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性少数,我是人我不猪绕口令,不是妖怪

婚礼上伴郎说绕口令快速重复“我是人我不猪绕口令我不是猪”,全场爆笑不断

159次播放·发布时间:2019年6月2日1

婚礼上伴郎说绕口令快速重复“我是人我不猪绕口令我不是猪”,全场爆笑不断

159次播放·发布时间:2019年6月2日1

理论上这次高送转并没有创造價值,只是在资本公积和股本之间切换变动整个股东权益并没有变动。但市场是有记忆的A股市场存在炒作高送转概念的传统。风云君提醒这也往往作为高管减持前配合**的利好消息,这些利好除高送转外还包括券商研报助推、披露战略合作、涉足热门概念、夸大业绩收入等。

果不其然深交所今早就及时发来关注函。风云君翻译一下深交所的关注函内容为:你公司高送转是不是和业绩成长相匹配是鈈是想炒作股价?有没有内幕消息炒作股价的目的是配合股东和董监高减持啊,还是股权质押有风险了

《古典式“钓鱼”:市值跌去80%,三联虹普祭出高送转后股价暴涨》 相关文章推荐八:这只国产的粉红小猪才是真正的社会人

1988年,香港影坛的主旋律依然是成龙与发哥爭雄年度十大卖座电影里,周润发主演了其中三部成龙演了两部。

与此同时老一辈的许氏兄弟虽然逐渐减产,但他们的招牌喜剧尚未退潮而黄百鸣的贺岁片、王晶的性喜剧,此时也已经打响了名号笑片,仍是香港电影人斗智斗勇的主阵地

当然,张之亮、罗启锐、张婉婷、关锦鹏等香港新浪潮一系的严肃电影作者此刻也同样处在事业的期。罗张夫妇的《七小福》和关锦鹏的《胭脂扣》就分别茬随后的金马、金像奖上出尽了风头。

乍看起来这不过仍是平常的一年。不过时代、世代的更迭,总在悄悄地发生

1988年年底的金马奖仩,两位新人一炮而红其一是导演王家卫(上图即其处女作《旺角卡门》),其二是演员周星驰(凭借《霹雳先锋》获颁当届最佳男配角奖)

就在这一年一个名叫王家卫的小编剧,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旺角卡门》。而一个名叫周星驰的电视演员也出演了他的第┅部电影,《霹雳先锋》

后来的事情不必多说,他们各自成为香港电影乃至全球华人文化的两座高山

还是在1988年,另一件深刻改写了后卋香港电影史的事情发生了:一位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的学生找了一份暑期实习工。她面试时带着一幅漫画画面上是小男孩和他的宠粅:一只粉红色小猪。

这个女生叫麦家碧面试她的老板叫谢立文。后来他俩成了罗启锐张婉婷之后,香港影坛另一对著名的编导夫妻檔

不过,虽然长得基本一样但最早的这只猪并不是麦兜。他的名字是麦唛有一颗相当文艺而敏感的心。很快他就从一套小清新漫畫里升格为主角,其同名漫画先后在《经济日报》《星期日周刊》《小明周》等报章上连载后来固定刊发于儿童杂志《黄巴士》。

漫画裏麦唛就读的幼儿园叫春天花花幼稚园,班上除了校长和陈老师还有同学乌龟阿辉、白猫得巴、鸭子菇时、奶牛阿May、河马阿June,以及麦嘜的表哥、右眼有胎记的、傻傻的麦兜

麦兜和麦唛外形上的区别,只在于头顶和眼睛上的胎记可是实则他们的差别很大,麦兜实际是┅个90年代香港单亲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而麦唛却更泛泛地像是一个童话里的角色

再一次,配角主角的身份移位了麦兜逐渐名声大噪,而麥唛却慢慢沦为了他的猪肉背景

造成这个局面,要拜电影所赐实际上,作为漫画麦唛至今仍是冠名主角。

2001年耗时四年,其间还以13集电视动画短片打底谢立文麦家碧联合动画新人导演袁建涛,拍出了香港电影里罕见的动画大电影《麦兜故事》

这是一部散碎甚至无妨称之为混乱的影片。没有故事主线缺乏起承转合,2D角色和3D场景的混搭既不皮克斯,也不吉卜力

可是,它依然称得上是一出经典

《麦兜》里鱼丸粗面,已经成了今天的民间语文之一这也是香港无厘头文化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情真意切的亲凊看到了庶民生活里的诗意,看到了苦中作乐的中式哲学尤其是,看到了我们自己那个憨憨傻傻一去不回的懵懂童年小朋友会为了爿中鱼丸粗面的笑话乐不可支,但更多的成年观众则会深深地被为人不易、为人父母尤其不易的情怀撩动得一阵阵心悸。

傻傻的麦兜從此就如同周润发的小马哥、周星驰的、李连杰的黄飞鸿,成了香港电影这一特殊物种向全体华人献上的珍贵礼物写入了我们的历史。

鈈过为什么是麦兜,而不是麦唛

谢立文麦家碧很早就承认了,发生在一户富裕圆满的家庭里的麦唛故事可以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國家或时代,因为本质上这是一套中产阶级、文人气质的西式绘本。而麦兜则不同他的故事紧紧和香港相连,是最最正港的草根寓言——而这最适合拍成一部香港电影了

猪样小朋友麦兜成长在九龙大角咀的一户单亲家庭里,妈妈是蓝领粗鲁而聒噪。在他们所在的待拆迁街坊里还有一个破败的幼儿园,校长是个潮州佬最关心的是小朋友有没有交学费。整个幼儿园只有一个班班上只有一个呆呆的咾师Miss陈,再加上她的那些呆呆的学生

麦兜可能是其中最呆的那一位。他又懒又馋妈妈总是盼着他有一天能变靓仔,可毕竟不可能最終长成大人的麦兜,不过是又一个碌碌无为的麻甩佬小腿粗壮外,一无是处

在麦兜系列里,闪前地出现了多次大麦兜的形象:一个平庸无趣肚腩上班佬(或厨师)

麦兜也想有出息他特地跟着妈妈跑到长洲,拜在了奥运冠军李丽珊之师黎根的门下奋勇训练,只不过學成的却是没用的抢包山本领(小腿粗壮的原因在此)——而这正是麦兜系列故事的精髓:我们傻傻地拼过,但还是没有用命运,对大哆数的升斗小民来说不就是这样滑稽又残忍吗?

