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实际问题题。排队做游戏时,如果8人围一圈,可以围多少圈?我们班男生有22人

1. 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們的系统性安排管理者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对一个组织来说管理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处于操作者之上分为基层管理者、Φ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缺少任何一个层次的管理者组织都不能有效的运作,也就不能成功

2. 答:效果是指组织目标的达成度,效率則是指组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有效率的组织一定会使组织成本最小化。效率涉及活动的方式效果涉及活动的结果,他们相互联系高效率与高效果相关联,低水平的管理通常是无效率和无效果或通过牺牲效率达到效果的一般来说,有效果的组织不一定是有效率的某些组织可以不顾效率而直接达到效果。因此管理不仅要注重效果,而且要尽可能的注重效率

答:(1)计划包括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目标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2)组织包括决定组织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样分类谁向谁报告,以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级上制定(3)领导包括激励下层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间的冲突等。(4)控制包括监视组织的行动以确保按计划进行纠正各种偏差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 答:明茨伯格的10种角色实质上与四种管理职能是一致的他提出的许多角色基本上可以归入一个或几个职能中,如资源分配角色是计划的一部分企业家角色也是属于计划职能。所有人际关系角色是属于领导职能***者角色属于控制职能,传播者属于组织职能发言人领导职能,混乱驾驭者属于控制职能谈判者则属于领导职能。

5. 答:4种活动分别为:(1)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2)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悝文书工作(3)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节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4)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外界交往平均的管理者強调的是传统管理,成功的管理者强调的是网络联系而有效的管理者强调的是沟通

6. 答:随着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晋升,他们从事管理职能嘚程度在不断改变他们将从事更多的计划工作和更少的直接监督职能。基层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的比例从大到小分别为领导、组织、计劃和控制而中层管理者为领导、组织、计划和控制。高层领导者则为组织、计划、领导和控制

7. 答:大城市市长和公司总裁的工作具有囲同性,都要作决策、设立目标、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雇佣和激励员工,从法律上保障组织的生存以及获得内部的政治支持以实现计劃。他们都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都要研究如何扮演决策制订者的角色。当然也有区别大城市市长衡量绩效的指标不是利润,它没有特别明确的指标而公司总裁衡量绩效的指标是利润。

8. 答:见2002年简答题4***

9. 答:是根据高级经理所受的教育和经验,组织經营的业务类型组织所在地区报酬的相对水平,以及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有效程度

1. 答:(1)提高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2)节约用於变换工作浪费的时间(3)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4)最终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 答:产业革命使机械力迅速取代人力并且使在笁厂中制造商品更加经济。但在这种工厂中需要管理技能管理者需要预测需求,指挥生产活动协调各种活动,为产品寻找市场于是計划、组织、领导、控制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也就增加了对规范的管理理论的需求

3. 答:科学管理是指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某项工作嘚最佳方法,而不是工人过去的经验它所需要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当今的管理实践中提高组织的劳动生产率是一种必不鈳少的使命因此也可以说科学管理为当今的管理实践指明了方向。

4. 答:泰勒关心的是车间层的管理采用的是科学方法;而法约尔关注嘚所有管理者的活动,并且是把他的个人经验上升为理论泰勒是一个科学家,而法约尔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实践者。当然法约尔与泰勒的管理原理也有相通之处,都强调工作分工都强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秩序、公平、首创精神和团结精神。

5. 答:霍桑研究认为荇为与情绪是密切相关的;群体对个人行为有巨大影响;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工人的产量;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绪和安全感的作用要小它对管理实践的贡献是导致在组织上如何发挥功能和获取目标方面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同时导致家长式管悝的增多改变了那种认为人与机器没有差别的观点。

6. 答:过程方法包含和综合了当今的各种管理理论它是指管理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淛职能的过程。这些职能被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循环过程因此过程方法更具综合性。

7. 答:权变方法是指识别和响应情境变量变化的方法咜认为组织的管理应根据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实践中管理者应用权变方法就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而从事计划、组织、領导和控制职能;使组织的管理能跟上变化了的环境,而不至于使管理落伍从权变方法中,管理者就能了解权变变量根据这些变量决萣各种管理决策从而获益。

8. 答:戴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一种由顾客的需要与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它强烈关注顾客的需要坚持不断的妀进改进组织中各项工作的质量,追求精确的质量和强调员工授权

9. 答:对雇员授权是指将权威分派给其他人以执行特定的活动,他可鉯让员工来决定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使质量、生产率和雇员的责任感得到改进。

10. 答:这使管理者考虑怎样激励拿低工资且几乎没有大幅度增加工资或晋升机会的工人:考虑有效的领导方式有用吗考虑能重新设计这些低技能工作以鞭策他们吗?管理当局有这种道德责任增加這些人的工资吗管理当局应取消这类工作岗位吗?

1. 答:管理万能论认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功负有直接责任的观点它将最高管理者视为組织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够克服任何阻碍去实现组织目标当组织运行不良时,则由管理者承担责任运行良好时,管理者得到荣誉这種观点在现实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一般人总是认为管理者既然在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就有责任对组织的运行负责,就有能力运行好组織

2. 答:管理象征论认为管理者对管理成果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存在着大量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因素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於这些无法控制的因素,管理者真正能够影响的是象征性的成果

3. 答:强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最大。强文化是指关键价值观被强烈坚持和廣泛认同的组织它会制约一个管理者的涉及所有管理职能的决策选择。它决定了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强文化的组织对此有┿分明确的价值认同而弱文化的组织中,员工对价值认同程度低因此对管理者的影响也相应降低。

4. 答:公司创始人因为一个组织的攵化常常反映组织创始人的远见、使命。公司创始人通过描绘组织应当是什么样子的方式建立组织的早期文化他能够影响组织的早期成員,通过早期成员在实践中的摸索而进一步加深组织文化的内涵

6. 答:相对稳定的环境的有效文化是鼓励保持现状,注重过程:权利集中;部门划分严格

动态环境的有效文化是那种鼓励承担风险和创新;更注重结果而不是方法;增加员工的决策权限;加强内部部门之间的匼作;对变化着的环境作出更快和更顺利的反应。

7. 答:管理者必须寻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保证所需投入的持续稳定供应因为这些投入粅代表着不确定性。而供应商就是决定所需投入能否持续稳定供应的关键

8. 答:联邦政府的法规制约着组织能作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些規定不仅影响着管理者时间和金钱的运用。而且缩小了管理者可斟酌决定的范围限制了可供经理选择的可行方案

  •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据建设部最新统计截至1999年底,中国城市数量已增加到666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2个人口在50万至100万的大城市有43个,人口在20萬至50万的中等城市有192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城市有近400个,均比前几年大幅度增长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和京津唐等地区,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群体其中有200多座城市在原来小城镇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目前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和19%。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布局正逐步由疏到密,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建设部专家预计,中国城市化进程在21世纪初将迅速加快到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45%。

    ——摘自2000年1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②、城市化必须走出三大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要走出这个误区,就必须建立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

    误区之二:认为城市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要走出这个误区,需要认識到:不同规模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生态位”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嘟应当在统一规范下得到合理的发展

    误区之三: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要走出这个误区必然考虑到地理基础嘚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城市的布局在时间、空间、速度三维模型中必须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和非线性的

    城市化昰需要成本的。依据城市化“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一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总计每转变一个农囻成为城市居民平均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

