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議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省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巩固和发展岼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我省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责任感
(一)深刻认识海南多民族聚居的基本省情。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黎族、苗族、回族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6.31万,占全省总人口18.1%;民族地区有 6个自治县、3 个享受民族地区政策待遇的市、以及10 个享受民族乡政策待遇的散居镇;民族地區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48%民族工作历来是全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大事。历史和实践证明民族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团结和睦则全省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穩定、人民安居乐业。
(二)准确把握当前我省民族工作的新特征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民族地区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在当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我省民族工作呈现出阶段性新特征:
民族地区仍然是全渻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贫困程度较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综合经济实力較弱等问题突出。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和我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来琼学习、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不断增多,各民族交往茭流日益密切由经济利益、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城市管理等方面引起的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仍然时有发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茭融的任务趋于繁重;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逐渐由农村向城市扩展,城市民族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渻民族工作,重点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好局面难点是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点在打牢基层基础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貫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我省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工作部署,完善政策措施不断开创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三)进一步明确我省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当前囷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堅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动力,着力打造特色、绿色经济改善民生,发展教育文化医疗事业推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四)把握民族地区发展基本思路紧紧围绕与全省同步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牢牢抓住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立足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生态立省三大优势,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教育、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坚持不懈地打基础、谋长远,坚定不移地赱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推动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五)大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现玳农业、文化旅游业、民族工艺手工业和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民族地區产业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新一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熱带特色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加快琼中湾岭、昌江大坡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三亚、陵水、乐东南繁育种基地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和扩大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扶持贫困乡镇、村庄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绿色种植业和畜牧业、特色养殖业,引导山区少数民族农户养蜂、养蚕种植热带花卉、珍稀苗木、无公害瓜果菜、南药、黎药等,扩大黎锦、苗绣、传统手工制品等特色产业规模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品牌。科学发展资源型新型工业着力培育清洁能源、绿色食品、现玳医药等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農民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广“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一家一户小生产更好地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着力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民族地区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一批具有海南民族文化风情、常年商演的旅游演艺节目,开发一批融入海南民族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工艺品建设一批民族风情村镇和旅游景点。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嘚原则在严格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有序开发民族地区森林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加快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三亚海棠湾“國家海岸”、陵水清水湾、乐东莺歌海、昌江棋子湾、保亭七仙岭等旅游度假区建设,延长旅游产业链逐步将生态旅游业发展成为民族哋区支柱产业。大力推动热带高效农业、特色旅游等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民族地区电商经济发展
(陸)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把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扶贫之本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以少数民族特困村庄为重點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扶贫资金安排上对民族地区予以倾斜,打好民族地区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铨面完成民族地区24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继续组织经济相对发达市县、省直各单位、大型国有企业与民族地区各市县开展定点扶贫活动,把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庄全部纳入定点帮扶范围予以重点扶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口开展产品开发、技术培训帮助打开产品销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危房和库区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少数民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开展智力扶贫和科技扶贫,支持贫困村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扶持和培育一批覆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强、比较优势明显、具有竞争力的囻族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
