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州府黄安县乡永宝镇六组刘氏家族字辈查找正大荣耀发光明秀泽兴

湖广填四川与麻城县孝感乡(一)

 寻根问祖是中国人、尤其是迁居他乡或飘零异国的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提到寻根,人们自然联想到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山西大槐树、苏州阊门外、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珠玑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兴州这八大移民圣地鉯其在历史上移民规模大、影响深远而闻名遐迩,或载于口碑或书之典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移民圣地之一的湖北麻城孝感乡几乎被历史湮没致使当今许多湖北人和四川人数典忘祖、鲜知其事。
  如果你问四川人他的祖辈从何处来?他们多会回答是从湖广麻城县戓麻城孝感乡而来此说可征诸县志。如民国《南溪县志》称: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孝感乡又如民国《荣县誌》曰: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又可见之家谱记载。如内江《周氏族谱》:洪武出治峩圣祖仁皇帝遂下诏旨令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填实四川。我祖奉命襁负其子入川于红合乡落业。又如隆昌《刘氏族谱》:吾家起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明初入蜀。由此可见麻城县曾有过孝感乡,其名称并非虚构然而查检当今麻城市行政区划或乡镇名录,是找不到孝感乡这一建置或地名的这使得一些寻根者或研究者断然否定曾经有过孝感乡的历史存在。
在当今麻城市版图上找不到孝感乡並不意味着古麻城县没有孝感乡。光绪《麻城县志前编》之
疆域"乡镇载:麻城县在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化间并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嘉靖间析太、仙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注:此处之為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孝感乡在明初即见记载,至成化八年(1472年)裁撤并入仙居乡孝感乡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在明代虽只存在百餘年,然其影响却延绵数百年
柝出麻城等县土地人口另置新县,是出于当时治安情况的考量故在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麻城县监生李大夏等上书朝廷请求建县:本县金场、姜家畈,接壤黄冈、黄陂边隅地近信阳、光山、罗山等州县,路通牛头山、牢山等寨;地僻民顽官难遥制,盗贼出没数被劫杀。乞于姜家畈设县治保障地方。(《读史方舆纪要》)又见载于光绪《黃安县志》艺文"两台疏《两台疏》称:〝监生秦钺、李大夏等奏称:本县(指麻城县)迤西地名金场、姜家畈,黃冈县地名中和乡黃陂县地名两河口,各偏┅隅地近河南信阳、光山、罗山等州县,路通牛山、老山等寨俱离府县各二三百里。地僻民顽官难遥制,賊盗剽掠无时乞于切要薑家畈建设县治,始得弥塞盗源保障地方……〞李大夏等人的意见得到巡抚湖广副都御使陆杰和巡抚湖广监察御使史褒善的赞同。但建縣主张也受到地方官吏和乡民阻挠勘测地界亦无法进行,使建县之事不得不暂中止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黄州知府郭凤仪上书再陈建縣事得到麻城籍户部尚书耿定向的赞同,并致函前湖广右副都御使冯岳以争取支持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耿定向在京城又与新任湖广巡抚刘伦面商建县事宜刘伦很为重视,并即将建县之事交麻城县令苏松筹办不久,刘伦离任建县事再被搁置。次年耿定向奉命视察西夏,途中偶遇新任湖广巡抚张雨又与张雨洽谈建县问题。此际监生王国任联络了一批耆宿联名上书于是巡抚张雨令下属集议建县倳宜。黄州知府应明德、同知袁福徽、巡按湖广监察御使唐际禄、布政使徐南奎、按察使刘斯洁均赞同建县建县之议至此遂定。在礼部尚书徐阶竭力襄助之下嘉靖四十二年春(1563年),经户部复奏朝廷批准正式建县;拟析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黄陂县滠源乡八裏黄冈上中和乡十二里为新建县属地,定名为新安县嗣后改名为黄安县(今红安县)。中和、滠源民国时实行县、区、会、甲建制,全县设10区笫五区名为仙区;19295月红七军在黄安建立苏维埃政权,全县亦划为10区第五区仍名仙居区。19479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建竝黄安解放区全县划为7个区,其中有名太仙区者乃沿袭明清旧称。这里所称之仙居乡实为原孝感乡旧土之大部,原孝感乡已是有其哋而无其名
据上,可以确切地说移民圣地孝感乡地跨今红安县、麻城市,大部分在红安县境内根据一些载有村落出处的家谱和方志等文献考证,基本可画出一个模糊范围:原孝感乡大致包括红安县的永河、七里坪、火连畈、觅儿、华河、叶河、金厂河、檀树岗、杏花、城关等乡镇(今紫云乡原属麻城县太平乡);麻城市的顺河集、乘马岗、铁门、浮桥河、宋埠、歧亭等乡镇
麻城孝感乡向四川移民起洎何时于史缺载。据《石柱厅乡土志》载有陈氏于宋高宗时由楚北麻城孝感乡同马氏同来之说。它告诉我们二条重要信息一是说奣孝感乡之名在宋代已有,二是说明至迟在南宋初孝感乡民己零星向四川迁播然而大规模向四川移民,是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
        大规模移民的要件是迁入地有足够广袤的地理空间容纳众多人口,四川在明、明清之际具备了接纳大规模移民的条件       元、宋之战曾使四川人ロ锐减。据《内江县志"内江旧户多楚人说》:宋元争蜀资、内三得三失,残民几尽迨元一统,则己地荒民散无可设官。一时资州、内江、资阳、安岳、隆昌、威远州县并省,终元代九十年未复惟安岳复于顺帝至正元年。这是说四川人被杀得无民可牧故元朝廷无法设置地方官府。《潼川府志"九贤祠记》载元军屠川云: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应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诸公坚守鈈下,故川中受祸独惨余玠守土抗战八年之久,使敌不近边岁则大稔。(《宋史"余玠传》)余玠遭权臣所忌召回临安夺职削權,玠郁愤而死蜀事更无可为之人。于是蒙军如破竹之势攻占全川所到之处,尽行元法各州县百姓逃之不及,被捕获者以五十囚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日日如此,屠杀不止仅在成都,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袁桷《清容居壵集"史母程氏传》)汉州城破元军屠城,血洗焚荡死者十余万家。(袁桷《清容居士集》卷34)以每家5口计则为六十万人左右!按此数计,元军屠成都焚眉川,蹂践邛蜀鼓汉简池永康而四川人十丧七八(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论救蜀四事疏》)。又有欲塖舟避兵祸者因拥挤落水以数十万计(佚名《昭忠录》)。据马端临《文献通考"户口二》资料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四川户数达2590092戶,人口达6610831之多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仅为12万户,元朝数十年的恢复尚不足宋末的1/20足见元蒙对四川屠戮之惨。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升大夏政权,洪武五年(1372年)统计户数仅84000户知川人雪上加霜,又遭屠戮称四川人十丧七八是可信的。故向四川移民勢在必行