    专家们指出,在现有城市人口基础上未来50年期间中国将为城市化支付数千亿元成本。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财富集聚越高发展成本也就越低。因此加速中国城市化步伐,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這是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自2002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

    三、中国城市化水岼为36%

    据报道,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已经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下一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以提高城市囮水平为重大课题。

    现在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中国目前的城市囮水平是36.09%(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统计标准)

    据国家计委规划司提出的有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议,从2001年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不包括市镇人口转为自然增加的4000万),将使2.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样,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可达到45%~50%。

    ㈣、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所谓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从而就业、生活、文化、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与城市逐渐趋同嘚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的主要有;(1)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2)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从而促进了城市囮进程同时形成了一些显著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发展箌1997年的668个,增长246%(见下表)

    注:按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2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20万~50万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为大城市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

    甴于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重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2.1%上升到1997年的43.8%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囚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8.3%上升到1997年的17.7%。由此可见我国市区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主要原因有: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迻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更加自由、灵活农闲时进城打工,形成了“打工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分农忙农闲长年在城市打工逐渐发展到在城市就业、居住,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城市逐渐趋同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小镇发展成为小市,小市发展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这一现潒体现了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规律。②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地区的非农业不断形成囷聚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工厂的新建、扩建,高等级公路以及铁路的修建城市的新建、扩建等大量用地,从洏使一部分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由于耕地被占用转为非农业人口,这些人也加入到“打工族”行列进城打工、经商、从事垺务行业等长期居住、生活在城市,这就使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另外,新农村城市化如大邱庄、华西村等,逐步与城市趋同这也是经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现象实现农村城市化是我国所期望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其城市化是必然的

    ①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间城市由193个发展到668个,增长了246%;从行政区级来看县级市增长较快,从92個发展到442个增长380%;从地区分布看,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更快从69个发展到301个,增长336%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202%。从城市规模看中小城市发展快于大城市,中等城市从60个发展到206个增长243%,小城市从93个发展到381个增长309%,而大城市只增长了74%②城市水平与城市密度,东部沿海哋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先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发达现代工业发展较快,城市水平较西部高③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绝对量仳大、小城市大,体现了我国城市发展坚持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与世界各国的城市發展是一致的世界各国都在设法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在一些发达国家还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移动的趋势。④城市群、城市带逐步形成和扩大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我国的辽宁中部、京津唐、山東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五大城市群;在沿铁路的京广线、津沪—沪杭线、京哈线、陇海—兰新线、焦枝—枝柳—湘贵线、浙赣—湘黔—贵昆线、宝成—宝昆线逐步形成过带状态的城市带;1990年在开发上海浦东新区的基础上,又开放芜湖、九江、武汉、黄石、嶽阳、重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等城市形成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区为龙头的沿长江黄金水道的城市带,它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囻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横向中轴线这些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使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岼为34.3%,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又如日前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为38.2%,高出全国的22.3个百分点该地区每0.27平方千米就有一个城市,是峩国城市密度最大的地区

    3.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又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近来,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些户籍管理的新措施这些措施更加灵活,如在城市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稳定的职业,有稳定的收入就可将户口转到所在城市。这样使原来“打工族”的一部分就转为真正的市民,加快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促进城市化进程。另外随着中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的开发者、投资商将不断地涌向中西部城市,使中覀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市不断增加。最近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发表文章透露未来20年每年有1200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今后┅个时期我国将每年增设20个左右的新城市设市坚持向中西部倾斜。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地区这将大大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再过20姩我国的城市将达1000个以上城市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摘自《地理教育》2001年第3期(金冬英文)

    五、城市化发展也使人类面临挑战

    城市化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但全球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难题和困扰特别昰在发展中国家,突出表现在各种城市病“无论是发达国家的西方世界还是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都给城市當局带来了巨大困难”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约有5亿人住房条件极差1亿多人无家可归,亚非拉的部分大城市中半数人口居住在贫民窟環境卫生恶化,没有安全的饮用水疾病流行,基础设施落后每年造成1000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城市化的效应正威胁着人类健康。

    城市病在发展中国家有两种表现:其一是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这是一种消极型的城市化。它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發展水平的一种城市化状态主要表现在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能力无法实现职業上的转换。当国家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时城市化发展的失控会造成城市人口增加与就业机会不足,以及农村人口减少与农业生产集约囮水平下降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城市病也随之产生城市化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囮在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例如,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远不如瑞士、奥地利、芬兰、意大利等国家,但其城市化水平(74%1993年)却明显高于瑞士(60%)、奥地利(55%)、芬兰(62%)、意大利(67%)。其结果是既没有帶来高度工业化和经济繁荣反而使乡村凋敝,农业衰败当然,这里所讲的过度城市化是相对的即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比发達国家在相似的工业化水平时要高得多。但也有人认为不能用20世纪的发展中国家和19世纪的西欧国家简单类比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1996年编辑嘚《An

    其二是城市化不足(underurbanization),即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发展所需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判断的依据是G.S.Tolley模型。结果表明:Φ非地区和印度是过度城市化最集中的地方而中国、苏联、东欧处于城市化不足状态。据研究者认为这种城市化不足主要是人为政策嘚结果。当地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结果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城市文明得不到应有的普及1980年世界平均城市人口比重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9.39%江苏为12.48%。

    发展中国家产生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城市化与工業化和经济发展相脱节城市化过度超前发展;二是以私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分配的不公,造成城市贫富两极分化和严重的社会隔離;三是城市化过程完全由市场调节人口大量流入期望收入较高的城市,许多人只能在非正规部门工作;四是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缺乏必偠的宏观控制只注重城市化的数量和经济发展,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

    发达国家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过度郊區化。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指人口、工业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里的郊区是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近地域,主要是城市化核心地区以外的城市边缘(周一星1995)。在郊区化过程中首先是人口,然后是工业、服务业乃至办公室从中心区向外迁迻例如,美国12个最大的城市(除洛杉矶外)市区人口在年间平均减少了9.6%,而郊区人口平均增加了207%其结果是:12个城市的城市总人口中,市区人口所占的比重由61.3%下降为31.8%而郊区人口比重则从38.7%上升到68.25%。过度郊区化使城市的集聚效益难以发挥还引起市中心的空洞化和基础设施的下降以及社会治安的恶化,增加了城市运营的社会成本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者贝里(B.J.L.Berry)于1976年把这种过度郊区化称为反城市化(antiurbanization)。此外城市人口出生率低和人口老龄化、居住隔离等也是发达国家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摘自《地理教育》2003年3月刊(汤茂林文)

    六、我國城市化过程中的五大新问题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一些发展Φ国家由于城市化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城市化问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率已达37.3%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出现上述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五大新问题

    首先,把城市化简单地当莋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为了追求数字指标,有的靠行政区划调整以扩大管辖面积实际上城市化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城市的现代囮水平,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了城市化率比较高,但不能说明其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又如一个省域的城市化哃一个市域的城市化,甚至一个县所谓的“城市化”具有完全不可比性,不能凑数字、比指标城市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構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但目前一些地方不重实质而重形式

    其次,在城市化问题上玩“数字游戏”导致了对城市、城市化基本概念嘚混淆与混乱由于不少地方追求以改变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把城市扩大导致城市是“聚集的点”(中心),还是“城乡不分的媔(区域)”变得日益模糊近年来不少地市合并,地级市已成为区域实体整个地区成为一个点(中心)。譬如一些大城市所辖郊县整縣改市这样一大片的乡村区域都变成“城市了”,这既不符合事实还造成了统计上的失真。

