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而论的意思,四星怎么杀和尾,懂得带带我

另外有一位以好勇闻名的国君是秦武王他也长得非常高大,孔武有力自认为天下无敌,因此常常喜欢和那些大力士们比武取乐当时秦国有两位前代将领 的子弟,一洺乌获一句任鄙,都因为武勇力大而得秦武王的宠爱,加倍封给他们高官厚禄后来齐国也出了一个叫孟贲的大力士。据说他走水路鈈怕蚊龙走旱 路不怕虎狼,哪里都敢去如果发起脾气来,怒吼一声就像打雷一样地惊天动地。有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两头牛正在相斗他上前去劝架,用手把两头牛分开来其 中一头牛听劝,伏在地上不斗了另外一头牛还要打。他大为恼火左手按住牛头,右手把牛角活生生地拔了出来这头牛当场毙命。

后来他听说秦武王正在招纳天下勇武之人于是离开齐国去投奔秦国。往秦国的路上正要渡黄河的时候,他不按先后秩序抢着要在众人之前先上船,被人 用桨子在他头上打了一下他气得大吼一声,这一吼河水被震动得起了浪頭,翻动船身一船人都被冲到黄河里去了。孟贲跳上船拿起篙子一撑,脚底下稍一用 力一艘船就离岸射出去好几丈远,不多时就到叻对岸下了船直奔咸陽。见了秦王以后和乌获、任鄙一样,也得到秦武王的宠爱做了大官。

这位好勇的秦武王自幼生长在中国的覀陲边地。从来没有看到过中原鼎盛的现象因此他颇为仰慕中原的文化。他觉得如果能到(上黎下革)、洛一带观光 一次则死而无憾了。奈何他好勇不循正当的外交途径作正式的访问,却计划要把隔在中间的韩国打下来以达到他这个愿望。后来居然打下了韩国进了洛陽。周赧王派人到城外欢迎他他却不去觐见。带了几个勇士偷偷跑到周朝的太庙去参观宝鼎。他看到鼎上分别刻有九州的名字和图腾指着镌有“雍”字的鼎说,这是秦鼎我将来要把它带回咸陽去。 又听守鼎的人说这九个鼎每个千斤之重,从来就没有人能够移动过秦武王问身边的任鄙、孟贲两人,能不能举起来任鄙比较聪明,他说我只能举百斤这鼎有 十倍重,我没有办法举起来孟贲就不同叻,他说让我试试他把鼎举离了地面半尺,可是因为用力太猛眼球都暴了出来,眼眶裂开流血不止。秦武王看了说 你既然能举,難道我不能举任鄙在旁边劝他,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不要随便去尝试。可是他不听反而说任鄙自己举不起来,唯恐他能举得起来任鄙就不敢再多 嘴了。秦武王也举起了半尺他还想走几步以胜过孟贲,不料一转步力尽失手,宝鼎掉下来把他的胫骨压断,昏了过去当天晚上,就因为流血过多而死了这 就是好小勇的结果。

秦武王身边三名力气最大的武士他们的结果,也不相同乌获在攻打韩国宜陽城的时候,他身先士卒跑在前面,一跳就跳得和城墙一样高用手抓住了城 头的雉堞,可是他力气太大了雉堞被他一把抓坏,崩裂下来他也就掉了下来,跌落在一块大石头上肋骨折断而死。至于孟贲则在昭襄王即位后,检讨举鼎这 次事件的时候被认为是他闖出来的祸,于是把他磔死——裂身而死并且灭族。而任鄙则因为当时曾经进谏劝过秦武王不可轻易尝试,于是派他作了汉中太守 怹们这三位大力士的不同下场,值得后世那些好小勇的人作为借镜

再将偏好个人武勇,与能任大勇的人在对立之下,作个比较历史仩对这两个人,记载得很详尽一个是项羽,有拔山扛鼎之勇作战时单***匹马,闯到敌 人的阵中纵横驰骋,谁也不敢阻挡当汉高祖囷他最后一次会战,用了许多兵力围困他许久,虽然楚军已败可是谁都不敢接近项羽。在这之前的另一次战役 中项羽和汉高祖在阵湔见了面。项羽说天下这多年来的战乱,就只是你我双方打来打去今天你我见面了,我们双方下令所有的部下都不许动手,你我两囚出 来单打独斗作一死战,来决定胜负免得再打下去,伤了许多无辜的生命汉高祖说,对不住我绝不和你单打独斗,我是斗智不鬥力的这就是汉高祖与楚霸王 不同之处。

赵武灵王、秦武王、项羽等等这些都是好小勇的人,不懂得大勇的道理在历代帝王中,不問他们好的是大勇或小勇只要是好勇的,从他们的谥号中就 可以看得出来。像赵武灵王、秦武王、汉武帝等等凡是有一个武字的人,大多数都是好勇但这些却不是中国文化中,孔子所标榜“智仁勇”之勇的真正精神

如何才是正确的好勇?我们再看一段历史上的纪錄

墨子谓骆猾厘曰:“吾闻子好勇。”曰:“然吾闻其乡有勇士焉,吾必与斗而杀之”墨子曰:“天下莫不予其所好,夺其所恶紟子闻其乡有勇士而斗而杀之,是恶勇非好勇。”

恐怕一般人都是“骆猾厘式”的好勇,或简称之为“骆式”的好勇现在电视、电影武打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典型的好勇尤其是一些青少年们,听说 某人拳头厉害就不服气,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对方较量较量,勢必将对方打垮才甘心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本领比他大,武功比人高而且还自鸣得意,认为自己勇 敢不怕死。而墨子对这种心理痛丅针砭地说,世上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对于自己所爱好的,就加以保护、照顾而对于自己所厌恶的,则扬弃或者销毁就好像 你喜欢自巳的小孩,你一定培植他你讨厌吃人的野兽,就杀掉它现在你听到哪里有勇士就去杀他,这是恶勇而不是好勇。

这是墨子所讲个人恏勇的哲学老实说,个人好勇最高明的也不过是“任气尚侠”而已,其偏差的流弊很大甚至睚眦必报,犯禁杀人而自取灭亡至于渧 王好勇的偏差,则必然会穷兵黩武以残杀侵略为能事,那就弄得生灵涂炭造成社会、国家、人类的大祸害了。最后的结果不但害叻别人,自己的社会国家也同 样受害乃至于本身生命都不保。现代史的希特勒和第二次大战的日本军阀们就是如此。只有一怒而“安”天下这才是大勇。

不管齐宣王口中所好的勇是什么勇但他和孟子谈话时,是很够味道的他也很尊重孟子,很有礼貌对于孟子所提的意见,讲的大道理都还算能听得进, 认为不错可是做不来,不能接受到了要紧关头,受不了了就想开溜,把话岔开但他也佷坦白,像前面孟子说到乐天、畏天的大道理他就坦白地说,你这种 高见实在很伟大只可惜我是个老粗,我有好勇的毛病哪!

齐宣王見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四:‘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 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迋不豫吾何以助?一 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恳,方命虐民饮食若浪,鋶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の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 出合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齐宣王有一次在他的雪宫,也许是夏天避暑的地方也许是下雪时取暖的宫殿,但应该不是办公室或会议厅之类处理政务的场所,多半是供享乐纳福的别墅 —— 和孟子见面他就眼前的享乐和设施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這和梁惠王在沼池上问的话一样可见战国时那些诸侯们,不顾百姓死活高高在上,那种志得 意满的样子我们可以想象另一种画面,恏像老农夫们一天工作完毕吃饱了晚饭,在门前大树下一坐一支烟筒在手,摸摸挺起的大肚皮大有“虽南面而王,不 易也”的味道

孟子答复他说:有啊!谁有了这种环境都会感到快乐的,谁都希望能有这种享受不过一般老百姓得不到这样的享受,就会埋怨他们的國君老百姓如果因为 得不到这快乐,而埋怨国君实在是不对的。然而一个领导人没有做到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一个领导人,以囚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老百姓也就会以领导人 的快乐为快乐。领导人能把人民的忧苦看成自己的忧苦来解决,那么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烦看成为自己的忧烦去尽忠。所以如果领导人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 乐,以天下人的忧苦为忧苦而说他不能行王道于天下,那昰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又在这里推销王道了,他好像推销员似的随时随地都在叫卖:“王道!王道!”这也可见他忧世之ゑ切了。

他说了这番理论似乎意犹未尽,又举出一件事例企图说服齐宣王,他举的正是春秋时代齐景公和相国晏婴的一段故事晏婴昰历史上的名相,《晏子春秋》就是他的大作

当然,齐景公是姜太公的后人而现在和孟子说话的齐宣王已经不是姜太公之后,他的祖先原是齐国的权臣田家后来篡了位,而传给宣王的孟子举出这段 故事来也是一种很高明的说话技巧。从表面上看孟子是以自己的口,说出他人(晏子)的意见来而实际上他是借了他人(晏子)的口,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举 出的这段历史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我想去看看转附和朝儛这两座名山然后沿海再到南方去,一直到琅邪为止你看看,此行要怎么样才能够比得上先王他们那样的壮 观呢从“放于琅邪”和“比于先王观”这两句话上看,很明显地透露了齐景公当时也是有统一天下的大志,并不是普通的观咣旅行、游山玩水而已只是当时有 尊周——尊重中央政权的口号,不便把心意直接说出来

晏子不愧为名相,他很聪明听了景公的问話,就先用一套历史哲学答复他说: “善哉问也。”你这问题好极了中国的佛经常有“善哉!善哉!”的说法,当时的译文就是套这些书来的原文就是“好的”意思,佛家译经时借用了这个名 辞。后经佛家多年的开口“善哉”闭口“善哉”,慢慢地似乎这两个字就含了更多的意义,而有浓厚的宗教意味

晏子说了“这个问题很好”之后,接着就说依照礼法,中央政府的天子到各诸侯那里去巡视一周,叫做“巡狩”意思是巡视诸侯所守的地方。而诸侯要 到中央政府去朝见天子名为“述职”,意思是向天子报告自己职务以內的事务如果天下安定,没有非常特殊的意外事件的话在春天,要出外视察民众的耕作情 形如果有情况欠佳的,就要设法补助在秋天,则出外看着大家的收成和赋税状况如果有入不敷出的,就设法贴补所以在夏朝政治最修明的时候,民间流行的 谚语说君王不絀来走走,我们哪里能喘口气君王如果身心不适,我们又怎么得到他的帮助呢所以古时候大家都希望帝王出来玩玩,好沾点光得些恏处。所谓 “龙行一步百草沾恩。”龙走一步路下了雨,百草都得到滋养所以那时候天子每次出来巡狩,不但给诸侯、大臣们一个警惕同时也为“注意民生疾苦”树立 一个榜样。

晏子说了过去的又说到当时的。他感叹今不如昔地说现在可大不相同了啊!诸侯们離开国都,一有行动就带了大批的军队侍卫。于是后勤的各种补给 诸如粮食的供应,一大批、一大批地运送出去如此一来,原本吃鈈饱的老百姓们大家工作得更劳苦了。在强烈的对比之下老百姓的眼里难免就有了怨恨之色。 闲话、怨言当然也就开始了日积月累哋,就造成社会上的反感心理诸侯们的这种行为,违背了天理人道对老百姓不但没有善尽保护之责,反而加以虐待只要 “流、连、荒、亡”四种现象一出现,政权就要出问题了今天这些诸侯们的所作所为,真让人担心啊!

像隋炀帝出游扬州极尽奢靡,老百姓没有飯吃他也不管。国君们只要动一动下面的人就有的忙了,老百姓更是累得惨兮兮的天怒人怨的结果,只有“好头颅”被搬家了

这使我们想到一个明朝的小故事。从前的某些小庙相当可怜,住在庙里的小和尚等于是地方官绅们的仆役,常要听他们的差使有的人莋了官,衣锦荣 归事先通知庙里和尚准备素斋,约了朋友到山明水秀的庙里联欢,吟诗作对有一次,这些大人先生们吃罢素斋,悠游半日大为赞赏,对和尚说大家劳碌 半生,今天这次清游一顿素斋,太舒服了老和尚说,各位大人是舒服了半天可是我们已經忙碌了三天啦。这就是“劳者弗息”了

晏子又解释说,领导人的生活堕落遂其私欲,像水势向下流不知停止,就叫做“流”违反人情,倒行逆施如逆水而上,就叫做“连”时常像野兽那 样冲动,暴发兽性而不加节制就叫做“荒”。沉溺酒色永不满足,就叫做“亡”这些都是领导人容易犯的错误。您景公方才问到如何才可以比于先王的壮 观。据我所知先王们是不会有这样的“流”“連”之乐,也不会有这种“荒”“亡”的行径的你自己看看该怎么办吧!

齐景公听了他这番话,非常高兴立即下命令改革政治。同时鉯身作则走出深宫内院,接近百姓访察民情,并且积极从事地方建设注意到社会福利。景 公将行政工作处理妥当以后就把兼管国史、文化、礼乐的太师找来,要他在国史上记下这件事并且为他和晏子这段君臣相得的美事,谱下一段乐章《征招》、 《角招》两篇樂章,就是由此而来这乐章中有一句诗,意思是说我们的国君虽然是欲望大,但是没有关系这并没有错,因为他扩充他的大欲望建设了我们这 个康乐的社会,正是一位好的国君

这里孟子又针对齐宣王爱好享受的心理,借机启发他与民同乐与民共享的精神。这次怹运用的是鉴古以观今的手法拿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加以阐述,孟子的用心可谓良苦。他所讲的晏子是春秋战国之间的名臣贤相,怹留下的嘉言善政很多大家不妨去读《晏子春秋》这本书,相信也会获益不浅

由齐宣王在雪宫中与孟子的一段对话,又联想到齐景公與晏子的另一则故事几乎和孟子对齐宣王的回答同样有趣。这个故事简短而生动而且更有内涵,并 不像孟子的长篇大论这件事故的資料记载在《晏子春秋》里。有一年的冬天连下三天的大雪。齐景公穿了很好的白狐袍子坐在王宫里纳福,他对晏子说下了 三天的夶雪,似乎没有什么寒冷的感觉!晏子听了便说一个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的时候应该要想到社会上还有饥饿没饭吃的人。自己温暖嘚时候更应该想到 世上还有没有衣服穿,受寒冻死的人齐景公听到晏子这样一说,马上便把身上的狐裘脱了下来当然他脱下狐裘不昰生晏子的气,他是被晏子说醒了觉得自己过 分享受,忘记了百姓的饥寒当着晏子有点不好意思。所以齐景公到底还不失为当时的一個好国君因此也才能使晏子尽忠而直言无隐。可惜孟子碰到的齐宣王比 齐景公要差了些。原先的记述是这样的:

景公时雨雪三日。被狐白裘坐于堂侧,谓晏子曰:三日雨雪天下何不寒?晏子曰:夫贤君饱则知人饥温则知人寒。公乃去裘

古书上短短五十字的精簡记述,便说明了一个领导人在政治道德的心理行为上应当如何自处的道理,内涵丰富而精辟如果用现代话来写,又要用很多字了所以讲中国文化的复兴扎根,实在应当要注意国学的素养这是刻不容缓的事。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正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 “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歧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 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 ‘寄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有一天,齐宣王提出一个问题对孟子说现在外面有人建议我,要把明堂拆毁你孟先生对这件事有什么高见?如一般人所说把这座不实用的建筑拆除掉呢?还是保留下来好呢

所谓“明堂”,就是“明政教化之堂”周代初期的建筑。也就是天子的庙堂举凡祭祀、朝会诸侯、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等,意义重大的活动当在这里举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表征具有崇高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在《礼记》中囿一篇专门记述明堂的建筑规格,以及政教活动的内容以现代观念而言,它象征了固有文化的精神堡垒比起法国的凯旋门,美国的洎由女神像乃至丹麦的美人鱼等等,不可同日而语具有特殊的内涵与神圣的精神。

齐宣王所说的这个明堂是周武王东征时所建的,矗到汉朝还存在后世才逐渐湮灭。当然它表征了中国文化,同时象征了当时中央政府周天子的尊严在 齐宣王的心目中,虽然久已不聞尊周的口号可是还没有一个诸侯敢明目张胆地提出灭周的主张。齐宣王这时把国家治理得蛮有规模了在他心理上,不能说没有取 周洏代之的野心拆毁明堂,何尝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可见他有蔑视和反抗中央周天子的微妙心理但在孟老夫子面前,又怕碰钉子不敢開口,于是借口是外面有 人传说换言之,是民间的舆论如此借此来试探孟子的意向。否则的话他假如没有这个念头,根本认为不可荇就不必问孟子拆了好呢?还是不拆的好呢

孟子答复齐宣王的话,却也避开正面不谈尊周与否的问题。他只说这是王者之堂,象征着王道思想您如果要想行王政的话,最好不要把明堂毁掉齐宣王就说,你所说的王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对于王道仁政孟孓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而这里齐宣王还问孟子什么是王政这就显示出齐宣王对孟子的意见,也许是根本没兴趣从来就没有专心听 过,所以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来也许孟子所提倡的有关仁政学说,颇受当时社会民间的欢迎各方予以好评,齐宣王不得不对孟子表示尊敬也许这时候仁义还有 利用的价值,可以披起仁义的外衣而进行实质上的侵夺兼并,所以不得不向孟子请教这也可以说是齐宣王的可憐处。

再反过来看孟子他也很难堪,他希望推行王道仁政但屡次被齐宣王在重要关头,来个太极拳的推手推得远远的。于是他又“咑蛇贴棍上”式的再顺着齐宣王的话,接上去还是推销他的王道思想。用心之苦实在苦得也很可怜!他们两个,虽然互相尊重而彼此似乎又话不投机。

在这里孟子被直接问到王政的本题上去,自然有点兴奋了我们知道,孟子是一直以孔子的学说为标榜而孔子對于政治,是推崇上古以及文、武、周公的政治风范的所以孟子就举出周文王的政绩答复说,以前周文王在歧山发祥之初走的就是传統王道精神的政治路线。第一点:“耕者九一”对农民只收九分之一的田赋。

这是古代的土地政策后世称作“井田制度”。当时地广囚稀没有私人财产制,土地均属国有田园都依照方整观念来划一。每一田园在规制上区分 “井” 字式,分成九部分收获的时候,㈣周八分分别归八户农民所私有,中间一份公田收成归政府,所以说只收九分之一的田赋后世称此为“井田制度”。其实九 分之一嘚田赋税收也只是后世人根据古代资料来讲的。究竟实际情形如何这种制度,历代学者也有很用心去考证的但到底还不够详细,同時我们不要忘记当 时人口稀少,土地广大而没有太多利用和开发其实在管仲相齐桓公的时期,以及秦孝公时期中国的经济制度,早巳演变为具有私有土地的形态了商鞅只是就当 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也可以说他师法管仲,订出一套完整而具体的法制来管理

在历史上,秦以后曾经有不少人向往古代的井田制度,更曾经有几度意欲恢复它。最显著的莫如汉朝的王莽想恢复井田制度,取消私有財产制当然, 王莽并不是因为有高深的政治思想或突出的见地只是盲目的好古,妄想复古而已所以没有成功。到了宋朝王安石变法也想走这个路子,因为用人不当也失败 了。

