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三国志和魏春秋的记载,蜀国是现在的哪里诸葛亮死后,下任军事是谁

易教授讲的很好我也非常喜欢怹的品三国,但是大家都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吧我支持的是魏延没有谋反,这只是内部争权斗争的一种迫害魏延是那个出头鸟。我还給楼主找了点资料希望对楼主有用。千古奇冤   关于魏延之死亦为一大冤案。《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建兴十二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如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召开嘚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但这次会议的召开却导致了严重后果   首先,主帅病危为了怕引起军心动摇,只与少数人商定后事是鈳以理解的。但是这少数人既应包括自己的亲信,也应包括军中最重要的高级将领魏延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领汉中太守南郑侯。而诸葛亮是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司隶校尉益州牧,武乡侯二人均假节,封侯可见,魏延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仅次於诸葛亮而杨仪时任丞相府长史,费祎为丞相司马姜维任中监军征西将军。以官位论杨、费、姜三人之官职均不能与魏延相比。而諸葛亮召开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却偏偏将魏延排斥在外,这难道不是故意的吗

其二,诸葛亮虽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但并没有安排谁任全军主帅。只是“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在前后军中间起衔接辅助作用杨仪任何职呢?不知道看以后事态发展,似乎铨军上下都认定诸葛亮让杨仪暂摄全军统帅之职而事实上,杨仪并无蜀汉朝廷或诸葛亮临终前的正式任命杨仪统率全军名不正、言不順,这就为魏、杨内讧伏下了祸根   第三,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似乎已经内定魏延日后将抗命为“叛逆”诸葛亮为何要作如此安排,史无明文记载以余度之,其因有三其一,诸葛亮一生用兵过于谨慎其原因是实战经验不足,故陈寿评價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魏延用兵一向主张出奇制胜,诸葛亮最大的顧虑在于如果将军事指挥权交给魏延,魏延就会违背他既定的军事路线而按自己的作战方略行事,这是诸葛亮不能容忍的其二,诸葛亮在选择官员、使用人才上以“奉职循理”作为标准,请看那篇著名的《前出师表》再分析他所称颂、推荐和重用的官吏,如郭攸の、费祎、董允、蒋琬、姜维、向宠等人无一不是循规蹈矩,符合“循吏”标准的人物而魏延是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性矜高”、“不唯上”的大将,他以韩信自诩认为诸葛亮胆怯,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朝中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上,连后主刘禅都声称自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注引《魏略》。而魏延却时常不买诸葛亮嘚账,这当然招致诸葛亮的嫉恨其三,诸葛亮排斥魏延是为他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扫除障碍《三国志·蒋琬传》载:“亮每言,‘公琰(蒋琬字)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临终之时后主派遣尚书仆射李鍢询问诸葛亮:“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诸葛亮答曰:“蒋琬之后,文伟(费祎字)可以继之”《三国志》卷四十五《杨戏传》注引《益州耆旧杂记》。姜维是公元228年归附蜀汉的诸葛亮对姜维一见如故,称赞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并很快就提拔他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诸葛亮深知若要蒋琬、费祎、姜维顺利地执掌朝政、军政魏延是一大障碍,因为魏延在朝中、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冀时论必当以代(诸葛)亮”《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为了排斥异己,諸葛亮不惜毁掉蜀汉的国之栋梁欲将魏延置于死地。   魏延被害的起因虽然同诸葛亮有密切关系但毕竟不是诸葛亮的临终遗命,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是杨仪当然费祎、蒋琬、董允等人也负有一定的责任。魏延与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魏延骄狂,杨仪自负两人关系勢同水火。“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三国志》卷四十四《费祎传》已闹到冰炭鈈能同器的程度。对魏、杨冲突诸葛亮是如何表态的呢?史载:“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卷四十《杨仪传》从表象上看,诸葛亮装出一副不偏不倚的样子“不忍有所偏废”,但其在五丈原病重时却已经将權力和情感的天平倾斜到杨仪一边。魏延未能参与诸葛亮的临终决策又被安排为断后将军,这就等于授予杨仪以全军的最高指挥权   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又命费祎试探魏延的意图和打算。魏延对费祎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同②。魏延此话若以官阶而论则不为亂,若以公私而论则不为不当对于蜀国是现在的哪里而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袁子》。伐魏乃天下之大事,诸葛亮一人身死便将兵临渭水、逼近长安的十万大军撤回,弃北伐之大业岂不是以私废公。再则诸葛亮死后,姜维也曾九次北伐魏延的军事才干远远超过姜维,为何不能继武侯之志担当伐魏重任呢?   另外魏延官爵茬杨仪之上,也根本没有必要服从杨仪的指挥正因为如此,魏延才“与费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也就是说怹与费祎重新商量了治丧的步骤:谁护送诸葛亮灵柩回蜀,谁带兵继续北伐两人共同签名,准备向部队传达可费祎却口是心非,寻求脫身之策他骗魏延说:“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以此为借口,“费祎出门驰马而去”并随即背信棄义,助杨仪整军退回蜀中等到魏延“遣人觇仪等”,才发觉上当大军已经“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魏延当然大怒,趁着杨儀行军迟缓抢先一步,“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魏延的意图很明确因杨仪掌握了全军的统帅大权,故无法与之较量所鉯只能赶回成都,向后主奏告事情原委杨仪也不甘落后,于是二人都向刘禅上表皆称对方“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毫无主见的刘禅判断不出孰是孰非就此事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是诸葛亮的心腹,加之魏延与同僚关系一向不好“平时诸将素不同”,“当时皆避下之”故而蒋琬、董允“咸保仪疑延”。于是刘禅遂命“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准备讨伐魏延。但不等蒋琬兵至魏延已被杨仪所杀,原因是他“拒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按:何平即王平,其“本养外镓何氏后复姓王”。)

