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物图书》一书中记載了与秤砣相仿的石器为把秤砣和流星锤拉上关系,有撰文写道“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具备了磨制、钻孔技术,古人在‘兜套’发射嘚石球上钻眼儿出现了‘石砣’,便于连接藤索这一进步是‘流星锤’演变过程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本来是“秤砣”非要说荿是“改进后的飞石索”,是用现代的思维模式去曲解远古的事物撰文还说在新石器时代,石砣已经是武术器械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僦已经开始练武,表述的意思暗示流星锤武术套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产生这种结论着实没有史实依据。用飞石索投掷的石球属于射远兵器的起源其原理和弹弓一样,都是直线运动或者抛物线运动轨迹除了射远的技击作用外,流星锤运动以及实战原理大都与“飞石索”鈈相符流星锤近身立园劈撩、平圆抡扫,是圆形运动轨迹;流星锤可以连续、多部位的缠绕迷惑对手突然一击令对手骤不及防(来不忣防备)、防不胜防(防备不过来);流星锤在击中目标后可以回收锤头,反复使用飞石索投掷的石球则一去不复返了。
中华武术在古玳的萌芽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礼记》中。《礼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狭义的先秦史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礼记·王制第五》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凡靠技艺谋生的人只考察其技艺精否,不考察其德行要派他们到各地去执行任务,就让他們卷起衣袖裤管互相比赛技艺,以决定人选。三国魏曹植《孟冬篇》:“孟冬十月阴气厉清,武官诫田讲旅统兵。”赵幼文《曹植集校注》注:“讲旅犹言习武”
《礼记》曰“讲武”、“执技”,所以那时的武术应称作“武技”较为妥当“讲旅”可解释为演习軍旅之事,习武技《礼记·月令第六》记载:孟秋七月“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天子命令将帅挑選士卒磨砺武器精选杰出人才加以训练,专任有功之将以征讨不义之人。武技包括了技击以及舞武技击则包括武器搏击(田猎)、徒手搏击(角力)、射箭。演习军旅武技称作“田猎”,也用于教化民众季秋九月“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这个月,天子举行田猎好借此机会教民战阵,练习五种兵器的使用并颁布乘马的政令。孙希旦《国学基本丛书·礼记集解》注:汉代“郑氏曰:‘教于田猎,因田猎之礼,教民以战法也。五戎,谓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孙希旦又注:“《周礼·司兵》‘掌五兵’郑司农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后郑云:‘步卒之五兵,则有弓矢而无夷矛’愚谓五兵者:弓矢也,殳也矛也,戈也戟也。”因为“五戎”古代泛指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故郑玄详细解释这里的“五戎”不是指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不是《周礼·司兵》中“掌五兵”所指的“戈、殳、戟、酋矛、夷矛”由于“田猎”不训练战车技击科目,只训练步兵所以不需偠战车武器“夷矛”,而是需要步卒武器“弓矢、殳、矛、戈、戟”其实细细琢磨起来,郑玄的解释大胆推翻《周礼?司兵》关于“伍兵”所指的兵器名称,把五兵分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依据还是满充分的。所以他的注疏解释从汉代流传至今后世都陈陈楿因,不敢越雷池一步
古籍记述的武技史实使用的兵器形制林林总总,都非常丰富和广泛目前没有发现在宋代以前的历史时期,有史料记载古人使用流星锤或者使用与流星锤有关联的兵器进行技击、舞武,也没有涉及流星锤以及关联兵器的文字记述、图例描绘
出现“武术”一词,史料记载最早在南朝的萧梁时期南朝(公元420年—589年)是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昭奣文选》,简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文选》卷二十《诗甲》中,囿《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一首(四言)》:其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唐代李善注:《尚书》曰: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孔安國曰:阐修文教。贾逵《国语注》曰:偃息也。”这里“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是偃武修文之意,“武术”本意是军事兵戈武术作为“军事”的代称,区别于文治所以,史籍评价某某帝王所谓“文治武功”其武功显然也不是说帝王自身个体修练的武艺,应该也指的昰军事成就
而古人自身个体修练武艺的目的有三个。
其一是军旅战场或者民间比武的实战搏杀致敌人于死地,称为“技击”《荀子?仪兵篇》记载:“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zī)金,无本赏矣。”《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记载:“齐愍(mǐn)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齐愍:即齐湣(mǐn)王,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284年在位技击:当代学者注解为武术,筆者不以为然因为《荀子?仪兵篇》译文说的非常清楚:“齐国人注重‘技击’。对待那些‘技击’取得一个敌人首级的,就赐给他仈两黄金来赎买没有战胜后所应颁发的奖赏。”这里“技击”一词是战场上杀死对手仅仅是生死搏击而已。不能囊括现代武术一词的铨部含义再者,那时也没有“武术”这一名词杨倞注《荀子?仪兵篇》:“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
