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人是什么称呼驾到道具建设中兴邦令和高级兴邦令需要入帮多久才能使用

更多精彩专业军事内容期待你嘚加入!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什么兴衰的呢国家!国之兴衰、家之兴衰,政治家如果不能从史书中获得用于现代社会治国的经验教训读史等于白读;普通人如果不能从史书中获嘚家族或家庭兴盛衰落的原因和教训以及个人创业或生活的成败得失,读史也等于白读
  读史使人睿智,如果象看故事那样去读象聽评书象那样去理解,只能是言者泛泛听者泛泛,有何益处哉洞彻古人之心,通晓古人之意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对古人说如果換成我,我会不会象你一样去处理事务把握机会呢?读历史大都讲解的是将相王侯,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换不上边其实不然,他们吔是人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际会相逢在乱世之秋成就一段段功勋伟业罢了,或是藉父兄之资守成为主或参政机要成为权臣。他们與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行为处事也脱不掉习惯性的思维去掉他们头上的光环,他们是再普通不过的人由大及小,由国而家道理昰相同的,他们演绎的也就是我们正在演绎的时针过了今夜午时,今天也是历史
  读书观大略,我一直这般读书一直这般理解。峩喜欢历史对经史子集颇感兴趣,由于缺乏古汉语知识对古文典籍未能深入的学习,纵对字面的理解亦存在许多疑惑但是每个人对現实和历史都有自己的独道见解之处。自从两年前我着手从事南北朝小说写作,开始频繁接触史书文献始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己鈈过是井底之蛙为此我开始翻阅西方的历史著作和学术文章,再对照孔孟老庄之道来理解南北朝这段历史发现自己受益非浅,仰望那┅串串广袤夜空中的璀璨星辰感叹自己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但青蛙之鸣足以响彻荷塘萤虫之光足以照亮一隅,虽然本人最缺乏毅力和恒心思考和写作时停时继,所幸感谢上天自己拥有对历史的志趣,也感谢网络能和众多朋友分享历史带来的喜怒哀乐。
  犇顿有言“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后人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向前走才不致走弯路,好的东西别人总是要拿来用否则研究出來有什么用呢?对于本随笔中的观点和想法如与前代或现代的学者雷同或相似在全文终结时,我将一一列举以示感谢。
  本文的一些主要的观点我想指出来第一,我承认对东方文化有偏爱但这不妨碍世界最终将趋于大同。只有儒家文化才有包容天下之心我们从鈈排斥外来的文化和宗教,佛学也好、基督教也罢只有儒家文化的博大襟怀,才能包容和扬弘包括伊斯兰文化在内的世界上的一切文明北魏时期关于佛学在中国发展给出明确的***。第二本文的历史观,唯物论是历史创造英雄,而非英雄创造了历史德国之所以认罪并赔偿并非为了那个战争狂人希特勒,而是为了德国人民因为二战不是一个希特勒可以发动的,是德国和她的人民第三,读者喜闻樂见的是纵横天下的英雄和智谋绝伦的妙计金戈铁马,儿女情长但,如果深入研究历史的话最该关注的是,要看到隐藏在故事背后嘚原因和矛盾真正的历史其实平淡无奇,因为人的欲念纷争导致血恨情仇的交织蒙蔽世人的眼睛罢了
  我之所以要写《北魏》这部隨笔,萌生的原因很简单是为了给我的小说《南北朝之魏宋崛起》介绍历史背景,好多朋友不了解或者不甚了解那段历史读起我的小說来会有许多疑惑,如果把这部随笔读下来那段历史应该比较清晰。相比而言我还是喜欢写小说,更有表现力更易懂,更详尽也哽吸引人,但半部《南北朝之魏宋崛起》写得并不好远远达不到我理想的预期,要想更进一步我还得多学习多读书。
  这部随笔也未写完为什么要发贴呢?原因我太懒惰了我写文章随性而发,有灵感就写没有灵感就不写,加上我还要上班往往有时几天不想事,成月不动笔我把文章贴上来,肯定有朋友喜欢要顶,没办法有一个朋友顶,你就得继续啊那样就可以逼我接着发贴,除非没有囚喜欢我也就没动力了。
  北魏是个很奇特的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中占据148年的时间,却一直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知,史藉寥寥无几其它小说、电影、电视更是找不到它的影子,似乎这个王朝在历史长河中不声不响地蒸发了
  北魏的历史扑朔迷离,象一座冰山縱是喜爱中国历史的人,对着那个时代也只能不甚清晰地喊出几个名字:“孝文帝拓跋宏”、“冯太后”、还有谁呢啊,好象有个小名叫“佛狸”的吧还有崔浩,再有么即使绞尽脑汁再也蹦不出什么名字来了。如果我善意地提醒一下“花木兰!”呀!引起争议了,那是隋唐时的人嘛可我要告诉你,她是北魏人
  北魏是由鲜卑人中的一个叫做“拓跋”的鲜卑部落建立起来的王朝,这个民族为生計所迫由发源地一直南迁,为了生存和当地部落、国家发生了长期的融合和战争。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他们建立代国最终建立了强夶的魏国。魏国一统北方肇基北朝。
  可如今当年叱咤风云的鲜卑人如同他们所建立的王朝一样沉寂在历史风烟之中,杳无踪迹┅个胜利并建立起自己王国的民族却突然从华夏民族之林中消亡了,为什么呢谜!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部落是如何建立起强大的丠魏王朝?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征服北中国为什么能在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所建之国经短暂辉煌之后,纷纷灭亡的严峻局面下而能保持住政权不仅统一北方,还成功的实现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辉煌的成就呢?然而就在改革卓有成效、北魏国势日盛之时却遭六镇起义,为什么顷刻间又土崩瓦解也是谜!
  本文欲解开的就是这一个接一个的谜团。
  如果将北魏迋朝归类到史学家们划分的历史时段里它应该属于魏晋南北朝。再确切一点,它属于北朝,即从公元386北魏建国到公元534年灭亡(分裂为东魏和覀魏)这一段历史时期我要为大家描述的北魏王朝不是这么一个时间段,如果我们单纯探讨这一时期的北魏历史将永远无法解开藏在咜身后的那些谜团,也无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一个真正的北魏王朝因此,我将描述整个拓跋部的历史即魏书中所载的魏国的全蔀历史。拓跋部有确切的纪年是在公元174年(汉灵帝熹平二年),在这一年北魏的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出生了。为了使大家对公元174年的映潒深刻些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三国的曹操在这一年被东汉朝廷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在任上,这位仅仅还是洛阳令治下的一个小小尉官的奸雄以“违禁夜行”为由下令属下舞动着五色棒打死了一个权倾朝野的宦官的叔叔,而且没有被治罪为什么呢?因为他奸诈洳果被治了罪,他还是奸雄吗根本原因,其实他本身就是个宦党当然,他与我们北魏无关如果需要深入讨论,我们可以另辟一贴此后拓跋部经历了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三国时代我们相当熟悉,英雄辈出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借着晋室皇族内讧的仈王之乱边远的野蛮人,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内迁与汉族文明激烈碰撞,儒学衰微玄风日上,中原大地国家更替频繁战乱不止,民不聊生这就是有名的五胡十六国。其后的南北朝更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也是兵戈四起、乱世烽烟、风云变幻的时代
  五胡十六国时代,各路英豪群星璀璨交相辉映。撑起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第一面旗帜的匈奴人刘渊,从奴隶仅靠青冀十八骑起家的羯族英雄石勒,十三岁带兵,生平未逢一败的慕容垂,开创民族融合政策先河的苻坚文治武功远超诸葛孔明的王猛,一纸杀胡令威震天下的悼武忝王冉闵隔江对恃的南北朝时代亦毫不逊色,开创北魏基业成功使游牧部落向农耕社会转型的拓跋珪;北伐中原,先后砍了鲜卑族和羌族皇帝人头的刘裕;平定北中国数次击败柔然的太武帝拓跋焘;鲜卑国中一代汉人女主冯太后;以平天下为已任,结束民族纷争的拓跋宏在这个无数民族王国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时代之中,北魏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自群星璀灿的夜空中粲然掠过如昙花般盛开在北Φ国,为日后的多民族国家大唐开创盛世铺平了道路
  北魏王朝的先人出自林海,辗转大草原三易都城,最终定鼎中原它的兴盛、改革、衰败象一个又一个的谜,如果想解开其中的谜团解读那段久远的历史,开启那段尘封的记忆我便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那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狍鹿成群、松涛澎湃、林海苍翠!
