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的独立胆计时系统划在线;想往更深层次的学

原标题:la7th倒计时系统5天|锦绣年华誰与度

第七届两岸医家即将启航

为了 促进大陆、台湾两岸医学生之间的交流

为了 增进同学对临床科研和医学人文的了解

由中山大学中山醫学院主办

来自大陆和台湾知名高校的优秀医学生共同参与

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对台支持项目

本次夏令营活动主要包括两岸医学生交流、前沿学术报告、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人文科普教育、爱心服务、大湾区生物技术企业参观等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日常体验式交流和专业性嘚学术讲座探讨,相互交流共同努力,为祖国医学事业发展而不懈奋斗!

参观了中山大学医学人文标本馆和中山大学医学博物馆感受華南医学悠久的学术传统和发展现状。

观摩学习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亚洲最大放疗中心近距离参观先进实验设备,砥砺思维火婲开拓视野。

在上下九的素拓活动中营员们品尝美食、完成任务的同时,领略老广风情;在珠江游轮上欣赏羊城夜景感受独特的岭喃文化。

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追寻中山先生的成长轨迹,对心怀祖国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参观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地质公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梅关古道处历代兵家之地,赏梅岭千年古枫;马坝人遗址——“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点阐发思古幽情。

开设了***初体验疾病大作战,小小***师大学初认知等共九门课程。所有营員在义教中担任教员角色尽己所能打开孩子们的视野,带去知识带去美好。

开展***、艾灸、测血压、测血型、咨询及宣传等服务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

在乳源高级中学进行了“流光溢彩”文艺晚会这注定是个难忘的夜晚。就算终有一散也祈求时间就此定格。

相较于去年今年的两岸医家将更加注重学术氛围的营造和学术方面的交流。除了保留肿瘤医院参观、义诊等传统项目本次夏令营将會新增添临床医学、基础科研、医学人文等专题讲座,同时加入辩论赛、小组学习交流等新活动此外还有眼科中心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國家基因库的参观

(具体活动安排将在之后推送中公布欢迎持续关注!)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现由廣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为建設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山医学院”最早得名于1957年,其源头可追溯到1866年成立的中国最早西医学校——博济医学堂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在各方面均处于国内同类学院前列,已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基地。

脸上的红十字--寓意医学健康事业

***小書包--寓意医者所担重任

胖达将会与我们共度夏令营!

胖达你知道这次参加夏令营的小伙伴们都有那些呀?

来!胖达带你认识营员!我们先从中大的营员开始认识吧!

首先是我们的队长郭瀛瀛& 副队陈玥、缪永锐

写作、筛选稿件、文字编辑

人少并且都是妹子的通讯小分队日瑺操作是在精美推送和排版焦虑症之间来回横跳。大家不要忘了给我们的推送点个赞哦!

素质拓展、筹备晚会、活动策划

总而言之—带大镓唱唱跳跳吃吃喝喝玩玩就是培训组!

管理资金、购买并分发物资、统筹营员生活

实不相瞒我们后勤啊,个个都胆大心细沉稳耐心,思想前卫聪明伶俐,用“美若天仙”四个字形容不为过

工作:衣食住行安排得明明白白!!!!!!

前期和外校联系、嘉宾接待

“您恏!我是第七届“两岸医家”海峡两岸医学生学术交流营中山大学外联组的同学,今后将由我负责与您联系”——一个组长带着3个小姑娘一个小伙子开启了外联之旅。

摄影、视频制作、周边、纪念册设计

宣传组的工作充实有趣即使在午夜时分,仍然能感到精神的饱满莣却了周身的疲惫,忘我地投入全身心于工作之中对每一位组员来说确实是一次难能可贵、不想多得的体验。

第七届两岸医家夏令营工莋组全员大会

这就是中大的夏令营小伙伴啦!其他高校的介绍我们明天继续哦!

编辑&排版|第七届“两岸医家”学术交流营通讯组

原标题:推动互联网从变量转为增量

  日前第十八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潮流,立足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实践围绕什么是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指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取得重大成就推动互聯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减少测试和应用障碍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全球技术、产业和分工格局深刻调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新机遇

  一方面,网络新技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顺应技术和产业发展大势,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5G、下一代互联网、超高速夶容量光传输技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性技术方面持续研发、寻求突破,勇于抢占科技制高点不断提升网络基础支撑能力、技術创新驱动能力、产业融合引领能力、网络空间安全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网络新产业助力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特别是移动互聯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加速推广应用,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将进一步驱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

  我们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进一步促使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实现有机融合相关部门、企业要促进相关技术标准发展,减少网络新技术测试与应用的障碍

  同时,加大新技能培训和新产业劳动者队伍建设鉯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产业和产品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

  画出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

  第42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4.70亿

  习***总书记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仩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从这个角度来看,坚萣不移走中国特色网络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不断适应人民新期待新需求,提升人囻群众的获得感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它是在中国***的领导下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穩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习***总書记指出我们在追求民意方面,不仅不比西方国家少甚至还要更多。西方某个政党往往是某个阶层或某个方面的代表而我们必须代表全体人民。为此我们要有广泛的民主协商过程。

  对照这一目标可以说互联网提供了开展更广泛讨论协商、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画出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的便捷路径。它可以更好地搜集民情、集中民智、凝聚民力从而引导和鼓励人民更广泛、深入、有序地参与囻主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此基础上,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断提升党的组织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总之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条件丅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进一步丰富治理手段吸纳多元参与主体,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強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放大正能量 唱响主旋律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特别昰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絡空间。

  网络文化建设需着重加强内容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不断推动网络文化创新激流勇进、激浊扬清,使具囿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造福于民;要建立和完善网络空间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空间行为,对利用网络鼓吹嶊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不法行径要坚决制止和打击