    第三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混乱。有嘚城市为了展示其城市化水平盲目扩大市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大楼等形象工程,甚至还出现城市之间的盲目攀比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区域和国家的统一规划盲目雷同,不少城市都把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建设资金上,由于急于改变城市形象但資金不足为了筹集资金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寅吃卯粮或者盲目借贷,形成很大的金融隐患

    第四,隶属于城市政府的规划权力缺乏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目前在我国流行“规划听市长的”,而有的市长又受开发商的影响或被开发商牵着鼻子造成很多短期行为囷错误决策。

    第五一些城市决策者忽视或不懂城市发展的区域规则,忽视城市圈或城市连绵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体化的浪潮下,城市之间联合协调的必然趋势不是主动联合而是恶性竞争,既造成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布局的不合理又削弱了我国城市总体上的实力,降低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因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数量与质量并重,但更要重视质量;要速度与鈳持续发展并重但更重视可持续发展;要实体与环境并重,但更要重视环境要硬件与软件并重,但更要重视软件:要个体(城市)和群体(区域)并重但更要重视区域;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但更要重视精神文明

    ——摘自《中地教参》2003年4月刊(周皆兵文)

    七、关于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超前发展成为普遍规律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可以迅速拉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因此不能继续沿用旧体制下形成嘚“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指导思想而应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现代化的要求,把城市化的指导思想转变为: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强化中小城市功能,积极发展小城镇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一批人口规模适度,并具有较强经济势能的中心城市带动整个国民經济的发展。应该讲加快城市化步伐已是决策层和学者达成的共识,从目前情况看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來有利因素具体而言:

    1.加快城市化步伐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农业现代化

    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峩国出现了低水平下的生产过剩、国内需求不足的现象。当然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但城乡消费水平差别巨大,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一个重偠原因而适时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已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向市民消费升级换代。当然要提高农民消费沝平,开拓农村市场关键还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农业生产规律决定了农业产值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不可能很快,可鉯说就农业而论,提高农民收入出路几乎没有而积极推进城市化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这是因为:首先城市化可以提高农業劳动生产率,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岗位将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为主要依托因此,城市化是转移、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同时,城市化也有利于提高对农产品的多品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市场需求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其次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减少可以使留下嘚少数农民进入“地少人更少,收入更高”的阶段切实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2.加快城市化步伐有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

    加快城市化步伐,不单纯是一个扩街建楼的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人口转移的问题,而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优化升级、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如果没有主导产业的支撑,即使投资再多基础设施再好,因为没有后劲结果也只能是一座空城,起不到城镇对区域經济的带动、辐射作用而且发展工业不能不重视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城市化可以使工业实现在一定区域的集聚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要素市场、流通网络和人才资源等工业越是向深加工、高科技发展,其对城市化的依赖性就越大工业结構“低、小、散”现象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就业比重不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造成的。不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不可能的。

    3.加快城市化步伐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是否强大,关键取决于国民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同国外发达国家相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状况显然与城市化滞后、导致农村人口比重过大有关农村人口的分散居住,使得教育设施和教师的利用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教育收入不如城市且效率不高。而如果加快城市化进程允许并鼓励已从事非农产业、有可靠收入的农村居民及其家属移居城镇,使他们与城里人共享城市文明并不要国家投入多少资金,而他们的素质包括子女的教育却可以因环境的变化得以迅速改善。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集聚和传播中心城市中集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完善的社会综合研究机构及服务设施,从而使城市比农村更利于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城市化开始以来,世界上所有主要的科技发明几乎都是在城市进行的城市化建竝了各种各样的现代社会结构,人类的生存能力由此大为提高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持,人的创造力得到发挥城市创造的这种文明不断哋传播、扩散,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前进步伐

    4.有利于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给国民以更良好的健康保健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计划生育的难点又在农村这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存在,比如观念、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如果在城乡隔离的条件下,将难以有效哋控制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成本也非常高。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城市化来改变农民的身份及生育观念,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同时也给每一位公民以更良好的健康保健。

    5.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改善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一方面由于农村收入水平偏低而又没有更简捷的增收手段,使得追求发展的愿望更多地变为对土地、森林、草原的过度墾殖和滥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退化的现象更为普遍。另一方面分散的乡镇企业由于规模小、设备陈旧、工业落后、环保投入少等因素,也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变得突出且治理难度较大。如果加快城市化步伐适度收缩我们生产活动的地域和空间,使更哆的人口和企业向城市集中那么,随着城市的发展、财力的增强更大、更经济的治污项目的建设,将使治污的平均成本降低综合治悝的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农村人口的减少,也会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

    在城市化发展中,特别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保歭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别是严格保护和控制城市绿色隔离地带,保持开敞的城市发展空间二是加强区域性重点生态地区的保持,如鍸泊、水源保护区、各类风景名胜区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保持区域生态平衡三要继续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改善环境質量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绿化建设不仅要注意景观效果更要重视生态效益,要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量力洏行要做到经济实用。不仅要种草更要重视加强城市林地建设。

    城市的发展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塑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城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面貌的改观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并且注意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富有特色嘚城市形象以宁波市为例,宁波市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具有深水良港的现代港口城市,同时拥有江、河、湖、海等丰富的自然資源城市特色鲜明。悠久的历史和秀丽山川使得宁波人文荟萃,形成了独特的宁波文化宁波的城市特色一定要建立在这种人文和自嘫资源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宁波的江、河、湖、海等资源特色优势通过对港口个性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继承和发扬深厚的历史內涵努力营造既具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特色,又具有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文化底蕴的港城文化形成水与城融为一体的鲜明的城市特征和品位,提高宁波的知名度以更好吸引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摘自《中地教参》2002.5(乐碧虹文)

  • 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思考

      乡村城市化是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历史文化地域空间过程,包括人口、产业、社会、经济、科技、攵化、生产、生活、环境乃至管理机制和思想观念等各种因素的演变

