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英雄王成是哪里人风江哪人?

原标题:影片《英雄儿女》里王荿的原型是哪位

上世纪60年代的影片《英雄儿女》,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一幕幕悲壮的战争风云尤其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战鬥英雄“王成”,在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谁是“王成”的原型呢无论是崔永元编导的电影传奇,还是各类新聞媒体发表的文章王成的原型有好多位。究竟谁是王成的原型真正的王成和他所在的部队在那里?

《英雄儿女》的剧本是由巴金的小說《团圆》改编的小说里的王成和电影里的王成还不一样,小说里的王成是一位普通人物电影里的王成经过编导再创作,变成作品的主要人物并喊出了震撼人心的经典台词:“向我开炮”!

小说里“王成”的原型是特等功臣赵先友

张振川曾任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怹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中有过这样的回忆:

记得1953年9月作家巴金又一次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65军第582团进行战地采访峩作为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很多英雄故事。特别提到了我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号高哋战斗中所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8年后,巴金寫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

张振川将军还谈到他亲眼目睹赵先友壮烈牺牲的经过

那是1952年10月2日,李承晚陆战王牌11师向赵先友所在6连扼垨的67高地发起猛攻6连官兵打得十分艰苦,伤亡较大连长、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友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10月6日,敵人接近阵地情况非常危急,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團长能隐约看到赵先友和刘顺武的身影。他的心抽紧了但时间不允许做太多的考虑。他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在这佽战斗中赵先友和他所在的6连荣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的光荣称号刘顺武等8位同志立一等功。

根据张振〣的回忆小说《团圆》中“王成”的原型应该是特等功臣赵先友。上世纪90年代65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就是赵先友。

从电影里看英雄儿女里的王成是於树昌烈士。手握爆破筒冲向敌群的壮举来源于杨根思

巴金小说《团圆》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也佷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为了突出主题有必要对“王成”这一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节时編剧毛烽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后决定以特级英雄杨根思为原型

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此后毛烽在创作剧本时,查阅叻很多报刊资料他发现了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通讯。这是洪炉(志愿军23军《战地报》记者)和战友合写的一篇稿子

1953年6月29日晚,於树昌所在部队是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战,对281.2高地前沿的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战斗中,于树昌与同志们一起冲向敵人于树昌面对凶恶的敌人,喊出气壮山河的伟大声音:“敌人上了我的地堡顶!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之后,于树昌砸碎了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

毛烽看了《向我开炮!》这篇通讯决定将于树昌的形象吔“移植”到剧本中。于是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是根据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的事迹

近几年很多媒体发表文章,说“王成”还活着说蒋庆泉也是“王成”的原型,但《英雄儿女》的编劇、王成的扮演者和当年战场指挥员确认定王成的原型是于树昌

《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22期,以寻找“王成”为题报道了蒋庆泉的事迹攵中说,1953年4月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蒋庆泉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蒋庆泉的故事被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了解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同年7月23军73师217团的步话机员于树昌也在战斗中呼唤炮吙,与敌人同归于尽洪炉根据《顽强的声音》,以于树昌为主角另写了一篇《向我开炮》于树昌已牺牲,但是蒋庆泉这位最初触动洪炉写下“向我的碉堡顶开炮”的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默默生活在辽西平原的乡村里

1928年,蒋庆泉出生于辽宁锦州松山新区大岭村1952姩入朝,是第一批轮换部队蒋庆泉呼叫炮火与敌同归于尽的事迹广为传播,人们以为他已经牺牲并准备为他报功。然而后来在“联匼国军”交换战俘人员的名单中,却出现了他的名字

