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11月,之前是赵彦云教授领导的竞争力研究团队,2000年9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成立,该中心成为子机构之一。从1996年开始公布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评价和分析报告,到目前已经出版5本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9部竞争力专门中国应用研究专着,分别在总体上、8大要素层次上、产业结构竞争力、科技竞争力、21世纪发展主题、区域竞争力,以及市场化、生活质量、增长方式转变、环境竞争力等方面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广泛引用,部分内容也转化为政府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决策的重要依据。1996年,赵彦云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展了“首都国际竞争力发展研究”,到目前已完成主要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研究项目10项;此外,在金融体系竞争力、货币国际竞争力、市场化和生活质量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多国内领先的成果。其中8项研究成果分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北京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统计科技进步奖和省市奖。中心与澳大利亚、日本、芬兰、瑞典、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研究机构的国际合作研究有10多年的基础。2003年1月,受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委托,承担中心组织和负责的关于中日韩三国24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任务。2006年以来,中心与联合国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有三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在产业国际竞争力、全球区域知识创造与创新能力、创新与就业和福利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科研成果。目前,中心已成为竞争力评价与研究的权威机构,学术声誉斐然。
从研究初始,中心就非常重视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研究,赵彦云教授2000年就带队赴海尔集团进行企业竞争力调查并完成中国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此后相继完成佛山东鹏集团企业竞争力等研究报告。2001年中心专门组成产业竞争力课题组开展广泛的产业竞争力基础研究,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具体方面,这期间,数篇博士论文选题我国产业竞争力,经过深入的研究不仅解决了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方法问题,而且还开发了许多产业竞争力模型及其应用。2002年,中心与国家统计局、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合作,专门开展中国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研究工作,2003年7月-9月,中心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信息报上系列公布,即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31省市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31省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报告,包括北京市等省市的政府领导已经非常关注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与中心课题组接触要求进一步提供专门的产业竞争力咨询分析研究报告。
从产业竞争力技术基础研究看,中心同时非常重视数据库和模型库建设,到目前包括国家竞争力模型、区域竞争力模型、要素竞争力模型、行业竞争力模型、企业竞争力模型、政府效率竞争力模型、科技创新竞争力模型、利用外资竞争力模型、对外投资竞争力模型、国际竞争力预测模型,以及在多元回归、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PANEL DATA方法、偏最小二乘方法、结构模型、多元成长模型等方法基础上所开展的各类竞争力分析应用模型。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团队,自2004年开始研究,2007年开始首次对外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区域创新指数,2008年3月完成《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的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compete/aboutus
您的ip地址已被永久记录,请撰写客观、真实的评价。
公司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中管副部级高校,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前身为1937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 [1] ;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多个历史阶段,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新中国第一所新型大学由此诞生[2]
。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2-3] 。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已然发展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一面显著的旗帜;眺望缓缓铺开的崭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将秉持“实事求是”精神,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为建设“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继续奋勇前进。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5310人,其中本科生11774人,硕士研究生8181人,博士生3474人,外国留学生16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