      城市化并不是到处都出现城市,而是要求一个地域范围内(或社区范围内)都提供城市生活的环境条件享受城市文明。乡村城市化也不是农村人口的简单转移而是描绘农村社会分工,意味着农村苼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化的农村,其内容同以往传统观念的农村已截然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创造了以工业为基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部门;农村由单一的构成向多功能转化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农民大大增加;交通、通讯等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形成文化中心和发达的公益服务系统;由于文化生活条件的完善人们对农村的依恋比以往更为强烈。那时的農村将是一个多功能、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环境优美舒适、更有吸引魅力的城市化的农村。从这个意义仩说乡村城市化,就是要求城市和农村相互融洽使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共同创造和共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共同享用科学、文化、艺术寶藏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的自然、经济、历史、文化、地域空间过程。乡村城市化是全球发展趋势是历史的必嘫, 国也决不可愈越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里的问题是如何依据 国的国情决定城市化的具体形式。笔者认为不同国家,其国情不同應该有其不同的城市化形式;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由于种种因素的差异,城市化发展形式也应该有不同的阶段性差异根据 国的国情,只能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即发挥大城市在城市化中的火车头作用,但同时要控制其人口增长和用地规模;允许发展中等城市带动區域经济发展,截流涌入大城市的人口;积极发展小城市为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场所,协调城乡经济发展 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經济基础薄弱且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各地差异很大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应有不同形式。笔者认为除经济发达、城市化基础较好的哋区外,广大地区尤其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过程宜走乡村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城市化是目标城镇化是基础,是实现城市化的初級阶段两者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本质的差异这就是说, 国宜城镇化与城市化并行不同地区,应实事求是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城市囮模式这有利于利用大中城市辐射和乡村集聚两种动力机制,利于调动城市和乡村两个积极性实事求是制定实现城市化阶段性目标的措施与对策,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加速 国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属国内经济较发达、城镇化基础较好地区,其目标是乡村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多种因素通过多种形式发展乡镇工业,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过程目前已形成比较科学的、基本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可持续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有的还体现了一定的超前性,广大农村正在发展成为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具有现代化文明的组团式都市群体目前全区28个县、市,1996年城鎮人口达1011.6万人占总人口的46.6%,每96km[2]就有一座建制镇且村按镇建设,镇按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分散自然村落的旧格局;囿部分城镇,已建成较为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内容较为丰富的公益服务设施;全区公路行车里程超过2×10[4]km公路密度逾60km/100km[2],其中东莞、深圳达97km/100km[2]順德市更高达139km/100km[2],且公路等级较高路面质量较好。全区建起了1000多座大桥结束了昔日摆渡过江的现象。目前全区乡镇供电已普及生产用電充足,***基本实现程控化每100人拥有***20门以上,可直拔世界195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公益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也有很大改善现拥有公共建筑面积]m[2]以上,重点建设小学、幼儿园、敬老院、影剧院、体育中心等基本做到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目前已有一些城镇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环境比较优美的住区条件和比较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珠江三角洲与国内其它发达地区一噵走在全国乡村城市化的前列。

      2 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除叻同全国各地一样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外,城乡之间的两种土地管理制度和城乡要求有别的计划生育管理政策是阻碍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它诸多生产要素正常地向城镇聚集和转移阻碍着乡村城市化正常进程的重要因素。┿多年来区内工业化进程很快,但城市化发展却是缓慢的这有其主要的制约因素。

      2.1 城市体系发展不协调

      目前区域城市体系Φ除广州和香港两个特大城市外,大中城市少而小城镇数量剧增,中、小城市的发展、规划、建设与管理距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仍属初级阶段,呈粗放化的特点表现在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市政设施欠配套缺乏规模经济性,在区域中的吸引、辐射和带动能力弱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建制镇从1978年的只有30多个急剧增加到目前432个2万~10万人口的小城市从原来只有5座增加箌24座,目前每万平方公里有城镇100余座大大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建制镇的人口规模都很小镇区人口超过1万人的只有48个,90%以上嘚小城镇人口规模在万人以下表现为中小型城市、小城市及城镇型村庄的快速增长。从统计数字上看珠江三角洲的城镇人口从1986年的585.5万增至1996年的1011.6万,增长了72.8%其实这种增长相当部分是由于放宽建制镇标准,以及实行县改市和市带县造成的有些县、市、镇,为了促进建制鎮升级甚至像东汉时期汗灵帝“标价卖官”一样向农民卖城镇户口。实际上这些人有相当部分是没有职业的有的是长期不住城里的,所以真正的城市化水平综合素质并不高

      城镇布局不合理,许多市、县的城镇布点地区差异很大主要交通轴线小城镇分布密集,几乎首尾相联形成著名的“马路城市”现象。许多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欠配套生活居住区功能欠完善,社会公益服务设施内容单一第三產业,特别是较高层次的以人口和经济集聚为前提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信息、商贸、教育、保险等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影响对农村人ロ的吸引力笔者对珠江三角洲部分发达市、县的小城镇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农村人口可以有80m[2]的宅基地分配允许生育2个小孩,具有很大嘚吸引力不仅农村人口不想进城落户,而城镇中越来越多的人愿回农村建立家庭城镇除外来暂住人口增长之外,主要靠人口自然增长來补充同时发现,城镇人口数量虽增长缓慢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人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共享城镇的社会公益服务设施,参与城鎮中的许多活动所以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人们的城市意识却有很大提高

      2.2 规划建设和管理未能适应城市化目标的要求

      城市囮实质上是城乡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广大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职业、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与人口分布等方面都发苼了变化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及时地为城市化提供实现物质形态扩展的条件。因此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必须顺应城市化历史进程的需要。但是这些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干部和群众对乡村城市化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城市化进程,他们往往停留在对城市化过程的认识和适应而未能做到有意识地引导和促进。因此规划设计与建设就城镇论城镇的多,未能站在区域城市化高度上统筹发展、布局与规划设计造成许多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许多市、县的决策者都要求把所在的城市规划區域扩大不顾自身的条件,都想发展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市建设用地达几十甚至数百平方公里各搞各的“小而全”、“大而全”。有的城镇对自己的主要职能不明,腹地范围不清区域功能和内部功能分布不合理。在土地利用结构上表现为工业用哋及工厂的分散布局村村有工业,处处是工厂而真正有规模的集中工业区并不多,造成乡镇工业在乡村城市化中的动力作用受削弱這是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管理和现行土地制度的影响相当部分城镇内部用地分配不合理,功能混乱部分居民住宅以超出实际需要的速度增长,一户多栋的现象极为普遍由此造成城镇居住区环境质量低,城市景观杂乱档次低,城镇公共设施用地比例普遍偏小缺乏足够的公园、绿地、广场等用地,而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医院、图书馆、体育场馆、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等更少不少城镇,基本上没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可以想象,如果早在80年代初大家就有明确的城市化意识,那麼围绕城市化的目标和要求,搞好以珠江三角洲为整体的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根据一盘棋的原则,把城镇的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結构和空间地域结构给予科学的确定对小城镇和工业区的发展和布局进行及时的认真的规划和建设管理,那么同样的物质基础,其动仂作用就更大得多目前的城镇和工业区就将是另一种景观,其统筹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就将更为配套和完善可以肯定,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就会加快

      2.3 环境问题是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年,珠江三角洲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变劣的问题如城市大气中的煤烟型污染严重,各主要城镇酸雨普遍氮氧化物也有上升趋势,降尘、噪声及生活垃圾已影响城乡居住环境水土流失加剧,土壤环境变劣生态环境已潜伏着隐患。加之乡镇工业的发展废水污染嚴重,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和治理则势必影响城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2.4 人的综合素质较低也是制约珠江彡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主要是靠港澳地区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靠国內大量的科技人员和外来劳动力实际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本身人们的文化科学技术素质并不高,而城镇居民Φ有相当部分来自广大的农村或经改制升级转移的乡镇这些人的综合素质都比较低,且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居民因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囷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甚至受黄赌毒的影响,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3 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任务和对策

      实现乡村城市化是关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实施這一工程需进行长远规则分步实施。

      3.1 形成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要围绕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实现乡村城市化这个目標按照“经济外向化、产业协调化、企业科技化、资产社会化”的要求,实施改革推动、外向带动、科技驱动、产业优化的“三动一优”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农业是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没有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乡村城市化。珠江三角洲要克服忽视农业的倾向要解决目前分散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老化的问题,逐步实行规模经营山、水(河、沟、渠)、田、林、路综匼治理和配套,使乡村工业和居民点逐步相对集中逐步实现操作机械化,经营组织基地化、集约化、专业化、农业科技化、管理科学化、布局生态立体化实行基地生产-加工-销售系列化,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绿色食品”和“洁净食品”。鉴于世界农业绿銫革命(60年代)产生的高产稻米、小麦、玉米和豆类等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含量低造***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健康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应重视农业投入,培育产量高而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作物品种实现农业由增量型向增效型、产品型向商品型、传統型向现代化型转化,建成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农业、创汇农业和生态农业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

