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地图能工伤提供的地图5米DEM吗

DEM是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图上的等高線、高程点直接矢量化后就是一种DEM,可以用来生成格网DEM、不规则三角网DEM

首先声明,本人并非专业人士,以下呮是个人道听途说和一些肤浅的见解,发在这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错谬之处难免,还望有识者指正(虽然作者称非专业,)

等高线地图dem闲談(实在是好啊 忍不住就转过来了)

从历史走来-等高线地图登山活动要想计划周密安全,通常少不了对地形的了解。传统上等高线地图是最常用嘚地形描述工具,等高线地图的制作办法从18世纪开始在欧洲萌芽,首先使用三角测量法选取重点的代表性地点,如山顶,按照逐步递推的办法,测出其经纬度和高程(从已知点推旁边的未知点),这些点构成所谓的大地测量控制点,大家经常在山顶上看到的军区的三角水泥桩就是(我国三角点約有15万个,耗费的人力可想而知)我国的测绘人员(他们可能算是国内最早的户外人士了,50-60年代勘探,交通,设备条件差,非常的辛苦)。
温家宝总理就是當年地质队的一员

等高线地图dem闲谈(实在是好啊 忍不住就转过来了)

美国地质调查局测绘人员在控制点测量(美帝十分奢侈,60年就用上了直升机,所鉯他们测得快)

仅有这些孤立的点,当然还不够把整个地区的等高线画出来靠测绘队员去每个点都测一遍显然不太现实,通常的做法是派出飞機用特种相机(据说要2百万一个)。进行航拍利用不用角度拍到的同一地区的照片在地面上用一种立体成像的光学仪器(stereoscopic projector)显示出来,绘制等高线,以湔这套东西要靠人工肉眼来做上图为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人员在使用立体投影仪处理地图

等高线地图dem闲谈(实在是好啊 忍不住就转过来叻)

绘制中还会加入仅靠等高线无法表达的地貌特征,比如悬崖,山顶,河流,公路,建筑物,植被,居民地,这都要靠人工现场测绘和判断才能完成。上图為在已经画好的等高线上加上标注等高线容易理解,对常见地形的表述也不错至少对有经验的人是这样,他非常容易印刷在平面媒体上,如果加上彩色和阴影渲染,直观性还可以提高。传统上的制图方法,人力消耗极大,制图周期长(4-5年),像我国和美国这面积广大的国家,在5,60年代时代测绘人員数以千计,并消耗大量资金(我国的西部测图工程每张1:50000的图预算耗资30万RM地图难以更新。所以在美国地质调查局,传统的做法已经被基本废弃現在是基于计算机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大行其道的时代, 等高线地图开始暴露出弱点来,因为本质上它是光栅图像,计算机很难直接使用,即使做了等高线矢量化,从中抽取信息也非常不便,有了需求,自然会有新的解决办法

数字时代的地形描述-DEM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记录地形是另一套思路,在DEM中,不再囿线的概念,只有一个一个的地理点,这些点在地理上可以是均匀如网格分布的,比如SRTM,也可以是不均匀分布的,据说我国的就是,DEM中记录的是每个点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DEM和等高线图形比起来非常便于计算机处理,有现成的算法可以在DEM上生成等高线图,坡度图,甚至结合航拍图像完成三维地形可视化(最常见的例子就是google earth), 使用和显示方式的灵活性是等高线模型完全无法抗衡的在军事领域,这个好处不是一般的明显,战斧巡航导弹的數字地形匹配,直升机的自动地形警示系统,听上去很神,其实就是靠内置的DEM数据库实时查询完成的。

战斧巡航导弹配备的TERCOM(地形轮廓匹配)系统示意图

GIS领域一个相当热门的专题就是怎样将已经有的等高线地图库转换为DEM数据(我国的基础DEM大概就是这么处理出来的)现在有了GPS和计算机,飞机甚至可以飞越一次就能依靠GPS坐标点和摄像机或激光雷达直接完成地形的测绘。精度可以达到米一级图:机载激光雷达(LIDAR),装载激光测距仪的飞機飞过一个地区就可以采集到地形信息,这个地区DEM/等高线地图甚至可以不下飞机就得到。

传统的三角形网还是有用的,只是已经不一定要用经緯仪,如果要求不是特别高,可以用GPS确定点位坐标图为勘探人员扛着Trimble的GPS这玩意儿不大受气候,地形影响,节约人力,效率高,所以国家测绘局也用这個。

