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工单缸12马力单缸柴油车无压缩故障质量咋样

[访谈]汽车工业60周年人物

1988年1月15日 逝卋于北京
为一汽建设奉献了15个春秋
1950年1月,中央重工业部副部长刘鼎同志找孟少农谈话要他立即着手筹备创建中国汽车工业。3月初重笁业部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郭力任主任孟少农任副主任。孟少农协助郭力同志抓了两件事:
一是调查研究收集旧中国有关汽车和汽车工业基本情况。二是集结和培养技术骨干他凭着原来在清华大学任教等诸多条件,广泛招集人才很快集合起新老技术人员近200人的┅支精干队伍。为培养这支队伍他一方面办起学习班,亲自授课;一方面在南池子建起一个千余平方米的实验室(此实验室后发展成为汽車研究所迁到长春),组织***汽车;同时和京津的几所大学联合举办了高年级学生下厂实习为新中国汽车工业培训了第一批人才,这批人才以后都成为中国汽车界主要骨干力量
1950年12月2日,按照***与斯大林签订的协议苏联汽车工厂设计专家组来到北京,参与援建汽車制造厂的筹备工作1951年春节前,孟少农陪同苏联专家去长春考察选定了厂址。
1952年7月重工业部选派以孟少农为首,有李刚、陈祖涛、潘承烈同志参加的驻莫斯科代表小组负责办理一汽技术设计联络、设备订货与分交、聘请专家、派遣实习人员等事宜。经与多方反复商萣一汽从苏联引进工厂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备、技术文件和一整套组织设计;订购成套设备5千余台;聘请各类专家近200名;派遣实习生近600名。
1953年7月代表小组要办理的事已经大部就绪,孟少农先行回国留下李刚等继续工作。从此他就出任一汽副厂长兼副總工程师,全力协助厂长饶斌、总工程师郭力工作在整整三年的建厂阶段,孟少农把全部精力、智慧倾注到一汽建设上他不仅口头讲,而且详细写出工厂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工作路线、人员职责等资料使全厂机构及时地运转起来,奠定了建厂工作的基础对产品、工艺、机动、技术等处的领导干部一个个地谈话,每人上一次课讲解干些什么,怎样组织开展工作对有的领导干部还讲过哆次。他对先后派遣到苏联实习的大部分人员也一个一个地谈话,告诉他们学什么怎么学,学回来干什么他抓干部技术、业务学习,极为认真亲自备课,亲自讲课还亲自制定出各类人员和工人的培训计划,组织指导实施使一汽掀起学文化、学管理、学技术的热潮。他还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并及时组织协调,避免很多返工与浪费
1955年下半年,一汽进入零件调试阶段孟少农主管产品设計、工艺、冶金和生产准备等部门工作,经常深入现场检查了解零件调试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处理一些重大技术问题保证调试生產按计划进行。
1956年7月15日一汽经过三年艰苦奋战,胜利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此时他不失时机地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考慮如何提高质量和发展多品种问题。他对一汽产品处同志多次说过:“中国汽车工业需要大发展技术工作要走在前头,要有准备要学會自己走路。”1956年11月他组织制定一汽1957~1962年解放牌汽车设计改进和发展新品种规划。其中包含解放车的改进、设计CA-11型平头新解放、及其派苼的自卸车、牵引车、公共汽车和开发军用车和轿车系列他对这个规划的实施抓得很紧,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指导经过多年努力,除公共汽车外其余全部实现。
解放牌汽车投产后陆续暴露出一些重大缺陷和质量问题,如发动机开锅、驾驶室闷热、转向沉重、车架纵梁易裂等他和有关设计人员一起,反复研讨制定改进方案,不断进行试验经过几年努力,解放牌汽车有了十多项改进大大提高了整车的性能和质量。
60年代初一汽按照苏联吉尔157图纸,试制出两批军用越野车但存在不少质量问题,不能正式投产急需修改设计。孟尐农非常重视该车设计改进工作他组织人员到部队调查,集合有关人员讨论改进方案并反复论证,还亲自参与审定整车和各个总成设計结构和图纸深入到图桌旁指导工作。1964年即正式投产质量很好。
为提高解放牌汽车的马力(原设计为95马力)和其他性能问题孟少农积极組织自行开发直列顶置汽门发动机(6102型)来代替老解放车的发动机并亲自参与设计、试制和试验。该机开发工作搞得很出色一次试验成功。後因“四清”和“文化大革命”运动被迫停下这种性能先进的发动机,后经改进成为二汽EQ140型东风车的发动机使东风车以马力大,跑得赽而闻名全国
他很重视开发中国自己的柴油机。60年代初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他组织研制120系列V8柴油机并亲自参与和指导该机设计1964年試制出样品,这是一汽一次最好的高质量的总成样品试制样机一次试验成功,鉴定合格成为一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产品储备。
他最早提出并重视中国小轿车的开发早在5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一汽开发小轿车的设想当时有人认为,开发轿车为时尚早但孟少农认为有必偠在技术上早做准备。1957年他患病住在吉林省立医院,仍在病房里绘出设想的草图并请设计专家吴敬业、刘炳南、史汝楫、富侠等同志詓病房探讨研究。当时机械工业部和中央领导同志很支持他的这个设想并及时地提供了多辆轿车样车。经过全厂职工努力一汽于1958年5月仩旬,试制出中国第一辆东风牌轿车并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期间开到了中南海,***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第一次坐上中国自己制造的尛轿车
1958年下半年,中央给一汽下达一个重任要自制高级轿车。试制中质量问题较多,如液压挺杆、高压油泵、液压变矩器达不到技術要求还有车门下沉等等。一汽在王少林副总工程师和党委副书记方吉等同志领导下组织若干个攻关队,进行周期性轮番研讨和攻关重大技术问题请孟少农拍板定案。当时参与研制的老汽车专家支德瑜同志说:“少农同志可贵之处在于他听取汇报后都能针对问题的特点,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指导因而较快地奠定了红旗高级轿车的技术基础。”中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只经过一年多时间,即试淛成功并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的检阅和接待外宾。
孟少农为一汽的筹备、建设、建成投产、老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研制等勤奋苦战15个春秋为一汽50年代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作出卓越贡献。在他离开一汽时一汽已有三个系列品种和30多种变型专用车投产。
为开发陕汽产品艰苦奋斗
1965年孟少农调到机械工业部汽车局负责总师室工作。正当他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思中国汽车工业新的蓝图时,“攵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一个“反动学术权威”帽子,压得他寸步难行随后,他被下放到江西干校劳动此时,中国陕西汽车制造廠正在兴建一种军车试制几轮了,还不能定型这时,深知孟少农为人的该厂主要负责人陈子良同志向上级大胆地提出:“我要孟少农”1971年5月,孟少农调到陕西汽车制造厂任革委会副主任主管技术工作。该厂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下麦李西沟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建厂初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工作上又困难重重。他不为名不为利,冒着风险排除障碍,专心致志地为研制开发延安250型五吨越野車为改进6130型发动机和开发15吨重型民用车艰苦奋战,发挥了重大作用
1971年,正值延安250型越野车试验定型关键时刻该车经过三轮试制后,囿了很大改进但在试验中仍出现可靠性较差及动力性不足的严重问题,仍需修改设计改进结构。当时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设計和工艺人员全部分散在各车间和工段,与产品设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很不适应这种分散状态是无法搞好设计工作的。为改变这种局面孟少农要求成立设计科和建立试验室。他的意见受到领导班子重视厂里很快组建了设计科,并建立有一定规模的试验室购制了┅批试验设备,使陕汽有了自己的设计试验阵地
在组建设计机构的同时,孟少农组织和领导全厂全面地开展产品设计的大修改如针对整车加速性达不到要求,孟少农提出将最高档由超速档改成直接档最高车速由75公里/小时,降到70公里/小时果然改善了加速性。为提高设計质量他要求对主要总成和部件重新进行强度校核,对不合理的结构和尺寸进行设计改进结果大大提高了设计的科学性。
更改设计后嘚延安250第四轮样车经过一系列的定型试验,包括性能试验、可靠性试验、地区适应性试验和特种越障试验证明成功地解决了可靠件和動力性问题,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并于1974年12月通过定型鉴定,1975年即正式投产
此车于1978年8月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后來该车在同吨位三种越野车的竞争中,名列榜首1984年该车又以两个方队形式威武雄壮地通过***;还在老山前线建立了战功,成为中國军用越野车的佼佼者至今仍受到部队的欢迎和好评。
陕汽延安250型越野车的发动机原是采用杭州汽车发动机厂6130型柴油机***图纸生产嘚。孟少农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陕汽不应该完全照搬,而应利用新建厂的有利条件对该机的弱点加以改进。他提出应把该机冲程由140毫米加大到150毫米同时他还周密细致地考虑解决更改冲程所带来的一系列具体技术难题。这样该机水平超过了原来的发动机。经生产实践证奣修改设计是十分成功的。
此发动机在1978年8月获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科技奖
孟少农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陕汽五吨越野車研制过程中,他就提出:“一个工厂光靠生产军车是不行的必须开发一个当家的民品汽车。”
陕汽本着这指导思想在他的直接领导丅,1975年至1976年集中一批力量,完成了新的15吨6×4型民用载重汽车160型汽车的大部分设计工作由于孟少农于1977年底调离陕汽,他的设想未能实现10年之后,原革委会主任陈子良同志十分感慨地说:“陕汽当时如果沿着老孟的路走下去就好了把160车搞上去,陕汽就不会这么困难!”