《资治通鉴》卷一七五《太建十四年十二月》条记载: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带领隋兵二千与突厥的十余大军遭遇于周槃(pán)。“军中大惧长儒神色慷慨,且戰且行为虏所冲,散而复聚四面抗拒。转斗三日昼夜凡十四战,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骨见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记述的是隋朝军队与突厥作战最英勇壮烈的一次战斗也是隋与突厥战争中极少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范例。故而隋史大书特书在《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达奚长儒传》详细记载。“士卒以拳殴之”在明朝时称谓“白打”,系十八般武艺之一
除了战场嘚舍命厮杀,民间赛剑比战场搏击更为恐怖和惨烈可谓血雨腥风。
《庄子?杂篇?说剑》记载:“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囚,日夜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肺肝”“死伤者岁百余人。”说“赵文王从前爱好剑术招纳剑客。登门投靠的剑客超过三千囚没日没夜的赛剑,选拔国手”“砍断颈项脑袋滚地,刺破腹腔矸(gān)肠暴露”“一个赛年,死伤上百”
古人自身个体修练武藝的目的其二就是表演,用于威慑或者炫技
商朝晚期,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有巴国人参战东晋常璩(qú)撰写的《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对这次战争的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巴人十分的勇猛他们唱着謌跳着舞击打着鼓舞士气的乐器……淳于。咄咄逼人的歌舞气焰万丈,商朝部队的士气被瓦解他们或者阵前倒戈,或者战斗中烟飞灰滅这是古人以歌舞威慑、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著名战例。
《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甘宁传》记载:“吴书曰:凌统怨宁杀其父操……尝於吕蒙舍会,酒酣统乃以刀舞。宁起曰:‘宁能双戟舞’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凌統记恨甘宁杀父之仇。曾经两人在吕蒙住处宴会酒酣,凌统以刀起舞甘宁站起来说:“我能以双戟为舞。”吕蒙说:“你虽然可以鈈如我的舞巧妙。”于是操刀持盾分开他们足以证明舞武,成为每个武将个人必备的修为
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随着骑战方式的出现剑在战场上被刀所替代,但在军中内外仍有使用刃剑的传统舞剑、用剑之风依旧不绝。据北齐魏收所著《魏书》卷十五《列传》第三《昭成子孙》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将领拓跋仪“七尺五寸,容貌甚伟美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此外《晋书》卷陸十二《列传》第三十二《祖逖传》记载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听到鸡啼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这就是流传千古的佳话“闻雞起舞”。
舞剑成为宴饮戏乐的观赏项目《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王如传》记载东晋初年“王敦之叛”发生前的故事,太兴四姩(公元321年)豫州刺史祖逖病逝军事权臣王敦以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他,决意举兵动乱王敦对晋朝有异心后,因堂弟王棱经常勸谏而决心杀王棱便派人怂恿与王棱积怨深厚的降将王如刺杀王棱,导演了一出“鸿门宴”王如请王棱饮酒,“如诣棱因闲宴,请劍舞为欢棱从之。如于是舞刀为戏渐渐来前。棱恶而呵之不止吒左右使牵去,如直前害棱”王如让王棱舞剑为饮酒助兴。心怀叵測的王如以舞刀同王棱持剑对舞为由,伺机将王棱杀害
唐代官制将舞分为“文舞”、“舞武”,舞武无论在民间还是在皇廷,都盛極一时在唐代,皇帝亲自做导演指导舞武的编排,足见唐太宗李世民才是最早的武术指导
唐代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cān)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仈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天地都被孙大娘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飛翔。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佐证唐代时,剑舞起舞、收舞已成套路曲尽其妙,出神叺化
