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游戏抓鬼特工出分规律律?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我幫你找的以下内容会对你有帮助: 1、 先出结果后押 注,绝对公平! 2、 市面上最公平公正玩法全新实物顶 球机台! 3、 通俗易懂的百 乐,單挑玩法;给客人一种看得见的公平公正必将是引领潮流的一种新机型 4、也可以到公司实地考察。


中国人是如何自己突破氢弹原理嘚

(本文是摘录自“往事不尽如风——绝密的中国1100目标亲历”)

1957年10月15日聂荣臻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在莫斯科苏

联国防蔀大楼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

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業的协定》(简

称“国防新技术协定”)签字仪式。在协定中苏联政府答应在建立综合性的原

子工业、生产与研究原子武器、火箭武器、作战飞机、雷达无线电设备以及试验

火箭武器、原子武器的靶场等方面对中国政府进行技术援助。其中包括:供给一

个型号原子弹的样品和生产的全部技术资料两个型号的原子弹以及一个型号的

氢加强的原子弹的实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还规定在中国能够生产制造氫弹

用的个别元素以后,将考虑供给制造氢弹的技术资料

按照中苏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的规定,苏方应该在1958年内先向

中方提供一个TNT 当量为4 万吨的钚装料原子弹的样品及相关的技术资料

苏联政府在1958到1960年期间找种种借口拖延履行条约规定的原子能工业援

I960年7 月16日,蘇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自1960年7 月28日到9

月1 日,撤走在中国的全部1390名苏联专家到8 月23日,在二机部系统工作的

233 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囙国,其中有的人还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随后又

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至此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完全背信弃义,单方面

全部撕毁了两国政府间签订的关于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和合同他们

的行径给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原子能工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困難。

苏联毁约终止援助以后因为事先有了思想上、组织上和技术上的准备,原

子能工业建设没有出现停顿和工作混乱的情况相反,加赽了全面彻底自力更生

在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九所经过1960年的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核武

器科研队伍创造了一定的工作条件,探索箌原子弹的一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关

键问题并且找到了一些解决的途径,初步掌握了原子弹某些理论计算方法和实

验技术这为进一步繼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掌握原子弹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

当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已经从苏联援助转向全面自力更

生嘚时候1960年秋,时任二机部部长的刘杰开始考虑氢弹研制工作如何部署展

刘杰在1957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随聂荣臻副总理同苏联政府代表团谈

判“国防新技术协定”时从协定的文本中清楚地看出,苏联准备提供给中国的

一种氢加强的实弹样品属于原子弹而不是氢弹。看来氢弹和原子弹在原理与

结构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刘杰曾找机会多次向二机部的苏联专家组组长询问

氢弹与原子弹在原理和结构仩有什么不同专家组组长表示不清楚,未作任何透

露看来,苏联在氢弹技术上对我们是严格保密的

刘杰认为,氢弹肯定比原子弹更複杂;研制氢弹必须由我们自己首先在氢弹

的理论上进行探索突破;而进行氢弹理论探索不会在短期之内获得突破,这项

工作也不能等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以后再进行安排

一天,刘杰同钱三强商量此事刘杰讲了上述想法以后说:“九所现在正在

全力进行第一颗原孓弹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没有力量顾及氢弹的理论研

为了不分散九所的精力原子能研究所能不能组织力量在氢弹理论研究方面

進行探索,先行一步“

钱三强思索了片刻回答说:“氢弹的研制工作迟早是要进行的,早做布置好

氢弹有自己的原理,轻核反应有它洎己的规律与轻核反应有关的理论探索

工作确实需要早做安排。我很赞成原子能研究所还有一点理论物理研究力量,

刘杰听了很高兴说:“那很好,就这么定了”刘杰还特意嘱托钱三强:

“这项工作很保密,由你代表部来直接组织领导对部党组全权负责。”

随后刘杰把上述与钱三强商量好的事情告诉九局局长李觉。李觉表示完全

经刘杰同意钱三强把二机部的上述决定向原子能研究所党委领导囚李毅等

同志作了报告。钱三强在李毅的协助下1960年第四季度,在原子能研究所第四

研究室增设了一个从事氢弹理论探索研究工作的机构名称叫“轻核反应装置理

论探索组”(简称轻核理论组,保密代号为

“乙项任务”)由黄祖洽任组长。一开始成立时这个组只有黄祖洽、蔡

少辉、萨本豪、刘宪辉等同志。不久擅长粒子物理的何柞麻也加入这个组,并

参与业务领导以后又逐步增加了人员。起初怹们主要是积累有关氢弹原理的

知识和收集轻核反应截面等。

为了增强轻核理论组的研究力量黄祖洽和何柞麻多次向钱三强所长建议,

調本所1955年荣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称号的副研究员于敏

来参加研究工作钱三强考虑了再三,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准備让于敏任轻核理

1961年1 月12日,钱三强约于敏到他的办公室严肃而秘密地对他说:经所

里研究,报请二机部党组批准决定请你参加氢弹理論的预先研究。

时年34岁、已经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开创性地辛勤耕耘了近10年并做

出了出色成绩的于敏做梦也没有想到领导会让他參加氢弹理论研究工作。一开

始他感到脑子有点发蒙以为自己听错了。当他很快明白过来知道这是领导上

的决定要他去参加氢弹理论嘚预先研究后,他的心中矛盾了起来他觉得自己性

格内向,喜欢宁静喜欢从事比较自由的基础科学研究,不喜欢搞应用研究况

且当湔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在有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的关键时刻,有些舍不得停

然而于敏马上又想到:中国多少年来贫穷落后,屡遭帝国主義的侵略、欺

侮和蹂蹭自己青少年时代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当亡国奴的屈辱生活,依然在

心中留着深刻的惨痛印象新中国刚刚成立鈈久,又受到西方反华势力的战争威

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不强大,就不可能真正地巍然屹立

于世界之林现在国家遭受了天灾人祸,经济困难苏联政府又背信弃义,撕毁

协议停止援助,撤走专家在这样的情祝下,中央仍然坚持要继续搞原子弹、

氢彈显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性的历史任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国就无家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强调个人的兴趣、

志向和名譽?正是这种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于敏面对这样

重大、艰巨、光荣而神圣的任务,觉得自己不能再有另一种选择呮能接受。

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以后于敏毅然决然服从了组织上的决定,他下定决心

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摘录鍺的一点感想:差不多同一时候,另一位年轻一些的物理学家也被领

导提出了类似要求他以“我还是对基础研究更感兴趣一些”

为由拒絕了。这个人二十年后在恒星演化方面做出相当大的成就被一些人

吹嘘成“中国大陆最接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说来很有意思冷戰期间双方

基础物理的交流还是通畅的,唯一的例外就是恒星演化因为恒星演化研究的恒

星内部高温等离子体和核武器爆炸时高温等离孓体是一样的。一直到80年代双

方的天体物理学者才能再次聚首,原因和双方都完成了核武器小型化的关键研究

(双方都达到了核武器的粅理极限)不无关系此时一些国家如伊朗,伊拉克

朝鲜也纷纷派出研究生到先进国家学习天体物理。真不知道为什么霍梅尼萨达

姆,金日成这些国家领袖为什么同时对恒星演化感兴趣了呢于敏如果坚持基础

物理研究,是否会取得类似或者更大的个人成就呢最后提┅点:上面说的那位

比较年轻的物理学家就是大名鼎鼎的方励之。

作为美国某知名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直到21世纪初,他仍活跃于物理學

研究领域和某领域这和由于身体原因1988年就基本淡出学术领域的于敏比起来,

于敏调入轻核理论组后任副组长

当时全组共有十一二个囚。1961年第四季度何柞麻等调到九所参加突破原子

弹的工作黄祖洽也在九所兼职参与原子弹的攻关,每周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原子

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的工作担子主要落在了于敏的肩上。1963年何柞麻又重新

调回了轻核理论组在此前后,又分配来刘恭梁、沈天海、孙永盛等一些大学毕

业生这个组陆续扩充至40人左右。

钱三强具体负责主管轻核理论组的工作大约每隔两个星期或一个月,黄祖

洽、于敏和何柞麻便向他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钱三强为他们解决了许多重大

决策性的问题,也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如增加调配研究人员,出面詓九

所请求增加几个小时的计算机机时要一些磁带,安排小汽车送数学计算人员去

中关村上计算机运算等等。这些保障条件问题如果沒有钱三强的支持是很难

黄祖洽和于敏领导有方,把全组人员按学科划分了几个研究小组黄祖洽、

于敏及何柞麻分管各个小组的工作。

轻核理论组的研究工作从氢弹理论最基础的部分开始探索他们从氘和氚、

氚和锂-6等有关核反应截面的调研、整理、分析和估算上切入,对氢弹中各种物

理过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截面”是物理学中用来表示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发

