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简单剧本范文怎么写》

原名《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


作者:(俄)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


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 教师


女教师的一居室傍晚时分。门铃声响起来了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打开门。只见门口站着三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手里捧着一大束鲜花。他们是她的学生

学生们:您好,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晚上好,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
叶:天啊……孩子们……你们对不起,我没有想到
巴: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
维:(打断他)。以┿年级二班全体同学的名义……
巴:你别插嘴!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以十年级二班全体同学的名义,并受其委托,在即将跨入,毫无疑问,美好生活的时候,请允许我们向您祝贺生日快乐,并祝您,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未来的日子就象这束春天的鲜花一樣充满幸福,事业成就卓著我甚至要说,祝您身体健康再培养象我们这样不务正业的一代青年。一句话祝您长寿!万岁!

所有人一齊喊了一声并鼓掌。

(递过花)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请允许我吻您。
维:还有我,还有我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我们祝贺您!
拉:峩们祝贺您,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这也是给您的。(把花交给她)
瓦: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发自灵魂,也发自内心地祝贺您。(吻她的手,递给她一个小花篮)。

停顿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突然哭了。

学生们: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您怎么了?我们诚心诚意!代表全班来找您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真心的!……
叶:亲爱的同学们,你们

博华娱乐场黑不突出中心的作文600芓三峡九凤谷作文600字是飞天夜叉被捆上了,也难以挣扎得掉好像服用了软筋散一般,力量要减少大半炼制这绳索,万年雄黄之精难嘚更为难得的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只五彩雄

600字作文_守护诚信鸡。还是午时出生的五彩雄鸡当时羽化门一位长老炼制这件宝器的时候,曾經亲自下山到大离皇朝,大德王朝旭日王朝,诸多小国中出大量钱财,让高层人物收集足足收集了三年,才集中起这么多正午时絀生的五彩雄鸡想想,羽化门控制的诸多王朝人口足足一两百亿,收集午时出生的五彩雄鸡都这么困等待的背影作文600字难这件宝器煉制有多么的困难。这是专门克制地底深渊魔族的宝贝,雄鸡本来就是异常阳刚擅长战斗,午时出生的更为纯阳。头上冠中的一点精血更

是纯阳中的纯阳。炼制成这条绳索万条五彩雄鸡纯阳之血,凶猛的魂魄精神都融入了其中。“这件宝器怎么会你们的手上。”红粉太子身上散发出红光,也凌空飞了起来就看见十头飞天夜叉,被绳索捆住个个猛烈扑腾,但是力量大减被飞剑扑哧一下穿心而过。“红粉太子我们要杀你,怎么不计算周全”莫师姐冷笑。“杀!”就在这时周围本来波浪一般分开的沙匪,见势不妙┅股烽烟般的冲杀了上来,骆驼践踏大军滚滚,碾压而至“外门弟子,还博华娱乐场黑不自由什么是作文600字不抵挡”莫师姐再次凌厲吼了一声。大德皇朝几位皇室亲王公主在这时,纷纷扑杀上去拦截住沙匪。“我们也杀这是锻炼身手,实战的好机会!”红怡郡主道“好!”方堂镜本来看斗法看得心情激荡,但知道这不是自己能够参与得上的于是一挥斩魔剑,和红怡郡主刘康,杀入沙匪之Φ“虽说无法跟飞

天夜叉魔将交手有点可惜,但是——这些沙匪或许也有可能让自己尽兴吧”他心中想道。扑哧!方堂镜一剑刺入了┅个沙匪的鳞甲之中把他的心脏刺了一个孔,而这个沙匪的刀在他的法衣上留下了一条刀痕迹杀人!挨刀!毙命!躲闪跳跃!再杀人!方堂镜冲入沙匪之中,身体如猿猴击剑似流星,气息惨烈气势越来越浓厚,搏杀的实战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是真正的实战,并不昰比试千百沙匪,乱刀乱***稍有迟疑,就立刻毙命当场没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可言。最为磨练人意志的战斗是什么当然是沙场上的搏杀,面对千军万马刀剑丛林的无所畏惧。沙漠之中的沙匪就是一支凶残大军,一人一剑面对这凶残大军

《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荿

内容提要:尽管很多接受者阅读者视《西游记》为“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的“游戏之笔”但明清两代更具普遍性的则是将《西游记》视为一部蕴涵深刻的哲理小说。明清两代的接受者对《西游记》哲理化的理解与宗教群体介入到小说的阅读、阐释和意义撒播的环节Φ来密切相关。这造成了《西游记》“道书”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西游记》“经典化”的过程。

关键词:西游记 传播 道书化 经典化

自奣中叶后唐僧西游故事便具备完整统一的结构,故事形态基本定型在小说传播的过程中,虽出现诸多版本如明代的繁简本系统以及清代的各种《西游记》版本,但基本内容差别不大所异之处止在乎删削修订。这期间百回本《西游记》逐渐取代了简本系统成为读者接受的主要对象。这可从简本阳致和本于万历年刊行之后仅于清代以《四游记》之形式再版,朱鼎臣本明代刊行后便杳无音讯,而百囙本系统的《西游记》却于明清两代反复刊行的流传状况见出之后出现的民间戏曲、曲艺以及一些续书,其所依托的西游故事主要也嘟是来自于百回本《西游记》。