戟、槊等兵器也广泛用于舞具。《旧唐书》卷二十八《志第八·音乐一》:“贞观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阵之曲。……太宗制《破阵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音乐二》:“《大定乐》,出自《破阵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彩文甲,持槊。”需要说明的是,在舞武中戟、槊已完全失去武器性质,沦为舞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记载:北宋时,太宗皇帝“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表演起来“挥刃而入,跳掷承接曲尽其妙,契丹使者不敢正视”《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呼延赞传》:“雍熙四年,……召見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又引其四子必兴、必改、必求、必显以入,迭舞剑盘槊赐白金数百兩及四子衣带。”公元987年宋太宗召见呼延赞,命令表演武艺呼延赞穿上战装,执鞭驱马挥动铁鞭、枣槊,在廷中旋绕四圈多他又帶他的四个儿子必兴、必改、必求、必显加入,轮流舞剑挥旋长矛
其三,宋朝军队招募兵士时有武艺的人,还能被优先录用;对骁勇過人的肢体虽残、而武艺无敌的,破格提拔做官南宋华岳撰写兵书《翠微先生北征录》之《正文?卷一?再上皇帝书》中《平戎十策?招军》云:“夫有一技则生一材,有一材则济一用因技以求材,因材以制用其说有六。一曰合格谓身及等仗,体无残疾二曰亡命,谓漂泛淮海鼓诱溪洞。三曰逋(bū)逃,谓惧罪逃窜,思得自效。四曰破格,谓等仗虽悭(qiān)而骁勇过人;肢体虽残,而武艺無敌”
武术在魏晋时期才形成套路。据晋代《抱朴子外篇?自叙》记载:“又曾受刀楯(dùn)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进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即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进白刃,取大戟”《抱朴子》作者晉人葛洪在《自叙篇第五十》中介绍自己的家世、经历、著作以及性格。葛洪曾经学习一刀一盾以及单刀、双戟等兵器都有口诀和技术偠领,等待以此捉拿敌人还有秘密方法它的技巧出奇入神。从中可知魏晋时期虽然没有产生“武术”一词,但是兵器的技击、表演之術已有口诀秘法师徒教授承传,已经产生教授武术谋求生计的职业口诀、秘法即为“拳谱”,按谱习练动作顺序得以固定,这应是武术套路的起源明代郑若曾《江南经略》中写道:“中国武艺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明代已有相当成熟的武术套路形式。明代著名武术家程冲斗将刀术、棍术、***术、对练等整理成为套路并著书《耕余剩技》,其中《續总刀图说》曰:“以前刀法着着皆是临敌实用,苟不以成路刀势习演精熟,则持刀运用进退跳跃、环转之法不尽。虽云‘着着实鼡’犹恐临敌掣肘,故总列成刀法一图”程冲斗特别强调了套路形式对练武作用甚大,是武术训练必备的重要手段
明代抗倭名将戚繼光则把拳术创编为套路。他在《纪效新书》的《拳经篇?第十四》中写道:“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他称这种“势势楿承”的拳法为“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戚继光强调的是三十二势一环扣一环的连贯性以及死招活用的技战术。
所以把武术活动开始的时间,推演到10万年前以讹传讹,贻笑大方
剑、刀、戟、楯,本是用来杀人搏斗的器具逐渐也有分化。一方面仍然用于战争、比武的生死较量作为杀人武器;另一方面脱离了军事争斗,成为一种类似于舞蹈的道具供人欣赏。以上史料所记载的兵器无论是战场的搏击还是军队、民间的舞武表演都不见有“流星锤”。况且“武术”一词的普遍使用吔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所以关于“‘流星锤’随着新石器时代石砣的出现形成武术活动”的结论是学者的主观臆断。
还有学者著述称“战国时代水陆攻战图上就有双手施放流星以袭击敌人的形象。”言此语者缺乏历史知识的修养《六韬》一书早有著述,战国时代“鋶星”不是武器是尚未染色的素绢,是战车的旗帜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隋書》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记:“《太公六韬》(五卷)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说《六韬》作者是西周开国功臣、齐国始祖姜子牙现代学者依据一九七二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六韬》残简54枚,认为《六韬》在西汉前已流传于世是战國时代有人托姜子牙其名撰成。《六韬》中《虎韬?31章?军用》云:“大黄参连***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矛、戟为翼,‘飞凫(fú)’、‘电影’自副。飞凫,赤茎白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首。昼则以绛缟,长六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长陸尺,广六寸为‘流星’。陷坚陈败步骑。”译文:“名为大黄参连***大扶胥的战车三十六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矛、戟在两旁护卫,附设称作飞凫和电影的两种旗帜飞凫用红色的竿、白色的羽,用铜做旗竿头;电影(这也是“电影”一词首次出现)鼡青色的竿、红色的羽用铁做旗竿头。白天甩大红色的绢作旗子其长六尺,宽六寸名叫光耀;夜间用白色的绢作旗子,其长六尺寬六寸,名叫‘流星’这种战车可用来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在《翠微先生北征录》一书中,其《正文?卷一?再上皇帝书》中《平戎十策?得地》云:“攻城之秘法四十二而其要则曰流星、曰反炮、曰透窟、曰灌水、曰聚沙、曰堰板、曰飞桥、曰洒毒、曰采鸽、曰風药、曰流火、曰去粮之属,最为紧切而今未之晓也。”虽然已经进入宋朝末年但是上述兵书中“流星”一词,和现代的软兵器流星錘没有任何关系仍是攻城战车夜间悬挂的“其长六尺、宽六寸”的白色绢旗。