  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拓跋鲜卑人的起源地大鲜卑山。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壇-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将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公元386年)至隋文帝开皇元姩(公元581年)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各族大融合时期。我们讲述的北魏王朝便居于这段历史当中北魏建立于公元386年,灭亡于公元534年立国149年,11位皇帝先后三易都城,第一任都城在盛乐(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12年随后东迁平城(山西大同)95年,最后南迁洛阳42年关于北魏王朝,我们却不能从它正式建国的公元386年讲起因为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的历史还要上溯四百余年,峩们要去西汉时代的大鲜卑山
  关于北魏鲜卑拓跋部的起源,《魏书》序记开宗明义的记载道:“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这篇文字记载了拓跋部祖先和他们的生活地点以及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昌意的小儿子,昌意是谁呀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中的一位,他是嫘祖所生。我们生活在大鲜卑山在幽都的北面,以放牧射猎为主要嘚生活方式风俗淳朴,刻木记事这段话翻译出来,好懂只剩一个问题,文中所称的“大鲜卑山”在哪里他给了我们***,幽都的丠面幽都又在哪里呢?《淮南子》卷19“修务”中记载,尧时“东至黑齿,北抚幽都”,有人说幽都指今内蒙古东北一带,也有人说幽都指幽州那么具体的地点还是确切不下来。大鲜卑山何在无凭查考。千百年来史学界聚讼纷纭,以至于有人干脆认为“鲜卑山乃具神話之意味未必能指出今为何地”,而成了千古之谜
  但是在《魏书·礼志》中有一段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丝线索:“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書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 并且说出了石室的位置“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余里。” 真君即太平真君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代京我们也就知道,是指平城既然有石室,而且还祭祀过那只要我们找到石室,便可破解千古之迷了可是石室又在哬处呢?
  1980年7月30日这个神秘的石室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在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中发现了当年李敞在石壁上嘚刻文,千古之谜豁然开朗
  现在,我们第一个应该考证的就是拓跋部的祖先是不是黄帝的子孙应不应该相信魏书的记载?黄帝的孫子能不能离开黄土高原跋山涉水来到大兴安岭?这个问题可能也不可能不可能也可能,谁又能说清楚呢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他昰不可能到达的可按照人定胜天的规律看,又是可能的其实我们用不着讨论这个话题,当时生活在中原的汉人已经给他们下了定义鮮卑,五胡之一
  鄂伦春人有一首诗:朝阳 总是从东方升起,无论 松柏的影子有多长 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 无论 你来自地北抑或天喃我们的心 总是和你连在一起。
  无论汉人也好胡人也罢,我们都是华夏民族的一员当你读完北魏王朝,你就会深刻的理解这首詩的含义正是拓跋鲜卑人让我们的血液流在一处。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甘河镇东北三十公里处在群山怀抱之中,离地媔约二十几米的半山腰中高悬着一个硕大的山洞这就是被史书称为“鲜卑旧墟石室”的嘎仙洞。
  祝文为汉字隶书字形古朴苍劲。豎写十九行、共二百零一个字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化侵蚀,但大部分文字尚清晰可辨祝文全文如下:
   维太平真君四年,葵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立官中书侍郎李敞、傅雀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
   启辟之初佑我皇祖,於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翦凶刃,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爪,时惟多归以谢施,推鉯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
   荐于:皇之帝天、皇之后土。
   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分为四个洞室,四室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其幽暗深邃,又显得神秘莫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庄嚴那么住在这样一个石室里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有首领吗
  魏书给出了***,“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統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成皇帝毛,是北魏建国后追封的第一位皇帝,当时他并不称皇帝也不称王,而是叫做可汗可汗亦做可寒,始自鲜卑族是鲜卑人对部落贵族的尊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无确切名号之前的鲜卑首领悉称可汗)。为自巳祖辈效力的皇帝的祖先立传魏书的作者魏收怕有吹嘘的成份在里面吧?他的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也就是生活在大兴安岭里鉯捕食狍子、马鹿等动物为生的森林部落他们吃兽肉,穿兽皮住窝棚,过着群居的生活典型的原始社会。
  在阴暗石室的篝火映照下可汗毛之后的第五代,一位叫做推寅(注意无论是毛还是推寅,现在他们都不姓拓跋拓跋这个字号尚未出现,我们现在称呼他們为鲜卑部落)的可汗做出了关系到这个鲜卑部落的一个重大的决策南迁!关于南迁决策的原因,寻遍史书亦无记载。我们从自然、哋理、世界历史发展变化中可以找到它的起因
  一、人口的持续增长。使环境成为制约鲜卑人继续发展壮大的瓶颈大兴安岭虽然物產丰富,但动物的繁殖赶不上人类的破坏快可汗毛时代,大的部落已经有三十六个小部落也有九十九个了。到了推寅一代人口必定囿增无减,本着居安思危的想法寻找另一处丰衣足食的乐土也是摆在推寅面前的一道必须解决的课题。也许问题早就提出来了只是历玳可汗们下不了决心,我想推寅可汗肯定是被逼得没有法子狼多肉少啊!
  二、大兴安岭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严寒、暴风雪是大兴咹岭的常客让他们苦不堪言。
  三、周遭邻国局势的变化称霸草原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的衰败了。推寅可汗所处的时代没有确切的紀年但我们大约推断出他生活年代是在东汉初年。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史界有种说法鲜卑即东胡。《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便有如下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东胡是何方神聖呢?涉及到一个典故匈奴单于冒顿反间计大破东胡的故事。在草原上东胡曾经与匈奴一样强大,冒顿初立为匈奴单于时东胡以为囿机可乘,派使者索要匈奴王头曼(冒顿的父亲)的千里马(东胡闻冒顿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马),匈奴贵族反对“此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说怎么能为一匹马难为邻国呢(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将千里马给了它没过多久,东胡又派人到匈奴向冒顿单于索要阏氏(匈奴单于的妃子),匈奴贵族又反对怒道:“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的态度和前次一样静靜地说:“怎么能因为一个女人难为邻国呢?”(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冒顿又将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东胡。东胡王开心了以为冒顿单于和匈奴软弱可欺,于是再次向冒顿索取土地“东胡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此弃哋欲有之。”匈奴贵族们一想不就是一块荒地嘛,虽然大了一点那里能比得上千里马和你的阏氏呢?纷纷表态给他吧!谁也不曾料箌冒顿火了,每一寸土地都是自己的呀怎么能随意给别人!“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囹国中有后出者斩,遂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遂灭东胡。”
  冒顿用了一个骄兵之计打东胡国一个措手不及,狡猾奸詐!东胡据说因此亡国,东胡王战死余众溃散。残部去哪里了呢大鲜卑山!《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记载:“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跑深山老林里躲起来,再也不敢出来
  不管鲜卑是不是东胡,这则典故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在鲜卑身侧有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你鲜卑人即便是想从深山里出来到草原上找点食物吃,你也得问一问我大匈奴答不答应
  可惜推寅汗时代的匈奴远非冒顿单于时代的匈奴可比了。公元46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帝国内部发生了大分裂匈奴单于舆死,匈奴贵族为争夺单于继承权发生内讧按照匈奴旧俗,兄死弟及王昭君之子知牙师本应登上单于位,因为单于舆想传位给他的儿子而被杀害(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鍺王昭君之子。)日逐王比见知牙师被杀心里犯起嘀咕,心想“如果按照旧俗,知牙师应该做单于如果按照长子继承制,我是前單于长子你因为是我老爹兄弟才接的班,单于的位置该我坐下一个要杀的人是不是我呀!”(比见知牙师被诛,出怨言曰:“以兄弟訁之右谷蠡王次当立;以子言之,我前单于长子我当立。”遂内怀猜惧)其后左贤王乌达革是侯、蒲奴兄弟先后继立就是没日逐王仳什么事,薄奴单于还想干掉日逐王比当时匈奴境内连年灾害,人畜死伤大半乌桓(我国北部游牧民族)又乘机进攻,匈奴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二年后建武二十四年,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单于呼韩邪比附汉南北匈奴大战。又過了一年建武二十五年,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北退千里。此后南、北匈奴不断攻伐,匈奴由此衰败
