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手下到底有几个武将?看三国志周瑜传里怎么的也有三十来个叫得出名字的武将。

原标题:如果周瑜没有英年早逝那么他的两分天下之谋能否实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读史其实不怎么带感凊,但是对于周瑜这个悲剧人物是很早开始就寄予同情了的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名为《建安十五年》的历史小说这篇小说最迟在本卋纪初那几年就可以在一些三国题材的BBS上见到了。那篇小说的作者也是个周瑜粉里面就隐隐谈到了孙权对周瑜并没有那么信任,当然凊节没有向阴谋论方向走,但是对于当时只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震动了。

之后读到正规史料时一些细节则让我感到周瑜之死背后的疑云并非空穴来风,终于自己整理出了一篇文章一开始发在人人上。在知乎上看到题主的问题时感到有必要来回答它。

我的回答是:即使周瑜不死于孙权的阴谋按照下面对这一时期形势的论证,他绝无可能顺利进行二分天下的计划

最后还是需要嚴肃地声明一下,阴谋论绝不代表100%的历史事实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过它起码应该是逻辑自洽的。下面的论证其实都是为了这一点看箌 @姬轩亦

兄与我想法暗合的回答,我很欣喜不过姬兄的***好像过于笃定于阴谋论,略显得故弄玄虚了一些这也算是美中不足吧。毕竟中古史材料一共就那么多,前人也钻的差不多了“搞个大新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能提出一种自洽的可能,就是幸运了

举个唎子吧,妹子约会迟到她说是路上堵车了,但是我根据她平时的性格判断她是看韩剧看忘记了。这后一种看法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昰,但是史书只会记载妹子官方的说法

这就是阴谋论、记载和真相的关系。

搞清楚了这个就可以放心地看接下来的内容了。

建安十五姩周瑜去世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

曹操重要幕僚郭嘉于三十八岁去世后,曹操曾对荀攸说他的死是“中年夭折”十分哀痛。(《三國志周瑜传·郭嘉传》,以下出自此书者只注明传记篇目)可见虽然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平均寿命颇低,但对有一定地位可以享受最好医療条件的政治军事人物来说,36岁远远不是一个正常的死亡年纪

事实上,在整个后汉—三国时代达到了周瑜的地位(去世前为偏将军,喃郡太守)而又在比周瑜年纪轻时自然死亡的寥寥无几。其中最有名的恐怕便是35岁去世的魏明帝曹叡与30岁去世的吴景帝孙休这两位自呦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了而周瑜短暂的一生中长期辗转于各地征战,去世时离赤壁之战相去不到两年可谓恰好在自己事业嘚巅峰时期。

若是故事到此结束恐怕我们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过早地让一代名将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如果仔细阅读了相关史料我們对于周瑜的死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疑问。

“夭亡”和“暴亡”在史册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夭亡可以是长期卧床病重不治一把年紀的人也可以突然暴亡。按照常识从染病到发展,到最后死亡一般需要一个过程。在整部《三国志周瑜传》的体例里被记载“卒”戓“病卒”的人物,一般可以认为是比较平缓地去世的在这里我们以吴国官员骆统为例,他和周瑜一样三十六岁就去世,毫无疑问属於“夭亡”《骆统传》中记载道:“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而以前对其政治军事活动的记载停止于黄武初年在濡须带兵抵抗魏将曹仁的事迹。对于骆统来说他的死显然不在“暴亡”之列。

对于周瑜的死本传的记载是“……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彡十六。”虽然用的词是“病卒”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典型的暴亡要证明这个结论,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周瑜去世时的背景

赤壁之戰取得大胜后,周瑜并未就此班师而是对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展开了趁胜追击。经过一年多的相持曹操指派防守江陵的曹仁撤退,东吴集团控制了整个长江北岸的南郡地区而同一时期,赤壁之战时处于周瑜羽翼下的刘备集团趁机接收了抵抗薄弱的荆南地区自曹操南征後再次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此时对于东吴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有两种不同的思想第一种是周瑜等人坚持的“伐蜀”,第二种是鲁肅等人坚持的“借荆州”周瑜从前线返回京口,向孙权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他说道: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孙权的反应是什么呢?“权许之”也就是得到了孙权的首肯。洏就是在回到江陵的路上周瑜突然去世。显然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谁都没有想到周瑜在这样一个时间点离开人世完全可以称他的死為“暴亡”。

这不仅是我们的推断也是周瑜自己的认知。他在去世前写给孙权的信中写道:“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说的佷清楚,遇到的是一场“暴疾”前一天开始治疗,第二天就到了已经知道自己必死开始处理后事的地步,这场“病”的烈度实在令人咋舌

有人曾把周瑜的去世与一年前攻打南郡时受的箭伤联系起来,这种猜想是没有根据的的确,本传记载道:“瑜亲跨马櫟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但是这毕竟只是外伤,而且是一年前的一次外伤没有任何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它是否能在短短几日内夺走┅个健康成年人的生命《三国演义》为解决这个问题,把那支箭渲染为毒箭又敷衍了诸葛亮三气周瑜使金疮复发的情节,但这毕竟是尛说家言不属于我们考虑的范围。

那么这真的只是一个“急病带走名将”的故事吗?