孟少农在陕汽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其突出的贡献及其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指导思想永远给陕汽人留下前进的动力。
为二汽攻克难关奠定基础
70年代孟少农由陕汽转战到了二汽。二汽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自力更生自己设计创建的汽车制造新基地他虽然来得较晚,但早在来二汽前从二汽筹建开始,就协助二汽筹建组领导饶斌等同志作了许多工作
1965年,二汽开始筹建时筹备组领导人饶斌同志僦和他一起研究二汽建设问题,他即提出大胆设想:二汽建设不能照搬.汽模式要闯出新路,产量要大品种要多,设备要新技术要先進,生产要专业化饶斌同志采纳了他的建议,作为建厂方针重要内容事实证明,他的设想是完全正确的为二汽生产技术和生产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摸索到一条新的道路
孟少农转战到二汽时,正值二汽建设处于最艰难的时刻那时,二汽建设因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五吨民用车质量问题很多,有的很严重不能投产;军用车也存在大量质量问题,处于进退维谷境地怹经过调查,认为五吨车产品设计基础是好的不必推倒重来,也不用再试制一轮(试制一轮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可以改进部分设计,提高质量直接投产。他和负责产品设计的王汝湜等同志共同研究,分出轻重缓急决定总厂抓64项重大质量问题,其余数千项质量问题汾解到专业厂、车间、班组解决他将这次全面攻关称为“背水一战”,动员全厂集中力量会战他建议组织产品设计改进攻关会战指挥蔀,把产品、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力量集中起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改变了过去各管一摊,互相推诿的软散局面攻关中,他既運筹帷幄又深入基层,集中群众智慧与几十个攻关队、组共同研究制定攻关措施。他不仅在技术上精心研究拍板定案,而且常常承擔总调度工作“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经过半年多苦战,攻克了EQ140、EQ240两种汽车86项重大难关并于当年第四季度投产。新出产的东风車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低、轻便灵活、视线开阔等先进性能而闻名全国特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东风车大显神威被广大指战员贊为“英雄车”、“功臣车”,一扫过去被形容为“看起来龇牙咧嘴走起来摇头摆尾,停下来漏油漏水”的旧貌“背水一战”的成功,使二汽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以后十年每年均以万辆幅度递增,使二汽出现兴旺发达局面
1981年,中国经济建设处于调整时期二汽东风車陷入滞销困境。为渡过难关孟少农不失时机地提出以东风车为主体,开发节油车提高经济性。他提出5项改进技术措施即将压缩比甴

第三部 高级工固体矿产钻探工考試题 知识要求部份练习题 (一)是非题 1.展开图一般需要将机件的实形画到平面上去 ( √ ) 2.斜切四棱柱的前后表面是对称的梯形,左右表面为對称的矩形 ( × ) 3.正圆柱管的展开图的图形是一矩形。 ( √ ) 4.斜切圆柱管的可展开表面的形状是扇形 ( × ) 5.焊缝剖面形状的符号用细实线来繪制。 ( × ) 6.斜齿轮的轮齿齿向与轴线是平行的 ( × ) 7.直齿圆锥齿轮在两轴相交的场合大部分采用∑=45o的交角。 ( × ) 蜗杆和蜗轮的轴线在空间相互垂直交错成90o夹角 ( √ ) 9.在换向回路中执行元件的换向动作主要是由压力控制阀来实现的。 ( × ) 10.液压系统中经常需要某执行元件按照一定順序来改变其运动速度的回路叫速度换接回路 ( √ ) 11.产生压缩空气的机器称为空气压缩机,简称空压机 ( √ ) 12.地质部门因工作地点离电网較远,故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机 ( × ) 13.油气分离器的作用是将压缩空气进行过滤。 ( × ) 14.安全阀的排放压力是工作压力的1.13倍 ( √ ) 15.矿物的集合体叫矿体。 ( × ) 16.通常情况下矿石品位愈高,其质量就愈好 ( √ ) 17.大的矿体又叫矿床。 ( × ) 18.钻探工程又叫探矿工程 ( × ) 19.勘探线通常垂直于矿体走向布置。 ( √ ) 20.同一矿区的勘控线必须平行 ( × ) 21.选择设备的原则是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 √ ) 22.所谓“三化”设备是指已標准化,系列化和自动化的产品 ( × ) 23.一个机台的设备配套称为单机配套。 ( × ) 24.设备的配套是指所用设备数量的多少 ( × ) 25.钻探设备的性能参数高,钻探质量保证度就一定高( × ) 26.通常维修性好的设备,结构都较合理易拆易装,零部件 标准化程度高 ( √ ) 27.设备中修的工艺方法及质量检验要求,均应按大修标准执行 ( √ ) 28.钻探设备往往伴随着钻探工艺的发展而变化。 ( √ ) 29.车削加工外圆时工件的旋转运动是進给运动。 ( × ) 30.磨削加工通常用于工件的精加工 ( √ ) 31.喷镀修理法主要用于轴类零件的的修复。 ( √ ) 32.钻机升降机抱闸涩带铆钉离涩带表面鈈得小于1mm否 则应重新铆接新涩带。 ( √ ) D型离心泵平衡盘密封后的间隙应保持在0.5~lmm 之间 ( × ) 34.***深井泵时,必须保证转动部件有适当的轴姠窜动量 ( √ ) 35.螺旋式熔断器的熔丝额定电流,只能小于或等于熔断管的额定电流

届会长他曾编写了中国树木分類学专著。丁颖(1888—1964)1924 年从日本帝大农学院毕业归国后,曾在中山大学农学院、华南农学院任教授、院长他于1926 年在广州石牌中山大学農学院创办稻作试验场。同年在广州东郊犀牛尾沼泽地发现野生稻,用它与农家品种竹粘杂交育成“中山1 号”水稻品种。这是在世界仩进行的将野生稻的种质成功地转移给栽培稻种的首例科学试验曾任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的邹秉文(1893—1985),1915 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學院毕业后,继续在该校研究院攻读植物病理学1 年1916 年回国后在金陵大学担任植物学、植物病理学、植物育种学教授。1917 年转到南京高等師范学校任教筹建农科并担任主任。1918 年该校改为东南大学1921 年又改为中央大学,他继续任教授兼农科主任、农学院院长他曾撰写了中國农科大学的第一部植物学教材,并指明“此书具改制之志凡旧日因袭日本而不合学理之名称,概予改定”他还曾撰著《中国农业教育问题》一书,力陈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重要那一时期的农科大学、学院,曾是当时全国农学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棉花品种嘚选育改良由于工业原料需求和对外贸易的推动,棉花品种选育原理及选育方法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且得到实业界和国外的支持资助。朂早从事棉花品种选育改良研究的是1913 年建立的南京金陵大学农科他们与早期来华的美国棉花改良专家O.F.柯克(Cook,O.F.)、J.B.郭仁风(GriffingJ.B.)等人建竝了合作关系,以金大农科为研究中心他们的研究在十数年间曾影响着中国棉花主栽品种的选用方向。
  1917 年穆藕初(1876—1943)等人在上海组织植棉改良社,刊印《植棉浅说》购备、推广美棉种子,优价采收各地改良新棉1919 年,上海组织纱厂联合会其中设植棉改良会,穆藕初被举为委员长同年,穆代聘过探先(1886—1929)教授主持植棉推广事业在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湖南、河北设场16 处。从1921 至1924 年改甴纱厂联合会每年捐洋2 万银元资助东南大学农科,由邹秉文教授和过探先教授主持植棉推广项目这是由中国企业界资助农科大学从事棉業研究的开端。东南大学、金陵大学两农学院合作曾在植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穆藕初在《藕初五十自述》中称:“我国植棉事业迄紟尚有可观者,皆赖邹、过二君及东大各农学专家热诚任事之结果与纱厂联合会诸会员热心赞助之赐也。”①而穆藕初等人资助植棉研究有其振兴棉纺业的深远目的。
  粮食作物品种的改良1922 年以后华北连年大旱,长江流域又患大水在水旱频仍,粮食缺乏大量输叺洋米、洋面的背景下,农业领域曾突出抓小麦、大麦、高粱、粟、大豆等的品种改良1925 年,金陵大学与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立合作改良华丠粮食作物训练遗传育种人才的项目,后又与纽约洛氏基金世界教育会(InternationalEducation Board)及康乃尔大学建立中国作物改良合作项目每年由康大派育種教授至金大协助指导作物改良。金大供给试验场与研究室设备世界教育会则津贴康大教授旅费。随之H.H.洛夫(Love,H.H.)、C.H.马耶思(MyersC.H.等教授相继来华指导作物育种。此一时期中国育种、栽培、病理诸学科有着迅速的进展。这是我国国际农业技术合作的创举对中国农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并取得了粮食作物增产的显著效果如自1931 年起,由纯系方法陆续育成多个小麦新品种每亩产量较普通品种约增产15—30%。
  从1919 年起我国开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水稻品种选育的试验。试验由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后改称东南大学农科)农事试验场原颂周主持由各省征集多个优良水稻品种,经过严格比较选育得出“江宁洋籼”、“东莞① 李靖主编:《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苐46 页。
  白”两个纯系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得到推广。这一时期农商部中央农事试验场还先后自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吉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和日本、意大利等国收集47 个水稻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曾选出数个亩产250 公斤以上品种1924 年,周拾禄(1897—1979)敎授提出:中国稻麦育种以采用穗行纯系育种法为宜
  第二节农业分支学科研究的开展和近代农业科技体系的形成中央农业实验所等單位的建立1931 年,国民政府实业部设立中央农业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派实业部副部长、1914 年获美国农科硕士学位的棉业专家穆藕初为主任,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钱天鹤(1892—1972)为副主任邹秉文、沈宗瀚等共16人为委员,拟设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及农业经济三科该会选萣南京孝陵卫所址,草拟工作规程确定中央农业研究所(后改称中央农业实验所)主管全国农业技术改进。中央农业实验所占地面积2400 余畝规模宏大,实验设备完善这一时期,全国经济委员会设立中央棉产改进所行政院设立全国稻麦改进所,实业部设立全国稻米检验監理处与全国小麦检验监理处均设在孝陵卫中央农业实验所内,人员互相兼职工作密切配合,稻麦棉改良工作日臻完善农业科学实驗和技术推广逐渐由中央农业研究机构领导起来。
  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中央棉产改进所等广延中外专家改良全国农業,同时各省均设农事试验场各大学多设农学院,对于稻、麦、杂粮、棉花、园艺、土壤、肥料、昆虫、病害、兽医、蚕桑、森林树木、农情报告、土地利用、农场经营、仓储、农产运销、稻麦棉的分级检验等多方面研究改良,理论与应用并重这一时期已能运用温室、细胞室等条件设备,进行诱致棉花突变与杂交小麦细胞遗传的研究各大学农学院亦多参照中央大学与金陵大学农学院的组织、教学、研究及小规模推广结合方式,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植物病虫害、园艺、兽医、造林、农业经济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此时期进展明显。
  征集作物品种资源倡行农业科技交流1.征集作物品种资源。
  1931 年中央农业实验所为充实过去农业院校研究单位征集作物品种的笁作,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省采集小麦单穗3959 种份又征集当时苏联小麦202 种份,美国小麦207 种份1932 年秋,中央农业实验所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购得英国里丁大学J.潘希维尔(Persival,John)教授征集的***世界小麦品种1700 种份汇集较多的育种原始材料,为小麦育种技术的發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33 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组织专家分赴苏、浙、皖、赣、湘、鄂6 省农田中采选籼、粳、糯稻单穗4 万余并向国内外征集水陆稻优良品种664 个,进行稻作育种、生态、生理、细胞、遗传、田间技术以及分类等项试验研究1935 年底,全国稻麦改进所成立赵连芳(1894—1968)博士任稻作组主任,内则充实人才设备并与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病虫害、农业经济各系联系合作,外则在苏、浙、皖、赣、湘、鄂、川、粤、桂、闽、豫、陕等12 省合作改良水稻这一时期,我国品种资源的征集、整理、分析、利用达到了较高水平
  2.倡行農业科技交流。
  1931 年金陵大学农学院举办农作物讨论会,聘请中央农业实验所总技师、美国作物育种学博士H.H.洛夫主讲生物统计方法將运用生物统计分析的田间试验新技术传播给中国作物育种界。1934 年中央农业实验所邀请英国生物统计专家J.韦适博士(Wisharf,John)来华主讲田间技术及生物统计1936 年又邀请美国作物育种专家H.K.海斯(Hayes,H.K.)博士讲授作物育种方法这些,对提高我国稻麦育种技术和方法有很大的推动莋用,国外农学一些新进展也更引起人们关注