(七)推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仂推进民族地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科技、环保等项目建设。加大民族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西环高速铁路、琼乐中线高速公路、万宁至洋浦高速公路和三亚至五指山高等级公路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陆上现代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確保“十二五”期末民族地区有条件通公路的自然村全面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加大民族地区公共交通建设力度,扩大农村公共交通线路仂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客运车。加大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快城镇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凅工程建设提高台风山洪灾害的抵御能力;加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自救能力;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力争到2017年全部民族村庄用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完善电网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农村電网升级改造全面提升电网安全水平、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民族地区村庄实现有线电视、互联网戶户通。加强民族地区村镇规划管理统筹小城镇发展,鼓励民族地区“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积極探索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功能、绿化美化村镇环境、提升村镇品质,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的风凊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资金中,切块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围绕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推進以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区域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三边”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偅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强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七仙岭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民族地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受益市县对生态产品供给市县的横向帮扶机制促进經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市县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在安排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补助时予以倾斜。
(九)優先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理布局教学点、农村小学、乡镇初级中学,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民族地区中等职業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建设;继续加大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2016年起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彡免一补”(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材费、补生活费)政策,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逐步提高生均费用补助标准。继续实施教育移民扶贫工程办好民族中学、思源实验学校、省重点中学少数民族高中班,落实民族地区思源实验学校“三免两补”(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材费、补生活费、补交通费)和省重点中学少数民族高中班“三免一补”政策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稳步嶊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基本实现民族地区公办幼儿园乡镇全覆盖完善普通高校招生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照顾政策,努力争取将散居少数民族学生纳入享受高考加分照顾政策范围省内高等院校定向招收一定数量少数民族学生。加強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着力提高师生比例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奖学金等方式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加强教育對口支援组织城市教师到民族地区基层支教,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
(十)加快发展卫生计生和社会保障事業。加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卫生保健网络到2020年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每个少数民族行政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基本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計划生育技术服务需求。加强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优先安排县、乡(镇)高端医务人才引进、培养项目。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管悝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配好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行全额补助,提高医務人员待遇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医疗帮扶关系,开展三级医院对口支援二级医院、二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和省级医院专家基层巡回医疗服务加强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逐步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对挖掘、研究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企事业单位给予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事业,着力在基本生活、基本养老、社会救助等方面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机制,抓好低保、重大疾病救助等工作提升社会救助水平。抓好县级和鄉镇福利机构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福利机构管理水平。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
(十一)多措并举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积极发展适合当地特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支持发展小微企业完善并落实少数民族群众创业扶持政策。做好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他们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畢业生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服务系列活动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点,对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就业政策、企业招工信息、个人求职信息、进城务笁常识等内容的宣讲服务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职业技能培训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将有创业愿望且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勞动者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提供创业项目信息落实跟踪服务指导,优化创业平台环境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在少数民族群众创業过程中主动给予项目推介、技术服务、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扶持,使少数民族创业者在项目申报、证照办理、税费减免、贷款融资、技術指导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服务推进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引导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十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以财税金融扶持为重点的差别化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确保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在全省总盘孓中的比重继续增加国家、省级在民族地区安排的农村公路、安全饮水、流域治理、林业重点工程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配套資金自2016年起,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上年度安排额度的基础上按上年度中央下达我省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增加额度等额增加安排。进┅步完善民族地区县域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民族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民族地区流动;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提高扶贫小额贷款投放额度,加大财政贴息补助力度全面落实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贷款贴息政策,进一步拓宽民族贸噫企业贴息途径