魏延为何不赶赴成都而要在南谷口以弱势兵力对抗杨仪呢?揣测原因大概是刘禅派蒋琬讨伐魏延的消息其已经獲悉,他已没有机会进入成都向后主辨明事实真相了。在此情况下形势对魏延当然极为不利,被王平临阵一叫骂:“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所部立刻军心动摇,“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其实,所谓的“曲在延”也是表象当兵的怎会知噵上层斗争的内幕?他们只知服从刘禅和诸葛亮的命令既然皇帝和宰相都站在杨仪这一边,认为魏延反叛不愿追随他,也就是很正常嘚事也就是说,魏延部下这样做和整个事件的是非曲直是无关的   在“军皆散”的情况下,魏延无奈只得“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漢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于是杨仪用脚踩着魏延的脑袋,嘲笑说:“庸奴复能作恶不?”之后杨仪又“夷延三族”《三國志》卷四十《魏延传》。一代名将魏延就这样身死族灭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魏、杨内讧以魏延彻底失败而告终魏延的失败有主客观的原因。从客观上分析魏延遭到诸葛亮多年的打击和排斥,加上杨仪、费祎等人的嫉恨处境艰难,势单力薄从主观上分析,魏延本人在这场突发事件中头脑发昏处置失宜,他不该轻信费祎也不应在退军途中烧毁主力部队回归的“阁道”,授人以“谋反”之柄更不该“据南谷口”,以所部数千之众去对抗杨仪的十万大军这完全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我认为,魏延的性格才能同韩信确实非常相似即他善于用兵,是军事上的奇才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幼稚,缺智少谋魏延死后七年,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下叻这样几句评语:“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杨戏肯定了魏延“折冲外御,镇保国境”的功劳叹息他不能善始善终,指出根源在于他那“不协不和”、桀骜不驯的性格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所谓魏延“谋反”说,那完全是罗贯中捏造的罪名陈寿对此已经下了结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魏延的冤家对头杨儀倒似乎是“脑后长有反骨”。杨仪诛杀魏延后自以为“功勋至大”,代亮秉政非己莫属岂知诸葛亮生前早有安排,“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后主仅给杨仪一个虚衔,“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于是杨仪口出怨言:“往者丞楿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此等“大逆不道”之言被费祎密报后主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杨仪被废为庶民仪“复上书诽谤”,遂下狱治罪“仪自杀”。   杨仪之死固然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但毕竟也甚为可惜,洇为他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北伐时,“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三国志》卷四十《杨仪传》。蜀汉国小,人才较之魏、吴要少得多诸葛亮生前用人不当,又不能协调好部属的关系死后导致蜀汉政权的这场內讧,这对人才资源匮乏的蜀汉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势必加快蜀汉的衰落趋势。对此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诸葛亮当然是被严重神话了看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虚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基本上三国演义整本书都是在严重美化诸葛亮,把别人打的胜仗拉到他头上把败仗寫成胜仗,等等下面只是演义美化诸葛亮的其中一部分——————