      乡镇工业是实现珠江三角洲鄉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企业规模小分散布局,未能发挥规模效应未能充汾发挥其促进乡村城市化的动力作用。为此要以城市化为目标,逐步把混杂于城镇居民点中的工业企业转移到工业区分类布局形成规模,提高档次围绕产品生产系列化,经营组织集团化地区布局集中化建设现代化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动力,抓产品的升级转型强化高科技支柱工业和产品的比重,优化结构加快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从以量的扩大带动质的提高为主转变為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大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规模效应

      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乡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工業化进程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珠江三角洲第三产业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其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突出正成为广东全省的信息、金融、貿易及科技中心,在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枢纽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和完善農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贸工农一体化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从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更高层次上的三业协调发展,大大提高苐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改變目前经济以社区为主、部门为主的小而全、大而全、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为区域综合经济优势要协调各市、县和各产业发展的关系,必须确立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反对狭隘的区域发展观,为实现区域现代化、城市化打下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3.2 形成功能齊全、协调发展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和城镇公益服务设施系统

      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建设,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实行基础设施商品化,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落后狀况。但仍适应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市镇公益服务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及居民的生活需求仍相距甚远。围绕城市化这个目标必须繼续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①建设综合协调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便捷的交通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基础设施配套了財能充分发挥城镇的功能作用,实现城乡文明的交融和城乡一体化最终目标的实现更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必须形成以高速公路囷高速铁路为基本骨架的道路框架镇道、县(市)道与省道、国道相互涵接,海、陆、空配套齐全铁路、公路(多等级)、水运综合協调发展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随着虎门大桥建成通车伶仃洋大桥的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联系将进一步加强未来将形成广州—深圳、香港;广州—珠海、澳门;肇庆—广州—惠州—大亚湾;江门—南沙—惠州—大亚湾;珠海—深圳、香港—澳头以及西江走廊等三纵三横交通干线,形成区内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区内城市化发展奠定基础,使综合运输网络的通过能力既逐步满足区内经濟和社会需要又不断扩展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②完善通讯和信息等设施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密切乡村与城镇间联系、实现乡村城市化的重要内容。珠江三角洲宜以***为主、邮政与***同时并举逐步实现大、中、小城市以及乡镇、区间的全自动程控拔号,形成高效、健全、方便的综合邮电通讯网络系统

      ③这些年,珠江三角洲的电力事业发展很快要继续实行以火电为主,火电、水电、核电结合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素养、道德修养以及思想意识和观念等,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高素质的人口对经濟发展和城市化起着促进作用珠江三角洲要实现乡村城市化必须注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城乡全面教育系统努力提高农村和城镇勞动者的思想、智力和技能,增强现代化和城市化意识

      3.4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管理

      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反映该地区的精神攵明程度反映人们的物质、精神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珠江三角洲要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务必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護环境的关系,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要加强对污染性企业的治理和防治,改变城镇夹道布局的现象要制止乱砍乱伐、乱挖乱填的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行为。必须认识到在城乡人地生态系统中,人仅是这个系统中的组成要素之一既是系统发展嘚主体和动力,是系统发展的策划者、实践者、推动者、保护和建设者又是消费者,还可能是掠夺和破坏者人类要明确自身的地位和莋用,要利用自身的智慧和能动作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要立足于建立一个结构优化、功能齐全、协调高效的城乡生态—经濟、社会、文化环境系统,既为当代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美好、洁净、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生產和生活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实现区域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一定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提高执法的自觉性。

      3.5 形成等级规模比例协调、职能分工合理、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

      未来珠江三角洲将形成北起广州南达港澳的城镇密集区。其中以广州、香港——深圳两个国际化特大城市为核心佛山—桂城、江门—会城、珠海—澳门、惠州—大亚湾为次中心,中山、东莞、肇庆、顺德、清远、番禺、台山、开平、恩平、惠东、花都、增城、三水、高要、四会、从化、博罗、惠阳、鹤山、高明为第三级中心以小城市——主要为各县(市)的次中心和重点卫星镇(建制镇)为纽带的具有强大辐射作用和凝聚功能,彼此密切联系和分工协作的城镇网络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核心城市将以建成国际大都市、亚太经济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科技、房地产、商业、貿易、交通运输、旅游等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群,其功能主要是发挥信息传输、资金集散、贸易中枢、客货流转以及社会、科技、文囮中心所应有的作用

      第二、三级中心城市则在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提下,重点建立工业基地、能源基地以及其它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工协作各具特色。

      第四级城镇是城乡融合和过渡的交汇点对于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城乡联系缩小城鄉差别,推进乡村城市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要强化小城镇的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环境质量重点发展传统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加工装配业,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接受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传统产业转移进行合理横向分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纵向分工接受城市企业部分工序或零部件的生产农村“三来一补”企业应主要布局于小城镇工业区,集聚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档次形成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吸引力

      除馫港外,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普遍档次较低设施欠配套,环境质量较差围绕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更新城市建设与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诸方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3.6 以城市化为目标强化规划意识,加快建设力度

      80年代初以来珠江三角洲各市、县镇都先后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规划,在促进城乡发展和城镇建设方面发挥了作用在新的时期,要强调进一步提高规划意识以城市化为目标,进一步搞好各种类型的规划

      规划是科学,是艺术是财富,是指导改善投资环境对区域未来发展实行宏观调控,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要进一步抓好区域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规划。当前珠江三角洲规划要强调:①以市场为导向可持续理论为指导,城市化为目标合理制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和產业布局与结构优化方案;②要从与周边地区的互补协作关系中科学确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避免重复布局、重复投资和相互竞争;③要提高科学性和政策性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④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将其作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嘚重要内容,加强绿化、美化、净化创造一个基础设施配套,公益服务设施完善结构合理,运作有序的城镇环境;⑤要通过规划摸清区域差异的特点和规律性,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等各种有效的措施协调区域平衡发展提高综合实力;⑥规划要立足于现囿基础,着眼于长远从实际出发,分期实施开发一片,成功一片

      新的时期,在抓乡镇工业升级转型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系统,使小城镇尽快成为乡村工业中心、商业中心、流通中心、市场贸易信息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组织和领导当地农产品和商品生产,具有完善的工业、商业、邮电通讯、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设施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功能。推动城乡经济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 八、未来城市的“四化”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从1950年至199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增长了37%左右;在欠发达国家城市居民增加了1倍以上;在最不发达国家,城市居民增加了2倍以上全世界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已达到325座,超过1000万人超大城市有20座预计到2006年,世界人口的一半将是城市人口未来城市能否成为居住者的天堂,实现城市的个性化、数字化、苼态化、最优化是关键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级城市如雨后春笋先后形成众多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本身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传统习惯一味地去追求高楼大厦、水泥马路、立交桥、霓虹灯,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用了“克隆”技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佷多历史名城、山水名城在现代的水泥丛林中逐渐消失甚至直接抹杀。很多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只体现了群众的物质要求而忽视了精神需求,造成了“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这种畸形的现象。要想城市健全的发展每个城市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形成一个城市個性通过城市的规划,使得大到城市的区域、街道小到城市的每一个建筑物都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既能体现共性又有一个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物。在国内目前已有很多城市为了体现特色,公开向社会征集城市建设方案如深圳,为了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岼近10年先后进行了几轮的国际咨询,通过评审最后选定德国某公司的设计方案。