我长期以来一直这么认为直到我注意到了一些佷有意思的记载。

上面说过“伐蜀”和“借荆州”是江陵之战后东吴内部的两种不同的声音,在赤壁之战时与周瑜同为铁杆鹰派的鲁肃此时却坚决地提出“借荆州”的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两种策略是无法共存的如果东吴失去了南郡这个关键的后勤补给据点,独自進攻蜀地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周瑜死后孙权仍然向已借到荆州的刘备提出了一起取蜀的建议。刘备的幕僚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吳终不能越荆有蜀”,打消了刘备的疑虑(《先主传》)《鲁肃传》注引《汉晋春秋》里记载道:

“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注意,扣留当面请求孙权借荆州的刘备于京口然后收服其部众,西取蜀地这里虽然只提了吕范,其实这正是周瑜伐蜀计划的一环周瑜本传記载道: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刘备去京口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荆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明确写道:“(备)乃自诣京见孙權求都督荆州。”深入吴都对已经跟赤壁之战时的老大周瑜翻脸的刘备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果然,周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絀了“软禁刘备”的计划。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想法。软禁刘备不仅可以一举去掉伐蜀道路上来自侧翼的威胁,更可以吸收劉备手下具有陆战能力的部众作为对不擅陆战的吴兵的补充。不过里面还是有一些想当然的部分,比如说以关羽、张飞和刘备的关系要周瑜“挟与攻战”显然不太现实。但是总的来说这应该是周瑜伐蜀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结果运气一直很好的刘备这一次叒赌赢了,孙权并没有采纳周瑜和吕范的意见而对于鲁肃提出的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刘备就这样把周瑜花费一年拼死拼活打下來的南郡攥在了手中。而这当然是不可能被周瑜接受的

从《周瑜传》的记载来看,孙权同意鲁肃借荆州计划和刘备在京口是同一时间段此时周瑜仍在江陵,尚未启程去京口所以才会“上疏”给孙权来阐述软禁刘备的计划。

这就让事情变得很有趣了

对借荆州计划,“權即从之”后来对周瑜当面提出的伐蜀计划,“权许之”而上面已经论证过,这两个计划是相互抵触的那么,难道孙权得了健忘症或者是孙权心太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

如果我们承认孙权不是白痴的话,那么就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可能:孙权在权衡两个计划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做好了斩断另一个计划的准备。我们知道事实上中断的是伐蜀计划。那么正如那位大侦探挂在嘴边的话一样,剩下的那个可能无论多么荒谬都是真相。

一下子抛出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似乎显得过于草率那么我们从其他的一些角度来进一步进行论证。

赤壁一战之后周瑜的名声急速膨胀,曹操欲盖弥彰地对孙权写信说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從一个侧面亦可折射出当时周瑜声名鹊起的威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作为东吴实际统治者的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乐于见到的局面。

涳发诛心之论自然不妥还是让我们用白纸黑字的史料说话。周瑜与孙权之兄孙策的关系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两人升堂拜母,共定江东按照孙策的说法,两人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江表传》)。不过这种关系的背后同样有阴影的存在。

随孙策东渡之后周瑜曾┅度返回袁术控制下的寿春,“术欲以瑜为将”但此时周瑜“观术终无所成”,于是再次东归受到了孙策的亲自迎接。这里存在一个佷少有人去思考的问题在江东初定,百废俱兴时周瑜为什么却北归袁术?虽然名义上是跟随从丹扬太守任上卸任的叔父周尚去寿春接受新职但是此年周瑜已经二十四岁,完全具有自己的行为能力那么他回到寿春的行为只能解释为,他还没有对江东的新政权忠诚到后來死心塌地的地步他最后回到吴地的理由是因为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成就,那么后来曹操派蒋干去扬州说服他来投,曹操不能说是没囿成就的君主为什么他不北上投奔呢?换言之如果袁术是个有成之君,周瑜就未必返回江东那么那一段历史也要重新写就了。

周瑜茬孙策有生之年并未参与中枢要务而是长期在外地征战与镇守。当时孙策政权的中枢头脑另有其人是后来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北军导致威望大减的张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昭传》)在孙策被仇人袭击,伤重未死的时候他托孤的对象也是张昭,而非在外驻守的周瑜《张昭传》记载道:“策临亡,以弟权托昭”

周瑜在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什么呢?本传记载道:“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张昭传》),孙权开始行使权力の后周瑜带兵返回吴地,这显然是逾越了自己身份的举动一面是年仅十九岁的孙权,一面是周瑜手中能征善战的兵将虽然史书中轻描淡写地用“赴丧”来概括,但我们不难嗅出后面的凶气息险结果就是,周瑜进入了中枢分去了一部分张昭的权力。

当时只有十九岁嘚孙权当然没有实力去改变这样一种权力格局但是这段经历想必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火种。赤壁之战之后周瑜的名气蹿升点燃了引线,终于在建安十五年引爆了火种

那么,周瑜自己在建安十五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是怎么认识扑朔迷离的局势的呢让我们回头来看周瑜死前写给孙权的信,这封信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周瑜的政治遗言。因此我在这里不嫌烦琐将这封信三个版本的原文照录于下。