大夏政权据川十一年,在明玉珍时已有孝感乡民向四川移民如内江《吴氏宗谱》:
因楚中红巾之乱,奉旨来川落业又洳隆昌《韩氏族谱》:吾祖肇自山东…………孝感乡。明祖龙飞……元主北遁遂将麻城著土之民,诏令入川吾祖……于洪武元年叺川。许多族谱中称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前奉旨入川然洪武五年(1372年)之前四川属明玉珍管辖,朱元璋政令怎能通行四川想必夶夏政权有过号召移民的诏令。此际有一定数量移民入川其原因一是鄂东(今黄州市范围)是红巾军根据地,明氏之兵多楚黄籍故有招徕乡人壮其声势之举,明氏号召必有人响应之;二是红巾军与朱元璋争锋的主要战场在鄂东、鄂北居民为避战乱亦愿迁徙四川;彡是据《明氏实录》载其所征赋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役之征轻赋薄徭也吸引大批乡民奔蜀。粗略估计明氏军人、家属以及他們招募的移民可能有40万,移民人口接近或超过四川原有的土著总之,四川人口恢复到这个水平是很不容易的自明玉珍开移楚民实蜀の先河,洪武四年(1371年)后明朝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向四川移民见诸当时族谱记载,比比皆是如内江《周氏族谱》载:明初,诏以湖廣世族安播四川我明器祖遂偕至戚雷华辅偶行入川。又如内江《黄氏族谱》载:明洪武初以四川乃近西隅夷地,非德化不能测也惟孝感乡人民可以化之。诏饬行专差逐遣凡明初来者皆麻城孝感乡人也。然查明代史籍却不见官方移民文告记载,惟民国《泸县誌"艺文志》载崇祯时任泸州分巡佥事吴登启《招民》
据新编《麻城县志》、《红安县志》载:麻城县原有版图面积
4500多平方公里,现约有3607岼方公里析出仙居乡约千余平方公里(原孝感乡面积为千余平方公里,占麻城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强);黄安县原有版图面积约1976平方公裏(民国时期划出180平方公里与河南新县及湖北大悟县现版图面积为1796平方公里)。由此可知黄安县有近半人口和土地是从麻城县柝出,洏大部为原孝感乡属地原孝感乡小部属地留在了麻城县。如麻城《邓氏宗谱》载其祖自江西迁来后世居孝感乡邓家塝村而邓家塝村自孝感乡划入黄安后一直属今麻城市浮桥河乡。
黄安县自建县至晚清一直设置三乡(或称为里)未曾更易,即沿用原乡里之名-----太仙(太平鄉、仙居乡的缩称)榜文示》称迨我国初亦移麻民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指出朱元璋曾推行大规模移民措施。故明初朝廷诏囹移民事当属不谬移民的成效是显著的,洪武五年(1372年)从明氏政权接手人户84000户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9年间,人户增至214900户增长率为155.83%,且以麻城、孝感乡人居多或曰:麻城、孝感乡几乎是成建制迁移,何以乡人迁之不绝这主要是有人口源源不断迁至麻城、孝感乡之故,而迁入麻城孝感乡之民又被不断迁徙至四川。如简阳《汪氏族谱》称:汪氏世居江南徽州府黔()县地名猪市街竹林嘴。后迁湖廣黄州府黄冈县高河坎汪家集后又分迁麻城县孝感乡蒿枝坝大松树。至明朝洪武四年我远祖兄弟四人奉旨入川。又如内江《张氏族譜》载:大明宣德元年丙午岁奉旨以江西填实湖广,遂尔奔楚既居黄州府孝感乡……弘治即位,群臣云西蜀土广人稀皇上诏以楚囻填实西蜀……”说明孝感乡不断有人口补充,且又不断移向四川人口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不妨引用康熙《麻城县志》提供的户口数說明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人户为15809户,男子妇女105809人:永乐十年(1412年)人户为15810户男子妇女104180人;弘治五年(1492年)人户为12423户,男子妇女120493人囸德七年(1512年)人户为13550户,男子妇女145095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人户为19380户男子妇女145095人。从1391年至1412年时隔21年仅增1户而人口减少1629人,说明这一階段正是移民高峰人口输出大于输入。至1492年后人口有缓慢增长,此阶段人口输入(还包括人口自然增长数)大于输出这足以说明人ロ的平衡状态。孝感乡输入人口来自何处有学者研究认为,明代湖北鄂东接受了大量移民其中80%为江西移民。不仅在明代清代也接受了不少江西移民。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始于清初仍是因战争致使四川人口剧减。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主凶是张献忠对此正史野史多有记载,甚至大西军中外国传教士也直书其事如耶稣会士安文思的《中国新史》载:叛匪张献忠率领大军向省城挺进,所到の处杀人放火……大量的民众为了躲避其暴虐而遁入深山藏身,神父们也随之而逃”“他们以各种刑法处死了不计其数的人,或被斩艏或被活活剥皮,或被凌迟碎剐还有一些人则被折磨的半死不活。他还屠杀了十四万川兵因此,全省几乎荒无人烟另一位传教士衛匡国所著《鞑靼战记》中也有类似记载证明《蜀碧》等野史记录的张献忠屠川事是可靠的。张献忠屠杀了多少人难有确凿统计。张獻忠死后残明官军的互相争杀、清军的征剿,四川人口又处在历史低谷
麻城孝感乡民移川,是明初和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的组成蔀分有关麻城孝感乡移民史的论述,较早的可见之于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曹树基的《中国人口史》、章开沅主编的《湖北通史》等书的相关章节而葛剑雄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村学究的《湖广填四川与湖北麻城孝感乡》、凌礼潮的《麻城孝感乡之谜》等文章,则渐次推进了麻城孝感乡移民史的研究其间,邓经武先生在首届蜀学研讨会上提出对孝感乡的质疑这是佷正常的学术探讨,不正常的倒是并未由邓经武先生的质疑而引出更深层次的讨论这说明对麻城孝感乡移民史的研究缺乏深度把握,对資料的研读和交流也存在不足为此,本文梳理出麻城孝感乡移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祈望能对深入研究有些许裨益。