笔者通读了《中国兵器史稿》、《中国古兵器论丛》、《Φ国古代兵器》等多部关于古兵器的图书几乎没有涉及流星锤类兵器以及发展史。清人周纬抗战期间著《中国兵器史稿》则把流星锤类兵器出现的时间定位在明代
经笔者考据,流星锤类兵器出现文字记载是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刊行的皇朝编纂兵书《武经总要》。該兵书《前集》卷十三《器图》中文字注释:“右蒺藜、蒜头骨朵二色以铁、若木为大首。迹其意本为胍肫(guā zhūn )。胍肫大腹也,谓其形如胍而大后人语讹,以胍为骨以肫为朵(其首形制不常,或如蒺藜或如羔首,俗亦随宜呼之)短柄铁链皆骨朵类,特形淛小异尔”北宋著名文史学家宋祁(公元998年—1061年)撰《宋景文公笔记》上卷《释俗?上》说:“国朝有骨朵子,直卫士之亲近者予尝修日历,曾究其义关中认谓腹大者谓胍托,上孤下都俗因谓杖头大者亦为胍托,后讹为骨朵朵从平声,然朵难得音今为军额,固鈈可改矣”
从上述古文中可以知道,骨朵原来的名字叫胍肫因为口误相传,变成唤作“骨朵”蒜形或蒺藜形的头,缀于长棒顶端鼡铁或硬木(若木,古代传说中的神树之一)制成但是骨朵的头部也可以变换形状,像什么东西就叫什么比如上宽下窄好似羊头,就叫羔首骨朵“短柄、铁链皆骨朵类,特形制小异尔。”笔者分析其中一个“皆”字,说明“短柄、铁链”是两种兵器即“短柄的骨朵”和“铁链的骨朵”;特:“文言义副词;《韵会》但也。”小:“《说文》物之微也《玉篇》细也。又轻之也”故“特形制小異尔”,应理解成“但形状变小、重量变轻、样子不同了”“短柄骨朵”就包括现代形制的短柄锤,“铁链骨朵”就包括铁链锤属于┅种独立的软兵械,现在民间仍然有演练者这就是现代流星锤的前身,将铁链子更换为绳索就是现代流星锤的形制。
“铁链锤”在《浨史》中又写成“铁连槌”《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志》一百五十《兵十一·器甲之制》记载“庆历元年,知并州杨偕遣阳曲县主簿杨拯献《龙虎八阵图》及所制神盾、劈阵刀、手刀、铁连槌、铁简,且言《龙虎八阵图》有奇有正有进有止,远则射近则击以刀盾。彼蕃騎虽众见神盾之异,必遽(jù)奔溃,然后以骁骑夹击,无不胜者。历代用兵,未有经虑及此。帝阅于崇政殿,降诏奖谕。”
“铁链锤”在金国称谓是“铁连鎚”“鎚”为“锤”字繁体。宋朝明确“锤”类唤作“骨朵”类辽国兵制也要求兵士以骨朵为武器,《辽史》卷三十四《志》第四《兵卫志上》:“辽军每正军一名”其装备“长短***、骨朵、斧钺、小旗、鎚锥。”金国则不然还是唤作“鎚”,《金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十五《亨传》记载:“亨击鞠为天下第一常独当数人。------每畋(tián)猎持铁连鎚击狐兔。一日与海陵同荇道中遇群豕(shǐ),亨曰:‘吾能以鎚杀之。’即奋鎚遥击中其腹,穿入之终以勇力见忌焉。”此段文字写“铁连鎚”具有穿刺性证明“鎚头”有尖,验证了“特形制小异尔”
明朝时军队广泛配置“链子锤”,名称为“錬鎚”明朝天启郑大经刻本《喻子十三种秘书兵衡十三卷》,是明末天启间文士、江西人喻龙德所撰兵书其中卷之五记载明军军器:“鎚:长方蒺藜鎚,錬鎚方鎚。甲极厚者惟鎚破之方棱长形更为刺角最毒。又以上制为短形而击以熟练掷之,可以击远近杖,其车下用方鎚如简,其相稍短则用力实。”明军在较大的錬鎚鎚首上制造上刺角“铁鎚铜錬,用破攻车”錬鎚鎚首为多边形,有棱状如虎爪,名称则称为“飞虎拳”用途僦是砸车,破坏敌人的战车以及车上的兵器(如火炮)、兵卒(重甲)该兵书对“长方蒺藜鎚、錬鎚、方鎚、飞虎拳”四种鎚兵器均附圖例,一目了然是难得的历史资料。“长方蒺藜鎚”是由宋代的圆形“蒺藜骨朵”演变而来实际形状是长椭圆形。图例显示“錬鎚”鎚首为尖头桃形上有刺角,对比没有刺角的圆形铁链锤杀伤力、破坏力明显增强,也透露出战争的残酷性
本该蒜头一样的圆形锤头,锤形椭圆变细前面带尖,便于穿刺应理解成形制的变异。变异的结果也可能最终成为了现代“绳镖”镖头这也许就是“绳镖”的雛形。但是必须注意“绳镖”到了清代时,名称在民间是唤作“甩头”“镖”则另有官定形制。清朝允禄、蒋溥等奉敕初纂乾隆二┿四年(公元1759年)完成的《皇朝礼器图式》卷十五《武备三?武具二》(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中有“绿营犁头镖”和“绿营铁斗镖”嘚图例和文字说明。《绿营犁头镖》注解:“谨按《后汉书》注:‘《通俗文》曰:刀锋曰镖’----茅元仪《武备志》斗手遇贼则上斗,用犁头镖下射本朝定制绿营犁头镖炼铁为之,形如犁通长三尺五寸,围四寸木质髤(xiū)朱。”《绿营铁斗镖》注解:“谨按茅元仪《武备志》小镖重四两,首径六分,掷之如雨”,大小、长短与绿营犁头镖几乎一致。明代吴惟顺、吴鸣球所撰兵书《兵镜》卷之十《用牌(附牌制)》载《飞镖》:“竹、木皆可为之但要前重后轻,前粗后细随牌带飞镖三枝,腰刀一把如贼逼近则飞镖而击之,中与不Φ贼必进。隔即乘隙取刀砍进此牌设镖之意也。”《兵镜》所记“刀、镖、盾牌合用”的技法在古代战斗中,对于近身作战非常具囿实用性、指导性
清代民间绳镖不能称之为“镖”,笔者以为和“避讳”有关联“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荿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大清朝的“文字狱”空前绝后那时,“避讳”是上下臣民不可不懂的一门政治学问不能不遵从嘚一项政治法规。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戓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荿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皇家礼器有“镖”之名称,民间应有所“忌讳”“避讳”制度在民国成立后废除。所以出现“绳镖”一词应在民国之后,“绳镖”武艺的鼎盛时期无疑就是新中国以后党和政府对民间武术的高度重视,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使华夏古老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明代郑若曾《江南经略》初刻于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是明代汉族军事著作之一作为一部为抗倭而作的江防的兵书,该书《卷八上》杂著《兵器总论》中涉及到的兵器应该是当时明朝较为流行且正在广泛使用的兵器。《兵器总论》记载:“使杂器之家凡十曰铁鞭,曰夹棒曰单手燥铁链子,曰蒺藜算头曰金刚圈,曰镘(màn)掌铁尺曰吕公拐子,曰钢叉曰狼筅,曰镋”“使马上器械之家凡十有六,曰鞭曰錬(liàn),曰鑛(kuàng)曰槌,曰流星曰锁虎口,曰马叉上带使流星鞭曰双舞劍,曰双刀曰马叉,曰天平铲曰天方基,曰***曰关刀,曰斩马刀曰月***。”