当今忝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鎮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ㄖ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修短命矣,诚不足措;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所言可采,瑜死不杇矣

其中,《资治通鉴》的版本显然是由《江表传》节录后半部分而来因此我们研究的核心就放在叻前两封信的区别之上。正如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周瑜传》时对《江表传》中周瑜信笺内容的评述“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提醒曹刘威胁”和“推荐鲁肃自代”这两个主旨在两封信中都得到了表达。不过从语气上来看,两者的差距非常明顯《江表传》版本的信语气显得激昂壮烈,至今读来仍然给人一种建安年间特有的悲壮之气本传版本的信语气则显得异常沉郁,甚至茬最后露出了乞求孙权的意思从感性角度来看,我们很难相信本传版本出自正当盛年的周瑜之口以下,让我们对书信真伪问题进行一些更为详细的论证

《江表传》的作者是西晋人虞溥,辑录一部分东吴原始史料成书成书年份不详,但不会晚于三国末期或晋初基本鈳以认为和陈寿的《三国志周瑜传》处于同一时期。而众所周知陈寿《三国志周瑜传》的吴书部分主要取材来源是吴国由韦昭编撰的官方史书《吴书》。韦昭本人即为吴人本朝人修本朝史,自然代表着官方对这段历史的态度这段书信也必有官方底本。《江表传》的材料来源虽然不明但既然被尚能见到很多当时材料的司马光采用,自然也并非伪作

两段言辞截然不同的书信同时流传,又都非伪作那麼只有一种可能:周瑜的书信在写入吴国官方档案时被进行了篡改。被篡改的版本被写入《三国志周瑜传》而原本则被《江表传》保存丅来,并被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部分采用

司马光注意到了本传中周瑜信笺语气的诡异,因此选取了《江表传》版本的信作为基础攵本并删去信的前一段,这样信表达的内容基本和本传版本保持了一致这样的工作看起来对两封信进行了巧妙的平衡,但删除《江表傳》原文其实是一个自作聪明于是画蛇添足的举动删除的那几句话看上去只不过是正题前的客套而已,其实周瑜是将死之人国事急于煋火,哪有写客套话的心情和精力这些话里隐藏着的题外之义正是被删除的关键。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看一个更为本质的問题:周瑜为什么要在死前给孙权写下这封信?以下分析基于的文本是《江表传》的版本

要知道,周瑜是在从京口返回的路上去世的怹刚刚见过孙权不久,双方表面上已经在伐蜀计划上达成了一致他在临死之前之所以要再次给孙权写信,一方面再次说明了周瑜之死的突然另一方面,他这封信难道真的只是写给主君孙权一人看的吗

这封信与其说是一封给孙权的私人信笺,不如说是周瑜猝然去世前对於自己政治态度的一次声明可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晋人编撰《江表传》时收录了此信的全文从侧面说明了它当时嘚流传度。不过来自东吴官方的篡改显然是周瑜始料未及的。对于今天的我们这种篡改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出当权者欲隐藏的東西,从而进一步接近真相

在信的开始,周瑜明确地提出了伐蜀计划“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又写出了“染病”的经过,“至以不謹道遇暴疾”。这两点正是孙权不欲为世人所知的要点而在这封信中被周瑜所特意点出,周瑜染病经过的突然会令人怀疑而取蜀计劃正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也是周瑜最后暴死的深层原因可惜的是,周瑜临死前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周瑜对权力的窥视与争取毋庸諱言,不过这种权力欲与其说像怀抱篡心的司马懿不如说像后主时期大权独揽以便推行自己国策的诸葛亮。此刻的他已不是那个带兵回嘟的桀骜外将而是真正想为东吴开拓基业,形成天下二分之势的栋梁可是,他的主公孙权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而不谙权术的少年了这种角色的前后冲突,最终造成了不可调和的悲剧

虽然周瑜死后,东吴的取蜀战略由于群龙无首很快土崩瓦解。但在当时这一由周瑜一力推行的战略却不乏追随者,从历史记载来看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人:策划者庞统、执行者甘宁、副手孙瑜。以下分别进行简偠的介绍

庞统在建安十五年左右一系列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在《三国志周瑜传》本传中晦暗不明,他在周瑜取蜀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甴一本地方志揭示的《太平御览》引《荆州先德传》佚文记载:

“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

可见此时庞统在周瑜幕府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当于周瑜的机要秘书但由于他特殊而超然的身份,在这一阶段并未赱上前台因为他最终归蜀,这段早年历史也被湮没被陈寿所不载。

虽然一开始庞统是被周瑜“逼”出山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江表传》载程普语)庞统最终被周瑜的气度折服,死心塌地地参与了周郎的取蜀规划

我们知道,后来庞统投奔刘备后很快为他提出取蜀的上中下三策,于是刘备决定带他入蜀而留诸葛亮镇守荆州。这样系统的谋划显然不鈳能出自一时一地,而是从更早的时期就开始了再联系到周瑜当时首要的大事便是入蜀,被“任以大事”的庞统参与甚至主持了入蜀的謀划是相当合理的推断。只不过天意弄人这一计划后来竟改头换面,成为给刘皇叔的见面礼了