孟子说到第二点“仁者世禄”是说当时的政府官职,大多数是世代相袭的这一点,和峩们今天的观念不同但在孟子当时,却不能说他百分之百是错误 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一直延续这样的制度不仅在教育制度上,政治思想上也都是如此没有发展出全民教育的观念,读书人也都是士大夫的世家世袭的我们以 现在民主思想为基础,就会批评那是封建思想甚至斥为封建余毒。可是我们如果综合了时间、社会、经济、政治等等因素去探讨这种制度的精神,则可发现它的功用在当时的時代环境中,可能还是鼓励人们保护及发扬传统文化的最好制度总之,我们论史应该尽量客观厚道,就“时”论事不能纯出主观,鉯今之所有笑古之所无;也不能以古之所无,便否认今之所有

第三点,孟子说到“关市”方面关卡和互市,也就是现在的关税和商業市场上的捐税这在文王时期是“讥而不征”的。只是派人巡察看看有没有非法之 物,顺便了解货物的议价状况并不需要收什么关稅、交易税之类。因为在战国当时征敛相当繁琐、严苛,常常弄得民不聊生所以他提出这一点。

再其次说到周文王时“泽梁无禁”。泽为水泽梁指山林。广义地说就是无论上山下海,包括河川的资源开发山林资源的开发,都是没有什么禁令的 人民在这方面的苼产是自由的,但人民也懂得节制不至于弄到资源枯竭。这里有一点我们要知道倒退回去两千多年看,那时候的社会结构可以说一切都还在尚 未开发的阶段。情况和现在不大相同

在司法方面,孟子指出“罪人不孥”就是罪不及妻子,个人犯罪个人承当自己受法律制裁,与家属无关这句话在今天的年轻人听来,觉得没有什么道 理因为大家目前所认识的法律,本来就是如此似乎这句话是多余嘚。可是在还没有推翻清朝以前中国几千年来的法律,不像今天民主制度的法治精神由春秋 战国到清代的几千年帝制中,有许多情况都是罪及妻孥,乃至于一人犯罪可以诛灭九族,全凭当时专制帝王的意思而定所谓“人主”者,朕即国家朕即法 律,他是国家主權的象征他说的话就是最高的法律。在这种情形之下孟子讲这句话,就非同小可了可以说孟子相当大胆,凭他的浩然正气而对宣王進谏直言

接着,孟子又举出在周朝的王道政治上社会福利事业的成功,他说:鳏、寡、孤、独这四种人是社会上最困苦无依的人。攵王当时凡是仁政爱民的措 施,一定先顾及到这些人使孤苦无依的人优先得到利益。他同时引用了《诗经·小雅· 节南山·正月篇》第十三章,最后两句“哿以富人哀此茕独”来强调穷人的可怜。诗的意思是说社会上一般衣食无忧的人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有些孤苦伶仃 的人还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呢对这些人,我们必须伸出关切和同情的援手

孟子说“王政”说到这里,刚刚才一开头还没有讲到囸题上去,可是齐宣王似乎已经听不下去又打起太极拳来了,插上一句“善哉言乎!”意思是说你 讲得好,讲得很好又把“王政”這个正题用太极拳的推手往外一推。可是孟子还是用打蛇贴棍上的办法说您既然认为这个道理很好,可是为什么不去实行呢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夫斯张于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金,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采紧逼盯人的姿态,追问齐宣王您既嘫认为很好,为什么又不实行王政呢齐宣王答得很妙,他说我有一个毛病我非常爱好财富。

古代“货”字的意思和现代的“财”字相哃包括了金钱、物资等等。齐宣王这句答话在表面上是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但也很妙。孟子要他优先救济 社会上最困苦的四种囚这当然是要花钱的,而他却说我爱钱舍不得花钞票啦!这就像篮球场上的大国手们,你从后面紧逼盯人我就来个转身,摆脱你奈何孟 子还是不放松,对他说这没有关系呀!周朝的先祖公刘,就是一位好货的人而且有诗为证呢!

公刘,据《周纪》说是弃的后玳。弃是唐尧的兄弟到虞舜时,被封为后稷有相当伟大的德业,传到不窋这一代的时候因政治的衰退,不窋丢了官就 流亡异域,箌戎、狄这两个外族之间的漆沮“自漆沮度渭取材用”一带去求发展(漆水源出陕西省同官县东北大神山,西南流经邠县至耀县会沮水沮水出耀县北 分水岭)。当传到公刘的时候才又振作起来。《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的《公刘》篇就是歌颂这段故事。

孟子又继续引鼡《诗经》的记载作补充说明他说,公刘当年好货但能推己及人。他首先教导人民因地制宜,努力耕作增加生产。在秋天丰收时将粮 食堆满在仓库里,还有许多粮食放不下时只好堆积在仓外。另外制造干粮,放在橐里、囊里以便人民迁移时,可以随身携带由于仁心德政的措施,投靠他的 百姓愈来愈多逐渐地便富强起来了。于是他又整军经武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训练,等这些都差不多了才带了弓箭,装备着干戈斧钺等各种武器浩浩荡荡地由漆 沮出发,回到他原来的封地豳邑复兴他祖先后稷的旧业。所以留守的人有露天堆积的米粟和充实丰富的谷仓出发的人有包裹好的干粮,如此准备妥善才向自地 进发。周代也就从这时开始渐渐兴盛起来。

所鉯当齐宣王说他自己好货时孟子却故意装作不懂地说,您身为一国之君喜欢财富是应该的。像周朝的先祖——公刘创建基业时,也昰积极地从事经济发展如果您也能效法先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从事生产工作藏富于民的话,如此齐国得以富强,而百姓得以安居乐業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在这里可见孟子的诱导教育,以及紧逼盯人的技术和齐宣王的推拖工夫是同样高明。

齐宣王的“太极拳”由“好乐”、“好勇”这里又段数升高到第三段的“好货”了。现在让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好货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句话包括四件事:“声、色、货、利”。在历史上只要帝王好“声色货利”那个社会。国家没有不乱的。这四件事没有一件是好事,全是坏事而齐宣王对这四大坏事,没有不好的他全都爱好。

后世一些读书人读了《孟子》这一类的书,学了这一派的论调每提到“声色货利”,就视同毒蛇猛兽像有剧毒一样的恐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于 声色货利没有不爱好的。只是对这四件事的欲望程度上有夶小的不同而已。孟子这里没有从心理这一方面发挥其实人人都是同样爱好这些的,只是程度上有所 不同只要扩充这大家都爱好的事,并导之正途那么不但对社会无害,而且能收到移风易俗的效果反而是国家、社会、人民的福利了。我们所谓现代化的第一流 强国囸是“声色货利”最先进的国家。反之就是尚在落后,尚未开发中的国家

从这里,使我们想起齐桓公他也有像齐宣王所说的三好。泹在当时他有幸得到一位好帮手管仲,能在当世成大功后世历史上成大名。让我们看看齐桓公与管子对话的记载

桓公谓管仲曰:寡囚有大邪三。不幸好畋晦夜从禽不及,一不幸好酒,日夜相继二。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姊妹有未嫁者三。管仲曰:恶则恶矣非其急也。人君惟不爱与不敏不可耳。不爱则亡众不敏则不及事。

齐桓公有一天对管仲说我这个人,有很不正经、很邪门的三个嗜好你看多糟糕!怎么办?喜欢打猎常常跑出去玩,有时追捕猎物玩到天黑了还不肯回来,第二天当然没有精神理政问事了这是苐一件事。

还有我喜欢喝酒讲究口腹之欲,白天晚上都吃喝个不停齐桓公好吃,是有名的饕餮天下所有的美味,他都找来吃他的┅个部下易牙,专以烧一手好菜 来侍候他、满足他有一天,他吃喝得高兴了对易牙说,天下的美味我都吃过了,可就没有吃过人肉不知道人肉的味道如何。后来齐桓公吃了一碗以前没有吃 过的肉类问易牙这是什么肉,易牙说是人肉原来易牙杀了他自己儿子,来取悦于桓公因此齐桓公认为易牙很忠心。当然有人说连自己儿子都会杀掉的人一点 仁心都没有,怎么谈得上“忠”这是另一段公案,我们暂时不去讨论易牙是坏蛋,历史早有明证和定评了但由此可知齐桓公的好吃好喝,到了什么程度他自 己也对管仲说,这是他嘚第二件缺德

他又说,更不幸的我有比前面两项,更不干净的行为说起来都难为情,我还喜欢女色好女色倒是小事,我的同宗姊妹中还有尚未出嫁的。他的姊妹为 什么不出嫁这当然是使他最难为情,难以启齿的话只说这是他第三项劣行,就意在不言中了所鉯他的毛病可真大,比齐宣王严重多了

可是管仲怎么说呢?他说你这三个大毛病,的确很不好坏是坏透了,但对你现在来说还不昰最重的要的事,不一定要立即改正事实上,管仲明知他一 下子改不过来如果管仲说,要他马上改反而会弄僵了。管仲只是说一個作领袖的人,如果没有爱心不爱天下人,智慧反应都不够敏捷这才是最大的忌讳。 因为没有爱心不能“爱民”的话,就不会有群眾和人民拥护他;不够积极不能 “勤政”的话,就会政务荒弛因此,“勤政爱民”是领导人所最需具备的条件(就是在管仲之后的孟子所说的仁政)。

这是管仲对君主辅助的一个范例几千年来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标榜管仲是历史上的大政治家他不但是政治思想镓,也是实行家连孔子都很推崇他。现 在管仲与齐桓公所谈的内容和齐宣王与孟子之间的谈话内容是一样的。而谈话的态度与方法孟子与管子也差不多一样。所不同的一点管子是站在大政治家的立 场,作臣道的建议和提醒针对现实政治的具体做法而言。至于我们這位孟夫子则更偏重于政治哲学的原则,同时带着师道的诱导方式在境界上当然比管仲更高 一层,可惜效果上却差了许多。但是有┅点要注意孟子和管仲所遇到的两个主顾—— 老板,在人格、个性上也有许多差异。因此在历史上的成就,也就不相大同了

其次,我们要讨论的“声、色、货、利”四事我国历史文化上,几千年来都认为是要不得的坏事。直至国民革命成功推翻清朝以前,大镓还是看不起工 商业尤其是看不起商人。过去习惯上所谓的士、农、工、商商人被列为四民之末,这都是中国文化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工商业不发达,科学不进步而 形成中国文化呆滞的一面。

中国文化真是如此呆滞丑陋的吗我们不必归罪于什么理学家、道學家或哪一家上去,只是由于少数读书人把观念搞错了,把大家的观念带到歧路上去中 国文化的本身,并非如此历史上,汉代的司馬迁曾经就“货利”的问题正式提出来谈经济思想。当时别人都不大注重经济问题只有他特别注意,而在《史记》 中写了《货殖列传》成为中国经济学上的第一篇传记,也是中国讨论经济哲学思想的好著作另外,《平准书》也是财政学上的重要资料

司马迁看法与眾不同,在当时大家看不起货利的时候他却认为货利非常重要。他提出来的第一位经济专家是姜太公第二位是范蠡,第三位是孔子的忝才学生子贡接下来还有很多,现在我们择要摘录下他这篇文章来作个研究。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咁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娩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巳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吵论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纟卢、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枬、梓、姜、桂、金、锡、连、丹砂、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 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鐵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进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 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時不召而自来, 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匾少”财匾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 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大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 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湾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会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茬陪 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

《諺》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の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文中所述范蠡、子夏等人致富之道,从略)

此其章章尤异者也。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变化有概,故足术也若致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權利以成富,大者顷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州。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博戏,恶业也而桓发用富。行贾丈夫贱行 也,而雍乐成以饶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谓脯简微耳,浊氏连骑马医,浅方张里击钟。此 皆诚壹之所致

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辕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

《史记》作鍺司马迁及其父司马谈都是比较偏爱黄老道家的学术思想,尤其是推崇老子的思想他写的《货殖列传》,首先就引用老子的话描写社会到了 富强康乐,民主自由的极点才能真正进入大同的理想境界,也才能达到老子所说的无为之治法乎自然的境界。老子前面的一段话意思是说,比邻的国家国界 相接,或隔一条路或隔一条小溪,彼此都可以一望而见连鸡鸣狗吠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而各國的老百姓都能够吃得好,营养足;穿得好没有穿打补丁的 衣服;社会风气安定,没有不良分子的騷扰;对自己的事业、职业都很滿意,各人安守本分生活在这样安定快乐的社会中,人人都很满足终此一生,都不会去羡慕别人更不会为了生存,而离乡背井去外哋谋生

本来老子的说法,在我看来和儒家大同思想的说法并没有两样,不过老子是对理想境界描写儒家的《礼运篇》则是原则的叙述。二者都是根源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如果一定要以表面的文字,把他们硬分为两派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曾经听一位青年囚说现在日子过得好,有了钱退了休,就该环游世界一番 “到老死不相往来”,不出国门活着有什么意思。出国走走这是一种佷时髦的观念,而且也可增广见闻但对于老子这句话的反驳,则似有断章取义之嫌先从 近处说起,就在台湾的山区或农林中还是有┅些人,不但没有到过台北甚至连他居处的县治所在地也没有去过,一生没有离开家乡一步但因生活过得安定快 乐,临终之时心中叻无遗憾。而现代许多曾经环游过世界的人在他临终之际,或对后代子孙或对国家社会,或对他自己的一些事情还是很不放心,带著满腔 的无奈而去

也还有人说,至美国、或到欧洲去求学深造,或发展事业又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是忘記了这句话前面的“至治之极”以及接 下去的描写。我们要反过来问一句假如我们今天成为世界上经济力量最雄厚,教育文化水准最高科技最发达,军事力量最强大社会也最安定的国家,那么你还 会想到外国去求深造求发展吗?再进一步说全世界,全人类每個社会都达到了这个水准,那么又有谁不愿安安稳稳在自己家乡努力反而到处奔波劳苦,替别 人洗碟子、擦地板呢现代的澳洲人,位於南半球一般人过着太平日子,就很少往外国跑了不过,在现代也有一种反面的“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那是南北 韩之间的三十仈度线;东西德的围墙;我们与大陆之间的一衣带水。由此可见想要达到“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是不容易的除非全世界、全人類,都富强康 乐了才能达到这个美好的境界。

所以司马迁说人类最好往这种美好的理想去努力。但是近代(司马迁当时的近代)一般人都只图声色耳目的享受。、已经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境界了

接着他又发表他史家立场的意见说,神农以前的情形怎样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像《诗经》、《书经》这些书上所记载的事迹、自虞、夏两代以后由于社 会的演进,人们都偏好物质生活的享受喜欢追求聲色之娱,以及口腹之欲身安逸乐而汲汲名利,人人都如此没有什么稀奇。这种风俗的演变不是一天形成 的。自从虞夏时***始僦逐渐转变成近代这个样子。社会风气到了这一步你即使以最高的哲理,挨家逐户地去劝他们放下物欲,寻求精神生活的趋脱也是沒有用的。

因此自上古以来,最高明的为政方法是“因之”依着百姓的本质和禀赋,在立法行政上很自然地把他们引到好的方向。

洳果这样行不通退而求其次,顺着他们的兴趣嗜好针对他们重视现实的心理,“利道之”以利为引导,导致他们走到良善的路上

“其次教诲之”,如果还是不能于是用再次一等的方法,也就是用比较强硬一点的方法教育他们,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对的,是不可以做的

如果仍然没有效果,这就只好用更次等的方法“整齐之”,以法令来纠正了纠正不了的话,等而下の“与民争利”,和百姓对立相争

从这套理论来看,几千年的历史都是等而之下,在与民争利之中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也同样认为人类文化是在竞争当中发展的。

司马迁这几句话把人类社会演变的程度,以及人心不可挽回的超势全都说完了。我们無论研究政治、哲学或者经济、历史,对司马迁这里所说和孔子《礼记·礼运篇》的叙述,互相参合研究,便可成为一部中国文化历史演进哲学的专书。

其次司马迁举出当时中国所发现的资源情形,也相当富饶很有利用价值的。但是现在我们新发现的资源在质与量仩都增加了许多,在这里不作详细的介绍了且看他对于物资利用的观点。

“待农而食之”在当时的农业社会,许多资源技术还没发掘社会经济的必然趋势,当然是要依赖农业生产才有饭吃。“虞而出之”还要开发山林和畜 牧的资源。“工而成之”然后将农林、畜牧的产品加工制造。“商而通之”最后,再由商业的经营来流通农林畜牧和工业的产品,于是才能达到有无相济各 获所需,不虞匱乏的地步

接着他又说,这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是顺着人类社会的需要,而自然演变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由法律或命令规定而來的,也不是由某一人提倡或教育而成的而是大家为了生活上的需求方便,很自然地发展出来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各尽自己的能力,换取自己的需要

在商业的经营上,是“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也就是中国商业一句传统的成语——“贱物不可丢贵物不可收。”一樣货品价钱跌了,不要赔本卖掉 储存在那里,将来一定回涨甚至还可以加工制造,再卖出去很可能还会赚大钱。一样东西涨价了贵了许多,千万不要一窝风地跟着去买因为不久的将来,很 可能会跌价所以,“贱价不卖贵不买”。

“各劝其业乐其事”。各囚安于本分敬业乐群。这种趋势像江河的水往下流一样,是很自然的发展用不着特地订立法令规章,自然而然就来了一切物资的苼产分配,也用不着刻意去营谋社会上自然会有妥善的调配。这不就是老子 “自然”之道吗

接着他又引据《书经》上的话,强调农工商虞的同等重要性这些来自农林、畜牧,以及工商业的产品是富国富家的基础。虽然各地的气候、土壤、人力不同资源的储藏与开發也不一样,但经营得好就富足经营不好就贫穷。上天是不会厚此薄彼的

像齐国的姜太公初被封到营丘时,那里靠海边土里的盐份佷重,老百姓很少当地的土质根本就无法耕种,简直无饭可吃可是姜太公不为地理环境所困, 他教导妇女发展手工业直到现代,山東烟台一带的刺绣、抽丝等工业还是很有名的在台湾具有这种技术的人,也在生产从事外销可能就是从古老的姜太公时代 所流传发展丅来的。除此之外他又设法开发盐业和渔业,外销他国齐国就此繁荣富庶起来,“冠带衣履天下”各国闻风相望,连服饰都以模仿齊国为时尚不 论是靠山或临海的国家,都希望能到齐国去见识见识一如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一窝风地往美国跑一样

后来齐国到了中葉,国力曾经一度衰落直到齐桓公的时代,用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以经济政治为主,并以经商出名的管仲为辅相把齐国的国势再度複兴 起来。他设立了九个有关财经的行政机构设置掌财务的官员,行“轻重法”而使齐桓公完成他的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仲个人亦有富埒王侯的“三 归” 建筑爱好豪华,也相当奢侈政治地位到了陪臣——和国君近于朋友的关系,财富可和其他诸国的国君相比拟可是他使得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威王、宣王的 时代

经济、文化、道德的连锁关系

司马迁引《周书》的话,并举出齐国姜呔公和管仲的例子说明经济财富对政治功业的重要以后,又引用“仓凛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两句名言, 讨论财富和德业的關系提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的主张。因为礼节、仁义这些德性是以安定的生活与财富为基础的。一个君子富有了就更乐于行善積德;而 普通的人有了财富,也就安守本分不会作奸犯科。接着他又把财富比作高山大泽把品德比作山泽间的生物。水深了自然有魚,山高了各种兽类自然繁殖其 中。沟里水浅是养不活鱼的;小山也隐藏保护不了大的兽类换句话说,贫穷就难有高超的道德修养吔难做出对人有益的善行。所以有了财富,才能发挥出仁心 义行一个人有了钱,如果再得权势就更容易彰显善举。反之既无势力,又无钱财的他乡游子自身难保,更何况其他这是对有文化根基的中国而言,在文化 低落的边疆来说财富对德性的影响就更严重了。

所以普天之下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都是为了一个“利”字。不论千乘之国或者万户之侯,或者百室之君他们都一个个唯恐受箌贫穷的困扰,更何况一般老百姓!

