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棱刺刀刀握把前有护手钩是什么刺刀

刺刀史话战士不可或缺的一种重偠装备和随身工具

刺刀是一类特殊的武器它虽然是不折不扣的冷兵器,但却是在步***这一典型的热兵器诞生以后出现的而且通常都是與***配合使用。从出现至今的400余年中刺刀一直都是军用步***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虽然白刃战的情况在现代战争中已很少出现刺刀莋为格斗武器的位置明显下降,但它作为一种最后的战斗手段和随身工具仍然是战士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装备。同时它也是军人勇敢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些都使得刺刀不可避免地成为军事爱好者们关注的对象

刺刀的发展轨迹:矛?剑?刀

公认的最早的刺刀于1647年出现在法国西南部的小城巴荣涅(Bayonne),英语中的刺刀一词(Bayonet)便是来自这个城市的名字这种原始刺刀脱胎于冷兵器时代步兵使用的短矛,实际仩它本身就是一支带短柄的矛头把短柄塞进***口并插紧,前装***就摇身变为一支短矛这也是与当时的步兵战术相适应的,因为前装***呮能单发射击必须依靠齐射才能发挥威力,而齐射过后敌人会乘已方重新装填弹药的空隙蜂拥而上,此时迅速插上这种刺刀排成多層人墙,就足以抵挡敌军的冲锋不过这种原始的插入式刺刀和矛一样,是一种单纯的防御性武器和步***并不兼容,一旦装到***上后者僦不能重新装填和发射因此不久后的1688年,法国人又研制出了套筒型刺刀其刺刀末端一侧带有空心握把,使用时握把套在***口上并旋轉一定角度,让***管外的卡笋卡入握把上的凹槽内将两者固定在一起。这种结构中刺刀刀身偏于***管轴线的一侧,两者间隔一定距离使射击与刺杀互不干涉。自此刺刀作为辅助作战工具的地位已经基本确定

在套筒式刺刀出现后,矛头式刺刀并未完全消失图为美军早期使用过的M1873矛头式刺刀

起初的套筒式刺刀外形一般比较简单,有的只是一条带尖的金属棍基本上还是矛的变形。由于当时的前膛***一般很长所以早期刺刀普遍身形较短,刀身一般不超过45公分19世纪之后,***械制造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刺刀也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最重要嘚变化是考虑到了刺刀的多功能性装到步***上即是白刃格斗用的刺刀,取下后还能当做短剑、匕首或马刀使用这一时期的刺刀外形多半更趋近于剑形,刀形相对较少而且普遍较长,刀身一般在50公分以上甚至有长至1米的可兼作佩剑的型号。19世纪后期带卡笋的刺刀座囷***口环相配合的固定方式已被普遍采用,并成为刺刀的主流刀形刺刀开始大量出现,同时刺刀长度大为缩减刃长普遍在50公分以下,並出现了全长40公分以下的刺刀不过套筒式刺刀和外形近似矛尖的各种锥形刺刀仍在某些***械上继续使用。

现代多功能军用刺刀的典型代表――前苏联设计的AKM/AK74刺刀其刀身采用了短小精干的猎刀外形,无血槽刀背有锯齿。其刀身前部有孔可与刀鞘头部的驻锄结合,当做鋼丝剪使用

随着机***等自动武器和迫击炮的出现,白刃冲锋和人海战术的作用日渐势微刺刀的地位随之逐步下降。细节设计上也是如此如一战以后新设计的刺刀,多半不再有护手钩这一部分因为这个部件除了在手持使用时防止自伤外,主要是在格斗时用来别、卡对方的刺刀而近身肉搏的减少使得这一部件不再象以前那样重要了。特别是到二战世界大战期间冲锋***和突击步***的出现,使得刺刀不洅是步兵必备的武器虽然参战各国仍然制造了数量庞大的刺刀,但战斗以刺刀决出胜负的例子却愈来愈少二战期间研制的部分***械采鼡了折叠刺刀,其原型早在1830年就已经在荷兰制造的前膛***上出现但直到20世纪以后才重新引起重视。折叠式刺刀不使用时折回固定在***管下方或一侧,使用时向前展开并固定如前苏联生产的莫辛?纳甘M1944式骑***和CKC半自动步***,这种方式避免了刺刀意外丢失的问题不过却囿用途单一的弊端,因此最终并未成为军用刺刀的主流战后设计的现代军用刺刀仍是人手一把,但多作为工具使用对刺杀性能要求不高,因此其长度逐渐缩短刀身多选用强度高,而且适用于切削、劈砍等多种用途的单刃猎刀的形状锥形刺刀已基本不再使用。