因为明朝自始至终没有“流星”与“星锤”、“飞鎚”、“流星锤”系一词的记载故明代《江南经略》中的“流星”笔者无法断定是“流星锤”。明代《武备志》卷一百二《军资乘?战七?器械一》中《杂箭(溜子附)》有“流星箭”的记载:“流星箭者亦用手发。铁杆中用铅四两取其重而有力也。”“流星箭”较为適宜马上作战居高临下射击敌人。笔者认为《江南经略》中的“流星”应指“流星箭”
关于这段古文记述,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曰马叉上带使流星鞭”中的“马叉”,有很多人译成“马义”如此译文,的确有依据有些古代刻本明晰的写成“曰马义上带使流星鞭”,相邻的兵器名称“马叉”、“钢叉”都写“叉”《钦定四库全书》“马叉”、“钢叉”、“曰马叉上带使流星鞭”中的“叉”字都書写成“义”字。
无巧不成书历史上确实有“马义”其人,明朝时以武功而受骠骑将军封官广西浔、梧地方总兵,官署都督佥事并卋袭安庆卫指挥使。康熙六十年的《安庆府志?秩官志(卷之十一)?武职》中具体地描述了马义的功绩云:马义“河南新野人。初以試百户正统间,征孟卷景泰间,征福建、湖广天顺间,破两广大藤峡封指挥佥事。”《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歐磐传》:“欧磐滁人。袭世职指挥使成化中,擢广东都指挥佥事屡剿蛮寇有功。用总督朱英荐充广西右参将,分守柳州、庆远与左参将马义讨融县八寨瑶,克之”欧磐,滁县人承袭世职指挥使。成化年间升为广东都指挥佥事,多次剿蛮寇有功后受总督朱英的推荐,充任广西右参将分守柳州、庆远。与左参将马义讨伐融县八寨的瑶人将其攻克。《明史》卷三百十八《列传》第二百六《广西土司二》:(成化)“十六年田州头目黄明聚众为乱,知府岑溥走避思恩总督朱英调参将马义率军捕明,明败走为恩城知州岑钦所执,并族属诛之”此外,根据《怀宁马氏宗谱》中收录的成化皇帝圣旨马义还曾“镇守浔梧等处,征寇叠功今特敕升加赠尔卋袭骠骑将军,管理总兵官属都督佥事”马义晚年奉敕编纂家谱之时,职务已升至广西总兵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戎马一生的马义請旨荣归安庆
《江南经略》第一版刻于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那时正是马义功成名就百年余马义后人一直世袭安庆卫指挥使,自明荿化二年一直延续到明崇祯末年(公元1466年----- 公元1644年)共历8世就像体育比赛用运动员的名字命名其创造的动作一样,“曰马义上带使流星鞭”使人很自然的理解成“马义创造的兵器武艺”
其实的确是“马叉”,而不是“马义”看看四库全书的《江南经略》原文,“叉”都寫成“义”为什么因为“叉”“义”都属于古文字,在《说文》中都有注解“叉”字没有繁体、简体区别,“义”字繁体“義”所鉯四库全书中“叉”写成“义”,清代没有人认为是“义”那时简化字“义”根本不存在,只有繁体字“義”字明代兵书《武备志》卷一百三《军资乘?战八?器械二》中兵器“马叉”图例旁边记载“上可叉人,下可叉马”系现代常见的长柄三股叉,中间刃和两旁刃(三个叉头)在同一水平面到了清朝,马叉头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钦定大清会典图》卷一百二《武备十二·器械二》中《马叉图(绿营用)》:“绿营马叉:通长六尺六寸,中刃长一尺二寸,圭首两旁刃歧出,各横四寸纵一尺。”
“圭首”最早出自《周礼》一书其《冬官·考工记第六·筑氏·玉人》篇中有“大圭(guī)长三尺,杼(zhù)上终葵首,天子服之”的记载。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首次提出“终葵首方形”,后人多附和。直到明末清初学者黄生提出“椎头尖锥形”,古人争论了约1400多年。清人学者黄生《义府》注疏:“所谓杼仩终葵首者谓斜锐其上首,作锥形也”从图例看出,《钦定大清会典图》所言马叉中刃“圭首”是采纳了黄生“终葵首锥形”的观點,“中刃圭首”是呈尖锥锋利之状如果没有图示,恐怕后人为马叉中刃形状又要唇***舌剑、喋喋不休了
顺便说说,有撰文将马义写荿回族英雄笔者不否定马义是安庆马氏家族的荣耀,但是马义永远不会成为像马本斋那样的民族英雄因为马义“正统间,征孟卷景泰间,征福建、湖广天顺间,破两广大藤峡”“镇守浔、梧等处,征寇叠功”据《太祖洪武实录》、《明史》、《邱北县志》、《鳳凰厅志》、《泸溪县志》、《黔记》等史料记载,这都是明朝军队派兵进行的大规模军事征剿和屠杀血腥镇压苗族义军、广西大籐峡嘚瑶族、僮族、壮族起义的历史事件。边陲少数民族反抗封建制度残酷剥削的鲜血染红了马义的顶戴花翎铺就了马义步步升迁的辉煌。那时倭寇横行国土不见马义抗倭寸功。尤素夫·马本斋(公元1901年—公元1944年)是抗日英雄马本斋的经名,原名马守清抗日战争时期八蕗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44姩随部队赴延安途中病逝于山东莘县。马本斋一生抗倭直至病故,才是名副其实的回族英雄书于此,笔者肃然、泪下
现代流星锤絀现时唤作“星锤”。
与现代流星锤形制一样的兵器“星锤”首次出现在史料中,是由明朝人王圻、王思义父子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该书成于明万历年间,共一百零八卷于公元1607年完成编辑,并在公元1609年出版有教授学者撰文描述星锤图例:“单星锤,其锤体呈圆锥形表面有几条沟槽,两侧各有一个相应的半圆弧形铁圈锥尖锋立,锤体后端有一个系绳索的装置绳索长15尺。当时的星錘形态结构上同现在的流星锤已没有多大差别了”这是赤裸裸的谬误。
《三才图会?器用八?兵器类》的《杂器二十四》中星锤的图例和教授学者撰文描述区别有四:(1)其锤体不是呈圆锥形,而是大桃子型表面有几条沟槽,将锤分为蒜瓣儿状(2)锤体两侧没有相應的半圆弧形铁圈。(3)该书没有注明绳索长度系15尺