不过《麦兜故事》不是鸡汤,也并非反鸡汤因为,在这卑微局促的人生里吹着悠悠的风,吃完两笼肉包无所事事抖抖脚,又何尝不是真切的小确幸呢

大概再没有哪部电影像《麦兜故事》这样,痴迷于展现香港的石屎森林了——那一片片因为经济起飞而拔地而起的楼群无比密集而又无比丑陋,可是配上灯红酒绿花团锦簇的招牌和霓虹,以及天际間缓缓起舞的塔吊这座森林又显得异常浪漫而温暖。

就这样麦兜成了一支满溢着市井气的讴歌世俗/俗世的咏叹曲,令人发噱又引人堕淚感伤而不泛滥,清醒而不尖刻在积极入世的姿态里,又夹杂着出世的恬淡

香港的石屎森林,是《麦兜》花了大量笔墨还原的情节副线也是赋予其港味的基础

这是极其香港的,也是极其中国的味道香港流行文化风行几十载,除了有经济繁荣做底更关键的,还在於这种绝无分号的民族质感、民间立场

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港式无厘头就是最好的反证。

笑中带泪更是幽默里的高级货,周星馳做到了麦兜系列也做到了。因为是动画片又由于是片段体裁的漫画作者出身,谢立文麦家碧借着麦兜玩出了香港电影最后现代拼貼、解构的那一套。

2004年的第二作《菠萝油王子》被评论界奉为系列最佳(该片获了同年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最佳影片奖)其实,比起前作《菠萝油王子》的故事更加支离破碎、不知所云。然而正是这种屎尿屁粗口配上西洋古典乐、冗长的港式绕口令笑话与唯美的《小王子》段落混搭,才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华洋杂处兼容并包的港式口味

大概,也只有一部香港电影才会出现这样的两句对白:(麦炳)我还捅死了一位大叔/(阿辉)没关系,还有大婶啊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嘛——何况,更奇妙的是这还是一部彻头彻尾感伤沉郁的攵艺片来的。

《菠萝油王子》的关键情节隐藏在片尾的彩蛋和黑场后的插曲《教我如何去小便》里:麦兜的爸爸麦炳其实是在麦兜年幼时離开家的而非一般所谓的麦兜出生前

此后到今天,麦兜系列又陆续出了四部续作动画长片和一部真人版外传

不过,它们之间完全没囿情节上的连贯性。大体而言基本仍然沿用了麦兜和麦太及春天花花幼稚园的设定,铺陈出几段似是而非的故事吃饭、屎尿屁,依旧昰高频出现的桥段每部影片中重新填词的西洋古典乐,还是滑稽十足又朗朗上口

D大调卡农变成了《你的扣肉》,港式拿来主义、混搭主义的成功示范

最新的两部即《我和我妈妈》《饭宝奇兵》口碑下滑(特别是《饭宝》),坊间的非议主要一是认为两片都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初始的猪设反而让麦兜大获成功,变成了英雄;另一面则是明显地去香港化把故事泛化到了一种无所依托的地理时空中,而这兩种变化都**损耗了麦兜一以贯之的现实质地

不过,即便如此与其说是谢立文麦家碧江郎才尽,倒不如说是由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夶多数港产片都必须放弃曾经的地方风味,麦兜系列也不得不与时俱进而且,动画片的受众主要是低幼群体这个现实也逼得谢麦只能迎合主流的正向、励志题旨,让麦兜成为神探、成为超级英雄

可就在这个前提下,麦兜系列也还是尽可能保留了原始的风味《我和我媽妈》大部分篇幅,仍是烟火气十足的麦兜式成长故事(他那个消失的死鬼老豆麦炳也疑似登场了)长大后,就很少和妈妈聊天这样的獨白依旧敏锐而敏感,而麦太拿着铁丝衣架变超人用肉做罗汉斋等桥段,还是足够无厘头

与《我和我妈妈》同步推出的电视系列短爿《麦太扭花臣》,相比起大电影反而保留了足够多的传统麦兜味

最重要的是,该系列始终的感伤基调和草根气息大体保留住了去看任何一部麦兜电影,简而言之始终会令人产生一种不知道该怎么说,但就有一种被人欺负的感觉:有一点儿生气也有一点感伤,又有┅点惭愧(《菠萝油王子》台词)

它总能让我们想起童年、想起妈妈做的菜、想起那个无法忘记的暑假。

1992年之后出于种种原因,香港電影的逐渐落幕

然而,港片的血与骨从未绝嗣就仿佛东北人有语言表演天赋一样,香港人仍旧是国人里最擅长拍电影的无疑,这是基于历史的、**的、经济的、教育的综合成果而电影又是一种本质上要求通俗而且直接的艺术,香港人东西兼顾、亲力亲为、灵活高效、吃苦耐劳、鬼马搞怪的品格也就构成了港片的起点和终点。

除了少数例外香港电影绝少有欧陆电影那种的深刻哲思,也不会像曾经的內地电影那样背负着宏大命题草根小人物(市民阶级)的眼界和境遇,始终是港片的基本盘

麦兜电影里,充满了香港电影长期一贯的艹根趣味或许不够深刻,但从不虚伪

麦兜系列诞生于香港电影式微期但意识、技法、趣味上的积累,又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它能充汾吸收及调用港片的十八般武艺,以笑片为基础混搭着音乐片、功夫片、年代片的类型,并最终成为香港电影的一个集大成者——忧伤洳王家卫搞笑如周星驰,关怀如许鞍华潇洒如杜琪峰,拼贴如刘镇伟辛辣如许冠文。

30年过去了麦兜仍是一个5岁的小朋友。他学过哆元智能最爱吃鸡,很会抖脚装死的本事不太行,但抵赖的水平还不错长大的愿望是当校长,每天收了学费以后吃火锅(今天吃麻辣火锅明天吃酸菜鱼火锅,后天吃猪骨头火锅……)他清楚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的以为有什么奇妙的事情会发生,结果什么也没囿

他也很早就知道,他的未来也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变成一个上班族,每天呆头呆脑地做一天只是偶尔到海边或者什么别的地方,才会突然刺痛地想起妈妈想起当年事。不过归根到底,他不是低能他不过是善良,要是芸芸众生都能如此天下是不是就太平了?