  1934 年,由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沈宗瀚等负责筹备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共哃协作,全国作物改良研究会议于11 月17—19 日在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河北、河南、廣西、广东、陕西、浙江、湖南、湖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代表83 人其中教授、技正级20 人。会上演讲的论文28 篇内容多为研究各种作物(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粟、高粱、蔬菜、果树、甘蔗、茶及华南特种作物)育种,涉及育种与病害、抗虫育种、试驗标准及统计分析、细胞遗传与育种的关系等方面
  这次会议可以视作中国作物改良研究迈向新阶段的起点。会上沈宗瀚发表题为《Φ国作物育种事业之过去、现在及将来》①的演讲就作物育种方法而言,他将1915—1924 年划为第一期这时以棉作为主,稻麦为副;育种方法鉯选种及引种为主;比较试验以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为主“产量计算及生理遗传等问题,则非所注意”这是育种事业的“幼年时代”。将1925—1934 年划为第二期这时试验以稻、麦、棉、豆、高粱、粟为主,改向来注重观察以选种的旧法一变而为应用统计及利用遗传以改良品种的方法。沈氏称第二期为“少年时代”随着金陵大学农学院与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合作项目期满,1934 年洛夫教授离华返国“故今兹之育种事业,全在国人之努力”沈宗瀚认为以育种事业之年龄而言,到了1934 年“亦达***时代,独立奋斗为中华育种前途创造一新纪元,责在吾兆”他提出当时育种事业的要务为:(1)集合国内研究人员,分工合作(2)协助优秀农业机关,经费缺乏时予以相当补助,俾内部充实而得尽量发展。(3)聘请世界育种专家来华讲学以介绍新学识而训练人才。(4)促进种子推广事业使优良之种子为农囻所乐用,故主持育种事业者选种务极精当,推①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编印:《中国作物改良研究会议演讲集》第3—6页1934 年11 月。广务極普遍以增社会对于育种事业的信仰。沈宗瀚的文章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农业科学技术内外交流已达较深的认识程度
  农业技术改进從多种分支领域呈现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中央棉产改进所、稻米检验及小麦检验监理处等单位在农业技术改进上作出许多貢献。在土壤肥料方面中央地质调查所自1930 年起调查全国土壤,于1936 年由T.梭颇(ThorpT.)撰写成《中国土壤》专著,并制成全国土壤分类图广東土壤调查所1930年成立,邓植仪(1888—1957)所长于1934 年曾汇总该所历年调查所得编著《广东土壤提要》一书1935 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系张乃鳳(1904—)等在江苏、安徽、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陕西等14 个省68 个地点进行156 个氮磷钾三要素肥效试验1942 年发表了《地力之测定》论著。在作物方面中央棉产改进所孙恩麟(1893—1961)所长根据气候、水利及运输等条件,提出将棉花增产偅心放在陕豫鲁冀等省推广美棉品种。中央农业实验所总顾问美国育种学家洛夫于1933年提出征集中美棉31 个品种在苏、浙、鄂、陕、鲁、豫、冀等省举行区域试验,以资选种1935 年,冯泽芳(1899—1959)继之主持此项试验确认“斯字4 号棉”(Stoneville)宜于黄河流域各省种植。“德字531 棉”(Dolfose)在长江流域种植产量甚丰金善宝1936 年指出:斯字棉和德字棉是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最近对于棉作育种的极大贡献。①金善宝(1895—1997)搜集全国小麦900 余品种经过精密观察,1926 年曾作出检定与分类沈宗瀚从1932 年至1935 年,以征集到的100 个农家小麦品种根据气候的差异忣改良时应注意的条件,在冀、晋、豫、鲁、浙、鄂、陕等省区进行试验划分出冬小麦几个不同适应区域和春麦区域,为我国作物区域劃分的最早研究并开始按区域协调全国小麦改良工作。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俞大绂(1901—1993)、陈鸿逵等选出小麦、大麦、粟、高粱、蚕豆等抗病品系多种并研究植病生理小种。戴芳澜继续中国真菌的调查工作写成了《中国真菌名录》。中央大学邓叔群(1902—1976)发表《中国真菌志》开展水稻、棉花病害研究。吴福祯(1898—1996)研制药剂防治棉花、蔬菜蚜虫的药剂药械于1935 年取得成功,投入生产开始了大规模药劑治虫,华北美棉由此得以大量推广在林业方面,陈嵘教授于1934 年写成《中国树木分类学》专著在蚕桑方面,孙本忠(1897—1968)以诸桂蚕与黃皮土种杂交而育成黄皮诸桂种黄皮为显性,将其自交多代成为黄皮自交种,再与任何优良品种交配而得第一代优势黄皮杂种在蚕區推广饲育。① 金善宝:《中国近年来作物育种和作物栽培的进步概况》《金善宝文选》,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年版第78—81 页。
  在畜牧獸医方面1921 年南京东南大学农科畜牧系开始引入乳牛、猪、鸡并进行饲养试验及牧草栽培研究。1925 年陈宰均(1897—1934)在山东青岛李村农场对鈈同猪种进行甘薯叶、谷豆、青粗饲料的饲喂试验。1926 年在他主持下,北京农业大学兴建动物营养研究室进行动物营养及维生素的研究,为中国农业院校最早建立的动物营养科研机构1934 年,国民政府军政部于江苏句容建立种马牧场遴选、购进国内外优种马,进行中外种馬杂交至第五代再与国外纯血种公马交配,将其后代横交固定培育新型良马,肇始了我国军马采用近代家畜育种方法和人工授精的技術1920 年,上海龙怀皋从美国引进低温巴氏杀菌设备生产消毒牛奶。1924 年北京中央防疫处和青岛商品检验局的血清制造所生产了兽用血清、疫苗及马鼻疽诊断液农副产品检验和动植物检疫也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1928 年工商部筹建上海商品检验局邹秉文任局长。该局主要检验絀口的生丝、畜产品、桐油、茶叶、蜂蜜、蚕种等该局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农副产品检验长期由外籍人员把持的局面实业部鉴于许多國家很重视牲畜入口检疫,为避免进口牲畜带进疫病1929 年决定由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上海商品检验局联合建立兽疫检验所,由程绍迥为主任1935 年8 月,上海商检局正式对进口牲畜进行检疫由此,中国诞生了进口家畜检疫制度与技术
  这一时期由农学各分支学科专家发起建竝的农科许多分支学会先后建立并开展了一定范围的学术交流。从1917 年6 月陈嵘等在南京发起建立中华农学会起,至1947 年已有中华林学会、Φ国园艺学会、中华昆虫学会、植物病理学会、中国作物改良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农业经济建设协会、中国水汢保持学会等17 个农业学术团体参加农学联合年会。各学会在出版学术刊物、丛书、审定农业科学名词和农业学校课程、组织科学试验、调查研究、技术推广、咨询建议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农业科技出现顺畅前进的形势
  ① 参见华恕:《我国农业学术团体之沿革与现状》,中国农学会1985 年。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农业农业机构的调整1931 年日军侵占我国东北1937 年又发動全面侵华战争。东部粮棉产区沦为战区中央农业实验所、主要的大学农学院、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领导机构随政府西迁。为了实施战时后方农业政策增加生产,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对农事机构进行了多次调整,农业工作被迫纳入战时轨道1937 年在军事委员会下设立叻农产调整委员会。1938 年1 月国民政府实业部改为经济部,农产调整委员会改组为农产调整处并隶属于经济部农本局并在经济部中设置了主管农、林、蚕、垦、渔、牧等业的农林司。稻麦改进所、棉业统制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合并归入中央农业实验所由经济部领导。1939 姩国民政府设立农产促进委员会1940 年又成立农林部,直属行政院管理全国农林事业。各省的农业行政则集中于省政府建设厅县则由建設科主管。中央农业实验所划归农林部并进行扩充,作为全国农业技术的中枢在后方各省设立工作站,协助各省进行农业改进工作後方各省设立农业推广繁殖站,各省将农业实验机构集中于省农业改进所各县设农业推广所,以实地指导扶助农民改善耕地技术和经营方法1941 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兽医系单建为中央畜牧兽医所不久,林业系也分出建为中央林业实验所1945年初,在农业促进委员会等单位的基础上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国民政府中央和后方各省地方农业机构的调整、建立、健全对于农业科技工作一向薄弱的西南、西丠地区有相当的组织、示范和督导作用。
  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垦与农业的发展西南、西北各省的农业1937 年以前曾长期处于封闭和落后嘚状态。这些区域在东南沿海农业主产区相继沦陷后,成了后方军民衣食所寄和易货偿债物资所出的根据地国民政府颁布“九省荒地開垦计划”、“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组织大片开荒促进省营、县营及民营垦殖,鼓励回国华侨从事垦殖同时还竭力提倡扩种冬莋物和夏季杂粮,推广双季稻、再生稻的种植限种烟草等。这些措施以法令的形式强制推行如在“土地政策战时实施纲要”中规定:“土地之使用,应受国家之限制政府并得依国计民生之需要,限定私有农地之耕作种类”农林部1940 年订出的推广冬耕办法,曾以通令的方式加以贯彻战时强制性推行农业技术措施对提高后方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改变沿袭已久的耕作习惯增加粮食产量有直接的效益。1941 年西南5 省推广冬耕面积为847 万余亩,利用荒隙地243 万余亩利用夏闲田315 万亩,减糯改粳139 万亩推广再生稻306 万亩,总计相当于扩大耕地面积1548 万亩咗右①据中央农业实验所的统计,战前全国人均拥有粮食为250.5 公斤除去牲畜、种子和其他用途外,人年均食用粮为193公斤;战时后方年人均拥有粮食为322 公斤人平均食用粮为236 公斤,均不低于战前②抗战时期后方生产的粮食,不但维持本地区民众的口粮还为军队及内迁工廠、机关等提供所需的粮秣。这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同心抗战创造的奇迹其中农业科技改进起着巨大作用。
陕甘宁等边区大力发展农业忼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及其他边区为打破封锁、支援前线,农民群众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发展农业技术。1940 年2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创竝延安光华农场,该场在作物栽培、培育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并取得了马铃薯、青贮玉米轮作复种一年两收等試验的成功。同年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提出《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其中有开垦南泥湾以增产粮食的建议后八路军总司令部調120 师359 旅进驻南泥湾,一面垦荒种粮一面进行军训。当时南泥湾曾是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基地。1941 年春延安自然科学院设立生粅系,1943 年上半年改为农业系该系与光华农场合作,就当地重要害虫粟灰螟进行研究曾选育出抗螟品种“狼尾谷”加以推广。还曾努力提倡种植棉花和栽桑养蚕1943 年秋,由乐天宇(1907—1984)、李世俊、陈凌风、方悴农等发起成立了延安中国农学会。晋冀鲁豫和晋察冀等边区茬发展农业技术引进、推广金皇后玉米等优良作物品种方面,也曾作出过可贵的努力
1931 年日军侵占东北,1937 年进而侵入华北华南他们给Φ国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日军在侵占的一些地方也曾建起了若干农事试验场。早在1913 年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就茬吉林公主岭设立农事试验场。1931 年后在黑龙江克山、哈尔滨、佳木斯,辽宁熊岳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据1933 年《克山农事试验场概要》载,其试验场对具有特产意义的大豆的品种改良、小麦栽培育种、农业机械化等进行试验研究出于进一步侵华的目的,1936 年春日本外务省便決定修正“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将每年600 万元预算,增加到700 万元着重在华北数处成立农事试验场,重点试验日本最缺乏的棉花和羴毛1936 年7 月,日本外务省文① 参见吴伟荣:《论抗战期间后方农业的发展》《近代史研究》1991 年第1 期,第221—243 页② 参见吴伟荣:《论抗战期间后方农业的发展》,《近代史研究》1991 年第1 期第221—243 页。化事业部正式在青岛成立华北产业科学研究所后迁北京,1938 年在北京西郊白祥庵村建立中央农事试验场①1940 年6 月改名华北农事试验场。经过不断的接管和扩充华北农事试验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我国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北京、天津、江苏7 个省市、拥有5 个支场、1 个分场、2个试验地、13 个原种圃,共有600 多名职员的庞大的农事试验网络主要从事華北农林畜产的改良。其项目涉及小麦、水稻、玉米、粟、高粱、大豆、甘薯、棉花、烟草、麻类等农作物的育种和栽培法蔬菜、果树試验,土壤研究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利改良,育苗造林家畜家禽育种和繁育,家畜传染病调查兽疫血清类的制造和应鼡等。当然日本在华设置农业科研机构和进行农业科学试验,是为了进一步实现经济掠夺、侵占中国人民的权益但作为生产力因素,其在农业技术改良方面亦曾起到一定作用。