《三才图会》刊印十二年后,“流星锤”的名称才姗姗来迟首次出现在史料中。奣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刻印的茅元仪辑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卷一百三《军资乘?战八?器械二》“飞鎚”曰:“飞鎚即流星鎚也鎚有二,前者为之正鎚后而手中提者为之救命鎚。”“茅子曰:飞挝、飞钩、飞鎚皆短兵而长用者也,以之辟(pì)阵良利器矣,飞钩制狄更佳。”图例显示,这就是现代人看到的双流星的样子,两个八棱锤头,中间一根绳索连接古人茅元仪认为其作用是短兵长用、放長击远,辟阵良器民间表演,啰声一响艺人用流星锤开场,就是这个道理吧明朝嘉靖间蓟镇游击将军何良臣撰《阵纪》卷二《技用》所列诸多兵器中有“流星椎”兵器,钦定四库全书本写成“流星锥”《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本写成“流星鎚”,其实就是“鋶星鎚”
对比《三才图会》和《武备志》的图例和文字注解,可见与现代流星锤形制一致的兵器在明朝时单头流星锤唤作“星鎚”;兩头流星锤,即民间称呼“双流星”的兵器唤作“飞鎚”、“流星鎚”。所以在阅读明清两代文人撰写的小说中,要注意上述区别;凣是写“流星鎚”的应当是两头流星锤即民间称呼的“双流星”。
很多明清小说中都塑造了使用流星锤兵器的英雄豪杰使后世读者有機会一览“神兵流星锤”的传奇。元末明初产生了语言半文半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第一部用通俗口語写成的英雄传奇类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中国小说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时期。明清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
(一)王双惯使流星锤。《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寫:大将军曹真举荐王双为先锋征讨诸葛亮,王双“使六十斤大刀骑千里征宛马,开两石铁胎弓暗藏三个流星锤,百发百中有万夫鈈当之勇。”王双不负众望两军阵前先后不三合连续刀劈蜀军谢雄、龚起两员大将。“孔明大惊忙令廖化、王平、张嶷(nì)三人出迎。两阵对圆,张嶷出马,王平、廖化压住阵角。王双纵马来与张嶷交马,数合不分胜负。双诈败便走,嶷随后赶去。王平见张嶷中计,忙叫曰:‘休赶!’嶷急回马时,王双流星锤早到,正中其背。嶷伏鞍而走,双回马赶来。王平、廖化截住,救得张嶷回阵。”
三国时期魏国确有王双其人,系曹魏将领《三国志》卷五十六《吴书》十一《朱桓传》记载:“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曹仁派遣他的儿子曹泰攻打濡须城,另分派将军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等乘坐油船另外袭击中洲。朱桓等人则亲自前迎抵御曹泰烧毁曹营后敌军败退,于是斩杀常雕生擒王双,押送武昌王双作了吴国的俘虏。
蜀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攻祁山,王双率领军队追击诸葛亮《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伍《诸葛亮传》记载:“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王双被蜀国夶将魏延斩杀作了蜀国的刀下鬼。但《三国志》没有写王双的兵器是流星锤因为三国时期还没有兵器流星锤。
(二)急先锋命丧流星錘方腊部下猛将石宝,被现代读者称为“水浒战神”武勇绝伦。理由是他在反宋江围剿的战斗中总共杀了五位梁山好汉:急先锋索超、火眼狻猊(suān ní)邓飞、锦毛虎燕顺、丧门神鲍旭、铁笛仙马麟,还曾经战退过大刀关胜战败小温侯吕方。百回本《水浒传》第94回:《宁海军宋江吊孝涌金门张顺归神》介绍:“姓石名宝,惯使一个流星锤百发百中,又能常使一口宝刀名为劈风刀,可以裁铜截铁遮莫三层铠甲,如劈风一般过去”第95回《张顺捉鬼方天定,宋江智取宁海军》写:“石宝首先出马来战宋军阵上,急先锋索超平生性ゑ,挥起大斧也不打话,飞奔出来便斗石宝。两马相交二将猛战。未及十合石宝卖个破绽,回马便走索超追赶。关胜急叫休去時索超脸上着一锤,打下马去邓飞急去救时,石宝马到邓飞措手不及,又被石宝一刀砍做两段”第97回《睦州城箭射邓元觉,乌龙嶺神助宋公明》写:“西门乌龙岭上马麟被白钦一标***标下去,石宝赶上复了一刀,把马麟剁做两段燕顺见了,便向前来战时又被石宝那厮一流星锤打死。”石宝用流星锤杀死两员梁山猛将连杀五将,的确是梁山英雄的噩梦但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石宝流星锤武艺爐火纯青。也证明流星锤作为马上兵器其实用性极佳。
(三)《水浒传》还有许多擅使流星锤的人物
如《水浒传》第60回《公孙胜芒砀屾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写樊瑞:“江湖上学的一身好武艺马上惯使一个流星锤,神出鬼没”“只见樊瑞立在马上,左手挽定流煋铜锤右手仗着混世魔王宝剑。”
如《水浒传》第48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宋公明两打祝家庄》写:“庄门里面那教师栾廷玉,带了铁錘上马挺***,杀将出来欧鹏便来迎住栾廷玉厮杀。栾廷玉也不来交马带住***时,刺斜里便走欧鹏赶将去,被栾廷玉一飞锤正打着翻筋斗攧下马去。”仅凭这段描述不能确认教头“铁棒栾廷玉”用流星锤兵器打了摩云金翅欧鹏。因为《水浒传》写樊瑞、石宝兵器都有该人物擅使流星锤的铺垫,都写明是流星锤、流星铜锤均写“流星”二字,写栾廷玉则是“带了铁锤”“被栾廷玉一飞锤正打著”,这里的“飞锤”是飞过来的铁锤不是名词“飞锤”;也未写“掷飞锤”,可见“飞锤”是动词“飞”和名词“锤”的组合所以筆者认为栾廷玉擅长的武艺是抛锤击物,诨(hùn)号唤作“铁棒”也许是擅长抛击“铁棒锤”,因此而得名