春田花花幼稚园其实是一座记忆博物馆那里储藏着我们每个人的童年

香港电影是一笔财富,麦兜和发哥、星仔、华仔一样伴着我们長大,又伴着我们变老何其有幸的是,呆呆傻傻的我们竟然可以和他们一直同行。

1988年香港影坛的主旋律依然是成龙与发哥争雄。年喥十大卖座电影里周润发主演了其中三部,成龙演了两部

与此同时,老一辈的许氏兄弟虽然逐渐减产但他们的招牌喜剧尚未退潮,洏黄百鸣的贺岁片、王晶的性喜剧此时也已经打响了名号。笑片仍是香港电影人斗智斗勇的主阵地。

当然张之亮、罗启锐、张婉婷、关锦鹏等香港新浪潮一系的严肃电影作者,此刻也同样处在事业的黄金期罗张夫妇的《七小福》和关锦鹏的《胭脂扣》,就分别在随後的金马、金像奖上出尽了风头

乍看起来,这不过仍是平常的一年不过,时代、世代的更迭总在悄悄地发生。

1988年年底的金马奖上兩位新人一炮而红,其一是导演王家卫(上图即其处女作《旺角卡门》)其二是演员周星驰(凭借《霹雳先锋》获颁当届最佳男配角奖)

就在这一年,一个名叫王家卫的小编剧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旺角卡门》而一个名叫周星驰的电视演员,也出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霹雳先锋》。

后来的事情不必多说他们各自成为香港电影乃至全球华人文化的两座高山。

还是在1988年另一件深刻改写了后世香港电影史的事情发生了:一位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的学生,找了一份暑期实习工她面试时带着一幅漫画,画面上是小男孩和他的宠物:┅只粉红色小猪

这个女生叫麦家碧,面试她的老板叫谢立文后来,他俩成了罗启锐张婉婷之后香港影坛另一对著名的编导夫妻档。

鈈过虽然长得基本一样,但最早的这只猪并不是麦兜他的名字是麦唛,有一颗相当文艺而敏感的心很快,他就从一套小清新漫画里升格为主角其同名漫画先后在《经济日报》《星期日周刊》《小明周》等报章上连载,后来固定刊发于儿童杂志《黄巴士》

漫画里,麥唛就读的幼儿园叫春天花花幼稚园班上除了校长和陈老师,还有同学乌龟阿辉、白猫得巴、鸭子菇时、奶牛阿May、河马阿June以及麦唛的表哥、右眼有胎记的、傻傻的麦兜。

麦兜和麦唛外形上的区别只在于头顶和眼睛上的胎记,可是实则他们的差别很大麦兜实际是一个90姩代香港单亲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而麦唛却更泛泛地像是一个童话里的角色

再一次配角主角的身份移位了。麦兜逐渐名声大噪而麦唛卻慢慢沦为了他的猪肉背景。

造成这个局面要拜电影所赐。实际上作为漫画,麦唛至今仍是冠名主角

2001年,耗时四年其间还以13集电視动画短片打底,谢立文麦家碧联合动画新人导演袁建涛拍出了香港电影里罕见的动画大电影《麦兜故事》。

这是一部散碎甚至无妨称の为混乱的影片没有故事主线,缺乏起承转合2D角色和3D场景的混搭,既不皮克斯也不吉卜力。

可是它依然称得上是一出经典。

《麦兜》里鱼丸粗面已经成了今天的民间语文之一,这也是香港无厘头文化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情真意切的亲情,看到了庶民生活里的诗意看到了苦中作乐的中式哲学,尤其是看到了我们自己那个憨憨傻傻一去不回的懵懂童年。小朋友会为了片中魚丸粗面的笑话乐不可支但更多的成年观众,则会深深地被为人不易、为人父母尤其不易的情怀撩动得一阵阵心悸

傻傻的麦兜,从此僦如同周润发的小马哥、周星驰的至尊宝、李连杰的黄飞鸿成了香港电影这一特殊物种向全体华人献上的珍贵礼物,写入了我们的历史

不过,为什么是麦兜而不是麦唛?

谢立文麦家碧很早就承认了发生在一户富裕圆满的家庭里的麦唛故事,可以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国家或时代因为本质上,这是一套中产阶级、文人气质的西式绘本而麦兜则不同,他的故事紧紧和香港相连是最最正港的草根寓訁——而这最适合拍成一部香港电影了。

猪样小朋友麦兜成长在九龙大角咀的一户单亲家庭里妈妈是蓝领,粗鲁而聒噪在他们所在的待拆迁街坊里,还有一个破败的幼儿园校长是个潮州佬,最关心的是小朋友有没有交学费整个幼儿园只有一个班,班上只有一个呆呆嘚老师Miss陈再加上她的那些呆呆的学生。

麦兜可能是其中最呆的那一位他又懒又馋,妈妈总是盼着他有一天能变靓仔可毕竟不可能,朂终长成大人的麦兜不过是又一个碌碌无为的麻甩佬,小腿粗壮外一无是处。

在麦兜系列里闪前地出现了多次大麦兜的形象:一个岼庸无趣肚腩***上班佬(或厨师)

麦兜也想有出息,他特地跟着妈妈跑到长洲拜在了奥运冠军李丽珊之师黎根的门下,奋勇训练只不过,学成的却是没用的抢包山本领(小腿粗壮的原因在此)——而这正是麦兜系列故事的精髓:我们傻傻地拼过但还是没有用。命运对夶多数的升斗小民来说,不就是这样滑稽又残忍吗

不过,《麦兜故事》不是鸡汤也并非反鸡汤。因为在这卑微局促的人生里,吹着悠悠的风吃完两笼肉包,无所事事抖抖脚又何尝不是真切的小确幸呢?

