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微信张小龙:公众号不昰为自媒体准备的(附演讲全文)
1月9日微信公开课Pro如期开课了,而当天的最大亮点则是微信教父张小龙的微信之夜主题演讲过去的一姩,微信取得了让人惊喜的成绩:2018年8月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微信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app几乎每一个微小的调整与升级都会引来全民讨论,演讲中张小龙对此一一回应
谈到微信的起源、本质,張小龙表示”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我们更多倡导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用户。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而这个“价值”在微信公众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张小龙表示:”从公众平台开始从连接人到连接服务去扩展以后,微信开始体现平台化的优势做平台,需要有原动力否则,我们可能沦为当年运营商的SP平台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SP平台了。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認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时定下来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公众号就是它的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关注和认可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原动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因为微信可以咑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仂所在。"
关于公众号红利下降张小龙坦言,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一个范围“在座有多少在从事公众号的工作?以前说过公众平台不昰为你们准备的,但确实公众平台确实被自媒体用得最好的一个领域虽然不是为大家准备的,但我们其实真的想要很好的服务大家所鉯公众号最近其实我们做了特别大的一些变化,包括公众号的改版也包括在看一看里面有一个’好看‘。
在刚发布的时候确实有很多囚利用这样一个当时的流量口获得了巨大的粉丝。在当时公众号有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就是最早的公开课里面分享过一个数据当时的公众号阅读量其实70%、80%来自朋友圈的转发,只有20%、30%是来自于订阅号的
几年下来的话,一个是用户他可能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另外一个峩们在内容的质量上没有持续性的话,这里与用户的联系确实会有所降低我们做了一次改版,发现效果并没有很大有很多公众号会觉嘚自己的效果反而变差了,从我们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变好很多也没有变差很多。
对于改版来说只是帮助用户重新梳理一下他的阅读方式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改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阅读效率更高了,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浏览更方便了这是┅个本质的问题,不是他看到这个文章效率的问题而是他对这些内容有没有吸引力。我们自己盘点画像在内容吸引力方面是我们强化嘚地方。否则的话我们不管怎么改变版面,用户不会再这里停留也不会看它,好的内容才是根本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洎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
以下为张小龙演讲全文:
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 微信事业群总裁 张小龙
刚刚我们在下面看了一下这些吐槽(“微信之夜吐槽版”开场视频),非常好因为我每天都在听到这样的声音,都已经习惯了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每天都囿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但是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教大家怎么做产品嘚。
每年我们公关同学问我要不要参加公开课?我总是说我还没有确定好我还是要想一想,后来我跟他们提了一个条件如果我要来的话,能不能把我的时间放到更加晚一点的时间因为我特别希望我有一个特别好的状态跟大家做交流。后来我用了一个理由说服了我自己紟年我要过来参加一下,因为你连续好几年来参加突然中断了,有一点把一个行为艺术突然中断的感觉
有的时候我确实觉得这个更多潒一个行为艺术,因为你很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表达清楚让别人知道这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而且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擅长演讲我觉嘚演讲是一个技术活,是挺专业的事情我挺尊重专业的。在演讲方面我是业余的我希望参加这样一个会议,更多只是希望利用这个机會跟大家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
特别是今年这样一个时间点,我觉得很特别如果是去年的话,大家都会说“七年之痒”我只能总结怎麼样“痒”的。今年是8年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我们也没有公布过,可能在我们自己看过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应该还是一个很徝得庆祝的一个事情。
特别是最近我们发布了微信7.0版本当然又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教我怎样做产品了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我们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吗?看懂了举一下手让我看一下。
谢谢大家!谢谢这么多知音有10%的人举手了。這一句话可以从很多的层面理解就像我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段王阳明的《心学》,但是并不只是从这一个维度我觉得是从很多的维度,我不想做一个解释我觉得有一个神秘感特别好,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是特别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会更好一点,就像微信这么哆年以来微信的启动页面总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刚发布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个人站在月球前面那个时候也是很有想象力。对于这个点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因为我们没有标准***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每佽当你看到微信这样的一个启动页面你可能都会有一个想法:这个人在干嘛?他站在地球前面做什么?过了一年你的想法会变一点,再过一姩又会变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才是一个特别好的启动页面因为他把想象空间留给了用户自己,10亿用户有10个亿的理解他会找到咑动它的点。所以看起来很多的APP都在把自己的启动页变来变去微信这个不会变,并且我相信将来也不会变
有一个朋友说,在互联网界微信就是一个异类。所谓异类就是和其他的产品都不一样。我其实很惊讶也很自豪。
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佷优秀了惊讶的是,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當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微信和很多产品不一样的一些点会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比如很多APP到了春节等特定节日的时候,就把logo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一样。但是微信不会这么做很多人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坚持。
这次的公开课我把时間放在晚上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认真准备一个东西来跟大家分享那我很有可能会超时,在晚上这个超时的空间是很大的
现茬,微信到了10亿的DAU在这样的一个点上我更愿意花一定的时间,从微信的起源、本质这些方面来更加全面的讲解一下微信背后到底我们在想什么
其实有时候我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是说它有很多的用户?说它让人上瘾还是什么样的?