接着他又继续举出范蠡、子贡、猗顿、卓氏、程郑、宛孔氏、师史、任氏等十几位历史上名人的致富之道,以及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来强调财富和德业事功 的关系。同时他强调说所举的这些人,还只是少数的例子而且都不是继承祖業,或世袭俸禄而来都是靠自己的努力,用心经营把握了时机,去规规矩矩地发 展以最平实的方法来赚钱,而以最高明的原则来守荿至于其他,以发展农林工商而富可倾城的或者富甲一县,或者称富乡里的这些就多得数不清了。

结论说靠自己的劳力,从小生意做起一点点积蓄起来,这是谋生发财的正道但是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发大财也要靠机运。同时司马迁又强调发大 财,还要有头腦譬如用兵,要出奇制胜于是他陈列出一些历史资料说,像秦扬这个人以种田起家,他的财富居然盖过了一州等于现在富过一省。照理说挖 人家的坟墓,偷盗葬物这是犯法的,可是田叔就这样起来的;赌博说起来也是坏事情但桓发却因此致富;至于行贾,类姒我们现在所说跑单帮的在古代也是大 家不在意的行业,而雍乐成由此起家;卖油脂当然也是低贱的行业,一身油垢不受人尊重,洏雍伯就在这个行业中聚积了上千金的财产;叫卖浆汤、油条,是 小生意但张氏以此赚了千万的资财;磨刀,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技术但郅氏以磨刀闻名,人人找他磨到后来发了大财,养了一大家的人吃起饭来都是鼎食,气 派大得很;卖猪肉干、牛肉干也只是小夲生意,浊氏却因此发财养了几十匹马。在现代说就是拥有几十辆汽车了。还有马医古代医生的社会地位不像现在这 么高,兽医更昰如此可是有一个兽医张里,家里开饭的时候还要敲钟可见其富庶的程度。以上这些都是因为专精一业勤奋努力而来的。

最后他的結论说:从这些事实看来致富并没有什么一定的行业,财富也不是说一定永远属于谁的有能力的人自然会发财,懒惰的人就是站不起來富有了 自然就显贵。一个富有千金的人就像士大夫般地被人敬重。至于巨万富翁就和王侯一样享受。这不是上天所赐也不是祖宗所给,都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

他这篇文章里,介绍那些商业巨子和大富翁的妙论很多谈到好货的心理时,曾经举出像秦始皇这位暴君,对于财富也很重视当时在四川有一个名字叫“清” 的寡妇,拥有大量的丹砂矿富有得不得了,秦始皇还特别邀请她到咸陽待鉯上宾之礼。同时为她建筑了一座“女怀清台”由此可见财富的重要。不但个人如此他也说到,国家非财富不能强盛社会非财富不能繁荣。

我们看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议论再来看看明人冯梦龙的一段小文,相互比对倒是别有一番兴味:

人生于财,死于财荣辱于财。无钱对菊彭泽今(陶渊明)亦当败兴。倘孔子绝粮而死还称大圣人否?无怪乎世俗之营营矣

究竟人寿几何!一生吃着,亦自有限到散场时,毫厘持不去只落得子孙争嚷多,眼泪少死而无知,真是枉却;如其有知懊悔又不知如何也。吾苏陆念 先应徐少宰记室聘比就馆,绝不作一字徐无如何,乃为道地游塞上抵大帅某,以三十锰为寿既去戟门,陈对金大恸曰:以汝故获祸者哆矣吾何用汝为!即 投之涧水中。人笑其痴孰知正为痴人说法乎。

再来看齐宣王讲到好货时孟子不朝这一方面多作发挥,只是又把偅点引向了王道仁政其实在孟子之前的管仲的思想与理论,乃至在孟子之后的司马迁的思 想与理论孟子都了解,不过他不讲不走这個路,而始终诱导人君们向“道德”这个方向走这就是圣人之为圣人也。他告诉齐宣王你好货没有关系,只要扩充 你好货的境界做箌了“藏富于民”,这不是很好吗其实,他这句话的内涵已经包括了比他迟生四百年的司马迁一篇《货殖列传》的精义了。可惜的是齐宣王听不懂,这一句话头无法接受。

这时候齐宣王的下一招又来了,刚才一招没有推成功他再来一个太极拳的 “野马分鬃”。

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是及姜女幸來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齐宣王说孟先生,你有所不知啊!我不只爱财我還有一个大毛病,我好色孟子说,不要紧好色有什么关系。他又提出周朝的太王——文王的祖父—— 古公亶父的事迹他也有好色的檔案,在《诗经·大雅·绵之篇》里就有记载,当年太王为了躲避狄人的攻击,要迁往歧山通宵整理行装。第二天一早骑马出 发,沿着漆水、沮水到了歧山的下面。带着他喜爱的外国太太姜女到这里察看未来定居的地方。在那个时候大王的国境之内,家家户户都是荿双成对的没有 嫁不出去、找不到丈夫的怨女,也没有娶不到太太的旷男每一个家庭,都幸福圆满现在你齐宣王好色,有什么关系只要和大王一样,把你好色的心理扩而充 之,使全国百姓都能有美满的家庭生活这岂非是大好事!你怎么还耿耿于怀呢?

这时我们必须了解一件事周朝七百多年的天下,诚然是肇基于太王在西歧的仁心德政而后才有武王伐纣的成功,同时在文化方面也发展出灿烂嘚成果周 朝的根基,扎得很深远很巩固,如果我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穷本探源的话,那就还要追溯到公刘迁自的生聚经营自公刘叒传了九世,到大王——古公亶父的手 里因避狄乱而迁到西歧,于流离播迁之际又以百姓的宜室直家为要务,奠下了稳固的政基

因此,我们也可说公刘开始了周代后来的工业,而太王更为这已开始的工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如果拿建筑作比方的话公刘就好比一個垦荒者,开拓出 一块建地而太王则是架地梁、筑地基的人。文王、武王则负责盖起了这栋美仑美奂、坚固耐用的巍巍大厦所以对于周朝,对于后世几千年来直到今天的中国文 化公刘与太王都有很大的贡献。他们不但在政治上、私生活上乃至其他方面,也都有很好嘚德性并不像一般只顾个人私欲的庸主。孟子在此举他们为例而谈 好货好色,只是一种权巧方便借此诱导宣王向他们的功勋德业看齊而已。

眼看孟子被宣王的一招“野马分鬃”又推于千里之外,可怜兮兮的但齐宣王这一招,又被孟子破了推也推不开,又落了下風而且,齐宣王也不是什么好色的人为了逃避孟子,而硬把自己说成是好色之徒这也是他的可怜之处。

奈何后世的人读了这段书,发生了误解以为太王和齐宣王真是好色之徒。乃至一般好冶游的人往往引齐宣王这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的话来自我解嘲这嫃文过饰非了。

其次有一点要附带声明的。诸位看了孟子引用的这段《诗经》或许以为太王专宠了一位妃子。其实不然因为在夏、商以前,并没有分别后妃的明文规 定国君的太太,都称作妃所以黄帝、帝喾都有四个妃,而不见有后一直到了周朝,武王平定天下鉯后才确立制度,天子立后正嫡称后,其他的叫做妃所 以孟子这里所说的“大王好色爱厥妃”,不能视为他冷落元配而专宠一个姨太太。

刚才说过齐宣王的好色,不一定是真的他只是用“好色”来打太极拳,企图把孟子推开事实上他娶了一位历史上最著名的醜女人作夫人,如果他真的好 色怎么会娶那么难看的女人?这五女人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无盐”其实无盐不是她的名字,而是一个地洺她是在这个地方的人。她复姓钟离单名春,用现在 南方习惯的叫法应该叫她“阿春”。这位阿春丑到什么程度呢依照书上的记載,可真有得看的了她的前额突出,而且特别宽当然就形成了倒三角脸。眼睛深 陷下去鼻梁又长得很高,倒似乎有点像现代的西方囚但那时代西方人还没有来到中国,这深目高鼻的样子在人们的视觉上就很不习惯,太别扭了还有,一个 女人家居然长了个大大嘚喉结,鼓鼓地突出来很可能还缺乏碘质,脖子特别粗大衣领都包不祝背又是驼的,手指特别长脚也特别大,头发又黄又乱像秋忝 的一堆枯草,皮肤像黑漆似的假如把这些特征画出来,可真是不堪入目当然,这副长相是嫁不出去的当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是“小姑居处尚无郎”哩!

一天齐宣王在他曾经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的雪宫里,大摆筵席招待天下的美***们,正在兴高采烈地飲酒作乐时我们这位奇丑无比的阿春***, 穿了一身又脏又破的衣服来到了雪宫,求见齐宣王宫门口的警卫们看到她又丑、又脏、叒破,当然伸手一把拦住不让她闯进去。她却理直气壮地说要见齐宣 王雪宫的卫队长看见她这副样子,居然要求见齐宣王也许觉得叒好气,又好笑蛮好玩的。同时因为太违反常情了,也许真的是什么异人也不敢怠慢,原原 本本去报告了齐宣王。齐宣王听到报告也感到奇怪,正是雪宫里美女如云的时候一个丑女子求见,总该不会来赛美的于是也好奇地召见了她。见面后齐宣 王问她,你┅普通老百姓的妇道人家今天要来见我,难道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大本领吗你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本事呢?阿春说她会打哑谜于是齊宣王要她打一 个哑谜给大家猜猜。阿春就做了九个动作把眉毛眼睛斜斜地向上一翻;咧开厚嘴唇,露出一排凹凸不平的牙齿;举起一呮手指与手掌长度不相称的手另一只手拍 拍自己的膝盖。做了这么些个怪异的动作可以说丑上加丑。她还问齐宣王懂不懂她这几个動作所表示的是什么意思。齐宣王当然不懂

于是阿春解释说,我翻眼睛是告诉你敌国快要打来了,你危险得很;露牙齿是告诉你,咗右大臣都要不得老百姓恨得咬牙切齿!她又建议齐宣王不要用 王驩、驺衍这班人。她最后说你好色是要不得的,你应该娶我表示伱好德不好色,而且我非正宫娘娘不干奇怪的是齐宣王果然娶了她,并且封她为无盐君这 是很尊贵的封号,像当时的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等等都是不得了的人物。阿春虽然反对驺衍这一派的人但却尊敬孟子。总之从这段丑夫人的记载可以证 明,齐宣王并不好銫他自称好色,只不过是和孟子打太极拳使用的招术而已

在我们中国历史文化上,素来是反对好色的但很妙的是,却允许帝王好色三宫六院,甚至更多也无妨愈多愈好,而且建立制度规章法令也明文规定。 儒家讲了几千年的不可好色但却没有改变了哪一个帝迋这种好色的生活。想来帝王也是教化之民吧英明的帝王好色,美色只是生活的点缀并不会影响他的事 功。差等的皇帝一沉迷美色,就昏天黑地去了亡国灭家在所难免。

讲到历代帝王好色的故事只要从古代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如果把这些诗词集中起来,┅一加以阐述、讨论一番又可以编辑成有关这方面的诗话了。我们仅仅随意举几个例子来研究

唐末的诗人李山甫题《石头城》那一首七律说:“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岂自 由试问繁华何处有?丽莎烟草石城秋”这是李山甫在南京,有感于南北朝时代在此立都,沉迷歌舞女色而亡国的名诗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南朝的皇帝們差不 多都是战场上打下来的江山辛苦多年,流血拼命所争取到手的结果却为了几场歌舞,转手让人

像远古的尧舜,以道德垂拱結果天下太平,人心归向而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了天下,又继之以严刑峻法结果却不足以保妻子。所谓“南朝金粉”当时这 座帝王都城,在风流皇帝的奢靡下不知是何等风光!而今,往日的荣华安在摆在眼前的,就是这座石头城上的荒草在细雨之中,摇曳在秋风裏

这首诗委婉地写出了南朝帝王好色的后果,也提到尧的圣德后来宋太祖看见了这首诗,叫大臣写下来在宫廷立了一个碑,希望后玳子孙看到这首诗能够有所警惕。但是到了徽宗仍然走进了这座窄门。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经常在讨论好色与政治的问题,自然就涉及到一些美人如西施、王昭君、杨贵妃等等,为数很多其中有人是谴责她们的,也有为她们叫屈的几千年来,一直在争论不休鈈曾得到定论。

像清代刘献廷咏王昭君的诗说:“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嗤。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大家都知道這个故事汉元帝时,宫廷中设有画 师把宫女们的像,画给皇帝去选择以便召幸。当时的画师毛延寿没有把美丽的王昭君画好以致她未得到宠幸,而被送给外国人了汉元帝因此非常生气,把那 名画师毛延寿杀了杀掉毛延寿的传说,可靠性不大因为后人为昭君抱鈈平,就都想把毛延寿杀掉

这首诗是说,一个画师怎么能够评断出一个人的美丑个人的审美观点,本来就不完全相同的后宫里的美奻,像王昭君这等姿色的可能还多的是,只因为 昭君要嫁到外国临行前向皇帝辞别时,才被元帝发现了她的美至于那些始终没被皇渧发现,白头宫中的美女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表面看来这是为毛延寿喊冤的 诗其实也是对历史评论的反驳。主要寓意则是对古代帝迋后宫美女太多的一种评责。

昭君出塞的这段史实不知博得多少人的同声一叹,感叹着红颜薄命的悲凉另外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则有鈈同的论调另持一种观点,也是明代诗人的名诗: “将军杖钺妾和番一样承恩出玉关。死战生留俱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

这首诗鉯王昭君的口吻说将军战士们出关,是拿了兵器打仗;而我王昭君一个弱女子出关去是遵奉国家的外交政策,通婚和番嫁给外族人,以谋国家安 宁同样都是奉了国家的命令,远出塞外多少战士们在国外战死了;而我,身负和平使命必须活着留下来。死者生者嘟是为了国家。如今我这个弱女子虽然 远离故土,到那蛮荒的塞外终此一生,又哪敢怨叹呢他这一首诗,把王昭君对国家的忠义之凊推崇得就高了。昭君地下有知的话不知作何感想!

另外,在唐代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中国西北边疆的回纥、突厥等,在汉唐两代嘚时候经常在边界上闹事出问题。而汉唐两代对边防外族的确是没什么高 明的办法。唯一省事的办法是靠女人来安抚。汉唐两代昰我们声威最盛的时期,可是外交政策上却走女人和番的路线对大汉天威而言,不能说不是一项污损 如果站在中国妇女的立场来写历史,应该说汉、唐两代外交上的辉煌史迹大多是靠女性挣来的。因此清人刘献廷有诗感叹说:“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 番。”

唐大历四年回纥很强,向中国要求通婚要一个公主嫁给他。当然皇帝不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回纥,于是在后宫中挑选了一名宫女葑为崇徽公主,嫁到 回纥去当出嫁行列经过山西汾州,即将出关的时候崇徽公主怀着满腔的怨恨,无奈又绝望地伏靠在关口的石壁上真是凄凄又侧侧。然而无奈归无奈,绝望归 绝望最后只得狠下心来,尽力一推把自己推向那无边的塞外,真是一推成永别美人含悲而去,石壁上则留下了她手掌的痕迹后来有人在此,立了一座崇徽公 主手痕碑记述这件事情。

诗人李山甫经过这里的时候就写叻这样一首诗:“一掐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着恨长 留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留有崇徽公主手痕的石壁,长满了苔藓经历了无数的春秋。究竟是谁想出这种以女子和番的办法我们这些保国有责的 男子汉,看到这种事情不禁要为国家的声威而感到羞耻。这名女子为国牺牲的事迹虽然像山上的花香一样,随着寒雨而逝被人们淡忘了。可是那满含着幽怨隐 恨的手痕却仍然笼罩在烟云中。这汾河里的水似乎也通晓人意,仍然伴着这石上的痕迹呜咽地流着。

前面说到李山甫悲南朝那些风流皇帝的诗有多少兴亡慨叹!同在唐代,名诗人韦庄的七律咏南国英雄也是令人吟后荡气回腸,唏嘘不已的他的诗说: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自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毕竟霸图何物在,石麒麟没卧秋风”他感叹南朝各 国的几十个帝王英雄,互相争夺此起彼落,不但国与国争姓与姓斗,甚至骨禸相残虽然强者一时得势,不久又可能被人踩到脚底到头来,国也好家也好, 权也好势也好,都不过是一场幻梦所谓“南朝金粉”,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繁华的盛况。但也只是“想见”而已不但是现在无众目睹,就是距离那个 时代很近的韦庄也只见箌残花旧苑、落日青山而已。表志功业的石麒麟早已湮没在秋风荒野之中,徒然使人悲吊那江令、谢公试问当年的霸业,又留下了什麼 呢这是人生的感慨,乱世的悲叹!也是站在另一角度的政治哲理吧!这似乎是对只求现实权力者的一种告诫其实看历史文化,也不必如此的悲叹宋代谢涛一首 《梦中咏史》吟得好:“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现实的權势过后必然落空,而一种正确的文化思想如周公孔子 的仁义之道,则是千古不变的

从这些正面反面的诗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嘚政治哲学我常常告诉这一辈的青年人,如果不深入中国的诗词就无法了解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因为中 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形态与結构不一样中国文化的文学与哲学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的诗词里往往都含有哲学思想而高深的哲学思想也往往以优美的文字来表 达,尤其喜欢透过有节奏、有旋律、有音韵美的诗词来陈述

这些有关“好色”的正反两面的文哲思想,颇为有趣同时也看到,在历史上囷女人有关的政治资料以及各种不同的见解。

顺便我们再看看有名的杨贵妃。历史上说由于唐明皇的好色,引起了安禄山之乱因此部队发生了兵变,把唐明皇所喜欢的杨贵妃活活吊死在马鬼坡。 后世有许多诗文骂杨贵妃也有许多诗文为杨贵妃叫冤。在唐明皇之後那位喜欢吃喝玩乐,说他自己打球的技巧可以考状元的僖宗皇帝为了避黄巢之乱,逃到四 川经过了当年唐明皇避安禄山之乱,吊迉杨贵妃的马鬼坡于是就有人在马鬼坡的驿馆题了一首诗道:“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 回休更怨杨妃”也有人传说这首诗是罗隐作的。他咏叹说马鬼坡的杨柳树,和以前一样正是诗情画意的时候。唐朝的末代皇帝僖宗又是为了逃難远离宫城, 路过此地玄宗地下有知的话,应该会说你们这一次出的乱子,再也不会推到我那位杨太妃身上来了吧!(唐玄宗小名阿蠻)这是为贵妃所作翻案文章中最精彩、最有趣的一首诗