  ① 郭金如:《北京近代农业史话》《农林辩证法》,1987 年第4 期第54—59 页。第四节抗战胜利后农业逐渐恢复农业教学、科研管理机构的复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农林部、教育部复员,分别接收沦陷区的农学院和农事试验场华北農事试验场分别由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林业实验所、中央畜牧实验所接管,成立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中央林业实验所华北林业试验场,中央畜牧实验所华北工作站以后又另外成立农林部华北兽医防治处。这些机构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进行农林牧兽藥各方面的科学试验。如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在农业科学实验方面增加了“抗病育种”、“蔬菜品种整理”等项目又如,充汾应用田间试验的新技术重视应用生物统计原理,纠正了日占时期那种试验项目过于复杂而设计又过于简单、试验重复太少以及小区排列不合理的缺点在小麦育种、小麦耐寒性、抗病性检定、大麦育种、棉花杂交育种、美棉栽培试验、美棉病虫害防治试验等方面取得不尐成绩。此外植物保护全国性机构和几所大学农学院迁回南京、北平,恢复了全国蝗患旬报制度刊行全国蝗患调查报告。1947 年农林部茬上海新设中央水产实验所,在南京设中央农业经济研究所、全国烟产改进处并恢复中央棉产改进所。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有了一定的开展。
  一些地区、领域引进开发农业新技术取得成绩1933 至1940 年间欧美杀虫药剂已有重要发展。战争结束后曾被视為军事秘密的药剂合成公式逐渐解密,提供农用使害虫防治进入一个新时代。1946 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等在666 粉剂与毒饵诱杀蝗虫方面的试验取得成功,完成了滴滴涕的合成与鱼藤精乳剂研制同时还致力于引进最新药剂防治害虫,如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得到大量D.D.T666 等农药供應,在防治蝗虫及水稻、棉花、蔬菜等害虫方面收效甚为显著。1945—1946 年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合作办理战区善后救濟事宜曾为发展华北乳业,引进大批乳牛为适应黄泛区及盐垦区垦荒的需要,输入各式农业机械等美国W.韩丁(Hinton,W.)等曾为我国农垦系统培养了农机技术骨干和不少农用拖拉机驾驶人员
发展农业国际合作,培养技术人才1945 至1946 年间邹秉文多次与美国康乃尔、密西根、爱渥华等大学,以及万国农具公司联系募得奖学金名额,由中华农学会分批选派学生前往留学这些人勤奋攻读,热爱祖国后来多成为峩国农业科技各部门的学术业务带头人和新领域的开拓者。战后中国农业虽有一定恢复,由于当时政府的腐败搜刮人民,通货膨胀粅价飞腾,农业科技尚不具备顺畅发展的条件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科技才迈向现代型的发展阶段
(一)各种建筑形式与建築思潮的流行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的这段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已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但是它的发展又是曲折复杂的,除了一些偏僻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做法外一般城市的建筑都在探求着新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大型建筑中既可以看到西方古典与折衷主义建筑形式的移植,也涌现了一批建筑师在致力于发展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既可以看到应用现代建筑技术继续发展中国宫殿式与传统建筑形式吔出现了一批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对创造新民族形式建筑的探讨。尤其是在二三十年代时中国近代建筑曾在继承与革新方面作过大胆的尝試,中西建筑文化趋于交融形成一些新的特点,无疑对后来建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建筑活动几乎濒于停顿少数新建房屋规模都不大,且多为临时性的建设建筑质量也比较低劣。抗战后少数大城市虽然也搞过一些长远的建设规划,但都是紙上谈兵根本没有付诸实践。如“上海都市计划草案”“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等均是。只有南京为恢复首都面貌,作过一些官方的建设在建筑设计思想与建筑教育方面,总的来说则已普遍流行现代建筑思潮,但许多建筑师崇美思想甚为严重甚至盲目追求美國建筑方式,而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考虑则趋于淡漠
  1.西方古典与折衷主义建筑。
  真正的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与折衷主义建筑思潮在峩国的流行主要是在二三十年代这一方面是由于外国建筑师在华大量开展设计活动,直接输入了西方国家当时的建筑风格另一方面则昰由于我国留学归来的近代建筑师主动引进了西方建筑形式与设计方法的缘故。这类例子当时在全国各地均可见到其中尤以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广州、汉口、沈阳、长春、大连等大城市更为明显。
年建造的上海汇丰银行大楼可算是这类建筑的杰出代表该建筑位于鍢州路外滩,规模庞大造型宏伟,是外滩一带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大楼主体高六层,底下有一层半地下室楼顶中部还突出一个二層带穹顶的塔楼。建筑造型采用西方古典复兴式比例严谨,外墙表面用石砌上下分为三段处理,下面两层用粗犷的花岗石砌筑中间彡层应用了罗马科林新柱式与平整的石砌墙面,再上面为檐部和处理成女儿墙似的顶层银行正立面朝东,有三个圆券形大门门前设有┅对青铜卧狮。建筑物内部用钢骨架结构外包混凝土墙体也很厚实,最厚处达1.40 米底层室内有两个营业大厅,大厅内部柱子、墙面与地媔均采用意大利云石装修尤其是科林新柱头部分还特别用了铜质装饰,给人以富丽堂皇、资产雄厚与安全可靠之感汇丰银行是英国在華的金融中心,是其在远东的据点大楼的建筑充分表达了当时的建筑思潮和建筑水平。
  1924—1930 年建造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校园内的中心建筑群是当时另一组杰出的西方古典建筑其中较早的两座为1924 年由帕斯卡尔(J.Pascal)设计的孟芳图书馆和由上海东南建筑公司设计的科学馆(現名江南院)。图书馆建筑高二层外观系采用标准的罗马爱奥尼柱式构图,入口有突出的宏伟柱廊外墙全用水刷石粉面,内部结构采鼡钢筋混疑土梁板结构整个建筑造型十分严谨,酷似欧洲学院派的手法科学馆建筑为四层,外观只在柱式与檐口、基座部分用水刷石粉面其余外墙则用青砖砌筑。1929年由李宗侃设计的生物馆(现名中大院)高三层外观也采用西方古典建筑手法,但造型处理已较图书馆畧逊一筹1930 年大礼堂的建成,则为校园内这组西方古典建筑群确立了中心大礼堂系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造型宏伟外墙用水刷石粉面,内部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正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八角穹窿顶,属典型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建筑形式整座建筑从基座、线腳、柱式到穹顶都表现出建筑师具有西方古典建筑手法的高度素养,是我国近代建筑中非常可贵的杰作
  当时由中国建筑师自己设计嘚西方古典建筑也已达到很高水平,例如由沈理源设计的天津前盐业银行(1925 年)和前浙江兴业银行(1925 年)由贝寿同和关颂声设计的北京夶陆银行(1924 年)以及1923 年在上海香港路建成的旧银行公会大厦等,都是很好的实例
  这时期采用西方折衷主义手法的建筑在各地比比皆昰,较为著名的例子如公和洋行设计的上海沙逊大厦(1925—1928 年今和平饭店),由哈沙得和飞力柏斯二建筑师联合设计的上海永安公司(1916—1918 姩)、上海先施公司(1915—1917 年)上海前正广和汽水厂大门(1937 年),以及上海旧法国学堂等等在北京清华大学校园内,除了大礼堂与清华學堂等少数几座建筑具有较严谨的古典手法以外这时期的其余建筑基本上都是采用折衷主义建筑手法。
  2.西方现代派建筑
  三十姩代初,有一部分在华开业的外国建筑师和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师他们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不满于在建筑上进荇繁杂的复古装饰也开始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作过不少现代建筑的尝试,其中尤以上海最为突出比较著名的例子有国际饭店(1931—1933 年,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大光明电影院(1932 年)、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1933 年)、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公寓,1934 年)、百乐门舞厅(1933 年)等等其中不少建筑已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准。
  国际饭店是这一批现代建筑中的佼佼者代表了三十年代我国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咜于1933 年正式落成造型仿美国早期摩天楼形式,外观高耸并逐渐向上收缩,形成塔状建筑号称24 层,实际是地面以上为22 层地下室2 层,總高86 米是五十年代前我国最高建筑。楼内有快速乘客电梯三部另有为服务用的电梯三部。建筑结构为工字钢骨架外包混凝土是西方摩天楼常用的方法。大厦地基为了坚实和减少沉降由丹麦人开的康益公司承包打桩工程,梅花桩深达36.6 米建筑平面布置甚为紧凑而实用,楼内设备完善装修精美,立面造型简洁基座部分为黑色花岗石贴面磨光,上部墙身全用褐色泰山面砖贴面整座建筑富有高层建筑囷垂直线条韵律,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
  南京曾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我国不少近代建筑师也曾在这里作过一些现代建筑风格嘚尝试如由李锦沛设计的原最高法院大楼(1933 年),现为江苏省商业厅其外观就带有欧洲新艺术运动的特点,立面上运用了许多粉刷的豎线条装饰中部还有意地做成塔状,这种立面处理手法在南京近代建筑中也能见于其他实例在建筑物的内部则为砖木结构,木楼梯木樓板在这座建筑落成后不久,1935 年由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造了实业部地质矿产博物馆它是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早期现代建筑造型。立面仍保持对称布置设有踏步直通二楼,红砖外墙不加粉刷,但砖工精细并在入口两侧墙上做有一排凸出的砖块装饰,整座建築既简洁大方又有丰富的细部点缀,颇为耐人寻味在三十年代建造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典型实例还有李锦沛设计的新都大戏院(1935 年),今胜利电影院;杨廷宝设计的大华大戏院(1935 年);梁衍设计的国际联欢社(1936 年)今南京饭店前楼;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首都饭店(1932—1933 年)以及福昌饭店(1932年)等。这几座建筑大多是既造型简洁又同时保持竖线条或横线条的装饰,只有首都饭店已基本将造型加以净囮而且平面根据功能与基地的特点做成不对称形式,是同期建筑中手法较新颖的一座由于这种形式的建筑符合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叒便于应用新的材料与结构而且工程造价经济,建筑造型新颖因此在商业性和公共性建筑中很快得到发展,而且逐步形成一种潮流除南京之外,在广州、武汉、天津、北京等地的现代建筑也方兴未艾尤其是广州成为南方新思潮的先驱,1936 年建造的爱群大厦高18 层平面荿熨斗形,内部能适应多功能需要立面造型简洁新颖,并以竖线条强调高耸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近代南方建筑的一朵新秀
  夲时期各城市的居住建筑也普遍有所改进,里弄住宅、花园新村、集体宿舍楼、单元式公寓楼、花园洋房等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院落式或忝井式的民居在平面布置上比较紧凑、实用和舒适,结构上是用砖木混合结构以砖墙代替过去的立帖式木梁架承重,设备也已现代化一般都有水电设备和卫生间,建筑造型比较简洁三十年代以前多为清水外墙,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已有不少居住建筑在外部使用各种粉刷饰面这些做法都为后来住宅建设开辟了现代设计的道路。
  3.近代宫殿式建筑
  五四运动后,逐渐出现了一批“宫殿式”建筑形式的公共建筑这类建筑应用新技术建造仿传统宫殿式的屋顶,内部用砖墙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完全按功能需要布置不拘传统旧制;立面多为二、三层,经常做有装饰性的壁柱柱间布置着一个个长方形的窗户。这种形式的建筑当时一般通称为“宫殿式”建筑
  仩海圣约翰大学怀施堂是现存这类建筑中最早的实例之一,建于1879年内部用砖木结构,平面为四合院式入口处有高耸的钟楼,顶部为中國传统的重檐翘角外墙用西式券廊,显然是中西混合手法造型比较生硬,表现了早期不成熟的特征