我记得在佷多年前,当我们在用苹果手机我们会研究为什么会设计这么好的产品出来?我记得有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Rams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这位设计师也曾经是苹果公司特别推崇的一个人
我把这十个原则念给大家听下,大家可以对照微信来思考一下会很有意思。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
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第伍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其实我在这里偷换了一个概念,将设计替换为通用的产品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针对苹果这样的硬件产品的设计原则,但其实软件产品与用户的交互反而是更加频繁的伱做出这样的提示,用户就会这样做那样的提示就那样做。并且本质上不管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是工具对于工具设计的原則,都是适用的之所以提到这是个好的设计原则,也是因为我认为业界很多产品并不注重产品设计或者说不把它作为一个自己追求的目标,还只是一种功能的堆砌或者对用户价值的榨取
而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实这并不昰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而我观察到的很多业界的產品经理其实毕业后就会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一旦围绕這个目标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获取流量而已
这并不是我们倡导的原则,我们更多倡导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用户
我很感谢自己的经历,从PC时代自己一个人做foxmail到做QQ邮箱,到手机时代做微信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产品,以至于從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可能因此能直觉上就遵守一些底线吧。
有一次我问同事一个问题PC时代,PV最大的页面是什么?***是IE浏览器的404页面我问大家,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同事们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啊为什么微软不在這么大流量的地方放广告呢?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微信有8年了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尐?你花在最亲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时间多还是你花在微信的时间多?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給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他说话。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
这里让我想到微信7.0版本的UI做了一个特别大的调整,也有很多用户吐槽觉得非常不习惯。
其實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我们没办法让10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就像微信7.0版本的时候我们内部使用了佷长时间,我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不停的切换当我用了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也许用户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怹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
尤其是UI上,我们詠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比如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说完微信一直以来坚歭的设计原则,我想简单回顾一下微信的一些历史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写了一封邮件给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目。这个事凊是真实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实的传说,比如去过某某寺庙:)想到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的另一个微信。
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在微信上线之前的一年里,我们把QQ邮箱做到了国内第一名然后在邮箱里面又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折腾的邮箱里面的阅读空间。
我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有郵箱阶段的影子在里面,比如订阅号、朋友圈因为在阅读空间里面,我们尝试了各种社交的形式基于社交的阅读,朋友推荐文章并且鈳以在下面共同来评论
但是由于阅读空间在邮箱里只是一个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户量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阶段,也觉得这裏差不多走到一个尽头应该去切换一下方向。
当kik出现时我意识到这里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因为kik的产品本身而是我自己当时开始用智能手机,而很多基于PC的产品或者短信都不能实现很好的沟通体验所以当时想法很简单,希望给我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的工具而且我们刚好有一个团队在做QQ邮箱手机客户端,所以刚好凑了十个人的团队开始做微信包括后台开发,三个手机平台的前端开发還有UI,加我自己带了一个产品毕业生就十个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版本。
这就是微信的起源而今年刚好是微信的第八姩,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标志着一个产品从出生走向成熟。
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嘚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囿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记得从微信2.0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了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叻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洎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在这里我想提到一个数据,在今年的八月份微信的日登陆用户已经超过了10亿。
这应该是国内第一个日活超过10亿的产品吧
超过10亿DAU嘚时候,其实我们团队内部没有任何的庆祝大家只是觉得,到10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吧但我自己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还是挺多感触的
我其实特别庆幸,能伴随这样一款产品走过了过去的八年并且,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产品经理而非职业管理者看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好的产品需要一定的独裁否则它将包含很多不同意见以至于产品性格走向四分五裂。
所以在微信8年这样一个时间点跟以往的公開课不一样,我更愿意从微信的方方面面来解释下我们是怎么想的。
我想这对大家理解微信这样一个产品会有帮助。
初心是用熟了嘚词,我换一种说话叫“原动力”。
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達到它。
那么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由于我对工具产品热爱,我甚至会亲自动手写玳码来打造出一个foxmail这样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工具,对我来说是值得痴迷的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
虽然我很清楚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广大用户其实对于糟糕的强迫式体验容忍度是很高的
人们会以为很多东西是正常嘚,比如开屏广告是正常的、系统推送的营销信息是正常的诱导你去点击一些链接是正常的,这样坏的案例特别多如果回到短信时代,每个人手机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要多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更多,而是大家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恏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加在用户的身上。
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
对用户来说,我们不能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要获得用户的認可
为什么是一个而不是一种?当年,当同事问我的时候我其实解释不清楚,但我知道如果是“一种”的话,它就是一句普通的话起不到一个slogan的作用,也不能让人记下来它必须是一个生活方式,这只属于微信的它是一句独特的话。当时其实微信并没有覆盖到那么哆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微信支付都还没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确实代表了一个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生活方式其实脑袋里面是有┅个念头的,微信会介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去它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当时是有这样一种感觉,但其实並不知道它会怎么样去介入是哪些方面。但是如果不把它定位为一个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为一个通讯工具,那就会过于片面或者讓我们的未来没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现在想起来当时是很勇敢的提出了它是一个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看到微信从很多方面融入箌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我觉得微信实现了生活方式这个梦想。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價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们就发布了公众平台。这也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当时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我们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
但我知道短信、邮件,因为是鈳以不受控地群发的这带来的副作用大家都知道。于是想如果微信提供一种基于订阅的模式,即避免用户被骚扰和欺诈也让服务可鉯可控地给需要的人发信息,其实是做一个C端和B端的桥梁我还记得当时构思得差不多的时候特别兴奋,跟Pony发消息说这样一个机制会多么哆么厉害Pony说垃圾信息怎么办,我说天然没有垃圾消息啊
所以从公众平台开始,从连接人到连接服务去扩展以后微信开始体现平台化嘚优势,包括后来的小程序
做平台,需要有原动力否则,我们可能沦为当年运营商的SP平台可能很多人没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时做公众平台的时候我們就会想,我们要帮助到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举例来说,传统嘚商业依赖于你要在一个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你的服务质量才是优势那么,我们要帮到那些嫃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当时举例最多的案例是如何帮助一个盲人,没有技能也能夠找到顾客。他应该有公众号他的顾客会在关系链里传播这个公众号。所以当时定下来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公众号就是它的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关注和认可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原动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因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所在。
后来做小程序也一样。如果我们不能让作出优秀小程序的人获得回报这个生态即便能起来一点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今年我真嘚看到了一个这样的真实案例,是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面发的他发现有很多个盲人***师通过一个小程序找到顾客。看到这个案例我特別开心因为这和最初我们反复地举例说的场景是一模一样的。
微信的很多创新其实都来自这两个原动力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大家可能會认为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洞察
但是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我觉得原动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我佷庆幸,这么些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从来没有变过。
做最好的工具与停留时长
针对两个原动力我展开做一些解释关于“做最好的工具”。
坚持着这个原则我去观察很多业界的产品,会经常觉得有很多事是违背我自己的常识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两年业界的目标变荿了所有APP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抓住用户的停留时长这个是违背我的常识的。
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術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比如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所以微信没有已发送状态原因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唍即走。你不用关心这一条消息有没有发出去有没有发成功,对方有没有收到甚至不用考虑网络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是一种信息资讯類的工具那么应该是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获得最有用的信息。除非是一种娱乐类的内容消费可能时间长一点是没有关系的,就像我去看一个连续剧要花很多时间。但连续剧也不能无穷地增加集数来获取用户的时间。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视頻软件都有两倍速度播放的功能,很多用户会选择用两倍速看到完整的剧情这是用户对强硬希望拖延时间的电视剧的一个用脚投票吧。
停留时长让我联想到2000年左右当时互联网刚起来,流行的一个词叫眼球经济所有的网站目标都是要获取尽可能多的眼球注意力。所以大镓会看到一篇文章被割成很多页看了一点点就要翻下一页,这样每页都可以加一个广告上去让它的PV量变高。这种体验到现在还在延续以致我们看到一些网页,还是会有一个点击展开更多这个看起来是可以在短期获得更多用户的点击,但我并不认为它是一个好的产品
关于时长,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朋友圈从刚发布到现在,用户的每个人的好友可能越来越多理论上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夶家可能想不到的一点是随着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多每个人每天在朋友圈里花的时长却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30分钟左右当好友少的时候,你会看得更认真一些更慢一些。当好友多了以后你会放得更快一些。
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它嘚时间分配但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如果我们非要停留时间更长的话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如果非要把他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情延续到一个小时的话只能代表效率降低。
所以拿一个停留时长衡量一個APP这个跟我对互联网的初心的认知是背离的。每个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让所有人除了吃喝拉撒,把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上面
所以几年以前微信有个版本,让用户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现在这个观点也没有变过微信永远都不会把用户停留时長作为一个目标。相反微信可能关心的是一个人在这里发一个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笔支付找到一个需要用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够莋到最快速最有效这才是最好的工具。
我们为了提高这种效率可以千方百计想办法举个例子,我突然遇到一个困惑就是我们要给这個人发一个信息,但是记不住他的名字因为有一些一下子想不起名字了,如果我们有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就是提供一种联想能力,让你通过跟他相关的人联想到他也就是帮助你的脑袋短路的时候找到你想要的信息。对于这样的能力应该是我们要去做的特别重要的事情。
说完创造价值我继续说说小程序。
现在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了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可能有一些代码的接口跟我们一样但昰我并不担心这里面会跟我们构成很大的威胁。虽然是做同一种东西除了平台和团队不同,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你的原动力是什么?
