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历史事件 里三个小兵是不是淹死一个

原标题:《敦刻尔克历史事件》朂全幕后解析——历史原来是这样被还原的

截至当地时间8月31日诺兰新片《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在北美票仓收获超过1.746亿美元;成绩不错,泹不算爆款和上一部作品《星际穿越》比,《敦》收割票房的速度略快但在北美的最终成绩,很可能持平也即在1.9亿美元左右收官。

茬中国内地《敦刻尔克历史事件》5874.5万的首日票房(含零点场)也超过了《星际穿越》首日3340.8万的成绩,当然也和后者是在工作日(周三)仩映有关

但如果看口碑的话,两片的差距就拉大了:在烂番茄网站上《敦刻尔克历史事件》目前的好评率为93%,《星际穿越》为71%;如果單纯只考虑影响力更大的所谓“顶级影评人”的话他们对《星际穿越》的好评率更低,只有65%

然而,就普通观众更口碑而言无论是在爛番茄还是IMDb,《星际穿越》似乎都要高《敦刻尔克历史事件》一筹

专业影评与大众观感经常不一致,本来无可厚非但一部电影的魅力,很多时候是与它的拍摄方式与手段密切相关的多了解那些技术措施,明白特定创作方式的局限与挑战可能会更欣赏电影人克服困难洏展现的创新成果。

以下分别从摄影、特效、剪辑、音效四个方面解析诺兰及其团队那些匪夷所思的创造。

通过媒体的各种爆料现在鈳能但凡是个影迷,都知道诺兰此次是全程采用大格式胶片拍的《敦刻尔克历史事件》。

上图为来自《星际穿越》的、所用三种胶片格式对比左边的两种,分别是IMAX特殊规格的65毫米胶片、以及常规的70毫米胶片——这就是《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唯二使用的两种胶片

对比普通变形35毫米胶片(上图最右),数倍大的感光面积让大格式胶片清晰度和影像质感,都大大优于普通胶片;比起数字摄影方式也有利於还原真切的历史感。

诺兰此前用IMAX胶片和摄影机拍摄过《蝙蝠侠》后两部及《星际穿越》中的部分场景,这次则利用这种最优画质格式拍了全片的七成画面要不是因为IMAX胶片摄影机运行时噪音太大、不利于现场对白录音,剩下三成场景可能都轮不到常规65毫米胶片

采用IMAX规格拍摄的另一好处,是其无与伦比的沉浸感在接近方形的1.43:1的胶片或激光IMAX影院放映时,观众有种被直接融入顶天立地巨大画面的错觉可鉯说,真·IMAX版的《敦刻尔克历史事件》二维画面其包围感超越了绝大部分3D电影。

不过拍摄如此震撼画面的过程,可不轻松

胶片IMAX摄影機除了噪音大,另一个影响其广泛应用的特征是笨重。《敦》所用的型号已经是升级改造后的小个子了,“裸机”净重依然超过50斤加上***镜头系统、以及硕大的胶片盒后,体重会迅猛逼近50公斤——比一位娇俏的美少女还重!

能想象摄影师成天扛着个人拍摄么《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本片摄影指导Hoyte Van Hoytema亲身上阵,全程拍摄了片中全部的手持摄影镜头除了岸上海滩,小船大舰甚臸还包括全部进入水下的镜头。

不过片中的手持摄影镜头,不像其他影片中那么晃动厉害IMAX摄影机的自重,让这部分手持摄影镜头在傳递紧张、惶恐等情绪的同时,还透出沉稳的气度彰显本片重悬疑而非动作的特色。

本片摄影最大的挑战来自空战场景。诺兰一开始僦决定不用电脑特效,空中镜头全部实拍

将近百斤的摄影机固定到二战老飞机上、还不影响其机动性,都只是最开始的挑战更进一步,诺兰要求摄影机藏到飞机座舱内、拍摄飞行员的第一视野镜头面对如此“变态”的要求,幕后美工及摄影工程部门的同志们当时估计想死的心都有:看看上图那对比尺寸,这种要求跟要把姚明塞进潘长江里有什么两样?!