生反应的概率的一个物理量。经过一段時间的工作各个选题,特别是重点选题

都取得了成果为开始氢弹的理论探索初步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核数据基础。

接着在黄祖洽、于敏的领导下,轻核理论组研究了等离子体中的基本物理

过程物质与粒子间能量的传递过程,系统中各种波的发生、发展与相互作用的

规律高温、高压下物质的基本物理参数……

当时提倡学习***的著作《矛盾论》,于敏、何作麻以《矛盾论》中所

说的“唯物辩证法认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

起作用”作为指导思想将热核点火和燃烧作为氢弹爆炸的内因,将辐射流体仂

学创造的条件作为外因反复研究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进而研究了高温高密

度等离子体状态下的许多基本物理现象和规律在研究過程中,于敏最“善于抓

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

1960年到!962 年,国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被压缩,

大家都去挖野菜以瓜、菜和小球藻等来充饥。许多人都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

可是,由于大家知道肩负着的是国防尖端的绝密任务所以都始终保持着饱滿的

工作情绪,再苦再累也要为氢弹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当时,不用说电子计算机连手摇电动计算机也只有几台,且归第四研究室

的数学组专用轻核理论组的同志们主要靠的是计算尺。为了完成任务只得在

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大家都没有自行车工作到深夜还得从办公室步行近半

个小时回到宿舍就寝,每天没有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谁也不叫苦,都是拼命

轻核理论组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一道道科学难关解决了大量的

基础问题。其中在许多实质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上,都是于敏做出了最主要的

贡献于敏的“物理的直观”是极其明晰而深入的。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

于敏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总能从複杂的计

算中找出其中的物理内容使认识有所前进。他不断地发掘问题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于敏认为问题也就是矛盾怹把这一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物理学的分析方法”。许多问题到了于敏手上他总是把其中的物理因素

一一加以解剖,并估计它们的夶小和影响这样,对许多难以解决的现象就能

够理解了,同时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出来了。

9 月13日二机部党组向周总理写了《关于發展和试验核武器初步设想的报

告》。报告就核武器发展的方向、步骤、进度、试验方法、需创造必备的工作条

件和应采取的措施等提出叻初步设想和建议其中,报告在讲了正在研制的第一

颗原子弹、小当量的核导弹头的进展情况以后也讲了加强原子弹(又名氢加强

原孓弹)的理论设计争取在1965年底或1966年提出,从1967年开始进行试验;在

加强原子弹过技术关的基础上拟争取在1970年开始试验氢弹。

从1960年第四季度箌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第四研究室数学组和承担轻核

反应数据测量任务的轻核实验组的大力帮助下,经过4 年扎扎实实的探索和研究

他们對氢弹有关物理过程已做了相当的研究,对氢弹的原理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对氢弹可能的整体结构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

提出了加强型原子弹和在液氘中实现非热动平衡情况下燃烧两条技术途径并

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和计算参数编制了相应的简化计算程序。这4 年颇富成效嘚

工作无论对热核反应基本现象的了解、基本条件的掌握,还是对某些规律的认

识都为后来的氢弹攻关工作奠定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应鼡基础,在最终突破氢弹

正当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正在探索氢弹的可能结构以及作用机理的时候

第九研究所理论部在交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后,抽出部分研究力量

从1963年9 月起也开始了氢弹原理的探索,并由副所长、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

先生亲自指导开始时,理论部指定李德元、王贻仁等同志研究含有热核材料的

加强型原子弹的理论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彭桓武给部分科研人员就加强型原子

弹的结构原理作了几次学术报告此后,彭桓武和理论部科学负责人先后得出结

论:加强型原子弹结构尽管其中伴随着热核反应产苼,但持续代数较少不可

提出可就铀与氘化锂-6相叠加强祸合等技术问题展开研究。

1964年1 月29日中央专委把成立一年多来原子能工业发展的凊况和原子弹

的研制情况向***、党中央写了报告。报告中在讲到今后的工作安排时提出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 年)“原子能方面的Φ心任务是解决核弹和热

‘有无’问题“。这里说的热核弹是氢弹的别称又称聚变弹。

1964年4 月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北京第九研究所於!964 年2 月25日

改称为第九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九院)理论部李德元等人对加强型原子弹理论

模型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他们认为热核反应對这种类型的原子弹威力虽有提高,

但提高有限;原子弹与氢弹之间不是简单的联系而是有质的差别;在氢弹研制

中不能机械地搬用原孓弹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必须针对氢弹特点开展新的探索研

究随后,理论部明确下一步科研工作的中心是如何从加强型原子弹向氢弹过渡

并探索提高密度与热核反应率、提高中子和氚的增值速度等方面的新路。经过努

力取得了一些有用的科研成果。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顆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11月2 日在研究今后的核试验时周总理问刘杰什么时候研制成氢弹。

刘杰回答: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已经在探索現在还有许多问题吃不透。大

概还得需要三五年时间

周总理说:5 年是不是太慢了。

周总理对刘杰说:你们想先搞起加强型弹要由原子彈爬到氢弹,这个什么

时间能够搞成为什么钚239 生产线要1967年底才建成?以上这些问题你要在下

一次的中央专委会议上做出回答

1965年1 月7 日下午,刘杰在二机部党委会议上讲话时传达了不久前太祖

主席的指示。***说:如果有氢弹、导弹仗可能就打不起来,和平就更有把

握了原子弹要有,搞起来也不会多吓吓人,壮壮胆***又说:还有三年

1 月23日,***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经济建设长远规划设想嘚汇报时指出

: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們都要超过

党中央对掌握氢弹的要求如此紧迫,二机部领导的心情是很焦虑的这时,

氢弹研究工作的发展向刘杰飞刘西尧等二机部领導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该如

何对待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和九院理论部这两方面研究氢弹理论的研究力量

刘杰认为,两方面的力量各有自己的优势也各有自己的不足。原子能研究

所轻核理论组研究氢弹理论已长达4 年多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已经为氢弹的

理论设計奠定了一些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缺乏原子弹的具体知识要突

破氢弹原理还有很多的困难。在九院理论部这一方面有突破原孓弹的实践经验,

已经掌握了原子弹的有关理论和计算技术比较系统地查明了原子弹内部的物理

图像和各种物理规律,有条件在氢弹理論研究方面向纵深发展但是,他们开展

氢弹理论问题的研究起步晚而且,既定的任务—空投的原子弹和上导弹的原子

弹头的理论设计任务还很重这与“氢弹也要快”—要加速突破氢弹技术,实现

力争在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的爆炸试验的任务是很不相适应的

面对这样的现狀,刘杰想到:必须把这两方面的研究力量统一起来把两股

绳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形成拳头,集智攻关

刘杰和刘西尧、钱三强的認识是一致的。他们的这一主张也得到李觉等九

院的领导和李毅等原子能研究所的领导的支持,两方面正在从事氢弹理论研究的

根据二機部党委的决定1965年1 月,黄祖洽、于敏等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

论组的31位科研人员携带着预先探索研究的所有成果和资料调到了九院理论蔀,

在主战场汇合一起攻关。黄祖洽、于敏被任命为理论部副主任轻核理论组另

外的10余位科研人员,包括去了河南省参加

“四清”社會主义教育运动的何柞麻则留在了原子能研究所继续从事基础

1965年1 月下旬,中央专委办公室通知二机部周总理拟于2 月上旬召开中

央专委會议。为了对周总理年前11月2 日、3 日就加速研制氢弹等问题所作的指

示做出回答二机部党委于1965年2 月3 日重新向中央专委呈报了《关于加速发

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

报告在讲到氢弹的设计制造问题时说:目前我们在氢弹理论上的问题还没有

解决有待进一步探索。根据现在了解从原子弹到氢弹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

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美国是7 年,苏联是6 年英国是5 年,法国从1960年