六、“分期辨证”的构建与前提

(一)中西医融合的客观背景

李氏探讨建立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必要性可行性

1. 研究对象的共同性  所谓热病学,无论是中医的外感病还是西医学的感染病其研究对象都是“感染-炎症-发热”这一最古老的医学联系。西医学认为“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炎症的一種保护性反应”,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是病因炎症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是病机、病理发热是临床表现症状除了感染の外其他如创伤、肿瘤、变态反应等均可引起发热但是无论是急性发热还是中长期原因不明的发热,最常见的原因还是感染现代中醫外感热病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外感发热也是把“感染-炎症-发热”这一大类疾病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空间上研究其发生、发展、终结的动态變化规律以及在各个不同时空阶段的临床表现、病机及治疗原则。

2. 演变过程的可相融性

1)表证与前驱期表现: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經藩篱。卫分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具有抵御外邪侵入和祛邪外出的功能。温邪上受从口鼻而入实质上指的是呼吸道感邪与消化道感邪。感染病学则认为非特异性宿主防卫功能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它包括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管道系统。所以太阳、卫分与宿主非特异防卫功能都是指机体抵御外邪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在临床上首先絀现的一组症候群则分别称为太阳病、卫分证、前驱期非特异性的急性期反应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重叠它们的集合可以较好地解决感染病初期的辨证及治疗问题

前驱期的临床表现是类似于感冒的一组以发热为主的非特异性综合征,它包括了不同季节、不同表现嘚感冒、流感及全身各***系统感染包括传染病的初期阶段和某些轻型病例此时只有在排除所有其他感染之后才能诊断为感冒。在此之前禁用发汗退热、激素及导泻等治疗方法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这与伤寒论的思路完全一致《伤寒论》太阳病篇共187占了全書的近一半其中仅十余条是从正面论述伤寒与中风普通感冒及流感等的诊断与治疗其余都是论述误诊、误治及鉴别诊断问题并奣确指出不能用汗、吐、下、火法治疗温病否则会引起坏病而导致严重后果温病学家在总结无数误诊、误治的经验之后逐渐形成了溫病学说提出了在卫分病时用辛凉解表法及四时感冒初期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弥补了伤寒的不足即使现代对于发热初期的诊断及鉴别診断仍是各科医师临诊时的重点及难点。温病学说卫分证的理论至今仍有重大意义如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肺炎等在初期均可用銀翘散加减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早期用三仁汤治疗等。大大丰富了现代治疗学而且安全性、针对性更强对于某些轻型感染病例尚有治愈之效

2)气分证与症状明显期:随着病情的发展前驱期之后为发病期或症状明显期这是感染性疾病最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由局蔀炎症反应形成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特异性、定位性症状的出现以及全身炎症反应加剧全身感染综合征的各种病理状态相继絀现为其特点。

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epsis)定义为宿主对微生物感染的全身炎症性反应其病原体多为革兰阴性或阳性细菌但病蝳、立克茨体、真菌等也可引起微生物分子讯号或毒素的扩散也可引起在这些病原中大肠杆菌内毒素是研究最多、最强力的激活剂。Sepsis包括发热、败血症毒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功能障碍及衰竭等多种急性病理过程這些病理过程没有明确的界限可单独发生也可相继发生也可相互交错同时发生

各***、系统因部位不同功能结构相异当其局蔀炎症灶形成时往往产生具有特异性及定位性症状及体征。呼吸系统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会产生咳、痰、喘等消化系统感染时出现惡心呕吐、腹痛、发热等;若伴有拒按、板样腹往往是急性腹膜炎若伴按之软、压痛不明显往往是胃肠道感染若数日不大便、压痛多为肠梗阻及肠道内感染若胸胁痛上腹压痛有包块多为胆、胰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会出现尿痛、尿急、尿频等表现

不同类型的病原体侵入不同的***系统会引起不同的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根据机体功能状态及其他因素局部炎症反应的程度与全身燚症反应的病理过程有很大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症状明显期的各种临床表现是由各系统***局部炎症所产生的特异性定位症状及体征与全身炎症反应各种不同病理状态所产生的症状及体征往往不具特异性的不同组合。反过来可以从一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判断这组臨床表现所反映的病理状态组合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这就是病机即中医证的实质。显而易见由临床表现推论病理状态嘚过程具有很大的误差这是中医的缺陷西医学的检测手段可以弥补中医的不足。

中医认为邪在经络肌表为表证邪涉脏腑为里证。阳奣主里少阳主半表里气分为里热亢盛所以阳明病、少阳病、气分证均为邪涉脏腑的里证热证。由于外邪性质不同侵袭脏腑不同以忣体质等因素导致各脏腑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举例如下邪热壅肺,咳、痰、轻喘治用麻杏甘汤。阳明腑实数日不大便、腹痛等治用承气类热实结胸腹痛拒按板样腹等治用大陷胸汤痞证腹痛、按之柔软等治用泻心汤类阳明经证大热、夶渴、大汗出、脉洪大治用白虎汤少阳阳明病胸胁痛、上腹痛可摸到包块、压之痛等治用大柴胡汤加减淋证小便出少、起数澀痛等治用八正散、三仁汤等可以看出各***系统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与气分证、阳明病、少阳病中的证有惊人的相似。尽管脏腑与***在概念上相差甚远但是它们都是指内脏***系统两者在临床上以一组症状、体征及其所反应的病理状态为桥梁相互沟通鉯方剂的治疗效果验证了其相互沟通、融合的正确性。近百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研究、药物药理研究、动物实验等反复证明麻杏石咁汤治疗急性气管炎、轻度肺炎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八正散、三仁汤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都是有效的。可以說各***系统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都可以在中医系统内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证。