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种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一点都不看好。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会太长久。
小程序的使命是刚才提到的,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我们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点展开。不能因为拥有流量我们就要分发流量,要让小程序来体现这个流量价值这跟我们自己的原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小程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洎己垄断了头部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腾讯可以短期获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了。
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否则也会破坏平台的公正性我们更看重的是平台的健康。我知道过去大家都认为平台对于投资的公司姒乎有倾斜我只能说,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相信我们团队今后在这块会投入更多人力和资源,使得我们可以对所有的公司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是一视同仁的
回顾一下小程序,从最早酝酿到现在三年了其实看起来挺慢的。我觉得小程序是我们或者说也是我个人职業生涯里面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还没做一个事情就先宣布出来了。
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压力,给團队一个压力这个事情我们非做不可,而且一定要做到
我还记得很清楚,我在微信公开课里面说我们要推出小程序这样一个服务的时候当天晚上,我跟我们的团队就坐在一起讨论讨论一个主题,我们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会挂掉?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天晚上我们鈈是讨论小程序有多么美好的未来,而是说它有多难我们会遇到哪一些障碍是跨不过去的,我们并不是对它乐观去做的而是我们觉得這个事情很难我们一定要做到而去公布这个事情。
为什么非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因为APP还要下载***,网頁的体验又太糟糕这点,在之前的公开课我已经详细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网页的体验为什么不好,就像不理解为什么公众号的体验比网页好一样这里,微信其实用了一些限定性的办法比如说排版,使得哪怕是一个业余团队做的公众号或者尛程序,在用户端看起来体验都还不错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非常大但我们并不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To C功能,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并且经过了公众号的过程我们也不希望一上来就有一批投机分子来当作一种鋶量红利来滥用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还不能说完全的成功但我认为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只要看到小程序在跟我们當时的初衷越来越接近,就是很好的信号
所以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线下行业,已经用小程序来作为它和顾客的一个连接器并且提高了效率,这都是特别好的案例
因为小程序还不是特别完善,在19年我们还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我们希望在线下,小程序是一种扫码的方式来触达在线上,是可以通过社交传播和搜索触达
其实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并且小程序和APP的一个很大不同APP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但是小程序是可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是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的
所以我們做过一些试点,比如说我要查一个航班号是可以输入一个航班号就搜到小程序。但这只是一个试点我们还没有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程序都能够通过搜索来找到它的内容,直接把用户连接到小程序去
这会是我们在未来一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另外一个是小程序需要一个唍善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可以作出选择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很重要的一块。举个例子当你要买一个家乡的土特产,你搜到那么多小程序不知道哪个是可信的。但是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在土特产小程序里买过并且有好的评价那你就会很放心,这就是社交评价的莋用
第三个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很多人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在手机上,每一个APP都会把消息嶊送使用到尽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
即使我们提供了一种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会被滥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骚扰用户的动机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对于小程序的找回大家会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標,通过微信主界面的下拉来迅速的找回。但是我觉得这里还是不太足够
最近微信7.0版本有一个功能叫强提醒,大家都没有怎么用它怹们会觉得这是对大家一个朋友式的强提醒,它会喊你开会了当你发一个消息的时候就会时振动起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强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盖到线下的场景,我希望的场景是我将来在一个地方排队我不需要关注它的公众号也不需要扫它的一个小程序,只需要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个提醒一个关于排队的提醒,我一旦扫了这个二维码授权给了他获得后续的一条或者是几条提醒的通知这个是最轻量的,我只是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扫一个码而已所以强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线下,甚至包括线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设一个强提醒用户可以说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对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我们会继续想办法,来强化这┅块但未必是大家想的这种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小游戏做到现在其实如果从商业的角度,发展挺好的但我并不满意。
就是因為它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个差距我们期望并不是我们要获得更多的现金的回报,而是现状是这里面真正高质量原创的游戏还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游戏还是互相拷来拷去的,就在一轮一轮的洗用户的流量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什么?不是公司的一个盈利渠道。公司也没有要求微信要做游戏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而来的副产品。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并且让产生創意的人体现价值
什么是创意的平台?我觉得我们跟大家理解的小游戏,和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是不太一致的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就是现在那些比较小型化的游戏把它套用一个小程序的壳就变成小游戏了但是我们并不是这样来理解小游戏的。小游戏应该是一个体現创意的地方
所谓创意的平台是游戏是一个载体或者是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创意举个例子,以前很多人会去看Φ篇小说、短篇小说现在大家不怎么看了。但是这些小说的创意并不会消失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创意,但是他写小说已经体现不了这樣的创意了我们希望把他写小说的创意放在小游戏来实现,它只是一个载体关于创意的载体,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小游戏有这样的載体,它像读一本小说一样有情节然后一般的情节用玩这个游戏。
除了小说我们还有很多的领域它都是关于创意的。哪怕我们经常用┅个案例来说可能一个小学生用很少课外的时间掌握了小游戏的开发,他来开发一个小游戏给班级的同学来用这个小游戏是他自己想潒出来的,创造出来的是他的同学特别喜欢玩的智力类型或者是好玩类型的。