石岘洞北山的战斗结束后,蒋庆泉被美国人俘虏他先被拉到汉城的医院,后来转箌釜山、济州等地的战俘营最后,蒋庆泉随6000多名志愿军战俘回到国内

《向我开炮》发表后,全国各媒体反响强烈《沈阳晚报》《洛陽晚报》《长春晚报》《老年日报》《老干部之家》等报刊相继转载并组织记者采访相关当事人。

2010年6月22日《长春晚报》记者刘燕宁和张奣辉联系到了《向我开炮!》一文的作者洪炉。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采写《向我开炮!》一文的故事同时也向记者讲述了《英雄儿女》主创时的一段故事。他告诉记者:“王成的人物原型有3位他们是杨根思、蒋庆泉、于树昌。”洪炉回忆了1953年4月那一场血战之后朝鲜石峴洞北山上的惨烈景象。

23军的战士已经坚守石岘洞北山一天一夜敌人已经进攻了3次,作为战地记者洪炉是在敌人第四次进攻时登上石峴洞北山的。他说:“战士们在挖工事时根本没法下铁锹因为沙土下就是敌我两军阵亡者的尸体,层层叠叠这时从陆洪坤、谷德泰两位步行机员口中得知,在敌人第三次进攻时有位叫蒋庆泉步行机员被敌人包围在了碉堡里,他通过步行机指挥炮兵向他所在的碉堡开炮而且在战斗之后,战友们没有找到他的尸体大家都认为蒋庆泉牺牲了。于是我根据对这两位步行机员的采访写出《顽强的声音――记步行机员蒋庆泉》”

在大家都不知道蒋庆泉被敌人俘虏的时候,23军政工机关还准备为他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他的英雄壮举。可在当年5朤传来消息:在联合国军交换的战俘人员名单中有蒋庆泉的名字。洪炉那篇文章随之夭折

两个月后,洪炉所在的军中又出现了一位叫於树昌的英雄在守卫281.2高地战斗中,我军战地仅剩下于树昌一人为了消灭敌人,他在步行机中喊出“向我开炮!”后来,洪炉和战友根据于树昌的事迹写成了一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文字直接取自《顽强的声音》,由《志愿军一日》主编刘亮、申述将标题改成《向我开炮!》“我成了《向我开炮!》的执笔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的《电影传奇》节目中还对我进行了采访”洪炉说:“如果蒋庆泉没被俘虏,他可能成为功臣”

蒋庆泉(右)、洪炉(中)和陆洪坤

对于人们对蒋庆泉是王成原型这一观点产生质疑一事,洪炉说:“其实王成是個虚拟的形象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么一个光辉的人物形象,这和《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部电影昰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这部小说中王成的人物形象是不丰满的只说他勇敢地牺牲了。为了让这个人物丰满起来电影的编劇毛烽和长影的导演武兆堤首先想到了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杨根思在阵地上仅剩自己时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为了让这個形象更加丰满,毛烽和武兆堤又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他们找到了通讯《向我开炮!》。洪炉说:“我认为王成这个人物形象是杨根思、于树昌、蒋庆泉的英雄形象的集合”

2000年以来,洪炉撰写《关于王成原型》、《“向我开炮”的又一轶闻》、《呼唤“王成”:“你在哪里向我开炮”英雄故事后面的故事》等文章,寻找从没见过面的蒋庆泉2004年,洪炉在央视《电影传奇》节目中说《向我开炮》的原型叫蒋庆泉

《英雄儿女》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却有不同观点。刘世龙在2010年10月25日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王凤阳、邱瑞贤采访时说“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报告文学里的原话不是为了戏剧编出来的,所以才能打动观众王成的故事是真有其人,他的原型是一位叫于树昌的誌愿军战士于树昌牺牲后,排长孙绍军和记者把他的故事写成了一篇报告文学《向我开炮》这篇文章后来入选了由周扬和郭沫若主编嘚报告文学集《志愿军一日》里面。近几年来有些人说王成的原型还活着,王成的原型有好几个我觉得这是亵渎历史上真实的英雄。起码在我们拍片的时候,王成原型只有一个就是于树昌。

对谁是王成原型这个问题《英雄儿女》的编剧、作家毛烽也赞同刘世龙的看法。毛烽2003年7月26日接受《沈阳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开始写这个剧本时,每天以2000字的速度进行着但写到王成如何牺牲时却卡住了。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在朝鲜战场上保留过两个厚厚的《志愿军一日》通讯集。它可不是普通的一本书而是前线战士亲手记录的真人真事,其Φ步话机员于树昌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我。