进行原子弹试验之后至紟尚未搞成,据说要到1968年才行氢弹一般的含意,

当量在百万吨以上聚变反应的能量要在30% 以上。从低级的氢弹即比威力

(单位重量的爆炸威力)和聚变比(聚变反应的能量在整个核反应中所占的份额)

较低到高级的,即比威力和聚变比较高的氢弹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从開始试验氢

弹装置到开始试验氢导弹头,美国经过6 年苏联经过8 年。它们都是经过一系

列核爆炸试验才突破氢弹技术的看来影响氢核反應的因素很多,错综复杂不

仅许多已经理解的东西需要通过试验去验证,还有许多没有理解、没有发现的东

西需要通过试验才能理解,才能发现根据过去苏联专家零星谈话记录,制造

氢弹至少需要3 种核装料即铀-235,氘化锂-6和钚-239. 目前我们只有铀-235

和氘化锂-6还没有钚-239. 所以從原子弹爆炸到研究制造氢弹必须解决理论技

术和核燃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活学活用太祖思想提高辩证唯物论

的认识能力,力争时间尽速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报告接着说:经过将近一年特别是最近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初步看来要

解决氢弹设计制造嘚理论技术问题,必须通过各种必要的试验摸清各种核燃料的

基本性能和各种核反应的基本规律;必须抓住有关氢弹设计、制造的主要问題

在原理和结构上从多方面进行理论探索和科学实验。我们准备再经过一个季度到

两个季度的调查、研究提出初步的研究、实验的规劃,力争在1968年开始进行

中央专委要求二机部在1968年前要完成三项主要任务:1.建成钚-239生产线

;2.建成第二个扩散工厂和部分建成第二套原子能工業基地;3.实现一年试验一

种核武器并力争于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的爆炸试验。会议还对讨论的其他议题

中央专委会议以后2 一3 月,九院根据②机部党委的要求在副院长彭桓

武、朱光亚的指导下,由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副主任周光召主持组织理论部有

关方面的专家和研究人員开规划会议,讨论制定突破氢弹的具体规划会议在回

顾了前一段氢弹理论研究工作,分析了美国、苏联等国氢弹发展的历史以后制

萣了旨在突破氢弹技术的《氢弹科研大纲》。

在制定大纲的过程中刘西尧经常乘坐一辆退了颜色的、不太鲜红的“奔驰”

小轿车到九院悝论部与大家一起讨论。

这次制定的大纲中要求:氢弹研制的近期目标主要是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的理论研究,突破并掌握偅量轻、威力大的热核武器的基本原理;第

一步作为这一目标的标志,是争取完成重量!吨左右、威力为100 万吨级TNT

当量的热核弹头的理论設计(当时把这一目标简称为“1100" )达到上述目标

的关键是要摸清氘化锂-6能够烧起来,而且烧下去的规律及所需要的条件并研

究如何创慥这些条件。另外大纲也要求理论部在原理、材料、构形、计算方法

等各个方面进行多路探索,并做出部署

在3 月10日下午的规划会议上,领导小组成员们讨论了准备进行含有热核材

料的原子弹试验性装置的设计工作和进行核试验的问题

为了给氢弹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物悝参数,刘西尧和彭桓武、朱光亚等到原

子能研究所商请该所紧急安排对热核材料的核反应截面进行数据测量的任务该

所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抽调3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突击队由实验核物理学家何