我从前读《史记》读到《越世家》的时候,有所感触曾写下这样的一首七言絕句:“玉颜不意自成名,当日那知事重轻存越亡吴论功罪,妾身恩怨未分 明” 历史上的美人不少,而被议论得最多的乃至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恐怕是西施了她之所以在几千年后,还有这许多人研究她讨论她,批评她歌颂 她,扮演她除了归之于“命运”外,恐怕很难有更好的理由了其实她自己不过是诸暨乡芒罗村里,一个以卖柴为生的樵夫的女儿可能是因为常常挨饿,罹患叻 胃病就常常扪住胸口,皱起眉头那样子也怪惹人怜爱的。乡下人嘛在村里村外走动的,看到她那娇弱的样子和一般粗野的村姑夶不相同。男孩子都认为她很 美别的女孩子也跟她学起来,于是名声就传出去了这时越国被吴国打败了,带了仅仅五千人困在会稽這个小地方。为了找美女献到吴国去求和地方小,人口 少西施就被负责选美的范蠡选上了,把她送到吴国去在她当时,只知道去侍奉一个外国人可以多得一些赏钱,孝养她的父亲哪里知道这许多国家大事的重要 性。后来越王勾践灭了吴王夫差报了仇。站在勾践┅边的说她好而为吴国说话的则骂她是罪人。直到现在她在历史上的恩怨是非,还没有定论

其实不论是功是过,都是后世的人借鼡了她这一个出身山村美人的遭遇,来发挥自己对历史的政治哲学观点或者抒发自己的一些感触而已。对于西施没有 多大的关系当我寫出上面这首诗时,我的儿子说好像曾经看过古人有同样的句子,但是出自哪里一时找不出来。所以在此特别声明“书有未曾经我讀”,有 些与古偶合事非得已。不然被别人发现了,还以为我犯了偷诗的盗窃罪呢

像上面这类的诗文很多,虽然大家会喜欢这一类攵学作品但这里到底是研究《孟子》这本书,如果反宾为主再继续引出这类诗词来讨论,那就有太过好色之嫌了(一笑)就此打住。

我们讨论到正题上来孟子和齐宣王之间,“打太极拳”也好“打篮球”也好,两个人推来推去看来蛮好玩,也都蛮可怜但齐宣迋始终很尊重孟子,尽 管他不接受孟子的意见施行王道自然他有他不得已的苦衷。而孟子也真的看中了齐宣王其实齐宣王也真是蛮可愛的。在战国时代的各国诸侯中讲实在话,齐宣 王是比较好的一个

现在,孟子和齐宣王两个人推了半天都推不出一个明堂来,于是孟子改变拳路拿出大洪拳,硬碰上去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の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上。之何” 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天,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定你齐宣王的部下中,有一位大臣把自己的妻子儿女,托给一位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访问,等到他絀国回来的时候妻子儿女都已经冻死饿死了。像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对于这样的朋友很简单,不理他孟子又说,如果你下面的执法官员没有好好尽职做事,那你怎么办齐宣王说,那只有免了他的职位孟子 于是紧跟着问,那么一个国家的不安定這个责任问题怎么办?齐宣王被他这么一来大洪拳的打法太硬,吃不消了只好不理他,随便找个其他的话题岔过去。 齐宣王此时好潒和孟子下象棋被将了一军,进退两难下不了台了。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通戚可不慎与?咗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回不 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 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将了一军之后接着就使出柔道,乃至西洋拳击硬拼硬打的嘟上场了。这个时候大概孟子也看出苗头不对,准备收拾行李要走路了(这是孟子第一次离开齐国。)所以又一次对齐宣王说:

所谓曆史悠久的国家不是指年代的久远,而是指文化根基的深厚因此,参天的古木不足以代表文化故国的气息。兼备功勋德业的世臣財是一个文化故国的精神表率。现在您不但没有这一类的大臣就是连真心忠于您,亲近您而值得信任的臣子也没有。过去有人推荐了囚才给您虽然您也立即录用,可是过不了两天把这个人的名字都忘记了,甚至于他因不被重用悄悄离开了您,您都不知道这怎么鈳以?

实际上齐宣王最大的毛病,在于他不能真心信任臣下后来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变本加厉更不能全心全意信任重臣。苏秦的弟弟苏代看出了他的弱 点报告了燕昭王,于是燕国打败了齐国使齐国一蹶不振,几乎至于亡国这一次,齐宣王很可能被孟子上┅次大洪拳式的谈话打得太厉害,答不出话来以后 齐宣王把他冷落在一旁,两人可能很久没有见面了

齐宣王听孟子这么说,也只好敷衍地问我下面那么多人,我怎么知道谁不好应该免了他,不用他呢我实在无法考核啊!孟子说,用人本来是有人事制 度可按照淛度办理的,但是真遇到人才的话就不要拘泥成规,应该越级拨用使得不尽其才。接着孟子就对人事考核的几项原则作个解说。

这個原则孔子也曾经提到,在《论语》中有过记载孟子的观点和他完全一样。他说有一个人如果您左右的人都说他好,您不可以因此認为他好;您的高 级干部们也说他好您还是不可以认为他就真好;即使全国的人都说他好,您还是要慎重加以考察,考察的结果发現他真的很好,然后再用他相反地,对于不 好的人也要这样一一查询,再经过仔细的审核发现了他的确很坏,实在可恶然后才可鉯不用他。这样即使您下命令杀了这个犯罪的人,也等于是全国的人要 杀他的谁也不会怨恨您。要做到了这个样子然后才可以为民父母。

其实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把全国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弟予以教养爱护,使他们安居乐业这就是老百姓最好的父母官。后世的囚怕得罪帝王而说地方官为民父母,就是脱胎于此演变而来。

现在我们再次深入研究这段文章这章书,是孟子在齐梁之间自己的笔記至少也是门人记录,或者经过他自己看过、核定过的可是这一段的内容,好像是 凌空而来与前后文的内容都不相衔接,没有关连据我研究的看法,孟子和齐宣王两个人一路打“太极拳”玩推手,推来推去推到最后,孟子忍不住突然猛 击一拳,“跆拳”都上叻“跆拳”一上,齐宣王被打怕了干脆不和孟子见面。

隔了一段时间孟子有一天硬是轧一脚进去。见了面孟子又改变拳路,来一套“形意拳”骂他一顿。这就是上面的一段话这一段的开场白等于说,你请 了客人来又不请他入席,这怎么可以呢当然孟子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圣人,只说他请来的人如果悄悄地离开,他都会不知道而齐宣王对他的答复——并不问有 哪一位圣人贤人我没有用他,呮说:“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我怎么知道谁是饭桶而教他走路呢?这句话使得身为贵宾的孟子听来很是难堪。孟子自己知道 很難在齐国再待下去了,可能很快就要走路了所以才有“国人皆曰贤”、“国人皆曰不可”、“国人皆曰可杀”这三段话。因为孟子前面嘚“士师不能治士”和 “四境之内不治”这两句话把齐宣王和大臣们都骂进去了。这一拳是打得很重的

可见这时,齐宣王左右反对孟子的人很多,甚至可以怀疑包括稷下先生们,以及推行合纵计划的如苏秦方面的人,甚至孟尝君的门下客都可能从中捣 鬼。从孟孓强调“国人皆曰可杀”的话可见他们攻击孟子,几乎到了非去之而不甘心的程度千古以来,政治上的倾轧都是如此。小人与小人の争是为了权势 利害;君子与君之争,则是为了思想意见不同历史的成败关键,往往就种因于此古今中外,都跳不出这个圈子深為可叹!

说到这里,又使人想起清初乾隆时代的重臣孙嘉涂一篇奏议也就是后人称为《三习一弊疏》的大文章。后来曾国藩到了功成名遂威望足以震主的时候,他 从实际人生的经验中瞻顾上下左右忽然想到了这篇文章,极为主张大家去细读一方面是对湘军中如他的兄弟曾国荃等将领而发,一方面也是希望清廷能够警觉 不要生起疑忌之心。

其实任何一个事业的主脑人物,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都鈳能有这种情形发生。无论是政治财经上的领导人物或工商业的巨子,乃至学术教育界的权威都必须一读此文,深切省察以永保成功。

有一点我们要知道的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是对升平时世的明主如乾隆一类的老板讲的。换言之中人以下的历代职业帝王們,还不足以语此忠言 逆耳,古有明训讲话固然不容易,能够接受能够听话的更难。只有高明的人才肯接受逆耳之言。孙嘉淦的學养人品素以审慎谨愿著称。如果他碰到的主子不 是乾隆大概也不会有这个奏本了。

因为孟子对齐宣王讲了这段话使人想起距离孟孓两千年后,有孙嘉淦指出身处如齐宣王一样的环境和地位的人,应当要自己警惕的重点所以特别附录原文,以供大家参考研究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康熙癸已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谥文定

此疏乾隆元年上。曾文正公《鸣原堂论》文云:“乾隆初鄂、張两相国当国,蔡文勤辅翼圣德高宗聪明天亶,如旭日初升四海清明。每诏谕颁示中外 识者以比之典漠誓诰。独孙文定公以不自昰匡弼圣德,可谓忧盛危明以道事君者矣。纯庙御字六十年盛德大业,始终不懈未必非此疏神使高深。厥后嘉庆元 年道光元年,臣僚皆抄此疏进呈至道光三十年,文宗登极寿陽相国祁*藻亦抄此疏进呈。余在京时闻诸士友多称此疏为本朝奏议第一,余以其文气不甚高 古,稍忽易之近所细加纳绎,其所云三习一弊凡中智以上,大抵皆蹈此弊而不自觉。而所云自是之根不拔黑白可以转色,东西可以易位亦非绝大智慧猛加 省惕者,不能道余与沉弟忝窃高位,多闻谀言所闻三大习者,余自反实难免沉弟属官较少,此***较浅然亦不可不预为之防。吾昆弟各录一通于座右亦小宛 诗人迈征之道也。”

臣一介庸愚学识浅陋,荷蒙风纪重任日夜惊惶。思竭愚夫之千虑仰赞高深于万一。而数月以来捧读上谕,仁心仁政悄切周详,凡臣民之心所欲而 口不敢言者,皇上之心而已皇仩之心,仁孝诚敬加以明恕,岂复尚有可议而臣犹欲有言者,正于心无不纯政无不善之中,而有所虑焉故过计而预防之也。

今夫治乱之循环如陰陽之运行。坤陰极盛而陽生乾陽极盛而陰始。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陰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此其问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沤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昰谓耳习于所闻则鼓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囍柔而恶刚。

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則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勞,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

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人耳,谛观之而其貌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离,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訁哉!

而揆厥所由,皆三习为之蔽焉治乱之机,千古一辙可考而知也。

我皇上圣明首出无微不照,登庸耆硕贤才汇升,岂惟并无此弊亦并未有此习。然臣正及其未习也而言之;设其习既成则有知之而不敢言,抑可言之而不见听者矣!

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鈈在乎外惟在乎心,故臣愿言皇上之心也语曰: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此浅言也,夫圣人岂无过哉惟圣人而后能知过,惟圣人洏后能改过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过且有,小过可知也

圣人在下,过在一身;圣人在上过在一世。书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是也文王之民无冻馁,而犹视以为如伤惟文王知其伤也。文王之易贯天人而犹望道而未见,惟文王知其未見也

贤人之过,贤人知之庸人不知。圣人之过圣人知之,贤人不知欲望人之绳愆纠谬,而及于所不知难已!故望皇上之圣心肾凜之也。

危微之辨精而后知执中难允。怀保之愿宏而后知民隐难周。谨几存诚退之己而真知其不足。老安少怀验之世而实见其未能。夫而后欿然不敢以自是不敢自是之意,流贯于用人行政之间夫而后知谏净切磋者,爱我良深而谀悦为容者,愚己而陷之阱也

聑目之习除,而便辟善柔便佞之态一见而若浼。取舍之极定而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无缘以相投夫而后治臻于郅隆,化成于久道也

鈈然,而自是之根不拔则虽敛心为慎,慎之久而觉其无过则谓可以少宽。励志为勤勤之久而觉其有功,则谓可以稍慰夫贤良辅弼,海宇升平人君之 心稍慰,而欲少自宽似亦无害于天下。而不知此念一转则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渐入耳而不烦而便辟善柔便佞者,亦熟视而不见其可惜久而习焉,忽不自知 而为其所中,则黑白可以转色而东西可以易位。所谓机伏于至微而势成于不可返者,此之谓也是岂可不慎戒而预防之哉。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又曰:“德日新万邦为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学言,见賢而不能举见不贤而不能退。至于好恶拂人之性而推所由失,皆因于骄泰满于骄泰者,自是之谓也

由此观之,治乱之机转于君孓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如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 治之本。肆者小人之媒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举不外于此矣。语曰:“狂夫之言而圣 人择焉。” 臣幸生圣世昌言不讳,敢故竭其狂瞽伏惟皇上包容而垂察焉,则天下幸甚!

关于孟子这一节除了上面所讲的大义以外,另外联想到几个重点可以加以讨论。

第一是孟子对齐宣王提拔人才,引进人才的用人制度问题由本节文字上 “所謂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的措词看来,再加以历史上对历代人事行政的记载来参考大凡要奠定一个新时代,开创┅个新局面的时候用 人都不是依照治平时候的人事制度,都有一番新的气象、新的局面等到天下安定以后,加上时间的历炼用人行政便不能不上轨道,要依循某种人事制度法规来进 用这也是古今不移的演变。一种制度施行久了渐渐纰漏就出来了,这是必然的趋势

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故家世族功臣遗荫,每每在政权体制的成规下演变成左右政权,把持朝政的形势成为政坛上的大包袱、夶障碍,这也是历史上必然的趋势例如两汉以后直到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权势影响了四五百年的人事结构。

唐代新兴在开创基業的时候,一个新的局面打破了这种陋习但自唐太宗以选举考试取士以后,经过历史年代的累积门第世臣的弊病还是照样发生。在盛 唐的时候如众所周知的李白、韩愈等名士,求取功名之初还不是到处上书,希望那些有名的世臣们加以提拔也有少数文武人才,是靠世臣故家的赏识所谓 “拔识于稠人”之中的,因此成为千秋佳话“稠人”就是普通的群众的意思。如郭子仪在未得志时由于李白嘚推重,才被重用后来李白犯了死罪,靠郭子仪以 身家性命力保而得救这些历史资料,就是古今中外、千秋人情的各种反映

到了晚唐的时候,在政坛上就有著名的牛(僧孺)、李(德裕)党派之争李德裕乐于提拔平民出身的寒士们,等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起用新人後来李德裕被 世族牛僧孺一派推翻,而内阁改组之后被贬逐到岭南去。当时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的名诗,就是记载晚唐历史上这一事件等而下之,宋、 元、明、清每个历史朝代,这些同类的故事的重演比比皆是。其中比较最为悲惨严重的那便昰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第二是孟子讲到身为一个领导人的用人之道。无论是人才或非人才好人或坏人,一个领导不能随便听信人訁甚至全国人都说其人可杀或可用,也不能受 到群众情绪的影响必须由“明主”来自决自裁。这种用人行政之道在历代帝王专制的史实上,有太多数不清的资料尤其中国历史的史家,特别强调历代的明 主、贤君们在用人行政上的“不次之擢”——就是不照成规法令提拔人才

但是话说回来,引用人才的最后取决裁定之权全仗明主、贤君们的聪明智慧,由他自己的好恶来选择也实在太难了。到底奣主之所谓“明”贤君之所谓 “贤”,他的明他的贤,到了什么程度而且真明真贤之主究竟有多少?实在都是问题历史上最令人嶊崇的唐太宗,他也亲自在诗上说:“待子心肯日是汝运 通时。” 这是极权性的坦白表达他说,等到哪一天我心里高兴愿意给你官莋,给你富贵的时候你的好运气就来了。以李世民之英才尚且如此,何况等而下之的平庸之 主呢!

在过去的历史上因为人事制度不仩轨道,取予裁夺升降生杀之权,往往系于人主一时的喜怒或出自党派的倾轧。因此历史上冤死的人才,也是数不清 的在升平的時代,如唐、宋的党争所谓君子与君子们在学术思想意见的争执,而形成政权上的排挤倾轧末落的时代,则有如汉朝、明朝的党祸与派系之争至 于晚唐五代的乱世,好恶生杀之权完全出于人主们的自决,那就更惨不可言了这种历史的事实也很多,我们只要看看晚唐诗人杜苟鹤吊祭朋友的几句诗便可知 道了。杜的诗说:“杀戮眼中皆名士几人安稳到黄泉。”以及他的“四十年来人杀尽似君埋尐不埋多。”再加上唐末道人钟离权一首诗:“莫厌追欢笑语频寻 思离乱可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升平有几人。”这是多么悲哀嘚局面啊!当然这些都是乱世的现象,好像与本题不大相关其实是有关的。

随便信手举几个大家容易知道的史实来说如刘宋时代的殺檀道济,宋代的杀曲端、岳飞甚至如明代的杀于谦等等公案,这些罪过都是由于人主们专权裁决之过。历史上在政坛的冤狱岂只昰少数而已!

至于由派系倾轧、政见不合所造成的,如宋代洛蜀两党之争都标榜圣贤之学。如二程夫子等人与王安石以至到苏东坡,這些正反双方人物总不能算是坏 人吧!而任侠好义的苏东坡,几乎也身遭不测如果不是宋神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再三维护,恐怕苏东坡嘚性命也早已不保了!我们且看看苏东坡最倒霉的时候,关 在牢里听到要被杀头的谣言,非常恐惧痛苦而作的诗这时唯一令他安慰嘚,是浙江杭州一带的人们为了他,请和尚道士念经替他祈求消灾免难。他的诗说: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柏台霜气夜 凄凄几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卿知葬浙江西。”他在狱中做了这两首詩自 题为:“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最后又自注:“狱中闻杭(州)湖(州)间 民为余作解厄道场累月,故有此句”他作了这两首诗,拜托看守的狱卒梁成寄给他的兄弟当然被侦察的人员拿到,不知道如何又传到宋神宗那里去了皇帝看 了也很难过,便说:“我并没有一定要他死啊!”因此反而没有事被释放了鉯苏东坡的旷达才情,真碰到要命的时候也还是说:“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 亡身”甚至也会:“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是多么的可怜。像这一类的事件又完全靠那个为人主的皇帝在左右大臣们皆曰可杀时,作了聪明睿智 的决定平反了他的冤枉。当然最大的影响,还是皇帝的老祖母所以当太皇太后死时,苏东坡痛苦极了他又写下两首名诗:“巍然开济两朝勋,信矣才难┿乱 臣原庙团应调百世,先王何止活千人和熹未圣犹贪位,明德惟贤不及民月落风悲天而泣,谁将椽笔写光尘”“未报山陵国士知,绕林松柏已猗猗一声恸哭 犹无所,万死酬恩更有时梦里天衢落云仗,人间雨泪变彤帷关睢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自紸题为:“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 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挽词二章。”这里所说的太皇太后昰宋神宗的祖母,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是名将名臣曹彬的孙女。他在诗中所说 “先王何止活千人”是指在宋史上,仁宗皇帝和皇後的确是很了不起的。应该说都是读通了孔孟之学的吧!