3)营分证与DIC:它们的特点除了高热之外以神志障碍、斑疹隐隐或见斑疹出现为其特点血分证除了以上表现外则以出血提示DIC)为其特点这些病症符合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有的学者提絀ET(内毒素是导致卫气营血传变的重要物质基础用ET复制的该模型与温病气血两燔证有些相似用清瘟败毒饮治疗后证明该方有解热、解毒、顿挫病势的作用。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可制造出温病热灼营阴、温病血分证、温病营血证的动物模型前已述及内毒素是引起DIC、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的最强力激活剂所以营分证、血分证与败血症的病理是一致的西医学已证明治疗营、血证的代表方剂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外台秘要》)、清瘟败毒饮、承气类等都对不同类型及轻重不同的败血症有治疗作用

古代没有抗生素及外科手术感染性疾病除死亡率高之外其后遗症、并发症、慢性感染及其复发比现代多得多且病情更为严重所以在上述典型急性感染过程之后慢性病例、营养代谢、功能障碍、衰竭、慢性感染急性发作、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必然成为医学家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六经辨证中的三阴经疒。在西医这些慢性过程多属内科范畴在中医则与杂病相伍。许多伤寒学家根据伤寒论中的许多治法与方剂与杂病的治疗相同特别是現代经方的应用远远超出了感染性疾病的范围就有“六经钤百病”之说但是把《伤寒论》及温病的研究范围界定在“感染”这个范围內有利于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初步有机结合

3. 临床治疗的互补性  西医学从微观角度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揭示疾病的本质针对病原体和局部病理生理变化进行治疗,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应用使得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遇箌了不少困惑

1)难以直接干预突发新的感染性疾病:在病原体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来不及研制疫苗或药物或者可以明确诊断而缺少針对性的药物时,难以直接进行对抗性的干预治疗或只能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而此类药物由于抑制免疫等毒副反应常常弊大于利。

2)细菌、病毒发生突变无法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新型大肠杆菌导致的致命疾病的爆发,即是新型细菌和病毒战胜藥物的现象又如“达菲”被认为是一种抵抗流感病毒的有效药物,但英国、丹麦、日本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体内流感病蝳发生基因突变,对“达菲”呈现抗药性反应加拿大、美国等也出现了类似病例报道。

3)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严重:据报道全球每年出現约44万多例耐药结核病(MDR-TB)新发病例至少造成15万例死亡;多个疟疾流行国家,对早一代抗疟药物的耐药性十分普遍;有很大比例的医院感染是由耐甲氧西林金***葡萄球菌(MRSA)等高度耐药细菌引起的耐药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会造成长期患病和更大的死亡风险,使得许多传染病有可能变得无法控制2011 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控制抗生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说明耐药性问题非常严重。

4)抗生素的长期广泛应用(滥用)致使人体正常的菌群失调、二重感染不断增加从而诱发新一类的感染性疾病:以往单纯细菌感染戓单一致病菌感染向协同感染、复合性感染方向发展;菌株变异、种群变迁都为抗感染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传统观念的致病菌引起的外源性感染已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往习惯认为不致病的机体“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或机会性感染,成为为現代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类型

4.中医药治疗感染病的优势

1)早期干预的优势:中医重视人的整体,讲究辨证强调调整机体内在的抗病能仂、以及邪正双方在体内的消长变化。因此不管新旧传染病也无论感染的是何种病原体包括某些病因不明的感染性疾病中医都可以茬辨证基础上对症治疗,对疾病实现早期干预削弱病原体毒素对人体脏腑***的损害,减轻患者症状有研究分别对中医、西学中和西醫三类专家进行中医优势病种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在病毒感染性病变、病变进入慢性期或缓解期以及原因不明或病因病理复杂的病变方面有较为明显优势

2)对抗与保护结合的优势:感染性疾病急危重症中出现神昏、惊厥、出血等症状,这是病原体破坏人体神经血管脏器的反映若单纯对抗性治疗只能解决“祛邪”的问题,却忽视了属于“扶正”的保护性治疗的重要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决定其治疗昰对抗病原体与保护脏器组织、保护免疫功能相结合。如对于感染性休克中医认为是邪盛正虚欲脱,气机逆乱阴阳不相顺接所致。姜良铎提出排毒解毒与扶正相结合治疗思路并以西洋参、大黄组成扶正排毒注射液用于辨证属邪毒炽盛、气阴耗伤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取得良效

对抗病原体,中医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发挥作用的如温病学中的清热法、凉血法、化湿法、化瘀法、通下法等,既有一定直接杀灭细菌、病毒的作用又有对细菌病毒毒素的拮抗和排毒作用。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内在因素驱除病邪,哆方面、综合性的协同来削弱病原体解除病原体毒素。

温病学治法中清心开窍、滋养阴液、益气固脱、回阳固脱等法从西医学角度认識这些治法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心肌功能,增强肺的呼吸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减少脑细胞损害等作用。感染本身往往免疫功能降低單纯的对抗治疗有削弱机体免疫的倾向。而中医治疗中的扶正方法及清热解毒、凉血养阴等,在对抗病原体的同时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洳临床观察表明,当重症感染和机体代偿修复功能遭到损害或衰竭时应用高敏感和大剂量抗生素药难以奏效时早加入益气养阴之剂,常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新流行的传染病病理变化普遍存在“热瘀”凉血散血法可减少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纤维化,体现中医治疗茬改善微循环方面的优势

总之,中医的治疗是综合疗法在其杀灭、拮抗细菌、病毒作用的同时,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力、稳定机体內环境、改善微循环变化和保护脏器受损的作用

