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收一个拿破仑收大军+魔总的有吗

原标题:拿破仑真的说过中国是“东方睡狮”吗?国内外论证数百年,***让人很意外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它苏醒过来,必将震撼世界!”

在清末以及之后的革命斗争中国,“唤醒睡狮”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那么,拿破仑真的说过这句话吗?这句话又是怎样产生的?

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拿破仑的“睡狮论”出自他的私人医生奥米拉的回忆录《来自圣赫勒拿岛之声》: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派遣马戛尔尼带着使团访问中国,急欲打开中国的贸易门户。但是他们的通商要求遭到中国乾隆皇帝的拒绝。

1816年(清嘉庆十一年)2月8日,英国国王再次派阿美士德率使团来华商谈贸易问题。团长阿美士德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他曾担任印度总督,成员大多是东印度公司的成员。7月28日,阿美士德一行抵达天津口外。嘉庆皇帝直截了当地要求地方官员"勿事铺张","如要求开通商口岸,严辞驳斥,筵宴遣回,不使其入京"。

1817年,不受欢迎的阿美士德踏上归路。他准备回国后向议会和英王上书,用武力敲开中国对外通商的大门。

就在阿美士德访问中国前后,欧洲大陆发生了重大事件。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在滑铁卢遭到惨败,被英国军队押送到遥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监禁起来。在他被监禁的第三个年头,阿美士德垂头丧气地从中国返回。

在回国途中,他正好经过圣赫勒拿岛。当阿美士德听说这里正关押着名震世界的拿破仑一世时,很想见一见他,听听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问题的看法。

在征得小岛总督同意后,阿美士德见到了这位昔日的皇帝。阿美士德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

当时,拿破仑对英国的做法充满了蔑视,评论说:"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他们会把把你们打败。"

阿美士德反驳说:"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

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一只睡着的狮子---中国"迅速传遍了欧洲和世界。

拿破仑从未说过中国是“睡狮”

在中国,拿破仑的“睡狮论”可谓妇孺皆知。可是,许多西方学者曾经彻底翻检过与拿破仑相关的原始资料,发现“无论法文或其他语言的任何一手资料,都没有记载拿破仑曾经说过这句话”。

美国学者费约翰建议将“唤醒中国论”的发明权归于曾国藩的长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1887年,曾纪泽在欧洲《亚洲季刊》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文中提到:“愚以为中国不过似人酣睡,固非垂毙也。”

但是唤醒论并非曾纪泽的发明,据一位美国学者的大略统计,从1890年到1940年间,美国有60余篇论文与30余部著作在标题中使用了“唤醒中国”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可是,这些标题中所提及的唤醒对象往往是“中国龙”或“中国巨人”,从未有过“中国睡狮”的意象。那么,睡狮意象又是谁的发明呢?

梁启超1899年的《动物谈》讲了一则寓言,第一次将睡狮与中国进行了勾联。梁启超说自己曾隐几而卧,听到隔壁有甲乙丙丁四个人正在讨论各自所见的奇异动物。

某丁说,他曾在伦敦博物院看到一个状似狮子的怪物,还说这就是曾纪泽译作“睡狮”的怪物,是一头“先睡后醒之巨物”。于是某丁“试拨其机”,却发现什么反应都没有,他终于明白睡狮早已锈蚀,如不能更易新机,则将长睡不醒。

梁启超听到这里,联想到自己的祖国依然沉睡不醒,愀然以悲,长叹一声:“呜呼!是可以为我四万万人告矣!

梁启超写作《动物谈》时,正流亡日本,因而睡狮论最早是流行于日本留学生当中的。1900年之后的几年,待唤醒或被唤醒的睡狮形象已经被赋予了唤醒国民、振奋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反复出现于各种新兴的报章杂志,尤其是具有革命倾向的留学生杂志。

清末民族主义者之所以宁选睡狮不选飞龙,除了将龙视作腐朽朝廷的象征物,还与龙在清末所负载的各种负面形象相关,在诗人心目中,龙这条东鳞西爪的可怜虫,早已成为供人戏弄的对象,只有威武的狮子,才能用来代表祖国的形象。