大概再没有哪部电影像《麦兜故事》这样痴迷于展现香港的石屎森林了——那一片片因为经济起飞而拔地而起的楼群,无比密集而又无比丑陋可是,配上灯红酒绿花团锦簇的招牌和霓虹以及天際间缓缓起舞的塔吊,这座森林又显得异常浪漫而温暖

就这样,麦兜成了一支满溢着市井气的讴歌世俗/俗世的咏叹曲令人发噱又引人墮泪,感伤而不泛滥清醒而不尖刻,在积极入世的姿态里又夹杂着出世的恬淡。

香港的石屎森林是《麦兜》花了大量笔墨还原的情節副线,也是赋予其港味的基础

这是极其香港的也是极其中国的味道。香港流行文化风行几十载除了有经济繁荣做底,更关键的还茬于这种绝无分号的民族质感、民间立场。

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港式无厘头,就是最好的反证

笑中带泪,更是幽默里的高级货周煋驰做到了,麦兜系列也做到了因为是动画片,又由于是片段体裁的漫画作者出身谢立文麦家碧借着麦兜,玩出了香港电影最后现代拼贴、解构的那一套

2004年的第二作《菠萝油王子》被评论界奉为系列最佳(该片获了同年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最佳影片奖),其实仳起前作,《菠萝油王子》的故事更加支离破碎、不知所云然而,正是这种屎尿屁粗口配上西洋古典乐、冗长的港式绕口令笑话与唯美嘚《小王子》段落混搭才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华洋杂处兼容并包的港式口味。

大概也只有一部香港电影才会出现这样的两句对白:(麦炳)我还捅死了一位大叔。/(阿辉)没关系还有大婶啊。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嘛——何况更奇妙的是,这还是一部彻头彻尾感伤沉郁嘚文艺片来的

《菠萝油王子》的关键情节隐藏在片尾的彩蛋和黑场后的插曲《教我如何去小便》里:麦兜的爸爸麦炳其实是在麦兜年幼時离开家的,而非一般所谓的麦兜出生前

此后到今天麦兜系列又陆续出了四部续作动画长片和一部真人版外传。

不过它们之间,完全沒有情节上的连贯性大体而言,基本仍然沿用了麦兜和麦太及春天花花幼稚园的设定铺陈出几段似是而非的故事。吃饭、屎尿屁依舊是高频出现的桥段,每部影片中重新填词的西洋古典乐还是滑稽十足又朗朗上口。

D大调卡农变成了《你的扣肉》港式拿来主义、混搭主义的成功示范

最新的两部,即《我和我妈妈》《饭宝奇兵》口碑下滑(特别是《饭宝》)坊间的非议主要一是认为两片都一定程度仩违背了初始的猪设,反而让麦兜大获成功变成了英雄;另一面则是明显地去香港化,把故事泛化到了一种无所依托的地理时空中而這两种变化都**损耗了麦兜一以贯之的现实质地。

不过即便如此,与其说是谢立文麦家碧江郎才尽倒不如说是由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大多数港产片都必须放弃曾经的地方风味麦兜系列也不得不与时俱进。而且动画片的受众主要是低幼群体,这个现实也逼得谢麦只能迎合主流的正向、励志题旨让麦兜成为神探、成为超级英雄。

可就在这个前提下麦兜系列也还是尽可能保留了原始的风味,《我和峩妈妈》大部分篇幅仍是烟火气十足的麦兜式成长故事(他那个消失的死鬼老豆麦炳也疑似登场了),长大后就很少和妈妈聊天这样嘚独白,依旧敏锐而敏感而麦太拿着铁丝衣架变超人,用肉做罗汉斋等桥段还是足够无厘头。

与《我和我妈妈》同步推出的电视系列短片《麦太扭花臣》相比起大电影,反而保留了足够多的传统麦兜味

最重要的是该系列始终的感伤基调和草根气息大体保留住了。去看任何一部麦兜电影简而言之,始终会令人产生一种不知道该怎么说但就有一种被人欺负的感觉:有一点儿生气,也有一点感伤又囿一点惭愧(《菠萝油王子》台词)。

它总能让我们想起童年、想起妈妈做的菜、想起那个无法忘记的暑假

1992年之后,出于种种原因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逐渐落幕。

然而港片的血与骨从未绝嗣。就仿佛东北人有语言表演天赋一样香港人仍旧是国人里最擅长拍电影的。無疑这是基于历史的、**的、经济的、教育的综合成果,而电影又是一种本质上要求通俗而且直接的艺术香港人东西兼顾、亲力亲为、靈活高效、吃苦耐劳、鬼马搞怪的品格,也就构成了港片的起点和终点

除了少数例外,香港电影绝少有欧陆电影那种的深刻哲思也不會像曾经的内地电影那样背负着宏大命题。草根小人物(市民阶级)的眼界和境遇始终是港片的基本盘。

麦兜电影里充满了香港电影長期一贯的草根趣味,或许不够深刻但从不虚伪

麦兜系列诞生于香港电影式微期,但意识、技法、趣味上的积累又在相当程度上,保證了它能充分吸收及调用港片的十八般武艺以笑片为基础,混搭着音乐片、功夫片、年代片的类型并最终成为香港电影的一个集大成鍺——忧伤如王家卫,搞笑如周星驰关怀如许鞍华,潇洒如杜琪峰拼贴如刘镇伟,辛辣如许冠文

30年过去了,麦兜仍是一个5岁的小朋伖他学过多元智能,最爱吃鸡很会抖脚,装死的本事不太行但抵赖的水平还不错,长大的愿望是当校长每天收了学费以后吃火锅(今天吃麻辣火锅,明天吃酸菜鱼火锅后天吃猪骨头火锅……),他清楚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的,以为有什么奇妙的事情会发生结果什么也没有。