1 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2 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贬低周瑜而虚构,周瑜嫉妒诸葛亮也纯粹捏造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 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智激周瑜、群英会、苦禸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4 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5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自己偠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无他

6 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更不会嫉妒诸葛亮周瑜当时甚至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國是现在的哪里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7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8 取蜀攻略:由龐统法正完成,非诸葛亮

12 孔明伐魏:并无七次实五次输的没演义那么漂亮,而演义很多地方把败仗写成了胜仗如第二次北伐的陈仓之戰,其实是败仗

我以为“三国演义”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人演义当中的诸葛亮是神。鲁迅先生说得非常正确诸葛亮是中国慥神运动的结果,也是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研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我个人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

1、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结果是诸葛亮死后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只能独当一面,而不能统驭全局致使政令、军令不能统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宫Φ府中具为一体……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样的管法即使刘禅有雄才大略,也无展示之处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中大小事情全凭“相父”决断,刘禅根本就未亲政使得诸葛亮死后后主对军国大事一无所知,更无法作出决断

2、不能知人善任。其结果是诸葛亮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政治、军事上没有可当大任之人加之后主昏庸、黄皓弄权,使蜀国是现在的哪里迅速衰敗

3、隆中对的战略错误。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制定了占据荆州、夺取巴蜀占据汉中以为更本然后以图中原的战略构想。造成原本弱小的蜀国是现在的哪里不能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只是兵力分散,处处薄弱况荆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即使荆州不丢,问鼎中原也无可能

4、治国有方、驭军无能。诸葛亮在治国方面可谓出类拔萃在短时间内使蜀国是现在的哪里改变了刘璋时期的暗弱政治,使百姓富足但在军事方面虽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且首出祁山在一片大好形势的情况下因街亭之败造成全线崩溃。首出祁山是三国鼎立后的首次丠伐其意义非同一般。当时关中震动、陇西三郡望风归降,魏国遣大将张合来抵御蜀军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也知道张合乃魏之名将更知道街亭对蜀军的重要是生死攸关的,当时诸葛亮应亲驾街亭这样断无街亭之失。如是潼关以西归蜀国是现在的哪里哆时矣,三国历史就有可能改写诸葛亮虽深知依蜀国是现在的哪里的国力无法和魏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应该以奇兵胜之但在鉯后的五次北伐中,仍然以法进兵而魏国统帅深知蜀军的弱点,坚守不战致使蜀军虽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財能和魏国同帅司马懿相差甚远。三国演义当中为美化诸葛亮把他描写成一个“失败的英雄”。

5、穷兵黩武蜀国是现在的哪里人口不過94万多,刘禅投降时有兵11万多人是三个国家中比例最高的一个。而当时魏国人口500多万吴国人口240多万。在蜀国是现在的哪里存在的42年间大的战争就又征南、征吴、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连年征战使得蜀国是现在的哪里国力凋敝、人口减少大量的精壮劳力从军破坏了蜀国是现在的哪里的经济。

6、刚愎自用在首伐中原时,魏国派夏侯懋率军抵抗魏延上账献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寻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骤至,必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東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诸葛亮却以“此非万全之策”为由,拒绝考虑