庚子事变之后,新兴知识分子萌生强烈的启蒙欲望。唤醒睡狮,以醒狮作为未来国旗、国歌的形象,逐渐成为清末革命家的共同理念。许多著名文人如高燮、蒋观云等,都曾创作《醒狮歌》。1904年4月出版的《教育必用学生歌》,收录了18篇“近人近作新歌”,其中就有《醒狮歌》两篇、《醒国民歌》一篇、《警醒歌》一篇。

20世纪最初几年,东京留学生明显掌握了民族主义革命的启蒙话语权。邹容和陈天华两位烈士的宣言式遗著,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睡/醒狮”以象征亟待崛起的中华民族。这是清末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两本必读书,影响非常大。

邹容《革命军》直接将中国比作睡狮:嗟夫!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

陈天华的未竟遗著《狮子吼》更是洛阳纸贵。作者写自己梦见被一群虎狼追赶,乃长号一声,山中有一只沉睡多年的大狮,“被我这一号,遂号醒来了,翻身起来,大吼一声。那些虎狼,不要命的走了。”

醒狮符号得到了清末革命家的频繁使用。此后,各种以“醒狮”命名的爱国期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上海狮吼社先后发行的《醒狮》半月刊和《醒狮》月刊,山西大学曙社的《醒狮》半月刊,中国青年党醒狮派的《醒狮》周报等。此外,长沙、兰州、天津等地,均成立了以“醒狮”为名的青年社团,发行以“醒狮”为名的爱国期刊。

经过了清末革命家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睡狮很快就成了一个通用的政治符号,只要说到疲弱的中国、蒙昧的中国、潜力的中国、甦生的中国、崛起的中国,几乎都可以使用“睡/醒狮”来指代。

尽管有许多证据说明睡狮论源于梁启超的《动物谈》,但是由于梁启超与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在政治主张等方面的分歧,革命宣传家从一开始就有意屏蔽了梁启超的开拓性贡献。

1911年的时候,曾经有人对睡狮论做过追问:

西人言中国为睡狮,狮而云睡,终有一醒之时。以此语质之西人,西人皆笑而不答。于是乎莫知其何取义矣。

作者到处向人打听睡狮论的原始意义,均无***,可知在清末的睡狮论中,不仅拿破仑还没有出场,已经出场的曾纪泽、俾斯麦等人,均未取得睡狮论的主导权。但把睡狮论的知识产权赠与“西人”,大概已经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说法。

明明是中国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概念,却偏要请西方人代言,似乎非如此则无话语力量。这大概是近百年的屡战屡败之后,国人积弱成疾的屈辱心态之必然反应。

留学美国的胡适曾在1915年写过这样一段话:

拿破仑大帝尝以睡狮譬中国,谓睡狮醒时,世界应为震悚。百年以来,世人争道斯语,至今未衰。

可知当时的美国留学生已经将睡狮论归入到拿破仑名下了。不过,这一说法在国内似乎不大流行,朱执信1919年的《睡的人醒了》仍将睡狮论归在德国政治家名下。

粗略统计,至1920年,睡狮论的代言人已经有了特指的拿破仑说、俾斯麦说、威廉说,以及泛指的英人说、西人说、外国人说等,此外还保留着梁启超所提到的曾纪泽说、乌理西(吴士礼)说等。不同的代言人之间,无疑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关系。

随着时间推移,世界形势不断变化,俾斯麦和威廉这些二流政治明星已经很难激起新生代的传播兴趣。而20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中国媒体的西方政治明星中,拿破仑可谓稳坐头把交椅。

上世纪三十年代,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存亡之际,“睡狮论”再次获得广泛传播,这一次,拿破仑终于脱颖而出,成为睡狮论的惟一代言人。

原标题: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我们看一下教科书是怎么说的:1资本主义的发展。2启蒙运动。3三个等级的对立。4财政危机与三级会议。