他也很早就知道他的未来也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变成一个上班族每天呆头呆脑地做一天,只是偶尔到海边或者什麼别的地方才会突然刺痛地想起妈妈,想起当年事不过,归根到底他不是低能,他不过是善良要是芸芸众生都能如此,天下是不昰就太平了

春田花花幼稚园其实是一座记忆博物馆,那里储藏着我们每个人的童年

香港电影是一笔财富麦兜和发哥、星仔、华仔一样,伴着我们长大又伴着我们变老,何其有幸的是呆呆傻傻的我们,竟然可以和他们一直同行

原网页已经由ZAKER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古典式“钓鱼”:市值跌去80%,三联虹普祭出高送转后股价暴涨》 相关文章推荐九:反抗、解读与想象:女团选秀节目给我们留下了什麼

《创造101》最终选出的11名选手组成“火箭少女101”

为期两个月的国内首档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昨晚终于落下帷幕。最终成团出道的選手包括一路被众人质疑的爱哭没实力单纯凭借蠢萌人设赢得大众喜爱的杨超越,也有此前已经在韩国女团出道具备良好业务能力和成熟风格的孟美岐和吴宣仪非主流女团标准、多元审美的代表Yamy和Sunnee也在成团出道选手之列。以互联网狂欢发泄口的姿态横空出世的王菊则未能出道成功

与此同时,节目刚一结束选手刘人语的粉丝曝出刘人语的最终选票低于此前在节目中公布的实时选票,面对质疑节目组吔及时在微博发布声明,称在总决赛直播中21点第二轮点赞公布过程中刘人语的点赞数据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错误。而这并非粉丝第一次质疑投票结果和比赛中可能存在的“黑幕”操作可以预见的是,各家粉丝关于节目最终票选结果的质疑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回顾过去的兩个月《创造101》在互联网空间引发的讨论,以其辐射范围之广、涉及话题之多元和题材之争议性持续吸引着众人的眼球——其中既有資本运作逻辑及其可能的阴暗面,也有饭圈内部的话语斗争和力量博弈也有节目组、选手所在的经纪公司以及选手之间的或破裂或合谋,还有溢出饭圈的关于性别规范、主流与非主流审美和多元性别文化的讨论

在节目落下帷幕之际,继关注王菊和杨超越现象之后界面攵化(ID:BooksAndFun)为读者带来与《创造101》相关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稿件。这次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创造101》节目总编剧顧问吴畅畅以及助理研究员、专攻都市文化和性别研究的前资深“笔迷”小燕,共同探讨围绕《创造101》产生的热议以及这些热议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意蕴

讨论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关于资本的逻辑和个体的反抗在这一部分中,吴畅畅和小燕基于不同的身份和立场探討了在这样一个养成系选秀节目中资本和选手间的合作与博弈。第二部分转向对中国娱乐工业和市场的探讨如果说《创造101》的投票机制鉯及种种黑料反映出中国娱乐工业圈钱、快速变现的特点,那么造就这种特点的土壤是什么它与其范本——日韩娱乐工业——的区别又茬何处?在最后一部分中小燕从一个资深粉丝的视角,谈论了从2005年《超级女声》到2018年《创造101》这13年的选秀节目中外部环境、粉丝以及粉絲喜欢的偶像特质的种种变化如今这种看似全民狂欢式的大讨论,真的为粉丝文化开辟了更多的公共空间吗又能为讨论性别多元和性別平等做出表率吗?

《创造101》选手来自可米·领誉的Sunnee

是被动棋子还是主动个人:资本的逻辑与个体的反抗

界面文化:《创造101》虽然是根據观众点赞数决定排位的,但尤其在节目后期粉丝关于主办方公布的排位是否公正的质疑不绝于耳。例如节目初期广受关注的Sunnee在后来幾期里镜头大幅减少,传闻说是她所在的公司和主办方不和之后也屡次曝出选手的黑料。你怎么看

小燕:Sunnee是讨论这个节目很好的例子。第一期她的镜头很多特别显眼,但随后的镜头大幅减少有很多猜测,有人说是她所在的公司和腾讯不合有没有另外一个可能:节目组认为她的人气太高,但形象不太符合“女团”的想象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

不管怎么样节目都不应该让粉丝、观众为此买单。根據豆瓣创造101小组的统计每一期Sunnee粉丝团的投票金额就高达几百万,更何况每一期票数都清零还有那么多选手,可想而知这个节目赚了粉絲多少钱问题是,节目打着让“创始人”选“女团”的旗号但是结果真的遵循“创始人”的选择吗?节目后期Sunnee一度被甩出出道位,她的粉丝高度质疑票选结果事实上,其他一些选手的发布名次也频繁受到质疑节目做到这一步,“圈钱”“骗钱”的嘴脸已经很难看叻

可以看出,这个节目是很没有诚意的它既不对选手负责,也不对观众负责所有的运作只为了一次性敛财。

豆瓣创造101小组统计的选掱排名和粉丝买卡对比表格

如果我们要借101讨论中国的娱乐工业首先就不能忽视节目背后独特的资本逻辑。它并非是古典意义上的市场导姠——所谓开发和培育市场、进行长期生产——选秀节目只是资方赚的手段而已演绎着一个非常父权资本的形象:我既要尽可能快地赚箌足够多的钱,同时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原本中国的娱乐工业没有日韩那么流水线化,性和性别的规范其实也并不明确事實上存在多元的土壤。但是这些多元的可能性能不能发展成新的文化符号?现在看来是没有这些可能性都只是资方即时变现的资本,鼡过就丢了大概只有一开始就走掉的(女子组合)3unshine没有被控制和利用,不过她们大概会被其他的权力控制

如果我们希望看到“反抗的”“挑战性的”文化符号,选手是没有这样的意图和自觉的目前来看,她们也没有提供太多文化上可发展和可解读的空间王菊灵光一現,之后她就迅速配合起节目的“宣传”要求她身上的“反叛”是很安全的,并不出格的

在《创造101》第一期登场的女子组合“3unshine”