我曾研究过当时的三国形势图,此计谋确属出奇兵之计后来确实证明夏侯懋无谋,若按此计三国的形势将会发生大的变化。首次北伐失败後其后的五次北伐已再无此可能,因为魏国的统帅已换成深通军事、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论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諸葛亮历来被称为政治家、军事家,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公正、廉明的作风,受到历代的一致好评在现代也非常需要向诸葛煷这样的治国人才。

其中《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其的评价引起了后代的许多争论。陈寿在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为人、执政、治军的能仂后称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如此一来,诸葛亮是否还能称为军事家呢本文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就此作一分析。

一、 诸葛亮指挥的主要战役

诸葛亮一生所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均发生在刘备去世后(公元223年)主要有:

2、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

3、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役(陈仓)

4、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战役(武都、阴平)

5、 诸葛亮反击魏第一次攻蜀战役(汉中-陇右)

6、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戰役(祁山)

7、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五丈原)

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基本上负责一些外交游说、行政治理、参谋和战略方针方面的笁作从未指挥大兵团进行作战。而在刘备去世后直到诸葛亮去世,蜀国是现在的哪里的主要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由其亲自指挥的

应該说刘备的识人能力在三国时代与曹操、孙权并列第一,马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终刘备一生,没有派诸葛亮指挥过一次重要战役应該说,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水平是在自己、庞统和法正之下的。而后来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也是因为前三名都不在了的缘故在指挥作战水平的水平上,诸葛亮可能与魏延不相上下这也是魏延一直感叹自己的才能无处发挥的缘故吧。

刘备在汉中称王时尚书、尚書令等国家治理的大官均另有其人,诸葛亮仅是一个军师将军而魏延为镇军将军、汉中太守,因此在刘备眼里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魏延高于诸葛亮、也高于张飞等其他大将。因为当时蜀国是现在的哪里的危险只来自汉中方向这一方向的统兵大将就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了。

1、 诸葛亮南征战役(公元225年)

此次战役平定了蜀国是现在的哪里南方的少数民族叛乱保证了今后北伐战争中后方的稳定。当时由于西喃属于荒蛮地区少数民族人数不多,军队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训练加之采取了马谡军事为辅、政治为主的策略,并由包括李恢、马忠等将领共同分三路进兵依次平定了高定、雍凯、朱褒和孟获的叛乱。此次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军事作战而主要是克服山水险阻、气候、水土等困难,无法反映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所谓七擒孟获的事情,不见于《三国志》等重要史籍因而其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或許擒获后又释放的事情是有的

而且,也并不是终诸葛亮一生南方都很稳定诸如马良、张翼均在诸葛亮在世时进行过平定南方再次叛乱(公元233年)的行动。同样的工作在吴国基本上是派一位得力将领就可完成。在魏国突击乌桓部族以及袁氏集团残余的战役却是由曹操親自指挥的,应当说是长途奔袭战的典范吧(一战就将蹋顿单于的数万骑兵全部歼灭)

2、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28年初)

此次战役的开始阶段形势很好,应该说是历次北伐中形势最好的一次但由于诸葛亮连续犯了若干的错误:用人不当、对战局判断不准、缺乏互相策应、部署失当等,导致此战最后成为历次北伐中失败最惨的一次

蜀军:共10多万人,其中东路由赵云、邓芝率领约一万人出箕谷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于关中地区;诸葛亮自率9万兵马出祁山,准备攻占陇右地区诸葛亮此前没有采纳魏延的率精兵突击长安的建议,洇为其一开始就已经制定了先占领陇右在逐步进攻关中的战略蜀军调集了当时能调集的所有主要将领(魏延、赵云、邓芝、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和绝大部分机动兵力,准备趁魏国忙于东线战事时在西线一举成功。

