村民在 1982 年就全部农转非大片菜地被征用,村子里也盖起了厂房、居民楼
水库失去原有的莋用,现在已经改建为水上公园成了一处风景秀丽的休闲之地。 西流庄在 300 年前建村时被称作新入庄。据沧口区政协 1992 年出版的《沧口文史资 料》记载:1914 年日本侵略中国取代德国在青岛的统治后日本驻沧口的衙门办公事行文 时,错把新入庄译为“西流庄” 当时的地保刘維忠将新村名告知乡亲们,可大家不敢去衙
门纠正也就默认了“西流庄”这个村名。西流庄分成褚家西流庄和姜家西流庄是 1935 年的事了,据民国 24 年《警务月刊》记载:“该村原为二姓各具独占形式,相距甚近 以两姓不睦办事困难,划为两村即褚家西流庄和姜家西流莊。 ”文中所谓的“不睦”是这 样引发的:当时每年冬季农闲时乡里要组织青壮年“站队”操练可大家都不愿意参加, 村里只好按名额汾配褚姜两姓各出一半人员1934
年冬分配下来的是单数,多出来的这个 名额两姓都不肯接受几次言来语去就发生了争吵,以至械斗姜家┅群小伙子冲进褚家 祠堂,将祠堂打了个落花流水矛盾由此升级,最后导致了一村变二庄今天的老人们说 起那段往事,大家都掩不住笑意:为区区小事竟闹到动手打架居然还分成两个村子,真 是不可思议许是大冬天闲着没事干在家里窝出火气来了吧。褚姜两姓分了村相处反倒融
洽了男娶女嫁姻缘不断亲情绵绵。解放后两个村又合称西流庄70 年前分村的故事早已 被大家忘怀了。 在晓翁村和褚家西流莊之间60 年前曾经形成一个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叫做窝铺村 上个世纪 40 年代初,日本侵略军在沧口扩建飞机场强行征用达翁村居民土哋,达翁村居 民被迫迁至一公里外的达翁新村当时正值滴水成冰的严冬,被强迁的村民有的搬到新村
去了有的到附近村里投亲靠友,囿些穷苦人家无力盖房就搬到西流庄西侧这片空地上 搭窝棚居住,所以就得了“窝铺村”的名字窝铺村上世纪 50 年代正式划入了西流庄。 褚家西流庄的居民以褚氏家族为主关于褚姓的来历,一种说法由老人们口头相传 说是在明朝永乐初年褚氏由云南迁入崂山的河南村,三百多年前又迁至新入庄另一种说 法是根据光绪 25 年(1899
年)褚家七世褚守信牵头修纂的《褚氏族谱》记载:“当日原 居掖县,后迁即墨住新入庄,历传十世并未闻及祖所自出,亦安知来自何年、是几世 祖 ”从族谱所记内容看,后人们只知祖上曾住在掖县却无法考究祖先们何年何时自何处 迁居掖县的;族谱记载了三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褚长志的从掖县迁居崂山河南庄(当时 称崂山为即墨) 褚氏镓人尊诸长志为始祖。长志生子连柏、连松连松的独子永福迁徙到
新入庄定居后,在新入庄也就是现在的西流庄已传了十三世 姜氏家族来自崂山。据说北宅的姜家有一支迁移至李村以北的上王埠村过了几代有 个叫姜艾的搬到新入庄,生了两个儿子龙和虎现在西流庄嘚姜家人就是这一龙一虎的后 代,他们自己也称为长支、二支龙和虎又繁衍了“玉、宗、支、方、正、伦、先、平、 青、明、利” ,包括姜艾累计 13 世也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十字路口东南的马家庄是老
百姓的称呼,它是没有被官方登记确认过的村名因这片地面上第一批住户姓马而叫做马 家庄。马家于上世纪初从金家岭搬来初时只有 3 户人家,盖了二三处院落这一小簇院 落实在不像个村子,又因在姜镓西流庄的东南方向于是姜家人便叫马家庄为“东南屋” , 马家人也回称姜家西流庄为“西北屋” 别看这小小的马家庄,1947 年、1948 年时曾昰个 令人谈虎色变的地方村里住过国民党第 54
军的部队,给村民们留下恐怖的回忆那年国 民党军队到沧口驻防时,正巧有姜家的人在马镓庄的空地上盖了 5 大间新房还未曾入住 就强占,那些兵们敛集钱财、草菅人命简直是无恶不作。有个谢连长村民们都叫他 “杀人不眨眼” 。有位四方机厂的工人常常下班后用自行车“拐脚” (青岛方言用自行车、 摩托车带客送往目的地)挣钱补贴家用。一天他“拐”了个穿大褂的先生去重庆路方向,
被姓谢的撞见无端就怀疑穿大褂的是***,要他们停车检查穿大褂的一看大事不好, 跑进胡哃七弯八拐地逃离了马家庄姓谢的大怒,当场拔***把那个四方机厂的工人打死了 1948 年这个谢连长忽然派兵到村里抓了 6 个村民关押起来,薑、褚两姓都有乡亲们知道 他的厉害,多方营救未果最后悟出姓谢的是要钱,急忙之中无处筹措幸亏前街上的由
铁匠为人热心,把怹老婆的一只金戒指借给大家托另外一个庄一个因能说能聊而得名 “张五聊”的人去求情,送上戒指才救出这 6 个村民。大家对由铁匠惢存感激设法凑 钱买戒指还他,直到青岛解放了才凑齐了钱还上国民党部队里还有一个最坏的营长姓匡, 也是害人无数1948 年麦子抽穗嘚时节,有一个年轻妇女带着一小女孩路过西流庄不知
哪里被姓匡的看出破绽,派士兵去抓她们这妇女东躲西藏还是被士兵们从麦地裏搜到了, 抓到马家庄里拷打第二天姓匡的带兵将妇女拉到东北边的大沟里(现在的水上公园处) ***杀,就地掩埋了青岛解放后,解放军刚进城就来打听这位年轻妇女的下落原来她的 确是地下党派到闫家山执行任务的,不幸壮烈牺牲村民们指认了掩埋地点,部队将烮士 遗体运走可那小女孩却不知去向,令村民们叹息唏嘘至今
褚家西流庄西头有一座土地庙,高约八十多厘米里面的土地爷和土地嘙两尊神像也 只有一尺高,但村民们却极为虔诚大事小事都去求土地爷保佑。上世纪 30 年代初青岛 曾兴起一种“押会”的赌博方法,叫莋“押七十二门” 土地老爷的香火更盛了,热心押会 的常去土地庙前烧香求预兆最有意思的是有些输红了眼的人竟把那尊小小的石像偷偷抱
回家,供在炕头上随时烧香磕头求土地爷让他转运。一般情况供几天再悄悄送土地爷 “回宫” 过不几天又被别人抱回去供奉了,有时土地爷老俩口都不在“宫”里双双被村 民们请回去“降吉祥” 。有一次土地爷回“宫”了可他的老伴却好几个月不见回来,村裏 人不免有些着急这时有位叫川圃的老人生病不愈,大家便撺掇他去许愿为土地爷“说”
(说媒)个夫人川圃病好之后,还果真请人淛作了一尊女像披红挂绿吹吹打打地送进土 地庙又过几年,有人发现不远的曲戈庄土地庙里土地爷左右两边各端坐一位土地婆, 其中┅位就是几年前西流庄丢失的曲戈庄土地庙里两尊土地婆石像,从上个世纪 30 年代 一直保留到 50 年代中期土地庙被拆之时西流庄的人也没詓搬回来。说到这件事86 岁
的姜老先生笑道:“大家都说土地爷爷赌钱赌输了,把土地婆输给曲戈庄了!”而另一位 褚老先生却愁着眉道:“她自己跑了有什么办法?”褚老先生那满脸的无奈倒把大家 逗笑得前仰后合。 褚姜两姓家族都比较重视教育都在自家的祠堂里辦了私塾让子弟们上学。姜家的祠 堂在振华路北现在作了店铺,上世纪 50 年代初破除迷信时拆了祠堂的匾额祭祀、议事
的桌椅板凳也都汾给了族人。那张清末民初制作用以摆供品的祭桌给了辈份最大的老人。 那祭桌是紫红色的木料沉重细密,两头云字花样弯弯翘起湔面雕刻着细致的狮子滚绣 球图案,线条流畅清晰两只狮子身上的长毛卷曲,面部表情生动像在对着绣球摇头摆 尾。姜家学堂请了位張先生孩子们给他起个外号叫“张别古” ,还有一位崔金斋先生两 位老师都很温和,任顽皮的孩子上天入地
褚家祠堂在振华路南,現在是晓翁村企业总公司的仓库1938 年褚家在祠堂里办学, 收了三十多名学生都坐在一间大屋里,由从侯家庄请来的私塾先生杨丕元教书学生们 分三个层次,乍进学堂门的学 《三字经》 学完《三字经》的孩子学《百家姓》 ,最大的 孩子念《论语》 杨先生一个人轮流施敎。他随身带一根极沉重的乌木戒尺约有一寸半宽
一尺多长,已经用得油光水滑哪个孩子调皮捣蛋或没背熟功课,就得伸出手来打手板 先生的戒尺一家伙打下去,手心就肿成发面包子所以孩子们对打手心深恶痛绝,每次挨 打时都斜着眼睛瞅着先生扬起的手臂常常瞅准了戒尺落下的刹那间快速把手抽回,这时 杨先生正卯足了全身的劲死命打下去呢戒尺打落了空就会把他 “闪”一下,杨先生的 膀子僦这样被闪掉下好几回先生掉了膀子去找人“拿环”
,不用上课的学生就在祠堂里欢 呼“解放” 1939 年,两个祠堂的私塾都撤掉了西流莊的孩子们都到公立沧口小学(现永宁路小 学)上“洋学” 。沧口小学建于 1913 年是德国侵占青岛后在沧口地区建立的第二所小学, 称为“滄口蒙养小学” 沧口地区第一所小学在徐家宋戈庄,1906 年建称为胶澳帝埠宋 戈庄蒙养学堂,百姓叫它洋学堂
蒙养学堂废私塾课,设立修身、读经、国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清朝末年称 物理化学等学科为格致) 、外语等课程学制 5 年;德国统治时期开德语课,日占时期开日 语课1922 年,我国政府从日本侵略者收回青岛后将青岛的小学区划为青岛区、李村区 和仙家寨区。仙家寨学区包括沧口地区囿三所公立小学:公立沧口初级小学校、公立宋
戈庄初级小学校和公立枣园初级小学校。沧口小学校总校在沧台路并设晓翁村及西流庄 兩个分校。1934 年筹资在永宁路盖起了漂亮的教学楼三处学校都迁入永宁路新校舍。日 本第二次侵华学校停课,到 1939 年复课时各村的私塾嘟基本停办,学生们都开始接受 现代教育那时候,沧口小学请潍坊的郭老师夫妇教书郭老师教算学,他的妻子于庆芳 教国文1942
年,日夲宪兵队的翻译兰贵贤接管沧口小学每到周二,兰贵贤给学生们上 日语课逢他有事不能来上课时,就叫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陈兰香給大家念书小姑娘 的父亲在沧口大马路开当铺,母亲是日本人所以她能讲流利的日语,就成了同学们的 “代课老师” 时隔 60 年,曾在滄口小学上学的老人们虽然把日语忘得差不多了可那个 小代课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大家念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西流庄的村民以务农为主村里的土地多数在重庆路两侧,都是平展展的上好肥田 到现在,这大片的土地上虽然早已建了工厂修了公路,盖了楼房但老一代嘚人非常为 自家村中拥有的好地自豪,他们说土改时将土地划分为 26 个等级像东南山村那些贫瘠的 山地只卡十五六级,而西流庄的地大部汾是 26 级是最高级的,这些肥沃的土地种什么长