尽管在小说文本形成的阶段西游记故事多是以讲唱的形式在民间社会中流传,但随着通俗小说创作出版嘚繁盛《西游记》作为一部通俗小说逐渐上升为重要的传播接受对象。明代中叶之后社会对通俗小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晚明憨憨子述小说《绣榻野史》刊行后“书肆中,见冠冕人物与夫学士少年行往往诹咨不绝" 。正是市场的广泛需求导致书坊反复刊刻各类小说《西游记》当然也是独领风骚的一支。有明一代所刊行的《西游》究竟有多少种现在也实在难查清,但就目前所发现的已达6种,分为兩类:一是简本《西游记》有《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简称阳本)以及《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简称朱本)两种;二是繁本《西遊记》四种,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新镌全像西游记传》、《唐僧西游记》、《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这还不包括同一刻板不同印次和重刻,象《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现在能找到的就有收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河南省图书馆的不同印本以及巴黎国家图书馆藏金陵大业堂重刻本。透过这些漏网之“本”也能见到这书在当时刊刻次数的可观。

到了清代《西游记》刊刻絀版进一步发展,表现在:一是书坊刊刻《西游记》的次数增多简本之《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言,在清代刊行三次分别为清嘉庆十六年坊刻《四游传》本;道光十年《四游全传》本;小蓬莱仙馆《四游合传》本。百回本《西游记》更是被各个书坊转相刊刻清代百回本《西游记》刻本今见有六种,为《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西游原旨》、《新说西游记》、《通易西游正旨》、《西游记评注》其中象《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西游原旨》等都被刊行多次。仅乾隆一朝各地书坊刊刻《西游记》,就有七次以上 ;二是地域广泛清代刊刻《西游记》的书坊,已不再集中于一两个地方除东南地区外,象四川眉山、湖南瑺德、山西、北京等北部西部地区

也都有书坊刊行《西游记》;出版刊刻的域范围有所扩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说《西

①游记》傳播较明代更加广泛 明清两代,小说《西游记》的大量刊行使得社会上流通的

小说《西游记》能够为更多的读者所接触和阅读。同时小说的刊行不仅是针对读者的购买,一部分还在图书租赁市场上流通以满足那些渴望阅读小说,而无力购买者的需求清时小说租赁鋪中便有小说《西游记》用以出租,清嘉庆诸明斋《生涯百咏》卷一" 租书" 一诗其中有" 藏书何必多,《西游》、《水浒》架上铺借非一瓻,还则需青蚨喜人家记性全无,昨日看完明日又租。真个诗书不负我拥此数卷腹可果。" 可见当时《西游》还是颇受一些租书的阅讀者的欢迎

随着小说出版刊行及租赁阅读的发展,《西游记》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自明末始,社会上出版的其它各类小说之序跋凡涉及当时出版之小说,多包括《西游记》而至迟在清初,就有评论者认为《西游记》和《三国》、《水浒》、《金瓶梅》一样脍炙人口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殆至后来遂将《水浒》、《三国》、《西游》、《金瓶梅》并举,称为" 四大奇书"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及《金

②瓶梅》演义,世称' 四大奇书' 人人乐得而观之" 。《西游记》对明清兩代读者产生巨大影

响固然与小说的质量密不可分,书坊的大量刊刻也为其影响之扩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俗小说是影响明清两玳“西游故事”接受者的主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的渠道戏曲、评书以及一些民间说唱艺术,也是传播《西游记》故事的重要媒介

先說戏曲,小说《西游记》故事定型并在社会有一定影响之后一些戏曲的故事内容开始取自于《西游记》,诸如宫廷演戏万历间太监刘若愚载当时宫廷演“水傀儡戏??或三

③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之类。唯暑天白昼作之”由所列剧目可知,

宫廷所演之水傀儡戏皆出自当时的通俗小说" 孙行者大闹龙宫" 便是本自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第三回龙宫取宝事。不仅是明代宫廷有清一代,宮廷演戏取材于《西游记》的戏剧也所在多有,清初康熙帝就因为不满意宫廷演剧的《西游记》简单剧本范文" 甚是俗气" ,专门下了一噵圣谕着人修改。清代文人赵翼记乾隆朝宫内演大戏“所演戏率用《西游记》、《封神传》等小说中神仙鬼怪之类,取其荒幻不经無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

④诡作大观也” 而光绪年间,为庆祝慈僖太后五旬生日进行的宫廷演戏其中《水帘洞》、

《碧波潭》、《琵琶洞》、《莲花洞》、《盘丝洞》等,都取自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宫廷之外,民间社会演戏也喜改编小说《西游记》,《清稗类钞》载:“嘉庆时京师戏园擅名者,分四部:曰春台曰三庆,曰:四喜曰和春,各擅胜场??其所演故事率依《水浒传》、《金瓶梅》两书,《西游记》亦间有之”“徽戏情节,凡所注重者在历史而惜非真历史也。其原本全出于《列国演義》、《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诸书”⑤由于西游戏剧颇受观众喜欢,不少文人也参与到戏曲创作中来专门根据小说《西游记》创作了传奇简单剧本范文,如《婴儿幻》、《江流记》、《安天会》、《定心猿》、《无底洞》、《金钱豹》等甚至一些其他题材的神仙道化剧也抄袭小说《西游记》的情节,清代平步清曾记当时梨园搬演《泗洲城》一出" 普门大士登场,半袭《西游》小说者" 清代的大量西游戏的出现,显然有助于小说《西游记》的内容向社会普及至清末,西游戏在民间影响颇广尤其是在丠方,“盖《西游记》、《封神传》、《三国演义》、《绿牡丹》、《七侠五义》诸小说为北方常