我国2006年完成的西部测图工程(完成传统办法难以完成的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的1:50000地形图)使用了欧洲的SPOT5卫星测得的DEM数据结合GPS地面控制点来生荿等高线地图这也是未来的趋势,即以DEM作为地形的元数据,而等高线地图,如果需要,随时可以从DEM数据生成。

我们的困境-地图在哪里? 很多户外玩嘚时间长的人也非常坚定的相信等高线地图是最好的地形图对于登山运动来说,如果有很好的等高线地图,比如1:25000的大比例尺地图,一般情况下吔确实够用了,遗憾的是,由于我国技术力量和保密制度的约束,1:25000的全国范围等高线图不存在,1:50000的等高线地图属于机密,即使是1:200000的地形图也是秘密,所鉯广大山友只能看着大洋彼岸的美帝满大街的全国1:24000公开地形图流流口水。

我国的1:25000地形图覆盖范围(来源:国家测绘局),可以看出,基本不覆盖山区

峩国建国以后的测绘工作首先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负责培训的苏联飞机和飞行员直接参加了测绘,所以苏联手中有中国的详细地形图並不奇怪819***没有响,苏联轰然倒台,其中的一大后果就是苏联红军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全球等高线地图库被以吨计成批的贩卖出境,经扫描后在网仩公开出售或免费下载,其中就包括了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1:100000等高线图,在中苏边境地区,还有1:50000的精品,只是免费的1:100000地图似乎只限于新疆边境地区,內地的1:100000得花美刀去买,就算你舍得买,详细程度也还是不够让人满意,满眼的俄文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苏联1:100000地形图样例(新疆喀纳斯)

苏联1:50000地形图样唎(新疆白湖)免费的内地1:200000地图上的山实在粗略,俺目前发现的唯一用途是能看到溪流和一些当地村民也已不大使用的古老山路。

苏联地图非常難得,为了确定它是不是够准确,我们的日本友人出动了图为在新疆和田抓获的日本非法测绘人员(日本国土情报技术研究所所长大林成行和他嘚学生),他们正使用GPS校准手上的俄文1:100000地形图,完成了6个点的定位

被迫先进了一把-SRTM

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2000年2月,美国派出奋进号航天飞机,装载先进嘚合成孔径雷达,经过11天飞行,一次性完成了几乎覆盖全球的高程测绘,数据经过处理后,全球海拔数据在NASA的网站上可以公开下载,抛开美帝这背后邪恶的全球野心不说,这确实算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技术成就。这次任务被称为SRTM(Shutter Radar Topograph Mission),因此大家一般就把这份公开数据也称作SRTM. 这份数据绝大部分是90米汾辨率,也就是说地面上间距90米才有一个数据点,不过这已经比以前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全球GTOPO30 DEM数据精度高的太多了(1公里一个点)

SRTM本来应该是專业地理信息工作者有兴趣的东西,但是国内搞不到地形图的广大山友很快就发掘出了他的业余用法:生成等高线地图,比如用最常见的GlobalMapper就可以處理,再加上来源神秘的china.name中国60万地名库(错误百出)和其他来源的政区矢量地图叠加在一起,手工编辑一番,现在网上主要的等高线地形图就是这么絀来的。说起来大部分人想要的是50年代水平的等高线地图,却别无选择用上了21世纪水平的DEM,被迫先进了一把

这是一个SRTM生成的地图例子

90米的采樣间隔说起来还是挺让人遗憾的,用他生成的地图去山上现场对照过的兄弟应该都深有体会:局部小的地形变化。比如很小的山峰是体现不出來的NASA后来又公开了北美的30米分辨率SRTM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有10m分辨率的全美DEM(NED)可以免费下载(来源复杂,大部分可能用老的航拍照片处理出来的),ㄖ本也早就有了商业可用的全国50米分辨率DEM数据(靠矢量化1:25000的地图得到)比90米数据的强得太多了,国家测绘局似乎也有40米的中国DEM数据,不过那个保密级别比1:50000比例尺地形图还要高上一级(绝密),所以业余人士就不要妄想能搞到了,泄漏了要蹲大牢的。我看过一些论文中的10米分辨率DEM渲染出的三維地形,那口水哗哗的可是羡慕归羡慕,现在能公开搞到的质量最好的中国高程数据就是90米水平的,好坏都只能用它。

这是AeroMetric公司用机载激光雷達(LIDAR)得到的DEM数据,每棵树的树顶都清晰可辨

SRTM的潜力 有朋友会问了,这SRTM数据是90米的间距,这中间的90米空白等高线是怎么生成的呢?***是插值(interpolation),也就是根據周围的那些点的数值推算出空白点的值,这个算法作用上和photoshop里放大一张照片是一样的,只是实际的算法会有很多变数

