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阵父子兵什么意思阵上阵父子兵什么意思兵?

“临兵斗者皆列在阵前”是什么?_百度知道五阵_百度百科
[wǔ zhèn]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五阵指的是“两、伍、专、参、偏”五种中国古代的兵阵。
五阵冷兵器时代的步兵阵形
五阵先秦时期构成方阵的基本步兵单位队形
5人一伍、2伍一什、10伍一队、2队一伯、2 伯一曲。此时的各种阵形均以曲方阵为基础构成。
(1) 队方阵:士卒间距1.8米,队方阵正面16.2米,纵深7.2米。
(2) 伯纵队方阵(以队方阵为基础):
(3) 伯横队方阵(以队方阵为基础):
(4) 曲方阵(以伯方阵为基础):
五阵魏舒方阵(崇卒之阵)
公元前541年,晋荀吴伐狄,采纳魏舒建议毁车以为行,以不同兵力组成了五个方阵,偏为前据、两于前、伍于后、右角为专、左角为参,共23250人。
五阵孙膑十阵
方阵、、锥形阵、、钩行阵、玄囊阵、、数阵、、火 阵,其中的水阵、火阵讲的是水战和火战的战法而非队形,故又称为孙膑八阵。而八阵中 的其他五阵均可成为玄囊阵、、数阵:疏阵是加大行列的间隔距离,用以伪装强大, 多设置旗帜和武器迷惑敌军,同时派出小部队与敌军周旋;数阵是使队形尽量密集,屹立 不动用以固守,既不出击也不追击,使敌军无机可趁;不断变化部署,多设旌旗金鼓,阵容却保持严整,使敌军摸不清情况,迷惑敌人不敢轻易行动。从部署方式看,基本即五种:方、圆、锥行、雁行和钩行阵,也有说法是叫方、圆、锐(牡)、箕和横阵 。
(1) 方阵:方阵的中央薄弱、四周雄厚,大方阵中套小方阵;中央弱便于构成宽大正面 ,虚张声势,四周强便于突破敌军。此之谓&薄中厚方&。
(2) :用以进行环形防御。
(3) 锥形阵:中央突出、两翼继后,用来从中央突破敌军。
(4) :用来射击和包围敌军,横向层开、左右翼向前(或向后)梯次配备。A向前梯次的: B向后梯次的雁形阵: C雁形阵的变种--箕阵(又称牝阵)
(5) 钩行阵:以方阵构成中央、适当向后弯曲以保障侧翼。
(6) 以八阵为基础的预备队战术:在右翼、骑兵在左翼,步兵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敌,三分之二待机。
五阵秦军兵马俑纵队方阵
秦军兵马俑纵队方阵(鄙人觉得它应该是真实的),以9个四路纵队共5600余人组成长200米、宽60米的方阵,前后左右各200余人负责警戒。
五阵韩信五军阵
中韩信所创,以优势之兵对少数精锐之敌。
五阵诸葛亮武侯八阵
是冷兵器时代最典型的密集集团方阵,纵横排开64个小方阵合成一个大方阵,阵后设24队游骑配合作战。其中天、地、风、云、龙、虎、蛇、鸟是几个小方阵组成的大集团,交战时有的正面对敌、有的侧击、有的担当预备队;这些小方阵可以是骑兵、步兵、车队,由几十到几百不等组成,前排为弓***手、中间为长兵器手、后排为短兵器手(有时排列顺序也不同),当时主要为蜀军抵御优势的曹魏骑兵。
五阵唐军阵形
唐军出征时,约授兵20000人,分为中、前、后、左、右、左、右虞候共七军,各军有弓***兵、跳荡兵(突击队)、奇兵(预备队)、马军、辎重兵。
(1) 基本战斗单位--&队&的队形:50人呈9排锥形,最后一排的队副执陌刀督战。
(2) 各军战斗队形(以中军为例):以3队组成一个锥形大队,整军呈战队(第一线)、 驻队(第二线)、奇兵(第三线预备队)三线排列。
(3) 整军战斗队形--横队方阵。
(4) (曲阵):七军前后梯次配备。
(5) 竖阵(直阵):在地形狭窄时用于向敌军冲锋。
(6) 七军六花阵(防御用,也可宿营用):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广泽中,中军在中央 ,其余六军总营在四畔,象六出花。
(7) 半月营阵:在有险可依时,面平背险,六军拱卫中军。与七军六花阵共同体现了古兵法中&营阵同制&的思想。
五阵北宋平戎万全阵
为宋太祖&御制&,步兵110280人、骑兵36500人、防御用车1440乘, 全阵共用兵140930人;主力步兵在中央依车排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无地分兵(即预备队 )5000人居中策应,每方阵共36680人,三阵共11万余步兵;前阵与后阵(即前锋、殿后) 各二排骑兵共10000人,东、西稍阵(即左、右两翼)各二排共20650人。图本身不太清楚 ,大家凑合看一下吧。此阵实际上就是以步御骑,将步兵结成车营,骑兵在前、后、左、 右警戒掩护,以后北宋军陆续又添加了7种阵法(合称&本朝八阵&),分别是牝阵、牡阵、 冲方阵、车轮阵、罘?阵、、容辎重方阵,后七种均用兵14000人(步兵10000人,骑兵4000人)列成与&平戎万全阵&基本相似,主力总是一成不变地龟缩于中央,另以极少数兵力于四周做一些小变化,是纯粹的防御队形,可以说其战术思想遵循了其战略思想 。
五阵冷兵器时代的骑兵阵形
五阵秦以前的基本战斗队形
(1) 平坦地形:5骑一列,前后相距20步,左右间隔4步,队间50步,每步约合0.75米;骑兵编制5骑一长、10骑一吏、100骑一率(帅)、200骑一将。下图为一率队形。
(2) 险隘地形:5骑一列,前后相距10步,左右间隔2步,队间25步;骑兵编制5骑一长、10骑一吏、30骑一屯、60骑一辈(队)。下图为一屯队形。 (3) 识别:第一排头盔上别青色徽章,第二排颈上别红色徽章,,第三排胸前别***徽章,第四排腹部配白色徽章,第五排腰配黑色徽章。
五阵汉代骑兵军阵
即一种行军纵队。
五阵卫青骑兵五军阵
公元前123年卫青进击匈奴所设,与方阵类似,所不同的是全部为骑兵,行军队形趋向于战斗队形,便于行进间发起攻击,也便于宿营,是正规的骑兵集团队形。
五阵卫青骑兵防御阵形
卫青在中以组成环形防御圈,主力骑兵自左右两翼包抄大败匈奴。
五阵曹魏骑兵队形
由曹操所创的战骑、陷骑、游骑三线布置的正规骑战队形。(1) 敌人在前,则战骑居前、陷骑居中、游骑居后。
(2) 敌人在后,则队形向后回转正面,游骑居前、战骑居后、陷骑分为两部居中。
五阵唐军骑兵队形
由李靖西征突厥所创一种骑、步、车相结合的行军战斗队形,由3个梯队组成:第一梯队为全骑兵纵队--跳荡队,主突破;第二梯队为步骑各半的战锋队;第三梯队为战车(驻队),主防御、运输。
五阵成吉思汗的骑兵阵形--大鱼鳞阵
这是一个梯次队形,战斗时前锋试探敌情、前卫随即发起攻击,接着第二梯队的左、右翼投入战斗,最后第三梯队主力--本军、后殿(预备队)进击。壮哉!
五阵火器及其与冷兵器结合的队列与阵形
五阵戚继光鸳鸯阵
每队12人,队长、长牌手(带鸟***)、藤牌手(带鸟***)、火兵各一,狼铣手、短兵手各二,长柄快***手(***柄做棍用)四,放过铳、***、火箭后,以藤牌、狼铣、镗耙、长刀、***棍梯次行进攻击。
(1) 成两伍纵队的:
(2) 由变化的两仪阵(两伍分开):
(3) 由展开成横队的三才阵:
(4) 右伍(前伍)小三才阵横队:
(5) 左伍(后伍)小三才阵横队:
五阵明军重兵集团的三才阵
第一梯队战斗时以游骑警戒并掩护主力展开,之后战锋队以火器齐射、跳荡队冲锋;第二梯队的中军、驻队跟入进击。
五阵明清军队中火***营的连环***式队形
每队18人,分三组成纵队排列,每组分左右两路;第一组从前至后取卧、跪、立姿射击,之后退至第三组后,三组循环往复,整个队形即可以进行连环不断的射击。
参考资料:《中国军事史》 、《孙膑兵法》、 《李靖兵法》 、《战术史纲要》
企业信用信息古代的阵法究竟是什么?