什么生产的蔬菜特别水灵鲜美。可在解放前就是守着这么肥沃的土地西流庄的村民们 照旧贫困,姜伦阁老人至今忘不了上个世纪 30 年代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每当秋天收完芋 头,父亲带着他把本应丢弃的芋头叶切碎晒干留箌来年春天缺粮时充饥。在盛产蔬菜的 西流庄村民们从来不舍得将收获的细菜好菜自己吃,真应了那句“卖盐的喝淡汤纺织 娘没衣裳”的古老民谣。那个年代种地养不活家口,到上世纪 40
年代日本人在沧口地区 建的工厂多了起来西流庄就出现了一个特有的怪现象,村裏的青壮年包括姑娘们都去铁 路、四方机厂、纺织厂做工挣钱却雇着人种地,雇工们大部分是从蓝村来的小伙子 解放后西流庄随着时玳的潮流前进,1956 和晓翁村、东南山村、窝铺村联合成立了 农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1958 年又加入了沧口区红星人民公社,后来改称西流庄囚民
公社由晓翁生产大队和营子生产大队组成。公社以生产蔬菜为主是青岛市区蔬菜供应 的主力军,村民们悉心研究蔬菜的培育方法还涌现出不少的种菜能手。如上世纪 50 年代 西流庄的村委主任姜伦德人极聪慧又肯钻研,他担任公社的蔬菜技术员培育的油菜竟 然像棵小型白菜,大家给他一个美名“油菜大王” ;社里还出了“黄瓜大王”崔昭学种出
的黄瓜硕大鲜嫩,让人叹为观止有这些能人的努仂,市蔬菜公司下达给西流庄公社的生 产任务向来超额完成经常受到上级的表扬。今天的西流庄正在静候旧城改造的到来, 大家都盼著住进楼房过上现代化的新生活。 牛毛山村牛毛山村 撰稿人:刘锦 晓翁村的北面有一座不高的山包三个小山头紧密相连,人们根据它們相互对应的位 置分别称它们南山、北山、东山。据 1995 年 8
月编篡的《沧口区志·地理篇》记载:明 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叫刘忙的男子自云南大槐树地迁徙过来,见到这座无主的小山,就在南 山的向阳坡上开荒种地落户于此,大家就称这山为“刘忙山” 、 “刘家山” 几百年丅来, 刘家的后人都搬到晓翁村居住而“刘忙山”由于谐音以讹传讹,叫成了“牛毛山” 这 “牛毛”二字倒与刘忙山的山貌特征极其吻合,此山土层单薄树木稀少就连野草也长不
成青葱茂密的样子;山腰以上的岩石裸露,岩缝砂石间只能生长一种半尺多高、窄叶矮茎 粗砺拉手的山草深秋山草干枯呈黄褐偏红色,稀疏地倒伏着就像牛身上的短毛,所以 “牛毛山”这个名字便极为大家认可在牛毛山喃山顶上,坐落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子 ———牛毛山村小村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现在住着 11 户人家就在两年前小村还没有
正式的村洺,也少有人攀登上山倒是邮电局的邮递员十分尽职尽责,50 年前就给山顶居 住的人家开通了邮路这个小村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末才在地名普查登记中得到承认,2002 年住户们的院门口才正式钉上“牛毛山村”的门牌 牛毛山村最早的居民名叫胡根本。胡根本是即墨城人原名胡升本,他身材魁梧四 方大脸,木匠瓦匠都会做年轻时还能说几句日语。日军侵华时胡升本不知怎样冒犯了
日本鬼子,为躲避日本人加害他带着老婆孩子逃到天津。在天津的日子并不好过生活 十分艰难,还丢失了一个女儿全家人只好又回到青岛。那时正赶上日本囚扩建沧口飞机 场强迁达翁村一部分无处可去的穷苦村民在西流庄西侧挖地窖搭窝铺存身,胡升本就随 着在窝铺村里住了下来靠打短笁养家。窝铺村户籍登记时因他外出打短工去了,村民 们又闹不清楚他的名字就给他登记了个“胡根本”
,从此胡升本就变成了胡根夲1947 年前后,窝铺村原本住地窝子的村民都陆续买下地皮盖房胡根本无钱买地,就去无人管 理的牛毛山顶上拾捡石块搭了几间小屋一镓九口搬上牛毛山,成为牛毛山顶的首家居民 他在住房周围开荒,在这些山岭薄地上种点庄稼家里孩子多劳力少,过得很辛苦 1952 年,滄口飞机场准备引进苏联喷气式飞机老旧的跑道和设施要维修扩建,急需
大量土建用的碎石子儿飞机场为运输方便,确定在离机场不遠的牛毛山上采石加工沧 口大马路上有几个人合伙申请了开采石头的“山照” (现在叫执照) ,成立沧口石材联营社 雇着石匠采石,並大量收购石子儿原本沉寂的牛毛山一下子热闹起来,漫山遍野是叮叮 咚咚敲击石头的声音石材联营社雇了一个叫王金堂的管理石场兼着记账。这个王金堂 是诸城人,1948
年来青岛在沧口大马路租房子住。他也利用山上现成的石头盖了两间小 屋把妻儿都搬上山来,他嘚妻子便也加入了打石子儿的队伍 沧口石材联社为飞机场供应石子整整三年,牛毛山顶的住户也不断增加继王金堂之 后,石场的王石匠、刘家、于家、张家陆续加盟进来牛毛山顶就形成了一个 10 户人家的 自然村。3 年后采石场撤走居民们却不舍得离开这个山顶,仍旧住茬这里他们每次下
山都手提肩抗的从山下带点土回来,在房前屋后造出一块块小园子种菜种花,荒凉的牛 毛山顶渐渐有了生机 上世紀 50 年代中期,胡根本、王金堂等每家的成年人都就了业有了稳定的收入,随 着生活的逐渐好转村民们把矮小简陋的简易房都翻盖一新。有的住户在单位里分到福利 房或在别处买了房子,就把山顶的房子卖掉如现在的居民组长金兰芳大妈,就是从老 住户手里买下的房孓1970
年才搬上山来的。金兰芳的老伴马大爷是平度人,从生建机 械厂退休退休前是厂里的技术“大拿” ,八级板金工一手精湛的技藝,今年都 80 岁了 还有朋友来求他帮忙加工一些精致的铁器物件金兰芳老人 75 岁了,虽然身体有病还积极 地为村里的时忙里忙外 当年在牛毛山顶居住,可真需要点勇气还要克服许多生活上的不便。先说为何住牛
毛山顶要有胆量牛毛山是一座荒凉贫瘠的石头山,特别是南屾的山坡几百年来村里只 把它当做坟茔地,荒冢累累几株野生的刺槐夹杂其中。解放后国家大力开展绿化工作 每年的 3·12 植树节有单位到牛毛山上植树造林,培育了一片火炬树这种树虽长得不算 高大,却耐旱易活到得金秋十月树叶火红,枝梢头结一穗果实如火炬苼产队在坟丘之
间的空地上栽了大量的棉槐,冬天割条子卖钱夏秋季节棉槐长成一米多高,枝叶交织如 网山上很少有人走动,满耳是颯飒的风吹树叶响 再说生活上的不便。解放初期牛毛山远离居民住宅区,购买生活用品自是极不方便 最困难的是没有水电。50 年前雨膤都多当年采石挖的大石窝子成了水湾,长年有水村 民们就在水湾旁边挖了一个 50 厘米见方的洞,取洞里渗水食用到上世纪 70 年代,气候
越来越干旱水湾干涸,洞里偶有些渗水也很脏人们只好下山挑水,吃水如吃油那样金 贵直到文革中期,村民们才各自设法陆续拉仩了电线扔掉了油灯和蜡烛;上世纪 90 年 代接上自来水管,才算与现代化生活接上了轨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牛毛山周围也发生了佷大的变化山前山后成片的楼房如 雨后春笋般生发。特别是山势最平缓的北山变化最早最快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建满了工厂、
宾馆和宿舍,居民小区幽静整洁道路宽阔整齐,绿化程度高每到夏季漫步在浓荫覆盖 的马路上,望着四周如林的漂亮楼房谁也想像不到仅在 20 年湔,这里还是砂石缝中衰草 瑟瑟的荒山 自北山在城市建设的推进中消失后,牛毛山剩下两个山头人们就改称它们为东山和 西山。2002 年李滄区政府在这里修建起占地 136.5 亩的牛毛山公园老坟都迁移了,棉槐
条子也清理掉环山石条路连接起东西两个山头,五条弯弯山路盘旋到各个角落园林处 拉来无数车肥沃的好土,覆盖了山上的乱石黄沙移栽的松树林棵棵都有碗口粗。2003 年 公园完工后的金秋浓绿的松针与吙红的火炬树叶相映成趣,引来不少游客休闲游玩现 在虽是隆冬季节,山上散步舞剑打拳的人仍然不少牛毛山顶的居民们再也不用一箌天黑 就急急关门了,今天的牛毛山像一幅图画人就住在图画中。
沙岭庄沙岭庄 撰稿人:宋立嘉 沙岭庄有四百多户是个大村庄。每年清明节各村都到沙岭庄打秋千,转秋千同时 可上 5 个人可谓盛况空前。过年时各村都到沙岭庄举行踩高跷、划龙船、舞狮子比赛, 至於为什么在沙岭庄没人说得清。猜测起来大概与其经济地位有关吧。 沙岭庄还设有“同乐会” 负责大型的文体活动。由村里大户人镓出资过年时组织到
有头脸的人家拜年。其中扮演旦角的演员最受欢迎吃饭时都安排在正席。沙岭庄有王、 宋、曹、毕、滕五大姓氏历年移民非常多。其中王姓是因德国强占会前村而搬迁过来的 迁居沙岭庄的是王氏的 9 世孙。宋姓则是从杨戈庄迁来的现在已传了 8 世叻。滕姓和下 四方村滕氏是一家各姓氏形成一个圈子,就有了王家胡同、宋家胡同、曹家胡同、滕家 胡同、毕家胡同等村子有两条大蕗由东到西把村子分为 3
部分,这两条大路就是南街、 中街街上有商店、酒馆,街面铺有长方形石条的“车轨石” 方便拉地排车和独轮車的人 力车夫。 值得一提的还有生活在低层的能工巧匠如安瓦匠、张铁匠、周皮匠。安瓦匠勤劳肯 干解放前,家家都有大炕把炕盘嘚又好烧又节柴,没有一定的经验是不行的当然换 瓦砌墙对老安那更是轻车熟路,把山墙老安不用水平和吊线一样垒得又快又好张铁匠打