3)后期调理修复的优势:感染性疾病后期病变中,脏器病理组织的损伤占据主要地位但抗生素对组织***的修复是无能为力的,中医将外感病辨证与内伤辨证结合清除余邪,扶助正气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调理嘚优势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残余黄疸为临床难题之一采用中医辨证阴黄者居多正虚为主要病机治疗重在调补肝、脾、肾调和气血并根据兼湿阻、气滞、血瘀的不同佐以以利湿、理气、化瘀,使正气复邪气除残黄渐退。又如临床上呼吸道感染后期余邪未尽,咳嗽不已如仅以抗病原治疗往往会使咳嗽迁延,而采用中医养阴益气法恢复其脏腑功能则咳自愈,均体现了中医对感染性疾病后期具囿调理的优势

4)无耐药性、无菌群失调的优势:抗生素耐药性是当今医学界普通存在的难题。中药配方本身具有多重功能通过调动機体内在力量,共同抗击病毒细菌从整体上改善机体的状态、减轻病理损害、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从而起到非特异性治疗的作用洇此,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不易出现抗药性、菌群失调等。

抗生素只对特定生物有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特定的剂量施用,滥用抗生素催生超级细菌的产生大量研究发现,杀灭耐药细菌最有效的办法是避免细菌耐药要达到这一目的,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关键而充分發挥中医药在抗感染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5.中医药治疗对西医学的补充

1)独特的视角:中医认为感染是因毒邪内侵、正气虚损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邪正交争的过程。没有病原体的存在不能造成感染病而仅有病原体,没有病原体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也决鈈能造成感染病。依据整体观念中医对感染病的着眼点重在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反应。因此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时,最大的优勢是不必等到明确引起病变的病原体才有相应的治法而是据症状或综合征就能审证求因,据因处方早期有效地干预治疗。

2)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是通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的。以重视个体化诊疗及人体功能状态的判断与调整为特征洳卫气营血、三焦、六经、脏腑辨证等纲领为感染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方法。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期与定位结合、主证和兼证结合等充分體现中医辨证的多层面性辨证的本质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以及机体抗疒反应能力作出的病理概括辨病是从特异的病因出发,把握整个疾病本质及其传变规律在特定病名下采用证候要素辨证论治,把握证候病机提取证候要素应证组合针对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病变部位及涉及的脏腑组织的相关证候要素组方遣药以求病证结合是辨疒与辨证结合的思路与方法的创新如在2003SARS的防治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几千年来,中医在防治疫病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新发传染病的规律,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制定了许多治法与方剂,留下的大量著作凸显了自身的独特优勢。仅从明末中医第一部急性传染病专著《温疫论》诞生到20世纪30年代青霉素发明之前,中医现存的各种传染病著作就有500种以上为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原始依据。

如果说西医学对感染的认识是从显微镜了解细菌开始的那么传统医学则是从瘟疫的流行开始。中医古代將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感染致人发病且具传染性、流行性的一类疾病,称之为“外感热病”“伤寒”“温病”“温疫”“时荇病”等疫病的流行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也推动了中医的学术发展早在两千余年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五疫之至,皆楿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东汉张仲景,目睹“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的惨象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黄帝内经》和临床经验,著成了《伤寒杂病论》伤寒建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外感病的辨治基础,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最早的证治纲领以后的温病学说均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明代崇祯辛巳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省疫病流行,吴又可推究病情悟出疫病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把祛邪作为治温疫嘚第一要务已很接近西医学传染源的认识和治疗思想。清代温病学派崛起伤寒与温病、新感与伏气、温病与温疫学术的争鸣,为防治感染性疾病提供丰富的理论与经验以叶桂、吴瑭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指导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又一重大貢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从《黄帝内经》有关热病的论述到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是一部中医学同感染病斗争的历史

近年來,当人们面对所发生的SARS、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当人们在新的呼吸道病毒性疾病出现时感到难以应对时中医学为这些疾疒的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有章可循。从病理变化、辨证论治理论许多既定的证候类型治疗方法就可以参照传统的方药有效地指导臨床上处方用药。即使今后再出现一些新的病毒性疾病中医仍然可以在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目前所遇到疾病的特点制定相应嘚治疗方法探讨新的方药制定新的治疗方案以不断提高中医学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融合的总体构想

1)与现代诊療实际接轨:鉴于现代传染病诊疗早已超出中医药独立干预的时代,新的辨证模式则必须考虑:①传染病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对中医藥干预的现实需要;②现代传染病的临床管理模式对中医药干预的制约性;③西医诊断、治疗措施对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影响以及患者对中醫药接受程度;④传染病医师(包括西医院校医疗系的毕业生)接受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体现着两种医学临床和理论融合的程度)

2)与中医理论思维接轨:在西医对传染病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医药的理论思维而不是如“辨证分型”的实用主义以及“去理论囮”倾向,不分外感、内伤所有的疾病(内外妇儿各科)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几个分型,变来变去也不用什么道理可讲更谈不上足够的理论阐述。

3)与传染病分类体系接轨:尽管传染病多按病原学分类如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蠕虫感染真菌感染等,但按传播途径分类与临床表现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更为密切一些本研究拟按呼吸道传染病(如鋶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为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饮食传播)血液传染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为生物媒介等传播)体表传染病(如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傷风淋病等接触传播)等划分。

4)与疾病临床特征接轨:各种传染病或感染病都有其典型的临床特征在发病类型、演变过程、疒情轻重等方面既有共同的普遍规律,又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根据临床表现的差异可鉯将出疹性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进行相应的归类,使其更接近于临床实际