泽慧先生担任业务总指挥。他们在该所科研人员丁大钊、蔡敦九等曾经进行過的

关于轻核反应的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几个月的实验研究,分批完成了一套热

核材料的核反应截面数据的测量获得了可靠的实验數据。

"1100'‘目标的制定反映了当时在领导上对研制的氢弹是要装到导弹上去

的思想是很明确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领导和科学家们对氢彈的正确认识,没

有把加强型原子弹与氢弹相混淆但是,在当时九院理论部已经掌握的技术途

径,距离要达到的“1100”这一目标还差很遠

为了突破氢弹原理,实现“1100”目标九院理论部分兵作战,多路探索

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部主任,带领有关研究室的囚员分别攻关夺隘

与他们一起工作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刚出校门不久精力旺盛,工作起来不分白

天、黑夜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甚至是通宵达旦每天晚上,科研大楼内

灯火辉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忘我地工作,苦苦探索大家一心只想的是怎么快

点突破氢弹原悝,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当时,理论部及研究室的党政领导和

政工人员为了保证大家的身体健康,不要累垮经常在晚上到办公室詓一个一

个地动员大家回去休息。

理论部的学术民主气氛是非常好的

那时已经成名的专家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自然有知识与经验嘚差别

但是,在氢弹的秘密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知道氢弹究竟怎么设计那

时大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几乎每周都要召开學术讨论会和鸣放会在会上,

从彭桓武副院长这样的大科学家到邓稼先、周光召、黄祖洽、于敏等部主任直到

年轻的研究人员不论资格,人人都有发言权不论谁有了新的想法,都可以登

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不同的意见就展开争论一场争论下来,常常大家都

面紅耳赤但谁说得对,就听谁的彼此都从中得到启发。

许多好的想法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产生出来的。通过一个个的学

术报告会和学术讨论会以及鸣放会许多种突破氢弹的设想和途径被提了出来。

其中有人就提出用原子弹能量的这样或那样的朴素猜测

然而,氢弹毕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诸多制约因素混杂。经过几个月的探索

研究许多种试图突破它的途径被提出来,经过一一仔细的讨论、計算和分析后

又一条条地被否定了。理论部的研究人员虽然从失败中也吸取了一些有益的东西

但设计氢弹的关键并没有掌握,也没有找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面对着困难,大

1965年5 月14日我国第一颗空投的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元帅同

张爱萍及国防科委的领导一起于5 月27日上午,找刘杰部长研究了下一步核试

验问题刘杰汇报了与中近程地地导弹配套的缩小型原子弹头的研制进展情况和

近几个月来氫弹理论探索研究的情况。刘杰说:理论部的专家们设想在1966年

上半年进行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加强型原子弹空中爆炸试验,目的是进行熱核材

料试验为研制与中程地地导弹配套的原子弹头和研制氢弹提供热核聚变反应的

下一步,准备进行威力为70万吨TNT 当量(名义上也可称百万吨级)的加强

听完汇报后聂帅说: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继去年铁塔上爆炸之后今年又

上了飞机。与中近程地地导弹配套的缩小型原子弹头正在研制问题不大。探索

氢弹的理论研究工作正在进行现在看来,搞大当量的地下核试验选场难,工

程量大周期长,使哽快地发展氢弹受到限制这就更清楚地看出,美、英、苏

三国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主要是遏制我们中国的我们要放开思想,走自巳

的路不受其条约的束缚。为此下一步核试验规划要做些调整。另外要考虑

一下氢弹试验场有些什么问题,应早作准备法国为什麼准备那么长时间还没有

进行氢弹试验?我们应该一切问题要早下手

到了1965年的7 月,在彭桓武副院长和理论部几位主任的组织领导下理論

部的研究人员在过去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和理论部氢弹探索的基础上,经过

半年的努力虽然在氢弹探索的道路上有所前进,确定叻热核燃料的取舍着重

研究了突破氢弹的两条可能的技术途径,但计算结果表明两条技术途径都有各

自的困难。其中的一条途径是加強型模型已弄清楚了这种模型的威力与重量的

关系,要想威力上去重量就得上去;在总威力中,聚变威力所占的份额不能随

着威力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核弹中所加的热核材料固然能起到加强原子弹的威

力的作用,但由于热核材料燃烧得不充分这种加强作用又是有限嘚;对于好材

料的作用也进行了探索。结论是:这条途径与"1100 “这一目标相差甚远探索

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一时受阻。

在此时刻二机部蔀长刘杰的思路回到了1964年12月3 日和1965年2 月3 日

向中央专委呈送的《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上,即:力争在1968年开

始进行氢弹装置的试验然后再尽快解决上导弹的氢弹。刘杰在一次部党委会上

说:“搞氢弹先采取一切办法,加大个头多加材料,暴露轻核反应的规律”

“美国经过6 次核爆炸试验才突破氢弹技术。我们不一定试验这么多次但总得

要试几次。能够先达到聚变比占到15% 也是很可贵的由低到高嘛!”这就是刘

杰1965年夏的心态和主张。

要达到“1100”这一目标应分两步走第一步,在继续探索氢弹原理的同时

先做几次大威力加强型核弹试验。即重量可以放宽先设计轰-6飞机能携带的威

力在100 万吨左右TNT 当量的核炸弹。通过这几次试验也可能发现一些还没有

认识的东西。从哲学上讲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第一性的;量变会引

起质变第二步再设计“1100”能装到导弹头上的氢弹。

这次规划修订会除对这几次大威力试验进行了部署外还确定要通过讲课来

提高大家的知识水平,以弥补现有知识的不足进而去发现和解决在理论工作Φ

可能存在的还没有被认识的东西。会后不久邓稼先、周光召、于敏三位主任分

别在相关的研究室讲了“等离子体物理”课程。

听众甚哆出现了等离子体物理热。

1965年7 月10日二机部党委向中央专委呈送了《关于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

的报告》。这个报告是朱光亚代二机部起艹的报告说,核武器的研究试验工作

当前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按预定计划在1966年上半年解决原子弹与中近程地地

导弹结合的问题;二是突破氢弹技术关键的问题

报告在讲突破氢弹技术关键的问题时说,当前的主要情况是: 1. 对热核反

应我们缺乏通过自己实践所取得的第┅性资料。2.在理论上虽已进行了大量的

探索研究与计算但仍有许多问题不很清楚。因此要突破氢弹的技术关,应首

先安排以下几项工莋:一是继续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研究,结合各种核性能与核

材料在高压状态下的测量试验摸清如何使热核材料重氢化埋烧起来、烧下詓的

基本规律。二是进行若干次“热”试验(即装有浓缩铀的核爆炸试验)。初步

考虑:第一步进行热核材料试验。争取在1966年6 月进行┅次含有热核材料的

原子弹(即加强型原子弹)空中爆炸试验以了解在数千万度的高温下重氢化锂

热核反应进行情况。第二步在上述笁作的基础上,拟于1967年内进行一次更大

的三相(裂变一聚变一裂变)航弹的试验

报告还说,从国外资料的调研情况看氢弹的技术关键嘚突破似乎都是从大

型三相装置的试验开始的。我们目前还没有钚和超重氢利用现有的核材料和内

爆结构,能否从上述三相航弹的试验開始突破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工作,

并通过热核材料试验之后才能看出苗头。我们的设想是一方面要争取突破,

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反复因而,在积极安排上述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开展

其他有关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

1965年8 月9 日上午、10日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夶会堂河北厅主持召开中央

专委第十三次会议。会议讨论了下一阶段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制任务和原子能工业、

导弹工业的三线建设问题並着重研究了加速实现氢弹试验、制成核导弹等问题。

在讨论关于突破氢弹技术关键的问题时会议同意二机部提出的安排意见,一方

面繼续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研究另一方面进行若干次“热”试验,并同意第一步

和第二步的具体安排会议认为,只要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科学态度

树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周到细致”的工作作风贯彻“大力协同”的精神,

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原定的计划进度是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的。这次

中央专委会议后二机部的领导要求九院理论部尽快交出一个威力尽可能接近100

万吨TNT 当量、轟六投弹飞机能够携带的核装置的理论设计方案。理论部主任会

议决定理论部的大部分人力在北京利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嘚119

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 万次)继续探索突破氢弹的途径;由于敏副主任率领

13研究室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到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出差,利用该所的J501计

(运算速度为每秒5 万次)完成加强型核装置——三相氢航弹优化设计的

8 月27日,理论部召开全体人员大会邓稼先宣布了仩述决定。邓稼先和各

位副主任在讲话中都要求去上海出差的人员在国庆节前赶到上海以便利用华东

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庆节假日期间空絀的全部机时,集中突击一些天用当时已掌

握的加强弹原理,选用可能取得的最好的核材料为后盾依靠拼材料、拼重量的

办法,完成當量为百万吨级的三相氢航弹优化设计的任务考虑到我国空军轰一

飞机最大载重量和机舱体积的限制,邓稼先和秦元勋(理论部副主任)还给了三

个要掌握的技术指标:一是尽可能加大尺寸多装核材料;二是核装置总威力要

尽量达到100 万吨TNT 当量;三是要保证一定的聚变比。

理论部大会以后13研究室领导研究决定,由室主任孙和生和副主任蔡少辉、

彭清泉带领4 个与武器设计直接有关小组的科研人员及几名科研辅助人员共50多

人于9 月底前赴上海。随后各小组都开始抓紧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他们

请彭桓武、黄祖洽、于敏、秦元勋等专家给夶家讲了他们个人对加强弹的看法

也请了其他研究室一些从事过加强弹理论设计经验较丰富的研究人员给大家传授

经验。副组长孟昭利等还根据几位部主任的意见准备了一批到上海计算的模型

9 月27日,在孙和生的带领下50多位出差人员携带自己的被褥、脸盆等生

活用品(當时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只能安排这50多位出差人员住办公室,为每人

准备一个铺有稻草垫子的双层铁床的铺位)、计算软件、科研笔记本等资料乘

火车奔往上海。28日他们来到了坐落在上海郊区嘉定县城外、被一大片金***

稻田包围着的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于敏也一同箌达并与大家同吃、同住、同

到上海安顿好以后,大家马上着手***从北京带来的各种程序进行调试和

对算。首先解决了程序计算中Φ子不守恒的计算方法问题数学组的同志日夜加

班,很快编出了大型计算机程序开始了三相氢航弹的优化设计,进行了大量的

数值模擬计算由于当时的计算机性能不很稳定,机时又很宝贵一旦机器有跳

动,算出的结果就不对将会前功尽弃,浪费很多机时为了减尐差错和机时的

损失,每次算题除计算员、程序员必须在场外还需要有物理专业人员陪伴,以

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全体物理笁作者和数学工作者以及科研辅助人员

一起混合编组排班夜以继日地轮番到计算机机房算题。每去一次计算机机房

大家就抱回一大堆茚满阿拉伯数字的纸带。接着就忙于看纸带,处理这些纸带

上的数据画图、登记、分析计算结果,讨论和准备下一步上机计算的物理模型

尽管困难不少,很辛苦但在强烈的使命感的鼓舞下,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

很快就算出了一批模型从结果看,离领导上的偠求并不太远只要加入少量的

贵重好材料,威力就可以提高到100 万吨TNT 当量

但是,这批模型的聚变份额都很低这表明其中的热核材料并沒有充分燃烧。

面对这批计算结果于敏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早在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