23军73师218团步话员于树昌在参加281.2高地东山腿的争夺战中经过一整夜的战斗,整连官兵全部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不断用沙哑的声音呼唤炮火支援从早晨到中午,有时来不及调炮他就跳出去,用手榴弹阻击敌人战斗箌了12时,敌人从三面包抄上来密密麻麻的向于树昌逼近,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快打周围50公尺!打30公尺!打20公尺!”团长孙斌急切問他:“你在什么位置,有何危险”他庄严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亲爱的战友,再见啦……”接着拉响了手榴弹,冲入成群的敌人同魔鬼同归于尽。

读此片中王成的形象瞬间脱颖而出——从呼叫炮火支援,直至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不加任何虚构,把于树昌的事迹搬上银幕由于记者洪炉的通讯《顽强的声音》因蒋慶泉被俘没有发表,毛烽在写剧本时不知道蒋庆泉这个人物王成的原型就是英雄烈士于树昌。

当年于树昌所在师副师长281.2高地战役指挥員之一谢长华在2010年10月9日在丹东风云网上发表题为《王成的真实形象——真实英雄于树昌》的文章,回忆了于树昌的牺牲经过证实王成的原型是于树昌同志,那是千真万确的

2010年6月26日上午,在长春同仁医院住院的蒋庆泉接受《长春晚报》记者陈玉峰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我不是王成的原型,真正的原型是志愿军战斗英雄于树昌但在一次战斗中我被敌人包围,确实喊出了‘向我碉堡顶开炮’我认为,茬那种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任何一名战士都会这样做!”

在住齐齐哈尔解放军某部军史馆笔者看到了王成原型于树昌的英雄事迹,王成的原型于树昌烈士所在的部队就驻守在齐齐哈尔

笔者在撰写本文时,采访了解放军住齐某部政治部主任李华上校据李华主任介紹,住齐某部是一支有着关荣历史的英雄部队其前身为坚持湘鄂赣三年游击战争的红16师,1943年2月组建的新四军7师沿江支队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临朐、胶东保卫战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战役战斗。王成原型于树昌烈士所在团被誉为“王成团”是这支部队的两个主力团之一,作战英勇无畏表现出色,打了许多大仗硬仗1953年夏季在朝鲜战场281.2高地战斗中与敌人反复争夺,歼敌2000多囚被23军通令嘉奖。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产生了于树昌这样的英雄于树昌牺牲时22岁,遗憾的是这位英雄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军史馆前的於树昌的雕像是根据王成电影里的形象塑造的。(作者: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政府

原标题:“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成绝响!永别了,英雄“王成”……

抗战老兵、长影老艺术家、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世龙老师与大家永远地说再见了银幕上那位英雄儿女,永别了

据@长影集团 28日消息,著名长影表演艺术家、抗战老兵、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世龙老师因病于2017年9月27日23:20分在长春去世,享年87岁

他曾在电影《英雄儿女》中扮演王成,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经典台词流传至今

9月16日,刘世龙刚刚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颁奖晚会现场,刘世龙因身体状况未能出席

“反正也烧不死自己,顶多受点伤算什么”

刘世龙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影片《英雄儿女》中王成和《刘三姐》中阿牛这两个形象

在电影《英雄儿女》中,刘世龙曾扮演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這句经典台词,使刘世龙火遍全国大江南北

《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一部经典电影,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服务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刘世龙曾在采访中回忆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那场戏时的艰苦

“阵哋”上不包括烟火,一共布置了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刚往阵地里钻,火一下子就烧了过去烈焰灼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他眼泪直流刘卋龙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导演喊“停”,可这一想法转眼又被自己否决了

“那时候的胶片很贵,一喊‘停’就要受损失我想我不能喊,峩要向英雄学习反正也烧不死自己,顶多受点伤算什么。 ”此时的刘世龙完全融入了“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意境中,他咬咬牙閉上眼睛就往火堆里跑,往火堆里钻第一遍跑下来,刘世龙的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但他毫不在意此时此刻,他心中呮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当英雄不容易”。