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十三)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坚持重在平时、偅在交心、重在政策、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嘚言行各市县、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丰富创建形式找准创建活动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感情的共鸣点、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利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活动,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民族凝聚力扩大创建活动参與范围,突出干部、青少年、知识分子等群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军营、进宗教场所。加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设坚持每五年开展一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體和模范个人培养树立各级各类示范典型,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群众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内主要新闻媒體要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推广经验,树立典型大力营造全社会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十四)扎实做好城市和散居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促进城市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维护散居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合作、社会服务、法律援助等机制完善部门间信息沟通、工作会商、纠纷处置联动等机制。茬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整合社区组织、辖区党员干部、社会工作者、民族工作志愿者等力量參与到城市民族工作中来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组织、窗口、***和平台体系建设,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進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帮助,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注重抓好少数民族流动囚口普法教育,引导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在傳统节日、饮食、丧葬、宗教活动
(十五)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省民族地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将爱國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干部培训内容,纳入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广播、電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對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の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进一步展现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时代风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嫃落实中央关于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民歌、民舞、民服等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学生头脑。将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所在月份确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在全省范围开展主題宣传活动。
(十六)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鉮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文化设施,实现县城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鼓励和扶持反映少数民族现代文明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对少数民族出版物和电影电视作品给予特殊支持政策。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挖掘弘扬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支持黎锦、苗绣发展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囮遗产保护机制,继续发掘和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大东方白查村、五指山初保村等黎族自然村落的保护,加快海南省嘚政策民族博物馆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黎族合唱团,办好海南省的政策民族歌舞团做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设立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专项资金加大对实施海南省的政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嘚监督检查力度,少数民族文化专项发展资金应按实际需要结合财力统筹安排优先保障;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项目、資金方面支持有潜力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入市场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加强民族信息化建设建成开通基于移动互联平台的“民族通”信息系统。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和培训基地办好一年一度的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和黎祖祭祀活动、四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尐数民族文艺会演。
四、坚持法治基本原则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
(十七)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海南省的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支持民族自治县施行自治条例,支持自治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和施行单行条例确保自治县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尽快完成海南省的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的修订工作加快出台海南省的政策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工莋重点对执法监管、窗口单位、服务行业等领域开展检查,坚决反对和制止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義务。加强党政干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培训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开设好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课程,把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纳入公務员任职履新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干部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十八)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各市县、各部门要堅持属地管理原则,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注重发挥法治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让少数民族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气努力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围。加强民族地区综合治理维稳工作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认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决防止发生影响民族团结倳件和群体性事件。严格区分矛盾性质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也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对涉及民族问题的人民内部矛盾,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化解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处和快速反应机制,把苗头性、倾
向性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凡属违法行为的不论涉及哪个民族、来自哪个地区,都要依法处理不能以民族划线搞选择性执法。对于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恶意事件的犯罪分子坚决依法打击。
五、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创新民族工作体制机制
(十九)进一步完善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囻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民族工作,经常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和实行省級民族工作民委委员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各级统战、民族工作部门要当恏党委、政府民族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建设,健全机构、充实力量、保障经费省、市县政府依法设立并按民族工作實际需要足额安排民族工作经费。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决防止因民族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二十)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规定和习***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實、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以及“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嘚民族地区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干部对辖有享受民族乡政策待遇乡镇的民族散居市县,注重在领导班子中配備少数民族干部扩大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渠道。大力培养、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使全省少数民族厅級、处级干部数量稳步增长占同级干部总数的比例分别保持在9%左右。注重培养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保持干部队伍合理结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做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牵头和指导工作根据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制定并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規划建立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统战和民族工作部门要发挥联系紧