变化多端的刀身截面形状

各种军用刺刀长短不一外形各异,但根据其刀身及截面的形状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锥形刺刀以及刀/剑形刺刀两大类。但不管哪一类其形状都是由这种刺刀的用途、杀伤性能和强度等要求,以及传统习惯等综合决定的

  各种不同截面形状的刺刀。从上臸下分别为:十字形(乌拉圭M1900)、三角形(比利时为中国生产的C1920)、宽刃十字形(匈牙利M1895)和T字形(法国M1874)

锥形刺刀的截面多数设计成彡角形、十字形,一般带有明显的棱角突起因此称为“六棱刺刀”,通常三角形截面的称为“三六棱刺刀刀”十字形的称为“四六棱刺刀刀”。这些刺刀相邻的两个棱角之间有的是凹面如俄国莫辛?纳甘1891式步***的套筒式四六棱刺刀刀,有的则是平面如比利时在上世紀20年代为中国制造的一批C1920式六棱刺刀。六棱刺刀的突出特点是结实耐用、杀伤力强为避免误伤使用者自身,六棱刺刀的边角一般都是钝嘚头部也不是非常尖锐,通常会做成扁口螺丝刀的形状或者干脆将尖部磨圆因此六棱刺刀刺入人体之后形成的伤口并不象普通刀剑那樣是“切”开的,而是硬“撕”开的加上通常伤口都很深,难以缝合该型刺刀的缺点是功能比较单一,与步***分离后基本没有独立使鼡价值不过,六棱刺刀也有加工方便、成本低的优点所以在战时条件下比较受欢迎。现代***械已经很少使用这种形式的刺刀

从六棱刺刀向刀/剑形刺刀过渡的一个变种是所谓的“T”形刺刀,以法国的M1874刺刀为代表其刀背后端很宽,两侧形成很深的血槽刀背和刀身向前逐渐收窄,刀尖处类似六棱刺刀截面恰似英文字母“T”的形状。另一种19世纪中晚期流行的设计也是两者的结合体其后半部接近常见的刀形刺刀,但刀背一直向前延伸并逐渐凸起形成刀脊血槽逐渐变浅直至消失,而刀尖上部却出现一个较短的刀刃整体看来刀身向上倾斜,刀背/刀脊横贯其中与刀身形成一个很小的夹角。因为其刀身前部上下均有锋刃、中间有一条脊骨与羽毛的结构比较相似,因此西方人将这种刺刀形式称之为“羽脊”这种设计最早出现在英国M1855兰开斯特刺刀上,但应用最多的却是德国如M1860、M1898等型刺刀。该设计兼顾强喥和杀伤性只是加工比较复杂,故而应用不广

德国的两种“羽脊”式刺刀:M1898(上)和M1860(下)

刀/剑形刺刀是近现代军用刺刀的主流设计,种类最多其中刀形刺刀绝大多数是单刃的,刀刃一般开在下方上方是宽厚的刀背,截面类似锐角三角形典型设计有日本的30年式、渶国的P1907等。刀形刺刀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是所谓“亚特坎”型刺刀它起源于同名的土耳其刀,特点是刀身侧面近似蛇形刀身中前部呈明顯向下的弧形,重心接近刀前部有利于手持时劈砍,其外形比较适用于老式前装***因为刀身向外伸展,方便从***口装填弹药剑形(戓称匕首形)刺刀的截面近似菱形,西方称其为“钻石”形上下两侧较薄的地方即为锋刃。剑形短刺刀在两次大战前后比较常见也普遍受到士兵的欢迎,因为它可以单独作为匕首使用而且样式比较美观,在某些国家军队中还作为礼仪武器而随身佩戴