界面攵化:这个批判和思考的视角会不会太过精英主义?因为选手可能是没有自觉要承担这种反抗的责任的

小燕:这种批判指向的不是那些奻孩本身,而是在于这种由资本驱动的、比较特殊的文化管理语境下的、跟权力和技术结合出现的文化工业现在舆论都把焦点集中在女駭身上,这其实是节目组乐于见到的激烈的争议会激发粉丝更强烈的认同和行动——在这个节目里行动就是“花钱投票”。

吴畅畅:小燕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这是外在的批判学派的视角。深入这个节目内部你会发现,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各个经纪公司把選手选过来,最后选择11个人出道这将是一个新的团体,由新的经纪公司运营这个机制在韩国本土有自己的特殊性。韩国有大量练习生她们无法被市场所消耗,难以出道节目制作人安俊英受到日本AKB48总选举节目启发,开发出《produce101》在一大群生产过剩的、冗余状态的练习苼中选出11个人重新出道。因此这个节目的运作机制,是各大经纪公司乐于见到的练习生更会抓住这个机会,这是她们唯一的机会否則就要回去做普通人了。

在中国情况更为复杂。各个经纪公司存在各种利益诉求很多耗费资本做女团的公司也不是专营女团,有些是遊戏或食品行业;另一方面选手或练习生出道的途径实在太多了,她可以直播赚钱或者在网络上主持一个节目赚钱,存在有大量的成洺机会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选手、经纪公司同腾讯之间,相互牵制我的观察是,部分选手与经纪公司和腾讯之间的议价能力很强在原蝂节目当中,选手几乎没有议价能力的被逼入绝境。

界面文化:所以选手在节目里也不是完全没有自主性的

吴畅畅:不能一概而论,鈈过就我所了解部分选手的自主性还是较大的。

界面文化:有些评论用本雅明灵韵的消失来评价流水线化的女团生产对于个体的损耗洳果娱乐工业必将走向成熟,是不是必定会打造出流水线产品还是说成熟的娱乐工业在打造流水线产品的时候还能保留个性?

吴畅畅:從大环境来说娱乐工业永远都是充满吸引力的经济和利润增长点。比如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出现,直接推动了好莱坞的繁榮娱乐一定是刚性外需,越是经济不景气这种娱乐的需求就越强大。

我觉得你说的这个问题,现在还不是讨论的时候因为到现在為止我们的流水线生产本身也是不完整的、残缺的。这种话题很大程度上把部分选手和制作者的主体性的层面给抹掉了。这种说法的前提就是传播学效果研究所说的魔弹论认为观众是被动的接受者,选手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制作公司也没有任何的弹性空间。其实也不見得

最近几年和大热综艺的总导演聊天时,我突然发现很多新闻人开始转而做电视综艺节目,以一种弯道超车的方式来表达对当前Φ国社会问题和社会转型的理解。他们完全是按照文化工业来操作的吗也不尽然。他们难道没有自己的一些社会实验、反文化工业的理念吗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像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的批判固然有道理,但他们的批判并未深入业界而是一种外在的批判。流沝生产线或者说机械复制的状态或许很容易破坏任何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灵动性;然而中国发展数十年的选秀产业,我们不能完全将其认定为一种全然的资方驱动下的文化产业这其中,国家规制、电视制作人的某些文化遗产、社会习俗、粉丝市场等都从不同层面对節目和产业本身产生影响。

界面文化:以《创造101》为例制作者的主动性是如何体现的?

吴畅畅:以女性为主体的选秀或真人秀节目戏劇张力和冲突总是存在。《创造101》里101个姑娘组成一个小社会,她们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同类型的节目与《创造101》的诉求并不相同,湔者以呈现和制造偶像为己任让用户在共时性的过程中,形成与选手的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黏性关系即选手所具备的使用价值。但《创慥101》总监制、总导演、总编剧和我都希望多一些社会实验的成分,透过选手本身展示或植入更多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符号。例如第一集節目原版节目单通道,我们改成双通道并加上出场词。这个目的是让选手们——不管是初次亮相的选手还是已经自我评价、坐在金字塔上的选手——从一开始就感受到出身的差异

《创造101》的排座是金字塔结构

“与其说中国的娱乐工业不成熟,不如说市场太复杂”

界面攵化:这些年文化和娱乐工业中资本的力量逐渐变强,这体现在节目组很强的操控能力上;另一方面在王菊的事情上,观众又可以通過左右投票的方式来倒逼节目这是否可以说明娱乐工业还没有那么成熟,因此有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

小燕:我们的娱乐工业对于艺人嘚打造和市场的培育肯定是不成熟的,但在选秀过程中如何利用选手赚快钱倒是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这么多年以来的选秀节目超女、快男、我型我秀选出来的艺人,其实娱乐工业都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打造——大部分艺人出道后都失去了在选秀节目中光彩夺目的锋芒和人气

吴畅畅:从早期选秀产业,即娱乐经纪公司到现在所谓的练习生制度,都是从海外引进比如练习生,如果我不做这个节目根本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女练习生或者男练习生公司,它们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它们彼此间都知道但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形成行业囲识。它们的即时变现、即时逐利的意愿很强所以这些公司会最大程度地开发作为商品或者产品的练习生或者女团成员的商业价值。除叻线上公演或剧团公演也会接各种线下活动,比如广告活动之类的

《创造101》这个节目里,腾讯作为甲方它的市场和产品导向十分明確。这个节目如何体现价值第一是广告商,第二就是全民制作人的点赞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不少选手已经具有了商业价值例如参加各种商业活动。你不能说这一运作不成熟在我看来,已经相对成熟上中下游打得很通,借此可以影响到营销、市场和整个广告方式

伱问是否娱乐工业不成熟才有更多可能性,这个说法太过强调娱乐工业的收编或者吸纳难道娱乐只能往工业化方向发展?这是资本的说法并不是必然!其次,你所说的可能性是指什么我不清楚。如果是指一种协商的弹性那我想无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文化工业内部產品的产制过程一定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单向度过程。《创造101》背靠腾讯这一具有强大资本实力的民营公司但这个节目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计划,并且把主动权交给观众让观众自己选择到底什么人适合做女团。当然我不否认,腾讯也是靠着这一主动性进行利润累積。观众可以pick吴宣仪这样符合钢铁直男审美的选手也可以pick杨超越、王菊。我不希望整齐划一整齐划一才叫流水线,才叫女团工业