组进行氢弹应用基础理论的预先研究时就曾經对原子弹中加入聚变材料的加强

型原子弹进行过探索。不过那时是在缺乏必要的原子弹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当

时就发现在加强型原子彈中,聚变材料虽然能起到加强原子弹威力的作用但由

于加强弹中聚变材料燃烧不充分,这种加强作用也是不充分的如今,于敏受理

論部主任会议的委托率领大家来上海出差,就是要研究如何把加强型原理与现

实的原子弹结合起来完成加强型核装置—三相氢航弹的優化设计任务,因此

他决定全力以赴,把任务完成得很好

于敏经常深入到计算机机房,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

機打印的纸带中聚精会神地仔细分析计算结果,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常常顾不

上吃饭。大家帮他把饭打来他就边吃饭、边思考问题。為了找出优化设计中的

问题所在继续前进,于敏从计算的多个模型中选了三个用不同核材料设计的模

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怹考虑到一起来上海出差的这些年轻人大部

分缺乏氢弹的基础知识,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也不多深感自己有责任通过讲课

来提高他们。为了在工作中提高他们的水平也为了找出优化设计中的问题所在,

于敏决定把他以前在原子能研究所探索氢弹机理时积累下来的氢弹粅理知识结合

现在加强型核装置优化设计的实践给大家作系列学术报告。

10月13日于敏开始了他持续大约两周的系列报告的第一讲。他从炸药爆炸

开始对加强弹的全部发展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征物理量进行了分析。他还结合

物理粗估对内爆动力学、中子学、热核反应动仂学、辐射流体力学等有关现象

进行了系统分析。于敏通过这样的系列学术报告一方面使大家学会如何分析计

算结果,抓物理实质;另┅方面也是一次教学相长他进一步理清了头绪,获得

了启发于敏分析了决定氚一中子循环次数的几个物理量,看出设计氢弹的途径

不外乎两条:一是高温度道路一是高密度道路。

高温度道路已经探索过知道其中的困难所在。从分析加强型原子弹模型看

出这种模型Φ氚一中子之所以达不到多次循环,是因为热核材料没有被极高地

压缩没有达到极高的密度。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的密度是一个关键!洏热核材

料之所以达不到极高的压缩密度是因为这种加强型核装置模型的压缩靠的是炸

药的能量,而炸药可利用的能量是有限的要使熱核材料达到极高的压缩密度,

单靠提高炸药能量利用率的办法是绝对办不到的

于敏紧紧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开始了新的思考怎么办呢?于敏认为要达

到极高的压缩度,只有利用原子能才有可能经过进一步深入分析,于敏认为:

在加强弹中原子弹爆炸后出现许多物悝因素有的起好作用,有的起破坏作用

限于弹体的构形,它们不可能很好地配合

如何选用性能良好的材料,采取什么样的构形才能够促进起好作用的物理

因素并抑制起破坏作用的物理因素呢?于敏又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

于敏比一般人懂得多、想得深、算得快,并苴善于透过复杂现象抓住事物的

本质他又苦苦思索、估算了几天几夜。他首先分析了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各种

能量形式比较了它们的特性与在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明确了一种比较容易控

制、驾驭的能量形式然后,他想出了一个减少这种能量损失、提高其利用率的

精巧的结构估计了有多少能量可以被利用,又有多少可以用来压缩热核材料氘

化锂-6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能量,氘化锂-6能压缩到什么程度如何使它点火

和自持(自行维持下去)燃烧等。

10月29日(星期五)晚饭后于敏和13研究室副主任蔡少辉在处地附近田间

小道上散步,以得箌短暂的身心放松当他俩谈到应如何创造条件让热核材料充

分燃烧时,于敏直截了当地谈到加强型核装置的构形不利于热核材料的压缩囷燃

接着于敏向蔡少辉详细地谈了他几天几夜以来苦苦思索出的想法。蔡少辉

被于敏的崭新思维所吸引也被于敏所列举的无可辩驳的論据所折服,并马上说

:“那我们就马上动手干吧!”于敏说:“可以先计算两个模型看看其中的一

个会比较理想……另一个则比较接菦实际……”显然,这是于敏经过深思熟虑后

那天晚上他们俩谈到很晚阵阵秋风使他俩感到有几分寒意。他俩便加快步

回到住处后蔡尐辉立即向研究室主任孙和生讲了于敏的想法。孙和生听后

表示十分支持当即找到物理小组的副组长孟昭利一起商量落实。

在当时的情況下要在计算机上对于敏想出的复杂构形的氢弹进行数值模拟

计算是不可能的。按照于敏的想法得先验证原子能压缩能否使聚变材料洎持燃

为此准备了两个模型。通过改变计算模型的外边界条件的办法来模拟原子

弹能量通过某种机制瞬间作用在由相当数量的聚变材料氘化锂-6及其他材料构形

(摘录者的感言,简单的四个字“复杂构形”在西方世界,它被叫做Taylor-Ulan

模型在俄罗斯人们自豪的宣称这是他们的忝才萨哈罗夫独立发明的,应该叫萨

哈罗夫模型并且对任何诸如“萨哈罗夫是在克格勃取得的情报启发下得出模型”

这个构形可能是这個世界上被最严格保守的秘密。托米表哥是从他的山姆表

弟那里得到了这个模型高傲的高卢人花了十多年也没法想出这个构形,最后还

昰托米告诉了他们诀窍作为报酬,他们甚至让托米这个内鬼混进了欧共体惹

我们的邻国印度,有不少于我们的文明史有十亿生活在囻主开放多元化社

会的人民,有拉曼钱德拉塞卡这样伟大的头脑。

但是1998年5 月来自拉贾斯坦邦地下的第三声闷响宣告这个国家可能永远也

無法掌握这个“复杂构形”了未来某一天,某个印度天才或许可以想出一个完

美的构形但是怎么证明他没有犯1999年第三颗哑弹那样的错誤呢,只有炸一下

但是印度已经承受不起再炸一次了。如果不能证明那么谁敢说他就是正确的呢。

读者中有谁有志于了解这个“复杂構形”我倒是可以介绍一个捷径,西北工业

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分别有“原子弹工程物理”和“氢弹工程物理”这两个“黑

色”专业鈳以去考,毕业后再去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

运气好的话,大概十多年以后就会有人把这个构形告诉你了之后你僦离不开这

个圈子了。即使叛逃出国第一个来干掉你的也许就是CIA 的特工,因为“你知

道一个他已经知道的秘密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个秘密”。)

11月1 日晚先计算第一个模型。在J501计算机机房里柔和的灯光下计算

组组长汤敏君在拔动着计算机操作台上的键钮。蔡少辉和孟昭利趴在机房地板上

忙着查阅纸带卷检查输入与输出的数据有无差错。于敏在一旁拿着计算尺和铅

笔不时地在计算着什么和写着什么計算机在忠实地执行着主人的指令,纸带卷

上缓缓地输出令人兴奋的数字最后的结果就如于敏事前所料。在场的人都很兴

奋接着,于敏同大家一起商量临时又加算了一个材料比例不同的模型。结果

也不坏11月3 日,计算了另一个模型也取得了完美的结果。至此两类囲三

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只要能驾驭原子弹能量我们就可以设计出百万吨级的

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主楼五层东侧的大教室里,13研究室的全体出差人员

安静地坐在大黑板前准备听于敏的学术报告。蔡少辉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上述

两类三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和特点写茬黑板上的数据,立即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议

在大家殷切的期待下于敏走上讲台给大家做“氢弹原理设想”的学术报告。

他先向大家介绍叻新模型的设计思想他说:“过去大家都很重视对原子弹的压

缩,现在看来热核材料的压缩更重要。”接着于敏列举了物理小组陈輔之等

人最近算的一个理想模型的结果,当人为地把热核材料压缩度提高一倍后加强

弹的烧氘量和威力都大幅度地增加了。于敏强调说:“要实现这么大的压缩度

靠炸药不行,要靠原子能!”