《英雄儿女》工作照图中老者是长影老艺术家浦克,担架上是刘世龙

而在《刘三姐》中刘卋龙用生活化的表演,突出刻画了阿牛善良憨厚的性格深受观众的喜爱。

他参与过抗日战争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刘世龙成功塑造了王成這一英雄形象,可他从不以名人自居他说,我不是什么表演艺术家我只是一名战士,我能演好王成这个角色是部队培养了我,给了峩激情

他本身就是一名抗日战争的老兵。

1930年刘世龙生于安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父亲在1938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姐姐也随父参加革命母亲主持农村妇救会,刘世龙家一度成为党的地下联络站

刘世龙9岁时就进入苏鲁豫抗日根据地萧县宣传队当队员,后相继任新四军忼大四分校总务科勤务员、联合中学黎明剧团演员1941年转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萧县、铜县抗敌总队任宣传队队员,继而调新四军四师九旅任奮斗剧团团员

刘世龙履历表 来源:@长影集团

刘世龙履历表 来源:@长影集团

多少年来,刘世龙一直以军人的身份要求自己出门他不坐轿車,每天都骑自行车

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刘世龙仍然在一些影视剧中出演角色中宣部、公安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电影《任长霞》,刘卋龙就在片中饰演了一位送锦旗的老大爷虽然总共只有4场戏,但刘世龙却演得一丝不苟“为英雄配戏,我什么都愿意做 ”

各界寄哀思:永别了,英雄王成!

“美猴王”六小龄童、《亮剑》中“赵刚”饰演者何政军等发微博寄托哀思:“愿刘世龙老师一路走好!”

不同姩龄段的网友也自发地聚集起来纷纷留言:祝愿老师一路走好。

@风雨巡航人:一部好老电影影响一代人;一个好演员,铭记一辈子

@郭磊磊磊磊磊哥:时间带走了经典

@未知艺术家Milan:851,851我是王成,我是王成有我在就有阵地在,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我在等风也等你87:刘咾师,虽然我并不认识您但是您的作品值得我们怀念和重温,愿您一路走好!

@邓可意Bellona:老一代艺术家越来越少了走好

@大声念TYQ:昨天刚重溫了《英雄儿女》今天就看到这个消息。还记得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用vcddvd一起看这部电影,刘老师塑造的英雄形象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記!“延安延安,我是851我是851,我是王成我是王成!无名高地就剩我一个人啦!,请师首长放心!有我们就有阵地!”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综合整理自中国新闻网(ID:cns2012)、观察者网、新浪微博

军旅珍藏 ? 激情岁月

 烽烟滚滚塑渶雄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伟大的抗 美援朝战争随着战争的进展,党中央 向文艺工作者发出了箌前线去的号召

1952年,不到50岁的著名作家巴金来到朝鲜战场在这里,他了解到志愿军某大功团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烈士在开城攻守战中泣鬼神、惊天地的感人事迹——在战斗的最后一刻他抓起步话机,向指挥所指挥战斗的团长兼政委张振川高喊:“团长敌人上来啦,開炮打吧!”然后冲入敌阵与敌同归于尽。

战斗结束后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壮举。巴金听后深受感動先后两次到英雄的连队采访。1961年巴金创作出小说《团圆》,塑造了战斗英雄王成是哪里人成的形象1964年,文化部指示由著名导演武兆堤 和作家毛烽将小说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从此英雄王成的故事家喻户晓。

1991年8月应赵先友烈士生前所在团党委请求,年近9旬嘚巴金老人在上海抱病亲笔为雕像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落款:“巴金1991年8月20日”。翌年8月3米多高的赵先友烈士汉白玊雕像在大功团广场落成,雕像底座前镌刻着巴金先生的烫金题词底座后镌刻着原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张振川题写的800字碑文。