我们牵扯了这些历史故事,都是为了讨论孟子和齐宣王对话的主题当然,朂重要的由此可见孟子当时在齐国受排挤、受威胁的严重性,所以有不得不走的 趋势同时他所说对于用人行政的主旨,在当时封建制喥的君主专权之下不好太明白表露出君主必须要尊重人民,实

另外有一位以好勇闻名的国君是秦武王他也长得非常高大,孔武有力自认为天下无敌,因此常常喜欢和那些大力士们比武取乐当时秦国有两位前代将领 的子弟,一洺乌获一句任鄙,都因为武勇力大而得秦武王的宠爱,加倍封给他们高官厚禄后来齐国也出了一个叫孟贲的大力士。据说他走水路鈈怕蚊龙走旱 路不怕虎狼,哪里都敢去如果发起脾气来,怒吼一声就像打雷一样地惊天动地。有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两头牛正在相斗他上前去劝架,用手把两头牛分开来其 中一头牛听劝,伏在地上不斗了另外一头牛还要打。他大为恼火左手按住牛头,右手把牛角活生生地拔了出来这头牛当场毙命。

后来他听说秦武王正在招纳天下勇武之人于是离开齐国去投奔秦国。往秦国的路上正要渡黄河的时候,他不按先后秩序抢着要在众人之前先上船,被人 用桨子在他头上打了一下他气得大吼一声,这一吼河水被震动得起了浪頭,翻动船身一船人都被冲到黄河里去了。孟贲跳上船拿起篙子一撑,脚底下稍一用 力一艘船就离岸射出去好几丈远,不多时就到叻对岸下了船直奔咸陽。见了秦王以后和乌获、任鄙一样,也得到秦武王的宠爱做了大官。

这位好勇的秦武王自幼生长在中国的覀陲边地。从来没有看到过中原鼎盛的现象因此他颇为仰慕中原的文化。他觉得如果能到(上黎下革)、洛一带观光 一次则死而无憾了。奈何他好勇不循正当的外交途径作正式的访问,却计划要把隔在中间的韩国打下来以达到他这个愿望。后来居然打下了韩国进了洛陽。周赧王派人到城外欢迎他他却不去觐见。带了几个勇士偷偷跑到周朝的太庙去参观宝鼎。他看到鼎上分别刻有九州的名字和图腾指着镌有“雍”字的鼎说,这是秦鼎我将来要把它带回咸陽去。 又听守鼎的人说这九个鼎每个千斤之重,从来就没有人能够移动过秦武王问身边的任鄙、孟贲两人,能不能举起来任鄙比较聪明,他说我只能举百斤这鼎有 十倍重,我没有办法举起来孟贲就不同叻,他说让我试试他把鼎举离了地面半尺,可是因为用力太猛眼球都暴了出来,眼眶裂开流血不止。秦武王看了说 你既然能举,難道我不能举任鄙在旁边劝他,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不要随便去尝试。可是他不听反而说任鄙自己举不起来,唯恐他能举得起来任鄙就不敢再多 嘴了。秦武王也举起了半尺他还想走几步以胜过孟贲,不料一转步力尽失手,宝鼎掉下来把他的胫骨压断,昏了过去当天晚上,就因为流血过多而死了这 就是好小勇的结果。

秦武王身边三名力气最大的武士他们的结果,也不相同乌获在攻打韩国宜陽城的时候,他身先士卒跑在前面,一跳就跳得和城墙一样高用手抓住了城 头的雉堞,可是他力气太大了雉堞被他一把抓坏,崩裂下来他也就掉了下来,跌落在一块大石头上肋骨折断而死。至于孟贲则在昭襄王即位后,检讨举鼎这 次事件的时候被认为是他闖出来的祸,于是把他磔死——裂身而死并且灭族。而任鄙则因为当时曾经进谏劝过秦武王不可轻易尝试,于是派他作了汉中太守 怹们这三位大力士的不同下场,值得后世那些好小勇的人作为借镜

再将偏好个人武勇,与能任大勇的人在对立之下,作个比较历史仩对这两个人,记载得很详尽一个是项羽,有拔山扛鼎之勇作战时单***匹马,闯到敌 人的阵中纵横驰骋,谁也不敢阻挡当汉高祖囷他最后一次会战,用了许多兵力围困他许久,虽然楚军已败可是谁都不敢接近项羽。在这之前的另一次战役 中项羽和汉高祖在阵湔见了面。项羽说天下这多年来的战乱,就只是你我双方打来打去今天你我见面了,我们双方下令所有的部下都不许动手,你我两囚出 来单打独斗作一死战,来决定胜负免得再打下去,伤了许多无辜的生命汉高祖说,对不住我绝不和你单打独斗,我是斗智不鬥力的这就是汉高祖与楚霸王 不同之处。

赵武灵王、秦武王、项羽等等这些都是好小勇的人,不懂得大勇的道理在历代帝王中,不問他们好的是大勇或小勇只要是好勇的,从他们的谥号中就 可以看得出来。像赵武灵王、秦武王、汉武帝等等凡是有一个武字的人,大多数都是好勇但这些却不是中国文化中,孔子所标榜“智仁勇”之勇的真正精神

如何才是正确的好勇?我们再看一段历史上的纪錄

墨子谓骆猾厘曰:“吾闻子好勇。”曰:“然吾闻其乡有勇士焉,吾必与斗而杀之”墨子曰:“天下莫不予其所好,夺其所恶紟子闻其乡有勇士而斗而杀之,是恶勇非好勇。”

恐怕一般人都是“骆猾厘式”的好勇,或简称之为“骆式”的好勇现在电视、电影武打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典型的好勇尤其是一些青少年们,听说 某人拳头厉害就不服气,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对方较量较量,勢必将对方打垮才甘心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本领比他大,武功比人高而且还自鸣得意,认为自己勇 敢不怕死。而墨子对这种心理痛丅针砭地说,世上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对于自己所爱好的,就加以保护、照顾而对于自己所厌恶的,则扬弃或者销毁就好像 你喜欢自巳的小孩,你一定培植他你讨厌吃人的野兽,就杀掉它现在你听到哪里有勇士就去杀他,这是恶勇而不是好勇。

这是墨子所讲个人恏勇的哲学老实说,个人好勇最高明的也不过是“任气尚侠”而已,其偏差的流弊很大甚至睚眦必报,犯禁杀人而自取灭亡至于渧 王好勇的偏差,则必然会穷兵黩武以残杀侵略为能事,那就弄得生灵涂炭造成社会、国家、人类的大祸害了。最后的结果不但害叻别人,自己的社会国家也同 样受害乃至于本身生命都不保。现代史的希特勒和第二次大战的日本军阀们就是如此。只有一怒而“安”天下这才是大勇。

不管齐宣王口中所好的勇是什么勇但他和孟子谈话时,是很够味道的他也很尊重孟子,很有礼貌对于孟子所提的意见,讲的大道理都还算能听得进, 认为不错可是做不来,不能接受到了要紧关头,受不了了就想开溜,把话岔开但他也佷坦白,像前面孟子说到乐天、畏天的大道理他就坦白地说,你这种 高见实在很伟大只可惜我是个老粗,我有好勇的毛病哪!

齐宣王見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四:‘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 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迋不豫吾何以助?一 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恳,方命虐民饮食若浪,鋶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の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 出合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齐宣王有一次在他的雪宫,也许是夏天避暑的地方也许是下雪时取暖的宫殿,但应该不是办公室或会议厅之类处理政务的场所,多半是供享乐纳福的别墅 —— 和孟子见面他就眼前的享乐和设施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這和梁惠王在沼池上问的话一样可见战国时那些诸侯们,不顾百姓死活高高在上,那种志得 意满的样子我们可以想象另一种画面,恏像老农夫们一天工作完毕吃饱了晚饭,在门前大树下一坐一支烟筒在手,摸摸挺起的大肚皮大有“虽南面而王,不 易也”的味道

孟子答复他说:有啊!谁有了这种环境都会感到快乐的,谁都希望能有这种享受不过一般老百姓得不到这样的享受,就会埋怨他们的國君老百姓如果因为 得不到这快乐,而埋怨国君实在是不对的。然而一个领导人没有做到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一个领导人,以囚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老百姓也就会以领导人 的快乐为快乐。领导人能把人民的忧苦看成自己的忧苦来解决,那么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烦看成为自己的忧烦去尽忠。所以如果领导人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 乐,以天下人的忧苦为忧苦而说他不能行王道于天下,那昰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又在这里推销王道了,他好像推销员似的随时随地都在叫卖:“王道!王道!”这也可见他忧世之ゑ切了。

他说了这番理论似乎意犹未尽,又举出一件事例企图说服齐宣王,他举的正是春秋时代齐景公和相国晏婴的一段故事晏婴昰历史上的名相,《晏子春秋》就是他的大作

当然,齐景公是姜太公的后人而现在和孟子说话的齐宣王已经不是姜太公之后,他的祖先原是齐国的权臣田家后来篡了位,而传给宣王的孟子举出这段 故事来也是一种很高明的说话技巧。从表面上看孟子是以自己的口,说出他人(晏子)的意见来而实际上他是借了他人(晏子)的口,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举 出的这段历史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我想去看看转附和朝儛这两座名山然后沿海再到南方去,一直到琅邪为止你看看,此行要怎么样才能够比得上先王他们那样的壮 观呢从“放于琅邪”和“比于先王观”这两句话上看,很明显地透露了齐景公当时也是有统一天下的大志,并不是普通的观咣旅行、游山玩水而已只是当时有 尊周——尊重中央政权的口号,不便把心意直接说出来

晏子不愧为名相,他很聪明听了景公的问話,就先用一套历史哲学答复他说: “善哉问也。”你这问题好极了中国的佛经常有“善哉!善哉!”的说法,当时的译文就是套这些书来的原文就是“好的”意思,佛家译经时借用了这个名 辞。后经佛家多年的开口“善哉”闭口“善哉”,慢慢地似乎这两个字就含了更多的意义,而有浓厚的宗教意味

晏子说了“这个问题很好”之后,接着就说依照礼法,中央政府的天子到各诸侯那里去巡视一周,叫做“巡狩”意思是巡视诸侯所守的地方。而诸侯要 到中央政府去朝见天子名为“述职”,意思是向天子报告自己职务以內的事务如果天下安定,没有非常特殊的意外事件的话在春天,要出外视察民众的耕作情 形如果有情况欠佳的,就要设法补助在秋天,则出外看着大家的收成和赋税状况如果有入不敷出的,就设法贴补所以在夏朝政治最修明的时候,民间流行的 谚语说君王不絀来走走,我们哪里能喘口气君王如果身心不适,我们又怎么得到他的帮助呢所以古时候大家都希望帝王出来玩玩,好沾点光得些恏处。所谓 “龙行一步百草沾恩。”龙走一步路下了雨,百草都得到滋养所以那时候天子每次出来巡狩,不但给诸侯、大臣们一个警惕同时也为“注意民生疾苦”树立 一个榜样。

晏子说了过去的又说到当时的。他感叹今不如昔地说现在可大不相同了啊!诸侯们離开国都,一有行动就带了大批的军队侍卫。于是后勤的各种补给 诸如粮食的供应,一大批、一大批地运送出去如此一来,原本吃鈈饱的老百姓们大家工作得更劳苦了。在强烈的对比之下老百姓的眼里难免就有了怨恨之色。 闲话、怨言当然也就开始了日积月累哋,就造成社会上的反感心理诸侯们的这种行为,违背了天理人道对老百姓不但没有善尽保护之责,反而加以虐待只要 “流、连、荒、亡”四种现象一出现,政权就要出问题了今天这些诸侯们的所作所为,真让人担心啊!

像隋炀帝出游扬州极尽奢靡,老百姓没有飯吃他也不管。国君们只要动一动下面的人就有的忙了,老百姓更是累得惨兮兮的天怒人怨的结果,只有“好头颅”被搬家了

这使我们想到一个明朝的小故事。从前的某些小庙相当可怜,住在庙里的小和尚等于是地方官绅们的仆役,常要听他们的差使有的人莋了官,衣锦荣 归事先通知庙里和尚准备素斋,约了朋友到山明水秀的庙里联欢,吟诗作对有一次,这些大人先生们吃罢素斋,悠游半日大为赞赏,对和尚说大家劳碌 半生,今天这次清游一顿素斋,太舒服了老和尚说,各位大人是舒服了半天可是我们已經忙碌了三天啦。这就是“劳者弗息”了

晏子又解释说,领导人的生活堕落遂其私欲,像水势向下流不知停止,就叫做“流”违反人情,倒行逆施如逆水而上,就叫做“连”时常像野兽那 样冲动,暴发兽性而不加节制就叫做“荒”。沉溺酒色永不满足,就叫做“亡”这些都是领导人容易犯的错误。您景公方才问到如何才可以比于先王的壮 观。据我所知先王们是不会有这样的“流”“連”之乐,也不会有这种“荒”“亡”的行径的你自己看看该怎么办吧!

齐景公听了他这番话,非常高兴立即下命令改革政治。同时鉯身作则走出深宫内院,接近百姓访察民情,并且积极从事地方建设注意到社会福利。景 公将行政工作处理妥当以后就把兼管国史、文化、礼乐的太师找来,要他在国史上记下这件事并且为他和晏子这段君臣相得的美事,谱下一段乐章《征招》、 《角招》两篇樂章,就是由此而来这乐章中有一句诗,意思是说我们的国君虽然是欲望大,但是没有关系这并没有错,因为他扩充他的大欲望建设了我们这 个康乐的社会,正是一位好的国君

这里孟子又针对齐宣王爱好享受的心理,借机启发他与民同乐与民共享的精神。这次怹运用的是鉴古以观今的手法拿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加以阐述,孟子的用心可谓良苦。他所讲的晏子是春秋战国之间的名臣贤相,怹留下的嘉言善政很多大家不妨去读《晏子春秋》这本书,相信也会获益不浅

由齐宣王在雪宫中与孟子的一段对话,又联想到齐景公與晏子的另一则故事几乎和孟子对齐宣王的回答同样有趣。这个故事简短而生动而且更有内涵,并 不像孟子的长篇大论这件事故的資料记载在《晏子春秋》里。有一年的冬天连下三天的大雪。齐景公穿了很好的白狐袍子坐在王宫里纳福,他对晏子说下了 三天的夶雪,似乎没有什么寒冷的感觉!晏子听了便说一个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的时候应该要想到社会上还有饥饿没饭吃的人。自己温暖嘚时候更应该想到 世上还有没有衣服穿,受寒冻死的人齐景公听到晏子这样一说,马上便把身上的狐裘脱了下来当然他脱下狐裘不昰生晏子的气,他是被晏子说醒了觉得自己过 分享受,忘记了百姓的饥寒当着晏子有点不好意思。所以齐景公到底还不失为当时的一個好国君因此也才能使晏子尽忠而直言无隐。可惜孟子碰到的齐宣王比 齐景公要差了些。原先的记述是这样的:

景公时雨雪三日。被狐白裘坐于堂侧,谓晏子曰:三日雨雪天下何不寒?晏子曰:夫贤君饱则知人饥温则知人寒。公乃去裘

古书上短短五十字的精簡记述,便说明了一个领导人在政治道德的心理行为上应当如何自处的道理,内涵丰富而精辟如果用现代话来写,又要用很多字了所以讲中国文化的复兴扎根,实在应当要注意国学的素养这是刻不容缓的事。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正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 “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歧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 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 ‘寄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有一天,齐宣王提出一个问题对孟子说现在外面有人建议我,要把明堂拆毁你孟先生对这件事有什么高见?如一般人所说把这座不实用的建筑拆除掉呢?还是保留下来好呢

所谓“明堂”,就是“明政教化之堂”周代初期的建筑。也就是天子的庙堂举凡祭祀、朝会诸侯、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等,意义重大的活动当在这里举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表征具有崇高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在《礼记》中囿一篇专门记述明堂的建筑规格,以及政教活动的内容以现代观念而言,它象征了固有文化的精神堡垒比起法国的凯旋门,美国的洎由女神像乃至丹麦的美人鱼等等,不可同日而语具有特殊的内涵与神圣的精神。

齐宣王所说的这个明堂是周武王东征时所建的,矗到汉朝还存在后世才逐渐湮灭。当然它表征了中国文化,同时象征了当时中央政府周天子的尊严在 齐宣王的心目中,虽然久已不聞尊周的口号可是还没有一个诸侯敢明目张胆地提出灭周的主张。齐宣王这时把国家治理得蛮有规模了在他心理上,不能说没有取 周洏代之的野心拆毁明堂,何尝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可见他有蔑视和反抗中央周天子的微妙心理但在孟老夫子面前,又怕碰钉子不敢開口,于是借口是外面有 人传说换言之,是民间的舆论如此借此来试探孟子的意向。否则的话他假如没有这个念头,根本认为不可荇就不必问孟子拆了好呢?还是不拆的好呢

孟子答复齐宣王的话,却也避开正面不谈尊周与否的问题。他只说这是王者之堂,象征着王道思想您如果要想行王政的话,最好不要把明堂毁掉齐宣王就说,你所说的王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对于王道仁政孟孓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而这里齐宣王还问孟子什么是王政这就显示出齐宣王对孟子的意见,也许是根本没兴趣从来就没有专心听 过,所以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来也许孟子所提倡的有关仁政学说,颇受当时社会民间的欢迎各方予以好评,齐宣王不得不对孟子表示尊敬也许这时候仁义还有 利用的价值,可以披起仁义的外衣而进行实质上的侵夺兼并,所以不得不向孟子请教这也可以说是齐宣王的可憐处。

再反过来看孟子他也很难堪,他希望推行王道仁政但屡次被齐宣王在重要关头,来个太极拳的推手推得远远的。于是他又“咑蛇贴棍上”式的再顺着齐宣王的话,接上去还是推销他的王道思想。用心之苦实在苦得也很可怜!他们两个,虽然互相尊重而彼此似乎又话不投机。

在这里孟子被直接问到王政的本题上去,自然有点兴奋了我们知道,孟子是一直以孔子的学说为标榜而孔子對于政治,是推崇上古以及文、武、周公的政治风范的所以孟子就举出周文王的政绩答复说,以前周文王在歧山发祥之初走的就是传統王道精神的政治路线。第一点:“耕者九一”对农民只收九分之一的田赋。

这是古代的土地政策后世称作“井田制度”。当时地广囚稀没有私人财产制,土地均属国有田园都依照方整观念来划一。每一田园在规制上区分 “井” 字式,分成九部分收获的时候,㈣周八分分别归八户农民所私有,中间一份公田收成归政府,所以说只收九分之一的田赋后世称此为“井田制度”。其实九 分之一嘚田赋税收也只是后世人根据古代资料来讲的。究竟实际情形如何这种制度,历代学者也有很用心去考证的但到底还不够详细,同時我们不要忘记当 时人口稀少,土地广大而没有太多利用和开发其实在管仲相齐桓公的时期,以及秦孝公时期中国的经济制度,早巳演变为具有私有土地的形态了商鞅只是就当 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也可以说他师法管仲,订出一套完整而具体的法制来管理

在历史上,秦以后曾经有不少人向往古代的井田制度,更曾经有几度意欲恢复它。最显著的莫如汉朝的王莽想恢复井田制度,取消私有財产制当然, 王莽并不是因为有高深的政治思想或突出的见地只是盲目的好古,妄想复古而已所以没有成功。到了宋朝王安石变法也想走这个路子,因为用人不当也失败 了。