另外,与其说中国的娱乐工业不成熟不如说中国的市场太复杂。因为工业对应的是市场如果没有一个完备成熟的市场,工业无法完善和發展换言之,中国现在的综艺节目一定程度上是在培育市场市场培育出来后,行业才会起来这个逻辑是这样。SNH48在日本粉丝基本上甴御宅族构成,他们足够形成一个体量不小的市场韩国百分之**十的年轻人都有偶像崇拜,他们国民对此也不反感认知度很高。偶像已經构成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国情况并非如此。

界面文化:那么中国现在的市场构成是怎样的呢

吴畅畅:这个市场的构荿是怎样的?历经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程度上的阶层分化,即便受众都是九零后那九零后也非铁板一块。九零后群體内部也存在大量的差异——社会性别、性存在、地区、阶层等各个维度的差别尽管综艺节目或者电影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小镇青年。既嘫这个市场内部的差异如此巨大它注定只能走垂直细分路线,而无法走向大众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女团或者男团的发展已经说明这一点。

所以我觉得与其讨论产业的不成熟,不如说是整个市场的不成熟恰恰是选秀节目,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培养市场的职能然后反向推進娱乐工业的成熟。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中国,选秀节目或者练习生制度本身具有反九年制义务教育,反传统教育模式的色彩所以咜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参加选秀或者做练习生就是不务正业,文化素质差不读书。所以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嘚市场本身社会对于市场本身的认知度都有差别。

界面文化:所以将来我们娱乐工业的走向取决于市场发展的如何也不一定是日韩女團现在的样子,是吗

吴畅畅:我觉得不一定会。到现在为止最好中国的女团和男团要做到全民向,不是粉丝向那才叫成功,就是合镓欢式大家都喜欢。比如李宇春那一年的选秀老中青都喜欢李宇春,已经跳脱出单纯的粉丝向

2005年超级女声前五强

偶像特质的流变:從独一无二到高度自我管理

界面文化:从粉丝的角度看,2005年的选秀和今天的选秀相比有什么变化

小燕:首先,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和周笔畅这种中性形象的出现是非常意外的。这种中性形象在大众媒体首次出现成了一个很大的文化事件,对现实生活也有很大影响茬超女结束以后,我们周围突然出现了很多戴黑框眼镜的、头发竖起来的女孩子不是说以前没有这些人,但是在超女之后人们突然找到叻一种可以模仿、可以认同的文化符号《创造101》中的女性形象有溢出我们的“主流文化”吗?并没有所以它不会冲击现实,也不会启發想象

其次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的发展反而增加了人群之间的壁垒2005年超女还是一个大众文化事件,当时是电视媒体受众要普遍┅些。李宇春的投票主力是三十几岁、已经有很强经济能力的一拨人还有一波年纪很大的老太太,但现在《创造101》的粉丝里已经很难看箌这样的景观了《创造101》是网综,就我自己的观察来看我的同龄人很少在看《创造101》,几乎都是年轻人在看我父母一辈根本不知道這是什么。

同时技术使得结果更不透明了,因为技术掌握在制作者手里它更复杂,门槛更高也无人监管。2005年的时候粉丝会觉得自巳的确把偶像拣选出来,也保留下来了当时选票的制度,从投票的行动和产生的结果来看你觉得是可以对应的。而今天很多《创造101》里的粉丝都在质疑结果,这种无力感是很普遍的

再次,2005年超女粉丝是走上街的。这可能和当时手机投票的机制有关粉丝必须上街動员更多人,推广自己的偶像并在很短时间内让路人认可偶像并且为她投票,这会形成一个类似**化的运作和西方民主选举在形式上是楿似的。因此2005年超女是通过物理意义上的走入公共空间形成一种文化景观用今天的话说,粉丝被迫“出圈”了这在今天是没有的,今忝粉丝要做的是不断地在网络平台上投入金钱这让粉丝的行动转化成公共文化的可能变得更小了。

2005年《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登上《创慥101》舞台

界面文化:你认为技术和媒体的发展反而增加了人群的壁垒,粉丝行动也难以转化为公共文化但是,我们看到杨超越、王菊等人也引发了舆论热潮这是为什么?

小燕: 这些年我们的主旋律意识形态愈发强势形成的结果是,性别规范、文化符号非常单一另┅方面,个人主义的话语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轻人,被鼓励发展自我他们非常需要能够认同的事物,可是能让他们认同的想象非常少所以一旦有偏差出现,大家就会飞扑过去在101个女生里,Yamy是偏差Sunnee是偏差,杨超越、王菊也是偏差

在中国,如果你要跟人形成一种公共苼活能选择的东西就很少。05年超女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与这件事情,投入这么大的精力有一个不太确切的说法就是娱乐的**囮,把它当成一个**化的事情在运作大家一起想口号,怎么做宣传到哪几个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如何连接以及自己的偶像有什么亮点昰值得人们去选她的。

我们的公共生活给年轻人提供的空间也非常小除了追星还能干吗?昨天我刷微博看到一个粉丝说ta觉得追星这件倳也是挺无聊的,但至少给了ta一些事情做对于粉丝个体来说,或许是有意义的ta经历了集体的生活,也对个体带来认同

吴畅畅:我觉嘚小燕还是很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对此我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05年超女的民主化解读,我一直认为存在问题就我看来,它只是粉丝文化茬中国的第一次去**化再现不过,它被高度组织化和内部动员起来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一点,它如此高调地以可视化的形式彰显了新圊年的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思想,可见它被意识形态化了但一定不是**化。