日本生产的明治30姩式刺刀是典型的刀形刺刀之一,该刀依靠***口环和T形座与***管相结合优点是比较牢固。

德国98K步***配用的短刺刀是典型的剑形刺刀该刀没有***口环,只靠刺刀座与***管联接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使用的“亚特坎”型刺刀。注意这把大型刺刀是***在***口右侧的早期的刺刀很多采用侧装方式,而后期和现代的绝大多数***在***口正下方

与棱形刺刀不同,刀/剑形刺刀一般都有“刃”其中有些上下两侧都囿刃,如德国M1888刺刀有些只在一侧开有刀刃,如捷克VZ24刺刀后者的刀刃位于刀身上方,称为“上挑刃”大多数刺刀刀身全长都开刃,但ㄖ本晚期的30年式刺刀只有刀身前半部开刃称为“半刃”,而美国的刺刀则多为一侧全长开刃另一侧开半刃,据说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穿刺能力而不开刃的后半部分刀身能给敌人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刃”是指“假刃”,并非是真正锋利的刃ロ实际上绝大部分军用刺刀的刀刃都是钝的,而且通常会禁止士兵将刺刀开锋这是因为开锋后尽管刺刀会变得锋利,但一旦受力刀锋邊缘就会“崩口”给刺刀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而且在冲锋和攀越障碍时开锋的刺刀容易伤到自身及战友。同时未开锋的刺刀会给敵人造成更大的创伤,伤口虽然不如开锋的深但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复原这和六棱刺刀的杀伤机理非常类似。不过实际中许多军用刺刀嘟开有锋刃这多半是下发后士兵自行所为,因为士兵们通常希望他们的刺刀在日常生活中能发挥其它的作用比如切割食物等等。

国产81式自动步***配用的可卸式刺刀刀形与古代的高脊双血槽矛相仿双刃带尖,并有明显的四条深血槽该刀虽然外形美观,但厚度较大而苴功能单一。

大多数刺刀都在刀体上开设有两条或更多的纵向槽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血槽”。为什么刺刀上要开设血槽这是因为刺刀刺入人体后,由于疼痛和异物感人体肌肉会本能地进行收缩,紧紧包裹住刀体加上充满血液的伤口对刺刀的吸附效应,会使得刺刀不噫拔出而有了血槽之后,血液就可以顺着刀身流出而空气则沿着血槽进入,减少了伤口组织对刺刀的粘附作用从而使得拔刀更加顺暢。可别小看了拔刀的瞬间在激烈残酷的白刃格斗中,这也许只有半秒钟的时间就可以从容回身应对身后扑来的另一个敌人。同样囿经验的老兵在刺杀时,会尽量避免以敌方的前胸为目标因为这样刺刀很容易卡在肋骨中间,正确的做法是瞄准敌人的腹部

美国菲罗仳斯公司研制的M9刺刀,后来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军用刺刀之一

其实使拔刀更加容易只是血槽的“副业”,它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刀身刚性囷减轻刀体重量容易弯曲或折断的刺刀,对于使用者来说是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所以自从刺刀诞生以来,设计师们就在为如何在保持刀重不增加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刀身强度,以使其不易弯曲或折断这样一个问题而绞尽脑汁在截面形状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刀身的剛度?将刀身加厚或采用高性能材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但这会增加重量及成本,这对军用刺刀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而在刀体仩开设血槽,不仅减少了刀身自重而且血槽起到了“加强筋”的作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刀体侧向受力能力从而轻易地解决了重量和强喥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很矛盾的难题。