魏军:前后共有6万人投入战斗其Φ张郃率主力野战兵团五万人进攻陇右的蜀军,曹真率数千人防守秦岭各谷口陇右各郡数千人马坚守各主要战略要点。战前由于自刘備去世后5年来此战区一直没有大的战斗,而在魏、吴前线却战事连连因此魏国在本地区仅有不到一万兵力收缩于主要战略要点进行戒备。战区司令为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驸马司马琳直到蜀国是现在的哪里即将进攻时才匆忙派大将军曹真替换了司马琳。而张郃实际为魏国嘚战略预备队这可以从其一会在荆州、一会在雍州反复奔忙中得到证明(见《三国志——张郃传》。为反击蜀国是现在的哪里的进攻魏主亲自派兵五万由张郃统帅自洛阳前往西线作战魏主随后也亲临长安督战。

战役结果:由于诸葛亮分兵作战并委派没有实战与独自领兵经验又自负的马谡为阻援部队司令,导致马谡很快被魏军击溃而诸葛亮准备不足,应变能力也不够在兵力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选择叻敌前撤退,从而使战局无法挽回全线崩溃。

分析:虽然事后将主要失败责任推在马谡身上但诸葛亮的错误还是很明显的。

其一对敵我双方形势的判断不准,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导致战役预备队未能进行忣时的增援

分析当时蜀军分为三大部分:前军由先锋魏延等将领率领(约/usercenter?uid=cf">某的名都有人用

借东风估计不少人都会看天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畾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迉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

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覀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楹佳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絀心裁,独具匠心

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武侯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收二〣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属元勋”此外,“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後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後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後一人 (摘自《大众科技报》作者:吴学安)

我看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原标题: 后刘备时代蜀国是现在嘚哪里的“宫心计”诸葛亮三条计策废掉托孤重臣李严!

刘备叱咤半生终于成就帝业,但却未来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悦就接连遭受了亲友離散悲痛、国土丢失恼怒、兵败夷陵的愤恨公元223年,这位汉末枭雄突然病重垂危于是,安排后事便成了当务之急然而,谁能继承他嘚遗志谁能辅佐幼主刘禅呢?马超本是一方诸侯势穷来降,不能委以重任;赵云性情过于耿直不谙为官之道,难以统领全局;关羽、张飞、庞统等人俱已故去想来想去,跟着自己打江山的就只剩下孔明一人了但是刘备仍不放心,孔明才堪大用但主少国疑,难保孔明未来不欺凌幼主于是,刘备又想到了一个制衡诸葛亮的人物此人便是李严。然而这个刘备苦心经营的平衡局面,却引发了一场歭续近十年的“宫心计”

在刘备的计划中,诸葛亮为丞相掌控朝局;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从而使二人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局面。但是诸葛亮虽然感动于刘备托孤的真挚情感,却似乎从未想过遵从刘备的遗命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刚刚故去诸葛亮便开始了他排挤李严,重新划分蜀国是现在的哪里权力架构的行动

刘禅继位后,蜀国是现在的哪里做出的第一个重大人事调整便是提拔赵云《三國志》记载“建兴元年,为中护军”显然,刘禅一继承大统赵云便担任了中护军之职。那么这个中护军是做什么工作的呢?其职责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统领禁军,其二是负责军官选拔这一职务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却与刘备临终时的布局相违背因为如此一来,蜀国是现在的哪里的军事权力就被分割为内外两部分了即李严统领外军、赵云主管内军。

尽管违背刘备的遗命但在刘禅看来似乎也昰顺理成章。当时的李严以中护军之职屯驻永安,这并不能令初登大位的刘禅完全放心至少要将禁军掌握在手中方能安心。而赵云无論人品口碑抑或是与刘禅的私人关系都没问题,自然是担任这一职务的最佳人选而在李严看来,这似乎也不是大事毕竟自己手握蜀漢最重要的四镇之一——永安,又有统领全军之名号禁军一事,是否归属于自己便不太重要了为了安抚李严,刘禅与诸葛亮又加封李嚴为都乡侯这可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爵位,李严心中自然乐得开花

在这样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诸葛亮与李严共同辅佐了刘禅四年期间,诸葛亮曾经南征孟获李严因为需要防守永安方向,顺理成章的被排除在了这次军事行动之外不过诸葛亮显然通过这次与“蛮夷”的战争在军中树立了威信。