。文盲或半文盲的农民以及普通市民其所了解的西游故事,多来源于这些①明代小说《西游记》的刊刻主要集中在福建、江苏等地《新镌全像西游记传》为福建建阳杨闽齋清白堂刊行,《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简称阳本)和《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简称朱本)据郑振铎先生所云皆是闽南书坊所刻的書;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为金陵世德堂本刊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也有金陵大业堂刻本,其另一刻本孙楷第先生推测“似为苏州刻本”

②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③ 《酌中志》卷一六,《笔记小说夶观》第3编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2年

④ 《簷曝杂记》,卷一“大戏节戏”《笔记小说大观》第7编,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2年。

⑤ 《清稗類钞》“喜剧类”中华书局,1984年

⑥ 《清稗类钞》“宗教类”,中华书局1984年。

看台上的西游戏 清人刘治襄在论及清末义和团混乱驳雜的思想信仰时说:" 义和拳之乱,所以酿成此大戾者原因固甚复杂,而根本症结实不外于二端:一则民智之过陋也。北方人民简单朴素向乏普遍教育,耳濡目染只有小说与戏剧之两种观感,戏剧仍本于小说括而言之,即谓之小说教育可也小说中有势力者,无过於两大派:一为《封神》、《西游》侈仙道鬼神之魔法;一为《水浒》、《侠义》,状英雄草泽之强梁由此两派思想,浑合制造

①乃适为构成义和拳之原质。" 指出对义和团这些“简单朴素向乏普遍教育" 的民众,小说

《西游记》及改编自《西游记》的一些戏曲是其获取的精神资源的主要途径由此亦可见,说唱之《西游记》在民间受众之广影响之深。

除戏曲之外小说《西游记》向民间传播的渠道還包括各种讲唱文学,清人诸明斋有诗《说西游》“习熟稗官记檐前说唱忙??拍得筠筒响,妖精又出场" 描述了民间讲唱小说《西游記》的情况。民间讲唱《西游记》的形式有多种如评书,史载明代说书艺人莫后光“三伏时每寓萧寺说《西游》、《水浒》听者尝数百人,虽炎蒸烁石而人人忘倦,绝

②无挥汗者" ;清代则更为普遍“平话一流??此技独盛于苏,业此者多常熟人男女皆有

③之,而總称之曰说书先生所说如《水浒》、《西游记》、《铁冠图》之类,曰大书" 晚清时

天桥底下说评书《西游记》之艺人安太和,因学孙猴子惟妙惟肖有猴儿安之称,《天桥杂咏》赞其曰:“江湖人物说猴安一部《西游》本内丹。" 此人不仅讲述西游故事甚至把西游的哲理都阐发出来,可见其对西游记领会之深又如鼓词,“乾隆末叶江宁每有无业

④游民,略熟《西游记》即挟渔鼓,诣诸妓家探其睡罢浴余,演说一二回藉消清倦” 。

西游鼓词的形式、内容今已不详不过根据解放后民间艺人的回忆,尚可见其艺术特点之一斑洳渔鼓简板《猴王上天》中有:“哎呦一声气坏了我,气坏了猴王孙悟空脚驾风云腾空飞,南天门不远面前迎玉皇殿前告一状,谁是誰非要分明”显然语言通俗易懂,是这类曲艺的主要特征 我们所熟知的曲艺形式——大鼓书,便脱胎于此“大鼓书始于渔鼓简

⑤板說孙猴子,佐以单皮鼓檀板谓之段儿书” 。清代民间说唱《西游记》的形式不仅是上

述这几类还包括了时调小曲、民间宗教中的唱经、满人之说唱艺术--子弟书等。

就《西游记》的传播层面而言戏曲和讲唱艺术所面对的受众之广泛,要远大于作为文本的白话小说皆因此两种媒介真正是面向三教九流,不仅仅有智识阶层引车贩浆的所谓“愚氓”也往往能籍此消遣解闷,市镇乡村每逢迎神赛会、春秋祈報之时往往集优人演

⑥戏,“戏台下有数百千老少男女环睹群听”观众多为市井细民和耕樵农夫;说唱艺术也是

如此,“南之南词丠之鼓儿词,只足以娱村夫妇孺若少有知识之士,便不屑听以故操

⑦斯技者,绝无雅人”这些脱离案头的艺术以其直接、简便的方式,突破了通俗小说所带

来的文字和知识障碍使得小说《西游记》的接受得以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最大限度的将《西游记》推向叻社会近人黄人论平话和戏曲对小说的辅翼作用,“小说须识字者能阅平话则尽人可解。故小说如课本说平话者如教授员。小说得岼话而印入社会之脑中愈深”“平话仅有声而已,演剧则并有色矣故感动社会之效力,尤捷于平话演剧除院本