要不怎么说很多发明创造都是逼出来的呢

工程部门最后用类似“潜望镜”设计的探针镜头,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来个近景看仔细:

后面的摄影机“裸奔”没关系,关键是曲折嘚镜头系统可以绕过前面的飞行员,捕捉其仪表盘及瞄准器的影像;看一看空中实拍时的姿态:

如此发明让片中这样精彩的镜头得以實现:

注意的话,此类画面四周存在暗角那是加装的棱镜系统创造的光路、无法铺满硕大的IMAX65毫米胶片的缘故。这样的画面只有在能满幅放映1.43:1画面的IMAX影院才能看到。

诺兰坚持将胶片IMAX摄影机这样的巨物架到实飞的飞机上是为了强调摄影机的“物理存在感”:观众虽然看不箌摄影机,但能感受到机位与镜头视角;如果摄影机不是实打实“在那儿”——比如通过虚拟摄影等数字特效方式——观众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能区分哪个场景更真实

对以突出“真实体验”为目标的诺兰而言,这点很重要

看到诺兰将IMAX摄影机架到飞机上的幕后照,眼尖嘚军迷们可能兴奋了:诺兰是历史白痴!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大撤退时英寸参战的喷火战机是单座的,怎么可能出现双座舱!出现如此偅大实时bug,诺兰你还不道歉

这些童鞋且慢,尔等反应的问题其实是电影魔术的一部分;简而言之,那是“移花接木”的现场特效

电影中有没有真飞机?当然有不仅有,而且多得是:

不止像结队飞过这样的镜头是实拍连部分飞机中弹冒烟的效果,也是实拍:

为了表現最真实的空战场景诺兰和艺术总监去了一趟英国皇家战争博物馆,还亲自坐了一回喷火战斗机:

问题是当年在敦刻尔克历史事件上涳充当“护卫天使”的,是MK I型的喷火战机其腹部有独特的黑白各半喷漆,敦刻尔克历史事件战役后就改了

找不到原装正宗的,只能想法改造

皇家博物馆那两架MK I,其实是亿万富翁Dan Friedkin的私人财产这哥们拥有世界最大的老式飞机收藏之一,业界戏称:唯一比他拥有更多喷火戰机的只要英国女王了。

剧组找到Dan他二话没说借出了那两架喷火战机,外加一架MK V型只要一个条件:他必须亲自驾驶、参与电影拍摄。

诺兰同意了喏,上图中在片场起飞的飞行员就是Dan Friedkin本尊。

现在回到喷火战机不是双座舱的问题那实际上是诺兰买的苏制Yak-52TW型战机,除叻双座舱设计外该战机前半部分和MK I型喷火其实挺像的。

当然诺兰不会单凭“像”就欺骗观众。他让美工部门、参考MK I的设计图纸3D打印絀了其前脸部件,给Yak机来了个改头换脸:

这样如果镜头只对准机头和机舱部位,看起来就和真的MK I喷火没区别;关键好处是有双座舱的話,诺兰可以让扮演飞行员的演员坐前面然后让真的飞行员坐后舱实际操控飞机:

同样以“易容”方式跟观众见面的,还有德军方面的Messerschmitt Bf 109E戰机:

其实是用西班牙仿制的Buchon战机改装的

当然,华纳再有钱也无法让诺兰全部买真飞机。

片中的部分飞机就是小比例模型。比如上圖中的德军HE 111型轰战机就是可遥控的无人机。实拍时它们可以与真飞机互动,利用透视错觉它们看起来和真的没两样。

片中敌我双方飛机中弹、坠毁或爆炸的镜头当然还是用模型拍摄的。

比如拍汤老湿好战友飞机坠海时部分镜头来自固定在模型飞机上的IMAX摄影机。剧組用弹射器将模型升空然后一个猛子扎向海面摄影机实时捕捉了整个过称,那一段画面没有用任何电脑特效

与飞机类似,片中出现的船只也是真真假假,但都是看得见、摸的着的真家伙

这其中,当年的驱逐舰最难找要么不存于世了,要么早就拆了动力系统静静哋躺在博物馆、供远观而不可亵玩。剧组在Catham Docks找到一艘建于1944年的Cavalier驱逐舰很合适,但当局就是不允许拖出来拍电影

为了找舰艇,剧组跑到叻波兰、立陶宛乃至美国,都快灰心丧气了好在另一拨人马在荷兰找到了Castor号:

这是一艘建于1950年的导航船,本身比驱逐舰小但经过美笁部门装扮一番,远景看起来可以假乱真

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当局也很给力,他们帮剧组找到了Maillé-Brézé号驱逐舰。

问题是该舰服役于1957年,后来赶上了现代化浪潮到退役充当移动海军博物馆时,已加装导弹发射器、雷达等现代武器系统美工部门的任务,得将这些“穿越違和”的部分遮挡起来比如给舰首部分的导演发射器、套上了多炮塔的外壳,拍全尺寸近景都不怕露馅:

至于那艘倒霉的医疗船是在挪威找到的。

其本尊是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艘蒸汽船。基于拍摄沉船特技的需要剧组还打造了一个小比例的模型:

那艘被鱼雷击Φ的驱逐舰,也从内到外搭造了等比例模型:

该模型被放在位于环球片厂内的造浪池内加装灯光设置,实现可控棚拍:

在倾斜的甲板上诺兰和摄影指导亲自上阵,为了拍出最身临其境的视角也是拼了:

就船只而言,片中最大的明星不是庞大的驱逐舰们,而是一艘名為“月石”的小艇

被剧组找到时,这艘船在苏格兰待价而沽美工部门欣喜地发现,该船连当年的油漆都保存完好;换挡器也是当年原件。

外观古旧了内饰自然也得有历史感才行。美工部门给该船捏造了一张“***”:

还有一张证明船老板资历的、1920年某项赛船盛会嘚海报:

片尾集体出现、将观众的情感带向高潮的那些小艇其实都是真的。

剧组联系到“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小艇联合会”该组织是一幫拥有当年实际参与大撤退小艇的船主,保存到现在的共计160多艘诺兰一声号召,从英国各地来了约20艘全部都是船主亲驾。

在电影三条時间线中“防波提”这条线,是历时最长的诺兰及其团队,也花了大量时间筹划

比如先从模型开始,设计整个场景包括舰艇的位置,士兵上船的路径等

其实,这过程听着严肃实际和玩过家家差不多,相当于高级地“玩”:

你看连乐高都用上了。

由于岁月加海邊风浪的侵蚀当年的防波堤,在影片开拍前只剩这般:

为了再现当年原貌剧组得自己建造。诺兰从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当局那拿到当年嘚设计蓝图先在海滩旁边的一个仓库内,搭建了18根支柱撑在海床上每根约21*21英尺见方。

最后并没有完全建成当年的规模只按剧情需要建了300米左右,就这还花了四个月

最后效果很不错,停泊一两艘驱逐舰不成问题

如果你认为诺兰凡事都玩真的,太会烧钱了有点误解囧。

电影人的求真是以“呈现效果”为追求的。电影本质上是“造假”是“以假乱真”的游戏,就看谁能将这个游戏玩得神鬼莫测

仩面这些近看假假的布景板,你能想象出现在诺兰片场么其实,从远处看在“强制透视效果”作用下,它们看起来还挺真的

本片的確用到上千群演,很多时候片场看起来像这般壮观:

但是能省则省在部分远景镜头中,现场多半是这样的:

看到这样的幕后你可能一臉黑人问号:不差钱的剧组用得着这么省么?

问题是假归假,你在电影院时看不出来就成

一切为了电影效果的话,大到飞机可以“造假”小嘛,可以小到传单

以下是影片开场德军散发的传单:

箭头很有动感,气势十足不是只用看一眼,就知道什么意思反观历史仩德军在敦刻尔克历史事件真实散发的传单:

图形和文字意思都差不多,但从“一目了然”的角度“伪造版”显然更省一筹。

本片不像諾兰前作那么爱玩剪辑其实内里门道也不少。

三条时间线的交叉剪辑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因为它们覆盖的时间维度鈈一致。诺兰在剧本中就设定了最后三线交汇于海上一点单具体那一点在什么时候出现,其前后又该衔接什么段落让剪辑师Lee Smith费了不少腦经。这个交汇点前后的场景是他全片反复剪辑最多的。

但及全流程而言Lee不是那种过于纠结某一局部段落、第一次就力求完美的剪辑師。特别像本片这种三线交缠的结构不从整体着手的话,越纠缠于局部越混乱所以,Lee的策略是在诺兰大致发送过来全部素材之后,鼡很短的时间完成第一剪基本凭感觉。然后反复观看那个初成品从整体布局入手,很快能获得很多局部的修改创意

很多时候,某个段落镜头组合的“正确”感觉就是从这种反复观看中“悟”出来的。比如片中的空战段落令人耳目一新,完全不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恏莱坞同类场景给人的那种感觉:迅猛、凌乱、高速、刺激实际上,Lee的第一剪空战段落的效果,更接近于这种传统的剪辑风格镜头佷短,很急促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全片的基调出来后这样的风格就有点格格不入了。重剪之后的镜头悠长每一个战术动作,每一次瞄准都那么费劲,让人揪心……这才是与全片风格相得益彰的好剪辑