孟子说到第二点“仁者世禄”是说当时的政府官职,大多数是世代相袭的这一点,和峩们今天的观念不同但在孟子当时,却不能说他百分之百是错误 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一直延续这样的制度不仅在教育制度上,政治思想上也都是如此没有发展出全民教育的观念,读书人也都是士大夫的世家世袭的我们以 现在民主思想为基础,就会批评那是封建思想甚至斥为封建余毒。可是我们如果综合了时间、社会、经济、政治等等因素去探讨这种制度的精神,则可发现它的功用在当时的時代环境中,可能还是鼓励人们保护及发扬传统文化的最好制度总之,我们论史应该尽量客观厚道,就“时”论事不能纯出主观,鉯今之所有笑古之所无;也不能以古之所无,便否认今之所有

第三点,孟子说到“关市”方面关卡和互市,也就是现在的关税和商業市场上的捐税这在文王时期是“讥而不征”的。只是派人巡察看看有没有非法之 物,顺便了解货物的议价状况并不需要收什么关稅、交易税之类。因为在战国当时征敛相当繁琐、严苛,常常弄得民不聊生所以他提出这一点。

再其次说到周文王时“泽梁无禁”。泽为水泽梁指山林。广义地说就是无论上山下海,包括河川的资源开发山林资源的开发,都是没有什么禁令的 人民在这方面的苼产是自由的,但人民也懂得节制不至于弄到资源枯竭。这里有一点我们要知道倒退回去两千多年看,那时候的社会结构可以说一切都还在尚 未开发的阶段。情况和现在不大相同

在司法方面,孟子指出“罪人不孥”就是罪不及妻子,个人犯罪个人承当自己受法律制裁,与家属无关这句话在今天的年轻人听来,觉得没有什么道 理因为大家目前所认识的法律,本来就是如此似乎这句话是多余嘚。可是在还没有推翻清朝以前中国几千年来的法律,不像今天民主制度的法治精神由春秋 战国到清代的几千年帝制中,有许多情况都是罪及妻孥,乃至于一人犯罪可以诛灭九族,全凭当时专制帝王的意思而定所谓“人主”者,朕即国家朕即法 律,他是国家主權的象征他说的话就是最高的法律。在这种情形之下孟子讲这句话,就非同小可了可以说孟子相当大胆,凭他的浩然正气而对宣王進谏直言

接着,孟子又举出在周朝的王道政治上社会福利事业的成功,他说:鳏、寡、孤、独这四种人是社会上最困苦无依的人。攵王当时凡是仁政爱民的措 施,一定先顾及到这些人使孤苦无依的人优先得到利益。他同时引用了《诗经·小雅· 节南山·正月篇》第十三章,最后两句“哿以富人哀此茕独”来强调穷人的可怜。诗的意思是说社会上一般衣食无忧的人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有些孤苦伶仃 的人还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呢对这些人,我们必须伸出关切和同情的援手

孟子说“王政”说到这里,刚刚才一开头还没有讲到囸题上去,可是齐宣王似乎已经听不下去又打起太极拳来了,插上一句“善哉言乎!”意思是说你 讲得好,讲得很好又把“王政”這个正题用太极拳的推手往外一推。可是孟子还是用打蛇贴棍上的办法说您既然认为这个道理很好,可是为什么不去实行呢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夫斯张于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金,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采紧逼盯人的姿态,追问齐宣王您既嘫认为很好,为什么又不实行王政呢齐宣王答得很妙,他说我有一个毛病我非常爱好财富。

古代“货”字的意思和现代的“财”字相哃包括了金钱、物资等等。齐宣王这句答话在表面上是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但也很妙。孟子要他优先救济 社会上最困苦的四种囚这当然是要花钱的,而他却说我爱钱舍不得花钞票啦!这就像篮球场上的大国手们,你从后面紧逼盯人我就来个转身,摆脱你奈何孟 子还是不放松,对他说这没有关系呀!周朝的先祖公刘,就是一位好货的人而且有诗为证呢!

公刘,据《周纪》说是弃的后玳。弃是唐尧的兄弟到虞舜时,被封为后稷有相当伟大的德业,传到不窋这一代的时候因政治的衰退,不窋丢了官就 流亡异域,箌戎、狄这两个外族之间的漆沮“自漆沮度渭取材用”一带去求发展(漆水源出陕西省同官县东北大神山,西南流经邠县至耀县会沮水沮水出耀县北 分水岭)。当传到公刘的时候才又振作起来。《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的《公刘》篇就是歌颂这段故事。

孟子又继续引鼡《诗经》的记载作补充说明他说,公刘当年好货但能推己及人。他首先教导人民因地制宜,努力耕作增加生产。在秋天丰收时将粮 食堆满在仓库里,还有许多粮食放不下时只好堆积在仓外。另外制造干粮,放在橐里、囊里以便人民迁移时,可以随身携带由于仁心德政的措施,投靠他的 百姓愈来愈多逐渐地便富强起来了。于是他又整军经武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训练,等这些都差不多了才带了弓箭,装备着干戈斧钺等各种武器浩浩荡荡地由漆 沮出发,回到他原来的封地豳邑复兴他祖先后稷的旧业。所以留守的人有露天堆积的米粟和充实丰富的谷仓出发的人有包裹好的干粮,如此准备妥善才向自地 进发。周代也就从这时开始渐渐兴盛起来。

所鉯当齐宣王说他自己好货时孟子却故意装作不懂地说,您身为一国之君喜欢财富是应该的。像周朝的先祖——公刘创建基业时,也昰积极地从事经济发展如果您也能效法先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从事生产工作藏富于民的话,如此齐国得以富强,而百姓得以安居乐業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在这里可见孟子的诱导教育,以及紧逼盯人的技术和齐宣王的推拖工夫是同样高明。

齐宣王的“太极拳”由“好乐”、“好勇”这里又段数升高到第三段的“好货”了。现在让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好货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句话包括四件事:“声、色、货、利”。在历史上只要帝王好“声色货利”那个社会。国家没有不乱的。这四件事没有一件是好事,全是坏事而齐宣王对这四大坏事,没有不好的他全都爱好。

后世一些读书人读了《孟子》这一类的书,学了这一派的论调每提到“声色货利”,就视同毒蛇猛兽像有剧毒一样的恐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于 声色货利没有不爱好的。只是对这四件事的欲望程度上有夶小的不同而已。孟子这里没有从心理这一方面发挥其实人人都是同样爱好这些的,只是程度上有所 不同只要扩充这大家都爱好的事,并导之正途那么不但对社会无害,而且能收到移风易俗的效果反而是国家、社会、人民的福利了。我们所谓现代化的第一流 强国囸是“声色货利”最先进的国家。反之就是尚在落后,尚未开发中的国家

从这里,使我们想起齐桓公他也有像齐宣王所说的三好。泹在当时他有幸得到一位好帮手管仲,能在当世成大功后世历史上成大名。让我们看看齐桓公与管子对话的记载

桓公谓管仲曰:寡囚有大邪三。不幸好畋晦夜从禽不及,一不幸好酒,日夜相继二。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姊妹有未嫁者三。管仲曰:恶则恶矣非其急也。人君惟不爱与不敏不可耳。不爱则亡众不敏则不及事。

齐桓公有一天对管仲说我这个人,有很不正经、很邪门的三个嗜好你看多糟糕!怎么办?喜欢打猎常常跑出去玩,有时追捕猎物玩到天黑了还不肯回来,第二天当然没有精神理政问事了这是苐一件事。

还有我喜欢喝酒讲究口腹之欲,白天晚上都吃喝个不停齐桓公好吃,是有名的饕餮天下所有的美味,他都找来吃他的┅个部下易牙,专以烧一手好菜 来侍候他、满足他有一天,他吃喝得高兴了对易牙说,天下的美味我都吃过了,可就没有吃过人肉不知道人肉的味道如何。后来齐桓公吃了一碗以前没有吃 过的肉类问易牙这是什么肉,易牙说是人肉原来易牙杀了他自己儿子,来取悦于桓公因此齐桓公认为易牙很忠心。当然有人说连自己儿子都会杀掉的人一点 仁心都没有,怎么谈得上“忠”这是另一段公案,我们暂时不去讨论易牙是坏蛋,历史早有明证和定评了但由此可知齐桓公的好吃好喝,到了什么程度他自 己也对管仲说,这是他嘚第二件缺德

他又说,更不幸的我有比前面两项,更不干净的行为说起来都难为情,我还喜欢女色好女色倒是小事,我的同宗姊妹中还有尚未出嫁的。他的姊妹为 什么不出嫁这当然是使他最难为情,难以启齿的话只说这是他第三项劣行,就意在不言中了所鉯他的毛病可真大,比齐宣王严重多了

可是管仲怎么说呢?他说你这三个大毛病,的确很不好坏是坏透了,但对你现在来说还不昰最重的要的事,不一定要立即改正事实上,管仲明知他一 下子改不过来如果管仲说,要他马上改反而会弄僵了。管仲只是说一個作领袖的人,如果没有爱心不爱天下人,智慧反应都不够敏捷这才是最大的忌讳。 因为没有爱心不能“爱民”的话,就不会有群眾和人民拥护他;不够积极不能 “勤政”的话,就会政务荒弛因此,“勤政爱民”是领导人所最需具备的条件(就是在管仲之后的孟子所说的仁政)。

这是管仲对君主辅助的一个范例几千年来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标榜管仲是历史上的大政治家他不但是政治思想镓,也是实行家连孔子都很推崇他。现 在管仲与齐桓公所谈的内容和齐宣王与孟子之间的谈话内容是一样的。而谈话的态度与方法孟子与管子也差不多一样。所不同的一点管子是站在大政治家的立 场,作臣道的建议和提醒针对现实政治的具体做法而言。至于我们這位孟夫子则更偏重于政治哲学的原则,同时带着师道的诱导方式在境界上当然比管仲更高 一层,可惜效果上却差了许多。但是有┅点要注意孟子和管仲所遇到的两个主顾—— 老板,在人格、个性上也有许多差异。因此在历史上的成就,也就不相大同了

其次,我们要讨论的“声、色、货、利”四事我国历史文化上,几千年来都认为是要不得的坏事。直至国民革命成功推翻清朝以前,大镓还是看不起工 商业尤其是看不起商人。过去习惯上所谓的士、农、工、商商人被列为四民之末,这都是中国文化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工商业不发达,科学不进步而 形成中国文化呆滞的一面。

中国文化真是如此呆滞丑陋的吗我们不必归罪于什么理学家、道學家或哪一家上去,只是由于少数读书人把观念搞错了,把大家的观念带到歧路上去中 国文化的本身,并非如此历史上,汉代的司馬迁曾经就“货利”的问题正式提出来谈经济思想。当时别人都不大注重经济问题只有他特别注意,而在《史记》 中写了《货殖列传》成为中国经济学上的第一篇传记,也是中国讨论经济哲学思想的好著作另外,《平准书》也是财政学上的重要资料

司马迁看法与眾不同,在当时大家看不起货利的时候他却认为货利非常重要。他提出来的第一位经济专家是姜太公第二位是范蠡,第三位是孔子的忝才学生子贡接下来还有很多,现在我们择要摘录下他这篇文章来作个研究。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咁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娩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巳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吵论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谷、纟卢、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枬、梓、姜、桂、金、锡、连、丹砂、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 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鐵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进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 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時不召而自来, 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匾少”财匾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 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大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 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湾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会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茬陪 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

《諺》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の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文中所述范蠡、子夏等人致富之道,从略)

此其章章尤异者也。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变化有概,故足术也若致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權利以成富,大者顷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州。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博戏,恶业也而桓发用富。行贾丈夫贱行 也,而雍乐成以饶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谓脯简微耳,浊氏连骑马医,浅方张里击钟。此 皆诚壹之所致

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辕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

《史记》作鍺司马迁及其父司马谈都是比较偏爱黄老道家的学术思想,尤其是推崇老子的思想他写的《货殖列传》,首先就引用老子的话描写社会到了 富强康乐,民主自由的极点才能真正进入大同的理想境界,也才能达到老子所说的无为之治法乎自然的境界。老子前面的一段话意思是说,比邻的国家国界 相接,或隔一条路或隔一条小溪,彼此都可以一望而见连鸡鸣狗吠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而各國的老百姓都能够吃得好,营养足;穿得好没有穿打补丁的 衣服;社会风气安定,没有不良分子的騷扰;对自己的事业、职业都很滿意,各人安守本分生活在这样安定快乐的社会中,人人都很满足终此一生,都不会去羡慕别人更不会为了生存,而离乡背井去外哋谋生

本来老子的说法,在我看来和儒家大同思想的说法并没有两样,不过老子是对理想境界描写儒家的《礼运篇》则是原则的叙述。二者都是根源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如果一定要以表面的文字,把他们硬分为两派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曾经听一位青年囚说现在日子过得好,有了钱退了休,就该环游世界一番 “到老死不相往来”,不出国门活着有什么意思。出国走走这是一种佷时髦的观念,而且也可增广见闻但对于老子这句话的反驳,则似有断章取义之嫌先从 近处说起,就在台湾的山区或农林中还是有┅些人,不但没有到过台北甚至连他居处的县治所在地也没有去过,一生没有离开家乡一步但因生活过得安定快 乐,临终之时心中叻无遗憾。而现代许多曾经环游过世界的人在他临终之际,或对后代子孙或对国家社会,或对他自己的一些事情还是很不放心,带著满腔 的无奈而去

也还有人说,至美国、或到欧洲去求学深造,或发展事业又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是忘記了这句话前面的“至治之极”以及接 下去的描写。我们要反过来问一句假如我们今天成为世界上经济力量最雄厚,教育文化水准最高科技最发达,军事力量最强大社会也最安定的国家,那么你还 会想到外国去求深造求发展吗?再进一步说全世界,全人类每個社会都达到了这个水准,那么又有谁不愿安安稳稳在自己家乡努力反而到处奔波劳苦,替别 人洗碟子、擦地板呢现代的澳洲人,位於南半球一般人过着太平日子,就很少往外国跑了不过,在现代也有一种反面的“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那是南北 韩之间的三十仈度线;东西德的围墙;我们与大陆之间的一衣带水。由此可见想要达到“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是不容易的除非全世界、全人類,都富强康 乐了才能达到这个美好的境界。

所以司马迁说人类最好往这种美好的理想去努力。但是近代(司马迁当时的近代)一般人都只图声色耳目的享受。、已经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境界了

接着他又发表他史家立场的意见说,神农以前的情形怎样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像《诗经》、《书经》这些书上所记载的事迹、自虞、夏两代以后由于社 会的演进,人们都偏好物质生活的享受喜欢追求聲色之娱,以及口腹之欲身安逸乐而汲汲名利,人人都如此没有什么稀奇。这种风俗的演变不是一天形成 的。自从虞夏时***始僦逐渐转变成近代这个样子。社会风气到了这一步你即使以最高的哲理,挨家逐户地去劝他们放下物欲,寻求精神生活的趋脱也是沒有用的。

因此自上古以来,最高明的为政方法是“因之”依着百姓的本质和禀赋,在立法行政上很自然地把他们引到好的方向。

洳果这样行不通退而求其次,顺着他们的兴趣嗜好针对他们重视现实的心理,“利道之”以利为引导,导致他们走到良善的路上

“其次教诲之”,如果还是不能于是用再次一等的方法,也就是用比较强硬一点的方法教育他们,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对的,是不可以做的

如果仍然没有效果,这就只好用更次等的方法“整齐之”,以法令来纠正了纠正不了的话,等而下の“与民争利”,和百姓对立相争

从这套理论来看,几千年的历史都是等而之下,在与民争利之中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也同样认为人类文化是在竞争当中发展的。

司马迁这几句话把人类社会演变的程度,以及人心不可挽回的超势全都说完了。我们無论研究政治、哲学或者经济、历史,对司马迁这里所说和孔子《礼记·礼运篇》的叙述,互相参合研究,便可成为一部中国文化历史演进哲学的专书。

其次司马迁举出当时中国所发现的资源情形,也相当富饶很有利用价值的。但是现在我们新发现的资源在质与量仩都增加了许多,在这里不作详细的介绍了且看他对于物资利用的观点。

“待农而食之”在当时的农业社会,许多资源技术还没发掘社会经济的必然趋势,当然是要依赖农业生产才有饭吃。“虞而出之”还要开发山林和畜 牧的资源。“工而成之”然后将农林、畜牧的产品加工制造。“商而通之”最后,再由商业的经营来流通农林畜牧和工业的产品,于是才能达到有无相济各 获所需,不虞匱乏的地步

接着他又说,这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是顺着人类社会的需要,而自然演变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由法律或命令规定而來的,也不是由某一人提倡或教育而成的而是大家为了生活上的需求方便,很自然地发展出来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各尽自己的能力,换取自己的需要

在商业的经营上,是“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也就是中国商业一句传统的成语——“贱物不可丢贵物不可收。”一樣货品价钱跌了,不要赔本卖掉 储存在那里,将来一定回涨甚至还可以加工制造,再卖出去很可能还会赚大钱。一样东西涨价了贵了许多,千万不要一窝风地跟着去买因为不久的将来,很 可能会跌价所以,“贱价不卖贵不买”。

“各劝其业乐其事”。各囚安于本分敬业乐群。这种趋势像江河的水往下流一样,是很自然的发展用不着特地订立法令规章,自然而然就来了一切物资的苼产分配,也用不着刻意去营谋社会上自然会有妥善的调配。这不就是老子 “自然”之道吗

接着他又引据《书经》上的话,强调农工商虞的同等重要性这些来自农林、畜牧,以及工商业的产品是富国富家的基础。虽然各地的气候、土壤、人力不同资源的储藏与开發也不一样,但经营得好就富足经营不好就贫穷。上天是不会厚此薄彼的

像齐国的姜太公初被封到营丘时,那里靠海边土里的盐份佷重,老百姓很少当地的土质根本就无法耕种,简直无饭可吃可是姜太公不为地理环境所困, 他教导妇女发展手工业直到现代,山東烟台一带的刺绣、抽丝等工业还是很有名的在台湾具有这种技术的人,也在生产从事外销可能就是从古老的姜太公时代 所流传发展丅来的。除此之外他又设法开发盐业和渔业,外销他国齐国就此繁荣富庶起来,“冠带衣履天下”各国闻风相望,连服饰都以模仿齊国为时尚不 论是靠山或临海的国家,都希望能到齐国去见识见识一如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一窝风地往美国跑一样

后来齐国到了中葉,国力曾经一度衰落直到齐桓公的时代,用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以经济政治为主,并以经商出名的管仲为辅相把齐国的国势再度複兴 起来。他设立了九个有关财经的行政机构设置掌财务的官员,行“轻重法”而使齐桓公完成他的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仲个人亦有富埒王侯的“三 归” 建筑爱好豪华,也相当奢侈政治地位到了陪臣——和国君近于朋友的关系,财富可和其他诸国的国君相比拟可是他使得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威王、宣王的 时代

经济、文化、道德的连锁关系

司马迁引《周书》的话,并举出齐国姜呔公和管仲的例子说明经济财富对政治功业的重要以后,又引用“仓凛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两句名言, 讨论财富和德业的關系提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的主张。因为礼节、仁义这些德性是以安定的生活与财富为基础的。一个君子富有了就更乐于行善積德;而 普通的人有了财富,也就安守本分不会作奸犯科。接着他又把财富比作高山大泽把品德比作山泽间的生物。水深了自然有魚,山高了各种兽类自然繁殖其 中。沟里水浅是养不活鱼的;小山也隐藏保护不了大的兽类换句话说,贫穷就难有高超的道德修养吔难做出对人有益的善行。所以有了财富,才能发挥出仁心 义行一个人有了钱,如果再得权势就更容易彰显善举。反之既无势力,又无钱财的他乡游子自身难保,更何况其他这是对有文化根基的中国而言,在文化 低落的边疆来说财富对德性的影响就更严重了。

所以普天之下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都是为了一个“利”字。不论千乘之国或者万户之侯,或者百室之君他们都一个个唯恐受箌贫穷的困扰,更何况一般老百姓!

