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太极商学院的太极我是演说家商学院是不是传销啊?

股票/基金&
马云和他的“太极梦”
  太极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太极禅面对的市场,不仅仅局限在国内。期望有一天,太极能如的瑜伽、的跆拳道一样,创造一样的商业价值,帮助中国树立一种标志性的体育项目和文化。这是太极禅公司的梦想,也是的梦想,
  3月11日,马云宣布将从5月起从阿里巴巴退休。但他身边的人告诉记者:“马云不会全部退休,他在把握集团的大方向的同时,还会有其他的梦想去追求。”
  马云最近也表示,自己在功成身退后,还有“三大事业”:教书,做环保,练太极拳。
  问“道”陈家沟
  早在2011年4月,对武术和武侠一直感兴趣的马云,就成立了太极禅国际文化推广公司(简称太极禅公司),希望将太极文化思想进行市场化、企业化运作。为了太极文化的推广,马云还力邀、太极大师王西安的儿子王占海加盟,共同组成太极禅公司的“三驾马车”。
  如今,打太极已成了马云最重要的健身方式。他平时在办公室经常练太极,有时与下属开会时,谈着谈着就可能突然站起来练一会儿太极拳。用他的话说,就是理理思路找找灵感。甚至有一次到印度,他到一家寺庙里打太极,还吸引了寺庙中的僧人跟学。
  马云对太极的迷恋,可追溯到大学时代。当初他就是在杭州西湖边,跟一位陈老太太学过多年的杨氏太极。从此,马云对太极越练越痴迷。
  为了学到正宗的功夫,更为了从太极文化中汲取更多的智慧营养,他决定到太极拳发源地——河南陈家沟,去寻求太极文化的智慧。
  2010年4月,马云约了李连杰、、,还有华谊传媒集团的编剧们,千里迢迢来到了太极“圣地”陈家沟。
  在陈家沟,马云见到了景仰已久的王西安。王西安何许人也?陈式太极第19代功夫传承人,有极具传奇的经历,在太极界有“实战王”之美誉。
  马云向大师请教一个问题:“您与您的儿子,在太极上的造诣谁更高?”王西安说:“我虽然功夫很好,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表达不清楚,所以练习时走过很多弯路,是犯了无数次的错误后,才逐渐地感悟出来了。而我的两个儿子却很幸运,在我零距离的教导下,几乎没走过任何弯路,所以十几岁时就开始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其实,马云来陈家沟,是想由太极文化探寻企业的发展之道。在听到王西安的话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顺风顺水成就的是我们的事业,而逆风逆水成就的则是我们的人。不管做任何事情,有些错误是必须犯的,而且越早越好。
  如今在马云看来,这两种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之前是靠拍脑袋选对了方向,事业是发展了,人却没有成长——总有一天你会出错,而且你越晚出错,你的损失就越大。马云从此有了一个想法,假如要写本书的话,就写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
  同时马云也认识到,任何企业在发展到或快到一个“顶峰”时,必须突破自己,寻找新的梦想支撑。越高的树越需要根的营养,越新兴的企业越需要传统的智慧。
  对于企业家,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企业来说,最难的就是如何突破自我,如何保持一个反思的心态,这也许就是马云投奔陈氏门下的初衷所在。他是想超越过去,想在太极文化的精髓中,寻求自身境界的突破,开启阿里巴巴的“超越之道”。
  另外,马云亲自来陈家沟,更多的是想让企业界、娱乐界的老板和明星们了解认识太极。因为他觉得西方整个企业体系,是基于基督教文化之上建立的基督教法制体系。如果要在中国好好做企业,光学习西方的管理体系其实不够,还需要强大的东方文化根源。
  在马云学习太极的数十年中,曾经跟过9位老师。2009年,当王西安第三次来阿里巴巴教太极拳时,马云决定在公司大力普及太极拳。目前阿里集团已有四五千员工受过正规的太极训练,其中包括很多高管。公司太极队还曾在国际太极拳大赛上荣获集体赛冠军。
  太极管理经
  如今的马云,早已把从太极文化中寻找到的智慧精髓,深入运用到阿里巴巴的管理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阿里巴巴就是太极哲学思想在网络时代野蛮生长的副产品。
  马云承认自己从太极中获得了巨大快乐,无论从做人还是管理企业上。马云之所以常年坚持练习太极拳,首先,是因为他早已认识到太极文化蕴含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比如“虚灵顶劲,不偏不倚”的意思,“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敏捷,这些不光对练习太极拳,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太极拳是以拳术来表达太极思想,每一招都是既可攻又可守,在马云眼里,任何招都是有解的,也就是说“没有绝望的境地,只有对境地绝望的人”,他也明白了什么叫攻什么叫防,何时攻何时守。
  其次,马云认为,人想活得长,要少动,想活得好,要多动。人生和公司一样,要想活得又好又长,就得练太极拳,慢慢动。当然,他还有更深层的思考。众所周知,他是真拿企业文化当回事的。在他看来,如果要提升自己公司的管理,得讲儒家文化;要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得讲道家文化;要学习做人,看得更清楚,得讲佛家文化。他相信在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学会虚实结合、虚实变换,企业才能越来越好。
  再次,他最欣赏太极文化中三个字:定、随、舍。他认为,“定”就是一种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布局,即看清自己,看清未来,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要镇定面对;“随”就是在发展中要因势利导,即只有当有实力时,才懂得如何去靠别人,跟随别人;“舍” 则是一种更高境界,要学会放弃,即能让人看清自己,只有明白什么东西你一定不要,才能明白你要什么,也只有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知道要放弃什么。如今的马云,正从太极拳文化的“虚实”“动静”“开合”“进退”中,把握着阿里巴巴的“方向”与“节奏”。