白铁可是不简单,什么样的东西只要你说出来他就能打出来。他留下俩儿子都学了前 辈的好手艺。一个曾是四方机厂的高级技师另一个还到化工学院给大学生上过多次钣金 课呢。周皮匠以缝鞋为生妻子给他打下手。俩人虽然生活贫困却是相依为命。周皮匠 1986 年詓世没有几天老伴也撒手人寰,让人感叹不已 解放后,沙岭庄得到空前的发展周围的工厂在青岛市是最多的。当工人的村民多起
来捕鱼的基本上没有了,但由于靠海得天独厚吃海的还是很多。沙岭庄的蛤蜊闻名岛 城特产花蛤量大质优,肉嫩味鲜为当地独有。蛤蜊挖回后村民根本吃不完,就晒蛤 蜊肉碰上连阴天则放大锅烘干。后因工厂污染蛤蜊数量大大减少味道也是差远了。 1954 年青岛化工廠发生氯气泄露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在村东很多人中毒,光孩子就十多个
工厂迅速把中毒的村民送进青纺医院,由于抢救及时没有人迉亡,但后遗症留下了沙 岭庄哮喘病人多,人所众知在村东有一条通向第 3 粮库的铁道线,还建了月台1963 年 大洪水,沙岭庄遭受灭顶之災大水把大部分房子淹没,关键时刻解放军赶到现场抢救 老百姓,先把人转移到月台上由于水大硫酸坛子和玻璃容器四处飘荡,很哆战士受伤
恰好又赶上大潮期,水不断上涨解放军又帮助全村男女老少都转移到青纺医院礼堂,青 纺医院免费提供医疗、食物和住处使村民倍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因国家基本建设 需要1958 年经市政府批准,由用地单位的青岛化工厂负责在郑州路(阎家山村)和沙嶺 庄新村建起了新房迁移安置住户。1963 年沙岭庄终于消逝。这是解放后青岛市第一个 消逝的村庄 2000
年,新沙岭庄开始改造一片崭新的夶楼替代了往日的趴趴屋。2003 年新沙岭庄 的市民开式搬进新居新的生活又开始了。 杨家村杨家村 撰稿人:徐东阳、杨盛人 明代永乐年间(1402 姩-1425 年) 一场大规模的“扫北战争”被发动,远在南方边 陲的云南省也因战乱的连锁反应鸡犬不宁,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百姓纷纷外出逃难
其中有一大群杨氏农民,他们悲悲凄凄地告别世世代代辛勤劳作、一草一木积攒的家园 告别曾赋予他们不屈不饶精神的家园,扶老携幼去北方寻觅可以平安生活的新土地、新 家园。他们不知爬过多少山、走过多少河他们要饭、吃野菜,露宿街头荒野他们這一 群难民,风吹不散雨打不散,野兽扑来也不散似乎那时他们就知道“千难万难不离崂 山”
,要不他们怎么回从神州的南端历经几個月的跋涉九死一生地向崂山奔来呢?有的老 人在途中病倒把求生的愿望永远埋在荒山中了。 他们总算到达崂山脚下的乌衣巷(村) 乌衣巷现在属于崂山,在明代属于即墨县因 此杨氏家谱称祖先来到“即墨乌衣巷” 。崂山有个极难攀登的方型巨石景观名为“梳洗樓” 。传说古代有个女子夏天在这里的河边洗头忽然一个仙桃落在眼前,她吃后成了仙变
成一块方型巨石。后人为纪念这个女子把巨石叫做“梳洗楼” 。乌衣巷就在这个名胜的附 近乌衣巷的村民热情好客地收留了这一群面临生活绝境的杨氏同胞。而这群杨氏难民也 茬这里恢复了正常的农民生活他们不久就发现,距云南万里之遥的乌衣巷人不论在生 活还是在耕种上,与他们都有很大的差异他们開始学习北方人在什么季节播种什么粮食,
学着用有烟道的大锅灶做饭学做地瓜干、苞米面饼子、馒头等食品,学北方人怎样盖有 别于雲南竹楼、板屋的砖石房子但是乌衣巷有限的耕地,不能维持这么多难民生活的需 要也就是说乌衣巷村民虽然有热乎乎的好心肠,但昰没有包容他们的能力他们在乌衣 巷“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另寻家园好客的乌衣巷村民向他们推荐了一片开阔的荒
野地带。这裏离海不太远又无长驱直入的海风狂刮之苦,并且既可务农亦能去海上捕 鱼。杨氏难民愉快地接受了乌衣巷村民的真诚建议经过“萬里长征”洗礼的他们,从乌 衣巷“迁居”后来称之为台东的地方如同从南屋搬到北屋一样简单。 他们在这里先搭窝棚随后辟地盖房,烧荒种地建起了最初的杨家村。他们在乌衣 巷所学的北方盖房、耕种技术都派上了用场。后来随着村民不断繁衍、房舍不断建造、
汢地不断开垦杨家村逐渐发展成了有四百多户人家、结构比较完整的村庄。杨家村传统 的老房子都是“乱插石”的泥土墙壁,有 60 厘米厚矮小的平房所以有这么厚的墙,或 许是因为他们来自炎热的南方害怕北方的严冬,把墙垒厚点可以暖和些屋顶铺着老式 月牙状的尛黑瓦。每家都有门楼子、黑漆门门外两侧各有一个香窝,准备年节烧香用的 从家谱上可以看出,杨家村的杨氏家族分四大支。光緒 33
年杨家村就在李村河西 村的山头上,开辟了杨氏茔地五百年前,杨家村建村时四面八方都是荒草野地,举目 不见一户人家后来離杨家村比较近的亢家村、田家村、吴家村、海泊村、太平村,那时 连一点影子也没有杨家村不仅是台东一带最早的村庄,而且很可能昰青岛市区最古老的 村庄如果以现在的标志来界定杨家村的地理位置,简而言之即是辽宁路东端 200 米一
段的两侧一带。南侧面积大能占全村的三分之二。南北的长度有 300 米全村总面积约 有 6 万平方米。北侧那部分呈斜坡形北高南低。出村再往北地势越来越高。辽宁路喃 侧那部分地势低且平坦当年杨氏难民建村时,选择了这样一片土地一定考虑到了这里 背着凛冽的北风,暖和一些若是细说杨家村嘚方位,则是南至道口路北至滨县路,东 至郭口路、清和路西至山口路(现在也是道口路)
。其中包括全部的平定路、道口路大 部汾的姜沟路、部分顺兴路和全部滨县支路。如今辽宁路与滨县支路路口处的市北检察院 就在杨家村内,这个位置本来是杨氏第 15 代“可”芓辈杨氏的院落 杨家村并不是“闭关自守”的。后来陆续有外人来杨家村居住或经营工商业随着杨 氏家族人口的增加,杨家村人也向外“输出” 以迁居亢家庄的为最多。作为青岛市农民篮
球代表队成员之一在山东省农民运动会上夺得冠军的杨孝书,原来就是杨家村囚后来 迁进了亢家庄。 有着五百年历史的杨家村在此后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村民都是以种田为主捕 鱼为辅。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姩代青岛工业快速发展,杨家村的村民才逐渐去附近的工厂 做工同时,杨家村的工商业也渐渐兴旺起来到上个世纪 40 年代,杨家村的經济收入
已基本由农业、渔业转变为工商业。杨家村的青壮年务农的很少大多都到大工厂去做工 了,比如瑞丰丝织厂(青岛丝织厂) 、大英烟草公司(青岛卷烟厂) 、大裕橡胶厂(同泰橡 胶厂) 、青岛啤酒厂等等日伪时期,日本人曾在顺兴路杨家村路段开了几家洋行有于高 洋行、大青洋行等。于高洋行修理自行车加工黑白铁制品;大青洋行也是小铁工厂。杨
家村人也有在洋行做工的日本老板很刻薄,工人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又很低。 杨家村村民也开了一些小工厂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期,住在顺兴路的一杨氏之后开 了鲁兴镓庭铸造厂,铸造小齿轮、小皮带轮毛坯铸造厂在“车间”墙上挖了一个窟窿, 旁边有电机拉着的皮带轮就这样通风,设备简陋极了杨掌柜的雇了 3 个工人,都是即 墨来的男青年一个姓李,两个姓刘的是兄弟哥哥那年 30
岁,是这个作坊惟一的师傅 领着两个工人翻砂。3 个工人吃住都在厂里 “车间”里搭的吊铺,就是他们的宿舍杨掌 柜的那时候将近 50 岁,年轻时在周村的丝织厂干过维修钳工他写得┅手好毛笔字,写的 对联乡亲都称赞不已杨氏村民还在杨家村东南,即现在的 11 路车台东总站的位置开了 一家专钉木头包装箱的场院,為青岛啤酒厂、大裕橡胶厂提供包装箱生意挺兴隆,有十
几名工人辽宁路第二面粉厂后面的昌乐路一带,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还是一片田哋那时 杨家村村民在这里种植蔬菜,但这已是杨家村农业谢幕前的演出了 辽宁路是青岛的交通大动脉。青岛解放前后台东邮电局西側的山口路有马车总站。 车是那种带篷的拉客马车除了车夫,还能坐 4 位乘客马车路经辽宁路、胶州路、中山 路,直到台西区的云南路为了不污脏马路,马屁股上系着接马粪的布兜这就是过去年
青人背的“马粪兜”的来历。清和路靠近台东一路处那时还是拉客的小臥车(轿车)的 始发站。小卧车路经辽宁路终点站在中山路。由上述可见杨家村中的那段辽宁路车水马 龙人来人往,这段辽宁路是杨镓村的商业街街上店挨店,馆连馆其中有源盛栈酒馆, 自家酿造的黄酒不仅节日里必上杨家村人的饭桌,还醉倒八方来客酒馆斟酒用的酒壶,
是小口、大肚、细嘴的锡壶精巧美观。有外村杨氏开的饭馆专做大锅饼卖。吃锅饼 “扛时候” 拉车的、扛大包的力气漢子,常来吃烩锅饼有陈氏开的中药铺。陈氏是中医 世家且以慈善为本,在杨家村有口皆碑他家有一支大钢笔,能打进一瓶墨水昰一奇。 他儿子是骨伤医院退休医生还有顺天馆酒吧(舞厅) 、照相馆、麻将馆和扎彩铺(扎办丧 事用的纸车、纸马、 “金童” 、 “玉奻”等等)
。另外在滨县支路有兴隆货栈,卖米面油盐 等食品还有推小麦、苞米的磨房。 杨家村的人对于遭受大苦大难、又坚韧不拔嘚祖宗有着特殊的敬仰之情,并因此有 很强的家族观念杨家村早年就在清和路与台东一路拐角处建造祠堂。堂内挂着黑漆金字 的“敬修堂”大匾供桌上摆放着杨氏祖先的牌位,墙上张贴着杨氏家谱香烟缭绕,庄 严肃穆每逢除夕夜,杨家村户户都要去祠堂烧香、烧紙、磕头祭奠祖宗之后,再给本
家的长辈拜年接着在夜间要拜遍全村的长辈。祠堂的“堂主” 是一位盛字辈的杨氏,现 年九十多岁身体还挺硬朗。 “堂主”除了日常看管祠堂还要负责把祠堂的房租收入积攒 起来,以备过年买供品祭祀祖先租祠堂闲房的有吴氏、譚氏和杨氏,吴氏为教珠算谭 氏为弹棉花,杨氏为教私塾祠堂还另有闲房停放杨家村老寿星备用的棺木,这些棺木直 到“文革”才清埋了文革除“四旧” ,拆了祠堂后来这里盖了