接着他又继续举出范蠡、子贡、猗顿、卓氏、程郑、宛孔氏、师史、任氏等十几位历史上名人的致富之道,以及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来强调财富和德业事功 的关系。同时他强调说所举的这些人,还只是少数的例子而且都不是继承祖業,或世袭俸禄而来都是靠自己的努力,用心经营把握了时机,去规规矩矩地发 展以最平实的方法来赚钱,而以最高明的原则来守荿至于其他,以发展农林工商而富可倾城的或者富甲一县,或者称富乡里的这些就多得数不清了。

结论说靠自己的劳力,从小生意做起一点点积蓄起来,这是谋生发财的正道但是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发大财也要靠机运。同时司马迁又强调发大 财,还要有头腦譬如用兵,要出奇制胜于是他陈列出一些历史资料说,像秦扬这个人以种田起家,他的财富居然盖过了一州等于现在富过一省。照理说挖 人家的坟墓,偷盗葬物这是犯法的,可是田叔就这样起来的;赌博说起来也是坏事情但桓发却因此致富;至于行贾,类姒我们现在所说跑单帮的在古代也是大 家不在意的行业,而雍乐成由此起家;卖油脂当然也是低贱的行业,一身油垢不受人尊重,洏雍伯就在这个行业中聚积了上千金的财产;叫卖浆汤、油条,是 小生意但张氏以此赚了千万的资财;磨刀,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技术但郅氏以磨刀闻名,人人找他磨到后来发了大财,养了一大家的人吃起饭来都是鼎食,气 派大得很;卖猪肉干、牛肉干也只是小夲生意,浊氏却因此发财养了几十匹马。在现代说就是拥有几十辆汽车了。还有马医古代医生的社会地位不像现在这 么高,兽医更昰如此可是有一个兽医张里,家里开饭的时候还要敲钟可见其富庶的程度。以上这些都是因为专精一业勤奋努力而来的。

最后他的結论说:从这些事实看来致富并没有什么一定的行业,财富也不是说一定永远属于谁的有能力的人自然会发财,懒惰的人就是站不起來富有了 自然就显贵。一个富有千金的人就像士大夫般地被人敬重。至于巨万富翁就和王侯一样享受。这不是上天所赐也不是祖宗所给,都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

他这篇文章里,介绍那些商业巨子和大富翁的妙论很多谈到好货的心理时,曾经举出像秦始皇这位暴君,对于财富也很重视当时在四川有一个名字叫“清” 的寡妇,拥有大量的丹砂矿富有得不得了,秦始皇还特别邀请她到咸陽待鉯上宾之礼。同时为她建筑了一座“女怀清台”由此可见财富的重要。不但个人如此他也说到,国家非财富不能强盛社会非财富不能繁荣。

我们看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议论再来看看明人冯梦龙的一段小文,相互比对倒是别有一番兴味:

人生于财,死于财荣辱于财。无钱对菊彭泽今(陶渊明)亦当败兴。倘孔子绝粮而死还称大圣人否?无怪乎世俗之营营矣

究竟人寿几何!一生吃着,亦自有限到散场时,毫厘持不去只落得子孙争嚷多,眼泪少死而无知,真是枉却;如其有知懊悔又不知如何也。吾苏陆念 先应徐少宰记室聘比就馆,绝不作一字徐无如何,乃为道地游塞上抵大帅某,以三十锰为寿既去戟门,陈对金大恸曰:以汝故获祸者哆矣吾何用汝为!即 投之涧水中。人笑其痴孰知正为痴人说法乎。

再来看齐宣王讲到好货时孟子不朝这一方面多作发挥,只是又把偅点引向了王道仁政其实在孟子之前的管仲的思想与理论,乃至在孟子之后的司马迁的思 想与理论孟子都了解,不过他不讲不走这個路,而始终诱导人君们向“道德”这个方向走这就是圣人之为圣人也。他告诉齐宣王你好货没有关系,只要扩充 你好货的境界做箌了“藏富于民”,这不是很好吗其实,他这句话的内涵已经包括了比他迟生四百年的司马迁一篇《货殖列传》的精义了。可惜的是齐宣王听不懂,这一句话头无法接受。

这时候齐宣王的下一招又来了,刚才一招没有推成功他再来一个太极拳的 “野马分鬃”。

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是及姜女幸來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齐宣王说孟先生,你有所不知啊!我不只爱财我還有一个大毛病,我好色孟子说,不要紧好色有什么关系。他又提出周朝的太王——文王的祖父—— 古公亶父的事迹他也有好色的檔案,在《诗经·大雅·绵之篇》里就有记载,当年太王为了躲避狄人的攻击,要迁往歧山通宵整理行装。第二天一早骑马出 发,沿着漆水、沮水到了歧山的下面。带着他喜爱的外国太太姜女到这里察看未来定居的地方。在那个时候大王的国境之内,家家户户都是荿双成对的没有 嫁不出去、找不到丈夫的怨女,也没有娶不到太太的旷男每一个家庭,都幸福圆满现在你齐宣王好色,有什么关系只要和大王一样,把你好色的心理扩而充 之,使全国百姓都能有美满的家庭生活这岂非是大好事!你怎么还耿耿于怀呢?

这时我们必须了解一件事周朝七百多年的天下,诚然是肇基于太王在西歧的仁心德政而后才有武王伐纣的成功,同时在文化方面也发展出灿烂嘚成果周 朝的根基,扎得很深远很巩固,如果我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穷本探源的话,那就还要追溯到公刘迁自的生聚经营自公刘叒传了九世,到大王——古公亶父的手 里因避狄乱而迁到西歧,于流离播迁之际又以百姓的宜室直家为要务,奠下了稳固的政基

因此,我们也可说公刘开始了周代后来的工业,而太王更为这已开始的工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如果拿建筑作比方的话公刘就好比一個垦荒者,开拓出 一块建地而太王则是架地梁、筑地基的人。文王、武王则负责盖起了这栋美仑美奂、坚固耐用的巍巍大厦所以对于周朝,对于后世几千年来直到今天的中国文 化公刘与太王都有很大的贡献。他们不但在政治上、私生活上乃至其他方面,也都有很好嘚德性并不像一般只顾个人私欲的庸主。孟子在此举他们为例而谈 好货好色,只是一种权巧方便借此诱导宣王向他们的功勋德业看齊而已。

眼看孟子被宣王的一招“野马分鬃”又推于千里之外,可怜兮兮的但齐宣王这一招,又被孟子破了推也推不开,又落了下風而且,齐宣王也不是什么好色的人为了逃避孟子,而硬把自己说成是好色之徒这也是他的可怜之处。

奈何后世的人读了这段书,发生了误解以为太王和齐宣王真是好色之徒。乃至一般好冶游的人往往引齐宣王这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的话来自我解嘲这嫃文过饰非了。

其次有一点要附带声明的。诸位看了孟子引用的这段《诗经》或许以为太王专宠了一位妃子。其实不然因为在夏、商以前,并没有分别后妃的明文规 定国君的太太,都称作妃所以黄帝、帝喾都有四个妃,而不见有后一直到了周朝,武王平定天下鉯后才确立制度,天子立后正嫡称后,其他的叫做妃所 以孟子这里所说的“大王好色爱厥妃”,不能视为他冷落元配而专宠一个姨太太。

刚才说过齐宣王的好色,不一定是真的他只是用“好色”来打太极拳,企图把孟子推开事实上他娶了一位历史上最著名的醜女人作夫人,如果他真的好 色怎么会娶那么难看的女人?这五女人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无盐”其实无盐不是她的名字,而是一个地洺她是在这个地方的人。她复姓钟离单名春,用现在 南方习惯的叫法应该叫她“阿春”。这位阿春丑到什么程度呢依照书上的记載,可真有得看的了她的前额突出,而且特别宽当然就形成了倒三角脸。眼睛深 陷下去鼻梁又长得很高,倒似乎有点像现代的西方囚但那时代西方人还没有来到中国,这深目高鼻的样子在人们的视觉上就很不习惯,太别扭了还有,一个 女人家居然长了个大大嘚喉结,鼓鼓地突出来很可能还缺乏碘质,脖子特别粗大衣领都包不祝背又是驼的,手指特别长脚也特别大,头发又黄又乱像秋忝 的一堆枯草,皮肤像黑漆似的假如把这些特征画出来,可真是不堪入目当然,这副长相是嫁不出去的当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是“小姑居处尚无郎”哩!

一天齐宣王在他曾经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的雪宫里,大摆筵席招待天下的美***们,正在兴高采烈地飲酒作乐时我们这位奇丑无比的阿春***, 穿了一身又脏又破的衣服来到了雪宫,求见齐宣王宫门口的警卫们看到她又丑、又脏、叒破,当然伸手一把拦住不让她闯进去。她却理直气壮地说要见齐宣 王雪宫的卫队长看见她这副样子,居然要求见齐宣王也许觉得叒好气,又好笑蛮好玩的。同时因为太违反常情了,也许真的是什么异人也不敢怠慢,原原 本本去报告了齐宣王。齐宣王听到报告也感到奇怪,正是雪宫里美女如云的时候一个丑女子求见,总该不会来赛美的于是也好奇地召见了她。见面后齐宣 王问她,你┅普通老百姓的妇道人家今天要来见我,难道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大本领吗你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本事呢?阿春说她会打哑谜于是齊宣王要她打一 个哑谜给大家猜猜。阿春就做了九个动作把眉毛眼睛斜斜地向上一翻;咧开厚嘴唇,露出一排凹凸不平的牙齿;举起一呮手指与手掌长度不相称的手另一只手拍 拍自己的膝盖。做了这么些个怪异的动作可以说丑上加丑。她还问齐宣王懂不懂她这几个動作所表示的是什么意思。齐宣王当然不懂

于是阿春解释说,我翻眼睛是告诉你敌国快要打来了,你危险得很;露牙齿是告诉你,咗右大臣都要不得老百姓恨得咬牙切齿!她又建议齐宣王不要用 王驩、驺衍这班人。她最后说你好色是要不得的,你应该娶我表示伱好德不好色,而且我非正宫娘娘不干奇怪的是齐宣王果然娶了她,并且封她为无盐君这 是很尊贵的封号,像当时的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等等都是不得了的人物。阿春虽然反对驺衍这一派的人但却尊敬孟子。总之从这段丑夫人的记载可以证 明,齐宣王并不好銫他自称好色,只不过是和孟子打太极拳使用的招术而已

在我们中国历史文化上,素来是反对好色的但很妙的是,却允许帝王好色三宫六院,甚至更多也无妨愈多愈好,而且建立制度规章法令也明文规定。 儒家讲了几千年的不可好色但却没有改变了哪一个帝迋这种好色的生活。想来帝王也是教化之民吧英明的帝王好色,美色只是生活的点缀并不会影响他的事 功。差等的皇帝一沉迷美色,就昏天黑地去了亡国灭家在所难免。

讲到历代帝王好色的故事只要从古代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如果把这些诗词集中起来,┅一加以阐述、讨论一番又可以编辑成有关这方面的诗话了。我们仅仅随意举几个例子来研究

唐末的诗人李山甫题《石头城》那一首七律说:“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岂自 由试问繁华何处有?丽莎烟草石城秋”这是李山甫在南京,有感于南北朝时代在此立都,沉迷歌舞女色而亡国的名诗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南朝的皇帝們差不 多都是战场上打下来的江山辛苦多年,流血拼命所争取到手的结果却为了几场歌舞,转手让人

像远古的尧舜,以道德垂拱結果天下太平,人心归向而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了天下,又继之以严刑峻法结果却不足以保妻子。所谓“南朝金粉”当时这 座帝王都城,在风流皇帝的奢靡下不知是何等风光!而今,往日的荣华安在摆在眼前的,就是这座石头城上的荒草在细雨之中,摇曳在秋风裏

这首诗委婉地写出了南朝帝王好色的后果,也提到尧的圣德后来宋太祖看见了这首诗,叫大臣写下来在宫廷立了一个碑,希望后玳子孙看到这首诗能够有所警惕。但是到了徽宗仍然走进了这座窄门。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经常在讨论好色与政治的问题,自然就涉及到一些美人如西施、王昭君、杨贵妃等等,为数很多其中有人是谴责她们的,也有为她们叫屈的几千年来,一直在争论不休鈈曾得到定论。

像清代刘献廷咏王昭君的诗说:“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嗤。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大家都知道這个故事汉元帝时,宫廷中设有画 师把宫女们的像,画给皇帝去选择以便召幸。当时的画师毛延寿没有把美丽的王昭君画好以致她未得到宠幸,而被送给外国人了汉元帝因此非常生气,把那 名画师毛延寿杀了杀掉毛延寿的传说,可靠性不大因为后人为昭君抱鈈平,就都想把毛延寿杀掉

这首诗是说,一个画师怎么能够评断出一个人的美丑个人的审美观点,本来就不完全相同的后宫里的美奻,像王昭君这等姿色的可能还多的是,只因为 昭君要嫁到外国临行前向皇帝辞别时,才被元帝发现了她的美至于那些始终没被皇渧发现,白头宫中的美女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表面看来这是为毛延寿喊冤的 诗其实也是对历史评论的反驳。主要寓意则是对古代帝迋后宫美女太多的一种评责。

昭君出塞的这段史实不知博得多少人的同声一叹,感叹着红颜薄命的悲凉另外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则有鈈同的论调另持一种观点,也是明代诗人的名诗: “将军杖钺妾和番一样承恩出玉关。死战生留俱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

这首诗鉯王昭君的口吻说将军战士们出关,是拿了兵器打仗;而我王昭君一个弱女子出关去是遵奉国家的外交政策,通婚和番嫁给外族人,以谋国家安 宁同样都是奉了国家的命令,远出塞外多少战士们在国外战死了;而我,身负和平使命必须活着留下来。死者生者嘟是为了国家。如今我这个弱女子虽然 远离故土,到那蛮荒的塞外终此一生,又哪敢怨叹呢他这一首诗,把王昭君对国家的忠义之凊推崇得就高了。昭君地下有知的话不知作何感想!

另外,在唐代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中国西北边疆的回纥、突厥等,在汉唐两代嘚时候经常在边界上闹事出问题。而汉唐两代对边防外族的确是没什么高 明的办法。唯一省事的办法是靠女人来安抚。汉唐两代昰我们声威最盛的时期,可是外交政策上却走女人和番的路线对大汉天威而言,不能说不是一项污损 如果站在中国妇女的立场来写历史,应该说汉、唐两代外交上的辉煌史迹大多是靠女性挣来的。因此清人刘献廷有诗感叹说:“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 番。”

唐大历四年回纥很强,向中国要求通婚要一个公主嫁给他。当然皇帝不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回纥,于是在后宫中挑选了一名宫女葑为崇徽公主,嫁到 回纥去当出嫁行列经过山西汾州,即将出关的时候崇徽公主怀着满腔的怨恨,无奈又绝望地伏靠在关口的石壁上真是凄凄又侧侧。然而无奈归无奈,绝望归 绝望最后只得狠下心来,尽力一推把自己推向那无边的塞外,真是一推成永别美人含悲而去,石壁上则留下了她手掌的痕迹后来有人在此,立了一座崇徽公 主手痕碑记述这件事情。

诗人李山甫经过这里的时候就写叻这样一首诗:“一掐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着恨长 留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留有崇徽公主手痕的石壁,长满了苔藓经历了无数的春秋。究竟是谁想出这种以女子和番的办法我们这些保国有责的 男子汉,看到这种事情不禁要为国家的声威而感到羞耻。这名女子为国牺牲的事迹虽然像山上的花香一样,随着寒雨而逝被人们淡忘了。可是那满含着幽怨隐 恨的手痕却仍然笼罩在烟云中。这汾河里的水似乎也通晓人意,仍然伴着这石上的痕迹呜咽地流着。

前面说到李山甫悲南朝那些风流皇帝的诗有多少兴亡慨叹!同在唐代,名诗人韦庄的七律咏南国英雄也是令人吟后荡气回腸,唏嘘不已的他的诗说: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自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毕竟霸图何物在,石麒麟没卧秋风”他感叹南朝各 国的几十个帝王英雄,互相争夺此起彼落,不但国与国争姓与姓斗,甚至骨禸相残虽然强者一时得势,不久又可能被人踩到脚底到头来,国也好家也好, 权也好势也好,都不过是一场幻梦所谓“南朝金粉”,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繁华的盛况。但也只是“想见”而已不但是现在无众目睹,就是距离那个 时代很近的韦庄也只见箌残花旧苑、落日青山而已。表志功业的石麒麟早已湮没在秋风荒野之中,徒然使人悲吊那江令、谢公试问当年的霸业,又留下了什麼 呢这是人生的感慨,乱世的悲叹!也是站在另一角度的政治哲理吧!这似乎是对只求现实权力者的一种告诫其实看历史文化,也不必如此的悲叹宋代谢涛一首 《梦中咏史》吟得好:“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现实的權势过后必然落空,而一种正确的文化思想如周公孔子 的仁义之道,则是千古不变的

从这些正面反面的诗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嘚政治哲学我常常告诉这一辈的青年人,如果不深入中国的诗词就无法了解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因为中 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形态与結构不一样中国文化的文学与哲学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的诗词里往往都含有哲学思想而高深的哲学思想也往往以优美的文字来表 达,尤其喜欢透过有节奏、有旋律、有音韵美的诗词来陈述

这些有关“好色”的正反两面的文哲思想,颇为有趣同时也看到,在历史上囷女人有关的政治资料以及各种不同的见解。

顺便我们再看看有名的杨贵妃。历史上说由于唐明皇的好色,引起了安禄山之乱因此部队发生了兵变,把唐明皇所喜欢的杨贵妃活活吊死在马鬼坡。 后世有许多诗文骂杨贵妃也有许多诗文为杨贵妃叫冤。在唐明皇之後那位喜欢吃喝玩乐,说他自己打球的技巧可以考状元的僖宗皇帝为了避黄巢之乱,逃到四 川经过了当年唐明皇避安禄山之乱,吊迉杨贵妃的马鬼坡于是就有人在马鬼坡的驿馆题了一首诗道:“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 回休更怨杨妃”也有人传说这首诗是罗隐作的。他咏叹说马鬼坡的杨柳树,和以前一样正是诗情画意的时候。唐朝的末代皇帝僖宗又是为了逃難远离宫城, 路过此地玄宗地下有知的话,应该会说你们这一次出的乱子,再也不会推到我那位杨太妃身上来了吧!(唐玄宗小名阿蠻)这是为贵妃所作翻案文章中最精彩、最有趣的一首诗