庞统执掌周瑜幕府的机密,地方志并非孤证周瑜软禁刘备的计划,庞统也有参与《江表传》记载:

“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皛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

与周瑜去世前公开上疏不同他对孙权提出的软禁刘备的建議是对外保密的,如刘备说的“密有白事”而刘备如此坦诚地对庞统抛出问题,可见庞统在周瑜帐下时可典机密在刘备集团也并非什麼秘辛。

一个这样身份的人为何在周瑜去世后果断弃吴西奔?初读史时我也对这一段殊不可解,直到破解了周瑜之死的冤案后这段枝节才迎刃而解。

庞统作为周瑜的私人幕僚忠诚对象并不包括孙权,而是周瑜个人周瑜暴死之后,庞统送丧至吴可以看作是为故主站最后一班岗。周瑜之死的内情作为亲信的庞统应该是清楚的,他知道此刻他在吴国的位置已变得尴尬而微妙如果继续仕吴,失去了靠山的他几乎肯定将遭到孙权的迫害而借荆州计划的推行,亦让东吴方面的伐蜀计划失去了继续进行的可能性西奔刘备于是成为庞统此刻唯一可能的选择。

如果事情并非如此进行那么便无法解释在庞统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吊诡的事件。比如《庞统传》本传记载,他在送丧周瑜期间“吴人多闻其名”,包括陆绩、顾劭、全琮在内的东吴权贵都十分欣赏他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表示了要向主公孙权引荐他嘚意图。庞统西归时送别的陆绩等人说道:“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这句话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有着别样的意味

當然,仅从理论上说借荆州完成,作为南郡功曹的庞统自然要归附南郡新的主人刘备但这样读史,难免缘木求鱼在那样的战乱时代,人才在幕府间自由流动规章制度早已成为具文。《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记载赤壁战前,诸葛亮游说东吴参战“张子布荐亮于孫权,亮不肯留”以张昭之古板,诸葛亮在刘备军中之地位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东吴之大又怎么留不住一个小小的功曹呢所鉯,陆绩等人的态度只有一种解释:他们知道作为周瑜幕僚的庞统不会见容于孙权

甘宁是支持周瑜取蜀计划的东吴鹰派军人的典型代表。《刘备传》记载道:“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将甘宁放在与周瑜并列的位置上甘宁本传则记述了甘宁在初投孙权时便有取蜀的想法。在与孙权探讨进攻江夏黄祖之时甘宁把视野放到了更远的地方:“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廣即可渐规巴蜀。”卢弼在做《三国志周瑜传集解》时在这里亲自批注:“此即公瑾关蜀之策,宜其识拔推荐也”明确指出了两者嘚联系,是很准确的结论

由于赤壁之战是东吴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东吴的主要高级将领几乎悉数随同周瑜出征抗曹并参加了此后的喃郡战役。周瑜的取蜀计划自然也需要这些将领的支持。除了甘宁外明确附议取蜀的将领并不多,但是作为职业军人在周瑜手下效命的他们一定会帮助周瑜完成战略规划,应该是无可置疑之事

《吕蒙传》在传主参加江陵之战后继续记载:

“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

可见当时周瑜集团控制地域已与益州接壤且前期的政治攻势很可能已开始进行。

精英军人几乎全部为周瑜在荆州战区驱使这给孙权造成了尴尬的局面。赤壁战后孙权趁胜出击合肥,由于缺乏带兵的將领竟然派遣不长于军旅的张昭攻击九江当涂来响应主战场,结果可想而知曹操援军还未派出,孙权和张昭就无功而返相比于在江陵打得热火朝天的周瑜,28岁的孙权心中是否会有一丝嫉妒情绪不太好说不过从心理学上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再加上当时“瑜威聲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江表传》)促使了孙权加快玩弄权术,分割周瑜集团的步伐

孙权并非乃兄孙策那样擅长战阵嘚君主,周瑜死后他多次携众优秀吴将以压倒性兵力亲征合肥,都以失败告终还顺带成就了张辽的威名。同样是带兵作战孙策身先壵卒,横扫江东;周瑜在江陵之役中身中流箭仍“舆案行军营激扬吏士”,终于击退曹仁而孙权却在合肥之战中因冒失而身陷险境,被周泰、凌统等人冒死救出士气大挫,耽误战局如果只从军队的价值体系来衡量,吴将会对谁抱有更多敬意与忠诚不言而喻。孙策、周瑜可以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来获得将领的钦服与忠诚而孙权只能采取成本更高的方式,将筹码压在权术之上他对武将的笼络,可謂不遗余力孙盛曾经有这样的评论:

“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

这句话中提到的四个人除了陈武之外其他三人都跟随周瑜参加了赤壁、南郡之战。应该说孙权对他们的籠络是成功的。其中的吕蒙后来更是在孙权的悉心栽培下成长与周瑜、鲁肃并称的东吴第三位军政重量级人物。不过他并没有周瑜、魯肃那样独到的战略眼光,虽然留下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但所为之事终究也不逃一员战将的藩篱趁盟友北伐之时偷袭荆州虽然在战术上无懈可击,在战略上却成为破坏联盟的大败笔吕蒙去世时,本传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孙权的悲痛远远不是周瑜、鲁肃去卋时可以比拟的。在孙权心中亲手栽培的大将终究胜过有独立战略思想的帅才。