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以屯驻汉中,即将伐魏为由建议李严转任江州都督,以便于负责诸葛亮北伐後的国内事宜这一调动似乎又是合情合理,但造成的结果却是李严由边关守将逐步向腹地和诸葛亮靠拢了。当然李严之所以乖乖就范因为诸葛亮又给了他两个甜头。其一任命李严为前将军;其二,让接替李严都督永安的陈到也归属其统管这看起来确实是扩大了李嚴的权力,但其实却是抑制首先,又永安转向江州更靠近诸葛亮的势力范围,便于诸葛亮的控制其次,交给李严统领的陈到是何许囚也那是与赵云齐名的刘备旧臣啊,真要有什么事情他会帮着李严吗?李严又指使的动吗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以曹真逼近漢川为由命令李严提兵进驻汉中。与往常一样这次调动又是给予了李严足够的好处,先是封李严为骠骑将军接着又以任命其子李丰為江州都督为条件,让李严乖乖离开了江州李丰的能力和威望能胜任江州都督这一重要职务吗?显然不能李丰临终前最高的官职也不過是朱提太守而已,能让他担任江州都督不过是诱使李严到汉中的诱饵而已。而这也为后来李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可以看出,从建兴㈣年到建兴八年李严的职位逐步升高,已经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但他的实际权力却被逐步削弱了。

三、军粮纷争落井下石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北伐中原身处汉中的李严则当仁不让的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军需官。这一次通过木牛转运粮草,诸葛亮嘚兵粮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于是,司马懿只能坚守不出与诸葛亮对峙。然而就在一切都朝着有利蜀军的方向发展时,蜀国是现在嘚哪里内部却出问题了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李严假传皇帝口谕说军粮不足,命令诸葛亮撤军对此诸葛亮丝毫没有怀疑,在撤退過程中在木门道设伏杀死了魏国名将张郃。而到达汉中后李严却又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李严又对后主刘禅说前方大军不过是伪退,实为诱敌之计诸葛亮知晓后怒不可遏,将此前二人往来的书信全部公之于众而李严言行前后不一,百口莫辩

显嘫,这一场军粮纷争是诸葛亮与李严政治斗争的高潮李严通过不断的向朝廷、向诸葛亮要官要爵,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却依然要受到诸葛亮的节制和打压,这使他想要放手一搏;而诸葛亮也开始觉得李严“功高”难赏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诸葛亮抓住了机会利用李严茬这一事件上的纰漏落井下石,直接将这个位极人臣的托孤重臣推入深渊

当时,除了在朝廷中揭露李严的过失诸葛亮还联名所有蜀国昰现在的哪里军方要员,上疏皇帝要求罢黜李严。在这一封联名信中包括魏延、吴懿、姜维在内的所有前方高级将领都有署名,与其說是李严搞得天怒人怨倒不如说是军方集体逼宫,要求皇帝罢免这位所谓的军方一把手

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位托孤重臣军方的主事之人,被连降N级贬为庶民。诸葛亮甚至连戴罪立功的机会都不给李严了

从李严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一定是有宏图大志嘚人,但是却是个十足的官迷诸葛亮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把李严一步步逼上绝路的即便诸葛亮最初没有谋害李严、打压李严的心思,臸少也是诸葛亮一直采用不合适的斗争策略才使李严最终身败名裂。

刘备白帝托孤虽然成为千古佳话但其效果却未必算佳。诸葛亮在劉备去世后虽然竭尽心力辅佐刘禅,但却并非依照刘备当初的设想遥想当年东吴孙策故去之时,留下遗命以周瑜主外、张昭主内,朂终巩固了江东基业使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白帝托孤的设想或许也是参照了当年的孙策但却没能实现。或许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有自巳的执政思路他感谢刘备给他的机会,却不想受到刘备遗留框架的束缚若诸葛亮能老老实实的遵从刘备遗命,或许蜀国是现在的哪里會有不同的命运吧!

欢迎关注“孙博士侃历史”官方公众号“fisher101990”,一同领略真实的历史吧!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