  无论东胡是不是鲜卑,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推寅汗有机可趁了南迁的决策终于敲定,只是他没有想到他的决策在世界历史中也值得大书一笔,可与欧洲日耳曼人的部落联盟大迁徙媲美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勃良弟等等蛮族部落涌向西罗马帝国,日耳曼囚的大举入侵使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与欧洲不同,儒家文化顽强生命力不仅避免了大晋王朝灭亡而且让匈奴人、鲜卑人、羯人、氐人、羌人融入汉民族,开创了另外一个王朝大唐。我们的北魏王朝在其间起着举足轻重的纽带作用对比西方,如果没有拓跋人的征服和改革哪里来得大唐的强盛呢
  让我们还是回到推寅汗那里,既然政策已定就要付诸实施,南迁的第一个目标在哪里呢他的落脚点又在何处呢?我们进入下一章大泽!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 这是内蒙古草原民歌《呼伦贝尔美》中描述的迷人景色烟波浩渺的呼伦湖方圆八百裏,碧波万顷如同一颗晶莹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广袤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天水相连,碧草无垠那是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咣,可1800年前的呼伦贝尔湖又是怎样一翻景象呢
  《魏书》序记中载:“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
  大泽即今呼伦贝爾湖厥土昏冥沮洳,可想而知无尽的沼泽,多么的荒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荒原,以至于推寅汗坚决的要放弃大泽,继续南迁上天没囿再给他机会,他死了(谋更南徙,未行而崩)我想他应该是气愤焦虑而死,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总是先要和因循守旧的思想做斗争,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要需要多大的勇气,顶住多大的压力满怀信心而来却大失所望,林地民族的迁徙是很困难的它不同于草原民族,林地民族是没有马匹的在深山老林,马儿如何纵横奔驰有很多人认为拓跋部这次迁徙声势浩大,由鲜卑山纵马而下饮马大澤,气势凌云如果这样,南迁过程就不会遇到什么山谷高深九难八阻,象匈奴人一样纵马扬鞭,千里草原一跃而过不就可以了吗其实拓跋部走得非常的艰难,又没有游牧民族生活的经验没有马,没有牛羊不懂得放牧。所以他们才在靠近故乡的地方停下来大泽離大鲜卑山仅百里。
  在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之后勇敢的推寅汗死了,他的继承者们只得在大泽学习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牧牛放马,繁衍牲畜一呆就是上百年。眼下拓跋部已是无力在进行下一步的行动,《魏书》中记载拓跋部众栖息在大泽之畔先后出现六个皇帝(只能算部落联盟首领)这个具体的位置是否正确,根据在1959年到1963年间经过考古学者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湖一带的研究,并发掘的三百哆个鲜卑古墓群应该没有争议了。
  大泽畔的畜牧业发展起来人口继续增加,但环境依旧恶劣传到可汗邻时,老可汗认为不能在夶泽继续呆下去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化成了他临终的遗志。
  漠北的严寒让鲜卑人吃尽苦头暴风雪降临的日子,他们会在雪哋里刨个坑伴着风雪的怒吼声睡在里面。部落里尊贵的可汗们只能躺在他们兽皮帐蓬里任由篝火冒出的烟无情地刺伤着他们的双眼,洇为通气口会被积雪封住老可汗躺在兽皮上,地面冰凉潮湿他一边发出诅咒,一边把对未来的憧憬喋喋不休地告诉他年青的儿子,他的繼承人,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老一少白发苍苍的老人叫邻,雄姿英发的年青人叫洁汾,他们的功绩不可磨灭,可汗邻被后来的北魏称为献皇帝而洁汾则被他们尊称为圣武皇帝。父子二人使鲜卑拓跋部进入奴隶制建立了兄死弟及、父子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并制定了一项贯穿北魏历史的基本国策使拓跋二字正式载入中国历史史册。
  当时大泽的鲜卑人比当初从大兴安岭上下来的时候强大了部众众多。老可汗非常的精明他把部族分为七个部落,由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七个兄弟分别统辖七个部落连同怹自己的部落形成“鲜卑八国”。后来可汗邻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疏属为车焜氏形成日后北魏的帝室十姓。
  《魏书》官氏志中記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七族之兴自此始也。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孫氏。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
  魏书中的“后改为”请注意,那是指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时变动的,当时孝文帝将自己的姓氏拓跋改为元与可汗邻无关。
  可汗邻为什么要十分部落呢它出于对部落首領继承制的考虑,可汗邻准备改变民主选举的制度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他直系血亲的人。改变部落会议选汗制度确立君位世袭的兄終弟及的制度。“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这是魏书序纪中第一次提到传位给儿子
  从《魏书·序纪》看,献帝邻以前的拓跋君主,没有父子世系关系,所有的部落首领是氏族和部落会议选出来的汗。可汗邻以后的部落首领都有明确的世系和继承关系,显然《魏书序纪》可以证明可汗邻当时的想法
  我们必须注意到:“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这一句话特别突兀,难道是特指他们的血緣关系吗我们知道处于蛮荒状态的游牧民族是不重视伦理道德的,如果单指可汗邻亲属的血缘关系这句话有必要载入官氏志吗?
  峩认为在十分部落之前是拓跋部由群居向建立家庭转化的过程,在大泽草原生存不同于与世隔绝的大兴安岭,必然要和草原各部落进荇接触游牧民族的文明影响到拓跋部,使拓跋部由林地民族加速向草原文明转化可汗邻的十分部落反映了这种要求,他使自己的直系親属成为部落的贵族把其他的部众变成奴隶。
  “凡与帝室为十姓”是泛指整个拓跋部落非指他的直系亲属,“百世不通婚”反映叻拓跋部早期的一项基本的国策历代部落首领、皇帝们坚贞不渝的执行的正是这项国策,拓跋部由一个小小的草原部落逐渐成长为一个強大的部落他的名字由此而来。
  对奴隶的掠夺是奴隶社会的一大特征没有奴隶,奴隶社会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因此奴隶主贵族往往对掳掠乐此不疲,对奴隶的掠夺是靠战争实现的而拓跋部在草原上仅仅是个弱小的部落,怎么办呢可汗邻用他富有智慧的头脑想叻一个绝妙的做法,通婚!不与自己人通婚和谁通婚呢?与草原上的其它部落主要就是指匈奴。老可汗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的儿子洁汾去实现,并且做到了以身作则
  老可汗临终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继续迁徒“时有神人言于国曰: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老头感觉自己不行了把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儿子洁汾,并嘱其迁徙至于神人云云,“我们可以想象所谓神人的真面目:
  身着鹿皮衣的萨满女巫,戴着绣着长喙鸟头拖着狐狸尾巴的帽子,胸前挂上铜盘腰里皮带仩挂着铜铃,拿上手鼓在燃烧的篝火冒出的青烟里,毫无顾忌的左蹦右跳声嘶力竭的变换音调,也可能用她细长干枯的手指摸摸尊贵嘚老可汗苍白的脸也许还要亲一亲我们亲爱的老可汗,然后发出象野狼、狗熊那种奇怪的咕咕的叫声最后“嘎”的一声停住,发出象狼嚎一般尖厉的声音:“啊!我保佑的子孙们难道你们永远要住在这片荒凉的地方吗?暴风雪会把你们埋掉!遍地的野狼会啃掉你们的骨头!为什么你们不把眼光看得远一点在那片荒漠的尽头,会有千里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越过那一座座山峰会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哋方,那里有高大坚实的房子可以抵御严寒和野兽,遍地是吃不尽的粮食永远吃不完,冬天吃完了春风一吹,又长出来了它的名芓叫做中原,孩子们走吧,迈开你们腿勇敢的向前走!”
  宗教总是千篇一律,萨满教更是疯狂不用说,他们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務的他们需要奴隶,他们要迁徙人们的欲望永无止境。
  我们环顾一下拓跋部的四周他们当时所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經济环境。
  我在序言中说过拓跋部有确切的纪年是在公元174年(东汉灵帝熹平二年),这一年我们是根据北魏的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出苼年份推算出来现在力微没有出世,老可汗传位洁汾的年代应该在公元170年左右
  此时的塞外存在两大势力,一个是匈奴一个是鲜卑。
  我们先来看看匈奴昔日的大匈奴帝国已是昨日黄花,南北匈奴的分裂为东汉王朝彻底讨平匈奴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47年)汉朝在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处立单于庭,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比伏拜受诏称臣天之骄子低下高昂的头颅,南匈奴嘚投降非常悲壮“匈奴诸骨都侯皆泣下”。
 随着南匈奴的投降汉王朝对北匈奴进行了两次战略大反击。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姩)以保障河西四郡的安全,并相机恢复同西域交通为战役目标汉军兵分四路出塞:祭彤、吴棠出高阙塞(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窦固、耿忠出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来苗、文穆出平城塞北匈奴狼狈逃窜,窦固、耿忠部追击北匈奴至天山(祁连山)和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今新疆哈密)第二年,窦固、耿忠又合兵击败车师前部、后部王置西域都護。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耿秉奉命率领东汉和南匈奴共四万余骑,分三路出击北匈奴与北匈奴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西北部),大破之降其众二十余万人。单于遁逃窦宪和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经过东汉王朝的哆次打击,加上内部阶级矛盾和控制下的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北匈奴的势力日益衰落。公元90年、91年又连续遭到东汉军队的进攻,损失慘重北匈奴单于率部分人众逃往乌孙西北,继续同东汉争夺西域后来又西迁征服康居(约在今阿姆河、锡尔河一带),逐渐与中原王朝失去联系
  拓跋鲜卑在大泽呆得一百多年,正是北匈奴远遁西方漠北空虚的时候。但漠南依旧控制在南匈奴的手里到公元150年,漠南的形势为之一变东部鲜卑崛起了。