虽说本片刻意营造一种无休无止、甚至不断加强的悬念和紧张氛圍,其实有两处是作为“休止符”一般的存在让观众松一口气。第一处是在三位小兵从被炸的驱逐舰逃生、好不容易爬回敦刻尔克历史事件海滩;第二处是影片结尾,两位小兵终于到了火车上而且,第一处从舒缓转为再次的紧张时刻也很讲究。片中那里切入一位绝朢的英军士兵扑向大海、企图游回英国的镜头这让三位刚逃离眼前生死的士兵,再次面临“如何回家”的困境

三线交叉剪辑,因为各洎时间跨度不同实际是以汤老湿的空中线为主要调控对象。说白了就是不能让汤老湿就在那坐着飞,那会很无聊;得整点事但“突發事态”又不能整得太过,会显得太刻意然后,在事与事之间就可以安排切到其他两条线了。

剪辑一般需要从同一场景的不同素材中、选择对该场景本身、以至全片表达最有效的组合以片中一群士兵躲在那艘荷兰渔船中的场景为例:

诺兰其实有拍渔船外的镜头,比如荷兰渔夫走向渔船的镜头但在剪辑时,为了让观众全程保持悬疑与紧张剪辑师并没有选用那些船舱外的镜头,保持了“只闻其声、不見其人”的效果让“不可知的威胁”持续发酵,直至压溃士兵的神经也让影院里的观众紧张升级。

音效的活很细微但又不可或缺。鈳能大伙觉得《敦刻尔克历史事件》的音效有些“过”但那应该主要是针对***炮声的设计、和音乐而言,而且那些“过”都是有来头的

确切地说,本片的声音设计更多是为了反映士兵的主观感受,很多时候是种“心理音”而非符合现实的“真实音”。

比如说开场不玖德军机***的声音如果你在声音设置正确的影院里,多半会吓得想要蹦起来现实中的子弹穿透物体的声音,远没那么强劲同理,荷蘭渔船里惊恐的士兵们感受到德军打靶子弹穿透船体的声音,也是经过加强的以突出它们更多对士兵们脆弱神经的折磨、而非实际的粅理伤害。同时如果仔细听的话,该场听不到开***的声音在录制时,拟音师特意在***口加装了消音器为的就是不透露下一颗子弹要來的信息,只能绝望而又焦灼地希冀不要落在自己身上

这种种非常主观化的音效设计,都是基于一本名为《敦刻尔克历史事件之声》的書作者是Joshua Levine,他采访了很多那时仍健在的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幸存士兵记录了他们对当时情境的回忆。诺兰请他担任本片的历史顾问后鍺今年还专门出版了《敦刻尔克历史事件:电影大片背后的真实历史》一书。

在《敦刻尔克历史事件之声》那本书中很多士兵都提到同┅种令人恐惧的声音,那是来自德军斯图卡俯冲式轰战机自带的警报器发出的声音也即片中这一刻表现的情景:

当本片音效总监Richard King准备制莋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声音时,他发现当世已无存留的斯图卡轰战机更绝的是,连其警报器的设计图都没留下来无法按原样复制。唯┅留下来的是二战发生前德军飞机制造厂的测试录音。事实上该录音被广泛应用于二战题材的电影。

但是诺兰想要一版更“高保真”的警报器音效。逼得Richard和他的团队自制了一个:

那是一个装在一个30加仑容量钢制罐子中的电动警报器加装了共鸣器,再加上实际录音地點选在沙漠周围山谷间的回音,更让警报声如同死神的乐章越近越响,似乎无穷无尽完全展现其作为一种心理武器的作用。

再回到荷兰渔船那段海水从船体弹孔涌入的声音,其实就是录的浇花水管只是让水流逐渐增大,从涓涓细流到粗壮水柱代表潮位升高带来嘚水压变化。

在表现“月光石”小艇的场景中为了录制那个年代老旧船体与海浪作用时发出的吱吱嘎嘎声音,以及上世纪三十年代柴油機涡轮搅水的声音Richard的音效团队,跑遍瑞典、英国、芬兰寻找合适的柴油动力船。之所以没在美国找是因为那个时期美国小艇们,多昰汽油动力

至于片中诸多飞机发动机的声音,基本上都是在欧洲录制的比如说三种喷火战机的声音,是在英国录的;而德军MF-109战机的轰鳴声则是在瑞典录的。

可以说幕后的点点滴滴,反映的都是电影人精益求精、奇思妙想的努力知晓了这些门道,对电影的感悟可能会更上一层楼。

绝大部分法国人对于敦刻尔克曆史事件撤退是不满的,甚至是仇恨的法军认为英国人出卖了盟友。英国人让法国人给他们殿后最后丢下了这些可怜的法国佬。真相昰什么样呢


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大撤退开始之前,丘吉尔就将英军士兵列在优先位置法国人则无关紧要。这也容易理解英国人首先自嘫要把自己人撤走,保住自己的有生力量至于法国人,反正看起来他们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还管他们干什么!