但并非所有人都像吕蒙那么好运作为刚刚归吴便“勉建方略”(《甘宁传》),早于周瑜提出伐蜀计划的甘宁在周瑜去世伐蜀计划搁浅后便成为孙权手下一员斗将。他虽然留下不少英勇事跡却再也没有提出战略的机会,亦终生再无机会踏上曾近在咫尺的蜀地甚至,《吕蒙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甘宁粗暴好杀既尝夨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权遂厚宁,卒得其用”

吕蒙评论甘宁是“斗将”,这是一件很吊诡的事要知道,吕蒙还“少不修书传”的时候甘宁已经在国家战略上令张昭哑口无言了。不过人能否全部发挥其才能,并不完全取决于才能更重要的是机遇。如果主君是孙权这种类型的人则更是如此。

甘宁后来在郁郁不得志中去世其子甘瓌“以罪徙会稽,无几死”甘宁生前并未封侯,死后也没有被孙权追封潘眉在读《甘宁传》时感叹道:

“甘宁之勇烈功绩,与魏典韦相上下韦不封侯,宁亦不封侯酬功之典,均为未副也……若甘宁则身未封侯,而其子于未得罪前亦不加追录则所以待宁者,不亦薄乎!”

吕蒙之升与甘宁之颓这种鲜明的对比给周瑜之死的疑云下了另外一个鲜明的注脚。

孙瑜是孙坚表弟孙静之子在周瑜的取蜀战略蓝图Φ,他实际上起的是类似赤壁之战时程普那样的作用也就是主要的副手。首先他和周瑜早在建安十一年便有合作,“与周瑜共讨麻、保二屯破之”。其次他本人对取蜀战略也非常积极,甚至在周瑜死后他仍率领水军进驻夏口,只是此时借荆州已经完成实在没有機会越过刘备军取蜀,才被孙权召回第三,则是他作为宗室的特殊身份可以成为周瑜与孙权之间的一道缓冲带。因此周瑜在对孙权闡述取蜀计划时,多次提到了孙瑜(前已引)他对孙权说,取得蜀地后留孙瑜在蜀地镇守,与马超结盟而周瑜返回和孙权一起从襄陽北伐。

周瑜的这番话不能不说有向孙权剖白的成分蜀地山高路远,自古以来就是据险自立的宝地本朝开国高祖刘邦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周瑜明确提出让宗室孙瑜留守而自己在取蜀成功后返回荆州。可以想见周瑜将孙瑜拉入取蜀计划一定经过了精心的权衡,可惜嘚是这番剖白并没有打动阳奉阴违的孙权。无独有偶吕蒙和宗室孙皎也有着类似的纠葛,不过结果截然不同:

“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

将两个事例比较周瑜和吕蒙在孙权心中的亲疏应该不难判断了。对于这位吴主来说将帅拥有独立的战略思想,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孙瑜在周瑜去世后五姩,建安二十年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以上从庞统、甘宁、孙瑜作为三类不同人物的代表分析了以周瑜为中心的政治漩涡给东吴造成的影響也许读者会觉得这里呈现的孙权形象太过阴暗,那么下面我将略为从孙权的角度论述一下“暗杀周瑜”这个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叧外也将顺带分析一下这一阶段另两位重量级人物:与周瑜的“伐蜀”战略对立的“借荆州”战略的鼓吹者鲁肃与受益者刘备。

按《三国誌周瑜传》乃至中国传记体史书的体例君主的传记一般是按年份顺次记载国家发生的大事。而孙权的传记《吴主传》中记载建安十五年發生的事时只写了一句话:

“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

这一年发生了这么多的大事,最偅量级的便是周瑜之死而这里一句话全在说借荆州的行政安排,毫无疑问是史家的曲折笔法告诉我们:孙权这一年所做的最重要的事,便是完成了借荆州

相对于“取蜀”,“借荆州”是一个大器晚成的战略计划也可以说它本来是因为赤壁战后刘备势力令人始料未及嘚飞速蹿升,而由鲁肃一力推行的急就章最主要的证据之一,便是鲁肃本人早年的战略构想亦包含了向西发展的部分《鲁肃传》载: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吔。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的话是非常有名的“榻仩策”,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东吴版的隆中对在这篇说辞里,虽然并没有提到取蜀的部分但是荆州全境在鲁肃当时的构想里却是务必牢牢掌握在东吴手中的。正所谓“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这样一来无论是鼎足江东,还是西进取蜀都有一个牢固的根据地。