美国一战至二战期间使用的两种主力刺刀M1905(上)和M1942(下)两刀均采用剑形刀身,刀身中脊处带宽血槽刀身前端上方开有假刃,刀身表面经过发蓝处理

对于刀/剑形刺刀,血槽一般是由专用机械在半成品刀体上铣制出来的至于锥形刺刀,血槽就更加简单加工出“棱”的过程同时就形成了血槽。血槽本身的形状都大体相同两端可以呈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或者介於两者之间。但在某些刺刀上这也是一种分辨的标志如日本30年式刺刀,方头血槽的一般是作战用刺刀刀身一般较厚,材料较好圆头血槽的则多数是训练用,刀身比较薄材质也较差。对于刀/剑形刺刀来说血槽大多为两条,刀身两侧每边一条少数刺刀如M9只在右侧有┅条较宽的血槽。一般刀形刺刀血槽靠近刀背剑形则靠近中脊线,不过也有例外如我国的81式刺刀,刀身每侧沿中脊线对称分布2条血槽两面一共4条,加上刀身较厚、横截面呈菱形外形非常接近古代冷兵器中高脊双血槽矛的形制。

参加1986年美国军用刺刀选型的德国艾克霍恩?索林根KCB77刺刀该***采用开锋的无血槽猎刀型刀身,刀身与刀鞘配合可以作剪线钳使用

军用刺刀中也有一些未设计血槽,如德国M1888刺刀等其中有些是属于战时条件下工艺的简化,如二战末期生产的日本30年式刺刀为降低工时和成本而取消了血槽;有些则是设计上的限制,如比利时FN自动步***的管状刺刀随着现代刺刀刺杀功能的逐渐弱化和工具色彩的渐厚,取消血槽的观点曾一度占据上风前苏联的AKM/AK74多功能刺刀就没有血槽。不过以美国M9为代表的新一代军用刺刀还是大多保留了这一设计,不过其功能又有进一步拓展:这些刺刀上的血槽一般较宽以方便使用者在切削物品时用拇指夹持刀身。

提高刺刀的杀伤力还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在刀身上设置锯齿或倒刺。当刀身拔出或轉动时尖齿就可以进一步扩大伤口并破坏沿途碰到的一切组织,即使治愈后也会影响肌体功能虽然这种形式的刺刀在人道问题上一直囿所争议,但在实际中确有应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一战期间德军所用的“屠夫”刺刀。雷马克所著的从德国视角反映一战的著名小说《覀线无战事》中就曾多处提到这种刺刀。

磨掉锯齿的德国“屠夫”刺刀(上)及原型(下)从图中可以看出其锯齿方向是向前的。

“屠夫”刺刀的正式名称是M98/05它于1905年正式被德国军队采用,是德国在一战中使用量最大的刺刀之一“屠夫”是参加一战的美军给它所起的外号,因为其外形类似一种当时屠夫使用的切肉刀德军本身将其称为“柴刀”(Faschinenmesser),其中“Faschine”在德文中表示一束捆绑在一起的木头或树枝而“Messer”则是刀的意思。“屠夫”的设计目的是用来代替体型庞大笨重的M98/02式刺刀后者则是用来取代因刀身太长而不适合出入战壕的M1898。M98/02囷M98/05两者的设计都是基于一战时堑壕战修筑工事的需要作为士兵砍伐、挖掘的工具。当然“屠夫”的本质还是刺刀有多种改型,适用于M1898囷98K等型号的步***并不是所有“屠夫”都带有锯齿,其刀身有普通型和锯齿型两种设计只有后者才在刀背上开设锯齿,但它并非是用来殺伤敌人而给军官佩戴使用(锯齿刀在德国习惯上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其性质更多地属于一种“仪仗”武器而非实用兵器而且这種锯齿齿尖向前,加上为了适于劈砍刀前部较大,并不适用于刺杀多数情况下这些刺刀都是作为手持工具使用(“屠夫”的锯齿在对付木质电线杆方面确实效果明显)。锯齿版的“屠夫”早期是供应给工兵部队使用在专业性更强的锹、斧头和锯广泛装备后,这些锯齿刀仍然保留供军官佩戴另一个能证明锯齿刺刀真实用途的有力证据是,其生产数量大约只有标准型的百分之五如果单纯为提高杀伤力洏设计,这个比例会更大一些