于敏在指出了以前理论部在北京的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和鸣放会上有人提出

过鼡原子弹能量的这样或那样的朴素猜测之所以不能实现的原因以后又详细论

证了原子弹能量的利用和两级氢弹构形等一系列问题。

来听學术报告的不少人是抱着对于敏的设想感到新奇对计算结果感到意外

而来听讲的。随着于敏报告的深入大家随着他那深入浅出的语言,严密的逻辑

思维无懈可击的推理和充分的论据进入了氢弹王国。于敏的大胆设想和他坚实

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大家由衷地信服、钦佩。

这时大家极为兴奋,群情激昂认为经过多年的苦苦探索,今天终于抓住

了使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关键因素和创造这些因素的技术途徑了

报告会以后,孙和生主任把蔡少辉、彭清泉两位副主任及各位小组长找到一

起同于敏一起开会研究决定:加强型三相氢航弹的优囮设计是上级布置的任务,

必须继续抓紧完成;同时抽调物理组的几位同志和蔡少辉一起,配合于敏另外

开辟一条突破氢弹新原理和技術的途径;立即启动大型计算机程序的编制工作

以适应突破氢弹新原理工作的需要。

此后蔡少辉和彭清泉一起研究了计算机程序的编淛问题,并抽调相关科研

人员开始编制程序工作在北京的九院理论部12研究室也派出人员前来支援。经

过大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努力笁作以惊人的高速度,使程序于11月14日投

另外氢弹新原理小组也在于敏的领导下向纵深发展,战果也扩大了于敏

为了证明氢弹新原理Φ采用的特殊构形是有充分的理论根据的,就找理论部当时

也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出差的“蒙特卡罗”

小组的组长吴翔请他计算一个問题。于敏把想要计算的问题和设想仔细地

说了一遍后问吴翔:能不能用蒙特卡罗方法把它计算出来。吴翔回答:可以

于是,吴翔和哃小组的同志们放下原来的工作着手进行这一问题的计算机程序

编制。经过他们一个多星期的奋战完成了平常需要1 一2 个月的时间才能唍成

随后,吴翔等人上计算机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计算由于小组里从事物理分析

的人只有吴翔一人,他在机房里坚持了三天三夜最后累嘚连站着的时候都会睡

于敏也常抽时间到机房同吴翔一起分析计算出的纸带。但是他们计算出的

结果有问题。于是吴翔等人忍着极度疲劳又开始了几天新的战斗,彻底检查了

编制的程序找到了原因,修正了程序经过新的计算,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得

到了最后结果,證明于敏用原子弹引爆氢弹主体的具体方案是切实可行的为了

使结论万无一失,于敏又根据对氢弹新原理的物理过程的定性分析鼓励昊翔等

人考虑把复杂的物理问题作近似处理,编制出抓住物理实质又简化计算的程序

吴翔等人按于敏的要求做了。这些工作为后来编制氫弹工程设计所需的定量计算

软件做好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并成为理论部重要的设计工具。

在此期间孟昭利参加的小组也经过大量计算鈈断改进氢弹主体压缩的近似

条件,最后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解析函数描述的氢弹主体接收辐射能的边界条件

此后,氢弹新原理小组在于敏的领导下继续做了许多工作经过这一段时间

的系统工作,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这些规律对随后的氢弹物理设

计和核试驗诊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敏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成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

理、材料和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粅理方案以后又一次向大家做了学术报告。于

敏逐一分析了氢弹反应各个过程的现象、规律和物理因素描绘出一幅氢弹反应

过程的比較完整的物理图像。做完报告后会场上一片欢欣,大家兴奋的心情再

也无法按捺立即有人嚷着提议:“老于请客!”有人也跟着喊:“老于请客!

老于请客!”于敏高兴地马上答应:“我请客!我请客!”

11月下旬,突破氢弹原理的***用暗语打到北京后邓稼先主任第②天就飞

至上海。一到嘉定邓稼先立即听取了于敏等人的汇报,并与大家一起通宵达旦

地分析计算结果详细讨论技术问题。他对新原悝表示首肯和大家的心情一样

兴奋,可说是欢欣鼓舞

当时大家的工资都很低,除于敏以外几乎每人的月工资不是46元,就是56

元个别囚是62元。于敏是副研究员月工资180 元左右,但他的家庭负担较重

经济上不很宽裕。邓稼先若不在场通常是于敏请客;如邓稼先在场,則必定是

老邓请客那时,九院理论部上下关系融洽部、室主任都很平易近人,普通科

研人员从不叫他们的官衔一律以“老邓”、

“咾于”、“老周”、“老黄”等等相称。邓稼先是三级教授工资略高一

些,月工资230 元上下无家庭负担,乐意请客大家都亲切地把他當成“财神

这次大家一见到老邓来了,都欢呼雀跃要他请客。于敏也跟着凑热闹说

“财神爷”到了要老邓搞劳大家。晚上邓稼先在┅家餐馆请大家美美地吃了

邓稼先原打算只在上海停留三天,以便赴青海221 厂参加12月10日前后召开

的九院科研、生产两年规划会议研究确定1966姩至1967年的工作任务,现在他

决定在嘉定多留几天他不仅详细地与大家讨论了氢弹新原理,还十分满意地听

取了两个月来大家在加强型三楿氢航弹优化设计工作上所取得的进展当他听说

优化设计中有的模型威力可以达到83万吨TNT 当量时,他要求再加大科研人员

马上设计了一個威力更大的模型,并上计算机计算:邓稼先同科研人员一起上机

看计算结果结果很好。他要求孙和生组织大家把在上海所取得的重要荿果赶决

12月初邓稼先与孙和生一起把于敏他们在上海发现的有关物理现象、规律

和突破氢弹原理的设想方案等重要成果带回北京。于敏留在上海带领大家继续

几天后,于敏也奉调回北京汇报吴翔等人一同回到北京。留在上海的研究

人员在蔡少辉副主任的组织下,继續深入研究氢弹原理并在物态方程小组的

研究人员帮助下,用较为严格的状态方程进行计算随后,他们对加强型三相氢

航弹的优化设計工作进行总结开始编写科研报告。1966年1 月4 日他们终于

带着在上海奋战了近100 个日日夜夜的丰硕成果回到北京。

于敏等回到北京后向理論部的研究人员和上级领导作了多次学术报告,详

细汇报了在上海的工作进展和氢弹新原理设想方案吴翔也作了氢弹引爆方案的

论证报告。邓稼先组织理论部具有各方面专长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对这个设想方案

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推敲分析技术难点,寻求解决的途径大镓补充了一些非

常好的重要改进意见,不但提高了原子能的利用率而且克服了爆轰过程中出现

的一些不利因素,使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更臻于完善当时大家估计这就是突

这个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的基本思想是:氢弹是把热核装料(通常用氘化

加热到高温发生聚变反應,在瞬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生聚变反应的先决

条件是高温、高密度。要使热核装料燃烧充分必须使燃烧区的高温维持足够长

的时間,这就需要创造一种自持聚变反应的条件这个条件要由原子弹爆炸来创

因而,氢弹包含有初级和次级两个部分

用来为自持聚变反应創造条件起引爆作用的原子弹爆炸装置,称为“初级”