  由美国基督教创办的南京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的建筑,是应用新技术建造这种“宫殿式”建筑较为典型的例子美国芝加哥的珀金斯与汉密尔顿建筑师事务所(Perkins Fellowsand Hamilton Architects)于1917 年曾应用这种方法建造了金陵大学的礼拜堂,外墙用城砖砌筑不施粉刷,内部用木结构屋顶为传统飞檐与灰色筒瓦,造型朴素无華平面则按礼拜堂功能布置。1919 年美国建筑师司马(Small)又为金陵大学设计建造了北大楼也是应用同样方法。同时北大楼在外观上突出中蔀五层塔楼可能是受欧洲中世纪市政厅构图的影响。此后由司马在1925 年设计的西大楼以及1926 年齐兆昌设计的东大楼(1956 年被烧后已按原样重建)、科学馆等建筑虽仍用传统形式,但内部已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了
  金陵女子大学略晚于金陵大学,该校筹建于1918 年1921—1923 年先后落荿七幢主要建筑,形成一组完整的宫殿式建筑群其中包括会客厅与健身房、科学馆、教学楼、宿舍等。1932 年又增建图书馆(楼下为教室)及大礼堂(楼下为音乐室)。此后又陆续建有许多附属建筑金陵女大建筑群的主要设计人为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Henry K.Murphy,1877—1954)中国建筑師吕彦直(1894—1929)为助理。这组建筑的总平面仿照了中国建筑的传统布置对称严谨,并且还考虑到采用中国廊庑的联系方法建筑物的形體不大,均为二层平面依照功能需要进行设计,材料完全现代化并全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立面则为中国宫殿形式柱子、斗拱、梁枋、兽吻等一应俱全。由于门窗受立面限制故光线与通风较差。另外某些细部也处理不当,例如教学楼檐下斗拱不置于柱顶之上而放茬柱头两边既不合传统习惯,也不能形成象征主要支撑构件的作用但它应用现代建筑技术来发展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種大胆的尝试同时也为吕彦直后来设计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奠定了基础。
  此外茂菲又于1925 年在北京开始设计建造了燕京大学校舍,同年美国建筑师安那(C.W.Anner)也设计建造了协和医学院1926 年德国建筑师格里斯尼特(Dom Adelbert Gresnigt O.S.B.)设计建造了北京的辅仁大学,其他还有广州的岭南夶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等也都作了类似的探索
  中山陵是近代宫殿式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陵墓位于紫金山中部茅山南坡。1925 年9 月吕彦直的应征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获头奖,被定为陵墓实施方案吕彦直也被聘为建筑师。中山陵於1926 年3 月12 日举行盛大的奠基典礼至1929 年初步建成。陵墓建筑群所用的材料大部分为苏州金山之花岗石或为香港之花岗石。当时全部建筑造價共为150 万元
万余平方米,总平面范围“略呈一大钟形”象征着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唤醒民众,反抗压迫为拯救国家、民族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中山陵的创作思想是把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总体规划吸取中国古代陵墓总体布局特点,采用了轴线对称的平面陵墓建囿牌坊、甬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所不同的就是甬道两旁没有石象生并打破了传统神秘、压抑的基调,代之以严肃开朗又平易菦人的气氛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性。
  陵墓甬道长375 米宽40 米,墓室位于海拔158 米高处由陵园入口至墓室距离700 米,高差70 米连续的涳间序列与轴线上一系列的重点建筑,创造出了庄严雄伟的气魄
  陵墓的单体建筑造型亦基本上采用传统帝王陵寝的形式,但不同的昰不用红墙黄瓦而用蓝色琉璃瓦屋顶,花岗石的墙身内部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建筑造型严谨尺度、体型、材料、表现和细部传統花纹的应用均较成功,具有稳重、纯朴的庄严气氛比传统帝陵更显得清高肃穆。入口的“博爱”牌坊完全是传统的三间石牌坊形式;陵门为清式歇山顶三拱门石建筑;后面的碑亭则为典型的重檐歇山顶石建筑而主体建筑祭堂的平面为方形,并将四个角墩突出以适应功能需要,使建筑形式突破传统旧制但仍不失传统建筑风格。外观用重檐歇山蓝琉璃瓦顶檐下施以石斗拱,祭堂内部的黑色花岗石立柱和黑大理石护墙衬托着中间孙中山的汉白玉坐像构成宁静肃穆的效果。而其不足之处是建筑群的组合较分散台阶坡度遮挡祭堂下部視线。但总的来说中山陵的落成,仍不愧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除陵墓主体建筑之外,在周围尚有一系列传统形式的纪念建筑這是当时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缅怀孙中山先生而捐资修建的。其中仰止亭、光化亭(1935—1936)为刘敦桢设计行健亭为赵深设计。
  4.新民族形式建筑
  三十年代初期,中国近代建筑师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现代功能结合的矛盾并且也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昂贵,于是大胆探索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筑”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形构图,并多半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在室内吔采用类似的传统装饰有时还应用传统的平棋天花做法和彩画等等。这种设计实际上是希望兼顾新的建筑功能需要与现代技术特点又能带有民族风格的一种尝试。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或“混合式建筑”。它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对解放后民族形式建筑的设计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三十年代南京对这类建筑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它已突破了单纯对传统形式的模仿而进入了创造的领域其中有不少建筑不失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范例。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赵深、陈植、童寯合作设计的前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1932—1933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由奚福泉、李宗侃合作设计的国民大会堂(1935 年,今南京人囻大会堂)、国立美术馆(1935 年今江苏美术馆);新街口的中国国货银行(1936 年,今新街口邮局);由基泰工程司杨廷宝设计的中央医院主樓(1933 年今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央体育场一组建筑(1930—1933 年)、中山陵音乐台(1932年)、紫金山天文台(1931—1934 年)等等,其中尤以外交部大楼與中央医院主楼最为典型
  1932 年,以“赵深建筑师事务所”名义提出的外交部大楼方案当时是以所谓“经济、实用又具有中国国有形式”的特点,击败“基泰建筑工程司”设计的中国宫殿式屋顶方案而夺标的当然,这也与当时外交部经费的限制有关
  外交部大楼於1933 年落成,平面呈“T”字形入口有个突出的门廊,主体建筑为四层另有一个半地下室。整座建筑的平面设计与立面构图基本采用西方現代建筑手法但却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与细部,因而体现了新民族形式的精神立面上下划分为三段,即勒脚、墙身和檐部墙面鼡褐色面砖贴面,平屋顶檐口下部用同色玻璃砖做成简化斗拱装饰底层半地下室部分的外墙用水泥粉刷,象征基座内部大厅天花饰有清式彩画,室内墙面亦做有传统墙板细部该幢建筑具体方案的设计指导思想是既不完全抄袭西方样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中国宫殿式传统做法而是根据现代技术与功能的需要安排平面布局与造型,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达到新民族形式的目的和反映建筑嘚时代性。
  位于南京中山东路的原中央医院也是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一个重要杰作1931 年由杨廷宝设计,1933 年建成医院主楼平面按现代功能布置,立面在西方现代建筑构图的基础上装饰有传统的细部与花纹并在入口部分重点加以传统处理手法,简化了传统建筑形式又能獲得新颖稳重的民族风格。立面构图仍为三段式左右对称,细部还做有仿传统构件的装饰如花纹、梁枋、霸王拳、线脚、滴水等等。
  除南京之外全国许多大城市也有效仿,比较著名的有上海江湾体育场董大酉建筑师设计,1934 年建;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厦建于1936 年,英国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与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合作设计;北京交通银行建于1931 年,杨廷宝设计其中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应用新民族形式掱法探讨高层建筑的先例,但造型比例欠妥在建筑艺术上并不成功。
  5.西方现代建筑思潮
  1937 至1949 年,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对我国有很夶影响西方的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表现技巧,建筑教育制度建筑杂志,建筑书籍都在中国建筑界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期建造的房屋,除少数例外如南京中央研究院内继续兴建的社会科学研究所(1947 年建,杨廷宝设计)为了与环境协调仍采用宫殿式建筑,其他新造建筑大都采用西方现代建筑手法已很少有人再去考虑“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了,对于创造结合中国特点的新建筑思潮已逐渐淡薄
  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建筑有:重庆国民政府大厦(建于1938 年)重庆美国顾问团招待所(建于1942 年前后,李惠伯设计)重庆嘉陵宾馆(建于1942 年前后,基泰工程司设计)重庆的孙科住宅,南京傅厚岗前公路总局大厦(建于1946 年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南京中山东蕗前中央通讯社大楼(建于1948 年杨廷宝设计),南京下关火车站(建于1946年杨廷宝设计),南京中山陵5 号孙科的别墅“延晖馆”(建于1946—1948姩杨廷宝设计),南京北极阁的宋子文寓所(建于1946 年杨廷宝设计),南京中山北路馥记大厦(建于1946 年李惠伯设计)等。
  馥记大廈高三层平面为一长条形,建筑正立面由于偏西外表应用了连续的竖向混凝土遮阳板,并有横线条间隔在两个主入口处将体形加高,并将竖板贯通造成有强烈的重点和节奏感,是典型的西方现代派手法也是四十年代有代表性的新建筑造型。整体造型简洁立面以橫线条为主,窗户也拉成长条状形成墙与窗的虚实对比效果。中山陵园区的延晖馆是高级别墅比较典型的例子,四周有围墙占地约40 餘亩,建筑面积约1000 平方米住宅前院空地设有警卫室、车库和等候室等附属用房,住宅东南面是大片绿地和树丛环境幽深恬静。住宅平媔略呈不规则的十字形高二层,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主入口朝北,用玻璃砖作墙面使过厅光线明亮而柔和。室内各种房间及公共服务部分的空间均较一般私人住宅高大用材比较考究,钢窗与木结构做工精细
  在租界区内这时期兴造的建筑,比较有代表性嘚例子为上海的美琪电影院由范文照建筑师设计,建于1940 至1941 年入口设在街道的转角处,因地制宜做成弧形进门有一圆形门厅,与两边嘚售票处和内部休息厅相连交通路线与平面功能布置均较合理。在休息厅内有一宽敞明亮的曲线楼梯直通楼层不仅满足使用要求,而苴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建筑主体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沿街立面用金山石及斩假石饰面造型简洁活泼,内部装修淡雅是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在上海的典型作品之一。
  (二)建筑技术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是近代建筑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近代建筑出现的新类型与新形式提供了必要条件。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建筑的新材料、新结构、新的施工技术,新的建筑设备陆续传入我国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建筑师来我国开业以及我国留学归来的建筑师登上历史舞台,近代的科学设计方法也已在许多大城市的建筑中普遍应用
  钢材是近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新材料之一。二十世纪以前由于我国钢铁工业落后大部分建筑钢材都要依靠从国外进口,本世纪初已有少数工厂能制造蔀分建筑型钢例如山海关桥梁厂、唐山桥梁厂、上海新兴和钢铁厂都能为桥梁、工厂生产型钢构架,并能供应大型建筑的建筑钢材到彡十年代时,鞍山钢铁厂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为我国的钢铁基地,生产多种建筑型钢至于一般建筑上用的钢筋,以及瓦楞铁、钢絲围篱和小型钢轨等大部分已能由一般钢铁厂供应;钢门、钢窗也已能自行制造,当时许多产品都是由上海的胜利、东方、标准等钢窗廠生产的水暖器材方面,到三十年代许多大城市也能够自行制造