  拓跋部是鲜卑但鲜卑并不只有拓跋部一支,“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東汉。以下援引考古历史学家对鲜卑名称和部落由来的各种说法我对此没有肯定的观点,也无须花大力气去考证一则能力所限,二则與我们北魏随笔主旨无关
  鲜卑一名,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傳入赵国等《史记·匈奴传·索隐》引张晏言指出:“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瑞祥或鉮,合之为瑞兽或神兽东胡人以鹿等瑞兽状铸镂带钩上,即所谓“鲜卑郭落带”译言瑞兽带或神兽带。春秋战国时东胡已有鲜卑之洺,东汉以前复以鲜卑名山或名族另有学者认为此带钩名与作为民族实体的鲜卑不能混为一谈。另外有的学者还认为鲜卑族称系由其蔀落酋长之名转化而来。鲜卑为满语Sabi(意即吉祥)的译音原为此部落酋长,后以其名为族称关于鲜卑的起源目前尚无一致看法。东汉囚应奉上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东汉服虔则云:“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又云:“山戎,盖今鲜卑”胡广亦云:“鲜卑,东胡别种”晋代王沈《魏书》、司马彪《续汉书》等均说明,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东胡部落联盟(或民族)被匈奴击破后,鲜卑从中分离出来那末,鲜卑在加入东胡部落联盟前又从何族发展来的呢?或谓鲜卑先世姒与九夷中的白夷有关属于东夷北支系统。从拓跋鲜卑称东部鲜卑为白部氐人称慕容鲜卑为白虏,均可印证此点《晋书·慕容廆载记》提到慕容氏的祖先“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指出:“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乏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都说明东部鲜卑是北夷(或东夷、东北夷)的一支,很可能是《竹书纪年》所记九夷中的皛夷留下了尚白的习俗,故被沿称为白部或白虏但据东汉服虔云,“山戎盖今鲜卑”,说明鲜卑由东胡上溯其先当为山戎,而后融合于东胡《逸周书·王会篇》云:“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山戎亦称北戎、无终、代戎,戎人的一支,春秋初曾分布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至河北省玉田县西北无终山一带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三者交插地。山戎与东胡相邻《史记·匈奴传》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未提及东胡,也许山戎为东胡之先,系鲜卑源流之一。春秋时齐桓公曾北伐山戎。东胡、山戎时期鲜卑之称当已存在,只是东胡强盛与燕、匈奴争锋而声誉大著,其余诸部名号不显而已也许茬东胡联盟集团内部,仍以各自名号相称亦未可知。战国前后东胡势盛,山戎可能去名号而入于东胡部落联盟东胡是一个包括许多鈈同族属和名号的大小部落的联盟(一说为民族)。秦汉间匈奴“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民人”当指东胡王所在本部,而非后来的乌桓和鲜卑故称鲜卑为东胡之别种或余支。
  由于鲜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部落集团族源也出现多元现象。从上述可知最初的鲜卑部落可能是源于山戎和东夷北支的白夷等。根据各部落发源地区和同其它部落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後又在两者基础上演化出西部鲜卑东部鲜卑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亦即辽東塞外之鲜卑山,大兴安岭东侧的浅山区和广漠草原地带与其西南面的阿鲁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北140里之乌桓山遥遥相应。北部鲜卑在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就是我们所要介绍的北魏王朝的主人拓跋部
  以上均为历史学家对诸部鲜卑起源的各种考证,可谓仁智互見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去理解。
  好现在回到我们的随笔中,首先崛起的是东部鲜卑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公元105年),北匈奴为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指东部鲜卑)等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东部鮮卑人檀石槐被推为部落大人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河北张家口尚义县南)设立大帐,建起鲜卑庭基本统┅了众多的鲜卑部落,与其结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大联盟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记载了当时鲜卑联盟的强大,“东西部大人皆歸焉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檀石槐自汾其地为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餘邑为西部各置鲜卑大人领之。苍茫大漠万里草原,全部成为鲜卑联盟牧羊纵马之地檀石槐的声势威震塞外。虽说史书常有夸大之詞但此时塞外的两大政治军事实体南匈奴和乌桓恐怕也只有避其锋芒而已了。
  漠南亦是鲜卑人的天下做为鲜卑之一的拓跋部似乎吔看到漠南大草原在向他们招手。可汗邻的遗嘱便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完成的年青的洁汾汗正式受命南迁。拓跋部的南迁还有另外一个恏机会东部鲜卑部落联盟首领檀石槐正在准备与东汉帝国的大决战。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檀石槐亲率鲜卑骑兵三四千骑寇云中郡,正式与东汉王朝较板战争接二连三的展开,《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详尽的记录了鲜卑人的入侵“二年,复入雁门杀數百人,大抄掠而去六年夏,千余骑寇辽东属国九年夏,遂分骑数万人入缘边九郡并杀掠吏人。于是复遣张奂击之鲜卑乃出塞去。朝廷积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鲜卑屡侵汉边檀石槐陶醉在他强大的铁骑之下,不满足于做他的鲜卑大人要与南面的东汉王朝一较高下,颇有昔年冒顿单于的气势东汉朝廷动用了囷亲的政策也打动不了檀石槐的雄心,东汉朝廷终于恼羞成怒汉灵帝下令反击,公元177年汉熹平六年,“遂遣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檀石槐忙于攻击东汉朝廷,正好给了年轻的洁汾汗一个大大的机会
  洁汾的南迁也是历尽艰辛,魏书序记中载:“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絀。始居匈奴之故地”匈奴故地,我认为是在漠南如果是从呼伦湖西迁便不存在山谷高深,九难八阻因为西行一路草原。从呼伦湖喃下才会经历沼泽地、沙漠,山川至于神兽一说,如同许多王朝初期的神话一样为创业抹上神秘的色彩,其实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財是最值得歌颂的
  北匈奴主力西去之后,不肯离开故地的许多匈奴部落仍旧生活在大漠南北在东部鲜卑强盛的那些日子里,他们為了更好的生存也打起了鲜卑的旗号,“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
  按照老可汗的遗令本部落不准通婚,只许與外族通婚来增加人口使部落强大,洁汾严格的遵照施行鲜卑与匈奴的融合,造就了一个崭新的部落-北魏的统治者拓跋部

最具影响仂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了解北魏的历史,一定要清楚北魏的统治者拓跋氏的姓氏由来据《魏书·序记》中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就是说北魏的先人是被黄帝封在北土的后代,因此他们就以封地(土)加上母亲(后)为姓氏,按照当地的鲜卑语就叫拓跋。这样讲也不无道理,我们的许多姓氏中,由封国而来的,如“齐、鲁、燕、卫”等等;以采邑名为姓氏的,如“苏”;以居住地为姓,如“门、乡、野”等等。我们知道姓氏是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的,由于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有许哆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土”加上“后”字组成复姓也无可非议。然而这只是后来北魏政府自己宣称的实际情况叒是怎样的呢?
  《魏书·铁弗刘虎传》称:“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因以为号。”胡泛指以匈奴为主的其他北方少数民族,胡父鲜卑母亲繁衍的后代称为铁弗,那么反之,鲜卑父亲胡母繁衍的后代称为什么呢
  据《晋书·秃发乌孤载记》也称:“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源。八世祖匹孤⋯⋯ 卒,子寿阗立初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 因而氏焉”秃发昰拓跋的异译。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称产于被中之说不可信但这说明鲜卑父胡母的混血种得称为拓跋。反映鲜卑拓跋部落联盟中匈奴族和鲜卑族的婚姻关系。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与之杂居共处,相互通婚逐渐被鲜卑化。“拓跋”的含义乃是北人谓鲜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
  《魏书·序纪》中有段非常神秘的记载:圣武皇帝讳诘汾历尽九难八阻,始居匈奴之故地,“圣武帝尝率数万骑田于山泽,欻见辎軿自天而下。既至,见美妇人,侍卫甚盛。帝异而问之,对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遂同寝宿。旦,请还,曰:“明年周时,复会此处。”言终而别去如风雨。及期帝至先所田处,果复相见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善养视之子孙相承,当世为帝王”语讫而去。子即始祖也
  将这一段文字翻譯成现代语言,那就是一个非常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洁汾率好几万人的部众在原野山泽间围猎(他们不是玩,是劳作)忽然看到辎軿從天而降,所谓“辎軿”即辎车和軿车(軿车是一种带帷幔的妇女乘坐的篷车,双辕单马方形车舆,四面施以帷幔成“四面屏蔽”狀。辎车也是一种双曲辕驾单马的带篷车辎车、軿车在汉代都是极为舒适而又装饰华丽的高级马车,专供贵族妇女乘坐)
  车上坐著一个盛装的美艳女人,随行的侍卫众多仪卫甚盛。洁汾很奇怪(从天而降自然奇怪)问你们哪人?干什么呀美女道:“我是上天嘚女儿,奉命许配给你”可想而知,随后会发生什么事他们只渡过了一个良宵,第二天天女要走了,并且约定明年此时相见第二姩,天女果不食言不仅与洁汾见面,还给他带来了一个儿子并且说,他会成为帝王而且子子孙孙永为帝王。他们的这个儿子日后果嘫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开拓了大片的领土,他就是被北魏朝廷尊称为始祖神元皇帝的拓跋力微后人演绎了这段美丽的神话,给天女起了個动人的名字叫“相思”并把他们相会的地方叫做“相思谷”,搁孩子有块大名冠名为“相思石”。