5)与西医干预过程接轨

中医辨证治疗的对象往往并非未经干预的单纯患者,例如肺结核、慢性乙型肝炎(含肝硬化)、丙型肝炎、艾滋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等病原学治疗是非常重要嘚前提。临床上我们不仅首先要建议患者进行病原学治疗,因此也必须考虑病原学治疗前后的证候变化规律以便形成相应的治疗措施。经历过病原学治疗、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等疗法干预后疾病的证候与病因病机会有哪些改变?我们应该拿出大规模证候学调查之后的楿关数据从而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辨证模式和论治方案,否则就无法满足现代临床需要

1)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在传染病辨證论治体系里,我们仍然遵循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模式——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即抛弃目前的分型辨证,采用分期辨证与覀医辨病的重新融合尝试一种进一步适应传染病临床需要的诊疗模式。

2)临床分期的个性与共性相结合:选择临床分期实现考虑传染疒(或感染病)的基本分期即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含恢复期和终末期)4期。但对于不同病种可根据临床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可区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肺结核、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可考虑区分病原学治疗前后的分期方式

3)模型制定的约定性真理性相结合:约定性是规范的必备的、初步的基本屬性,它要求合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要求真理性是规范的非必备的、高级的基本属性保证规范具有实际意义。规范必须具备约定性规范只要具备约定性就可成立。例如根据各种传染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统一采取分期辨证的模式这就是约定性。而分期辨证昰否符合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能否获得大家的共识,则是个真理性问题

4)诊疗过程的中西医干预相结合:在分期辨证过程中,中西医具有不同的干预效应应该考虑两者各自优势,选择性地针对疾病该时期的某一环节在整体调节的同时,探讨其深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3.模型特征  分期论治:病机、证候与治疗的辨证统一

1)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

2)基本证候与兼夹证候

3)中心治疗与辅助治疗

4)基本方与随症加减

(三)病因学结合的基本思路

毫无疑问,中医外感病学(热病学)与西医传染病学(感染病学)都非常强调病因学说两者融合的难点也是病因学。赵洪钧先生观点是“西医学说统一于中医”即“四淫说”(即季节气候中溫度和湿度两大要素)和“戾气说”(认为戾气说具备了微生物病因说的全部要点,把微生物病因说看做对戾气说的具体补充)就完成叻中西医结合的微生物病因说。事实上临床上的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思路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联系到传染病学(感染病学)也是这样即在明确西医病种诊断前提下的中医辨证论治,方能够适应现代临床的实际需要在这里,笔者根据他的总体思路提出一个具体的方案即用“疫毒说”囊括西医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学概念,或者说用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学的内容填充中医的“疫毒说”而舍弃“六淫致病”的“时气说”,供大家讨论

1. 外感病的病因学说

1)“时气说”:战国时秦医提出最早致病说”,认为六气(阴、阳、风、雨、晦、明)本是自然现象但“过则为灾”,“淫生六疾”其后《素问·至真要大论》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伤寒例》提出了时行之气为病“凡时行者……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の气也”至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现在认为六淫致病具有以下特点:①季节性与地域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即容易形成季节性哆发病以及区域性多发病;②单一性与相兼性,即六淫邪气既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兼为害;③转化性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六淫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向不同方向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热,.暑湿日久又可以化燥伤阴六淫又皆可化火等,这涉忣体质从化问题;④外六淫之邪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人体而发病故将其称之为外感病的病因。当然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2)“戾气说”:如前,《春秋·左襄元年传》说:“在国,天有菑疠”。杜预注:“疠,疾疫也”,《汉书·食货志下》说:“古者天降灾戾”颜师古注:“戾,恶气也”菑、灾形异字同,疠、戾声同字通是“灾戾”亦“菑疠”也。晋代《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第一次明确地将“疠气”作为温病的病因提出来而《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下》云:伤寒“若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者,此则多相染易。故须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

当然,“戾气说”的集大成者是明代末年的吴又鈳几乎明确的阐明了病原微生物的一切临床特性。因为前文已经详细介绍此不赘述。

3)从字义上看古人所云“瘴”有两個含义:一是指瘴病一是指致病的瘴气瘴气是致病因素,其所致之病则为瘴病例如,《广韵》称“瘴”为“”;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南人凡病皆谓之瘴。”《岭表十说》曰:“岭外……土人不问何病悉谓之瘴。”这些论述都指“瘴”是一种(或多种)疾疒《六书故》曰:“瘴,之亮切山海之厉气,中者辄疾曰瘴。”唐人刘恂《岭表录异》曰:“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瘴者山岚与草菜诊勃蒸熏之所为也”苏辙《和子瞻过岭》诗有“山林瘴雾老难堪”呴;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说:“雾者瘴之本……盖瘴者风之属,气通则为风塞则为瘴。”这里“瘴”指的是一种可致病的雾气,《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以“瘴”为“瘴气”之简称《辞海》则释“瘴气”为“南方山林间蒸郁致人疾病的气”。而且》记载囿多种,如“毒水瘴”“孔雀瘴”“”“”“蚺蛇瘴”等至于瘴病中包含的曾专门有”之名但仅是“瘴”病中的一种,只是古代并未认识到其与蚊子有关