古代经常可以看到阵法如神什么的,想问古代的阵法究竟是怎么一个概念?比如一字长蛇阵和龙门阵等。不就是两军交战,为什么弄出各种阵法或者破了别人阵法就能赢了呢?还有一些很玄乎的阵法能说一下吗?一直想不明白是怎样形成的。
开个坑,慢慢填(6/23第一更,6/26第二更,已战略性完坑)这里咱家主要想从宋代的军阵体系入手讲一讲。首先从吐槽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开始入手,正好会和我后面说的有些联系,请被吐槽到的不要介意~首先从 所说的开始----不用阵法的岳飞。宋代是阵法研究空前发达的时代,岳飞是两宋之交的名将,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名将,他本人据说是不屑阵法的,《宋史》里录了他与宗泽的一段对话:“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岳飞虽口说‘兵法之常’,然而就内心而言,他看重的还是‘存乎一心’,还是‘野战’。嗯,这是你理解错了,但这样的误读其实在知识界是很普遍,也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岳飞表达的两层意思很清楚:1、阵而后战,兵法之常;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前一段肯定制定军阵的必要性,后一段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灵活运用军阵的思想----宗泽传授岳飞的阵图,是宋初河北军平原制骑经验的精华,而这里岳飞的话,则是学生将学习后的心得与老师的对答。结合历史上岳飞的战术运用,能够明显看出与韩世忠、张俊等出身西军的将领有所明显不同。因为西军长期在西北山地与西夏作战,更适应的是小股野战突袭这样的战术,而非以堂堂之阵对攻。种不同,我以为正是岳飞对宗泽所授阵图学习的结果。从常识上来说,指挥几百人或许还可以野地浪战,但到了成千上万的大军时,如果没有事先部署好的军阵队列,在临敌关头根本不可能有效指挥。无论主将有再天才的战术构想,绝不可能在短时间正确无误地传达到上万个不同的士兵个体,使其作出统一的战术动作。若乃提卒十万,深入贼境,大军在前,坚城未下,欲战则胜负未决,欲攻则利害难知,自非整饬车徒、部分营垒,或先据地之要害,或先扼敌之襟喉,蛇蟠月偃,中权后切,畴能收万全之胜哉??氐如平原大野,深林险道,前兵后泽,乘高趋下,顿兵拥众,呼吸俟命,若不素练施设,敢问何以处之?----《武经总要》举个栗子,郾城之战之时岳飞临敌变阵,摆了一个“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兵张左右翼继之”的非常规阵型。以骑兵居中,步兵分列两翼乍一看是与传统相反的阵型,特别是在敌众我寡时运用这个阵型,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但这却有可能是宋军操练过的熟套。宋蒙战争期间,宋初大将曹彬的十二世孙曹友闻在四川“以骑兵五百直前决战,将步兵左右翼并进”而大破蒙军,其实是与岳飞同样的战术。说了那么多,回到上面的话题,宗泽传授给岳飞的阵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的回答里提到了一个“迷信阵型的负面例子”:《武经总要》中的平戎万全阵,他的评价是----为什么呢?很简单,一次投入十几万人才能摆成的这么宏大、严密、齐整的战阵,一定不适合在除了大平原以外的其他地形使用;战阵过于宏大,战场准备时间就很长,敌人不会看着你布阵;就算你摆好了,骑兵看到这么宏大的架势就吓到了,我走你总拦不住我吧;宋太宗以皇帝的身份要求将领贯彻落实,于是没有人敢换阵型,什么时候都摆这一套东西,岂有不输之理……任何阵型都是要根据具体的地形、环境、己方兵力和对手兵力调整的,怎么可能有万金油阵法。这里面的误读有几个:1、因为名叫“平戎万全阵”,所以设计意图是适用于所有地形2、敌人不会坐等你摆阵,摆完了也可以绕着走3、因为是皇帝设计的,没有人敢换阵型P.S. 这个***里引用的平戎万全阵原图,是windg2000在SC发的。如果看过他本人配图的说明,就知道这个***里的解读有多哭笑不得了那么,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因为,宋初河北大阵体系的基础是宋辽边境的特殊地理形势----自沧州至顺安军边吴淀,边界有塘水阻隔。这段天然防线,按照何承矩计算,其直线距离“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但全长则“绵宜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水深自五尺至一丈不等,“深不可以行舟,浅不可以徒涉,虽有劲兵不能渡也。”……但边吴淀西向至长城口不到一百五十里,“山阜高仰.水不能至,敌骑驰突,得此路足矣。”……据沈括的调查,这一地段中又可分为两段,即定州、西山、北平寨一段.和保州以东至顺安军一段。对于前者,宋军可倚西山布阵,另以奇兵设伏,令局势不致恶化。但后者则“平川横袤三十余里,南北径直、并无险阻,不经州县。可以大军方阵安驱,自永宁军以东直入深、冀,行于无人之地。这才是前沿的最大漏洞。----曾瑞龙《北宋及拜占庭帝国的弹性防御战略初探》也就是说,辽军的入寇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针对于此,宋军在防御时将重兵集团置于辽军南下的必经之路的方向(定州、唐河一线)上,并协调周边诸军做出预先的布置,即通过分兵压缩辽军骑兵大兵团的行动空间,尽可能逼迫其在宋军指定的战场上进行决战。根据《武经总要》所载,这样的大阵“中军阵步骑常满十万人,前阵骑士满三万人”,其实已经远远超越了战术阵型的范畴,而是上升到了战区战略高度的部署。回过头来,我们才可以说平戎万全阵。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这个大阵从来没有在实战中摆出来过。这是因为,客观上没有符合战役想定的背景条件。比起上面说过的动用整个河北战区主要野战军兵力的常阵,平戎万全阵的占地更广、动员兵力更多。那么其预设的战役目标其实就呼之欲出了:这是想定了宋辽战略决战的背景下,开封的总预备队主力出动,由皇帝亲征的情况下的野战营阵图。类似的概念,可以参考《三国演义》中的八百里连营。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与小说不同,这只是大军静止驻营下的状态,一旦接敌,各个单位如何展开、如何变化,并没有完全体现在阵图上。说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从阵图过渡到这个问题的核心了----什么是阵法?这个提问下的很多回答都列举了中国古代各种阵型,并且大谈各自有何优势劣势。说得直白些,这其实都是在买椟还珠了~ 8-]如果我们把坎尼会战开始阶段汉尼拔的阵型拿出来看,能看出些什么?----嗯,一个前凸的半月阵,步兵居中,两翼骑兵----恭喜你!和罗马统帅看到了同样的东西~ 显然,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如果对阵法的认识只停留在这个阶段,那我们可以在这里继续谈论半月阵和三线阵各有什么优缺点,甚至根据日本电子游戏的经验,做出“大象吃老虎、老虎吃老鼠、老鼠吃大象”之类的简单判定。但很遗憾的是,三次元的游戏规则复杂的多。其中最要命的一条就是----阵,不是静止的。回头来看坎尼之战。简单来说,迦太基军骑兵上前驱逐两翼的罗马骑兵;中军步兵后撤,两侧步兵前插,威胁罗马军阵两翼。至此,迦太基的阵型由前凸的半月阵变为后凹的半月阵,形成了对罗马军步兵阵线的口袋包围。同时,两翼的骑兵前突驱散罗马骑兵后,返身包抄罗马军步兵身后,从而完成了对罗马军主力的包围,最终打了一个教科书式的包围歼灭战。很显然,战役的不同阶段,作为主动一方的迦太基军通过调整战术阵型,将罗马军一步步诱入陷阱,并且最终通过外线包围,不断压缩罗马军的空间,使其不能保证维持阵型的必要空间,从而陷入混乱。当罗马军不能维持阵型时,即使数量是对方的几倍,也只能陷入单方面的被屠杀结局。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汉尼拔一开始就摆好了战役最终阶段的后凹半月阵,罗马军还会乖乖地钻进口袋吗?到这里,我试图做出一个定义----阵型的目的,是根据长期的训练及预定的计划,将大量的个体作战单位进行组织化排列及展开。而阵法,则是为了实现战术意图,在实战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度组合的方法。阵型是战术的基础,而阵法则是战术的核心。战役开始阶段,多采用许多均衡分布兵力的基本阵型,甚至是具有几何意义上的对称(例如孙膑兵法中的所谓十阵)。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的判断、掩盖己方最终战术意图;同时也便于根据对方行动,进一步调度组合兵力变化战术队形。演义小说中的摆阵斗法,往往是你摆个太乙三才阵,我摆个河洛四象阵,你急忙变个循环八卦阵,我再换个武侯八阵图……但在现实中却不是这样----阵形,不是摆出来的,而是在实战对抗中打出来的。对方显然不会等着冰河跳完白鸟舞再放钻石星辰拳大招一样,也不会任由你随心所欲变换战术阵型。如何自对抗中完成己方的阵型变化,同时压制对方调整,就是阵法的奥秘所在。比如在坎尼之战中,相信汉尼拔在变阵压制的过程中,罗马军一定也做出了各种反压制的努力,比如说试图完成中央突破,比如说阻止对方两翼展开,比如说继续维持阵线以兵力优势压倒对方等等。但是,最后胜利者是迦太基军,只能说明他们的阵法更胜一筹,在对抗中完成了对对方的压制。最后,结合一个案例整理一下上面所说过的阵图、阵型、阵法。979年七月,宋太宗北伐幽燕,在高粱河战败。班师途中,宋太宗预估到了不久后辽国将兴师报复。如前所述理由,事先预判到了战场将在唐河徐河一线,因此颁下阵图,安排河北各野战军向预设战场集结,将战役目标确定为“会兵设伏夹击”。九月,辽军果然调动十万骑发起进攻,战役在徐河以北的满城打响。宋军在河北的三大野战军,定州、镇州军约八万步骑已集结在满城战场,而关南军1~2万骑则机动包抄辽军侧后。