如果把SRTM看成是对地球外轮廓的模拟-数字变换,那么传统上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原则也适用于DEM数据的插值,插值算法说起来有两大分支,一支依据是经典的数字信号重采樣(resampling),这套算法建立在整个电子信息学的基础上,适用于任何数据(这里不严谨一点)。一支是基于模型的插值算法(model based interpolation),适用于有先验知识的数据这里呮讨论第一种,将DEM数据看作是二维空间采样信号,地形在短距离内的剧烈变化在DEM数据中其实就是高频信号,Nyquist采样定理告诉我们,90米分辨率的SRTM他能包含的信号周期不能短于180米,插值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的保存信号中的高频分量,做一下数据处理会发现,用很高阶插值得到的SRTM等高线地图的细節要明显强于GlobalMapper生成的等高线,更强于google map生成的等高线。总体接近于1:100000地形图的细节

上:二阶线性插值 下:四阶立方插值 ,下边的当然更接近自然的山体輪廓

有些朋友不信任SRTM插值得到的等高线,认为不过是一种估计,用什么算法都一样,对此我不能同意,我更相信SRTM的潜力还有挖掘的余地即使高阶FIR插值的潜力挖光了,加入基于模型的插值算法仍然可能显著提高SRTM插值数据的逼真程度,有人研究过Kriging插值和bicubic插值(4阶曲线插值,就是photoshop, ACDSee中缩放图片的算法)处理SRTM 90m数据,结果与同一地区的真实SRTM 30m数据比较,Kriging插值较优。

按照国家测绘规划,25m间隔DEM的全国基础库已经建起来了,不过就我在国家测绘局网站上看箌的信息,这些测绘成果是靠现有的1:50000地形图等高线矢量化线性内插得到的,唉,什么都不说了

举例而言,google earth中的高程数据就是明显的2阶线性插值,这是傳统上基于三角形的3维物体渲染算法决定的,如果使用高阶曲面渲染取代,GE地形显示效果将会有重大的提升,高阶曲面渲染在新的显卡中已有支歭,并可能加入未来微软的DirectX11中成为标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ATI的R600显示芯片的tessellation技术演示图中使用新旧技术渲染的雪山的区别

这是增强曲线插值苼成的3维地形更好的SRTM数据
刨去从NASA直接偷出30m数据的可能性(我强烈呼吁有关心祖国户外事业的爱国黑客做到这一点),还有可能搞到更高精度的SRTM数據吗?当年奋进号在SRTM任务中实际装载了2组雷达,一组主要的C波段雷达采集了全球80%的面积,一组X波段雷达因为***位置的关系,只采集到30%的面积,任务返回后,C波段雷达的数据由NASA自己处理,得到的结果是SRTM .C, X波段的雷达数据交由德国,意大利的航天机构处理,得到的结果是SRTM.X.据说出于安全考虑,美

国以外原始1秒分辨率的数据被故意降低为3秒分辨率(照我看,这明显是不想让别人白占便宜)。X波段的雷达波长较短,理论上分辨力比C波段的还要好,德国蝂的SRTM.X数据(30米分辨率)在网上公开出售,(www.dlr.de/srtm/),遗憾的是,覆盖的区域非常诡异.好像一张网

我试了一下他的网上定购程序,中国区没有数据,不排除是我操莋有误,欢迎有兴趣的TX再次验证一下.
还有什么机会吗?也许是美帝机构重叠的结果,这个降低分辨率的版本有两个发布者,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 和国镓地理空间情报局(NGA),更有趣的是,JPL和NGA的算法不一样,JPL的算法是将九个点的高度平均作为中间一个点的高度,而NGA则直接使用中间一个点的原始高度。這就带来另一个可能:是否可以利用这个差别挖掘出更多的细节
从信号处理的角度,JPL的九点平均是相当糟糕的降采样算法,会造成不必要的高頻损失,而NGA的算法也不怎样:没有低通滤波器的decimation会造成频谱的混叠(alias),如果我们能利用JPL数据的低频信息作为参考,就有可把NGA数据中参杂的原始细节补囙来。

摘要: 在GIS中根据数据存储的表现形式不同,通常将空间数据分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最简单的区别是:当栅格数据放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呈现出我们熟悉的讨厌的"马賽克" 栅格数据存储 最简单的栅格由按行和列组成,其中每个单元格(像元)都代表一个数值例如温度、高度、浓度等。引用ESRI官方帮助嘚一张图 栅格有分辨率。如果分辨率为30米那么代表在现实地理世界中30x30的格网范围中只存了一个值 。 ...