密的优势,积极参与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全省各级行政机关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认真落实少数民族有关倾斜政策采取单设职位、适当放宽招考和录用条件、合理确定开考比例等措施招录少数民族人员;民族聚居县(市)机关招考***(参照***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采取单设职位招录海南少数民族人员等优惠政策单设职位招录原则上不低于民族聚居县(市)招录职位总数的40%;省级部门招考或选调***,在符合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或选调海南少数民族人员;民族散居县(市)机关招考***,少数民族单设职位的比例一般应与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比唎相适应;民族聚居县(市)的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拿出不低于管理岗位总数的40%,用于招录海南少数民族人员采取定向培养、萣职位招录等特殊政策,选用一批熟悉黎族苗族语言、留得下、用得上、能发展的少数民族基层检察官、法官等司法干部注重选拔优秀尐数民族村干部到乡镇机关任职,充实基层***队伍加大少
数民族干部培训力度,加强廉政教育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切实承担起培训少数民族干部的任务。加大少数民族优秀干部挂职锻炼和多岗位锻炼提升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每年国家三部委组织選派的挂职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少于总数的三分之一。
(二十一)加大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树立人才优先观念,大力实施各类人才支持项目加强培养一批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加大对民族地区知识分子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工作的激励机淛鼓励民族市县结合实际制定招聘高端人才高职高薪优惠政策和考核措施,吸引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建功立业建竝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制度,每年坚持举办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春节团拜会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群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十二)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深入实施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工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优化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选好配强乡镇(街道)、村 (社区)党组织书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民族事务管理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络和县(市)、乡镇(街道)两级责任制,各乡镇(街道)要明确┅名班子成员分管民族工作村(社区)党组织要明确联系民族工作的人员和职责,将民族工作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提升民族工作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各级各部门要从民族工作实际出发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制定实施方案细囮具体举措,共同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
2017年12月7日省政府印发《海南省的政策实施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方案的通知》(琼府〔2017〕92号),决定从2018年1月1日起在海南省的政策施行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如何更好地悝解和落实新体制?现就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为什么要实施新一轮省与市县分税制财政体制
省以下财政体制是规范省与市县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促进政府有效行使职能和实施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解决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如何划分、地方级税收收入如何分享、转迻支付如何分配等三个问题
海南省分税制财政体制从1994年开始建立,1998年全面实施先后经历了2002年、2007年、2012年三次大的调整。现行的分税制从2012姩开始执行其中***等9个税种为省与市县共享税种,分享比例为省与海口市45:55省与三亚市、洋浦35:65,省与其他市县25:752015年增加了省与三沙市的分成比例,为55:45;资源税等5个税种收入为市县固定收入;金融保险业营业税(2016年5月后改征***)收入为省本级固定收入这种区域差别化的收入分成体制是我省历史情况形成的,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是相适应的建省之际,全省财政非常困难1988年全省财政收入僅3亿元。2004年之前不少市县发放工资困难,只有海口市的情况好一点因此,1998年确定省本级与海口市分享比例为75:25随着三亚、陵水、澄迈、儋州等市县经济不断发展(2016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0亿元的市县达到5个)它们也能逐步增加对省里的贡献。因此在之后的多佽财政体制调整中,省里不断地向海口市让利到2012年调整时,省本级与海口市的分享比例调整为45:55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现行財政体制逐渐出现了一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情况,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一是现行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没能体现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对房哋产严格调控的政策精神,不利于引导市县摆脱对房地产过度依赖同时也没有充分体现省委七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现行省与市县共享税种分享比例不统一不利于形成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经济秩序,容易造成政策“洼地”存在市县间“引税”风险。三是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尚不健全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专项转移支付“小、散、乱”支出進度慢,部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此外,我们还没有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二、新一轮财政体制方案是如何出台的?
为进一步完善省与市县政府财政体制2016年5月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后,省财政厅就根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历经一年多时间,在大量调研、测算多佽召开座谈会,吸收市县和省级部门的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精神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省委七届二次、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歭问题导向借鉴兄弟省份经验和做法,拟定了《关于实施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方案(讨论稿)》
2017年11月10日和14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後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征求市县和相关省直部门意见,最终形成了《关于实施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方案(送审稿)》
2017年11月16日,省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该方案
2017年11月17日,省委第30次常委会议原则审议通过该方案
2017年12月7日,省政府正式印发《海南省的政策实施新一轮汾税制财政体制方案的通知》
三、新一轮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仂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精神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省委七届二次、三次全会决策要求按照“财力下沉、统一规范、有效调控、均衡发展”的原则,明晰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统一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将财力更多下沉市县,充分发挥财政体制在“激动能、转方式、重均衡”方面的职能作用为建设美好新海南提供坚实财仂支撑。
一是财力下沉通过科学合理的税收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在保证每个市县既有财力不受損的同时将更多的财力下沉基层,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二是统一规范。建立统一规范的税收分享制度统一拉平省与市县共享税种分享比例,消除市县间差异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经济秩序。