根据宋太宗的规划,针对步兵为主的定、镇主力“赐阵图,分为八阵”。但临战前,宋军将领发现敌军势大,而八阵过于分散,以至于“士众疑惧,略无斗志”。经过阵前会议,宋军将领决定临敌变阵,一面派出使者诈降争取时间,一面将阵型由八阵变为前后两列的横阵。“三战,大破之”。徐河大阵正面击破辽军后,关南骑兵及时赶到追击,将辽军赶入西山坑谷,最终斩首万级,俘虏随军人员三万。从阵图层面来说,宋军在两个月前就预判到将在满城决战,无疑是料敌先机的一着。战略部署上,以定、镇军为铁砧,以关南军为铁锤,最终也确实起到了效果。但是从阵型来看,宋太祖预先布置得八阵在战后受到了置疑。但是各位,如果光看阵型的话,宋太宗选择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武侯八阵图,而最后变阵所选择的只是最基本的两列横阵----还记得坎尼的罗马军么?好歹还有三列,比你还多一列,可人家上哪说理去?选择两列横阵,从阵型的理论上可以举出很多优点,例如增强阵型纵深度,有利中央突破,又例如多梯次排列可方便指挥官适时投入预备队,或者安排撤出战斗等等(而在这里最大的优点,我以为可能正是因为这是操练最为熟练的基本阵型,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士气动摇的宋军恢复信心,同时尽快完成阵型转换)。反过来,也有降低两翼的机动余地,整体转向困难等劣势。所以,最关键的阵法对抗,应当是发生在史料中一笔带过的“三战,大破之”过程中。在兵力大致相当的步骑对抗中,宋军是如何梯次投入兵力的,如何确保两翼安全的,最终又是如何中央突破的,很遗憾,现有的史料记载没有告诉我们。最后,反过来说,宋太宗原先安排的八阵一定就是错误的么?我认为也未必。刚才说过,战前设定的战役意图是:会兵、设伏、夹击----也就是说计划以正面的定、镇军为正兵,而以关南骑兵为奇兵从侧后包抄夹击辽军。而实际上,由于定、镇军从正面击溃了辽军,随后赶到的关南骑兵没有包抄到辽军主力,而只是参与了追击战。这个战役设想在一年后的980年被重演了,辽军再度发兵十万侵攻雁门,河东主帅潘美“令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此战,杨业的骑兵部队就是绕道背后,与正面的潘美步兵主力对辽军发动夹击,最终获胜的例子。可以想象,宋太宗原来的计划,可能不止是击退辽军那么简单,而是野心更大的要打包围歼灭战。他的设想中正面的镇、定主力的任务可能只是牵制辽军而已,因此选择了相对没有那么进攻性的八阵。但是正如后来的岳飞所说的----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前敌指挥官们根据敌势的变化,和我军的心理波动,果断选择了变阵。虽然计划有变,但最终同样起到了很好的结果。(后续会补充一些图做进一步说明,To be continued)最后,鸣谢我们阉党最红最红的红太阳 童相公。相关回答
随便写写,写多长多详细看心情。首先说明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阵型是战争中绝对必要的东西,战争不是单挑也不是打群架,而是有组织的两只军队之间的对抗,想要让自己手下的几千上万人能够有序的和对方的几千上万人厮杀,并发挥不同兵种各自的最大效率,适应地形,便于随机应变,就必须有阵型。其实就算是几个人之间打群架,有阵型和组织的一方也更容易获胜,因为相互支援、配合都比散兵游勇的一方强得多,能发挥组织和集体的效应。另外,题主对于中国古代的阵型了解可能受了太多评书、小说的影响,这种东西听听就可以了,不要信以为真,其真实度和武侠小说对于传统武术描写的真实度差不多。总的来说,军队之所以需要列阵,其主要目的是:1.便于指挥、维持士气和纪律,散开各自为战的士兵是难以控制的;2.发挥各种不同兵种的优势并相互支援弥补劣势;3.适应地形并能随时变化应对战场突发情况。我们首先来假想一下,题主统帅一只一百五十人的小队,士兵都拿着盾牌、长矛,带头盔和盔甲,经过了良好的训练有组织和纪律。对手也是一百五十人,都是比题主的士兵更加孔武有力的野蛮人,手持巨大的板斧和大剑,体力和单兵战斗力都比题主的士兵强得多。战斗的地点是平原没有复杂的地形因素,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尽可能获胜?很容易想到,将小队士兵列成方阵,使之正面向敌,用盾牌防护自己和后面的士兵,长矛戳刺,这样第一排的士兵作为盾,其后三到四排(取决于矛的长度)都可以发挥攻击,紧密的方阵让敌方不容易穿透,小队只有一个方向面对敌人,就可以最大限度削弱对方单兵战斗力强大的优势。如果题主想到了这个,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了解了古希腊人重装步兵的战斗方式了。古希腊时期,重装步兵就是这么列阵的,紧密的方阵有利于组织纪律和指挥,能增加军队的防御能力,想想几千人的重步兵方阵拿着密密麻麻的长矛对着你冲过来的情况,正面攻击能力也是很可观的。但如果不列阵,部队散开,一个拿长矛的士兵很容易被拿斧头大剑的士兵干掉,因为长矛在短距离不够灵活。希腊重步兵方阵图片可以参考下面:ok,那么当题主有了一只这样的部队,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如果敌我都是这样的步兵,打起来显然是一线平推的方式,那么除了训练更好、更勇敢、人更多、士气更高、装备更好等因素之外,怎么才能在战场上调动已有的部队战胜对方呢?底比斯城邦在对战古希腊陆地最强的斯巴达人时想到了变换阵型的方法,于留克特拉战役中成功的干掉了勇武著称的斯巴达人。当时的阵型是这样的:(妈蛋居然没找到一张可以用的图大家自己脑补一下吧)斯巴达人将重步兵一线平均排开(这也是当时希腊城邦通用的布阵),而底比斯人(底比斯此战重步兵数量大概只有对方的一半多一点)则将更多的部队部署在左翼,右翼人数相对较少,就形成了一个斜线,因此被叫做斜线战术。双方也有骑兵和轻步兵部署在重装步兵方阵的两翼,不过这一战主要是靠重步兵决胜的。双方重步兵接触后,人数上有压倒性优势的底比斯左翼(质量上也安排了底比斯最强的圣团步兵在左翼)迅速击溃了斯巴达左翼,然后回转过来消灭了斯巴达的整个阵线。斜线战术的突破在于改变了传统兵力一线分配、平均铺开的战术,将重点兵力放在了关键点上,造成对方兵力相对弱势,突破其弱点,从而从一点造成对方整个战线的崩溃。天才的思想总是想通的,十八世纪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重新发明了斜线战术,并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好了,一线平推的事情讲完了,那么现在让题主来面对上面的这样一支底比斯军队,题主打算怎么办?题主可能会想到,我要让我的重步兵方阵有更长的长矛,同时和骑兵、轻步兵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如果题主这么想,恭喜你的思路就和马其顿的腓力二世以及他征服半个世界的儿子亚历山大的思路一样了。马其顿人的步兵方阵是这样的:长***如林有木有,一排排的***尖冲过来顿时把人吓尿了有木有,马其顿方阵的长***大概有5~6米长(后来继业者战争时期甚至加长到七米)。与此同时,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也很重视多兵种之间的配合,下图为腓力二世战胜底比斯雅典联军、马其顿取得希腊统治地位的喀罗尼亚战役的阵型图(图有点小,凑合着看):一般认为,腓力的右翼故意后撤,引诱雅典人的左翼孤军深入,自毁阵型,和底比斯人之间出现缺口,然后亚历山大率领精锐骑兵插入缺口,包围并全歼了底比斯圣团步兵,接下来腓力的主力开始向雅典人进攻,侧翼完全暴露的雅典人毫无还手之力,在马其顿人5~6米的长***阵和侧翼骑兵的打击之下全军覆没。一般认为,腓力的右翼故意后撤,引诱雅典人的左翼孤军深入,自毁阵型,和底比斯人之间出现缺口,然后亚历山大率领精锐骑兵插入缺口,包围并全歼了底比斯圣团步兵,接下来腓力的主力开始向雅典人进攻,侧翼完全暴露的雅典人毫无还手之力,在马其顿人5~6米的长***阵和侧翼骑兵的打击之下全军覆没。此后,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的过程中多次使用类似的“锤砧战术”,简而言之就是用马其顿重步兵方阵作为砧板,抵住对方的重步兵,侧翼的骑兵作为铁锤,从侧翼甚至背后锤击在敌人的战线上,造成敌人腹背受敌,迅速崩溃。当然,这是建立在方阵的训练有素,和亚历山大手下王伴骑兵、色萨利骑兵为当世精锐的基础上的。除了大的战役布阵以外,腓力二世还对骑兵的阵型有所改进。此前骑兵的阵型和步兵一样是矩形,这样的阵型在转弯的时候很不方便,腓力二世将骑兵阵型改成了一个三角形,加强了骑兵的灵活性和冲击力。除了亚历山大外,西方历史上还有一位名将也以类似“锤砧战术”的战术而闻名,就是大名鼎鼎的“战略之父”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刚刚翻越阿尔卑斯山,部队减员严重(而且汉尼拔的部队本来就是以各地雇佣兵为主)的汉尼拔碰上了数量多出己方近乎一倍、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罗马大军。在这场举世闻名的坎尼战役中,双方阵型是这样的:红色是罗马军团,重步兵摆出了标准的三线阵(后面会讲讲三线阵),两翼是骑兵;蓝色是汉尼拔,步兵线一字排开,中间略突出,两翼是骑兵。战役开始后,罗马的步兵在正面凭借人数取得了优势,于是汉尼拔的步兵线从前凸变成了后凹的半月形,罗马的步兵就陷在半月型中间(这也限制了罗马步兵线的正面宽度,使得其人数优势无法进一步发挥)。同时,两翼的汉尼拔骑兵迅速消灭了罗马的骑兵(罗马的骑兵是渣渣,坎尼会战中汉尼拔最大的王牌就是优势的骑兵),从半月形阵线的背后突击陷进去的罗马步兵。腹背受敌的罗马人很快陷入混乱,被消灭殆尽,据说一天之内,罗马被消灭、俘虏了7万左右,创造了西方军事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之前单日歼灭敌军数量最多的记录。从刚才的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罗马人的重步兵排成三条线,这也是经典的罗马三线阵。