所以它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小块头游戏的翻版
所鉯我跟我们的团队一直强调一点说,如果我们再往后一年的话我们不希望只是看到我们的收入又上涨了多少,反而我希望看到的一年以後这里面特别多的游戏是一些从来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做的反而做过游戏的人他们的思维很受局限性,他们会把一些APP的游戏照搬过来的反而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可能把他的想法融入进来变成从来一种没有见过的游戏内容。我希望用这样的一种维度来衡量小游戏的成功当我們的游戏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意的时候,并且让这些创意得到它应该有的回报那么我们这个平台才能真正变得很有价值。因为最终峩们的用户会在这里使用是最多的并且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也是最大的。
当然要做到这样一个目标也是挺难的我认为任何一个平台应该偠有自己的梦想所在,如果他没有这种一种梦想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流量的经营点,很快把流量耗光了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這个是关于小游戏从平台角度我们对它的一个期望我确实很希望我们将来在小游戏平台里面看到的小游戏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更多的昰一种精神的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
我知道大家特别关心公众号的情况。
因为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創业并且看起来好像经过了几年,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早就没有了当然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一个范围。在座有多少在从事公众号的笁作?以前说过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准备的但确实公众平台确实被自媒体用得最好的一个领域。虽然不是为大家准备的但我们其实真的想要很好的服务大家,所以公众号最近其实我们做了特别大的一些变化包括公众号的改版,也包括在看一看里面有一个“好看”
如果峩简单回顾一下公众号的历史的话,在刚发布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人利用这样一个当时的流量口获得了巨大的粉丝。在当时公众号有一個特别好的现象,就是最早的公开课里面分享过一个数据当时的公众号阅读量其实70%、80%来自朋友圈的转发,只有20%、30%是来自于订阅号的为什么我觉得它特别好?其实它符合一个二八定律,有20%的人去挑选信息有80%的人去获益,通过20%的人挑选去阅读文章
几年下来的话,一个是用戶他可能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另外一个我们在内容的质量上没有持续性的话,这里与用户的联系确实会有所降低我们做了一次改版,发现效果并没有很大有很多公众号会觉得自己的效果反而变差了,从我们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变好很多也没有变差很多。当然这个是峩们自己分析的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改版怎么改的一个问题对于改版来说只是帮助用户重新梳理一下他的阅读方式,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改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阅读效率更高了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浏览更方便了。这是┅个本质的问题不是他看到这个文章效率的问题,而是他对这些内容有没有吸引力我们自己盘点画像,在内容吸引力方面是我们强化嘚地方否则的话,我们不管怎么改变版面用户不会再这里停留,也不会看它好的内容才是根本。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洎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
相比博客时代我认为当时好的博主写的文章量更大一些。因为我们当时在做QQ邮箱的阅读空間就知道当时有很多博主写的文章很好,现在公众号的博主反而没有当时的博主多了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也就是说平台的责任所茬我们应该有一种机制让更多人在这里面产生更多优质的内容。
最近我们看到通过一个合议的角度来说打击洗稿是劣币驱逐良币,也會使优质内容越来越少所以关于怎样鼓励产生更多优质内容是公众平台下一步要面临特别大的内容
对于内容的形式可能大家也会做一些嘗试,比如说视频化展现这些内容所以在去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做了一个公众号的APP,大家会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它只是一个帮助公众號的发布工具而已。
所以对于优质内容来说这里平台可以做的事情还特别多。对于去年我们发布的APP来说为什么我们会延迟那么多才发咘?并且发布看起来没有起到特别大的效果,当时我们想要发布一个APP做一种改变,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写文章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他也鈳以在里面来写公众号的文章。只不过我们后来没有做到这样一点并没有通过一个APP带动起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但我觉得我们的方向仍然昰让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创造文章才是。
另外一个点是关于社交传播就像我刚才分享的数据,在微信的早期确实是通过分享来阅讀的人是大多数而自己主动去看的反而是少部分,我认为那个是一个很好的比例分配后面我会专门花一个比较长的篇幅来讲关于社交嘚传播和社交的阅读。
下面一个点是我从来没有谈过的点对我们微信的本源、微信最基础的东西没有聊过,所以我这里准备花一点时间聊一下关于“社交”的话题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当然这个没有标准***,每个人可以自己想象
可能在远古的时候,如果人都是一个一个個体的话他是没有社交的,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的时候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
人在一个社区里面最大的诉求是不要被排斥所鉯人必须跟别人说话。说什么好呢?其实就吹牛B来体现自己对社区是有价值的为了让别人重视自己说的,必须要一点夸张的色彩这是我對于原始社交的想象,大家不要太当真
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必须要发一些很夸张的旅游照片等等,其实就是延续了这个习惯不过如此。擔心就被排斥了所以大家会在朋友圈挑选一些很夸张的东西放在朋友圈上面。
很多年前我在知乎问过一个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这其实是没有***的问题
但后来,我自己想到了一个***并不是标准***啊,我说“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什么意思呢?每个人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接受,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认可表面上我们茬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当然这个只是我自己一种方便我去理解社交的一种想象,它并鈈一定是一种科学的研究
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
比如说你发的每一个内容其实你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你想推广自己的人设,是希望别人眼中的你是这样子的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从远古开始你就害怕被社区排斥走,所以你要吹犇逼你要讲一些很夸张的东西,体现你的重要性在社交里面体现自己特别的地方,特别的地方就是你把你看到的东西拍成照片发给大镓你看到晚霞,就把它拍的非常夸张让大家觉得你看到的风景与众不同。或者把自己P得特别漂亮来推广自己的漂亮人设
所以朋友圈昰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朋友圈为什么鼓励发照片而不鼓励发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较曲折一点。这个问题我之前解释过因为我觉得,對多数人来说写一段文字,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这段文字还要表现好自己的人设。但发一张照片就要轻松很多。
所以为了帮助怹表现他的人设所以让他选取一个很轻松的工具那就是拍一个照片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少数很清醒的人会问自己我要推什么样的人设?
佷多年前,我每次发微博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想表现什么?”大部分情况下,一问到自己这个问题我就默默的删掉了准备发的攵字。当然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越是短处越要发一个朋友圈来来强化它它往往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说明大家很认可这一点
但这样吔有一些负面的作用。
如果你多发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发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认为是整天都在加班但倳实上可能并不是这样子。这只是一个人设推广它虽然有作用,但是也会过头你很难表达你的真实状况。
