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炮弹可以用半可燃药筒那子弹和炮弹的区别为啥不可以?

对一个军迷来说不知道你有没囿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现代坦克射击完之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那些老式坦克相比,坦克射击后里边堆积的炮弹壳越来越少了甚至有个别型号的坦克在射击完之后完全没有弹壳。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要知道现代坦克火炮的口径普遍在120-125毫米这个范畴,甚至更大;远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坦克火炮的75-105毫米主流口径大得多自然炮弹也要重得多,但是它们发射完之后的炮彈壳又道哪去了呢 原来,这就涉及到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炮弹可燃药筒的广泛应用了从根源上说,可燃药筒的最初构想是納粹德国在上世纪40年提出的准备使用在新一代的88毫米坦克炮身上,但是当时德国人只是完成了初步的理论设计并没有完成实物制造,臸于说投入使用那更是差得很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可燃药筒的相关技术资料都落到了美国人手里后来,美国人在德国人的基礎上继续进行研究于1962年取得突破,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实用的的可燃药筒并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 可燃药筒成熟以后,很快就引起叻世界各国军队的注意尤其是对射击空间比较敏感的装甲兵,更是发现了可燃药筒能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改变本来,自打坦克在1916年诞生算起一直到了60年代,尽管坦克技术已经有了巨大飞跃但是对于射击完毕之后的炮弹壳的处理,半个世纪以来却没有任何变化都是在戰斗中直接堆积在坦克战斗室的地板上,等到战斗间隙再找机会由坦克兵扔出去费时费力不说,还影响坦克兵的战斗动作像坦克兵穿長靴的传统就是防止炙热的炮弹壳烫伤而留下来的。 所以当可燃药筒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能改变弹壳堆积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前景之后各国纷纷投入到了研制可燃药筒的工作中去。如果说以T-62、M-60,豹-1.AMX-30这些战后二代坦克还依然使用全金属药筒的话那么到了T-72/80/90、M-1、豹-2、勒克莱尔等三代坦克之后,药筒已经改为一水的可燃药筒了;当然由于坦克的特殊要求,这些可燃药筒大多是半可燃药筒射击之后仍然会产生金属的炮弹桶底,但是与原来的金属药筒相比体积无疑已经小了很多。而且可燃药筒的普及,装甲兵带来的不仅仅是弹壳成功处理實际上,无论是从减少有毒气体还是炮弹制造成本上可燃药筒都比金属药筒优越得多。

对一个军迷来说不知道你有没囿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现代坦克射击完之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那些老式坦克相比,坦克射击后里边堆积的炮弹壳越来越少了甚至有个别型号的坦克在射击完之后完全没有弹壳。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要知道现代坦克火炮的口径普遍在120-125毫米这个范畴,甚至更大;远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坦克火炮的75-105毫米主流口径大得多自然炮弹也要重得多,但是它们发射完之后的炮彈壳又道哪去了呢 原来,这就涉及到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炮弹可燃药筒的广泛应用了从根源上说,可燃药筒的最初构想是納粹德国在上世纪40年提出的准备使用在新一代的88毫米坦克炮身上,但是当时德国人只是完成了初步的理论设计并没有完成实物制造,臸于说投入使用那更是差得很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可燃药筒的相关技术资料都落到了美国人手里后来,美国人在德国人的基礎上继续进行研究于1962年取得突破,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实用的的可燃药筒并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 可燃药筒成熟以后,很快就引起叻世界各国军队的注意尤其是对射击空间比较敏感的装甲兵,更是发现了可燃药筒能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改变本来,自打坦克在1916年诞生算起一直到了60年代,尽管坦克技术已经有了巨大飞跃但是对于射击完毕之后的炮弹壳的处理,半个世纪以来却没有任何变化都是在戰斗中直接堆积在坦克战斗室的地板上,等到战斗间隙再找机会由坦克兵扔出去费时费力不说,还影响坦克兵的战斗动作像坦克兵穿長靴的传统就是防止炙热的炮弹壳烫伤而留下来的。 所以当可燃药筒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能改变弹壳堆积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前景之后各国纷纷投入到了研制可燃药筒的工作中去。如果说以T-62、M-60,豹-1.AMX-30这些战后二代坦克还依然使用全金属药筒的话那么到了T-72/80/90、M-1、豹-2、勒克莱尔等三代坦克之后,药筒已经改为一水的可燃药筒了;当然由于坦克的特殊要求,这些可燃药筒大多是半可燃药筒射击之后仍然会产生金属的炮弹桶底,但是与原来的金属药筒相比体积无疑已经小了很多。而且可燃药筒的普及,装甲兵带来的不仅仅是弹壳成功处理實际上,无论是从减少有毒气体还是炮弹制造成本上可燃药筒都比金属药筒优越得多。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