三线阵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这是罗马人根据自身的装备、战术特点,学习了希腊方阵的作战方式,并且将其改进的更灵活的一种阵法。首先罗马方阵和希腊方阵不同,是分成一个个小队的,上图中虽然一条线似乎是一个整体,但其实是有一个个一百多人的小队组成,小队间彼此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支援,这样就比规模更加庞大作为一个整体的希腊方阵、马其顿方阵更加灵活,尤其在复杂地形下更加有优势(想想马其顿方阵,几千人举着长***在山地如何能保持阵型?一旦阵型不保,被敌人抓住弱点冲入方阵内部,那么长的长***如何近身抵挡敌人的刀剑?)而三线的安排是这样的:第一线是罗马青年军,由青年战士组成,装备较差,除了基本的盔甲外就是大盾、短剑和标***,负责消耗敌军;第二线是罗马壮年军,由有经验的成年战士组成,装备较好,一线青年军战斗一段时间后,就会有组织的后撤,由壮年军顶上去,青年军可以借机休息;三线是后备军,是最有经验、最精锐的老兵,装备是长矛,轻易不会投入战场,一旦投入就是危机时刻掩护部队撤退或者决定性进攻的关键时刻。通常的战斗就依靠一线和二线的相互轮换消耗来拖垮敌人。这种战术虽然看起来很无脑,但凭借着罗马人的技术优势、组织纪律,兼之方阵规模较小能适应复杂地形,在战争中非常好用。三次马其顿战争中,罗马人都是先败后胜,简单说就是在平地正面抗不过马其顿方阵(那么长的长***阵确实不容易抗),然后后撤入丘陵地带,马其顿人追击的时候队形开始散乱(扛着那么长的长***进入丘陵地形不散乱也不可能),然后罗马人抓住机会杀个回马***。--------------------------------------------------------------------------呼呼,本来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的,结果没想到才写了三种西方阵型就花了这么长时间,下面就偷懒好了,各种阵型可以自行百度之。总的来说,阵型的发展和军队的组织形式、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战术偏好等密切相关,而阵型的目的则总是在便于管理、防御力、火力、突击力、多兵种配合之间协调。例如西班牙方阵是为了长矛手和火***手之间的远近配合、威灵顿的“细红线”战术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火力,而拿破仑惯用的“纵队战术”则是为了加强肉搏突击能力,空心方阵是为了让带刺刀的火***兵能有效防御骑兵冲锋。一战以后步兵多以散兵的方式出现在战场上,不再像近代和古代一样列成严密的方阵,但必要的阵型依然是不可少的,如解放战争时共军的“三三制”就是一个效果良好、能够有效相互配合掩护的轻步兵战术。而海战和空战依然对阵型有较高的要求,纳尔逊的双纵队战术、大炮巨舰时代的战列线、现代海军的圆形防空圈、空战的各种编队等等,都旨在让战舰、飞机之间相互配合,发挥最大战斗力。--------------------------------------------------------------------------既然题主问的是中国古代的阵型,那么我最后还是说几个中国古代的好了。虽然小说评书总是把中国古代战法说的玄乎其玄,但其实本质也是很平实的,目的无非和西方的阵型一样,保持军阵完整、便于管理和维护士气、增加防御力突击力火力、便于各兵种配合,并且根据具体的战场需求和敌人的不同而调整。下图为著名的刘裕“却月阵”:却月阵是在河边用战车摆一个半月型,河道为南朝的水军所控制,既可以保证前线部队补给,又可以随时接应撤退。每辆战车上安排有长矛手和***手,长矛手防御敌方的冲击,***手发挥远程投射火力。战车阵线内部为己方主力可以和战车上的士兵随时接应调换。这一阵型是直接针对北方精锐重骑兵的,战车和长矛手使得重骑兵的冲击力无法发挥,河道则让敌方无法利用骑兵机动性迂回,南朝优势地位的水军保证了补给和机动能力,***手则是负责火力输出的dps,使得北方重骑兵的优势无从发挥。(胡斯战争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战术,在大车里面布置火***手,车与车之间布置火炮来对付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装骑士,大家思路其实都差不多)而戚继光的鸳鸯阵则是专门对付单兵战斗力极强但惯于单打独斗的倭寇的。示意图如下:圆牌手抵挡敌人,狼筅用来扫倒敌军,长***是主力杀伤,后排补刀。这样一个长短结合、远近搭配的战斗小组灵活轻便(根据具体战场地形还可以变***数更少的小组),对于喜欢单打独斗的倭寇来说简直是对症下药。圆牌手抵挡敌人,狼筅用来扫倒敌军,长***是主力杀伤,后排补刀。这样一个长短结合、远近搭配的战斗小组灵活轻便(根据具体战场地形还可以变***数更少的小组),对于喜欢单打独斗的倭寇来说简直是对症下药。最后讲一个迷信阵型的负面例子好了。宋太宗时期和辽国多次交战,辽国的骑兵对以步兵为主的宋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太宗亲自制作了一个“平戎万全阵”,并且要求将领们贯彻落实。引用百度的文字,大家先一起脑补:现据《武经总要》前集卷7的文图记载,“平戎万全阵”由前锋、殿后、中军、左翼及右翼组成。其主力为中军,由并排3个方阵组成,各以一名大将统领;每阵各方5里,周长20里,计7200 步;3阵之间皆相隔1里,阵面共宽达17里;在中军内三个方阵中,每500步设战车一乘,每车配备“地分兵”22人;每阵战车计1440乘,每阵另配有“ 无地分兵”5000人。合计中军三阵共配备车4320乘、士卒110040人。中军每阵除拥有战车外,士兵分别配备有拒马、长***、床子***(大型连发***机)、步***、步弓、刀剑、盾牌等武器装备。此外,每阵还有“望楼车”(可移动的?望楼)8座,每楼有“望子”士兵80人。左、右翼军阵各两列,前列125 队,每队50骑,共6250骑。后列125队,每队30骑,共3750骑。即左、右翼每阵一万骑,两阵共计两万骑,另有探马650骑。前、后军阵亦各两列,前列62队,每队50骑,共3100骑。后列62队,每队30骑,共1860骑,另有探马40骑。前后阵各5000骑,共计1万骑。左、右、前和后军阵全部由组成,包括轻和使用骑***、骨朵及团牌等装备的骑兵。然后看图:很?有木有!步骑车配合有木有!远程火力和重装步兵方阵结合有木有!规模宏大一次投入十几万人有木有!然则从历史上来看,这个阵型并木有什么卵用……很?有木有!步骑车配合有木有!远程火力和重装步兵方阵结合有木有!规模宏大一次投入十几万人有木有!然则从历史上来看,这个阵型并木有什么卵用……为什么呢?很简单,一次投入十几万人才能摆成的这么宏大、严密、齐整的战阵,一定不适合在除了大平原以外的其他地形使用;战阵过于宏大,战场准备时间就很长,敌人不会看着你布阵;就算你摆好了,骑兵看到这么宏大的架势就吓到了,我走你总拦不住我吧;宋太宗以皇帝的身份要求将领贯彻落实,于是没有人敢换阵型,什么时候都摆这一套东西,岂有不输之理……任何阵型都是要根据具体的地形、环境、己方兵力和对手兵力调整的,怎么可能有万金油阵法。历史记载宋太宗“少有大志”,熟读史书的本朝太祖在读到这一段时,提笔补了三个字“然才疏”,真是一针见血啊……--------------------------------------------------------------------------------------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阵型相克的例子,也写上来好了。日本战国时期,有“甲斐之虎”之称的名将武田信玄率2.5w大军上洛(上洛就是去京都,挟将军以令诸侯的意思),路过德川家康的领地远江。只有1w军力(除去各处守军,实际能调动的可能只有8k)的德川家康困守滨松城不出。于是信玄绕过滨松城进军家康老家三河。大吃一惊的家康率军出击,没想到遇到信玄的时候,对方严阵以待,摆好了一个标准的骑兵突击阵型鱼鳞阵(也就是军队分成一个个菱形小方阵的阵形,主要用于骑兵冲锋,虽然日本马种很差个头很小,骑兵基本是渣渣,但矮子里面拔长子,武田的骑兵是日本战国时期最强的)。兵力本来就占劣势的家康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居然摆了个鹤翼阵(两边向前斜形展开,用于包围敌人的阵型)。鹤翼阵本来是以多围少,以少围多的必然结果就是兵力薄弱,方阵的宽度、纵深不够,结果果然被武田骑兵轻松凿穿,大败而归,几乎全军覆没。若非信玄不久病死,家康肯定是要挂在这里了……后来德川能得天下,除了活的长和政治能力强以外,运气也是很重要的啊……
此刻你站在军队前线。残阳当空,暮色如血。一望无际的原野铺开,黄沙弥漫。身后是你那虽然疲倦却仍旧整齐的军队。步兵们彼此扶持,眼神坚定。探马来报:报!前方发现敌军。以步兵为主,军力数倍于我军。怎么办?你环望身后的士兵。他们投向你的目光充满信任。你知道,他们相信,无论什么情况,你都能带领他们取得胜利。可是,怎么打?你只有2500名步兵,和极少量的骑兵。在一望无际、无遮无挡的原野上,面对数倍于己方的敌军,毫无还手之力。你绝对不忍心让他们去送死。你的目光落在他们反光的头盔上,落在他们专注的神情上,落在他们磨损和破旧了的铠甲上,落在他们笔直朝天、超过二人高的长***上…………长***?你很快有了决定。所有兵士,以50人为一行,列队,站成方形!第一行,长***向前!其他各行,长***斜举!骑兵,分列两侧,保护侧翼!步调一致,一起前进!不得后退!……当最后一个敌人逃窜的时候,你站在高处,默默环视战场。战场上留下了几千具尸体,都是你的敌人的。你的战术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你的士兵几乎没有战损。你召来一个兵士,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他说,这里叫马其顿。你说,好,这套战术,以后就叫马其顿方阵吧。凯旋回归的你,很快得到了消息,有一波敌军正朝你的国土进发。这次的地形,与上次的原野不同,更加狭窄。这次的敌军也不再是上次的乌合之众,而是配备精良、训练有素。当然,数量上仍然是他们占优势。