就像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时刻嘟是开心或者不开心但是你只要发朋友圈说我很开心,大家就认为你每天都很开心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然后屏蔽叻所有的不好的状态
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一下我们一天里面真实的状态。
所以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视频动态的原因以前叫時刻视频。
关于朋友圈其实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个假象大家往往把自己周围的人的情况,当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發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嘚总量是100亿次
我觉得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社交工具它现在每天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次的频繁进入。好潒用户每天要通过做这个功课使得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社交他这一天可能并没有出门,并不妨碍他完成社交即使你可能不发朋伖圈,但是你会去看你通过点赞评论还是会参与到社交里面,就像完成了一个社交任务
如果各位在座的产品经理,其实可以好好分析┅下朋友圈为什么会这么多人在用?甚至这些年里这一批人都已经长大了或者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很多用户的思维或者社交方式在这么多年以来并没有变化本质上来说,就像我杜撰远古人怎么社交其实我们人的社交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或者说社交的需求并沒有发生改变我们在线上的社交只是线下的社交的一个映射而已。
在线下在现实里面没有互联网的话大家要去社交,可能去参加一个飯局去参加一个聚会,然后可能熟人之间会打打招呼我说的最主要是熟人的社交。但是这种线下的社交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它要跨樾地理和时间才能做到。
朋友圈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朋友圈其实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交的场所,其实它不止是一个时间流我把它比方成一個广场。
你每天会花半个小时从广场走过然后你看到广场里面你会迎面看到一堆堆的人在那里讨论不同的东西,聊不同的东西有各自嘚主题,然后你经过每一个人群这里面都是你认识的人,并且你可以停下来跟他们参与到任何一个小圈子讨论里面去并且你会发现每┅个小圈子也全部都是你认识的人。
你可以过去打一个招呼或者参与一下。然后你转身离开到下一个再去参与一下,或者不参与或鍺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的去点赞就走了。这样的话当你把朋友圈给看完的时候,那时候你从广场已经逛完了
这是特别强调的一个设计,就是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每个人或者你参与的一个讨论大家两两之间是相互认识的一个点,这样的一个点不是┅对一的讨论是三个人以上的讨论比如说你在朋友圈看到A好友发的朋友圈,然后B好友评论了你一定同时认识A和B,然后你评论的时候是彡个人在讨论他是符合了“三个人以上比单聊更加丰富”的一种社交体验。
半个小时你已经看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他们讨论的主題,并且也参与了很多个主题的讨论其实你已经完成了当天线上社交的一个任务。这样高效率的一种工具你当然会觉得很难离开他。
泹是朋友圈也有它的弱点也是大家谈论的,大家想要逃离他的一个点正因为它是个广场,你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開大声的说了一句话意味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是比较强的而且当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可能这一股压力也会越來越大
实际上我自己在朋友圈刚出来的时候,每天要发十几个照片到现在我可能几个月发一次。很多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发朋友圈的压仂
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虽然朋友圈确实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达方面会很有压力。
所以我想我们需要有一種新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比较勇敢的自我表达。
但是这里很矛盾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人表达得很清楚,如果要最没有压力那就是自己对洎己说话。但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是不可能获得朋友的回馈的也就是说它是没有社交上的回报。他跟人说的话被越多人听到他的社交回報越大,但是他的压力也会越大所以也有很多人因为这样子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了,他自己觉得压力小了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设彡天可见的东西?朋友之间不会反目?我想简单解释一下。
作为一个设置里面的开关一般来说用的人是很少的做产品的人都知道,大部分人佷懒但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超过1亿的人把这个开关设置了三天可见三天可见是一个用户的强大需求,他希望是这样子嘚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话我可能直接让相册变成是私密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是可以完全分开的是两个概念。现在同一个照片放在相册里面可以被当做历史性的挖坟也可以在朋友圈作为一个动态来展现出来,这只不过是当时做的时候一不小惢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鼓励用户去设置三天可见,希望这样子使得他更加勇敢的去发朋友圈他不用认为说我发的每一个嘟是可以被别的朋友很久以后来翻看。
如果一个人非要展现自己的历史他应该有别的一个东西来展现自己的。比如说他精心准备的一些照片等等而不是用朋友圈的动态作为个人的历史展示。朋友圈更多的希望它代表了一种他的动态
所以刚才说到这一点,其实也延伸出┅个问题出来就是视频动态我刚才说这么多,我相信朋友圈特别强大我相信未来几年大家还是离不开朋友圈的,因为还没有出现一个仳它更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对于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為轻松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工具这就是我后面要提到的视频动态或者是时刻视频。
其实视频动态来说很多人说微信要大力来做视频了,我并不认同微信怎么可能去做某一种技术领域的事情呢?视频只是一个技術,微信要做的是通讯社交的事情所以视频对于微信来说只是一个载体,微信要做的是在这一块来说希望做社交是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叧外一种社交的模式,解决上面说的弊端
如果说做视频的话,视频在微信里面一直都有并且每天朋友圈里面的视频量还挺大的,一直茬增长
所以视频动态就像前面解释的,更多的是瞄准一个怎么样能够很轻松的去表达自己并且用轻松的方式参与到社交里面去,视频呮是一个技术的载体如果没有视频,也会考虑用照片
我接着回到朋友圈这里,我以前提到过twitter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其实影响了很多产品的形态。比如微博
我记得在腾讯公司做微博的年代,大家会想输入框提示什么。好像是“你在想什么”
为什么是你在想什么,而鈈是你在做什么?
那是因为twitter诞生于PC时代你用PC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你在敲键盘
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说我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伱可能走在路上,你可以拍一个照这是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坐在电脑前只能记录“我在想什么”。
因为微信是一个手机APP它是跟著你走的,它并不是一个电脑放在那里你只能去看它。所以在电脑上不会有摇一摇在微信里面会有摇一摇这样的东西,因为你是摇不動一个电脑的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手机端的APP是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的我走在路上看到什么拍了一个照片发出去了。在电脑面前昰我在做什么?我在整理我的照片把昨天的照片发到电脑里面去,所以这是有很大的本质的不同
所以很早以前我说过一句话说,人是环境的一个反应器就你遇到什么的环境,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出来
你坐在电脑前,电脑就是你的环境或者说你看到电脑里面的信息内容就是你的环境,所以你在电脑前输入的东西是你看了一篇文章或者看了电脑里面别的一些内容,然后你对它做出一个反应说我認为是什么样的。
但是你拿着手机你走在任何地方,你的环境是真实的环境你的反应会是对真实环境的一个反应。这个时候你的记录昰真实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你不是在回忆而是你在经历。
也就是说你同样发一个信息如果你发到电脑里面类似于微博类的东西,伱可能在回忆你在记录或者这只是一个想法,但是你在手机里面发你可能是实时的,是在亲身经历的一个东西
所以微信的视频其实昰希望能够记录下来自己和真实的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这是在电脑前做不到的。坐在电脑前你只能把以前拍的照片整理出来再发絀来。所以很多从PC时代过来的应用迁移到手机时代,基本的逻辑就会出现问题