  另外,练习太极要想练成天下第一,得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根基必须要稳。稳主要看步法转换。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也在于步。步法转换得好与不好,决定了所能达到的功夫境界。这在马云看来,其实就跟做企业一样,必须确保企业发展稳定的同时,才能去考虑发展得更快更好,如果没有“稳”这个前提,就谈不上更快更好的目标。
  事实上,马云早已深入学习道家哲学。据马云身边人告诉记者:“在他自己的车里,经常放着《道德经》《庄子》,或其他古典著作。”
  如今,马云不仅鼓动高管们尝试“禁语”“静坐”学习太极拳,而且也在劝导他们用“太极图”来看世界。在马云的感召下,企业家中、、等,很快都成为“太极粉丝”。
  太极梦
  马云引退后,自然不会停下追梦的脚步。除了静心考虑阿里巴巴大的发展方向外,他还要推广太极文化,拍有关太极的电影。
  2010年4月,马云会同李连杰等到陈家沟除了问道外,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要在陈家沟拍一部有关太极的电影《杨露禅》。2012年9月,华谊拍摄了电影《太极之从零开始》,并已在全国公映。
  除了拍电影之外,马云认为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同样是弘扬太极文化的好方式。2011年4月,马云和李连杰成立了太极禅国际文化推广公司。马云非常希望人能够在整个社会的浮躁中静下来、慢下来,在慢中体会快的道理。
  何为太极禅?王占海告诉记者:“禅就是对生活的态度。天、地、人三位一体,就是太极禅。健康可通过练太极拳得到,而快乐可以通过修太极禅去获得。”
  马云的梦想是用5~10年的努力,把太极拳和太极禅展示给世界,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把健康和快乐带给世界每个人。他更希望未来在纽约、欧洲等城市,都有中国人的太极禅俱乐部。为了这个梦,马云与私交甚好的李连杰曾经酝酿了好几年。
  在太极禅公司,马云、李连杰、王占海组成公司的“三驾马车”。作为灵魂人物的马云只负责公司大的发展方向,李连杰则是公司全职的CEO,全权负责公司的管理运营。作为王西安拳法研究会副会长的王占海,则是负责太极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的技术总监。
  在太极禅公司里,这三个人可以说是“黄金搭档”。马云是一个经济奇才、网络大亨,在商界的号召力毋庸置疑。而作为国际武打巨星的李连杰,对太极可谓熟之又熟。太极要发展,在国内找符号性代表人物,也非李连杰莫属。王占海作为一个年轻的“太极王者”,全权负责太极套路、规则把关,以及相关产品、服务的研发。太极禅公司主要负责俱乐部运营、大型赛事及服装、游戏和电影等衍生品的市场开发。
  谈及太极禅公司下一步的动作,王占海说:“太极禅公司主要满足企业家等高端人群健身养生、单位培训、个人休闲、文化旅游需要。我们将针对市场,对太极拳做简单易学套路的改编,制定专业和业余选手的交手规则。等找到合适的机会,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向市场推出。”
  王占海告诉记者:“目前正在酝酿李连杰来河南谈有关合作事宜,也打算去陈家沟、河北永年、湖北武当谈合作。虽然陈家沟硬件上与永年、武当有差距,但陈家沟有软实力的优势,毕竟这里是太极拳的发源地。”
  近几年,国内保健养生热的兴起,为太极拳的发展注入了希望。在大中城市,消费逐步向注重精神文化产品转变,人们已接受了花钱买健康运动的理念,太极拳馆在国内也逐步兴起。尽管太极拳产业化道路坎坷,但如太极拳一般舒缓,太极拳的产业也是在慢热中加速发展。
  王占海还告诉记者:“太极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我们面对的市场,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太极禅公司的梦想就是期望有一天,太极如印度的瑜伽、韩国的跆拳道一样,能创造一样的商业价值,帮助中国树立一种标志性的体育项目和文化。”
  这是太极禅公司的梦想,也是马云的梦想,更是中国太极文化界多年的期盼。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商学院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证据_张三丰太极拳
当前位置: &
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证据
  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文字记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早于清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及其子黄百家《内家拳法》的史料。这两种记载应该同出于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源流,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过去唐豪、顾留馨在创立"陈王廷创拳说"之时,抓住所谓"夜梦玄帝授拳"等"荒诞"的说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实在武当山从古至今,历来就有道士们习武的传统,而且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假如我们能够客观地对待,那么请问,张三丰作为武当山的道士,他习武、练拳是不是迷信?荒诞吗?