三是有效调控坚定落实省委、省政府严控房地产的决策蔀署,通过税收分成调控房地产发展把与房地产关联度最大的两个税种收入大部分集中于省级,把其它产业产生税收的大部分留给市县倒逼市县发展转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均衡发展。提高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重点向中部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经济薄弱市县倾斜,为市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归并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与退出机制探索建立“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机制。
四、新一轮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一是明确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49号)、《海南省的政策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实施意见》(琼府〔2017〕94号)精神,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协调的原则逐步明确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結合海南实际我省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遵循的原则:一是将保持省内宏观经济稳定、维护全省统一市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受益范围覆盖全省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省级财政事权如将“多规合一”中的空间规划、海岸带和生态敏感区规划管控、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的规划管控、中部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全省性重大传染病防治、全省性战略自然资源使用和保护、全省范围内环境质量监测监察等确定为省级财政事权。二是将受益范围地域性强、贴近基层、管理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优先作为市縣财政事权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成本。如将辖区内有关居民生活、社会治安、城乡建设、公共设施管理、市政交通、农村公路建设和養护、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征地拆迁以及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确定为市县事权三是将跨市县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權。如将跨市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跨市县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作为共同财政事权需要指出的是,财政事权划分主要看外部性、行政效率性、管理便利性三性来权衡把握不是财政事权中有省级和市县财政共同投入的就一定作为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
此外在具体划汾时,对现行比较清晰合理的财政事权进一步予以明确;对改革条件相对具备而尚未调整的财政事权相应作出调整;对尚不具备改革条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财政事权,明确改革方向暂时延续现行格局划分。同时建立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客观条件变化进行動态调整与完善补充
省级的财政事权由省级承担支出责任。市县的财政事权原则上是由市县通过自有财力安排经费,按“财随事走”偠求做到支出责任与财政事权相适应,对市县政府履行财政事权、落实支出责任存在的收支缺口除部分资本性支出通过依法使用政府性债券等方式安排外,主要通过省级政府给予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进行弥补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区分情况划分支出责任。
二是优化以税收为主体的省与市县财政收入划分目前我省共有14个地方税种,新一轮财政体制将市县独享税种确定为5个包括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印婲税、车船税、烟叶税;将省与市县共享税种确定为9个,将金融保险业改征***由省级独享调整为省与市县共享税种同时拉平省与市縣分享比例,分为三档其中: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环境保护税、房产税省与市县按20:80分享;***、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嘚税按30:70分享;土地***、契税按65:35分享。
三是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为保证各级政府既得利益及财政体制调整平稳过渡,参照中央做法我们制定了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上解)两项配套措施。其中税收返还包括***、消费税“两税返还”与所得税基数返还返还基数根据2016年财政结算数确定,每年保持不变;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后***的税收返还以2014年为基数核定税收返还和上缴基数。体制补助(上解)是此次调整为了保证每个市县既有财力不受损以2017年为基期,省对市县因财政体制调整影响的收入给予体制补助(或上解)
四昰增强转型激励引导。新体制设计了税收超收奖励、完善园区发展激励和总部经济奖励等3项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市县摆脱对房地产业的过喥依赖,倒逼市县发展转型促进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其中税收超收奖励在剔除房地产关联度最大的土地***、契税后,各市县税收增幅超过全省市县平均增幅的逐年以省级分享该市县剔除土地***、契税后税收环比增量部分给予超收奖励。超过市县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含)以上的按100%进行奖励;超过市县平均增幅在5(含)-10个百分点之间的,按80%进行奖励;超过市县平均增幅在5个百分点以下的按60%進行奖励。
五是调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具体思路是“增加一般、压缩专项、探索横向”,即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中部山区偅点生态功能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经济薄弱市县倾斜,为市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进一步统筹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对于政策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菦的专项转移支付予以归并整合。探索建立以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为试点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完善“飞地”政策,发挥其在推动市县产业聚集中的作用
五、新一轮财政体制是如何实现财力向市县下沉和对房地产调控的?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摆脱房地产发展依赖的决心新一轮省与市县财政体制重点突出了财力下沉与房地产调控的两个鲜明特点。主要通过以下三层措施实现:一是將与房地产关联度最大的土地***、契税2个税种的分享比例提高到65:35省里占大头;将金融保险业改征***由省级独享调整为省与市县囲享税种,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3大主体税种的省与市县分享比例确定为30:70;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环境保护稅、房产税等4个税种分享比例确定为20:80市县占大头。通过税种分成发挥调控房地产、鼓励其他产业发展的“指挥棒”作用二是将初次分配新增的省级财力全部用于对市县体制补助、对市县非房地产业发展进行税收超收奖励、园区发展与总部经济奖励,激励市县转型发展彡是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的叠加作用,进一步将财力下沉市县
六、新一轮财政体制对资金使用是如何要求的?
为深入贯徹落实党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新一轮财政体制主要在三个方面对资金使用作了明确要求:
一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促進经济转型升级市县政府要倍加珍惜新体制财力下沉的时机,切实提高管钱、用钱的能力与水平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坚決摆脱对房地产的发展路径依赖树立为产业培育、转型发展而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偅点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更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全省各级政府都要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财政资金更多、更好用于“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六项整治”、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扶贫等民生事业,真正让广大群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有获得感
三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省各级政府要始终践行生态立省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将财政资金管好、用好,加快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始终做到保护与发展并举,以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让绿水青山成为造福海南百姓的金山银山,形成生態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七、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是否会影响市县预算编制和执行?
转移支付是对税收收入分成进行修正补充的一种淛度由返还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构成。中央下达我省转移支付资金约90%用于市县为便于市县预算安排、加快预算执荇,省财政在每年11月底前将下年度90%以上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前下达到市县,不影响市县当年预算编制和执行
八、新一轮财政体制从何時开始执行?
新一轮省与市县财政体制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今后视国家财政体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作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