我通俗一点,从荷兰国王威廉三世到英国执政,历经奥斯堡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英法七年战争,英国与法国打了整整100年,史称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两国疲惫至极,这时又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西班牙荷兰都是摇旗呐喊的,真正出力的是法国,陆军,海军,还要为大陆军提供军费,美国独立战争成为压垮法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英国人口少,面积小,GDP还没法国多,法国怎么就打不赢英国呢?因为英国的银行要比法国的银行发达的多。还记得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沃尔波尔吗?在他当政时期,英国政府贷款的利率被降到3%,法国的利率是百分之十几,而且由于经常还不上银行的钱,法国政府在银行中的信誉没有英国政府好,时常还借不来钱。我的观点就是,打仗就是打钱,钱时断时续,肯定打不赢。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就是抽税抽的太重了,人民(包括资产阶级,这时他也是人民)负担不起赋税,所以就造反了。对于法国的革命,英国最初是报欢迎态度,他们非常乐于看见法国从专制,变成跟他们一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这样就会更稳定一些,对英国的威胁就会小一些,所以第一次反法同盟没有英国,是奥普同盟,结果奥地利被拿破仑打怕了,退出了,第一次同盟失败。

随着革命的进展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夫妇被处死了,法国成为了共和国,英国大惊失色,觉得他们玩过头了,连忙阻止第二次反法同盟,这个时候的拿破仑由于上升的太快,被排挤出去,远征埃及去了,当然又把埃及打的满地找牙,但是拿破仑的海军被英国海军击败,拿破仑只得从埃及回来,他发动了雾月政变,夺取了法国的最高统治权,1800年击败反法同盟。并且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接着又打败了第三次,与第四次反法同盟。打进普鲁士,拆走了勃兰登堡的胜利女神,整个西欧都被拿破仑踩在脚下。

可是拿破仑在海上打不过英国海军,他拿英国没有办法,他1806命令整个欧洲都不许跟英国贸易,以整个欧洲大陆封锁英国,欧洲大陆的原料运不出去,英国的工业品也进步来,欧洲与英国过的都很苦逼。欧洲大陆对拿破仑的意见非常大。底层农民原料卖不出去,吃不上饭,贵族阶层买不到英国的工业品,你拿破仑又生产不出来,也很恼火,港口很多的西班牙与葡萄牙就开始走私,偷偷摸摸的与英国进行贸易。拿破仑大怒,命令大军进攻西班牙,结果西班牙全民动员,与法军血拼,法国尽然灭不了西班牙,英国一看,派阿瑟威尔斯利率3万英军与西班牙并肩作战。

俄罗斯最苦逼,一看连西班牙都拿不下,你拿破仑也就这样吧,俄国开始了与英国的贸易,而且还作为转口贸易,把英国的工业品卖给欧洲其他国家发财,拿破仑一看这还得了,1812年率大军入侵俄罗斯,结果战败,随后英国又组织第6次反法同盟,把拿破仑打败,流放到厄尔巴岛上。

谁知拿破仑又偷偷摸摸的回来了,站在法国的要塞外面,法国的士兵们,打开城门,我是你们的皇帝,波拿巴拿破仑,拿破仑轻松取得法国。并且顷刻间组织起了一支14万多人的正规军20多万人的志愿军。英国又赶快组织起第七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的厉害之处就是善用大炮,他站在战场上,听敌人炮弹的落点声,就可以准确的指出敌人的炮兵阵地的方位与距离,并且迅速指挥炮兵对敌人炮兵阵地进行压制性还击。(我们的刘帅也有这本事)

待敌人的炮兵被摧毁,指挥炮兵对敌人的骑兵步兵阵地进行狂轰,等到敌人的骑兵人仰马翻,步兵睁不开眼的时候,法兰西重装骑兵,开始对敌人的阵地进行猛烈地反复冲击,然后步兵上去巩固成果,然后战争就结束了。

早期派往欧洲大陆的阿瑟威尔斯利将军成了英军的总指挥,我们看书上怎么描写的,更精彩一些,阿瑟威尔斯利动员英军士兵,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你有多怕拿破仑呀)抵挡住大帝的一波又一波的冲锋,无论伤亡而坚守不退,他们终于等到了精锐的天下无敌的普鲁士陆军与他们汇合,当精锐的普鲁士步兵冲入拿破仑的阵地时一切都尘埃落定了。