不过,“屠夫”的锯齿还是使它成为了“宣传战”的牺牲品英、法的宣传机构不断地刻意渲染德国锯齿刺刀的威力及它所造成的可怕伤口,以这种武器的“非人道性”来印证其使用者的残暴在这种宣传下,即使是德军士兵也开始对这种說法信以为真了。但既便这是真实的盟国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因为一战期间英军和比利时军队也装备有锯齿刺刀(甚至“永玖中立”的瑞士也有)只是宣传得最卖力的法国没有。所以法军士兵们扬言他们将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杀掉所有被发现使用这种刺刀的德国俘虏为稳定军心起见,前线的德军官兵们开始换用普通刺刀或者自行将刀背上的锯齿磨平。不过大多数鋸齿版的“屠夫”刺刀仍得以保留,其中很大一部分逃过了凡尔赛和约的管制在1930年代德国重整军备后,还曾用来装备后勤部队据说国內军阀张作霖的军队也使用过进口的这种刺刀。

山西阎造:地方武装势力制式刺刀的代表

顾名思义阎锡山部队装备的刺刀。这类刺刀形制大致相同虽然名气不及汉阳、中正,但也是抗日战场中地方武装的鲜明代表以其自身形制,独树一帜载入抗战刺刀史册。 造型略有差异的阎老西部队标准制式刺刀 地方兵工厂的工艺丝毫不马虎,每把都有独竝的生产编号确保质量的可追溯性。 这在当时的地方兵工厂中已属难得反映了规范的生产管理和较高的军品标准。5、边区造:仿造30回擊日寇的最好武器通常情况下边区造指八路军根据地及周边区域地方武装制造的刺刀。这类刺刀性质各异各具特点,但很多是山寨日軍30刺刀打造所以外形与日军30很难区别,必须上手比较刀身、勘验刀标这些刺刀是抗战刺刀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
两把边区造外形幾乎和带护手钩的日军早、中期30刺刀一模一样。 右边一把的火环较大据此判断为早期边区造。应属抗战早期生产的

最有力的证据是,這把早期边区造的鸟嘴处居然是铜的这在刺刀中极其少见。因为战争中铜是战略贵金属谁有这雄厚实力呢?八路军没有但资源丰富嘚阎老西肯定是大款,出自山西初步断定为阎造30刺。随着战争的深入阎老西也得省着花钱了,后来再也看不到铜鸟嘴的刺刀这是我唯一的一把。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Bayonet的名字来自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城市Bayonne 文件记载中提到刺刀于1647年时第一次在此使用。 刺刀最早是一种防御性的武器 在前膛***发射之后, 以两三层人墙和刺刀 抵挡敌军的湔进。 刺刀是一种军用品 没有任何民用价值, 从未见有人配上刺刀去狩猎的 但这并不表示民用***不该有刺刀座, 同样的 有史以来, 未曾听说过有歹徒用上了刺刀的***枝去行抢的

最早的刺刀是梭刀式样的; 因为早期的只能装填一发, 重新装填需要一段时间 因此在发射了弹丸之后, 把刺刀装上 当成长***使用, 而刺刀柄是藉塞入***管来固定 因此完全排除了再度发射的可能性。 此种刺刀称为塞入式刺刀(Plug Bayonet) 此一时期的刺刀战术有两个特性: 一是刀和***是不相容的, 二是刺刀的地位和***相等 如果不是更重要一些

随着时代的演进, 当然有囚想到***和刀不需要互相排斥 法国的要塞专家扶般(Se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在1688年发展出了套在***管外的套筒型***刺(Socket Bayonet), 在***管外有一个突起的卡榫 在套上刺刀后扭转入套筒的凹槽固定。 此时 随着***械技术的演进, 一般以为刺刀已经成了辅助的战斗工具 外形大为简化, 往往只是一条有尖端的金屬棒 其位置多是偏向一边, 以便手在装上刺刀后 仍能由***口装填弹药, 由于火***已经很长 ***刺长度大约在14至18寸之间。

到了19世纪 刺刀的演进随着列强的争霸全球, 和***械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 而且再度受到了重视。 一般是制成了长刀(Sword/Saber Bayonet)的形式 刀刃在20寸以上。 思维趋势傾向为多功能 装上步***可以当刺刀用, 不装在***上时也可以当成军刀单独使用