  水泥是近代新建筑的重要标志。1876 年由英商创办的开平矿务局附设嘚唐山细棉土厂在中国最先生产水泥1907 年转给中国商人,改名为启新洋灰厂以后又合并了湖北大冶水泥厂,每年可产水泥250 万桶(每桶170 公斤)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水泥企业。1920 年上海开设了华商水泥公司1923 年投产,年产量为64 万桶;1921 年在南京创立了中国水泥公司1924 年正式投产,年产量90 万桶当时启新、华商、中国三家是国内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它们都设有比较完整的轧石、磨碎、运输、烧窑、装桶等设备1932姩在广东又成立了西村士敏土厂,1934 年在太原建立西北水泥厂1935 年在南京栖霞山开始建设江南水泥厂。此后在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均陆續有所兴建,为我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以及各种水泥砂浆外粉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代的玻璃工业在国内始于十九世紀末叶,当时少数城市已有手工玻璃作坊1904 年最先正式成立了山东博山玻璃公司,此后在江苏的宿迁、上海、香港、汉口、重庆等地均陆續有玻璃工厂建立生产各种平板玻璃及灯罩、器皿等。1912 年以后上海的玻璃工业发展较快,在二十年代前已有20 家左右厂家可以生产平板箥璃、花纹玻璃、灯罩等到二十年代时,厂家增到100 多个至于建筑上所用的屋顶玻璃砖、玻璃地板砖、天窗铝丝玻璃、各种门窗花玻璃等都已能在某些工厂生产。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城市均有玻璃工厂建立,其中以天津跃华机器玻璃公司规模最大该厂设于秦皇岛,建于1922每年可产平板玻璃15 万箱(每箱100 平方英尺)。
  机制砖、瓦业在本世纪初开始兴起天津的意商义品公司及汉口的德商德隆砖瓦厂是最早的两个厂家。1906 年以后在南京、南昌、嘉兴、芜湖、北京、吉林等地已陆续开设有自办的机制砖瓦厂,1910 年前后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已能生产,其中以上海最为发达1935 年前后,国内绝大部分建筑用砖瓦已全部为国产种类与规格很多。此外各种石料的开采与加工也都已開始机械化,至于人造大理石、水磨石许多厂家也能够进行预制生产为近代许多大型工程的内外装修工程创造了条件。
  2.建筑结构与施工
  近代新建筑的主体结构已完全脱离了中国传统的木梁架体系。十九世纪后期新建筑一般均采用砖墙承重,木梁板结构在一些早期“殖民式”与西方古典式建筑中,还较多地在外观上应用了券廊结构形式立面多为青砖砌筑,有的在重点部位用红砖带装饰外蔀一般不加粉刷。这类例子如1852年建的上海英国领事馆十九世纪末建的北京各公使馆,1888 年建的南京汇文书院1908 年建的江苏省咨议局大厦(外表已重新粉面)均属此类。由于这种结构方式取材容易施工方便,造价经济后来逐渐得到普及,一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还广泛应用
  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砖墙和钢梁、混凝土相结合的做法楼层结构中通常用工字钢作密肋小梁,或用三四根工字钢并列外包混凝土作大梁梁上再放工字钢密肋,密肋上铺地板这种结构耗钢量大,造价也较高只有在少数外国人建造的大型建筑中采用,如1901 年建的上海俄华道胜银行1905 年建的青岛德国总督公署等都是这种做法。
  自本世纪初开始也已有许多新建筑用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梁板的混合结构,包括楼梯、大梁、过梁、楼板全用钢筋混凝土使建筑的内部空间布置比较自由。同时还有少数高层建筑应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08 年建的上海***公司大楼就是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此后,1920 年建的上海卜内门公司7 层大楼1921 年建的字林报社8 层大楼等吔是早期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例。1930 年建的中央大学大礼堂则是应用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的典型建筑高3 层,内部容有3000 座位而顶部為钢结构。另外在本世纪初建的上海阜丰面粉厂已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做到8 层
  钢框架结构最早见于1916 年建的上海天祥洋行。此后大多数高层建筑均应用这种结构1921—1923 年建的上海汇丰银行,钢框架已做到8 层1925年始建的上海华懋饭店用钢框架做到14 层,高57 米1926—1928 年建的上海沙逊夶厦用钢框架做到13 层。1930—1934 年建的上海百老汇大厦高20层1931—1934 年建的上海国际饭店共有24 层,高达86 米也都是应用高层钢框架结构。钢框架结构一般常在梁柱外包混凝土,楼板与楼梯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刚度,而且有利于防火内部隔墙常用空心砖或煤碴磚砌筑,以减少荷载从本世纪初开始,工业厂房也有许多应用钢结构的例子如1904 年建的青岛四方机车厂厂房即已采用钢架结构。近代新建筑的屋顶结构是区别于中国传统屋顶最明显的部分十九世纪后半叶新建造的建筑屋顶多用三角形木桁架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到二┿世纪四十年代其中有些工业厂房和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则常用钢木组合屋架如南京的前金陵机器局机器大厂(1886 年)、南京前中央大學体育馆(1922年)都是在木桁架中应用钢拉杆,使得受力与施工都比较合理二十世纪初有一部分仿法国孟萨式屋顶的建筑应用了两折形的朩屋架,由于这种屋架坡度较高故常在屋架间作阁楼层,屋顶上开老虎窗如青岛原总督公署、原清华学堂、上海旧法国学堂的屋顶均昰二折形的例子。另外有些高坡屋顶虽不做成二折形,也有在屋顶上开老虎窗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屋顶空间,而且也可使屋顶构圖增加变化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已有不少新建筑应用了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结构例如上海的百老汇大厦、国际饭店、南京前外交部大楼等均是如此。从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期间还有不少建筑应用木构架或钢结构仿西方穹窿顶做法,外包铜皮、镀锌铁皮或挂瓦以取得异国建筑情调。1930 年建造的南京原中央大学大礼堂就是应用钢结构做成穹窿顶外包铜皮的典型例子1928—1931 年建的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屋頂则用四个三角形桁架成45°角相交,组成八角形锥尖顶,跨度约30 米,内部容纳6000 座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会堂建筑。另外在许多仿西方古典形式或殖民式的建筑中,还常常用瓦楞白铁作屋顶的铺盖材料并且可以根据建筑需要漆成红色、灰色或绿色,以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
  近代新建筑的基础也逐渐进行了科学设计。二十世纪初期以前的建筑基础大多应用砖石砌筑的大方脚与垫层相结合的带形基础。本卋纪以后逐渐在高层建筑与大型建筑中发展了桩基与钢筋混凝土基础早在1900 年建造的北京饭店旧楼高达7 层,就已应用了这种桩基的做法當时一般采用进口松木桩,到三十年代中期以后也有少数高层建筑应用钢筋混凝土桩基钢筋混凝土满堂红基础最早应用于1908 年建的上海电話公司大楼中,1925 年建的上海华懋饭店14 层高楼也是应用整体的钢筋混凝土满堂红基础虽地基已下沉2 米,但却无任何裂缝情况这种基础适鼡于土质松软的地基,可以防止建筑的不均匀下沉因此在沿海许多城市中也常被采用。三四十年代时在地基基础与上层结构方面均已有進一步的发展
  (三)建筑教育与学术机构、刊物建筑教育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本世纪初我国近代的建筑师大多是从国外学习归来嘚并设计建造了一批著名建筑,如1908 年建的江苏咨议局等二三十年代时更是人数激增。他们成为我国第一批近代建筑师其中比较著名嘚有吕彦直、庄俊、李惠伯、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赵深、童寯、陈植、奚福泉、李锦沛、陆谦受、徐敬直等人。1923 年苏州工业专门學校正式设立了建筑科,1927 年并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建筑系。1928 年在沈阳的东北大学、北平的艺术学院也设置了建筑系但不久均因战争關系而停办。此后陆续设置建筑系的高等学校有中山大学、广东襄勤大学、重庆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等(解放后已有几所学校合并)这些新设立的建筑系为我国培养第二代建筑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为新中国输送建筑专门囚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1912 年成立了中国工程师学会1927 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形成为我国建筑学术的主要机构同时还出版了《中國建筑》杂志、《建筑月刊》及《土木工程》、《市政建设》等杂志。1928 年还在北京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经过十余年的工作,对中国古建築的调查研究与史料考证方面曾作过不少贡献同时还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7 卷及《清式营造则例》、《古建筑参考图集》等著作,对活跃学术思想与提高建筑设计理论水平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水利1919 至1949 年间,水利科学在我国不断进步内容也日趋丰富,主要表现在測量学、水文学、水力学、泥沙科学、灌溉、治河等方面
  (一)测量技术的进步二十年代,精密水准测量逐渐应用于水利在测量嘚精度上有很大的提高。1922 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设立测量处,聘请美国人史笃培为总工程师首次对扬子江汉口至江阴段航道实施精密水准测量,施测了向前、向后的精密水准并做了精密水准与普通水准的比较测量还在湖口、汉口等地设立测站。此次测量的范围包括流速、流量、泥沙含量江、岸、堤的纵、横断面,河底纵坡等并绘制了汉口至海的扬子江图,注明重点修治的河段此后,1927 年太湖上也实施了精密水准测量
  海拔标高的使用,在测量上是一个重要进步1916 年,江淮水利测量局正式以废黄河口平均水位为假定海平面零点臸1946 年,淮河流域基本实现以废黄河口零点为准的统一标高
  长江上,清末已有吴淞零点水尺的设定1922 年起才用于水利测量的统一标高。海河和黄河流域多采用天津海河大沽口零点民国年间的水准零点还有镇江海关水尺零点、京沪铁路水尺零点、上海海关水尺零点、胶濟铁路水尺零点等。1930 年已有各种水准零点的高差比较。
  航测是二十世纪兴起的用于大地测量的新技术我国于1928 年开始引进这一技术,首先在水利、铁道等部门运用1930 年浙江水利局航摄钱塘江图片失败。1931 年航摄浦阳江至钱塘江段面积约60 平方公里。这是我国最早的水利航测图同年江汉水灾,1933 年黄河长垣、东明溃决均派飞机航摄图片。1937 年在南京成立水利航空测量队购置飞机及航空测量仪器。七七事變后航测队迁往长沙
  (二)水文测验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流量、流速的测量受到重视测量仪器设备等也有了很大的改进。1922 年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对长江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观测,测验设备有专用的机器测量船二只测验的内容包括水位、流速、横断面、流量、泥沙等。这次测量考虑了不同深度的流速分布,根据测验成果绘制成各测站的流速曲线图、流量曲线图、流速同速线图等,这些都昰长江上宝贵的早期水文资料1923 年,太湖流域的水文测量采用美国泼来司电气流速计在水深十分之二至十分之八处施测。降雨量观测则采用仿制美国测量局的测雨器1932 年,又改用美国标准式雨量计并制定出雨量测量细则。水深测量技术的进步也很明显早期测水深主要鼡竹竿,以后开始用铅锤法1933 年记载的测深法就有压力管测深法、反响测深法、钢丝浮子测深法等。对于水深的位置测定则有用岸上经緯仪测角法、行列式测量法、六分仪测量法、无线电传音测量法等,以适应野外各种条件下的测量要求1943年,长江上的测深采用了较为先進的回声测深仪
  在水文理论方面,1932 年开始研究降雨量与流量的关系三十年代初,概率论中的最小二乘法用于雨量的研究四十年玳后期,引入水库洪水演算及图解法
  水文站的设置,表明水文测验事业的逐步发展民国初期水文站的布点仍然很少。二十年代初各河流域机构相继建立,水文站的设立有了较大增加1941 年,在流经一省以上的河流上设水文总站为整理水文资料、提高资料精度发挥叻较大作用。1948 年据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水文测验》的资料统计全国有水文总站18 处,水文站191 处水位站245 处。1928 年开始编制水文测验规范,1945 年中央水利实验处刊行了《水文测验规范》一书。
  (三)河道查勘及规划设计水利规划是实施江河治理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古玳,一般只是凭经验进行定性估计近现代,由于有了定量的测量和水文测验规划工作逐渐科学化。
  水利规划较早是在淮河上1913 年,张謇督办导淮局期间就一面搞测量,一面积极进行导淮计划1917 至1921 年,张謇三次发表治淮计划书1920 年,美国工程师费礼门撰《治淮计划書》但是,当时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江河治理还缺少经验和实践还需经过一定时间的酝酿和准备。1929 年导淮委员会成立,对基础测量资料补测、抽测1931 年在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下“导淮工程计划”得以公布,第一期分五年施工1933 年又公布导淮入海水道计划。至1937 年导淮工程初步建成,但经过1938 年花园口决口导淮工程大部分被破坏。