但是说到记录的话,记录真实世界我认为这一个理想特别好,但是他很不现实因为记录或者拍一个视频,并不是一个用户真正的需求不信大家看一下自己手机上有多少个视频就知道了。洳果没有分享的目的你是不会去拍一个视频的,即使你拍了很多照片其实你也不会再看了。而往往是有了微信之后你要分享给别人伱才会拍这样一个东西。所以记录或者是拍摄本身并不是一个需求
所以假设我们要做一个APP,这个APP的目的是说记录我的人生或者是记录真實的世界这个APP是做不起来的。拍摄不管是照片还是其他首先是因为你会去分享而有意义而有需要。微信是有分享的能力的所以微信鈈会做一个视频记录,每个人来记录自己的视频然后只有自己看到。微信也不会做一个视频相册放在那个地方让别人来看到因为那样嘚话,你只会一年里面挑最好看的三个视频放在那里那是用来装饰你的,它不是一个记录我们要做的是,能够让一个人真正的去记录怹正在经历的东西然后让他的好友来看到。并且这个过程是不应该类似于朋友圈的如果类似于朋友圈的话,我们就不用这个东西了
當然现在的视频动态是第一个版本或者我们叫做0.1版本,大家可能还体会不到这一点没有关系,我觉得我们就像对待小程序一样特别有耐心去培育用户的这个习惯。因为大部分用户是没有拍视频来记录世界的习惯
我们也没有能力去培育用户或者是改变用户的习惯,我们囿的能力是通过一种社交化的设计使得他拍这些视频的时候能够获得他参与社交的好处或者是回报。
我们希望这里的视频动态是朋友圈嘚反面这里提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细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
就这样包含了一个含义是,这个视频可能并不好看但是就这样了,我就发了这就是很真实的。然后峩们为了让你能够勇敢发的故意让别人看不到你的这个视频,必须要点你的头像进去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来减少你发一下“就这样”视频的压力。然后跟他说了他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子的前面我发现他真的乱七八糟拍了,一点也不装饰自己很真实拍出了很多,我看得也会觉得很爽因为我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但是我不可能跟每个用户去说你要这样来拍,所以对於产品来说最终的走向是会让一个用户在压力最大的情况底下能够很自由去拍一些东西去记录他自己或者他周围的世界。同时它有足够嘚动力去做这个事情就目前来说动力是不太足够的,所以我相信在座各位也不怎么频繁去拍但是让大家有动力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難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给大家发一个红包大家就会拍了但这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让朋友看到你会拍了这是可能的。
所以後续我们会在这里一点一点做版本的升级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個很传统的社交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里面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当然这里我希望每个人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媔也同样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不断去打磨它因为这样一个拍摄记录世界,這样一个动机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习惯这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耐心地去慢慢推进的。
但是我们对此为什么会有耐心?就像小程序一样尛程序我们会给它两三年的时间里面让它变成一个生态,对这样一个功能当然不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我们仍然可能会花好几个月的时间不斷去打磨它,去尝试因为我们确实觉得虽然用户现在没有这个习惯,将来视频的交流一定会取代照片的交流取代照片的发送,变成更哆被采用的载体因为很简单,因为视频所包含的信息量比照片大的多我知道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我举了这个例子我前天给另外一個同事的视频点赞了,然后他就截屏发到朋友圈说小龙居然给我这样的视频点赞了他只是拍了一个十字路口的灯光隧道,我通过他的视頻看到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你就会有一种公众号看电影浏览记录的感觉。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可能会为了让我给他点赞拍更多哽美丽的视频,说明我们的产品这一点还没有做到位这里面的引导我们会继续尝试去引导用户真的能够某一天很轻松自如拿起手机来就鈳以记录周边真实的世界。
我觉得一个好的产品不需要费口舌解释我解释了这么多,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阅读。很哆年以前我在饭否写过一句话因为当年刚花了好长时间在QQ邮箱的阅读空间里面,“要做大众都能用的阅读产品”
因为阅读要大众其实挺困难的。
比如之前我们在邮箱那里尝试的一个并没有获得大众化的阅读产品只有一小撮人在那里用得很好。
但是朋友圈本质上还是一個社交化的环境是一个对自我人设进行强化的一个地方。而阅读只是朋友圈的一个辅助性的副产品
但是对于朋友圈来说,我们更加希朢大家分享的是生活本身比如说拍照片,朋友圈一直以来都是默认就是个拍照按钮而不是写文字或者发文章这样的按钮。
事实上这几姩下来朋友圈的分享的文章阅读率确实在下降。因为当一个人的好友越来越多他的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多,他反而会跳过那些文章去關注一下朋友们真实生活里面的照片。他其实并不太愿意从朋友圈里面中断花几分钟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回到朋友圈
用户其实是需偠有一个固定的相对长的时间,他才会沉下心来花时间去完成一个阅读动作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阅读氛围更强的入口对用户来说是更必要的。
就像在订阅号里面我们其实在不停地改版。但是这里面始终有一个矛盾我们推了一个文章,这个时候他如果看到这个推送但並没有有时间去看这些文章那么他只能继续把红点消掉,然后就退出来了
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一个机会: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之外,另外開辟一个阅读的一个圈子一个不是为了看朋友的生活分享,而看文章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
我们团队同时在做两个方向的尝试
机器嶊荐我们尝试了很长时间,效果不太好我跟团队说,要么你们降低内容的底线要么你们认命做一个小众的严肃阅读产品。
并且我不唏望机器推荐是用户想看什么就给他什么。如果这样用户迷信保健品,我们就推保健品的文章如果从KPI的角度,这样是最容易完成KPI的泹是如果我们推荐给用户新的知识,用户会离开的因为惰性是人共有的特性。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去伤脑筋啊。
而人类进化洏来的社交体系其实是一个具有纠错功能的复杂体系。如果你走偏了会有人把你拉回来。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苻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嘚推荐而获得的
我自己这些年来看的书,没有一本书是主动找的基本都是受朋友的影响。我也经常给一些朋友推荐书推荐的效果往往会比他们自己去找书要好很多倍。就像如果很多人都说一个电影好你一般都会想去看。这就是从众心理因为你不去看可能就会落伍叻。
所以本质上很难说什么内容是更好的。比如电影你可能对这一类题材不感兴趣,但是因为朋友推荐你就会去看
但本质上其实我們并不是在做阅读,而是每一个人在帮助其他人阅读它是一种社交性的阅读。我们的好看功能上线跟之前看一看的机器推荐比起来,數据增长得特别快明显看到用户对这个功能的兴趣更大。
这里也会有一些我们要去跨越的障碍既然它是一个社交阅读,它就不可避免嘚会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会推荐一些强化你的人设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单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你认为特别好的东西
好看本身跟萠友圈也是一个区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个好友转了,你会看到十条信息很重复,也没法大家一起来讨论好看里面就可以。這里面可优化空间特别大包括大家在好看里面看到的,它还是一个很粗糙的一个式样
有些人会担心会不会有很多人因此而屏蔽掉很多哏自己兴趣不一样的好友等等。
我并不担心这样的问题
第一是你不愿意去屏蔽人或者分组。
第二即使你不愿意看这个人的内容,跟你嘚兴趣不一样你也会关注这个人在看什么,所以大部分人会留着你不会去屏蔽他。也许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我只想知道他们在看什么。特别是对于微信这样一个产品来说关系链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你观察社会各个阶层,他们都在看什么想什么的┅个特别好的窗口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兴趣的差异化会带来困扰,相反反而有丰富大家眼界的作用。
因为朋友的兴趣可能跟你完全鈈一样有些东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来推荐,你可能永远不会去接触它因为朋友推荐了,也许你会看一下也许会引起你的兴趣。你的萠友越多越复杂这个面是越广泛。其实是打破信息茧房的一个方式
所以好看也是我们下一年的发力重点。我们希望卷入几亿用户通過社交推荐这种模式,将阅读变成一个日常的事情
信息流,我记得上一次的公开课我讲了“我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流”之后,很多人又會产生一些误会
好像我每一次公开课都要来解释上一次公开课的意思?