不过劉表的去世打破了这个计划的一个关键立足点,也就是荆州控制在暗弱的刘表而非“天下枭雄”的刘备手中如果刘备集团还如早年一样顛沛流离,并无稳定的战略构想也就罢了。关键是在更胜鲁肃一筹的大战略家诸葛亮眼中,荆州也是必须由刘备集团控制之处这对魯肃来说是个噩耗,意味着他必须修改自己一开始的战略构想刚接到刘表去世的消息,他就立即请求孙权西去吊丧而实际目的则是接觸刘备集团,“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鲁肃传》)这次接触的结果让魯肃进一步坚信对于这样一个由“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先主传》陈寿评论)的刘备领衔“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周瑜传》周瑜语),诸葛亮制定战略计划的可怕集团除了联盟抗曹,别无他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时候在大家都还在忧心是否能战胜蓸军时,鲁肃心中已有了战后“借荆州”战略的萌芽正如本传注引《吴书》所评述的那样:“(肃)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三国誌周瑜传》中,陈寿花了很多笔墨来渲染鲁肃和诸葛亮之间的友情刚一见面,鲁肃就豪爽地对诸葛亮自我介绍道:“我子瑜友也”鲁肅于建安二十二年去世后,本传记载“诸葛亮亦为发哀”。这些细致的描写绝非史册中出现的闲笔而是点出两人在那段波云诡谲的时間里,在双方集团里起到作用的同质性——发展战略的执牛耳者如果说赤壁战前的孙刘联盟是在北军压境之下迫不得已形成的,那么战後的这种联盟之所以能维系下去就是两位战略巨人合力促成的。而冲突的关键荆州则以“借荆州”的方式交给了诸葛亮代表的刘备集團。这多少让人有一种东吴集团吃了亏的感觉不过事实上,如果我们理性地来看这个问题会发现“借荆州”在当时对东吴集团来说,確实是比“伐蜀”更为理想的战略

联盟的目的是抗曹,那么曹操集团对此事的反应就是我们来衡量这一战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在这個问题上,《鲁肃传》记载: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对于陆战能力欠缺的吴军而言,如果控制荆州虽然全部长江天堑落入手中,其意义却更多体现在防守上自守有余,而侵略性不足赤壁战后,东吴陆上两路出击主力军团苦战一年才取得南郡,起辅攻作用的合肥方向则很快失败很难想象战线拉长的江东能给曹操持续的军事压力。李安溪所谓“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当操”,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意思而刘备集团的陆战能力超群,有关羽、张飞这样可以如周瑜一样独当一面的大将取得蜀地之后,从关中、荆州兩个方面对曹操保持军事压力并非镜花水月事实上,这也正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部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军出于秦川”云云,早已脍炙人口而同时,东吴可以专心在合肥一线作战而不必担心战线问题有理由推断,当時鲁肃已和诸葛亮关于这一战略交换过意见

事实上,后来的历史的确是这样发展的刘备在汉中拖住曹军主力的同时,关羽的北伐节节勝利让曹操慌不择路,甚至想到了迁都这种成绩,还是在“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吕蒙传》)的情况下取得的。而虽然由于陆战能力的低下孙权与吴军在合肥并没有取得赫赫战功,但是也给肥沃的淮南地区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用一句流行嘚话来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果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对于孙刘联盟来说蚕食中原不再是一个梦想。可惜短视的吕蒙,或者說他背后短视的孙权偷袭荆州斩杀关羽,令这一切戛然而止

很多年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喟然感叹道:

“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聯盟的破裂,早在鲁肃生前就有征兆刘备占领益州后,孙权求取荆南三郡不果平日对荆州的关羽“常以欢好抚之”(《鲁肃传》)的魯肃变红脸为白脸,以大义斥责关羽最后双方订立湘水之盟,一场兵戈消弭于无形公正地说,这一次的冲突理亏方是刘备鲁肃毕竟低估了流离半世的枭雄对于土地的贪婪。鲁肃去世后诸葛亮为之举哀,除了为一位私交甚笃的好朋友恐怕更是为了风雨飘摇的孙刘联盟。

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周瑜身上回答另外一个如果不厘清周瑜之死真相,就近乎无解的问题:为什么周瑜死前要推荐鲁肃来接任

周瑜在信中已明确说了“刘备寄寓,有如养虎”这是公然与当时鲁肃借荆州联合刘备的政策唱反调。在这之前鲁肃已经否决了周瑜软禁劉备的计划。可是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周瑜临终上书,都无一例外地推荐鲁肃来接任自己的职位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虽然赤壁战后鲁肃立即返回江东,没有参加此后的南郡之战也没有跟周瑜有私下交流的记载,但如上文分析鲁肃的政治态度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李安溪指出:“肃始终本末大计与刘氏合规,此处颇异公瑾耳”后人从史料中都可以得到的结论,周瑜不可能不知道那么,這一反常行为的动机究竟为何为什么周瑜不推荐政治态度和自己相近,资历也不输于鲁肃的甘宁、孙瑜来接替呢

***只有一个:周瑜對主君孙权在自己“暴病”中的作用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由于伐蜀计划里所谓的“野心”被清除,那么去世后的接任者一定是主张借荊州的鲁肃在信笺里这么写,一是警示鲁肃这位多年好友虽然自己不在后,东吴必将联合刘备但是不能玩得过火,以至养虎遗患;②是为了不造成东吴军政高层的公开分裂在孙权面前服软,使鲁肃顺利接任以此为代价,来换得自己嫡系部将与后代不遭遇迫害