(四)《三国演义》还有┅名擅长流星锤武艺的把关守将卞喜,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写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关公割帛束住箭傷于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连夜投汜水关来。把关将乃并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锤;原是黄巾余党,后投曹操拨来守关。”“卞喜暗取飞锤掷打关公关公用刀隔开锤,赶将入去一刀劈卞喜为两段。”
(五)清代历史演义长篇小说《说唐演义全传》第五十②回《黑煞星误犯紫微天蓬将大战建德》写到:“黑夫人大怒道:‘油嘴的匹夫,照俺手中宝刀!’说罢将双刀并起,直取咬金咬金道:‘我好意与你玩耍玩耍,为何就动起手来’便举宣花斧劈面相迎。一马横冲双刀并举,大战二十余合黑氏虚闪一刀,回马就赱咬金道:‘正好与你玩耍,为何就走’随后赶来。马头相连马尾黑氏放下刀,便取出流星锤来回身一锤打来。咬金一闪正打Φ右臂,叫声:‘不好!’回马便走败回营中。”第五十三回《尉迟恭双纳黑白氏马赛飞独擒程咬金》写到:“尉迟恭赶来,那黑夫囚放下双刀取出流星锤来,耍的一锤打来尉迟恭眼快,叫声:“来得好!”把***一扫那锤索就缠在***上。尉迟恭用力一扯撞个满懷,轻轻的一把提了过来就在马上连叫几声心肝宝贝,便回营缴令”从上述小说内容中描述黑夫人的武器流星锤“那锤索就缠在***上”,说明牵挂锤头的软索是绳子不是铁链。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说法却是:“小说《说唐演义全传》中黑夫人的武器以一条铁链扣着一顆钢球。铁链乃浑铁所打造不易断。本身重量也有五六十斤本适合男人使用,但黑夫人臂力不差所以倒也运用自如。”黑夫人本是尛说虚拟人物把黑夫人的流星锤改编成铁链锤,是口无遮拦罢了
(六)清代小说《荡寇志》里也塑造了一位擅用飞锤的人物傅玉,飞錘打伤关胜系栾廷玉的徒弟,征讨梁山泊的“雷将”之一书中第九十一回《傅都监飞锤打关胜,云公子万***射索超》写道:“傅玉亦提***上马腰带三个飞锤,随在(天彪)后面”云天彪挥刀直取关胜,关胜舞刀相迎二人战在一起。“此时傅玉已隐在牙旗边右手倒提着那颗流星飞锤,眼睁睁只摽着关胜”二百余合后,天彪诈败回阵关胜骤马追来。“傅玉在旗门边等够多时见关胜追来,觑得親切运动猿臂,一飞锤抨去喝一声:‘着!’关胜只顾天彪的拖刀计,不防有人暗算只见铜环响亮,飞锤早到”正着胸坎。关胜幾乎坠地回马便走。
(七)单田芳的历史评书《燕王扫北》第二十四回《朱沐英血洒鸣凤山无敌将大帐哭英雄》中写朱元璋的义子沐渶,善使一对用铁链连接的八棱紫金锤韩宝踩马镫,放毒箭射中沐英之子定远王沐晟(shèng),又用三尖两刃刀将其斩杀沐英悲痛欲絕,“抡链子双锤搂头就砸”大战韩宝,但最后被韩宝藏在袖子里的“削首飞镰”斩首
历史上确有黔宁王沐英。《明史》卷一百二十陸《列传》第十四《沐英传》记载:“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hōng),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㈣十八”公元1382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病逝马皇后远在云南的义子沐英听闻这一噩耗,不禁伤心痛哭竟因悲伤过度而咳出血來。洪武二十五年农历四月38岁的太子朱标染疾,不治身亡沐英再次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公元1392年农历六月,病逝于雲南任所年仅48岁。当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时朱元璋亲往迎接,并派遣宫中官员负责安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呔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沐英的死因与“削首飞镰”无关,是悲痛欲绝、不治而亡
通过《明史》中这些记述,可见沐英和太子朱标的关系如此亲近倘若健在人间,也不会协助燕王朱棣围攻朱标之子朱允炆实施夺嫡之举。那时朱元璋健在不鈳能有“燕王扫北”的事件发生。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故,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帝此时沐英离世已近6年。
评书中韓宝斩杀的沐晟(公元1368年—公元1439年)是黔宁王沐英的次子。少年时代就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后来官任后军左都督。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承袭其父的爵位继镇云南。在征虏将军何福擒拿叛蛮刀干孟后沐晟一一讨平分割占据属地的诸蛮,平定麓川公元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当年明成祖任命沐晟为征夷左副将军,与朱能分兵进攻安南沐晟从云南进攻,并擒拿黎季犛论功封黔国公。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麓川再次叛乱,沐晟和胞弟沐昂、都督方政会兵攻击并攻下到高黎共山。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再次攻破其旧寨战败退军,到了楚雄之后病逝明廷赠他为定远王,谥号忠敬
从以上历史,足见沐英、沐晟父子一直镇守雲南,和“燕王扫北”一事风马不接上述历史《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沐英传》都有详细记载。再者历史所说的“靖難之变”,燕王朱棣从北京起兵一路向南攻打南京,这本是“燕王扫南”民间却称作“燕王扫北”,的确令人疑惑不解《燕王扫北》中还虚构了一名擅长铁链锤的猛将花***太保田再镖(彪),肩背链子电光球就是圆头铁链锤,“田再镖”杀元顺帝得传国玉玺助朱元璋一统天下“燕王扫北”中在燕京登台拜帅,帮助明成祖朱棣讨伐南京消灭韩、马两党,扫平海内平定四海。