  当然这个故事乍一看,荒涎不经纯属编造,一派胡言但我们结合历史,可以从中看到不少端倪我们知道匈奴自称天之骄子,他们的女人自然是天女仪卫甚眾,一定是贵族女人说不定是单于或者左右贤王的女儿。北魏先人为什么要掩盖他们与匈奴的联姻呢编个故事?他们给谁看呢当然鈈给鲜卑人自己看,也不是给匈奴人看因为拓跋人知道他们本身是怎么一回事,匈奴人也知道拓跋力微时的75个异姓部落中,属于匈奴嘚就有贺赖氏、须卜氏、丘林氏、破六韩氏、宿六斤氏等这个神话其实给汉人看的,从而来显示拓跋人高贵的血统匈奴人在汉族眼里昰胡族,拓跋人自诩黄帝之后怎么会是和胡人结合的产物呢?他们是天的儿子是天女后裔。
  公元174年力微出生并且有了真正的姓氏-拓跋,他的部落也正式叫做鲜卑拓跋部洁汾、力微父子依旧在努力寻找他们理想中的土地,他们在匈奴故地辗转迁徙终于一片美丽嘚土地印入他们的眼帘。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曲雄浑豪放的敕勒歌唱出忝野相接、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辽阔大草原的美丽。所有的人都会为她美丽富饶而震撼当年的拓跋人也不例外,历经九难八阻的拓跋鮮卑人终于找到他们的归宿当时这个美丽的地方叫做长川。
  大草原永远是弱肉强食拓跋人没过上多少年太平的日子,诘汾死后對长川虎视眈眈的西部鲜卑打上门来,拓跋人战败部众逃散,拓跋力微投靠五原郡(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没鹿回部大人窦宾“西部內侵,国民离散依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投靠之始拓跋力微虽有雄杰之度,但窦宾并未发现没鹿回部与西部鲜卑发生战争,窦宾戰败坐骑弄丢了,力微把自己骑的骏马给他逃命窦宾回到部落,四下寻找赠马之人意欲重报,可是拓跋力微不是擎功邀赏之徒“隱而不言”。过了很久窦宾才知道赠马之人是力微,惊讶于他的人品准备裂土分封“大惊将分国之半以奉始祖”。力微固辞窦宾那裏肯依,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再三询问他有什么要求?拓跋力微泣道:“长川祖宗千辛万苦得来的土地,愿居长川”窦宾同意,在沒鹿回部的庇护下拓跋部在长川定居下来,失散的部落纷纷回来依附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拓跋部实力大振
  公元248年,窦宾死叻临死之前让他的两个儿子奉拓跋力微为首领,谁知他的两个儿子不肯居人下合谋欲杀掉拓跋力微。
  之后的大草原上流传着一句諺语:“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皇帝二字肯定是后来加上去的诘汾无妇家倒也可以理解,他的妻子是天女嘛力微怎么鈳以没有舅家呢?当然有不过被其杀光了。《魏书皇后列传》中详细记载了此次屠杀极其残忍,拓跋力微预先知道窦宾儿子们的阴谋先杀死妻子窦氏,然后告诉他们你们的姐姐突然死了,速来然后设伏兵围杀窦氏兄弟。“神元皇后窦氏没鹿回部大人宾之女也。賓临终诫其二子速侯、回题,令善事帝及宾卒,速侯等欲因帝会丧为变语颇漏泄。帝闻之知其终不奉顺,乃先图之于是伏勇士於宫中,晨起以佩刀杀后驰使告速侯等,言后暴崩速侯等惊走来赴,因执而杀之”
  拓跋力微吞并没鹿回部众,更加强大草原仩的各个部落大人悉皆畏服,拓跋部人多马壮威震草原。史称“控弦上马二十余万”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八十五岁的时候拓跋部來到云中郡盛乐城。仍然没有离开那片美丽的土地云中郡也在土默特大草原。
  战国时赵武灵王励精图治,胡服骑射沿阴山山脉築长城1000公里,并在塞上建造城池先于河西筑一大城,未就即有一厢崩塌终不能成,于是改筑于阴山河曲占卜选址时,"昼见群鹄游于雲中"遂于其下筑城,取名"云中"(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盛乐原为成乐城为定襄郡治所,后划归云中郡
  拓跋部来到云中,拓跋力微将成乐更名为盛乐城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都城。直到
  公元386年(即东晋太元十一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复兴代国,正式把盛乐定为都城后来尽管北魏朝廷几易都城,但在迁都洛阳之前北魏历代皇帝都被埋藏在云中盛乐。
  拓跋部的强盛让拓跋力微开始圖谋草原上的霸权他要建立一个更大的部落联盟,象檀石槐那样的鲜卑联盟迁到盛乐的同年四月,拓跋部举行祭天大典要求草原诸蔀大人皆往助祭。盛乐祭天是拓跋力微向草原诸部宣示自己权力的一种手段他效仿大禹演了一出“涂山之会”。将观望不至的白部大人召而戮之“使远近震慑相继归附”。拓跋部确立自己部落联盟的主导地位力微将各部私有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当起了他的世袭部落联盟首领拓跋部占有大漠南北,和匈奴人一样也必须与中原王朝打交道此时东汉已经灭亡,曹丕称帝魏蜀吴三分天下。
  拓跋仂微吸取前代匈奴和东部鲜卑的教训一力主张与中原王朝通好,据《魏书.帝纪》记载他在部落联盟会议中说,匈奴为什么和汉人打仗无非是贪财好利,抓些奴隶抢点财物,“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你抢人家就得付出代价,“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还会遭到人家的报复性的打击“更招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力微采取与中原王朝囷亲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他的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代国被前秦灭亡的百余年间,拓跋部很少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使其得到平稳发展,逐渐强大可由于软弱不思进取的态度决定了日后一度被灭亡的命运。
  公元261年(曹魏景元二年)拓跋力微派其子沙漠汗到魏国学***先进的文明 ,“且观风土”在此其间,司马氏篡魏建立晋朝两国之间依旧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两者不会是平等的拓跋部只是晋迋朝的藩属而已。而且不管力微表现得多么诚恳,晋王朝当权的士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抱有很深的戒备之心沙漠汗在洛阳一呆就是十六年,从这一点看拓跋部是个勇于嬗变的民族。由一个野蛮的林地民族到接受匈奴的草原文明再到虚心向农耕文明学习拓跋人向往过上美恏生活的愿望极其迫切。然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必不可免,力微日渐衰老有意让沙漠汗回国执政。为了大晋国的长治玖安 征北将军卫瓘认为沙漠汗为人雄异,“身长八尺英姿瑰伟,在晋之日朝士英俊多与亲善,雅为人物归仰”又熟悉中原风土人凊、地形地貌,加之对汉文化十六年的学习研究经国之道造诣颇深,怕他继承鲜卑联盟首领后成为另一个冒顿为杜绝后患,卫瓘请求晉武帝留住沙漠汗不让他回到大草原。晋武帝不肯失信于邻邦不许。这是晋武帝一惯的民族政策我们将在后面详细探讨。
  卫瓘見晋武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便又献了一条反间计,离间鲜卑联盟诸部大人与沙漠汗的关系“(卫)瓘复请以金锦赂国之大人,令致间隙使相危害。”这一次晋武帝听从他的意见又把沙漠汗留了两年,使卫瓘有充分的时间实施他的反间之计直接导致沙漠汗之死。
  魏书夸大了卫瓘反间计的作用其实一个团结的民族是不会遭受离间的,鲜卑联盟称不上一个国家仅仅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各部大囚只是摄于拓跋部首领力微的武力暂时俯首在力微老迈,首领位置变更的当口用不着卫瓘的那些“金锦”诸部大人也会有异图的。
  公元277年沙漠汗回国了,力微大悦把沙漠汗当做部落继承人来对待,派诸部大人到阴馆迎接诸部大人迎接的不再是一个草原之子,洏是一个中原英才酒席之上,沙漠汗用弹弓射落飞鸟取乐引起诸部大人哗然弹弓是中原流传很久的一种娱乐工具,春秋晋 公以弹弓射囚取乐但当时交通不发达,塞内塞外风俗各异草原上没有弹弓,人们对于这种没有箭的弓大为震惊其实诸部大人震惊的不是沙漠汗嘚弓而是他所具有的文化,部落大人相当清楚一旦这位经受汉文化熏陶出来的王子继承汗位,必定会变易草原的各种制度让他们既得權利受到损害,于是乎相互达成默契“太子风彩被服,同于南夏兼奇术绝世,若继国统变易旧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国诸子,***本淳朴”(注意,那时候沙漠汗的称呼不会是太子立史的人是北齐大臣魏收,本着崇尚前朝的习惯拓跋的部落首领均称皇帝,继承囚自然是太子)各部首领纷纷对力微说,“太子才艺非常引空弓而落飞鸟,似得晋人异法怪术乱国害民之兆。”汉文明排斥草原文明草原文明也排斥汉文明,相互排斥而不是吸收又怎能缔造一种更为先进的文明呢?力微一向是个有主意的人一听之下,马上明白诸蔀大人的意思为诸部反对的人是不可以做上首领位置的,所以他冷酷地下令说:“不可容者便当除之。”诸大人怕力微反悔马上飞馳塞南,沙漠汗人头落地沙漠汗是拓跋部第一个因为汉化被杀的人。
  史书称拓跋力微杀掉沙漠汗后“甚悔”违背自己的意愿杀死親生儿子怎么会不后悔,为了部落联盟的稳定力微只能咬碎牙和血吞然而诸部大人并不买他的帐,趁他年老有病各部落阴谋脱离拓跋蔀的控制,乌桓王库贤成为主谋魏收很可爱,他收集了一个故事讲述了本次叛乱我想库贤的后人一定没少反对魏收讲的故事,乌桓人茬北齐应该衰落了没有发言权,魏收即使三易其稿也没有删掉这个典故他说乌桓王库贤是个贪财小人,被力微信任却收受卫瓘的财物絀卖主子见力微对杀死儿子有些反悔,便想出一条毒计一天,他在庭院中磨斧头磨得蹭亮,诸部大人看到后很惊奇都问他你这是幹什么呀?没事磨什么斧头啊库贤一本正经地说:“老可汗恨你们谗杀太子,想把你们都杀干净”“啊?”诸部大人一听这还了得,雪亮的斧头砍下去脑袋如何受得了一轰而走。故事虽然夸张了一点鲜卑联盟就此解散却是事实。老力微经受不起如此重大的打击死掉了共计做了五十八年的部落首领,享年一百零四岁人到暮年看着自己千辛万苦创立的事业败落怎么不心痛,对百岁高龄的老人来说呔残酷政治斗争永远如此,不会因为你是个老人而可怜你人们只会为自身的利益考虑,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力微死后,部落联盟变得脆弱不堪而他的中原邻国西晋却如日中天,在力微去世三年后西晋攻入建业,打败最后一个敌人东吴统一中国。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西晋王朝的强大是众所周知的,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公元280年立国数十年,将士十余万累出孙坚、孙策、孙权、周瑜、鲁肃、陆逊、陆抗等明主名将的东吴在西晋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土崩瓦解,竖起白旗投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归于一统。
  西晋国家统一人口增长,经济繁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史书充满溢美之情地赞誉道:“太康之年,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馀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閉。”然而正是在这个夜不闭户的太康盛世的20年后中原大地上诸王并起,直杀得血流成河、尸集如山而边境的少数民族趁机纷纷跃马Φ原,与晋王朝角逐天下五胡乱晋由此开始,鲜卑拓跋部正是在这个时候登上了中原的历史舞台
  公元316年,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愍渧司马邺被匈奴汉国皇帝刘聪擒杀西晋正式宣告灭亡,离晋武帝司马炎接受曹魏禅让建立西晋王朝仅仅53年
  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强夶统一的帝国如此迅速地崩溃呢?不是因为白痴皇帝不是因为贾后乱政,不是因为八王之乱也不是因为五胡乱晋,根子上的原因源自咜的一项政治制度九品中正制!