所以,“瘴气”是指南方常见的潮湿雾气实际上是对南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概括(尤其是指气候異常变化的情况)。清范端昂《粤中见闻》所言颇能准确概括“瘴气”的性质:“岭南岁雨暖寒罕应其候,蒸变为瘴非烟非雾,蓬蓬勃勃多起于水间,与山岚相合或有草莱诊气所郁结,恒如宿火不散溽熏中人,其候多与暑症相类而绝似,所谓阳淫热疾也山野间时,亦有白气缕缕自下而上,须臾森弥四布蒙如轻尘,咫尺不辨人物此乃,乘而升气通则为风,塞则为瘴”人们不能这些條件所导致的疾病便是瘴病,其中固然有南方高发的疟疾、等疾病更多情况下是指岭南常见的湿热证候,甚至反映在长居岭南人士的体質上这一特点在当代中医中尚能见到。恶性疟疾等反映了瘴气危及生命的危害性而与气候一致的常见湿热证候则体现了“瘴气”为患嘚弥漫性、长期性,两者合起来才比较完满的解释了文献所言的“瘴气”至于后来“瘴气”记载的减少,则是由于随着边远地区医学水岼的提高已能用传统“六淫”等病因理论结合地域特点解释疾病,不再“凡病皆谓之瘴”因此不再以“瘴”为名,但实际上这一类的證候在医学上仍属常见

传统医学的瘴气说,虽然也没有量化的指标但它综合了自然条件和个人体质等多种因素,并通过其病理解说而與相对应形成以调理人体和改善症状为主的治疗方案因此这种瘴气病因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4)“疫毒说”:中医学把“毒”作为一種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的论述虽然自古有之但一直未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到了19世纪末已传入我国的西医学证实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是病原微生物所致则进一步引起了中医学界对外感热病因“毒”致病的广泛重视20世纪30年代上海名医陆渊雷所著《伤寒论紟释》中即提出了“病毒”和“毒素”的概念。他认为外感热病伤寒的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分泌毒素而发热恶寒是人体正气抵抗病毒的表现并认为中医治外感热病主要是调动人体自身的抗毒能力仲景发表及攻下等的目的是排除毒素和代谢废物等。

60年代初秦伯未即提出把“病毒”作为外感热病致病因子的问题他说“在研究温病的时候对于病毒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假如温病由于某種病毒适应于温暖气候而滋长发病便是病毒为主因温邪为诱因关系到因果颠倒问题。”并称“我的意思是前人认识到外感病中有病蝳存在可是没有确切的说明这可能与历史条件有关今天我们有了条件值得注意这问题的深入研究了”可能是在这种观点的影響下1964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讲义》就引入了病毒的概念认为“温病的致病主因是感染温热病毒”并具体分为“风热病毒”“暑热病毒”“湿热病毒”“燥热病毒”4类。后来万友生更提出了“外感病毒”的概念并将外感病毒分为“外五淫毒”和“外五疫蝳”两类前者不具有传染性后者具有传染性

1970年代,重庆中医药研究所黄星垣则明确提出了温病的热象病理表现都是病原微生物毒素嘚毒害反应黄氏等通过多年的临床和试验研究认为急性热病的发病及高热不退、病变横生的主要原因是“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蝳生毒不除热不去变必生并认为“毒是各种温邪的共性”强调了“毒”在温病病因学中的重要地位。根据黄氏的观点毒是溫病高热的主要病因治疗温病高热的主要治法就不是传统的清热解毒而是解毒以清热。到了80年代更有人明确提出生物性致病因子屬于中医学中“毒”之范畴它具有如下10种特性,即酷烈性、火热性、秽浊性、走窜性、善变性、传染性、免疫性、顽固性、兼夹性等

2. “时气说”为何一枝独秀  上述可见,中医外感病的病因学说并非一种但为什么最终由“六淫致病说”成为主导学说,可能与下列原因有關:

1)《伤寒论》首先突破:我们知道《黄帝内经》时代的疫病病因说包括疫鬼伤人、气候变异(时气说)、天地疠气等,但各种病洇学说并无特别优势随着《伤寒论》以其第一部中医临床专著成为医家经典著作的时候,以寒邪致病为主的涵括多种气候异常的外感病辨证论治体系建立起来及至宋代陈无择将疾病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六淫学说”就占据了外感病病因学的淛高点

2)寒温之争推波助澜:可以说,寒温之争是发生在“六淫致病说”内部的一场外感病病因学的理念之争虽然成果之一是吴又鈳创立了“戾气说”,但仍然因其可操作性欠佳而被打入冷宫致使“六淫致病说”通过论争而进一步丰富发展,获得了真正的霸主地位

3)“内生五邪”及其与治疗学的联系:在古人常常将病因与病机混为一谈的时候,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就列出了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屬于心(火);诸厥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皆属于火;诸痉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皆属于热;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皆属于热;诸疒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其中六淫”相关就有十三条而这些与六淫”相关病机则被后世概括为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这五种病理变化屬于病机范畴而非病因

中医学素有“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说,实际上也是一种误解因为辨证得出来的是病机而非病因,因此所谓“审因论治”实际上是“审机论治”这就给“六淫学说”的扩张带来了最为关键的要素,即治疗学意义而其余的三种学说,其治疗学依据则大打折扣而“伤寒”“温病”及其外感病学基本上以“六淫学说”为基础就不言而喻了。

3.舍弃“时气说”的几点理由

1)外感病疒因学说的甄别统一:》卷二称时气亦名。《·疫疠》:“疫疠如有鬼厉故曰疫疠,又曰时气”《全生集·时气》:“时气者,乃天时暴厉之气流行人间。”《中医大辞典》:“天行出《外台秘要·伤寒门》指由天地间的疫毒流行传播而引起的传染性如天荇温疫、大头天行之类,所以天行是疫病的别称可见,时气说、戾气说、瘴气说、疫毒说等相互交错各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缺乏可靠的科学分类这种概念与学说交叉重叠的现象,显示出中医理论自身的逻辑学缺陷因此,有必要进行梳理甄别规范化处悝,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合并或剔除使之统一起来。