7 层的居民楼。 从苦难的深渊里走过来的杨家村人对于喜庆欢乐的年节特别珍惜。年除夕除了全 家喜气洋洋地吃饺子,除了恭恭敬敬地给长辈给乡亲拜年老老少少还特别兴高采烈地放 鞭炮。依照传统理念燃放鞭炮是男駭子、老爷们的专利,然而杨家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也 嘻嘻哈哈地放鞭炮尤其是杨家村的顺兴路段,除夕夜鞭炮声之大、燃放时间之长落在
地上的鞭炮纸屑之多,当年在岛城是有名声的除夕之夜,家家都要在十字路口朝西南方 向烧纸纸的周围还要划个圆圈。烧纸是给祖宗送去过年的钱划圈是防备把“钱”丢了。 “朝西南方向” 对一般人来说,也许就如同在土地庙送逝者驾鹤归西一样只是出于一個 概念,完成一个程序但是对杨家村的人, “朝西南方向” 却有不同的感觉。那是一种真
诚是实实在在地怀念祖先、追忆祖先,是浮想联翩、心潮起伏的时刻 对于祖先从云南长途跋涉来到青岛所遭受的苦难,杨家村人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不知道是不是基于这種心理,杨家村的人对敬神拜佛特别虔诚那时台东五路有座胡三太 爷庙。据说原来是狐仙庙因为跪拜狐仙不大符合民间的习俗,后来“狐仙”就演变成了 “胡三” “胡三”自然是男性,因此又变化成胡三太爷庙每年正月初三,杨家村的人必
去胡三太爷庙进香这庙拆得较早,后来在原址上建了台东五路小学以后改名为台东六 路小学。正月初九杨家村的人还要去道口路的下村庙烧香朝拜,同时赶盛大的萝卜会 其实下村庙和萝卜会,就在杨家村里 下村庙亦名清溪庵,是杨家村的重要遗迹下村庙从正门进去,中有玉皇大帝殿東 有关帝圣君殿,西有火帝真君殿还有青龙白虎殿,送子观音菩萨殿以及土地庙。这里
的佛像比湛山寺的还要高大庙东角挂着直径┅米多的大铁钟,一拉系着铁钟的绳子钟 声传得很远。庙门外有两根大旗杆旗杆下端的石垛子的长宽高都有 1.5 米,旗杆底部的 直径也有 30 厘米旗杆上挂着长条黄旗。 那时每年正月初九下村庙都有热热闹闹的萝卜会。萝卜会那天从大裕(同泰)橡 胶厂墙外的道口路,东臸的郭口路北至辽宁路,人山人海杨家村的人在家门口赶萝卜
会,萝卜会也就成了杨家村的大节日萝卜会上不仅有许许多多卖红秧蘿卜的、潍县萝卜 的,还有卖麦芽糖瓜、棉花糖、糖球、熟元宵、热年糕之类民间小食品的以及卖泥老虎、 双管小竹笛、玻璃鼓鼓咚、叭哒猴、小老鼠、皮猴子等玩具的。卖烟花爆竹的摊子也很多 萝卜会上还有变戏法的、练气功的、唱小戏的、打拳摔跤的。最让老百姓開心的还有那
些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的杂耍。再加上锣鼓喧天鞭炮声声,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文革”期间,下村庙被红卫兵砸嘚“稀巴烂” 神像砸了,殿堂拆了现在只能见到两 栋当年道士居住的厢房。厢房屋顶上的月牙形小黑瓦也因年代太久破损漏雨,已被换成 现代样式的太平瓦门窗也更换了,窗变大了门变得透亮了。但是屋檐的精工细作的多 层次多插夹黑砖、支撑屋檐的 14 根朱红色的方形木柱、和近 1
米高的朱红色的护板依然 显示着当年庙宇的庄重与华美。这里现在挂着市北区新闻出版办公室、市北区图书馆、 市北區文化局等文化单位的牌子,给人以新旧文化更替的时代感 以上叙述的家族观念、敬神意识,只是对历史现象的客观记录并无赞赏之意。同现 代文明相比那毕竟是一个过去了的时代观念和意识。 杨家村的老式平房现在几乎都变成楼房了。尤其是辽宁路南侧的杨家村哋面全部
盖成了气势宏伟的七八层居民楼——荣华小区,毫无早年杨家村的痕迹值得庆幸的是, 在辽宁路北侧的杨家村还能看到杨氏传统老房子。在台东一路与清和路拐弯处有孙氏 两栋老房子。月牙形小黑瓦的屋顶60 厘米厚的墙壁,黑砖黑瓦的门楼整块木板的黑漆 门。现在这两栋房子分别经营摩托车修理部和美容院这里成了老杨家村的展览品,成了 怀旧的“宝地” 亢家庄亢家庄 撰稿人:马煜琳
在今山东路、宁夏路交汇处,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景象。如果不看那立在楼群外一 块大石头上镌刻着的“亢家庄”三个醒目大字人們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一处“小溪一曲 抱村流”的老村庄。 据史料记载远在明朝初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村落。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是一张姓家族 那时的庄名叫张家疃。直到清乾隆年间始有亢姓自相邻的浮山所、闫姓自海西相继迁入,
稍后又零零星星迁入一些他姓经过菦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清道光年间亢、闫二姓在庄 里已成为大姓,相传亢家庄的名称也是自那时叫起来的 亢家庄呈南北坐落,占地 180 亩早先隶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1922 年后划归崂山 县1979 年始归青岛市市南区管辖。庄里几百户居民直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还大都以耕田、 种菜为苼做工、经商的只占少数。那时候村民居住的大都是泥墙、草顶的平房窗户没
有玻璃,都是纸糊的也有少数人家在窗户上装一块巴掌大小的玻璃,透过玻璃可以窥视 窗外其作用有点像今天的“猫眼” 。窗外蝎子挺多晚上只要听到窗纸一阵响,拿手电筒 一照准会發现上面爬着蝎子。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末村民们开始用砖瓦、水泥等材料盖 房子,窗户也都装上了玻璃居住条件有一定的改善。但彻底妀善还是在 1991 年后此时
庄里的平房全部被铲除掉,取而代之的是村民们几辈人做梦都想不到的现代化高楼大厦 亢家庄改造前,村民们不泹居住条件差而且购物也相当不方便。庄里没有商店村 民日常生活用品哪怕是一针一线也要到相邻的仲家洼村去购买。偶尔也有肩挑尛贩进庄叫 卖些小鱼虾、盆碗罐之类再就是逢农历四、九,村民可到浮山所集上***些农副产品 庄里倒有一处卖开水的茶炉,不过形式与那时老市区的茶炉不大一样老市区的茶炉
样式好似一个小锅炉,炉上装着透气管水烧开了后,透气管便会发出一种“吱…… 吱……”的哨音呼唤着人们前来打水。而亢家庄的茶炉是在一间十几个平方米的房间里 砌着七八个烧煤球的炉灶每个炉灶上放一把白铁打慥的呈圆锥形的手提壶烧水,当地人 把这种壶叫燎壶一燎壶开水装一暖水瓶有余。有人来打水时茶炉主人就从那些燎壶中
选一壶烧开叻水的,倒在顾客的壶里然后再将倒空了的壶里装进生水放在炉灶上继续烧。 那时候一壶白开水才卖一分钱一天下来也能净挣个三毛伍毛的,以当时的物价水准茶 炉主人一天的生活费用足够了。开茶炉的是一个剃着光头的老头他很喜欢引逗小孩玩, 因此庄里的孩子們都不怕他时常有些顽皮孩子跑到茶炉房门口大声唱着:“马蛋子(青
岛地区把剃光头的人叫马蛋子)开茶炉,一分钱倒一壶小媳妇來倒两壶……”唱完后没 等老头出来抓他们,就嘻嘻哈哈笑着跑掉了每当此时,茶炉主人也摸着自己的光头望 着跑远了的孩子,呵呵哋笑了起来茶炉房还是庄里的“茶馆” ,村民们偷闲便端着茶壶、 茶碗来这里喝茶聊天什么三国、水浒、三侠剑,还有庄里庄外的一些新闻趣事都是聊天 的题目茶炉主人得空也会插上几句,场面挺热闹上个世纪 70
年代后,茶炉关门停业 亢家庄西头有一段百米长的绿蔭道,村民们叫它西大坡道两旁是高大的洋槐树,槐 树开花时隔老远就能闻到甜丝丝的花香。西大坡道北原有一片南北狭长的苹果园南起 西大坡往北一直到吴家村以南、如今的延吉路一带,占地约十几亩大约在上个世纪 60 年 代初果园不复存在了。西大坡的西北面、如紟的青岛手表厂处曾有一座军事堡垒堡垒上
射击孔密布,青岛人习惯叫它二号炮台也叫做小湛山北炮台。它是德国侵占青岛时修建 的当时德国侵略者修了 5 座堡垒,俗称一至五号炮台堡垒之间的堑壕相通,堑壕外设 有两层铁丝网二号炮台铁丝网之外便是亢家庄,当時亢家庄村民走在铁丝网外时都往里 吐唾沫以泄心中对侵略者的仇恨。 庄南有一条大致为东西向的土路往东通田家村,往西一直通往紟延安路海信立交桥
一带路边有一条小溪,每逢雨季涓涓的溪水蜿蜒着从庄西头流到东头。在宁夏路没有 开拓之前这条土路是田家村、亢家庄一带村民进市区的重要干道,每天拂晓时便有牛车 经过这里到市区拉粪牛车的轮子是木头做的,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滚动时发出一种吱 呀吱呀的响声,划破了小庄子黎明前的寂静土路从亢家庄西头到仲家洼有很长一段没有
人家居住,路南侧是一片庄稼地蕗北侧却是一片荒凉的墓地,墓地里有一些塌陷了的无 主坟墓暴露出的腐朽棺木令人看了心生恐怖,村民们传说夜晚这里常有鬼魂出没天一 黑很少有人敢从这里经过。不过在庄里租房住的马大叔却不信这个邪,他是做小***的 经常一个人到市区讨账至很晚才回家,墓地是他必经之路曾有人问他害不害怕?他笑了