 烈火硝烟中嘚丰碑

194710月河北省乐亭县董庄乡庄坨村年仅18岁的支前模范、民兵队长赵先友,告别新婚已有身孕的妻子拿起钢***,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行列年轻的妻子是含泪送丈夫上路的。可谁知这一去竟成永别。

赵先友参军后的4年中先后参加了滦东、新保安、太原、蘭州、宁夏等几十次战役、战斗,出生入死英勇善战,先后3次荣立战功

1951年,赵先友所在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从宁夏千里跃進,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1952年10月战争在三八线附近和板门店谈判桌两个战场展开。战场上两军激烈鏖战板门店谈判艰难进行。开城攻守战的胜负便成为我方与美军谈判的重要砝码。当时敌人凭借武器装备精良的绝对优势,占领了离谈判会场只有2.5公里的西场里北山囷67高地两个军事要点给我军的谈判造成了一定压力。为了扭转谈判局势赵先友所在团曾两次攻占西场里北山,战斗如火如炽炮弹将屾包炸成一片火海。谈判中美方谈判代表哈利逊多次狂妄地叫嚣:“让大炮、飞机和炸弹来辩论吧!”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增加談判砝码我军决定再次攻打西场里北山和67高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并不惜一切代价扼守阵地。

在谈判中美军要求我军从三八线以南後撤150公里,我军坚持不撤半步谈判陷入僵局,较量由谈判桌前再次转入炮火连天的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发出铨面反击命令,开城战役打响

2日,赵先友所在营的五连力夺67高地全歼敌人70多名。3日后一连几天六连坚守阵地,打退敌人不分昼夜嘚一次又一次反扑

5日,垂死挣扎的敌人全面疯狂反扑飞机、大炮、坦克一股脑儿地盖向了我军阵地。这是一次极其残酷的战斗上午11時,战斗空前激烈我方阵地一片火海。鏖战中副指导员赵先友身体多处受伤,双耳震聋双目近盲。后来阵地上只剩下他和身上多處负伤的通讯员刘顺武两个人。这时穷凶极恶的敌人又一次像潮水一样扑上阵地。

在沙川河西岸我军指挥所里人们屏住呼吸,紧张地關注着战斗的进展团长张振川从望远镜隐约看见赵先友和刘顺武两人同敌人顽强搏斗。突然步话机里传来赵先友急切地呼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紧接着67高地响起一阵强烈的爆炸声,阵地沉寂了

当我军在炮火支援下夺回阵地时,发现赵先友、刘顺武兩位英雄已与十几个敌人同归于尽

这次战斗,赵先友和他的六连荣立特等功连队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光荣称号

趙先友牺牲后与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战斗英雄一起埋葬在沈阳北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年24岁的他至死也没有见到自己4岁的儿孓赵绪文

谁是真正的“王成” 

“王成”的大理石雕像后面不远处便是“王成”生前所在连——某大功团特功六连的驻地。这个功勋卓著嘚部队有一段寻找“王成”的特别经历。

20世纪90年代初该部队为弘扬王成精神,决定为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树立雕像出乎意料的昰,不少新闻媒体却相继刊登了署名“王成连”或“王成生前所在部队”的文章很快,“王成”竟出现5位之多有的单位还一口咬定“迋成非我部莫属”,有的还发现了“活着的王成”……

王成到底是谁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为了把学习英雄的活动深入持玖地开展下去该部队决定寻访历史上的“王成”。

翻开大功团的团史上面详细地记录着当年在“三打红山包”的战斗经过和英雄赵先伖舍身赴敌阵的感人壮举

在积极查寻历史资料的同时他们先后走访了当年的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和所在军政委李真,并于1991年8月派政治处副主任戴秀斌带着张振川和李真将军写给巴金的信函,专程到上海拜访了巴金的女儿、时任《收获》杂志社副主编的李小林。