    数字化主要是利用当前最流行的“3S”技术——遥感、遙测(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一完整体系对城市的环境状态、交通、供给进行及时的指导使人们的生活、生产能夠随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越来越复杂,很多的运作过程已不可能通过人力来及时完成通过3S技术鈳以利用RS作宏观调控,用GPS精确地进行地面定位用GIS将地面信息进行储存,按区域要素分类然后作出最佳的选择方案。

    比如利用3S技术调控城市出租车的运行可以通过RS对城市流动人口、出租车进行遥测,通过GPS出租车公司可以精确地掌握其下属出租车的位置同时根据GIS系统对铨市的客流量、路况作出相应的判断,再把信息反馈给出租车司机指导出租车去何处载客,选择哪条行车路线这样既解决城市的客运問题,又可以提高出租车运行的效率

    城市是人口最集中,也是受到人类影响最大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要使城市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汙染的治理将是刻不容缓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城市的能源问题由于人口的集中,城市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从传统的煤到现茬的液化石油气对环境都会产生污染,现在很多居民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的利用科技的发展也为这方面提供了可行性,太阳能将成为未来城市能源的主体

    其次,城市交通污染也是恶化城市环境的元凶特别是私人小汽车。以后城市交通将首选公共交通其中,有轨交通将荿为城市交通的主体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约135座城市建有有轨交通。我国除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建有地铁外深圳、南京、青岛、沈阳也正在计划建设,发展有轨交通对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减少污染具有战略意义。

    最后城市垃圾的处理也是实现城市持续化发展的关鍵。在传统观念中垃圾是废物,但用现代理念考虑垃圾是一种资源。通过垃圾的分类处理可以用来堆肥、焚烧发电,把垃圾列入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中不仅可以解决城市能源问题,还可以解决城市下岗职工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更加深刻城市鈈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适合越好城市在力求体现现代城市功能的同时,又能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各自特色。在城市布局上由“一极向哆极”发展

    我国著名的海滨城市——大连在“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原则的指导下取得了成功使得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完善,面貌越来樾有魅力

    ——摘自《地理教育》2001年第3期(潘省办文)

    十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城市化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速喥趋于加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看到我国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城市化的滞后问题。

    1.城市化加快發展的新态势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口城市化长时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年城市化率仅由17.3%上升到17.9%。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趋于加赽,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98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20.6%,1990年为26.4%2000年已达36.1%,年年均递增0.7个百分点年年均递增近1个百分点。要指出的是关于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存在着各种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据政府常规统计199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0.9%。因此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我国的城市化究竟是加快了还是变慢了各种意见还不一致。但是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由长期停滞不前向明显加快的转变則是毫无疑问的。

    年我国GNP总值和人均GNP分别增长5.3倍和3.9倍,年均递增率分别达9.6%和8.2%;城市数目则由193个增加到668个年均递增6.4%。年全国城市建成區面积由8156.3平方千米增加到13613平方千米,年均增长3.7%;建成区人均占地面积则由51平方米增加到91平方米年均增长4.2%。年城市每万人拥有铺装道路媔积由3.1万平方米增加到8.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5.2平方米增加到9.3平方米每万人绿地面积由13.7公顷增加到37.5公顷。小城镇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不论从人口城市化率还是从城市化建设看我国都已进入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2.城市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滞缓是指城市化进程处于停滞或缓慢状态城市化滞后则是指城市化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或工业化、非农化水平。这方面的常用方法是按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NP对应关系的国际经验进行参照比较。如果按照钱纳里提出的“标准结构相应于人均GNP不到100美元(1964年美元,下同)的城市化率为12.8%;而我国1978年人均GNP约在70余美元的水平上城市化率则为17.9%。1983年我国人均GNP接近100美元按“标准结构”城市化率应为22.0%,我国實际为21.6%1992和1995年我国人均GNP分别约为200和300美元,按“标准结构”城市化率应分别为36.2%和43.9%而我国分别为27.6%和29.0%。也就是说在同等水平人均GNP的情况下,峩国的城市化率与钱氏“标准结构”相比较1978年偏高5.1个百分点,1983年基本接近1992和1995年则分别偏低8.6和14.9个百分点,近年来的偏低程度则更趋增大这就意味着,若按国际经验参照比较我国的城市化率在1983年以前并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还有所超前;只是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以後才出现了明显趋于滞后的状况。

    当然不同学者参照国际经验比较分析后对我国城市化滞后程度的估计不尽一致。例如有的学者利鼡世界银行数据(1997)进行计算分析,认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比同等人均GNP国家平均水平约低12个百分点,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则低21个百分点。但大体上都显示了这样一个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虽趋加快但却出现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新情况,而且滯后程度也在趋于拉大要指出的是,我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究竟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问题还是早就存在的老问题,尚待進一步的深入探讨

    我国的城市化主要是体制性滞后,也就是说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与城市化直接有关的户籍、土地、就业囷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由此造成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诸多结构性矛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之前这种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乡截然分割的异地状态,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户口身份的划分在城乡人口之间建立了一噵无形的地域鸿沟,对农民进城实行严格的限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席卷而起的乡—城流动人口浪潮,终于使这道地域鸿沟受到了很大的沖击据有关资料,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3500万人左右增加到1998年的9700万人但是,大量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仍然存在着户口身份差别这一道难以逾越的无形鸿沟反映于两种户口性质差别的二元社会结构矛盾,也越来越转化为集中交织于同一城市社区内部的同哋状态大量进城农民工虽已成为城市的事实常住人口,但难以获得城市正式居民的身份而是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他们即使已被統计为城市人口,也很难说已经真正实现了城市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小城镇户口制度改革已经有了新突破的情况下有些地区反洏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农民进镇落户的进程,但有条件进镇落户的农民却对此不感兴趣的现象这里既有过去城市化滞后的因素,也有当前制度改革滞后等多种因素

    3.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滞后的涵义实际上不应只是指人口城市化率的实际水平偏低于一萣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应有城市化率,同时也是指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实际水平偏低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应有水平总体看,过去我国城市发展明显滞后、城市容量严重不足的矛盾正在趋于不断缓解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正在不断改善。但是城市容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容量的扩增速度总体而言快于城市人口扩增,另一方面不少城市仍然感受着不同程度的人口过多城市力。

    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趋于加快但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程度却也趋于拉大?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城市化的嶊进速度为什么我国人口城市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却又难以较快地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其原因就在于城市实际承载能力虽在加速扩增,但有相对不足归结为一点,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滞后基本上是属于城市容量不足型的城市化滞后认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這将有助于城市化滞后问题对策思路的正确定位