笑回答说:“要说一点不害怕那是吹牛经过墓地时只要吹吹口哨胆子就壮了。 ”1958 年 人囻公社成立后墓地被铲平整理种上了蔬菜,现为某电器集团的一处经营生产场所马 大叔的弟弟是庄里的“秀才” ,他喜欢用粉笔在空牆上写一些“东北大街南北走路上碰着 人咬狗,拾起狗来打砖头砖头咬着狗的手……”之类的诙谐顺口溜,写完后他再摇头晃 脑地念幾遍常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马大叔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进了一家国营工厂工 作先是干供销员,不久又当上了供销科长他们一家人吔从亢家庄搬到工厂所在地沧口 区居住去了。 亢家庄在解放前没有学校村民中很少有人踏进过学校的门坎,前面说过马大叔的弟 弟是庄裏的“秀才” 其实他那时也不过是个小学文化程度罢了。解放初期浮山所小学在 庄里设了一分校,校址选在了闫家祠堂这里曾是闫姓村民祭祀祖先的场所,有三间平房
约百十平方米,青砖黑瓦当时是庄里最好的建筑。学校成立初期仅有四五十名学生, 老师是从浮山所小学派来的因场地狭窄只设初小部,学生读到高小时就必须走很长一段 路到浮山所小学本校去上课直到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当时嘚亢家庄生产大队筹资在庄里 新建了一所小学校后庄里孩子们的上学条件才基本上得到了改善。 那时候学校只上半天课放学后年龄稍夶些的孩子都得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比如割草、拾粪、喂鸡鸭等小一点的孩子便凑一起捉迷藏、玩泥巴、捕蚂蚱…… 最让孩子們开心的是夏天到庄西南头一个大湾里洗澡、打水仗,这个水湾里的水不算 清但挺深。有个叫亢正禄的孩子水性特别好他在下水前先鼡小棉花团塞住耳朵眼,然 后一个猛子扎下水去一口气能在水里憋好几分钟不露出头来,很令小伙伴称羡 亢正禄有一个远房伯父叫亢Φ朝,他一直独身同哥哥嫂子住在一起。合作化前村民
们主要靠种菜为生由于人多地少,收成不多日子过得都挺艰难。到了摘黄瓜嘚时候 经常会看到大人们挑着筐子在前面走,后面跟着一群馋嘴孩子争着要黄瓜吃不分给他们 吃吧,他们都是本庄的孩子有的还沾親带故的,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分吧一次就得分 去了好几斤,心里又有些舍不得每逢此时大人们心里都有点左右为难。那时庄里只有亢
中朝挑黄瓜时没有一个孩子敢跟在后面要黄瓜,所以他们家摘黄瓜时都让他去挑亢中 朝的大嫂是一个善良、厚道的女人,摘完黄瓜後她总是用小笸箩装上一些,分给东邻西 舍那些没有种黄瓜的人家的孩子们吃 其实庄里的村民们个个都很淳朴、忠厚,他们祖祖辈辈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单调生活,很少有娱乐活动上个世纪 50 年代,庄里一条较宽的街道上***了一盏路灯
天气暖和的时候,有时便有卖唱的瞎子拉着胡琴、弹着弦子在灯下唱小曲每逢此时,庄 里便热闹起来男女老少都拿着小板凳从家里走出来围着瞎子坐叻一圈,津津有味地听着 唱小曲的瞎子不收钱,他唱完后大家便拿些窝窝头、地瓜干等粗粮放进他的布袋里算是 报酬。 最热闹还得属囸月过去青岛地区有“忙腊月、耍正月”的习俗。亢家庄的村民们每
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前在庄里搭起一座临时戏台连唱三天柳腔戏,唱的都是《皮秀英休夫》 、 《赵明蓉观灯》等传统剧目戏中的角色都由本庄村民自己扮演,别看他们不是专业演员 却唱得字正腔圆、聲情并茂,不时引起台下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那气氛不亚于正 规的戏园。过了正月十五村民们又操起农具,一年的辛勤劳动便開始了他们就这样年 复一年在这块土地上过着单调而又平凡的生活,但大家都挺满足
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政府着手对亢家庄进行改造后,莊里的耕地逐年减少许多年轻人 都进工厂当上了工人,到 1984 年人民公社转体组建了大信农工商公司后,村民们基本告 别了背朝青天面朝哋的农耕生活逐步与老城区融在了一起。 最后想说说亢家庄的名人提到这件事,村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别看庄里没出几 个名人,鈳是文有 “文曲星” 、武有“武曲星” 大家所说的“文曲星”叫闫世臣,上个
世纪 50 年代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大学教授,後来又在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 担任过院长之职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 “武曲星”叫亢中浩建国后曾在旅顺、青岛等 海军基地任职,現已退役在家安度晚年 如今,古老的亢家庄已完全消失了人们从这里已很难找到过去的痕迹,惟有当年西 大坡留存下来的十几棵老洋槐树依然挺立成为已逝岁月的见证。 枯桃村枯桃村 撰稿人:卜振文 乘坐 125
公交车驶出市区进入崂山高新技术开发区昔日的荒坡秃岭全然鈈见,透过 车窗一排排一栋栋的崭新建筑不时地迎面扑来汽车越过张村,但见路边一年四季都摆着 无数盛开着鲜花的花盆不远的地方┅处处花房、花室绵延不断,哦百年花村———枯 桃村到了。 久负胜名的花卉种植村———枯桃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当年有兄弟三人從遥远的云
南来到崂山,他们停留在一山脚下见这儿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景色美丽犹如仙境一般, 兄弟三人被深深吸引于是在山下┅棵行将枯死的桃树旁安了家,并且依这棵树取了村名 ———枯桃村 有神话传说:这兄弟三人浇水、剪枝、锄草,对这棵树备加呵护怹们的善举感动了 花神,施法使这棵桃树恢复生机枯桃树的复活使兄弟三人万分惊喜,于是奔走九州寻
来天下奇花异草,撒播在山野の间不久满山遍野一片灿烂,兄弟们便靠采花种花补贴生 活从此他们世世代代在此沿袭下来。 枯桃村真正形成规模养花有一百多年历史该村从村民采集山花逐渐发展到种花、养 花、进城叫卖到今天形成花卉市场、花卉交易中心,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的20 世 纪 40 年玳初期枯桃村花卉发展就已经具有相当规模,那时候早晨花农们都挑着扁担去城里
卖花全村共有一百五十多条花扁担,每天早晨进城卖婲的队伍“后者扁担未上肩前头 已过转头山” ,绵延达三四里 解放前夕全村已有三百余户人家,人均土地不足一亩村民生活困顿只能靠种花卖花 接济。然而那时社会经济萧条凋敝老百姓尚且吃不饱穿不暖,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养花 于是花农卖花的利润甚微,常常挑絀去的花卖不了甚至还原封不动挑回来。现已 78 岁的
村民曲文庭老人回忆说旧社会光靠种庄稼日子过得艰难,能够上一顿吃干下一顿吃幹已 是很不易了(指吃地瓜干) 买油盐酱醋的钱只能靠父亲和他种点花卖。父亲白天伺弄完了 花晚上还要拖着疲劳的身子到离家不远嘚石岗上去看护自家凉晒的地瓜干,一天晚上父 亲刚来到石岗忽然感到头皮一炸一炸,向不远处一瞅猛然看见前边不远处有一条大狗
茬瞅着他,但眼睛透着绿光方才知道碰上狼了,吓得浑身大汗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这只狼将嘴触到地上发出叫声不一会儿,又来了一只狼两只狼四只眼向他射来四 束绿光,他想跑又不敢这时想起了老人曾说过的 “狗怕蹲狼怕站” ,他便站在原地一动 不动还别说,双方对峙了约一个时辰这对狼居然先行撒离了。 村中赵文庭老人的父亲解放前曾在本市大学路一银行职员的家里及另外几家洺人公馆
里伺弄管理过花卉据赵文庭老人讲,仅他知道解放后本村就走出好几个花农花匠远赴武 汉、南京、北京等大城市去管理和负责婲卉养植与绿化枯桃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花卉 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其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年均气温 12.6 喥C年日照时数为 2622.3 小时,无霜期 203 天多年平均降雨量 754.1 毫米,年均温度
73%地表用地下水资源丰富,这些都为花卉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外在優越条件但真正给 枯桃村带来春天的却是改革开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这几年,枯桃村以市场 为导向大力发展集花卉科研、种植、观赏、交易于一体都市观光农业。 河西村河西村 撰稿人:张婧 河西村以前属于李村镇现在归四方区管辖。这里有一条发源于嶗山的河流———张
村河把这一带分成河西、河东、河南等几个村庄。解放前河西村约有三百来户人家今 天的河西村则发展到三千多戶了,有袁、秦两大姓氏人丁兴旺。从村子现在的外貌能 同时看出村子的历史发展趋势:既有鳞次栉比的商品房,有的还配备了车库丝毫不比城 市逊色;另一面街上却还保留着一排排小门头房、小趴趴房,露天的排水沟小店铺彼此
紧挨着,胡同里老太太坐着马扎凑堆小孩子在一旁疯跑着吱哇乱叫,显示出的是农村风 貌淳朴人情 河西村是个喜欢“忆苦思甜”的村庄。今年 47 岁的袁先生说:“小时候窮到个什么程 度呢家里熬玉米面糊糊,放了几块地瓜干在里边全家八口一人一块,我实在舍不得吃 那块地瓜干想留着下一顿吃,于昰捞出来拿到窗户台上晒着结果家里来了小孩,把我 那块地瓜干给偷吃了气得我哭了个大鼻涕。 ”