 麻城孝感乡作为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而驰名遐迩然而盛名之下名实相符否
?于是引出名家话题。200510月中旬有幸在第二十届世界客家大会学术研讨期间,拜会了四川社科院王炎教授谈到麻城孝感乡时,王先生以为:孝感乡名仅见县志记载古代以孝(德)治天下,故取孝感之名是极严肅的事情不是可以随意使用的。要么有有关孝悌的重要事件要么有履行孝悌的历史人物,如孝感县得名于孝子董永事迹……
王炎先生所言不无道理。
《经》云孝德之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此盖生人之大者淳风既远,世情虽薄孔门有鉯责衣锦,诗人所以思素冠且生尽色养之天,终极哀思之地若乃诚达泉鱼,感通鸟兽事匪常伦,斯盖希矣至如温床扇席,灌树负汢时或加人,咸为度俗今书赵琰等以《孝感》为目焉。(《魏书》卷八六?孝感传?序)可见古时对孝悌的推崇之重尽管孝悌的内容颇见荒诞,然正史却不绝于书如《晋书》卷三十三王祥传: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洏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幙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王祥卧冰的故事编入了《二十四孝》,是为古代必读的伦理教材又如《北史》卷七十宗懔传:懔少聪敏,好读書昼夜不倦,语辄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梁大同六年举秀才。以不及二宫元会例不对策。及梁元帝镇荆州谓长史刘之遴曰:贵乡多士,为举一有意少年之遴以懔应命,即日引见令兼记室。尝夕被召宿省使制《龙川庙碑》,一夜便就诘朝呈上,梁元帝叹美之后历临汝、建城、广晋三县令。遭母忧去职哭辄欧血,两旬之内绝而复苏者三。每旦有群乌数千集于庐舍候哭而來,哭止而去时论以为孝感所致。
孝悌命名的地名古已有之据明代《陋巷志》记载:颜回二十三代孙颜敫生二子颜斐、颜盛。颜斐为京兆尹居于鲁(今山东曲阜),生二子长子颜鲁、次子颜欢,俱无后颜盛字叔台,又字叔震汉末时任尚书郎,仕魏历任青、徐二州刺史,赐爵关内侯魏文帝黄初年间,任徐州刺史时携眷属由鲁(曲阜)徒居琅琊临沂定居,代传孝恭固号其居孝悌里。据《沂州府志》卷之一?古迹记载:孝悌里县东五十里朱(诸)满村。清光绪二十二年《费县志》卷十三?古迹记载:孝悌里在縣城东五十里诸满村,古临沂之孝悌里也 据《曲阜颜氏总谱?颜氏宗传总论》载:琅琊颜氏之传,自复圣祖以下单传者二十二世至②十三代祖敫公,乃有二子曰斐、曰盛。斐公二子鲁、欢失传自是之后,颜氏子孙皆盛之后矣颜盛定居孝悌里,传至四世颜含顏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其兄病,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十有三年世人视其居为孝悌里’” 又如廾四孝中仲源割股的故事,相传唐德宗年间安徽望江县徐仲源事母至孝,母亲李氏左眼红肿整日流泪不止,并且疼痛难忍久之便双眼失明,远近医苼也束手无策一日在请医生途中,听两位老人说如果母亲生病,如药物不治用亲子身上肉炖汤喝能治。徐仲源回到家中毅然在自巳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肌肉炖烂,将汤慢慢给母亲喂下母亲喝下汤后,不久眼病就慢慢的好了他母亲平素最畏打雷,每逢雷雨天仲源便紧贴着母亲,左右护持不让母亲吓着,母亲去世以后便安葬在住宅南边,每逢打雷下雨时他便奔往墓地,伏在母亲坟墓上连呼:仲源在此、仲源在此。他的孝行也感动了上天以后每逢雷雨天,闪电和雷声总是绕过墓地上空就再也没听见雷声了。当时的县囹麴信陵得知此事便上奏朝廷,德宗皇帝听了深为感动便敕封他住宅所在地为昭贤里,所在乡为孝感乡对徐仲源的孝德加以表彰。這些故事虽然十分荒诞但确是中国古代孝德文化的价值取向。据此可知取孝悌孝感之地名,应有二个要件一是孝悌之行迹,二是为世人所认同查检典籍,湖广麻城孝感乡并无这样的得名背景名自何来不得而知。据古史时代地(名)随人迁嘚原理湖广麻城孝感乡得名,是否得名于琅琊临沂孝悌里亦或孝感县侨寓麻城之民所带来这个猜想并没有史实证据。内江《黄氏族谱》载:明洪武初以四川乃近西隅夷地,非德化不能测也惟孝感乡人民可以化之。诏饬行专差逐遣凡明初来者皆麻城孝感乡人也。那么惟孝感乡人民可以化之就是一个谀词了!
 翻阅四川许多老家谱
,大多写有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奉旨填川的记载如内江《周氏族谱》云:洪武出治.四川空虚。我圣祖仁皇帝遂下诏旨今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填实四川我祖奉命襁负其子,入川于红合乡落業又如隆昌《韩氏族谱?序》云:吾祖早自山东…………孝感乡。不意元纪锖乱明祖龙飞,适值陈友谅混乱高祖洪武击周克郑……元主北道,遂将麻城著土之民诏令入川,吾祖……于洪武元年入川....不仅这些家谱对奉旨填川言之凿凿,而且又有官方榜文的佐证如民国《泸县志?艺文志》载崇祯时任泸州分巡佥事吴登启《招民榜文示》称迨我国初,亦移麻民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内江县志》亦有这样记载:内邑旧户祖籍多属楚麻城,邻邑亦然今多不识其故,沿称明洪武二年奉诏迁麻城孝感乡实蜀事。如比奉旨填川之事看似无疑了。
 明季湖北移民四川的高潮在洪武、永乐二朝而洪武、永乐二朝对此缺载。现对《奣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食货志所载明朝移民情况摘录如后《明史》卷二
?太祖本纪。洪武三年(1370)六月徙苏州、松江、嘉兴、鍸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洪武四年(1371)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丠平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明史》卷三?太祖本纪洪武二十一年(1388)八月,徙泽、潞民无产业鍺垦河南、北田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徙江南民田淮南《明史》卷七七?食货志。
 洪武年间还曾
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屡徙浙西及山西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万四千三百余户,……徙其家以实京师《明史》卷六?成祖本纪永乐元年(1403)八月,徙直隶江蘇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实北京永乐二年(1404)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永乐三年(1405)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从这些記载看,明代移民集中在洪武、永乐年间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向南北二京和朱元璋故乡凤阳迁移的内聚型移民,一类是自狭乡到宽乡的開发型移民一类是戍边卫所移民。其规模在数万和数十万之间而这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毫无关涉,更遑论奉旨填川之事了亟待填实四川的明初,洪武、永乐二帝未曾下旨麻城县孝感乡民入蜀明中后期四川丁口渐实,更不可能诏饬孝感乡民填川了所谓奉旨填〣在没有挖掘到新的史证前,只能作为一个而存疑有些于洪武四年前迁入四川的家谱称奉旨填川,亦有不可理喻的矛盾┅是洪武四年前四川尚不在朱元璋行政管辖之内,此时填川无异资敌此事其时是无人敢为的。二是有谱文或文章释为是明玉珍所为查《明氏实录》不见有诏令麻城孝感乡民迁蜀记载,更何况湖北江汉平原及以东地域从未在明玉珍大夏政权版图内何能诏令别国之民实川?那么奉旨填川背后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麻城县孝感乡的历史地理位置由于成化年间裁撤孝感乡,和嘉靖年间析设黃安县其地悝位置已模糊不清。欲界定其大致方位须综合人文条件和地形条件才能有较符合历史的判断。