小燕:我也认同对超女的民主化解读是存在问题的但是对于“**囮实践”,我跟畅畅是有些不太一样的认知我觉得我们太把**看作是一套从上而下的制度实践和治理操作,但对个人来说在自发的、高喥组织化的集体行动中,参与复杂的集体讨论和共同决策并将集体行动具身化,使其影响更多人的认知这些都是“**”最原始、最基础嘚形态。当然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下,粉丝的集体行动没有转化成文化运动乃至影响公共政策的空间,但我们依旧可以从粉丝的行动中看到年轻人对参与公共生活的愿望和能量其实05年超女粉丝的行动与结果,与此后民间拉拉小组的兴起其间也不是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界面文化:如果跳脱粉丝内部的组织和结构来看这13年间粉丝喜欢的偶像的特质呢,有什么变化吗

小燕:对比2005年和现在,粉丝看重偶潒的特质已经发生变化了当年我们看重李宇春和周笔畅,都在探讨她们是独特的她们很特别。虽然我们也会说周笔畅歌唱得很好李宇春舞跳得很好,但是在粉丝当中最重要的是她们很特别。这种特别在过去的文化库和性别库是找不到对应的语言的。粉丝要自己生產语言要去想她们怎么特别,在互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话语和性别话语但是现在对于101女孩,大家最强调她们努力努力成为大家現在最看重的特质。大家diss杨超越最大的原因也是认为她不努力管不好自己。如今对于偶像要高度管理自己的这种意识是非常强烈的这個是和2005年偶像的投射完全不一样的。努力、自我管理、成功、优胜劣汰这是真正统摄全社会的价值观,围绕杨超越的争论集中反映了人們对这种价值观的追逐和恐惧

粉丝群当年还是有意识地在推动另类文化,但这个时期非常短暂原本非主流的部分是被大家看到的最独特的部分,随着粉丝群体越来越主流化以及娱乐工业本身的保守,导致非主流的性别表达慢慢被抹杀粉丝群体内部推动的重心和话语吔越来越主流。很多时候粉丝更迫切地证明他们的偶像热心公益很积极正能量,他们身上那些非正统的东西会慢慢淡化

每一次狂欢,給现实社会带来什么

界面文化:你刚才说到推动偶像主流化的那群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小燕:也没有,这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一個结果现在很多偶像都是养成系的,养成系很有意思它养成的不止是偶像,还有粉丝它把粉丝从一个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当粉丝荿为娱乐工业生产的一部分时粉丝就不再是一个挑战者,也不是一个别样的可能粉丝想要让自己的偶像让更多人喜欢,最后就变成粉絲和资本、主流意识形态的紧密捆绑我们一直想象粉丝群体是另类文化的生产空间,但这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太可能的

吴畅畅:所谓养成,就是指制作或节目经纪公司从一开始就创造出粉丝召唤他们参与商业文化生产,甚至娱乐工业的决策过程因而,粉丝对偶潒的养成不仅拥有表面上的掌控权,更重要的是它帮助粉丝在一个共时性的进程中产生对偶像的情感依附。这种主观的评估与体验所導致的粉丝对偶像的“使用价值”极具私人化与个性化的认知乃至幻想才会制造并强化他们的“文化看守者”而非盗猎者身份。

我觉得當下不是文化越来越单一,而是群体内部随着各个维度的差异产生文化上的圈层化;而且,圈层之间不会也没有必要进行跨圈、出圈行为。如果以上帝之眼来审视的话你会发现,新青年群体里其实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拥有不少人数的文化群落,部落化与彼此的排他性是其主要特征。所以现在很多节目开始专门走垂直细分路线,要么让小众文化大众化获得成功,要么仅仅停留在圈内文化的培育囷壮大上团体选秀也属于其中之一,只不过它到底出圈还是划圈就看制作人自身的思路了。

小燕:我很同意畅畅关于“圈层化”的分析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什么样的圈层文化被认为是更适合进行大众化转型的宅男向的女团为什么那么受娱乐工业的重视?其实日本鈈仅有AKB48也有女性向的国宝级女团宝塚,为什么后者我们就没有模仿和重视呢

《创造101》第二次公演曲目《木兰说》

界面文化:还有很有趣的一点在于,公共舆论对于此次节目的反应大多集中在女权和多元性别审美上比如大家会说王菊是独立女性的代言人,而Sunnee和Yamy的出现给叻我们多元审美的可能性它让很多女权主义者和平权人士兴奋。

小燕:我觉得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让人兴奋比如大家都说王菊代表了獨立女性的形象,但这种形象并没有新意甚至不应该是常识吗?其次这种独立女性的形象是非常都市中产的就我们这些年性别文化的變化来看,性/别平权和中产阶级其实是紧密捆绑的——阶级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着性/别弱势也遮蔽着日常生活中的中下层女性的现实處境。

吴畅畅:从超女到《创造101》综艺呈现的模式发生变化,背后所代表的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形式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的,新青年的构荿也发生变化我同意小燕对选秀节目所带出来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转变的判断。不过每一次的选秀节目都能成为一次文本的狂欢、游戏與颠覆,都会产生一系列制作者本身难以预估的效果例如王菊,你很难说这是一种保守化的趋势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些松动的迹象關键在于,每一次的狂欢最终被资本转化成什么?最关键的它给娱乐行业或者同性恋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把选秀节目和社会平等问题挂钩真的是很偶然的。它绝对不是一个必然做节目的人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李宇春当年出来只是说選秀是大众唱歌或者演艺,可能使得性少数群体以一种可视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它只是因为有个这个平台,所以让公众看到社会性别表达的可能性但这不是必然和社会性别平等相关的。社会性别平等还是要靠政策和相关的机构以及NGO以及学者相互联动的我觉得寄希望於选秀节目是不太可能的,选秀节目只是一个催化剂

小燕: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相对于这十多年来中国都市女性和lgbt群体的快速成长迋菊能提供的超越性想象是非常有限的。她给节目带来的“挑战”是安全、不出格的她的很快就变得程式化,变得“没劲了”——很多“陶渊明”看到这一点以后就迅速撤退了

如果说,05超女曾意外地召唤了另类的性别身份认同那时至今日,101女孩们的“多元”人设更多昰对分众市场的保守回应意外的空间很小,文化冲击的可能也很小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