“再就是过年吃饺子” 袁先生说:“一年就 吃这么一回饺子,我那些哥哥们精他们先盛半碗,飞快吃完再去添一大碗这样他们吃 了一碗半。我笨先盛上一碗,等我吃完去添的时候就没有了,我只吃了一碗 ”据说,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路上经常有抢人东西吃的,谁要是在街上啃个什么吃会囿人出 其不意一把夺了去。 现在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大大地改变了以前他们只是种地,改革开放以后村里有了上
规模的木材厂、面粉厂、禸类加工厂、机械厂等绝大多数村民都成了工人。现在村民家 里的摆设一应俱全城里人家有的,这里也全都有了 和许多老村庄一样,河西村人是亲亲热热一家人村里有位乡村医生,姓袁经验丰 富,见多识广医术高明,连城里大医院的医生都说袁大夫诊断功夫过硬尤其是打吊瓶 的功夫,堪称一绝一般只有小儿科的护士才敢给胖乎乎不容易找着血管的婴幼儿打针,
还往往不能一针打上而袁大夫不论老幼胖瘦,全部“一针见血” (打进针头后回血状况好 说明打成功) 袁大夫的医德更是远近闻名,他几十年风雨不误地到病人家裏看病随叫随 到,决无怨言他还精通一些十分灵验的民间土方,有个小孩扁桃腺发炎高烧不退袁大 夫叫他家里大人用指头从锅底抠叻些锅灰涂在他的嗓子里,小孩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河西村里有个习俗就是唱柳腔。柳腔是山东吕剧里的即墨腔分支唱起来郎里个郎的, 总有种喜气洋洋的感觉一到节日村里集会,少不了这节目村民们用这个地方戏曲歌颂 今天的好生活。河西村民们似乎喜欢把什麼都编成歌谣、顺口溜比如村里刚开始拆迁老 房子盖新房时,村民们目睹街道卫生死角尚无人管理就编道:“远看一片楼,近看污水 鋶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
”传到了村领导耳里,问题解决之后顺口溜又改了词: “山上窜了将军楼,村内小道铺柏油;大街两侧砌水沟污水不在街上流。 ”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河西木器厂还生产一些小板凳、马扎子、桌面板等等,可现在 在李村、四方各大家具城裏都有了河西木器厂生产的欧式高档家具,这些家具富贵典雅 雕镂精细,堪称精品在青岛高级家具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河西人的生活吔是这样倏忽
之间,旧貌换新颜河西村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华光村华光村 撰稿人:陆南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糾、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与朝鲜人民并肩 作战打退美国帝国主义侵略军,收复了朝鲜土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期间,有一些 在朝鲜的华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3 年,一批从朝鲜归国的华侨被安排来到青岛政府在台柳路河西村南划出了一片
土地给他们安家、生活。與其它老村庄的民宅由各家各户自己盖的情况不一样这些朝鲜 归侨的房子是政府统一盖的,因此式样全都统一如同宿舍,在河西区以喃十分惹人注 意。 孙殿舜原在青岛是***地下党员。1932 年青岛地下党遭敌人破坏孙殿舜被捕,但 他矢口否认自己是***员敌人也缺乏明确证据,尽管审讯多次也动用了酷刑,但因
孙殿舜终始没有招供在关押了一个时期后,他被释放了出狱后的孙殿舜离开青岛,去 了朝鲜曾有一个时期,青岛与朝鲜通航并且中朝之间进出也不用签证。但“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与朝鲜之间不但要签证通行,还受到十分严格的 控制,孙殿舜不得不留在了朝鲜。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发动内战,使得他仍滞留在
朝鲜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志愿军入朝后孙殿舜才得有机会回到祖国,并回 到阔别多年的青岛由于是老党员,孙殿舜当时並没有去到农村而是被分配到了青岛市图 书馆但因脱党多年一直没有恢复组织关系,只是作为一名群众、一名普遍工作人员工作 在青岛市图书馆 这些朝鲜归侨居住的村庄起初名叫华侨社,1956 年成立农村农业合作社又取名华光
社。后来又有一些从前苏联、印尼回国的华僑也被安排在这里,使华光社成为青岛一个 年轻的村庄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村庄。 成立人民公社时华光社变为河西人民公社华光大队,大队长刘保荣系原东北“抗联” 战士是残废军人,他的妻子为朝鲜人也曾是抗联战士,给金日成将军当过炊事员 青岛市图书馆还囿一位名叫王扌为卿的同志,也是早期中国***员原先是“抗联”
的参谋,后退至前苏联又被送到新疆,也因为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洏一直没有恢复组织关 系1946 年来到青岛住在浮山所村。青岛解放后王扌为卿给市委写信反映情况,同孙殿 舜一样被安排在了青岛市图书館并与孙殿舜成了好朋友。孙殿舜带他去华光村见刘保荣 共同回忆当年“抗联”的战斗岁月。刘保荣的妻子是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有功人员朝鲜
和平以后,她被召回国刘保荣也一同去了朝鲜,孙殿舜退休回到昌邑农村老家王为卿 也就再没去过华光村。几十年里華光村在《归国侨民侨眷权益保护法》的保障下,受到 市、区政府的保护归侨们处在农村,但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 改革开放以来,华咣村成立了华光工贸农公司村民们利用与国外亲友的关系,较早 成立了三资企业产品内销也外销。这些侨民回国已近 50 年第一代人多巳逝世,如青岛
市图书馆的孙殿舜、王为卿现在在这里居住的应该已经属于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居民 了他们已不会说朝鲜语、俄语、印尼语了。 青岛市区划调整中华光村被划给了四方区管辖。四方区决定中心东移在原河西村 一带建四方区行政、商务中心,华光村吔被划在这个中心规划里不久,青岛这个年轻而 特殊的村庄也即将消逝华光人将融入大青岛城市的滚滚红尘之中。 大枣园村大枣园村 撰稿人:王宗芳/刘锦
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礼让乡四泊社四甲棘林村的王景于明代嘉靖年间迁徙到了胶州 朱阳社十甲等上村,王景有 4 个儿孓王核、王隆、王纶和王福。万历年间王纶一家又 迁徙到了即墨县汇海王家庄,而王纶的孙子王才富这代继续外迁来到了浮山所下轄的于 家村旁,建屋耕地人丁渐多,于是另起村名因祖籍棘林村,将“棘”字由并列改为上 下叫“枣” (繁体字“ ”
)园村。后因囚口又多再分出一村叫小枣园,这里便叫大枣 园村大枣园村是较大的一个村庄,这儿有集市逢四、九有集,是周围一带农副业产品 集散销售中心 王才富被尊称为大枣园村的“始祖” 。明朝万历 7 年(1580 年)倭寇入侵浮山所一带 直逼大枣园村,王才富全家及村民离村避難躲进崂山的黄花洞中,因山高无路倭寇不 敢入山而退走。王才富等躲过劫难回村重建倭寇烧掠后的家园。王才富的第
6 个儿子叫 王孓信为训教子孙读书求知,于 1586 年(万历 13 年)在崂山岔涧建书院名曰“卧云 轩” 。他有三个儿子:允直、柱今、之垣 《即墨县志》记載:“王之垣,枣园人素以孝 闻, (清)顺治间父(王)子信,母薛氏相继故前后庐墓六年,朝夕苦奠哀感路人, 始终不衰 ”怹的二哥王柱今,字松心是清顺治间的廪监生, 《增修胶志》载他“好读 书,一目十行敏于文”
,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得中於是在村中办起了学堂教授生员, 许多人慕他的文名从各地送子弟来到他门下读书。王柱今有三个儿子如辰、如春、如 云。王如辰芓中台,自幼从父学他在科举上的命运比其父好得多,顺治 12 年(1655 年)中进士任山西交城县知县。交城多山有贼寇,又有猛虎伤人迋如辰到职后,擒 贼寇驱猛虎,为民除此二害深得民心。回到京城后任户部主事,又升任郎中再次
外放,任广西提学道当时的廣西经多年战火,教育事业遭受了极大破坏学堂庭院尽为 荒草,学子无处读书王如辰到职后整顿原有学堂,开办华掌书院振兴广西敎育事业, 很有政绩他逝世后,广西人为了纪念他为他建了祠堂。王如辰著有《北野逸诗》 王柱 今的次子王如春,字令始 《增修膠志》载:“幼聪颖,于书无所不读事亲以孝闻,族党 婚葬不见者皆赖以举。岁饥捐赈多所全活远近佩其德”
。他于康熙 17 年(1678)中 舉人著有《粤游草》等。王柱今、王如辰、王如春父子三人皆入“乡贤祠” 康熙 23 年 (1684 年)王如辰的儿子王懿又中了举人。康熙 24 年(1685 年) 因王柱今三代忠良,诰 赠王柱今资政大夫在大枣园村建牌坊两尊,两尊牌坊相距 50 米东牌坊上题“龙章三锡” ,西牌坊上题“义方式训”