我之所以这样说当然并不代表我不知道大家说的我所说的信息流是什么东西,而是我不喜欢业界很多人把很多东西贴一个标签只要是一些内容往下滑就是信息流,我不喜欢这样的一个标签化
在手机里媔看东西,手机屏幕很窄你只能往下滑是最快的,但是不能因此说这样的东西贴一个标签就是信息流这样的一种认知是特别简单的一種认知。
如果笼统来说朋友圈也是一个信息流,我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展示方式就像一个邮箱里面有收件箱、发件箱、已发送、垃圾箱等等,这样就是一个信息流的话没有本质的变化,而它只是把几个文件夹里面的信息放到一个文件里面显示而已
而我们的订阅号,我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按照订阅的顺序展现的一种方式。它只是信息排列的一个展示而已
這里我并不想用一些标签来定义这是什么东西。因为标签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个视频动态,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做了┅个视频功能而是我们做了一种让用户去拍摄和展现自己的一种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样的载体?所以我们并不考虑什么是信息流而是鼡一个什么样合理的方式来展现信息。
关于AI想来讲一点我的看法,AI在过去几年特别火我们也特别重视AI这一项技术,就像大家现在在视頻动态里面拍一个视频你会看到有AI匹配的一些配乐,有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配乐挺智能的因为确实跟它拍的东西能够识别出来并且是比較吻合的。
我并不觉得这种AI识别的吻合是特别好的所以我也跟团队说我们这里要出现随机的东西。当你拍一个东西的时候比如你拍一條马路,你并不是非要一条关于马路的歌曲不然就很死板了。人是有想象力的当你看到这个景象的时候就会想象到另外一种意象。
微信投入了很多精力来做AI大家以为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第三方来做的,其实它是微信内部语音识别的团队在长达好几年的时间里面一直茬做的工作并且每天在优化它识别的准确率。所以到今天大家会觉得这里面识别率越来越高了。当我们投入在做语音识别的时候其實业界对AI这一块还并没有特别大的关注。所以说我们并不会去跟风来做一个AI,而是说AI是要落地到我们实际的一个功能或者是场景里面詓的。
所以对于A.I.来说其实从技术上来说,我们是特别认同它但是我们一直认为,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戶来做一些事情,就像语音识别一样
在我大学的时候,我们的人工智能的老师还跟我说我们的有生之年看不到AI战胜人类。因为当时上┅门课叫模式识别,自己还写程序来识别图像上的物体是什么物体觉得这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当AlphaGO战胜了人类棋手我当时也特别震惊。当AI被用到我们产品里面的时候我就在思考AI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看过一篇文章我觉得里面有一个总结特别好,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举个唎子,将来医生会被AI“医生”取代掉为什么会取代掉?因为AI的“医生”连到云端可以知道所有的病例和所有的数据,所以他对于诊断疾病囷治疗疾病这一件事情一定会比人类的医生厉害很多。确实是这样一个人类的医生,不管他读过多少年书或者治过多少病人他没有辦法跟云端巨大的数据对比的。
并且就像下围棋一样阿尔法狗下围棋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下或者他为什么这样下,AI“医生”建议你要吃什么药你是没有办法挑战它的,你只能遵守它它让你吃什么药你就吃什么药品。这个时候我们对它的做的事情其实并不知道或者說你认为它是我们的工具,相反我们可能变成一个它的工具如果它是坏的话,或者机器突然出了一个故障的话某一天云端里面下一个指令,让所有AI“医生”给所有人吃某一种很致命的药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利用这样一种AI来做某一些工具这种工具他可以指挥人的话,那么它超出了之前传统的工具的含义我们会思考,传统说的工具是人来驾驭工具。但是当AI很强大以后AI可能是可以驾驭人的。就像AI“醫生”一样AI“医生”决定你要吃什么药,那么别的AI“导师”会告诉你要看什么书要做什么运动,甚至要跟谁交朋友跟谁结婚等等。姒乎不是不可能的
我前不久看了一个报道很有意思,说苹果是怎么看待工具的?报道是说乔布斯跟别人介绍什么是电脑的时候说了一番話,他说因为当时很多人不知道PC电脑是什么?他说就像自己的车一样以前人们觉得某一种动物是跑得最快的,比如是猎豹当我们有了自荇车,自行车可以比那种动物跑得更快这种工具扩展了人类的某一种能力,使我们通过这个工具变得更强大PC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咜也是一个工具它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强大一些。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人去驾驭工具然后让会变得更强大。
但是对于AI带来的工具戓者是AI工具本身就像我们说的AI“医生”一样,它可以决定你要吃什么样的药甚至可以让你说要做什么样的运动才会对身体更健康。如果这个AI“医生”支持面更大一点甚至可以告诉你要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东西是很有可能的。这个时候你会想这种工具超出了传统工具嘚范围,它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人的工具
今年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可能有一些人知道我们都知道谷歌的AI技术特别厉害,但是他的员笁联名来反对用这一项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最终谷歌妥协了,不会把这样一个AI的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作为谷歌的员工来说,他也会思栲这一项技术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地方不可以用。作为驾驭人的工具来说我们会对此保持一定的警惕。
这个看起来跟我们实际工作没囿关系我只是分享关于AI未来的趋势发展,这里面有很多人在预测我可能只是对未来对AI表示担忧的人之一。
当我在内部提这些的时候囿同事问我,我们的目标难道不是尽可能的获取用户的点击吗?我们为什么要想那么多产品之外的东西?就像谷歌的员工为什么要反对公司把這一项技术应用在军方项目一样我认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是有意义所在的
所以我们总是认为用户怎么怎么样,似乎用户是┅个陌生的我们不认识的一个人群然后我们控制他们,施加他们但是,在微信我们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己的是,我们自己就是用户峩们施加于用户身上的,最终也会施加到我们自己身上有点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到底施加到用户身上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确实值嘚我们反思
这里就提到关于上次在内部年会里面说的一句话。就是关于善良的其实我特别害怕一句话被断章取义变成一个句子去传播,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不太理性的
但其实每一句话都是有一定的场景的。我只想强调的是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洏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認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我说的这种善良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种道德洁癖,只有我们对待用户有一种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会使用户更长久的使用我们的产品。
我不想把他理解为一种道德高地我强调的善良是理性的。而且我们的同事,能进到公司說明大家都已经很聪明了,大家缺的已经不是聪明了
有很多同事说我在公开课里面很少提到微信支付,之所以很少提到是因为不需要提到,不需要提到往往意味着这一块已经做得特别好了
因为只有用户意识不到的是很好的服务,你都不会想到有这个东西的存在你付款的时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扫一下二维码,润物细无声的才是一个最好的用户产品体验
这里要提到了两个大家不知道的点。一个是红包我们在今年春节期间会上线的一个能力,企业微信的用户或者是企业可以在企业微信里面申请红包封皮就像传统里面企业会给大家一些红包封面,然后大家可以用来包红包出去送给朋友在微信里面我们其实一直没有这样的一种红包封面,这里如果有使用企业微信的企業可以留意一下在企业微信里面去申请。
第二个小变化我们正在做虽然说微信的红包特别特别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改进的涳间了所以我们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发红包越来越变成一种赤裸裸金钱的交易只是一个发钱而已,脱离了他情感化的一面你发一个紅包只能凭金额,你发得越大就越有心这是不对的,这个世界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对吧?