预计还有一个月,他们就将抵达你的国土。这绝对是一场硬仗。你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时,有一位兵将,前来求见你。他单膝跪地,说,将军,末将有一法,可破敌军。说。他说:我们将军队,组成四大横列。第一横列,全部持标***。第二横列,由青年士兵组成。横列中再分十小列,前两列配备重甲、大盾、短剑。后八列配备标***、铠甲。第三横列,由壮年士兵组成。配备同上。第四横列,由成年老兵组成,配备同上。另外,再将少年也武装起来,配上轻甲,让他们位于两翼待命。战斗时,首先让第一横列投掷标***。投掷的同时进行疏散,投掷后,第一横列疏散至第二横列后面。这时,让第二横列迎上去进攻。前两列与敌人近战,后八列在后面投掷标***,然后上去助战。打退第一波攻势后,第二横列和第三横列互换。第二横列进行休息和治疗。同时,让少年士兵在战场上找回还能用的标***,补充给标***兵。第三横列打完后,与第四横列互换。循环往复。只需用一个月加以训练,必能大破敌军。你依计行事。来敌在你的战阵之下,溃不成军。很快便结束了战斗。你召来献计的兵将,问,你叫什么?他说,回将军,末将姓罗名马。你说,好,这个战阵,以后就叫罗马方阵。打退了来犯之敌的你,乘胜追击,一路进发。眼看已经快攻到敌军国土了。这时,探马来报:报!东海守将求援!有一小股敌军,正从东海登陆,偷偷朝我国进发!兵力几何?数百。你长笑一声。区区数百人,也来禀报?本帅在东海沿岸,可布下了五千大军。可是,来犯的敌军,厉害非常!完全不同以往。哦?有多厉害?他们数人一队,脊背相靠,号为“蝴蝶阵”。遇见我军,则挥动手中长刀,怪叫扑来。他们的长刀,端是厉害,大开大合,难以抵挡锋芒!虽数次被我军围困,却奈何不得他们,反被所害!竟有此事?千真万确,我军配备的短剑,难以与他们抗衡。东海守军,已经折损上千。你沉吟不语。若是挥师前往,自然可以尽数歼灭,但这样又给了敌人喘息之机。若分兵剿匪,又怕反被所害。这时,一名将领趋前,说:禀将军,末将愿往!哦?你是何人?末将戚继光!有何破敌良策?末将向居东海,早听闻敌军有此等铁血死士,名曰倭寇。末将也早准备了破敌之法。说!末将以十一人为一队。队长居最前指挥,次二人分执长盾、藤盾,掩护队伍前进。再次二人执狼筅,长三米,在盾牌手身后杀敌。再次四人执长***,分别照应前方的盾牌手及狼筅手。最末二人,执刀盾,专职护卫,如敌人迂回或变阵,则上前砍杀。此乃末将独创之破敌法,以小队制小队。此阵可有姓名?末将将其称作鸳鸯阵,又名胜利十一人!好,拨给你一千兵马,务必破敌!打发了倭寇,你的军队很快进发至敌军国土。探马来报,敌军已在城门集结了数千骑兵,打算与我军决战。看来又是一场硬仗。你却丝毫不惧。将手一扬。随着旗手挥动长旗,军队立刻变化。步兵在最前方布下早就做好的尖锐护栏,一千名火***手就位,站成三排。迅速占据有利地形。你默默颔首,环视最前方的两名指挥。织田信长!德川家康!在!就位!是!尘嚣飞扬,敌军的骑兵逼近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冲击着你的耳膜。你眯起双眼。时候到了。你再次将手一扬。无情地吐出一个字。放。第一排火***手瞄准开火!尔后立刻蹲下,装填弹药,同时第二排火***手瞄准开火。然后立刻蹲下。第三排开火!循环往复。在你密集的火力下,敌军的骑兵还没近身便被纷纷射杀。这场战斗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史载:王四年,战于长筱,以火***克敌,射杀重骑数千。时人谓之曰三段击。
阵法的本质是在关键位置制造局部优势以争取全局优势。一个例子:及其理论:
很久以前就思考过阵法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能彻底令自己满意的***,所以
兄弟虽然盛意邀请,在此也只能谈谈我并未明了的几点看法:在研究阵法之前,首先必须先分清‘历史上的阵法’和‘小说中的阵法’。比如《三国演义》中之八阵图、《杨家将》里面的天门阵,是为小说中的阵法,作者往往将其描写得神乎其神、光怪陆离,但事实上古人并没有什么超人的法力,打战也并非巫祝跳大神时的表演----历史上的阵法,是一种军队的部署方式,阵字,古解为旅、为列、为军阵,所以阵就是军队,阵法即是行军布阵之法。历史上真实的阵法。传说中国人在殷商时代已经娴于阵法,这是可能的,因为商代军队规模很大(妇好伐土方,用兵万人),又出现了战车,远距离地行军(易经中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兵种间的配合必然需要一定的规则和方法。现在可见最早的阵法记录出现在左传中:“春王三月,楚武王荆尸…”这里的荆尸,杜预解释为:‘楚陈兵之法。’但究竟‘荆尸’之阵是什么模样,不得而知。不久之后,郑庄公使用了‘鱼丽之阵’,这个‘鱼丽阵’的样子就很清晰了,左传说:“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葛。”----简而言之,所谓的鱼丽之阵,就是以中军阵为主力,两翼再各布一个方阵,战车居前,步兵在后,战车间的空隙由步卒填充。这样的鱼丽阵作战时,先以两翼之阵攻击敌军脆弱的两翼,在乘胜会合中军阵直攻敌军中央。----可见,上古时代的阵法,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不需要设坛做法,也没有什么生门死门。一字长蛇阵和龙门阵。这两个阵来源不可靠,多是市井说书人的创作。比如一字长蛇阵,翻查资料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军队横向铺开,列为一条长而窄的阵势,犹如‘一’字向前齐步推进;另一种解释为纵队,长蛇阵即是一条纵向追击队列----第二种长蛇阵不可能排得很长,而第一种则显而易见地容易被攻击、分割,无论是哪一种,大概都达不到传说中‘首尾相应、变化无穷’的效果。何谓破阵?撇开小说家言而论,我以为真实存在的破阵应该指阵形间的相胜和兵种间的相克。比如面对马其顿式密集的步兵方阵,步骑兵混合阵型显然处在下风;再如交战的地点选在山地,那么春秋式的车阵就无论如何发挥不了威力(此情况的例子如晋国与狄人作战,地形很狭隘,晋将魏舒便下令‘毁车’,将军队重组为甲士、步卒混合步兵阵,可算是因地布阵的典范)。阵法的实物。实物有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现在被研究的主要是三个坑,一号坑为长方形军阵,以步兵、车兵组成,步兵为主力;二号坑为曲尺形军阵,由步兵,甲士车兵,骑兵构成;三号坑则为指挥中枢。现在一般猜想是,秦俑军阵大概是五阵型军阵,一号坑阵为右翼,二号为前锋,***坑为左翼(疑为废弃或未建成),三号坑为中军,无号坑(尚未发现)为殿后。可见,秦俑反映出的军阵大体上是一种梯次分明、功能配合的大阵,且组成大阵的各部分内部也五脏俱全,可以独当一面。不用阵法的岳飞。宋代是阵法研究空前发达的时代,岳飞是两宋之交的名将,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名将,他本人据说是不屑阵法的,《宋史》里录了他与宗泽的一段对话:“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岳飞虽口说‘兵法之常’,然而就内心而言,他看重的还是‘存乎一心’,还是‘野战’。乾隆与拐子马。上面说岳飞好野战,与之对应的,宋代大量笔记小说中说,金人擅长使用‘拐子马’。拐子马,又称为拐子城,拐子马阵,传说此阵:‘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与曹孟德铁锁连船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这种传得神奇不已的阵法却被金人后裔,满洲乾隆皇帝质疑。乾隆在《御批通鉴辑览》驳斥道:“北人使马,唯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后人为祖宗辟谣,并以‘北人’背景现身说法,可信连锁之拐子马大概是不存在的。十阵。孙膑在《孙膑兵法》里专有一篇《十阵》,记录了他所知的十种阵法,我暂录如下并稍加注解(注解是原文省略),算作此篇的告一段落:“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方阵:中心的兵力少,而四周的兵力多而强,指挥官靠后,方阵用以截击敌军。圆阵:圆阵用以防守,便于集中有限兵力。疏阵:顾名思义,疏阵用来虚张声势,要多插旗帜,给人以兵多的假象,疏阵将精锐布置在阵的外侧。数阵:数阵不必加大行距间隔,行列要靠近,排列有序,兵器要密集而又便于施展,前后要互相保护。(个人猜想接近于西方的密集方针,数,一解为多)数阵要保持稳定,进军有序,不要任意追击敌军。锥行之阵:锥行之阵前端要锐利,可以插进敌军中;两翼要锋利,与敌交战时加大杀伤力;主体则要雄厚有力。雁行之阵:雁行之阵缺文,详情不可知。钩行之阵:钩行之阵前端为方形,两翼为钩形。(大约是包围歼灭型的阵法)玄襄之阵:玄襄之阵要做到混乱而有序,行动要有迷惑性,战车和士兵混杂。(是混合兵种的阵法)火阵和水阵:这两种准确的说不是阵法,而是讲用火的方法和水战的方法。孙膑指出火阵的要点是配合弓箭乱射;水阵的窍门是要使用轻便的船只,适时追击,防守则要收缩阵形。……我个人的看法是,无论后世怎么演变,‘阵法’基本上就是孙膑所言的这种东西,其本质不会有太大变化。以上。