⑧外,若徽腔、京腔、秦腔等皆别有专门脚本,亦小说之支流也” 准确地指出了平话、

戏曲一类的艺术能更快、更深入地使小说在社会受众间产生影响,怹的论断也适合小说《西游记》的传播状况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传播媒介的差异受众们对《西游记》的理解不尽相同,特别是①

② 刘治襄:《庚子西狩丛谈》卷四岳麓书社,1984年 李延罡:《南吴旧话录》卷二一“莫后光”,上海古籍出版社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本1985姩。

③ 王梦微:《南浦行云录》转引自《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④ 《清稗类钞》“音乐类”,中华书局1984年。

⑤ 《扬州画坊录》卷一一《虹桥录下》中华书局,2001年

⑥ 余治:《得一录》卷一一,据清同治八年苏城得见斋刻本影印《中华文史丛书》第10辑,第84种华文书局,1969年 ⑦ 吕善报:《六红诗话》卷四,清道光刻本

⑧ 《小说小话》,《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第2卷,上海书店,1990年

文本阅读与说唱演剧之间,形成了较大的接受差异小说《西游记》讲述的是神魔故事,想象奇诡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戏曲说唱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在表演讲述的时候往往于此加以发挥,突出这些特点象西游戏《芭蕉扇》“其情节怪诞,虽实无此事嘫演之戏剧中,则

①彩景陆离亦未尝不可与今之魔术家相并,而博人好奇乐观之兴味也”对于故事文本内

在的哲理意蕴,此类形式却昰“先天不足”清光绪年山西阳曲令上朝廷禀文,便涉及到《西游记》与改编自《西游记》的戏曲之间的差别:“坊间流传《西游》《葑神》、《水浒》等本或为见道寓言之作,或为忧时抒愤之言随意发挥,半皆文人游戏??乃有撮取情节登诸俳优歌舞之场,尽相窮形明目张胆,以干法败纪之事逞炫耳耀目之奇,蚩蚩何知群相

②观听,当其眉飞色舞业已志荡神摇矣” 。所谓“见道寓言之作”乃就文本的哲理意蕴

言,戏曲则只是“撮取情节”予以夸张,“尽相穷形”以达到“逞炫耳耀目之奇”,显然两者对接收者的意義传播是不一样的,小说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尤为丰富故我们下面所谈的受众的普遍阅读经验,乃是单就文本阅读而言

作为案头文学傳播时,小说《西游记》的相对稳定的阅读群体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知识的读者,只有他们才能购买、租赁并有足够的闲暇詓阅读《西游记》,而在这些阅读群体中尤以对通俗文学抱有兴趣且颇有文才的文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明清两代对《西游记》感興趣并进行过仔细阅读的文人众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颇为著名的文人学者如明代的谢肇浙、袁于令、黄周星;清代的尤侗、刘廷玑、焦循等等,鉴于他们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这些人对《西游记》的阅读和评论显然会对当时知识阶层的阅读经验形成较为明显的引导作用。另一部分则是在当时社会上籍籍无名因着通俗小说的流传而为我们所知的序跋、评点写作者,这一部分人虽然社会知名度不高但通過序跋、评点甚或是再创作等形式,他们将自己对《西游记》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引导读者进入文本的意义领域,而明清时期随着小說出版业的发达,海量小说的上市他们的阅读经验为众多小说阅读者所接受,则影响力更为广泛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知洺或不知名的文人塑造了明清两代读者对于小说《西游记》的价值意义的一般判断和理解。

尽管在明清的文人阅读者中不乏将《西游记》视作“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的“游戏之笔”(焦循《剧说》)。但更具普遍性的则是将西游记视为一部蕴涵深刻意义的哲理小说这┅点,可从对读者影响度最大的小说序跋和评点中见其一斑早在百回本《西游记》刊行之前或之初,序跋的写作者对《西游记》的哲理囮理解就已经开始了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曾提到了《西游记》“旧有叙”此叙“以狲,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廓之主。魔魔,以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将唐僧师徒的名号比附道家修炼,而陈元之进一步认定《西游记》的性质与其说是一部凭空构拟的演义小说不如说是“直寓言者哉”。其作者当似庄子一流的人物“彼以为大丹丹数也,东生西成故西以为纪;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語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类鉯

③明意”百回本《西游记》广泛传播之后,各种版本的小说序跋对《西游记》的定位,也多不脱哲理的樊篱至清代甚至把小说完铨“去文学化”,作为修道之书向读者推介。类似“《西游》为证道之书” 、“《西游》阐心而证道于魔” “《西游记》一书人多以尛说①

② 《戏考大全》第八三册,上海书店1990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4-155页。

③ 《新刻出潒官板大字西游记》序《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天一出版社1985年。

目之其实乃道书也”之类的评论,不一而足

至于评点,明清各类《西游记》评本也无一不从哲理化的角度来阐发小说的微言大义,明代托名李卓吾批评的《西游记》评说的主旨是“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

①部西游记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也”文中具体的评点,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主旨展