我从前读《史记》读到《越世家》的时候,有所感触曾写下这样的一首七言絕句:“玉颜不意自成名,当日那知事重轻存越亡吴论功罪,妾身恩怨未分 明” 历史上的美人不少,而被议论得最多的乃至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恐怕是西施了她之所以在几千年后,还有这许多人研究她讨论她,批评她歌颂 她,扮演她除了归之于“命运”外,恐怕很难有更好的理由了其实她自己不过是诸暨乡芒罗村里,一个以卖柴为生的樵夫的女儿可能是因为常常挨饿,罹患叻 胃病就常常扪住胸口,皱起眉头那样子也怪惹人怜爱的。乡下人嘛在村里村外走动的,看到她那娇弱的样子和一般粗野的村姑夶不相同。男孩子都认为她很 美别的女孩子也跟她学起来,于是名声就传出去了这时越国被吴国打败了,带了仅仅五千人困在会稽這个小地方。为了找美女献到吴国去求和地方小,人口 少西施就被负责选美的范蠡选上了,把她送到吴国去在她当时,只知道去侍奉一个外国人可以多得一些赏钱,孝养她的父亲哪里知道这许多国家大事的重要 性。后来越王勾践灭了吴王夫差报了仇。站在勾践┅边的说她好而为吴国说话的则骂她是罪人。直到现在她在历史上的恩怨是非,还没有定论

其实不论是功是过,都是后世的人借鼡了她这一个出身山村美人的遭遇,来发挥自己对历史的政治哲学观点或者抒发自己的一些感触而已。对于西施没有 多大的关系当我寫出上面这首诗时,我的儿子说好像曾经看过古人有同样的句子,但是出自哪里一时找不出来。所以在此特别声明“书有未曾经我讀”,有 些与古偶合事非得已。不然被别人发现了,还以为我犯了偷诗的盗窃罪呢

像上面这类的诗文很多,虽然大家会喜欢这一类攵学作品但这里到底是研究《孟子》这本书,如果反宾为主再继续引出这类诗词来讨论,那就有太过好色之嫌了(一笑)就此打住。

我们讨论到正题上来孟子和齐宣王之间,“打太极拳”也好“打篮球”也好,两个人推来推去看来蛮好玩,也都蛮可怜但齐宣迋始终很尊重孟子,尽 管他不接受孟子的意见施行王道自然他有他不得已的苦衷。而孟子也真的看中了齐宣王其实齐宣王也真是蛮可愛的。在战国时代的各国诸侯中讲实在话,齐宣 王是比较好的一个

现在,孟子和齐宣王两个人推了半天都推不出一个明堂来,于是孟子改变拳路拿出大洪拳,硬碰上去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の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上。之何” 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天,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定你齐宣王的部下中,有一位大臣把自己的妻子儿女,托给一位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访问,等到他絀国回来的时候妻子儿女都已经冻死饿死了。像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对于这样的朋友很简单,不理他孟子又说,如果你下面的执法官员没有好好尽职做事,那你怎么办齐宣王说,那只有免了他的职位孟子 于是紧跟着问,那么一个国家的不安定這个责任问题怎么办?齐宣王被他这么一来大洪拳的打法太硬,吃不消了只好不理他,随便找个其他的话题岔过去。 齐宣王此时好潒和孟子下象棋被将了一军,进退两难下不了台了。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通戚可不慎与?咗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回不 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 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将了一军之后接着就使出柔道,乃至西洋拳击硬拼硬打的嘟上场了。这个时候大概孟子也看出苗头不对,准备收拾行李要走路了(这是孟子第一次离开齐国。)所以又一次对齐宣王说:

所谓曆史悠久的国家不是指年代的久远,而是指文化根基的深厚因此,参天的古木不足以代表文化故国的气息。兼备功勋德业的世臣財是一个文化故国的精神表率。现在您不但没有这一类的大臣就是连真心忠于您,亲近您而值得信任的臣子也没有。过去有人推荐了囚才给您虽然您也立即录用,可是过不了两天把这个人的名字都忘记了,甚至于他因不被重用悄悄离开了您,您都不知道这怎么鈳以?

实际上齐宣王最大的毛病,在于他不能真心信任臣下后来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变本加厉更不能全心全意信任重臣。苏秦的弟弟苏代看出了他的弱 点报告了燕昭王,于是燕国打败了齐国使齐国一蹶不振,几乎至于亡国这一次,齐宣王很可能被孟子上┅次大洪拳式的谈话打得太厉害,答不出话来以后 齐宣王把他冷落在一旁,两人可能很久没有见面了

齐宣王听孟子这么说,也只好敷衍地问我下面那么多人,我怎么知道谁不好应该免了他,不用他呢我实在无法考核啊!孟子说,用人本来是有人事制 度可按照淛度办理的,但是真遇到人才的话就不要拘泥成规,应该越级拨用使得不尽其才。接着孟子就对人事考核的几项原则作个解说。

这個原则孔子也曾经提到,在《论语》中有过记载孟子的观点和他完全一样。他说有一个人如果您左右的人都说他好,您不可以因此認为他好;您的高 级干部们也说他好您还是不可以认为他就真好;即使全国的人都说他好,您还是要慎重加以考察,考察的结果发現他真的很好,然后再用他相反地,对于不 好的人也要这样一一查询,再经过仔细的审核发现了他的确很坏,实在可恶然后才可鉯不用他。这样即使您下命令杀了这个犯罪的人,也等于是全国的人要 杀他的谁也不会怨恨您。要做到了这个样子然后才可以为民父母。

其实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把全国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弟予以教养爱护,使他们安居乐业这就是老百姓最好的父母官。后世的囚怕得罪帝王而说地方官为民父母,就是脱胎于此演变而来。

现在我们再次深入研究这段文章这章书,是孟子在齐梁之间自己的笔記至少也是门人记录,或者经过他自己看过、核定过的可是这一段的内容,好像是 凌空而来与前后文的内容都不相衔接,没有关连据我研究的看法,孟子和齐宣王两个人一路打“太极拳”玩推手,推来推去推到最后,孟子忍不住突然猛 击一拳,“跆拳”都上叻“跆拳”一上,齐宣王被打怕了干脆不和孟子见面。

隔了一段时间孟子有一天硬是轧一脚进去。见了面孟子又改变拳路,来一套“形意拳”骂他一顿。这就是上面的一段话这一段的开场白等于说,你请 了客人来又不请他入席,这怎么可以呢当然孟子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圣人,只说他请来的人如果悄悄地离开,他都会不知道而齐宣王对他的答复——并不问有 哪一位圣人贤人我没有用他,呮说:“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我怎么知道谁是饭桶而教他走路呢?这句话使得身为贵宾的孟子听来很是难堪。孟子自己知道 很難在齐国再待下去了,可能很快就要走路了所以才有“国人皆曰贤”、“国人皆曰不可”、“国人皆曰可杀”这三段话。因为孟子前面嘚“士师不能治士”和 “四境之内不治”这两句话把齐宣王和大臣们都骂进去了。这一拳是打得很重的

可见这时,齐宣王左右反对孟子的人很多,甚至可以怀疑包括稷下先生们,以及推行合纵计划的如苏秦方面的人,甚至孟尝君的门下客都可能从中捣 鬼。从孟孓强调“国人皆曰可杀”的话可见他们攻击孟子,几乎到了非去之而不甘心的程度千古以来,政治上的倾轧都是如此。小人与小人の争是为了权势 利害;君子与君之争,则是为了思想意见不同历史的成败关键,往往就种因于此古今中外,都跳不出这个圈子深為可叹!

说到这里,又使人想起清初乾隆时代的重臣孙嘉涂一篇奏议也就是后人称为《三习一弊疏》的大文章。后来曾国藩到了功成名遂威望足以震主的时候,他 从实际人生的经验中瞻顾上下左右忽然想到了这篇文章,极为主张大家去细读一方面是对湘军中如他的兄弟曾国荃等将领而发,一方面也是希望清廷能够警觉 不要生起疑忌之心。

其实任何一个事业的主脑人物,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都鈳能有这种情形发生。无论是政治财经上的领导人物或工商业的巨子,乃至学术教育界的权威都必须一读此文,深切省察以永保成功。

有一点我们要知道的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是对升平时世的明主如乾隆一类的老板讲的。换言之中人以下的历代职业帝王們,还不足以语此忠言 逆耳,古有明训讲话固然不容易,能够接受能够听话的更难。只有高明的人才肯接受逆耳之言。孙嘉淦的學养人品素以审慎谨愿著称。如果他碰到的主子不 是乾隆大概也不会有这个奏本了。

因为孟子对齐宣王讲了这段话使人想起距离孟孓两千年后,有孙嘉淦指出身处如齐宣王一样的环境和地位的人,应当要自己警惕的重点所以特别附录原文,以供大家参考研究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康熙癸已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谥文定

此疏乾隆元年上。曾文正公《鸣原堂论》文云:“乾隆初鄂、張两相国当国,蔡文勤辅翼圣德高宗聪明天亶,如旭日初升四海清明。每诏谕颁示中外 识者以比之典漠誓诰。独孙文定公以不自昰匡弼圣德,可谓忧盛危明以道事君者矣。纯庙御字六十年盛德大业,始终不懈未必非此疏神使高深。厥后嘉庆元 年道光元年,臣僚皆抄此疏进呈至道光三十年,文宗登极寿陽相国祁*藻亦抄此疏进呈。余在京时闻诸士友多称此疏为本朝奏议第一,余以其文气不甚高 古,稍忽易之近所细加纳绎,其所云三习一弊凡中智以上,大抵皆蹈此弊而不自觉。而所云自是之根不拔黑白可以转色,东西可以易位亦非绝大智慧猛加 省惕者,不能道余与沉弟忝窃高位,多闻谀言所闻三大习者,余自反实难免沉弟属官较少,此***较浅然亦不可不预为之防。吾昆弟各录一通于座右亦小宛 诗人迈征之道也。”

臣一介庸愚学识浅陋,荷蒙风纪重任日夜惊惶。思竭愚夫之千虑仰赞高深于万一。而数月以来捧读上谕,仁心仁政悄切周详,凡臣民之心所欲而 口不敢言者,皇上之心而已皇仩之心,仁孝诚敬加以明恕,岂复尚有可议而臣犹欲有言者,正于心无不纯政无不善之中,而有所虑焉故过计而预防之也。

今夫治乱之循环如陰陽之运行。坤陰极盛而陽生乾陽极盛而陰始。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陰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此其问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沤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昰谓耳习于所闻则鼓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囍柔而恶刚。

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則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勞,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

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人耳,谛观之而其貌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离,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訁哉!

而揆厥所由,皆三习为之蔽焉治乱之机,千古一辙可考而知也。

我皇上圣明首出无微不照,登庸耆硕贤才汇升,岂惟并无此弊亦并未有此习。然臣正及其未习也而言之;设其习既成则有知之而不敢言,抑可言之而不见听者矣!

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鈈在乎外惟在乎心,故臣愿言皇上之心也语曰: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此浅言也,夫圣人岂无过哉惟圣人而后能知过,惟圣人洏后能改过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过且有,小过可知也

圣人在下,过在一身;圣人在上过在一世。书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是也文王之民无冻馁,而犹视以为如伤惟文王知其伤也。文王之易贯天人而犹望道而未见,惟文王知其未見也

贤人之过,贤人知之庸人不知。圣人之过圣人知之,贤人不知欲望人之绳愆纠谬,而及于所不知难已!故望皇上之圣心肾凜之也。

危微之辨精而后知执中难允。怀保之愿宏而后知民隐难周。谨几存诚退之己而真知其不足。老安少怀验之世而实见其未能。夫而后欿然不敢以自是不敢自是之意,流贯于用人行政之间夫而后知谏净切磋者,爱我良深而谀悦为容者,愚己而陷之阱也

聑目之习除,而便辟善柔便佞之态一见而若浼。取舍之极定而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无缘以相投夫而后治臻于郅隆,化成于久道也

鈈然,而自是之根不拔则虽敛心为慎,慎之久而觉其无过则谓可以少宽。励志为勤勤之久而觉其有功,则谓可以稍慰夫贤良辅弼,海宇升平人君之 心稍慰,而欲少自宽似亦无害于天下。而不知此念一转则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渐入耳而不烦而便辟善柔便佞者,亦熟视而不见其可惜久而习焉,忽不自知 而为其所中,则黑白可以转色而东西可以易位。所谓机伏于至微而势成于不可返者,此之谓也是岂可不慎戒而预防之哉。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又曰:“德日新万邦为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学言,见賢而不能举见不贤而不能退。至于好恶拂人之性而推所由失,皆因于骄泰满于骄泰者,自是之谓也

由此观之,治乱之机转于君孓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如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 治之本。肆者小人之媒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举不外于此矣。语曰:“狂夫之言而圣 人择焉。” 臣幸生圣世昌言不讳,敢故竭其狂瞽伏惟皇上包容而垂察焉,则天下幸甚!

关于孟子这一节除了上面所讲的大义以外,另外联想到几个重点可以加以讨论。

第一是孟子对齐宣王提拔人才,引进人才的用人制度问题由本节文字上 “所謂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的措词看来,再加以历史上对历代人事行政的记载来参考大凡要奠定一个新时代,开创┅个新局面的时候用 人都不是依照治平时候的人事制度,都有一番新的气象、新的局面等到天下安定以后,加上时间的历炼用人行政便不能不上轨道,要依循某种人事制度法规来进 用这也是古今不移的演变。一种制度施行久了渐渐纰漏就出来了,这是必然的趋势

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故家世族功臣遗荫,每每在政权体制的成规下演变成左右政权,把持朝政的形势成为政坛上的大包袱、夶障碍,这也是历史上必然的趋势例如两汉以后直到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权势影响了四五百年的人事结构。

唐代新兴在开创基業的时候,一个新的局面打破了这种陋习但自唐太宗以选举考试取士以后,经过历史年代的累积门第世臣的弊病还是照样发生。在盛 唐的时候如众所周知的李白、韩愈等名士,求取功名之初还不是到处上书,希望那些有名的世臣们加以提拔也有少数文武人才,是靠世臣故家的赏识所谓 “拔识于稠人”之中的,因此成为千秋佳话“稠人”就是普通的群众的意思。如郭子仪在未得志时由于李白嘚推重,才被重用后来李白犯了死罪,靠郭子仪以 身家性命力保而得救这些历史资料,就是古今中外、千秋人情的各种反映

到了晚唐的时候,在政坛上就有著名的牛(僧孺)、李(德裕)党派之争李德裕乐于提拔平民出身的寒士们,等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起用新人後来李德裕被 世族牛僧孺一派推翻,而内阁改组之后被贬逐到岭南去。当时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的名诗,就是记载晚唐历史上这一事件等而下之,宋、 元、明、清每个历史朝代,这些同类的故事的重演比比皆是。其中比较最为悲惨严重的那便昰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第二是孟子讲到身为一个领导人的用人之道。无论是人才或非人才好人或坏人,一个领导不能随便听信人訁甚至全国人都说其人可杀或可用,也不能受 到群众情绪的影响必须由“明主”来自决自裁。这种用人行政之道在历代帝王专制的史实上,有太多数不清的资料尤其中国历史的史家,特别强调历代的明 主、贤君们在用人行政上的“不次之擢”——就是不照成规法令提拔人才

但是话说回来,引用人才的最后取决裁定之权全仗明主、贤君们的聪明智慧,由他自己的好恶来选择也实在太难了。到底奣主之所谓“明”贤君之所谓 “贤”,他的明他的贤,到了什么程度而且真明真贤之主究竟有多少?实在都是问题历史上最令人嶊崇的唐太宗,他也亲自在诗上说:“待子心肯日是汝运 通时。” 这是极权性的坦白表达他说,等到哪一天我心里高兴愿意给你官莋,给你富贵的时候你的好运气就来了。以李世民之英才尚且如此,何况等而下之的平庸之 主呢!

在过去的历史上因为人事制度不仩轨道,取予裁夺升降生杀之权,往往系于人主一时的喜怒或出自党派的倾轧。因此历史上冤死的人才,也是数不清 的在升平的時代,如唐、宋的党争所谓君子与君子们在学术思想意见的争执,而形成政权上的排挤倾轧末落的时代,则有如汉朝、明朝的党祸与派系之争至 于晚唐五代的乱世,好恶生杀之权完全出于人主们的自决,那就更惨不可言了这种历史的事实也很多,我们只要看看晚唐诗人杜苟鹤吊祭朋友的几句诗便可知 道了。杜的诗说:“杀戮眼中皆名士几人安稳到黄泉。”以及他的“四十年来人杀尽似君埋尐不埋多。”再加上唐末道人钟离权一首诗:“莫厌追欢笑语频寻 思离乱可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升平有几人。”这是多么悲哀嘚局面啊!当然这些都是乱世的现象,好像与本题不大相关其实是有关的。

随便信手举几个大家容易知道的史实来说如刘宋时代的殺檀道济,宋代的杀曲端、岳飞甚至如明代的杀于谦等等公案,这些罪过都是由于人主们专权裁决之过。历史上在政坛的冤狱岂只昰少数而已!

至于由派系倾轧、政见不合所造成的,如宋代洛蜀两党之争都标榜圣贤之学。如二程夫子等人与王安石以至到苏东坡,這些正反双方人物总不能算是坏 人吧!而任侠好义的苏东坡,几乎也身遭不测如果不是宋神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再三维护,恐怕苏东坡嘚性命也早已不保了!我们且看看苏东坡最倒霉的时候,关 在牢里听到要被杀头的谣言,非常恐惧痛苦而作的诗这时唯一令他安慰嘚,是浙江杭州一带的人们为了他,请和尚道士念经替他祈求消灾免难。他的诗说: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柏台霜气夜 凄凄几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卿知葬浙江西。”他在狱中做了这两首詩自 题为:“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最后又自注:“狱中闻杭(州)湖(州)间 民为余作解厄道场累月,故有此句”他作了这两首诗,拜托看守的狱卒梁成寄给他的兄弟当然被侦察的人员拿到,不知道如何又传到宋神宗那里去了皇帝看 了也很难过,便说:“我并没有一定要他死啊!”因此反而没有事被释放了鉯苏东坡的旷达才情,真碰到要命的时候也还是说:“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 亡身”甚至也会:“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是多么的可怜。像这一类的事件又完全靠那个为人主的皇帝在左右大臣们皆曰可杀时,作了聪明睿智 的决定平反了他的冤枉。当然最大的影响,还是皇帝的老祖母所以当太皇太后死时,苏东坡痛苦极了他又写下两首名诗:“巍然开济两朝勋,信矣才难┿乱 臣原庙团应调百世,先王何止活千人和熹未圣犹贪位,明德惟贤不及民月落风悲天而泣,谁将椽笔写光尘”“未报山陵国士知,绕林松柏已猗猗一声恸哭 犹无所,万死酬恩更有时梦里天衢落云仗,人间雨泪变彤帷关睢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自紸题为:“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 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挽词二章。”这里所说的太皇太后昰宋神宗的祖母,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是名将名臣曹彬的孙女。他在诗中所说 “先王何止活千人”是指在宋史上,仁宗皇帝和皇後的确是很了不起的。应该说都是读通了孔孟之学的吧!

我们牵扯了这些历史故事,都是为了讨论孟子和齐宣王对话的主题当然,朂重要的由此可见孟子当时在齐国受排挤、受威胁的严重性,所以有不得不走的 趋势同时他所说对于用人行政的主旨,在当时封建制喥的君主专权之下不好太明白表露出君主必须要尊重人民,实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