这是青岛市区现存最早的石牌坊,也是山东省仅存的二处石牌 坊之一极有文物价值。 王如辰的墓冢前有墓碑有皇帝的题词,還刻着他两位夫人被诰赐的封号碑的背面 于 1735 年补刻了他的简历及所供职务、称号等(现已不存) 。 王氏家族的墓地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墓葬群也是青岛市区范围内最大的墓葬群。1910 年英国人帕默写的《青岛》 (李厚基译)一书曾对王氏墓群做了详细记载说“著名的棺墓
由彡个墓群组成” 。帕默的《青岛》还记载:中间墓群牌坊外侧刻着:“钦命牺奉处” 雍 正十一年(1733 年) ,牌坊的内侧为工部右侍郎王懿林荫路的墓道旁,依二品官员规格 有石翁仲(石头人) ,石望柱(石柱类似华表) ,石相生(包括石羊石狮,石马)各一 对共 10 澊,十分壮观墓前墓碑,碑额有龙饰显示奉皇帝圣旨。文字上记载着雍正皇
帝惊悉为国家昌盛做出突出贡献的副大臣(侍郎)逝世的消息即派一位高官来祭奠,碑 上还刻有王懿的两个夫人的名字这一墓群还有王懿两个儿子,三个孙子的墓墓碑分别 记为:乾隆三十仈年(1773) ,乾隆四十五年(1780)和道光十二年(1832) 西边的墓群 是王懿儿子王功清及其妻子的墓。可惜这一庞大的墓群及牌坊翁仲、石相苼等石雕艺术
品均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遭到日本侵略者及美帝国主义的破坏。 王如辰的儿子王懿字子文,顺治 8 年(1651 年)生于大枣园村他自幼因家学渊源, 聪敏好学康熙 23 年(1684 年)甲子科乡试中第 20 名举人,康熙 27 年(1688 年)戊辰 科会试中第 104 名进士殿试赐进士出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改授正七品的翰林 院编修,纂修《资治典训》 康熙 36
年(1697 年)又为科举会试之年,王懿任会试同考官 授文林郎。清玳初年沿袭明制,中央六部均设有对官员进行监察的给事中对官员进行 规谏、稽查。康熙 44 年(1705 年) 王懿因清正廉洁,被授予户部给倳中又任刑部、户 部(总)掌印给事中。康熙 51 年(1712 年) 王懿任顺天府府丞,兼理顺天府学政晋授 中宪大夫,此时已是正四品衔 康熙 52 年(1713 年)
,这年康熙帝 60 岁生日朝廷在例行的三年一次科考外增加一 次“万寿科” ,王懿任顺天府文武乡试提调总领乡试科考。乡试結束王懿升任大理寺少 卿,在任期间处理了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吏清朝的“九门提督”是保卫皇帝、京师的高官, 责任重大官职也很高,一向由满族大臣担任当时的九门提督陶和气自认为得到皇帝的 信任,贪赃枉法仅侵蚀天坛银就达一万余两,王懿不畏权贵上书舉报,列举其四大罪
状谕旨刑部查办。刑部尚书巢可托与陶和气是儿女姻亲他包庇陶和气,批王懿举报不 实驳回。王懿再次上书鈈仅弹劾陶和气,也告巢可托勾结包庇结果康熙谕旨陶和气 判刑,巢可托免职王懿晋升为顺天府府尹。王懿弹劾赃官爱护百姓,先後上书中有 《请减琉璃厂民房租》 、 《敬陈速赈以苏民困》等受到百姓们的爱戴,也受到康熙帝的器
重由他兼任经筵侍讲,是康熙子愛新觉罗·胤祯的老师。相传胤祯少年很顽皮,王懿不 因他为皇子竟然罚他“跪读书” ,偶被康熙见到,说:“学是天子,不学也是天子” ,王懿 答道:“有学问为尧舜无学问为桀纣” 。康熙不以为忤王懿被升任大理寺正卿。 康熙朝版图扩大,四海一统惟西北地区噶尔丹势力叛乱,康熙三次派兵征剿康 熙 56 年(1717
年)王懿升任工部右侍郎,身为工部又奉旨去盛京(清朝的留都,今沈 阳)会审案件叒兼任戊戌(1718)年会试副考官,后又任会试总裁(主考官) 康熙手书 “危石江中起,孤云岭上还相逢皆得意,何处是乡关”赠予王懿 康熙 59 年(1720 年)完全平定了噶尔丹的军队,王懿被派去新疆巴里坤(曾为镇西 县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总督屯田,加授通议大夫资政大夫,为正三品仍任
工部右侍郎。王懿在新疆领导了灭蝗为民除害。 康熙 61 年(1722 年)康熙帝驾崩胤祯继皇帝位,年号雍正他即位后,念及自己 的老师王懿着即调他回京,这时王懿已 73 岁长途跋涉劳顿,病死于兰州灵柩运回青 岛,葬于李沧渠哥庄(亦称曲戈莊) 王懿是青岛市内四区古代官职最高的官员,著有《奏 议》 、 《竹里楼诗集》
大枣园文化广场内现立有王懿塑像,他是清代青岛人Φ一位杰出人才 早在乾隆 29 年(1764 年)大枣园村王氏已修有族谱,并由刘墉之父、东阁大学士、 兵部尚书刘统勋作了序其中说道:王氏世玳忠厚继世,受人敬重除了家族先人卓越的 政绩,灿烂焕发的文章之外可供彰显的事迹很多。 王懿长孙(王景七世孙)王绍先书写了洅“序” 九世孙王复盛整理书写了“又序” 。
到清朝末年的宣统元年(1909 年)王氏家谱经重修后由十四世孙王丕连做《重修族谱序》 ,梓刻印行至今大枣园村 90%为王氏族人,其它们姓氏约 56 个 1898 年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 ,大枣园村被划入租借地内属李村区。1922 年中 国政府收回青岛改为胶澳商埠。大枣园村是个大村庄又处于进出青岛的陆路要道,政 府在这设了税务征收所后又设公立枣园小学。1929
年喃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将胶澳商 埠改称青岛市,枣园小学也改称青岛市立枣园小学枣园自明代至民国有着浓厚的知识氛 围。 1921 年中国共產党成立早期***人即来青岛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党员建立组织。 反动政府几次破坏了青岛地下党的组织向明(1909—1969)原名巨向璞,又名巨荆山 化名王仲和,山东临朐人1926 年来青岛,在枣园小学任教1931 年加入共青团,任团支
部书记同年 8 月转为***员。1932 年先后任Φ共青岛沧口区委宣传部委员、区委书记 向明组织工厂工人举行反帝爱国主义斗争,进行大罢工国民党特务前往大枣园企图逮捕 他,時任村长的王永基得到消息后连夜回村通报,使向明顺利脱险去了济南后任*** 济南市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向明任胶东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49 年 6 月任青岛市军
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接管青岛,又任***青岛市委书记、市长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山东分局代悝书记 王仙坡,原名王知昌(1905—1987) 号依山园主,大枣园人曾在枣园小学教书, 1932 年入杭州西湖艺专西画系学习油画。受教于林凤眠、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曾参 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是当时知名的爱国学生领袖,他带领学生赴南京请愿,捣毁报 社数处,烧毁轿车多辆。1935
年王仙坡东渡日本深造1937 年抗战爆发,他几经周折回国 1947 年王仙坡任振青中学美术教师,又成立了青叶画社他的绘画作品师古法今,融汇中 西兼容并蓄,雅俗共赏造诣深厚,作品为国内外收藏为一代名画家。 王彩云 1958 年毕业于青岛 3 中被保送去了西安电讯工程学院,是大枣园村第一个女 大学生也是崂山第一个女兵,后为航天领域高级工程师为通信卫星和宇宙飞船上天的
各种型号做地面测試工作,两次立功枣园学风绵延至今,无论家境如何子女多少,父 母仍不忘传统美德教育子女成才,现在全国担任各级干部者多达 50 囚如今随着青岛市 的发展,大枣园村也在向着城市化迈进 撰稿人:王宗芳 大枣园村补遗 老百姓俗称“老虎山”的虎头石山,海拔 188.4 米赱势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连绵十
数里远远望去如巨兽的身躯慵懒斜卧;虎头石山有九个山头高低起伏,山南的百姓又叫 它“九顶山” 朂西北端的那座山头,天然生成一只老虎头的形状面向西双目炯炯,额头 “王”字清晰可辨虎头石山取名就来自这块象形石。虎头石丅西侧约有五百米之处坐落 着的就是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不仅有着深厚悠远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村子东边山上的自然景观
也不尐除栩栩如生的虎头石外,旁边还有个山头叫做“石人山” 是因为山坡上一块大石 突兀而立,如一个男子站在那里人们称它“石人” ;再往前的山包叫做“蚕场山” (音) , 北坡上有一块七八个平方米大小、光滑平坦的大青石传说汉朝淮阴侯韩信曾站在石台上 点兵,人们就叫这里为“点将台” 说起来村子里的那两座老功德牌坊,今天大枣园村的老人们都会如数家珍传说当年
皇上特意从北京派来兩位风水先生为牌坊选址,风水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占尽地利 那时候地广人稀,从虎头石山上向西望去可以看见村子正对着西海Φ的小岛毛岛村南有 沙岭河(现在叫李村河) ,村北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入海口在双埠村后来忽然一夜暴雨, 白沙河改道李家女姑村) 两条河遥相呼应,与毛岛做成“二龙戏珠” 风水落在大枣园村;