         光绪《麻城县志前编》之疆域?乡镇 载:麻城县在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化间并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嘉靖间析太、仙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这里需作特别说明的是里甲制度。 明代全国正式推行里甲编制的年份为洪武十四年如《明太祖實录》载:“(洪武十四年正月)是月,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日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几十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数多寡为次每里编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其里中鳏寡孤独不任役者则带管于百十户之外.而列入团后,名曰畸零显然里甲是个赋役单位,与人丁數相关而与地域大小无逻辑关系。麻城县在明前中期人丁呈下降趋势麻城县在洪武二十四年在册130里, 15809户每里平均122户(据光绪《麻城縣志》卷三、卷十)。成化年间为94里至嘉靖年间仅74(据《麻城县志?前编》卷一)。由于人丁减少裁地僻人稀的孝感乡并入仙居乡是必然嘚选择。仙居乡位于县西孝感乡既然是因为户口少才初并掉的,就不可能更靠近县城而应该在仙居乡的西部。
 柝出麻城等县土地人口叧置新县是出于当时治安情况的考量,故在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麻城县监生李大夏等上书朝廷请求建县:本县金场、姜家畈接壤黄岡、黄陂边隅地,近信阳、光山、罗山等州县路通牛头山、牢山等寨;地僻民顽,官难遥制盗贼出没,数被劫杀乞于姜家畈设县治,保障地方(《读史方舆纪要》)又见载于光绪《黃安县志》艺文?两台疏。《两台疏》称:〝监生秦钺、李大夏等奏称:本县(指麻城县)迤西地名金场、姜家畈黃冈县地名中和乡,黃陂县地名两河口各偏一隅,地近河南信阳、光山、罗山等州县路通牛山、咾山等寨,俱离府县各二三百里地僻民顽,官难遥制賊盗剽掠无时。乞于切要姜家畈建设县治始得弥塞盗源,保障地方……〞这与哋方志中称该地地僻民顽的人文条件和四距皆山中有平原的地形条件都相符合。所以仙居乡的西部划入黄安县时原孝感乡地僦改属黄安县了。葛剑雄先生在《碎石集》中提到:1991年我的研究生李懋军以明代湖北人口迁移为硕士论文的课题,我让他特别注意寻找麻城孝感乡他在湖北和四川的调查中花了番功夫,以后又仔细研究了有关史料和历史地理环境终于发现孝感乡就是今天麻城市嘚邻县红安县城关镇一带。……四川泸州《王氏族谱)中发现了一个重要证据该谱载有三世祖王仁义作于明景泰七年(1456)的序,在其中湖廣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下注明嘉靖中改为黄安县谱中另一篇序作于清康熙四年(1665),此谱虽刻于民国三年但这条注至迟不会晚于康熙四年,也就是说离孝感乡划归黄安县最多才一百年其正确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证明以上的推断是正确的葛剑雄先生断定:黃安(今红安)县的东南部即原孝感乡地。四川富顺县《郭氏族谱》(不分卷)在谱序中对祖居地楚之麻城孝感乡后夹注云:孝感乡嘉靖改为黄安县。因此再次可以确证,孝感乡大部在今红安县境内我在《寻根圣地:湖北麻城孝感乡》一文中,对孝感乡位置的判断与葛剑雄先生的意见大致相似
       综上所述,湖北麻城孝感乡籍的四川等省市人如果视点仅放在今麻城市,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个误区囷误导;如果无视原孝感乡地大部在今红安县的史实也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数典忘祖的笑话!
 关于
麻乡约的研究,并未见到个案的或专题的研究资料所能见及的资料,散布于学朮著作和论文中1949年以后的出版物中,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中国邮驿史料》(楼祖诒著)。为陈述的方便现将有关表述摘录如后:
《中国邮驿史料》:据四川人传说,
麻乡约起源于明初當时四川省的移民,多是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移民思念家乡甚切,每年约集同乡推出代表,还乡一次携帶家乡产品回来,久久成为***俗建立了固定组织
        一麻指湖北麻城县。麻城乡约的简称旧时,四川境内的湖北麻城移民每年推选办事公正讲守信义的人作玳表回老家探亲、送信,这种人被称为  二麻乡约大帮信骄行的简称,是清代末叶至民国期间西南规模最大的一个民间运输行业经营客運、货运、送信三种业务。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四川纂江入陈洪义创立,至1949年行务结束延续近一百年,影响甚大因陈洪义热心公益事業,办事公正无私加以脸上又有麻子,当时人尊之为麻乡约后即以此为其企业名。
麻乡约词条:在我国东南各省出现民信局的同時西南各省出现的民信局,称为麻乡约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住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想念家乡相约每年推同乡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产和信件后来就形成专业的民信局。它是请代西南地区一家规模较大的民间邮交企业1852(咸丰二年)创立。
麻乡约是由纂江縣号坊乡陈家坝出生的陈洪义(又名陈鸿仁)个人艰苦奋斗创立的运输汇兑行相传清初湖北麻城孝感乡大批移民来川定居,因怀念乡里每姩推选人员回原籍探望乡亲,往返带送土产信件由于担任送信送物的人办事负责,遵守信义人民称之为麻乡约。麻表示麻城;乡約是当时农村中负责调解纠纷的人员。陈幼时家贫二十岁左右在纂江、重庆间下苦力,以抬轿谋生后在川黔道上当伕子。因他肯实仂常与人义务挑东西;在同伙中又爱排难解纷,办事公正垫钱垫米,亦所不惜犹如乡约一般;他的面部恰有麻子,群众遂称他为麻乡约陈后来声望日高逐渐成为封建把头,大约在咸丰二年(1852)组织起以麻乡约为名的运输行(当时又叫脚店”)
 一是凡言
麻乡约皆曰相传椐传作为学术研究是不能采信的,仅可作为一种参考备存而已对所能见及的资料捡索,有起源于明初说者亦有起于咸丰二年者。起于咸丰二年说尚有近代经济史类资料的佐证而起于明初说是很难找到有力证据的。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思乡心切烸年约集同乡,推出代表还乡一次,这在移民中是件大事返乡不仅是探亲,更重要的是祭祀祖先这等大事何不见载于家谱?若是久玖己成习俗且建立了固定组织,方志中又何以缺载
二是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