武当山道士们秉承传统,将武当山道士们所继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传播到民间,从而发展成为中华武术中一大名宗--武当派武术,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这些都不是迷信的话,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将唐豪、顾留馨所否定过的客观事实予以澄清,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清光绪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极拳小序》开宗明义就说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但李氏又于光绪七年将开头所作改作:&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为何作此改动?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于宋张三峰与明张三丰故而未作定论;其二,当时有陈系(陈、杨、武等派)以外的太极拳流派在民间沿袭着,而这些流派自云早于张三丰。李亦余可能有所耳闻,故认为太极拳起源有可能早于张三丰。关于这一点,可举一实例为证: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城旗营及端王府教拳,得其传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后来夏桂勋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而李六如的太极功是从学于金陵(南京)的谷宗云、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为清朝乾嘉时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间太极拳(功)已经在金陵流传。李六如将此派之内容传给了夏桂勋,夏桂勋返京后传京都旗人恒寿山(人称"大力恒"者)等人,并一直沿袭至今天。笔者与此派传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传谱记载,金陵太极功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可谓早于张三丰。另外,从从此派内容及其特点来看与陈系诸派大异,可断其绝非由陈系诸派所派生。夏桂勋与李亦余为同时代人,李亦余闻知金陵太极功及其源流,也是极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极拳始自宋张三峰"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说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这里虽未提及蒋发,显因系略笔之故。巧得是,禄禅师之弟子王兰亭以师兄弟名义所传授的师弟李瑞东,曾经在光绪七年七月也写过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张三丰创拳和传拳的问题。《序》中说道:"太极拳术始于轩辕黄帝,因在常山偶见蛇鹊之战,藉蛇缠鹊跃战斗之机,悟理想义,由此而发明太极拳术。历圣相承,迨至宋元,张三丰先师抚无极、太极、八卦错综之义,阴阳相推之理,五行生克之情,八门变化之机扩而充之,衍成各种太极拳术。至此,本门拳术始大盛矣。实为武术中内家嫡派......"。
  这里,李瑞东先生说太极拳始于轩辕黄帝,系因道家崇尚黄老,而太极拳传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之故。这里的轩辕黄帝应该理解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称。而古人观蛇鹊之战,悟化出一种原始拳术,这绝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这种原始的拳术迨至宋元,就成了张三丰进一步创造的蓝本。这说明张三丰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武当内家太极拳。这种说法显然要比所谓夜梦玄帝授拳,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的说法真实可信。
  李瑞东在《序》中所言,张三丰为宋元时人,客观地看张三丰从宋代活到明代颇为令人怀疑。但是对于专门练习长寿之术的高道张三丰来说,并非不可能的,因为古有彭祖八百岁之说。
  张三丰创太极拳还是内家拳?内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极拳同源?其实,张三丰创太极拳和创内家拳并不矛盾,二者皆为张三丰所创,而且早期内家拳和太极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称不同,这是由于传人不同,从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称而已。或者是由于拳法套路不同,因为张三丰所创绝非单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种套路和各种辅助功法、内功修炼方法。由于传人所承袭的套路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称谓。类似情形在传统武术的沿袭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不足为奇的。另一种可能是:太极拳曾经作为武当派内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一起沿袭了下来,,以后由于在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发生了分离。分离之后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拳种的内容以丰富、完善自身,逐渐演化成一个独立的拳种。至于何时从内家拳中分离出来的,这正是我们所应该深入研究的。
内家拳的概念和内涵,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原有的内容(含太极拳)还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种内功拳种。然而,内家拳原来的内容只是"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黄百家《内家拳法》),即张三丰所创太极拳的代名词。