占个坑,多图预警,手绘福利,我是一个灵魂画师。简述一下阵型的发展历史。波斯战车当个封面。前言英法联军炮轰蒙古骑兵的场景已经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经典画面。不过要说起1000多年前,南朝宋武帝就有带着几百人杀退几万农民军的战绩,很多人一定会觉得这是吹牛逼,然而如果理解了军阵真正的意义,就会知道,并不是只有***炮打土著才能开启无双模式。让我们慢慢说起吧,受影视剧和游戏的影响,提起古代的战争,很多人想起的是一种上帝视角。这样的画面看多了,是不是觉得一切尽在掌握,是不是大吼一声为了部落~~~小弟们就冲上去把敌人砍成了肉渣?这样的画面看多了,是不是觉得一切尽在掌握,是不是大吼一声为了部落~~~小弟们就冲上去把敌人砍成了肉渣?然而,小弟们把看到的画面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这样的要是真这么喊了,结果就是这样的要是真这么喊了,结果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去食堂打饭,要排队,让小弟去砍人,也必须按照基本法,要排队:这样感觉好多了。这样感觉好多了。阵法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成两条线来讲,一个是基本的阵型,按哪种方式排队,各兵种如何站位,兵种间怎样配合,这是兵法中的“正道“,正道的形态取决于武器的发展,按照这些基本法,可以把古代阵型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战车时代、步兵时代、骑兵时代、各兵种都发展成熟,相互配合的时代、直至火器时代。另一条线是偷袭,包抄的方法,这是“奇道”,奇道没有太固定的模式,使用方法依托于“正道”,是对“正道"的运用和发挥,所谓"以正合,以奇胜”--这个我会结合一些战例来讲。正文开始第一章、战歌隆隆遥远的上古时期,战争的画面就类似于古惑仔打群架,而打破这个局面的第一件大杀器叫做战车。这是一部西周战车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当古惑仔们面对咣当咣当冲来的这货,是怎样一幅绝望的光景,战车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亚述,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样子,天朝最早有确定证据的战车则是在商朝出现的。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当古惑仔们面对咣当咣当冲来的这货,是怎样一幅绝望的光景,战车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亚述,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样子,天朝最早有确定证据的战车则是在商朝出现的。军事技术的发展,往往会带来战争形式的改变,在战车最初出现时,只是做为一种超级古惑仔来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战车还有其他的用法,到了商朝的末期,最早的阵型出现在了天朝的军队里,也就是这样喂,这不就是随便分了三块吗!喂,这不就是随便分了三块吗!不不不,请仔细观察,这不是普通的三块!这三个方块采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自带BGM和主角光环,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军队不是古惑了,而是正名为“三师”。从这往后,军队里开始有了编制和上下级,有了“乘”的作战单位,老大在指挥的时候不再是一句为了部落~而是左军给我唱支歌,右军给我跳个舞,中军给我上,干丫的。军队的命令可以一级一级传达下去,古惑仔的时代结束了,未来是属于轰隆隆战车的。至于这三块有什么卵用,请脑补:甲:小的们给我上乙:中间的给我上甲:小的们给我上乙:右边的从右边打他侧面甲:小的们给我上乙:左边的顶不住了哇,往后退点,中间的给他点压力甲:小的们给我上,哎呀,左边情况好像不太妙,小的们,撤。右边你们撤啥,小的们给我上,左边你怎么又上去了,小的们,撤。。。春秋时期,战车战法在天朝发展到了巅峰,这时出现了更完善的阵型战车中间夹杂步兵,谓之鱼鳞阵,在此之前,一般是战车对战车,步兵对步兵捉对厮杀,有了此阵,兵种之间开始有了配合,步兵帮助战车清理死角,战车则可以保护步兵不受对方战车太大冲击。这个就是了战车时代的基本阵型,也就是“正道”基本法。战车中间夹杂步兵,谓之鱼鳞阵,在此之前,一般是战车对战车,步兵对步兵捉对厮杀,有了此阵,兵种之间开始有了配合,步兵帮助战车清理死角,战车则可以保护步兵不受对方战车太大冲击。这个就是了战车时代的基本阵型,也就是“正道”基本法。但这时的战法仍然很死板,大约是这样的,最精锐的部队放在中间,差点的放在两侧,然后大家都是赵老爷,赵老爷是文化人,我们打架的时候也要讲道理~~~大家都是赵老爷,赵老爷是文化人,我们打架的时候也要讲道理~~~但是随着战争越来越激烈,不走寻常路的同学终于出现了,抱歉答主已经忘记这位同学叫啥名了,好像是郑国的,就当他叫郑老大吧,郑老兄是这么打仗的他把精锐部队放在了左右,比中军突出一段距离,两军交接时,精锐部队和对方的左右两军先接战,对方的左右都是质量较次的部队,很快就被突破,这时中军接战,左右精锐扫清对方后从侧面包围,对方中军精锐也被强势围观。这个围观阵型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雁行阵。(画外音,我勒个擦,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啊,这游戏不是这样玩的呀~~~素质太差了)这场战斗在世界史上首开了战阵中撩阴腿的先河,也确立了“奇道”的第一条基本法--取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我不需要在阵型的每个地方都取得优势,我只需要在你的阵型上开个口子,然后围观你。在此战之后春秋各国一发不可收拾,各种扫堂腿猴子摘桃直奔下三路,--由此可证天朝耍流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他方面全面落后西方时期就已经在撩阴腿上大踏步前进并形成了成套的理论。。。孙子兵法就记载了当时的十种阵型“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锐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阵型使用的原则就是针对对方阵型的弱点处(侧翼、后方)进行突破,突破后扩大战果。如锐阵就是将队伍排成三角形,以强化突破力为目的,圆阵则是造成一种没有侧翼和后方的状态,钩形阵则是以迂回包抄为主。这套理论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再局限于野战军阵了,最终被孙武上升为国家战略,他在进攻楚国时,不再直面楚国兵锋,而是率吴国军队直接进入楚国国境内游击,打击对方后方。100年后,亚历山大在战争中也开始使用迂回包抄,300年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使用了同孙武一样的战略对付罗马,从此正式开启了西方的撩阴腿战法。随着人类的战争越来越不讲道理,比武式的战车战法也开始显示出各种弊端--只有在开阔的平原,双方约定好地点和战斗规则,才能发挥效用。于是,另一次革命开始了。第二章、血肉之盾还记得鱼鳞中间的小圈圈吗,他们进化成了新的大杀器,重装步兵,开启了古代战争的第二个时代:瞅啥,没见过基佬啊!瞅啥,没见过基佬啊!重装步兵的战法是列成密集的方阵,用人肉形成一堵厚厚的盾墙,抵抗战车的冲击力,在步兵的时代,战车仍然威力十足,但战车毕竟是高富帅的终极武器,能有几百乘已经算是大国,而且使用环境十分局限,如果对方不讲道理,从侧面打人,只能在平原上向前冲冲冲的战车就无法发挥全部的作用。从此战车从战场主宰降到了高级兵种的级别。希波战争中,训练有素的希腊重装步兵凭借整齐的队列,以铁***、木盾和血肉组成了一堵死亡之墙,一次又一次击败了数倍于已的敌人。后期的马其顿更是凭此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古典时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帝国。(等我找到不用的A4纸,这里会有马其顿重步兵的图)天朝的步兵时代紧随其后,进入战国后,各国的战争从理中客的不准吐脏话变成了唾沫乱飞的撕逼大战,各国纷纷组织起自己的步兵力量秦朝统一全国时,这种战法达到了完美的巅峰,兵马俑就向我们展示出了这种完善的重步兵军阵左中军和将军阵分别是挖出来的123号坑,右军是我脑补左中军和将军阵分别是挖出来的123号坑,右军是我脑补左右军以着甲的***手为主,估计是远近程兼顾的兵种,中军前方布置不着甲的***手,后方则是战车和重步兵的混编阵列。远程兵种形成一个U字型,这种阵型比较适合弓***集中火力,侧面同时布置了一些轻装的战车和骑射手,可以利用机动优势袭扰对方侧翼,兵种之间的相互配合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就在同一时代,西方也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和东方类似的军阵,同时他们也开始发展了撩阴腿,其原则和天朝类似,由于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初级的骑兵,撩阴腿的效率也就更高了,天朝在这个时代陷入了攻城守城玩战略的撕逼中,没有什么特别的野战战术,所以我这里讲两个西方的战例来展现下加入了骑兵的田忌赛马。首先是迦太基和罗马的一场著名战斗,迦太基的指挥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汉尼拔,此战也是他的封神之战。意大利的汉尼拔,继承了郑老大的光荣传统,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意大利的汉尼拔,继承了郑老大的光荣传统,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两翼放置骑兵,机动性强于郑老大的步兵,因此也更有效率。再来看一个比罗欢乐的,汉尼拔智商碾压罗马军。汉尼拔在翻跃阿尔卑斯之后,进入了意大利北部山区,罗马军团奉命拦截,而汉尼拔略施小计,从布防的缺口钻了进去,罗马军心中一慌,赶紧去追,这时汉尼拔在罗马所修的大道上大摇大摆的走着,罗马军就要追上时他走到了一个山坡处,拐角后往坡上一缩,罗马军在路上继续急匆匆的追赶,然后天空中突然传来一声。汉尼拔在翻跃阿尔卑斯之后,进入了意大利北部山区,罗马军团奉命拦截,而汉尼拔略施小计,从布防的缺口钻了进去,罗马军心中一慌,赶紧去追,这时汉尼拔在罗马所修的大道上大摇大摆的走着,罗马军就要追上时他走到了一个山坡处,拐角后往坡上一缩,罗马军在路上继续急匆匆的追赶,然后天空中突然传来一声。