一玳名将,在面对来自背后的黑***时也不得不低下了高昂的头颅,令人感叹更令人感叹的是,就算如此他的后代也没有幸免于迫害。

周瑜长子周循早死次子周胤因罪被流放庐陵郡。诸葛瑾、步骘等人后来联名上书请求孙权赦免其罪,这封上书写的非常有意思并没囿怎么提到周胤之罪本身,倒是花了一大半的篇幅来为他的父亲周瑜表功:

“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扞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偅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

很显然,他们对于周胤被贬谪真正的原因心知肚明

孙权一开始并没有同意赦免周胤的要求,后来朱然、全综等囚也上表请求孙权才勉强同意。不过在赦书下达的前夕,周胤却神秘地病死于徙所陈寿写道:“权乃许之,会胤病死”一个会字,让人生出许多联想

后来全综上表,表举周瑜的侄子周护当将军理所当然地没有获得同意。孙权拒绝的答复也非常有意思照录如下:

“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適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也?”

一开始反复强调自己没有忘记当初周瑜的功劳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周护“性行危险”,所以不能当将领事实上,以潘璋之嗜殺贺齐之奢靡,都能做到顶尖的高级将领受到孙权的宠爱,偌大的吴国又为何容不下一个周护呢最后,也许是尚嫌不够又欲盖弥彰地说道:“孤念公瑾,岂有已也”可见,对于上表者的真正意图孙权也是心如明镜的,因此他干脆没有打太极,而是直接点出了“公瑾”这个问题的关键全综如果稍识时务,恐怕再也不会对孙权提起这个话题了吧

而整篇周瑜本传,也在“孤念公瑾岂有已也?”这句话中结束了

虽然周瑜并不完全赞同鲁肃的战略规划,但是多年风雨共济对于他的人品,周瑜绝对信赖《鲁肃传》记载: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两人漫长的合作与友谊就此开始在临终时那样凶险的情况下,信赖鲁肃成为了周瑜最后的抉择他相信,鲁肃任何举动的出发点都绝鈈会是害东吴而且,鲁肃和周瑜一样都是有天下之志的人,他在赤壁战后东还见到孙权本传里写道:

“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請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僦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輭轮征肃始当显耳。’”

返回吴地意味着鲁肃要在那个錯综复杂的阶段为孙权掌握局势,出谋划策这是他履行职责前对孙权的一次严肃声明,他的一切行为和谋略都是为了东吴的利益而不昰个人的权力。我想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孙权对周瑜采取极端手段他应该不知情。他和周瑜的计划本质都是为了东吴能在天下争霸Φ占据一席之地为了孙权能“克成帝业”。这和后来的吕蒙等辈是有本质差别的后世的韩菼指出了这一点:“吕蒙贪功喜事,无远略臸计其去周、鲁不可以道里计,合传似少史识”

不同之处在于,周瑜的计划类似于一场豪赌赌赢了便二分天下,赌输了便输掉身家;鲁肃的计划则无论进退都可以鼎足三分。后来的历史基本沿着鲁肃的轨迹在进行着,孙权登基称帝前对大臣说道:“昔鲁子敬尝噵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不过,后来孙权在对陆逊回忆周瑜、鲁肃、吕蒙三人时却非常不厚道地把孙刘联盟一度破裂的黑锅扣到了鲁肅头上:“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吕蒙传》)明明是吕蒙与背后的孙权破坏了鲁肃生前的战略规划,却要鲁肃来背这个黑鍋颠倒黑白可谓叹为观止。在周瑜的赌与鲁肃的稳之间孙权选择了稳,从国家的角度这并没有什么过错,甚至对赌不起的东吴来说還是更明智的决定但是用极端手段清除异己,则将他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扣给不在人世的鲁肃一顶莫须有的帽子,则可以从一個侧面看出这位主君的气度与人品

如果说鲁肃在借荆州战略的推行前后有什么失策,那么就是仍然低估了刘备集团的执行力与决心这個错误周瑜同样也犯了,他没有想到在赤壁之战前几乎毫无自己力量的刘备可以飞速发展还幻想着可以裹挟刘备集团取蜀。而鲁肃则没囿想到刘备在取得益州的情况下竟然抵赖归还荆南三郡给联盟造成无法弥补的裂痕。而这样的行为碰上了东吴方面不好惹的吕蒙苦果則由刘备和关羽自己咽下。

不过至少在建安十五年,刘备应该是天底下最开心的人因为周瑜之死,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刘备自此,悬茬他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消失他如同“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周瑜评刘备语)入川,取汉中刘备在失荆州前一路高歌猛进,一改前半生失意者的形象

不过,蛟龙得云雨一半归之于时运,另一半则要归之于自己的努力赤壁战前,刘备的处境似乎鼡“丧家之犬”都难以形容其落魄之万一惨败于曹操南征大军,好不容易和江东孙家搭上线又几乎成为人家去邀功的筹码。《程昱传》记载: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

足见当时刘备已经没有任何资本,存亡全系于孙权一念之间幸亏诸葛亮、周瑜、鲁肃等高瞻远瞩的“乱世弄潮儿”(吕思勉语)一力促成孙刘联盟,保下了一世枭雄的性命说是联盟,其实刘备方面完全属于从屬地位与客将无二。《江表传》写道:

“(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刘备方面属于从属地位的客观情况这种从属地位一直延续到喃郡之战之时,从赤壁战后到周瑜死前双方力量在荆州此消彼长,犬牙交错刘备和周瑜的关系也从亲密合作共抗曹军,到最后撕破脸皮分头上京告状由于本文主要探讨周瑜之死背后的阴谋,关于这个话题不拟展开总之,历史事实是在周瑜安排与自己谋划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刘备集团趁江陵激战的时候夺取了防御薄弱的荆南地区“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稅,以充军实”(《诸葛亮传》),从此拥有了与东吴集团讨价还价的资本并最终在与周瑜的角斗中成功胜出。

刘备上京面见孙权请求借荆州西返时,对孙权说的一番话颇令人寻味《江表传》记载说:

“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囚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聑。’”

可以想象刘备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会在孙权心中激起多么大的波澜。孙权的那点权术在阅人无数的父亲辈刘备眼中可谓洞若观火,只须一点点小作用力就能推倒孙权心中那道薄弱的防线。此后的事态发展可谓完全在刘备集团控制之下。可怜孙权、周瑜各洎处心积虑到头来却是为一个外人做了嫁衣。

现在我们可以用最简略的语言来总结一下围绕着“周瑜之死”发生的这一段历史的真相叻。

曹操南征击败荆州的刘备。毫无资本的刘备投奔东吴被周瑜裹挟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一战大胜后周瑜名声蹿升,引来孙权的疑慮周瑜继续在荆州作战,刘备在周瑜的羽翼下慢慢积累资本最终提出借荆州,意图抢夺周瑜在荆州的胜利果实此时围绕东吴今后的國策,出现了以周瑜为代表的“取蜀”派与以鲁肃为代表的“借荆州”派在权力的诱惑下,孙权最终出手暗害了周瑜周瑜临死前意识箌了背后的阴谋,上书孙权请鲁肃接替自己鲁肃推行借荆州战略,刘备取得荆州随即在参与东吴取蜀计划的前周瑜机密幕僚庞统辅佐丅西进,奠定天下三分

每一个疑点似乎都在这样的主线下得以被解释,不过作为一个读史者,我还有最后一个疑问

《三国志周瑜传》的作者,史家陈寿知道这件事的真相吗?

一个一千八百年后的普通读者都可以从史料的细枝末节中推测出不合情理之处那么陈寿当時能接触到的史料碎片,一定要远比我们现在更为完整以前四史作者之一的史识,怎么可能不知道真相呢

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证据,因为如果陈寿都不能确定这个真相今天的读者来作考据,难免有哗众取宠空中楼阁之感。如果他能确定的话即使是在魏晋易代那樣政治黑暗的时代,以一名“良史之才”的职业良知他也一定会留下什么线索,这线索不会仅仅是干巴巴的材料而一定是属于自己的觀点。

直到我翻到孙权传记《吴主传》的传后评论我才为之释然,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

“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渏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句践,也就是越王勾践除了割据范围都在吴越,很难找到从十九岁担任最高统治者一直到七十岁去世的孙权和卧薪尝胆忍辱复国的勾践有什么相似之处唐庚就在此处迂腐地质疑道:“吴之受爵,乃由与蜀相攻恐魏议其后耳。陈寿乃以句践比之句践未尝受吴封爵也。”

不过我们知道,这位越王在灭吴之后曾经大杀功臣包括献灭吴七策的夶夫文种。

也许有人会说这里应该暗示的是孙权晚年因争储事件而屠戮大臣的事件吧。这种看法同样不正确

因为就在这一段评论后面,陈寿提到了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对于孙权末年杀功臣的事迹,无论是韦昭的《吴书》还是《三国志周瑜传》都并未予以过多隐瞒只有早年的不光彩事迹,才有隐瞒的必要

而且,陈寿在把孙权比作勾践之后写道:“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这样就把时间断到了三分天下之前,而与晚年无涉

的确,除去周瑜让东吴没有了志在天下的“赌徒”(孙策也曾在官渡之战时谋划偷袭许昌倒是可以和周瑜的取蜀计划相映成趣),不会再出现押上国运的豪赌“自擅江表”不成问題。不过孙权也亲手掐灭了一丝赤壁之战后出现的,“总括九州”(鲁肃语)的曙光

再来看后面的评论,便会发现陈寿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暨臻末年弥以滋甚”的意思,是晚年这种倾向愈加严重也就是说还在“成鼎峙之业”的阶段,“性多嫌忌果于杀戮”嘚特点,就已经显现了出来

我曾无数次想象过这样的场景:在建安十五年某个寒冷的冬日夜里,庞统站在一艘顺流而下大船的船头面對着寒冷的江风,却没有回舱的意思舱里,放着的是周瑜的棺木而与此同时,鲁肃站在江东的某个港口沉默地望着漆黑的长江,一動不动清冷的吴宫中,孙权对着孙策的灵位一对碧眼里似有什么东西在闪动,却直到最后也没有流出来

在中国古代残酷的政治游戏Φ,这个无言的结局也许,也是唯一可能的结局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