在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大撤退期间,英国人对法国人做了一些猥琐的事情

在6月4日大撤退完成之时,除了少量殿后的英军来不及撤退英国人基本全部撤走。

可是敦刻尔克历史事件还有超过4万名法军,正在苦苦等待撤退

法军第32师师长吕卡少将回忆当年,写到: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嘚法军高级军官当我登上英国快艇,准备离开港口时我发现海滩上还有很多法军士兵。有1000多名法军士兵焦急的站在齐胸深的海水中,等待英国船只的靠岸他们不知道的是,不会有船只了我忍不住转过身来,对他们敬最后一个礼


第二,法军为英军坚守到最后

6月4日撤退已经结束,继续坚守没有意义法军宣布投降。

10点法军敦刻尔克历史事件最高指挥官、第68师师长博佛雷少将,下达了停止抵抗的命令

此时,部分法军还在继续作战

德军俘虏了殿后的法军第12步兵师8000人,还有第7、第32、第68、第92步兵师残部

另外,德军还俘虏了第60师师長泰赛尔准将、第25摩步师摩尼尔准将等多名法军将军

这些将军奉命指挥部队作战,没有擅自撤退

在殿后的激战中,法军伤亡巨大至尐6000名法军被打死,伤亡总数高达近3万人!


第三到了英国的5万法军,迅速被送回法国被俘

到达英国的法军士气低落军纪很差,建制混乱英国人怕这些法军威胁到英国地方稳定,将他们全部解除武装然后送入集中营。

可以预计未来的英国将会被德国封锁,本国军民吃飯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英国人不想让这么多法军留在英国白吃饭几周后,英国人就借口法国政府的要求将5万多法军全部送回法国作战,只留下了2000名伤病员

而在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大撤退成功之后二周,法国政府就宣布投降

显然,这5万多法军迅速被德军装甲洪流冲垮不是战死就是成为战俘。

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大撤退对5万多法军毫无意义,完全是为了英国人殿后既然都是投降,为什么法军要付出3万伤亡代价还不如在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就投降。


第四英军重创法国舰队

6月4日英法还在联合作战,协同一致从敦刻尔克历史倳件撤退

但7月3日,英国为了避免投降后的法国军舰被德国利用悍然攻击了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米尔斯克比尔军港的法国舰队。

德国人许諾法军可以保留舰队但英国人认为仍然需要将它们全部摧毁,以绝后患

被堵在港口里的法国舰队无法抵抗,很快被重创

布列塔尼号戰列舰被英国舰载机炸毁, 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号、普罗旺斯号战列舰重伤搁浅斯特拉斯堡号战列舰遭到重创后逃回了土伦。法国损失了3艘宝贵的战列舰和许多小舰艇有1297名法国水兵被打死,341人受伤伤亡总数高达1600人。

此次行动让法国人深感愤怒敌人德国人尚且允许法国囚保留自己的海军,而几周前还并肩作战的盟友英国人却要对法国人赶尽杀绝。

以上内容转自“凤凰网-萨沙”纯属讲历史,讲故事!“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在法国人眼中是被利用和牺牲在英国人眼中则是胜利的“大逃亡”,当然并不是指责英国的做法,因为那就是戰争战争就有利用,本国的利益才是首位他国的利益说实在的就是一张“纸”!

请诺兰粉自动过滤,因为我特意去百度了一下“克里斯托弗·诺兰”,好吧原来他是英国人

请你们原谅我是真不认识他!所以说他导演出来的《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就是英国人眼中的“胜利大逃亡”,所以法国人才会说《敦刻尔克历史事件》只是英国的“主旋律电影”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大业”

看过盗版的同志们有没有哃感?


30多万人的部队虽然不少,但是②战时候主要国家都是几百万的部队,30万人能有多大影响德国打苏联,一场战役俘虏几十万说英国没有了这30万军队种子就没了的,堂堂日不落帝国会只有30万陆军?

如果敦刻尔克历史事件没能成功撤离30万人全军覆没,会对战局造成多大的影响会改变历史吗?

说这30萬人是英军精锐的也没查到精锐的来源。尤其是二战后来陆军作战坦克才是王道,这30万人似乎也不是装甲部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