或“***”(后来我们又把它称为引爆弹)使热核装料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能

量囷中子并诱发铀一238 外壳发生裂变反应释放出更多能量的氢弹主体部分,称

或“被***”(后来我们又把它称为氢弹主体)高威力氢弹爆炸时释放的

巨大能量,主要来源于氢弹主体部分

从以上较详细的文字叙述里可以看出,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的诞生不是偶

然的是原孓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和九院理论部的科研人员,前后历时近5 年时

间弹精竭虑地探索和研究的结果是集体辛劳和智慧的结晶。集体是由若干人组

成的没有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集体成果便空无一物从氢弹理论研究的历程

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在氢弹的基础理論探索研究方面还是在氢弹原

理的突破方面,于敏同志都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作为中国

氢弹理论研究集体的突出玳表是当之无愧的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黄祖洽、

秦元勋、江泽培、周毓麟、何桂莲等等,也都在氢弹理论和氢弹原理的突破工作

劉杰部长12月初在北京获悉九院理论部已突破氢弹原理后喜出望外。正在

青海221 厂主持“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刘西尧副部长得知氢弹原理已经被

突破的消息后也很高兴。他在征得刘杰的同意后立即指示九院副院长吴际霖,

要在即将召开的该院科研、生产两年规划会議上优先讨论研究新突破的氢弹原理

12月8 日,九院副院长彭桓武在青海221 厂召集院内的专家开会研究论证

了于敏等人新突破的氢弹原理理論设想方案。

与会专家认为没有理由对此方案表示怀疑它很可能成为突破氢弹的重要途

9 日至10日,吴际霖主持召开了九院1966一1967年核武器科学研究与生产两

年规划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李觉,国防科委二局局长胡

若暇九院副院长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陈能宽等,邓稼先、周光

召、于敏和理论部的部分研究人员以及九院所属各大部门的专家和行政领导人。

于敏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利用原子弹作为“***”(“初级”)来引爆“被***”

(“次级”)的两级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以及实现该方案所必须解决嘚关键

技术问题与结构问题,初步提出了对爆轰实验、加工制造、核测试诊断等方面的

要求并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会上还与各大部門的专家一起对该方案涉及的

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研究讨论会上除个别同志对该方案有一些疑虑外,都

认为于敏报告的方案从基本粅理规律上判断是合理的、可行的前景乐观,比加

强型三相氢航弹的方案优越得多应该作为首选方案。但因该方案还没有经过核

试验嘚检验尚无充分把握,而加强型三相氢航弹的方案虽然体积比较大、比较

重、聚变份额比较低但它的结构简单,已经过多年的探索悝论上、技术上都

比较有把握,故此方案的研究试验工作也不应该放松

会上,刘西尧当机立断建议:突破氢弹,准备两手以新的理論设想方案

为主;同时不放松三相氢航弹的研究和试验的准备工作。他的建议得到与会者的

赞同会议决定,按照新的理论设想方案组织悝论、实验、设计、试制等方面的

力量加速准备试验工作,要求尽快确定两级氢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力争在1966

年底前后用铁塔爆炸方式进荇一次减威力的两级氢弹原理试验。在不影响这次核

试验目的的前提下设计中要尽可能采用已有的部件和已成熟的技术。会议还对

继续進行加强型三相氢航弹的研究试验工作做了安排并安排了九院 1966 一1967

年核武器科研、生产两年规划,报请二机部批示

报告在讲到突破氢弹技术关键的问题时说:按原定计划作为突破氢弹的第一

步,拟首先进行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

弹试验这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正在积枢

准备,可以在!966 年6 月以前做好准备1966年6 一7 月进行试验。在这

的基础上原拟在1967年内进行一次威力

为50万吨TNT 当量的内爆原理的三相(裂变一聚變一裂变)氢航弹试验,经

过最近半年的理论研究若采用爆速高的高效炸药,核材料除用浓缩铀、氘化锂

-6和天然铀以外增加几千克杯-239,爆炸威力则有可能突破百万吨TNT 当量

这样就有可能跳过50万吨级的这一步,力争将厉定1968年底以前进行的百万吨级

初级的氢弹试验提前在1967年底或1968年上半年进行目前,这方面的各项研制

接着报告在讲到氢导弹头的研制与探索工作进展情况时说:上述三相氢航

弹虽然威力可以達到百万吨级,但是体积比较大比较重,离导弹头所要求的还

有较大差距为了掌握先进的氢弹技术,一年多来以***的著作《实踐论》、

《矛盾论》为武器,进行了反复的探索与研究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设想,

利用原子弹(“***”)释放的原子能来引起热核装料(“被***”)发生聚变、

裂变反应即将“***”所释放出的原子能的一小部分,造成“被***”的强烈

压缩从而引燃热核反应释放出百万吨TNT 当量以上的能量,聚变能量所占的份

额可提高到30% 左右。由于利用了原子能这种氢弹装置体积可以缩小,重量

可以降低这種设想,从基本规律上看是合理的但因一系列技术问题必须通过

实践才能弄清楚,必须通过试验来逐步摸索解决因此从现在起,即抓緊安排必

要的理论试验等研究工作尽可能利用现有部件、成熟的技术及其他形式,力争

在1966年底前后进行一次“***”试验试验方式初步考虑从铁塔上爆炸较为适

宜。具体计划需待理论试验工作进一步落实后再行提出如果这次核试验取得成

功,就可以进一步安排在1968年内進行一次这种类型的核装置的百万吨级TN丁当

量航弹试验由于这种类型的核装置目前还只是一种设想,而内爆型三相氢航弹

在技术上比较荿熟因此我们打算,在突破氢弹技术关键上两手准备以研制这

种新的设想的核装置为重点,同时抓紧安排落实内爆型三相氢航弹的试驗

为了加快实验研究,突击完成629 装置全部的爆轰模拟实验4 月7 日,九

院领导研究决定把实验、理论和设计人员组织起来,在实验部成竝了第二研究

室由陈常宜为主任,陶祖聪、赵维晋为副主任刘西尧和朱光亚、王淦昌、陈

能宽等对这个室的工作进展情况给予了更多嘚关注。

在陈常宜、陶祖聪、赵维晋的具体组织下张寿齐、李杰山、周创志等二室

的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缩小比例的、不同代用材料的爆轰模拟实验,采取了巧妙

办法解决了系统保护这一主要技术难关。

在进行一系列爆轰模拟实验中由二室科研人员黄世明等负责研究嘚X 光透

视照相诊断技术,有效地观测到了系统结构破坏的过程

就在此时,核试验基地、九院、空军等单位遵照中央专委的要求完成了含囿

热核材料的加强型原子弹空中爆炸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次核试验于5 月9 日

16时(北京时间)进行,爆炸成功结果表明,试验装置的反應过程与理论预计

基本相符氘和氚的热核聚变已经点燃,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裂变一聚变一裂变反

应只是事先由于理论设计缺乏较确切嘚与热核材料有关的物理参数和核参数,

实测的总威力值与理论预计值相差较大这次核试验给氢弹理论研究提供了实测

数据,加深了对熱核聚变规律的认识

到了6 月上旬,在经过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和爆轰模拟实验以后629 装置

“***”的理论设计方案初步确定。随后九院竝即安排“***”各部件的结构

设计与加工和“***”整体爆轰出中子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整体

爆轰出中子实验是为了进┅步验证此前进行过的缩小比例、代用材料、局部爆轰

模拟实验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也是629 装置“***”能否在正式加工生产后参加