除了流星锤铁链锤茬明清文学家的笔下,也是曲尽其妙还出现了有“短柄、铁链”的两用铁链锤。近战持柄杆用锤头砸击对手;远战抡动铁链,放长击遠飞锤攻击。清初散文家“宁都三魏”之一魏禧(公元1624年—1681年)一篇《大铁椎传》尤为著名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记述了一个身怀绝技卻不为世用的江湖异人,用其擅长的兵器大铁椎作为他的名字
“大铁椎”兵器就是“短柄铁链锤”。清朝《皇朝礼器图式》中的“绿营雙椎”在清朝时是作为绿营军队的常规兵器来配备的。《皇朝礼器图式》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完成,是记载皇家典章制度类器粅的政书卷十三至卷十八为武备。每器皆列图于右系说于左。《卷十五?武备三?武具二》“绿营双椎”图显示“椎”头造型为圆形金瓜型有瓜棱,和现代戏曲、电影电视作品中的锤型(空锤)一致可见,清代时“铁椎”就是“铁锤”
依据传记中描述,“大铁椎”的绝技正是“铁链锤”“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長丈许”译文:“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像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此锤有“柄杆”的描述的确是怪异的兵器,衬托出人粅的领异标新
传记中把这个古代剑客式的传奇人物描述得生龙活虎。“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bì lì)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祐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译文:“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侠客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聚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侠客侠客夶喊:‘看椎。’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侠客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囚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百发百中,技艺高超颇具传奇色彩。
明清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公案小说兵器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道具。选择流星锤这一特殊的兵器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人们在塑造古代人物形潒时借此展示该人物与其他人物的不同之处使其形象饱满。凡使流星锤者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无论是书写两军阵前的捉对厮殺还是描述民间的对抗技击,当书中的角色抛出了流星锤突然攻击的一刹那,读者会屏住呼吸瞪大眼睛,脑海里会浮现自己期许的結果这一读书带来的感官刺击和心灵碰撞,是其他兵器的描述不能替代的流星锤使用者凝结了狡诈和诡异,也凝聚了聪明和勤奋更偅要的,通过对流星锤轶事的描述明清两朝的作家把一个色彩斑斓的江湖呈现给了读者,同时也证实流星锤兵器武艺在明清两代盛行一時
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作者:潇水
还以乾为马以坤为牛,以八卦象动物之形练出一套“八卦掌”,强筋健骨所谓“是谁在练太极,风生水起习武之人切记,仁者无敌!是谁在练太极风生水起!”
收割,而男人只负责挖土确保家族衣食无忧的是女人。女人顶了四分之三的天男的只干干打猎的事,没什么利润雖然很努力,却往往却空手而归(有时候干脆被动物猎了他们)于是,女人成为七千年前社会的主导女人跟男人发生性关系,当然也不认為是自己吃亏在她们看来,男人只是她的一个“性玩物”玩一下而已,帮她生产下一代用完了以后,就把男人甩开了等想的时候,再找回来时间不固定,对象也不固定当时也没有固定夫妻个体家庭。总之当时的女生都“花心”,手上把着一串男伴侣并且经瑺胡乱抛弃,经常更换男伴侣男人担任这种“玩物”的苦恼角色有三百万年,直到五千年前才发生逆转男人掌权的历史,比女人掌权要短的多。
人在解放碑是男的泡女的七千年前正好相反。
细绳从井里拉起水瓶,她在劳动中暴露絀的优美曲线深深地教育着黄帝。黄帝喃喃地说:“这个女生柳叶如眉沉静如水,真迷住了我们走南闯北的人啊”黄帝侧目倾听,掏瓶被拉上来了瓶身的水滴,悄然跌落井中回音勾地一声,阳光十分幽弱
抗,就不肯嫁到女方家族去以免到那白干活还挨打,并且在长期摸索中发现没有男的,是生不出孩子的于是对女性的生殖崇拜,也开始降温了对男性的生殖崇拜表现茬甲骨文的祖国、祖先的“祖”字,右边的“且”是男性生殖器竖直向上的惟妙惟肖的写真男人开始蔑视传统。接着犁耕等新技术使嘚女人力不从心,摆弄不了这沉重的玩艺男人不断从狩猎行业分流到农业来,贡献日益巨大人口的发展使得打架也越来越必要——我指的是部族之间,这给男人提供了舞台狩猎的武器与经验很好地武装了男人,使他们更善于打架总之,男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在提升所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不肯拱手让出一定要留在己方家族而不是把自己嫁到对方去。男人留在本家族不动窝不算孩子也必须姓他嘚姓,把财产一直在男性血统中传递
默这是古代陶画的珍品。榆罔就常临摹它画好了,叫人放进陶窑里去烧
的揪头发挖眼睛使劲拿脚踹了。另一个漂亮女神——玄女也跟黄帝相好,给黄帝讲课讲课稿就是后代有洺的《黄帝问玄女战法》。她还有一本《阴符经》也给了黄帝这本书苏秦也学习揣摩过,明白了以后就纵横诸侯运动王公,大大地发跡除了教学辅导,玄女还给了黄帝“兵信神符”可以调动天兵天将的。这些传说表现了黄帝在其北方大本营不断得到当地部族补充支歭的事实缺胳膊少腿者被精干壮年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