更可贵的是村东虎头石南面和北面各有一条山水流出,弯弯向西茬大枣园村内会合其名 曰“玉带” ,恰恰把大枣园村的前街环抱其中注定村中要出高官。风水先生把立牌坊的位 置定在前街上从此村民们把前街叫做“牌坊街” ,村中两股合流的山水叫做“玉带水” 被视为村里兴旺吉祥的源泉。 大枣园村有一个不同于别村的景观昰村中大姓王氏家族共建了五个“堂” 。堂历史
上被中国人极为看重,是祭神、祀祖和进行政事活动的场所 《礼记》中有“天子作明堂” 的记载,自春秋时期就兴起建堂之风古时官员办公之处称做“大堂” ,百姓的农舍正房称 为“堂屋” 但“堂”而有号,是官宦或書香之家的作为也是身份的象征,如康熙皇帝就 曾赐诸城刘墉之祖父刘启“爱清堂”御笔大枣园村王氏家族在王懿一代分为九支,至紟 仍称“九宅”
九宅中以王柱今一支最为显赫,他家堂号“忠孝堂” 画栋雕梁建筑精美, 就建在最好的风水之地牌坊街上族中划出 40 畝公产专供忠孝堂使费。据说“忠孝堂”匾 额为皇帝所赐即墨县令路过堂前都得下马步行。王家族人另外还设有四个堂村东“东 园鲁” ,后街西头“雨蕴堂” 前街靠北“世谷堂” ,还有一个颇有故事的“孝行可奉堂”
这个“孝行可奉堂”的传说,几百年来一直为老囚们津津乐道还上了同治年版的 《即墨县志》 。说的是王子信的三子之垣素以孝闻名于乡里其父去世后他按古制最高礼在 墓旁结庐守孝三年不回家,族里人很钦佩欲鼓乐迎他回来。可之垣不知族人安排三年 期满自己走回了家,妻子说你自己回了家,别人哪里会相信你已守满三年还猜你是早 就回来了呢。之垣听后回答说:“为父再守三年有何不可
”他转身回到茅庐又守上三年, 前后共守六年怹每天在墓的北面用衣襟兜土为父亲的坟头培土,六年下来取土处竟挖成 一个新月形的大湾人们叫它“月牙湾” 。后来族人为了纪念这對情深父子建了一座堂, 取名“孝行可奉” 一百多年前大枣园村里住过一位汪大人,据说这位汪大人是安徽人官至西台御史。 他看Φ了大枣园的青山绿水在牌坊街北临街建了一座宅院,家眷都接过来同住村中的
地保常因了村里公事去汪大人家,这位大人倒也礼贤丅士每次都把地保让在客座奉茶。 即墨的县令也常常来拜访汪大人还常讨教一些公事,在汪大人的客厅里地保也是客, 与县令平起岼坐的;地保有事去县衙县令见汪大人的座上客来了,也热情接待不像对 其他的地保那样板着脸。因为老百姓讽刺地保是官府的狗所以过去北乡有句笑话 “大
枣园的狗也比县官大”就是由此而来。汪大人在大枣园住了十几年家中突发变故,他的 儿子不小心从小楼上墜地而死汪大人将儿子厚葬在大枣园村外,人称“相公茔” 汪大人 痛失爱子,在此住着心情郁闷于是卖掉宅院离开这个伤心地回了咹徽。 大枣园村王家曾在后街西头与坊子街村接壤处建过一座关帝庙庙里供奉的关老爷灵 验之名远播山西、广东、福建,解放前夕还有外地人在坊子街村打听关帝的“九龙大殿”
实际上真正走近这座“九龙大殿”的人都会大失所望。这座“九龙大殿”大小只有七八个 平方米泥塑的关公塑像只有一人多高,倒是庙门前竖着的两根旗杆是别处关帝庙不多见 的若说起这座庙大名远扬倒有一段故事。大枣园迋家多年在京里做官村里九宅五堂名 声在外,都说王家有的是钱这招得强盗动了贼心。咸丰年间(1851 年)闹“长毛” (太 平天国)
有盜贼假借“长毛”之名半夜来大枣园村抢劫,走到村北今青岛钢厂一带大雾 突起白茫茫寻不到去路,朦胧中见一大汉跨马横刀挡在面前威风凛凛如关老爷模样。盗 贼们本是乌合之众见这跨马横刀大汉更是吓得屁滚尿流作鸟兽散。此后关帝显灵护村 的故事不胫而走,夶枣园村王家更是感激发愿为关公重塑金身,再修一座九龙大殿作关
帝行宫后来这个关帝显灵的故事传播得更远,甚至有外省都有来捐善款盖庙的可不知 何故,及至关帝庙修建之时却远远没有预先规划得那么宏伟高大,庙顶上用了九行青瓦 瓦与瓦之间凸起来,老百姓称做“起棱” 此“九棱”虽非彼“九龙” ,可“九棱(龙)大 殿”却是叫出去了庙里的关公塑像在 1948 年被一个有精神病的村民犯病時发蛮力抱出庙
外,不久国民党军队把庙拆掉取砖修了碉堡名声远扬的“九棱(龙)大殿”就这样消失 了。 大枣园王家还在现在的十梅庵村前建过一座观音庙十梅庵村人称其为 “娘娘庙” 。 庙门前沟里矗立着两棵几百岁的银杏树高约十米,树冠如盖可惜两棵树都是哃性的, 没有授粉的机会也就从来没有结过果子。观音庙堂有五十多平方米供着通体鎏金的观
世音菩萨,菩萨用紫檀雕成头却是铜淛的,慈眉善目据老人们讲这座庙在光绪 11 年曾 翻修过,庙里一棵百年黄杨树挂着的一口大钟上铸着捐款人的姓名装饰庵堂时,请的是 膠州有名的丹青妙手宋孝珍来作画宋孝珍殚精竭虑画出了一生的得意之作,他在庵堂的 东西山墙上各画一丛竹子东山墙上那丛竹看起來如正被雨水冲刷着,片片竹叶青翠欲滴
似能听到雨打竹叶簌簌做响;西边山墙上是被狂风摇撼着的竹林,竹子如波浪起伏高高低 低潒发出竹涛声阵阵。这两幅画炉火纯青几欲乱真曾不止一次发生过鸟儿不辨真假欲 投入竹林撞墙而死的事,所以远近各村都知道十梅庵嘚观音庙里“东山(墙)一棵雨竹 西山(墙)一棵风竹,活活碰死鸟” 只可惜这座庙四十多年前被毁,只给后人留下许多美 丽的故事與遐想 西南渠村西南渠村 撰稿人:李钦堂
西南渠村位于李沧区北部,属楼山办事处管辖该村在重庆中路西侧,南接遵义路 西傍青岛鋼铁总公司,村北侧与青岛人造板厂接壤村庄占地面积 0.27 平方公里,有人口 640 户 2100 人农业合作化时,西南渠村曾与东南渠村、湾头村为一高級农业合作社—— —群英农业合作社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时,称西南渠大队1984 年改称西南渠村。 据历史考证西南渠村始建于明朝永乐仈年(1410
年) 。相传村中的张姓祖先率先从 云南迁徙至此栖身谋生因村东北处有一土埠,所以起名叫安家(甲)埠后因早年间连 绵不断嘚战争,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所以村民期盼战难早日离去为追求这一 良好愿望,又因为村南刚好有一水渠遂改名“南渠” (谐音“难去” ) 。据有关资料介绍 最早西南渠村与东南渠村为一个行政村,统称南渠村约在 20 世纪初才分为两个行政村。
西南渠村因為位于南渠村西所以叫西南渠村。这段历史在民国 25 年 11 月 26 日青岛《公 安月琴》中是这样记载的:“东南渠村和西南渠村原合称为南渠村洇该村原为东西二村, 仅户口一项为一村为了实际办事便利,经村民请求分为两村 村中住着张、刘、吕、胡、栾等姓氏村民。张姓是夶户住村西头;从曲哥庄迁来的 李姓和从夏庄迁来的栾姓,以及吕姓住村东;胡姓则住村中在村东一路之隔的地方叫黄
家园子,那里還住着十多户人家有姓张的、姓李的、姓刘的……却惟独没有一户黄姓人 家,为什么叫黄家园子至今谁也说不出个道理来。村民们给住在那里的姓氏编了这样一 个顺口溜:“张刘匡李袁姜,任钴碌子赵财主打上个楔子吕平锡。 ”村中虽然有许多不 同姓氏家族的村民住在一起但祖祖辈辈都在同一块土地上劳作、生活,恪守着“君子以
诚为贵”的祖训相处得一直很友善和睦,村中无论谁家有事不知道便罢,知道了不管 是哪个家族的都会不请自到主动上门帮忙。 西南渠村原是一个地形东西长、南北窄的村子后经历年村民不断地茬南北两向建房, 又逐渐形成了今日南北长于东西的村貌村中最早只有一条东西大街,村民称之谓老街 这条街也是后来由沧口通往丹屾的穿村公路。早年为了村子的安全老街的两头设有栅栏
门,栅栏门虽已消失多年村民们仍把老街的东西两头称东栅栏门、西栅栏门。随着村庄 在南北向的不断扩展村路也由原先的一条东西向路增加到了六条。 村中有多口水井分别处在柿子行、黄家园子、张全厚屋覀头、村西庙前和村西庙后, 除了村西庙后这口井是村里集体打的以外余者都是个人打的。即便是个人打的井附近 的村民也都去挑水吃,井主人也不制止黄家园子的人原先吃水得走很长的一段路到柿子
行那里去挑水,后来村民张忠训在那里打出井来后那里的村民才鈈再到柿子行挑水。但 张忠训当初打这口井可费了事一开始打出的是石头,人们劝他不要打了可他未动摇继 续打,一直打到十余人深財出来水 在挑水吃的年代,每天早晚人们都要到附近井口打水他们先用担仗钩勾住一只水桶, 然后伸入井中将水摆满再换另一只桶擺,两只桶都摆满了才挑着往家走摆水可不是件
简单事,要有技巧摆不好水桶会脱离担仗钩落入井底,当时在井口捞桶的现象时有发苼 初学摆水者都是用绳子把桶系在担仗钩上摆水,直到掌握要领后才不用系绳子后来,村 里用上了自来水后这些井就都不用了,日玖天长也都先后淤死了 西南渠村中有三个家庙,均是张氏家族的在老街街北上有两个,街南有一个里面 供奉着张氏各支的祖先,逢姩过节族人们都会来此礼拜在这三个家庙中,以村中老街北
面的家庙最为气派规模大、结构考究。这个家庙面南朝向有院墙,院门仩方一块匾上 写“张氏祠堂”
旁白:话说唐僧奉唐太宗御旨出差到西天取
一下便是唐僧师徒四人在路上发生的事
徒四人走在路上,齐唱:“太阳出来我爬山坡爬
山坡我想唱歌。” 孙 咦!师父前媔
个亭子,我们走过休息一下吧! 唐 好! (
徒四人走到亭子坐下) 孙(看四周)师父,这
风景如画实乃赏花赏月赏秋香的宝地,
如我給您照张相吧! 唐(打响指)好!
(跑到唐前递上一包烟)师父,这是
的万宝路 沙(掏出打火机,弯腰点火)
琐状发现八,沙在身後抢镜头)你们两
快滚开看你那丑样,会污染镜头的 (八沙退,
照相) 孙(跑到唐面前)师父您饿了吧?
去给您买些吃的请问您是吃肯德基还是
条? 唐 当然是肯德基啊和上不吃肉
什么,快去! 孙 是!(说罢离去)
师父,您口渴了吧您想喝人头马还是二锅头啊?
這还用问跟往常一样,和人头马了
去买! 沙 是,我这就去 唐 八戒,过
你就不能积极点吗?快去给我买份《华中
年》来 八 好的,那买报的钱…. 唐
蛋当然是你自己出了!这点小钱都不肯为
父出,当心我扣你工资! 八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