阿瑟威尔斯利将军因此战的功绩被封为惠灵顿公爵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述】(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主要考查你对  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称帝,《法典》)杜桑·卢维杜尔称霸欧洲(雾月政变,奥斯特里茨战役)走向末日(莱比锡会战,滑铁卢决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称帝,《法典》) 杜桑·卢维杜尔称霸欧洲(雾月政变,奥斯特里茨战役) 走向末日(莱比锡会战,滑铁卢决战)

  • 1804年拿破仑再次修改宪法,宣布法兰西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12月2日他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加冕典礼,自称皇帝,为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具有惊人的旺盛精力和广泛的活动才能。他亲临前线,果断行动,和士兵同甘共苦。他连续十几个小时处理文件,决不积压。他在仓促之间口述的内容,非常简洁通顺,充满警句美词,从中就可以了解他知识渊博和智力超凡。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在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也就是法国历史学家泰纳所说的:“他的毅力远比他的智力更可怕”。他的钢铁般的意志是他在这么短时期里完成这么多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2)“替才能开路”──知人善任
    拿破仑在用人方面的气魄是很大的。他重视人才,只要有才能并愿意为他的政权服务,都会录用。同时他也善于容人,对反对过或伤害过他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也能使用。讲究用人所长。
    “替人才开道”这是拿破仑的名言。他的用人政策帮助他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帝国,使他在国家活动的各个领域都有一批得心应手的执行者。
    拿破仑对内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保护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利益。 为
    实现稳定,拿破仑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央各部部长完全听命于拿破仑;全国88个郡的郡守由他任命,取消了地方自治机构,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拿破仑对当时的民主派力量采取高压政策,剥夺人民民主,同时对王党势力也进行坚决镇压。在经济政策上,为解决财政危机,中央统一管理税收。创立法兰西银行,实行重商主义的政策,增加出口,保护关税。在思想领域中重视发挥宗教的作用,将天主教会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教会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不得收回革命中已没收的财产。教会人员的薪金、主教的任命、教皇的宗教活动必须经法国政府批准,从而将天主教变成为新政权服务的工具。在军事上,拿破仑继承大革命初期的传统,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广泛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恩格斯称之为“资产阶级出钱,农民当兵”,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兵役制度。小农阶层成为拿破仑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在法制建设上,颁布《拿破仑法典》。拿破仑为将自己的统治原则法律化,他关心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并且直接敲定了若干条目,1804年3月21日法典正式公布实行。法典明确肯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规定动产或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并以具体的条文排除封建法规。法典以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依据,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恩格斯说,这部法典“总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规,在法律上承认了整个这种完全改变了的秩序”。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拿破仑在短短的几年中,以过人的才能和精力为法国资产阶级赢得了稳定、发展和荣誉,在极大程度上扭转了督政府末期的困境。

    拿破仑执政时期的内外政策:
    ①对内:打击、镇压、安抚 
    ②对外:平息第二次反法同盟,获得广泛而短暂的和平 
    ③作用:稳定局势;有利于成果的巩固和经济发展 
    ①宗教:不受罗马教廷干涉;宗教宽容 
    ②经济:……举办博览会、政府订货、奖励发明、改进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 
    ③法制建设:颁布《民法典》 
    《民法典》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a、《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  
    b、确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和在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c、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成为世界法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④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建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等。


    不同于过去的封建波旁王朝,所代表和捍卫的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革命果实;特别符合大资产阶级要求稳定和保护既得利益的愿望。 
    3、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1)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 
    (2)粉碎第四、五次反法同盟:几乎控制了除英国、俄国外的整个欧洲
    ①目的:为了打败俄国,扩大欧洲大陆霸权 
    ②结果:战争失败,被迫撤退。归国时军队消耗殆尽,蕴藏覆灭的危机 
    ③败因:战略谋略上的失误(根本);后方供应不足;气候寒冷 
    ④影响:战争失败,拿破仑军事力量受到重创,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4)莱比锡大会战(即与英、俄、普第六次反法同盟会战):被流放厄尔巴岛 
    (5)百日王朝  波旁王朝竭力恢复特权,报复革命党人(后人评价:“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也没有忘记”),欧洲各国首脑分配战利品,1815年3月拿破仑回到巴黎,推翻波旁王朝,迅速恢复帝国,史称“百日王朝”。 
    4、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力量大于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②主要原因:法国连年战争,消耗了国力,国内人民厌战。  大陆封锁政策既打击了英国,也葬送了法国,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 两线作战,削弱了进攻的力量. 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 
    ③直接原因: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寡不敌众失败
  • 拉美独立运动同美国独立战争的异同:

    (1)背景:北美和拉美独立革命都在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启蒙思想影响下爆发的;
    (2)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发展经济;
    (3)特点:都以小抗大,以弱胜强;
    (4)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1)范围:美国独立战争只局限于北美13个州,而拉美独立革命席卷整个拉丁美洲;
    (2)领导者:美国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很弱,只是作为一股力量参加了运动,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
    (3)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美国赢得了彻底独立,也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新的殖民主义威胁,国内是封建庄园经济和独裁统治的普遍存在,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第二大岛圣多明各岛的西部,原是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后被法国占领,逐步发展成为法国海外最富庶的殖民地。
    海地黑人曾多次发动反对法国殖民者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起义。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1791年8月杜桑·卢维杜尔领导黑人奴隶,在“争取自由”、“宁死不当奴隶”的口号下起义,并很快控制了海地大部分领土。
    1793年,西班牙打着“支持解放黑奴”的旗号,派军队从岛的东部侵入。杜桑识破西班牙妄图霸占海地的阴谋,赶走干涉军。英国也借口法国种植园主求助,派军队从岛的西部登陆。杜桑起义军越战越勇,迫使英国殖民军投降。
    1801年杜桑建立以他为首的政府,声明海地独立;颁布宪法,宣布废除奴隶制。拿破仑夺取法国政权后,试图重建法兰西殖民帝国。1802年三万法国远征军侵入海地,诱捕并杀害杜桑。海地人民更加顽强地战斗,赢得最后胜利。
    1804年海地正式宣告独立。海地独立树立了小国打败大国、奴隶自己解放自己的光辉榜样,极大地鼓舞了整个拉丁美洲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

    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背景:
    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占领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葡萄牙占领巴西;
    2、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3、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拉美地区大部分国家独立,摆脱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对日后各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这是拉美地区的一次民族大解放运动,给与欧洲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
    3、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激励了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
    4、拉美地区的革命具有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例如军阀性质的考迪罗制度,为日后的进一步革命埋下了伏笔。

  • 1796年2月,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远征意大利方面军的总司令。欧洲历史上新的一章──持续20年的拿破仑战争揭开了。他率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天险,进入意大利,与奥地利军队交战,迫使奥地利退出反法联盟。第一次反法联盟实际上瓦解了。他回到巴黎,此时他成了军队的化身,胜利的象征,人们对他的崇拜到了极点。
    1798年5月,他奉督政府之命远征埃及,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埃及站住了脚。与此同时,国内政局动荡,拿破仑意识到自己大显身手的时机来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毅然丢下部队,秘密赶回法国。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导演了一场举世闻名的“雾月政变”,一举推翻督政府,自称法国第一执政,1802年为终身执政。局势稍稳后,他重返前线,夺回法国在意大利的失地,迫使奥地利和英国承认法国在欧洲占领的土地。
    1805年10月到12月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不仅是拿破仑的军事杰作,也是其外交杰作。大战前夕,远离本土的拿破仑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他们必须在俄奥援军未到、普军未参战前在这里举行大会战。拿破仑认为首先要迅速击败承担主攻任务的奥地利,为此必须尽可能使德意志的另一个强国──普鲁士中立,他利用外交手段成功地做到了这点。
    1805年12月2日,会战开始,俄奥联军在普拉岑高地以南运动,拿破仑立即意识到这是敌人犯了放弃中央高地的严重错误。拿破仑命令两个师占领了高地,从而把敌军切成两段,俄国沙皇和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以及司令部都跟在这支纵队之后,因而失去了对联军的控制。拿破仑利用压倒的局部优势将敌军包围,并压缩到狄尔尼兹和察特卡尼之间半结冰的萨地斯冰湖上,湖泊上的冰块被法军炮火击碎,致使敌军整团整团地淹死、被击毙和生俘。俄奥联军在几个小时内被歼,亚历山大一世和弗兰茨二世两个皇帝狼狈逃跑,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受伤,险些被俘。此役中俄奥联军损失三万多人,而法军只有六千余人的伤亡,结束了第三次反法联盟的进攻,并导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终止。
    拿破仑的政治生涯是同对外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从1799年上台到1815年间,历经六次反法联盟的战争。在战争的进程中,法军每到一处,都进行一些资产阶级改革,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加速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变革,这是拿破仑战争前期的主要方面。但是帝国成立后,除英国外,法国在大陆上已没有任何敌手。拿破仑的扩张欲望迅增,希望通过战争独霸欧洲,并夺取英国的东方殖民地。因此,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发生变化,资产阶级的掠夺和争霸成了战争的主要方面。1807年,他占领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并从占领地区掠夺大量财富运回法国。1810年,奥地利公主玛利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拿破仑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宝座,他梦想建立世界帝国。