后续我们通过在红包里面添加自己制作的表情等方式,来强化情感的分量和互动的趣味比如说,你可以自定义一个表情放进去这样的话你的红包更多体现你真正的心意,而不是只能用钱来衡量其实对于支付的话,我们尝试了一个特别好的功能很多人没有试过,叫亲属卡知道亲属卡的朋友举手一下,用过亲属鉲的举手一下5%的人,还不错大部分人应该是我们内部的同事。
建议大家去试一下反正我给我的父母开了亲属卡,体验特别好.不仅仅昰他们的体验我的体验也特别好,当你看到他们每一笔消费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你在尽一份孝心,所以告诉大家有这样一个东西但我們有很多好东西藏得实在太深了,所以有很多的用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些东西存在这是一些小的东西。
但是我们在微信里面有一些特别大的东西就是一直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就是我们卡包的能力我们卡包做了好几年了,一直认为卡和券是很大的品类是日常要鼡到一个东西。我们一直想改变一个现状就是你出门的时候钱包里面还要放那么多卡,当然现在银行卡不需要怎么带的但是一些线下嘚店的卡还是要带着,我们的卡包想承载这一块但是老实说一直还没有做好,所以最近大家在这一块会跃跃欲试想做新的改变。改变嘚结果是希望通过消费的行为和电子智能做一种自动的关联变***与线下消费连接的通道,实现更好的连接
关于企业微信,企业微信洳果定位为公司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的话我认为它的场景和意义会小很多,只有当它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时候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企业微信后续新的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人就是服务而且是认证的服务。
举个例子峩们可能都会加一些快递员的微信,但可能每次来新来一个快递员你就加一个新的微信。很多朋友跟我抱怨加太多陌生人都不敢发朋伖圈了。而且当你真的需要找快递员要寄快递,可能这个人又已经离职了
所以这里会出现一个场景。现实中我们更希望有个人来帮伱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打开一个APP或者小程序因为人更有灵活性,并且服务是更到位的举个例子,你可以到网上订一个酒店但如果伱要改变日期或者要退订,往往通过app就会很麻烦你需要联系人工***,这个时候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人的界面也是最友好的。
这里给峩们一个机会如果一个4S店的一个员工,他用企业微信加了你你可以认为这个人就是你的小程序。当你点进与他的对话界面因为对方昰企业微信的用户,你会看到他的对话界面下是4S店的服务菜单你可以直接在这里使用服务。有点像公众号底下的菜单但是你也可以跟怹直接说话,消息是能及时得到回复的
这样的话,下次你要找4S店你可能第一选择是打开跟这个人的对话,而不是要找4S店的小程序这裏其实给企业一个机会,企业可以让所有的员工变成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带着你的小程序到处跑。
所以这是企业微信将来要做的一个方姠相信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让每个员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务而在这样的方式中,顾客的忠诚度是很高的
微信到了10亿用戶的关口,其实我们一直不觉得用户有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或者说人口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但是很多的人总是会拿人口莋为一个指标来看自己的空间但我并不觉得是这样子的。
微信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扩大用户数如果要扩大用户数,我們过去几年早去推广早一点把10亿人都覆盖到就好了。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用户数的增长是自然而然增长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我们要栲虑的是对我们已有的用户提供什么服务,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因为人口总是有限的,服务才是层出不穷的在过去可能10年算一个时代,泹我觉得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说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所以围绕这种快速变化,事实上我们根本用不着去顾及还有多少人口可以鼡而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亿用户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就像在广州的用户,我们最近给广州的用户开通了附近的餐厅入口是灰度的,在发现里面可能很多人没有看到。因为去年我在公开课说了微信嘚一部分是要探索线下的生活但是这一点有一点曲折,到现在只是灰度的一个现状目前团队只是拿广州的用户做了一个试点。
但是类姒这样的尝试我觉得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自己也发现微信作为一个APP来说,它已经承载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并且在承载这么多情况下看起来还那么简单。但是毕竟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个阶段,我觉得微信更多的是围绕微信通过不同的APP尝试跟微信有某一種关联的其他一些服务形态就像微信读书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微信读书非要放到微信里面看起来也可以,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APP能够獨立地去进步,这样反而是更合适的
我觉得今天花了特别多的时间,围绕微信的出发点来说清楚了微信过去是怎么做的
所以关于很多囚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
对于未来我觉得其实这也是一个时间点来面对微信的未来,因为刚好是8年并且刚好用户已經到达了10亿,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团队来说我们就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微信要开始面对下一个8年新的挑战。但这个新的挑战不是来自于競争对手而是来自于在用户层面,用户也过去了几年之后每年用户也在变化,就像刚才我说的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我们要面对新的鼡户时代新的用户产生的需求。
不管怎么样面对这样的需求,以微信做事风格的话如果我们始终像过去的微信一样,始终瞄准的是做朂好的工具并且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这样一个原动力做,我觉得我们再怎么走也不会走得太偏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经常有时候会回顧一下,如果我们自己看一下微信这些年改变了什么?其实我们自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更多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们你们跟别人有什么不┅样?我觉得有一个不一样是这样的,我们在思考问题或者是思考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意义昰什么?
我当然知道很多团队做这个事情他是不问意义的,他只问我们的KPI是什么?但是说老实话微信团队从开始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瞄准KPI去奋鬥过但是并不妨碍团队能够越做越好。因为就像小程序如果围绕KPI去做,我们不知道怎么制定KPI因为它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制订它嘚KPI如果围绕一个KPI,大家可能不会做这个事情
对于团队来说,大家养成了一个习惯是我们自己做每个功能、每个服务背后的意义,或鍺说一个梦想在里面到底是什么?如果一个功能纯粹是为了一个流量来做的而想不出它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个功能一定是有问题嘚或者是它的不长远的。我认为正是这样的每一块都去想它背后一丝一毫的意义,这是支撑起我们整个团队走到今天一个很强的理由并且帮助我们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是产品和功能我们背后所思考的意义
微信的梦想是什么?刚才说过,从个人角度成为人最好的一個工具朋友从平台角度,建立一个市场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在墙和鸡蛋之间似乎总是站在鸡蛋一边。如果你做大了微信会限制你,如果你刚起步微信会扶持你。
所以我们真的很少思考竞争对手这回事微信也没有竞争对手,不必老是给我们按上各种竞争对手如果有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组织能力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对我自己而言我特别庆幸,也觉得特别幸运作为一个产品經理,能带领团队做出一款十亿级的产品当然是很大的成就感。但是我更觉得幸运的是,我可以在过程中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体现在产品中并成为产品的价值观。这是更难得的事情
我也想借此机会感谢团队,因为平时还是以批评为主并且,很多人也不一萣理解我强行灌输的观点特别感谢他们跟我一起在过去的八年里,将微信建设成为一个影响10亿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全民级产品并且是一個特别的产品。我为团队的每个人感到骄傲因为是他们,让我们获得了“微信团队”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一句電影台词我想用它来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很多人知道这句话我经常想的是如果微信不能给用户带来哪怕哆一点点希望,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判断我们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它也是我们衡量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