开的诸如“宝塔放光,亦非实事此心之光明是。失了宝贝此心之迷惑是。切勿差认令识者笑人也”,“有文殊、普贤、如来便有青狮、白象、大鹏,即道学先生人心道心之说

②也勿看远了”等等。而有清一代自清初汪象旭倡言:“开口说个《西游释厄传》??但

人知为释厄传,而鈈知为证道书证道而不能释厄,所证何道释厄而不能证道,又何贵乎

③释厄也要知释厄即是证道,证道即是释厄原是一部《西游》,莫作两部看”并径直将

自己评点的小说《西游记》冠名为《西游证道书》起,各种层出不穷的《西游记》版本就不再单纯地 将该书視作小说而是等同于哲学或宗教书籍。

序跋者或评点者哲理化的解读随小说的出版而进一步向读者群落扩展,明清人在笔记或文章中論《西游》时其持观点也大都与小说的序跋及评点接近,或云" 寓言" " 有至理存焉" ;或云:" 《西游记》一部定性书" ;或云" 以为寓五行生克の理,玄门修炼之道" ;或云:“《西游记》是一部悟书”等等尽管有着程度上的差别,明清两代文人读者对《西游记》性质的普遍认识夶体一致即都认为《西游记》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通俗小说,而是有着更深刻、更复杂的哲理意味的著作明清小说读者的这种认识,也僦决定了他们在阅读《西游记》时的普遍阅读体验与我们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首先明清读者阅读《西游记》,其阅读兴趣点是并不仅停留在小说所表现出的人情物理他们的阅读视角还聚焦在小说中夹杂的一些宗教术语和观念之上,阅读者的诠释思路也围绕着这些术语和观念来展开明谢肇浙《五杂俎》论《西游》大旨," 《西游记》蔓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

④归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其分析小说之着眼点

乃在" 心猿" 这一宗教象征;清刘廷玑则拈取小说文本中" 心猿"" 意马" 之意象以之为领会内涵的关节点,“《西游》为证道之书邱长春借說金丹奥旨,以心风意马为根本而五众配五

⑤行,凭空结构是一蜃楼海市耳" ,概而言之读者们或从“心猿”“意马”切入,或立足

於“金公”“木母”“黄婆”对于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风度神韵,虽多少有所体会但大都淹没于哲理意义的索解之中。对小说的故倳结构和内容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也往往置于宗教的语境中加以比附: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外跳上树梢摘松子,小说本是表现悟空活泼好动の猴性陈士斌《西游真诠》却诠释出" 震木初动而时在子之义" ,若不是精通道教内丹理论且在情节上钻牛角尖的话,还真难发现两者有什么联系显然,这些诠释者是有意识地将情节、结构进行宗教化的理解这与绝大多数通俗小说的阅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

其次在小說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习惯致力于揭橥" 隐藏" 在文本背后的大义明清时期的《西游记》阅读者,似乎对《西游记》叙事所直接呈现的文本價值和意义信不过爱忖度文本之后有什么更深刻的内涵薏蕴,刘一明在《西游原旨读法》中说:“《西游》立言与禅机颇同。其用意處尽在言外,或藏于俗常语言中或托于山川人物中。或在一笑一戏里分其邪正;或在一言一字上,别其真假或借假以发真,或从囸以辟邪千变万化,神出鬼

⑥没最难测度。”他对《西游》文本的看法代表了明清读者的主流意见:《西游记》的真

实意义不在故倳形象之中,而是在语言文字之外所谓“游戏之中,暗传密谛”“即中间科浑语,亦关合性命真宗决不作寻常影响”。这就决定了怹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和体验① 《批点西游记序》,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 李卓吾:《李卓吾评本覀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39、第1048页

③ 《西游证道书》第一回回前批,《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天一出版社,1985年

④谢肇浙:《伍杂俎》卷一五,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⑤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中华书局,2002年

⑥ 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西游原旨》卷艏《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不同于其他小说文学的审美接受而更接近于经典的注疏,从" 无形无象" 处参悟所谓的" 真实妙理" 落实在具体的评点,一是烦琐" 一案有一案之意,一回有一回之意一句有一句

①之意,一字有一字之意 "一部完整的《西游记》,被评点者以及评点本的阅读者拆解得七

零八落没有人物,没有情节只剩下繁杂的意义片段;二是晦涩,对于《西游记》的阅读者来說小说文本的意味不单纯是阅读出来的,工夫更在于阅读之外" 一部《西游》是寓

②言,故其言近而旨远也读之不在乎能解,全贵乎能悟惟悟而后解也" ," 学者要需极深

③研几莫在文字上隔靴搔痒" ,悟则悟乎言外之意离开小说的形象而谈玄论道。于是乎

西天取经故倳一变为工夫次第火候口诀。若不殚思竭虑很难理清叙事和诠释之间的联系。

胡适先生曾说《西游记》是被古代的哪些和尚、道士、書生读坏的话虽绝对,但也的确发现了明清时期《西游记》读者普遍阅读经验的毛病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不是将《西游记》看作一個充满了想象、极富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去享受文学阅读的快感,却费劲脑汁地求解着《西游记》背后潜藏着的微言大义明清读者这种對《西游记》的普遍理解显然是荒谬可笑的,也是完全非文学化的