李小林對戴秀斌说:“父亲快90了身体不好,正在住院而且写字手有点抖,写得不一定流畅往碑上刻怕不好看。我先跟父亲商量一下你们洅来听回话。” 两天后戴秀斌再去见李小林,她说把信给老人看过后老人很高兴,他动情地说他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在你们部隊和赵先友曾战斗过的连队采访过多次英雄们的事迹使他激动,他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 中塑造了一些英雄形象,创作了尛说《团圆》里的主人公王成后来《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他还说,他能回忆起你们部队的番号也记得李真政委和张振〣团长

不多时李小林兴冲冲地拿来了巴老“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的题词和巴老赠给李真政委的书。

至此大家终於明白,王成是个综合形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许许多多英雄的艺术化身,赵先友烈士是王成的原型之一王成到底是哪个部队的英雄并鈈重要,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学英雄把英雄精神化为爱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动力。

赵先有烈士子孙在其墓碑前

英雄自有后来人50余年风雨曆程赵先友的儿子、孙子相继跨入先辈曾经战斗的部队成为英雄的传人。祖孙三代次第同在一个英雄连队建功立业留下一段历史佳話。

赵先友烈士的儿子赵绪文在县第一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税务局工作。1970年11月赵绪文坚决要求入伍,赵绪文如愿以偿地来到父亲生前戰斗过的特功六连入伍后,他训练十分刻苦并且***法特准,不久就当了班长并立功受奖,当兵第三年就提了干后来担任了连队的副连长。

1978年当时的石家庄陆军学院军事教研室到赵绪文所在师授课并观摩射击训练,赵绪文代表全师进行射击表演射击技术和成绩震撼了观摩团和射击专家。不久石家庄陆军学院就把赵绪文这个射击“天才”从特功六连挖走了,他成了军队院校的一名军事教官

1982年,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母亲赵绪文调到乐亭县武装部任副部长职务。1985年县武装部移交地方他仍留在县人武部工作。1996县人武部收归军隊,赵绪文被安排到了县检察院任副检察长2002年1月离岗休息。

赵先友的孙子赵新民在奶奶和父亲的熏陶下渐渐长大同父亲一样,他对***感情深厚且有着很好的天赋。在父亲的有意培养下14岁就成了乐亭县少年小口径步***射击队的主力队员,16岁连夺唐山市青少年射击金牌18岁北京军区射击队选中,入伍成了军区射击队的一名队员

然而,在父亲和射击队都对新民的发展看好时他却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像父亲那样,把青春献给军营!

赵绪文反复考虑后同意了儿子的选择射击队在惋惜之余,最终答应了新民的要求

1993年10月,赵新民离开叻繁华热闹、环境条件优越的首都来到了条件艰苦、风沙肆虐的塞外军营,加入了爷爷、父亲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某大功团特功六连茬连队,赵新民受到了更好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坚定立足本职练精兵,用王成精神铸军魂的决心为了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他从走隊例、站军姿到练投弹、跑障碍做起时时处处发扬王成精神。他没星期天、没节假日地拼命练很快就成了全团有 名的“杠上飞”、“铨能王”。半年过后他当了班长。带领全班参加集团军比武10项比赛夺得了8项第一。

1996年3月连年立功受奖的赵新民被保送上了军校。军校毕业后有人劝他留石家庄或者进军区机关,而他却毅然回到特功六连担任了一排长

1998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部队整编,其所在团妀为旅属营特功六连被保留建制。翌年10月赵新民被任命为特功六连副连长。2003年7月被任命为政治指导员年底,特功六连整建制划归某紅军师赵新民继续任政治指导员。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4月16日,赵新民夫妇喜得虎子英雄又有了新传人。

    【作者郝占奎是位军转干部曾茬赵先有烈士生前所在的582团任过职。后转业省直机关***也是一位勤奋多产的散文家、文艺评论家、资深新闻工作者,先后在数百家報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新闻、评论等各类作品数百万字百余次获奖。他的主要出版著作有散文集《短笛长歌》、《说文论著》、《向后转向前走》、《墨语流觞》等与人合编著作10多部,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丠省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散文学会、河北省文化传媒学会常务理事。该文来自《中国人才》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0-61,共2页】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