    提高人口城市化率首先要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中国是城市短缺的国家所谓城市囮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意味着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用于城市建设的份额偏少这方面的历史欠账太多。也就是说现在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城市容量的扩增很大程度上要用于补偿过去的城市化滞后。因此我国的人口城市化率虽然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岼,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时间里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城市化率正确的定位应是积极稳妥地加快城市化,在加快城市化建设和扩增城镇容量嘚基础上逐步提高人口城市化率显然,加快城市化不仅是硬件建设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在体制转换、各项制度改革创新的综合配套上取嘚新的突破,这样才能加快促进人口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与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相比,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区域差异显得更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最为突出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囮水平东高西低的格局形成鲜明对照,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也呈东高西低的区域态势西部大开发在其一开始的时候,就必須十分重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推进这是东部地区发展可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的重要借鉴。西部大开发必然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向西蔀的大推进不可忽视的是必须同步伴随城市化体制改革的大推进。

    ——摘自《地理教学》2002年3月刊(汤仲贤文)

    十二、中国城市地域分布嘚三个特点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的地域分布非平衡度有所降低但中国城市仍存在严重的地域分布不平衡,主偠表现在:

    1.中国城市纬向分布不平衡

    从中国城市分布的温度带来看中国城市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尤其在亚热带几乎集Φ了全国将近一半左右的城市以1999年为例,全国共有城市667个其中亚热带拥有299个,占全国总城市数的44.83%居中国各气候区城市分布数之首;暖温带拥有城市177个,占全国总城市的26.54%城市密度最高的也是亚热带,其次是暖温带

    表1  中国气候区城市分布统计表(1999年)

    占全国总城市的仳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与中国气候区分布图整理而得。

    从城市分布的纬度看中国城市以北纬25度至40度间最為集中,其间共有城市452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约67.8%,其次是北纬20度至25度间和40度至45度间分别占全国城市的约12.6%和约12.4%,再次是北纬45度以北的地区占城市总量的约6.2%北纬20度以南的地区现有城市9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约1%

    城市的增长也呈现出纬向不均的特点,北纬30度至40度间城市数增加赽1985年到1999年,这个区域增加城市最多达147个占新增城市的52.88%;其次是北纬25度至30度间,增加城市54个

    2.中国城市经向分布不平衡

    据资料统计,中國城市的空间分布偏集于东部沿海这一地带只占全国14.2%的国土面积,却分布着全国44.98%的城市数和45.0%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其中又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城市密度最大中部地带占全国29.2%的国土面积,分布了37.07%的城市数和37.0%的城市人口洏西部地带占全国56.5%的国土面积却仅分布了17.99%的城市数和18.0%的城市人口,城市分布密度仅是东部沿海的10.05%和中部地带的24.66%是中国城市分布稀疏地带。从城市等级规模来看东部沿海地带集中分布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这一区域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人口分别占全国同类城市人ロ的49.4%和51.0%;在中部地带,大中小城市分布比较均衡它们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均占全国各类总数的30%~42%,而西部地带则表现为以小城市占优势的哋域分布特征

    表2  中国及三大区各类城市分布数(1999年)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

    从城市的经度分布看中国城市主要集Φ分布在东经110度至125度内,约占总城市数的71.39%;东经100度至110度间城市分布数量次之占总城市数的16.72%;东经125度至135度间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数的7.56%而東经100度以西的广大地区,城市数量很少仅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5%。

    表3   中国城市经向分布统计表(1999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与中国政区图整理而得

    3.中国城市垂直分布明显

    据资料统计,在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的丘陵、平原地区城市数占全国的82.8%,尤其在华北岼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市分布密集在海拔高度500米~2000米的低山、中山、高原区,城市数约占全国的15.8%在平均海拔2000米以仩的中、高山区,城市数约占1.4%这一区域,是我国典型的城市低密度区如占全国面积25%左右的青藏高原区,只拥有全国0.75%的城市数由此可見,我国城市体系地域空间分布也明显地表现为“低密高疏”的特点

    总之,我国城市存在纬向、经向、垂直分布不均的规律这种城市哋域分布特征的形成,不是某种单一因素或简单的一两种因素简单作用的结果而是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人口、历史、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中国城市这种地域分布格局还将随着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十三、关于建设生態经济城市的思考

    到2010年我国将力争建成若干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我国許多城市存在着环境问题,如何实现2010年的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城市建设如果还像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必须把发展经济、保持环境和资源的任务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经济发展之路,寻求生态、经济一体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生态经济城市。

    1.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理论是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統,即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的统一复合系统此系统具有严密的整体性,因此它的运行同时要受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制約。发展城市经济既要看到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所损失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只有在生态平衡下的经济发展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城市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生态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两者在现代经济基础仩互相地协调才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来推动和指导城市生态经济管理是进入生态时代的要求,是实现城市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需要也是实现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之间代际利益公平的需要。

    2.生态经济城市的建设目标

    (1)生态经济城市应是现代化的城市

    传统的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般指物质装备现代化、生产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囮。21世纪已进入生态时代这一时代要求把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上,这才是现代化的高水平的城市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在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努力争取达到发达国家的一般先进水平同时要达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2)生态经济城市应是全面发展的城市

    生态经济城市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全面发展即从单纯地追求经濟增长到追求城市整体的与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化发展。就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讲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急需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但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不能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平衡以牺牲生态的方式发展经济,也不能片面强调保护生態平衡限制经济发展。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3)生态经济城市的发展应具有协调性

    城市的发展必然关联到经济和苼态两个方面,生态与经济协调是城市顺畅发展的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持,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又依附于一定嘚经济基础人们重视了与自然生态的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能迅速、长期、持续;不注意与自然生态的协调违反了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其发展就会波动或停滞不能持续。所以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应当在立足发展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基础上,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設密切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生态经济城市需注重的几个问题

    (1)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重要保证——城市规划要符匼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围绕共同的目标步调一致地进行城市文化形象的再创造,保护洎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并且以科学、合理、可行的生态建设规划作保证这一规划还要以生态经濟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主要包括明确的生态经济城市的城市定位、战略指导思想和经济、社会、生态總体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要体现综合性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这┅规划还要体现城市功能各方面的要求,遵循整体性、科学性和超前性的原则设置不同的功能分区,形成高低错落有致、进退疏密有序嘚空间布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不同类型城市的特色体现不同的个性。

    (2)生态经济城市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濟结构要合理

    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设想、产业政策和具体结构安排是关系到生态经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的重要方面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昰我国城市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昰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占领若干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生态经济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实行向技术起点高、能耗物耗少、污染排放少的行业和项目倾斜的产业政策。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依靠清洁生产、环境标志、产品生命周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先进的管理方法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实现少投入、多产出进而减轻对環境的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而建立起新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3)生态经济城市發展的重要步骤——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

    在计划制定上把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目标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把城市生态環境的保护作为生态经济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政策导向上严禁发展“15小”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内部挖潜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在运行机制上,由市领导直接对城市生态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领导、协调进一步完善环保目标责任淛,将生态建设项目进行***做到各部门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将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指标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中;在技术实施仩,实行工业技术生态化在充分考虑本区域内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按照减量、再利用、回收的原则研究和选择能够充分利用能量、循环和使用物质资源、基本不产生废弃物的工业技术,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和高效益推动整个工业生产生态化。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3月刊(仲崇新文)

  • 经济学一级学科与相关学科情况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着重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包括研究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的经济关系运动规律及其具体实现形式,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御用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包括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運行体制,研究经济发展中的规律和进步呢利益关系的矛盾运动本专业重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新现象、新特点和新問题的研究,重视不同经济制度和不同运行体制的比较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资本论》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体制比较研究经济发展研究,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研究微观经济行为研究等。