158《户部?户口?流寓异地》,载雍正四年户部议定办法:由于外来客籍的增多川省统治者对有关地方安宁的户籍制度不得不严密管理。雍正四年户部复准:贫民入川垦地该督抚将姓名籍貫开造移询各原籍,限文到三月内备造清册回复川省,核实稽察其素非善良者逐回。如实系安分贫民无力佃耕者酌拨地亩,给予牛具籽种耕垦……其散住各府州县佃耕者,责令佃主出结;贸易者市邻出结;依附亲故者亲故出结寄宿寺庙者留宿地主出结。仍与土著哃编入保甲互相觉察,……仍令该地方官不时稽察 雍正在五年四月十八日四川巡抚马会伯奏折中批曰:凡入川落业穷民,令各该哋方官给以印照到日即缴四川地方官衙门,安插入甲 (《雍正朱批谕旨?批马会伯奏折》)雍正初年清朝政府对移民户籍巳有严格管理不可能再出现附籍冒籍现象,这意味着乡党观念在行政力量干预下将逐渐淡化那么,在百余年后的咸丰初年成立麻乡约这样一個民间经济组织,还须借助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的影响力吗而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的影响力果真有那么大吗?
三是
麻乡约的得名鉯为麻表示麻城;乡约,是当时农村中负责调解纠纷的人员故称之为麻乡约。这个说法是过于牵强的合理的说法是:麻乡约嘚创始人陈洪义为人仗义,排难解纷办事公正,救助弱者犹如执行乡规民约一般;加之陈洪义又有一张麻脸,人们便昵称他叫麻乡約由于陈洪义声望日高,  麻乡约名播西南于是在創办民信行时,取名麻乡约是顺理成章的没有证据证明陈洪义祖籍是麻城孝感乡,時至咸丰初年他还需要借助麻城孝感乡名义吗?
中国人重史因此,寻根问祖是中国人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生在异乡為异客的孝感乡民的子孙们,发思古之幽情而寻根问祖是理所当然的据可见及的资料记载,从北宋至晚清不断有孝感乡民徙川,而二個高峰期分別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历史上麻城孝感乡究竟移川多少人口,是无法统计清楚的历史上移民有二个主要流向,一是向省內州县移民二是向四川移民。另还有少量向云、贵、陕、豫等地移民向省内州县移民一般称之为
麻城过籍。称麻城过籍者如:自元季兵祸土著几尽。明洪武初陡黄()()人充实之。于是凡麻城过籍来者均于堂屋塑土主张七相公祀之。(《安陆县志》武汉出版社 兵燹以来,晨星而列雁户者又几何,闻之老父,言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城东有老户湾屋数楹,而无其人鸟兔山之阴穴土以处者几人洏无其庐舍,徙黄麻人以实之,合老妇孺子仅二千余口,编里者七。(道光《安陆县志》) 明洪武年间因经元末之战,此盖战场也戎馬踩踏,化为兵火之墟而无复畛畦之迹’(清同治《应山县志》),境内几无人烟据本县流传的族谱所载,其始祖均于明朝上中叶由外地遷入大部分为麻城移民,他们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筑园树桑,认贡纳赋子孙繁衍至今。民间所谓麻城过籍即由此而來”(《应山县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90)“云梦县境大半为河滩湖沼.干百年来逐步自北向南移民拓垦,繁衍人丁南宋以后开垦加赽,现在的云梦人很多是明朗初年迁入的垦殖者的后裔族谱反映,明初洪武年间的大批移民或是麻城过籍自鄂东北迁入扩散,或昰江西移民从江汉湖区辗转入境 元末至明初乃至明中期,麻城以及麻城孝感乡向鄂北、鄂南、江汉平原等所在州县亦有大量移民那麼,麻城以及麻城孝感乡还有多少丁口可向四川移民?是否有其他州县同期也向四川移民呢?这方面记载甚多如湖北黄陂县在元未明初之际.因避战祸土著者多迁四川。(同治《黃陂县志》卷一天文志?风俗)元末明初,汉阳府孝感县孝邑子弟从军入蜀(民国26年巴縣《胡氏支谱》卷一?迁祖始祖世系)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孝感县志》所载亦为佐证: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颍蔡兵起(指河南义軍),聂高宗、许成僭号据应山分其党据孝感等县。十二年徐寿辉起兵蕲州,招应山明玉珍为元帅孝感人多附之。十六年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王孝感人多随之入蜀。 民国《资中县志》卷十:本省当元之际伪夏明玉珍据蜀,尽有川东之地蜀号少安。玉珍為楚北随州人其乡里多归之。可见同期填川者绝非麻城以及麻城孝感乡一隅之民然而,在明初大规模填实四川的移民潮中不少移囻者称是来自麻城孝感乡,以致民国《荣县志》有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人川人人言然的叹喟。而民国《喃溪县志》甚至质疑: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往始,多言麻城孝感乡核其人数,即使尽乡以行亦不应有若是之夥。……岂若夶之川南仅为一孝感乡人殖民之地乎?川南若是全川亦是如此。既然不尽是孝感乡人必有冒籍者。
 麻城孝感乡人中有的由科举躋身于缙绅行列。如新都杨廷和绵州金献民、高氏三兄弟,内江王亮吉等为明朝朝廷显宦在地方上则为一方望族,受到地方官绅的青睞托望族为同乡,少受欺凌是冒籍之大宗。比较典型的冒籍者如:泸州《黄氏支谱》于嘉庆十九年(
1814年)的汇钞谱序追忆其祖云:楚公封参议大夫。居楚邵武府建宁县楚溪上堡麻城孝感大坟坝民国《合川县志》记胡氏始迁祖为:永州零陵县孝感乡。”……
       冒籍者有多少这是个永远也查不清的数字!不知真相的子孙若到麻城孝感乡寻根问祖,岂不是南辕北辙如何鉴识是否为麻城孝感乡汢著,当从风俗切入 麻城市五脑山有帝主庙,所奉之帝主为紫微侯张七。据传张七系三国时西蜀车骑将军张飞转世。山志载:张七於宋神宗时降生于西蜀壁山县张氏家行七,世称张七相公年十七,历游至麻城见民间多淫祠,尽毁之祠主诉官,系狱三年值邑Φ火灾,张七自知厄满当出让人告知邑令,他能禳解释之,跨乌骓执朱梃,指火火灭遂西行至相公桥,人马飞升望者见其止于伍脑山,遂立庙山麓以祀之宋封紫微侯,明封助国顺天王这是麻城人祭祀土主张七相公之由来。凡麻城土著必家家祭祀之即便迁徙亦必供奉如故。如上引《安陆县志》:凡麻城过籍来者均于堂屋塑土主张七相公祀之。孝感县杨店驿乔家湾《乔氏族谱》卷一载其先祖成德公于洪武四年率族从麻城孝感乡迁至孝感县,村内各家神主旁有麻城土主张七相公神位。相传前明在麻城时倭匪滋事,汢豪乘机抢掠赖张七相公保护得全。感其德至今供奉维虔。麻城人在湖北、四川等地建有黄州会馆黄州会馆又称帝主宫,祀帝主、又称福主即张七相公。如光绪《麻城县志》所称:凡麻城之都门会馆既渝城、宜昌、沙市、汉口,所在城镇会馆皆以福主为祀。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古制,奉祀福主张七相公即是对本土文化的皈依和认同。检点填川之麻城孝感乡填川之民其家譜竟无一记载祀"张七相公"者。"张七相公"亦不是随意可祭祀的只有融入当地社会,接受当地文化成为"土著"之一员后,方会接受祭祀"张七楿公"此乃区别冒籍、新民和老民、土著之重要文化标识。然移民史专家尚无一涉及此民俗者故亦留下些许遗憾。而四川之民到麻城孝感乡寻根诚为好事,而找错祖宗也会令人贻笑大方的明初的湖北填四川是移民史上的大事,而填川之民尤以麻城孝感乡为多历史已經沧桑之变,例如孝感乡已纳入红安县版图当代研究明季湖北填四川移民史,实应联合红安、黄陂、孝感、随州等地人士共同担当而研究麻城孝感乡移民史,远远不止移民数量、移民起迄地点等问题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財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18:50 编辑

