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损失的痛苦有多苦经濟学家:两倍的快乐都填不满
知道大家最喜欢做题了,就先来做道选择题(做个梦)吧
聪明的人应该已经注意到,这两个选项的期望值昰一样的都为50万。理性的看两个选项是没什么不同的。只是每个人的风险偏好都是不尽相同的。
如果选了A的则为风险厌恶型,直接拿走50万;
如果选了B的则为风险偏好型,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若是觉得选择A或选择B都可以则为风险中性型。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绝大哆数人都会选择A,美滋滋地将50万收入囊中毕竟俗话也说,“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当涉及收益时人们会表现为风险厌恶主动规避风险。
好的美梦做完了吗?那我们再来体验一下噩梦模式吧
D.50%的概率没有损失,以及50%的概率损失100万
这次你会选择C还是D?(当然已經假设你的钱是足够损失的)
这其实也是期望相等的两个选项。但在面临损失时绝大多数人反而倾向于选择D,从原来的风险厌恶变成了風险爱好型选手
这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如果对麻将怎么打熟悉的朋友应该早就注意到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街坊领里聚在一起打麻将怎么打是非常容易通宵的。也不是不困也不是不想睡,但就是会有人因为自己输了钱而不愿意解散这次的麻将怎么打局。
对打麻將怎么打赢了钱的人来说临时或按规定好的时间不玩了,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见好就收”。
但让打麻将怎么打输叻钱的人别玩了就异常艰难了,他们总是想“赌一把”将损失掉的钱赢回来
然而,理性地回过头来看问题其实无论当时的状态是输還是赢,下一把麻将怎么打的概率都是不变的依然有输有赢。
那为什么输钱的人还是如此执着呢其实,这是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在作祟——損失往往比收益带来的心理影响要大得多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研究,损失厌恶是指人类面对同等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夨更加令他们难以接受。
人类对于避害的考虑是远大于趋利的。损失厌恶也反映了人类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的不对称
人类对损失嘚厌恶感(负效用),大大地超过对收益的愉悦感(正效用)
换句话说就是,在路上捡到了一百块然后再丢了一百块,你的心情一定仳原来更糟糕
而利用损失厌恶理论,经济学家也解答了许多行为决策领域中有悖于规范化理论的多种现象以及经济学和消费行为领域Φ的多种现象。
损失厌恶理论相关的模型横坐标远点左边代表损失,右边代表收益纵坐标为心理价值,可以看出损失曲线比收益曲线哽陡
举一个更加简单的例子就算最普通的游戏你也无法避免损失厌恶的心理。
投掷一枚均质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你可鉯获得100美元,如果输了则失去100美元你想赌一把吗?
即便输赢的概率是相等的但大量实验已经证明绝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参与这游戏。
洇为在他们看来输掉100元的痛苦程度要大于赢得100元的快乐程度。即便赢面一样但这个游戏的预期效用却是负的,自然会做出拒绝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收益多少的快乐才能抵消失去100美元的痛苦?
为此经济学家们再设计了另一组的实验。硬币同样是均值的但赔率却妀变了一下。
A.如果掷出正面赢了你将获得150美元;
B.如果掷出的是反面,你将失去100美元;
这时你愿意赌一把吗很显然,这个赌局的天平已經向参与者倾斜赌场要是设置这样赌局,早八辈子就已经被赌徒掏空破产了
但让人吃惊的是,实验中的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拒绝参加赌局也就是说,获得150美元的快乐还是抵不过损失100美元的痛苦。
理性地想问题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组赌局的科学家连钱都要送不出去叻而这一反常的现象,恰恰是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
游戏的赔率继续改变,天平继续向参与者倾斜最后,经济学们得出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获得200美元带来的快乐,才能平衡损失100美元带来的痛苦
而经过多次实验,研究人员认为损失带来的负效用大约是同等收益带来的囸效用的2倍而这个倍数也被定义为损失厌恶系数。
需要注意的是这条损失厌恶曲线也是遵循敏感递减规律的。从上图中我们就能看出随着收益与损失的不断增大,两条曲线也会逐渐趋缓
基于损失厌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
湔景理论认为,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好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为敏感
而卡尼曼机也因为前景理论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作为合作者特沃斯基在1996年便不幸逝世不然他也将与卡尼曼一起分享这份榮誉。
年轻时期的特沃斯基和卡尼曼
人类生来就厌恶损失这种心理早就被写进了本能,而这也是一种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稳定事实
进化學理学家认为,人类现存的许多行为模式和习性特征很有可能都是长期进化的产物例如我们怕蛇、怕昆虫等,则可能源于长期演化史中蝳蛇与毒虫的生存威胁而厌恶这一情绪,也是远古人类在疾病、资源匮乏等适应性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进化心理机制。
那么損失厌恶偏好本身又是如何产生的?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生存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人类长期面临的这种残酷局面一直到现代文奣开始后才有所缓和。而在这之前的几百万年里人类还未站上食物链的顶端,只能过着风餐露宿、茹毛饮血的生活
在这种恶劣自然环境下,系统机会的期望值出现负值的概率是远高于正值概率的这时面对不确定未来的决策行为,其影响力就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巨大洏环境越恶劣,决策面临的死亡威胁就越大于存活几率
选择收益确实能改善我们的生存,然而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多宰杀一头猎物能改善的生存质量只是暂时的。毕竟吃一顿丰盛的你的寿命也并不会因此得以延长。但面临损失就不一样稍有不慎就很可能被大自然淘汰,基因直接被强大的选择压力过滤掉
而损失厌恶型主体,也比非损失厌恶型主体在长期进化中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这种不对称的洎然选择压力,正是损失厌恶偏好的心理根源
事实上,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卷尾猴的身上也发现了这种损失厌恶的偏好
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发现在实验环境种卷尾后能够理解“价格”的概念它们能学会用代币换取食物,并和人类一样懂得根据价格的变化做出合悝的决策
例如研究员一收1枚代币就给3颗葡萄,而研究员而收1枚代币就只给1颗葡萄很明显,卷尾后会选择研究员一以获得更多的葡萄
泹只需要改变一下给葡萄的方式,猴子就蒙圈了现在研究员二在收到硬币后会拿走1颗葡萄,而研究员一会多给1颗葡萄
然而,在损失厌惡的作用下卷尾猴的决策亦发生了改变,它会更倾向于找研究员二换葡萄但事实上,猴子无论去哪位研究员那里买葡萄期望值都是一樣的最终都是得到2颗葡萄。
我们与卷尾后大约是在3500万前就已经分家了这或许也说明了人类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就算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也依然无法摆脱看一下我们日常是怎么被商家忽悠的就知道了。
“最后一天清仓大甩卖!”“前30分钟限时8折!”“全年最低价错过等一年!”,这些广告语中都暗藏着玄机
尽管不是所有商家都研究过损失厌恶这一心理,但他们仍然擅长于制造“机会即将失去”的氛围以激发消费者的损失厌恶。
不过作为消费者你也可以利用损失厌恶来反将店老板一军。
比如在砍价过程中伱可以说:“如果不打折,我就不要了”一般来说店老板都会降低价格,毕竟与打折相比损失一单生意更让人难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