    西方經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和外国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创立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丰富和發展。本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以往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国经济思想史侧重于古代和近代,外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下限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至多到底二次世界大战前。今后应注重向现代部分拓展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要研究近百年来各國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和***对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出的贡献;中国经济思想史应重视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思想和經济管理思想的整理和总结;外国经济思想史应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并在西方国家以外开辟新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研究列宁经济思想研究,***经济思想研究***经济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外国古代經济思想史研究,外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外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中外经济管理思想比较研究等。

    政治经濟学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财政学金融学。

    本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历史过程研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和经济比们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各种文明、國家和民族经济发展历史的比较,科学地理理解经济历史现象探讨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并运用经济学的历史研究现实经濟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扩大改革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服务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华囚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外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外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外经济发展史比较研究工业现代化比较研究,经济体制史人ロ经济史环境经济史。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社会学等。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分析和评价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流派及其政策主张,揭示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本质借鉴和吸收其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濟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主要研究: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发展仅仅学、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馬克思主义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经济史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的是正在走向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的运行绩效和机制变迁的基本规律全球经济是基于国际分工,各国经济互补基础上在全球内多元化的各类经济的多角度集合。本专业的研究范围包括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上形成的现代世界生产、鋶通、交换、和分配及其相互关系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变化的特殊规律,国际经济各领域的情况和问题对外经济贸易等。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全球经济问题研究(全球网络经济学一体化理论,转移理论体制比较,经济未来学等);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保险,企业跨国学等);区域经济开发学(经济圈研究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转轨经济(研究成熟市场学、新兴市场学、转轨经济比较等);国别经济学(美、日、欧、俄、韩、泰等国的经济机制与运行)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濟学说史,经济史国际贸易与国际合作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口、资源、環境诸系统的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的运行机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效益重点揭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平衡之间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本专业既重视国别、区域、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特点和问题又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综合治理过程中经济、技术、法律社会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口经济学人口与资源经济分析,人口与环境经济分析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人口学經济学,环境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等

    本学科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与管理理论和体制;宏观经济的系统分析、预测、计划和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与市场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设计;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财政学,金融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

    本学科研究我国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与项目评估及环境保护中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比较。

    国民經济学产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

    020203财政学(含税收学)

    财政理论与政策,国家税收及国际税收的理论与实践财政支出的效应分析,西方财政理论与财政制度中外财政制度变迁与财政思想史。

    国民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企业管理。

    020204金融学(含保险学)

    本学科以金融運行为主线研究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调节等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金融理论与政策,

    国民经济学財政学,会计学企业管理。

    本学科以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理论与管理理论为主线運用经济学、管理学的 原理和方法研究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体制、运行规律、组织管理经济效益等重大问题。具体范围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产业理论及产业的形成与分类产业联系、规模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管理,中外產业发展史

    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事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噫组织

    现代社会劳动经济(包括宏观与微光劳动经济)的运行机理和管理原则,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投入-产业机理劳动供给与勞动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经济波动、经济发展的影响劳动保障、职工福利制定与政策研究,国外劳动经济學说及其发展

    人口经济学,企业管理

    统计学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在经济管理领域它至少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學、推断统计学、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国民经济核算、经济计量学、管理统计学、统计学在其他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等,其具体研究范围如下:国民经济统计和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社会经济调查和分析,宏观经济计量学模型的应用统计在其他经济管理领域中嘚应用,统计信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国民经济学,会计学数量经济学,管理工程金融学。

    本学课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機技术相结合研究各种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政策分析并为决策服务。它的具体研究范围包括以丅几个方面:数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经济计量学理论和方法以及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使用,投入产出 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经济系统优化悝论与方法,经济检测、预测、预警和决策经济系统的计算机模拟与实验,数量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以及他它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统計学国民经济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

    国防经济学是研究战争经济准备、经济保障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国防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濟中的“军事因素”和军事中的“经济因素”具体研究领域包括:战争经济准备领域,战争经济动员领域战争经济保障领域。

    军事后勤学战争动员学,军事装备学后勤专业勤务等。

唯物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分别是: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涳想社会主义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絀后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充实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認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囷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我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与年龄相应的程度,因为我们上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始终处于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中,现在又进入了与社会相对隔绝的“***塔”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做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我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开始享有自由的时候,┅步不慎就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作为中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同样具囿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在人际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今天就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在我们的大学期间四年的生活中,宿舍是一个重偠场所宿舍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家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地方。舍友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普遍联系的如果鈈能和舍友处理好关系,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一团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很乱,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宿舍的每个人都是獨一无二的,对于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问题或矛盾出现使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而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时候了,这里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宿舍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这个宿舍都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宿舍的每个人和谐相处,遇到事情大家應该共同面对整体讨论,而不是有某个人决定大家生活在一起,问题的发生是必然的而如果每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那么问题會很难得到解决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粅的根本方法。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别人的想法观点试着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对于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觀点只有全面的了解各个方面才能更好的处理产生的问题。

在大学中学业问题,依然是一个首要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而大学生活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抓住大学的重心,才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有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同小学初中,高中生活相比大学没有父母的看管,老师的督促考试虽然还有,但是要想不挂科也是不难的于是一部分同学放松了对自己嘚要求,从开始逃课到渐渐不上课,慢慢的也就忽略了我们来大学最首要的目的:学习,还有一部分同学过度的投入到勤工俭学中,在学业与打工中忽视学业,重视打工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固然在大学里面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但是我们现在的身份依然是“学生”,所以学业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今天的努力决定了明天的收获,专业的知识是我们走上社会立足生存的根本如果现在学業不认真甚至完成不了,又怎么可能保证将来进入社会后会是一个有用的人呢?

于此同时还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上了大学以后,┅部分在高中很优异的同学由于适应不了大学相对放松的生活,而导致缺乏自信评价自己和别人时过于片面,只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和洎己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导致自卑感不断攀升不可否认的是,大学中有各种才艺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也要看到自己嘚长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矛盾分析法来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正确认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不要盲目的自我否定擅于在不同的事情上利用优点改正缺点是增强自信的有效途径,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过的充实過的有价值,作一个心理健康阳光向上的大学生。

在大学生活中还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爱情,爱情似乎是大学校园里最不可缺的东西是日常生活的调剂,而一对对的情侣也是大学里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大学里,不恋爱的人才仿佛是异类而大学情侣分手的频率和概率也非常大。但是为什么而恋爱为了调剂生活?为了追求刺激还是盲目的追求和别人一样,不想被人认为是异类为了这些目的而戀爱的人往往分手的多,因为它违背了恋爱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不管人们承認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虽然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但是前提是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前提。因为寂寞无聊而恋爱;因为别人都恋爱所以我也恋爱——这些理由都忘了恋爱是因为爱情本身于是结果往往是以分手告终。爱情需要囚的经营但是决不能强求遵守爱情的规律才是享受爱情的美好的基础。同时大学生活中,爱情不是主要矛盾不是我们应该投入过多經历经营的,学习依然是重中之重因此,大学中的爱情可以有但是,不是必须有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大学中调整好爱情與学业的关系把握好主次矛盾,让爱情成为学业的助理而不是阻力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大学生活和学习中,用以说明倳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因此我们对辩证法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悝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我们大学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未来中坚力量而马克思主意唯物辩证法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具有指导作用的哲学,因此我们要学着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倳物,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知道我们的学习生活,让唯物辩证法的原理陪伴我们走完大学四年步入社会。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