  关于太极拳曾经作为内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据有二,其一、太极拳和松溪派内家拳的相同之处,根据松溪派内家拳第二十代传人王维慎在《松溪派内家拳的本源与发展》(见《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阐明的拳理,简要地对比一下传统太极拳的拳理,就会发现,二者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说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松溪派内家拳讲:"拳有阴阳才能有变化,有变化才能有刚柔";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以阴阳为万法万事之宗祖。
松溪派讲:"拳起于易";太极拳各派皆以易理说拳理。
松溪派讲:"气沉黄庭,气转黄庭"此乃抱元守极之法,练先天混元之功;传统太极拳讲:气沉丹田,内气潜转,练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领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而这正是传统太极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领。此外,  松溪派讲:"下腭微收";太极拳也讲下腭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讲"后发制人,后发先至";太极拳则讲&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恰好是前者的诠释。此外,松溪派在技击上上讲&抓筋拿脉,打穴击要&;这在传统太极拳的技击上也有若干体现。
  总之,由于传递过程中的不断演变,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内家拳同今天的太极拳相比较,肯定会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在拳势名称上区别较大,这也是很自然的。绝不可以把这些不同之处用来否定松溪派内家拳和太极拳的渊源关系,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抛开历史于不顾,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这无疑不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态度。
  太极拳作为武当内家拳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造和传播的道家功夫,在当今某些流派所继承下来的传统太极拳内容里,还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据。清朝著名的太极拳家李瑞东先生随其师兄王兰亭学习太极拳术,艺成之后,又遇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为师,得其"江南派"太极拳之传。所谓江南派太极拳实为武当"金蟾派"太极功之俗称,此派内容十分丰富,拳法分为武两类,文架讲"沾"、"粘"、"连"、"随"之打法,武架讲"离"、"粘"、"随"之打法。其风格特点与陈系诸派大为不同。李瑞东先生后来综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陕西派"太极拳之精华,熔于一炉,创李派太极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派别。李派除了有李瑞东先生所创的各种拳械套路以外,还继承了许多传统太极拳套路、器械、内功修炼和多种辅助功法。其中就有许多由李瑞东先生传递的内容(非先生自创),其中可以找到太极拳属于道家功夫以及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
  而其中的"太极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极拳术。它之所以称之为"丹",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李瑞东先生所传的"太极十三丹",与武当道教的内丹功有着不解之缘,而且是直接沿袭下来的丹功称谓。所谓道教内丹功,其实就是道士们所修炼的内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炼成"纯阳之体",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服食外丹来达到目的;其二是通过修炼内丹功来达到目的。一般来说道士们通过炼丹炉所炼就的外丹,多含铅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还会中毒,于身体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还有贪图长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内丹功则不同,因为内丹功按通俗的说法就是道家"养生气功",修炼内丹功不但于身体无害,而且低则益寿延年,高则可修炼成"纯阳之体",从而"得道成仙"。因此,历史上绝大多数道士都修炼内丹功。因为内丹功也是气功,那么气功就有动静功法。
太极十三丹即是道家内丹功的一种,太极十三丹的动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种动物的动作之仿生功法。总体来说十三丹就是一种功拳合一、内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传统太极拳的相同之处就是,皆有技击的性质。李瑞东先生的这套"太极十三丹",得自王兰亭与甘淡然,早期杨禄禅先生也曾经传授过。
  太极十三丹动功中有蛇鹊两形,道家太极拳传人认为蛇、鹊两形为太极拳各势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极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势则是由这两形衍生出来的。
  李瑞东先生在光绪七年《序》中所谈到的,轩辕黄帝在常山观蛇鹊之战,而悟化、创编了一种原始拳法。李派太极拳谱中有一首《太极拳发源歌》云:
昔日轩辕到常山 偶见蛇鹊斗坡前
鹊啄蛇头蛇尾应 鹊啄蛇尾头相连
鹊啄蛇腰首尾应 黄帝因见非偶然
细观二物尤相斗 始此留传太极拳
  无独有偶,北京白云观道士们中间流传着一种"原始太极拳",此派也有类似的《太极拳发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异。歌中所说的"蛇鹊相斗"的特点,在太极十三丹的蛇、鹊两形的对练中体现的活灵活现。蛇形柔软而缠绕,鹊形迅捷而刚硬,蛇缠鹊跃,两形阴阳相济,刚柔并重,变化无穷。笔者以为,这的确是太极拳的最为原始的形式。这种最为原始的形式传至宋元时代的张三丰,经过再创造,得以扩充、发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的朴素形式--太极十三丹动功。
  太极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为:狮、熊、虎、猿、鹤、蟾、马、鸡、凤、猫、龙。每一种形象代表了若干势单练动作,每一势单练动作,都有其专用的名称。比如"长蛇串珠"、"灵鹊起尾"、"熊罴漫步"、"鹤舞松荫"、"金蟾望月"等等,而这类名称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与陈氏家传长拳的拳势名称不同。这一点恰恰证明太极拳并不是由陈氏九世祖陈王廷依据戚继光《拳经》图势所创,而是另有源头的。
  个别人曾经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而这种说法也是同样不足取的,它的依据仍然是对照近代陈氏太极拳太极拳、陈氏家传长拳、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所发现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陈式太极拳与陈长兴时代的太极拳比较,其内容肯定经历了很大程度的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则不可避免地渗入了陈氏家族原有拳术的成分。这样,陈氏太极拳中有一些陈式长拳、戚继光《拳经》中若干拳势名称,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证过分地偏重于拳势名称的对照,自以为从中找到了陈王廷创拳的证据,殊不知后世的陈式太极拳乃是陈氏族人结合了家传拳术进行了改造的结果。比如现代陈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浓,但是又很突出太极拳的缠丝劲,十分明显,这是用太极拳的劲法、原理对陈氏原传外家拳进行部分变革的结果。这个问题历来困扰了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研究和考证。使许多学者误以为沿陈氏近代太极拳--陈王廷《拳经总歌》--戚继光《拳经》这条路,就可以找到太极拳的源头,从而把陈王廷作为中国最早的太极拳创始人,或者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
  研读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当时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内家拳或太极拳成分,也仅限于一两个拳势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图势绝不可以视作为太极拳,戚继光、陈王廷也绝不是太极拳的创造者和中间传递者。尽管戚氏在《拳经》篇内也曾经提"常山之蛇说",但是《孙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作为熟读兵书的杰出军事将领,戚继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孙子》一书,而与太极拳无关。举个形象的例子来说,如长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长江的源头,尽管那些支流同样丰富了长江的流量。那么,太极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事实证明:内家拳及太极拳系统的产生与道家及道教的内丹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丹功既有动功,又有静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应俱全。其动功与民间武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内家拳的雏形。这一结合,不仅使内丹功的动功具备了新的功能--技击,而且还使外功拳术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一种在技击实战中威力巨大的内家拳术,这无疑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上述说法绝非臆测,依据很多,比如太极十三丹动功这种太极拳的早期朴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征及其拳术的属性就是活的证据。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记载了从道家丹功、民间武术的结合到内家拳乃至太极拳形成这一历史过度。