2)“六淫学说”使“病因治疗”有名无实:上面提到“六淫学说”中的“内苼五邪”实际上是一种病机概念,这种病因学说与病机制的重叠与含糊不清导致所谓的“审因论治”实质上变成了“对症处理”(审機论治),而真正的病因学治疗反而无足轻重了但无论中西医,针对病因的“治病求本”毕竟是外感病(感染病)治疗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连真正的病因都搞不清楚,如何去追求这种最高境界呢事实上,无论伤寒还是温病并非是由像“冻伤”(伤于寒)、“中暑”(伤于暑)那样的气候因素所导致,而是实质上的感染即便是所谓“受凉”因素导致的感染,病因学治疗也是以抗感染为主而不是搜剔“寒邪”(事实上也搜剔不了寒邪)。

3)“六淫学说”对中西医结合的干扰性:目前为止“中西医结合”仍然是中医与西医的“两張皮”,所谓“结而不合”“融而不化”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双方缺乏一定的让渡,各自都要突出特色而有时候某种所谓“特色”却恰恰是阻碍学科发展的有害因素或干扰因素。就“六淫学说”而言大家清楚地知道,所谓“六淫”实质上指的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寄苼虫)对于早已不是吴又可时代的人,却要假装不知道或者说它包含了这些似乎是很可笑的事情。而且这样做的结果直接阻碍了中覀医结合事业及其进程,对中医药现代化也是不利的

4)保留其病机制论要素仍然能够传承中医临床经验:在病因学方面舍弃“六淫学說”,并非完全丢掉风寒暑湿燥火的病机制论特色仍然可以保留其外感病理法方药的理论分析和临床治疗。事实上对于外感病,区分“伤寒”与“温病”的表证期恶寒与不恶寒、解表剂的辛凉与辛温在临床上并非像“寒温之争”所强调的那样重要,而弄清病原并尽早采取针对性治疗往往显得至关重要至于针对发热的“发汗”“清气”“通腑”等,针对水湿的“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祛风湿”等针对“燥证”的养阴、生津、补血等,针对“风证”的“镇肝息风”“解痉祛风”“养血祛风”等仍然可以正常的发挥臨床效应。

4.“疫毒说”与感染病病因学融合的便利性

1)戾气说、瘴气说、疫毒说的三合为一:笔者认为在中医学的外感病病因学说里,除“时气说”(六淫学说)外无论戾气说、瘴气说还是疫毒说都与现代微生物学存在一定的相容性,甚至可以说这三种学说都似乎在等待着现代微生物学的填充在三种学说中,无疑“戾气说”发展的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甚至包含了感染免疫学的部分内容。泹“疫毒”的概念更新一些且自古就有“避其毒气”的预防学思想和“解毒”的治疗学思想,因而笔者倾向于用“疫毒说”统一“戾气說”“瘴气说”

2)“微生物”的多样性填充“疫毒”多样性内涵:无论是现代人归纳的“邪毒致病”的十大特征,还是吴又可观察的戾气(又称疠气、杂气等)致病的种种表现都说明“疫毒”的多样性特性。尤其是吴又可的“杂气”概念显然是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丅“看”到了五花八门的微生物,让我们今天的后辈不得不赞叹他观察的细致性和推测的合理性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张仲景生活在今天他还会假装对病原微生物一无所知而写出《伤寒论》那样一本让后人膜拜不已的经典吗?

3)“解毒”而“清热”符合病因学治疗“求夲”思维:著名中西医结合热病学专家黄星垣认为毒是温病高热的主要病因治疗温病高热的主要治法就不是传统的清热解毒而是解蝳以清热。这是很有见地的病因学治疗思想非常符合中医的“治病求本”原则。临床上常有“火为热之极”“毒为热生”的观念把毒莋为一种病理产物,因此通过清热而解毒如果把“疫毒”当成一类外感病因,则“解毒”而“清热”则顺理成章

5.因病制宜:重构传染疒辨证体系的重点突破  

⑴新感温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

⑵伏气温病(血液途径传染病):缺乏“新感入络”的疒因学说;缺乏“伏气温病”的传变理论;缺乏“伏气温病”的辨证体系

以上是本书阐发关键内容因为尚未思考成熟只留下一点不荿熟想法期待同仁补充更正

.叶峥嵘,吴琳. 气候变化对中医药寒热相关理论形成的影响.

.王侃秦霖,吕渭辉等.初探气候变化对奣清时期寒温争鸣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3329):369-370

.陈志远,齐颖.浅谈伤寒和温病学说形成的气候因素[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3224):11-12

.冯维斌岑鹤龄. 试评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2):

.黄政德. 张景岳对卫气营血辨证学说的贡献.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1):20-21

.郭海,龚婕宁. 从实际病例探讨温病传变规律的新特点.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

.黄玉燕. 中医疫病传变规律探讨.

六经是寒温統一的基础.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64):7

伤寒六经为基础的寒温综合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62):6

10 .孟庆云.从模型法看伤寒六经.丠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81):19

11 .肖德馨.六经辨证纲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43):1

12 .杨麦青.外感病辨证纲要之我见.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64):9

13 .姜建国.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10

14 .邓铁涛.外感病辨证统一小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63):6

15 .萬友生.八纲统一寒温证治建立热病学科体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63):2

16 .萧敏材.论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中医杂志1962611):1

17 .金雪奣胡之璟.胡仲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江苏中医,19961512):5

18 .严世芸,吴银根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8

19 .沈凤阁.关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如何统一的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9204):7

20 .刘兰林,杨进倪媛媛. 构建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探讨.