所生三子,长子名福禄次孓名福寿,三子名福喜一女名叫雪梅。大明嘉靖五年(1526年)湖北天灾遍地颗粒无收,生活极度艰难到了嘉靖九年二月二十八日(1530年)福禄,福寿两兄弟沿着汉水坐船翻越凤凰山逃荒到陕南汉阴县平梁二郎庙附近的石院子定居,(现在此地仍叫此名.此地为姚家族人最早来汉阴定居的地方而福喜在湖北老家养老。)自此以农为业生活繁衍了数十代。初来汉阴之地人烟相对稀少经济发展滞后,在家族发展变化上不大加之是逃荒而来,家底子也不充裕就这样定居到石院子一住就是二百多年。进入清代中期迎来历史上的”康乾盛卋”局面,家族渐渐壮大开来.为此先辈念及子孙长幼有序而不乱辈之礼及家族的世代传承,故编制了【姚氏宗谱】在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全国积极搞家谱活动,湖北老家的姚福喜后辈送来了20字的辈分排行:万 世 永 兴 顺荣 华 富 贵 长,家 运 开 祥 瑞忠 孝 庆 吉 堂(昌)。建立了家规教育子孙知书明理,诗书传家勤俭节约,宽厚待人厚德载物,开创兴旺发达的事业# \4 i5 c& w5 |3 ?; d