  李派传谱中有一段太极十三丹的说明文字:"以上名为十三总势,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阴炼形之术也,分阴阳、文武火候,动静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势、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错综运用变化之道与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势",这段文字不仅说明太极十三丹就是道家内丹功,而且也说明它同时也是丹道动功向太极拳术转化的中间过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内容发现,原来"?"、"捋"、"挤"、"按"、"采"、"?"、"肘"、"靠"与"进"、"退"、"顾"、"盼"、"定"的太极拳十三势,就融会在十三丹的各式动作中!它之所以称之为"十三总势"意即各种太极拳套路,均以此为母体,由此衍化而来!!!王宗岳《十三势歌》中云:"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过去,王宗岳究竟传授拳架没有,曾受到唐豪的怀疑,现在看来,李派所继承的"太极十三丹"(十三总势),就是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河南温州县的太极拳拳架之一!它与陈氏长拳、戚继光《拳经》图势完全不同,却与各派所传的太极拳有着本质的相同。它虽经历代多人传递至今仍保留着古老朴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内丹功动功的特征,为太极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极拳的起源,绝不是简单地对照一下拳势名称,而要从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辅助功法,尤其是可以从太极拳的各种内功修炼方法中进行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功拳法,在它的整个传递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内功修炼方法的传递,往往拳架发生了极大的演变,而内功修炼方法并无多大的变化,这是由于内功的修炼很容易导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历代传人必须慎重。
  李派传人将多种太极拳的内功修炼方法沿袭至今天,其中还有"太极钓蟾功"、"百日筑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转还丹功"、"圣胎培育还元功"等等。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讲究在修炼过程中要"安炉立鼎"、"采药"、"烧文火"、"烧武火"、"阴阳交媾"、"产婴结丹",其功理、功法与《武当修真图》相一致,而且,李派历代传人均以《武当修真图》为练功指南,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内功修炼与道家的内丹功起码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近亲功法。就是当今各派的内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说法。目标就是所谓的炼成&纯阳之体&拳法和技击不过是&技艺之末&,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太极拳及内家拳起源于道家内丹功与原始拳法的最初结合形式,而宋元时代的张三丰创造内家拳及太极拳是完全可能的。
  从张三丰所在的时代到如今,由于年代久远等诸多因素,已无连续、严密、完整的传递程序可供我们参考了,而太极拳的连续传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间的王宗岳。据李派残存的拳谱资料记载,与王宗岳同时代擅太极拳者,尚有甘凤池、张凤仪、李凤元、乔三秀、陆凤治、陈凤山、黄凤歧等人。
  张三丰的弟子有:李玄宗(道号"铁蟾子")、王道宗(道号"金蟾子")、张清修、李静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传陈洲同,以下与内家拳源流交叉(见《王征南墓志名》),至王征南断代,后为王宗岳、甘凤池、张凤仪、乔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极拳与内家拳是一体的,而征南以后则从内家拳里分离出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拳种。传至清朝康熙、乾隆间,是太极拳的中兴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太极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蒋发广为传播,在河南温州一带兴起,清代称之为"河南派"或"温州蒋派";甘凤池、张凤仪等人将太极拳传播于江南部分地区,清代称为"江南派",也称"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钓蟾功是该派的绝技。清朝光绪年间,一百零八岁的甘淡然,字霈霖,为甘凤池之曾孙,将"金蟾派"完整地传给了李瑞东先生,并且沿袭到今天。
  众所周知,河南派由陈长兴传给杨禄禅,杨禄禅到北京广为传播,从而衍化出杨、武、李、吴、孙各派。
  清朝光绪末年,由武当山云游道士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沿袭着。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金陵谷宗云、谷宗秀兄弟擅长"金陵太极功",谷氏兄弟传河南李六如,李传北京夏桂勋,夏传恒寿山(大力恒),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流传。
  此外还有许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书铭传承的三十七式太极拳;由道士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传递程序,而大部分都与河南陈家沟毫无瓜葛。因此,"天下太极出陈沟"的说法,是根本无视客观事实的存在的。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还是中兴者?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的。然而,张三丰曾经扩充、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曾经传播了太极拳术,这却是能随意否定的。因为太极拳这种源于道家内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许多证据。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