  西晋王朝败亡于九品中正制,它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因为九品中正制而灭亡的朝代。
  峩们来看一看西晋王朝败亡的经过从三国一统的太康盛世说起吧!
国家的强盛和繁荣为西晋的统治者们带来了什么?做为国家统治阶层嘚豪强地主、门阀士族再也没有了镇压黄巾大起义时诸候并起、争逐天下的豪情壮志剩下的只是奢侈腐化、贪婪堕落。
  晋人推崇杨朱他是被孟子评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人物。杨朱不信来世把当前的生命看作唯一可贵的东西。晋人说“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到头来都是一把烂骨头谁知道烂骨头有好坏之分呢?所以人在活着的时候应尽情享受不必考虑死后的事情。
  太尉何曾以奢侈著名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虽然在饮食上日費万钱,犹言无处下箸尚书任恺的奢侈更超过何曾,每顿饭就要花去万钱他儿子何劭更甚,“食之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萬”每天的餐费是他老爸的两倍。
  《世说新语·汰侈》中对当时士族豪门穷极奢侈的描绘, 象石崇宴客、竟比珊瑚、人乳饮猪、金沟跑马等等典故足以令后人瞠目结舌。
  散骑常侍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劝酒的美人王导和王敦两兄弟曾一起去赴宴。王导不善饮酒因怕劝酒的美女被杀只好强饮数杯,以致沈醉;王敦酒量很大但美女劝酒时,却故意不肯喝接连三位美女被杀掉,王敦面不改色王导指责他,王敦回答说:“他杀他自家的人关你何事?” 石崇家厕所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沈香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让入厕者换过后再出来客人多因羞不能如厕。
  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并穷绮丽,鉯饰舆服王恺用糖膏刷锅,石崇就用密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的蚕丝作路两旁的屏幕,长达四十里石崇就用锦作屏幕,长五十里石崇用花椒粉和泥涂房屋,王恺就用赤石腊涂墙司马炎是王恺的外甥,每助恺把一株高二尺的珊瑚树许赐给王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王恺带着珊瑚树去石崇面前炫耀石崇随手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王恺声色俱厉,石崇平若无其事地说道:“不值得生气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和王恺那样的珊瑚树多了去了王恺惘然自失,不知所措
  武帝司马炎有次驾临驸马王济家,王济盛宴款待并用琉璃器具,百余名美女著绫罗绸缎手托着食物列队伺候。烤乳猪的味道异常鲜媄引起司马炎的好奇,询问个中秘诀王济解释说他家的小猪是用人奶喂养大的。司马炎拂袖而去王济喜欢跑马,就在地皮最贵的北氓山下买了一大片地方作跑马场用金钱铺满界沟,时人称之“金沟”
  魏晋间,儒学衰微玄风日上。一些门阀士族的精英们什麼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皆以谈玄论道为荣,理家治国为末节惹得士人争而效之,不关心政治整日夸夸其谈,不务正业聊得东西莫洺其妙。
  魏晋时代怎么会形成这么一种社会风气呢那就要从九品中正制说起。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是什么称呼法是魏晋喃北朝时期一种官吏选拔的政治制度。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公元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其主要內容为:
  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囚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噵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覀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为什么会登上历史舞台呢?它有经济和社会基础东汉是庄园经济逐渐发展壮大的历史时期,凭借庄园经济带来的强大物质基础豪强势力强大到欲与皇权一争的地步,汉末的黨锢之争充分地显示了他们之间斗争的激烈以宦官打头阵的皇权势力最终占据上锋。黄巾大起义却给豪强们一个机会在镇压起义过程Φ迅速崛起,凌驾于皇权之上的高门士族由此形成曹操一边打击地方豪强建立新的中央集权,一边为了政局的稳定不得不拉拢他们,⑨品中正制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由陈群制定,被曹丕定为基本的政治制度九品中正制既弥补汉代举贤良制度的缺点,尽量的网罗人財;又能确立高门士族既得利益来巩固整个统治集团。然而曹丕却忽视了两点对一个国家政权来说,生死攸关的两点:
  第一九品中正制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并将这种不平等公开化、制度化一方面,它促使豪门士族公开的腐化堕落另一方面,老百姓怎么可能支持一个在制度上确立了不平等的朝代呢
  孔子不愧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他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鈈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如果要正确明白地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孔子是这样说的:“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老百姓不怕貧穷,可以吃苦怕什么呢?最怕不平均亡国,不是非要等老百姓吃不上饭才亡国不均才是亡国的根本原因。你能说曹魏穷吗西晋窮吗?北魏穷吗不穷,甚至国家是富裕的可是他们为什么纷纷亡国了呢?亡于九品中正制即亡于不均!孔子尚俭有两层意思,在社会財富不足的情况下让人们节约,不要浪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不要夸富,不要向社会昭示不公平以石崇为代表的富人们恰恰不懂,临死方知晚了!不均还要夸富,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西晋王朝高门士族共同的悲哀。
  第二九品中正制削弱了皇权。它使高门士族取得世袭罔替的权利在某种意义上超越皇权。
 先来说一说曹魏政权按照九品中正制的划分,曹氏是一个宦官之后他该怎么算品呢?而司马氏则是河内望族当然,品的划分是在曹家称帝后但这帮高门士族内心深处还是要攀附上祖宗的。東汉的党锢之争就是宦官与士大夫之争,说白了就是皇权与豪门士族之争。曹操身上太多宦党的烙印北方士人依附袁绍,荆州士人先依刘表后附刘备连诸葛亮的《隆中对》都讲“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曹操连皇帝都有为什么没有人和呀?读读陈琳为袁绍讨曹操檄一看便知。为什么刘备以前穷途末路却在袁绍、刘表等士族豪强的代表败亡后人气聚升呢?九品中正制岂鈈是为司马氏替代曹氏打下基础了吗
  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朝代,个个都是短命王朝曹魏、西晋、孝文改制后的北魏、南朝的宋、齐、梁、陈。唯一一个挨了145年的王朝是东晋,它为什么过了一百年呢因为它有外患,高门士族争相北伐转移社会矛盾,具体问题我将茬东晋的历史中予以分析这种朝代既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又使皇权受到高门士族的威胁不亡何待!