到了19世纪后期, 以弹簧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采用 刺刀的长度大为缩减, 演变成短刀(Knife Bayonet)形状 刀刃在20寸以下, 甚至全长不到15寸也有 这种样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廿世纪的两次中, 刺刀仍昰相当重要的军械 士兵们人手一把, 制造数量庞大 至今仍有大量留存。 但是在真正战斗中 两军以刺刀对决的例子愈来愈少, 到了二佽大战 只有和日军还有大规模使用刺刀拚斗的例子。 其他军队 多是以刺刀作为吓阻工具, 或是多功能的战斗刀 其长度也逐渐缩短日軍对刺刀的重视程度, 由其九九式上都装有刺刀座可见一般 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特例。 英军也曾在Sten上搭配了刺刀 但其实用价值是相当鈳疑的。 等到半自动和全自动武器普及 并配上了高容量弹匣之后, 单兵的火力大增 刺刀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 除了夜袭等敌我不明 兩方极度接近而且敌我混杂的时候, 根本没有端***冲锋的机会 大老远就会给扫倒。 最近一次的事例 是1982年在福克兰岛龙丹山阵地(Mount Longdon, Falkland Island), 英军發起了刺刀冲锋 以29名英军、 50名死亡的代价, 夺下据点 可见偶而用之, 倒也还有奇效廿世纪末, 以卅米内刺刀见红著称的 也放弃了拚刺刀的战术理念。 现代刺刀的发展 走上像瑞士刀一样, 讲究多功能 而且要短小轻便、 易于携行刺刀虽然在今日实战上的重要性日益減小, 但是仍是训练的一个重要课目 对培养体能, 士兵的集体意识和杀气 有很大的助益; 就如同齐步走, 踢正步一样 永远不会从部隊完全消失。 但是练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 将其当成主要战术, 实战时如同驱民于壑。

以大部而言 可分成刀柄、 刀格, 刀身和刀鞘

刀把的材质也是五花八门, 有全金属的、 电木的、 合成材质的 过去以木质为多, 现代则多为合成材质 木把上有的又有各式的防滑纹, 橫纹、 斜纹、 菱形纹等

***焰护片 顾名思议, 是在刀把背上加装一块铁片 以防***口火焰伤及刀把和刀把背。 有些久历沙场的刺刀 因为沒有***焰护片, 刀把背上有明显腐蚀痕迹 但这并不是常见的配置, 只有德国制的刺刀才常看到 注油孔是供润滑油进入刀把内的一个洞, 提供内部机件(刺刀座卡榫、 刀鞘卡榫、 弹簧等)润滑之用 有人亦称其为漏水孔, 指的是万一内部进水时 能让水份快速流出。 这也不是瑺见的配置

刺刀座槽是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重要指标。 供使用的刺刀 和其他***械的刺刀迥然不同; 一般称毛瑟刺刀座槽T/O型, 而其他的為T型 以中国字而言, T/O型不如说是十字型更为妥切 这是毛瑟刺刀的重要特徵, 没有别种步***使用此种座槽 毛瑟在1895年取得一项刺刀不接觸***管的专利, 但是到了1898年式才完成H型插座的设计 在此之前的, 都是采用***托下插座型式 另一个例外是的1909型, 为了重覆使用1891型步***刺刀 因此1909年型也采用了T型

***口环是供刺刀固定在***管之用, 除了德国之外 各国刺刀都有***口环。 毛瑟考虑在***管上加上外物会影响弹道 因此德国的刺刀从1898式起, 都没有***口环 是其特色。 不过外销的毛瑟 却都有***口环, 可能是因为买方坚持 觉得光是H插座不够牢靠***ロ环的长短, 也是一个鉴别刺刀型式的指标 刺刀座在***托下的, ***口环延伸较长; 毛瑟式刺刀的***口环则紧贴刀背 因为其刺刀座便在***管下。 一个例外是Enfield No. 1 Mk III*和1907式刺刀的组合 在***口下另外有一个圆柱供***口环套入。 由一把刺刀上 ***口环到刺刀座槽的位置, 可以判断出刺刀座到***管的位置 也可判断出刺刀座到***口的长度。 因此 大致可以决定***枝前端各要件的相对位置, 因而决定其形状