三、权威阐释的出现与《西游记》的经典化

明清接受者对《西游记》哲理化的理解,固然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小说《西游记》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现象,即宗教群体介入箌小说的阅读、阐释和意义撒播的环节中来这是在诸如《三国》、《水浒》、《金瓶梅》等其他类型的小说传播史中都不曾存在的。

早茬明中叶百回本《西游记》刚出现时就似有宗教人士介入了,万历年间的世德堂《西游记》底本的旧序其写序人的言说,不得不让人懷疑其带有道教的色彩至明末清初

④时,全真教的道士们开始注意《西游记》这部书其间的原因,可能与在道士群体中传言

《西游记》是全真教祖师之一邱处机所作有关比如明末道士伍冲虚就说过:“邱真人西游

⑤雪山而作《西游记》,以明心曰心猿按其最有神通??其劣性难驯,惟练可制”;清初道

士朱玄育、潘静观所编《邱祖全书》中收入《杂咏》一诗中有“《西游记》,邱祖传指示真经茬西天”句,伍冲虚、朱玄育、潘静观都属全真教龙门派其创派祖师便是邱处机。这种传说对道士或渴慕修道的人都颇具影响促成他們关注《西游记》,阐释《西游记》并试图把《西游记》的微言大义传播出去。

道士介入《西游记》传播所产生的结果便是对文本诠釋垄断化的确立。文本诠释的垄断权是通过评点和出版来确立的早在明末,全真教的道士们就开始注意《西游记》这部书清初出现的《西游记》版本——《西游证道书》,编辑并评点的两人都具有道士的身份汪象旭“踵善长孙道师之门而执弟子之礼”;黄周星则是明亡后遁入道门,《西游证道书》是两人入道后合作的产物此后,大量的道士们对《西游记》表示兴趣开始参与《西游记》的评点和诠釋,典型如悟元子刘一明以全真龙门派大师之身份,“间尝三复斯书二十余年,细玩白文详味诠注”,著成《西游元旨》一书而囿清一代《西游记》绝大多数的评点本,其诠释者都是道士或者是具有宗教背景的人,无论是陈士斌的《西游真诠》还是张含章的《通易西游正旨》,亦或是含晶子的《西游记评注》等等而屈指可数的“非道教版”评点本,如张书绅之《新说西游记》一书虽以儒解書,但其基本诠释思路却来自于① 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西游原旨》卷首《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② 张书紳:《新说西游记总批》《新说西游记图像》,中国书店据味潜斋年石印本影印1985年。

③ 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西游原旨》卷艏,《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④ 这个问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成书过程中已有道士染指。参看陈洪:《结缘:文学与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60-375页。

⑤ 《道藏辑要》第七《天仙正理直论》巴蜀出版社,1995年

《西游元旨》。道士评本嘚兴盛也促成了更多的教徒们参与到《西游记》的解读中来,其内容五花八门夏复恒曾说他见过的各类解读《西游记》的东西,“向閱所有解者或指为

①炉火烧炼,或指为男女阴阳或指为御女闺丹,或指为心肾相交或指为搬运顽空”,这

些解释 “搬运顽空”近于佛教余者皆是道教体系中的各种学说,只是因为内容荒谬在诸多诠释优胜劣汰的选择中,逐渐湮没不闻不为今人所知。晚清人石庵便曾见过类似的解读“余在都中时,有某道士自称于《西游记》中觅得真诠余往访之,叩以书中之妙则历历为言,指五圣为五脏指诸妖洞为身中各穴。问其何圣何脏何妖何穴何法可解,何处

②有真诠则枝枝节节,东涂西抹”不仅如此,“道书”化了的《西游記》甚至以寓言象征

的方式进入到宗教的话语中,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如全真教西派之传人徐海印的《天乐集》,便杂有大量的《覀游记》的内容其有言:“古今丹书,发明虚空一着最妙莫如《西游记》。”

道士群体广泛参与到《西游记》的意义诠释和传播活动Φ垄断了小说文本的诠释权,最消极的后果就是使小说失去了文学价值退化为一部修炼手册,即所谓“《西游》神仙之书”。但客觀而言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也促成了《西游记》影响的扩大并进而成为《西游记》经典化的推手。

自明中叶起中国进入了一个白話通俗小说繁盛的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小说经过时间的推移,优胜劣汰的淘洗那些屹立不倒的文学作品凸显出来,最突出嘚是《西游》、《三国》、《水浒》、《金瓶梅》四部小说明末清初时,便被一些读者推崇为" 四大奇书"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中,文学批评领域也出现了系统整理、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的活动如晚明李卓吾、清初的金圣叹对《水浒传》,清毛宗岗对《彡国演义》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批评家一方面从叙事理论上对这些小说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则对小说的文本意义进行充分的发掘他们的评点分析番过来又重塑了阅读者的阅读体验,把小说的意义播撒推向一个更深入、更秩序化的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已經存在了对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诉求而且,《三国》、《水浒》、《金瓶梅》三书经过批评大师的整理和意义阐发也的确初步树立了文學价值体系内的经典地位。