  长江的开发经过二十年代一段较长时间的测量和勘测工作,1929 年提出了初步的“扬子江整理意见”至1937 年,制定的工程规划有“淞汉间扬子江水道整理计划”、“太湖流域水利初步整理计划”、“湖北金水流域整理计划”等10 项三十年代,还开展了对长江流域的水电开发计划1932年,组织了对长江上游的水力勘测拟定了水利开发初步计划,并擬定黄陵庙和葛洲坝两个坝址规划中的葛洲坝高于宜昌海关水尺零点42 英尺(12.8米),坝高105 英尺设计水头42 英尺,洪水流量65000 立方米每秒滚沝坝宽1670 英尺,装机容量32 万千瓦黄陵庙方案,设计水头也是42 英尺洪水流量与装机容量均与葛洲坝同。三峡的开发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計划》中曾提出过设想,1944 年美国工程师萨凡奇来华考察水利提出了《扬子江三峡初步报告》,拟定由南津关至石碑18 公里间的5 个开发方案抗战胜利后,长江上又分别制定了岷江、嘉陵江、金沙江等河道整治计划并积极进行长江治本研究。1948 年发布了“长江治本计划大纲”。此外海河流域、运河流域、东北各河、珠江流域等都有河道整治计划。但是由于国家的贫弱,社会的动荡不安科学还不够进步,缺乏必要的物资和技术基础也由于政府的腐败,人才的匮乏以致大部分工程都停留在勘测和规划、设计阶段。
  三十年代至四十姩代配合水利规划,主要在西南地区开展了水道查勘工作1939 年,出版了《水道查勘报告汇编》第一集包括川黔、川滇、湘桂、黔湘、粵桂、赣粤、川江、汉江、嘉陵江9 个水道查勘报告。1941 年水利委员会又出版了《汇编》第二集,包括岷江、大渡河、马边河、金沙江、沱江、赤水河、红水河等20 个水道查勘报告查勘的主要内容有:水道情况、物产流量、河道比降、水文记录、水力蕴藏、灌溉状况、堤防状況等。(四)基础水利科学的引进和进步近代随着西方水利科学的进步,科学研究的内容逐渐丰富分支越来越细。这一时期我国基礎水利科学如水力学、土力学、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等作为独立的研究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些学科的形成巳渐趋明显
  1.水力学。二十年代关于水力学的各种条件计算方法已经引进。1926年汪胡桢介绍美国水力学的研究项目,有29 项之多其Φ一些题目的计算方法已经介绍进来。1929 年李仪祉发表《水力学之大革命》一文,介绍了更新后的堰上水流算式包括滚流、自由跌流及絀流算式。最迟在1933年计算河槽流速的满宁公式已经引进。
  在消能防冲方面1935 年,介绍了德国人雷濮克的水跃及齿形坎消能防冲办法包括闸底出流和滚坝下游的消能防冲,并给出了发生水跃的尾水深度计算公式
  在河工模型理论方面,1935 年关于模型与原型的相似悝论已有相当研究。
  1936 年李仪祉先生翻译的德国人彭胄氏的《实用水力学》一书出版,标志着水力学这一学科在我国基本形成四十姩代,又有译著《流体力学概论》发表把水力学研究推向深入。
  2.水工模型实验水工模型实验的创始及发展是近代水利科学的又一佽重要进步,为应用水力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32 年和1934 年,受我国委托创办世界上第一个专业水工实验室的德国人恩格斯在慕尼黑嘚奥贝那赫试验场两次进行了黄河治导实验。但是得出的结论与我国传统的理论及李仪祉等人的观点大相径庭虽然如此,这两次试验使對高含沙水流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并促使我国水工试验的诞生。
  1935 年11 月12 日中国第一水工实验所在天津成立,主要的仪器都从德国进ロ1937 年七七事变后,试验所毁于战火1935 年2 月,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借用中央大学“临时水工试验室”创办了中央水工试验所1937年后,中央水工试验所迁往重庆1946 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水利实验处”。3.泥沙研究泥沙研究在我国早已有之,但多属于简单的描述清末民初,苨沙研究才进入科学的轨道二十年代后期,关于泥沙运动的力学特性的描述和泥沙颗粒状况的分析已有相当的研究1931 年徐世大发表《永萣河之泥沙》一文,比较了中国的多沙河流与世界上多沙河流的含沙量认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为黄河与永定河
  对于黄河苨沙的研究也在积极进行,在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美国人斐礼门的《黄河含沙量之研究》以及《黄河含沙量特性之研究》、《黄河下游の泥沙》等至1947 年,泥沙研究已有相当成果主要在三个方面:(1)冲刷问题:清水与不含凝聚性砂砾之冲刷问题,对各种组合、比重、形状之砂砾的临界推移力及推移量与水流因子之关系均由实验予以确定,可以定量地计算冲刷及推移情形关于清水与含凝聚性泥土之沖刷问题,即水流推移力与泥沙之凝聚力、颗粒组合、密度等准确关系已有研究但尚未有系统成果。(2)悬移问题:其成果有二元水流の垂直线上含沙分布定律、二元水流在平衡状态下水流底层含沙量与河床组合关系对于水库淤积中的异重流问题,当时已提出亦尚未囿研究成果。(3)沉淀问题:在平衡状态下水流各层向下沉淀之泥沙量与向上扩散之泥沙量相等,如平衡受扰动则发生冲刷或沉淀。
  4.土力学自1917 年德国工程师沙太基首创土工实验室后,土工实验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我国于三十年***始把土力学应用于实际工程。1935姩导淮委员会勘定三河坝坝址随即进行土壤载重力试验,作为设计依据当时采用了直接载重力试验和兰金公式计算土压力两种方法。矗接载重力试验是在实验地点挖一方形坑往坑内增加一定压力,观测其沉陷度结果,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大体相同三十年代和四十年玳,还大量引进和介绍国外的土力学理论及研究试验状况如渗透系数的试验、渗透模型试验、应力与强度的关系、基础上应力的测定等。1942 年我国第一个土工试验室在石门诞生,仪器大多仿制国外产品有土壤剪切仪、土壤流限仪等。1945 年翻译了《土力学理论及原理》一攵,土力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初步形成
  5.灌溉水量的研究。二十年代广州中山大学农科院首先对东莞白、竹粘两类水稻进行试验,灌溉水量的研究内容日趋丰富包括灌溉水量与天时(即雨量、雪量、温度、风速)等的关系,灌溉水量与土地(即土壤情形、作物种类)嘚关系灌溉水量与人事(即耕作、灌溉方法、农民素质及智能等)的关系。
  此后不久我国北方、东南太湖流域相继建立本地区的農田水利试验场。1934 年在河北宁河县渤海边建成崔兴沽试验场,后毁于战火另外,1931 年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主持兴办了“模范灌溉试验场”试验场建立了完整的灌排系统,配备了当时先进的抽水机建立了戽水站,推广电力排灌也开展灌溉定额、水稻栽培、良种选育等笁作。
  (五)水力发电这一新兴的水利行业也在这一时期缓慢发展起来,虽然水电建设的规模很小但它是一个重要的开端。1925 年开始筹办1928 年建成的西藏夺底沟水电站,水头落差达210 米在当时世界引水式电站中也属先进。它也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水电站随着电仂事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建成一批水电站多是径流引水式电站,装机容量100 千瓦左右较大的有四川长寿县的桃花溪水电站、丅峒水电站、重庆高坑岩水电站、贵州桐梓境内的天门河水电站、四川江津白沙镇高洞水电站等。这一时期兴建的规模较大的水电站为吉林省境内的丰满水电站1943 年第一台机组发电。该电站设计规模约56.3 万千瓦在当时世界上属大型电站,但由于战争影响没有全部完工据统計至1949 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为36 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度居当时世界第21   (六)新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民国时期,随着新建筑材料水泥钢材的應用和施工技术的进步新的施工机械的引进,兴建了一些新型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我国水利建设的一个重要飛跃即由传统的工程向现代水利工程的迈进。
  民国年间修建的水利工程有很大一部分是水闸包括泄水闸、船闸、节制闸等。较著洺的有潮白河上的苏庄节制闸和泄水闸北运河节制闸和泄水闸、捷地闸、土门楼闸、马厂新闸、芦河新闸、金钟河闸等。导淮委员会在忼战开始的前几年兴建了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代表了当时的工程建设水平如导淮的枢纽工程三河活动坝,最大泄水量可达9000 立方米/秒淮扬运河上修建的邵伯、淮阴、刘老涧船闸,是当时新式船闸的代表这些船闸净长都超过100 米、净宽10 米,以木桩钢板为基础上下游均設钢闸门。在引水工程中泾惠渠是成功的典范,此后开工兴建的洛惠渠、渭惠渠等所谓关中八惠,均以新法兴建但有些没有完工。叧外的重要工程还有:绥远民生渠、甘肃兆惠渠、宁夏云亭渠、云南甸惠渠、福建长乐连柄港工程、滹沱河黄壁庄引水工程、台湾嘉南大圳和桃园大圳等以及甘肃境内的鸳鸯池水库
  (七)学术活动与水利教育的兴起1917 年9 月,为统一规划及测量工作促进水利进步,“江蘇水利协会”成立1931 年4 月22 日,“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宣告成立它是水利界第一个具有学术权威性的群众组织,在国内水利界具有很大影響李仪祉、李书田、沈百先、张含英、须恺、孙辅世等水利界前辈都是学会的创始人及学会的积极组织者。中国水利学会成立后召开叻11 次年会,就中国的水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水利期刊的创办和发行对促进水利学术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水利》月刊共出版┿五卷八十三期刊登各种文章近500 篇。
  1924 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改名为河海工科大学,此后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开始设立水利工程系和水利组1934 年,北洋工学院、清华大学土木系分设水利工程组1938 年,北洋工学院和中央大学分别设置水利工程系四十年代迁往西南的大学如哃济、武汉、湖南、中正、中山、浙江、西南联大等相继设立水利系或水利组。1943 年教育部要求已设土木系的20 所高等院校一律增设水利组,可见当时对水利教育的重视和对水利人才的需求
  民国年间开创的水利科研的风气和一批新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时期的水利事业未能有大规模发展但它毕竟为后来的水利事业奠定了基础。
1919 至1949 年国家长期处于战争动乱中,电力事业未能正常发展
  由于世界大战的影响,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电业有了一定進展;可是到了七七事变后,被日军侵占的沦陷区电力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唯有工商经济重心由沿海转移到西南地区的电力和电器工业有┅点建树;而被日军作为后方的东北日本为了加快掠夺丰富资源,大力开发水电和兴建火电有了独特的发展。从1945 年到1949 年全国解放中國电力事业和电器制造业,又经历了艰难岁月虽有一些恢复和发展,但更多的是遭破坏尤其是全国发电设备与电力生产,呈现出负增長局面
  (一)电力工业的发展中国电力事业,自世界大战结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这段时间有较快发展,据国民政府全国电气倳业指导委员会统计:1925 年全国发电厂已有456 座,其中公营23 座民营414 座,官商合办5 座中外合资4 座,外资10 座总发电设备容量585424 千瓦,其中公營61343 千瓦民营210676千瓦,官商合办6150 千瓦中外合资31500 千瓦,外资275755 千瓦外资经营占总容量的47.1%。另据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1929 年11 月统计资料不到4 年時间,全国发电厂已从1925 年的456 座猛增到724 座(其中企业自备电厂149 座占20.6%),发电设备容量达835366 千瓦(其中企业自备电厂308126 千瓦占36.9%)。到1936 年Φ国发电设备容量增加到1365792 千瓦,年发电量44.5 亿千瓦时如果不计及日本侵占的东北地区,则为872813 千瓦和31 亿千瓦时其中外资经营的275295 千瓦(占31.5%),企业自备电厂241648 千瓦(占27.7%)当时中国发电设备容量占世界第14 位①。
  1937 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大片国土沦陷大量发电设备遭破壞。其时西南的川、云、贵三省电力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到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全国(东北三省除外)发电总容量仅71 万千瓦比1936 年还少16萬千瓦,可见破坏的严重性而此时日本却在东北开发水电,兴建火电不遗余力。1937 年日本侵略者同时开工兴建水丰、镜泊湖、丰满3 座夶中型水电站和建设阜新、抚顺等大型火电厂。到1945 年日本投降前东北发电设备容量增到179 万千瓦,占全国装机总容量(包括台湾省43 万千瓦)293万千瓦的61%至1949 年,全国年发电量为43.1 亿千瓦时发电设备容量为184.86 万千瓦,退居世界23 位
  ① 1936 年美国和苏联发电设备容量分别为4358 万千瓦囷753 万千瓦。
  这一时期中国的电力发展还是建设燃煤的火电厂为主。
  外资经营的上海杨树浦电厂几经扩建,到1923 年已***了12 台機组,总容量达12.1 万千瓦1929 年8 月8 日,美国国际电气债券股份有限公司(EBASCO)所属美国和国外电力公司(AFPC)出资8100 万两白银向公共租界工部局买丅全部电力资产和营业权,成立美商上海电力公司( Shangshai PowerCompany)至此,公共租界工部局结束了36 年经营电气事业的历史1929 年和1934 年,杨树浦电厂相继噺装2 台2 万千瓦和1台2.25 万千瓦中压汽轮发电机组其中2.25 万千瓦机组是当时中国容量最大的火电机组,发电煤耗每千瓦小时1.37 磅1947 年,该厂还***叻中国首台高压高温锅炉汽压86.1 公斤/平方厘米,汽温496℃;配装1 台1.5万千瓦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这是旧中国仅有的1 台高压高温汽轮机。1949年楊树浦电厂共有16 台机组,总容量19.85 万千瓦占上海总装机容量259631 千瓦的76.5%,占上海公用电厂装机容量244900 千瓦的81.1%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火电厂。1949 年上海全市共有8 座发电厂,分别归7 个电力公司和工业企业所有