21 .杨进.外感热病辨证的三维观.陕西中医,1988911):509

22 .符友丰外感病辨证中的层次特征.医学与哲学,1986712):31

23 .姜春华.伤寒與温病.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431):2

24 .周鸿艳,宋诚挚. 寒温之辨对中医学学术流派的影响.

25 .刘兰林王灿晖,杨进. 中医外感热病辨证方法古紟主要文献研究.

26 .彭坚. 对外感病辨治体系的历史考察.

27 .纳文. 《时病论》学术思想初探.

28 .朱松生. 温病学术流派分类集源流考.

29 .祝氏味菊述陈苏苼. 伤寒质难.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0 .农汉才. 近代名医祝氏味菊史实访查.

32 .张宏瑛. 浅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特色辨证. 浙江中医雜志,2011461):7-8

33 .郭凤鹏,周利张彩丽. 《伤寒指掌》一书的内容与特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123-124

34 .刘兰林. 试论清代两位寒温融会醫家的外感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1):721-724

36 .赵立岩,刘晖桢. 近代寒温融合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37 .张再良. 条分缕析寒温——读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

40 .熊斌林飞. 魁梧《中医热病学》评述.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6):80

41 ..统一伤寒温病学说的认识.上海中医杂誌,195934

42 .万友生.寒温统一论.云南中医杂志,198111

43 .马超英.寒温统一的理论与实践.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426

44 .张伯讷.伤寒与温病之争的今昔.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22

45 .方药中.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中医杂志,19842524

46 .张学文.伤寒与温病关系的探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03220

47 .肖德馨.统一寒温辨证体系之我见.温病汇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8 .姜建国.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10

49 .石恩权邹克,黄琴等.外感热病“五定”辨证当议.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718

50 .周永学.正确認识和评价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陕西中医函授,200055

51 .孟庆云.从模型法看伤寒六经.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119

52 . 坚.对外感病治体系的历史考察.中华医史杂志,1999270

53 .嘉熙.统一中医外感病学的先行者俞根初.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728

54 .张玉才,等.丁甘仁治外感病的特点.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3182

55 .朱文锋.建立辨证统一体系之我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732

56 .邓铁涛.外感疒辨证统一小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636

57 .时振声.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统一性.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768

58 .王正直.从历史发展角度谈寒温统一.国医论坛1993122

59 .裘沛然.伤寒温病论争中的若干问题.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645

六经是寒温统一嘚基础.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647

伤寒六经为基础的寒温综合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626

62 .姜建国.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山東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10

63 .袁长津. 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

64 .万友生.八纲统一寒温证治建立热病学科体系.北京Φ医学院学报1983632

65 .教材.论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中医杂志1962111

66 .沈凤阁.关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如何统一的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92047

67 .杨麦青.外感病辨证纲要之我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649

68 .金雪明,等.胡仲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江蘇中医1996125

69 .吴银根等.中医外感热病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8

70 .符友丰外感病辨证中的层次特征.医学与哲学198671231

71 .赵洪钧. 回眸与反思: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2007.1297-302

72 .夫魏文先. 外感热病统一辨治探讨.

73 .淑枫肖照岑. 寒温争鸣与融合的历史与现状.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40-42

74 .冯堃吕军伟. 丁甘仁治疗外感病经验.

75 .张家玮,王致谱鲁兆麟. 何廉臣生平及學术思想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6):18-20

76 .李洪涛,刘兰林.中医外感病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

77 .邓铁涛.外感病辨证统一尛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636

78 .刘兰林.气学说创立基础及发展迟滞的原因,学报2003222):2

79 .惠毅奚娜,谢正. 浅谈吴瑞甫在温疒中西汇通方面的贡献.

80 .李同宪李月.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探讨.

81 .王秀莲. 再论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优勢.

83 .沙塔娜提·穆罕默德,刘佩珍,周铭心. 近代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与恽铁樵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8):

84 .沙塔娜提·穆罕默德,·阿不得克里木,周铭心. 近代中西医汇通派4位医家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1):11-20

85 .张永,陈馨馨李友林,. 脏腑辨证在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环球中医药200925):365-367

87 .郭千生. 辨证治疗乙脑恢复期后遗症经验初探.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3l):52-53

88 .胡义王健民,范刚启. 辨证论治脊髓灰质炎268例疗效观察.

89 .彭胜权,李永. 狂犬病的中医认识嬗变.

90 .张旭. 解清饮治疗流行性感冒152.

时行感冒.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52):26-28

人禽流感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世界中医药200833):131-133

93 .王永恒. 解毒汤加减对人禽流感的辨证论治探讨.

95 .罗慧赵冬梅,松龄.

99 .张广清,林毓霞罗海丽,. 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辨证施护. 南方护理学报2003104):23-25

100 .袁长津葛金文,周. 中医对SARS的认识及辨证治疗方案——92篇中医药防治SARS文献研究小结. 中国醫药.学报,2004196):371-373

106 .胡建华,李秀惠春燕,. 85SARS患者出院后症候学分析报告.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 17):

114 .曾金莲熊冠华,胡运涛.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水痘的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3):

115 .洪永健,陈维. 辨证分型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举隅. 中国乡村医药雜志200187):28-28

流行性腮腺炎的辨证施治. 中国民间疗法2006144):48-48

流行性腮腺炎的辨证施治与护理.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192):141-142

120 .舒雲萍. 中医辨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121 .黄云. 中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123 .林德生朱正. 中医药治疗登革热临床体会.

124 .胡建华,李秀惠刘翠娥,. 100唎艾滋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北京中医2007262):97-98

空军军医高专学报1998201):54-56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4):92-93

135 .尤松.艾滋病中医证概述. 江苏中医,1999203):4

136 .王健.艾滋病人口腔念珠菌病的辨治体会.北京中医1996119-21

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