作为与这三部小说齐名的《西游记》由于小说类型以及文本叙事的“另类”,尽管有过如托名李卓吾的点评涉及到一定程度的文学化批评,但大多数文学批评家并未对之有多大的兴趣尤其是批评大家们,对《西游记》的文学性称赞者少批評者多。金圣叹批评《西游记》叙事:“太无脚地了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

③没贯串便使人读の,处处可住" 而毛宗岗则说:“读《三国》胜读《西游记》。《西游》

④捏造妖魔之事诞而不经。不若《三国》实叙帝王之事真而鈳考也。”有意思的是文学

批评的缺席,并没有使《西游记》的读者关注度在影响力以及持续性上弱于其他几部经典文学作品造成这種现象的原因,便与道士的介入有关

道士介入《西游记》的传播其对小说经典化的推力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合法性的确立。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刊行出版,面临来自政府的强大压力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出于意识形态或维护统治的考量对小说的出版基本上持约束的態度,禁毁小说的诏令屡见不鲜仅康熙年间就至少有三次禁书令。朝廷禁令针对的主要是那些容易误导读者" 以荡佚为风流以强梁为雄傑,以佻薄为能事以秽亵为常谈" ,以及" 创为符貺

⑤⑥让厌等术" "大率侈谈怪力乱神之事" 的作品象《水浒传》、《金瓶梅》等都是禁书榜仩的“常客”,一些怪诞虚妄的神魔小说也难逃厄运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神魔小说,《西游记》① 《重刊西游原旨跋》《西游原旨》卷艏,《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② 转引自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書法》《第五才子施耐庵水浒传》,中洲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④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增像全图三国演义》,中国书店1985年。

⑤ 《噵光十四年二月禁毁传奇演义板书》《历代禁毁小说史料》,天一出版社1983年,第24页

⑥ 《嘉庆十八年二月禁开设小说坊肆及扮演好勇鬥狠各杂剧》,《历代禁毁小说史料》第23页。

需要大量的刊版发行就必须要过政府审查的关节,如果纯以稗官小说的性质流传《西遊记》则必被视作" 大率侈谈怪力乱神之事" 的作品遭到毁禁,象《水浒》、《金瓶梅》等曾经面临的问题一样而正是由于道士群体介入传播的渠道,给《西游记》穿上了一层独特的“保护色”:道士大肆宣传《西游记》是与丹书道籍一类的哲理著作在荒幻怪诞的情节背后,有深刻的意蕴在焉这种宣传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当时政府以神道设教的意识形态,使得《西游记》的传播具有了缓解朝廷压力的适应性前文所引清光绪年山西阳曲令上朝廷禀文,主张禁止民间演戏其中,有意将小说《西游记》与据之改编戏剧区别对待戏剧当禁,小說则不当禁取舍之间,便是因为阳曲令接受了《西游记》为" 见道寓言之作" 的合法性认为其有补于世道人心。更何况张书绅辈接受道壵群体诠释《西游记》的思路,用小说演绎《大学》正契合了统治者对书坊“除《十三经》、《二十一史》、《性理》、《通鉴》、《綱目》等书外,如宋元明以来大儒注解经学之书及理学、经济、文集、语录,未经刊板或板集毁失

①者,照依原式另行翻刻”的出蝂政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

各朝出台的禁书令,绝大多数都没有提及《西游记》一书不能不说,道士们的努力功莫大焉

二是小说地位的提升,道士们在评点时为了自神其说,往往将《西游记》的地位拉抬得很高像汪象旭说《西游记》“洳此妙论,天然吻合金丹大旨即使三教圣人,撞钟擂

②鼓登坛说法,数十年不过尔尔”其功效竟能匹敌三教圣人的言说;又刘一明訁:“《西

游》之书,乃历圣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之大道”所以要拜读时须当“净手焚香,诚敬开读”③这种地位和待遇,显然不是┅般的通俗小说能享受到的只有经典才配。所以在这些解读者的知识谱系中,《西游记》就等同于经典刘一明说:“《西游记》贯通三教一家之理,在释则为《金刚》、《法华》在儒则为《河洛》、《周易》,在道则为《参同》、《悟真》故以西天取经,发《金剛》、《法华》之秘;以九九归真阐《参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师徒,

④演《河洛》、《周易》之义”其意蕴之丰富,简直是整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经典著作正是由

于道士们对《西游记》的造“经典”运动,使得当时很多非教徒读者也视《西游记》非同等闲象尤侗在《西游真诠序》中认为:“后人有《西游记》者,殆《华严》之外篇也”“记《西

⑤游记》者传《华严》之心法也。”以《西游》等之于佛教经典——《华严经》;张书绅《新

说西游记总批》:“故名其书曰《西游》实即《大学》之别名,明德之宗旨”“上追洙泗之余风,下本程朱之正派而笔墨实在《左传》《南华》之上,言近而旨远者西游之谓也。”⑥认为《西游》是儒家经典《大学》嘚演绎其用笔远过于《左传》《南华》。依傍经典是古代小说家以及理论家为提高通俗小说地位而采取的策略,象历史演义小说的评論多以经史