    雾月政变(1799年):
    ①原因:督政府统治软弱无能,资产阶级需要强权,拿破仑军事威望高; 
    ②过程:拿破仑潜回巴黎,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③实质:“雾月政变”是一次典型的利用武力威胁来控制政权,然后以合法的形式确认结果的军事政变。(这一政变模式,以后在世界上不断被沿用)

  • 拿破仑军事上的胜利,使他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做出了狂妄的决策。1806年11月22日,拿破仑在柏林颁布了“大陆封锁令”,强迫整个欧洲大陆顺从他的意志,同英国在经济上打一场殊死战。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头号工业国,拥有比法国强大得多的海军,能够强有力地控制住辽阔的海洋。法国经济力量和海上力量大大落后于英国,这一事实预告了拿破仑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中必然要遭到失败。
    称霸的野心使拿破仑的头脑发昏,为了打败称霸欧洲大陆的最后对手俄国,他做出了一个在战略和谋略上都是错误的决定──远征莫斯科。这场远征使60万大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危险境地。俄军避开法军锋芒,把拿破仑引进莫斯科空城。俄国人点起漫天大火,几乎使全城化为灰烬。拿破仑在莫斯科期间多次呼吁议和,沙皇不予理睬。无奈他只得冒着严寒撤退,然而为时已晚。俄国的冬天残酷无情,法军供给短缺,归国时军队几乎消耗殆尽。盛极一时的法兰西帝国蕴藏着覆灭的危机。
    欧洲反法联盟国家认为现在是他们摆脱法国政治的妙时良机。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对被法国奴役的各国人民而言,这是一次“民族会战”。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法兰西帝国开始瓦解。1814年反法盟军开进巴黎,4月4日拿破仑宣告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
    拿破仑退位后,路易十八复辟了,并进行各种报复,其倒行逆施激起人民的极大愤恨。1815年3月,被囚禁在地中海小岛上的拿破仑,带领一小队几乎没有武装的队伍,逃离小岛,渡过大海,在法国南部登陆,在农民和老部下的支持下向巴黎进军,奇迹般地又登上皇帝宝座。俄、英、奥等国很快又组织了第七次反法联盟,以70至80万大军向法国扑去,拿破仑在仓促间竟然募集了70万军队。但是,由于武器、马匹短缺、真正带到战场上的不过12万人,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6月22日第二次宣告退位,被终身囚禁在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这位戎马一生,纵横一世的人物默默地去世了,终年52岁。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从圣赫勒拿岛的墓地迁葬于巴黎荣军院。见教材“历史纵横”中提供的材料。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完全不是计划本身或计划执行上的原因,而是政治方面和战略方面的原因”,法国这样“一个在四分之一世纪内连年战争,故而力量消耗殆尽的国家,已不可能单独抵抗整个武装起来的世界对它的进攻”。也就是说拿破仑所以失败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仍然据有优势,资产阶级革命之路仍然漫长。

  •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