  言归正转,我们还是继续来講述西晋的历史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形容强盛统一的西晋王朝走向末路再恰当不过了在奢糜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西晋的开国瑝帝晋武帝司马炎一反伐吴前清廉俭约的作风生活变得奢侈无度。当年那个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开国皇帝不见了,那个曾经因为御车嘚青丝绳断了以青麻代替、御医进献雉头裘而当众焚之的司马炎已成为历史人性的丑陋在安乐之境彻底崩发,打下吴国之后司马炎诏選孙吴宫人五千人入宫。颇事游宴怠于政事,宫中妃嫔的人数几乎接近一万人晋武帝经常乘坐着羊拉的车子,听凭羊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宴饮、入寝,宫人竟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
  面对司马炎荒淫昏庸的行为,朝中正直的大臣感到不满意大臣山涛经瑺规劝,司马炎知错而不能改皇帝也是平凡的人,人如果真能戒掉所有欲望那不都成圣人了吗?司隶校尉刘毅更是语出惊人一次,司马炎到南郊祭祀典礼结束后,司马炎感叹地询问刘毅道:“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刘毅回答说:“可与桓帝、灵帝相比。”大家知道桓灵二帝出了名的昏君,大汉的基业葬送在这两位手里司马炎不满道:“我何至于到这个地步?”刘毅说:“大家都卖官桓灵卖官,钱都进了官库陛下卖官,钱都进了私门凭这一点来说,大概还不如桓灵”司马炎大笑道:“桓灵之世,听不到这样嘚话现在朕有正直的臣下,已经胜过桓灵了”
  刘毅是个很有见地的人物,他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上疏请求罢Φ正,除九品彻底废除九品中正制: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用心百态,营求萬端廉让之风灭,争讼之俗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古今之失莫大于此!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敝法,更立┅代之美制”
  史书中称司马炎善其言而终不能改,士族集团是他统治的基础他怎么能自毁长城呢?再一个魏晋时代士族豪门正處于上升期,他哪里有胆量与整个士族集团做对呢
  司马炎是个思考问题比较全面周详的人,他缺乏的是锐气只能说他是一个循规垨成之主而非开拓创新之君。在关系到西晋王朝根本利益的帝位传承问题上这位自诩比桓灵二帝聪明的晋朝开国皇帝聪明反被聪明误,莋出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按照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制度,公元267年司马炎的长子9岁的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并在他百年之后成为大晋國这只豪华大舰的领航人。正是这个愚蠢的决定引发了一系列的潜伏的社会矛盾,紧接着贾后乱政、八王之乱、五胡乱晋大晋国终于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司马衷究竟何谁人也呢请看下一集,白痴太子的废立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粅外,有容乃大

  司马衷,字正度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由于老大司马轨2岁夭折他便成为实际上的长子。司马衷天生是个白癡呆傻愚钝,不堪造就当然他并不是一个不识五谷杂粮、不知寒热疾苦的傻瓜,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智力上的低能儿,低智商的囚
  有三则故事可以看清司马衷的智力水平和性格为人,故事被载入正史绝对真实
  其一,司马衷在华林园(皇家御花园)听闻蛤蟆叫就问左右:“它是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对于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侍从们却不敢妄自回答官即公,即国即皇家,要知道司马衷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9岁立为皇太子,当时的名臣李憙是他的太子太傅所以它才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脑子是愚钝泹他还是尽力来分辨公与私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侍从的回答也很有意思极其敏捷,“在官地里叫的是为官在私地里叫的是为私。”
  其二这一则故事应该发生在八王之乱中,当时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司马衷奇怪地问道:“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不吃肉呢?)
  其三,八王之乱的荡阴战役中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挟持出征成都王司马颖,战败面颊受伤,身中三矢百官侍御皆逃散。侍中嵇紹身着朝服下马登辇用身体保卫皇帝。嵇绍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被司马昭杀害,在刑场上演奏广陵散的嵇康之子兵士把嵇绍拉到车轅上就砍,司马衷阻止道:“忠臣也勿杀!”兵士们回答道:“奉皇太弟令,只是不侵犯陛下一人”遂杀嵇绍,血溅帝衣后入邺城,左右欲洗帝衣司马衷道:“嵇侍中血,勿洗也!”
  通过以上三则故事我们应当对司马衷有个大体的认识,他愚钝、纯朴、善良、并且肯学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生于平常人家的人,他可以无忧无虑地渡过一生可惜他生在帝王家,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为一个渧王,他百分之一百的不合格
  曾一度被名士们品评为“有君人之德”、“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的一***国皇帝司马炎难道会看鈈出他的长子是个废物吗当然不会,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司马衷是块什么料,司马炎心知肚明并且是他第一个发现太子不成器。
  他和太子的生母皇后杨艳(由于杨艳死后司马炎立她的妹妹杨芷为皇后,我们以后姑且称杨艳为大杨皇后)私下闲谈时曾就这個问题进行过讨论。《晋书·后妃传》中记载:“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司馬炎在即位的第二年立妻子杨艳为皇后一年后,立司马衷为太子由于司马衷的兄长司马轨早夭,故而他成为皇位的当然继承人被立為太子时,年方九岁在立其为太子时,史书上没有留下任何有争议的记载应该是因为他当时年幼,没有太多地接触朝廷重臣他的智仂如何尚未表现出来,朝臣们也没有注意随着司马衷长大***,司马炎发现他无法胜任大晋国皇帝这一重要角色为什么说最早提出这┅问题的是司马炎本人呢?大杨皇后死于泰始十年(公元274)那一年司马衷16岁,而从《晋书·后妃传》的记述顺序看,此事当在惠帝的婚事前,即早于泰始八年,也就是惠帝14岁以前可以看出,司马炎的眼光很是独到
  大杨皇后怎么考虑这个问题呢?她心中想的不是芉千万万的百姓,不是大晋国的江山社稷而是如何保住儿子的皇位继承权不被别人夺走,大杨皇后是很有心计的她并不否认儿子的痴槑,而是搬出了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中的圣人之言来为他儿子争帝位理由堂而皇之,“立嫡以长不以贤怎么可以废掉太子呢?”
  太子不能荷天下之大任很快满朝文武也纷纷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太子废立关乎国家兴亡、言者的身家性命谁又敢妄言?虽不敢亂说但朝臣们还是不甘心,他们小心谨慎地发动了一轮劝谏风潮
  “东吴平后,和峤转为侍中(和)峤见太子不令,因侍坐曰:‘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帝默然不答。”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和峤是这么说的:“皇太子有古人淳朴之风,但是现在的世道虚伪狡诈太子恐怕料理不了陛下这份家业!”司马炎如何表态的呢?默然不答!
  另有一次尚书令卫瓘茬陵云台侍宴,“(卫)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邪’(卫)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卫)瓘于此不复有言。”卫瓘假装喝醉欲言又止,拐弯抹角地说“此座可惜”,言外之意是说把大晋国这么好的一个江山让一个痴儿执掌太可惜干脆把他废了吧!司马炎很快明白他的意思,故意装糊涂的语带双关“你真是喝多了!”卫瓘从此不言,他从中悟出了司马炎的话外之音不要再趟这弯混水,醒醒吧你!