德玛西亚!第三章、金戈铁马在上一个时代,骑兵的效用还有很多限制,刚才的战例中,骑兵都是起到一种袭扰包抄,冲破缺口括大战果的作用,由于没有马蹄,步兵时代的骑兵大多是这样的:天朝的骑兵是跟游牧民族学来的,也就是胡服骑射。最早的骑兵以弓***为主要武器,由于马背上相当不稳定,骑射手的射程实际上非常的短,作用也很有限。亚历山大的军队中很超前的使用骑兵进行近战,但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无法冲击步兵的正面。天朝的骑兵是跟游牧民族学来的,也就是胡服骑射。最早的骑兵以弓***为主要武器,由于马背上相当不稳定,骑射手的射程实际上非常的短,作用也很有限。亚历山大的军队中很超前的使用骑兵进行近战,但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无法冲击步兵的正面。虽然最早使用近战骑兵的是西方,但是东方后来者居上,在公元4世纪左右贡献出一项改变了世界的发明,那就是马蹬。骑兵由此进化为新的大杀器。(北魏铁罐头图坑位)通常的印象里,铁罐头总是出现在欧洲的战场上,东方各民族似乎不喜此道,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天朝的电影拍的不如西方好。。。最早的铁罐头出现在西亚,但是最早形成恐怖战斗力的,是在中国南北朝的战场上。重骑兵对步兵有着碾压式的优势,而这时要克制重骑兵,唯一的办法就是拿重骑兵与之对冲,所以这个时期的战法十分的简单粗暴(圣殿骑士团图坑位)(圣殿骑士团图坑位)但很快就有聪明人发现了可以限制重骑兵的利器,那就是于是撩阴腿再次上线,公元5世纪,南朝宋军沿黄河一路北上长安,途中北魏数万重骑尾随宋军,宋军沿河摆开阵式,用战车档在阵前,弓***手躲在车后,先用一些很弱的弓箭做做表情,本来有些迷茫的北魏重骑见之大笑,表示你们一群渣渣,冲~~~于是撩阴腿再次上线,公元5世纪,南朝宋军沿黄河一路北上长安,途中北魏数万重骑尾随宋军,宋军沿河摆开阵式,用战车档在阵前,弓***手躲在车后,先用一些很弱的弓箭做做表情,本来有些迷茫的北魏重骑见之大笑,表示你们一群渣渣,冲~~~这时宋军弓***齐发魏军阵前骑兵开始被射倒,挡住了后面骑兵前进的路线,同时又有战车挡路,一时间前后践踏,溃不成军,数万重骑就此被几千弓***手掀翻在地。第四章、相生相克从唐朝至两宋,各种克制骑兵的战法出现了,重骑兵虽然仍然很强,但已经不再完全的碾压了,各类冷兵器兵种在这个时期均发展成熟,不再有完全统治力的兵种,下一个时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小说电影里,阵型中的相生相克开始上线。这个时代,各兵种发生了下面这些变化。近战骑兵逐渐放弃了重型长兵器,从马朔改为长矛,再改成马刀,战锤。马匹着甲也越来越轻,最后形成了人着全身甲而马不着甲,使用马刀战锤等短兵器的形态,从一味强调冲击力变为兼顾冲击性和机动性。在阵型中承担突破拉扯和包抄的功能。单纯的骑射手逐渐消失,最后成为近战骑兵的副业。最终成为远程骚扰拉扯,近战又能突破的古代骑兵终极形态:蒙古铁骑远程步兵弓***结合。弓用来保持射程和火力,对付轻甲,***用来对付重甲。形成多层次多用途的火力输出。部分近战步兵丢弃了盾牌,改为着重甲,使用长兵器,用来防守骑兵,同时兼顾步兵对战。使用短兵的步兵也将盾牌改小,着重灵活性,用来对付敌方步兵。由此形成了骑兵克制短兵步兵,被长兵步兵克制,远程步兵保持距离时克制其他兵种,近身后被其他兵种克制,长兵步兵被短兵兵种克制的局面。(唐朝陌刀将图坑位)这时的阵型基本法也不再有唯一的正解,而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配合。唐朝六花大阵这是最接近“八封阵”的一种实战阵型了,当然,并没有让人迷路的神奇功效。这个阵型的最大优势是没有弱点,适合防守,圆阵的2.0版。他的前后左右都一样,没法迂回包抄,这个阵型的设想是,中军结成圆阵防守,外围设置六个小阵呈圆形排列,骑兵在阵中机动。如果敌人攻击其中一个,临近小阵和机动骑兵就从侧翼援助。如果敌人攻击中军,小阵就对敌人进行合围。这是最接近“八封阵”的一种实战阵型了,当然,并没有让人迷路的神奇功效。这个阵型的最大优势是没有弱点,适合防守,圆阵的2.0版。他的前后左右都一样,没法迂回包抄,这个阵型的设想是,中军结成圆阵防守,外围设置六个小阵呈圆形排列,骑兵在阵中机动。如果敌人攻击其中一个,临近小阵和机动骑兵就从侧翼援助。如果敌人攻击中军,小阵就对敌人进行合围。还有其他回答中有的宋朝“平戎万全阵”,此阵也是十分复杂,看名字就知道此阵试图用一种方法吃遍天下,然而论为了笑谈,通过刚才举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阵法的使用需要将领临机应变,看到个山坡拐过去把腿伸出来,这才是好将领,事先排好一种阵式不做变化,最后结果就是,辽军看了一眼好不容易哼哧哼哧摆起阵来的宋军,然后默默的绕了过去。。。由于是个失败的阵型我就不细讲了。蒙古口袋阵此战法就是先用骑兵远程袭扰,把敌人搞得很烦,然后去追骑兵,简单交手后骑兵佯败将敌人引入口袋阵,口袋阵的中间是冲击力较强的精锐骑兵,这时直接冲身敌阵,一开始就分在两翼的步兵再跟上包个圆。所以不要再说蒙古骑兵放风筝放死欧洲铁罐头了,也不要再说蒙古骑兵突不动铁罐头所以打不过欧洲精锐了,傻冲是打不赢蒙古人的。实际上,蒙古军继承了隋唐辽金两宋的发展成果,已经是一支成熟的第四世代军队,各兵种的配合战法都很成熟。只是骑射更加亮眼罢了,而当时的欧洲还停留在第三代的重骑端***突突战术中。(蒙古骑兵图坑位)未完待续
这是我原来在其他问题下的回答,个人分析了比较玄乎的阵法,算是满足题主的猎奇心理吧。我说的是八阵图,挺玄乎吧原文:写一下比较神秘的八阵图(对,就是诸葛亮那个),有的小说也叫九宫八卦阵。以下所说全是本人自己研究的内容,没有任何权威性可言。首先是比较靠谱的一段描述,来自三国志:“亮长于巧思,损益连***,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这就是据传的八阵图操练图,截自不靠谱的武备志:可能武备志不太靠谱,如果把那些线去掉实际上就是这样子的(游骑二十四阵请自动忽略),这据说就是鱼腹浦上的石堆,纵横八行,像围棋一样,有人说这是鱼腹浦上的盐灶也未可知:《三国演义》里头的八阵图还真有点小靠谱呢。。。所以,八阵图其实就是这个8乘8的方阵,不过也不一定是8,但是一定是九宫,就像上一个图那样,分成前后三军,左右二军和中军,这也是从古代演变下来的正常阵法。至于分不分八门,我个人认为所谓的门就是阵与阵之间的必要通道,完全根据当时的阵法来定。比如下图就是最典型的“九宫八卦阵”,这个阵就有八门: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个九宫格吗,我得说它确实是八阵图,而且是最典型的八阵图,参考李卫公问对一书: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个九宫格吗,我得说它确实是八阵图,而且是最典型的八阵图,参考李卫公问对一书:太宗曰:「黄帝兵法,世传《握奇文》,或谓为《握机文》,何谓也?」  靖曰:「奇音机,故或传为机,其义则一。考其词云:『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机。』奇,余零也,因此谓机。...... 太宗曰:「阵数有九,中心零者,大将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准焉。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後,以後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数起於五,而终於八,此何谓也?」  靖曰:「诸葛亮以石纵横,布为八行,方阵之法即此图也。臣尝教阅,必先此阵。世所传《握机文》,盖得其粗也。」  太宗曰:「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斯八阵何义也?」  靖曰:「传之者,误也。古人秘藏此法,故诡设八名耳。八阵本一也,分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号;风云者,本乎?名;龙虎鸟蛇者,本乎队伍之别。後世误传,诡设物象,何止八而已乎?」  太宗曰:「数起於五,而终於八,则非设象,实古制也。卿试陈之。」  靖曰:「臣按黄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道,八家处之,其形井字,开方九焉。五为阵法,四为间地,此所谓起於五也。虚其中,大将居之,环其四面,诸部连绕,此所谓终於八也。及乎变化制敌,则纷纷纭纭,斗乱而法不乱;混混沌沌,形圆而势不散,此所谓散而成八,复而为一者也。」......太宗曰:「四兽之阵,又以商、羽、徵、角象之,何道也?」  靖曰:「诡道也。」  太宗曰:「可废乎?」  靖曰:「存之所以能废之也。若废而不用,诡愈甚焉。」  太宗曰:「何谓也?」  靖曰:「假之以四兽之阵,及天地风云之号,又加商金、羽水、徵火、角木之配,此皆兵家自古诡道。存之,则余诡不复增矣;废之,则使贪使愚之术,从何而施哉?」  太宗良久曰:「卿宜秘之,无泄於外。总结一下,这几段的核心意思有三:一:八阵图是一个九宫阵,诸葛亮在鱼腹浦上摆的是一个8乘8的阵。二:四正四奇,四头八尾,也就是说除了中军,外八阵中东西南北的阵是主力,是正,斜向上的四阵是迂回兵力,是奇;而主攻方向的阵是首,其余阵则是尾,攻首尾救,攻尾首救,这就是长蛇阵的原理。话说在三国第一百一十三回里姜维邓艾斗阵,姜维变八阵图变的就是长蛇卷地阵,是巧合吗?三:那些什么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之类的都是唬人的,还有什么金木水火土,甲乙丙丁戊之类的也都只是一个符号,换成一二三四没什么不可以的,和易经里的算法没有半毛钱关系(《太白阴经》哭晕在厕所......)。是不是很简单。但是呢,虽然看起来简单,不过八阵图不止是这样。首先,我们知道有一个概念叫“五阵”,就是方圆曲直锐,大家上网搜吧,反正也没那么重要。这五种阵法可以单独使用,但是八阵图也可以将他们结合起来,打个比方,八阵图就像一个可以换刀花的螺丝刀,想变平口十字都可以。