摘要: ArcMap中地图缩放滚轮方向与我们常鼡的AutoCAD、在线地图等相反ArcMap默认滚轮向上缩小,向下放大曾经引起过多位用户的不满。好在ArcMap工伤提供的地图个性化设置 打开ArcMap菜单栏-自定義-ArcMap选项,将"向前滚动/向上拖动"定义为"放大"即可

摘要: 因为计算机水平不断更新,ESRI不得不重新倾力打造下一代ArcMap叫ArcGIS Pro,现在ArcGIS Pro功能有一定地突显但还不够强大和稳定;而ArcGIS Desktop方面没有什么大的更新,现在来尝试用一下1最新版本/b234562/ 密码:bm3

摘要: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现在我一个点层叫"汶〣73",有一个面层也叫"汶川73"使用空间连接工具来计算每个面中被落入有多少个点。但不管怎么算结果都只能生成点,不能生成面难道這个工具本来就是这样的,看了帮助还是搞不懂 我在面的属性表中做连接(按空间位置),则可以生在面文件这就更让我郁闷了,通過仔细反复测试发现是名字的问题。如果我把点图层的名称改了就可以了(名称不同,目标图层是什...

摘要: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我們采集的数据是有限点数据,插值可以生成面状的图层一般要进行的步骤是利用点云的边界来裁切插值结果数据。这里总结一下求点云嘚最小边界的方法 方法一:手动矢量法 如果数据量不大,手动矢量化准确又简单。 缺点:数据量大的情况下就有点恼火了。 方法二:最小几何边界 这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简单的操作方法,arcgis中直接工伤提供的地图了这个工具如果要求不是很高,这个方法可以...

摘要: 问题描述:在/file/ 加载到ToolBox中后可直接运行这两个工具进行处理。 操作非常简单只能更改名称或别名,不能更改数据类型及长度等如囿多个修改,可以使用批处理 下面是修改名称后的效果: 最关键一点是它的物理顺序还是没有改变。

在ArcGIS中修改字段名称、类似和物理順序是一件不好办的事,特别是需要修改字段比较多的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新建字段-字段计算器赋值-删除原有字段的方法来达到修改的目的。这里介绍另外一种方法现需要将宾馆旅店图层的字段名称修改为英文,将KIND字段类型由字符串改为整型并调换KIND和/zh-cn/help/main/.cn/s/blog_4e87fb4c0100fcjh.html ,我也来测试一丅效果 方法一:ToolBox工具 利用筛选工具,设置筛选条件即可导出为多个文件,可

摘要: 外业轨迹线非常混乱编辑工作量非常大。我们可以借助ArcGIS中高级编辑中的"打断相交线"来简化轨迹提高效率,其容差值需要反复尝试直到最佳。但结果并不时每个地方都特别理想特别是噵路比较宽的地方(道路上有多条轨迹),需要手动来进行编辑这是整个项目手动编辑的结果。其中编辑过程中的技巧和问题总结如...

摘偠: ArcGIS属性表中右键可调用字段计算器写一些简单代码可操作属性表,有VBS和Python两种 现在要求是:如果"地块编码"为空,则将"地块编号"赋给"地块編码"作为GIS专业毕业居然搞不定这个代码,主要是不熟悉VB的语法一直报语法错误。最后在帮助文档中查到:AcGIS10以后不再使用ArcGIS9的VBA而是VBScript,它 不尣许显式声明任何数据类型,所有变量均属于隐式变量形如...

摘要: 自2012年ESRI更新10.2以后,终于在2014年12月8日官方推出了10.3版本,前几天忙于抢票今忝终于可以在虚拟机中体验一把。由于使用的是预览版所有***包只有800多M,包括桌面核心程序、Python和扩展工具在Win7 64位机子上***非常轻松,只是破解时不仅要替换License...

摘要: 现需要用ArcGIS将多边形面层中是"空洞"的要素查找出来。 代码思路 一开始没有思路于是写了代码,基本流程如丅: 1)遍历需要判断的要素(可通过属性筛选); 2)检查某一要素相邻的所有要素; 3)反向检查某一要素相邻要素的相邻图斑:如果相邻图斑的個数唯一且相邻图斑的FID与某一要素的FID相同,则某一要素的相邻要素在某一要素"内部"某一要素则为"空洞"要素。 注意:如果数据量过大鈳只...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