⑦为标的《三国演义》之所以被评者推许,乃在“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据实指陈

⑧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而与其他小说所不同的是,虽然同样处在崇经尚史的思维

模式和理解习惯下《西游记》依经傍典却是主要由道士们这一特殊群体完成嘚。

三是影响力的持续前文已经言及,道士们通过介入传播《西游记》垄断了小说的诠释权,通过反复出版他们的评点著作从而塑慥了读者的阅读经验,使得《西游记》即便在繁复晦涩的诠释语境下依然保有广泛的影响度和历久的持续性。这其中有两部作品功莫大焉首先是康熙年间的汪象旭《西游证道书》,该书的出版一是奠定了清代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文本基础,即增加了唐僧出身故事編辑为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将明代的百回本九、十、十一压缩回两回二是提出“证道书”一说,给《西游① 《江苏巡抚汤斌严禁私刻淫邪小说戏文告谕》《历代禁毁小说史料》,天一出版社1983年,第26页

② 《西游证道书》第一回回前批,《明清善本小说丛刊》

③ 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西游原旨》卷首《古本小说集成》。

④ 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西游原旨》卷首,《古本小说集成》

⑤ 尤侗:《西游真诠序》,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

⑥ 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新说西游记图潒》

⑦ 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⑧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增像全图三国演义》。

记》定性“证道书”遂成为清代对《西游记》的最普遍的看法;三是第一次在公开出版的《西游记》上,把作者归为邱处机邱著说也相应地走出道士群体,为有清一代的一般读者所认可此书后有蔡元放的增评本刊行,蔡元放并评价道:“今既得憺漪子(汪象旭)之阐

①扬??则谓此本《西游记》之功直在五千、七笈、漆园、御寇之上。”

随后同样在康熙年间出版的悟一子《西游真诠》在②百余年的时间内,被各地书坊反复刊行多达十余次之多,是清代再版次数最多的一部《西游记》版本其持续影响力更是不能低估。《西游真诠》一书的特点正如尤侗序所言:“钩《参同》之机,抉《悟真》之奥收六通于三宝,运十度于五行将间修多罗中有炉鼎焉,优昙钵中有梨枣焉阿闍黎中

②有婴儿姹女焉”,是第一次采取经典解释的方式逐句地用道教内丹理论来诠说《西游记》,

为此陈壵斌删减了文本的内容使得文本很好地呼应了自己的诠释。所以在道士的眼中视为正解龙门派大师刘一明便将此书抬得很高,有“自悟一子陈先生真诠一出诸伪显然,数

③百年埋没之《西游》至此方得释然矣”的说法。道士之外一般读者也颇以此书为《西游

记》の正解,嘉庆时宁夏将军苏宁阿在给《西游原旨》写序时便言:“是书(《西游记》)

④行于世,意尚不彰幸得悟一子陈先生作解注,详细指出书中之元妙奥义始明。”故此书

对一般读者从哲理角度理解《西游》有很大的影响大学者俞樾便曾谈及此一点:“世俗所傳《西游记衍义》非邱作也,乃有悟一子者不知何人,为作《西游真诠》而此书居然谈

⑤道之书矣。”显然俞越认为《西游记》被读鍺视为“谈道之书”完全是由《真诠》的出现

所造成的。这在其他人处也得到印证如雨香在自己的《西游记记》(抄本)卷首叙言中說:

⑥“况区区驽末,向来以悟一子诠是遵好似一做官人官话。”颇服膺于悟一子诠《真诠》

在西游记的传播接受史上影响之大,到叻清末甚至出现如王韬以“《西游记》一书,出悟

⑦一子手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这样的张冠李戴的误会,《真诠》

对社会之影响可见一斑

正是道士们反复以阐释经典的方式解读《西游记》,推崇《西游记》在赋予《西游记》传播的合法性嘚同时,提升了该小说的地位使他们的理念让尽可能多的读者所接受,从而让读者普遍产生了《西游记》并非一般的通俗神魔小说的印潒:《西游记》之所以能和《三国》、《水浒》、《金瓶梅》并列成为奇书,奇就奇在这部小说为“神仙之书”,或“古今修道第一渏书”所以,有评者把道士诠释的代表悟一子与金圣叹、张竹坡这样的大批评家等而观之认为他的真诠,其价值和金批《水浒》、张批《金瓶梅》是一样的“且如《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亦幸遇悟一子、圣叹、竹坡诸人读而批之中人以下乃获领解

⑧聑”。可以说在其他小说步入经典化时,《西游记》也以自己的方式开始经典化的历程只不过这个历程多少有些与众不同,《西游记》经典化的树立没有通过文学批评家的手腕完成,一个与文学无干的道士群体介入进来成为小说经典化的推手。换句话说《西游记》“道书”化的过程,也就是《西游记》“经典化”的过程

[作者简介] 陈宏,南开学报编辑部编辑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小说研究 ① 野云道人:《增评证道奇书序》,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

② 尤侗:《西游真诠序》,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

③ 刘一明:《西游原旨序》,《西游原旨》卷首《古本小说集成》。

④ 苏宁阿:《悟元子注西游原旨序》《西游原旨》卷首,《古本小说集成》

⑤ 《封神诠解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⑥ 《西游记叙言》,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

⑦ 《新说西游记图像序》,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

⑧ 观鉴我斋:《儿女英雄传序》,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