核爆炸試验的一次验收性鉴定试验。经过认真准备1966年8 月19日和9 月8 日,

九院先后进行了两次1 :1 尺寸的局部爆轰实验并最后于11月12日晚成功地进

行了┅次1 :1 尺寸的整体爆轰出中子实验。实验结果非常理想至此,氢导弹

头“***”试验的方案最后被肯定

九院理论部的研究人员,在配匼爆轰模拟实验确定629 装置“***”理论设

计方案的同时还进行了629 装置“被***”的理论研究计算工作。为了争取时

间“被***”的设計是按尽可能采用加强型原子弹的热核材料部件,其他许多

设计细节问题则不准备在这次核试验里同时解决的思路进行的为了清楚计算從

原子弹“***”爆炸传送能量给“被***”这一重要过程,九院理论部的数学工

作者根据当时的计算条件,发展了计算方法在二维計算程序的编制中做了很

出色的工作。物理与力学工作者研究了热核聚变反应过程中各阶段的物理图像和

发展规律论证了“***”爆炸對“被***”的作用和影响,研究了部件的配置

与能量释放的关系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到11月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确定了629 装置“被***”的理论方案

1966年12月28日12时,在聂帅亲自主持下629 氢弹装置按时爆炸。

在距爆心以西23千米的参观点处于敏从护目镜中看到了氢彈装置爆炸瞬间

较亮的闪光。闪光过后于敏马上摘下护目镜,看到半球形的火球在膨胀并上升

几秒钟后,火球变成棕褐色的烟云并连哃地面的尘柱一起上升开始形成蘑

菇状烟云,并听到了春雷般的巨大爆炸响声此时,于敏从核爆炸景象上看心

里有了一些底,但在拿到速报结果之前他悬着的心仍然不能完全放下,因为他

还不能断定试验是否非常圆满

聂帅看到了翻滚着的蘑菇状烟云向上升起的时候,他向在场的科学家、基地

的领导和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握手表示热烈祝贺。

核爆炸后根据爆后侦察分队的宏观观察报告,铁塔全部被熔化地面无明

显弹坑,仅残留少量变了形的钢管塔架周围地面被烧成揭色。距爆心200 米内

的建筑物全部被吹光另外,测试队很快向指挥部报告了速报数据聂帅、张震

寰、张蕴钮、李觉及九院的领导与专家和程开甲及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的专家,一

起听取了上述宏观观察和速报数据的汇报当于敏一听到两个关键的速报数据后,

便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在于敏像计算机般精密的脑孓里

装着一大堆重要的数据,像这些速报数据在他的脑子里不知道已经盘桓了多少

时候了。此时于敏已经可以断定,我们掌握的氢彈原理是正确的设计方案是

可行的,氢弹研制中的关键科学技术已获解决

下午,聂帅在张震寰、张蕴钮等陪同下乘飞机在爆心附近仩空1200米处绕

行两圈,察看铁塔残骸和核爆炸后效应试验物受破坏的情景

这次核爆炸后还取得了大量的测量数据,特别是取得了热核反应過程、氘化

锂6 反应速率及聚变威力等重要数据根据对多种测量数据的综合分析,这次爆

炸的威力为12.2万吨TNT 当量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12月28ㄖ晚新华社发表(新闻公报》,宣布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

核爆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广播了《新闻公报》(新闻公报》中說:“继导

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之后,又圆满地实现了这次新的核爆炸从而把我国核武器的

科学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次核试验无论是按照氢弹的三要素—原理、材料、构形,还是以测得的

数据及实际结果来看都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低威力氢弹地面试验。国外的報刊在

当时也评论说这是一次地面塔爆爆炸威力为20万一30万吨TNT 当量,是一次初

步的氢弹试验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1967年对中国前6 次核试验的估计中还认为,

这次试验的当量故意受到限制以便使落在中国境内的放射性尘埃保持在可接受

的程度之内。因为二机部在制定1966一1967年核武器研制两年规划时是以突破氢

弹为重点目标是要研制出重量轻、体积小、威力大、可以上导弹头的百万吨级

的氢弹,而这次氢导弹头“***”核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自己

探索到的氢弹原理是否正确、技术上是否现实可行所以,在《新闻公报》中对

“扳機”核试验只宣布是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核爆炸”实际上,

这是中国的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也就是一次成功的氢弹试验。由於有意识地限制

了它的爆炸威力所以也可以称作减当量的氢弹试验。因此1966年12月28日实

际上就是中国氢弹试验成功的日子。它距中国第一顆原子弹爆炸仅相隔2 年2

个月。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表明中国已掌握了氢弹原理,氢弹研究中的关键科

学技术已获得解决标志着中国核武器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它是中国核武器

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世界上习惯于用从原子弹到氢弹按其原理试验的年、月时间间隔来衡量比较

各国早期核武器的发展速度。从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次两级氢弹试验成功

美国用了7 年3 个月,英国用了5 年6 个月苏联用叻6 年3 个月,法国用了8

年6 个月中国从1960年底开始探索氢弹原理;1964年10月原子弹试验成功后,

氢弹攻关力量得到加强只用了2 年2 个月,就成功地進行了两级氢弹原理试验

实现了太祖主席提出的“氢弹也要快”的要求。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决的

1967年6 月17日8 时20分,我国第一次氢彈(航弹)实验爆炸成功爆炸威

力达到了330 万吨TNT 当量。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 年零3 个月,苏联用

了6 年零3 个月英国用了4 年零7 个月,法國用了8 年零6 个月而一向被认

为是贫穷落后的中国,只用了2 年零8 个月就爆炸了空投的氢弹不仅在全世界

时间最短,而且赶在法国前面這再一次证明,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

定能够办到,而且能够办得更好

每一个在电玩城游戏厅玩捕鱼嘚人。都打过捕鱼机略懂一些打鱼机技巧。里面.形形***的人都有

对于游戏机行业的理解,有深有浅虽然说打鱼,有一部分玩家是贏了钱但是输的玩家绝对是占多少。把输钱的规律结合到抓鬼特工这款框体机上面去的话。你会发现打鱼输钱的人。正是中了机子嘚套抓鬼特工就是良好的教材!

抓鬼特工这款游戏,本来就是苹果手机上面的一款游戏后来移植到了街机上面。

一般是1-8炮的炮值一個红鬼是一百分。有两百分的大怪还有一款千炮魔界抓鬼特工。只是把炮变成了1000炮有一点像打鱼。

抓鬼物工想要打出高分。就要懂嘚什么叫活动..用捕鱼机技巧玩去打这款机子你是受不了的。

他有一个特点就是说你打1000分,他可能让你下1200分也有可能让你下500分,不下掉了他就吃了你。根本不存在捕鱼技巧里面所说的吸分

所有位置抽水的机型。因此懂打鱼机技巧的人抽不定这款机子!

好了言归正傳。我们来说打高分的方法重要的要点。!~

第一要搞清楚里面的活动。

魔法阵也就全屏炸弹。打到这种活动的时候大家先别着急按。要等大怪小怪都来了小怪特别多最好。

这样一炸的话才能炸出高分,!

激光炮这个活动出来的时候,建议大家扫小怪,红鬼朂好少扫是扫不死的。五分的小怪最为合适大家可以追着扫

有的时候可以打出来500多分的高分。

封印卡片如果你一个打到的话,你最恏的办法是封红鬼一个人打,只有一到两个红鬼你在另外的位置,投一点分进去打一***。

这样多一个红鬼可以封印到三百分到四百分。也是高分了有一个版面。大家最好是封所有40倍的这样有440的高分。

要封什么怪等哪个框框来了的话。建议大家按要封的怪的前兩面一格一拍,就可以拍中需要封的怪免得要么封成别了的。

高分技巧主要是打活动玩家在旁边观察的时候也可以挑活动打得多的位置打,这种位置越活吃了点分,过不了多久又会出活动的

多种精彩游戏技巧讲解视频教程.请关注微信:.扫一扫加我微信学习!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