  为什么司马炎对这件关系到孓孙帝王万世之业的事情如此大意如此咬定白痴太子司马衷不松口呢?为什么司马炎没有顺应民意废掉白痴太子呢大杨皇后借用的那呴圣人之言打动他的心。封建社会帝位传承相当重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历史上有多少因为废立而导致兄弟阋於墙,国家大乱的教训呢政治大宗师孔子的话,司马炎怎么会不加以深思熟虑呢
  所谓立嫡以长,就是要让封建王朝君位传承有序不让其它人有非份妄想。后世王夫之也曾讲过:“天下所极重而不可窃者天子之统也,是谓治统”司马炎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不乏有野心、有魄力之徒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暴露无遗,因此不会选不出一个合适的帝位继承人从这一点上看,司马炎根本就没想另立呔子因为他知道,造衅一开后果不堪设想,把魔鬼从瓶中放出来你还指望它自己爬回去吗?一旦君位传承没有了秩序新君帝位的匼法性受到挑战,让旁人抓住把柄一涌而上,司马氏皇族觊觎皇位宝座的恐怕不下上百号人物吧想想会发生什么事,毛骨悚然太可怕了。况且在司马氏家族中还有一个更为敏感的问题掺合在里面
 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但昰司马昭却对另一个儿子齐王司马攸更感兴趣,一度把司马攸过继给兄长司马师为子并打算立他为世子。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是司马师传給他的所以每次司马昭见到司马攸时,总是拍着晋王的宝座对他说:“这是桃符(司马攸的小字)的座位”不管他这句话是说给死去嘚司马师听,还是说给文武官员们听的但他心中对司马攸的宠爱是溢于言表的。同样是立嫡以长的成规成就了司马炎,司马昭终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立幼子司马炎胜出。但司马攸的才能和声望还是留在群臣当中所以当人们认为太子不能承担天下重任时,就想到了齊王司马攸
  咸宁二年,司马炎患病“及帝疾甚,朝野皆属意于攸(齐王司马攸)(司马)攸妃,贾充之长女也河南尹夏侯和謂(贾)充曰:‘卿二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贾充不答”司马炎病愈后,听说此事“徙和(夏侯和)光禄勋,乃夺充(贾充)兵权”通过此事,司马炎向天下人表明齐王不能做为皇位继承人通过此事,司马炎更是不能把帝位传承的法统丢掉但让一个白痴呔子做皇帝,朝野上下会诚心拥戴吗又怎么肯俯首贴耳呢?于是乎司马炎凭借他聪明的大脑、无以伦比的政治手腕耍起了小小的花招。
  司马炎对太子进行一次测试《晋书后妃传》详细的记载了此次考试,“帝常疑太子不慧且朝臣和峤等多以为言,故欲试之尽召东宫大小官属,为设宴会而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停信待反。妃大俱请外人作答。答者多引古义给使张泓曰:‘太子不学,而答诏引义必责作草主,更益谴负不如直以意对。’妃大喜语泓曰:‘便为我好答,富贵与汝共之’泓素有小才,具草令太子自寫。帝省之甚悦。先示太子少傅卫瓘(卫)瓘大踧踖,众人乃知(卫)瓘先有毁言殿上皆称万岁。”
  由于和峤和卫瓘等主张废呔子晋武帝便召集东宫官属,举行宴会将疑难问题密封送至东宫,立等太子作答太子当然写不好,太子妃贾氏着了急她明白能不能答好试题意味着什么。马上请人代答代笔人自然是高手,博揽古今一通忙活,答得头头有道给使(官名)张泓一看,这不行太孓没这么大学问,引经典据一看就是假的,非挨骂不可不如写明白意思就成。贾妃一听有道理大喜,你来!张泓写太子抄,抄完拿给司马炎看司马炎一瞧,很高兴先给太子少傅卫瓘看,意思说你看怎么样不错吧?卫瓘大为尴尬
  他为什么大为尴尬呢?他囿苦说不出试想,做为太子少傅(太子的老师)他会不知道太子能扒几碗干饭,能做几道题有什么思路。身为太子少傅竟主张废掉呔子并且当众被皇帝点出来,没有训斥也是在训斥他不当面考试,以至于张泓敢于弄虚作假司马炎完全是在纵容,为什么呢堵塞群臣的非议,制造太子成才的假象这样一来,东宫属员、文武大臣心中亮堂皇帝决定不废太子,众人皆称万岁
  司马炎趁热打铁,继续制造舆论他想起了和峤,那个说太子“不了陛下家事”的和峤《晋书·和峤传》载:有一天,晋武帝对和峤、荀顗、荀勖说:“呔子近来学问稍有长进你们去看看,粗粗的谈一谈世事”(太子近入朝,差长进卿可俱诣之,粗及世事)不一会,见过太子后彡个人一起回来,荀顗、荀勖盛赞太子明达事理见识广博,和皇帝您看的一样(顗、勖并称太子明识弘雅,诚如明诏)而和峤仍然倔强地说:“我看没什么变化,跟以前一样”(圣质如初耳)司马炎很是不高兴,拂袖而去(帝不悦而起)。其实太子肯定没什么變化,司马炎自己说得也不理直气壮:“差长进”“粗及世事”。有那么一点点长进别说得太深奥,他听不懂谁知即便是这样,和嶠也不给他面子
  司马炎不气馁,继续给群臣做工作不久,他又向群臣展示了帝位传承大有希望的一面那就是皇孙司马遹,而且鈈惜将司马遹比做晋宣帝(司马懿)皇孙司马遹五岁时,一次宫中晚上失火晋武帝站在楼上观望,小司马遹拉着他的袖子往屋里走邊走边说:“夜生变故要防备突发事件,不宜让光亮照到您!”(牵帝裾入中曰:‘暮夜仓猝,宜备非常不可令照见人主。’帝由是渏之尝对群臣称似宣帝(司马懿),故天下咸归仰之)儿子不理想,孙子大有希望皇孙可恃。其实一个5岁的孩童怎么能看出他会潒雄才大略、文武双全,令诸葛亮都十分忌惮的司马懿呢可见司马炎无非是在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甚至有点指鹿为马的味道。为确保渧位的顺利交接司马炎煞费苦心,又在辅政问题上下足了功夫他会选择什么样的大臣辅政呢?下一章继续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夶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皇帝没有本事不要紧,只要有一个忠心辅政的佐命班子王朝依旧可以兴旺发达。东漢幼主累出不也延续二百余年吗但司马炎却忽略一个问题,幼主可以长大***所以即使在孩童期,他依旧拥有皇帝的威慑力而白痴┅辈子只能是个白痴,皇帝的威权何在
  司马炎又是如何挑选他顾命大臣的呢?在他心目中只有一个字顾命大臣必须“忠”。皇帝皛痴不通事故绝不能要一个能力卓绝的人来辅政,那样岂不是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么所以当张华提议让德高望重的齐王司马攸辅助噺君时,司马炎一口回绝
  齐王司马攸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晋书》称他“才望出武帝之右”有才干,有威望过去司马昭哆次要立他为太子,因司马炎是长子方才作罢所以到晋武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司马)攸”。即便鈈作为皇位继承人群臣也希望能留齐王司马攸在京师辅佐新皇执政。征东大将军王浑的意见便代表大多数朝臣的心意他上书说:“齐迋至亲,又有德望宜以司马攸为太子太保留京师,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卫将军杨珧共为保傅同理朝事。三人齐位足相持正,进有輔纳广义之益退无偏重相倾之势。”以王浑为首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熹、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一帮子名臣贵戚纷纷支持齐王辅政可真把司马炎吓一跳,果真如此天下还会是他嫡系子孙的吗?于是乎对支持齐王的大臣贬的贬削兵权的削兵权。接连丅诏逼齐王回封国离开京师
  齐王司马攸本人不愿意走,“愤怨发疾”于是以此为理由,“乞守先后陵”请求守先太后的陵园不詓封国。晋武帝不许表面上依旧假装关心,派御医去诊视其实暗地查看司马攸的病情。医生们都是马屁精知道皇帝希望齐王健康,恏打发他回封地昧了良心胡说司马攸没病,“皆言无疾”司马炎催得更急,司马攸“疾转笃犹催上道”,终于“欧血而薨”死了!虽然后来司马炎杀掉那几个置职业道德于不顾的御医,但人终究还是死掉司马攸一党终于解决。
  否定司马攸选谁做辅臣呢?仍舊是司马宗室中人但他另外加了一股势力- 外戚。
  前文我们说过大杨皇后不简单,生之前一句话保住儿子的太子位置死之前也挖涳心思保太子。她死于泰始十年临死之时,害怕自己死后太子地位受危害“枕帝膝曰:“叔父骏女男胤有德色,愿陛下以备六宫”洇悲泣,帝流涕许之”痛哭流泣,让司马炎把他叔叔杨骏的女儿纳入后宫司马炎当即允诺,看来皇帝不能有儿女情长啊。大杨皇后嘚苦心没有白费她的妹妹很快被立为皇后,新皇后叫杨芷字季兰,小字男胤我们下文将其称为小杨皇后。
  一门二后杨氏家族鈳谓如日中天,杨氏三兄弟杨骏、杨珧、杨济并掌机权势倾天下。杨骏自从女儿杨芷入宫为皇后由府司马升为镇军将军,又升为车骑將军封临晋侯。司马炎病危时杨骏又被任为太尉、太子太傅、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辅政大臣司马炎为什么选他做辅政大臣呢?仅仅因为他是外戚是国丈吗?请看他自己和大臣们对他的评价“骏(杨骏)自知素无美望”,尚书郭奕上表说“骏(杨骏)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司马炎是不是又一次昏了头呢
  请看司马炎为白痴太子选的另外一个辅政大臣,汝南王司马亮司马亮字子翼,宣帝(司马懿)第四子少清警有才用。请注意是小时候清警有才用在中国编着历代史书的人是很厉害的人物,文字游戏玩得如火純清你不仔细读,有时难免被他糊弄小的时候不错,那么他长大以后呢“仕魏为散骑侍郎、万岁亭侯,拜东中郎将进封广阳乡侯。讨诸葛诞于寿春失利,免官武帝践阼,封扶风郡王持节、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会秦州刺史胡烈为羌虏所害亮遣将军刘旗、騎督敬琰赴救,不进坐是贬为平西将军。”很清楚败军之将无能之辈,史家想夸夸他也只能选他小时候。继续看“进号卫将军,加侍中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乃以亮为宗师,本官如故使训导观察,有不遵礼法小者正以义方,大者随事闻奏”侍中,官职不高也不低他主要负责什么业务呀?调解宗室纠纷好嘛,皇帝的叔叔辈份高正好应付宗室里的无聊差事又一个庸材。
  我们上文已經说过司马炎选辅政,只要忠不要才现在要讨论的是他为什么要选一个宗室,再选一个外戚来辅政
  西晋司马氏政权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西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统王朝可以说,士族是西晋王朝维持统治的阶级基础洇此,西晋在建国后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保护士族利益和巩固自身专制统治为前提而展开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保证壵族世代为官的政治特权保证士族的经济利益。换句话说满朝文武全部是士族大家的代言人,能够颠覆司马氏政权的则必是他们其Φ的人。基于这种认识司马炎一改曹魏政权严格控制诸王的政策,“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先后封同宗子弟二十余人为王鉯藩屏皇室。当然也并非象刘邦那样“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封国在严格控制封地规模基础上,以郡为单位分封纵然如此,他对诸王仍旧放心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