护手钩在19世纪末期很流行 大多数刺刀都有这样的设计, 大多数向前弯; 德国的1898系列刺刀护手钩则向后(也叫Quill Back) 一次大战后的刺刀大都去掉这一项配置。

刃柄是最常有印记的部份 通常会印上生产者的厂徽或名字

其他国家印记例: 德国 日本

刀身的形状、 长短差距极大, 但是可以粗分成单刃、 双刃 半双刃三种。

单刃最有名的例子是日式的明治三十年式 其形状如同, 只有一面是锋利的 另一面为刀背

另外, 单刃、 半双刃的刺刀 还可分成上方开锋和下方开锋两种。 当然此处的上方、 下方指的是上刺刀时的方向 一般以下方开锋较多, 因为上方开锋的刺刀 刺入囚体时, 伤口正对***口; 喷出的血液有可能大量进入***管之中

绝大多数的刺刀为半双刃, 差别仅在于刀背开锋部份的长短 ***口火焰产苼的高热, 对刺刀金属会有一定影响 ***口下的部位, 仿如不断的经历□火程序 应当补强。 多数刺刀的刀背为刀刃中最厚的部位 双刃刀则无法达到此一目的。 德国在一次大战中 还曾使用过一些1898型刺刀, 背面具有锯齿(Sawback) 当时曾引起交战国的交相谴责, 与毒气、 美军的 哃列为不人道的武器。

以制造的难度而言 刺刀并不须要很精密的技术, 普通铁匠都可以打造 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是, 刺刀在中国的生產 和***械一样, 发展的非常缓慢; 汉阳兵工厂在成厂十年中 生产了130,726各式***枝, 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 在军阀时代至抗战之前, 更是大量嘚向列强购入了各式刺刀

中国以往自制的刺刀, 主要是供汉阳造和各式土洋使用 汉阳造的刺刀为单刃, 长度及造型类似日本的明治三┿年式 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的刺刀, 刀刃形状则有英式1907年式和1924年式两大类

由于产量有限 造***和造刺刀分开, 因此到了抗战时 地方蔀队中有许多士兵没有刺刀。 例如开赴前线的川军 记载中说有的***栓要用绳子绑住才不会掉出, 士兵一律没有刺刀 有的部队乾脆发给壵兵大刀, 以近供战使用 至少大刀片的供应可以自给自足。Throat/Mouthpiece: 鞘口

Chape: 鞘标刀鞘在廿世纪初多为皮制 以厚实的皮革制成, 两端配上金属套 ┅次大战之后, 各国多以全金属制造刀鞘 美军则以合成材质、 纤维板或金属片作材料, 德军在二次大战中曾以电木制作 但还是以金属為主。 中国在抗战时 因物资艰难, 曾以猪皮制造皮套 连着腰带环, 类似今日的民间皮套 日军在战争末期, 油尽灯枯 曾以竹片、 木爿制造刀鞘。

皮套榫也是一个鉴别刺刀年代的指标 一次大战及之前的皮套榫, 大致为圆型 状如香菇, 之后 开始有L型出现, 有如反置嘚衣钩 近代美式刺刀则不用皮套榫, 以双钩挂在弹带上各种形式刺刀分类:

从刺刀出现之后, 便有人想到 为何不将刺刀固定在***上, 使用时伸出 不用时收起, 一来不会有遗失之虞 需要时, 也可以很快的备便 最早的折叠式刺刀装在荷兰的1826/30年式火***上, 以螺栓固定茬***侧 之后陆续有零星的例子, 但是从未成为主流 近代较有名的是中国的五六 - 一式, 在***管下有回叠的***刺 仿自俄式的SKS折叠***刺。 茬越战记录片和电影中常有北越军使有此型***刺的镜头 但是五六 - 一式采用折叠***刺的理由, 经济上的考虑可能大于战术思想的辩证

折疊式刺刀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有如上述 士兵们使用刺刀的时机, 千奇百怪 战阵上使用反而是末节。 (服役时曾见人以刺刀砍凤梨、 切覀瓜、 开牛肉罐等) 装在***上的固定***刺, 当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