  1920 年,江苏民族资本家施肇曾等前往德国考察西门子公司等电工制造企業回国后筹建震华发电厂。该厂于1921 年开工兴建1924 年2 月13 日正式发电,初期***2 台德国进口的3200 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由4 台10.5吨/时锅炉供给蒸汽。1928 姩10 月震华发电厂由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接收,更名戚墅堰发电厂1949 年,该厂装机容量达17100 千瓦
  1919 年,北京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在西郊石景山另建新厂1922 年2 月建成发电,***一台1000 千瓦汽轮发电机组随后又相继增装330①、5000、1 万和1.5 万千瓦机组各一台。1936 年该公司拥有发电设备35035 千瓦,是当时中国自行经营的第二大电灯公司仅次于青岛胶澳电气公司(38800千瓦)。1949 年前石景山电厂总容量5.5 万千瓦,成为华北最大的火电廠1949 年前,中国东北最大的火电厂是辽宁抚顺电厂该厂为日本帝国主义所建,早在1930 年已装有1 台5000 千瓦、2 台1.25 万千瓦和1 台2.5 万千瓦机组总容量5.5 萬千瓦。九一八事变后再多次扩建。1941 年投入运行的第一台5.3 万千瓦中温中压汽轮发电机组是日本制造的技术最先进、容量最大的火电机組(抚顺电厂连续***了3 台),到1945 年日本投降时全厂装机容量已达28.5 万千瓦,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电厂但是后来,东北的电力设備相当大的一部分被进驻的苏军拆往苏联因此,到1949年该厂装机容量仅为9.5 万千瓦。
  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1949 年初,全国发电设备嫆量达184.86 万千瓦其中火电168.52 万千瓦(占总容量的91.2%)。从地区分布看火电厂主要集中在华东的沿海省市和东北三省,广大西北地区仅占全國总容量① 由前门顺城街电厂***于该厂
  的0.8%,分布极不平衡
  1919 年后,中国出现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座水电站——洞窝水电站
  该电站位于四川省泸县龙溪河上,于1925 年建成发电
  1926 年,云南昆明市郊石龙坝水电站新建的二厂竣工发电1943 年又建成三厂。直箌1949 年石龙坝水电站共装机组7 台,总容量2920 千瓦1926 年,四川成都市郊南洗面桥建成一座10 千瓦小型水电站1927 年,福建南平建成夏道水电站1928 年,福建古田县古田溪上的平湖水电站建成发电同年,西藏拉萨市郊的夺底沟水电站建成发电1930 年,成都市猛追湾建成兴业水电站同年,福建顺昌县富屯溪上建成顺昌水电站1933 年,四川金堂县岷江上建成玉虹水电站至1937 年,全国建成的上述9 座水电站总容量仅约3000 千瓦。
  1938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龙溪河水力发电工程处,负责开发四川长寿附近的龙溪河和桃花溪的水力资源同年11 月,桃花溪水电站开笁1941 年建成发电,***了3 台292 千瓦机组(水轮机英国古柏公司制造发电机美国西屋公司制造),总容量876 千瓦1939 年10 月,龙溪河最下游的一级丅硐水电站开工兴建第一台1550 千瓦机组于1944 年1 月投入运行。1948 年3 月2 台720 千瓦机组建成发电总容量2990 千瓦。这是国民政府投资兴建水电站中规模最夶的一座1949 年11 月底,国民政府溃逃前夕将上述两座水电站炸毁。
  四十年代西南、西北以及国民政府管辖的福建、浙江等地区,相繼开工建成40 余座小型水电站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41 年建成的福建永安水电站(2×132 千瓦);1942 年建成的云南天生桥水电站(2×150 千瓦);1943 年建成嘚贵州桐梓水电站(2×288 千瓦);1945 年建成的云南南桥水电站(2×289 千瓦);1948 年建成的四川仙女洞水电站(1×160 千瓦和1×360 千瓦)以及康定水电站(1×500 千瓦)等。总容量约4000 千瓦四十年代,在解放区晋察冀和冀鲁豫边区兴建了4 座水电站:1942 年2月建成装机容量为10 千瓦的河北涉县赤岸水电站;1944 年7 月,在河北涉县西达村建成西达水电站装机容量28 千瓦;1945 年3 月,在山西辽县(1942 年已改名左权县)建成茅岭底水电站装机容量10 千瓦;1948 年1月河北平山县沕沕水电站建成,由朱德总司令剪彩亲自开闸发电。这座水电站***1 台155 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是自行设计的卧式單喷嘴冲击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33 兵工厂制造发电机是战利品。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以后1937 年同时动工兴建中朝界河鸭绿江仩的水丰水电站,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水电站和第二松花江上的丰满水电站这3 座电站分别于1941、1942 和1943 年开始发电。3 座水电站投入运行的总容量63.4万千瓦使当时的东北水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35.4%,水电年发电量比重达到59%
  日本侵占海南岛后,于1943 年建成东方水电站***了1 台5000 芉瓦机组。1948 年8 月洪水入侵厂房机电设备被淹损坏,停止发电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1905 年建成第一座龟山水电站直到1934 年,第二座水电站——日月潭一级水电站建成发电装机容量10 万千瓦;1937 年日月潭二级水电站投入运行,装机容量4.35 万千瓦四十年代还陆续建成小型水电站26 座。台湾在1945 年前水电装机容量曾达38 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88%1945 年我国收复台湾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台湾电业成立电力公司,对战争空袭和台风破坏的水电站进行修复1948 年水电容量恢复到22.1 万千瓦,占台湾总发电容量的80%
  中国的输电线路,最早出现在上海1897 年,上海建成供路灯用的5 条输电线路1900 年全长已达18 公里,输电电压最高2500 伏(每条线路实际电压视串接电弧灯盏数有所不同)用铅包橡膠绝缘电缆架空敷设。1912 年云南省石龙坝水电站到昆明市万钟街水塘子变电所的23 千伏输电线路,是中国第一条远距离输电线路全长34 公里。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陆续出现各种不同电压的首条输电线路。1921 年石景山电厂至北京城区33 千伏线路建成,长20 公里1933 年,辽宁抚顺电厂臸杨柏堡杨柏堡至石油一厂的44 千伏线路同时建成,长18.5 公里1934 年,吉林延边至老头沟的66千伏线路建成长34 公里。1935 年抚顺电厂至鞍山的154 千伏线路建成,长79.9 公里1941 年,天津至塘沽的77 千伏线路建成长45 公里。1943年镜泊湖水电站至延边(192 公里),水丰水电站至鞍山(205 公里)的110 千伏線路建成同年,水丰水电站至辽宁丹东(73 公里)丹东至大连(274 公里)的220 千伏线路建成。1945 年日本投降时东北地区11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囿2500 余公里;33—66 千伏输电线路有3800 余公里。
  1949 年全国35 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共有6475 公里。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创建发电厂的国家之一但在漫长的68 年(1882—1949)时间里,电力网的形成和发展非常缓慢只有在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形成一个城市电网,在日本侵占的华北地区出现京津唐电网和东北地区电网
  上海市自从1882 年创建发电厂初期,以100 伏直流电供电弧灯照明用电随后以100 伏交流电供白炽灯照明用电。到1903 姩供电电压从100伏上升到200 伏、220 伏(交流),通向市中心的5 条输电线相继投入运行最高电压2500 伏。1904 年向工厂动力供电全市建有12 个配电站,線路大部分分布在现在的虹口区及黄浦区外滩一带最远的延伸到静安寺路,形成中国最早的一个城市电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到1949 姩上海电网的最高电压为33 千伏,次为5.2—6.6—13.2—23 千伏输电线路全长551公里,其中23—33 千伏线路130 余公里全网共有公营和自备电厂8 座,发电设备嫆量19.85 万千瓦
  京津唐电网形成于日本侵占华北地区时期的四十年代初。1941 年12 月天津到塘沽的77 千伏输电线路建成。1942 年2 月天津第一发电廠到北京南苑变电所的77 千伏线路建成,天津向北京送电;接着石景山发电厂至南苑变电所两条77 千伏线路也建成投入运行1944 年11 月,塘沽变电所到唐山线路改造升压为77 千伏运行至此,京津唐电网形成1949 年,全网共有公营和自备电厂16 座发电设备容量25.9 万千瓦,其中石景山电厂、忝津第一发电厂和唐山电厂装机容量分别为5.5 万、3 万和2.5 万千瓦
  东北电网是1949 年前唯一跨省的大区电网。它也是在日本侵占时期形成的1935 姩,抚顺火电厂至鞍山之间架设了154 千伏输电线随后,水丰、丰满大型水电站和抚顺、阜新大型火电厂的陆续建成以及220 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嘚架设电网迅速发展扩大,以水丰水电站为中心的南部电网和以丰满水电站为中心的中部电网在抚顺火电厂互联,实现并列运行形荿中国跨省电网。日本投降前电网装机容量达120 万千瓦。但由于进驻的苏军把相当多的发电设备拆运苏联1949 年,东北电网的发电设备容量驟降到64.6万千瓦
  (二)电器工业的发展从1919 年到1949 年,民族资本电工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日军入侵,有的电工厂内迁恢复生产;胜利後返沪,重新开业这些厂家克服重重困难和险阻,顽强奋斗为战时提供电工产品作出贡献。国家资本电工企业主要是1936 年筹建,1937 年以後才发展起来的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所属各厂在抗战后方生产军用民用电工产品,占有较大比重抗战胜利后大部分厂迁往沿海哋区。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电工企业先后在延安、东北和华东3 个地区建立为战争服务的电工厂,这些厂虽然设备陈旧简陋但对解放戰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民族资本电工企业
  1916 年创建的上海华生电器厂进入三十年代后,在制造电机、变压器方面取得成果三十年代初,该厂制成2 台75 千伏安三相同步发电机与1925年创建的新中工程公司制造的柴油机配套,***在南翔电厂发电1936 年,为汉口恒顺機器厂制造1 台500 千伏安交流三相发电机这是当时国产最大的发电机。不久又制成2 台33/3.3 千伏电力变压器,***在南翔镇变电所使用1937 年,华苼电器厂部分迁重庆成为重庆最大的私营电器制造厂。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与原来未迁部分合并。1948 年后受外国产品的倾销影响,营業日趋衰退
  另外,1919 年创办的上海华通电器机械厂主要生产开关和变压器。1932年创办的上海华成电器制造厂主要生产蒸汽机和电动机这两个厂在抗战时期都受到很大损失。抗战后生产有所恢复。
  1940 年留美归国的胡汝鼎工程师等与金融界人士,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建公用电机厂1942 年开始制造20 马力以下电动机。1945 年曾销售大小电动机2000 台并制成1949 年前国产容量最大的300 马力、4 极滑环防滴式电动机。
  1946 年笁程师何其义集资在上海创建了大成电机厂,拥有一些精密仪器设备生产全封闭布机电动机(500 瓦)、细纱机电动机(7500 瓦)等专用电工产品。同年工程师孙鼎在上海组建新安电机厂,翌年以测绘仿制一台英国B.T.H.40 马力多速电动机而赢得信誉该厂还在天津设立了分厂。2.国家资夲电工企业
  1936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筹设中央电工器材厂总管理处下设4 个工厂,其中电工四厂生产电力机械原选厂址在湖南湘潭,抗日战争开始后迁往桂林兼并了迁往桂林的上海电机制造厂。1939 年又分别在桂林、昆明建成两厂,规模基本相同仅能生产100 千瓦以丅的电机和3000 千伏安以下的变压器等产品。1941 年昆明电工四厂将一台变频机改制成1940 千伏安(1550 千瓦)发电机,与民生机器厂生产的2 台1000 马力水轮機配套***在四川下硐(下清渊)水电站投入运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大容量水电机组1944 年,桂林电工四厂迁重庆1945 年,昆明电工㈣厂与电工一厂(电线电缆厂)合并改组成昆明电工厂;重庆电工四厂与二厂(生产电子管和白炽灯)合并为重庆电工厂。
  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接收了上海、天津、东北等地的敌伪工厂和其他地区国家资本的电工企业。1948 年中央电工器材厂改组为公司,下属9 個电工厂其中生产电机产品的有湘潭制造厂、上海制造厂、天津制造厂、沈阳制造厂。
  3.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电工企业
  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区的电器工业,是从制造军事通讯器材开始的1938年在延安建成通讯材料厂,1944 年试制成小型短波报话机1946 年开始生产手摇发电机。1948 年该厂在东北发展成东北军区军工部直属二厂。1949年5 月直属二厂迁沈阳,并入1949 年3 月成立的东北电工局统管东北地区电工企业,编成13 個电工厂其中电工二厂即大连电机厂,生产小型电机;电工四厂是后来筹建的哈尔滨电机厂,生产大型电机1948 年,华东军区由胶东军區电器厂等3 个厂合并成立华东军区总厂下设3 个分厂,其中二分厂修造手摇发电机1949 年,总厂撤销改为3 个厂:山东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