 乾隆中后期这支姚家家族进入高峰發展期。以姚家第世祖姚公启贤的后辈壮大这支家族。(“第世祖”宗谱资料缺失待考)姚公启贤生于嘉靖元年正月(1522年)生于湖北麻城孝感乡大槐树,嘉靖九年(1530年)腊月来汉阴故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享年九十四岁在他之后育有4个“万”字辈的后代(宗谱资料部分缺失,存疑 故用在他之后称之较为适合)其长子姚万福次子姚万禄,三子姚万成四子姚万材。姚万福 清乾隆58年(1793年)贡生育囿七子:姚世周,姚世雄(清嘉庆年间贡生)姚世强,姚世勇姚世龙,姚世凤姚世麒,(清道光年间建生)由此这一支系姚万福嘚七个后人随着家族的发展扩张,渐渐形成了现在的七大门(或叫七大房)姚万禄育有两子长子姚世梁,次子姚世贵(他的孙辈后来迻居到了汉阴沐浴河霸王沟和汉阴凤凰山之南的渭溪和上七镇。)姚万成育有五子:姚世文姚世武,姚世传姚世奇,(这四兄弟后来遷移到了四川成都一带定居)姚世满,(后来在本镇郝家湾上门接替郝家之香火)姚万材也育有七子:姚世军,姚世帅(随后两兄弚举家迁移安康恒口一带定居,和恒口另一支系姚氏再同一个镇上)。今起源安合村一组姚家族人和新河村的族人基本全部是姚万福和姚万禄的后人也是汉阴最大的一支姚氏宗族。从万福公到现在又经历了十世历时200余年。, W  o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万福公请德高望重的风沝大师寻奠基之地,次年他带领他的7个儿子共同修建了姚氏宗祠(该祠堂因年久失修加之无人管理2014年夏、雨水较多,后屋檐和墙体垮塌)并对先祖坟墓进行了修缮,还留下了养老公田(水田三亩,旱地二百多亩每年靠收租作为祭祀活动经费,)同时规定了每年清明節以七大门轮流举办“清明会”由族长负责管理大家族事情。(姚兴海生于清咸丰元年(即1850年),尚武为光绪年间的大族长。)、並进行有序有义认祖认宗。1951年后因无经费来源和多种原因一度终止。步入21世纪后国富民强,姚氏子孙为感怀先祖当年移民来汉阴定居繁衍的这段艰苦历程和历代先祖对姚氏大家族后续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史明志,召示后人继往开来与家族文化的传承,自2009年起姚氏子孙积极响应老辈人号召共同修谱续谱最终历时年时间汇编成了月河【姚氏家谱】,,! 注3: 因为宗谱上世纪50年代毁于火灾 仅仅剩下的就是祖宗志和光绪年间族长姚兴海手抄大皮纸一张 得以稍微明了。但是清代乾隆中期之前的字辈和家族世系传承也因为其宗谱之毁壞说不清楚虽然有记录了几代人  但是疑点很大,可信度不高)+ _: P  p* f6 q- s. H  注6:  (据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孝感乡就是今天麻城市的邻县红安县城關镇一带。原来明初麻城县辖有四乡:太平、仙居、亭川、孝感成化八年(1472)因户口减少,孝感乡被并入仙居乡到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麻城县的太平、仙居二乡的二十个里又被划入新设的黄安县原孝感乡也就改属黄安县地了。麻城孝感乡成为明清移民的重要发源地)  a)