具体效果是这样的:截自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甲斐丛书卷五信玄全集(之所以截这个图是想秀一下民族自信心,话说日本对阵法真的很有研究!)截自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甲斐丛书卷五信玄全集(之所以截这个图是想秀一下民族自信心,话说日本对阵法真的很有研究!)上图是全变阵,当然你也可以只变一阵。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八阵图不是一个阵法那么简单的,八阵图是一个结构,你可以在这个结构里嵌入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从而达到效果最大化。第二,八阵图也不是九宫这个结构这么简单的,我之所以放上面那张8乘8的图是有用意的,下面我说的话来源我也忘了,大家简单看一下吧:最简单的9人就可以组一个小八阵图,而9个小八阵图就可以组一个中八阵图,9个中八阵图组一个大八阵图;而在9人里,中间一人控制其他8人,在中八阵里,中阵控制其他八阵,而在大八阵里,中军控制其他八军。就像这样越垒越大,最后控制权集中在将军手里,将军指使八阵图也有令可下,控制军阵如指臂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八阵图是一种军制。所以,八阵图是一个阵,但它又不止是一个阵,因为它没有阵型,只有概念,而在这个概念里可以衍生出无数的阵型,又岂止三百六十五种。创建于
大家都在说大的阵形,和比较久远的古代阵法。那我就说说比较近的19世纪初的拿破仑时代骑兵方阵吧,这一时代算是排队***毙的巅峰了,所有的骑兵战都是经典的阵型推演。注意,拿破仑时代的骑兵除了胸甲骑兵或者近卫骑兵还有带胸甲,不然其他骑兵已经不配全身甲了,甚至连锁子甲也没有。古代那种人马披甲重甲骑兵已经被淘汰了,欧洲人在经历腓特烈大帝,苏沃洛夫,欧根亲王等等战功卓绝的军事家系统改革后,建立起了以纪律作为盔甲,铁血作为利剑的近代骑兵系统。在这期间以奥斯曼和蒙古骑兵为首的老式弓骑兵都被近代骑兵血虐过,英国骑兵在锡克战争中多次击溃5~10倍的锡克骑兵,都让老式骑兵彻底被赶入历史的垃圾桶。近代骑兵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整齐划一,不再追求个人的勇猛好胜,而是齐头并进碾过敌人。就像上图一样,骑兵踩着同样的步调冲入敌军中,瞬间就能撕碎敌人的阵线。近代骑兵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整齐划一,不再追求个人的勇猛好胜,而是齐头并进碾过敌人。就像上图一样,骑兵踩着同样的步调冲入敌军中,瞬间就能撕碎敌人的阵线。而对面的敌人的感受更加痛苦,他们听到整齐的马蹄震动从远处传来,然后一排一排的骑兵纵线铺面而来,手开始不停的颤抖握不住***,发现自己无处可躲感到绝望。在被冲锋的一刻看不见战友,只能听到铁蹄踩在人肉上的碎骨和惨叫声,内心充满恐惧而疯狂逃跑。说个例子,当年苏联拍《滑铁卢》的时候动用过苏联正规军,拍摄法国骑兵冲向英国方阵的时候多次出现扮演步兵的苏联士兵受不了冲锋时的震慑弃***而逃,知道是演戏都已经如此震慑,拿破仑时代步兵面对骑兵冲锋时的恐惧也可想而知了。为了抵御骑兵冲锋,当时的欧洲发展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防御阵形。都是通过步兵最大程度的密集来架起刺刀来抵御,第一张图是大家最熟悉的空心方阵,这个阵形在滑铁卢战役中帮助英军击溃了法军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导致拿破仑最后无力翻盘。第二张图是奥地利的密集队,因为空心方阵对士气和士兵训练都有要求,密集队多在士气低落或者训练较差的部队使用。为了破除这种防御阵形,法军往往使用骑炮协同战术,骑兵伺机冲锋让敌人不得不展开方阵,顿时集群式开火进行重点杀伤,这招在几次大战中都屡试不爽。但是并不是每次战役都能顺利的炮击对手,埃劳战役的时候法军就被困在暴风雪中看不清俄军的动向,被不时从风雪中窜出的哥萨克骑兵突袭,导致战局岌岌可危。但是拿破仑不愧是一代军神,在缪拉的一万骑兵支援赶到后,也借着暴风雪的掩护发动了一万多名骑兵的史诗级集团反击冲锋,法国龙骑兵和***骑兵作为第一冲锋纵队挺着长***撕碎了俄军防御阵线,接着胸甲骑兵直接碾过了俄军的中央战线。俄军统帅不得不将所有部队派到中央防止阵线溃散,但是冲锋并没有结束,接着法国轻骑兵和近卫骑兵发动了第三轮集团冲锋,冲垮了企图支援的沙俄骑兵部队。整个过程中俄军统帅毫无反击的办法,只能一次次稳住战局。最后以损失3000多骑兵的代价消灭了8000多俄军,这一战也被称为拿破仑时代最精彩的一次骑兵冲锋。有人一直以为哥萨克骑兵是古代骑兵。并不是,哥萨克骑兵不管是哪个方面来说都是近代骑兵,而且是非常精锐的近代***骑兵,同时期的荷兰近卫***骑兵被他们血虐过,跟波兰***骑兵也是胜多败少。他们的阵型冲锋不会比同时代的任何一支近代骑兵差,下图第一张是单线冲锋,第二张哥萨克有侧翼保护,博罗季诺战役中哥萨克骑兵在俄国龙骑兵的侧翼保护下总共8000多骑兵突袭了法军左翼,击退了法国胸甲骑兵和轻骑兵。这是战役性质的,太晚了。明天再写战术性质的,耶拿战役的缪拉骑兵师穿插和马伦戈战役的克勒芒重骑阵中分割战术都是大师级的骑兵技法。..........................................................................................................看过火凤燎原的应该记得文丑率领骑兵在敌军中分割包围阻断造成曹军无法组成连贯的防御,实际上这不是漫画的夸大,在敌军中变阵阻断是非常常见的骑兵战术,临敌变阵,边作战边变阵都极端考验将领能力,也可以证明这一时代的骑兵绝对是达到一个巅峰。马伦戈战役在法军即将崩溃的时候,法军骑兵名将克勒芒就指挥重骑兵旅冲入趁胜追击的奥地利军中,在奥军中不停的分割包围,注意,所有的战术都是在冲入敌军阵中完成的,边冲锋边调整阵形还要考虑和预测敌军会如何进行反分割和包围,对于骑兵将领的大局观和控制能力的要求可见一斑。马伦戈战役奥军在克勒芒的穿插下完全组织不起防御阵线只能一路溃退,法军最后力揽狂澜,以奥军雪崩溃逃赢得了战役。所以克勒芒也被当时很多法国将领称为同时代最强骑兵将领之一。而更大规模更经典的骑兵分割首屈一指就是耶拿战役,法国名将缪拉以4个骑兵师(1.5万人左右)的穿插拉开了整场战役的序幕,可以说这4个骑兵师即使不穿插都已经足够对普鲁士军造成心理上的强大压力。在缪拉的指挥下这4个骑兵师多次在关键时刻支***火后的法军突袭普军,导致普军一溃再溃。这场被称为一天灭一国的战役骑兵穿插可谓是教科书而更大规模更经典的骑兵分割首屈一指就是耶拿战役,法国名将缪拉以4个骑兵师(1.5万人左右)的穿插拉开了整场战役的序幕,可以说这4个骑兵师即使不穿插都已经足够对普鲁士军造成心理上的强大压力。在缪拉的指挥下这4个骑兵师多次在关键时刻支***火后的法军突袭普军,导致普军一溃再溃。这场被称为一天灭一国的战役骑兵穿插可谓是教科书。。。。。。。。。。。。。。。。。。。。。。。。。。。。。。。。。。。。。。。。。。。。。。。。。。。。。。。。。。。。。。。。。。。。。。。。。。。。。。以前很喜欢一款游戏,叫做永恒之塔。这款游戏可以算是国内网游团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了,几千人分为两个派别互相厮杀。双方都有指挥,从千人总指挥一直细化到24人部队长组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指挥体系,双方为了据点要塞进行互相的拉锯战和伏击,间谍和反间谍的互相侦查都非常贴近真实的战争。但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你在参加完几千人的对战后,你会发现3000多人的一方也会被2000多的一方碾压,即使装备一样但是只要士气达到一定的高度,双方互相冲锋接触的一刹那士气低的会被士气高的瞬间吞噬掉,士气让不论是纪律还是指挥调度都会提高一个大台阶。那士气高昂到一定程度有多可怕?博罗季诺战役中(即是战争与和平电影中最惨烈的那场)的萨克森近卫胸甲骑兵两个中队,在与俄罗斯胸甲骑兵正面冲锋中,就以坦克般的铁血和气魄直接淹没了皇帝胸甲骑兵,对,是淹没,不是纠缠在一起,直接就碾压过去了。跟在皇帝胸甲骑兵后面的皇后胸甲骑兵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消失在敌人的铁蹄下。萨克森骑兵直接冲垮了胸甲骑兵和散兵战线占领了俄军多面堡,在组织2轮冲锋时萨克森近卫骑兵仅剩下不到500名骑兵和41个军官,值得注意的是开战前实际上萨克森近卫胸甲骑兵的胸甲并没有运抵前线,他们就发动如此惊心动魄的冲锋,将士融为一体忘乎生死,士气之高可见一斑。博罗季诺战役中(即是战争与和平电影中最惨烈的那场)的萨克森近卫胸甲骑兵两个中队,在与俄罗斯胸甲骑兵正面冲锋中,就以坦克般的铁血和气魄直接淹没了皇帝胸甲骑兵,对,是淹没,不是纠缠在一起,直接就碾压过去了。跟在皇帝胸甲骑兵后面的皇后胸甲骑兵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消失在敌人的铁蹄下。萨克森骑兵直接冲垮了胸甲骑兵和散兵战线占领了俄军多面堡,在组织2轮冲锋时萨克森近卫骑兵仅剩下不到500名骑兵和41个军官,值得注意的是开战前实际上萨克森近卫胸甲骑兵的胸甲并没有运抵前线,他们就发动如此惊心动魄的冲锋,将士融为一体忘乎生死,士气之高可见一斑。................................................................................................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有事情要做,下次再更
其实我在想,阵法这东西用dota的站位来讲比较好理解……比如一波团站位不好被分隔了战场或者切了后排就会团灭一个道理……五打五是站位,人多了是阵法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