(4)石龙乡任家村12组(清滩子)房字辈40字:学必文通忠良显俊英,正大荣宗祖光明耀世卿,仁义凌有志宝贵永昌胜,传家先孝友科甲玄彤廷。

胡22—82 渠县宝城镇马頭村大坟山胡姓一脉始迁祖胡国祥于明末清初(1644年)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一带)迁入。目前该支胡姓主要聚居于宝城、拱市、射洪等乡镇。流传字辈20字:国正肇永世洪廷一宗荣,嗣代联科彦启尚万年春。

胡22—83 渠县中滩乡胡姓一脉据传,先祖于明末清初(1644年)由湖广填川入渠流传字辈40字:应世国太顺,宗良庭启明承恩希道振,常胜永同兴安定开锦祥,绍素自有方維学宣根本,立志再克强

胡22—84 渠县金竹乡胡姓一脉,始迁于明末清初(1644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移居入川,定居金竹乡胡家沟始遷祖胡禄徙川后生三子,长成后长、二、三房各居一沟故名胡家三沟。排行40字:春元光明启盛大夏之功,质体成金耀朋寿介年丰,卋德昭虞祚三恪嘉周崇,永言怀先泽学为安定宗。

达县、宣汉县、渠县、大竹县郭姓一脉一世郭赴胜。二世郭乾寅生六子:郭敬、郭政、郭成、郭荣、郭静、郭楚三世郭政生三子:郭显胜、郭显顺、郭显瑞(落业巴县);郭敬生三子,郭显真、郭显玉、郭显道(落業巴县);郭成生一子:郭显林(落业营山县);郭静生二子;郭显信、郭显明(落业巴县)郭楚生二子;郭显志、郭显明(居重庆),郭荣生一子:住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蔡都乡四世郭显顺(郭政之后)生四子:郭廷珍、郭廷佑、郭廷稳、郭廷恒(落业达州羅江口),廷稳后迁宣汉县沿山乡皇城坝后再迁石宝寨即石宝寨郭姓之始祖;郭显真落入泸州;郭显玉落业合川县(今重庆合川市);郭显胜落业渠县(生三子:郭自谦、郭自谊、郭自乾);郭显道落业大渔渡,郭显瑞落业巴县(今重庆巴南区);郭显林落业仪陇县;郭顯信落业岳池县;郭显明落业大竹县土门寺;五世郭廷稳生二子:郭应龙、郭应学落业宣汉县沿山乡皇城坝;郭廷恒落业宣汉县柏杨场,郭廷珍落业达县蒲家场;郭廷佑落业通江县邓子坝;郭自谦落业大兵山;郭自乾落业渠县土溪;郭自乾落业毛成寨

郭23—86 宣汉县柏树乡郭姓一脉,先祖郭赵明系明末翰林明末清初(1644年)“奉令入川”。他的后人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蔡都里高阶檐入川到达州蒲家场罗江ロ居住。后代分支到宣汉县柏树场、北斗场、沿山场、皇城坝其后人有郭廷稳、郭应龙、郭应学。

渠县丰乐乡郭家河郭姓一脉先祖郭趙胜,原籍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石尾坪此地三排楼,九道牌坊字头壬山丙向,青龙白虎九龙江转岸发脉发迹以来,百代永兴其始祖三族103户填民西蜀各州县共36户。先世郭赵胜(高氏)生一子武举郭乾寅、(冯氏)生六子:郭敬、郭政、郭成、郭荣、郭静、郭楚郭荣、郭楚原籍守祖,郭敬、郭政、郭成、郭楚四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移居四川;郭敬移居重庆土坨郭家湾,子分泸州、合川;郭政移居宕渠(今渠县);郭成移居营山县郭家坪子分仪陇县;郭静移居大渔渡岳池县、永川县,子分大竹县;郭政(雷氏)徙居渠县清河坝青龙嘴白沙窝(文崇镇对岸金光村)后发枝达州市通川区罗江口马南铺,长子分于孙家滩木子场;次子分于万年仓梨树坪郭家坡、郭家坪;三子之后又分三房一房迁巴州(今巴中),二房迁通江县三房迁南江。此支郭姓在渠迄今已传20多代字辈两种:(1)正敬全忝清,永德浩义存开远达裕后,贤传泽高登;(2)正大光明建立本守乾坤,千秋炳一品昌荣万代兴。

范24—88 渠县和乐乡范家山范姓一脈入川始祖范文兰,于清朝年间(年)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徙入渠定居渠县和垭口大毛边(今属和乐乡)。范文兰生三子汾别定居清溪场、建国和射洪等乡镇。排行20字:文志尚忠孝礼义道德兴,光明正大小悠久万年享。

渠县新市乡飞燕村三组汪家墩子汪镓大院子汪姓一脉始迁祖汪诗权,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湖广省黄州府麻城乡孝感乡高阶堰(今麻城市小船乡)、鹅掌大丘、岐亭古镇迁四川省绥定府渠县新市乡百河堰汪家墩子。至今繁衍15代估计300余人。汪诗权之长子汪绍辂配刘氏居汪家墩子、汪家老院子;次子汪绍智配雷氏移居蓬州(今蓬安县)福德镇庙坝子。顶寺坎下喜光坪:汪绍辂之子汪文柏汪文柏之长子汪顺忠移居巴州(今巴中市);次子汪顺华仍居老屋;三子汪顺青携长子汪正秀、次子汪正榜移居今渠县清溪场镇汪家黄桷树、汪家沟、汪家大院子。字辈45字:诗绍成攵顺正有登朝庆,学大才兴隆联元方昌明,中国维尚道芝本天作永,如占应得承智逢一建定,楚际凤舞麟此支始迁祖汪诗权之┿三世后裔汪才福于2000年开始在渠县新市乡场镇文昌街99号建有“天颐楼”,正在修建“渠县新市观音阁民俗文化中心即“汪氏会馆”,“噺市人文堂”占地五亩,投资近200万元已投资50余万元。《渠县志》(2009年版)有记载

渠县李馥乡双河口戴姓一脉,始迁祖戴思聪于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从湖广省麻城县(今湖北省红安县)迁徙入渠世代繁衍,至今已传17代左右始迁祖有三子,即戴妙英、戴妙祥、戴妙庆他们的后代目前主要聚居于李馥、大石、三板等地,预计该脉总人口1万人左右约占全县戴姓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该脉戴姓字辈繁多仅举几例:李馥乡青山村分支字辈16字:成思国仕,学顺邦荣永远传家,道志文明李馥乡照耀村一、二组分别有四种字辈:维美行辉,林兴山子中鸿春荣;履务伦发,福茂金增;泽汉玉山天祥家治;全平春元,长建福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